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做法评价

  ?  ┊┊┊┊┊┊┊┊┊┊┊┊┊┊┊┊
┊┊┊┊┊┊┊┊┊┊┊┊┊
┊┊┊┊/ ┊┊┊┊ ┊┊┊┊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站内导航:-&-&-&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www.shenji.org&&中国审计教育网&& 15:04:00&&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全国各地审计机关陆续开展了对市、县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但由于推行这项工作的时间不长,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积累成功经验的过程。总的来看,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进行评判,从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二是通过审计,对市、县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和反复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审计要情专报”等载体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能否达到上述两个目的是衡量项目完成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笔者根据近几年参加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与审计同行共同探讨:&&& 一、 讲究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问题,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审计任务;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收效显著。要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讲究审计方法。简言之,就是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审前调查环节能够做到确定重点的目的。扎实的审前调查既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的前提,又是提高项目效能的有效手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不同的区域经济特色,也就意味着作为市、县长就会采取不同的经济管理手段、不同的决策重点。因此,只有通过全面调查掌握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财政收支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相关信息,并从相关性原则出发,通过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方法综合分析比较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才能编制出“有的放矢”的审计方案,才能从“需要、可能、效果”等方面确定重点审计内容。&&& 二是审计实施环节能够做到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为了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取得“审计成效最大化”的目标,采取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在实施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情况、地方可用财力状况、政府扶持企业政策效应、政府负债情况等专题进行审计专项调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抓住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反映经济领域中普遍性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并从体制上、制度上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上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三是审计终结环节能够把综合分析做到位。审计终结环节的综合分析是三个环节中的最重要一环。在审计实施阶段获取的大量证据材料面前,审计人员必须运用职业判断力,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最后结论,是审计成果得以体现的重点工作。&&& 二、 突出审计重点  市、县长既要对本区域经济工作负全责,同时还分管一些政府工作职能部门,工作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权力无所不在。因此,审计机关必须突出审计重点,找准市、县长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发展中心工作、领导重视的问题及与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切实提高审计质量。笔者认为,在审计中要着重抓住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重点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其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市、县长在执行国家大政方针、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执行各项法规政策的具体情况,真实地体现市、县长驾驭经济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这项工作应当做细、做深才能使审计成果贴近实际。  二是重点关注财经法规执行权、监督权的履行情况。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工作中,市、县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以及投资政策等是履行四大职能的具体措施。因此,这些内容应当予以重点关注。审计手段主要是通过审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党政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纪要等文件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市、县长履行财经法规执行权、监督权的情况。&& 三是重点关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情况。财政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情况如何,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计应当把握这些内容的关键点。比如“生态建设”问题,审计重点应当放在现阶段生态补偿机制是否建立和完善,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到位,财政资金的生态补助结构是否优化,财政补助资金的力度是否逐步加大,投入的方向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资金使用效益是否良好等关键点上。  四是重点关注财政资金的绩效情况。重点关注重要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发展、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如对政府用财政资金扶持企业政策的效应,可以制作“企业情况调查表”与“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对优惠政策涉及的企业进行普查,并有针对性地对其中重点企业进行延伸审计,将财政性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政府扶持资金的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将大量财政资金流入竞争性领域,违背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符合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使政府财源和地方经济发展面临较高风险等问题。  三、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 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碰到各种矛盾和困难,甚至是困惑。如何正确正视这些矛盾和困难,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如何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上破题:&& 一是如何正确处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要求与审计力量间的关系。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较一般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居于特殊地位,层次更高、影响更大、审计及审计评价更复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分析、判断能力,更要有宏观的理论政策水平。审计分析不能就问题论问题,而要通过问题看现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提出切中时弊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面比较单一,只熟悉某些行业的业务,缺乏对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的了解。因此,当审计需要面对一个政府的管理职能时,充实审计人员的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显得十分重要。  二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决算审计的关系。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了解市、县长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责,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首先必须掌握一个市、县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在审计实践中这个总量一般很难把握。比如财政预算盘子内的资金、各类资金和基金(包括社保基金)、政府债务资金、土地出让金(包括减免、返还部分)、给企业减免、补贴的资金等,这些在财政决算报表上是无法得到全面反映的。因此,仅仅依赖财政决算审计来把握资金总量是有局限性的。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大多是依据财政决算报告来反映问题的。如何对照整个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来评价市、县长履行经济职责的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三是如何正确处理前任和现任的经济责任关系。  责任界定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财务收支审计的标志。目前,由于领导干部离任和接任时对相关的经济责任事项无交接手续,也无书面记载,致使经济责任界定缺乏证明材料。特别是对一些由前任领导制定的属于违规的经济政策,现任领导未予以纠正,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帐”问题,如何追究现任领导的“纠错”责任,在审计中也是一个难题。  四是如何正确处理党委和政府的经济责任关系。  对市、县来说,党委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一个组织,在重大经济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则对经济决策的执行负责。因此,党委领导和市、县长之间经济责任关系的划分,也一直是审计人员的困惑。目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界定,有些市、县长接受不了,他们会认为这是党委集体研究决策的。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制度尚不够完善时,审计应如何正确把握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方法,正确处理党委和政府的经济责任关系,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五是如何正确处理审计与审计整改的关系。&&& 揭露问题是审计的职责之一,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整改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促进了市、县长自律意识的强化,有关市、县的各项管理也会有较大改进,但还是会发现许多屡查屡犯的问题。如何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提炼,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从源头上、制度上约束和规范市、县长的经济行为,是我们今后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努力方向。  
来源:新闻网&&
声明:中国审计教育网所刊内容由会员自主发布或转载,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审计教育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核实后将给予删除。联系邮箱:
花(9)蛋(9)已有 293 位网友浏览此页面
暂时没有相关内容!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发信时请把 #换成 @&&
「网络实名: 网址:   」县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县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县长、区长作为地方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其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县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
  主要审计县区长任职期间是否促进了县区经济发展,是否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的合理增长。
  (一)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以及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推动和管理情况及其效果。
  (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市委、市政府规定的目标及完成情况,本级党委、人大确定的目标及完成情况。
  通过对以上指标的比较与分析,科学评价县区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县区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主要审计县区长任职期间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取得相应成效。
  (一)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包括审计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规定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关情况;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上级党委、政府及本级党委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情况;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是否及时,是否与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二)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及建设管理等情况。审计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有无擅自决策、决策失误、越权审批、违规审批情况;有无项目效益低下、资金严重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其他违法违规问题。关注政府投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项目安排情况,审计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规定,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决策情况。审计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违规审批情况,是否存在明显低估资产价值、低价出售转让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改制重组的经济社会效益如何。
  (四)其他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除上述内容外,各审计组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关注其他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三、县区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土地等自然资源、环保的各项政策和社会发展事项的推动和管理情况及效果
  关注县区长任职期间重点项目的制度建设和财政投入情况,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一)土地管理情况。审计县区政府出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方面的政策措施,有无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问题;完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情况,以及土地总体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相关土地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具体为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情况、征地补偿安置情况和违规用地情况。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关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绩效、国有权益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政府性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及管理制度;审查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及收益管理情况,审查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使用中是否存在严重流失问题。
  (三)环境保护情况。审计县区政府是否制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政策措施,出台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是否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相一致,县区长任职期间该行政区域总体环境生态变化情况,有关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该区域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的环评情况。
  (四)民生改善情况。审计住房、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关系民生的重点支出规模和占比,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是否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财政补助部分是否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五)新农村建设情况。审计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农民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和电网等重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农民负担情况,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等。
  四、县区经济活动中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财经政策情况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一)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情况。关注&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财政体制的改革情况;关注财税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运行情况,推动建立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
  (二)财税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执行税收征管法规政策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自定政策、个案审批违规减免税,违规或变相实行财政收入返还或财政补贴,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继续执行税收优惠,开发区、各类园区等自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减免税等问题;是否存在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是否存在违规自立收费项目,自行提高收费标准等问题。
  (三)财政收支的合法合规和真实完整情况。关注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主要审计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基金收入等是否真实完整,有无虚收、空转等人为调节各项收入进度和规模、比重问题,有无截留上级收入的问题等,超收收入分配使用是否科学、合规;审计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是否合规,财政支出是否合法、合规和真实完整。
  (四)财政大额资金管理情况。主要审计使用财政资金时,是否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大额财政资金安排使用是否严格执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是否违规支配财政大额资金给民营企业使用,财政资金存放是否存在人情操作,资金是否安全。
  (五)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主要关注政府性债务的举借、管理、使用、偿还和风险管控情况,审计在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方面的工作情况和采取的措施,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监督新增债务的举借和使用,防止形成新的浪费和风险。
  五、县区长分管的部门的管理情况
  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情况,公款支出和公款消费情况,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红包治理、办公用房清理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情况,以及依照宪法、审计法规定分管审计工作情况。
  六、县区机构编制管理情况
  以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依据,关注内容主要是:机构设置情况,是否按照机构限额或者有关规定设置机构,机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编制和领导职数使用情况,是否在核定的编制内配备人员,是否按规定的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有关规定执行情况,是否遵守机构编制纪律规定,是否存在擅自设立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违纪违规问题;上级巡视组等提出的清理超编人员机构的清理情况,是否存在清理不到位的情况。
  七、县区长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和个人廉洁从政情况
  重点审计预防、预警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关注有无在土地出让、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决策、财政大额资金安排使用、政府补贴或扶持项目、政府采购中个人出面干预市场活动等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关注其在住房、用车、出国方面遵守廉政纪律情况。对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的反映其经济问题的举报事项和线索进行重点核查。
  八、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主要检查或者了解以下事项:执行审计机关做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情况;对审计机关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根据审计机关的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对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县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相关推荐如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定性与评价
建始县审计局 蒋红梅 &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客观性,既体现了对领导干部的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又体现了对领导干部本人政治上负责的原则。审计准则规定:“审计组应当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就已核实的事实作出评价,避免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但同时也使审计组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一些难以取证的审计事项或条件比较复杂的审计事项,往往取易舍难,导致有些问题审计征求意见时,容易与被审计领导在认识上产生分岐,这就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客观、全面性带来挑战。所谓客观,即接近或符合事实;所谓全面,即综合多方因素,剔除认识局限性,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效,防止审计个人对问题个体看法形成片面性和局限性。如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与审计评价的客观结合,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和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避免审计人员评价参照依据不足、评价重点把握不准、评价内容不全等问题,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增强事实性说明界定。本文结合审计实践进行思考,谈点粗浅认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客观、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难点  从审计类型上说,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中更高层次的审计,也是较难开展的审计项目。其它类型的审计项目只要根据事件或事实结果取得相关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即可。而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事件或事实结果,对人的行为得出结论,用“经济语言”评价领导干部的管理行为,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进行责任界定。人是有思维的行为,人的行为除受自身认识影响,也受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定性、定责,要做到客观公正,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跨度长,事件背景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需要跨度一定的年限区间,长的有的达到近六、七年,短的也有二、三年,一些决策或事件的发生,基于一定的时期背景和缘由,由于审计人员是事后审计,对当时事件产生或起源的背景、当时政策环境、当时的政府部门和行业系统工作要求不全面熟悉和掌握,在调查和了解过程中,受制时间限制、被调查当事人变动或政策变动,时过境迁等各种因素影响,判断和把握上受主观思维影响较大。  二是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决策过程不清楚。领导个人的行事作风和人的个性有很大联系,在决策过程中,规则大小和行事风格因领导的风格不同而存在差异。有的领导干部能够集体商议而行,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个人主观主义。审计时,审计人员大多会根据单位党委会议纪录,审查领导干部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要求,但有时会议纪录并不是会议决定产生的全过程或真实性反映,审计过程调查不充分,作出的审计评价与判断结论会出现依据部分事实而不完全符合事实原貌,从而影响客观性。  三是核心证据取证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的依据,必须是以事实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支撑。审计过程发现的领导干部可能涉及的决策、重大违规事项等审计取证工作,越是接近事实真相,阻碍就越大,压力就越大,取证就越难,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规定》中的直接责任行为,领导干部有没有“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一般很难直接取证。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来说,越接近违规的核心要件资料,也往往越不容易获得,或者资料获得不充分,使得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难以给予明确的把握。  四是受审计人员本身思维定势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能力不仅仅表现在财会专业知识的高低,还包括:思维分析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运用法规政策的能力,数据分析运用能力等,都可以归纳到审计能力范畴内。审计人员的思维能力一般受年龄、知识结构、经历和阅历的影响程度较大,由于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来说审计人员未曾有过领导干部的岗位经历,因此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往往缺乏领导者掌控全局或宏观思维能力,有时对问题看待,思路不宽,就事论道,容易狭隘,从而影响对问题的准确判断。  由于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点石成金”式,或“盲人摸象”式审计的现象时有存在,即发现一个问题,点上一笔,摸到什么问题,反映什么问题,造成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存在依据某种片面事实或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和责任界定。  二、提高领导干部评价客观性的几点措施  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的客观性评价过程是通过了解、搜集有关证据资料,进行职业分析判断,根据法规政策,进行评价和界责的过程。因此掌握足够证据材料十分重要,也是审计客观性所需。  1.加强环境变量了解。所谓环境变量即审计事项存在所涉及到的客观环境和影响因素。如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政府对部门的工作要求、行业系统内上级政策规定和要求,领导干部在履行具体工作职责时受到的客观制约因素等。环境变量是领导执行、决策、管理的外在诱因,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相对应的结果,了解和掌握环境,是领导干部评价客观性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加强领导干部任期所做的“大事”调查。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又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利于抓住重点和要害。也就是说领导经济责任评价中,应该着眼领导任期所做“大的决策”、大的“管理”环节来把握、分析情况。领导任职期间,开展过什么主要的工作?主要决策是什么?政策上如何执行?工作上有何举措?管理上有何手段?通过把握主要工作和工作的主要方面,避免以小搏大,有失偏颇。  3.加强审计相关单位和当事人的情况了解。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一般偏好通过与审计熟悉的财务等机构了解相关情况,但因非当事人,间接转获的信息,受到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对称等影响,难免出现偏差。因此,审计客观性评价要求尽量调查和听取当事人陈述,对应涉及事项加强与相关当事人、会议纪录中参会人员、涉及事项关联单位和个人的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和资料,才能为准确判断客观性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  4.加强与领导干部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目前一些审计人员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擅长与领导干部本人接触,了解掌握事件直接产生过程。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过程是复杂的行为过程,项目过程中要敢于积极同领导面对面打交道,了解领导作为管理者对决策事项的意图、过程、措施。一方面从领导者的思维角度,掌握问题的出发点和思考点,作出较客观的分析判断,另一方面,通过领导者的行事风格特点,判断事件的可控性和风险高低。  三、审计中评价客观性应注意和把握的事项  1.注重审计证据可靠性,防止取证简单化。审计查证的事实认定要不掺杂个人主观、好恶、心理情感,不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秉承审计独立性,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尤其是外在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取证上注重考虑问题的周密性。审计发现的事实性质大小及严重性大小要多思考、多分析,既防止把小事当大事,也防止把大事化小事,有些事看起来小,但可能隐藏着大的问题。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对同一事项应尽可能多方取证予以证实。一般来说,一件事项多项证据指向同一事项,则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多方证据相互印证,从而为准确评价和客观界定打下基础。同时对当事人审计调查过程的证言等证据,应及时从取证上固化,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不可推翻性。  2.注重决策过程和程序取证,防止模糊定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认定上要防止“模糊判断”。如领导决策失误,主观行为,以及失职等等。如何判断?既要关注结果取证,更需要从程序上取证,判断领导是否存在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加强对决策结果等前置程序或底层程序调查及相关证据收集、取证工作,形成事件起因、过程、结果的“类证据”的归集,形成明确的、具有说明力的评价依据。  3.注重把握领导承担的责任范围,防止越位评价。一般来说领导干部的责任分为:政治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等。领导干部在履行政策执行权、行政决策权和行政管理权过程中,这些行政权力运行有的是同经济紧密联系的,有的属于政治目标管理要素,体现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或行政事务管理职能,其中有交叉,也有不交叉。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等,不一定与经济责任相关联,因此要定位好那些事项属于领导的经济责任范畴,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界定不清,造成评价错位。  4. 注重加强外部与内部认定差异研判,防止界定不当。当单位内部调查了解的情况与单位外部调查了解的情况有出入,或者不一致时,应采取谨慎原则,同时应区别重大问题与普遍性、一般性问题的区别。一些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的超前需要有时可能不相适应,新旧体制或管理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如:由于有些政策出台较早,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单位在政策执行上适当放宽条件限制,自行制定局部调整政策。面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注意区分事件性质类型与损害程度,内部认定与外部认定的差异点,把握利益的焦点是否有利于或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民生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不简单地否定领导干部改革发展中的创新举措,又要防止以此为借口,违反政策、制度规定。  5.注重问题产生区间划分,防止时空穿越。领导干部任期的一些问题,有的并非任期内产生,有的积弊已久,有的是前任遗留,有的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原因错综复杂。因此要注重把握问题时间跨度和时间点,根据客观条件,分清和区别任期与任前各自责任,以及任后解决遗留问题的责任。如债务,要区分任前债务与任后债务的责任区间,分清问题主客观原因,合理界定和评价,防止把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全部归集于任期领导干部个人,割裂事件发展过程看待问题。
相关资源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责任审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