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有哪些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正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编辑:邢弈涵 http://www.unjs.com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你是否了解了呢?下面是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深刻领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坚持发展新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难题,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形势变化,主要矛盾也在转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追求量的增长,主攻总量不足的矛盾。现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不仅要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对生态服务消费需求也在增加,除了吃好,还要求玩好、游好,这对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不断提高的需求。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必须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供给方面我们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基础竞争力不足问题愈加凸显。从农业供给端发力,调整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化经营优势促农业节本增效,同时,加快用现代物质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技术要素供给水平和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
  过去,为解决总量不足矛盾,我们拼资源拼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化肥农药也是往猛里投。农业资源环境的弦一直绷得很紧,边际产能过度开发,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农业无效供给、扩大农业有效供给,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总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困局的关键之举。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历史性转变。
  主攻方向是提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综合效益高不高,竞争力强不强,根本上是看产品、产业和产业链,关键要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要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的基础上,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顺应肉类、水果、蛋奶等消费增加趋势,大力发展饲草、经济作物,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增加适销对路农产品供给,继续压减供过于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货品种。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二是立足比较优势,重点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把地方优势特色小品种,做成脱贫致富一方的大产业。三是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形式,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减肥减药,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绝不意味着要退回到&刀耕火种&,而是要更多依托农业现代化的良种良法,搞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升要素利用效率,更多应用清洁技术,多施用环境友好的有机肥等,多搞绿色种植、循环种养、休耕轮作、生态修复,实行以水定产限产等等,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持续利用。
  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要着眼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好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实现增值增效,让更多产业链增值环节和收益留在当地、留在农村惠及农民。二是要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近些年,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呈&井喷式&增长态势,为增效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提供了有力支撑。要继续发扬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方面的优势,活化农村资产资源价值,让绿水青山生态资源真正变成生产力,变成致富一方的金山银山。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还要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建设,要通过订单合作、资源资产入股等形式,让普通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根本途径是深化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重点在改革,成败看改革。关键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业农村关键性改革,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失衡和资源配置扭曲,解决农业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问题,要用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的活力红利,为改革注入全新动力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
  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当其冲的一项重点任务。唯有价格信号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主体才能进行有效的种植结构调整,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当前的第一场硬仗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现在已迈出关键性步伐,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要按照中央部署,继续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要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改革的原则,稳妥推进小麦、稻谷等重要粮食品种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与此同时,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减少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过度干预,提升农业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和补贴效能。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活化农村资产资源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守住底线,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稳步有序分类推进,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要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障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当前,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改革,重点要抓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整合就是用好存量资金,发挥合力效应,集中财力办想办的事。撬动就是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药引子&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农村金融创新要继续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支农职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匹配度更高的金融服务。要通过健全农村创新创业机制,吸引更多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共同建设农业农村,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活力。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专家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3.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4.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详解】
6.谈一谈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
7.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经济学分析
9.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
10.农业供给侧结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2    〖预览〗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欢迎您!请您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官网首页!
点击进入&&&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
点击以下图片也可进入&&&
【相关阅读】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
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3    〖预览〗为了方便大家,unjs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欢迎大家点击进入!
点击进入&&&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
点击以下图片也可进入&&&
【相关阅读】
1948年 8月,东北农学院筹委会成立,刘达任主任;
1948年11月,合并原长春大学农学院;
1949年 1月,原东北大学农学院、原东北科学院农林系、原哈尔滨市第一技术专科学校农学科并入东北农学院;
1949年 9月,东北农学院正式开学;
1950年 1月,东北农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农学院;
1950年10月,沈阳农学院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恢复东北农学院原称;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兽医科并入东北农学院;
1953年 3月,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学系部分教师调入东北农学院;
1994年 2月,东北农学院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东北农业大学;
2004年12月,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划归东北农业大学;
2006年10月,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整体划转东北农业大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4    〖预览〗欢迎登录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请点击以下入口进入该官网首页!点击进入&&&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 点击以下图片也可进入&&&
【相关阅读】 学校章程 关于发布《东北农业大学章程》的通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学校重新修订了《东北农业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经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黑龙江省教育厅审议,并报教育部备案,《章程》已正式核准生效,现予正式发布,自即日起正式实施。学校将以《章程》实施为契机,切实抓好对《章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努力营造学习《章程》、知晓《章程》、遵守《章程》、践行《章程》的良好氛围;将以《章程》为基本准则和依据,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发展水平;将紧密结合学校建设发展实际,不断丰富《章程》内容,健全《章程》监督机制,完善《章程》相关配套制度,有效保障《章程》的良好运行。特此通告。中共东北农业大学委员会东 北 农 业 大 学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5    〖预览〗2017新疆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心得体会新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近期将与基层群众“一对一”结对认亲,定期走动走访,真诚扶贫帮困,宣传政策法律,为巩固和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寻找新的抓手,为做好群众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在16日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动员大会上,自治区党委对主要任务和实施方案进行了部署。按照要求,活动对自治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对口援疆干部实施全覆盖:自治区本级行政事业单位11万干部职工与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个地州基层群众结对认亲;新疆各地州市全体干部职工与本地基层群众结对认亲;“访惠聚”工作组成员与所在村群众结对认亲,各单位其他人员与本单位“访惠聚”工作组所在村群众结对认亲;中央国家部委和19个省市援疆干部与受援地基层群众结对认亲。自治区党委要求各级干部职工每人结对一户基层群众,重点联系贫困家庭、“四老”人员、宗教人士、思想工作任务重、流动人口及文化程度不高等群体,坚持每两个月与认亲户走访见面一次,积极互学语言,了解认亲户家庭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帮扶如期脱贫,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惠民便民利民政策,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按照“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实施方案,县处级及县处级以上干部将于11月底、科级干部于12月底、一般干部于明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所属栏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相关:
  〖〗链接地址:
  资料共享平台提供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http://www.unjs.com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相关范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
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农业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构想,这是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思路的深化。与1998年中央提出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同,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农业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农业领域新的革命。具体说来,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谁来改,二是改什么,三是怎样改。
  谁来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我国是拥有近2亿农户的农业大国,户均土地不足1公顷,且被分成4块左右,农户经营呈现出高度的兼业化状态。这样兼业化的小农是很难承担建设现代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的。从供给角度看,超小规模农户的显著特点就是同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农产品供给的“蛛网”特征十分明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谷贱伤农的现象周期性出现,不仅农民收入很难持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一直十分脆弱,既经受不了较大的自然风险,又经受不了较大的市场风险。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的蔬菜、水果等不耐储存农产品的卖难现象,本质上就是经营主体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结果。尽管全国已经注册了150多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平均每个合作社的成员数只有不足70人,绝大多数只能做一些提供信息和技术推广工作,对本地市场都产生不了影响,更谈不上区域市场乃至全国性市场,单个合作社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小规模农户面临问题的集合。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4.47亿亩,占比达33.3%,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超过430万户,但单个农场的规模依然偏小。事实上,前述农产品卖难现象,就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了一定发展水平的背景下出现的。
  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的再造,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具体说来,主要有三个大问题亟须解决。第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土地制度是农村制度体系的基础,几乎每一项制度都是在土地制度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农村改革也是从土地制度开始的。当前,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做好农户承包地的“确权、颁证、登记”工作,让农民精确地知道自己究竟承包了多少土地,这是实现《物权法》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基础,也是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只有承包经营权精确并稳定了,其中的经营权才能稳定地转让,土地流转才能稳定并长期化,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在此基础上稳定发展起来。第二,家庭农场的联合。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流转土地总面积4.47亿亩,其中,流入农户2.62亿亩,占58.6%。按照430万个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计算,每个平均为609亩,一般为200-300亩之间,不可能单家独户面对市场,依然需要联合与合作。现实中看,由家庭农场联合组建、领办或者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可行的路径。实际上,大部分合作社都是由专业大户领办的,在山东、安徽等地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的案例,说明了即使大户也存在着联合闯市场的可能性和紧迫性。因此,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上就要适应这一趋势,不仅要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更要推进它们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第三,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十余个省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大都允许除合作社以外的其他市场主体(如企业)加入,从而有可能发展出家庭农场和大户搞经营、合作社搞服务、企业做市场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一是补短板。在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中国有很多短板要补,其中最紧迫的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具体说来,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制度建设方面: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形成基本的制度框架,形成为农服务的长效机制。
  主体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并逐步建立村级农业服务站点。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这类机构的服务一般都应该是免费的,是公益性服务。其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市场化主体等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这类机构的服务一般都是收费的,是经营性服务(合作社、协会为成员服务除外)。再次,要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最后,各级供销社改革要按照中央11号文件的要求,为农、务农、姓农,联结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服务机构,不断探索新的为农服务模式,如土地托管等,通过改革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市场建设方面:主要是市场秩序和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
  二是去库存。目前,中国农产品的库存主要表现在玉米、稻谷等,其中东北地区的玉米库存可能达到一年的产量,南方地区质量较低的稻谷也有一部分进入了库存。库存过大,一方面国家要花费巨额保管费用;另一方面,粮食在库里保存的时间越长,新粮变旧粮,再变成陈化粮,价值越来越低,对粮食本身也是巨大的浪费。去库存,首先要把财政对粮食收购、储存的费用由暗亏变明亏,库存的粮食按饲料、燃料酒精等途径进行限期消化,除了企业库存等民间库存外,要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年消费量17%~18%为基础,加上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弹性,计算出国家库存的粮食数量,正常情况下不要超过这个数量。其次,着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前,玉米流通政策正在以前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要点是由价内补贴改为价外补贴,价格随行就市。其市场化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如何保护粮农的利益,这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在玉米价格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制度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在保障供给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去库存还有一个被政策界和学术界忽视的重要方面,就是蔬菜、水果等不耐储存农产品产销不衔接,导致区域性卖难,大量农产品积压在农民家中烂掉,甚至由于收获成本高于销售价格而任其在田间腐烂。这一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长期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除了给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外,最重要的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靠新型经营主体的再造联结生产、市场与消费,减少流通环节,延长农产品价值链。
  三是降成本。新世纪以来主要农产品成本持续、全面上升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仅以2009年以来的变动为例,2009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亩均成本分别为683.12元、567.00元、551.10元,而美国同类农产品生产成本分别为952.03元、325.79元、615.12元,稻谷、玉米的生产成本均低于美国;到了2014年,三种作物亩成本分别为1176.55元、965.13元、1063.89元,美国同类产品分别为1030.8元、318.71元、696.84元,稻谷、玉米的生产成本均高于美国,小麦成本从2009年高74.07%上升到高3倍以上,完全没有竞争力可言。从成本结构比较看,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上升快是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是降成本的根本手段。
  四是调结构。这次农业结构调整,首先要树立大国土、大粮食观念,即从单纯的粮食拓展到所有食物,包括肉、蛋、奶、菜、水产品,以及马铃薯主粮化以后所带来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变化;从单纯的20亿亩耕地视野拓展到所有可以利用的国土资源,包括46.9亿亩林地、58.9亿亩草原,以及大量的荒山荒坡和海洋、河流的滩涂等,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生产出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食物。其次,要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扩大青储玉米种植面积,推进粮改饲、经改饲,用地养地相结合,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和收益率。再次,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在不断提高国内农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对于个别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大豆),也要制定一个对我有利的进口策略,并逐渐影响国际市场价格,而不是被动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一是始终把粮食产业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具有公益性产业的特征,必须保证一定的自给率,不能把饭碗完全交给市场,这就必须行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产业又具备一般产业的特征,必须通过竞争获得生存地位,通过市场实现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政策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的,目前又到了平衡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点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比如农业部门已经制定规划,要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去年和今年玉米价格下调,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也会调减。但不管怎样调,一定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在调整中逐步提高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和粮农的种粮积极性。
  二是始终坚持农民是改革的主体。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农民的选择,改革就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走弯路。当然,在新时期,农民群体也在发生分化,有430万家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数千万个经营面积以承包地为主的专业农户(微型家庭农场),也有很多的兼业小农。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要兼顾所有农民的利益,但改革要以专业化的农户为主,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微型家庭农场。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始终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业发展中,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竞争力提高一直是矛盾的统一体。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产品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能够比较有效地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促进产业融合,要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充分挖掘农业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养生等第三产业,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多维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化,以三产带动二产和一产,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全面发展。(作者: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来源:《前线》2016年第10期)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16534&次阅读&&&&2&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当下,改革已成中国各界共识。改革为年满65岁的中国注入动力的同时,将为世界带来什么,我们都在期待。
您还能输入&300&字
时长:12分钟
时长:5分钟
聚焦热点话题,汇集名家思想
时长:6分钟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构想,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农业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农业领域新的革命。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构想,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农业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农业领域新的革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供给侧改革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