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各种饮水机结构及组成配件件,主要是一些表面上看不见的

【野城评论】城市基础——看不见的建设及其投入2 years ago12收藏分享举报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让更多的人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isPending&:false,&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让更多的人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permission&:&COLUMN_PRIVATE&,&memberId&:59172,&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让更多的人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urlToken&:&ikuku&,&id&:10823,&imagePath&:&b7dbcbce6c37139e.jpeg&,&slug&:&ikuku&,&applyReason&:&&,&name&:&ikuku&,&title&:&ikuku&,&url&:&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ikuku&,&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1514,&avatar&:{&id&:&b7dbcbce6c37139e&,&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b7dbcbce6c37139e_l.jpg&,&articlesCount&:39},&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16a7c11a24dca2ccab7016_r.jpg&,&lastUpdated&:,&imagePath&:&16a7c11a24dca2ccab7016.jpg&,&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140707],&summary&:&作者: \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ikuku.cn\u002Fuser\u002Fyeche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野城\&\u003E野城\u003C\u002Fa\u003E (C)野城 注:本文刊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十年回顾文集《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Y (C)野城 城市能让人联想起什么?绝大部分的人脑海中浮现的会是密集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以及繁忙的车辆和人流等等这些看得见的城市…&,&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0,&publishedTime&:&T16:07:24+08:00&,&sourceUrl&:&&,&urlToken&:,&id&:793328,&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野城评论】城市基础——看不见的建设及其投入&,&url&:&\u002Fp\u002F&,&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10823,&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16a7c11a24dca2ccab7016_r.jpg&,&author&:{&bio&:&你身边的商铺装修及自建房专家 www.ikuku.cn&,&isFollowing&:false,&hash&:&c985f04d5a1aebd5ce682&,&uid&:533100,&isOrg&:false,&slug&:&ikuku&,&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互联网+建筑设计&,&name&:&小ku&,&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ikuku&,&avatar&:{&id&:&v2-9480eae106ddca7acf805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memberId&:,&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391011}],&title&:&【野城评论】城市基础——看不见的建设及其投入&,&author&:&ikuku&,&content&:&作者: \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ikuku.cn\u002Fuser\u002Fyeche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野城\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0fe31ce033eee7dc620dad7_b.jp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0fe31ce033eee7dc620dad7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492'%20height='500'&&\u002Fsv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492\&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0fe31ce033eee7dc620dad7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0fe31ce033eee7dc620dad7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注:本文刊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十年回顾文集《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Y\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16a7c11a24dca2ccab701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16a7c11a24dca2ccab7016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264'&&\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16a7c11a24dca2ccab7016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16a7c11a24dca2ccab7016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城市能让人联想起什么?绝大部分的人脑海中浮现的会是密集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以及繁忙的车辆和人流等等这些看得见的城市形态。而对于支持城市运作的基础,往往是不被关注甚至视而不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可见”的城市基础,并不像卡尔维诺笔下的《不可见的城市》那样存在于文字和想象之中而真不可见。城市的基础,是确确实实的存在,它就像空气,就像大地,或者一种日常习惯,过于熟悉以至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城市基础愈是完善,城市系统运行愈是顺畅,也越不容易被人感知。相反,如果一个城市建设的非常糟糕,那城市基础的问题便越容易被暴露出来。如同大城市的雾霾,它不但被我们的鼻腔粘膜和肺部所感知,它甚至被精确量化。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每日翻查PM2.5指数比看天气预报还重视。他们在科学数据、生理反应和情感之间游离,在是不是要戴上口罩进行户外运动之间踌躇不定。城市的环境一下变得非常敏感而牵动每个人的神经。再比如,一个城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路段习惯性地拥堵,那么作为这个城市道路的使用者,定会深切地感知城市交通系统的失灵并为此焦躁不安。同样的,如果一场暴雨过后,城市的某些地点发生洪涝,甚至有在城市中看海的景象,我们可能才会发觉城市是有下水道的,但它的下水道已经不那么畅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7fd951771cada3dd7c2b049e5b64a14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7fd951771cada3dd7c2b049e5b64a14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624'%20height='464'&&\u002Fsv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624\&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7fd951771cada3dd7c2b049e5b64a14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7fd951771cada3dd7c2b049e5b64a14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城市的基础深入我们的肉体和精神,它不但决定着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更决定了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决定了他们的肉体的和精神的生活,以及他们子孙的生理和心理形态。如果把城市比作一辆车,那么城市基础就如车的底盘,一旦装上,便要驾驭着它运行很多年,所以,对城市基础的规划和建造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建设者的远见卓识和雄心壮志不应浪费在城市天际线的勾勒和夜晚霓虹灯的亮化这些可见的层面,也不能还停留在“要致富先修路”的单向思维层面,而应该更多地把思考和实践用于深层的城市基础建设。城市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比它看上去像什么更为重要,“不可见”的城市基础影响着所有可见的层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世纪末,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奔涌而来,欧洲告别了奥斯曼巴黎的古典梦,真正投入到现代城市的建设之中。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以惊人的步调快速向前,从城市的行政管理、政治、经济、健康卫生到建造工艺、交通运输、通讯等各个层面都处在革新之中。二战后的欧洲人刚刚享受到现代城市的福祉,就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能源危机、工作环境导致的人口迁徙、食品污染等严峻问题,之后气候危机和金融危机也随之而来。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新兴产物,现代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看似成熟,但却饱含着各种问题有待解决,有些对于城市的发展甚至是致命的。城市的兴旺和衰落并存,城市的胜利和失败共生。我们可以在外太空、在海底规划未来城市的蓝图,但我们对于如何建造一个现实的和谐的健康的现代城市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毫无头绪。这些“幼稚”的现代城市从诞生起就被置之于复杂的现实矛盾之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有着庞杂系统的城市,要想避免问题是不可能的。城市基础的建设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系统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在出现问题的状况应该如何有效应对。这样的城市基础才是禁得住考验的。一个运转良好的城市,它的城市基础的建设一定的健全的,高效的。它应对问题,不断更新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将是其成功的关键。\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06bf94e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06bf94e2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50'&&\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06bf94e2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06bf94e2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h3\u003E一,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史。人类从自然而来,聚集繁衍,建造村庄,建造城市。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被城市开发所破坏。城市就是在人类不断“侵蚀”自然的过程中壮大的。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未被人类文明干预的原生自然,而城市中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说是被“驯化”的自然。城市一方面成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被植入全球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又反过来作用于原生自然。而那些介于城市和原生自然之间的农村地带,可以说是一种渐变地带,它将城市生态系统和原生自然生态系统连接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城市仍然没有逃脱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企图对城市生态系统本身的调整来改变城市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有限的。现代城市的生态观,应该重新把城市纳入自然,我们所谓的地球村,不仅仅是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应该重新关注人和自然,城市和自然的整体关系。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不应局限于城市行政疆域的思维框架之内,而应该站在全球生态圈的立场去看待城市问题。蝴蝶效应不仅仅作用于自然界,也同时生效于城市之中。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成为整个地球生态圈中的良性环节。如果大量的城市对于全球生态系统都是负面作用,那么势必对全球生态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诸如大气、水、土壤、地壳的自然灾害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本位的城市发展观而忽视自然所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当自我与环境的契合丧失时,城市就开始衰败和恶化”。[1] 在农耕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遵循自然周期。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不仅仅是精神层面,更直接反应在人的生产生活层面。农耕文明是顺应自然周期的,农耕文明下的原生自然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人跟自然处于和谐共处的状态。但是进入工业文明,大机器大生产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物料,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能源,这就造成了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破坏。工业文明的生产周期远远快于自然的自我修复周期。日积月累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各种自然灾害便随之而来。以石油煤炭这些黑色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随着资源的枯竭,将要走到尽头。如果人类不能扭转现有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状态,以修复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那后果一定是人类难以承受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不断在提“生态城市”,讲“可持续性”,但更多地流于政治口号,甚至仅仅是为了推动新能源科技产业的生产和获利,而对真正的生态问题漠不关心在建筑立面或屋顶覆盖一点绿色的建筑,就被冠以生态建筑的名号。更具讽刺的,获得美国LEED铂金认证的那些所谓绿色摩天大楼,为了达到各项建筑环保节能技术指标,不惜采用各种昂贵的设备和建筑材料。而这些大楼与那些普通的商业建筑没有多少区别,对城市环境也没有多少改善,唯一的区别就是造价。如果那些新能源产业本身还在制造污染,还在消耗大量的能源换取所谓的“节能”产品,那这样的产业就是伪生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太过依赖于技术,依赖于工业产品,寄希望用科技来修复生态系统。如果去山区看看那些传统民宅,那些价格低廉而真正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建造出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生态和环保。其实,生态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但我们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走入一个以高昂的代价换取所谓的节能环保可持续性的骗局。我们一方面希望消费的更多,另一方面又希望自然快速地满足人类的欲望而不遭致自然的“报复”。很不幸,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现代文明就是建立在这种掩耳盗铃的价值体系之上。那些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在物质和能源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况下,一切似乎都来得那么容易和正当,他们很难想象这是一种全球性失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的城市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制造失衡和不公,而新兴的城市,很少真正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当作重点来考虑的。城市所到之处,自然不复存在。自然的表象似乎是被城市“铲除”了,但不可见的自然生态系统仍旧在按照它的规律自行运作。\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ac98a889a5fde0aaacc559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ac98a889a5fde0aaacc5598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45'&&\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ac98a889a5fde0aaacc5598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ac98a889a5fde0aaacc5598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深圳市民广场蓝图\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土地和生态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城市基础。2007 年的深港作品“前地”追溯和对比了城市对自然土地的改变程度。2009年的“深圳市民广场蓝图”揭示了现代城市既严重依赖土地基础又大肆破坏土地基础的悖论和荒谬。这一矛盾如何化解?策略之一是将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支持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了解其敏感性和承载力,并首先建立其环境基础设施的保护边界。2005年土人景观的“反规划”策略给出一个新的视角。这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递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策略之二是尝试让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尽可能顺应而不是切断和抹平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2005年的“数码媒体城市”和2013年的“熔合:SCD+X”中的多地面城市工作坊,对城市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或已有人文生态系统相互叠加和共生进行了尝试,取代了非此即彼的相互取代。\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1ec0b6b77fdd19e0ba9cd8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1ec0b6b77fdd19e0ba9cd86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295'&&\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1ec0b6b77fdd19e0ba9cd86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1ec0b6b77fdd19e0ba9cd86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反规划”之台州案例\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们需要切实遵循可持续性的原则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建设。在可持续原则的指导下,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维护良好的生态多样性。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由各个不同环节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更能承受各种人为干预和自然灾变的冲击,并具有必要的活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和其它物种的关系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都应该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这种多样性也是一种多元化的共生体现。城市基础的建设和城市系统的架构都应该以这样的共生原则作为指导,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城市生态系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港大在2013年深双的项目“游猎深港:深圳本营”,提供了一次让深圳香港的居民探索香港东铁线和深圳罗宝线周边生态的自助游。东铁线和罗宝线穿梭于蛇口港和维多利亚港之间,途径多种多样的城市生态系统,线路两旁是红树林、城中村、深圳沿河的渔场、边境市场以及一片片位于高处的鸟巢。“游猎深港”项目向观众展示了声音和地图资料,表达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冲突与潜力,并提供相关资料的下载服务,让人们直接体验到自然环境与城市,与个人之间的深切关系。而筑博建筑与港大合作的 “淤积都市主义”项目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来模拟后海地区水系运动、未来自然沉淀以及气候变化和洪水对城市可能的影响。农业和都市化所需要的新增土地正是来自于自然变化的海岸线和不断发展的生态进程,这也是对人工与自然共存的城市化进程的反思。\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341a7d4b29b67fa8474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341a7d4b29b67fa84742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34'&&\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341a7d4b29b67fa84742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341a7d4b29b67fa84742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熔合:SCD+X\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城市环境、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都是承载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平台。一个城市是生机勃勃还是死气沉沉,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健全,都会直接反应在城市的环境和景观之上。我们往往热衷于做一些 “亮化工程”或城市绿色表皮来快速达成一种生态城市的表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如同人体,人体内五脏六腑的运作会直接反应到人的外表之上。就算对人的外表再怎么粉饰,如果不去根治体内的病症,那必定是徒劳的。我们要避免这样的“面子工程”出现在新的城市建设之中,这不仅仅浪费资源,更是遮掩了城市的病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共生原则更加注重城市环境的营造,而不是把重心一味地放在建筑物的构筑上。城市的环境和城市的建筑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多元化的城市形态不再像过去那样由成片的单一建筑组成。而是建筑群与城市公共空间、绿地、公园、水系和各种广阔的建筑缓冲地带相互交织构成的多元城市景观。我们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赖特的广亩城市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理念,主张一种建筑的节制和环境的多样化人性化。就连柯布西耶激进的光明城市,建造高层建筑也是为了减少城市建筑的占地面积,甚至能达到95%的绿化率。[2] 这些城市构想都在强调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霍华德的思想是通过对城市规模的控制,以小城市为主体,通过布置城市之间的大面积的绿色环境,来协调城镇之间的关系,达到城市与自然共存。[3] 这可以避免大城市带来的拥挤、混乱和嘈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城市的规模效应。不过这样的思路难以适合现代城市的发展,我们已在高密度大城市的不归路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市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密,城市中很难再置入像纽约中央公园那样的大面积绿地。城市变得寸土寸金,对城市自然景观的营造越来越力不从心。在现有的城市基础上,自然景观只能往空中发展,未来的城市应该是立体绿化的城市,城市建筑和自然景观不仅仅在地面交织,更应该在空中相互交织。城市的绿化率也不应该停留于地面,而应该有“空间绿化率”这一全新的指标,作为城市发展新的规范。\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随着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现代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比传统城市复杂的多。为了应对繁杂的现实,更需要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建设和开发,以确城市新的系统和秩序。正如雅各布的观念:“城市中确实没有一个要素是关键的或主要的。混合就是主要内容,要素间的相互支持就是秩序。” [4] 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城市间各要素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38c9a50debedc30eefd6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38c9a50debedc30eefd67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31'&&\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38c9a50debedc30eefd67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38c9a50debedc30eefd67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游猎深港:深圳本营\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城市的建设和开发不应是机械呆板的地皮切块,而应具有更多的弹性和全方位的拓展空间。城市亦如一个庞大的生命体,城市的发展也是内部秩序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到一定程度,城市既定的秩序又会不适用城市新的发展需求。芦原义信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是一种内部秩序增长的过程,但发展到一定过程时,人工一成不变地保持其内部秩序,内部的脉络组织就会发生动脉硬化,当到某一点时,效率就会迅速降低,出现离心式的连贯不好的空间。这时就需要导入外部秩序对混乱加以控制。” [5]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内部机制,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效用。城市的市政基础建设就是内部机制的建构,它不是城市功能的简单拼凑,它需要首先对城市的市政体系诸如交通系统、水处理系统、电力系统、通讯系统、环卫系统、防灾系统等分系统进行建设,同时要对各部分进行梳理和贯通,以达成各个系统的相互协作。对各分系统的架构、监督和管理应该坚持整体设计、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球化时代,每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交织的网上的一个环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空气和水是城市和人类生存的基础。这几年的大气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深双的视野也关注到了气候问题。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物和我们的城市:首先是直接影响,建筑物外表是由阳光照射的角度、遮阳设施、能量节约问题等等决定的;其次是间接影响,通过文化影响,由于气候对任何社会的礼节、礼仪以及生活方式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 诸如2007年刘珩的“热带困扰”,刘宇扬等的“厦门气候变迁手册”,梁小武的“海断面之深圳湾白石洲段”,2009年杜鹃的“风生水起:生态城市装置”和小松敏宏的“珠江水之墙”都对气候和水资源环境的变化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不同视角进行呈现和反思。\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4b4cfc1c96af2f6a03fe1_b.jpg\&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4b4cfc1c96af2f6a03fe1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484'%20height='400'&&\u002Fsvg&\&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4b4cfc1c96af2f6a03fe1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4b4cfc1c96af2f6a03fe1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海断面之深圳湾白石洲段\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何应对气候的变化,并且未雨绸缪地考虑深港两地海平面上升的后果和对策也是深港关注的主题。2011年的深双项目“对应双城:香港与深圳的气候变迁及合作行动”,通过对两座城市互相依赖的基础设施和自然系统进行的多学科研究,探讨了香港与深圳之间的这种独特关系。这两座城市克服了长期的隔离,冲破了彼此间的政治与文化的边界,通过这个项目首次集合了两座城市的学院与专业人士,激发合作,协同行动,并提出方案与意见。“对应双城”是一个兼研究与提供视觉设计方案的展览,也是跨界合作新方式的一个模型。其中“资源公用:淡水网络”项目在调研过香港和深圳的饮用水资源,显示出了这一跨边界的基础设施系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成本等信息。下游的工业发展威胁了水资源的安全。珠三角的水资源供给一直是竞争性的问题,而且因气候变化所引致的过分干旱情况尤为敏感。这就要求有区域内的紧密合作和灵活的解决方案,以此保证珠三角的城市化进展。\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927079dabbf142e1b539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927079dabbf142e1b5394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34'&&\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927079dabbf142e1b5394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927079dabbf142e1b5394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刘珩团队的“互—基础设施”计划则立足于珠三角自我维持的困境、淡水资源短缺、严重的水污染等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局面,希望建立一种有别于对传统工程和技术的依赖的新的水循环系统。以一种新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引入,带动一种集约用水的新生活方式。设计师从电路板的运行方式中获得灵感,在原污水处理厂上方放置了一个垂直的城市,将原本分散的小区重新组织与加密,并通过动态的系统将深圳的城市肌理与河对岸香港的湿地形态连接起来,形成了两地社区之间的紧密互动。在这样一个奢侈的城市开发的年代,“互—基础设施”鼓励对我们的资源重新估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同城市,特别是近邻城市的协作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的交流也应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基础建设层面。对于深圳和香港,港口无疑是城市基础设施最重要的配备之一。港大汤姆·威尔伯斯的“未来港口”是一个对未来进行大胆构想的设计研究方案,探讨珠三角地区的船运、土地管理、制造业。通过考察珠三角地区深圳和香港的13 个现有港口,包括在珠江港湾一带的中转码头,它们都面临着未来扩建的局限性问题。这个研究项目显示出深港双城未来港口的可能性,在珠江入海口,沿着即将修建的港澳珠大桥,设计了一个动态多变的海上港口城市网络,作为未来从陆地撤出的可能的高密度新城走廊。海上港口运输和陆地工业生产的空间关联性也是深圳和香港两个城市共生模型的主要策动力之一。除此之外,大面积的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的新能源农场,将保证海上港口网络的自我能源补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区别于城市化进程急剧地改变了的前海区域,以及沿海布满垃圾填埋场与电站撤退边缘的香港海岸,“生态合作:后海领域”的项目以深圳香港交界的后海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间生态合作的构想。深双的关注点也一直是珠三角的经济、交通、城市空间、海岸和湿地生态等领域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a161da47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a161da47d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34'&&\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a161da47d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a161da47d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珠江水之墙\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城市变得越来越立体,城市的地下空间不断被开发,而地下与地上空间的进一步整合无疑是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的交通系统也不局限于地面的交通系统,地下的交通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甚至在未来,公共交通将全部并入地下管线,私人交通工具也会更多地深入地下,这将进一步解放地面空间。目前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量还远远不够,地下公共空间和人防建设的价值还未充分结合起来,可以说城市地下空间的潜能将是巨大的。像火车站这样的大型公共交通节点,应该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形成立体化的交通枢纽。我们需要把交通行为和人的其它行为结合,让城市交通空间成为多样性的公共服务空间。“使交通场所成为有意义的场所,成为构筑城市的交流场所,或者说再度成为这样的场所。” [7]\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b81c220d6aecf5c7b0162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b81c220d6aecf5c7b01623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202'&&\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b81c220d6aecf5c7b01623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b81c220d6aecf5c7b01623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对应双城:香港与深圳的气候变迁及合作行动\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立体化的城市交通更应该对不同的交通方式进行整合。一方面要保障城市的机动化,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城市的慢速通道、步行道路等不同速率的分层建设。慢速交通和快速交通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可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在库哈斯的城市研究中,特别重视交通形态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他认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城市产业中心将附和着交通体现进行跳跃式发展,对于交通枢纽地区,他倾向于将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作为影响当代城市状况的因素,而弱化其历史文化内涵。[8] 与传统城市相比,现代城市空间更加动态,更加开放和可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高密度大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无疑是保障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这也是解决城市地面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的主要途径。如果说高密度大城市已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发展方向,那么未来的城市应该逐渐摆脱依靠小汽车交通工具的境遇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但要大力开发地下交通,更要开发空中轨道交通。我们在科幻片中所见的那些纵横交错的空中交通的城市将会变成现实。\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b418b15abbe0acc2c0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b418b15abbe0acc2c0c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67'&&\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b418b15abbe0acc2c0c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b418b15abbe0acc2c0c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中国梦,八步走\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地下和空中交通,是疏导高密度大城市地面交通的两个有效途径。从这个层面讲,交通系统的变革将引发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态的变革,交通立体化的城市设计将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变得更为立体,这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城市交通也将和城市建筑相互渗透,步行、轨道交通等不同的交通形式可以穿越建筑,并与其它街区连接。另外一方面,建筑空间将对城市更加开放。建筑不再是铁板一块,建筑空间变得更加流动,更富有层次,公共空间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多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汽车交通日益拥堵的局面,中国城市建设的普遍应对是:扩建道路,修高架路,修立交桥,到现在开始加大地下交通管线的建设,这些确实证明中国城市对于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力与技术越来越强。2007年何新城的“中国梦,八步走”展示的是中国城市动态景观的全貌,并提出了俏皮的八步走计划来完善它。这是一个充满崎岖与捷径的通往中国2020年的路线图。盖楼的速度紧逼中国的设计师们,哪怕是整个城市也能在瞬间拔地而生。中国道路交通处于过度供给的状态,很多公路产能过剩。对于城市交通深层问题的认识不足和对交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误判导致了大量的投入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动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一个局部的交通疏解了,另一个局部的交通问题又出来了。立体化的交通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未来的交通建设不应该割裂城市街区,而应该融合城市的地下、地面和空中的城市空间。一方面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另一方面让城市成为更加有机和有序的整体。城市不再是大量建筑堆砌的块体,而是变得结构复杂富有孔隙的城市有机体。当然,交通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线工程,多维工程,对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水系的营造也要与立体化的发展方针相一致,这些不仅起到改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更起到了整合城市环境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一届政府提出“海绵城市”的理念,自上而下投入巨大。海绵城市的初衷是希望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第一批试点城市有16个,三年内获得10亿左右投入。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绵城市提倡的是生态优先原则,这一工程把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的理念很好,不过我们经历了太多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海绵城市如何能卓有成效地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号,这是需要我们警醒的。这样的工程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每个城市的状况都不一样,切忌以往那种一个口径、一刀切的方式,铺天盖地地执行下去。更不能落入铁公基的盲目竞赛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绵城市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是对传统排水系统进行减负和补充。建设海绵城市应统筹当地的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需要入选城市迅速组织当地的专家团队,对这一系统性工程进行详细调研,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不是一个修补亮化城市的工程,就算做失败了也只是城市的“面子”问题。这是拿城市开刀,一旦失败可能引起更糟糕的城市水患,对生态产生更严重的破坏,甚至在短时间内无法修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一个很火的概念“管廊城市”也颇受关注。城市离不开水、电、天然气,这些地下管线维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管廊是将各种地下管线统一编排统一安置,并有检修通道进行检修和扩容,避免重复性的道路开挖造成的浪费和对市民生活造成的不便,当然对城市形象也有重要改观。相比于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可能更是百年工程,更加宏观,同时又更加细致和繁琐。这一系统性工程同样要避免大刀阔斧地蛮干,对新旧系统的置换和对接应该是分步骤分区域进行,这都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否则只是拆东墙补西墙。我们也要反思这样的系统是不是能适应中国城市未来50年、100年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不是改造城市管线系统的唯一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绵城市和管廊城市的理念确实要比之前的高楼城市、马路城市更突破城市表象而关注城市基础。这些新的基础设施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推进体现了政府的决心,不过在非技术层面面临的问题可能更棘手。比如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运行维护成本也较高,在建设和运营成本分摊等问题上,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运作模式。另外这样的系统性工程牵涉到多个部门,会改变现有利益格局,协调难度也会比较大。而且作为公益性项目的城市基础建设,缺乏盈利能力,政府财政支持是否能够可持续这也是问题。对于城市基础建设的推进,需要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不仅仅在建设实施层面,还应该根据现状对政策、制度和部门职能进行调整和重组。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同时推进深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实施力度和效果的关键。\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8ad68e21c9c66b0caefd4f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8ad68e21c9c66b0caefd4f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270'&&\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8ad68e21c9c66b0caefd4f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8ad68e21c9c66b0caefd4f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h3\u003E三,城市的公共服务与公共空间\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城市不是建筑物的堆砌,建筑之间的空间也是城市的一部分。我们穿行的街道、广场、公园、湖泊、河流等等,这些非建筑的空间构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创造了城市活动的各种可能性,使人可以感受到城市多样性的存在,并把个人经验带入多样性的城市生活之中。公共空间是服务于大众的,这是一个城市民主性的体现。如果城市缺少了公共空间,人们都将被关进建筑的笼子中,只有工作和生活两点一线的生活路径,那将是很可悲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十世纪中叶,柯布西耶宣布了“街道的死亡”,高速交通的发展加剧了这种情况的恶化。传统街道的概念被人们认为是过时的,应该被现代城市空间取代。在高密度立体化的现代城市之中,我们对空间的认知被新的空间组织和形态彻底颠覆,我们不再感受空间本身而是感受由大量高层建筑物和密集住宅区的堆积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业革命和机械化运输的发展导致公路铁路网络的蔓延,在众多新社区空间蔓延之时,也切断了他们彼此的联系。高速公路只关注起点和终点,而这之间的空间变得无关紧要,不再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些新兴社区成为一个个独立分割的飞地。而城市旧有的街道被不断侵占、挤压,传统的邻里关系因为传统街道的泯灭而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分割城市和街区的快速道路,城市不再适合步行,越来越多的现代城市规划都是为车行而设计,它只关注车速,而不是步行的速度。那些可步行的街道,无疑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促进人的交流,增强人对城市感知的有机的空间形态。对于建立在传统城市基础上的现代城市,城市空间被不断割裂、压缩和拥塞,我们应该尽量恢复那些消失的街道空间,并延续已有的街道和网格,使其成为更加有机的整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越来越繁荣,但是可供人们交流和放松的空间却越来越少了。大的区域被开发商们分割,然后由建筑师规划师在里面做方案,这样做当然开放效率更高也更经济,但空间的品质大大降低。中国城市建设的大而快造成公共领域利用率的大大降低。这些超大型街区的设计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城市的公共空间逐渐消失。可能表面上看这并不是很严重,却意味着城市渐渐失去了它最主要的功能——交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想打破工业时代的城市僵局,无疑要对城市基础的布局和城市交通的规划进行调整甚至做出更大的改变。更确切地说,我们需要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不应该仅仅只是建造各种开发区和大马路。如果要实现城市的各个社区更加有连通性,空间更加灵活、开放和可被改造,就要协调好社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尤其是公共空间。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有机的多层次的交通网路,把所有社区连结起来。同时应该增加连桥和地下通道来消除社区的飞地效应。为了激活城市,就应该遵循多功能混合空间的设计原则,将多种生活和活动形态融入同一片区域,避免只有办公楼或住宅的单一功能社区。广场、公园、商铺、文化场所、健康休闲场所等人流聚集的空间应该优先考虑并设置在社区中心。不同层次的街道如毛细血管一样,即能深入社区内部,又能对社区之间进行丰富的连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高密度现代城市底盘的布局,首先要解决城市密度问题。现代城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继续发展还将继续,城市要么毫无目的地蔓延要么变得更为集中,密度更大。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在哪里?有几个中心区?建筑的间距应该是多少?建筑的高度应该有多高?等等这一系列都是最现实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建造规则,城市才能摆脱毫无章法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如何切入到城市空间之中,这不仅仅是空间设计层面的工作,更是对经济系统、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系等统诸多基础层面的综合设计与架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15fbcf012ab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15fbcf012ab7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268'&&\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15fbcf012ab7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15fbcf012ab7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生态乌托邦\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除了道路交通等常规性的基础设施,其它方面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城市的能源、水、食物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被消耗的?城市的废弃物如污水、垃圾又去向何方? 这是一连串不可割裂的系统性的问题。笔者在2011年深双展出过一个“生态乌托邦”未来城市构想。该构想以上海老城区为基地,把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一个修复性环节植入城市生态系统,利用生态技术加速系统的循环再生,修复失衡的生态系统。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治疗性建筑,以建立一种自给自足的城市生态,并与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兼容。食品生产加工,废水废弃物,能源等城市基础也有一系列再生循环系统来运作。这个构想同时对社会结构进行重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城市农民”由此产生,担负农业生产和食品质量监控的使命。一种新的消费配给制度“城市农业社区集体所有制”保证系统正常运作,并调控社区间相对独立、社区内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和物资分配。“生态乌托邦”希望通过城市农业降低贫富差距,减少人的隔阂,增进居民的交流,赋予市民更多的社会参与权,促进社会的民主化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的设计尤其要与城市空间建设相匹配。公共服务是城市空间与居民之间的营养液和润滑剂。公共服务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体验和身心健康。2007年深双项目苏中秋的“前教育调研”, Peter Knuston的 “公众卫生\u002F城市健康”显现了教育、公共卫生和城市健康的状况和城市表象的关系。研究的焦点是深圳这一青年期城市通过快速和不完整的城市肌理再生,新的区域环绕在城市的残留之内。通过研究在主要城市连续的街道立面背后隐藏的城市体,观察四种在深圳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城市类型肌理的形态和属性与公共卫生的联系。这些类型包括:历史村庄,超级城中村,社会主义居住区,超级街区。研究的对象代表的是一个渐变的城市和其历史发展的形象。而龚维敏的“正反公共空间”对深圳市区300余处公共、半公共场所进行了现场调研,对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若干主题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深圳城市活力的来源和中国城市空间的特征。研究涉及典型空间场所的分步肌理及特征分析,公共空间及公共生活的真实记录及特质的呈现,对由“反向使用”、“公共私用”等方式创造的“反型公共空间”的观察与分析。2005年贾樟柯的“公共场所”和2007年龚维敏的“正反公共空间”显示了城市要有人性尺度的广场与步行街道的重要性。\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e63ed7c7e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e63ed7c7e7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52'&&\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e63ed7c7e7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e63ed7c7e7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正反公共空间\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环境的营造有着画龙点睛的作品。在中国传统城市中,没有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只有园林。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看不到显著的公共艺术作品,一切都被市井的氛围淹没。在经过了欧洲漫长的纪念碑和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之后,公共艺术传入中国。在浓厚的意识形态和粗陋审美的指导下,各种烂俗的城市公共雕塑随着城市化进程铺天盖地地涌入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肤浅的公共艺术时代已经结束。新时期的公共艺术应该避免意识形态的介入和对表象形式的执着,回到基础的人性化交流的层面。我们看到深双不断通过展览区域的公共艺术的呈现来对城市空间进行艺术实验的诸多案例。比较代表的是2009年刘家琨的“随风”。这是一件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气球和其他当地材料悬挂出一个遮阳网,模仿出深圳市民中心的屋顶。这个轻巧而幽默的设计为展览创造出喜庆的气氛。作品飘逸流动的特质和随风移动的能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由自然因素决定的聚集空间。藤本壮介的“行走的椅子”和MAD的“广场上的怪物脚印”也是把公共艺术和广场的公共属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趣味性的公共空间。2013年的“人行道公园”项目希望将人行道从单一的交通功能,扩展成富有活力的公园绿带,营造更加融洽的邻里关系。此项目将大量的人行道空间从消极的、未经设计的通道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市民交流空间,重塑了人行道的固有印象。2011年的“万花阵”更加热烈地把公共艺术植入广场空间。橙色的安全锥作为现代化的象征之一预示着危险,也预示未来。100个安全锥组成了各种几何图案。广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了滑旱冰的成人与孩子的游乐场。这些公共空间与艺术,也应该是一种基础设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顾这十年的展览历程,总体上看,深双作品中关于基础设施,尤其是市政配套的水、电、环卫、垃圾废物处理,以及涉及制度环境层面的参展作品还是太少。这也说明了大部分专业人士对城市的关注还是停留在城市的表象层面,以城市建筑设计与艺术为主的深双也还是存在看不见的城市盲区。而对于那些厌恶性基础设施,如医院、社康中心、变电站、垃圾站所产生的邻避现象,深双作品也没涉及,我们迫切需要知道城市与公众怎么看待这些问题。上述问题应该更加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只有更多的专业人士的参与,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并能尝试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才可能在城市决策者、设计者和大众层面对城市基础激起更多的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四,城市的管理和制度\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我们这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总是着迷于一些表现的概念,诸如“国际化大都市”,“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等等名头,对城市系统和城市基础的理解依旧概念不清。在战略框架糊里糊涂的背景下,就匆匆上马各种规划和建设,势必产生更多棘手的城市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0 年建立经济特区的深圳,这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与扩张超出了包括决策者与规划师在内的所有人的经验和预期,城市化进程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一种超越专业和学科界限的新视角来重新观测和反思这种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实验。这同样适用于在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其它现代城市。而对城市化进程的建设重点城市基础的分析和梳理,将是对现代城市系统健康与病症最直接也是最有概括性的调研和诊断。纵观深双十年的历程,深双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实验最猛烈的十年的一份长期的记录和调查报告。它折射出中国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并有创造性地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f14582dcc819e9dcf353e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f14582dcc819e9dcf353e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48'&&\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f14582dcc819e9dcf353e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ef14582dcc819e9dcf353e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随风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城市是各个部分相互有机关联的生命体,城市的建立、生长、繁荣和衰败都有着相应的规律,这和自然界的规律很类似。对于城市的研究要像研究自然界现象那样,有基础理论的架构,有理论工具,归纳和分类原则,以及城市理论的解释系统,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套全方位系统性的战略部署。这一框架的建立不仅仅是对城市理论的建树,更是给予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以参考和依照,并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各个城市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不同城市的制度和运作体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强调公用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市政公用设施,从工商业利润中提取城市建设维护税,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等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制市场化也在改革,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放宽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限制,投资收益和风险市场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做出了明确界定。2001年开始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下滑,2008年底政府又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又一次强调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9c344ca0ad1d44d323d770c64602cc3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400'%20height='302'&&\u002Fsv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2\&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400\&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9c344ca0ad1d44d323d770c64602cc3e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公用家具\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0918018acde7cc9a5fa35f9ac8839187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400'%20height='320'&&\u002Fsv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400\&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0918018acde7cc9a5fa35f9ac8839187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从政策层面到资金层面,政府确实一直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进行了这么多年,为何一直没有让中国城市摆脱基础设施仍旧缺乏和运作低效的困境?!我们一直在以基础建设拉动GDP增长,先不论基础建设的效果如何,这样的模式我们能持续多久?基础建设与政治的关联性看上去也比经济发展和生存改善还要更密切。这导致了对基础设施投入的盲目和失衡。一方面体现在对铁公基的投入普遍存在不完全从需求出发的投入过度和重复建设,同时又伴随着大量低质量基础建设的落地。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不断迁移,而以短视、应急、功利、自上而下、创造政绩的方式在进行建设,基础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竞赛,在铁路、公路、电网、水网的公里数比拼中近乎疯狂,缺乏真正的基础性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愿景。对于旧有路径的过分依赖,不断重复现有基础设施而缺乏创新,这也是中国城市基础建设低效和不能突破困境的重要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法律、制度和规范标准的环境作为最不容易被看见的城市基础设施,却始终对城市的发展和运行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阳江组等的“城乡规划法”,2011年城市中国研究中心的“广厦千万,居者之城”之国家板块“住房政策30年”,都在政策和制度层面有所涉及,但这一领域在深双中的研究和呈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697a1d9fff44db455f762af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400'%20height='201'&&\u002Fsv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01\&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400\&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697a1d9fff44db455f762afe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万花阵\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7.zhimg.com\u002F087c4288dcf5db96e419bfbe27081a0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400'%20height='320'&&\u002Fsv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400\&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7.zhimg.com\u002F087c4288dcf5db96e419bfbe27081a09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一个健全的现代城市,它不仅仅涵盖了城市的物质载体和空间,以及资源、经济、交通等等这些基础环节,它还涉及到城市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制度环节,更涉及到城市的文化、历史,人的心理等更高层次的精神环节。所以对于一个城市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方向明确,框架清晰,建构合理,重点突出的总体设计蓝图,那必然会让城市发展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而且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在这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构之中,对城市基础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影响到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和城市系统的运作,更直接影响到城市制度的建立和城市系统的管理。遵循这样的城市发展思路,能够有效地制约和避免这几十年内一直在发生的非理性的,缺乏远见的和总体规划的无效管理和实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市的管理和制度的建设需要系统性和统一性。这在横向上体现为参与建设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对话,在纵向上体现在不同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在很多城市的建设实践中,尽管各个部门都在努力执行各自的职责,但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有效的沟通联系,那往往形成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抵触的状况。而权力职责分工不明确,沟通不够紧密,也导致了管理真空或权力交叉的出现,结果是执行效率地下,成效甚微。作为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建构一个系统的高效的、动态的、弹性的沟通协作和监管机制,则有助于避免各部门的矛盾、冲突和不作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决策者以宏观目标作为指导方向,对各部门进行协调,对城市建设加以监督和维护,才能保证城市在一个健康公平合理开放的制度下发展。城市是公众的,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应该以公众的利益为目标,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进来。制度的透明化也可以让公众成为监督的主体,以督促各个部门的工作,这样城市管理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来,而不用花过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监管部门。决策层,管理层,技术职能部门和公众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2009年林其蔚的“深圳,声音的社会测量” 尝试把城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共识作为城市的共同基础,每个人对城市的声音如何能够被听到,又如何能够与其他人的声音谐调为一种共同诉求,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创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政府部门和公众都不能取代专业人员的参与,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制度建设还需要依靠专业团队的努力。城市设计师不仅仅是城市设计的构想者,对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出卓越的构想和实施方案,他还需要以自身的专业性来协调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和公众等社会组织关系,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系统性。必须摆脱传统的城市设计模式,要在规划设计阶段深度介入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借助数字推演技术,模拟城市基础设施的发生、运作和发展。虽然城市是个活体,但数字推演确实可以帮助决策者和设计者更好地预估风险,预测问题,并通过模拟来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和缺陷。在实施之前能够最大限度做好各项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严重问题的发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市的管理和制度并不是抽象的,城市理论可以以文字、图表或影像的方式来讲述的也是事物背后的故事。城市每天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都是人们每天所亲身经历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再说的具体一点,城市的能源、食物和水从哪里来?如何被分配和消费?城市的垃圾和污水又去向何方?这些都很直接地反应出城市的管理是否有效,制度是否健全。在对城市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层面,最后都是要落实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上。重新反思在生态和可持续性主导的大背景下如何以人为本地进行城市建设,调和城市、自然和人的三重关系,应该是新形式下城市制度建立和城市管理的指导原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6年深圳启动的“新光明城”计划一直备受规划界关注。这个项目的推进尝试了一个由政府、专业团队和开发商相互协商相互制约的合力机制,并探讨出一个以尊重自然和土地为初衷的“多地面/超低冲击”新规划开放模式。当然这个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非常值得详细剖析。新光明城继06年国际咨询之后举办了一场城市设计竞赛,邀请全球新一代建筑师对8平方公里的光明新城中心进行设计。新光明城的理念是要消解柯布西耶的光明城为源头的,崇尚高楼旷地汽车交通与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对中国城市建设的潜在、持续和顽固的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b2f45cdad4f387b27d37c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b2f45cdad4f387b27d37cb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335'&&\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b2f45cdad4f387b27d37cb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b2f45cdad4f387b27d37cb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声音的社会测量\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随新区成立的光明管理局,承担光明新区规划管理职能。光明新城开发建设办公室负责与新区政府的沟通,以及新城开发建设各项任务的组织落实、指导协调等工作。作为专业学术团队的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SCD)承担光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的技术咨询和统筹协调的角色。荷兰国际新城研究中心参与学术交流。由深圳企业代表进行项目开发。之后还组建了专家团队,甚至计划选定总规划师来进行全盘控制。这样一个合力机制尝试打破传统的开发建设模式确实是大胆的尝试,其间的协调过程和实施难度可想而知,持续的跟踪服务也需要专注力和责任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方以工作坊的形式沟通协商,针对规划实施造成的土地与环境破坏,提出了多地面城市与超低冲击的城市新开发模式。新模式从高铁高架对地面破坏冲击最小得到启发,试图以系统的高架轨道体系(包括重轨、轻轨、单轨、PRT等)来构建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和市政设施系统,减少汽车依赖和地面道路修建,同时配合步行友好、灵活生长的街道商业系统,以及标准化设计建设、物理环境最优、能与空轨及慢行系统无缝连接的建筑物业系统。尽可能采用架空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地表破坏和地下开挖,保证自然的雨水渗透和循环系统,最大程度还原和保护自然地表和动植物生长活动空间。多地面城市通过开发系统旨在摆脱传统规划建设模式对地面的依赖和破坏,重新找到人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将绿色理念通过绿色土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持而落到实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希望未来能多一些这样的尝试,由探讨,到实验,再不断调整,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适应中国城市开发的新机制,并能够在不同城市加以推广。新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未来城市避免盲目开发和破坏的基础,并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注:图片大部分为深港双年展参展作品图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刘易斯·芒福德著
倪文彦,宋峻岭译(1989), 《城市发展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勒·柯布西耶,李浩译(2009),《明日之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2000),《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周勤(1987),城市的生命力和城市规划科学,《世界建筑》5 ,P6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
芦原义信(1981),外部空间的设计,《建筑师》 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
查尔斯·柯利亚(1994),《热带滨海城市:零件与机器.椰风海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
保罗·安德鲁(2002),动感和光创造的空间,《世界建筑》 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
黄靖(2002),欧洲里尔—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世界建筑》3\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10cc2f9183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1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200'%20height='199'&&\u002Fsv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199\&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200\&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10cc2f9183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C)野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野 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旅法青年建筑师,诗人,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野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u002F主持建筑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巴黎专业建筑学院 DESA 注册建筑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研究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位荣获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青年艺术家奖”的中国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浪微博:巴黎野城\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Email:yecheng.\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07:2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collapsedCount&:0,&likeCount&:1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16a7c11a24dca2ccab7016_r.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reviewer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500,&height&:264},&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column&:{&slug&:&ikuku&,&name&:&ikuku&},&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2,&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6:07:24+08:00&,&url&:&\u002Fp\u002F&,&lastestLikers&:[{&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add6e4fc3c74fe1cc872&,&uid&:48,&isOrg&:false,&slug&:&mu-mu-44-91&,&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木木&,&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mu-mu-44-91&,&avatar&:{&id&:&3ac1dceee74ee2e0740e&,&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isFollowing&:false,&hash&:&bf3e3e1ec&,&uid&:158700,&isOrg&:false,&slug&:&Falsesix-Pumpkin&,&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善于观察的华夏民族主义者一枚。华夏民族主义的崛起是必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与阻止,敢去螳臂当车的势力一定会被卷进去撕碎,这不是开玩笑,也不是胡说八道。&,&name&:&伪六南瓜&,&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Falsesix-Pumpkin&,&avatar&:{&id&:&v2-5d0f72fbb985e2acdc38c3e4&,&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isFollowing&:false,&hash&:&51dedf24dff&,&uid&:24,&isOrg&:false,&slug&:&xiao-gu-11-36&,&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我过当代不知名吃货学学士\n一只刺猬\n佛手瓜迷弟&,&name&:&张沐诚&,&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xiao-gu-11-36&,&avatar&:{&id&:&v2-ff2d00e6724d&,&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销售懒人&,&isFollowing&:false,&hash&:&1dc744de96a875a1b7af330151dfb2cf&,&uid&:979100,&isOrg&:false,&slug&:&lai-lai-yu-8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不恋世,不厌世&,&name&:&赖赖鱼&,&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lai-lai-yu-88&,&avatar&:{&id&:&47e2b3df842c71a33b1f1e8e1ea50c7a&,&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放弃幻想,准备考研&,&isFollowing&:false,&hash&:&a9f0cef3e15f5d49d4bbd6&,&uid&:938800,&isOrg&:false,&slug&:&wang-xiao-dong-75-46&,&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东东&,&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wang-xiao-dong-75-46&,&avatar&:{&id&:&62b7d7a057dbdc414464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summary&:&\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0fe31ce033eee7dc620dad7_200x112.jp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inline-img zh-lightbox-thumb\&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0fe31ce033eee7dc620dad7_r.jpg\&\u003E作者: \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ikuku.cn\u002Fuser\u002Fyeche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野城\&\u003E野城\u003C\u002Fa\u003E (C)野城 注:本文刊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十年回顾文集《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Y (C)野城 城市能让人联想起什么?绝大部分的人脑海中浮现的会是密集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以及繁忙的车辆和人流等等这些看得见的城市…&,&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50\u002Fa056eee0c9f2b100c63fc5_xl.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你身边的商铺装修及自建房专家 www.ikuku.cn&,&isFollowing&:false,&hash&:&c985f04d5a1aebd5ce682&,&uid&:533100,&isOrg&:false,&slug&:&ikuku&,&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互联网+建筑设计&,&name&:&小ku&,&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ikuku&,&avatar&:{&id&:&v2-9480eae106ddca7acf805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ikuku&,&name&:&ikuku&},&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注:本文转载自“南方周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 刘悠翔\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有了亚马逊,还有什么必要去书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界最美书店”的经理们,聚会成都方所做东的“国际书店论坛”,讨论“成为第三空间的书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卖饭、卖设计、卖人与人的交流——书店不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国人把莎士比亚书店开在巴黎,爱尔兰人把老书虫开在北京——书店无国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是教堂,可以办婚礼,可以是青年旅店——书店无边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论如何,电子书来势汹汹,这些书店却活得不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认为五年之后,除了在大城市还能有一些特色书店,你不会再看到大型书店了。互联网销售的势头之下,它们将不复存在。”2011年,澳大利亚参议员、小企业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饮水机结构及组成配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