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学“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吗

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是马克思的观点
《学术论坛》1986年第三期刊登了蔡德容同志《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是马克思的观点吗?》一文(以下简称“蔡文”),对我们在同~·刊物1985年第二期发表的《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吗?》给予了答复。该文似乎驳回了我们指出的蔡在《学术论坛》1984年第三期上发表的《马克思论消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文中的三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严肃性,同时也为了彻底弄清楚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究竟是不是马克思的观点,所以我们打算在此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深化一步。 就“蔡文”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之间的分歧究竟在哪里? “蔡文"指出: “我与杨、王二同志分歧的关键,不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否研究过消费,而在于他们从何角度来研究消费,不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消费的研究是否包含了自然因素、主观心理因素,而在于自然因素、主观因素等因素是否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舻我们认为,分歧的关键...&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学术论坛》1985年第二期_,刊登了杨欢进、王毅武同志: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吗州兑消费一本来不属子经济学的范围”,这正是“马克思自己的观点,并认为我的文章(见《学术论坛》1 984年第三期)“面临着三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对此,我认为有弄清楚的必要。- 第一,杨、王二同志指出:如果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那么,这显然是针对马克思已把消费纳入政治经济学的范围而言的,但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连马克思的著作都未看到,怎么会提出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的观点呢?这就是所谓我的文章无法解决的第一个矛盾。 从杨、王二同志的逻辑推理可以看出:如果马克思没有把消费纳入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就不会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的观点。广言之,如果没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不会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论。似乎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是在与马克思的经济翠论的批判论战中产生的。但是,...&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年)》导言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而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6页)对此,蔡德容同志在《马克思论消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把消费看成是脱离社会过程的个别行为,当然就把消费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认为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马克思对此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上段话就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肤浅观点的概述,而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学术论坛1 984年第三期)这种说法,面临三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首先,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这种提法,显然是针对有人已经把消费纳入了经济学的范围而言的。如果说这一观点确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那么,他们是...&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1987年蔡德龙同志受国家派遣,作为访问学者到日本东京大学留学,进行当今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题“根圈’研究。 东渡日.本后,蔡德龙同志没有深醉于留学的喜悦和荣耀,因为他深知,从事“根圈”研究,就是要·研究揭示植物的各种营养元素在植物根部周围的活动规律,问题复杂,难度大,取得样品更不易。要攻克“根圈’研究这个课题,仅靠8小时上班时间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 在东京大学进行“根圈”研究的过程中,蔡德龙同志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他都是在试验室里度过的。他爱人去日本探望他,他也很少陪她出去游玩,而把大量时间用来研究他的“根圈”。 在导师的指导下,蔡德龙与埃及的约瑟夫博士合作攻关,终于发现了大豆根圈土壤无论PH值高或低,有效Mn含量都多。据此,他们推断大豆根系可能有溶解土壤中锰的物质存在,经过两年半的刻苦研究,已定性有某一种物质存在,并用薄层分析等方法提取出了一定量的物质,从而引起了日本同行的高度重视. 这一消息传到美国...&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过去的2啤间,加拿大建筑师埃伯哈德·蔡德勒(E班R现RDz£n笼ER)以其不同凡响的作品而蜚声北美。1986年因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加拿大大厦和安大略省展馆的杰出设计,蔡德勒荣获了加拿大皇家建筑学会金奖。 1926年.蔡德勒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其父是位美术教员。他19岁进入鱼瞬斯学院。1 951年蔡德勒移居加拿大。两年后,加入了很有名气的詹姆斯·克瑞格事务所。由于蔡德勒的才干,1 963年这个有88年历史的事务所更名为“克瑞格·蔡德勒·斯特朗事务所”;1974年又进一步改名为蔡德勒事务所。 1男。年.蔡德勒在多伦多成立了“蔡德勒·罗伯茨”事务所(ZEIDLER RoBERrs PARI.NE咫HIP)。现在,这个事务所共有70人。蔡德勒有五名合伙人和九名主要副手,其余的业务人员也很精干。事务所承接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寿命成本核算、节能、城市规划、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系统开发和计算机“软件”I二程等多种业务。合资开发和咨...&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蔡德维克厂生产组织形式的最大特点是、戈行机床群布局及管理。所谓“机床群布局”扰是在车间内部既不按对象专业化(即流水作业)布置生产线.也不纯碎按工艺专业化(即单一工艺)布置生产单元。蔡德维克厂管理人员认为:流水作业固然优点很多,但它只适用于大批量生产,面对目前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企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而流水生产一旦定局,改换生产品种后的工艺调整则将非常困难,按单一工艺(或全为车床或全为铣床),尘产组织的应变能力是增强了,但工序流转{J寸间加长,生产节奏放慢了,更为关键的是产品某一部件出了质量问题,其责任往往不易分清;从事单一工序的工作者,也往往缺乏对全部件质量提高与工艺改进的责任心与积极性。而“机床群布局,则是一种在工艺上“小而全”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同系列产品的系列零部件为对象,组合各种工艺设备,形成一个个“特种兵团”,并将这些兵团按·煤矿凌机械1988年第4期产品系列统一结合在加工车间内部。这样,生产的适应性增...&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个人履历:/蔡德容
1973年元月高中毕业;1973年10月任澧县澧西乡新华小学民办教师;1975年2月任生产队长;1975年10月任大队支委、副书记;1977年考入中南工业大学社科系,攻读经济学本科学位;1981年考入湘潭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底研究生毕业后,在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工作;1987年元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1993年8月调湖南师范大学;1994年2月任湖南师范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所长;1996年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兼);1997年1月任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组建经济与管理学院。在组建经济与管理学院过程中,使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从无到有,到现在发展为6个本科专业(方向),年招生人数达330人。四年内争取到了四个经济学硕士学位点,即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如果包括旅游管理共有五个硕士学位(旅游管理在经管院组建后属经管院一个系,99年9月份独立出去发展为旅游学院,2000年8月获硕士学位点)。);2002年5月辞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职务;
学术兼职:/蔡德容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会专家组顾问;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外国经济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教委高教系列职科评定委员会经济与管理学科组评审专家();湖南省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组成员(2000~);湖南省社科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湖南省社科评奖委员会经济组成员。
荣誉成果:/蔡德容
独立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编2部,二人合著2部,参加了17部著作、教材、辞典的撰写;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经济研究》发表2篇;主持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部级课题3项,获省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个人独立4项;1993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理论工作者;1998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教学研究:/蔡德容
研究方向消费经济、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投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专著、教材、辞典(一)个人独立撰写1.《中国城市住宅体制改革研究》(学术著作,18.9万字。)(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1992年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奖)。2.《中国城镇住房:理论、实践与改革思路》(学术著作,29万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1994年获湖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3.《住宅经济学》(学术著作,26.5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1995年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湖南省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三等奖。(二)主编、合著1.《消费经济学原理》(国家教委委托“高等学校文科教材”,34万字,二人合著,承担19万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2000年8月修订本出版,30万字)。2.《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研究》(学术著作,主编,30万字,承担14.5万字,湖南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2002年获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三等奖。3.《住房金融创新研究》(学术著作,26.8万字,与潘军合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4.《房地产经济研究》(学术著作,34.6万字,主编,承担22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三)参加编写1.《消费经济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5年出版)2.《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3.《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4.《消费经济学教材》(中央电大出版社1987年出版)5.《经济学大辞典》第17卷(劳动、人口、消费)(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6.《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汇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7.《房地产金融论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8.《消费经济辞典》(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9.《消费结构与消费政策》(改革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10.《社会再生产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1.《中国消费模式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12.《中国小康水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13.《资本运营》(湖南出版社1998年出版)14.《区域经济论》(湖南出版社1998年出版)15.《消费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16.《中国“九五”时期消费结构发展趋势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17.《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二、科研课题(一)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住宅消费合理化研究。建设部“七五”软科学课题,经费1.5万。87年完成。2.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课题,经费5万。1996年完成。3.住宅经济循环理论研究。中华社科基金(1992)课题,经费2.5万,1993年完成。4.房地产国际惯例研究。国家教委(1992)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经费0.5万。1996年完成。5.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金融发展研究。教育部(1998)人文社科课题,经费3.8万。2001年12月完成。(二)主持的其他科研课题1.物业管理研究。省教委1988年,经费1万元。2.消费与房地产研究。省财政厅(1999年),经费5万元。3.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省财政厅(2000年),经费15万元。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监管研究。省财政厅(2001年),经费10万元。(三)参加的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我国消费结构研究。国家“六五”社会科学重点课题,1986年完成。2.中国消费模式研究。国家“七五”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2年完成。3.中国小康模式研究。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4年完成。4.消费结构与消费政策。国家科委“七五”软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991年完成。5.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研究。国家“七五”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2年完成。6.我国90年代中后期消费机构发展趋势研究。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9年完成。三、获奖项目1.《中国城镇住宅体制改革》1992年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奖)(独著)2.《中国城镇住房——理论、实践与改革思路》1994年获湖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独著)3.《住宅经济学》1995年获湖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奖),1996年获湖南省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三等奖(独著)4.《住房商品化研究》(系列论文,独著),获湖南省教委高校“六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中国消费结构研究》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参加)。6.《消费经济学原理》获湖南省优秀教材三等奖(合著)。7.《中国城镇经济制度改革研究》2002年获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三等奖。四、国际学术会议1.198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技术研究中心邀请,赴英国伦敦参加“发展中国城镇住房问题”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和评文评审组成员,宣读了“中国所面临的城镇住房问题与决策选择”的学术论文。2.1990年应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参加“国际食物、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讨论会”(北京),宣读了题为“制定合理的食物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学术论文。五、论文1.《关于消费结构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6.22.《城市住宅商品化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研究)1985.113.《略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与城乡管理体制》(求索)1983.54.《从第II部类内部结构的划分看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地位和作用》(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35.《关于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几个问题》(财经理论与实践)1984.26.《马克思论消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术论坛)1984.37.《论小康水平》(求索)1984.48.《积极推行住宅商品化》(财经理论与实际)1985.49.《论房租的“明贴与暗贴”》(湖南房地产)1985.110.《我国城市住宅商品化的可行性分析》(求索)1985.611.《关于改革城市住宅分配制度的几个问题》(赣江经济)1985.1012.《商品生产与房地产业》(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议文集)13.《我国现行城市住宅体制的十大弊病》(中国消费者报)14.《关于改革现行房租制度问题的探讨》(湖南财政会计)1985.1115.《关于开展城市土地经营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城镇)1985.1216.《城镇住房的投资体制必须改革》(投资信用与研究)1985.1217.《略论我国住宅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湘潭大学学报)1986.118.《应把建筑业作为振兴湖南经济的支柱产业》(系统工程)1986.119.《试析社会主义城市住宅所有权》(上海房地)1986.120.《马克思的消费服务理论》(消费经济)1986.121.《试论房租的“暗补”与“明补”》(经济科学)1986.222.《城市住宅的投资体制必须改革》(湘潭大学学报)1987.123.《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一些做法》(世界经济)1987.324.《城市住宅商品化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学习导报)1987.125.《苏联、东欧是怎样改革住宅体制的》(学习导报)1987.326.《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住宅消费合理化研究》(河北学刊)1987.327.《城市住宅体制改革中“增资”、“补贴”起点问题研究》(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文集)28.《关于消费:“早熟”的若干观点》(经济学周报)29.《试析社会主义城市土地所有权与城市住宅所有权》(经济体制改革)1986.330.《一部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著》(中央财经副学报)1986.231.《试论住宅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房地产经济)1986.532.《住宅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产业》(房地产报)33.《把房地产业作为振兴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湖南计划经济)1986.1234.《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是马克思的观点吗?》(学术论坛)1986.335.《城市土地的经营与开发》(城市开发)1986.136.《房地产业——最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产业》(世界经济导报)1985.1037.《论我国合理消费结构主要标志》(求索)1986.138.《消费需要引导》(中国消费者报)39.《UrbanHousingProblemsinChinaandPoliciesforTheirSolution》《BookofAbstract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UrbanShelterinDevelopingCountries.40.《UrbanHosinginChina:ProblemsandPolicies》《Proceeding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UrbanShelterinDevelopingCountries》,London,1987.41.《RasingtheLow-rentsystemandIncreasingtheSalaries》《ProceedingoftheConference》,London,1988.42.《住房制度改革务必破除旧观念》(人民日报)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住房问题》(消费经济)1988.144.《一个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理论专著》(经济与管理研究)1988.245.《住房、收支与个人、社会》(中外消费)1988.346.《试论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与国家财政、企业受益与个人消费的关系》(房地产经济)1988.7(与刘辉煌合作)47.《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若干问题》(轻工业经济研究)1988.548.《国外解决住房问题的做法与经验借鉴》(上海房地)1988.249.《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合理化问题》(上海房地)1988.250.《消费能否走在生产的前面》(中外消费)1988.551.《消费膨胀与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经济)1989.252.《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几个理论问题》(求索)1989.553.《关于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几个理论问题》(消费经济)1989.554.《消费结构研究的新突破》(经济研究)1990.255.《恩格斯关于住宅问题的基本理论》(消费经济)1990.256.《浅论住房商品化与住房私有化》(湘潭大学学报)1990.457.《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食物结构,促进食物消费结构合理化》(“国际食物、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讨论会”论文集)199058.《以住房消费合理度为基点来设计房改》(当代房地产)1990.359.《经济运行与消费模式》(消费经济)1991.560.《住房消费合理化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求索)1990.661.《关于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房地产导报)1991.262.《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微观基础》(消费经济)1992.263.《必须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土地》(湖南房地产)1992.264.《房改阻力来自何方》(湖南省情)1993.265.《改革住房制度,实施居住小康工程》(湖南房地产)1992.266.《住宅经济学》(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9467.《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社会经济意义》(湖南房地产)1995.168.《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569.《关于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几个问题》(湖南房地产)1994.670.《建立住房基金是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71.《论城市住宅商品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论文库)经济学卷1998年第1版,2000年第2版72.《建立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建议》(湖南房地产)1995.673.《关于建立住房基金的若干问题》(住宅与房地产)1995.674.《精神文化消费与精神文明建设》(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175.《加强对精神文化消费的引导》(理论学习与研究)1996.176.《关于住房金融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研究与评论)1996.177.《必须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土地》(湖南房地产)1996.178.《关于消费热点的几个问题》(消费经济)1998.379.《关于建立国家住房基金的几个问题》(西安房地产)1996年第2期80.《论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湖南房地产)1999年第3期81.《大力发展住房消费信贷》(长沙楼市)2000.182.《关于我国住房金融创新若干问题的研究》2.8万字(中国房地产研究)2000年第2期83.《知识经济与居民消费》(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84.《关于发展消费信贷的几个问题》(湖南房地产)2001年第1期85.《激励消费、扩大内需》(消费经济)2001年第6期86.《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2.7万字(中国房地产研究)2002年第1期87.《开拓和完善住房金融市场的几点建议》(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88.《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路与建议》(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89.《防范住房金融风险》(湖南房地产)2002年第5期90.《消费结构与产业发展》《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91.《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路与建议》(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92.《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经济)2002年第6期93.《关于推进住房抵押货款证券化的几个问题》(湖南房地产)2002年第3期此外,还有一些内部刊物、报纸上发表文章30多篇,1996年下半年与1997年的论文因丢失未统计上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30:46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过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垄断资本学派、价值学派、阶级分析学派、多元决定学派、新左派、分析学派等六大学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探索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基本特征是时代背景具有复杂性、思想渊源具有多元性、立论基础具有一元性、基本方法具有集成性、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
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过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垄断资本学派、价值学派、阶级分析学派、多元决定学派、新左派、分析学派等六大学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探索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基本特征是时代背景具有复杂性、思想渊源具有多元性、立论基础具有一元性、基本方法具有集成性、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各个学派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它的继承性、创新性、修正性、批判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派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繁荣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标志,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向更大规模、更高领域、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六大学派。认真厘清各个学派的渊源及主要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脉络及研究概况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美国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科技发展及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相结合,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成阶段,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美国相继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和反越南战争的群众运动,建立了一些松散的、没有严密组织的左翼团体,其中尤以成立于1968年试图与美国经济学会相对立的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联盟&最为著名。但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也较为庞杂。第二阶段是中期阶段,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相对沉寂。在这一阶段中,20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线,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尤其是里根总统上台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使得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相对沉寂。第三阶段为复兴阶段,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复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操纵下的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金融衍生产品毒化、泡沫化以及金融监管缺失日益严重,最终泡沫破裂,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期间,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对未来社会主义提出构想,逐渐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学说体系。
总的来说,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致力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和经济危机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对对未来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探讨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阶级力量,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流派。程恩富认为,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流派有第二国际各派的经济思想、欧洲共产主义、美国垄断资本学派、不发达政治经济学、市场社会主义、管理学派、分析马克思主义等。美国学者贝特尔&奥尔曼认为,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依据是否承认辩证法和无产阶级使命分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出现十个新流派,即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市场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学派或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英国学者大卫&麦克莱伦认为,当前流行四种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即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同后现代主义思潮结合起来的思潮、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涌现的或原来就有但仍较活跃的主要流派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日本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等。李佃来认为,美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等派别,它们代表了当前美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其观点反映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风貌。
上述学者对美国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把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归于激进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是因为这些学派直接继承&老左派&的思想传统,尖锐地抨击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甚至还抨击资产阶级上层建筑,极力主张改造现行制度甚至向社会主义过渡。尽管这些学派思想渊源略有不同,理论主张千差万别,由于其坚持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不影响其激进性质,因而都属于激进政治经济学范畴。正如罗伯特&海尔布伦纳(Robert Heilbroner)所说:&尽管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不同流派,但所有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均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对认知和社会的辩证法研究,由此而界定了客观现实的本质是运动的、冲突的,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固有矛盾造成这种社会失调以及其他相应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自由主义所认为的社会内部协调一致或平稳状态的回归,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二个要素是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经济活动的发展,以及阶级社会中由社会产品分配而引发的阶级斗争。第三个要素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看法;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及其命运完全由一套&现代社会运动经济规律&所决定。第四个要素是对社会主义的规范化认识;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均相信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一个终结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美国的主要研究学派
判断一个观点和主张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应当分析其方法论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兼具其它学科方法论的一些特征;理论主张上运用价值理论、阶级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构建理论主张;立足点上站在工人阶级和普通群众的角度运用消灭私有制理论坚持批判资本主义弊端;发展目标上赞成资本主义必然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具体说来,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的规律,着重分析与观点是否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否坚持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是是否坚持消灭私有制、否赞成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在这个判断标准下,根据研究方法、主要观点、政策主张等内容,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分为垄断资本学派、价值学派、阶级分析学派、多元决定学派、新左派、分析学派等六大学派。下面对每个学派的起源、发展、主要观点逐一进行概述。
(一)垄断资本学派
垄断资本学派是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由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他们于1966年合著出版的《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一书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垄断资本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在当代美国,垄断资本学派的代表人物除巴兰和斯威齐外,还有哈里&马格多夫、哈里&布雷弗曼、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等年轻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其中马格多夫和福斯特先后接替斯威齐担任《每月评论》主编。
垄断资本学派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理论。斯威齐和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一书以&经济剩余&为中心概念,以对美国经济运行中经济剩余的生产和吸收的矛盾关系的分析为主要线索,揭示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趋势的必然性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马格多夫在1968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经济学》一书中对帝国主义新现象进行了分析。布雷弗曼在1974年出版的《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中对劳动过程、技术革命、管理革命和国家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福斯特对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二,试图用&经济剩余&的概念来代替剩余价值,用所谓经济剩余增长的规律来代替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分析。1957年,巴兰发表了被称作战后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提出&经济剩余&的概念。巴兰和斯威齐合著的《垄断资本》一书,抛弃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建立起以经济剩余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力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实现对垄断资断资本主义趋于灭亡的科学证明。第三,阐述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一书中,斯威齐提出一个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斯威齐认为,马克思在许多地方都认为危机和生产停滞同消费量的大小有关。他认为,消费不足论所探讨的只是一种消费不足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是一直存在的,但它可以全部或局部地为种种反作用力量所抵消。而这些反作用的力量,斯威齐并未给予解释。
垄断资本学派始终贴近现实,既遵循马克思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又有自己的创新,在比较和鉴别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该学派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新研究&和&重新塑造&,试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关系的研究中,既主张恢复马克思经济学的&传统&,更倡导马克思主义必须对世界作出重俗人解释,并在这一重新解释中,批判它过去已经提出的旧的解释。但是,该学派有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修正&,甚至抛弃了马克思的原意,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巴兰和斯威齐合著的《垄断资本》一书,抛弃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建立起以经济剩余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力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实现对垄断资本主义趋于灭亡的科学证明。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生产方式批判理论的集中体现。如果抛弃了剩余价值理论,就必须意味着抛弃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批判理论。二是企图以经济剩余增长规律代替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这不仅是没有根据的,而且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深刻矛盾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内在运动规律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否定。
(二)价值学派
近年来,价值学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批判修正的或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该学派积极参与经济危机的根源、发生机制、传导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的讨论,关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是否仍维持下降趋势、此次经济危机是否肇源于利润率长期下降这一问题的争论,取得了可贵的成果。
价值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安瓦尔&谢赫、安德鲁&克里曼等学者,其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安瓦尔&谢赫批判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邓肯&弗利和法国经济学家吉尔达&迪梅尼尔提出的用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示(MELT)来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新解释,认为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就被颠倒了。谢赫论证了抽象劳动的概念不是一种精神的概括,而是真实的社会过程即劳动过程在思想上的反映,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中渗透了商品关系。因为&当人类劳动被引向商品生产时,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获得的性质&,所以,在商品生产中,劳动&从一开始就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第二,建立&分期单一系统解释&理论。克林曼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商学院教授阿伦&弗里曼等人撰写《价值论争新进展与经济学基础》一书,在对各种价值论争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建立了近20年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颇有影响的&分期单一系统解释&(TSSI),并试图利用该体系解决马克思经济学中存在的一些马克思未曾解决的问题。第三,运用利润率解释的下降趋势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较于任何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谢赫更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以利润率为主要动力,当前的危机是一场&被延缓或转化为虚假繁荣的结构性危机&。谢赫通过艰苦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过度竞争&与利润率的关系,认为很少有证据能够表明&过度竞争&对相关价格产生了任何影响,它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与利润率无关,持续的&产能过剩&也不能解释利润率的长期下降。他还论述了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批评了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按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安德鲁&克林曼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而引起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所揭示的道理。第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紧密相联。安瓦尔&谢赫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危机与再生产紧密联系的三种基本分析思路。第一种思路认为,资本主义能够实现自我再生产。第二种思路与第一种思路相反,认为资本主义体系无法自我扩张。资本主义只有在保持增长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但要维持增长,它需要一些外部需求来源,如来自非资本主义社会的需求。这表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最终会由体系外的因素所调节,资本主义体系的限制来自外部。第三种思路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实现自我扩张,但资本积累的过程加深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矛盾,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在内部。谢赫认为,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规律进行解释。谢赫进一步分析道,资本主义积累是由利润驱动的,但是,资本积累会使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利润率的下降意味着积累率的降低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扩张、工人阶级规模和力量的壮大。
价值学派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参与劳动价值论的争鸣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利润率变化趋势及利润率与当前危机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理论阐发与学术争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谢赫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切经济关系都深深打上了资本烙印,从这个视角理解工资水平和利润率的关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如,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探讨,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利润率的变化情况。当然,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利润率变化趋势的争论仍有待深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对于当前危机的根源与传导机制的研究也待拓展。此外,克林曼在《大失败:资本主义生产大衰退的根本原因》一书认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能够解释此次危机,越是关注利润率的变化,就越能理解此次经济危机的期限和深度。
(三)阶级分析学派
伴随着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近些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成果颇丰。在当代美国,阶级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哈维、邓肯&弗利、大卫&科茨、大卫&莱布曼、埃里克&奥林&赖特等。
该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科茨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六个重要特征,第一个便是&历史规定性&。他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和社会随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它的目标就是要分析、解释和评价实际存在的、曾经存在的以及可能存在的制度,如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试图提出经济活动的一般理论解释。&莱伯曼也提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应当&以真正的长期性的和结构性的方式来思考其任务,而不是限于作出一系列的紧急回应&,他批评了柯亨在1978年出版《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所强化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并提出应重视人类意识及其&意图&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复杂作用,以确定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第二,强调阶级的分析方法。在危机爆发之前的2005年,哈维便出版了《新自由主义简史》一书,试图从阶级力量的变化角度重新解释&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造成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影响。哈维在著作中强调,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全球的地理问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历了&空间修整&的过程,将自身积累的危机与阶级矛盾转嫁到国外市场。赖特在1979年出版的《阶级、危机和国家》一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即阶级是由生产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来决定的。同时他赞同马克思的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剥削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但除了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因素以外(他称此为资本资产),他又发展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类方法,提出另外两个造成剥削的因素: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在《阶级》一书中,赖特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概念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重建。《阶级》为阶级的抽象结构概念和对特定历史环境中阶级角色的描述之间的断裂搭起了一座桥梁。它将剥削概念恢复为阶级分析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它既容纳了中间阶级的经验复杂性,也涵盖了国家社会主义阶级结构的存在性。第三,提出新帝国主义理论。大卫&哈维于2003年出版《新帝国主义》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了美国的超级大国之路、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多重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夺性积累以及反资本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等问题。第四,强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探讨资本主义的未来。哈维认为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危机只能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指出,许多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成为了剩余资本的&接收器&,从而进入资本流通的体系,而&国债&的偿还,则使得资本输出国(债权国)成功规避资本的贬值,而风险完全转嫁到接收国(债务国)身上。科茨通过分析2008年美国的实体产业危机,指出美国经济正经历更为广泛的结构危机,这一危机似乎标志着新自由资本主义促进盈利和积累能力的终结。
阶级分析学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和数据对经济现象进行辩证地分析,使得他们理论的可信度较高、说理性强。赖特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生产资料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并提出剥削根源于关键性生产资产的垄断化的观点,虽然吸收了很多新韦伯学派的理论,但是因为他坚持马克思原有的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阶级划分这个观点,所以赖特的理论仍然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阶级分析法。值得一提的是,阶级学派经济学家活跃于国际舞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科茨教授担任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任会长的世界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参与组织该学会的年度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并担任《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莱布曼教授主编的《自然与社会》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美国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多元决定学派
从1975年起,马萨诸塞州立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沃尔夫和斯蒂芬&雷斯尼克共同参与到一项旨在反思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集体研究中,致力于用一种新方法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其中心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新的解读。沃尔夫在2007年发表《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美国的新解读》一文,奠定了多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术地位。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用&多元决定&取代&辩证法&一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的相互作用。该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主要从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因此,&经济学&涵盖所有社会形态内包括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分配的循环过程。&非经济&则指其他所有构成&社会&整体的循环过程。该学派将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视为&多元决定&,并用&多元决定&取代&辩证法&一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的相互作用。第二,分析多元决定论与循环。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层面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生相成,并不认为经济对非经济因素起优先决定作用。多元决定否定了经济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社会整体内各因素、各部分都是由其他因素或部分的合力&构成&(也可称之为创造)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于社会其他因素而独立存在,或是其他社会因素的成因,正是由于社会其他因素才构成社会存在。多元决定意味着每一个社会因素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在构成(也可称为引发)其他社会因素的过程中,每一个社会因素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该学派认为,经济是由自然、政治及文化等社会层面所决定的,它受这些多元决定因素在各个方面的影响与推动。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现象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突出强调社会形态中各种现象的不断变化,该学派认为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为&循环&,循环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理论的基本元素。第三,阶级循环。该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形态的分析通常始于对阶级循环以及构成社会阶级结构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阶级结构是如何在其他非阶级循环的多元决定作用下构成社会结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旨在深入探索阶级循环如何参与到对社会其他非阶级循环的多元决定过程中。因此,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入研究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宗旨,核心就在于深入理解阶级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就如同新古典主义的个体本质论以及凯恩斯主义下的社会结构概念和心理倾向作用。每个理论都从自己的研究切入点出发,探究经济如何在社会形态下运转以及与其他社会方面进行相互作用。
多元决定学派的研究从两个切入点展开:一是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该学派认为,因果关系的多元决定论与新古典主义,因果关系特征的还原论的理论和凯恩斯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二是阶级的概念及其对应的社会政治动机。该学派认为,阶级的形成和社会政治动机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而这些,很多都社会学家所忽略了。具体地说,他们强调社会剩余劳动力的生产,分配和再生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如果对阶级形成和社会政治联盟的认识不足,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变革的政策和方案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因此,该学派认为,阶级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多元决定学派以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占有和分配的独特理论为核心,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聚焦于阶级(作为剩余价值的社会组织),以此来真正理解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重新解读《资本论》并且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美国已经形成一种趋势。
(五)新左派
新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左派运动的主流中,之后得到发展和完善。新左派运动萌芽于50年代后期的美国黑人和学生政治运动,作为独特的社会活动始于60年代,以大学生为主体,对美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掀起了一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文化革命。当时的主要思想家包括赖特&米尔斯、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埃里奇&弗罗姆等。
在美国当代,新左派的代表人物有大卫&戈登、萨缪尔&鲍尔斯、托马斯&韦斯科夫、米切尔&瑞奇等。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提出了社会权力结构关系影响经济均衡的理论。针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基础上的现实以及资本主义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的新情况,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社会权力结构关系影响经济均衡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的实质是由其经济关系本身造成的,劳资关系、劳动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以及劳动过程中权力的配置对经济均衡具有重要影响。戈登认为,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不仅对劳动生产率,而且对资本生产率、滞胀和就业等宏观经济状况都有重要影响。第二,分析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新左派认为,为建立&参与民主制&就必须建立起一个个与现行社会制度相平行,但又有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准则和方式的微型社会结构,即所谓&平行社区&。新左派主张通过民主的社会主义达到经济平等,并进而实行激进的社会平等,变革是使人们从一切非人性的压抑下解放出来的方式。韦斯科夫在《以企业为基础的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一书中倡导独具特色 &以民主企业为基础的市场社会主义&或&民主自治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戈登也在1983年《走过荒原:面对经济衰退的替代性民主选择》阐明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鲍尔斯在1987年出版的《民主和资本主义》一书中认识到了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认为自由民主在原则上与资本主义是相抵触的,因为它允许话语与实践从一种&人权&范畴&转化&为另外一种&财产权&范畴。韦斯科夫把自己所倡导的独具特色的模式称之为&以民主企业为基础的市场社会主义&或&民主自治的市场社会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企业必须实行民主自治的,给予每一个成年公民以平等的对所有企业生产性资本收益的索取权利以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政府通过控制资本构成的总体比率和方式等办法来影响企业的决策, 民主自治的市场社会主义由于资本所有权分散、较大程度的总体收入分配平等和工人自治制度而在效率方面具有总体优势。第三,重视阶级、种族、性别、民族等因素的分析。鲍尔斯与金蒂斯在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一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强调教育对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阶级矛盾关系的反映。瑞奇在1981年出版的《种族不平等》一书中对美国历史上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的收入情况进行比较之后指出,种族关系越紧张、种族歧视越严重的地区和行业,白人工人的收入就越少;而种族关系相对和谐的地区与部门,白人工人的收入就越高。由此看来,无论是有色人种还是白人工人,他们都将从种族主义的消除和种族关系的改善中得到收益。第四,创建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SA)由大卫&戈登、理查德&爱德华兹、迈克尔&瑞奇三位学者于1982年首先正式提出,如今在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派生。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案,鲍尔斯、戈登和韦斯科夫提出了一个激进政策,强调必须形成一种新的积累的社会结构,以大大增强劳动人民反对法人资本的力量。虽然对潜在的、强大的反资本主义动力,它只表现一种动员手段,但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平民主义的方案。
美国&新左派&运动的主体是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由此它又称为&校园马克思主义&、&左派学院马克思主义&或&北美马克思主义运动&。这一激进运动涉及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基本领域,这些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本学科的正统理论进行审视、批判和反思。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对富裕社会和福利国家的妥协主义态度遭到冲击,动摇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并使许多人对现存制度产生了怀疑。但是,该学派从企业权力结构的观点来解决&正统&经济学的&个人偏好&,特别是从劳动过程中劳资利益冲突和权力博弈的角度来说明资本家权力的来源,揭示出资本主义资源配置的实质,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资源配置的思想。
(六)分析学派
源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8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分析学派,是20世纪初以来流行于英美地区的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该学派运用现代数学、数理逻辑和模型分析等手段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命题分析和方法论等多种角度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重构,试图为其确立&微观基础&。
该学派的在当代美国的代表人物有约翰&罗默、埃里克&奥林&赖特和乔恩&埃尔斯特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上,运用分析哲学、数理分析、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著作,拒斥辩证法。分析学派主张运用广泛存在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化的方法、微观基础主义与均衡分析的框架来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经典问题,因此这一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学派。罗默在1981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对当时流行的机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等解释模式进行猛烈批判,认为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在《理解马克思》等一系列著作中主要运用社会科学哲学和理性选择理论,并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批评新古典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埃尔斯特并没有一般地去&反对&马克思乃至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是致力于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分析性&重建&。埃尔斯特在《理解马克思》一书中首先说明和证明的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反面是方法论集体主义,它和黑格尔启示的两个其他方法&&功能性解释和辩证演绎&&密切相关。第二,研究范畴上,运用经验理论和规范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命题。如运用经验理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问题,运用规范理论研究包括异化、剥削等问题在内的公正和伦理理论。罗默在1982年出版的《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一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并构建一种私人所有权经济的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不仅使用了均衡的新古典模型和博弈论,而且把剥削和阶级归于代理人的不同的禀赋(以及他们的不同偏好)。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一书中,罗默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对马克思的再生产与剥削理论进行了模型化的分析。赖特吸取了罗默有关财富、剥削和阶级相互关系的观点,也认为资源的不平等是剥削的存在及阶级划分的基础,但他对罗默的理论又加以修改和扩展,并形成了用四种财产类型划分不同社会形态下阶级形态的&罗默&&赖特&阶级分析一般框架。第三,研究目标上,试图以决策者的理性行为推演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体系的命题。比如,罗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一书中认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必须改写以适应社会的现实情况建立一个新的基础,因为马克思只是提出了原则,而无精细的说明。罗默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中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出路,可以克服苏联型社会主义经济的弊病,并以其公有制的优势获得比资本主义更多的社会平等。罗默讨论了关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三种类型的建议:&以工人管理企业的思想为基础的建议,保留传统的管理形式但考虑收入分配更平等的建议,以及不把改变财产权想象为新制度重要特征的建议。&罗默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是: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保留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二是建立证券经济&&某种形式的公有制,即全国所有企业的资产以证券形式平等地分配给所有的成年居民,这种证券可以在市场上交换,但不能与货币相交换;三是企业利润平等地分配,劳动者可以凭借证券获得自己企业和其它企业的红利;四是计划体制通过差别利率对投资进行社会管理。但是,罗默认为社会主义的基础不是国家所有制,而是平均主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发端于英国和美国,主张应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从总体上看,分析学派在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分析时,非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观点,特别是分析哲学的、建立数理模型的、现代心理学的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观点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学派尽管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剥削理论、价值理论等,提出批评,但该学派还是声称马克思的许多分析都是正确的,并且可以用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以论证。分析学派不仅批判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观念,而且还拒斥原本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思想。其独特的方法论,能够促进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为全面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解释体系和枷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同时,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一种研究,是以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反思者的身份出现的,透过这一反思的方法论视角,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反思,引起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思考和建构。
三、辩证地看待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时代背景具有复杂性。作为一种反映时代潮流和特征的科学理论,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中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思想渊源具有多元性。由于新自由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居于主流地位,使得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中深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使其理论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体现在一些研究成果中。例如,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其他流派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沟通&和&综合&,把马克思、斯拉法、后凯恩斯学派、现代制度学派,以及一些新古典的理论综合起来,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发展前景。三是立论基础具有一元性。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致力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和经济危机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对对未来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探讨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阶级力量,但其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一元性的特点。四是基本方法具有集成性。由于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处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包围之中,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取更多的&重构&、&重塑&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转变,同时在研究对象上,采取更为综合的思路,主张&总体的&、&分析的&等研究方向和方法。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借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个人主义、实证主义、工具主义和心理分析、数理分析等,这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中较为明显。五是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注重向现实社会转向,强调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及探讨未来社会发展前景。同时,研究的视野更加宽广、方法更加多样、理论框架更加多元,从女性经济学到环境经济学,从生产中的政治到文化转型,从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到全球经济的趋同都进入了激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视野。
托布约尔&克努成曾说:&激进主义意识形态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压迫和不公正是造成人类悲惨命运的经济根源。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和观念:只要夺回对于劳动果实的分配权,劳动者就可以克服人的异化。在一场革命性的改造中,人类必须废除旧的、奴役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重新安排生产和生活方式。&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并处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包围之中,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些年来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应当在充分肯定它的成就时更要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一是继承性,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西方国家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二是创新性,各个学派能够坚持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并探索未来社会的经济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要求,对协调社会矛盾、推动西方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良起到了作用。三是修正性,有些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但有的成果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夹杂着左派自由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和主张。四是批判性,各个学派在实践上坚持批判资本主义弊端,在理论上批判各种资产阶级学说以及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形形色色的庸俗经济学说。五是局限性,由于西方左翼组织和左翼学者在资本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在理论认识上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使得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显得不够彻底。
[作者简介]张新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参考文献和注释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项目&诘难与辩驳: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与马克思的思想交锋&、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流派研究&[14CJL003]、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六大学派研究&[2013-ZD-070]的阶段性成果。
1、程恩富、朱奎:《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贝特尔&奥尔曼:《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十个新流派》,罗燕明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年第1期。
3、大卫&麦克莱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段忠桥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4、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冷战结束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概况(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李佃来:《美国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及其理论进展》,《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6、[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7、[加]艾伦&弗里曼:《1881年以来的价值理论动态》,丁晓钦译,《海派经济学》2011年第3辑。
8、美]安瓦尔&谢克:《危机理论史简介(上)》,李连波译,《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0期。
9、[美]大卫&科茨:《当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静宇、韩冬筠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10、[美]大卫&莱伯曼:《资本主义、危机和重建:概念挖掘》,陈雪娟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2期。
11、[美]大卫&科茨:《论2008年投资和经济危机》,丁晓钦译,《海派经济学》2011年第3辑。
12、王卫、宁少林:《90年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述评》,《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13、 [美]约翰&E&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译,重庆出版社19977年版,第46页。
14、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何宗强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赞同、支持、鼓励!」
自定义金额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责任编辑:祝从容
沙特和伊朗这对冤家在中东争斗了数十年,双方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恐难在短期内化解。但是持久的地区冲突使双方都在付出高昂的代价,谋求一定程度的缓和符合双方的利益。但现实情况表明沙伊之间能否和解取决于域外大国的态度。在5月举行的沙特-美国-伊斯兰国家峰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呼吁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抵制伊朗。伊朗被美国视为中东地区的主要敌人,沙特与伊朗和解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正是因为惧怕伊朗的威胁,海湾阿拉伯国家才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安全保障,乖乖得向美国交“保护费”。一旦沙特与伊朗和解,美国便失去了一个操纵地区局势和控制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抓手。
从东北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到南部的南海和西南部的缅甸,再到西部的印度和阿富汗,美日打造针对中国的包围战略已现端睨,而在西部的中巴经济走廊和西南边的中缅经济走廊则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关键地方,如果这两个地方受到美国狙击而发生战争或动乱,则中国一带一路必受重大影响。在西部“保巴基斯坦就是保中国”绝不是虚言,在西南部争取缅甸,将美日印对缅甸的打压变成中国的机会,使缅甸进一步靠向中国。如果中巴经济走廊和中缅经济走廊能够建成,那么中国一带一路就成功了一半,中国冲破美日印围堵就指日可期。
美国集合它的盟友,给中国施压,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恐怕并没有期待朝鲜会因此去核,而是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彻底破坏中朝关系的基础,让中朝反目成仇,让朝鲜核武变成针对中国的威胁。二是朝鲜生乱,以便美国火中取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经济学自考201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