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一体化到底是一体化的世界一体化还是多元化的世界一体化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7
一线资深教师,多次获得奖励,研究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 下载此文档
江西省鹰潭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江西省鹰潭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7|
上传日期: 12:59:4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江西省鹰潭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
关注微信公众号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生产出产品,并把他们销往到世界各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素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俞是扩展,资产阶级也俞是发展,俞是增加自己的资本,俞是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
  现代性与现代化带来了全球化,由此也导致了现代性和现代化与全球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性的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的实现从来是全球化中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性与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它的外延性,即现代性与现代化从来不把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作为它的疆界,而是把人类生活的星球作为了它的活动区域。吉尔伯特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无论对于现代化的先行者还是对后来者而言,现代化过程实质上都是一种国内转变。”这一观点只说对了一半。不可否认现代化不能不带来国内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到工业化社会。由传统的文明走向现代的文明。但国内这一转变从来由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实现的,对于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惟有把世界作为舞台,介入到世界体系中才能实现它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一个国家在世界资源分配中的份额是相应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多,它从世界市场中得到的可以用来支持本国现代化的资源和财富就越多。而如果将现代化和介入世界市场分离开,从世界市场中获得的资源和财富越少,即使自己拥有一套现代化的,也只是纸上谈兵。因为它没有相应的资源进行它的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社会工程的建设。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以及后发国家的发展道路看莫不体现出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
  另一方面,现代化在以全球作为它的舞台时,全球化也必然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性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全球化的发展是以不同国家之间广泛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在广泛的经济交往中,国际间围绕贸易交换、经济交往形成了一整套的运行规则和机制。任何一个国家要加入到世界经济的贸易合作关系中来,就必须对国内的经济运行规则上进行调整,使其经济的运行适合于国际的标准。全球化也促进了政治运行机制的转变。基欧汉指出:“国际规范被内部化还体现在与国际规范相协调的国内官僚体制与政治制度变革上。为了适应并与国内执行国际规范,国家需要在行政机构上做相应的变动,例如在相关的政府部门中设立对应的部门,处理与国际规范相关的事务。” 此外,国际规范也体现在国内的立法行动上。也就是,具体的国际规则和制度规范正式进入一国的政治生活,一般是以该国立法机构的批准为根据的。而当承诺尊重国家规则或国家制度时,就要把这种承诺变成国家的一系列立法行动。具体说就是通过法律的立、改、废等以适应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的规定,并通过国内的政治权力和司法的力量保证国际规范在国内的通畅和得到执行与遵守。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的发展,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新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对一个国家内部现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与现代性
  全球化与现代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由于不同国家在世界关系中的发展水平不同和地位不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就不同。在当代世界体系中,西方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些人提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假借全球化之名,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之道。美国学者福山指出:“随着人类走进本世纪的岁末,专制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这两大危机只留下唯一的一个竞争者作为具有潜在的全球价值的意识形态,那就是自由民主制度。” 这种制度起源于法国和美国,并随着全球化而在全世界获得普遍性。福山在1990年代说的话在当今西方世界影响仍不减当年。2005年1月,布什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自由在我们的国家的存在,越来越读依赖于自由在其他国家的成功。我们的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希望,在于自由在全世界的扩张。”西方国家的这种借全球化之名搞全球西化,实质上就是完全排斥或消弭非西方文化来解决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所进行的不过是一种新的帝国主义战略。
  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化从来是全球化中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发展还有另一个方面,即民族特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在全球化时代,是否整个人类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真正地“化”成一体,也就是说,全球是否实现了一体化。从目前乃至今后相当的时期中,这只是一个目标。从发展的状况上上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政治上、文化上等诸多方面,真正实现了一体化依然是一个问题。必须看到,目前的全球化总体上依然是一个理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目前的条件下,全球化只是指全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全球相互联系的加强,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的国家或民族就失去了独立地位。事实恰恰相反,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都努力按照本民族的特色来发展自己。在亚洲不少国家中,当他们从原来宗主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后,把确立民族特色和自身的文化属性作为走向现代化的基础。一些东方领导人和学者坚持“亚洲价值”观念,努力将儒家伦理和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新德里共识”、 “圣地亚哥共识”、“北京共识”虽然尚在酝酿中,但作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反映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适合本民族现代化发展的民族的现代性。在西方国家,虽然他们都同属于基督教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但用来支持现代化的现代工业性也各有不同。美国作为新教移民支持的国家,新教伦理使这些移民在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下推进了美国的现代化建设。德国受过“启蒙的洗礼”和“狂飙的奠基”,康德的“世界主义”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都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强烈的带有德意志“帝国”的记忆促进拉德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使德国的现代化发展出现了扭曲。日本文化把中国的儒家伦理和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而走了一条不同于其它东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些都说明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国的现代化都是在各国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在与自身特点的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现代性。
  不同国家的现代性,深深扎根于一定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从这种意义上看,现代性有自发的方面。但由于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发展的步伐,外部世界的文化也必将对本民族的文化构成重要的影响,这又使一个国家的现代性的发展是在和其它国家的现代性发展的碰撞中不断开辟道路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不同的现代性碰撞中,一定国家的现代性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使一个国家的现代性逐渐地适应于全球秩序的要求;另一方面外来的现代性影响,其中特别是全球化规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性的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时,也使得这一国家把捍卫本民族的现代性和现代化作为了重要的任务。这一问题在非西方国家表现极为突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非西方国家是在受到西方国家武力威胁和挨打的情况下被赶入到全球化从而接受现代化的。因此,他们在对现代化和现代的价值观上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一方面,他们从被动挨打的现实中清醒地认识到,要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强盛起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化体系,增强自己的国家实力,改造传统的文化,发展适合于本民族的现代价值观念和文化规则。从这种意义上看,他们有着强烈的现代化的要求,强烈地改造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在全球化的秩序中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害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导致本民族在经济上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政治上受到西方国家的操纵,文化上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地。因此,对来自于现代化的各种要求和价值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以及面对现代价值观点上的这种矛盾心理,导致这些后发的走向现代化国家常常处在三种情势下,一是采取右的方式,即为了早日成为现代化国家而亲近西方,亲近美国。另一种采取强硬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西方和全球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再一种就是采取中间立场,既坚持民族特色,又适应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从实际效果看,前两种都易于导致政治上的动荡,或者要不成为北国的附庸,要不成为封闭的“部落”。实际上,上述两者都是不利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而第三者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将自己有机地和全球化需要结合起来,坚持现代化、采取现代价值观念,同时不失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这种结合也就使现代化和现代性更带有了民族的特点。同时也是现代性和现代化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由于现代化是全球化中的现代化,也由于全球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普遍的交往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的加强,这就决定了全球化本身是由不同的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和正在进行着现代化国家建立起来的。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共同的交往需要产生出了一些共同的规则和制度,但共同的规则并不能说就消除了目前世界上文化上的多元化,也不能消除现代性的多元性。不可否认,现代性最先发展于西方,但不能由此说,现代性是一元的。只要民族国家依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参与者,是国家政治中的主权单位,全球化中的现代性只能是多元的现代性。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西方自恃自己的“现代性”具有普遍意义,将自己的“现代性”作为“元叙事”。实际上,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元叙事”的局面。罗伯森指出:“全球化……正在使所有社会文化形态相对化,并使他们‘平等化’”。接着他又指出:“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和“特殊主义”的普遍化,正是借助全球化这一双刃剑,而实现了各自向相反方面的转化。在这种转化中,作为西方的普遍主义和作为原教旨主义的特殊主义都失去了自身的狭隘性,而成为整个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因素。同时,西方“现代性”的一元论观点也失去了它的合法性。
  四、文化多元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和长期性
  全球化的现代化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同样,处在全球化中的现代性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现代化以及现代性问题上之所以出现多元的现象,从文化层次上是和各个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至今为止的现代化和现代性都是在一定国家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国度,离开了以实现一个国家的国富民强的现代化在现代历史中是不存在的。同样作为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从来不是离开一定的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不同的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总是有相对应的思想文化基础。它通过各自的文化基础,吸取用来凝聚和团结本国成员的力量,从而焕发出社会成员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因此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都和文化的多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文化的多元化,对此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说来,文化的多元化是指各民族大文化在发展过程依旧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精神特质,并在全球化中汲取营养,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由于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同质化,全球化中的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经济基础等因素千差万别,这就使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多元化将长期保持下去。
  就民族性而言,到目前为止,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民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人们所知,人类是群聚的动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规则、自己的信仰和历史记载,自己的语言和权威。不同的群体依靠这些因素而聚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族群和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社会与国家。这些社会或国家可能由一个主流的民族构成,也可能由多个民族构成,如今天的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但在全球化过程中,当这些国家以主权国家而出现在舞台上时,他们往往与民族身份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这一意义上,国家就是民族。例如,一个来自于中国境内的回族当他面对美国或其他国家的人时,他把自己首先归属到“中国”这一领域内。在国际舞台上,一些国家常常从维护民族利益的名义出发,通过将国家和国际事务不断地向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以发挥民族在调整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
  由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一定的国家在凝聚社会、动员社会成员方面,往往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情感作为纽带,通过它,提高社会成员对当前国家的认同,同时也提高一定国家政治上的合法性和社会动员能力,保障在强国的竞争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这一特点在全球化时代变得更加突出。如,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社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着内外的压力。一方面,美国国内是由不同的移民民族组成的,与这种状况相应,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诉求也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又试图领导全球,他们处处以“自由”民族而自称,试图将其“自由”文化拓展到世界各地。美国要实现这一最高的国家利益,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稳定国内文化格局,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构成了处理国内文化的一个策略。美国学者艾尔温J?施密德曾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威胁》(The menace of Multiculturalism)一书中指出:“目前有不少美国人都接受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方案”,而“我的立场与众不同”。在他看来,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并没有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因为这种政策和理论鼓吹双语制,主张打倒西方帝国主义,打倒不平等,打倒压迫,否定西方传统,破坏美国家庭,抛出“政治正确”等主张,这些都是对美国“灵魂”的破坏,如果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定将导致美国“从熔炉变成火炉”(From melting pot to boiling pot)为此,他建议:美国不仅要和这些另类文化展开竞争,而且为了保护美国的“灵魂”,必须对多元文化主义展开一场全方位的战争,直到取得胜利。而那些发展上处于弱势文化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文化危机感。一方面,他们在国家竞争中强烈要求迎头赶上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他们强烈希望保持文化“自我”和“民族特性,不愿在精神上成为西方的附庸。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民族的感情和民族的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历史,镶嵌在了人们的生活和实践中。它作为一种纽带把社会联结到了一体,在人类的心灵内部构成了一个天然的领域。在全球化进程中,尽管作为民族成员的心态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作为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将长久地存在下去。由此也决定了多元文化的基础也将长期地存在下去。
  从文化生成的经济基础上看,实现人类“大同”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但目前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就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文化作为一定的规则本身来源于一定的经济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习惯、规则和制度。并反过来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着巨大的精神支持。显然,经济基础的不同、阶级利益的要求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规则、习惯、社会资本、观念也就不同。新教伦理哺育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儒家思想和现代性的结合产生了东亚“四小龙”。在经济全球化中,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有了巨大的发展。但这种合作都是以实现各自国家的利益而展开的。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利益不再是仅仅封闭在一个国家内部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通功易事”,在为他国提供利益的同时,也通过交换,从他国和世界市场上获得本国所需要的利益。显然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依然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上,一个国家在参与国家间的合作过程中,不单纯地就是经济上的交换。由于任何经济利益的获得本身和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外交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一国的经济战略从来不是单纯地以货币进出为单一因素的。各国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往往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民族精神、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维护当前的富有状况就需要从世界各自寻求资源。在政治上就需要使不同的国家和自己保持一致。在文化上需要用“自由主义”价值观战胜任何与自己不相容的文化。布什在连任演讲中指出:“在我们土地上自由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于其他土地上自由的胜利;我们对和平所能抱有的最好期盼在于自由在全世界的扩张。” 在日本,竞争精神或战斗精神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格林菲尔德指出:日本的竞争精神或“战斗精神”盛而不衰,“推动着小小的日本追求并保持着世界经济的领尖地位,和美国一争高低。”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只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和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就永远存在。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构成经济基础鲜明不同的还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仍然是两大对立的制度。与两大经济制度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态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侧重于个人主义的。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造就了私人资本之间的激励竞争和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侧重的是集体主义和权威主义的。通过权威主义的运用和资源的国家调配实现经济的增长。从目前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看,依然处在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但由于社会主义通过其集体力量和权威性力量的运用,可以集中必要的资源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这点。
  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普遍交往的加强,随着这种交往而来的国际规则越来越多地成为彼此交往之间共同遵守的准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趋同”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否人们由此就得出结论,民族文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就失去它的意义呢?在我看来,全球化过程,确实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趋同”的加强,但必须要分析是在什么意义上的,什么方面的“趋同”。不过在回答这一问题前,首先需要对文化的意义和构成做一分析。
  什么是文化,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界定。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在我看来,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凝结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包括几个层面:1,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包括精神信仰、哲学体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性格、伦理观念等因素;2,行为层面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家庭模式、行为礼仪、节日庆典、人际关系等因素;3,制度层面包括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组织、法律典章、等因素;4,物质层面包括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包括服装饮食、居住条件、交通手段、劳动器具、工艺技术等物质的文化现象。从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一定的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积淀起来的观念和心理。我们在讨论全球化带来的“趋同”现象时,主要从广义上来分析“文化问题的。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观念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器物层面的文化趋同存在着不同的层面,物质层面较易趋同,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较难趋同,观念层面最难趋同。
  首先,物质层面的“文化” 容易“趋同”。人们在与自然的结合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各种产品既是在一定文化观念影响下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反过来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观念。这些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因素,传播和巩固着一定的文化观念和制度。但由于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需要为目的,也就是人们在消费和生产中考虑是它的使用价值,或通过它来实现一定的利润,因此,当人们生产或运用这些物质层面上的用品时,完全可以超越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上的考虑,甚至在生产和消费上采取适合于客户或客户所在国家或民族的习惯来生产。日本制造的汽车可以为中国人采用,就是因为它的座位空间、能源消耗适合了中国的习惯。同时,日本生产厂商也可以生产适合于英国、美国人所用的汽车。欧洲风格的别墅出现于欧洲,但由于它的典雅、高大和舒适也可以出现在上海、泰国、菲律宾等非西方国家。麦当劳发明在美国,但倍受老少喜欢而在世界各国建立它的分店;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细腻大方行销五洲诸国。显然,作为物质层面上的文化用品容易“趋同”。
  其次,制度和行为层面上的“文化”较难“趋同”。什么是制度,存在着不同的解释:1,制度是一种规则体系。如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指出:“制度应是任何一个圈子里的行为准则。”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提出:“制度是一系列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家罗尔斯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2,制度是一种社会结构。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但在这种认识中,有把制度当成社会形态的意义,也就是把制度当成了一种基本的制度。这就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即任何制度的东西都可以上升到制度形态上来研究。这就容易导致将不同的基本制度对立起来的问题,而忽视了不同制度的对话问题。3,将制度与集体行动和社会互动联系起来。在康芒斯对制度的定义中,集体行动成为了制度最基本的规定性。他指出:“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4,制度就是行为方式。如亨廷顿说:“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5,制度是一种特定的组织。制度就是旅行特定功能的社会机构。上述对制度的研究各有不同,总体上说,所谓制度就是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权威性行为规则(体系)。
  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产生不过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准则在制度层次上的体现,或曰一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社会政治制度将适合于统治阶级需要的文化价值观念固定下来,同时又通过这一制度把一定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从而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行为;此外,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存在,使社会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处于制度的中的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各有了各自职责和权利。彼此合作,实现社会和政治的有机运转。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故障或新的转变,都将对社会和政治的运行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然而,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制度都处在全球化的影响中,各国或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的变化,与此相应地也使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着变化。不过一般来说,基本的价值观念和原则是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之基,如在当代西方国家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是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立国的原则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些原则和由此派生出来的社会政治制度是不能动摇的。但又必须看到,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欲要从世界市场上获得资源,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与世界秩序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互动。一方面,用来支配世界秩序的某些规则走进一国的政治生活,成为国内法律或制度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国政治制度中的某些因素和原则通过修改适合于国际规则。由于这种状况的存在,决定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总要与时俱进,实现新的调整,以和国际中的某些制度和规则接轨。如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成员国总要在制度保障做出某种承诺。可见,制度层面的“趋同”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但事关国家根本原则和制度的趋同是难以同一的,从这种意义上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的制度是不变的,而具体制度则可能针对全球化过程的某些要求进行一些局部的调整。但这种调整也是因国情和文化特色而定。
  最后,观念和心理层面的趋同最难。作为文化核心的部分是观念和精神的层次。它是通过一定的民族语言编织起来的人心和人的情感。人心是文化的关键,它构成了文化中最具有稳定性的东西,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气质。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一旦形成,就构成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些外来的文化可能进入到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层面中,并对一个国家的某些观念构&&&[2]&&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一体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