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对当时中国的中国经济贸易易有什么影响

我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驻华大使看中国)
西班牙驻华大使
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我第一次来是在1986年,当时的中国民众多身着中山装、骑自行车。30年来,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时至今日,中国仍未停下改变的步伐,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任驻华大使已近3年。今年是我第三次有机会直接、近距离观察中国两会。我认为今年两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和中国政府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次两会召开的时间正处于这一改革进程的关键阶段,继续切实推进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十分必要。
我对两会经济类的议题更感兴趣。我注意到,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是6.9%,相较以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仍然保持乐观。之前中国经济的体量较小,可以保持每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但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加,6.9%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很好了。中国经济并不存在大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来说,能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已经很不错了。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污染、地方债务等。但是中国经济的问题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严峻,我认为这些问题最终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很有成效,十分成功,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无法持续的,而且造成了产能过剩和地方债务较高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我认为,中国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进行着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例如,中国政府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很好,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增强其竞争力。去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很好,如果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这些理念落实,中国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我认为中国有推进改革的意志和决心,中国正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我希望西班牙进一步密切与中国的关系。目前,两国关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在稳步发展。双边经贸、投资和旅游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文化领域还有继续拓展的空间,目前中国学习西班牙语的人数仍有待提升,两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相信通过双方的努力,西中关系可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 人民日报 》( 日 03 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帖子主题:毛泽东为何不喜欢穿黑色中山装?
共&855&个阅读者&
工&&分:44排&&名:0劳动点:43排&&名:0发帖数:21
军号:1367432 工分:4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毛泽东为何不喜欢穿黑色中山装?
文章提交者:爱在飘凝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p&揭密:毛泽东为何不喜欢穿黑色中山装?日中华人民成立,代替了,镰刀锤子代替了国民党徽,标志着新旧观念交替。新社会、新风貌,“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淳朴希望。“移风易俗、兴无灭资”,“改造思想、为服务”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观点。旧有随之淡化、衰落,旧有服装则首当其冲。由丰富多彩走向简单朴实,由个性化走向集体化。新中国的服装变革新中国刚诞生时,中国人的服装差别还很大:沿海城市中,干部服布鞋胶鞋、中山装、西服革履并行;而广大农村和城市底层民众维持着“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和以为模式的,改变了中国人的服装形象。很快就在男子中推广了蓝布干部服,妇女中推广了“列宁装”。中山装特别受到进步人士和的普遍推崇,并且延续不衰。但建国以后的中山装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到列宁装的影响,在款式上有了新变化。如翻折领的领头变尖了,单排7粒扣变为5粒扣,上下贴袋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简化处理。后的“三反”、“五反”、“”运动,使一些和知识分子解下领带,脱去西装革履,为表示进步换上了干部服或、布鞋胶鞋,融入劳动群众之中。农村土地改革以及“镇反”运动,更使地主富农不敢再戴,不敢再穿团花缎面袄或长衫马褂。20世纪50至6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本着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政府纺织部门设计出新颖大方、省工省料、便于劳动者的服装。首先重视服装的实用性,至于民族文化的则忽视了,传统被淡忘了。已经破坏了旧的世界,而新的世界尚未建立起来。在念念不忘的支配下,简洁质朴的衣着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朴实无华的大众化服装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新中国领导人的服装艰苦朴素周恩来、朱德、陈毅、这些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革命者,在欧洲都曾“入乡随俗”穿起了西装,但是建国以后在正式场合都一律穿起了干部服。毛主席一辈子没有穿过西装。早年穿长衫,红军时代穿军服或军便服、布鞋。刘少奇、林彪、康生、陈伯达等也同样。在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毛泽东穿一套黄色呢子中山装作为礼服。它的料子是战利品——美国产的将校呢,是请京城有名的服装专家王子清亲手裁做的。建国以后在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或其它公开场合,毛泽东都穿中山装,特别喜欢灰色的中山装。50年代,北京红都时装公司特级工艺师田阿桐在为毛主席制作服装时,在中山装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制:为体现领导人高大伟岸的形体和非凡的气度,将领型、袖型、口袋和前后身的板型都作了修订调整,使之更加大气、高贵,强化的新风貌,有些外国人称之为“毛式服”。随之,中央主要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等都穿起了这种毛式服。这也影响了后来的元帅服的造型。在1955年评军衔时,本来准备按照苏联给评定军衔的做法,给毛泽东评大元帅。为此,天津一家总后的军工厂按毛泽东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帅服。但毛泽东拒绝穿,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这样的大元帅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当时中央领袖在服装上一贯艰苦朴素。日,毛泽东会见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艾德礼,工作人员见他穿着一条屁股上扎满了罗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劝他换一条。他说:“不要紧,谁看我后面呢?再说,我就坐着不起来,怎么会现丑?”工作人员听了哭笑不得。周恩来总理的内衣、衬衫,也是打着补丁。他的一双皮鞋,一穿二十年。节约闹革命嘛。毛泽东不喜欢国际惯例的黑色1949年年底,毛泽东第一次出国到苏联访问。周恩来根据,指示为制作黑色中山装和黑色皮鞋。但是毛泽东表示不喜欢黑色,而喜欢灰色中山装。周恩来知道后,便指示叶子龙等为主席制作黑色和灰色各两套,共四套中山装礼服。毛泽东说:“做新衣服太多了,如果在就不会做这么多。花钱不少啊!我毛泽东也开始浪费了!你们记住今后不能再做衣服了,这些衣服够我穿一辈子的了。”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印尼总统,罗瑞卿看到他穿一双棕色皮鞋便说:“主席,你还是换一双黑的吧。”“为什么?”“按照国际惯例……”“为什么要按国际惯例呢?”毛泽东打断罗瑞卿的话,“我们中国人要按中国的惯例穿!”1957年,毛泽应邀出席*第24届代表大会,穿着黑色中山装和多次交锋,归国以后就再也不穿黑色中山装了。一次某国领导人来访,外交部礼宾司某负责人不了解毛泽东在服装颜色方面的好恶,为毛泽东又制作了一套黑色中山装,让毛泽东试穿。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毛泽东非常厌恶这套黑色服装,坚决地说:“为什么又做黑色的?我不穿!”工作人员解释,外交部礼宾司规定,按照国际惯例应该穿黑色的……毛泽东大声说:“为什么听外国人的?我是中国人,按中国习惯穿。谁做黑色的谁穿,反正我是不穿!”说完扭头就走,只留下工作人员在那里发呆。&/p&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20本帖已赚金币: 0
某鲜花店的广告:今曰本店的玫瑰售价最为低廉,甚至可以买几朵送给太太。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毛泽东为何不喜欢穿黑色中山装?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0604排&&名:0劳动点:5809排&&名:0发帖数:2227 军号:290233 工分:40604
左箭头-小图标
不敢想象他老人家穿黑色的样子,其实他老年后发福的样子才显的慈祥伟岸,年轻时的形象并称不上英俊.中年时的样子甚至有点阴鸷,不是恶毒攻击,看看延安时期的记录片就知道了,没什么笑容的样子.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2165排&&名:0劳动点:39957排&&名:0发帖数:5683 军号:1346037 头衔:大司马骠骑将军 工分:92165
左箭头-小图标
黑色的好看,毛虽然是伟人,但在这方面好象没眼光.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9831排&&名:0劳动点:24398排&&名:0发帖数:1935 军号:225445 头衔:菜牛 工分:29831
左箭头-小图标
那毛主席为什么不爱穿红色中山装呢?为什么不爱穿紫色西服呢?研究这些有什么意义?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7802排&&名:0劳动点:8410排&&名:0发帖数:1809 军号:116154 工分:17802
左箭头-小图标
我们中国人要按中国的惯例穿!为什么听外国人的?我是中国人,按中国习惯穿。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5条记录]&分页:
&对毛泽东为何不喜欢穿黑色中山装?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商务进行时
24小时排行
新闻中心近期专题&#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精品,全是精品||有任何问题请发站内信息!本店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版的资源。若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提出指正, 我们将立即删除。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山装与西服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中山装与西服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0|
上传日期: 09:21:21|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80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山装与西服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官方公共微信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70年代;70年代是一个转折的时代;关键词:样板戏,地震棚,“的确良”,喇叭裤,恢复;1979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建起的“T;皮尔?卡丹对中国的情谊,源于一幅挂毯;当时的中国尚未真正打开国门,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继皮尔?卡丹之后,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也相继来;恢复高考:报名费5角;1
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
70年代是一个转折的时代。70年代最重要的大事件,是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的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关键词:样板戏,地震棚,“的确良”,喇叭裤,恢复高考,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皮尔〃卡丹”走进中国。
1979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建起的“T”型台上,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上演了。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中国,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应对,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与服装界的人员进入。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上演的这一场时装秀,挑战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皮尔?卡丹对中国的情谊,源于一幅挂毯。1976年,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在巴黎举行,手工编织的挂毯《万里长城》,令皮尔?卡丹心驰神往。他斥巨资买下这幅挂毯。此后,皮尔?卡丹开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运作。
当时的中国尚未真正打开国门,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场的念头不断被朋友们“泼冷水”:“中国没有时装,中国人不会给你一分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皮尔?卡丹在中国发展得很顺利。1981年11月,“皮尔?卡丹”品牌时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9月,皮尔?卡丹创建的马克西姆餐厅在北京开业。
继皮尔?卡丹之后,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也相继来到中国进行表演。见识了外国时装表演之后的中国人开始打扮起来,中国的时尚大幕由此拉开。
恢复高考:报名费5角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高考制度。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话提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消息在全中国飞快地传播,年轻人奔走相告,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关于报名费,当时经政治局讨论决定,不增加考生的负担,只收5角钱。
由于准备工作紧急,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试于年底进行,新生于1978年春入学。
这是世界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有关方面一时间竟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试卷纸张,问题反映到邓小平那里,小平同志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选》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的人群年龄悬殊,长者已经年过而立,已婚或者已育,幼者才初开混沌。冬夏两季,共招生录取40.1万多名大学生,占参考人数的二十九分之一。(本文摘自《中国生活记忆》 陈煜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新中国诞生60周年了,“60耳顺”,说的就是从容淡定。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了磨难,也收获了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硕果。
从60年百姓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那些抹不去的往事记忆,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以及全体人民发自内心的一个共识:只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共和国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编者
1949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根据《1981中国经济年鉴》公布的新中国在1949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显示:总人口为541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平均寿命为35岁。
1949年,中国人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6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钢只有0.29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着战后经济恢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就是当时新中国的真实写照。
革命的激情,纯真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虽然他们曾经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虽然他们曾经误以为粮食亩产几十万斤,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
关键词:列宁装,中山装,粮票,公共食堂,消灭麻雀,公私合营,全民炼钢,工资改革。
发行粮票和“公共食堂”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副食品供应,除食油(包括麻酱)早于1954年实行计划供应并由粮食部门管理外,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白糖、粉丝、糕点等8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
50年代粮票的出现,标志着后来整整实行了40年的商品票证制度的开始。小小粮票,曾经陪伴了所有中国人。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一时间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然而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曹杨新村”是无房户的梦中天堂
50年代初期的城镇新建民居,通常称为新村,大多是四层左右的小楼,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间,没有厅,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这是借鉴了苏联的住宅模式。
1952年,上海为执行毛泽东“数年内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的指示,专门成立了工人住宅修建委员会。修建于上海西郊曹杨路一带的“曹杨新村”于1952年4月竣工,占地200亩,可容纳1002户,建有合作社、医疗站、公共浴室等设施。6月25日,上海市沪西各厂先进工人搬入“曹杨新村”新工房。在29日举行的庆祝会上,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到会祝贺。一时间,“曹杨新村”在上海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式住宅的标志,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建了新住宅区,一般是独门独户,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这种坐北朝南、成行成排的房型也叫“排子房”
或“兵营式住房”,是清康熙年间用来给八旗子弟兵和他们的家属们临时居住的。由于这种房型节省材料、向阳保暖,当时被广泛采用。“排子房”没有独立的厨房、厕所等生活设施,通常一排房或几排房才设一个公用自来水龙头,卫生条件较差。
“交通基本靠走”
“交通基本靠走”,这是50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50年代的农村,不但绝大多数人没有乘过公共汽车,就是自行车,也只有极少数家庭才有。北京市农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数,1956年为13辆,1957年为16辆。当时交通工具基本上没有,人们的通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牲畜等。
在城市,虽然公共汽车不断增加,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依靠公共汽车出行,于是,自行车就成为机动车之外的主要城市交通工具。
到1958年,北京共有有轨电车九路;上海的有轨电车有八路,无轨电车有十路,公共汽车共有四十九路。上海公共汽车票价分为5分、1角、1角5分和2角四档;无轨电车票价分为4分、7分、1角、1角3分四档;有轨电车票价分为3分、6分、9分、1角2分四档。
1958年7月,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公司电车修造厂试制的红旗牌大客车和第一辆铰接式大客车(无轨电车),在北京、上海展出。
50年代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也有出租车,只不过离普通老百姓很远。建国初期,上海有出租汽车行29家,营业汽车近400辆。北京市政府专门从东欧和苏联进口了一批崭新的“华沙”和“胜利”轿车,用做出租车,但价格不菲,从前门车站到西单要2角。
全民大炼钢铁
“夜晚,列车在原野上奔驰,不时从成群成列的高炉旁穿过,燃烧的火焰‘呼呼’作响,映红了漆黑的夜空??”这是当年《人民日报》记者写下的通讯《沸腾的日日夜夜》,真实地记录了全民炼钢的狂热场面。
一切为“钢铁元帅升帐”让路。一时间大江南北,高炉林立,人山人海,热火朝天。工厂、部队、公社、机关、连外交部都办起了炼钢炉、炼铁厂。不管男女老少,都成了钢铁工人;没有煤的地方,就砍树烧炭;没有铁矿石,就砸铁锅子;建土高炉没有砖石,就拆祠堂、毁围墙。连学生也放下书本走近高炉,操持家务的妇女把铁锅、铁铲送作炼钢的原料。
至1958年底,参加大炼钢铁的人力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经过几个月的蛮干,加上相当程度的浮夸,到年底,宣布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369万吨。但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合格的铁也只有900万吨,有些则完全是废品。大炼钢铁对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浪费,进一步造成了群众生活的困难。
工资定级梅兰芳只拿336元
1956年,牵动着全国各界数千万人利益的是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工资改革。6月16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奠定了此后中国长达30年之久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基础,从此“级别”成为中国除农民以外各类社会人群政治经济生活地位的重要标准。
这次工改,建立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几大类分配制度,其中党政机关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把干部分为30个行政级;企业工人分为8个(个别工种为7个)技术等级,专业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也都相应有了自己的等级系列。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费用水平、交通以及工资状况,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规定以一类地区为基准,每高一类,工资标准增加3%。
此次定级,当时的知识界、文化界,都愿意“收名定价”,如梅兰芳,定级前的保留工资为1100元,却甘愿评为文艺一级,只拿336元。关肃霜自请评为文艺2级,工资从800元降到约280元。实行工资制后,作家可以在文艺级与行政级之间自由选择,如果选择文艺级,比行政级工资高,但有不少人却选择了行政级。这除了当时“克己”的时代氛围所致外,
还有一个原因,即选择行政级别可以按级别看文件、听报告,甚至决定能否订阅《参考消息》,以及享有高干医疗待遇等等。如赵树理是行政10级,209.9元,而他同时可以评文艺2级,可拿约280元,赵树理选择了行政级。冰心、张天翼、周立波、艾青等一批作家都被评为文艺一级。
大学教授在此之前其实都有级别,但同样重视此次评级。陈寅恪、梁思成、冯友兰、季羡林、钟敬文等被评为一级。评审极为严格,当时全国共评出一级教授56名,有的省只有一个,有的省一个都没有。如吴宓、陈子展、黄昆等各学科“泰斗”级学者,仅评为2级教授。季羡林是一级教授,每月工资345元,加上中科院学部委员的津贴100元,共445元。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焦裕禄、雷锋、欧阳海、王杰、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他们的一言一行作为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全体人民。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饥饿、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文革”的爆发,更将国民经济引向崩溃的边缘,国家和人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关键词:三年困难时期,雷锋,绿军装,红卫兵,大串联,上山下乡,“小球藻”和“人造肉精”
50年代末,“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称为“三面红旗”)席卷中国,“左”的偏差,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使国家进入了后来被称为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叫“三年困难时期”。
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如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降低口粮标准,同时“大搞瓜菜,大搞副食品,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正式提出了“低标准、瓜菜代”(“代”即代食品)的要求。
所谓代食品,是指利用在正常年成不作为食品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化学合成物制成的食品。如用麦秸、谷壳、豆秆、玉米芯、高粱秆等制作淀粉;广西等地大种“费工少、成本低”的木薯,用它的块根和叶做成食品。日,《人民日报》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明确提出,小球藻不仅是很好的精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并举例说有些地方用小球藻试制糕点、面包、糖果、菜肴、藻粥等食品,清香可口。还有“人造肉精”、“人造肉”等,它们被称作精细代食品。
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采集和生产各种代食品,不失为一种动员群众渡过难关的办法。但许多代食品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仍难以遏止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的发生。
红卫兵大串联
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之后,各地红卫兵和学生响应号召,开始了全国性革命大串联,参与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堪称空前绝后。
日,中央正式通知,各地红卫兵串联乘车免费,生活补助由国家开支。也就是说,大串联的交通、吃饭、住宿统统不要钱。为此,各地纷纷建立红卫兵接待站,管吃、管住、管交通,由于不堪重负,不久只得提倡步行串联。上海就有“20名小将步行46天行程3000里到毛主席身边(北京)”的例子。与此同时,各地来沪串联的红卫兵如潮水般地涌入上海。据不完全统计,仅50多天,就接待近38万人,最多的一天就来了1.4万人。
这种状况直到1967年2月相关部门发出通知:全国步行长途串联停止,才告一段落。大
串联,在历史上留下了滑稽而又苦涩的一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大部分前往农村、边疆。
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上山下乡联系在一起。
直到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识青年的回城和就业问题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一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棉布消费虽未达到1957年水平,但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关键词:下海,万元户,女排,邓丽君,迪斯科,时间就是金钱,小康。
“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10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人体模特儿,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这则启事吸引了171个报名者,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多数报名者要求不要公开自己的名字。
邓丽君歌曲走红大陆
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丽君的歌曲流传到大陆,那一首首诉说亲情、爱情、思乡或感叹人生际遇的歌曲,加上甜美温柔的旋律,在长期听惯了革命歌曲的人们耳中,仿佛天籁。
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地听众是通过邓丽君才知道了什么是流行音乐,然而在邓丽君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她的歌被批评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片《三峡传说》中,时任中央乐团独唱歌手李谷一演唱的《乡恋》,以优美的旋律和类似邓丽君的气声唱法,一下子流传开来,但随后,《乡恋》也遭到点名批评。有人撰文,对演唱者离麦克风的远近,喘气次数的多少,用什么乐器伴奏一一提出商榷。
198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再三犹豫后,最终决定让李谷一登台演唱《乡恋》,这标志着《乡恋》乃至邓丽君逐步得以“解禁”。
成了“万元户”不敢跟人说
“万元户”,一个80年代初很流行的词,也是许多农民羡慕的称谓。顾名思义,“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万元以上积蓄的户,在当时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
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万元户”。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70()
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等内容。 
 () 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建国后的往事,鉴古知今。新中国 60 年民生往事 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 7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中国不要惹穿中山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