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农村土地强行扭转的利与弊扭转若干问题

【旅游景点】
【图说荆门】
【视频荆门】
【荆门地图】
【荆门指南】
您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已经公开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获得想了解的信息
您可根据相关大厅的服务指引,进行办理相关事宜、查询办事进度和结果...
嘉宾: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君
访谈摘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
交通运输局
当前位置: >  >  >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指南
索 引 号: /
分  类: 重点领域
发文日期: 日
发布机构: 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荆门市农业信息网
欢迎来到荆门农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新闻 > 政令公告
荆门市农业现代化规划(年)
发布者:农业局
发布时间:【 17:07:23】 浏览次数:2542次
荆门市农业现代化规划(年)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年)》《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认清形势 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农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我市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国家农机化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为江汉平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之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250.7万吨,粮食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五位,总产居全省第四位,单产居全省第二位。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分别被农业部授予“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油料生产在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油料总产38.85万吨,油料和油菜籽单产、总产、面积均居全省第三位。全市水产品产量53.4万吨,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全市生猪、肉牛、肉羊分别出栏393、20、62万头,家禽出笼4259万只,禽蛋产量14万吨。全市蔬菜总产215.7万吨,同比增长3.2%。全市水果总产38.2万吨, 居全省第4位。梨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粮棉油产品和“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市场供应充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每年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标准示范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市县级标准化示范区6个,示范区面积36.85万亩。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识的农产品455个,比2010年增加10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11个、绿色食品112个、有机食品1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3个,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2016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0%、56%和77%,良种覆盖率超过96%,“香稻嘉渔”等10种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推广总面积达105万亩。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农村改革展现新活力。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2016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突破2.2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5748家、2229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70万亩。以开展土地按户连片耕种为主要内容的“沙洋模式”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成为中国农谷机制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
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373亿元,同比增长12%,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1.5:1提升到3.6︰1。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2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1家(含国家级),分别比2010年增加49家、4家、31家。国宝桥米,中粮祥瑞、钟祥盘龙分别进入全省农业产业化综合十强和行业五强龙头企业行列。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国宝、广源、宝源、洪森、玉荷、龙池桥、神地、盛老汉)、“湖北著名商标”35件、“湖北名牌产品”22个。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蓬勃兴起,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品牌脱颖而出。截止2016年底,全市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达到13处,其中,荆门市昕泰专业合作社、京山县盛老汉庄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园区)”,彭墩乡村世界、中国汇源农谷嘉年华生态体验旅游区、京山县丁家冲休闲农业观光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钟祥市彭墩村入选201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京山县马岭村入选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荆门)油菜花旅游节、屈家岭桃花节、钟祥长寿文化暨紫薇花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带动了荆门农业成功转型,每年举办的油菜花旅游节,已经成为了荆门农业旅游一张独特靓丽的名片。
城乡统筹获得新进展。掇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引领作用增强,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易家岭等6个镇域小城市试点建设在全省首开先河,官垱镇被列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1个。“彭墩模式”、“幸福马岭”、“明灯路径”等新农村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电网覆盖率、电视和电话通信网络覆盖率、通邮率、行政村(居)道路硬底化率等均达到了100%。
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1元,同比增长7.44%,总量居全省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82∶1,低于全国的2.73:1和全省的2.31:1。
典型探索取得新突破。自2012年1月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坚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国农谷”、“柴湖振兴发展”同步实施,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结果,2015年综合得分达76.61分,处在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
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依然量产较少,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缓慢,作为口粮的稻谷库存较高。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耕地地力持续下降,农业生态依旧脆弱。全市石漠化土地依然存在,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较高,面源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有加重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隐忧尚存,化肥、农药用量较高而利用率较低,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率仅65%左右。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特色农产品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三产融合度偏低,精深加工不够,企业缺大少强。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价格补贴遇到“天花板”,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稳定增产难以为继;畜禽等养殖业波动频繁,市场风险大,持续发展难度大。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适度规模化经营占比不高,农民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较慢;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
三、农业现代化条件更加有利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更强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不懈强化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更强原动力。
——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更宽空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保障重点更加突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方向更为明确,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更为宽松。
——多重发展战略叠加,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搭建了更多平台。我市先后承担中国农谷、柴湖振兴两大省级战略,同时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等国家级发展平台,多重发展战略叠加效应凸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释放了更大活力。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经验,在全省、全国有影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第二章 更新理念 科学谋划发展新思路
一、战略要求
——发展定位。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短板,厚植优势,大步提升荆门农业在全省全国的地位,着力打造“三区三中心”:努力将荆门打造成全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旅游区、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华中现代种业中心、长江流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南方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推广中心。
——发展主线。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
——战略重点。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柴湖振兴发展两大省级战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以“三区三中心”建设为引领,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高水平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荆门在湖北中部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坚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按照“一谷双核,多点支撑”布局,加快建设“三区三中心”,科技与装备两手发力,推动农业由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重要手段。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升级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把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作为重要支撑。不断加强农业科研能力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高新技术支撑,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整合集成和转化推广应用水平。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生产与生态协同推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荆门市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实现“两个率先、两个标杆”,即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使荆门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标杆。
&专栏1 “十三五”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
粮食供给保障
粮食(谷物)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小麦稻谷自给率(%)
玉米种植面积(万亩)
大豆种植面积(万亩)
棉花种植面积(万亩)
油料种植面积(万亩)
蔬菜种植面积(万亩)
水果种植面积(万亩)
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万亩)
中稻-再生稻面积(万亩)
肉类产量(万吨)
水产品产量(万吨)
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有量(万亩)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017〕
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
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
农膜回收率(%)
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16.1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
荆门市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亿元)
农业保险深度(%)
备注:年均增速以2016年为基数计算。
第三章 坚持创新发展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粮油生产面积,以京山、沙洋、钟祥等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全域双低油菜保护区建设为目标,全域推广种植双低油菜品种。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适度发展中稻-再生稻和稻田综合种养,稳定双季稻面积。利用间作套种方式或开发河滩地等,适度发展玉米、马铃薯和红薯生产,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进程。大力开发冬闲田,扩种小麦、双低(高油酸)油菜、饲用作物。推进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作物,重点建设城郊设施生态蔬菜基地和汉江百里生态蔬菜产业带,推进蔬菜工厂化、集约化育苗。因地制宜发展油茶、板栗、猕猴桃等特色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以柑橘、梨、桃、葡萄为主的优势水果,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巩固提高名优绿茶生产。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精品园和高效园,提高园艺作物产品竞争力。(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参与)
(二)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
一是优先绿色发展。稳猪禽,扩牛羊,优结构。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行农牧种养结合,促进园区型规模养殖企业向高标准生态循环种养基地迈进。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养殖和治污设施改造,严控源头废弃物排放。探索推广畜禽养殖区域化粪污收集处理中心,到202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二是突出产业融合。鼓励知名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龙头与养殖企业强强联合。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大园区、小业主 ”等产业发展模式,重点依托安佑、正大、襄大、钟祥盘龙等龙头企业串联形成生猪全产业链;依托湖北神地、湖北神羽、荆门仙羽等龙头企业融合蛋鸡养殖上下游形成蛋鸡全产业链。鼓励支持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畜牧”、休闲观光畜牧业等新业态。围绕产业链前、中、末端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市畜牧兽医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三)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统筹布局渔业发展空间,划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江河湖库发展生态增殖渔业,池塘发展健康高效渔业,稻田发展稻渔生态渔业。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实现一县一特,一特一业,打造京山龟鳖、沙洋小龙虾、钟祥香稻嘉鱼等特色产业。加强精养鱼池改造及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10个高标准现代渔业示范区,提高渔业设施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创建部、省、市三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及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到“十三五”末达到120家以上,水产品品质及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及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渔业战略,有针对性地利用全国有影响力的水产专业展会进行品牌推介,提升全市渔业品牌影响力。(市水产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四)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
一是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在全市建设花卉苗木基地60万亩,进行标准化生产,促进花卉苗木基地提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打造大柴湖“中国花城”、湖北十里花木交易中心和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景观长廊。二是发展木本油料和绿色能源产业。扶持汇澄、凯迪等集团开发建设10万吨木本油料和20万吨生物质能源项目。三是发展森林食品产业。扶持汇源果汁、永兴食品、兴利食品、山缘香菇、广信食品等进行森林食品加工项目,促进产业扩规壮体。四是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以屈家岭梅花鹿、京山蓝孔雀、东宝野猪等为重点,发展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五是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做强宝源、金林等板材品牌,做大亚丹家居、万华生态板,打造绿色建材全产业链。(市林业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二、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一)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将548.63万亩(国土部门口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优先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双低油菜保护区和果蔬优势生产区。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小麦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将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建立双低油菜保护区和果蔬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明确保有规模,加大建设力度,实行重点保护。(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统计局等部门参与)
(二)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整合涉农资金、提高投入标准、按户连片推动三权分置、结构调整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谁种田谁整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等原则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编制全市高标准农田整治规划,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0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40万亩。细化荆门市粮食主产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方案,大力度整合涉农资金,提高投入标准,明确实施主体,规范资金管理。开展东宝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等非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集中连片建设,优先选择条件好、相对集中区域,连片开发,统筹推进,同步规划高标准农田整治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精准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提升项目内“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水平。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四化同步”示范带、示范镇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实施,优化项目布局规划,高标准农田项目选址重点集中在荆钟、荆京、荆沙三条“四化同步”示范带上,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引领示范作用,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市委农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经管局等部门参与)
三、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尽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及装备。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企业),打造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深入开展粮棉油高效生态模式攻关和整建制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提升机采棉、大宗冷凉蔬菜、加工大豆、青贮作物、脱毒组培等领域研究省内影响力,机械化、设施化、生态农业试验示范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改善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科研条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加入“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与国内农业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互通信息、合作开发、技术交流。(市科技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参与)
(二)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华中现代种业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为目的,为种养结合、粮经饲统筹、农机农艺结合、三产融合、特色专用等产业提供种质支撑。重点发展马铃薯、甘薯、油菜、蔬菜、龟鳖、牲猪、泡桐、湿地松等优质品种科研选育,种子(种苗、种畜)繁育,培育一批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推进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华中现代种业中心,国家级马铃薯甘薯品种研发种薯(苗)繁育基地,优质油菜品种科研选育基地,蔬菜品种科研选育、种子(苗)设施化繁育基地,龟鳖等水产种苗科研繁育基地,畜禽(杜洛克猪,黑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和地中海奶水牛,荆门黑羽绿壳蛋鸡,湖北黑头羊)种业科研繁育基地。(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参与)
(三)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健全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科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经营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科技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等部门参与)
(四)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
推进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水稻机械插秧、油菜机械直播及机械收获水平,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粮食产地烘干等机械化技术。突破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制约。争取农机深耕深松作业项目,力争全市深耕深松整地面积达到可深松整地面积的50%以上。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提升设施农业、病虫防治装备水平,发展农用航空。(市农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五)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力争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5%、农村行政村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100%,信息“进村入户”村覆盖率达到60%。建设荆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定期发布农业生产指导信息,基本建成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站项目。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健全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市电子政务办牵头,市农业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参与)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贯彻落实中央“三权分置”意见,建立起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途径,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力争2017年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100%,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完善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制度,推进数据库数据汇交、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资料归档和档案管理工作。理顺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市经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参与)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推广“沙洋模式”,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2017年,确保按户连片耕种率达到75%;全市基本实现承包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监测和指导,研究提出土地经营权权益评估标准,为流转双方提供价格信息、政策咨询、价值评估、抵押融资等服务;加强流转合同管理,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网签管理制度。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和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范围,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市经管局、市农业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参与)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全域推进我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行管护机制。2017年,京山县作为国家级试点继续推进并整体完成改革任务;到2018年6月,整县推进试点的沙洋县,以及其他整镇推进的试点镇和试点村完成所有改革任务;到2018年底,全市整体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市经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四)打造农业创新发展试验示范平台。
发挥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化、技术应用集成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支持保护系统化。率先突破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保护、突出问题治理、循环农业发展等模式。发挥五三农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和国有农业经济中的骨干作用,依托屈家岭管理区何集、沙洋县赵集等地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加快全市智慧农业建设。(市农业局、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专栏2 创新强农重大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输配电设施、农机具存放设施和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到2020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40万亩。(市农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二)现代种业建设工程。
建设五大基地:1国家级马铃薯、甘薯品种研发,种薯(苗)繁育基地;2优质油菜品种科研选育基地;3蔬菜品种科研选育、种子(苗)设施化繁育基地;4龟鳖等水产种苗科研繁育基地;5优质种猪、优质肉牛和荆门黑羽绿壳蛋鸡繁育基地。(市农业局、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质检局等部门参与)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建设,改善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创新条件,提升沙洋长江流域耕地培肥与养分管理定位国家级试验基地设施水平,建设京山、钟祥湖北省鄂中丘陵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20家左右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农业局、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四)智慧农业引领工程。
对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建成1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省级示范点,2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区、7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荆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构建荆门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到2020年基本覆盖60%行政村。(市农业局、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五)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养殖场和屠宰场标准化改造,改善养殖和屠宰加工条件,完善粪污处理等设施,推进循环利用。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建设大型沼气工程、生物质燃气提纯利用及有机肥加工设施,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市农业局、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第四章 坚持协调发展 着力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
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落实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争取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在蔬菜、水果主产区以蔬菜、水果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设施类型包括贮藏窖、通风库、简易冷藏库、组装式冷藏库、普通烘房、热风烘房、多功能烘干窑等,支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通过实施相关项目和推广适用技术,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整体提升。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在进一步完善以粮食、油料、果蔬、畜禽、水产、林木等六大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依托中国农谷品牌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水平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鼓励主食加工业发展。拓宽主食供应渠道,加快培育示范企业,积极打造质量过硬、标准化程度高的主食品牌。研制生产一批传统米面、杂粮、预制菜肴等产品,以荆门百谷丰、巨海薯业为龙头,加快推进马铃薯等薯类产品主食化。引导城乡居民扩大玉米及其加工品食用消费。加强农产品综合利用。主攻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加快推进秸秆、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市农业局牵头,市委农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实施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打造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进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为农服务。(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局牵头,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食药监局、市粮食局、市邮政局、市供销社等部门参与)
(三)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会展农业等新业态。突出抓好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办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健全标准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到“十三五”末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稳步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积极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市农业局、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供销社等部门参与)
(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采取补助、贴息、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改善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条件。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魅力小镇、精品景点线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创建申报和宣传推介,开展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认定工作。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贯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继续办好油菜花旅游节、桃花节、紫微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积极策划和大力推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强化历史文化名村(镇)、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市农业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委、市水务局、市文体新局、市林业局、市经管局等部门参与)
(五)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以产品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链金融,开展共同营销,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服务。以产业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发展。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聚,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突出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市发改委、市农业局牵头,市委农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经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二、促进区域农业统筹发展
(一)中国农谷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功能分区,全域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全力推进“三区三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构建“双核辐射、三带示范”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双核辐射”,即在屈家岭核心区、彭墩“1+9”核心区布局“三区三中心”,支持“双核”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依托双核辐射、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三带示范”,即荆钟(东宝牌楼至钟祥柴湖)、荆京(屈家岭至京山孙桥)、荆沙(掇刀至沙洋)三条“四化同步”示范带。(市农谷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二)种植业优化发展区。
设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蔬菜优势生产区、水果优势生产区。(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参与)
1.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北部山区和汉江冲积平原以外地区,建立200万亩标准化水稻生产示范区。大规模开展水稻高产创建,引进、试验、示范并推广一批优质水稻新品种,稳妥推进“籼改粳”工程,推广应用集中育秧、健身栽培、“一种两收”、病虫草害统防统治、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各项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水平;通过良种推广、产后烘干处理,提升稻米品质。到2020年,优质稻比例96%以上,全市优质生态水稻基地达到100万亩。以国宝桥米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企业+协会+基地+农民”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进“湖北一袋米”工程,打造百亿桥米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稻米加工园区。在皂当线以北地区建立150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全域建立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到2020年,在皂当线以南区域,建设100万亩双低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每万亩基地建设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的油菜生产。坚持“品种双低化、种植区域化、栽培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经营产业化、用途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油菜产业。依托双低油菜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双低油菜产业园,打造全国“双低”菜籽油第一品牌,开发高油酸菜籽油、植物油酸、硬脂酸和脂肪酸等产品,利用饼粕提取饲用和食用蛋白,从油脚中开发磷脂等精细化工产品,提高油脂加工副产品开发利用水平。
3.蔬菜优势生产区:重点建设城郊设施蔬菜基地和汉江百里蔬菜产业带,打造近郊设施蔬菜基地、中远郊名优蔬菜基地、外销加工蔬菜基地、水生蔬菜基地、食用菌基地及西甜瓜基地等一批标准化生态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市商品蔬菜基地规模达到60万亩,其中京山县10万亩,沙洋县15万亩,钟祥市28万亩,东宝区1万亩,掇刀区1万亩,屈家岭管理区5万亩。全市优质生态蔬菜基地达到30万亩。
4.水果优势生产区:主要建设汉江流域早熟砂梨板块、漳河库区温州蜜柑板块、屈家岭管理区和彭墩“1+9”核心区黄桃猕猴桃板块。砂梨集中于钟祥市旧口、柴湖、洋梓、丰乐、九里及京山县永隆、雁门口、钱场等镇和屈家岭管理区,在汉江沿线的河滩地重点发展砂梨;柑桔集中于漳河、马河等离漳河水库水岸线5千米内的区域;桃集中于屈家岭管理区、东宝区牌楼镇。因地制宜适度种植葡萄、水蜜桃、猕猴桃、红心柚等水果。到2020年,优势区域的水果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56万吨,全市优质生态水果基地达到30万亩。其中柑桔20万亩,产量28万吨;梨13万亩,产量18万吨;桃10万亩(屈家岭5万亩),产量6万吨以上。建立果树良种示范与繁育基地500亩,其中砂梨300亩,柑桔200亩。
(三)畜牧业优化发展区。
在县域范围内,京山、沙洋、钟祥创建成为全省畜牧强县。京山县以种禽培育、蛋鸡养殖、禽类深加工、蛋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打造“百亿畜禽产业”;沙洋县借力肉牛种源优势,着力建设肉牛养殖循环链;钟祥市突出生猪养殖及加工,建设20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巩固“全省畜牧首强县市”;东宝区立足全省“现代肉羊示范区”,打造肉羊全产业链;掇刀区和漳河新区突出发展休闲观光畜牧业;屈家岭突出发展高效、智慧畜牧业和精深加工。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在全市范围内依照养殖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划定区域,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设猪、鸡、牛、羊等四个畜禽板块基地和特色蜂产品产业群。优质生猪产业,以钟祥牧原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优质生猪板块基地;优质蛋鸡产业,以京山县钱场、沙洋县十里铺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年存笼蛋鸡超过2000万只的优质蛋鸡生产基地;优质牛产业,建设以汉水流域和皂当公路沿线为重点的优质肉牛基地;优质肉羊产业,加快种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以荆山山脉和大洪山南麓为轴心,涵盖栗溪等16个镇的优质肉羊基地;特色蜂产品产业,以207国道沿线和汉水流域油菜蜜源主产区为重点,建设特色蜂产品生产基地,巩固全省蜂产品生产首强市产业优势。到2020年,全市建立标准化养殖场1000个。(市畜牧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四)渔业优化发展区。
以精养鱼池为基础,以沙洋黄荡湖、钟祥联合湖、京山盛昌龟业3个现代渔业基地为核心,形成以池塘精养为主的高效养殖示范区,争创全国现代渔业示范市。到2020年,全市池塘养殖水面80万亩左右,对池塘进行改造升级,建设20个高标准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养殖集中连片板块面积达到50万亩。完善水面流转机制,建成一批健康养殖基地,重点建设10个高标准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通过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池塘标准化改造、现代渔业基地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实现养殖产量的大提高。以大水面为基础,以漳河、长湖、惠亭水库、温峡水库、黄坡水库为核心,形成增殖渔业示范区。全面禁止大水面投饵施肥和“三网”养殖,加快以恢复湖泊、水库、江河自身的生态功能。到2020年全市增殖渔业面积达100万亩。以稻田为基础,以沙洋稻虾连作、钟祥“香稻嘉鱼”、京山稻龟共生为核心,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面积达100万亩。其中:虾稻模式70万亩,“香稻嘉鱼”模式20万亩,“稻蟹”、“稻鳅”、“鳅莲”等模式10万亩,建立100万亩生态渔业基地。围绕我市在全省“总量第二,特色第一”的发展定位,规划“四圈三片”产业布局。四圈:以京山曹武为核心,发展鳗鱼养殖产业圈;以东宝牌楼为核心,发展水蛭养殖产业圈;以京山雁门口为核心,发展大鲵养殖产业圈;以沙洋五里为核心,发展鳅鳝养殖产业圈。“三片”:以京山县为核心,发展龟鳖养殖产业片;以掇刀区、漳河新区为核心,发展黄颡鱼养殖产业片;以屈家岭、钟祥市为核心,发展虾蟹养殖产业片。逐步形成“一县一特,一特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市水产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部门参与)
三、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
(一)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农民职业精神,提升农民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力度,到“十三五”末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完毕。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能力。(市农业局、市人社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经管局、团市委等部门参与)
(二)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能力。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能力。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定监管和防范办法,强化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供销社、市经管局等部门参与)
(三)促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
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加大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对农民创业支持力度,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要按规定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予以支持。实施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及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各类人员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市人社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双创局、市经管局、团市委等部门参与)
专栏3 协调惠农重大工程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争取国家“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改善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条件,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打造30个左右“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创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产业化示范基地、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实施现代青年农场经营者、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市农业局牵头,市经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共青团市委等部门参与)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推进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
(一)严格保护耕地。
牢固树立耕地保护优先的理念,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职尽责,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形成保护耕地合力。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采取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相结合的办法,做到“占优留优、占优建优、占优补优”。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务局等部门参与)
(二)节约高效用水。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施节约高效用水,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十三五”期间重点完成荆门市漳河水库三干渠续建配套工程和温峡口水库、石门水库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积极规划以沙洋县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东宝区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等为代表的节水减排示范项目,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322.92万亩提高到340.5万亩。(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参与)
(三)加强湿地和林业资源保护。
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市林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1.湿地保护与恢复。
重点保护面积在120亩(含120亩)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湿地。全市天然湿地面积基本维持现状,占用天然湿地面积控制在1%以内,人工湿地面积基本做到占补平衡,湿地征占用审批率达到100%。各类湿地系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协调好湿地保护—利用—提高的关系,适度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使荆门市成为湖北省湿地生态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对东宝、钟祥县域内湿地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申报和建设湿地公园群保护项目,争取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补偿项目和全国退耕还湿试点项目。重点实施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和仙居湖等5家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启动石门湖、官冲、石龙、钱河、象河等5家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国家、省级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湿地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加强重要湿地周边森林植被保护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自然保护区建设。
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形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为生物廊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对现有自然保护小区加大投入,完善自然保护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保护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进行整合升级,以申报建设国家级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创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使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总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确保区域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完整,珍稀物种资源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3.林业资源保护。
健全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措施、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能力,有力保护好全市森林资源安全,确保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年增长不低于0.2%、森林蓄积量年增长不低于4%的省定目标。加强林地红线保护意识,确保林地资源安全。严格遵守省政府下达的“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确保全市年采伐限额不突破56.36万立方米。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确保管护率达到100%、合同签定率达到100%、资金兑现率达到100%。加大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木材运输环节、重点森工企业的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确保森林病虫受灾率不超过4‰。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长效补偿机制,逐渐提高补偿标准。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四)强化渔业资源养护。
加强全市六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完善规范保护区设施及功能建设,积极指导有条件的江河湖库水域创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区和国家级水生生物保护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做好禁渔期执法工作,保障鱼类繁殖期安全;禁止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投肥投饵养殖和围网、网箱养殖,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加强渔业违法行为惩治。继续在汉江、漳河、长湖等天然水域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不断扩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模,逐步修复渔业生态环境,保障渔业资源永续利用。强化水域生态资源损害和修复评估工作,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逐步建立涉渔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市水产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五)维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我市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建设屈家岭梅花鹿养殖小区、京山蓝孔雀基地、钟祥市钟守朝养殖基地、东宝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等一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基地。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和保存体系,开展濒危动植物物种专项救护,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作,在漳河新区、沙洋县高阳镇建立2处水花生叶甲越冬繁殖基地,防控面积3万亩,至2020年辐射面积15万亩。(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二、强化农业环境保护
(一)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力争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年均增速达到4.8%以上。通过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至2020年实现化学农药减量20%,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由36.6%提高到4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负责)
(二)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建立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以“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为原则,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整个链条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应用,率先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健全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下的地膜,率先实现大田生产地膜全回收。(市畜牧局、市农机局、市环保局等部门负责)
(三)强化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推广应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禁止湖库投肥投粪污染水体的养殖行为。综合治理重点区域耕地重金属污染,严格监测产地污染,推进分类管理,开展修复试点。在钟祥市胡集镇、磷矿镇、石牌镇;东宝区石桥驿镇、牌楼镇;掇刀区麻城镇等农业生态严重退化区域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等部门负责)
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提升源头控制能力。
探索建立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电子追溯码监管制度,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实行农药处方制销售,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档案记录和休药期制度。(市农业局牵头,市经信委、市食药监局等部门参与)
(二)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
加快构建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制度修订五年行动计划。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深入推进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屠宰标准化创建,基本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养基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市农业局牵头,市食药监局等部门参与)
(三)提升品牌带动能力。
构建农业品牌制度,增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影响力,有效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一批知名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和农户品牌。(市农业局牵头,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经管局等部门参与)
(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启动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动植物检疫防疫联防联控。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强化风险评估,推进动植物检疫规范化建设,健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市食药监局等部门参与)
(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建设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业示范基地率先实现可追溯。到2020年,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2个,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生产者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加大信用信息公开力度。(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粮食局、市质检中心等部门参与)
专栏4 绿色兴农重大工程
(一)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水土资源保护。
加强竹皮河、天门河、长湖区域耕地保护,建设“三带五区”(三带即:牌楼至柴湖、掇刀至沙洋、屈家岭至孙桥三条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五区即:屈家岭、彭墩“1+9”、柴湖、官当、孙桥五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节水农业,重点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推广旱优73、蠡玉16号、汉单777等高产优质的节水品种,深松整地、覆盖保墒、旱育秧、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生产技术,每年发展地膜棉花、地膜玉米、地膜花生7万亩,至2020年实现蔬菜、水果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35万亩和2万亩。(市农业局、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2.生态保护修复。
对农产品土壤敏感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深化种植结构调整,交叉进行“稻-草”、“稻-菜”轮作等种植调整措施,进行土壤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湿地周边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对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和仙居湖等5家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综合治理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状况。(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3.水生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完善水生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机制,建设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境保局部等部门参与)
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示范。
在全市区域内,创建一批示范镇,完善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设施,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市农业局、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参与)
(二)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
改善动物疫病控制净化设施,强化外来动植物疫病虫害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快速救援、维修和作业实时监测能力。建设森林、农业防火装备队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强化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建立市级监管指挥调度中心和县级追溯点。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改善监管条件。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主产区实验站。(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第六章 坚持开放发展& 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
坚持双向开放、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理念,充分把握大市场、大交通、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协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大农业开放力度,提升农业对外合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
一、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
(一)培育出口型基地。
在现有龙头企业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对小龙虾、食用菌、蜂蜜等优势产业出口基地的培育,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升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到2020年,争取农产品出口产值突破3亿美元,出口比值不断增长,做大做强我市出口农产品产业。(市农业局、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二)拓展出口市场。
巩固香港、欧盟、美国和东南亚等原有的传统市场,对外合作区域不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提升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宽我市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入到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跨境电商平台,将我市农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市商务局、市农业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三)开展招商引资。
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领导包联制度和项目拉练制度,明确责任主体、招商责任和包联责任,强化考核结账,实行招商引资完不成任务“一票否决”制。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开拓创新,大力度推进重资产招商、盘活存量资产招商、依托基金公司招商、建立专班招商、政府与企业联动招商、市县(区)“捆绑式”招商、股权招商、全产业链招商。(市招商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专栏5 农业对外合作重点领域
粮食产业:示范生产基地以及粮食仓储、加工物流。
经济作物产业:大豆、棉花、加工物流。
畜牧产业:畜禽养殖、加工物流。
渔业产业:水产养殖以及加工、冷库等配套服务。
特种养殖:蜜蜂养殖及加工物流。
农机装备产业: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及制造。
农资产业: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
森林产业: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木材加工。
二、推动农产品贸易稳步发展
随着我市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水产、香菇、畜禽、果蔬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链条的不断拉长,全市20家农产品出口型企业中,干制香菇及小龙虾成为两大主导出口产品。为巩固水产、香菇、畜禽、果蔬等传统出口产业优势,鼓励建设一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区),加强对出口企业退税政策的落实,以此推动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参与)
专栏6 开放助农重大工程
(一)农业对外合作支撑工程。
支持农业对外合作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农业企业家、技术推广专家,建立农业对外合作人才储备库。
(二)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工程。
在小龙虾、蜂蜜、香菇等农产品出口领域,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一、推进产业精准脱贫
(一)精准培育特色产业。
以促进贫困户增收为导向,精选市场潜力大、覆盖面广、发展有基础、有龙头带动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着眼长久稳定脱贫,将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选准脱贫产业和项目,构建脱贫硬支撑。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模式创新、扶贫资金发放方式创新和小额信贷投放方式创新。到2020年,贫困村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市扶贫办、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参与)
(二)精准帮扶贫困农户。
支持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扩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在保证已审批扶贫项目建设资金基础上,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探索将到村到户的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扶贫小额信贷、单位扶持、社会捐赠慰问等扶贫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以及土地托管、吸引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投入到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按股分红,增收脱贫。(市扶贫办、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外侨旅游局、市经管局、荆门供电公司等部门参与)
(三)精准强化扶持政策。
统筹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方式改革,进一步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在扶贫攻坚中的促进作用。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县(市、区)风险补偿金全覆盖、贫困户评级授信全覆盖、符合贷款条件贫困户贷款全覆盖,力争全市扶贫小额信贷规模达到2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和主要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县市区政府给予保费补贴支持。(市扶贫办牵头,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荆门中心支行、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参与)
二、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城乡能源保障水平,完善交通和信息服务网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发改委牵头,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荆门供电公司等部门参与)
1.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汉西水系连通、屈家岭汉江引水等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每个县城都有一个稳定的备用水源,每个乡镇建成一座标准化的自来水厂。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解决3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2.提升城乡能源保障水平。改造升级110千伏以下的农村中低压配电网,保障农村电力供应。新建9座220千伏变电站、31座110千伏变电站、22座35千伏变电站,新增10千伏配变3732台,建成覆盖城乡的稳定供电网络。完善全市燃气站点、设施及输配管网系统,将燃气管网向工业大镇、人口聚集较多的特色乡镇延伸,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气网络。
3.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以“智慧荆门”建设为契机,以城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为龙头,依托荆门市政务云平台,实现全市“一朵云”架构。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光纤入户”、“宽带下乡”工程,实现宽带网络户户通。加快推动4G网络县城、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着力推进“三网融合”,普及三网融合高清电视业务,鼓励运营企业间开展多种业务的深度合作,推动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创新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加快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城乡全覆盖。
4.推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改造市县城市出口路,打通县乡断头路,改善小城镇和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市区、县域、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完善的公路网络,实现所有县城通一级公路、乡乡通二级公路、20户以上农村居民点通沥青(水泥)路,全市90%以上的乡镇就近上高速公路时间在30分钟以下,民众出行就近上国省干线公路时间平原地区行政村10分钟以内、山区行政村20分钟以内。重点加强三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交通设施建设,建成荆门中心城区到石牌港一级公路等重点工程;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促进城乡客运无缝衔接。提升公路、客运、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通邮政等“三通”率达到100%。
5.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工作思路,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实施农村改厕、土壤修复、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和水生态环境治理八大行动计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推广“客店模式”,有效治理农村污水。在三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各县(市、区)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竹皮河流域、大柴湖开发区及漳河水库周边实现农村污水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全覆盖。结合“美丽乡村、洁净家园”行动,加快建成一批再生资源处理中心、垃圾中转站、区域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严格按统一划定的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进行布局,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养殖污染,全面禁止水库投肥养殖。
(二)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
分类分村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八大行动计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和防洪排涝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河道堰塘整治、水系连通、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每年新建100个左右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1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人居环境基本得到改善,新建市级美丽宜居村庄达到500个,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庄50个。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建设特色小镇,首批重点打造漳河爱飞客小镇、太子山森林小镇、柴湖花卉小镇、彭墩长寿小镇、屈家岭中国农谷风情小镇、孙桥对节白蜡小镇、官垱双低油菜小镇、石牌豆腐古镇、京山花鸟小镇、东宝绿色家居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到2020年,全市力争建成15个左右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力争打造5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市委农办、市住建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外侨旅游局等部门参与)
(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
加快农村教育、卫生计生、社保、文化等事业发展,构建城乡均等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均等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市发改委牵头,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体新局、市计生委等部门参与)
(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积极放开荆门市区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县城(县级市城区)、建制镇的落户限制,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保护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企业、社会事权划分,构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市发改委牵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市经管局等部门参与)
专栏7 共享富农重大工程
(一)特色产业扶贫工程。
重点实施高效种养殖、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等工程,提升产业扶贫带动力。继续扩大高效种养殖规模和贫困户参与面,促进增收脱贫。加强光伏扶贫运维管理,充分发挥效益。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示范镇、村、户创建活动。实现贫困村电商扶贫全覆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推动生态建设扶贫工程。(市农业局、市扶贫办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荆门电力公司等部门参与)
(二)贫困人口收入倍增行动。
210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非贫困村力争实现每村培育或引进一个以上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全市力争3000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扶贫,重点加大对贫困户的支持,带动1000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确保2020年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扶贫办牵头,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经管局等部门参与)
第八章 强化支撑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一)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投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推进县级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规范透明的监督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等部门参与)
(二)整合优化农业建设投入。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包括财政部门“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资金、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及示范村奖励资金、住建部门用于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的资金、环保部门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资金,土地整理、通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绿化、乡村旅游等项目资金,由县(市、区)根据项目资金的性质、实际需要,建立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担保、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主导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动各类建设性质相同、内容相近、投向相似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鼓励采取投入补助等方式实施建设项目。(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牵头,市农业局、人民银行荆门中心支行、银监会荆门监管分局等部门参与)
(三)调整优化农业补贴政策。
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健全补贴资金发放办法,确保农业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付给生产者。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力度。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高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完善结构调整补助政策,继续支持粮改饲、粮油轮作,加大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支持力度,落实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农监办、市经管局等部门参与)
二、创新金融支农政策
(一)完善信贷支持政策。
以钟祥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和钟祥市农村合作金融创新省级试点等两项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有序竞争、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和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扩大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有效预防三农信贷投入风险,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家庭农场主贷款等现有产品做大做强,进一步探索大型农机具、农资、应收账款等作为抵押物的融资模式创新。深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全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建立1对1的银企帮扶和信息沟通机制,切实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融资的可获得性。(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荆门中心支行牵头,市经管局、农发行荆门分行等部门参与)
(二)加大保险保障力度。
加快发展。按照中央支持保大宗、保成本,地方支持保特色、保产量,有条件的保价格、保收入的原则,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逐步实现我市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全市农业在全省的地位相匹配。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发展茶叶、淡水养殖等特色农业保险,大棚、滴灌等设施农业保险,蔬菜、园艺等都市农业保险,各类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损失保险以及补充农业保险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保险保障水平。努力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农房保险县级统保。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机具保险。探索开展县域农村综合保险试点。保险机构要积极与银行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合作模式,持续提高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对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挥保险促进农村融资的作用。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一是扩大政府、保险、银行三方合作,加快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切实缓解新型种养大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三是扩大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范围,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农业保险发展需要的网点和队伍。整合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保监等部门资源,建立农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保险经办机构与灾害预报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涉农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继续推进保险先进县市创建工作。鼓励县(市)、乡(镇)、村(组)对重点险种进行统保。(市政府金融办牵头,人民银行荆门中心支行、农发行荆门分行等部门参与)
三、完善农业用地政策
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作,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新型经营主体用于经营性畜禽养殖、工厂化作物栽培、水产养殖以及规模化粮食生产的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用地,可按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将集中连片整理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规模经营配套设施。(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等部门参与)
第九章 落实责任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内设由市委农办牵头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小组,统筹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项目建设和遇到的重要问题,有序推进规划中各项任务的落实、调度、督查、评估及报告,遇到重大情况报请政府协调解决。根据荆门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全国、全省市场形势,适时修改完善规划目标任务。各县(市、区)要成立规划任务落实的相关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统筹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工作。(市委农办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二、逐级衔接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各县(市、区)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强化政策落实。市直各单位要将本规划中涉及的分工任务纳入本单位的工作目标任务,争取政策倾斜,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市委农办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三、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发布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实粮食安全、“菜蓝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建立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督查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市委农办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四、强化法治保障
建立一部综合性农业面源污染的地方性法规,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农业建设用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依法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安全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坚决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严肃查处各类坑农、害农事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农业系统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应有作用。(市委农办、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食药监局、市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主办单位:荆门市农业局 地址: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大道7号 荆门市农业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网站备案编号:鄂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体土地扭转哪年开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