有谁知道香港中环摩根实业投资集团团有限公司的?

10年沧桑:香江的故事
《小康》驻香港特约撰稿&&夏日&&林风&&泰家明
E-mail推荐:&&
  10年之前,西方悲观预言:“香港之死”;  10年之后,预言未曾发生,香港不败!  中国成功,香港必将更辉煌!  日23点59分,当英国的米字旗从香港湾仔会展中心新翼会议大厅的旗杆上徐徐下降,而五星红旗紧接着徐徐升上另一旗杆的杆顶时,英国对这块近1000平方公里面积维持了100多年的殖民地统治结束了,香港开始踏入了另一个时代。  眨眼之间,香港走进新的时代已经10年。对生活在这近1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700万居民来说,这10年是极不平凡的10年,历尽沧桑。  在五星红旗升起的第二天DD日,泰国株暴跌,开始亚洲有史以来最惨重的金融危机。作为亚洲区内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及商业中心的香港,不能免于这场灾难,相反,正处于风暴中心之风暴眼。香港恒生指数从1997年最高位的1万8000点,跌落至6000点。  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也遭受空前的打击,房价高位暴跌近百分之七十,个别热门屋村暴跌百分之八十。房产指数从1997年的100点,下跌到2003年最低30点,作为个人资产主要部分的股票市值及不动产市值的大跌导致大量公司倒闭,大量中产阶级失业甚至破产。  今天,恒生指数冲上2000点,房产指数也回到58点,数百家内地国有企业来港上市,集资上万亿之巨;数十名内地私营企业家通过来港上市,成为身家逾亿的富豪。今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前7位大陆富豪都通过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因股价暴升而身价大涨。  10年来,数十万计普通香港人北上谋生,而且正有越来越多的“金饭碗”,包括医生、会计师和律师等专业人士,放弃香港地盘,踏过罗湖桥,进入神州大地谋发展。  10年沧桑,10年巨变,一国两制,不变的是制度,变的是现状。不管如何,弹丸之地依然流光溢彩,依然物欲横流,依然如明珠般在南中国的海边上烁烁发光,令人回味,令人遐想。  回归10年之创富故事  香港想穷很难  如果没有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没有内地蓬勃而强劲的经济动力支撑,香港也许在劫难逃。这是回归10年来,生活在这块前殖民地的人们最大的感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并一直笃信,香港遍地黄金。无论什么人,只要努力,都有无限的创富机会。从身家亿计的资深富豪到白手起家的小年轻,各有各的机遇,各有各的生财之道。也因此,香港最不缺的就是创富故事。  故事一:从地产巨子到股坛奇人  2007年新年将到之际,香港恒基地产属下逾千名员工,突然每人收到一万元额外的“利事”红包,惊讶之余人们得悉:原来是老板李兆基的公子李家诚娶媳妇,李兆基高兴,实时通知派红包给全体员工,人人有份。  据披露,恒基集团老板此项支出共达千万元港币,而为儿子在澳洲悉尼办婚宴酒席及其它费用,李兆基为此支出达7亿元之巨。7亿元为儿子办一场婚礼,可见这位地产富豪的奢华。被记者追问拿一千万派红包是否值得时,李兆基哈哈大笑:“(公司)一天的收入,已足够支付这笔开支!”令人闻之咋舌。  作为香港著名的地产商,李兆基不但有地产巨子之称,近年又获得“股神”之誉。他2004年底才介入股市,以500亿元成立私人投资公司“兆基财经企业”,两年来盯着来港上市的内地中资股狂炒,包括中国人寿、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玖龙纸业、中海油等,收入颇丰,两年赚了近400亿元。  前不久,著名财富杂志《福布斯》估计,李兆基的身家至今年2月已涨至1326亿元港币,超过另一地产巨头新鸿基地产郭氏家族。  故事二:白手起家的年轻人  如果说,地产巨子李兆基的增富之路,普通香港人难以企及,那么,24岁的大学毕业生叶舜贤的淘金经历,或可以给人另外的启示。  两年前,叶舜贤刚从香港中文大学资讯工程系毕业,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毕业后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是很多同龄人羡慕的银行工作,在银行做财富管理,然后又转职做外汇买卖,月薪是15000元。这个收入水平对他这样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算不俗了。  但叶舜贤志不在此。两年银行工作经验,使他基本了解了香港证券市场的运作精髓,而且看好内地企业不断来港上市的趋势,于是毅然辞职,离开被称为铁饭碗的银行,只身投入股海,他的做法很简单,利用人们对期权的认识尚浅,专炒中资股的期权。  一开始,叶舜贤手中的流动资本只有3000元,他就是靠这3000元起家的。炒的第一只是中国建设银行的期权,“我在2.9元价位开始发力,入了9个月期权,两个月内暴升至3.8元,盈利约3倍,2万变8万元,赚了6万元。”  第一桶金就这样掘到了,接着又炒中国人寿、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铝业,最终全部都“袋袋平安”,赚钱不少。至今年1月,阿舜累积资金已有约30万元,并且开始自己供楼。  叶舜贤为自己定下目标:到今年底要赚到100万。为此他上半年不再工作,而是专心研究市场,“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机会!”他说的机会,就是大批内地优质企业来港融资上市。这位对内地国情了解不多的年轻人,凭直觉相信,内地就是香港发达的靠山,他对自己挣钱信心充足。  短短两年,阿舜在同龄人中已小有名气,被称为“期权王”。他平时西装革覆,眼架Burberry眼镜,出入香港中环最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脸傲气,令人难以置信他只有24岁。  起飞的内地 繁荣的香港  76岁巨富李兆基和24岁后生叶舜贤的致富之路,是香港数不胜数的创富故事之一。香港回归10年来,伴随着内地经济飞速增长,香港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对维护香港的繁荣发展,对保持香港市民享有较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时,香港股市市值约3万多亿元,10年后,到2007年2月,香港股市市值已超过14万亿元,短短10年升值逾4倍;  1997年7月,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中,内地中资成份股只有寥寥几只,10年后,到今年初为止,“红筹”(即内地在港上市的中资股)在恒生指数成份股中,数以十计,红筹指数已成为恒生指数最重要的指数之一,中资股成为近几年催谷恒生指数冲破两万点历史高位的主要因素。  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认为,香港股市在内地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国有企业有力支撑下,已足与纽约、伦敦的股市比赛,“我们的目标是做要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也认为,香港的金融业“可养活700万香港人”。甚至有人相信,只要稳守金融中心角色,“香港想穷都难”。  有学者形容,过去10年中国内地的发展,是香港免于步台湾和泰国等后尘落伍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没有内地蓬勃而强劲的经济动力支撑,香港很可能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开始,就会走下坡路,在劫难逃。  这,也许就是回归10年来,生活在这块前殖民地的人们最大的感受。  回归10年之物流业  物流之都  物流业是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香港发展物流业是大势所趋。  新机场 旧机场  日早晨,&42岁的国泰航空公司驾驶员冯志亮拉着手提箱,走出机师宿舍,大步走向香港国际机场候机楼,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飞行航程。  这是一年一度复活节长假的开始,虽然天刚亮不久,香港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已是人流涌涌,航班显示牌上不断闪烁的起降航班号告示着,这又将是一个繁忙的出行日。穿过拖箱带包的人群,想到等一会自己将驾飞机将他们送往世界各地,冯志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作为国泰航空公司为数不多的华人驾驶员,冯志亮经历了香港启德机场和赤猎角两个机场,因而见证了香港航空业走过的10年。“10年前在启德机场降落,机场就在九龙市区,只有一条跑道,机底下是密密麻麻的楼房,机师神经高度紧张,还经常要在空中排队,兜圈盘旋等降落。”  “现在则完全不同了。新机场不但视野开阔,分开两条跑道起降,而且导航设备要比旧机场好多了。靠仪器不用人管,都可以平安着陆。对我们机师来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当了10多年飞机驾驶员的冯志亮,对新旧机场的对比深有体会。  作为香港10年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耗资1,553亿元港币,日落成的新国际机场无疑大大提升了香港在亚洲乃至世界航空中心的地位,为香港成为亚洲和世界重要的的物流中心作出重要贡献。  2006年,香港国际机场客运量及货运量分别达4450万人次及358万公吨,客运量位列全球第5位,货运量更高踞首位。每天有800班航机在机场升降,有85家航空公司在香港国际机场营运,航线目的地遍布全球逾150个航点,其中中国内地城市约40个。  物流 &香港  2007年春节前夕,一份题为《“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的报告书,由香港特区政府聘请的智库向社会公布,这份因应国家“十一五规划”,专门为香港的前途而出台的报告,本意是给香港社会打“强心针”,但出人意料的是,报告竟引起社会争议甚至反对,惹来示威抗议。  事缘报告其中关于“航运、物流、基础建设”的专题中建议,因应香港与内地日益密切的物流关系,香港物流业应从中国内地输入货柜车司机,取代薪金较高的香港司机,以降低跨境货运成本,增强香港物流业的“竞争力”。  6个货柜运输业团体组成“反对引入内地司机大联盟”,在靠近深圳皇岗口岸落马洲向货柜车司机派发红丝带,意思是政府若采纳该建议,将令香港货柜运输业血流成河。接着,不顾春节将至,这些团体发起游行示威,一些货柜车司机带着饭碗走进游行队伍,最终导致香港政府决定“现阶段不考虑有关建议”。  物流业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在过去10年尽管受珠三角发展影响,但一直保持优势,香港正是凭着海陆空货物的强大应付能力,使香港回归10年后,仍然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国际物流中心和供应链基地。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了&88.5%。这个庞大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供应链管理以至法律服务,与物流业关系密切。  现在,每日平均有27000辆货车来往香港与内地,有320艘内河货船驶抵香港。珠三角有“世界工厂”之称,中国三分之一的出口源自这里,而香港很久以来都是珠三角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供应者。香港作为物流中心,为珠三角提供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最便捷和最富成本效益的途径。  2004年开始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是香港与内地的自由贸易协议,它使香港企业有机会提前打进内地的庞大市场,所有香港产品都可以免关税进入内地,物流业更可以在内地建立独资企业。  香港金信物流集团是最早进入内地从事物流业的公司之一。主席罗煌枫同时是香港物流商会主席。CEPA刚实施,罗煌枫先后在中山市成立了金洋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及金信货运有限公司。他表示,去年该集团的货量增加了17%,今年的货量更增加了两成,员工则增加了一成,现时在本港及内地共有170名员工。  不过,也有学者对香港的物流、航运中心地位前景深表忧虑。全国政协委员刘强指出,根据官方统计,近年来香港累计货柜吞吐量增幅远比不上深圳上海,甚至新加坡也超越了香港,重占首位,香港这个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已疲态毕露。而香港货柜码头之所以缺乏竞争力,主要因为内陆运输和货柜码头收费高昂,如每个标准货柜运输成本要比深圳贵三百美元。  香港三大财团都主动舍弃在香港建码头,而选到深圳和珠海,刘强担心,照此下去,香港这一行业将进入不可逆转的下降轨道。物流业是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约占香港国民生产值5%,就业人口超过10%约有40万。如弃这一产业,未来5年政府起码要为20万从业员另谋生计。  目前,香港政府拟定在香港国际机场、青衣和屯门兴建三个物流园,为物流业提供货物处理和配送设施。而且,香港政府拟定在青衣西、大屿山东或屯门兴建第十号货柜码头,以巩固香港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  专家指出,香港拥有地利和国际贸易优势、一流运输设施和交通网络、背靠珠江三角洲及内地强大的生产能力,有足够条件发展成为连结内地与世界市场的物流枢纽。只要对香港物流发展定下清晰方向,支持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研究和鼓励世界性物流公司在港投资拓展事业等等,为香港物流业定位,对香港中长期发展有莫大裨益。香港发展物流业是大势所趋。  回归10年之旅游业  旅游天堂  香港成为中国内地民众的另类旅游圣地和购物天堂,无论是旅客数量或在港的消费额,内地游客已在本港旅游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7年3月底的一天,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一个揭露节目,记者以暗访的手法,拍摄并报道了一个内地旅游团在香港旅行社导游威胁欺骗下,购物被“宰”过程。有关节目经香港媒体转载后,在香港社会引起轰动,最后导致香港政府的旅游、海关等部门出手查处,甚至千里迢迢北上找央视记者和受“宰”的旅客取证。  由于一国两制以及低关税制度,香港成为中国内地民众的另类旅游圣地和购物天堂,同时也成为回归10年来支撑香港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7年内地访港旅客占访港总客量的21%,去年已增加至逾50%。在香港过夜及即日往返的内地旅客的消费额占本港旅游业总收益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29%增加至2006年的56%。无论是旅客数量或在港的消费额,内地游客已在本港旅游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专门带内地团已经18年的资深导游林赛玉,对回归10年来香港旅游业可谓体会深刻。“10年前,内地未开放港澳游,公民来港澳要经审,机会不多,他们的手上总是拿一张购物清单,金银电器,照单采购.导游不用硬销,回佣也可观,但10年后,内地人来港澳已经非常普及,但手中购物的清单变成了名牌,也不要导游引导,大不一样了。”  林赛玉说,“回归前带内地团很开心,没有零团费,有合理报酬。那时导游只要肯做,工作安排得密密麻麻,一个月最多可以带6团,平均4日带一团,即每团留港4日。”她回忆,当时每团有30至40人,但现在,每团有10多人,己经算多了。  中央电视台的揭露报道,导致香港的旅游业倍受压力。林赛玉表示,她现在只选择接待商务团及优质团,而且团友一听到“购物”两字便怕怕,令她的收入大不如前,1997年前的收入是现在的两倍。“现在一上车,团客便会视导游为贼,不会前去购物,对导游的印象很差。”对此,林赛玉只有无奈地慨叹“黑狗偷食,白狗当灾!”  特区护照  香港回归前,港人出游多用BNO(即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因当时只有9个国家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包括英国、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等。10年后,特区护照免签的国家已增加到134个。  回归当年,申请特区护照人数有44万多。1997年至今10年累计,持有特区护照的人数已逾450万,而英国专门为无居英权的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虽先后有340万人申请,但10年后今天,大约只有150万人仍持有效的BNO。  回归之初,香港机场每天都要上演送别亲友移民海外的离别剧,中央政府为此特别规定,回流移民保留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并作出放宽限期规定。近年,不少移民海外的港人陆续回流,香港政府已开始重视这些群体的未来。  回归10年之酒吧街  兰桂坊:灿烂过,黯然过每天夜幕降临,这里便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兰桂坊与香港市民一同历经风雨,曾经灿烂,也曾经黯然。  位于港岛中环的兰桂坊,是香港著名的酒吧一条街。这条宽不过20米,长不到300米的小巷,竟有近百家酒吧食肆。每天夜幕降临,这里便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是香港夜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  香港回归前,它几乎是高鼻蓝眼的老外们的天下,10年后,黑头发黄皮肤成为兰桂坊的主流,华人客占了七成以上。59岁的“兰桂坊之父”盛智文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回归前的兰桂坊,简直是个小英国,驻港英军经常堆聚在这里,一些英国人没有工作签证,也在这里工作。”盛智文说,“回归后,兰桂坊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经历了非典,低潮过,但都熬过来了,靠的是内地客。近两年自由行,更是内地客聚集的地方,现在连兰桂坊酒吧招聘员工,都要标注操普通话者优先。”曾经黯然  盛智文清楚地记得,日晚,成千上万熟客聚集兰桂坊迎接新时代来临的情形:“那是一个心情矛盾的大派对,很多人都为明天而担忧,都以为这是兰桂坊最后的时刻,所以大家都忘情地喝酒,跳舞。”  的确,10年期间,兰桂坊灿烂过,也黯然过。回归后不久,便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当时经济全面下滑,很多公司结业,人人不知前途如何。兰桂坊门可罗雀,只有熟客照旧来兰桂坊,借酒浇愁,但花费大不如前。我们也得调低酒价餐价,逆流求生。”盛智文说。  然后是2001年震惊全球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更为惨烈的2003年非典大瘟疫:“那真是我一生中的最低潮,兰桂坊从未试过这样死寂。人们怕被传染,互相不信任,彼此断绝交往,连夫妻兄弟也如是,客人都不敢出门去酒吧了。”盛智文坦言,非典瘟疫若再持续久一点,兰桂坊一定崩溃,香港也会崩溃。  “我一生真的很运气,瘟疫过后,兰桂坊是全香港第一个复苏的地方.”盛智文认为,&非典对兰桂坊的影响,比起日晚人踩人惨剧更甚。“非典更加骇人,因为人们无法防避,不知道致命的病毒从哪里来,几时会降临自己身上。”  1993年元旦凌晨发生的那场人踩人事件,是“兰桂坊之父”盛智文人生事业的一大阴影。当时约2万人聚集兰桂坊狂欢倒计时,乐极生悲,有人滑倒地上,形成骨牌效应。混乱与惊慌中人踩人,造成21人死48人伤,震惊海内外。自那次悲剧过后,每逢重要节假日,兰桂坊便成为警方重点防守地。  谈起回归10年,这位操一口流利广东话的日耳曼血统的外国人坦言,香港的今天胜往日。“对我来说,香港的确比回归前好多了。”他说,“记得临近回归时,很多外国记者都来问我,是否担心香港的未来,舆论上充满了悲观言论。我是少数持正面态度的人。因为我在中国内地呆过,在湖南长沙做过制衣业,我明白中国的现状和中国当局的态度。我对中国政府很有信心。”比从前快乐  现在,兰桂坊早已恢复了昔日的繁华。每到入夜,这条几百米的小巷依然灯红酒绿,成群结队的人们涌入小巷两旁的酒吧,欢声笑语和震耳音乐声不时从酒吧内传出,但那些语话声已经由10年前主要是英语等西洋话,变为本地的广东话和内地的普通话为主。  盛智文自己在兰桂坊开有17间餐厅,而这条小巷里大厦七成以上物业都属于他。同时兰桂坊也进军内地市场,在上海开了三间餐厅。盛智文说,会继续开发上海的市场,而且下一个进驻点会是首都北京。  盛智文继续享受人生,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在家中做健身,之后就去办公室。晚上大都会在兰桂坊,或者找朋友吃饭消遣。他经营着无数酒吧,自己竟然不喝酒。盛智文说,他从来都不喝酒,因为不喜欢酒精的味道,和朋友一起去酒吧,他多数都是以矿泉水代酒.“我一年在家吃饭的日子也不到六天,大都是在兰桂坊或参加朋友聚会。每年最后的那几天,无论我有多忙,我也会到兰桂坊看看。工作对我来说其实不是工作,是享受。”  盛智文对香港的钟情受到特区政府的器重,将他揽入政府架构,并相继委以政策发展委员会成员,市建局董事,旅游业小组成员等职。最令他自豪的是,2003年非典疫情令香港旅游业陷入最低潮时,董建华委任他为海洋公园的主席,统领这个香港最著名、也是最老牌的主题公园。  “我相信,现在香港人比起&10年前,生活应该更快乐了。”这位出生于德国,在北美长大,19岁才只身到香港掘金的外国人说这话时,没有外交的成份。他自己也确实生活得越来越快乐,59岁的他还和员工一样,在海洋公园里扮完水母又扮僵尸,再扮巴西女郎。他表示,这一切都是为了海洋公园,那是他继兰桂坊后的又一个心血之作。  回归10年之夜总会  欢场末日  非典过后,香港各行各业都起死回生,零售旅游饮食样样都复苏了,唯独夜总会斯人独憔悴。  作为资本主义的大都会,香港一度被视为是醉生梦死的城市。在中英谈判香港回归问题时,政治家们更用“马照跑,舞照跳”形容回归后“一国两制”的香港。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回归10年来,香港的欢场和夜总会不但没有新发展,反而每况愈下,一些著名夜总会接连关门。“很简单,现在北上深圳消遣这么方便,又多姿多彩,谁还会在香港泡夜店呀!”尖东舞国夜总会的大班Alan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即在香港著名夜总会中国宫殿打滚的Alan,&纵横欢场30多年,对香港尖东夜场的风云聚散堪称看透,其间他一度转行到台湾经营饮食生意,后来又回到香港重操旧业,&但没想到过去的10年,&却经历了香港舞厅的式微,尖东一间又一间高级夜总会关门。  非典过后,香港各行各业都起死回生,零售旅游饮食样样都复苏了,唯独夜总会斯人独憔悴:“尖东以前是越夜越辉煌,间间夜总会都好旺,餐厅、的士生意做到没空。现在,个个场都好淡,捧架机关枪进去扫射,鬼影都扫不到一个。门外边,出租车排长龙等客,&司机呱呱叫!”  “回归之后,香港夜生活的环境变了,消费的客人个个北望神州。”Alan说,“从香港到深圳,一个小时的车程,下班后再过境,消费完了回香港,再晚都有车,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这样的方便条件,谁不动心?”据形容,深圳夜场动辄几万眨挚沓ㄓ止皇摈中戮唬钕肮哂谙愀塾中∮终囊钩】停龈黾硕季静恢埂  另一个原因是,回归以后,业内谑称“陀地妹”的土生土长香港舞厅小姐愈来愈少,请人不容易。这不是因为香港的女孩们心智成熟了,道德高尚了,而是“这一行衰落了,客人少了,挣钱少了,自然地,入行的女子就少了”。“以前的小姐,收小费收到手软,客人出手,动辄五百、一千。现在不同,有客已经不错。”  十年前的香港夜尖东俗称销金窝,夜总会虽竞争激烈,但可以赚大钱,老板往往一掷数十万撬走对手的当红“妈咪”。因为以前的舞女往往跟着“妈咪”赚生活,找到一位金牌大班就等于招揽得一窝优质美女。回归后,“带女过档”已不存在,“有得跳就不错了,还想其它?以前小姐每月随便十万八万,现在有万几二万,算不错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澳门吸走了大批的客源,特别是澳门开放赌权后,当地夜场蒸蒸日上,昔日习惯泡香港尖东夜总会的大豪客,一个个地“失踪”了。旧客走了,却没有新客补充。期望内地自由行旅客能给香港的夜总会带来好处,那是做梦。“内地夜总会比香港还多,环境还要好,谁会到香港来泡啊?!”Alan说。  还有一件事让Alan颇为沮丧,“前阵子来了一个内地客人,在夜总会玩了以后,用港币埋单,叫我找回他人民币。唉,人民币值钱啊!”Alan感慨万千地说,“风水轮流转,10年一轮回,香港只有指望祖国大陆了!”  回归10年之电影业  电影暮年  香港曾经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以一座小岛创造了亚洲电影中的一个奇迹。然而,10年时间,恍如隔世。香港电影正走向没落。  张坚庭,香港知名电影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即走红本港影视界,曾主演、导演和监制过多部影视剧,其中《胡越的故事》、《表错七日情》、《表姐,你好!》和《97家有喜事》等,更被视为是经典代表作。香港回归10年后,这位早年香港艺坛的风云人物摇身一变,成为成千上万在内地投资的港商之一。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投资餐饮,办演艺培训班等。“10年后回头看,真是恍如隔世。”他感慨地说。  再看《表姐你好!》  张坚庭的全盛时期,也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说到张坚庭,说到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不可不提《表姐你好!》。在这部电影中,张坚庭既是编剧也是主演。电影讲的是香港回归前,一位大陆女公安(郑裕玲饰)到香港办案,打扮老土,言行横蛮,但心底倾慕香港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相处时又有几分人情味。这是香港电影在回归前,第一次把公安作为喜剧形象,搬上香港银幕,结果大受热捧。  “这部片子反映了香港人面临回归时,对内地的担心。”的确,剧中不少对白也反映出几分创作者张坚庭的心态。如皇家警察对大陆女公安说:“香港的事,你们越少管越好。”;又如女公安完成任务对港警道别时说:“原谅我霸气,因为对你们这个社会不了解,或者九七之后,我们可以再合作。”而张坚庭在片中主演女公安的助手阿胜,抓到坏人就要动手打,被港警梁家辉喝住:“你知不知道人权?他还没有定罪!”典型的意念先行。  “十几年后,现在回过头再看《表姐》,真是恍如隔世!”九十年代末期已开始打道北上发展的张坚庭说:“有一次我去北京一个出版集团总部看外景,那阵势,比我想象中还要豪气,办公楼大堂胜过五星级酒店,大堂里负责接待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漂亮能干。”他举例说,北京一个餐厅&“俏江南”据称耗资3亿元装修费,请的是世界一流的Philippe Starck设计新会所,“豪气得令人不敢相信!”这位当年在影片中嘲笑“公安表姐”用报纸包唇膏还要偷偷拿出来涂抹,自认见过不少世面的演艺名星,内心竟也生起了自卑。  盛极而衰  现在,张坚庭已经由成功的演艺名人转轨成为了内地餐饮业的老板,在深圳、北京和上海开有“表哥面馆”,而且还开办艺演和英文培训班,以自己的专长北上发展。早些年他曾发表言论指“香港电影已经完成历史任务”,引来同业非议,但他仍然坚持认为,香港电影业全盛期已过,“如果不与内地合作,香港电影业被边缘化无可避免。”  现在看来,张坚庭当年的预言已经成为了今日香港电影业的真实写照。走向衰落的香港电影越来越离不开内地。  张坚庭的10年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演艺界的变化。据英皇唱片中国公司经理林小姐透露,十几年前,香港的影视文化领军于中华地区,成为内地民众追捧的内容,但回归10年来,内地的影视文化迅速发展,已远远把港台抛在身后。“现在,绝大部份香港演艺人士都回内地寻求发展,大家都意识到,只靠香港那个弹丸之地,已经没有出路了。”  如果有机会再度重拍《表姐你好!》,张坚庭笑称,大陆女公安角色,一定会找国内演员,如范冰冰。“她任这个角色合适,外形自信,认真,性感,让香港警察见到,都会流口水。”10年时间,恍如隔世。  回归10年之社会治安  黑社会:日落西山  回归后,警方打击黄赌毒、盗版、走私的行动一浪接一浪.香港黑社会已是日落西山。现在的香港,不可能再有江湖的舞台。  日凌晨2时许,香港黑社会“和胜和”一名自称“佐敦之虎”的男子英杰,在佐敦道被警员截查,面对警员,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黑社会成员竟然大叫:“12点以后,我说了算!”这一句话,激起警方大搜捕,加速了香港黑帮的全面衰落。  在香港,黑社会是客观存在。香港回归之前,黑帮财源滚滚,盗版、走私、赌档、毒品、外围马、放数、色情场所、装修、鱼市场、小巴站头、洗黑钱,但凡有利可图的活动都有黑社会参与。各帮派有固定地盘及经营瓣数,江湖秩序各有各的话语权。  日香港易旗后,香港警方在内地公安配合下,全力反黑,1998年轰动两地的大富豪张子强被广东省公安部门抓获,这个曾绑架李嘉诚儿子勒10亿元巨款的黑社会集团头目终于在内地一命鸣呼。此举起到杀一儆百作用,香港黑社会纷纷另谋财路。  五大帮派的萎缩  有30年反黑经验的刘警官称,1990年初香港曾发生多宗严重劫案,犯案首脑包括用AK47自动步枪连环械劫金行的十大通缉犯叶继欢,身绑炸药绑架富豪的张子强,暴戾凶悍的季炳雄等,加上澳门濠江“崩牙驹”搞得翻天覆地,香港警方疲于奔命,那时的策略是,只要黑帮在警方可控制范围内,不要过份,都会暂缓处理。  据介绍,1997年回归后,香港加大反黑力度,各个击破,号称本港第一大黑帮新义安,是五大帮派中架构最特别一个,其头目属世袭制,不像其它帮派可由“选举”产生。回归前,有领导人对该帮“晓以大义”,最后该派不少大佬退下火线,或转往内地发展其它行业。第一大帮逐渐萎缩。  刘警官指,剩下的四大帮派中,“水房”及“和合桃”一向只重挣钱,作风较低调;“14K”及“和胜和”,由于会员众多,回归后一直是警方头号打击目标,警方针对两帮派主要收入来源,重力打击。1998年香港经济愁云惨雾,但由黑帮操控售卖盗版档铺成行成市,警方大力扫荡,令黑帮元气大伤.  色情业是黑帮的另一个金矿,旺角兰街由上世纪80年代中至2004年底,一条短短的街道,全盛时期有近100至150间色情架步,“北姑”(香港人对内地到香港从事色情行业女子的称呼)一个月挣5万到10万不在话下,做两三年即可回乡盖房子做生意。但回归后,警方竭力改变旺角这个国际知名的红灯区,兰街成为头号打击目标.  刘警官认为,毒品、盗版、私烟这类黑帮生意仍存在,因为始终有一定市场需要。而踏入21世纪,黑社会则尽量利用科技优势赚钱,避免与警方硬撼,非法赌博则是黑社会愈来愈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在互联网世界里,没有谁说了算,无论警方还是黑社会,都无法控制这个虚拟世界。  “黑社会是无法连根拔起的,因为他们不断转换身份及经营方式,打着生意牌头,将犯罪得来的黑钱洗得干干净净,举证有很大难度。”刘警官认为,现在香港的黑社会不但日渐式微,且已转型往专业化挣钱方向走,包括外围球、外围马、假信用卡、洗黑钱等,打打杀杀危害社会治安的事,绝少沾手。  “他们唯一可做的是走法律空隙,包括经营色情场所、贩卖盗版光盘等,至于毒品及走私活动,及像上世纪90年代的惊天劫案,回归后已很少发生,”他说,这是因为回归后香港在“一国”之下,内地不再是罪犯的避风港,中港两地有紧密情报机制互通,“如果内地公安要捉潜逃内地的大贼,怎么会捉不到?”  不再有江湖舞台  对于香港五大黑社会组织,新义安、和胜和、水房、14K及和合桃,刘警官直言“他们从来没有组织,应该叫‘团伙’更贴切,他们是机会主义者,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回归后,警方一连串打击黄赌毒、盗版、走私的行动一浪接一浪.香港黑社会已是日落西山。  30多岁的“肥财”曾经是黑社会成员之一,是外围赌球的“艇仔”,活跃于元朗一带酒吧,每逢周五至周日都北上深圳打趸,发展内地的赌客。2003年非典来袭前,外围球盛行,“肥财”靠外围波球赚到第一桶金,买楼买车,还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做正行.  非典过后,赌球集团瞄准第二个机会,利用欧洲与香港卫星转播的3秒时差,进行天衣无缝的必胜勾当,结果又让“肥财”大大捞了一笔。未几,警方重兵围剿赌球集团,破获元朗的赌球基地,所幸“肥财”那时不在场,成了漏网之鱼,暗中出了一身冷汗,自此收山不做。  另一名叫柴哥(化名)的圈中人,30年前曾是港岛老字号黑社会和合桃的“坐馆”,加入黑社会26年间,捞得风生水起,有传他年轻时曾拿东洋大刀在街上逛.但在最风光时候,他选择激流勇退,现在是一间中草药医馆的负责人,醉心医术,说起江湖往事,他奉劝年轻一代:“现在的香港,不可能再有江湖舞台。”  回归10年之风水师  风生水起看香港  在香港风水圈流传一句话:风水好,香港好;香港好,风水师更好。近些年,香港风水师行当风生水起。  日,有“亚洲第一富婆家”之称的香港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去世,正当龚家亲人盘算千亿遗产如何处置之时,一位名叫陈振聪的风水先生突然杀出,声称拥有龚如心最新遗嘱,要全盘接手龚的千亿遗产,引发又一场世纪遗产争夺战。  无独有偶,4月18日,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涉嫌违规以18万港元聘用风水师看风水的事件被曝光,在香港引起另一场轩然大波。风水师,这个在当今香港收入比律师、会计师和建筑师还高的新富人群,一时间吸引了全球目光。  在陈振聪出现前,香港最有名的“风水事件”是中国银行大厦。那座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上世纪80年代建造时,曾在周边地区引起恐慌,因为风水师指大厦造型有很多尖角,犹如锋利的刀刃,会给周围建筑带来厄运。于是周边楼宇纷纷装上反光镜,外资银行也根据风水师意见在楼顶上架了仿真大炮“抵挡煞气”,就连半山的港督府也种柳树“防身”。  风水好,香港好  风水学也称“堪舆学”,在香港属热门“显学”,从平民百姓到巨商富贾,不少人都笃信风水之说,建房置业、公司开张、起名择业,都必请人看风水。更有不少风水师专门负责建筑物的选址、方位和造型等等,从公司大门、董事长办公室的位置到床和沙发的具体摆放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风水师苏民峰是中英签署联合声明那一年,跟前辈学艺满师,开坛“批命”的。眨眼间已是20多年,尤其回归10年来,香港更是风生水起。用苏师傅的话说,他的事业与香港前途互为因果:风水好,香港好;香港好,风水师更好。  过去10年,作为风水师傅,苏民峰见证太多浪花淘尽英雄事,都有点麻木了。他表示,在香港回归前后那一过渡期,经济太好了,楼市股市都是有升无跌,全民进入不理性的亢奋状态,人人变得浮夸虚幻。所以当1998年金融风暴一到,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现实。当时很多人来问他怎样才能翻身,每个人都想走快捷方式,不肯面对现实。“喂,大佬!我只是堪舆顾问,又不是包你发达的神仙!所以我也很不客气,直斥叫他们不要做梦。”苏师傅认为,金融危机对香港几百万人是一次磨练。“经历那场灾难后,很多人都学会了脚踏实地,再不会来问我怎样发达这种问题,现在问健康的反而多了。”  这就是香港人的特征:甚么都八卦一下,破了产去问几时翻身,染了病则问几时康复。“非典疫情时,每个人戴口罩上街,连来算命也戴着,真不知怎么看好。”忆起过往,苏师傅所见趣事颇多,“那时候怎么样避免感染非典疫情,很多人不去问医生,却来问我。有个孕妇挺着大肚子来问我哪家医院生孩子稳当,我推来算去,叫她不要去东南方的医院,最好去浸会,哪知后来浸会医院都发现有非典病人!”  香港好,风水师更好  苏师傅表示,回归前,堪舆八卦这一行被新闻界炒作很少,反而是1997年回归后,报章杂志对这一行的报道变得热门起来,访问风水玄学家变得普遍,“不是因为回归后香港人更迷信,而是新一代命理学家作风比较开明,立论比较讲究科学根据,容易得到大众接纳。再加上回归10年来,香港经济大起大落,市民心里没有底,唯有求于堪舆先生。”  他认为,与其说风水影响经济,不如说香港经济主宰着风水师傅们的前景。“临近回归时,大家都担心香港没希望,纷纷移民离开香港,对我们这行业打击很大。回归后又经历金融危机和非典两次冲击,这行业都快断气了。”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学在香港一直盛行,但在过去难登大雅之堂。回归后,历经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种种风浪,命运的无常和难以把握,使得不少人转而求助超现实的力量,风水师行当由此风生水起。  特别是近几年受惠于内地开放,来港人数倍增,香港比较成熟的风水业受到内地人追捧,风水算命的书大行其道,成为很多内地人来港必购物品之一。“现在,内地客带旺整个风水市场,市场大得不得了。”苏师傅说,“我有十几个学生出来算命,有些还北上帮内地人看风水。其中有一位20多岁的徒弟,本来在内地开厂,后来干脆结业,改行在大陆算命看风水,收入不错。”  前不久,香港恒基推出新楼盘比华利山别墅,请九大风水师做广告推盘,其中第一位出镜的风水师李丞责透露,广告的报酬应该有六位数。而该行当在香港的从业人数有多少,一直没有确切的统计。  目前风水师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成立公司,承揽业务,在香港黄页上就可查到大批“风水咨询公司”。二是通过私人关系受聘,为名人富豪看风水。惹来千亿遗产之争的陈振聪便是其中之一。  回归10年之香港精神  输得起,打不死  香港人有一种“输得起,但打不死”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香港人总可以顽强求生。挣扎爬起,从头再来。  香港开埠100多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港发展成现代化的世界大都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人有一种“输得起,但打不死”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香港人总可以顽强求生。回归短短10年中,香港先后经历金融危机、“9?11”恐怖事件影响、非典疫情等,不少人一夜间沦为无产者,甚至是负资产阶级,但他们不会趴下,而是挣扎爬起,从头再来。  故事一:只要香港还有明天,失去的一定会回来。  香港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郭昶,大概就是这种“输得起,打不死”的香港精神的体现。这位毕业于香港大学,在香港地产界打拼了24年的男子,1997年已经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最顶峰。住在半山渣甸山道1300多平米的豪宅,家里请了3个佣人,有4部私家车,8个物业,出任当时百利好公司上市董事,为公司竞投地,每举一次手,出价500万元。  “当时赚钱太容易了,一天赚几十万一百万不算特别,那时我经常跟旁边的人讲,今天输了一辆保时捷不要紧,明天赚回来便是。真是一点不假,半天就赚回来。当时花钱虽然不敢说挥金如土,但基本上不用多想。”郭昶形容。  不想,回归未已亚洲金融风暴横扫而来,郭昶还以为这场风暴“最多两三个月就会结束”,谁知手头股票大幅缩水,最后他的身家暴跌只剩1/20。当到恍然大悟已经来不及,只好割爱,家里的工人减为一个,私家车只留一部,物业贱卖了3个。这些他都可以接受,最令他痛心和遗憾的,是失去渣甸山道豪宅。  “我已经算是幸运。金融危机时,都有人跳楼了,但我都守得住。唯独2003年非典疫情,我实在顶不住,唯有卖盘。我卖出去后45天,对方加价125万又卖了出去。现在这个盘市值已经升至1,250万。就差两个月顶不住,命不好,等不到今日。”  输了不要紧,找机会再来。3年前,他决定再赌一次,入市炒楼。结果3年后的今天,该楼盘升至近千万元。他也从三年前的人生谷底重返。提到这些时,郭昶坦言:“就算今天再次失败,我也会跟自己讲,我失去的,明天一定会拿回来,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香港还有明天,我就一定会赚回来。”  现在,郭昶位居中原地产高层,掌管着1万6千名员工。他不仅看好香港未来,更看好内地未来的发展,并投资30多万元,在内地买了一个单位,作日后退休养老之用。面对香港在自由行、CEPA等措施下经济不断向内地靠拢,他认为以香港人“输得起,打不死”的精神,一定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故事二:得未必是好事,失也不一定是坏事。  在中环专门从事擦皮鞋的张惠明,则是另一位“输得起,打不死”的典型人物。56岁的张惠明&1972年在理工大学修毕建筑系文凭,正遇股市大旺,他到交易所任出市代表,在中环上班,每日3个小时,赚钱不少,出入中环高尚会所,吃饭也到当时最高级的文华顶楼餐厅,最后索性一年只工作1/3时间,其它时间去周游列国。  未几遇上股灾,他不但输了铜锣湾和湾仔两个价值40万的单位,还有时髦的跑车,投资也血本无归。后来转任工程监督,但1997年公司倒闭,再度失业。“当初自己也很难受,前路茫茫不知怎办,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出现。后来发现,别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你自己在乎自己。”从1997年开始,张惠明在朋友介绍下,在中环开档擦皮鞋,每双鞋收20元,每日可擦10至20双,最多时擦30多双。“20块钱有人说贵,也有人说便宜,就看他穿的是什么鞋了。比如说一些名贵皮鞋,花20元保护,还是值得的。”  10年来,金融风暴没有伤及他,非典疫情也影响不到他的生计。反倒是他从那一双双经自己手擦过的皮鞋上,看到了香港过去十年的繁华与兴衰。他见证过有人穿着逾万元一双的John&Lobb经过,后来换成普通皮鞋,再后来失踪了。他常以此自勉:凡事随缘,“得未必是好事,失也不一定是坏事”。  年过半百的张惠明就在这样平静的心态下,每天坐在白领出入来往的中环,等待为人擦鞋。来了客人,他能一眼看出客人脚上那双皮鞋价值几何,是甚牌子,因而也会付予不同的心机对待。没有客人光顾时,他就舒舒服服坐在椅上,看人来人往,看世间浮华。
(责编:黄菊)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 ????|?||?&? ?
&&&小编推荐
&&&频道精选
???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实业投资集团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