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名人府邸底邸哈时侯开盘

每一只蝴蝶在蜕变之前,都要经历种种考验,只为等待那属于自己的破茧而出的一刻;等待是为了更好地绽放,蜕变是为了更好地飞舞!东鼎·名人府邸精心打磨营销中心,只为给客户带来最尊贵的购房体验!
东鼎名人府邸追求极致品质,营销中心时尚简约,优雅大气,奢华大堂,给您第一时间的视觉冲击,让您在步入时就能感受到未来的生活气息。
(洽谈区意向效果图)
在融洽而舒适的洽谈区,我们为您免费提供茶水、饮料;置业顾问贴身为您服务,给您绝对理性的思考空间,轻松选中您心仪的户型,美好生活从此起航。
越来越多的客户前来咨询办卡,为了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和方便客户,营销中心即将亮相,万众期待,终不负等待!
(沙盘意向效果图)
★重磅消息★
东鼎·名人府邸即将盛大开盘!随着开盘临近,客户对项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信心十足!大家看中的不仅是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周边配套、优美的居住环境,更被东鼎名人府邸用心做产品,匠心做品质所折服!超前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从整体到细节的精工巨制,只为给含山人民一个高贵的理想家。
首批限量VIP卡正在火爆申领中,详询营销中心!
尊贵热线:
------小编推荐------
城央之上,礼遇极致人生!--【东鼎·名人府邸】海派豪宅,大器臻启
王者品质,不负地王风范 ——东鼎·名人府邸,海派豪宅,至尊荣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 含山县东鼎名人府邸项目部
含山县东鼎名人府邸项目部
从事项目资料整理,办公室相关工作
公司名称:含山县东鼎名人府邸项目部
公司规模:请选择
公司行业:
公司类型:
公司地址:含山县新一中对面
公司名称:含山县东鼎名人府邸项目部
公司地址:含山县新一中对面
无需海量投递
24小时企业主动联系您,坐等好工作!
如何提升找工作效率?
击败更多竞争对手企业主动邀请你,当日即可找到好工作!
第一时间接收企业面试邀请,好职位不错过X我的图书馆
来自:网文
耿姓,拼音:gěng xìng 。在《》中排名第35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8位。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唐诗人、宋名将、清蕃王、当代等。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牍于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上述作为《祖乙》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牗音ku牍,将他的儿子契牗音xie牍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个君王。
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牗音ao牍。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牗音geng牍。”古代邢与耿同音,是否指一个地方,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据耿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一个地方。相传祖乙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源于此。那么耿地在哪里呢?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
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据说该村中宫、金库、暗地、城前、城后等古耿国遗址犹存。
关于古耿国的灭亡,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这样写道:“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明确记载了古耿国灭亡的时间是在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从殷商时期的祖丙立国到春秋时期耿国末代国君太乙的弃国归隐,古耿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25代32位君侯,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与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的记载是相符的。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中国汉族人的姓氏很多来自古代的诸侯国名,诸侯国消亡后国名作为地名和姓氏则长期保留下来,古耿国也不例外,当它消亡以后,耿就作为姓氏延续下来,凡如今的耿姓汉人,不论远近都应该是古耿国的传人,而河津则是耿氏后裔的根祖之地,我(指的是“耿秉强”)的临猗农村老家就是一个耿氏后裔的集聚地,整个村子里几乎全姓耿,据老辈人讲,我们村过去就有续修家谱的习惯,每隔几年就要续一次家谱,到文革前家谱资料摞起来足有半人高,人称“文献世家”,只可惜这些家谱资料在文革中作为宗族势力的典型,被当作阶级斗争的反面教材在全省范围内参观展览,至今下落不明,实感可悲可叹。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国都耿邑、耿国,属于以地名为氏。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牗牘于耿,作&祖乙&。”万分可惜的是,《尚书·商书·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
  以耿为都的时代,是在商王朝君主商祖乙执政时期(公元前1525~前150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449~前1434年在位),即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叶。黄帝的曾孙喾帝将他的一个儿子契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契当是商部族人的祖先。
  自契始经过十四代传至成汤,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从汤到纣经历了十七代三十个君主,祖乙是商王朝的第七代第十三位君主。
  商祖乙,名叫子腾,在殷商卜辞中称其为“商中宗”,与商太甲(商太宗子至,公元前1753~前1721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579~前1577年在位)、商武丁(商高宗子昭,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并祭,合称“商三宗”。
  商祖乙在位期间,因苦于东南方夷族人的不断侵扰,同时又遭遇大河水患(今黄河),遂将国都从相(今河南内黄)迁于郉乡(今山西河津),任用贤相巫贤辅佐治理国政,并亲自坐镇指挥,逐渐平复了东夷部族,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使商王朝得以复兴。
  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郉。”
  相传,商祖乙将国都迁至郉乡以后,将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山西河津龙门一带),祖丙在封地正式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耿国,商祖乙就立祖丙为耿国国君,后世出土的青铜器皿《祖丙觚》说明了这个方国的存在。因此在后来的耿氏族人中,多有尊奉祖丙为耿氏之始祖者,族人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五祖丙的诞辰日,都要供祭祖丙,并摆设柿饼作为祭品,这是因为故耿国的方言中称柿饼为“思丙”,有深切追思祖丙的含义。后来,人们称柿饼中的上品为“耿饼”,即源于此。&
  耿地,据史籍《括地志》中的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的记载:“距河津城关镇东南十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据说,山王村的中宫、金库、暗地、城前、城后等古耿国遗址至今犹存。
  商王朝下传至第二十代君主商盘庚子甸时(公元前1401~前137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再由郉乡迁都至亳邢邑(今河南温县),后又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从此商王朝不再移都,直至灭亡。
  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王朝的公族贵胄子孙们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地,留居郉地之公族即称居地为郉国,即后世所称之耿国,以地为氏,称郉氏。
  在上古时期,“郉”与“耿”是否指同一个地方,在今天的史学界仍有争议,不过根据耿氏家族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郉与耿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按史书的记载,“郉”字在古代即读作gěng(ㄍㄥˇ),与“耿”字同义通假,即指耿国。由于“郉”字写法与“邢”相近,到了西周时期,郉氏族人为了与周公旦第四子姬靖渊所传邢氏(古河内怀县,今河北邢台)相区别,便将自己姓氏的“郉”字改写为“耿”字,称耿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关于子姓古耿国的灭亡,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所记载:“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记载的是晋献公姬佹诸在晋西北地区扩张势力的历史,古耿国即灭亡于这个期间,具体时间是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亡国后,耿国的末代国君即第三十二代君主太乙弃国归隐。
  古耿国从祖丙立国,到太乙亡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二十五代三十二位君侯,国祚长达七百余年。这与耿氏族人的《先祖君侯谱》中记载的“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是相符的。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历经改朝换代以及时代战乱而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也充分体现出耿氏族人的品格和智慧。
  按《耿氏先祖君侯谱》的记载,郉国(耿国)世系为祖丙→日→月→星→昭→喜→伯勇→仲宁→叔平→旭升→大壬(康甲)→常→焕→炀→外乙→章→伯明→叔亮→昌→般午→太申→贤→重甲→整辛→灵→沃辛→祖癸→雍丙→元→恒→上丁→太乙。
  子姓郉氏与耿氏同宗同源,其耿氏族人皆尊奉祖丙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末年耿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的记载,商王朝末年另有一耿国(耿乡城),为商王朝的一个小小附庸国,地理位置在今陕西省渭南临渭区一带。
  在周武王姬发灭殷商,耿国随之灭亡,王族子孙中有逃奔楚国者,为楚国世传大夫,其后裔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耿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附庸于晋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要注意的是,该支姬姓耿氏族人不与子姓耿氏合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其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冠汉姓为耿氏、赓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
  高丽耿氏,祖先为汉族,宋、元之际为避中原战乱,入朝鲜半岛依附于王氏朝鲜,冒称高丽族,世居博川郡(今朝鲜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的博川平原)。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领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该支耿氏归附于后金,划入满洲正蓝旗充任包衣,其著名的历史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孙子耿赫森曾出任满洲正蓝旗参领,祖孙俩成为后世朝鲜族耿氏始祖。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ng Hala。
  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耿氏所冠汉姓即为耿氏。
&  第六个渊源: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尔格兹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多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保留原始萨满教成分。裕固族文化基本属北方游牧文化。除汉文化之外,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
  裕固族现有人口一万五千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还有就是汉语。裕固族没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朝后期(公元九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初到河西走廊时,依附于当时统治这一地区的吐蕃,并在名义上归附于唐王朝。
  约在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人攻占了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并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公元十一世纪初,该汗国被西夏吞并。在甘州回鹘人控制河西走廊的一个多世纪里,甘州回鹘人利用古代中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不仅快速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同时为促进当时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州回鹘汗国灭亡以后,余部四散。一支投奔青唐(今青海西宁),后来融合于当地吐蕃;一支入居北宋境内,逐渐融合于当地各民族;另一部分回鹘人即甘州回鹘的主要组成部分则退处沙洲以南地区,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此后直到元朝时期的裕固族先民的历史,在汉文史料中的记载十分稀少。仅有个别的记载说,大致在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地区,活动着被称为“黄头回纥”的部落。历史研究表明:“黄头回纥”大体上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后裔,也是元代“撒里畏吾”人的先民。“撒里”(sara)即“黄色”、“黄头”,“畏吾”即“回纥”。
  宋理宗赵昀宝庆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蒙古大将速不台出兵攻下撒里畏吾地区。从此,在裕固族的形成过程中,开始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不仅撒里畏吾人被纳入到了蒙古汗国及元朝的长期的统治之下,而且,许多蒙古部落也随各宗王镇戍该地区而进入到了撒里畏吾人地区。蒙古族百姓与撒里畏吾人基本上在同一地区游牧,这样就使在裕固族先民创造的回鹘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朝。
  在明朝史籍中,称裕固族先民为“撒里畏兀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遣使持诏谕镇守撒里畏吾人游牧地区的元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后又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并陆续在撒里畏兀儿人地区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和曲先卫;在撒里畏兀儿人与蒙古族杂居的地区设立了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和罕东左卫,史称“关西七卫”。各卫的最高统治者仍然是元朝遗留下来的蒙古族及其后裔。在明朝,回鹘民族的一支与古代蒙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共同的“撒里畏兀儿”这一民族称谓下,这支回鹘人也越来越不同于从前的回鹘人。同时,当地的元代蒙古族后裔也日益有别于早期的蒙古族。古代的回鹘人与蒙古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部分蒙古人学会了回鹘语,同时,部分回鹘人也学会了蒙古语。由于各地蒙古人的势力不尽相同,因此,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古代回鹘人所受到的蒙古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却在明朝中后期基本形成。
  公元十六世纪初,东部蒙古永谢布酋长入居青海并袭扰撒里畏兀儿诸部,加上吐鲁番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东扩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袭扰,使得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部众不得不大规模东迁入居嘉峪关以内。裕固族先民陆续东迁后,明王朝就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甘肃酒泉)南山和甘州(今甘肃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
  清朝裕固族普遍接受了藏传佛教,并广泛吸收了藏文化,一批黄教寺院在当地兴起。清政府按裕固族各部落所处的地域,将裕固族划分为“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封授了各部落的头目、副头目及“黄番七族总管”,并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又称“锡拉伟古尔”或“西喇古尔黄番”等。但在清朝直至民国年间,裕固族的社会经济似乎趋于衰落状态,人口急剧减少。清朝初期划分“黄番七族”时,约有六千多人口,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剩人口不足三千人,濒临民族消亡的边缘。
  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为同源汉语音译词。1954年2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4月,黄泥堡裕固族乡成立。经过裕固族人民的充分协商讨论,一致同意用与“尧乎尔”音译相近的“裕固”(兼有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义)作为全民族统一的新的民族称谓。
  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唐朝派出两路人马向西突厥进发。一路由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首领婆闰等,为主力部队。另一路由早先归附唐太宗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招集其旧部。当年即击败西突厥主力骑兵,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渡伊丽水西逃。苏定方追至碎叶水,尽夺贺鲁部众。阿史那·贺鲁及子阿史那·咥运逃至石国苏咄城(今塔什干),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父子转交给唐军大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汗国彻底灭亡。
  西突厥汗国灭亡之后,各尔格兹氏族摆脱其控制,迁至会宁一带(今甘肃永登东南部),在唐朝时期即有改汉字单姓为耿氏者,至明朝时期通称耿氏,世代相传,成为今裕固族耿氏的主源。
&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羌族耿氏,为羌族中的耿家志。“耿家志”是一支房的名称。房,一种家族之称,为族名,类似一个分支部落。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羌族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
  古老而原始的羌族拥有自己的历法,传统的羌历新年是每年的农历10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跳起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显示了羌族人勇敢豪迈的性格。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诗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传统乐器。
  羌族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五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都精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羌族现有人口约二十万,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杂居。
  羌族中的耿家志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即流改为汉姓耿氏,世代相传至今。
&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土家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耿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耿氏,世代相传至今。&  &&&
(补注):以下是证明耿姓来自山王的史书证据
①、《山西通志》(卷八)、《 河津县志》(光绪版)云:“河津古耿地,‘禹贡’之域。历唐虞夏皆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迁此,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隐》:“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皮氏有耿乡。”
③、《集韵》 三十九耿部,有“刑”字,云:“地名,通耿。”
④、《路史.国名记》亦说“耿”即“刑”。这说明“祖乙迁于耿”一作“祖乙迁于刑”。二者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带。
⑤、《河津县志·古篇》载:“耿都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汾水西迳耿乡城北,故也。
⑥、《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耿氏,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公元前661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书辨证?三十九耿》记载:“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国,其地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
得姓始祖:祖乙(祖已,子腾)、祖丙。
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君王,河?甲之子。卜辞称为中宗,与太乙、太甲并祭,合称三示。因苦于东南方夷人的侵扰,祖乙由相(今河南内黄)迁都于耿,任用巫贤治理国政,并亲自坐镇指挥,平复了东夷,巩固了商朝统治,使殷商得以复兴。下传至第二十代君主盘庚时,由耿迁都亳,留居耿之公族,即以地为氏,称耿姓。他们尊祖乙为其得姓始祖。
黄帝轩辕氏 - (玄嚣) - 蟜极- 帝喾高辛氏-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 振(王亥)、王恒-上甲微 - 报乙- 报丙- 报丁-主壬- 主癸-商王(太乙)- 太丁、外丙 、仲壬-太甲(太宗) -沃丁、太庚-小甲、王雍己、太戊(中宗)- 仲丁、外壬、河亶甲- 、祖丙
1.& 2.日& 3.月& 4.星& 5.昭& 6.喜& 7.伯勇& 8.仲宁& 9.叔平& 10.旭升& 11.大壬(康甲)& 12.常& 13.焕& 14.炀& 15.外乙& 16.章& 17.伯明& 18.叔亮& 19.昌& 20.般午& 21.太申& 22.贤& 23.重甲& 24.整辛& 25.灵& 26.沃辛& 27.祖癸& 28.雍丙& 29.元& 30.恒& 31.& 32.太乙。
二、迁徙分布
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四十八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百七十六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族人多以高阳、扶风、河东、雪山、天水、辽东为郡望。
  耿氏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氏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西汉时期,耿氏族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人(今陕西富平)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时巨鹿(今河北)耿氏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氏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氏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氏族人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但到了东汉末期,此支耿氏一族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灵寿)。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耿氏族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氏郡望。此际之耿氏族人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氏族人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
  明朝初期,山西耿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盖县)。
  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氏族人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
  耿氏是典型的北方姓氏,人才济济,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六十四人,其中多为叱咤风云的武将。
  如今,耿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为多,这八省之耿氏约占全国耿氏人口的75%以上。
三、郡望堂号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秦始皇三年(壬午,公元前219年)曾分置兴平郡。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雪山郡:即今四川省西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理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禹贡》中称之为梁州之域。秦朝时期属湔氐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始入中央王朝版图;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广柔县,属蜀郡;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78年)属汉山郁。隋开皇六年(公元587年)置金川县(治所今通化乡卡子村),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为通化县。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置维州和薛城县,后陆续设小封县、维州和定廉县。宋、元两朝设为霸州和保宁县。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治所今薛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升为直隶厅;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辖域辽阔,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理番县,属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改理番县名为理县。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县人民政府,属茂县专区。1951年11月县治由薛城迁杂谷脑。1958年7月析县成立含汶川、茂县在内的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6月分县恢复理县至今。县治杂谷脑镇是藏语“扎西郎”的谐音,意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市场之一。至2004年,理县辖四个镇(杂谷脑、米亚罗、薛城、古尔沟)、九个乡(朴头、甘堡、夹壁、蒲溪、上孟、下孟、通化、木卡、桃坪)。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雪山堂:以望立堂,亦称保宁堂、理番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亦称兴平堂、咸阳堂、隗里堂、池阳堂、好畴堂。
  怀远堂:东汉大将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汉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汉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逝世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额头扣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美阳堂、登礼堂、礼让堂、敬学堂、响山、树德堂、燕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耿氏宗谱,(清)耿有光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鱼川耿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耿介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浙江杭州耿氏宗谱六卷,(民国)耿文联、耿文杏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燕山堂木刻活字本六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北红安耿氏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民国)耿良堃、耿显彬等续辑,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本,缺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五、宗族特征
1、耿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2、耿姓人才济济。仅入载者就达六十四人,其中多叱咤风云的武将。
六、字辈排行
山东沾化耿氏字辈:“万其寿新……”
  山东沂水耿氏字辈:“云廷志光贵”。
  山东耿氏一支字辈:“家守文光殿”。
  山东淄博耿氏字辈:“秉玉殿庆家”。
  山东成武耿氏字辈:“义天道为本”。
  山东聊城耿氏字辈:
   耿大、二支派:“文家光电手”;
   耿三支派:“清凤绍天朝保万怀”。
  山东营口耿氏字辈:“殿春生汝河津治”。
  山东耿氏一支字辈:“清风绍天朝保万怀”。
  山东邹平耿氏字辈:“树毓(玉)殿(佃)庆”。
  山东泰安耿氏字辈:“世敬万传文光培银安”。
  山东枣庄耿氏字辈:“道德庆一名甲法善令行”。
  山东章丘耿氏字辈:“德(克)体传俊广世和月元光”。注:该支耿氏字辈循环使用。
  山东临沂耿氏字辈:“顺家康强逢迎吉延年益寿高
  山东东营耿氏字辈:以“金水木火土”五行为偏旁起字。
  山东茌平耿氏字辈:“文太庆修振兴万绪继善有长世代永昌”。
  山东滨州耿氏字辈:“培本广福寿树家兴延长继传文玉美方宗万士良”。
  山东沂水耿氏字辈:“得常同炜大济希自□仕明皇宗□世又秉□三学文生国瑞泰和锡洪恩佑”。
  山东潍坊耿氏字辈:“俊江思(惠)字(科)珠文良福(财)治龙(川)慈德(元连)凤祥(相)成全(泉)学恒春志”。
  江苏泰州耿氏字辈:“圣太龙昌……”
  江苏连云港耿氏字辈:“士廷德道……”
  江苏铜山耿氏字辈:“礼兴瑞继广”。
  江苏扬州耿氏字辈:“唐雨万子长青”。
  江苏盐城耿氏字辈:“志怀开立炳贤其昌”。
  江苏滨海耿氏字辈:“顺领兆开立志敬宗”。
  江苏高邮耿氏字辈:“在春长玉宝朝少立刚强”。
  江苏洪泽耿氏字辈:“梁(良)同国宝(保)克寿永昌”。
  江苏南京耿氏字辈:“德大敦厚正直光明泰开天瞿福寿康宁”。
  江苏徐州耿氏字辈:“玉凤道德庆以明家法善令行经世则宜长”。
  江苏耿氏一支字辈:“立秉贤其昌壁玉焕文章松柏颂来莆兰桂永生香”。
  江苏徐州(萧铜)、安徽砀山耿氏字辈:
   长房支派:“传家千春忠厚为先传家继兴广鸿培开毓昌贤孝久浩存延荣惠群畅爱和华丹社乾坤光耀阳”;
   四、五房支派:“圣德先开效永志承嘉礼学瑞继兴(世)广(长)鸿培基毓昌道隆启振业恩锡庆明祥”;
   高台支派:“兆常心玉若柯桂民政作春茂现明月恩德锦建乐盛世志永全宜贺吉祥雪”。
  安徽桐城耿氏字辈:“德存仁福……”
  安徽滁州耿氏字辈:“如真朝光德有天”。
  安徽六安耿氏字辈:“志立为人天良茂盛”。
  安徽怀远耿氏字辈:“凤德世殿宗国家祥开守”。
  安徽巢湖耿氏字辈:“亿能传家泰文明始国昌”。
  安徽定远耿氏字辈:“树广延……家明怀玉学凤”。
  安徽蚌埠耿氏字辈:“少成俊业昌志兴华国载文章”。
  安徽淮北耿氏字辈:“怀殿兆德宏敬礼秉修正大光明”。
  安徽太和耿氏字辈:“天开吉祥运百振邵良褔万春启华怀明敬丙申宗正洋”。
  安徽耿氏一支字辈:“振应金朝新传家宝克勤建树壮志凌汉春喜大众献力超前”。
  安徽定远耿氏字辈:“秀树广延(先后发言)世克昌贤良逢瑞兆功业盛禹茂积善舜辉远存仁永庆尧”。
  安徽长丰耿氏字辈:“来雁天国大开守传家宝光支圣明朝玉粹金纯学朋士林春学广言世德超功业胜虞茂”。
  河南郑州耿氏字辈:“新国锡宪……”
  河南民权耿氏字辈:“连茂花庆……”
  河南南阳耿氏字辈:“奎相宝德……”
  河南焦作耿氏字辈:“广聚百文作发”。
  河南耿氏一支字辈:“天道永传本元长则”。
  河南驻马店、新蔡耿氏字辈:“成良显协继红(宏)恒”。
  河南邓州耿氏字辈:“天道永传本源长宰学书一记惊东落险”。
  河南商丘耿氏字辈:“克良金表世节公清传家芳耕读承先志廉洁永茂昌”。
  湖北郧阳耿氏字辈:“学志昌吉太”。
  湖北黄陂耿氏字辈:“成良显继宏恒”。
  湖北安陆耿氏字辈:“大仲本再善定克从”。
  湖北耿氏一支字辈:“楚国明世学仕为成”。
  湖北枣阳耿氏字辈:
   一支:“有大国正天心世守纯学安邦道继”。
   二支:“天兴世守纯学安邦道济施为国泰永昌”。
  湖北宜昌耿氏字辈:“永绍先绪万代发荣楚国名世学士维成”。
  湖北武汉、红安耿氏字辈:“国必思允世大山定汝应宗兴昭忠秉文普成良显协纪宏(鸿弘)恒(衡)”。
  辽宁大连耿氏字辈:“国万文保铁九”。
  辽宁沈阳耿氏字辈:“令生万昌福永真百士祥”。
  辽宁鞍山耿氏字辈:“希福世心文作启续天真”。
  辽宁盖平耿氏字辈:“升汝河津滋满汉荐渠瀛海治波澜”。
  辽宁鞍山、盖县耿氏字辈:“廷献佳修式遵令德立本端行乃永丕祉”。
  辽宁普兰店耿氏字辈:“殿云智成盛德玉(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辽宁朝阳耿氏字辈:“鸿文志作相善继庆经祥福寿中和吉谦益万世昌”。
  四川成都耿氏字辈:“怀大克成辟整家深”。
  四川内江耿氏字辈:
   一支:“先明达继昌恒广云安富”;
   二支:“先明达继昌世真云安富”。
  四川越西耿氏字辈:“启开邵明(太)道(富)学(得)孟光”。
  四川耿氏一支字辈:“友照和开绍荣(昌)向家顺立轩志”。
  四川南充耿氏字辈:“举燃文学正世代显朝廷位高升名远家国永隆兴”。
  河北邯郸耿氏字辈:“天长保(国)文新”。
  河北黄骅耿氏字辈:“官杰一国兴子孝世生贤”。
  贵州贵阳耿氏字辈:“崇绪礼忠和”。
  贵州耿氏一支字辈:“万象镇朝廷兆定启文明娄林顺哲普永远得安宁”。
  陕西西安耿氏字辈:
   一支:“振兴大富……”
   二支:“玉荣德志洪”。
  湖南岳阳耿氏字辈:“文明承先……”
  黑龙江耿氏一支字辈:“玉凤文茂……”
  宁夏平罗耿氏字辈:“登才天光占”。
  浙江台州、玉环耿氏字辈:“兆昌秉礼传”。
  广西北海耿氏字辈:“修德(昌)耿齐兴文”。
  耿氏一支字辈:“世宗家绪兆”。
  耿氏一支字辈:“君民朝梁邦家荣(容)昌”。
  耿氏一支字辈:“大家德以传启发万代远”。
  耿氏一支字辈:“福英玉文正崇德兴振理声明”。
七、【耿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宗开耿国;望出高阳:全联典指耿氏的源流和郡望。
  工诗才子;佐命元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耿沛,字洪源,河东人,宝应年间进士,曾官左拾遗、大理司法。善写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酬赠及个人日常生活之作,也有少数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有《耿讳诗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濠县人耿炳文,太祖时积功至大都督府,封长兴侯,为宿将老臣,被朝廷倚重。惠帝建文初年,燕王朱棣(明成祖)起兵南下,他任大将军北伐,抵挡燕王兵。成祖时,遭人谗言,惧怕而自杀。
  设仓平粜;拜井出泉: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理财家、历算家耿寿昌,宣帝时,官大司农中丞,建议在西北各郡设置“常平仓”,谷贱时加价收进,谷贵时减价出售,以便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后封关内侯。精通数学,曾删补《九章算术》;对天文学也有研究,曾用铜铸浑天仪观测天象。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扶风茂陵人耿恭,字伯宗,明帝时,官戊己校尉,后驻守西域疏勒,遭北匈奴围攻,城中粮尽水绝,他命人煮了弓弩铠甲,吃上面的筋革;命人打井十五丈,仍不出水,据说他整衣对井而拜,水泉涌出;始终坚守不屈。建初初年,朝中派来援军,他率领坚持到最后的二十六人与援军会合,且战且退,又奋战三个月,到玉门关时,他的兵仅余十三人。当时称他“节过苏武”。
  荣封六子;名列十才: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耿况封牟平侯,其六子亦封侯。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耿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料事善卜;刻漏称奇: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耿玄,善占卜,能先知。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耿询,精天文算术,作马上漏刻,受到皇帝嘉奖。
五言通用联:
  兄弟两名将;父子双尚书: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建威大将耿蠏及其弟复胡将军耿舒。茂陵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刑部尚书耿九畴及其子吏部尚书耿裕。卢氏人。
七言通用联:
  耳听群言明世事;火热心肠为人民: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耿氏的“耿”字的析字联。
&&&& 八言以上通用联:
  耳聪目明,神采奕奕;火红光亮,景象煌煌: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耿氏的“耿”字的析字联。
  设常平仓,便利百姓;募富商粟,赈济饥民: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理财家、历算家耿寿昌,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在西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谷价。后封关内侯。精通数学,删补《九章算术》。又铸浑天仪观天象,有《月行帛图》等。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良吏耿奉训,天历初知荆门,善决狱,有循声。岁饥,出俸资募富商米,活饥民五万余。
  险易为图,经纶独妙;前知善卜,刻漏称奇: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耿况满腹经纶,王莽篡汉,拜为郎,学于安丘先生。光武中兴,耿况归附,封隃麋侯,又封牟平侯。下联前句典指北魏时期的耿玄,善占卜,能先知;后句典指隋朝时期的耿询,精天文算术,作马上漏刻,帝善之。
& 八、历史名人
耿寿昌:(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理财家、历算家。
  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曾建议在西北各郡设置常平仓(即谷贱增价收进,贵时减价卖出),以利农业。后封关内侯。精通数学。对天文历法亦有研究,曾以铜铸浑天仪观测天象。所著皆佚。
  耿寿昌是当时朝廷主管农业的官员。他精通《九章算术》,长于计算经济措施的功利与得失,以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在建立封建经济制度方面,他发表过不少重要言论,并提出了一些颇得民心和推动经济的社会发展政策措施。耿寿昌的经济思想是多方面的,但为时人所称道并为后人所推崇的乃是由他创立的“常平仓制度”。
  据史料记载,在耿寿昌任职前,朝廷每年都要从关东水运不少粮食到京城,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很不合算。在耿寿昌任职期间,曾上书汉宜帝,建议在丰收之年就近收购粮食储备起来,以供应京城,这样可节减从关东运粮兵卒一半以上。宜帝接纳了其建议。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寿昌遂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日常平仓。便民之。”集中体现出耿寿昌的重农思想和经济才能。
  他建立“常平仓制度”,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尽管当时有人对“常平仓制度”有不同的议论和看法,历代封建王朝对这个制度也时有兴废,但他始终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总结前人关于粮食生产和储备的精道论述时,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野有饿殍而弗知发”。其大意是孟子指责国王:“丰年,社会上存在着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储蓄粮食;凶年,野外有饿死的穷人,而不知道贷放粮食给百姓”。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常平仓制度”的重要意义。
&  耿 弇:(公元3~58年),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十。
  生于官宦之家。二十岁时投奔刘秀,随刘秀平王郎,占邯郸。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立刘秀为萧王,派使者召他去长安。耿弇对刘秀说:“如今刘玄当皇帝,山东(指崤山以东)诸将各干各的,刘玄的皇亲国戚在长安横行霸道,百姓反而怀念王莽,由此可见刘玄必败。应当由您来定天下。”
  刘秀很欣赏这一建议,于是托词河北未平而不去长安,从此同刘玄分手。随后,耿弇协助刘秀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授建威大将军、封好畴侯,率部击败邓奉、延岑等割据势力。
  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耿弇向汉光武帝请求攻齐,并保证平齐。
  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命讨伐齐地的张步。以剧县(今山东昌乐)为都城的张步命其将费邑率军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分一部驻祝阿(今山东济南),在泰山至钟城(今山东泰山)一线列营数十,准备迎击耿弇。耿弇避开张步的泰山防线,渡过黄河,进攻祝阿,破城前网开一面,让守军逃向钟城。钟城守军也跟着溃逃,费邑命其弟费敢退守巨里(今山东济南)。耿弇兵临巨里城下,命令加紧准备攻城器械,扬言三日后攻下巨里。又在从历下至巨里的道路旁坡地设伏兵,准备围城打援。三日后,费邑果然来援。耿弇闻讯大喜,率部居高临下袭击援军,阵斩费邑,取其首级向巨里城内示威。费敢及其部属吓得弃城逃归剧县。耿弇将守军四十余营垒全部攻占。
  张步令其弟张蓝率精兵两万守西安(今山东淄博),另派万余人守临淄(今山东淄博)。耿弇进军西安和临淄之间的画中。西安城小而坚,临淄大而难守。耿弇扬言五日后攻西安,到时却突然袭击临淄,半日而下。张蓝弃西安而撤回剧县。张步见临淄一失,剧县难守,便集中二十万军队进行反攻,想乘耿弇立足未稳,收复临淄。耿弇闻讯后上书已到达鲁(今山东曲阜)的汉光武帝说:“臣据临淄,深沟高垒。张步从剧县来攻,疲劳饥渴。欲进,诱而攻之,欲去,随而击之。臣依营而战,精锐百倍,以逸待劳,以实击虚,旬日之间,步首可获。”随即派一支部队到淄河引诱张步来攻。张步追至临淄东门外,耿弇乘其与守军激战时,自率精兵侧击张步营垒,予以重创。
  战斗中,有流矢射中耿的大腿,耿挥刀断矢,继续战斗。第二天,耿弇得知张步要撤,事先设伏兵于张步的退路,当其撤退时,掩杀张步军,一直追到钜洋水(今山东寿光)。此时,汉光武帝来到前线慰劳,大会群臣说:“过去韩信破历下,现在耿将军攻祝阿,这都是齐地的西面,功劳相当。但韩信袭击已降,耿将军独拔劲敌,其功又难于韩信。三年前耿将军就下此决心,可谓有志者事竟成。”会后,耿弇继续追击张步,迫使张步率十万人投降。
  耿弇一生战功卓著,先后攻克过四十六郡三百余城
&  耿 纯:(生卒年待考),字伯山,巨鹿宋子人。著名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九。
  耿纯连日作战,刘秀到营中看望慰问:“昨夜困乎?”
  耿纯的亲属一直被安排在军中,刘秀认为不够安全妥当:“大兵不可夜动,故不相救耳。军营进退无常,卿宗族不可悉居军中。”
  天下平定之后,耿纯毛遂自荐,认为自己是官吏子孙,有能力做一名地方行政官员。刘秀开了个玩笑:“卿既治武,复欲修文邪?”
  耿纯在东郡治绩显著,深得民心,百姓爱戴。刘秀很欣慰,并感慨:“纯年少被甲胄为军吏耳,治郡乃能见思若是乎?”
  在功臣封侯之后,耿纯知道刘秀不愿意让功臣参政,因此主动请求到自己的封地上过日子去。刘秀当然赞同:“文帝谓周勃‘丞相吾所重,君为我率诸侯就国’,今亦然也。”
&  耿 恭:(生卒年待考),字伯宗,耿广之子;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将领。
  耿恭的父亲耿广是名将耿弇的弟弟。耿恭少孤,从小既慷慨多大略,有将帅之才。
  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骑都尉刘张率兵击车师,请耿恭担任司马,耿恭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耿秉(耿弇弟耿国之子,耿恭之弟)破降车师。
  破降车师后,大汉朝廷重新设立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官名,掌屯田,属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己校尉,分别驻扎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和车师前王部柳中(今新疆艾丁湖)城,各置兵卒数百人。耿恭到任,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宣扬汉室威德,乌孙国中,从国王大昆弥以下,都非常高兴。派使者向汉廷献名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耿恭便派使者带著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人侍。
  第二年的农历3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派司马带兵三百前往救援,路上,遭遇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尽没。北匈奴杀死车师后王(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南博格多山中)安得,又转兵攻打金蒲城(今新疆奇台)。当时城中兵少,形势危急。耿恭亲自登城,指挥作战。他让部下把毒药涂到箭镞上,向匈奴兵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喊完,用强弩发射毒箭。匈奴兵中箭者,创口都因毒热而迅速溃烂。于是,大惊失色。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之际,纵兵出城,猛攻敌阵,大获全胜。匈奴兵震恐,纷纷说:“汉兵神,真可畏也!”于是,引兵而去。
  耿恭料匈奴定会再来,便于五月选定城傍有涧水流过的疏勒城(今新疆喀什)据以固守。农历7月,匈奴兵又来进攻,耿恭招募数千兵勇直闯敌阵,匈奴失利,于是,便在疏勒城下扎营,断绝涧泉之水。耿恭城中缺水,命将士掘井。但掘至十五丈深,仍不见水。将士干渴不堪,连马粪汁都挤出来喝了。耿恭见状,仰天长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于是,整顿衣裳,对井再拜,为将吏们祈祷。不一会,飞泉涌出,众军喜悦无极,欢腾雀跃,山呼万岁。耿恭军将士在城上向下扬水给匈奴看,匈奴颇感意外,以为汉军有神明相助,撤兵而去。
  当时,焉耆、龟兹联合,杀死了汉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在柳中包围了关宠。农历11月,汉明帝死,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奋勇拒敌。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无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数月之后,汉兵粮食用完,陷入困境,于是煮铠弩食其筋革。耿恭与士兵推诚同死生,因而全城上下,协力同心,决心死守城邑。但由于缺乏粮草,军士渐渐死亡,只剩了几十人。单于知道耿恭困顿不堪,想招降他,派使者对他说:“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耿恭先假意应允,将单于使者诱上城来,亲手将其杀死,炙于城上,使者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增兵围城,但始终未能攻下。
  关宠刚被围时,上书朝廷,请求派兵来救。适逢明帝已死,汉章帝即位,得到奏章,发下公卿计议。司空第五伦认为不宜出兵救援。司徒鲍昱说:“朝廷派人到危难之地,却在关键时刻抛弃了他们。这样一来,对外,会助长敌对势力放惮无忌的气焰,对内则会损害忠亮守节之臣。以后边疆无事则已,倘若一时有警,匈奴再兴兵犯境,你还怎么派人带兵为将呢?况且耿恭、关宠每人只剩军吏数十人,匈奴包围攻击好多天,尚未攻下。可见他们虽人少势单,却尽力报国。应该调发敦煌、酒泉兵力,前往救援。”
  汉章帝依议,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派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共七千人,于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农历1月,到柳中进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俘虏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匈奴见势遁逃,车师国又归降了汉王朝。
  当时关宠已经去世,王蒙等闻讯,马上想率兵回师。此前耿恭派军官范羌到敦煌去领军队冬装,这次正跟王蒙返回。范羌一再请求去疏勒接应耿恭,诸将都不敢也不肯再向前行。于是,王蒙等人分给范羌二千人马,让他前往。正好遇到大雪,范羌率部好不容易才到疏勒城下。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匈奴又来,大惊。范羌远远地喊道:“我是范羌,朝廷派人来接耿校尉!”顿时,城中一片欢声,众军皆呼万岁!马上开城,双方见面,相持流泪。
  第二天,耿恭等东归。沿途,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且战且行。耿恭的人马,从疏勒出发时尚有二十六人,由于将士忍饥挨饿,身体孱弱,一路上,多有死者,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
  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等人洗沐,更换衣服。并上奏章给皇帝,希望表彰耿恭:“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嚰,对数万之觿,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耿恭回到洛阳。鲍昱也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应该赐予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以耿恭司马的石修为雒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为羽林军。耿恭母亲早先去逝,耿恭回来后,回家追行丧制。
  汉建初二年(公元77年),耿恭任长水校尉。同年秋天,金城、陇西羌叛汉。耿恭上表指陈方略,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遂派他率领五校(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士卒三千人,作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出征西羌。耿恭驻军枹罕,多次与敌作战。第二年秋天,烧当羌(西羌之一支)投降,马防还京师,耿恭留驻攻打尚未平服者,歼敌千余人,获牛、羊四万多头,勒姐、烧河等十三种羌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
  耿恭出陇西时,曾上书朝廷,说:“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窦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
他这个建议违忤了马防的心意。于是,马防回京,指使监营谒者李谭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怨望之辞色。朝廷征召耿恭回京,把他下狱审治,后来,免除他的官职,责令他还归本郡。不久,耿恭死于家中。
  后人常将耿恭的节义与苏武并称,而且也常流露出对两汉统治者刻薄寡恩的叹惋。《后汉书·耿恭列传》对耿恭的评论是:“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昔曹子抗质于柯盟,相如申威于河表,盖以决一旦之负,异乎百死之地也。以为二汉当疏高爵,宥十世。而苏(武)君恩不及嗣,(耿)恭亦终填牢户。追诵龙蛇之章,以为叹息。”
&  耿 秉:(公元?~91年待考),字伯初,耿国之子;挟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将领。
  耿秉是名将耿弇之侄,身体强壮,腰带八围。而且博通书记,《后汉书·耿秉列传》中说:“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后凭借其父耿国当了官,并多次上书谈论兵事。耿秉认为“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当时汉明帝欲效仿汉武帝的事迹,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也准备出兵西击北匈奴,就暗中应允。此后,汉明帝还向耿秉询问一些用兵的方略,并拜其为谒者仆射,受到重用,每逢大臣议论军情,明帝常常把耿秉叫来一起讨论。
  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拜耿秉为驸马都尉。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农历2月,汉明帝以骑都尉秦彭为耿秉副官,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伐北匈奴。汉军分四路出击:窦固与耿忠率酒泉﹑敦煌﹑张掖士兵及卢水羌兵万二千骑出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塞;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率河东北地﹑西河羌兵及南单于兵一万一千骑出高阙塞(今内蒙古狼山计兰山口);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郡兵及乌桓﹑鲜卑兵一万一千骑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而耿秉﹑秦彭则率武威﹑陇西﹑天水士兵及羌兵万骑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耿秉﹑秦彭入大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因北匈奴皆逃走,耿秉与秦彭不战而还。此战唯窦固、耿忠一路有所斩获。
  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农历11月,耿秉与窦固、骑都尉刘张率一万四千骑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小方盘城)进军西域,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白山部后,转军进击依附北匈奴之车师(一作姑师,西域国名,都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五公里雅尔湖村西之交河故城)。车师国有后王、前王,前王即后王之子,二王相距五百余里。窦固认为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便想攻前王。耿秉则认为先攻后王,则前王自服。窦固犹豫不决,耿秉奋身而起说“请行前”。于是上马,率兵北入,众军不得已,只得跟进。耿秉挥军大败车师,斩首数千级,收马牛十余万头。后王安得大为震恐,率数百骑迎接耿秉。此时窦固犹司马苏安想把功劳全部归于窦固,使急驰而至,对安得说:“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貋,爵为通侯,当先降之”。安得于是退回,让其部将去迎接耿秉。耿秉大怒,披甲上马,率其精骑直奔窦固军营,对窦固说:“车师王降,讫今不至,请往枭其首”。窦固大惊,连忙阻止。耿秉厉声道:“受降如受敌”,于是率军驰赴之。安得惶恐,跑出城,脱帽抱马足而降。车师前王也奉命投降,至此,车师平定。东汉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秋,汉章帝即位,拜耿秉为征西将军。派其巡凉州边境,安服羌人,并驻军酒泉,救戊己校尉。
  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拜耿秉为度辽将军。在边疆巡视了七年,使匈奴人感念其恩德。后命其为执金吾,越发倚重。章帝到各地出巡,耿秉常领禁兵进行保护。
  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鲜卑攻入北匈奴左部,斩优留单于。北匈奴大乱,五十八部二十万人降汉。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再拜耿秉为征西将军,为车骑将军窦宪副将,准备攻击北匈奴。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农历6月,临朝称制的窦太后鉴于北匈奴部落叛离,四面受敌,令窦宪、耿秉率南匈奴及度辽兵共五万余骑,分三路进击北匈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脉)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今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占境内杭爱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耿秉因功被封美阳侯,食邑三千户。
  耿秉性格勇猛,而且做事简练,行军时常亲自披甲在前,休息时不结营,有敌偷袭时,能立即与敌交战,所以士兵皆愿意为其效力。
  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耿秉取代桓虞为光禄勋。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夏,耿秉去世,时年五十多岁,谥曰桓侯。和帝赐朱棺、玉衣,命五营骑士三百余人为其送葬。匈奴闻秉去世,“举国号哭,或至斴面流血”。耿秉长子耿冲嗣爵,后因窦宪被杀,耿氏因此受到牵连,被除爵。
  在东汉与匈奴的战争史上,耿秉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不论是历史记载还是今人论述,耿秉的地位和作用都被一定程度地低估了。《后汉书·耿秉列传》总共只有寥寥数百言,且最能体现其运筹决策能力的事迹还散见于其他纪传,以至于后人对他在秦汉时期汉匈战争最后阶段的决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其作出合理评价。
&  耿 湋:(生卒年待考),字洪源,河东人。著名唐朝诗人。
  唐宝应元年进士,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耿湋在登进士第后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任周至县尉,在此之后,即入朝任左拾遗或右拾遗。
  在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以前,耿湋尚在长安,为大理司法,大约唐贞元三年以后的数年间去世。傅文所考耿湋登第后为周至尉,任大理司法前曾为拾遗,是正确的,所考甚详细,令人信服。唯大理司法是否为耿湋最后所任官职,尚有进一步探讨必要。据笔者所考,应是周至尉后任拾遗,由拾遗而大理司法,从八品上升为从六品上,但后来不知因什么原因被贬出朝。从耿湋诗作中可知他曾有不容忽视的贬逐生捱,而研究耿湋仕历者却没能对其眨谪予以重视。
  耿湋集中有《赴许州留别洛中亲故》与《许下书情寄张韩二舍人》,前一首说:“幸免投湘浦,那辞近汝坟。山遮魏阙路,日隐洛阳云。”后一首说:“谪宦军城老更悲,近来频夜梦丹墀……故人高步云衢上,肯念前程杏未期。”说明他曾贬许州。这次被贬,决不是任周至尉时获罪。小县之尉,谈不上贬的,即使称为贬,也决不会望洛阳、思魏阙、梦丹墀。被贬的原因,已无法考知,但自朝中被贬,则肯定无疑。而据时间来看,不是由拾遗而贬,而是自司法任上被贬的。
  耿湋由周至尉入为拾遗后,曾奉诏使往江淮一带充括图书。《唐才子传》说他“充括图书使来江淮”,卢纶有《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往江淮》诗。充括图书,是现在可知的耿湋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替皇家收集遗籍,保存前贤文献,自然是一件有益之举,也只有有学识的文人才能承当此任。使往江淮的时间,据傅璇琮所考,是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以后,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以前。唐大历七年的农历5月,耿湋尚在长安,送蒋涣留守东都,有诗。又《文苑英华》有梁肃在吴中送耿湋还朝之作《送耿拾遗归朝廷序》,时间为唐大历十—年农历7月。据此可知,耿湋在唐大历八~十一年秋,曾在江淮充括图书。
  耿湋一生久经离乱,所经过的地方比较广,到过辽海、西北,这些对他的诗都有影响,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便写得比较真切,也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反映那一时代的破败荒落的诗,写得更好。因他一生生活并不富裕,常贫多病,时代的纷乱与他个人的遭际,使他的诗篇带上感伤色彩。以感伤之笔来写经过长年战乱后的荒凉情景更佳。这类诗,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是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耿湋诗以清淡质朴见长,是大历十才子中最接近于宋诗者。在大历十才子中,与耿湋交游最多的是卢纶、李端、钱起、司空曙,夏侯审、严维、秦系、畅当等。总之,耿湋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
今有《耿湋集》两卷传世。
&  耿 京:(生卒年待考),济南府人(今山东济南)。著名南宋时抗金义军首领。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今山东莱芜、泰安)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人是义军将领张安国。在金国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国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后,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耿奉训:(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良吏。
  元天历初年知荆门,善决狱,有循声。岁饥,出俸资募富商米,活饥民五万余。
&  耿炳文:(公元1334~1403年),濠州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初将领。
  耿炳文少年随父从朱元璋起兵,后袭父职为管军总管。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耿炳文率部自广德攻长兴,击败张士诚守将赵打虎,遂克长兴城。长兴是通沿海各省的“咽喉”,朱元璋大喜,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在县署内设立永兴翼元帅府,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
  占据苏州的张士诚深知长兴地位之重要,数次派重兵进攻长兴。耿炳文在城内守军仅七千人,坚守月余,并击败了张士诚的进攻。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司,耿炳文为使。耿炳文在长兴边打仗边筑城,将旧城缩小范围,加固城墙:墙高三丈,阔二丈八尺五寸,围九百二十九丈。城门六,东神武门、宜春门、南嘉会门、西南承恩门、西长安门、北吉祥门。水门二:东清河关、通州湖、太湖;西大雄关,通合溪。沿城浚濠,阔七丈,深一丈五尺,引箬溪水自大雄关入,出清河关(即州桥港,1984年已堵塞)。耿炳文在长安守城十年,以寡敌众,大小数十战,以长兴为大本营,攻克湖州,围平江(今江苏苏州),吴遂平。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后人建有耿侯祠,清乾隆十四年重修。
  明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建文帝耿命炳文为大将军,帅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时年六十有五矣。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八月次真定,分营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忠、松俱被执,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将张保者降燕,备告南军虚实。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
  燕王朱棣称帝之第二年(公元1403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耿炳文惧怕,遂自杀。
&  耿再成:(生卒年待考),字德甫;凤阳府五河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初期将领。
  耿再成从明太祖朱元璋于濠,克泗、滁州。元兵围六合,太祖救之,与再成军瓦梁垒。力战,度不敌,引还。元兵尾至,太祖设伏涧侧,令再成诱敌,大败之。以镇抚从渡江,下集庆。以元帅守镇江,以行枢密院判官守长兴,再守扬州。从取金华,为前锋,屯缙云之黄龙山以遏敌冲。与胡大海破石抹宜孙于处州,克其城,守之。宜孙来攻,又败之庆元。
  耿再成持军严,士卒出入民间,蔬果无所捐。金华苗帅蒋英等叛,杀胡大海。处州苗帅李祐之等闻之,亦作乱。耿再成方对客饭,闻变,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骂曰:“贼奴!国家何负汝,乃反。”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
  其子耿天璧闻父难,纠部曲杀贼。比至,李文忠已被贼斩之。遂以耿天璧守处州。拒方国珍、张士诚皆有功,擢指挥副使。克浦城,捣建宁,走陈友定。征襄阳,进至西安。招谕河州、临洮,皆下。改杭州指挥同知。明洪武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耿定向:(公元1524~1593年),字在伦,一字楚侗,号天台;湖广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明朝理学家。
  耿定向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擢监察御史,以大理寺丞谪州判。累迁至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致仕后家居七年而卒。曾致书首辅张居正,为张夺情(古时官员遭父母之丧,守制尚未满期,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称为“夺情”)一事辩护,谓“伊尹之觉处以天下自任者,不得不冒天下非议,其谏夺情者,此学不明故耳”,被黄宗羲讥为“近于诵六艺以文奸言”。还曾以御史王藩臣参三中丞不送揭帖为蔑视堂官,上疏纠之,清议以为其胁持言官、逢迎张居正。
  其学本王守仁,属泰州学派。以“不容己”为宗,不尚玄远。谓“道之不可与愚夫愚妇知能,不可以对造化、通民物者,不可以为道。故费之即隐也,常之即妙也,粗浅之即精微也”,“日用处,圣人原与百姓同,其所用处,圣人自与百姓异”。他认为,孔、孟之教,唯以“不容己”之“仁根”为宗。圣人之寻常日用、经世宰物,皆以“不容己”为之。所谓“不容己”,即“莫致莫为,原自虚无中来,不容着见”,圣人“使人由之,不使知之”即是此义。
  他提出学有三关:一为心即道;一为事即心;一为慎术。关于“良知”问题,耿定向认为,良知本为现成,无人不具,用之于此则此,用之于彼则彼,故其用在欲明明德于天下,则不必别为制心之功,而未有不仁者。良知即未发之中,有善而无恶,如水之必下,指南针之必南,如欲明明德于天下,而后谓之良知,无待于用。耿初与李贽友善,后因意见不合交恶。耿自谓其学为“圣学”,谓李贽之学为“异学”。李贽亦屡指责耿,谓其名利之心太重,对自己缺点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自是”。指出其“所以执迷不返者,其病在多欲”。何心隐之狱,唯耿定向与张居正厚善,且主张杀心隐之李义河,又耿之讲学友,其时救之固不难,但耿不相救,恐以此犯张居正之忌。李贽为此写信责备耿,尖锐地揭露其道学为假。耿则嗾使门徒、流氓,毁谤李贽,并派人拆毁芝佛院,驱逐李贽。
  耿定向著有《小学衍义》二卷、《先进遗风》二卷、《二孝子传》一卷、《庸言》二卷,《雅言》一卷,《新语》一卷,《教学商求》一卷、《耿天台文集》二十卷。
  对于耿定向的学行,时人及后世多有讥评,但仍无损其理学大师之誉。
&  耿仲明:(公元1604~1649年),字云台;原籍山东,辽东盖州人(今辽宁盖县)。著名清初藩王。
  明末崇祯初年为登州参将。
  矿工出身,当过辽东海盗,后投靠毛文龙,初与孔有德、尚可喜同为总兵毛文龙部属,被称为“山东三矿徒”。袁崇焕督师蓟辽,杀毛文龙,后随有孔德走登州,山东巡抚孙元化任为步兵左营参将。
  孔、耿出兵御后金军,军饷不至,愤怒不已,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为孔有德内应,攻陷登州,自称总兵官,孙元化逃回京师,以罪论死。明朝派兵四万,围攻山东重镇登莱二州。
  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从孔有德投降皇太极。明崇德八年(公元1636年)年封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随清兵入关,从清将多铎入陕西,镇压民变队伍,又下江南,入湖南。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农历12月,多尔衮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从辽东入京。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清刑部查获耿仲明属下魏国贤私自收留、隐匿逃人,农历11月27日,在南下征广州途中,畏罪自缢于江西吉安,其子耿继茂袭靖南王,移镇福建。
  耿继茂:(公元?~1671年待考),耿仲明长子。著名袭爵靖南王。
  自幼随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尤其在平定福建,在打击台湾郑经的厦门根据地时居功至伟。
&  耿精忠:(公元?~1682年待考),耿继茂子。著名清初藩王。
  耿精忠是中国清朝靖南王,为三藩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耿家先世为山东人,被迁至辽东盖州卫。耿仲明先为毛文龙辖下参将,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受後降於努尔哈赤,清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子耿继茂袭爵。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耿精忠与肃亲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硕额附。继位後,左右由於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耿精忠便劝令部署将士以待变。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闻尚可喜将撤藩归辽东,耿精忠与吴三桂为试探朝廷态度亦具疏请撤,清圣祖允许。当年吴三桂起兵时,招耿精忠共同起事,於是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髮易冠服,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并且邀台湾郑经由海道取沿海郡县为声援,一时兵势甚盛。
  耿精忠参与叛乱时,康熙大帝命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将军那穆都鲁·赖塔率军分由浙江、衢州讨之。郑经以耿精忠未遵守约定,迳取漳州、泉州二州,纳其降将。耿精忠见大势已去,遂降清。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经败回台湾,耿精忠请入觐,康熙大帝令三法司按治囚禁。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云南平定后的次年(公元1682年),耿精忠被磔于市。
&  耿世昌:(公元1871~1911年),山东烟台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驱。
  1911年与陈雄等发动北京起义,失败后又发动直隶任丘起义,被推为总指挥。
  任丘城光复后,缴获了大量军械、粮草,收编了部分守军,起义军声威大振。耿世昌、靳广隆等抓紧战机,下各队义军头领研究制定了新的行动方案,准备西取。但因消息被汪精卫窃知,告之袁世凯。
  袁世凯急赴保定、令直隶总督阵夔龙从保定调两面三个营的淮军到任丘围剿起义军。经过一场激战,起义军众寡不敌众,耿世昌以及一百余名起义军多被淮军杀害。
九、名人名篇:
  耿湋诗作摘录:
  《长门怨》:
  闻道昭阳宴,嚬蛾落叶中。
  清歌逐寒月,遥夜入深宫。
  《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慈恩寺残春》:
  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
  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
  《宋中》: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春日即事》(二首):
  诗书成志业,懒慢致蹉跎。
  圣代丹霄远,明时白发多。
  浅谋堪自笑,穷巷忆谁过。
  寂寞前山暮,归人樵采歌。
  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了书。
  闲花开满地,惆怅复何如。
  《东郊别业》:
  东皋占薄田,耕种过馀年。
  护药栽山刺,浇蔬引竹泉。
  晚雷期稔岁,重雾报晴天。
  若问幽人意,思齐沮溺贤。
  《登总持寺阁》:
  今日登高阁,三休忽自悲。
  因知筋力减,不及往年时。
  草树还如旧,山河亦在兹。
  龙钟兼老病,更有重来期。
  《登钟山馆》:
  匹马宜春路,萧条背馆心。
  涧花寒夕雨,潭水黑朝林。
  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
  子规何处发,青树满高岑。
  《登沃州山》:
  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登乐游原》:
  园庙何年废,登临有故丘。
  孤村连日静,多雨及霖休。
  常与秦山对,曾经汉主游。
  岂知千载后,万事水东流。
  《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常州留别》:
  万里南天外,求书禹穴间。
  往来成白首,旦暮见青山。
  夜浦凉云过,秋塘好月闲。
  殷勤阳羡桂,别此几时攀。
  《邠州留别》:
  终岁山川路,生涯总几何。
  艰难为客惯,贫贱受恩多。
  暮角寒山色,秋风远水波。
  无人见惆怅,垂鞚入烟萝。
  《代园中老人》:
  佣赁难堪一老身,皤皤力役在青春。
  林园手种唯吾事,桃李成阴归别人。
  《路傍老人》: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耿定向《游天池》:
  春风骑白鹿,洞白欲逃名。
  濂水看花入,南村载酒行。
  夜阑朋话久,山寂道心清。
  已作遗家汁,道遥老此生。
  耿志远《我的父亲耿飚》:
  说起我的父亲耿飚,有人评价他是“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的人物,放到古代就是赵子龙、秦叔宝”。
  在我看来,父亲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大风大火,丰富多彩,有高潮有低谷,但在我们面前却总是那样波澜不惊。没有墓志铭、没有功劳簿,父亲的耿直坚毅、能文能武,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年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更加怀念父亲。他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是,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他的一世英名。
  1.“率兵十几万”的大使: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从战场上召回十位兵团级干部出任驻外大使。本打算任命父亲为我国驻联合国军事代表,但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能恢复席位,父亲便改任驻瑞典大使并兼任驻芬兰和丹麦公使,成为共和国第一位驻西方的“将军大使”。
  父母出国时,我才五六岁。记忆中,从小父亲就顾不上管我们多少事,他在外交部任职二十多年里,有一大半时间在外国当大使。记得小时候每到春节,外交部就把我们这些父母不在的“留守孩子”召集到首都体育馆开联欢会,还记得陈老总对我们这些孩子讲的话:不许随地大小便。
  那个时候未成年子女可以跟随父母出国,我就在驻瑞典大使馆跟父母共度一段短暂时光,记忆中,那是个到处都是冰天雪地的国度。父亲当大使的许多传奇故事都是后来从旁人口中得知,让我深感自豪。
  1950年10月1日,我国驻瑞典大使馆举行的第一次国庆招待会上,瑞典皇家海军司令问:“大使先生,听说阁下是位将军,请问您指挥过多少军队?”父亲回答:“不算地方部队,也就十几万人吧。”对方感叹:“上帝啊,那比我们国家所有的军队还多呢!”一旁的贵宾们纷纷过来碰杯,称父亲是“伟大国家派来的伟大的使者”,父亲却说:“我只是伟大国家的一名普通士兵。”
  1969年,父亲作为党的“九大”后派出的第一位大使,来到阿尔巴尼亚。临行前毛主席叮嘱他,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我们要加强和发展中阿友好关系。然而父亲在当地却看到这样的现状:当我国连黑白电视机都少得可怜的时候,阿方向我国提出要援助他们,使他们每个农业社都有电视;当我国动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外汇,为阿方进口棉花、织成布、做出成衣时,他们反过来要将成衣卖给我们从中赚钱。父亲还亲眼看到:我国援助的化肥被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该不该勒紧中国人裤腰带,去援助阿尔巴尼亚?父亲大胆提出了调整援阿方略的建议。当父亲回国述职时,李先念风趣地对他说:“你胆子真不小,敢说阿尔巴尼亚的‘坏话’!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意见的人。”最终,中央肯定了父亲的建议。
  2.喜欢捣鼓“新式武器”:
  耿直、坚毅只是父亲性格的一个侧面。小时候,父亲随家人逃荒到湘南常宁县水口山,十三岁到铅锌矿当童工,从祖父那里学会了南拳、气功、单刀、点穴等很多本事。一般童工都瘦弱不堪、身体佝偻,父亲却身体健壮、身高腿长,上楼梯一次能跳四五级。
  有关“父亲在革命战争中经常徒手杀敌,以一个团阻击敌人十五个团”的故事,我们无缘亲眼见证,但提到父亲“文武双全”,仅从他身后留下的遗物中就可见一斑。一台老式照相机,是1931年他在福建漳州打仗时缴获的,当时一共缴获三台,天生喜欢捣鼓“新式武器”的父亲找到了照相馆的师傅学照相,送了两台给师傅,自己留了一个最简单的。
  从红军时期开始,父亲便开始摄影,记录长征,后来他把照相机和日记借给了斯诺,解放后还惦记着要找回来,可惜没找到。翻开斯诺的《西行漫记》,有的照片还是父亲的作品。在长征途中,父亲居然坚持写日记,斯诺对长征的了解和描写,有些也得益于此。外人很难想像,父亲小时候就读过一两年私塾,哪来这般文化水平?父亲告诉我们,他都是自学的。他喜欢看书,看完一本就丢掉换一本,碰到实在喜欢的书就背着,行军打仗都舍不得扔掉。
  1931年,红军东征漳州,父亲学会了开车,后来,他曾开着卡车把聂荣臻等接到张家口,还曾把一辆故障车用前加力从河北开到天津。在瑞典时,斯德哥尔摩警方对父亲进行驾驶证考核,称赞他为“自己开车的大使”。到了晚年,父亲的驾驶技术也没有“荒废”,凭着一辆电动轮椅车,曾多次受腿伤的他在家行动自如,笑称自己是“老年飙车族”。为了让他“飙车”更方便,家里的门槛都被锯掉了。
  父亲的爱好相当广泛,常常能捣鼓出些“名堂”:他曾给很多人修过表,各种古董钟表他都能修好;他喜欢刻章,刻得有模有样;他喜欢下棋,把身边工作人员都教会了,父子俩
  “切磋”的机会在他退休后也多了起来;他还会用万用表,让家里的孙辈们很是崇拜……有一天,父亲对我说想要台电脑,我就买了一台给他,并装上跳棋等游戏,很快他也能熟练上阵了。
  3.坐“儿蹬车”搞“串联”:
  “文革”初期,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父亲被扣上“修正主义”、“资产阶级”的帽子,我们全家被迫从东交民巷外交部的宿舍搬了出来,和黄镇一家住到一起。那是两层楼的三间房,全家八九口人住不下,父亲只好叫已成家的长子长女出去借房子住。那些灰暗的日子,也是我和父亲接触较多的日子。每天我都会把外面的各种消息带回来和他一起沟通、探讨,通过这种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山东鼎名人府邸售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