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独一无二的意思英雄

类型:MOBA
扫一扫,直接下载
您的位置:>>>
王者荣耀独一无二的魂灵干将莫邪高阶攻略
干将莫邪经历重做之后,人气大跌,许多玩家一下子适应不了干将莫邪的新技能和新玩法,便说新干将莫邪不如老干将莫邪等。小编今天想告诉大家,每个英雄都有每个英雄的玩法,重做后的英雄基本就等于一个新英雄,而新版的干将莫邪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玩法还有待开发,小编觉得大家都可以勇于尝试去玩一玩新版干将莫邪,多尝试不同的套路,出装,连招,配合等。
英雄定位:法师
英雄特长:远程消耗
技能加点:主2、3,副1,有大点大
召唤师技能:闪现
英雄优点:干将莫邪的技能射程很长,经常能够超视距击杀敌人,所以干将莫邪能够走两种不同的路线,高手有自信的玩家可以走高伤害爆发流,而新手想练英雄的玩家可以选择圣杯血书Poke流。
英雄缺点:十分怕被近身,自保手段较少,机动性较差,技能命中难度较高,属于一个需要玩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熟悉的英雄。
【出装推荐】
推荐出装1:冷静之靴+回响之杖+痛苦面具+博学者之怒+虚无法杖+贤者之书
出装解析及铭文搭配:第一套推荐出装是小编主流推荐的。在这套出装里小编没有出任何吸血装备,因为推荐搭配的铭文是红色:梦魇;蓝色:轮回;绿色:心眼。轮回自带的吸血效果对于干将莫邪这种高伤害英雄来说完全够用了,而红色和绿色铭文组成的88法穿效果也使得干将莫邪在前期就能打出较高的爆发伤害。回响之杖和痛苦面具的配合能够使得干将莫邪的伤害最大化,而虚无法杖和博学者之怒则能够很好地增加干将莫邪对高魔抗敌人的伤害,最后的贤者之书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换成针对性的防御装备或是金身。
推荐出装2:冷静之靴+圣杯+噬神之书+回响之杖+博学者之怒+虚无法杖
出装解析及铭文搭配:这套出装偏向于新手玩家或是对干将莫邪不熟悉的玩家,圣杯血书的组合就大大增加了干将莫邪的技能容错率。针对与poke流出装的铭文搭配,红色:梦魇;蓝色:轮回或狩猎;绿色:5怜悯5心眼。那么蓝色铭文的选择上,轮回针对于对于吸血要求较高的玩家,而狩猎则是考虑到部分玩家可能没有法系的蓝色铭文,所以狩猎也是能够用在干将莫邪身上的,因为新版的干将莫邪需要不断的移动与调整自身与敌人之间的位置,毕竟二三技能的前后距离被固定了。绿色铭文选择5心眼和5怜悯是比较慎重的选择,因为如果全部选择怜悯的话少了一点伤害而多的那点冷却缩减又会溢出,故加入五个心眼。在出装上,这套出装追求的是高CD和蓝量回复,就算一套技能没有打中敌人,过不了多久技能CD便恢复了,而噬神之书的回复效果配合干将莫邪的高伤害更是惊人。后面的回响之杖,博学者之怒和虚无法杖小编认为都是干将莫邪的必备装备,因为这些装备才是输出的根本来源。
【装备取舍】
关于回响之杖:回响之杖基本上是每个法师都会出的一件装备,不仅本身属性给力,技能还能大幅度地提高爆发伤害,所以推荐大家在前期就做出来,因为这件装备整局游戏都不用换。
关于痛苦面具的取舍:对面具,许多玩家是有比较大的争议的。小编认为主要还是看玩家自己的打法和对装备的需求,因为面具对于干将莫邪的增幅不是特别大,但是综合属性又很高,对面有极肉的坦克的时候推荐出,其他时候玩家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取舍。
关于博学者之怒:这件装备想必是高爆发法师都必出的一件装备,最大幅度增加你的法强,从最根本的地方提高干将莫邪的伤害。
【英雄技巧】
1、干将莫邪极为惧怕被近身,一旦被近身,手里没有闪现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套连招反杀敌人。新版干将莫邪的一技能新增了命中敌人后降低魔抗的效果,而小编发现一技能将敌人击退的距离正好在三技能的位置上,所以干将莫邪在被贴脸的时候可以直接秒扔二技能,因为在完全贴脸的情况下,二三技能都是能够直接命中的,然后再释放一技能,之后秒接三技能,大招刷新二三技能,三技能,这一套伤害如果全中的话,就算是个坦克英雄都会吃不消的,但是对玩家的手速和技能精准度要求较高。
2、干将莫邪的二三技能飞剑不只能够打到技能指示器位置的敌人,指示器向后延伸的距离飞剑也是能够触碰到的,而新版干将莫邪的单只飞剑伤害变高了许多,所以玩家们不必拘泥与必须同时命中两根飞剑,在收割残血的情况下,只需要命中一根飞剑即可。
3、干将莫邪的大招CD看起来很长,但只需要合理运用大招的被动效果减CD,基本上都能够减少一半的CD。所以在战斗的时候干将莫邪不要犹豫不决,捏着大招不放,一旦看到机会一定要果断,直接开启大招进行秒杀,高额的伤害会使得敌人闻风丧胆。
【阵容搭配】
阵容选择上小编在打野英雄上面依然是选择了李白这个阵容万金油,本身超强的切后排能力和单独作战能力使得李白能够很好的搭配任何阵容。下路组合上小编强力推荐明世隐和孙尚香的组合,明世隐一级点出一技能直接连接孙尚香,孙尚香在一级就能打出十分爆炸的伤害,可以说是纵横敌方野区的存在。而在中后期,明世隐也可以链接干将莫邪,并且干将莫邪机动性较差,明世隐的链接不容易被扯断。上单英雄选择加强后的刘邦,小编一直很喜欢刘邦这个英雄,并且新版本的刘邦恢复了二技能的位移效果后更是变得极为强力,和明世隐的双辅组合也是大大增强了整套阵容的保护能力。
【实战解析】
干将莫邪一级的时候就能同时点出2、3技能,并且两个技能在前期的伤害就很高。一级的时候可以直接上线中路,到中路防御塔后面,靠近己方蓝BUFF野区的草丛位置帮我方打野看一下蓝。一级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站位,技能要保证命中率,因为前期的CD是比较长的。而当一级团结束后,在线上的时候,一定要稍加猥琐的打法,因为中路是双方打野最容易gank的位置,所以除非己方打野在附近,否则小编推荐打法以保守为主,毕竟干将莫邪是一个没有位移还腿短的法师。
中期的时候一个合格的干将莫邪一定要学会去游走抓人,从经济上压制敌方。正常的情况下,中期的干将莫邪装备都已经做到了痛苦面具(默认第一套出装),好一点的已经做出了博学者之怒的小件。而这个时候的敌人显然是没有多余的经济去做魔抗装备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干将莫邪伤害是很高的。而中期正好也是小团战多发期,而在两三人的团战中,己方多出一个伤害爆表的干将莫邪,那团战的结局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在团战中千万不能小看了重做后的一技能,在团战中如果发现敌方明显没有贴脸的能力,那在二三四技能全部使用完的情况下,就可以上前使用一技能去打输出或使用一技能去调整自己的位置,强化后的一技能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并且伤害也并不低。
后期的干将莫邪伤害可以说是恐怖来形容,六神装的干将莫邪的伤害敌方坦克都是吃不消的,更何况一个会滚雪球积累优势的干将莫邪六神装的时候敌人都还有可能没做出魔女斗篷。后期的干将莫邪团战中可以利用自己手长的优势直接大招三技能秒后排,对于敌方后排脆皮来说,后期的干将莫邪并不需要一套,三技能后接大招再使用三技能即可直接击杀,而二技能在后期略显尴尬的距离则是用来消耗敌方前排或是当自己被敌方刺客追击的时候反打用的。后期的干将莫邪如果被敌方刺客追杀,可以伺机寻找机会释放二技能,然后使用一技能调整距离后三技能击杀之,如果三技能无法同时命中两根飞剑,那么只命中一根也是伤害很高的。这里小编需要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后期释放技能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握直接命中,最好是释放一个技能后等5秒再释放,因为回响之杖的CD时间就是5秒,而后期的超高法强更能够配合回响之杖的范围爆炸伤害。
以上就是小编对干将莫邪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希望能对广大喜欢干将莫邪的玩家起到帮助,祝大家早日上王者。
钟无艳是一个控制能力很强的坦克英雄,她的技能和普攻都能造成控制效果。并且可以一次……
王者荣耀KPL总决赛在昨日已经结束,恭喜QG战队夺得冠军,而随后官方将会推出相关活动……
以前和大家聊过刚入坑玩家和1000场玩家的区别,仅仅是停留在对于游戏的理解上。萌新不……
有趣的内容哪里找,关键还得看小兵,大家好,我是秦启,这里《小兵吃鸡大作战》。马上……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进行中的任务《六A的力量》- 要如何成为你孩子眼中的英雄 - 麦道卫
我的图书馆
《六A的力量》- 要如何成为你孩子眼中的英雄 - 麦道卫
六A是指六大积极子女教育原则,因这六个原则在英文单词中都是以“A”开头,故称六A。即: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在本书中,你将学到如何在同情心、品格建造以及持久性上做你孩子的好榜样。你会发现做一个英雄原来并不难,而且还充满乐趣和成就感,还能帮助你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使孩子能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诱惑的世界上生活得充实而丰盛。
每当我向一群家长们提到“怎样成为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的时候,我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反应,其中听得最多的是:“我?做我孩子的英雄?他们的英雄是麦当娜,也可能是梅尔·吉布森尽是那些电影明星和名人,或是体育明星。就拿我儿子来说吧,冬天,他喜欢迈克尔·乔丹;夏天,他喜欢朱思·康斯克;到了秋天呢,他又喜欢上乔 ·蒙大拿了。我哪能和他们比?”我的回答却始终如一。父母根本没必要和他人攀比,更不必和那些名人媲美,因为按照我对英雄的定义,父母本身就已经是英雄了 他们要做的只是付诸行动罢了。本书的宗旨就是和家长们分享家里的“真正英雄”的内在含义,以及在当今这个时代爸爸妈妈做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如此举足轻重。家庭正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其实不必往前追溯多久,我们就能体会到现今为人父母实在是难上加难。我们所处的社会带给我们养育孩子的观点不再是“家庭亲和力”,所有的家庭都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而且许多家庭正陷入极大的困境。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出生的孩子,现今二十岁左右,其中有 60%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的离异和分居,并非由于死亡)。根据人口调查局的统计报告,当今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是单亲家庭。自 1960年以来,单亲家庭的数量上升了 150%!在很久以前,外出工作的职业妇女超过了 50%。1990年颁布的国家城市联盟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有 64%的在职母亲,这些家庭中有 1040万个孩子在 6岁以下。外出工作的妈妈们创造了一些新词汇,诸如:“事业妈咪”和“挂钥匙的孩子”。在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 8年级的学生(14岁)中,一个星期中自己照管超过 11小时的,生活中有严重陋习的(酗酒、吸烟及吸大麻)的孩子是有家长看管的孩子的两倍。那么在平时放学后挂钥匙的孩子是怎么照管自己的呢?毋庸置疑,打发时间的最佳途径便是看电视。一项调查估计:在一个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他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为 18000小时;但是在学校学习上花的时间只有 12000小时。那些看 18000小时电视的孩子,等于无形中参与了 18000次的杀戮。在孩子幼年时期,电视在生活中如同呼吸一般成了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学龄前儿童三年里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相当于大学生四年中平均花在课堂上的时间。有一项研究提到:5岁的孩子平均每星期只有 25分钟的时间和父亲有亲密的相处,但是这个孩子每星期看电视的时间多达 25个小时!我们并没有拿孩子当人来对待我可以列举出大量的统计数字说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追溯到 1970年,白宫儿童会议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一份《给总统的报告》,并公之于世,这份报告直白地谈到美国的家庭和孩子们正深陷于严重的困境之中,最终将威胁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报告还指出: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正处在一个“家长普遍忽略孩子”的风气之中,这终将导致人类延续进程的崩溃。如果不遏制这种现状,那只能有一个结果:在年青一代中,人和人之间的疏离、冷漠、毒品、犯罪以及暴力行为会急速泛滥,日益加剧,从而危及到整个国家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面临的社会将仇视自己的孩子,并且对年青一代感到恐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再次把人们带回孩子的生活中,也把孩子带回人们的生活中。”“相互依赖”这个词是如何进入我们生活的根据密尼兹—梅耶诊疗中心的创始人富兰克·密尼兹和保罗·梅耶博士(Drs.Frank Minirth& Paul Meier)的理论,“相互依赖”这个专业名词早在几十年前就产生了,当时是用于帮助那些酗酒者及其家庭的。酗酒者依赖酒精,其家属则逐渐依赖于他的酗酒。酗酒者的家属或许不会沉溺于酒精,但他们会沉溺于其他方式。 “酗酒者匿名协会”引用的著名的“十二个步骤”曾经在帮助酗酒者戒酒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不久他们便发现,家属在酗酒者戒酒后的几个月后往往会崩溃。尽管他们在内心愿意酗酒者戒酒,但因为整个家庭已经调整了生活方式,去顺应那个酗酒者,并渐渐用各种方法让他持续喝酒。实际情况是:酗酒者依赖酒精,他们的家属则渐渐依赖于酗酒者的酗酒。显而易见,酗酒和吸毒可以导致“相互依赖”,沉醉于对任何事物的强烈欲望(所有过分的事物或行为)同样会导致“相互依赖”。密尼兹和梅耶博士认为:当一个人企图通过对外在的人和事的辖制来掌控自己的内在感受时,同样会对人、某种特定行为或事物上瘾。 “相互依赖”的字面意思是“依赖于……”。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的“相互依赖”现象往往源于他与父亲的关系,以及孩提时代留下的阴霾。到底有多少人受到“相互依赖”的影响?统计显示:有 1500万个美国家庭依赖于酒精和毒品,这些瘾君子至少影响了周边四个重要的人配偶、孩子以及同事。这意味着有 6000万“相互依赖”的人因着这 1500万人而饱受吸毒和酗酒的折磨。除了酗酒和吸毒之外,还有数百万的美国人正与其他因素导致的“相互依赖”作斗争,诸如:工作狂、暴躁、性变态、饮食失调、购物狂,甚至是极端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据密尼兹和梅耶博士的观察:“如果有大约一亿个跨越两代的美国人正饱受着 “相互依赖”的煎熬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被来势汹涌的社会瘟疫所围困。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无法名状的痛苦绝望和荒芜的生命漩涡中。”根据我多年来从事年轻人和婚姻教育的体会,我比较赞同密尼兹和梅耶博士的看法。“相互依赖”的确存在于千百万人之中。许多人陷入毒品和酒精中难以自拔,其中大部分源于童年时代留下的烙印和阴影总有一些声音在他们的生命中挥之不去:“你要再接再厉!你从来就没有做对过!”另外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因为儿时他们的父母并没有把时间、精力花在他们身上。许多人对这样的话耳熟能详:“要是你乖乖听话,我就爱你。”密尼兹和梅耶博士深信:“相互依赖”的影响会涉及“几代人”意思是说:一代人的问题会不停地传承到下一代,除非刻意地打破这个怪圈,否则会持续地循环往复。多萝西·若特(Dorothy Nolte)著名的诗句贴切地诠释了孩子是怎样在生活中学习的:生活在批评、指责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生活在敌意、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争斗不合;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缩头缩脑、自卑怯懦;生活在耻辱、羞愧中的孩子,没有自尊、深感罪恶。我从小渴慕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家庭机能失调”或许是新兴名词,但我对由机能失调导致的痛苦经历,实在是再熟悉不过。我那酒鬼父亲成天飞扬跋扈,我母亲尽其所能地爱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但我的父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我没有一次看到过我父亲拥抱我母亲,他也从来没有抱过我。我不记得父亲什么时候陪过我,单独带我出去玩过。我生长在密歇根州一个小镇外的奶牛牧场,牧场只有 150英亩大(相当于 0.23平方公里),邻里之间都非常熟识,当然了,谁都知道我父亲是个酒鬼。我的伙伴们常常拿我父亲开玩笑,我也取笑他们,企图以此掩盖内心的伤痛。有时候我会在牲口棚找到我的母亲,她躺在奶牛身后的饲料堆里,被打得起不来。父亲如此残忍地对待母亲,为此我恨透了他。为了报复,我绞尽脑汁羞辱他、惩罚他。每当父亲醉醺醺地扬言要打母亲时;或在我的朋友们要来我家,他却醉如烂泥时,我就把他拽到牲口棚,绑在畜栏上,让他独自在那儿“睡个够”。长大一点的时候,我更加强壮魁梧了,这样的事我做得越发频繁了。在我勃然大怒的时候,我会用绳索捆住父亲的双脚,再把另一头绕在他的脖子上。我巴不得他在挣扎的时候窒息而死。记得有一次我发现我父亲又喝醉了,顿时我变得异常愤怒,我一把将父亲推倒在灌满水的浴缸里,想让他清醒清醒。在我俩争斗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把父亲的头摁在水下。要是当时没有人及时制止我的话(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是谁),我可能已经把父亲溺死了。我从小到大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去接受爱。从高中到大学,我渴望遇到一个充满真爱的家庭。其实这本书的创作欲望早在几年前就已萌发,那时我看到了两个朋友的家庭,都真正地活出了爱的真谛。那两个朋友后来成了我毕生仰慕的英雄:一个是迪克·戴依(Dick Day),此书的作者之一;另一位后来成了我的妻子多蒂·麦道卫,她是男人梦寐以求的好妻子和孩子们的好母亲。我成了迪克家的一员我认识迪克是在 20世纪 60年代,那时我俩都在大学深造。迪克比我们年长,已经成家,并且有四个孩子。和我的遭遇一样,他也是酗酒家庭的受害者。我们是在大学注册课程的时候认识的,很快我们便谈得很投机了。不久,我俨然像是迪克家的一员了。我经常出其不意地在大清早 6∶30或夜间 11∶00造访他们,迫不及待地和迪克探讨问题。迪克总是那么耐心,那么和蔼又富有爱心我从小到大几乎不知道人和人之间还有这样的温情。迪克和妻子夏洛蒂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夫妻相处的方式很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接纳并赞赏他们的孩子,不断地鼓励他们,让孩子们感到备受重视。他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常以关爱的言语和拥抱表达他们的爱意。说实话,我是在和迪克一家相处的时候才学会拥抱的。而且他们总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这给我很深的触动,因为我父亲从来不花时间和我在一起。我还注意到,每当他们的孩子帮着做家务时,迪克夫妇就会向孩子们表示感谢。比如倒垃圾、打扫卫生,不管什么家务活,他们总能将之视为一个闪光点,以此感谢孩子们付出的劳动。当我回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时代时,我只记得我的父亲怎么教我干活。我给他干了那么多活,他可曾因此感谢过我?我常常呆在迪克家里,不断地汲取爱的养分,总也呆不够,因为在自己家里,我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爱。在内心深处,我把迪克一家当成了我真正的家。多蒂的父母是她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后来,我和迪克都成了“海外学园传道会”的职员,我们各自有了不同的事业方向。我忙于在各大校园里演讲,在那儿我邂逅了多蒂。就在我俩开始约会的时候,她时常向我提及她的家庭,她父母和兄弟姐妹对她有多重要。几个月后,在圣诞节假期间,我有机会拜访了多蒂一家。在他们身上,我再一次看到了像迪克夫妇那般美好的榜样。多蒂是伴着父母的喜爱成长的。特别是她母亲,绝对是揣摩孩子内心的高手,她能深入孩子们的世界,以他们的眼光看待生活,通过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来理解他们的思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多蒂对她的父亲有多么崇拜。她的父亲是个很传统的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有一点固执,但毋庸置疑,他的确是多蒂心目中的英雄。在我和多蒂一家过第一个圣诞节的时候,很难说到底什么最吸引我,是更多地了解了多蒂呢,还是认识了她父亲。打从一见面起,我就从多蒂父亲那儿学到所有为人夫和为人父的真谛。他身上始终有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他总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肯定他们,向他们表露他的关爱。和迪克夫妇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如出一辙,多蒂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他们不是各忙各的,在各自的日程安排和各项活动之间疲于奔命。实际上他们本来就喜欢一家人待在一起,甚至不用特地安排家人相聚的时间,他们就不谋而合了。“英雄”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几年前,一个电台主持人在一个大商场里召集了近两百个青少年,请他们列出他们崇拜的偶像。在他们的“英雄榜”里,名列前茅的是歌星“王子”,接着是麦当娜和迈克尔·乔丹。没有一个人提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种情形是否意味着爸爸妈妈就此被排挤出局了?未必。这仅仅表明两百个青少年把他们喜爱的娱乐明星与“英雄”相提并论罢了。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电视银屏和银幕上闪耀的光辉形象,也不是一夜之间在摇滚音乐会和运动场上跃动的身姿。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通过长期相处后,你可以在他们身上真实地看到优点和缺点的活生生的人。在我看来,迪克和多蒂的父母与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特别接近,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上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对“英雄”的含义。他们两家永远在向我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塑造出来的、炫目的、媒体所吹捧的名人;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愿意为孩子们树立典范的真实的丈夫和父亲、妻子和母亲。你怎么给“英雄”这个词下定义?如果你查字典的话,其中的一个解释是:“因勇敢的业绩或高尚的意图而闻名的人,尤指曾冒生命危险或牺牲生命的人”;另一个定义是:“杰出人物,因在某领域内的特殊成就或杰出贡献而著名的人”。这第二个定义是社会对名人的认知,恰恰因为这个认知,才误导了许多父母,害怕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们不具备足够的“魅力”。字典上的定义对小学生来说很受用,但对我来说,他们并没有明确阐释“英雄”这个词的真正内涵。谁要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必须是我想要效仿的人。倘若你没有这个意愿去效仿这个人,行他所行的,过他所过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这个英雄也没有资格被称为英雄。英雄们具备的共性真正的英雄都具备一些基本的品格: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无论结果是什么,他们都会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他们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时间,为的是活出他们的价值;英雄们从来不会只说不做,他们的举止行为处处表明了他们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们从来不会自高自大,不屑于帮助他人;也从来不自以为是,认为不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英雄们能够刚柔并济他们会在需要的时候向人们展示刚强或温柔的一面;英雄们总是乐于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才能,却又坚持原则;英雄们从来不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洋洋自得,忘却失败的酸涩。不幸的是,当今有太多所谓的英雄缺乏同情心、道德心和家庭责任感,更不具备上面提到的那些特质和品格。他们也许暂时为众人所推崇,也可能腰缠万贯、呼风唤雨,可是他们的生活不值得效仿。“英雄 ”的全新定义在这本书里,我们想让父母们知道:作为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意味着脚踏实地,没有虚浮的外表,伪装的矫饰,更不是假冒伪善。我们想要为“英雄”重新下定义:英雄名词,任何一个具备同情心、品格优良、始终如一、诚实正直,并且以身作则的父亲或母亲。耶稣基督在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榜样的比喻无论是好榜样还是坏榜样。他说道:“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耶稣的话语显明了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的真正原动力。不是因为你想要显示自己很重要、很有威信或有人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想要享受家庭的温馨、孩子的仰慕或是做高高在上的爸爸妈妈的感觉远不止这么简单!做一个英雄或许都能得到这些好处,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所在。你想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使他们在遇见伤痛、敌意和精神匮乏的环境时能够活出充实而又丰盛的生命。想让你的孩子有能力断然拒绝毒品、婚前性行为的诱惑,对媒体和伙伴们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各种压力说“不”吗?那么就趁他们尚且年幼的时候(从现在就开始行动,无论孩子几岁都为时不晚)就开始致力于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吧!你越能做孩子的英雄,他们就越听你的话,遵从你的世界观。你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花些时间思考一下:你要成为孩子的英雄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会变得像你一样!想想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关系能像父母和孩子那样存在着如此紧密的纽带。就像路加福音中所说的:孩子不会高过父母,所有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都会承袭父母的秉性。你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样的品性?他们在我们身上看到的,将来我们也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在罗伯特·迈基(Robert McGee)、吉姆·克莱多(Jim Crad dock)和帕特·斯布林格(Pat Springle)合著的《父母要素》一书中提到:你对上帝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还有你待人处世的能力,皆始于儿时你和父母的关系。如果你的父母时时对你支持勉励、关爱有加,那么你可能会相信上帝也同样强大又慈爱,你或许会因此成为一个有安全感且充满自信的人,人际关系也会很融洽。但是,要是你的父母对你一味地苛求,你可能会认为上帝也是这般吹毛求疵,你会觉得既使你做得再好,也永远不会蒙上帝的喜悦……无论他们对孩子是慈爱还是冷漠、宽容还是苛刻、支持还是不屑一顾,父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你对上帝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你的人际关系皆由此成形。其结果可能美妙无比,也可能不堪设想。对于上述观点我举双手赞成!你们的孩子和你们他们的父母 的关系如何,决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将要具备的生活素质。倘若你是他们的英雄,那么上帝便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如果你的孩子尚且年幼,切记:对他们而言,你就是“上帝”。你对他们所说的一切,他们都深信不疑。就算你说月亮是奶酪做的,他们也会信的!如果你的言语行为表露出他们是多么卓尔不凡,多么可爱,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有多讨人喜欢,表现多么出众,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是谁,那么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就会抵挡这样一种误导只有表现良好才能获取他人的首肯;他们也会发现,为什么个人的成功、地位、美貌和财富不能够带来永恒的幸福。切记:这个世界很快会给他们年轻又天真的生命带来最诡诈的谎言你的自身价值仅仅取决于你是否符合这个社会所公认的成功标准。然而倘若你灌输的理念够坚定的话,当他们听到这样的谎言时,他们的内心深处便会不断涌现出儿时珍贵的回忆,那就是你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这样的回忆足以给他们力量抵挡欺骗,从而接受上帝那丰盛的慈爱。那么对于孩子稍大些的父母,也请记住:正确的事情永远为时不晚。本书所指的真正的英雄,就是每一天都按照“六 A”原则去生活的普通的爸爸妈妈们。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然而所有的父母都深知这一点儿就不简单!看上去是父母掌握了主动权(这是 “爸爸妈妈最了解”的模式),然而我们的生活常常陷入许许多多的狼狈不堪中,从未弄清楚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占据优势。成为“英雄”的六大秘诀我和迪克对此深有体会,所以我们想为大家提供一点帮助。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个我们称之为“积极的子女教育六 A原则”的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六大原则,即六个 A接纳(Acceptance)、赞赏(Appreciation)、关爱(Affection)、时间(Availability)、责任(Accountability)、权威(Authority)。&由于这六大原则均以英文字母 A开头,故称六 A原则译者按 &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概括介绍六 A原则,其余的章节是针对每一项原则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提供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便你们在家里也能施行这些原则。六 A原则能帮助你循序渐进地做一个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错,孩子们确实对摇滚乐歌星、电影明星和那些名声显赫的偶像青睐有加,可是不用担心。每年我周游各地,和成千上万名高中生大学生交谈,在我看来,他们内心真正渴慕的是领导力、人格、诚实正直,还有最最渴望的爱。唯一能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只有爸爸和妈妈,而不是麦当娜和“后街男孩演唱组”。孩子们深知内心真正的需求和表象伪装之间的区别。他们本能地知道他们对于身边的亲人有多重要。当他们真正被爱、被接纳、被赞赏的时候,其实心里都明白。他们很清楚自己有没有价值,重要不重要。他们还能感觉到你的关爱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出于义务的,还是心不在焉的。不过,孩子分不清“优质时间(Quality time)”和“大量时间(Quantity time)”之间的差别。对他们来说都一样,父母不在身边,这骗不了他们。永远别想敷衍孩子!我已经记不清从哪儿找到这句话作为本章的标题,不过它已经成为我在家中的准则,到哪儿我都愿意与他人分享这几句话:你可以欺瞒一个骗子,也可以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在你继续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不时地看到这几句话。如果到现在为止你仍没有什么收获的话,我期望你至少要明白:家长不能敷衍孩子;对孩子不能以恩人自居;更不能忽视他们。言语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要看到的是行动。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必须十全十美才有资格做英雄,但是他们需要谦卑的心态、献身精神和愿意学习的心志。一旦孩子们在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和爱的权威下成长,其结果会令人称奇:·生活在容忍和友善中的孩子,会心胸豁达、平易近人;·生活在鼓励和推动中的孩子,会倍感安全,自强自信;·生活在赞赏和肯定中的孩子,会体谅别人,知足感恩;·生活在正义和公平中的孩子,会掌握原则,泾渭分明;·生活在安全和稳定中的孩子,会心态平稳、信念坚定;·生活在支持和认同中的孩子,会珍惜生命、自爱自尊;·生活在无条件接纳中的孩子,便生活在上帝爱的怀抱中。六 A原则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或许比这更多!这些原则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不能保证药到病除,但它是我们生活航程中的指南,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它都能为我们指引航向。现在让我们详细研究一下这套方案吧!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你有没有思考过怎样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想没想过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想和不想的原因是什么? 本章中作者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着重强调“以身作则”。孩子们在你身上看到的品格,将来也会处处彰显在他们自己身上。你觉得这句话如何影响你对父母角色和责任的看法?当孩子们看着你如何兑现你所坚信的的世界观时,他们学到了什么? “孩子不会高过父母,所有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都会承袭父母的秉性。”想一想你的孩子是怎么越来越像你的。找出你身上两三个你希望传承给孩子的优良品格,并想办法在本周中对孩子言传身教。 常有人说结婚和养育孩子是人们没有或很少事先经过培训的两大职责。实际上谁都是边干边学的,历经了数不清的尝试和挫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常常对人生中最珍贵的关系抱侥幸心理。我们期望爱能征服一切,因此常听到家长说:“孩子总会知道我们是爱他们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不都是为他们好吗?”事实上,我们的确在婚姻和家庭上得到过相当全面的培训,那就是出自我们的启蒙老师爸爸和妈妈。问题是:他们的榜样没有自始至终遵循永恒的原则。倘若把全国的青少年对我说的话当成一个晴雨表的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老盯在孩子屁股后面的方法并不见效。尽管市面上教养子女的书籍、光盘、影片,还有各种“非正式”的妙招层出不穷,家长们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还是摸不着门道,许多家长仍是无所适从。我和迪克并不是在此宣称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养育子女的良方,我们在本章中要讲述的六 A原则也不是什么万能钥匙,百试百灵,不过我们相信,我们所发现的这几项子女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帮助“机能失调家庭”打破不良嗜好的怪圈,并帮助健康家庭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目的是让家长们能够从六 A原则中获益。我们可以把六 A原则看作是一个菜谱: · 先以“接纳”开始, · 接着加入“赞赏”; · 佐以大量的“关爱”和“时间”, · 然后放入“责任”,最后盖上“权威”的锅盖。这本书的其余章节我们都将围绕六 A原则详细阐述。一旦你在家中开始启用六大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么你一定会和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如果把六项原则全用上的话,那么你将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了!不过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你必须按照正确的顺序应用六项原则!有些家长认为:首先他们应该建立起威信。他们总想监督孩子,用他们的话说“对孩子负责”。这些家长相信,像接纳、赞赏、关爱和时间,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在第三章中我们会提到,把这些看成理所当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另外,先建立威信恰恰违反了做孩子英雄的初衷。为什么接纳必须是第一步要正确地实施六 A原则,你必须从“接纳”开始,因为这绝对是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最理想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向孩子们表达你的爱,让他们懂得:不论他们的言行举止如何,不管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多么的失败,爸爸和妈妈始终如一地爱着他们。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真正的接纳后,他们就会感到很安全。他们知道在父母心目中,他们是无价之宝,他们的价值并非取决于他们的表现有多好,只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是谁,他们被父母呵护仅仅因为他们是爸爸妈妈的孩子。许多家长都认同这是最理想的,也有许多人觉得他们已经这样做了。然而,事实上父母们给予孩子的接纳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即有条件的接纳)。换句话说,在小宝贝们“乖”(有正确的表现)的时候,爸爸妈妈才接纳他们。一旦孩子做错了事,失败了,不听话了,或不讲道理时,这些接纳就烟消云散了,至少那会儿是这样。父母觉得他们能够在孩子不知不觉的时候巧妙地收回他们的接纳,然而,孩子能在刹那间感受到这样微妙的变化。从我养育 4个孩子的经验来看,无条件的接纳是一项全时间的工作。你不能单在嘴上说说而已,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需要我们接纳。我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让孩子们明白我接纳他们,面对每一天的挑战,无论输赢,都不会影响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人,既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险象环生的时候,但是,我对他们的接纳永不改变。接纳女儿凯蒂 - 我的足球运动员我和妻子多蒂一总是寻找各种方式向孩子们表达我们无条件的接纳。有时候我会怀疑我们到底有没有做到位,但孩子们会对我们进行观察,然后才显示出他们是否完全接受。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善于倾听和观察。比如我们的女儿凯蒂,她 6岁时就已经是年级里的足球明星了。有一次,她正参加赛季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做完热身运动后,她跑到场边对我说:“爸爸,要是我踢进一个球,你会不会奖励我一美元?” “当然啦!”我微笑着回答她。 “哇,太棒啦!”对一个 6岁的孩子来说,1美元 1个进球的身价抵得上一个职业篮球明星为期几年的 NBA球赛合约。 “等一下,宝贝,”我抓住了正要返回赛场的女儿:爸爸也会给你 1美元。”“就算你一个球没进,“真的吗?” “当然真的啦!” “哇!”凯蒂边开心地大叫,边雀跃地要回赛场。但我再次抓住她问道:“等一等,你知道为什么吗?”我那6岁的小宝贝停住了脚步。我至少花了3年的工夫想帮助她明白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但好像没什么太大的进展。然而,就在那时,她回过身来望着我说:“是的,爸爸,不管我踢不踢球,你都爱我!”没有什么能比女儿的话更让我欣喜了!我甚至不记得那场比赛中凯蒂有没有进球,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终于明白了我对她无条件的爱,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赞赏意味着对孩子说:“你不同凡响!”如果说接纳是和孩子确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的话,那么赞赏便是房基石。接纳你的孩子是建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赞赏则加添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觉得:“嘿,原来我还是挺重要的!爸爸妈妈喜欢我在他们身边,他们以我为荣!”倘若你想练好赞赏这门功课,首先要成为一个“发现者 ”。不要总把父母的目标局限在纠正和管教孩子,让他们循规蹈矩的模式上,还是先着重于其他方面吧。先了解你的孩子有哪些地方值得你由衷地称赞、表扬和鼓励的。 这并不表示你非得把适时的管教和纠正弃置一边,要让孩子明白,你的确注意到了他们所做的正确的事情,并且对此非常认可,借此为管教铺平道路。然后你便能够在一种积极的氛围中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不是总感到他们一无是处。我们将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中详细地论述赞赏的原则。首先,把接纳和赞赏放在父母天平的 “爱”的一边,以后我们还要谈及“约束”即“责任”和“权威”。如何向我们的孩子表示接纳和赞赏呢?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关爱意味着对孩子说:“你真可爱!”提醒父母应该关爱孩子,这是否有点多此一举?遗憾的是,许多孩子的成长中缺乏情感的表达,其结果可能在多年以后才会反映出来。有婚前性行为的青少年往往就是在找寻儿时从来没有获得过的关爱。我始终认为孩子从来不会嫌大人呵护得太多。他们需要每天从你那里听到和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在身体上,你要给孩子爱抚,拥抱他们,亲吻他们,拍拍肩,或者抚抚背。在言语上,你应该告诉孩子你是多么的爱他们。他们不会听腻的!当面或在电话里,我总会用各种方法,一天至少四五次告诉我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的确,在孩子稍稍长大些,进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他们会开始表现出不需要太多的关爱。不过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大孩子反而比小时候更需要关爱。问题是家长怎么把握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用正确的方式来传达爱意,千万别轻易断言孩子们不需要爱。不幸的是,有这样一种趋势:孩子越大,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就越少。我看到过一份研究报告,上面的数据表明:随着孩子的成长,爸爸妈妈在言语和身体上给予孩子的关爱明显减少。在孩子五年级时,有 54%的妈妈每天对孩子说“我爱你”,但到了孩子初中时,只有 35%的妈妈这么做。再看看爸爸们:有 44%的爸爸对五年级的孩子有言语上的关爱,但孩子到初中时,数字降到了36%。有些父母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示关爱比如拥抱、亲吻、拍肩等等,有 68%的妈妈用这种方式向五年级的孩子传达爱意,但孩子到初中时降到了 44%;在孩子五年级时,有 50%的爸爸这么做,但当孩子到初中时,只剩下 26%的爸爸在坚持这么做。当然没有一项学术研究可称得上“绝对权威”,这些统计数字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越大,父母每天向他们传达的爱意就越少。想想看,到孩子十六七岁时,那些数据会是多少?肯定所剩无几了!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他们的个性逐渐开始定型,并且尝试着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自信心,恰恰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却越来越少。绝不能轻描淡写地认为:“反正孩子们知道我爱他们,我不用总挂在嘴上。”可我告诉你:你就是要把你的爱天天挂在嘴上,表示在行动上。其实,向孩子传达爱意是让他们体验被爱的感觉,这种体验能够助长他们的自信,帮助孩子日后在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相处得当。我记不清和多少青少年谈过心了,特别是一些少女,她们已经陷入性混乱的困境,就是因为她们想要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有人爱的。 时间意味着对孩子说:“我很在乎你!”从某种意义讲,时间是六 A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总不在孩子身边,你怎么向孩子表示接纳、赞赏和关爱呢?你怎么教导他们学会负责任?你怎么行使你爱的权威?当今这个时代,父母的日程表通常排得满满的,挤不出一点时间给孩子。为了对孩子有个交代,他们就和孩子共同度过所谓的“优质时间(Quality time)”(即:大约 5-15分钟的时间,用来专门陪孩子玩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优质时间”固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终究不能取代大量的时间。的确,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大量时间中,有些时刻会成为美妙的瞬间。你不能对孩子这么说:“嘿,儿子,在我赶着去开另一个重要会议之前,让我们一起呆 5分钟的优质时间吧!”我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喜欢忙碌,有时甚至同时运作四五个项目。可我渐渐开始认识到:我的孩子是最最重要的。在以后的章节里,我有许多和孩子玩耍的好主意要与你们分享。有些很简单,有些则离奇古怪,可我一直在和孩子们玩这些游戏,而且还将继续下去。我想让孩子们了解:为了他们,我愿意付出时间,在我心目中,没有一个人、一项活动或一件事情能比他们和他们的母亲更重要。“爱”要以“约束”来平衡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这四大原则在子女教育的天平上处在“爱”的一端,而在另一端,我们要放上另外两大原则来平衡责任和爱的权威这是家庭生活的规则。切记:必须以 “爱”为先导。爱能够让规则不再惹人讨厌,反而能带给人益处。先前我们提过,“接纳”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赞赏”能使孩子有价值感。而“责任”带给孩子的是自制力。一旦我们让孩子渐渐对什么事都尽心尽责,他们便会懂得“责任心”的真正含义。要在家中教导孩子有责任心,家长自己必须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一个英雄不仅要教导他的孩子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自身也要对孩子们说到做到!我和迪克为了在孩子们面前做到诚实可靠,就让他们帮助我们尽力成为最佳家长,请他们指出要我们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的一言一行有悖于我们平时在家中教导的,孩子们就有权以尊重的方式向我们指出。一旦你开始对孩子们言出必行,那你就要坚持到底!一次,我们全家要去一家快餐厅吃晚餐,除大女儿凯莉以外,所有人都想到了同一家餐厅。凯莉看到没有人赞同她的意见,就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比如:“垃圾筒”“浓痰”等批评大家的选择。我及时纠正了凯莉不恰当的言语和不合作的态度,接着大家同意做一些让步。我们先开车送其余人到第一家餐厅,随后我和多蒂带凯莉去她喜欢的那家餐厅。我们驱车前往其他孩子要去的那家快餐厅,就在停车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半附和着凯莉叫道:“大伙儿赶紧下车,到那个‘呕吐袋 ’里去!”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冲进餐厅,直奔垂涎已久的土豆条和汉堡包去了,根本没听明白我话里的意思。我们掉转车头,驶向凯莉选的那家餐厅。这时凯莉突然开口道:“爸爸,你刚才指出了我的错误,可称一个地方叫‘垃圾桶’和‘呕吐袋’有什么区别?”我已经感觉出凯莉在讽刺我。是啊,我们出来是吃晚饭的,我却说了那么恶心的话让大伙儿倒胃口。我如鲠在喉!我感谢凯莉指出了我的言行不一,我没有以身作则。这次经历令我羞愧难当,但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学习到的最生动的一课,让我明白了责任感的真正内涵和自我约束尤其是管住自己的舌头。我和迪克在子女教育讲座上经常强调“责任”能教导孩子服从,帮助孩子学会自律。没有建立起责任感的孩子永远不会自律。有两种权威 “权威”让人联想到领导,而这恰恰是父母的角色家中的领导。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父母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专制型”和“关系型”。专制型的家长们说:“我说了算!你要照我说的去做,否则……”专制型的家长用条条框框来约束孩子,他们不得不去控制、支配和操纵孩子。他们的孩子只不过是傀儡,被绳索紧紧牵拉着,没有自主的余地。而关系型(权威性)的家长们则说:“我想让你得到最大的益处。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个更恰当……这就是我认为该这样做的原因这才是最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关系型的家长总能抓住规矩的精髓。他们在家中是仆人式的领导,既有权威的指导,自己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们的孩子明白规矩的约束,还懂得在一定范围内他们有充分的自由作出正确的选择。爱的权威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使他们有能力自行决定正确的言行举止。之前我曾用菜谱的比喻来形容六 A原则,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或许能更详尽地解释其性质这象征着一个健康和美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根基就是“接纳”,紧挨着根基的是“赞赏”。“关爱”和“时间”是两堵墙,代表向孩子传达“接纳”和“赞赏”方式,同时也用整个“爱”的上层建筑来支撑“约束”部分的横梁和屋顶即“责任”和“权威”。六 A原则是打造一个健康温馨、积极向上、功能完善的家庭的蓝图。当你用正确的顺序应用六大原则时,你将会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是为了让你自己满意,而是真正为了造就孩子,让他们获益。你要树立好的榜样,帮助你的孩子,使他们得以在这个物欲横流、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活。我们再次重申:六 A原则必须按照正确的顺序加以运用。没有人会先从屋顶开始造房子,然后再打地基。否则你会一无所获,理不清头绪。在第三章中,我们将更详细地说明为什么“爱”必须要比“约束”先行一步。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制订子女教育方案有多重要?在这方面你计划了多少? 根据作者的观点,接纳是教育子女的先决条件。在一张纸上写出你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赞同这个观点? 你是如何赞赏孩子的?你是否每天用一些独特的方式赞扬和鼓励你的孩子?你的赞扬是否多过批评指正?在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你向他们传达爱意的次数是否明显减少?如果是的话,和你的配偶讨论一下,如何才能以较为自然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孩子传达爱意。 按照作者的说法,什么才是与孩子共度“优质时间”的唯一途径?你为孩子付出多少时间?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你有没有把全部的注意力、兴趣和关爱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你有没有打算和每个孩子进行单独的约会?这个星期就开始行动,怎么样? 关于“对孩子言出必行、信实可靠”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认为这样做孩子会乘机不尊重父母?还是认为这是一个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好方法? 作者在书中提到,有两种行使家长权威的方式,一种是专制的,另一种是在一定范围内许可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则是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你的孩子认为你属于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要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家长们务必谨记: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孩子不会对规矩积极响应,他们只对良好的关系有所回应。的确,你可以迫使孩子守规矩,他们也会表现得“很乖”;也可以用规矩束缚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孩子看上去很听话,可在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畏惧、沮丧和埋怨。除非你同孩子建立起一种接纳的爱的关系,否则,到时候你就等着麻烦接踵而来吧!其实在圣经中早就警告过父母“不要惹儿女的气”。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规矩没有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到头来就会触怒孩子,反而导致更多的负面行为。在过去的 15年中,我和迪克到世界各地作演讲。每到一处,我们都发现许多家庭的孩子很叛逆,家长们用尽了浑身解数,但仍然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就像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的那样,人们很容易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社会环境。家长们有太多的借口可以解释:“要是孩子不看那么多电视,电影,不听那种摇滚乐就好了。”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给家庭带来了种种伤害,当今社会崇尚的就是不要为家庭付出,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长大,而当前社会上奉行的价值观恰恰是家庭生活的死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社会毫无疑问,如今叛逆的孩子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这些孩子冷漠、性情暴戾、愤世嫉俗、性格孤僻。可是,爸爸妈妈们,你们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的元凶并不是这个社会!我们可以把社会当成我们弱点的借口,但是问题的真正原因隐藏得更深就在我们自己家里!父母还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就贸然定下规矩,其结果必然是反抗。有时候孩子的叛逆表现得比较外在,这从孩子的行为上很容易发现;可有些叛逆往往是内心的,从表面上看,孩子表现得很听话,可实际上内心已经滋生出怨恨和苦毒,并伴着自我形象的扭曲和自尊心的匮乏。“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原则在世界各地已经遭到扭曲。最近我在菲律宾为六百多位牧师和教牧人员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两百多人排队等着要和我说话。那天晚上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牧师的困扰,他说全家人都反对他。他的 3个孩子,分别是 17岁、13岁和 10岁,他们都被认为是“教会中最坏的孩子”,他们叛逆家长的方式层出不穷。这位牧师迫切地想知道他究竟该怎么做。 “忘掉所有的规矩。”我对他说。 “什么?”他半信半疑:“我烦就烦在这里啊!他们一向不守规矩,甚至觉得根本没必要守规矩!”“我知道你的意思,”我对他说:“但是我再说一遍,别再想着那些规矩了。试着用我今晚讲的那些原则先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吧!你没什么可损失的,不是吗?”当晚我和那些菲律宾牧师以及教牧人员分享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提到,如果你不常在孩子身边,那么你很难让你的孩子了解你对他们的爱和接纳。他们很快会看穿你的伪装和敷衍。永远不要忘记:“你可以欺瞒一个骗子,也可以愚 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你从来不陪我们一起做任何事!”我的一位牧师朋友克里斯恰好在犯难的时候,学到了这个原则。他在离我家不远的一家教会侍奉。一天,我在街上偶尔碰上了他,问及他的近况,他说: “喔,还算过得去吧,”克里斯有些闪烁其词:“一切都还挺顺利的。”克里斯的回答让我感觉实际情况并不像他说的那样。 “克里斯,到底怎么了?最近你有没有在家陪陪你太太和孩子?”终于他告诉了我真相。就在几天前,他7岁的女儿回到家后告诉他:“爸爸,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去做礼拜了。”“亲爱的,这是为什么? ”“就因为你!”小姑娘激动地说:“你总也不在家,你从来不陪我们一起做任何事!”与克里斯的偶遇促使我专程去看望他,我和他聊了将近三个小时。在谈话中,他说他们全家将去另外一个很远的城市,因为他马上要换工作了,是去担任教会行政工作。这样他就有时间在家陪伴孩子了。“不,这不对,”我强烈反对:“你从现在就开始:每周抽两个晚上待在家里,另外再加上放学后和你女儿的约会,每个女儿每周一小时。克里斯,倘若你现在不改变的话,你永远都不会改变了!而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就会失去你的家庭!要是你改变不了的话,就别再从事教会工作了。”克里斯惊愕地看着我,随即就同意照我说的试试看。在结束谈话前,我还向克里斯概要描述了六 A原则的其余部分,还着重强调:除非父母即刻就开始付诸行动,否则这些原则仍然形同虚设。三个月后,我在路上碰到了参加克里斯教会的一位女士。她兴奋地对我说:“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为我们教会做的一切!” “您说的什么?”我满脸疑惑:“我好久没在那儿演讲了。”原来这位女士指的是克里斯的变化。那天克里斯回家后,当即运用起我们谈论的那些原则。当他抽时间陪伴家人时,他们感到克里斯开始接纳、赞赏、关爱他们了。一开始,克里斯慢慢变得对妻子和孩子守信、负责,他们也对他报以尊重,响应他在家中的领导权威,不是因为他们非这样做不可,而是因为他们打心底里愿意。在克里斯实施六A原则后,他看到了家庭的转机。他和教友们分享了他的心得和家中的变化,随即其他父母也跟着开始实施六A原则了,而这又改变了教会的整个局面。对我们有用的,对你同样管用我告诉克里斯的并不是什么魔法,也不是什么天上的仙方,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能运用的永恒原则。我和妻子多蒂知道这很管用,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用这些原则来教育孩子的。几年前,我和妻子决定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上抚育我们的孩子。这个小镇离圣地亚哥边界的克利夫兰国家森林仅 160公里。因为这个社区太小了,人与人之间很熟稔,你在邻居面前几乎没什么可隐瞒的。打一开始,整个社区都知道我和多蒂对孩子管教甚严。我们定了一些规矩,并敦促她们要遵 守这些规矩,但只有在我们与孩子们沟通,听取他们的感受后才这样做。比方说,他们听的音乐、参加什么样的音乐会、看什么电影,我们都要事先评估。镇上的其他家长开始信赖我们,他们的孩子问他们:“我们可以去听某某音乐会吗?”回答常常是:“如果麦道卫家的孩子能去,那你们也能去。”随即我们的孩子便会问我们:“爸爸,我的朋友们说要是我能去的话,他们也能去。那我能去吗?”有时候我们会同意,但多半我们不同意。这就给我们相当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影响的不单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其他的孩子。我们仿佛成了不许孩子玩的“大坏蛋”了。有一次,我儿子希恩参加了一处新的教会主日学,事后不久,我们便听到了不少流言飞语,是希恩的老师对我们的看法,特别针对我。这位老师的父亲是一位旅行布道家,几乎从不和孩子在一起,尤其是作为长女的她。因此这位女士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是从事旅行布道工作的人,比如我,和家人的关系肯定不会融洽。显然,她把儿时自身的困扰强加在我们头上,对于我们来说,除了为她惋惜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可做的了。而对此事较起真来的是我儿子希恩。当这位老师总听到希恩一直在谈论他的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后,她才意识到以前她对我们的论断完全错了。最后她向我和妻子道歉,现在我们和她的关系很好。好学生?坏学生?与孩子建立一种牢固的关系,其中最大的好处之一便是他们会尊崇你的价值观,并会“循规蹈矩”,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你的价值观。几年前,女儿凯莉在一场历史考试中得了个 “C"。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向来名列前茅,所以这次她很伤心。就在她告诉我真相后,我才了解凯莉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打击。有一个外国学生刚转学过来,早在两个星期前他已经考过同样的试题,当时他把试题抄了下来。他把这些试题给了班上的几个学生,也给了凯莉,但凯莉拒绝了。她想凭自己的实力获得成绩。凯莉很用功地复习,考试后她告诉我:“爸爸,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难的考试。恐怕这次我考得不太好。”不久成绩下来了,不出所料,凯莉破天荒得了个“C”。班上另外三个优秀生也和凯莉一样,得了“C”,有的甚至是“D”。令人费解的是,两个差生却考了“A”。当然,他们就是在考试前先拿到试题的那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在整个考试中只错了一道题。但在我和多蒂眼中,凯莉的“C”俨然是个“A”!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在一生中从未遇到过的最难的一场考试中得了一个真实的成绩,我们以她为荣!最宝贵的是,她得了个“C”,不是因为她不得不遵守我们定下的规矩,而是因为她自己想要遵守自己内心的准则要诚实,凭自己的实力获取成绩。对孩子说“不”很难,但值得还有一次,凯莉去同学家参加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毕业晚会。到了晚上,凯莉打来电话,说她想在那儿玩通宵。听了她的要求后,我问了她几个问题。凯莉承认在较晚的时候会有男生来参加晚会,而且不能够保证那会儿没有人喝酒。她告诉我有哪些人打算在晚上 10点以后留下来,其中一个男生的名字我认得,由于他爱喝酒,使得他的名声很不好。他和凯莉一样,只有14岁!听完凯莉的叙述,我回答道:“不,凯莉,我不同意。我要你在十点钟晚会一结束就回家!”凯莉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内一连打了3个电话,有一次她哭了,随即我便意识到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大约有四五个女生也想留下来玩通宵,可她们也必须得到父母的许可,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凯莉的爸爸怎么说。显然,凯莉的伙伴们给她施加了压力。她开始在电话里保证不会出事,没什么可担心的。同学的家长也留在家里,还有许多小孩子女生没有机会和别人单独在一起。我能感觉到凯莉在暗示我:她的伙伴们在背后给她出主意。但我还是坚持我的原则:“很抱歉,凯莉,你还是必须回家。如果你是一个高中生的话,或许我会考虑一下,然后再拒绝。可你现在才刚上9年级(初三),妈妈和我都一致认为:让你参加男女生在一起的通宵晚会绝对不是明智之举。”我挂了电话,耳边还清晰地萦绕着女儿的啜泣声。我并不想令她失望,可我知道我做的是正确的。不久,凯莉回家了。她叫醒了我们,并感谢我们没有允许她在那儿留通宵! “爸爸”,她说道:“其实我一点儿也不想留下来,尤其在你拒绝以后,我的那些同学们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怂恿我。谢谢你帮我解了围。”我和多蒂经常为了坚持原则而拒绝孩子的请求,孩子们恰恰会因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我们心存感谢。迪克也有同样的感受。一次,他 16岁的儿子乔纳森问他可否参加一个晚会,听说在较晚的时候有酒供应。迪克告诉儿子“不,:孩子,我不同意。我不想在这种事情上妥协。”后来,乔纳森为此非常感激父亲。家长一旦定下了规矩,就要坚持执行。我相信这样做至少给孩子两个好处:其一,帮助孩子们面对同伴,因为他们可以说:“恐怕我爸爸妈妈不许我这么做。”其二,是更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懂得:有些观点和规则是不能被忽视的,也不能妥协。我并不想在此标榜我的孩子总会满心感谢地接受我们的决定,有时候我们的拒绝也会招致他们的曲解。但总体来说,我们的孩子遵守规则,并非因为他们怕我们,或在内心不服的时候表面上装着顺服。他们遵守规则是因为打从他们一出生,我们就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亲子关系。良好关系是规矩的前提如果你读完整本书,只能记住一点的话,那就请你记住这一点: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孩子不会对规矩积极响应,他们只对良好的关系有所呼应。许多家长都认为他们之所以给孩子制订一些规矩,尤其是青少年,目的是“为了他们的益处”,可惜他们遗漏了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亲子关系。如果你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给予他们安全感;如果你没有通过赞赏给予孩子自我价值感;没有向他们传达爱意,反而老在孩子耳边苦口婆心地唠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其结果必定适得其反。要是你没有花时间和孩子相处,让他们感到很受重视,那就别指望他们会举双手赞成你定下的规矩。相反,你的规矩可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叛逆。有许多家长来找我,他们的孩子都处在青春期的困境中吸毒、性行为、怀孕、犯罪……凡是你能想到的可怕的事情都有。这些家长心力交瘁,绝望无助地问我:“我究竟该怎么办?”我真希望在他们孩子刚出生,或尚在年幼时就能和他们谈谈。孩子的早期阶段是着手建立良好关系的最佳时期,当时的付出在若干年后一定会有回报。当然在孩子的青春期还不算太晚, 但会困难得多。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骚动的阶段,你要花上四五年的时间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但这是值得的。记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永远都不会为时过晚。单单靠规矩来管束孩子是远远不够的,你要时刻警惕孩子的各种负面行为。一旦你接纳和赞赏孩子,慷慨地向他们表达你的爱意,付出你的时间,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你定下的规矩作出积极的响应。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就是:规矩 -亲子关系 =反抗规矩 +亲子关系 =响应家长们一直关心的是:“我怎么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对他们说‘不’的时候,我在他们眼中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而是魔鬼。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与其让家长们对错误的事情苦思冥想,还不如着重于正确的方向。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深入地探讨无条件接纳的含义。没有父母的接纳,孩子的自我形象会变得猥琐,自尊心会削弱。那么怎样做才能帮助你的孩子彻底明白无论他们做什么,你都一如既往地爱着他们?首先,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接纳的源头上帝那里。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花点时间仔细分析一下你和孩子的关系。用 1-10来给你和每个孩子的关系打分,10分代表最好。如果你和每个孩子关系的分数不一样也不要奇怪,找找原因吧。你的孩子是否总在抱怨你制订的规矩?是否有个别孩子特别不听话、不合作,令你伤透脑筋?想一想你和这个“不乖的孩子”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不是导致孩子不乖的原因? 35页,牧师克里斯的小女儿说她再也不想去教堂做礼拜了,因为父亲从来都不在家,也从来不陪家人做任何事。作者的忠告是:每星期两个晚上待在家里,加上放学后和每个孩子的约会,每人一小时,一周一次。重新审视一下你自己的日常安排,你有没有待在家里陪伴家人,花时间和他们沟通,陪孩子们玩游戏、摔跤等等?上个月你和孩子有几次约会? 你拒绝孩子的请求时,会怎么做?你有没有先听取孩子的想法,然后向他解释?还是一意孤行? 你是否常常触怒孩子?为什么不和孩子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谈,听听他们的心声呢? 第二部分接纳培养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接纳是培养任何关系的根本。你是否能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呢?为什么孩子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呢?如果他们得不到会怎么样呢?父母的接纳对培养孩子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有何作用?在下面的几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上述问题和以下的各种观点: * 怎样才能认清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基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哪怕是巧妙地向孩子暗示? * 圣经中哪里阐明了每个人的独特性?你如何将你的孩子视为独一无二? * 为什么让孩子恪守教条的管教方式不起作用? * 圣经中哪些内容涉及“自尊心”和“自我形象”? * 找出圣经中有关自尊心的定义 *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这样想:“我没有太大的价值,也许我天生就没用。” * 怎样教导孩子“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我是有价值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 怎样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接纳,有哪些实际应用? * 为什么说接纳永远是一项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你应怎样作出选择?
你爱孩子,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什么成绩,还是因为他们本身?花时间认真考虑你的答案。如果你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话,答案或许不会像先前那样简单。这还要取决于你对无条件接纳和有条件接纳的理解。无条件的接纳基于你的孩子本身具有无限的价值。在无条件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培养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更有安全感。他们常常对爱的权威作出积极的响应。那么无条件的爱到底有多重要?接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培养了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更加愿意敞开自己,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另一方面,有条件的接纳着重于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顺从,达到要求,或表现良好,才会被 接纳。一旦孩子的表现达不到家长的标准,他就感到不安全、被排斥,从而缺乏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孩子不愿意在你面前敞开心扉,你们之间的信任感就会越来越匮乏。不安全感来自各方面在我巡回演讲的过程中,一路上遇到许多青少年和大学生,他们几乎只知道有条件的接纳,有的甚至对接纳知之甚少。 * 马克认为他上不了大学,因为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总说他很笨。更糟糕的是,他的父母老对他说:“你是个懒虫!你永远成不了器!”* 丽萨的同学总是无情地嘲笑她细细的腿,说她的腿是“鸟腿”!说“你最好在洗澡时戴上雪橇,免得滑倒!”这样的嘲弄一直折磨着她到初中。如今,作为刚进大学的新生,丽萨还是那么纤细苗条,她的同学对减肥趋之若鹜,可她还在为“皮包骨的腿”烦恼不已,甚至不愿以泳装露面。* 杰夫则一向充满自信,自我肯定。在班里他名列前茅,在足球队里也是主力。杰夫的哲学是:“你要展示自己,否则没人会觉得你有价值。”有些人,像马克和丽萨,人们很容易察觉出他们缺乏自尊心,因为他们明显地承认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缺陷。另一些人,比如杰夫,企图以进取向上、趾高气扬的态度来掩藏自卑感和不自信。 “对什么不自信?”或许你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其实他们对是否被接纳感到不自信 因为接纳表明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相反,他们的生活完全有赖于自身的表现,认为他们必须要向别人证明自身的价值。他们觉得必须靠自己赢得别人的认可和接纳,其实他们不明白,自己跟别人一样,同样拥有与生俱来的上帝的形象。他们被爱和被接纳,只是因为他们自身,仅此而已,并不 因着他们的行为和外貌,也不因为他们拥有什么。遗憾的是,我发现有许多年轻人像他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一样,陷入了依靠行为表现的罗网中,他们无法懂得上帝无条件的爱赐给了每一个人自身的价值。“人算什么,祢竟顾念他?”所罗门王写道:“世人算什么,祢竟眷顾他?祢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给“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下个定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心里把自己描绘一番,那就是我们的自我形象。另外,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倾向,即自己的行为会渐渐向内心的自我描绘靠拢。有健康的自我价值感的人会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很有意义,世界会因他们的存在而美好。他们同样也会尊重他人的自身价值。这样的人会放射出希望、喜乐和信任的光芒。而那些自我价值感贫乏的人,则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当你认为自己缺乏自我价值时,就不能轻松自然地展现自我。有一个表面上无忧无虑的学生写信向我承认:“我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东西,我很害怕别人怎么看我,我无法接纳我自己。我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甚至不敢接近他们。我觉得自己真没用!我很怕被人拒绝。”被别人接纳的孩子才能接纳他自己让一个孩子感到被接纳,特别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接纳,会给他的一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倘若总有人对孩子说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么他会由此产生这样的结论:“我一文不值,一点都不中用。”一旦没有被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接纳,孩子便会拒绝接纳自己,而这就是扭曲的自我形象和自卑感的症结所在。与之相反,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接纳和肯定。我妻子多蒂的父母就用了这个诀窍。他们有三个孩子,他们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但从来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了不起。多蒂常常告诉我,在他们兄弟姐妹中,如果有谁觉得自己是最讨父母喜欢的孩子,他们心里就会感到不舒服。这就是因为多蒂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均等的,他们用很简单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多蒂的父亲会对她这样说:“你是我最喜爱的大女儿。”然后又会对小她七岁的妹妹萨丽说:“你是我最喜爱的小女儿。”对她的弟弟斯蒂文,父亲会说:“你是我最喜爱的儿子。”多蒂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孩子。凯莉是她“最喜爱的大女儿”;希恩是她“最喜爱的儿子”;而凯蒂是她“最喜爱的金发女郎”;那么海伦就是她“最喜爱的黑眼睛宝宝”。这只是一个雕虫小技,可特别管用。就拿希恩来说吧,他知道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可他仍然喜欢听爸爸妈妈说“他是他们最喜爱的男孩”。关键是,总有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的独特性,你需要做的就是要发掘对孩子最管用的招数。多蒂有一个女友,她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很小。有一次,多蒂和她通信,在信中这位女士频频描述其中的一个孩子,称这个孩子是 “她的骄傲和喜乐”,但是,她几乎没有提及另一个孩子。她的偏爱很明显,可想而知那个失宠的孩子会怎么样。 在《躲藏还是寻求》一书中,作者詹姆士·杜布森博士指出:在 20世纪的美国,自卑感就像瘟疫一样吞噬了许多人。他相信,只要父母遵循这样的主张即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平等的,必须给予他们尊重和尊严,那么,自卑的瘟疫还是能遏制的。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是所有父母责无旁贷的任务,这样的父母就会成为儿女心目中的英雄!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1.你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请详细列出?你不妨以这种方法开始非正式地和孩子探讨以下观点: * 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 * 上帝赐予人类特殊的任务治理地球 在我儿子希恩 12岁那年,他参加了一个棒球队。在赛季开始前一个星期,我想到一个主意,怎样向儿子和他的队友们显示我们的接纳。在当地的一家餐厅,我买了 12张冰激凌优惠券,送给他们的教练。“教练,这些优惠券是给孩子们的。”我说。 “好啊!”教练满脸堆笑:“这太好了!真希望更多的父亲能像你一样对小孩子的比赛感兴趣!等赢了第一场球,我就带他们去庆祝!”“不,教练,”我赶快纠正他:“我想让你在他们输了球后带他们去吃冰激凌。”教练望着我,满脸疑惑不解。因为我所说的不符合他的逻辑,在他的概念中,比赛有输赢,赢了才要庆祝,赢得精彩才有奖赏。于是我进一步向他解释:“教练,我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我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贯认为他们的成功就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我不认为他们的努力能胜过上帝对他们的创造。我相信我的儿子是按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他有无可限量的价值和尊严,这一切跟他打不打棒球没有关系。哪怕他一生中从来没有打过一场球,我还照样爱他、接纳他。”希恩的教练若有所思地凝视了我许久。最后,他鼓足勇气说:“好吧,我答应你。可你这种想法挺离奇的。”赛季开始后,希恩的球队赢了开始的几场球,输了后面的几场。他们教练兑现了他的承诺,给每个队员一张冰激凌优惠券,然后他和全体队员一起出去为他们的输球“庆祝”了一番。为此,希恩至少谢了我五次。之后的两个星期中,他的三个队员到我家感谢我给他们的特殊待遇。我特别记得有一个男孩名叫杰西,他说:“麦道卫先生,非常感谢您的冰激凌!哇!其实你并不在乎我们输了还是赢了,不管怎样您都爱我们!”没有什么能比听到这话更令我欣慰的了。我想让希恩和他的队友知道:他们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们打棒球的能力,在于他们每个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具有无限的价值和尊严。这对于 12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显然不是!非常感谢您的冰激凌点时更是如此! 50亿人中你独一无二我还想让希恩和其他的孩子都明白:上帝不但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而且还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想想看:地球上有 50亿人,可没有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同样也没有一个人和你的孩子一模一样。我时常会这样问我的学生:“在 50亿个人中只有一个你,那你为什么还想跟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呢?”然而,许多人想成为别人。他们的一生充满了对别人的艳羡别人的体形、别人的头发、别人的肤色、别人的才干、别人的能力……培养健康的自我形象的起点要本着这样一个事实上帝创造了你的独一性!用一句老话来解释,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对孩子的独一性作了最佳描述的就是出自大家都熟知的所罗门王的箴言:“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倘若你想得心应手地射中每一个目标,那么,每个弓箭手必须自己制作弓箭,还要熟知这只弓的独特性能。同样,父母们都需要了解家中每个孩子的独一品性。培养每个孩子“走自己的路”,但并不是让你去放纵孩子,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长对孩子的教导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的独特性和兴趣,并且要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保持一致。正如弓箭手要熟悉他的弓的独特性能一样,你也一定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尽管家长本能地知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可是在教养孩子上,还是经常犯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想用同样的方法管教所有的孩子。或许是出于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期待吧!我赞成所有家庭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来遵行,但不能用一个标准套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因为每个孩子对事物都会有不同的反应。事实上:“一刀切教育”是扼杀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为什么孩子的早期至关重要在子女教育的这些观点上,迪克和他的妻子夏洛蒂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我学习子女教育心理就是看他们是怎么带孩子的,此后在我和妻子抚养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运用这些原则。按照人类发展学泰斗兼心理学家艾力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理论,所有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八个阶段。出生后的头两年,孩子正在经历“信赖”的阶段,因为父母满足了他最简单的基本需求。这个阶段就是为孩子的自我形象和安全感打下基础。其次,孩子开始进入到“自主”阶段,两岁孩子的自我意识最为突出,其典型的表现是:什么都是“我!我的!”。这时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是某个人的延伸。这时家长就要开始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并要开始培养他“走自己的路”。换言之,要开始意识到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并以此来教导和培养他。到了孩子学龄前的时段,他们在幼儿园或学前班里开始和别的孩子有交往了,这个阶段称作“主动期”。这个阶段之前的幼儿,已经表现出“平行玩耍”的现象,即他们虽然在别的小朋友身边,但还是独自地玩,并不是真的大家一起玩。从幼儿期进入学龄前(3至 5岁),孩子开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时孩子才有一些主动性和合作性,能够参与别的小朋友的游戏。这三个阶段都是孩子自我形象的基础。我们经常听说孩子的前三五年是一生中相当关键的时期。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忽视通过各种渠道发现每个孩子的独到之处,觉得没有必要用无条件的接纳来培养孩子的独特性。没有一个人和你的孩子一样发现每个孩子的性情,并按此来培养孩子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在我们家,培养这个孩子的方法和培养另一个孩子的方法截然不同。举个例子,如果我要管教女儿凯莉,让她坐在屋子中央半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那简直是徒劳。她对此根本不在乎,她可以坐在那儿,满脑子地想象自己创新的游戏,自得其乐。但坐在屋子中间,哪怕只有 20分钟,对希恩来说就是“可怕的刑罚”。希恩喜欢和人相处,一 点也不能离开人群独自呆着,哪怕一小会儿也不行。要求希恩一个人坐着,不和别人说话又无所事事,对他的管教就会立竿见影。对于海伦和凯蒂,我们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管教她们。这只是我家的一个简单例子。如果你开始分析自己的孩子,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各种不同的特质。你一定要用积极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他的独特性,要表示你的赞誉和惊叹。即使是纠正孩子的错误,也尽量使用积极的语气,千万不要贬低孩子。接纳自己的独特性非常重要,上帝创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要为此感到自豪,不要总想试图成为别人。有一个大学生听了这个主题的演讲后,写了一首诗,题为“我”:我的一生都试图取悦别人,我的一生都在扮演别人,我再也不会这样了!如果我尽其一生做别人,那么谁会花时间来做我?为了树立孩子的自我形象,接纳他们的特质,父母应不断地提醒他们:“既然没有一个人和你一样,那么,为什么不做独一无二的你,就像当初上帝造你时的样子?你就是你,永远都是!”接纳凯莉,以及吉姆·贝克(译者注:吉姆·贝克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人和基督教宣教士,制作了许多电视福音节目。几年前因经济问题和绯闻入狱,在他服刑期间,他的妻子和他离婚了。)在我女儿凯莉 13岁的时候,她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向她表明:我爱她是因为她是我的女儿,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或是没做什么。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等她放学。在我们往停车场的路上,她问道:“爸爸,你对吉姆·贝克有什么看法?”最近吉姆·贝克和妻子泰蜜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但我没想到他们会成为初中生探讨的话题。每当我被孩子问及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时,我通常先问自己:他们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这会帮助我更深入地思考,同时为回答孩子的问题争取了思考的时间。“你怎么想到问这个?”我回答道。 “噢,在课堂上我们花了整整 1小时来谈论吉姆·贝克以及他和杰希卡·哈恩的事儿,还有许多……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我想到大多数基督徒家长,还有许多非基督徒家长可能都会这么说:“噢,我觉得很可怕,这种事太恶心了。他们应该被赶出教会……也许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些牧师对他们的会众讲过类似的话了,从他们的愤愤不平中,我觉察出一些其他的东西。任何一个牧师在讲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对吉姆·贝克这样的评论其实是在给年轻人一个暗示:“作为你的牧师,如果你保持纯洁的话,我会爱你并接纳你;可一旦你未婚先孕,我就会谴责你。”假如基督徒家长对吉姆·贝克有这样负面的评价,那么他们向孩子们表达的意思其实再清楚不过:“我们会爱你并接纳你,但那只是在你不吸毒、不酗酒、不怀孕的情况下。”所以,我该怎么回答呢?我怎样能够对我 13岁的女儿讲明白我对罪恶的看法,又不谴责有罪恶的人呢?我咬着嘴唇,斟酌着我的措辞,然后对女儿说:“宝贝儿,吉姆·贝克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那是罪恶。” 随后我花了许多时间向凯莉解释为什么那是罪,吉姆·贝克和杰希卡·哈恩在酒店的房间里碰面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我继续说道:“可是凯莉,有些事儿你要明白。你和班上的同学都要明白:上帝爱吉姆·贝克就像他爱你我一样。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耶稣基督为我们的过犯受死,同样他也为吉姆·贝克受死。如果上帝不能够饶恕吉姆·贝克,那么上帝同样也不会饶恕你和我。”正当我们穿过停车场,朝我们的车走去时,凯莉沉默了片刻。一路上我都在斟酌,怎么才能把我真正的内心活动向她坦白:我不会因为你是个纯洁的处女,我就爱你。即使你怀孕了,你还是可以跟爸爸讲,因为就像我用上帝的恩典对待吉姆·贝克一样,我也会用上帝的恩典对待你我的女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拉住女儿,把她的脸转向我,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宝贝儿,让我们更加实际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怀孕了,你能想到爸爸会怎么样吗?我会很心痛。我们教会一半儿的人会因此对我不理不睬,全国的基督徒领袖、杂志社编辑、记者和传道人都会看我的笑话。”凯莉看着我,她清澈的蓝眼睛充满了关切:“我知道,爸爸。”“但是宝贝儿,我还想让你明白一件事。“我继续道:“假如你真的怀孕了,我根本不会在意教会的人会怎么说,也不会在意那些传道人、牧师、基督徒领袖、杂志社编辑或是任何人对我的看法。我会对这些毫不理会,但我永远不会不理睬你。我会展开双臂拥抱你,然后我们一起面对这一切。”此时此刻,我 13岁的女儿丢下手中捧着的书,当街哭了起来,她双手抱着我,欢呼道:“我知道你会的,爸爸!” “嘿嘿,”我会心地笑道:“我会提醒你的。”我心里思忖着,其实我是在提醒我自己:我必须记住今天亲口所说的话。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自打凯莉和我第一次就这样的问题有了内心的交流,我就特别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提醒她:我接纳她、信任她,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爱她。或许有人认为我这样做太冒险了,有可能凯莉会因此而胆大妄为,她也可能会掉以轻心,觉得:“不要紧,反正爸爸怎么着都会爱我的。”但我不担心,因为我信任她,而且我知道我们的关系非常坚固。一旦我的女儿凯莉、凯蒂和海伦真的未婚先孕了呢?无疑这会令我震惊,但到了那个时候,我也只能祷告,上帝会赐给我作为父亲该给孩子的恩典和宽恕。我坚信他会赐给我力量和爱,让我展开双臂拥抱我的孩子,并和她们一起去面对。”接纳汀克·贝尔和她的灰尘小精灵如果孩子闯了大祸,比如“妈,我怀孕了。”此时接纳孩子与否,取决于平日在孩子成长的一些平凡琐事上你是否友善地接纳他们。在第一章中,我曾经提到我在遇到我妻子的父母时,我对他们的印象有多深。他们向多蒂表达接纳的方式层出不穷,我立刻意识到他们并不是特地做给我看的。特别是多蒂的母亲,她哄孩子开心很有绝招。她不仅能用言语表达对孩子们的喜爱,还能够用她的肢体语言,总之她很有办法。她能够进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视角看待生活。她有本事跳入孩子的思维中,明白他们的心思。比如有一次,那时多蒂只有 7岁,她最喜欢的故事是皮特·潘的故事。她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想象自己是皮特·潘故事里的各种人物。一天,妈妈在屋子的另一头干家务,多蒂溜到地下室,发现了一大箱圣诞节用的人造雪花。雪花在多蒂的指尖滑动时,她便幻想这些是故事里的 人物汀克·贝尔用的灰尘小精灵。“我就是汀克·贝尔,到处撒我的灰尘小精灵!”7岁的多蒂幻想着。她在地下室四处溜达,把手里的雪花抛向空中,不一会儿地下室到处都是“灰尘小精灵”了。可不久多蒂就从沉醉的幻想中回到了现实。她四处望着满地的雪花,突然意识到她惹了多大的麻烦,把地下室弄得一团糟。 “我的天哪!”她心里忐忑不安。不久妈妈就发现了。看到这样的情景,忙碌了一整天的妈妈大发雷霆并不足为怪。可多蒂清楚地记得当时发生的事情: “妈妈的反应和别人大相径庭。她进入到我的世界,明白我当时是把自己当成汀克·贝尔,到处抛洒我的灰尘小精灵。她蹲下抱着我,和我一起讲故事里的皮特·潘和他的奇遇记。她进入了我的梦,让我重新体验当时的感觉。我们一边笑灰尘小精灵到处都是,一边把地下室收拾干净。”我很喜欢多蒂和她的灰尘小精灵的故事,因为这段经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接纳的真谛。事实上,多蒂的母亲也讨厌地上被弄得乱七八糟的,所以她让多蒂知道地上很脏,应该尽快收拾干净。同时,她没有破坏多蒂神奇的幻想。她非但没有责骂多蒂,反而和女儿重温了美妙的感觉。而这对于女儿来说非常重要。这次闯祸只是一个小例子,在多蒂的记忆中,妈妈这样向她表达接纳和愉悦的经历数不胜数。母亲没有纵容他们,但同时又让孩子们尽情玩耍。她能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而她总是把接纳放在前面。多蒂记得母亲一直说的那句话:“做妈妈是我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没有什么能比作你的母亲更好的了。”没有被接纳的孩子生活在畏惧中在我和多蒂谈恋爱后,我即刻注意到多蒂是一个富有安全感的人。在我听了不少类似“灰尘小精灵”的故事后,我才弄明白个中原由。父母充满爱的接纳在她内心建立了安全感。在我俩婚后孩子们相继出生时,我时常惊异于多蒂对孩子们的接纳。她是我的榜样,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怎样接纳我们的孩子。我们因着接纳孩子而尝到的甜头真是数不清,对于父母来说,没什么能比学习无条件的接纳,并付诸行动更重要的了。你知道吗,如果你的孩子不能感受到你无条件的接纳,那么他就不会有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会不设防,也不会向你敞开心扉。这就是说,放学回家后他不会愿意跟你讲学校的事,他的同学说了什么、他们做了些什么都不会和你说。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被接纳、没有安全感,那么这个孩子就生活在畏惧中他感到害怕,可能会这么想:“我会挨骂的,我最好还是什么都不说最保险。”这就是为什么接纳是与孩子建立关系的第一步。你越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接纳,他们就越愿意向你敞开,告诉你他们的生活,和你分享他们的思想。正如我刚才所言,若想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并非易事。恕我直言,我们能如此行的可能性甚小。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完全无条件地接纳。作为凡人,我自认做不到,但我相信我会持之以恒地向上帝的完美努力。有时候当我的孩子做错了事,我不得不咬住嘴唇,深吸一口气,甚至出去走一圈,强忍怒气。因为我总有一种倾向,对他们管教得过于严厉,特别想磨炼他们。出去平息一下怒气,过后我会回来,减轻对他们的处罚并向他们道歉。可在我具体贯彻无条件接纳时,我还有许多做不到的地方和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只有上帝才能给我无穷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或许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让我们重温一下前面的内容: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但是,当你在接纳孩子的基础上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时,你就不会面临反抗。相反,你会得到孩子积极的响应,孩子可能不会像你喜欢的那样一直很乖,很听话,但这样的响应是出于彼此间的信任,没有惧怕,因为你的孩子很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爱他们。这般执著的爱必须以你的接纳为基础。上帝对我们的爱就是如此。上帝接纳我们,并不是因为他必须这么做,而是因为他想这么做。接纳永远是一个选择。在下一章中,迪克·戴依将与你们分享他是如何在远离家乡几千公里以外的一个小国家学到这个真理的,就因为这个真理,改变了他和家人的一生。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本章节以一个故事开头,讲的是作者约瑟在他儿子的棒球队输了第一场球以后,请队员们吃冰激凌作为奖赏。你有没有为孩子的一场小球赛的失败,或是考试中的一些失误而特意庆祝?为什么不试试,看看到底怎么样? 你用什么方式发掘孩子的特质他的个性、爱好和才干?和你的配偶一起探讨“一刀切教育”的潜在危害,即为什么不能以同一种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看看家里哪个孩子需要个别对待,为什么?夫妻互相鼓励,按照你们讨论的内容执行。 假使你的女儿怀孕了,或是你儿子的女友“有麻烦了”,该怎么办?他们有没有胆量当面告诉你真相,不怕遭到你的斥责?你有没有这样告诉过他们? 想一想下星期,你想对孩子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告诉他们:“你永远是最棒的!” (迪克·戴依)我在加利福尼亚州新港海岸的一个富人区从事了几年的私人家庭辅导工作。我有一位相当棘手的客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独一无二的微信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