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劳动法是否那得到劳动法的宣传手册?

股票/基金&
龙湖办事处积极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
作者:马燕 田甜&
  龙湖办事处积极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龙湖办事处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通过对辖区建筑工地进行全面摸排,详细登记用工单位农民工信息,包括查看劳动用工合同、工资支付凭证、农民工的基本信息等。  公布举报电话,发放宣传手册、宣传资料等向用工单位和农民工宣传《劳动法》及有关的政策法规,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 马燕 通讯员 田甜
12/31 02:2512/29 21:5312/28 06:5212/25 00:1312/20 21:3712/19 02:5612/18 09:1512/18 09:15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7cc32ae2cc437c-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关于开展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活动的实施意见
发布部门: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文号: 冀劳社办256号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扩权县(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今年10月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主题的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活动。现将我省此次普法宣传活动的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普法宣传的主要内容   (一)举办法规政策宣传活动。为深入做好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和督促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经研究,决定将2017年10月份作为我省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活动月。各设区市、扩权县(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有关人员,到公共场所、建筑工地、企业、社区举办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咨询活动,向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同志要亲自带队,并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厅有关处室、厅属各事业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深入基层或利用服务窗口,认真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咨询和宣传活动。   (二)组织好《农民工维权手册(2017年)》宣传和印发工作。部普法办公室已将《农民工维权手册(2017年)》电子版发布到劳动保障部政府网站(网址:www.he.)。各设区市、扩权县(市)要自行印刷《农民工维权手册(2017年)》,在普法活动中免费向农民工发放,同时将《农民工维权手册(2017年)》电子版发布到本地网站,供广大群众浏览、下载。   (三)在执法检查中宣传劳动保障法规政策。从10月25日起,省厅将联合建设、监察部门和省总工会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活动中,要广泛宣传《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最低工资规定》、《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以及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   (四)商请新闻媒体进行系列宣传报道。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商请新闻媒体对普法宣传活动和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活动进行报道,扩大宣传声势,对严重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予以曝光,呼吁全社会共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开展其他普法宣传活动。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展览、座谈会、法制讲座等活动,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省厅将在10月下旬组织一次有部分市、县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研究总结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存在问题及措施。   二、开展好普法宣传活动的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厅由政策法规处牵头,各设区市、扩权县(市)也要明确牵头单位,从各业务机构抽调人员组织好法规政策宣传活动。要切实保障普法材料印刷和普法宣传活动的相关经费,保证普法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要将这次普法活动与将要开展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结合起来。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把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作为普法宣传活动的重点,通过普法宣传,督促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工资;通过严格执法,推动普法工作。普法机构要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搞好这次普法宣传活动。   (三)普法宣传活动期间,省厅将结合《劳动法》实施情况自检活动,到部分市、县(市、区)进行调研;普法宣传活动结束后,各设区市、扩权县(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11月10日前将总结材料报省厅政策法规处。
二〇〇五年十月九日 职场劳动工伤法律纠纷,为您在线解答。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时常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争议,导致劳动纠纷,纠纷不解决,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力力市场有序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赢了网建议大家遇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寻求法律咨询的帮助。
来源:(关于开展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活动的实施意见/y/ld/631568.html)
更多福利待遇纠纷解决方案
简单经济快速解决,适用于涉案金额小的案件
司法程序裁决、判决
请您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找到【扫一扫】。对准二维码扫描后即可关注赢了网公众号王家镇司法所开展《劳动法》宣传活动
11:10 来源:宜宾新闻网
新闻网6月20日讯(雷松林)为维护广大群众的劳动权益,提升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6月16日,王家镇司法所开展了《劳动法》专项宣传活动。
活动中,司法所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派发《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农民工法律援助》等法律宣传手册,边派发边给群众讲解法律知识,询问他们或他们家人的工作情况,并接受群众的咨询。
此次宣传活动一共记录了法律咨询2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编辑:兰东 责任编辑:庞依依)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地址:翠屏区南岸叙府路西段16号 邮编:644002
 蜀ICP备 川新备08-120014
宜宾市公安局网监支队备案号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
来源: 时间: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国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实施 1 年以来,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 摘 要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月均工资比 2004 年增加 625 元,拖欠问题有所缓解, 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但是农民工收入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也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 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 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最新情况;调查报告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 独特的社会群体[1]。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的估算,2004 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 1.2 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 2 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 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 。为了解决农民工 问题,政府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规定、 方针政策,设立了维护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 民工生存状况的组织和机构,加强了对农民工问题的治理。2006 年 3 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份关于农民工问 题的综合性文件。《国务院意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升到“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和基本原 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解决农民工诸问题的思路、任务和具体措施。一年来,《国务院意见》的 实施效果如何?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问 题需要解决?怎样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2007 年 2~3 月,武汉大学农民工问题研 究课题组在武汉、广州、深圳、东莞和湖北省、河南省等部分农村进行了一次农民工最新情 况的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 1 000 份,收回问卷 812 份,有效问卷 765 份,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的就 业地分布在 19 个省市、输出地分布在 28 个省市,涉及农民工的各种问题 81 个。以期通过调 查获得的数据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调查数据和《中国统计年 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 2005 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比 、 较,分析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及其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效果 做出评价,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政策建议。1 1 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1.1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仍以青壮年为主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 仍以青壮年为主在 763 个样本中,平均年龄为 33 岁,其中 16~25 岁的占 28.8%,26~30 岁的占 12.3%,31~40 岁的占 31.4%,41 岁以上的占 27.5%。2004 年相比[2],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提高了 4 岁,30 岁以 与 下的农民工比重下降了近 20 个百分点,而 40 岁以上的农民工比重增加了近 12 个百分点。从 性别结构看,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 31 岁,30 岁以下的占 53.8%;男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 34 岁,30 岁以下的占 38.5%。1.2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但仍然偏低从文化程度看,2007 年初,文盲/半文盲占 3.3%,小学文化程度占 16.6%,初中文化程度占 59.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 18.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 0.7%。与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的调查数据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 83%下降到 8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 占比重由 17%上升到 19.5%。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调查中, 农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为 8.7 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达 80?5%。在对“阻碍你外 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16?4%的农民工认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碍,这在 所有选项中是最高的。1.3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有所扩大,但仍以制造业、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部门有所扩大 但仍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 但仍以制造业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但是农民工的就业部门仍 然比较集中。720 个样本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分别占 42.1%和 36.7%, 在 二者共占 78.8%,其次依次是社会服务业占 6.4%,批发零售业占 4.4%,住宿餐饮业占 3.8%,采矿 业占 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 0.8%,其他行业占 2.4%。与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从事制 的调查数据相比,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造业的农民工 2002 年占 22%,2003 年占 25.2%,2004 年占 30.3%,2007 年初达到 42.1%;从事建 筑业的农民工 2002 年占 16.6%,2003 年占 16.8%,2004 年占 22.9%,2007 年初达到 36.7%。1.4 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但大部分农民工认为他们在打工地的 农民工家庭务工收入增加,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但大部分农民工认为他们在打工地的 民工家庭务工收入增加 经济状况得到改善经济地位仍然不高 调查显示,2007 年初农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 18 588 元,人均收入 4 408 元,其中人均务工收 入 3 314 元,人均农业纯收入 1 094 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 76.7%。根据武汉大学经济研2 究所 2005 年的调查,2004 年,农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 16 065 元,人均收入 3 587 元,其中人均务 工收入 2 681 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 74.9%。2004 年相比,农民工家庭务工收入有了较 与 快的增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工家庭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虽然,农 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并有 68?2%的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情况在当地农村居于中等以 上,但 65.7%的农民工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打工地居于中下等以下,这种反差表明我国城乡 收入差距仍然较大。1.5 东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加 跨省 东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加,跨省、 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加 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在本次调查中,中西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比例为 71.4%,比 2004 年高出 4.4 个百分点;[2]57.9% 的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就业。虽然农民工的输出输入地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出现了两个显著的 2007 年初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比 变化:一是农民工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重有所提高。2004 年的 70%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而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则较 2004 年的 14%上升 了 13 个百分点,达到 27%。二是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2004 年跨省和跨地区 就业的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 50%和 35%,2007 年初,这一比重分别为 48.6%和 32.4%,分 别下降了 1.4 和 2.6 个百分点。2 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积极变化和存在问题2.1 农民工的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工的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工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农民工月均工资由 659 元上升到 780 元,增长 18.4%。而在 2007 年初,农民 工月均工资超过 1 300 元,达到 1 305 元,比 2004 年增加了 625 元,增长 80?1%,可见 2004 年以 来,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加快。从各月均收入组看,2007 年初月均 800 元以下的低收入组的农 民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月均收入在 300~500 元的农民工占 2?9%,比 2004 年下降了 14?9 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 500~800 元的农民工占 15?6%,比 2004 年下降了 21?4 个百分点。月均 800 元以上的较高收入组的农民工的比重则大幅度增加,如月均收入在 800~1 000 元的农民工 占 32?0%,比 2004 年提高了 15?6 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 1 000~1 200 元的农民工占 13?1%, 月均收入在 1 200~1 500 元的农民工占 17?2%,1 500 元以上的的农民工占 19?2%,三者合计, 即 1 000 元以上的农民工达到 49?5%,比 2004 年提高了 28?3 个百分点。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显著低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农民工 2007 年初的月均工资仅相当于 2005 年 11 月全国职工月均工资的 85?4%。此外,2007 年初农3 民工平均每周工作 65 h,大大超过了城镇职工的平均工作时间。如果按 2005 年城镇职工每周 工作 47?8 h 计算,则 2007 年初农民工小时工资仅为 2005 年全国职工小时工资的 62?8%,农 民工的相对工资水平就更低了(2005 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2 工资拖欠问题有所缓解,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峻 工资拖欠问题有所缓解 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峻在此次调查中,65?4%的被调查对象从未被拖欠过工资,18?8%的偶尔被拖欠过工 资,15?8%的经常被拖欠工资,人均拖欠工资 384 元,而且大多数农民工通过与雇主协商等方式 已经追回其中的 85%。与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 2005 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偶尔或经常被拖欠 工资的农民工比重降低了 13? 个百分点,人均拖欠工资也下降了近 600 元,追回的工资比例则 7 上升了 12?4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两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行业和地区的工资拖欠情况看,工资拖欠的行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而地区结构则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中,建筑业的工资拖欠问题 仍然最为严重,制造业次之,服务业最好。在工资拖欠问题最为严重,政府集中治理力度最大的 建筑业,工资拖欠的比重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本次调查中,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 的农民工仍达到 44?5%,比全国平均值高出 9?7 个百分点。在服务业,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 的农民工占 19?4%,比全国低 15?2 个百分点。从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结构看,作为农民工最 为集中的东部地区,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最严重的地区,因而也一直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地区。从本 次调查的结果看,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已经超过东部成为拖欠农民工工资 在西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 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东部地区则成为程度最轻的地区。农民工达到 58?3%,比全国平均高出 23?7 个百分点;而在东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 农民工比重比全国低 2?9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情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 资的农民工比重比全国高出 2?3 个百分点。2.3 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和工作的途径仍然以 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有所改善 但大部分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和工作的途径仍然以非正式途径为主 调查显示,有 17?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政府组织,7?0%的农民工在找工 作的过程中使用过职业介绍机构,而这一比例在 2004 年分别为 1?9%和 12?6%,两者合计共 提高了 9?9 个百分点。表明农民工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有所改 善。但是农民工的非正式信息渠道和就业途径仍然居于主导地位。2007 年初,75?6%的农民 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政府组织和职业介绍机构,85? 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使用过亲戚、 熟人和老乡等关系,82? 3%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亲朋好 友等个人关系,只有 4?2%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和政府组4 织,5?8%的农民工则是将街上张贴的招工广告作为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上述对农民 工找到工作最有帮助的信息渠道与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基本上一致。由于缺乏亲 朋好友等个人关系的帮助和政府与职业介绍机构的依靠,仍有 11?6%的农民工认为找工作遇 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就业信息和没有人帮助。调查显示,使用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时间,81?6%的是在 1 周以 内,11?7%的是在 1 个月内,6?6%的是在 1 个月以上,而未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 系找到工作的时间,这一比例分别为 70?4%、17?6%和 12?0%。虽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 用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比不使用个人关系能够更快地找到工作,但是通过政府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人才市场等正式渠道获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农民工 的平均工资,要高于通过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和街上张贴的招工广告等非正式渠道获取工作 信息或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在本次调查中,前者的月均工资为 1 348 元,后者的月均工资为 1 267 元,前者比后者高出 81 元。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类似的结论[2]。那么以提 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打工主要目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能够给他们 带来较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政府组织或职业介绍机构呢?主要原因是相关组织机构、 服务 的不到位以及这两种方式本身的不规范、不完善,导致农民工不得已而选择其他的非正式途 径。在本次调查中,6?8%的农民工认为以上两种途径费用太高,26?6%的农民工对以上两种 途径缺乏信任,害怕被骗,13?0%的农民工仍然不知道利用以上两种途径,53?6%是由于有了亲 朋好友等个人关系的介绍等原因而放弃使用以上两种途径。2.4 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依然严重,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 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依然严重 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调查显示,2007 年初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每周平均 6?5 天,每天平均 10?0 h,比 2005 年 3 月的每周平均 6?6 天和每天平均 10?01 h 略有下降,但大大高于城镇职工的平均劳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超时加班就成为农民工工作的常态。60?9%的农民工表示他们要经常加 班,54? 1%的农民工表示在节假日不能得到休息。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 很多工种岗位具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特点,超时加班工作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 康。虽然农民工要经常加班,以牺牲健康权和休息权为代价,但是很多农民工却得不到应有的补 偿。在经常加班的农民工中,有 40?6%的没有加班费。在节假日的加班中,更有 60?1%的没 有加班费。2.5 虽然农民工对企业和工种岗位的满意度较高,但农民工的社会满意度较低 虽然农民工对企业和工种岗位的满意度较高 但农民工的社会满意度较低2007 年初,农民工对目前打工的企业和工种岗位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在农民工对打 工的评价中,对打工单位“很满意”的占 5?2%,“较满意”的占 25?3%,“一般”的占 52?5%,“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仅占 14?6%和 2?4%。农民工对目前的工种岗位感到5 “很理想”的占 5?4%,“较好”的占 29?7%,“一般”的占 49?5%,“较差”和“很差”的 仅占 12?8%和 2?6%。与 2005 年相比,农民工对企业和工种岗位的满意度都有所提高。从社 会地位方面看,65?7%的农民工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打工地居于中下等以下,47?6%的农民 工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一般,20?3%的被访者感觉社会地位不高,个人尊严方面曾经受到过伤 害,9?6%的农民工担心受城里人的歧视。2.6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有所提高 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与 2005 年相比,2007 年初,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均有所提高。2007 年 初,有 66?5%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参加社会保障,比 2005 年的参保意愿提高了 11?5 个百分点; 实际参加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总人数的 26?2%,8?0%,13?0%和 4?8%,比 2005 年分别提高了 19?8,6?2,11?2 和 4?1 个百分点。说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程度依然很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都有待提高。2.7 尽管大部分农民工愿意市民化,但他们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和困难 尽管大部分农民工愿意市民化 但他们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和困难只有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才算完成,只有尽可能多的农民工成为 市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格局才能改变,农民工问题才能最终消失,“三农”问题也才有可 能得到解决。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大部分农民工愿意脱离农村、实现市民化,而且这种愿望还 在增强,但是他们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障碍和困难。在接受调查的 757 位农民工中,在条件或政 策许可的情况下,67?8%的希望脱离农村,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一比例比 2005 年提高了 13?3 个百分点;不希望脱离农村,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仅占 32?2%。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 是城乡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距。调查显示,在农 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最主要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更好”“孩子 、 能 接 受 更 好 的 教 育 ”、“ 农 民 负 担 太 重 ”、“ 农 民 社 会 地 位 太 低 ” , 分 别 占 33?7%,21?0%,13?9%,10?6%(见表 1)。农民工不希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来自城市的工作、 生活压力和风险。农民工不希望成为城里人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市压力大,不如 农村生活舒适”“城市就业风险大,害怕失业后生活没有保障”“城市房价太高,买不起住房” 、 、 、 “城市生活费用太高”,分别占 22?7%,21?9%,14?6%,11?2%(见表 2)。尽管大部分农民工希望脱离农村,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在 694 个 样本中,87?0%的农民工认为还没有成为市民,5?8%的农民工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市民, 只有 7?2%的农民工认为已经成为市民政策性因素是阻碍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最主要原因。在 没有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中,25? 6%的认为是政策原因造成的,只有 11? 3%的是不愿意成为市民。此外,虽然有 63?1%农民工的认为是自身还不具备成为市民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这部分农民 工真的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而是恰恰反映了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农民工成为市民的6 条件要求过高,从而农民工也按照政府的标准来审视自身的条件。在农民工认为成为市民的最 主要标志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 取得了城市户口” 、 “ 和“在城市购买了住房”,分别占 37?9%,25?6%和 17?7%。这些成为市民的标志或条件本 身就是由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设置的,在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背景下,农民工确实很难具 备这些条件。在影响农民工成为市民的因素中,92? 3%的农民工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城乡分割 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过高的房价,还有 6?6%的农民工认为是农村土地 制度。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 表 1 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项 目 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更好 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农民负担太重 农民社会地位太低 最主要的原因 33.7 21.0 13.9 10.6 第二位的原因 20.7 22.4 9.4 7.8 14.6 11.7 11.5 1.9 第三位的原因 10.0 19.9 15.0 8.8 13.7 17.3 14.1 1.2 合计 64.4 63.3 38.3 27.2 36.7 35.1 28.0 7.0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障 8.4 城里人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6.1 城里人有体面和稳定的工作 其他原因 2.4 3.9表 2 农民工不希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 农民工不希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项 目 城市就业风险大,害怕失业后 生活没有保障 城市房价太高,买不起住房 城市生活费用太高 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 在城市受歧视,融入城市难 城市教育费用太高 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市民待遇 其他原因 21.9 14.6 11.2 8.6 5.6 3.0 1.7 10.7 14.6 14.1 21.6 10.6 6.5 14.1 5.5 3.0 7.9 15.7 24.2 10.1 7.9 12.9 8.4 1.1 44.4 44.4 57.0 29.3 20.0 30.0 15.6 14.8 最主要的原因 22.7 第二位的原因 第二位的原因 10.1 第三位的原因 11.8 合计 44.6 城市压力大,不如农村生活舒适3 农民工新情况的原因分析以上农民工新情况的分析表明,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7 提高,拖欠问题所缓解,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农民工的会保障实际参保率有所提 高,但是农民工收入低、社会障参保率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 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还远远没有实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首先 是政策效应和制度因素,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农民 工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等。农民工的状况之所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得到有效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问题 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意见》的贯彻,显现出明显的政策效应。而农民工问 题之所以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还远远没有实现,主要原 因也在于制度的缺陷和政策效应的不足,毕竟《国务院意见》的贯彻还只有 1 年的时间,许多政 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政策效应必然有限。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主要是由于目前还存 在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和城乡土地制度的缺陷。农民工新情况的出现,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由于中国正 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 因此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由于中部崛起战略、西 部大开发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特别是城市经济都加快发展,都增加 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在本地就近打工,成本更低,困难更少,所以东部地区虽然仍是农民工 的主要输入地,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大幅度增加,跨省、 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也 有所下降。由于劳动力素质、教育事业发展的周期较长,所以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短期内难以 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严重,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 改变,文化程度短期内也难以有较大的提高。法定休息日,则是劳动力供过于求、农民工素质不高、就业制度不完善、劳动法没有得到有效 遵守、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享受不到市民待遇、遭歧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 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实际参保率不高,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农民工方面看,工作不 稳定、就业流动性大、收入也不高是农民工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的最主要原因。从企业方面 看,大部分农民工是在个体、民营企业就业,这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主观上也不愿意为 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从地方政府方面看,他们主要是担心强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 费会降低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4?1 ? 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国务院若干意见》一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落实各项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根据上述对农民工新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特别要注意采取以下 具体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劳动法,真正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整顿和完善政府的就8 业组织和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强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信息和服务,保证农民工就业的正式渠 道的廉洁高效,尽可能使其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导途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首先下决心建 立强制性的、规范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然后再逐步纳入全国城乡统一 的社会保障体系。4?2 ? 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 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和 “民工潮” 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最终必然消失。农民工和 “民 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 体制转轨、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农民工和“民工潮” 虽然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把二、三产业的劳动者区分为城市职工与农民工 两种,毕竟是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农民工潮水般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毕竟还是一种非常 规的成本过高、问题过多、副作用过大的乡城人口流动。农民工问题和“民工潮”现象最终 必将消失。那么,农民工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民工潮”现象怎样才能最终消失呢?我们认为, 城市化是农民工问题最终解决、 “民工潮”消失的根本途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要害, 就是要想办法逐步使大部分农民工市民化,也成为城市职工。因为,只有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民工“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落后的二元经济才能真正转变成一元现代化经济,“候鸟” 式的农民工才能成为永久性的城市职工,农民工才能变成市民,春节一般也不需要回农村过年, 也就不存在农民工及各种歧视和损害农民工利益的问题,“民工潮”及其带来的春运紧张也就 自然消失。除了通过制度创新,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各种制度障碍,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证之 外,农民工市民化还有一个需要有效解决的困难问题,即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成本应该由谁来 承担。我国提出 2020 年将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4], 年中国城市化率每年平均提高 1?3%,如果按照这个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计 算,202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 60%左右,据测算 2020 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 14? 亿左右,城市 5 总人口则将上升到 8?7 亿,2006 年城市总人口是 5?77 亿,到 2020 年城市人口将增加近 3 亿, 假定其中 2 亿是农民工及其子女。按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测算(中国城市化 的成本分析.http://www./chinese/zhuanti/2005cxfz/815976.),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 市居民需支付社会总成本约 2?5 万元,2 亿农民工及其子女市民化,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约 5 万亿元,按 14 年计算,每年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约 3 千多亿元。谁来支付这个成本?肯定主要不 能直接由农民工支付,因为农民工的收入已经很低,既无力支付,也不合理。当然,也不能由城市9 居民承担。我们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除了雇佣农民工的企业和农民工自身要支付一 部分之外,主要应该由各级政府支付,现在政府应该有这个财力(2006 年全国财政收入 39 343?62 亿元,比 2005 年增加 7 694?33 亿元)。而且,政府支付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是由农民 工间接支付的。因为,政府在这方面支付的资金,可以主要来源于由农民工创造的价值转化而来 的利润和税收。每年每个农民工只创造 3 000 元利润和税收,1?2 亿农民工就有 3 600 亿元,足 够支付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事实上,每年每个农民工创造的利润和税收,远远不止 3 000 元。所以说,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实际上主要是由农民工自己支付的。参考文献 [1] 朱 信 凯 . 农 民 市 民 化 的 国 际 经 验 及 对 我 国 农 民 工 问 题 的 启 示 [J]. 中 国 软 科 学,~34.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3 ~ 4, 73. [3]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0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 布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报告汇集了对农民工问题 系统调查研究的丰硕成果, 是近年来全面、系统、深入 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权 威成果, 受到国务院领导同 志和各方面的高度评价。2005 年初,国务院领 导同志就研究解决农民工 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国 务院研究室牵头,对农民工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到 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四川、河南、宁夏等 11 个省(区、市)进行调研,实地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居住区、农民工培 训场所、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农民工子弟小学等,召开各种类 型的座谈会 50 余次。历经 10 个多月,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起草 形成了报告。农民工月收入主要在 500 至 800 元之间 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正在城镇务工和 返乡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 500 至 800 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 300 元以下的占 3.58%,300 至 500 元的占 29.26%,500 至 800 元的占 39.26%,800 元以上的占 27.90%。目前,农民工打工主要依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通过“资 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一轮地以滚动方式进城。据调查,通过熟人或亲戚 介绍的比例达到 60.37%,而通过中介机构介绍和自己应聘的仅占 14.20% 和 12.10%。仅 53.70%签订用工合同 调查当中,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 53.70%,没有签订 的占了 30.62%,有 15.68%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在被调 查者中,认为用工合同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农民工占 20.86%和 40.67%, 认为没有用的占 13.95%。仅 47.78%按时领工资 调查显示,农民工工资领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按月领取,为 60.37%;另一种方式是按年领取,为 28.02%。在被调查者中,基本能按时 领取工资的达到 47.78%,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达到 35.68%和 15.68%。仅 13.70%每天工作在 8 小时以内 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每天工 作大多超过 8 小时。在被调查者中, 每天工作时间 8 小时以内的仅占 13.70%, 8 至 9 小时之间的达到 40.30%,9 至 10 小时之间和 10 小时以上的分别占 23.48%和 22.50%。在二、三产业中占半数以上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 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 52%,已成为支撑 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报告同时指出,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 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2004 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 780 元,月平均生活消费支出 290 元,平均全年节余 3000 元左右。农民工群体 每年带回家的数以千亿计的现金,成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改善生活条件的 重要来源。针对农民工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针对 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审批手续和收费的政策在少数地区落实仍不到 位,乱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研组在报告中指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地 均对本地区针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但在 个别地方外来人员居住集中的街道、乡镇,还存在乱收费情况,如超标准收 取卫生清扫保洁费,擅自收取综合管理费、宣传管理手册工本费等。调查还显示,个别地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 仁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个别教育部门擅自抬高免收借读费的申请标 准;少数地方农民工培训所需财政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影响农民工就业培训 工作顺利开展;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 劳动合同,有的政府主办的劳动保障培训基地收费公示不符合规定等。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2013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 10:00一、农民工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6894 万人,比上 年增加 633 万人,增长 2.4%。其中,外出农民工 16610 万人,增加 274 万人, 增长 1.7%;本地农民工 10284 万人,增加 359 万人,增长 3.6%。在外出农民工 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3085 万人,增加 124 万人,增长 1.0%,举家外出农民 工 3525 万人,增加 150 万人,增长 4.4%。表1 农民工规模 单位:万人 指 标 农民工总量 1.外出农民工 (1) 住户中外出 农民工 (2) 举家外出农 民工 2.本地农民工 2008 年
10284二、农民工培训与就业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 32.7%,比上年提高 1.9 个百分点。各年龄段 农民工接受培训比重均有提高。表2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 单位:% 指 标 合计 20 岁及以下 21-30 岁 31-40 岁 41-50 岁 接受农业技能培训 2012 年 2013 年 10.7 9.3 4.0 5.0 6.2 5.5 11.0 9.1 14.9 12.7 接受非农职业技能 接受技能培训 培训 2012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3 年 25.6 29.9 30.8 32.7 22.3 29.9 24.0 31.0 31.6 34.6 34.0 35.9 26.7 31.8 32.0 34.1 23.1 27.8 30.5 32.1 50 岁以上14.512.416.921.225.525.956.8%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比上年下降 0.3 个百分点;42.6%的农民工 从事第三产业,比上年提高 0.1 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 61.8%在第二产业就业, 本地农民工 48.6%在第三产业就业。表3 2013 年分行业的农民工人数构成 单位:% 指 标 制造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 业 其他行业 合计 31.4 22.2 11.3 6.3 5.9 10.6 12.3 外出农民工 35.0 23.5 8.1 4.6 7.0 9.4 12.4 本地农民工 27.5 20.8 14.8 8.1 4.7 11.9 12.2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就业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在中部地区就业从事建筑业与 制造业并重,在西部地区就业以从事建筑业为主。表4 2013 年分地区分行业的农民工人数构成 单位:% 指 标 制造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其他行业 东部地区 43.1 17.5 10.2 5.3 5.0 9.9 9.0 中部地区 20.1 28.5 12.9 7.3 6.2 11.1 13.9 西部地区 13.2 30.0 13.2 8.2 8.1 12.2 15.183.5%的农民工为受雇就业,16.5%的农民工为自营就业。受雇就业农民工 65%从事第二产业;自营就业农民工 82.1%从事第三产业。表5 2013 年按就业方式和行业分的农民工人数构成 单位:% 指 标 制造业 建筑业 受雇就业 35.8 25.6 自营就业 10.7 5.9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 业 其他行业 三、外出农民工流向分布5.5 4.5 5.3 10.0 13.339.6 15.1 8.5 13.1 7.1在外出农民工中,7739 万人跨省流动,8871 万人省内流动,分别占外出农民 工的 46.6%和 53.4%。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以省内流动为主,中西部地区外出农 民工以跨省流动为主。表6 2013 年按输出地分的外出农民工人数及构成 单位:万人、% 人数 指 标 合计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外出 农民工 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
2 17 40 2410 构成 外出 农民工 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 100.0 46.6 53.4 100.0 17.9 82.1 100.0 62.5 37.5 100.0 54.1 45.9东部地区跨省流出农民工 882 万人,72.6%仍在东部地区省际间流动;中部 地区跨省流出农民工 4017 万人,89.9%流向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跨省流出农民工 2840 万人,82.7%流向东部地区。在跨省流动农民工中,流向东部地区 6602 万 人,占 85.3%;流向中西部地区 1068 万人,占 13.8%。跨省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入大中城市。省内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入小城镇。表7 2013 年按城市类型分的外出农民工人数及构成 单位:万人、% 指 标 外出农民工人数 其中: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 外出农民工构成 合计 9 . 直辖市 5 8.5 省会 城市 08 22.0 地级市 (包括副省 级) 89 33.4 小城镇 5921 其 他6 9 6 9 0 35.7 0. 其中: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0 100. 0 100. 014.4 3.322.6 21.539.6 28.14 0. 22.5 9 47.1 0四、外出农民工收入、消费、居住 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2609 元,比上年增加 319 元, 增长 13.9%。分行业看,制造业人均月收入 2537 元,建筑业 2965 元,批发和零 售业 2432 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133 元,住宿和餐饮业 2366 元,居民 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297 元。图 1 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和增长率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 892 元,比上年增加 159 元,增长 21.7%,比收入增 长幅度高 7.8 个百分点。其中,人均月居住支出 453 元,比上年增长 27%。表8 2013 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元、% 指 标 合计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地级市(包括副省 级) 小城镇 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 金额 892 972 911 807 增长率 21.7 23.4 20.2 21.5 其中:人均月居住支出 金额 453 500 432 430 增长率 27.0 25.9 34.2 21.5 外出农民工中,租房居住(与人合租及独立租赁)的农民工占 36.7%,比 上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 在单位宿舍居住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 3.7 个百 分点。农民工务工所在城市规模越大,越依靠租房方式解决居住问题。表9 2013 年按城市和住宿类型分的外出农民工人数构成 单位:% 指 标 合计 直辖市和省会 城市 地级市 小城镇 生产 务工 单位 工地 经 与人 独立 地 宿舍 工棚 营场 合租 租赁 自购 所 房 28.6 11.9 5.8 18.5 18.2 0.9 30.4 33.0 23.0 14.9 10.9 10.4 5.9 5.8 5.6 21.6 20.5 13.9 20.4 19.9 14.9 0.7 0.9 1.2 乡外从 业 其他 回家居 住 13.0 3.1 3.2 6.4 27.3 3.0 2.7 3.8从雇主或单位得到免费住宿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 46.9%,比上年下降 2.6 个百分点; 从雇主或单位得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 8.2%,比上年下降 1 个百分点。图 2 获得免费住宿或补贴的农民工比重五、外出农民工权益保障 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 9.9 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 25.2 天,日从 业时间平均为 8.8 个小时。与上年相比,超时工作农民工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表 10 外出农民工从业时间和强度 指 标 全年外出从业时间(月) 平均每月工作时间(天)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小时) 日工作超过 8 小时的农民工比重(%) 周工作超过 44 小时的农民工比重(%) 2012 年 9.9 25.3 8.7 39.6 84.4 2013 年 9.9 25.2 8.8 41.0 84.7外出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 0.8%,比上年上升 0.3 个百分点。图3 外出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 41.3%,比上年下降 2.6 个百 分点。其中,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下降了 3.5 个百分点,签订 一年以下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与上年基本一致, 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农民 工比重增加了 1 个百分点。图 4 外出农民工签订合同的比例 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比例继续上升。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重比上 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 参加工伤保险的比重提高 4.5 个百分点,参加医疗保险和 失业保险的比重均提高 0.7 个百分点,参加生育保险的比重提高 0.5 个百分点。表 11 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 单位:% 2008 年 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生育保险 9.8 24.1 13.1 3.7 2.0 2009 年 7.6 21.8 12.2 3.9 2.4 2010 年 9.5 24.1 14.3 4.9 2.9 2011 年 13.9 23.6 16.7 8.0 5.6 2012 年 14.3 24.0 16.9 8.4 6.1 2013 年 15.7 28.5 17.6 9.1 6.6六、新生代农民工 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 12528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46.6%, 占 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 65.5%。表 12 2013 年新生代农民工规模 单位:万人 指 标 新生代农民工 老一代农民工 合计
外出农民工
本地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 6.1%,初 中占 60.6%,高中占 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12.8%。在老一代农民工中,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24.7%,初中占 61.2%,高中占 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 度占 1.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 工高 19.2 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务工。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地域分布看, 8118 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占新生代农民工的 64.8%;2217 万人在中部地区务 工,占 17.7%;2155 万人在西部地区务工,占 17.2%。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点 看, 6872 万人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占新生代农民工的 54.9%,老一代农 民工这一比例为 26%,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好在大中城市务工。八成以上选择外出从业。在新生代农民工中,10061 万人选择外出从业, 占 80.3%; 2467 万人本地从业,占 19.7%。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 仅为 21.7 岁, 老一代农民工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 35.9 岁,与老一代农民工相 比,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低 14.2 岁。2013 年间,87.3%的新生代农 民工没有从事过任何农业生产劳动。以从事制造业为主。新生代农民工中,39%从事制造业,14.5%从事建筑业, 10.1%从事批发和零售业,10%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老一代农民工中,2 9.5%从事建筑业,26.5%从事制造业,10.9%从事批发和零售业,10.6%从事居民 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不及老一代 农民工的一半。在外务工更倾向就地消费。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月生活消费支出人均 939 元, 比老一代农民工高 19.3%;新生代农民工 2013 年人均寄回带回老家的现 金为 12802 元,比老一代农民工少 29.6%。在外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 租房居住,其中,单独租赁住房或与他人合租住房的占 40.4%,在单位宿舍居住 的占 34.1%,在工地工棚居住的占 7.3%。月租房支出人均为 567 元,占月均生活 消费支出的 60.4%。附注1.农民工监测调查简介 为准确反映全国农民工规模、流向、分布、就业、收支、生活和社会保障 等情况,国家统计局 2008 年建立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在农民工输出地开展监 测调查。调查范围是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域,在 1527 个 调查县(区)抽选了 8930 个村和 23.5 万名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入户 访问调查的形式,按季度进行调查。2.主要指标解释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 6 个月及以上 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指 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指 1980 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举家外出:指农村劳动力及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到户籍所在乡镇以外的区 域居住。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 东、广东、海南 11 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8 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2 个省(自治区)。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7卷第6期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D}、砸t∞凸伍pjTVoi.17No.62007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简新华黄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jE武汉430072)摘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实施1年以来,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月 均工资比2004年增加625元,拖欠问题有所缓勰。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但是农民工收入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 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也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 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刨瓤。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最新情况;调查报告 中圈分类号I)4;乃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一z104(2007)06―0001一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 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u J。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 J的估算,2004年进城务工的农 民工数量为1.2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   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 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城市乃至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 待遇,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政府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 文件规定、方针政策,设立了维护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 工生存状况的组织和机构,加强了对农民工问题的治理。2006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 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份关 于农民工问题的综合性文件。《国务院意见》将解决农民 工问题提升到“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明确了做好农民工 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解决农民 工诸问题的思路、任务和具体措施。一年来,《国务院意 见》的实施效果如何?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哪些变 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怎样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2007年 2~3月,武汉大学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在武汉、广州、深圳、东莞和湖北省、河南省等部分农村进行了一次农民工 最新情况的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812 份,有效问卷765份,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的就业地分布在 19个省市、输出地分布在28个省市,涉及农民工的各种问 题81个。以期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 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调查数据和《中国统计年 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武汉大学经 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农民工的生 存状况及其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务院意 见》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和政策建议。1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1.1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仍以青壮年为主 在763个样本中,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16~25岁的 占28.8%,26~30岁的占12.3%,31―40岁的占31.4%, 41岁以上的占27.5%。与2004年相比【2l,农民工的平均 年龄提高了4岁,30岁以下的农民工比重下降了近20个 百分点,而40岁以上的农民工比重增加了近12个百分 点。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女 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1岁,30岁以下的占53.8%;男性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4岁,30岁以下的占38.5%。收稿日期:2007一08―20作者简介:简新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该文为2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课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批准号:05&ZD056)的研究成果。万方数据 爨夥1.2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 从文化程度看,2007年初,文盲/半文盲占3.3%,小 学文化程度占16.6%,初中文化程度占59.6%,高中/中专 文化程度占18.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7%。与2004 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 度所占比重由83%下降到8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所占比重由17%上升到19.5%。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然 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的平均文 化程度为8.7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达 80.5%。在对“阻碍你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 16.4%的农民工认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碍,这 在所有选项中是最高的。1.3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部门有所扩大,但仍以制造业、建 筑业为主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几乎 所有部门,但是农民工的就业部门仍然比较集中。在720 个样本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分别 占42.1%和36.7%,二者共占78.8%,其次依次是社会服 务业占6.4%,批发零售业占4.4%,住宿餐饮业占3.8%, 采矿业占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0.8%,其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在本次调查中,中 西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比例为71.4%,比2004年高出4.4 个百分点;幢057.9%的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就业。虽然农民 工的输出输入地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出现了两个显著的 变化:一是农民工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重有所提高。2007 年初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比2004年的70%下降 了12个百分点,而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则较 2004年的14%上升了13个百分点,达到27%。二是跨省、 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2004年跨省和跨地区就 业的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50%和35%,2007年初, 这一比重分别为48.6%和32.4%,分别下降了1.4和2.6 个百分点。2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积极变化和存在问题2.1农民工的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资水平仍 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2―2004年,农民工月均工资由659元上升到780元,增长18.4%。而在2007年初,农民工月均工资超过1300元,达到1 305元,比2004年增加了625元,增长80.1%,可见2004年以来,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加快。从 各月均收入组看,2007年初月均800元以下的低收入组的 农民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月均收入在300~500元的 农民工占2.9%,比2004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月均收 入在500~800元的农民工占15.6%,比2004年下降了 21.4个百分点。月均8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组的农民工 的比重则大幅度增加,如月均收入在800~1 000元的农民 工占32.0%,比2004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1 000~1 1  行业占2.4%。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相比,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 升幅度也逐年加大。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2002年占 22%,2003年占25.2%,2004年占30.3%,2007年初达到 42.1%;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2002年占16.6%,2003年占 16.8%,2(K14年占22.9%,2007年初达到36.7%。1.4农民工家庭务工收人增加,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但大 部分农民工认为他们在打工地的经济地位仍然不高 调查显示,21X17年初农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8588200元的农民工占13.1%,月均收入在1200~500元的农民工占17.2%,1 500元以上的的农民工占元,人均收入4 408元,其中人均务工收入3 314元,人均农 业纯收入l 094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6.7%。根 据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2004年,农民工家 庭平均年收入16 065元,人均收入3 587元,其中人均务工 收入2 681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4.9%。与2004 年相比,农民工家庭务工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在总收入 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工家庭收入增长的最重要 的源泉。虽然,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并有 68.2%的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情况在当地农村居于中等以 上,但65.7%的农民工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打工地居于 中下等以下,这种反差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1.5东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输人地,但在中部地 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加,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 工比重下降 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19.2%,三者合计,即1 000元以上的农民工达到49.5%, 比21304年提高了28.3个百分点。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显 著低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农民工200r7年初的月均工 资仅相当于2005年11月全国职工月均工资的85.4%。此 外,2(Ⅺ-/年初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5 h,大大超过了城镇 职工的平均工作时间。如果按2005年城镇职工每周工作47.8h计算,则20cr7年初农民工小时工资仅为2005年全国职工小时工资的62.8%,农民工的相对工资水平就更低 了(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2工资拖欠问题有所缓解,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峻 在此次调查中,65.4%的被调查对象从未被拖欠过工资,18.8%的偶尔被拖欠过工资,15.8%的经常被拖欠工资,人均拖欠工资384元,而且大多数农民工通过与雇主2 万方数据? ,譬…羚简新华等: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鬻眵。信息和没有人帮助。协商等方式已经追回其中的85%。与武汉大学经济研究 所200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偶尔或经常被拖欠工资的 农民工比重降低了13.7个百分点,人均拖欠工资也下降 了近600元,追回的工资比例则上升了12,4个百分点。由 此可见,近两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调查显示,使用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找到工 作的时间,81.6%的是在l周以内,11.7%的是在1个月 内,6。6%的是在1个月以上,而未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 乡等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时间,这一比例分别为70.4%、 17.6%和12.0%。虽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亲戚、熟 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比不使用个人关系能够更快地找到 工作,但是通过政府组织、职业介绍机构、报纸电视等媒体 以及人才市场等正式渠道获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农 民工的平均工资,要高于通过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和街上 张贴的招工广告等非正式渠道获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 的农民工。在本次调查中,前者的月均工资为1 348元,后 者的月均工资为1 267元,前者比后者高出81元。国家统 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类似的结论怛J。那么以 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打工主要目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 过程中,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能够给他们带来较高收入和生 活水平的政府组织或职业介绍机构呢?主要原因是相关 组织机构宣传、服务的不到位以及这两种方式本身的不规 范、不完善,导致农民工不得已而选择其他的非正式途径。在本次调查中,6.8%的农民工认为以上两种途径费用太 高,26.6%的农民工对以上两种途径缺乏信任,害怕被骗, 13.0%的农民工仍然不知道利用以上两种途径,53.6%是 由于有了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的介绍等原因而放弃使用 以上两种途径。2.4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依然严重,大部分农民工享受 不到法定休息日 调查显示,2007年初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每周平均6.5 天,每天平均10.0 h,比2005年3月的每周平均6.6天和 每天平均10.01 h略有下降,但大大高于城镇职工的平均 劳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超时加班就成为农民工工作的 常态。60.9%的农民工表示他们要经常加班,54.1%的农 民工表示在节假日不能得到休息。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是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很多工种岗位具有劳动强度大、 危险性高的特点,超时加班工作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 健康。虽然农民工要经常加班,以牺牲健康权和休息权为 代价,但是很多农民工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在经常加班 的农民工中,有40.6%的没有加班费。在节假日的加班 中,更有60.1%的没有加班费。2.5虽然农民工对企业和工种岗位的满意度较高,但农 民工的社会满意度较低 21307年初,农民工对目前打工的企业和工种岗位的评 价较好,满意度较高。在农民工对打工单位的评价中,对 打工单位“很满意”的占5.2%,“较满意”的占25.3%,“一 般”的占52.5%,“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仅占14.6%和?从行业和地区的工资拖欠情况看,工资拖欠的行业结 构基本保持不变,而地区结构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 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中,建筑业 的工资拖欠问题仍然最为严重,制造业次之,服务业最好。在工资拖欠问题最为严重,政府集中治理力度最大的建筑 业,工资拖欠的比重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本 次调查中,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仍达到 44.5%,比全国平均值高出9.7个百分点。在服务业,经常 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占19.4%,比全国低15.2个 百分点。从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结构看,作为农民工最为 集中的东部地区,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最严重的地区,因而 也一直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地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这 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已经超过东部成为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东部地区则成为程 度最轻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   民工达到58.3%,比全国平均高出23.7个百分点;而在东 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比全国低 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情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常或 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比全国高出2.3个百分点。2.3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农民工获 取工作信息和工作的途径仍然以非正式途径为主 调查显示,有17.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 过政府组织,7.O%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职 业介绍机构,而这一比例在2004年分别为1.9%和 12.6%,两者合计共提高了9.9个百分点。表明农民工就 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有所改 善。但是农民工的非正式信息渠道和就业途径仍然居于 主导地位。2007年初,75.6%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没有使用过政府组织和职业介绍机构,85.4%的农民工在 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 82.3%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亲朋好 友等个人关系,只有4.2%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 渠道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和政府组织,5.8%的农民工则 是将街上张贴的招工广告作为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上述对农民工找到工作最有帮助的信息渠道与农民工 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基本上一致。由于缺乏亲朋好 友等个人关系的帮助和政府与职业介绍机构的依靠,仍有 11.6%的农民工认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就业3?万方数据 #“~1鬻蓼2.4%。农民工对目前的工种岗位感到“很理想”的占 5.4%,“较好”的占29.7%,“一般”的占49.5%,“较差”和 “很差”的仅占12.8%和2.6%。与2005年相比,农民工对 企业和工种岗位的满意度都有所提高。从社会地位方面 看,65.7%的农民工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打工地居于中 下等以下,47.6%的农民工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一般, 20。3%的被访者感觉社会地位不高,个人尊严方面曾经受 到过伤害,9.6%的农民工担心受城里人的歧视。2.67l ab.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表1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The nminreasonsfor migrant workers living in the cities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有所提 高,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与2005年相比,2007年初,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均有所提高。2007年初,有66.5%的农民 工表示愿意参加社会保障,比2005年的参保意愿提高了 t1.5个百分点;实际参加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总人数的26.2%,8.0%,13.0% 和4.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9.8,6.2,11.2和4.1个百 分点。说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程度依然很低,农民工参加 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都有待提高。2.7尽管大部分农民工愿意市民化,但他们融人城市仍 存在很大的障碍和困难表2农民工不希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 Tab.2 The main reasons for migrant workersnotliving in the cities  只有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才算完成,只有尽可能多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城市化滞后于 工业化的格局才能改变,农民工问题才能最终消失,“三 农”问题也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大●部分农民工愿意脱离农村、实现市民化,而且这种愿望还 在增强,但是他们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障碍和困难。在接 受调查的757位农民工中,在条件或政策许可的情况下, 67.8%的希望脱离农村,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一比例比 2005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不希望脱离农村,成为市民 的农民工仅占32。2%。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 是城乡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以及社会 地位上的巨大差距。调查显示,在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 最主要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里人收入高,生 活更好”、“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民负担太重”、“农 民社会地位太低”,分别占33.7%,21.0%,13.9%,10.6% (表1)。农民工不希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来自城市的 工作、生活压力和风险。农民工不希望成为城里人的原因 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市压力大,不如农村生活舒 适”、“城市就业风险大,害怕失业后生活没有保障”、“城市 房价太高,买不起住房”、“城市生活费用太高”,分别占 22.7%,21.9%,14.6%,11.2%(表2)。尽管大部分农民工希望脱离农村,但他们中的绝大多 数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在694个样本中,87.0%的农 民工认为还没有成为市民,5.8%的农民工不清楚自己是?4?否已经成为市民,只有7.2%的农民工认为已经成为市民。政策性因素是阻碍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最主要原因。在没 有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中,25.6%的认为是政策原因造成 的,只有t1.3%的是不愿意成为市民。此外,虽然有 63.1%农民工的认为是自身还不具备成为市民的条件,但 这并不是说这部分农民工真的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而是 恰恰反映了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农民工成为市民 的条件要求过高,从而农民工也按照政府的标准来审视自 身的条件。在农民工认为成为市民的最主要标志中,排在 前三位的依次是:“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 入”、“取得了城市户口”和“在城市购买了住房”,分别占 37.9%,25.6%和17.7%。这些成为市民的标志或条件本 身就是由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设置的,在现行的管理体 制和政策背景下,农民工确实很难具备这些条件。在影响万方数据 简新华等: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黪鹫方面看,工作不稳定、就业流动性大、收入也不高是农民工 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的最主要原因。从企业方面看,大部 分农民工是在个体、民营企业就业,这些企业为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主观上也不愿意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从 地方政府方面看,他们主要是担心强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 社会保险费会降低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本地的投资 环境。农民工成为市民的因素中,92.3%的农民工认为最主要的 因素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 城市过高的房价,还有6.6%的农民工认为是农村土地 制度。3农民工新情况的原因分析以上农民工新情况的分析表明,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 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拖欠问题有 所缓解,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农民工的社 会保障实际参保率有所提高,但是农民工收入低、社会保 障参保率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还远远没有实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首先是政策 效应和制度因素,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地 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和复杂 性等。农民工的状况之所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得到有 效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问题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 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意见》的贯彻,显现出明显的政策效 应。而农民工问题之所以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4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4.1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 《国务院若干意见》一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 的,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 策。根据上述对农民工新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特别 要注意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坚决贯彻落实 劳动法,真正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整顿和完善政府的就 业组织和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强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信息和 培训服务,保证农民工就业的正式渠道的廉洁高效,尽可 能使其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导途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首先下决心建立强制性的、规范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然后再逐步纳入全国城乡统一的社 会保障体系。4.2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 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 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和“民工潮”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 有现象,最终必然消失。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 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 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 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农民工和“民工潮”虽然有 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把二、三产业的劳 动者区分为城市职工与农民工两种,毕竟是不正常、不合 理的现象;农民工潮水般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毕竟还 是一种非常规的成本过高、问题过多、副作用过大的乡城 人口流动。农民工问题和“民工潮”现象最终必将消失。那么,农民工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潮” 现象怎样才能最终消失呢?我们认为,城市化是农民工问 题最终解决、“民工潮”消失的根本途径。解决农民工问题 的关键、要害,就是要想办法逐步使大部分农民工市民化, 也成为城市职工。因为,只有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 民工“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落后的二元经济才能真 正转变成一元现代化经济,“候鸟”式的农民工才能成为永 久性的城市职工,农民工才能变成市民,春节一般也不需 要回农村过年,也就不存在农民工及各种歧视和损害农民?  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还远远没有实现,主要原因也在于制度的缺陷和政策效应的不足,毕竟《国务院意见》的 贯彻还只有1年的时间,许多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 实,政策效应必然有限。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主要 是由于目前还存在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和城乡土地制度的缺陷。农民工新情况的出现,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 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 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 的就业岗位更多,因此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 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由于中部崛起战略、西部 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 特别是城市经济都加快发展,都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再加上在本地就近打工,成本更低,困难更少,所以东部地 区虽然仍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 民工数量大幅度增加,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也 有所下降。由于劳动力素质、教育事业发展的周期较长, 所以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短期内难以改变,文化程度短期 内也难以有较大的提高。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严重,大部 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则是劳动力供过于求、农 民工素质不高、就业制度不完善、劳动法没有得到有效遵 守、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享受不到市民待遇、遭歧视等多 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 实际参保率不高,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农民工万方数据5? ◇固工利益的问题,“民工潮”及其带来的春运紧张也就自然 消失。除了通过制度创新,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各种制度障 碍,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证之外,农民工市民化还 有一个需要有效解决的困难问题,即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 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我国提出2020年将要基本实现工 业化和城市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HJ,2001 ―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3%,如果按照这 个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计算,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 到60%左右,据测算202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左 右,城市总人口则将上升到8.7亿,2006年城市总人口是 5.77亿,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增加近3亿,假定其中2亿 是农民工及其子女。按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组的测算(中国城市化的成本分析.http://www.china. org.cn/ehinese/zhuanti/2005cxfz/815976.),每转变一个农民 成为城市居民需支付社会总成本约2.5万元,2亿农民工 及其子女市民化,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约5万亿元,按14 年计算,每年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约3千多亿元。谁来支 付这个成本?肯定主要不能直接由农民工支付,因为农民 工的收入已经很低,既无力支付,也不合理。当然,也不能参考文献(References)7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694.33亿元)。而且,政府支付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是由农民工间接支付的。因为,政府在这方面支付的资金, 可以主要来源于由农民工创造的价值转化而来的利润和 税收。每年每个农民工只创造3000元利润和税收,1.2亿 农民工就有3 600亿元,足够支付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 本。事实上,每年每个农民工创造的利润和税收,远远不止3 000元。所以说,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实际上主要是由农民工自己支付的。(编辑:李 琪)[1]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 中国软科学,2005,(1):28―34.[Zhu Xinkai.Internationalin Residentialization of Farmers anditsExperiencePeasantImplicationonChineseWorker Problem[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2005,(1):28―34.][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 出版社,2006,3~4,73.[StateCouncil Research Office DiscussionGroup.Chinese Migrant Workers Investigation Report[Mj.Beijing:China YanshiPress,2006:3~4,73.][3]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6.【StateStatistical Bureau.Lsbor in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Statistics(2006)[M].Beijing:ChinaPress,2006.j  由城市居民承担。我们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除了雇佣农民工的企业和农民工自身要支付一部分之外, 主要应该由各级政府支付,现在政府应该有这个财力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9 343.62亿元,比2005年增加[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StateStatistical Bureau.China Statistical StatisticsYeartxx)k(2001―2006)[M].Beijing:ChinaPress,2001―2006.]An up―?to?-date Investigation ReportonRuralMigrant Workersof China――Comp嘲tive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ing Advices 6y State CouncilJ黜Xin-hua(Centerfor Economic DevelopmentHUANG KunResearch,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China)AbstractOne year since AdukesonSolving the Problemsof RuralMigram Workers by State Councilwasput intopractice,the circumstanceonf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improved effectively,especially their wages have increased notably,the problem of default has been alleviated,and the services offeredtowage paymentsthem by governments has been improved.However,some essential problems with rural fragrantnotworkers,such as low income and bad living condition,have residents also needalechanged ultimately,and especially their strong wishesouttobecome legal urbanstill far from flue.Therefore,meanwhile as make innovationstowefurther carrythe policies settling the problem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weto totoinstitutionandincreaserelevant investments in ordergradually ehminate institutional barricades and shortage solve the problem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thoroughly.of funds that prevent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becoming legal urban residents and Key wordsrural migrant workers;obtaining citizenship;up-to-date situation;investigation report?6? 万方数据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准确把握中国浙江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 务体系,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大省。根据省统计局 2009 年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农民工 总数已达 1783 万,其中本省农民工约 1260 万,外省农民工约 523 万,农民工已经成为浙 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准确把握浙江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建立和完善相 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 对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9 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对浙江七市十县区、市的劳动力市场和百余家 企业、2000 余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为确保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本次调研采取了现场填写、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2100 份,回收 2100 份,获 得有效问卷 1915 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 100%和 91.19%。现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及相关 资料,对浙江省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农民工结构特征 从性别看,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受传统的“男主 外,女主内”观念影响,外出务工人员的男性比重高于女性男性 59.5%,女性 40.5%,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多数女性农民工逐步回归家庭, 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重差距呈剪刀式不 断扩大如图。另外,由于浙江省纺织服装业比较发达,这些行业主要需要年纪轻、反应快的 女性从业,因此,在女性农民工中 16-23 周岁的女性比重较高,达 40.1%,与同龄的男性农 民工相比,其比重也高于男性农民工。年龄结构青壮年居多,学历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50.3%的农民工学历为初中, 31.9%为高中或职高。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 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 较少从事脑力劳动, 不得不吃 “青春饭” 在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 。63.9%年龄在 30 岁以下,40 岁以上的农民工不到 10%,以青壮年居多。另外,在 16-23 周 岁的农民工中,60.3%为初中以下学历,这些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单纯、社 会经验少,且多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流水线上工作,只能机械地重复某种单一的动作,难 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提高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宣传手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