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图标有拖影拖影,和显卡有没有关系

别盲目 选笔记本外置显示器的七大禁忌
日 00:07&&&出处:&& 作者:李佳辉&&
  时至今日,笔记本被诟病最多的恐怕只剩下屏幕小这一点。就笔记本本身来说,这个问题不太可能被解决,毕竟加大屏幕尺寸就意味着失去便携性。不过今天笔记本的扩展性已经足够丰富,再小的笔记本也可以通过外接显示器来扩大屏幕尺寸,那么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笔记本的显示器呢?一、什么样的尺寸比较合适?& & 给笔记本选显示器需要考虑的一个参数就是显示器的尺寸,这也是整个选购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因为我们买显示器的初衷是因为笔记本的屏幕太小,如果不买一台尺寸合适的显示器就是在花冤枉钱。&&  我们不推荐大家购买23英寸以下的产品,23英寸以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如果显示器主要是近距离办公使用,那么23~25英寸就足够了,27~29也可以,30英寸以上的话需要考虑下你的桌面是不是有足够的空间能放下这样一个大家伙。& & 近距离使用大尺寸(27英寸以上)的显示器会很疲劳,观看屏幕内容时脖子需要动来动去,不过这也有益于颈部健康,大家自行斟酌!& & 但如果你外接显示器仅仅是为了看电影、打游戏的话,能买多大买多大吧!二、不同屏幕比例有什么区别?  目前主流的显示器比例有三种,分别是16:9、16:10和21:9。  其中16:9的显示器最多,这个屏幕比例与大部分笔记本的屏幕比例相同,它是电影、游戏制作中最常用的显示比例,所以是娱乐应用场景下最合适的屏幕比例。  16:10的显示器不太多,不过苹果对这一比例的偏爱大家有目共睹。16:10的屏幕在网页浏览、文字处理等办公向任务中有着比较良好的表现,因为它能够在一屏中展示更多的内容,办公更有效率。播放电影则会出现上下黑边的现象。  最后的21:9相对来说比较冷门,不过游戏爱好者非常偏爱这个屏幕比例,它能够带来更宽广的视野,在各种游戏中都会有“视野加成”效果。对于办公用户来说,它能在一个桌面中显示更多窗口,视频编辑时能够在屏幕中展示更长的时间线。摆放起来也更有逼格,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显示比例。  如果购买21:9的显示器,最好选择27英寸以上,小尺寸屏幕体现不出21:9的优势;分辨率则首选,不推荐,下文会有解释。  当然还有1:1、4:3、5:4等不常见的显示比例,如果你不了解这些,那说明你不需要这样的屏幕,如果你知道这些,那应该也不用看这篇文章啦!三、什么分辨率最适合我?  分辨率是比较硬性的参数,分辨率越高、屏幕显示效果越细腻,但是在选购显示器时分辨率的选择并不绝对,在此我们先引用下微博大V@硬件学堂 的言论:1080p买24的,2K买27的,3K买34的,4K买40的。  简单说,大家不必盲目追求高分辨率,如果你的笔记本是Mac还好说,即便是高分屏也有着不错的体验;如果是Windows笔记本,24英寸屏幕、2K以上分辨率需要将字体缩放调至150%以上才可以看清字体,部分第三方软件的字体还有可能会出现模糊的现象,这样的体验可并不出色。Windows笔记本的高分屏体验一般(4K 250%缩放)  硬哥言论的深层含义:在屏幕尺寸合适的情况下,高分辨率才能够带来最优质的体验。24英寸的FHD、27英寸的2K、34英寸的3K以及40英寸的4K,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无需设置字体缩放,不会出现字体过小、字体模糊、软件界面模糊等问题,体验最为出色。  结合上文中21:9比例显示器的推荐来说,27英寸以上的21:9显示器,34英寸居多,有少量29英寸产品,21:9的2K分辨率是,比正常的2K分辨率()少了一节,像素点数量比普通的27英寸2K显示器还少,所以推荐大家选择3K分辨率。四、不同面板,显示效果能差多少?  目前显示器的面板种类比较多,不过选择起来并不麻烦,如果你不追求快速的屏幕响应时间和超高的屏幕刷新率,那么只要不选择TN,其它面板都可以选择。  根据综合表现,几种屏幕面板的排名如此:OLED&IPS/PLS&MVA&VA&ADS&TN  OLED屏幕将会是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过目前在显示器领域很罕见,想买也买不到,暂时不用考虑。  如果想追求完美的显示效果,IPS/PLS面板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它们在可视角度、对比度、最高亮度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  MVA和VA都是很有性价比的产品,综合表现不如IPS,不过差距不大,可以考虑,不建议当做首选,毕竟IPS显示器的价格也可以接受。  ADS一般用于低端产品,不建议考虑。  TN屏幕的可视角度、色彩还原表现都很一般,但是它的屏幕刷新率很高,屏幕响应时间很短,在游戏时有着非常流畅的视觉体验,一些电竞显示器会采用TN面板。除了对游戏画面流畅性要求高、但预算有限的用户外,不建议大家选择TN面板。五、特殊设计都是噱头吗?  目前在显示器上应用的特殊设计主要有三种,曲面屏、窄边框以及电竞显示器上常用的G-SYNC技术。曲面屏幕  首先谈谈曲面屏幕。显示器曲面屏幕的实用意义可要比手机的曲面屏大多了。尤其是在21:9这样的超宽显示器上面,曲面屏幕设计能让人眼看屏幕各处的距离都基本相等,屏幕也显得更大一些。也就是说用户的脖子不必有太多动作就可以看到屏幕左右两侧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不过选择曲面显示器的话,尺寸足够大、宽度足够大、弯曲度足够大才能有足够好的体验,29英寸以下、16:9屏幕比例的曲面屏纯粹噱头,千万不要买。推荐34英寸以上、21:9曲面显示器。窄边框设计  采用窄边框设计的显示器视觉冲击力更高,无论熄屏还是亮屏都有着很高的颜值。在组建三联屏、四联屏等环境时,窄边框显示器的屏幕间隙更窄,体验自然也更加出色。G-SYNC/FreeSync 同步技术  G-SYNC是英伟达推出的显示器刷新技术,它能够将屏幕的刷新率和显卡同步,可以有效减少显示器拖影问题。说白了就是比较高端的垂直同步技术。常用在高端电竞显示器当中,AMD也有免费开源的Free-SYNC技术与之对应,二者在体验上相差不大。  这三种新技术,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钱包酌情选择,毕竟它们不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尺寸、分辨率和屏幕比例才是决定你用着爽不爽的关键参数。  除了曲面屏和窄边框外,屏幕是否支持升降旋转(显示器使用方式、使用角度更灵活),背部是否有标准插槽(可以支持悬挂或壁挂,进一步节省桌面空间)都是对使用体验有显著影响的参数,大家在购买前一定要考虑好是否需要这些功能,如果需要的话,就要选择支持这些功能的产品。六、不同显示接口孰优孰劣?  无线显示的技术问题还有很多,体验远不够出色,所以我们依然只能通过线缆连接显示器。目前笔记本上常见的显示接口有四种,它们的传输效果排名是这样的:USB Type-C/雷电3&mini DP/雷电2&HDMI&VGA。  显示器端常见的显示接口有DP、HDMI、VGA、I四种,很少有显示器会直接配备mini DP接口,传输效果排名:DP/mini DP&HDMI/I&VGA。  考虑到目前USB Type-C接口的显示器不多,所以mini DP是笔记本上最好的显示输出接口,如果你的笔记本上有这个接口,建议优先使用这个接口连接显示器上的DP接口,DP和mini DP基本可以实现无损转接。  当笔记本没有DP时,HDMI是最好的选择,大部分笔记本都配有这个接口。如果显示器没有HDMI接口,可以考虑使用转接设备连接至DVI接口,二者都是数字信号,显示效果不会有太多损失。(也可以考虑使用转接头,但DVI接口太大,有可能挡住笔记本的其它接口,所以更建议使用一体线缆,HDMI信号无法转至DP信号,所以没有推荐HDMI转DP这个方案)  VGA接口是我们最不推荐的接口,但如果你的笔记本只有这个接口也没办法了,VGA是模拟信号,即便转接至HDMI接口也不会有画质提升。七、什么品牌的显示器比较值?显示器品牌一大堆& & 建议大家优先选择三星、LG、、惠普等一线厂商的产品,它们的品牌更有价值,质量和售后服务会更好一些。  除了一线显示器品牌外,、明基等台系厂商的产品也很不错,尤其是高端电竞产品,竞争力十足。  如果预算有限,AOC、HKC、优派等厂商的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的屏幕显示效果也能令人接受,只不过可能在品控、漏光控制等细节上有所欠缺,但瑕疵不会影响正常使用。  相对来说,显示器的选择比较麻烦,如果你是小白一个,只要买你买得起的、信得过的品牌里面最贵的那一款就够了,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准没错。■
扯扯车精品文章推荐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拖影是显示屏问题还是显卡问题?
703浏览 / 5回复
我用的是昂达A79GS+ 没用独立。
看发现拖影,尤其是到了黑色背景的时候,会出现一块块很淡的浅色影。。。。
截不了图,不知道这样表达对不。。。。。。
这是显示屏的问题呢还是显卡的?
显示屏在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对了 CS上也出现这个拖影。·
显卡吧,帮顶了,等高手解答。
对&第1楼&yjg7&说:=========================谢谢帮顶!
向朋友借个独显试一下就知道了。
我想可能是显示屏的问题,是不是响应时间长啊。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查看: 5626|回复: 15
电脑达人,看片有拖影,是显卡问题还是显示器的问题?
本来想下载了片子欣赏的,结果发觉把屏幕放到全屏的时候看着不舒服,好像有拖影一样,缩小了之后稍微好点,但是不知道是真的没有还是相对好点,看的影片是JOJO动画片,还有长江7号,因为之前从来不下片看的,用的显示器是2007WFP,IPS面板的,显卡是9550,分辨率调的,是显示器的问题还是我的显卡跟不上啊:mad:
什么码率的片??一部电影多大?:loveliness:
应该是显卡了
rm的,大概300M左右,码率不知道了
300M的RM,码率最多只有400,不拖影才怪。
但是在17寸的CRT上没问题呀
没办法刷到75HZ:( ,只有1个60HZ选:mad: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是不是要换成高清的啊:funk: 1080P的片子?
LCD不拖影,还有什么拖影?
很厉害的,我也看过其他的没有那么厉害
当然是显示器问题
楼主,用液晶爽了吧
IPS好像延迟都比较大的
液晶显示器的通病
再次路过。。。
观贴不语,闷头捡米
Powered by Discuz! X3.4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交易诚信度0
主题帖子威望
初级会员,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 积分
交易诚信度0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视觉残留与动态模糊
  以前有很多液晶评测的文章都写道(包括我自己写的一些文章,为此实在是非常惭愧):当(这里指真实的响应时间,而不是指规格标称的值,按ISO 13406-2标准测得的响应时间,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响应时间)低到2-4毫秒的时候,我们就会完全忘掉显示延迟的存在,进一步降低响应时间大可不必,我们将完全看不到运动模糊和拖影。
  终于,这样的出来了。目前新出的显示器,大都使用了RTC技术(即我们常说的响应时),达到平均只有几毫秒的响应速度。暂且撇开RTC技术和TN技术的先天缺点不说,在此重点讨论的是它们真正达到了2-4毫秒甚至更快的响应速度。如果把这样一部响应时的液晶显示器,与一部传统的显示器摆在一起的话,很多人都会说还是CRT响应速度更快一些。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我并不建议等待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降到1毫秒、0.5毫秒甚至更低。当然,你可以等,但这样的并不能解决运动模糊和拖影问题。更进一步说,更快的液晶看起来不会比现在2-4毫秒的好多少,因为问题不在于液晶面板,而在于人的视觉的特性。
  很多人都有过一种称为“视觉残留”的经验。盯着明亮的物体看上几秒钟,然后闭上眼睛,会发现视觉上还有该物体的影像存在,在数秒内逐渐淡去。研究表明,视网膜上准确的物体影像,在物体消失后,仍会持续10-20毫秒之久,之后该影像才快速隐退,如果物体足够明亮,还会留下一个轮廓。
  得益于我们留意不到的不断刷新的动作,CRT很容易解决这一效应。现在的阴极射线管内的磷会有大约1毫秒的余辉,电子束每10毫秒扫描一次整个屏幕(以刷新率为100Hz计)。如果人眼没有视觉残留现象的话,会看到一条亮带,大概只有显示器宽度1/10那么窄,从上到下移动着。用不同的快门曝光时间对着CRT显示器拍照,很容易就可以证实这一现象。
  快门1/50秒(即20毫秒)拍得的照片可以看到整个屏幕正常显示的图像。
  快门1/200(即5毫秒)看到图像有很宽的一个区域显示为黑暗带。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里,电子束刚扫过半个屏幕(刷新率为100Hz的情况下),另一半屏幕上磷的余辉已经消失。
  最后,1/800秒快门(即曝光1.25毫秒)下可以看到一条窄窄的亮带在屏幕上移动,在该亮带的后面留下窄窄的快速消退的区域,屏幕大部分地方都是黑色的。亮带的宽度取决于磷的余辉持续多久。
  一方面,这种电子束扫描的方式,使我们不得不把CRT显示器的刷新率设高一些(目前的CRT基本上在推荐下都可以高于85Hz)。但另一方面,磷这样相对短的余辉时间,使CRT显示器比最快的液晶显示器还要快。
LCD与动态显示的微观研究
  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看看常用的TFTTest测试中,白色方块在黑色背景上是怎么移动的。我们取方块从左向右移动的连续的2个帧进行考察:
  上面是这个过程的4个瞬间: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连续的那两个帧,另两个是显示顺显示前一个帧到下一个帧这个过程中的动作。
  在使用CRT的时候,在第一个帧中显示方块,但在1毫秒(磷的余辉时间)后迅速淡去,所以第一帧显示的方块在第二帧显示之前已经完全从屏幕上消失。由于视觉停留的效应,我们的眼睛会继续有10毫秒左右的时间看见它的存在,所以我们只是看到第二帧到达之前它迅速淡去。显示器显示第二帧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同时收到2个影像:新位置上的白色方块和原位置上迅速淡去的白色方块。
  与CRT显示器不同,主动矩阵没有闪烁。它在两个帧之间一直保持着显示。一方面,这解决了刷新率的问题(屏幕不会以任何频率闪烁),但另一方面,就象上面的图解所示。CRT显示器上两帧之间的前一帧迅速淡去,而液晶上的前一帧保持不变的显示。当第二帧到来,显示器在新的位置显示白色方块,并且旧的帧要在1-2毫秒之后才开始淡去(这里所用的数字都是以市面上新一代高速的液晶显示器为例)。但图像消失之后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仍会保持10毫秒之久!并且在这个期间印刻与新的图像组合在一起。结果,第二帧显示之后大脑有10毫秒左右的时间同时收到2个图像信息:显示器上真实的第二帧画面和视网膜上残留的第一帧影像。这与大家熟知的模糊效应不同,旧的画面不是残留在响应速度慢的显示器上,而是残留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
  简而言之,当液晶显示器的响应速度低于10毫秒的时候,进一步加快只能起到比预期小的效果,因为人类视觉残留效应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就算液晶显示器的降到很低的值,主观上看起来还是会比CRT慢。区别在于视网膜上的后像保持时间:对于CRT显示器来说是从第一帧显示加上1毫秒算起;液晶显示器则是从第二帧到达的时间算起。这样,两种类型的显示器差别算起来有10毫秒的距离。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显而易见的。如果CRT屏幕看起来快是因为两个连续帧之间的大部分时间是黑的,从而允许视觉后像在新的一帧到来之前有足够的时间从视网膜上消失,那么我们就应该有意在液晶显示器的两个连续帧之间插入黑色的帧。
几种插黑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已经把这一理念贯彻于BFI(Black Frame Insertion)插黑技术中。带插黑技术的液晶在输出画面之间插入额外的黑帧,从而仿效传统的效果。
  首先,选择在显示的图像之间插入黑帧而不是关闭背光。这对高速有效,但对和来说不断转向黑色太慢了。对目前的高速TN面板来说,切换黑色只花数毫秒时间,但就算最好的VA面板也要用上10毫秒时间。所以,VA面板插入黑帧的时间比从一帧转换到另一帧的时间还长,BFI插黑技术不适用。而且,不仅是帧的再生期(液晶标准的刷新率是60Hz,那就是16.7毫秒),我们的眼睛也不能接受这么长的黑帧时间。如果黑帧持续时间太长,显示器就会象60Hz刷新率的CRT显示器那样闪烁。我想没有人会喜欢这样。
  顺便提一下,有些评测说BFI插值使用翻倍的帧速,是不完全正确的。面板自身的频率随着插入的黑帧提高,但帧速仍然保持不变。从的角度,根本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所以当BenQ推出使用24寸PVA面板的显示器时,转而使用了另一种能达到同样目的的技术:黑帧不是插入到液晶矩阵,而是背光灯。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关闭背光灯。
  用这种方式实现插黑不受面板影响,所以它既适用于TN面板,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面板。以FP241WZ为例,它的面板后面有16根独立控制的背光灯管。在每一个瞬间,16根背光灯中的15根是亮的,另一根处于半闭状态,以此模仿前面CRT显示器的效果,只不过CRT显示器是一条亮带从上到下运动,而BenQ液晶是一条黑带从上到下在运动。
  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而不是只亮一根灯管(这样就可以真正模拟CRT显示器了)或每次开关所有的灯管呢?现代的工作在60Hz的刷新率,所以完全按CRT的做法会产生闪烁的画面,窄的黑带与显示器的刷新率同步(灯管关闭之前的地方显示前一帧,重新亮起之后显示新帧)这样可以部分解决前面所说的视觉残留现象,而又不产生可察觉的闪烁。
  这种控制背光灯的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显示器的最高,但对于时下亮度足够的液晶显示器不构成问题(很多显示器的亮度都已经高达400流明)。
插黑技术在3D中的问题
  测试表明,确实让主观上看到的响应速度快了,不过虽然每一瞬间只是16支灯管中的一支关闭,某些情况下还是能够察觉到显示器有闪烁,特别是在显示大片纯色的时候。
  这可能是因为刷新率不够高。正如前面所说,背光灯的开关与刷新率同步,所以一个周期是16.7毫秒(刷新率为60Hz的情况下)。人类的眼睛对闪烁的敏感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当100Hz的冷光灯出现在视野中间也就是你直视它的时候,很难察觉它在闪烁,但出现在视野边缘的话,要感觉它的闪烁就容易很多),因此可以认为是显示器垂直还是不够,不过16根背光灯带来的总体效果还是更好的。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如果整个显示器以60Hz闪烁,不用特别留意就可以感觉到闪烁,用这样的显示器工作是件相当痛苦的事。
  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的刷新率提高到75Hz或85Hz。或许你会说很多液晶显示器本来就支持75Hz,但我说出真相的话会令你非常失望:这一刷新率的支持多数只是字面上的虚标。显示器每秒从主机接收75帧,但每5帧就会丢失1帧,实际上仍然是以60帧的速度显示。这可以用长时间暴光拍摄(约1/5秒,这样就可以捕捉到显示的一系列帧)显示的快速移动的特体的方法证实。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很多的显示器在60Hz刷新率下物体均匀移动着,但在75Hz下移动的特体会有跳动的现象,主观上看起来就象移动不流畅那样。
  好的消息是,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很多显示器厂商都已经着手进行,不过还有另一个问题:更高的刷新率需要显示器接口更高的带宽支持。具体一点,和像素的显示器,将必须使用Dual Link I才能传输75Hz刷新率的信号,因为Single Link 只有165MHz的带宽已经不够用。给显示器加入Dual Link DVI支持不是什么难事,但会产生跟很多不兼容的问题,特别是很多旧显卡。
  实在太有趣了,面板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刷新率就可以降低模糊现象。这又与视觉残留现象有关。试想一个图像在刷新率为60Hz的一个帧的时间内(16.7毫秒)移动1厘米。当下一帧到来的时候视网膜上看到新的图像加上上一帧的残像而且两者之间有着1厘米的距离。如果帧速提升1倍,眼睛将接收到间隔8.3毫秒而不是16.7毫秒的帧。这意味着新旧两个相邻画面之间的距离减少一半。从视觉上来说,移动物体后面的拖尾也缩短一半。由此,非常高的帧速看起来就象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样,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模糊现象。
插黑技术与视频播放的难题
  不过,还有一点必须弄清楚,简单提高的刷新率,也就是象显示器那样以避免闪烁,是不够的。必须所有的帧都是独立的,否则提高帧速只是枉然。
  简单提高显示器刷新率会在游戏中产生可笑的效果。就算是用新一代的主流,多数新的3D游戏能达到60fps就很不错了,除非使用非常强劲的显卡,否则提升的刷新率不会对改善模糊现象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说,游戏中的模糊现象由显卡和液晶显示器共同决定,只有显卡的帧速达到85或100fps时,把LCD显示器的刷新率提升到85或100Hz才有意义,过去认为模糊完全取决于显示器属性的想法是错误的。
  视频的情况更为复杂。不管你用什么显卡,多数情况下视频都只有25fps,或30fps。有一个解决办法:在视频播放的时候,按每对相邻帧的平均值生成更多的帧数,把这些帧插入到视频流中。通过这种方法,就算在目前的显示器上也可以有效降低模糊现象,因为目前的显示器60Hz的刷新率已经是视频帧速的2倍。
  这一方案已经应用于100Hz的LE4073BD电视机。它整合了一个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能够自动生成中间帧并把它们插入到视频流的主帧之间。一方面,与没有这种功能的电视机相比,LE4073BD确实有效地把模糊现象降低了很多。不过这种新技术同时也产生了意外的副作用:画面中的运动看起来显得不自然地平滑。有些人喜欢,但多数人宁可忍受平常显示器轻微的模糊也不愿看到这种看起来奇怪的感觉,特别是在当今液晶显示器的视频模糊现象已经降到不是很容易察觉的情况下。
总结:液晶的现在与未来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会有一些纯技术的问题。譬如,把刷新率提升到60Hz以上,将逼着的也非用Dual Link I不可。
  最后总结一下,有三点是特别需要强调的:
  A:对于实际低于10毫秒的来说,进一步降低响应时间带来的效果甚微,因为这时人类视觉残留现象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关健因素。显示器帧之间的黑色显示给了视网膜足够的时间以“忘掉”前一帧,但传统的液晶显示器没有这样一个黑色显示的阶段——每一帧都是连续的。这样一来,进一步提升液晶显示器速度的努力主要在于如何解决视觉残留效应,而不是进一步降低响应时间。顺便说一下,这不仅是液晶显示器的问题,同时也是其它使用主动矩阵技术像素点持续发亮的显示器的问题。
  B:目前最有效的技术是象 那样暂时关闭背光灯的技术。而且这技术相当容易实现(唯一不好的是必须使用很多支背光灯管,不过这对于大屏显示器来说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种技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矩阵式显示器并且没有严重的缺陷。或许这种新型的显示器必须提升到75-85Hz,不过厂商会通过其它的途径解决闪烁的问题(在前面提到的FP241WZ中仍然可以察觉到,没有解决好),所以应该等待其它更为完善的背光闪烁产品出现。
  C:通常情况下,就算不使用前面提到的新技术,当今的显示器(任何一种矩阵式)对大多数用户来说都已经足够快。所以如果对目前市面上的显示器仍不满意的话,就只好等待成熟的背光闪烁技术的显示器了。
  前面只是粗略讲解了液晶响应时间与动态模糊问题的新进展,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还会一一对显示器的接口类型、(标称值、实际值、动态值)、色彩还原(色域与LED背光、色温问题)、周围环境与显示器设置的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交易诚信度0
主题帖子威望
新手上路,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交易诚信度0
楼主你这文章太老了,还是灯管时期的理论呢,现在led背光都5年了。
再一个响应时机5ms,是指液晶最快的颜色转换,平均颜色转换要15-20ms,因此怎么折腾也没用。
要想没有延迟,用oled,真正的无拖影,无漏光,无可视角度问题。但是现在没有平面的,另外寿命也不行
交易诚信度0
主题帖子威望
交易诚信度0
现在所谓的插黑,其实就是关闭背光灯,文章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
KEN----电视爱好者 评测者 多年电视年度点评 原金色电器掌柜 国庆节原金色电器SONY/LG团购中
交易诚信度0
主题帖子威望
初级会员,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 积分
交易诚信度0
来自家电论坛网手机触屏版
虽然是老文章,还是有很多新人需要教育。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显示器有拖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