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朝代表没有一个朝代人们喜欢玩道具

(13 条消息) 中国朝代为什么大多持续两百多年,不会超过三百年?
我的图书馆
(13 条消息) 中国朝代为什么大多持续两百多年,不会超过三百年?
,通乱世史
人口增速和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速)存在一个黄金比例,突破之后,维持统一帝国的收益就会下降。同时寒冷会削减北方耕地,带来南下的游牧民族,这也限制了大帝国的寿命。最后是中国自己存在扩张极限,即北到大漠,南到云贵,东到大海,西到昆仑山西段之后,古典的运量技术就无法支撑更庞大的远征军,而留在当地屯田的部队则容易陷入因为气候剧变导致的生活模式改变和外族的包围。在达到四个方向的地理壁垒之后,理论上帝国的寿命就进入了后半段,同时,实际上存在的扩张边际效应递减预期导致可能无法在彻底触及地理壁垒时就停止扩张。古典帝国中,中国的表现无疑已经是最优秀的了。犹记得大波斯横扫拜占庭之后的一个月,阿拉伯人在背后默默崛起。。。。点赞的人这么多,不完善一下不好意思。首先,用数学模型解释一下血酬定律。假设人类的平均管理上限是x人(一个人最多能直接管理的人数),那么一个组织要怎么建立呢?其基础单位(比如说村),人口上限就是x人,每x个人,就要有一个村长。以此类推,每x个村,就需要有一个县长。每x个县,就需要有一个郡守。每x个郡,就需要一个州刺史。每x个州,就必须有一个皇帝。到此为止,一个规律是,随着人口的增多,管理者(官员)占人口的比例会随之上升。而这个上升是有一个极限的(高中数学)。现实的情况下是,当人口还没有到达这个极限时,不从事生产的管理人员数量就已经膨胀到了让人民要起义的地步。这就是统一大王朝的一般规律,耕地面积是有上限的。而且,需要强调的是,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随着化肥,水利的进步,粮食产量的激增,导致人类的生育率也出现了激增,医疗条件的进步,保证了初生婴儿存活率的大量提高,这些导致,大王朝逼近历史红线的速度并没有多大改善。如果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有向英国人学习,扩张吧。努力地争取海外领土和武装移民(听起来有点不太可能实现)。继续完善一下这个说法。首先我根本没看过马尔萨斯的相关理论,想解决一个集团统治极限的问题,只要思考一下几个很简单的要素就好了。第一,信息传播方式(帝国的命令通畅的物质基础,竹简,造纸,印刷术和网络)。这代表一个信息处理中枢(郡县州中央)的最大效率。第二,基层政治组织的人口上限,平均一个村多少人。第三,信息传播威力和语义递减的长度(皇帝指挥到哪一级开始不灵)。第四,集团单位人的物质基础和财富生产水平。好了,算一下以上的这些变量就好。你会得出结论的。。也许结论比我想的还要好呢。我这样说的重点是,社会科学研究要把人这个变量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研究政策,制度和理念背后的客观背景,不要脱离现实。另外要吐槽一下体制这两个字。三个问题,秦汉军功帝国制度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隋唐门阀科举制度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明清科举文官制度的优势和科举又在哪里?这三个统一时代的帝国制度是怎么形成的?以及。。。。设计这些制度的人物的智商,确实很低吗?呵呵。
,无论对人还是对物,自控都是必需的
谢谢邀请。中国历史如此宏大,谈起来不免有错。我尝试谈一下,如果有错,请大家指出。中国王朝的覆灭基本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可称作“制度崩溃”,就是体制内的人叛乱或者相互冲突导致国家灭亡。比如西汉的汉元帝声色犬马,整个统治系统失能,最后被王家篡权。分到这个类别的有,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唐。第二种可称作“寿终正寝”,王朝延续到一定时期,民乱四起,军队四处奔袭。虽然国家制度本身没有致命缺陷,最后却因为长期镇压而耗尽军力,国家覆亡。与制度崩溃相比,寿终正寝模式的主要作乱者是体制外的人员。明朝基本就是这种模式(如果不是民乱四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和军队,满清也没什么希望)。第三种可称作“外敌入侵”,时运不济,被人灭掉了。这基本就是南宋和北宋。元朝有点第一种和第二种综合的意味,但我觉得基本可以归咎于其制度实在太差。清朝灭亡的原因太特殊,不在此处讲解。所以,其实可以看出来,中国主要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压倒性多数的,是制度本身的崩溃。体制内人员站出来谋权篡位,或者由于体制人员的武力冲突而导致国力衰微,最终灭亡。——————————————————————————秦朝灭亡时,人口并未到达土地承载极限。正是由于胡亥、赵高自己胡整,把王朝早早断送了。西汉,皇帝声色犬马,不理朝政,被外戚把持,灭亡。东汉,外戚与宦官相争,最后军头趁机篡权,最后各地军阀割据,打来打去,汉朝灭亡。西晋,八王之乱,国灭。东晋,桓玄/刘裕篡位,国灭。隋,隋炀帝翻下很多巨大政治错误,杨玄感与权贵子弟纷纷叛乱,宇文化及等兵变,国灭。唐,节度使制度失去控制,自安禄山起,整个体制走向崩溃已不可避免。——————————————————————————大家可以看出来,这里面王朝灭亡主要可以细分为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皇帝自己胡整,国家完蛋了。第二种是权力制衡失败,各方文斗变武斗,国家崩溃。第三种是军力制衡失败,军头叛乱,国家崩溃。实际上在古代,每个朝代在前一代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改良。两汉以后,官员选拔从随意性比较大的察举制改为九品中正制,然后再进化到领先世界的科举制度。政府结构,从秦朝脆弱的专权结构演化到后来分权制衡的三省六部制。宋朝时,文官政府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已经超过了唐朝。此后的明朝和清朝基本都没有发生过过去那种体制内重要将领带兵叛乱的问题。对皇帝权力的制约,也一直在向前发展。在西汉时期,皇帝不理朝政可以导致天下大乱。到明朝时,文官已经开始不欢迎皇帝打理朝政了。皇帝自己玩自己的,玩一辈子,对朝政都没有太大影响。皇帝的意志,已经越来越难以对抗文官政府的意志了。可以说当时已经逐步在向“虚君共和制”方向发展。所以,从这一路看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寻求诸多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两汉都是200年就灭亡,两晋和隋处在激变之中,几十年就完蛋了。唐坚持了三百来年才完蛋。宋朝是被外敌干掉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极度罕见。而明朝已经明显解决了唐代的制度问题,国防也做得不错,只是运气实在太差,碰上小冰川期,连年灾荒,民乱四起,这才提前寿终正寝。如果不是小冰川期,明朝寿命超过唐朝实在不成问题。尤其是在明末,土豆和玉米已经在中国开始种植,这两种作物大大提高了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如果没有小冰川期,恐怕明朝再延续一两百年都不是问题,说不定直接推动中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了。各个皇朝的终结原因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总的来说,由于制度的演进,他们的生命力都是逐渐增长的。宋朝、明朝没能比唐朝更长寿,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制度或者经济,而是一些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看待中国皇朝的寿命,不能简单归结到一两个要素。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这是所有解释里面我们最无法详细解释其原因,但是契合度最高的解释。出自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美(chi)食(huo)家
仅以此答案证明我还是可以回答学术类问题的。上面有答案提到的气候与朝代关系是目前学界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思路,可惜没有展开。我研究生阶段某门课的老师恰好是研究气候与朝代变迁领域的专家,于是我专门发邮件找他要了点资料,特别是图表什么的,方便诸位理解。首先是本文论点:气候的改变影响着中国朝代的更替。回到问题上来,中国朝代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是因为我国古代气候的冷暖期更替差不多也是每两三百年一个循环的,所以可以说气候更替(Climate cycle )可以解释 朝代更替(Dynasty cycle)。要搞清楚朝代更替的原因,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旧朝代的倒台和新政权的建立。除了三家分晋以及黄袍加身这种稍显文明的改朝换代方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的,所以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可以导致朝代更替。战争与和平轮流坐庄,新政权推翻腐朽的旧政权;新政权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文化,新政权变得超级牛逼到达顶峰;新政权慢慢走下坡路,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越来越多;新政权变得超级腐朽,各种矛盾达到顶峰;最终新政权变成了当初它所推翻的旧政权,新新政权又将其推翻...again and again......所以气候在这中间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个人认为说其是决定性作用有些夸张,但是必然是一个推波助澜的强力因素。让我们从数据中看看气候与朝代变迁的惊人吻合吧。a 是当年与平均气温的偏差值,b/c是当年战争频率,d是人口数量。从图中可以发现,每当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气温降低时,战争的频率会激增,而朝代的更替基本都发生在战争频率最高峰之后。如果我们将上图气温低点、战争高峰、人口的突降以及朝代的临界点进行纵向比较(下图标灰的部分),也许你会更加直观的感受气候的力量.....从公元850到1911年,冷期长549年,暖期长512年,大致可以划分出16个气候期。公元850年起所有7次国家大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上图灰色部分),只要元朝灭亡和西夏建立是在暖期(需要注意的是元亡是元末农民起义的结果,仅仅发生在冷期结束后的第八年,公元1368年)。8个冷期有7个导致了朝代更替和动乱,86%的动乱和59%的朝代更替发生在气象曲线的低谷。如果按照另一种古气候曲线,则100%动乱和54%的朝代更替发生在冷期谷底。图中可以看出战争水旱饥荒叛乱等在冷期发生的频率远大于暖期冷暖期变化和战争频率变化的高度吻合已经不能单单用巧合来解释了。气候带来的物候变化导致了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冷期气温降低使得热量输入缩减,导致了粮食的大面积减产,而对于一个农耕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粮食不足带来的饥荒更加令统治者恐慌的了。按照西方的某种观点,战争是一种在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条件下的生态适应选择。所以自下而上的反叛战争最容易的冷期爆发,通常是气候变冷引起了粮食减产,然后是饥荒,然后是腐败的王朝没有办法应对危机,再加上赋税等因素,农民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起来造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相对于精耕细作且商业萌芽的中原,北方游牧民族更加靠天吃饭,气温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其被迫靠劫掠南方维持民族延续,所以每次气候转冷南北的战争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总结:虽然每次动乱的发生和朝代的更替都可以从政治斗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腐败残暴等因素上找到直接的诱因,但是冷期粮食减产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Human capacity)下降无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推波助澜的促成了战争、动乱和改朝换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则使得这种规律在我国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对于朝代更替的影响在不断降低,这主要是收到生存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粮食这些生活必要条件受温度影响越来越小了(有温室、有抗冻的品种)。另外人民的生活受气温骤降的影响也不如从前了。比如要是放在古代,东北冬天冷成这样子的话,恐怕北方群众早就抄起家伙南下了。恩好在我们有了暖气。PS: 本文观点大部分非本人独立所想,感谢Harry Lee 提供帮助,祝老师移民南太平洋的梦想早日实现。小常识:古代的气候是怎么确定的?本文所用的古中国气候数据(冷暖期确定的依据)主要来自Briffa等人选择的7种最典型指标中被香港大学Harry Lee 采用的其中5种反映北半球陆地气候变化的曲线: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录。并参照北半球陆地平均气温观察值用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行了校正,最后通过50年的过滤平滑给出最终结果。提到古代气候就不得不提到竺可桢先生大名了。可惜当时科技水平不够,无法调查冰芯等数据,所以竺老爷子的研究主要基于史料中的物候现象。举个栗子,比如甲骨文里说商王猎到了一头象,说明商周时期中原要比现在温暖许多;再比如六世纪中期北朝贾思勰所写的一本农业百科式的著作《齐民要术》,很注意物候情况。书中提到,河南山东一带石榴树从十月中开始就要用蒲藁裹起来,否则会冻死,可是今天在这些地方石榴可以在室外安全生长,无需裹扎。说明当时的温度比较寒冷。我就不当搬运工了,有兴趣可以戳这里看看
,材料学博士在读
关于王朝周期的原因,我比较推崇吴思《血酬定律》的说法,王朝开始之初,对老百姓的负担比较少,随时间推移,地方官僚豪强对百姓的盘剥加重以及土地兼并,当老百姓难以承受,达到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地步,王朝就到了灭亡之期。而官僚对百姓的盘剥加重,本身伴随着的就是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在建国达到百年以上就很明显了,往往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中兴之臣或中兴之君,削藩,整顿吏治,改革税收政策,帝国的寿命就能够进一步延长。故而问题可能不该是中国王朝不能坚持到300年,而是去探讨它为什么能保持100年以上,因为从世界角度来看,100多年不溃已经很难得了,这方面的具体讨论,可以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王朝的崩溃,基本都是有内忧而起,而非外患,汉唐皆如此,只有宋完全限制了地方,于是败于少数民族,明若不是农民起义,满人也是进不来的。
,历史是个爱开时空玩笑的糟老头
先引用一段话:“黄炎培曾问过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
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
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 懈。只
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稍读历史的人都会被中国朝代更替频繁但却始终换汤不换药这一极具戏剧性的历史现象所吸引,进而困惑。从秦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一直到公元日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在这长达两千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经历九个大的朝代,他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他们是: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王朝中,有的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有的则是“奉天承运,国势昌隆”。而在这其中,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25年-220年)统治时间加起来是406年。北宋(960—1127年)与南宋(年)统治时间加起来是319年。而对于其他各朝来说,就再也没有超过三百年的了。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汉与东汉之间的关系远非南宋与北宋那样,东西两汉之间王莽专权实际上已经完全割裂了两汉之间的关系,东汉建立之时,刘邦所创建的大汉王朝不复存在,社会统治秩序被瓦解重新洗牌,此汉非彼汉。而宋朝显然不是这样,即便是靖康之变宋微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但是随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便在应天府南京继承皇位,仅从政权的过渡以及延续上来说,大宋才是真真正正的打破了中国封建王朝未有存活300年这一历史怪圈的。至于原因,下面会有提及。 那下面则开始正式进入正题,封建王朝短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更进一步讲,如果是短命,为什么恰恰是二百年左右,而不是更多的三百年,四百年? 当然一个朝代的灭亡,这的确算是一件天大的事,只要是大事发生,必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各种因素里面必定会有最致命的一个,那哪一条才是最致命的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时间未有革新工具的发明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导致的两千年来农业技术水平的相对停滞,注定了中国历代各朝只能在原地转圈而无法突破向前。所以制度绝不是原因,制度只是结果。所以一切都是注定的,在被统治者眼中,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注定了任何一个政权上台,只要不危机自己的身家性命,能够相当程度上满足大部分人耕者有其田的需求,这个政权便是合法的,有效的。而现在的问题便是,当权者自身如何始终保证在不危及这一稳定结构的同时又能尽可能的满足自身一直都在增长的贪欲。尤其是当社会稳定后人口开始增加,社会资源却愈发集中于少数人,新增人口始终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当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开始坐大,它就会危及经济基础,并最终加速经济基础的瓦解。当从上到下整个崩塌的时候,这便意味着朝代又将开始更替。这就像是垒积木,只不过提前规定了积木的数量,刚开始搭的时候,很稳固,甚至我们为了变得稳固,不惜将更多的积木铺在底座以承受将来来自上面的压力。但是随着一步步地搭建,我们越来越在意高度,于是将本属于底座积木一条条抽出继续落在顶层,直至达到最顶层后随即轰然倒塌。于是越是到了一个朝代的末世,制度的弊端就越来越能够显现出来。只是显现出来并不代表人们会认为制度存在问题,每一个新朝代的建立,君臣们都要聚在一起,讨论一番前朝为什么会被本朝干掉,讨论来讨论去,得出个亲小人,远贤人的根本原因。我们真是僵化的太久了。两千年的封建史,我们一直都在转圈,或者说瓶颈。而唯一可能突破这个瓶颈的就是大宋,靠海上贸易以及商品经济来结果小农经济,并最终扭转整个社会结构,但是令人极其痛心的是,他生不逢时,于是我们迟到了一千年拥抱资本主义。历史,他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是个爱开时空玩笑的糟老头。附图一张:清代之前,中国的人口一直长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而人口是绝对可以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而至于清代人口骤增,从康熙五十年的两千四百万激增至乾隆五十五年的三万万。除了社会安定,政府取消人头税,鼓励垦荒等,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明朝以来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一直到清开始被大范围的种植。人类在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之前,人口的增长一直都是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一旦死亡率下降,人口立马就会像是脱了缰的野马一样,指数级爆发。所以清朝的人口增长之所以几倍于前朝,正是因为死于饥馑的人少了,而这得益于农业产品的高产出可以让更多人免于死亡。
,无业中。希望各位先读我的答案再关注。欢…
现在排名第一的答案我也不完全赞同,主要是因为他最后一段说什么扩张……。但他答案里有一句话『现实的情况下是,当人口还没有到达这个极限时,不从事生产的管理人员数量就已经膨胀到了让人民要起义的地步。』我想,实际上这个思路和 答案里说的政治氛围和体制问题,方向一致吧?(当然细节有点区别)我说一件最近从某杂志历史专栏里读到的事情。我凭着印象重新编写。北宋官员退休待遇。这事得从北宋淳化元年(990)说起,那年宋太宗下诏说:『恩准退休的官员退休金是原来薪水一半,由所在州县支付。』然后一半退休后还会给你升官,让你养老金能再多些。最牛的记录是宋仁宗时候兵部尚书孙士逊,退休时候连升七级变成『太傅』,到顶了,再上去就要封王爵了!退休官员的子弟门客也能跟着升一级(还在职呢)。这还没完呢!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说起,那时宰相王旦六十多了。王老爷爷实在太能干,各种业务没话说,个人品德也没话说;皇帝舍不得让他退休。可是那一年,真宗皇帝看到他上朝都得两个人扶着了,实在不忍心:『您老退休吧!』然后让他挂名在『玉清昭应宫』(皇家道观)下面,领个薪水(相当于当宰相时候的50%)。所以一般官员,都是能在职位上赖多久就赖多久,甚至谎报年纪说:『我还能行,我还年轻!』因为北宋沿用唐朝制度,七十岁退休回家。而且在职的时候待遇也是非常好。国家不仅给官员钱和布匹粮食,还给官员家属柴米油盐酱醋茶面粉饲料布匹饱览全部生活所需。官员还是有『职田』少则数顷,多则四十顷。当官越久,职位越高,退休待遇越好啊!当官在职时候福利这么多,谁愿意退休!?宋真宗景德年间,官员数量大概是一万多。四十年后,仁宗皇帝在任,数量破两万。宋英宗时,两万四千多。北宋初年国家年收入钱粮绢布什么的两千多万,每年花一半存一半。到了宋真宗天禧岁末,国库年收入一亿五千万,牛X啊!可是支出——一亿两千万!到了宗仁宗,『收支平衡』了……。真宗皇帝后是神宗皇帝,他当然也知道这情况,改革咯!下旨宣布:『有显著功绩的退休后全额领赏,无功无过的待遇减半,犯过错的则不给。』听起来很靠谱哦!但是……神宗又认为,年老的官员『罢之伤恩』。咋办?这时候他想起自己的『前前前任』——真宗皇帝:『对哦,我可以学真宗嘛。也让我的退休官员在皇家道观挂职就行了。』本来神宗是想让年老的早点退休,给年轻人让路。可是挂空职拿俸禄开始被官员们竞相追捧。很多人开始稍微有点年纪就想退休去挂职。当然,也有人上书指出这个弊端。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虽然神宗当初说有过错的不能拿退休金。可是有过错是个什么标准?那有显著功绩又是个什么标准呢?没说清楚啊~。而且随着贪腐成为『惯例』,大家也都习惯了,作风问题也难以查证。最后结果当然是官员们各个皆大欢喜,在职拿高薪,不管做得怎么样,退休后还是高收入。杂志来的部分完结。是不是想到我们现在的三公经费了?嘿嘿。后面的故事不用多说了~这群官员绝大多数又不搞科技,又不搞军事;说白了就是管理层,文官。养着一群废柴花光年收入,还指望打仗能过别人么。从这点上说,黄仁宇说『中国无法从数字上管理』,真是精辟啊。中国是『人治』,我们很多评定标准都是没有量化的。量化了作用也不大,因为行政和法律都是同一个『县太爷』管。现在我们分开了,但是很多中下层公民还是喜欢去『尚坊』多过于去法庭。行政原则上不能管司法,但是因为都是某党党员,然后又有个东西叫做党纪……。现在到知乎上看几个问题,很多答案也没有量化来说事。你一个形容词,我一个形容词。可很多时候形容词使用标准都不统一呢。更可怕的是,当事人大多数没有察觉到这点。在法律问题上,很多人还习惯于『解释法律原意、初衷』(可能是我偏见,不过我看到的大多数是这样),认为按照条文字面理解是『死读书』,而且行政权力实在太强大。这就削弱了条文的严肃性。如果书面上的规定可以不直接执行,而是解释『初衷、原意』,又可以被行政干涉(甚至法律和行政条文矛盾),那它就是一纸空文,任人打扮。既然条文可以被这么对待,大家也就不在描述的精细、量化、具体程度上下功夫。条文也就不会变的更具体、量化、精细。最后,还是人治,还是靠人的一张嘴、权威、威信、关系。
接近三百年的的中央王朝,大抵只有两汉、唐、两宋、明、清,西汉亡于外戚、两宋亡于外敌,有其偶然性;可资比较的只有东汉、唐、明、清,这四者大概和土地兼并的周期性有关,虽然唐有藩镇、清遇列强,但其所以亡不在此,唐实亡于黄巢、清实亡于太平天国,亦土地兼并之致也。
,《Best of Quora 100》翻译群:
-一、中国的历朝历代,各方发生矛盾时,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的困难,在下级给上级传递信息时,表现的十分明显,很少有人敢去批评自己的上级。上级给下级传达信息时,在以权利和资源作为赏罚的依靠下,则容易做到。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当然不能算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这种从下往上的沟通中,当沟通跨越N个层级时,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底层百姓的诉求无法有效传递到拥有最高权利的中央政府那里。(或者说因为缺乏制约,传递的信息,总会被政府视而不见)绝大多数的管理者对民众的生活持有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还有一种沟通困难,是来自持不同政见的各利益方,沟通困难最终表现为持续的党争,在一个集体的内部则表现为窝里斗。这种沟通上的困难导致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整个国家的人的步调和思想必须保持一致(思维方式相同,沟通往往比较容易)。思想上的差异越大,造成的沟通困难会越大,因而会带来越多的内耗,给整个社会管理带来混乱,而不是创新。二、中国的历朝历代,都缺乏一种弱者对强者制约的机制。没有任何的规定表明,民众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得到公正的裁决。政府以及代表这个政权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个人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渺小的像一只蚂蚁。三、缺乏良性沟通和制约的结果是,穷人的政治诉求无法得到实现,利益会被强势的一方侵犯。三百年的王朝周期律的关键在于,弱者的权利和利益诉求永远无法实现,贫富差距会随着富有者一方权利和财富的积累越拉越大。最终因为整个社会的贫富悬殊过大,社会结构会因暴力重新洗牌。而在现代社会,存在让利益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机制,这个就是「契约精神」。在个人层面上以合同方式,以及具有司法独立的法院存在。在整个社会结构层面上表现为体现为蕴含制衡思想的具有合法性的宪法。----------------------------------------------------------------------------------------------------------------------这个问题太大,我的了解也很有限,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不错的书,也是写几本书还不能讨论完的那种问题。写下这个答案,希望能给大家有些启发。下面一段引用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的一段内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本朝的法律也没有维持商业信用、保障商业合同的规定,以此国际贸易无法开放,否则就会引起无法解决的纠纷。各地区按照其特殊需要而立法,更不能受到鼓励,因为会酿成分裂的局面。至于在文官集团内部,也无法通过组织系统集中这两万人的意见,必须假借谐音讽喻、匿名揭帖以及讨论马尾巴等等离奇的方法,混合阴阳,使大家在半信半疑之间渐趋统一。以上种种情况,在长时期里造成了法律和道德的脱节。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周详的法律,就势必依靠道德的信条。而当信条僵化而越来越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万历十五年》-
,专注胡扯
200年在古代可以有10代了,到了200年后的第10代的皇族多少人啊。就是毎代生2个都2048个了。还有世袭的侯爷们,这些权贵的增长是指数的。税负的增长可能是指数吗?所以在古代皇族延续十几代的统治是极限了。
,easy life,easy live
那个时期中国的耕地以及农作物产量只能维持一定数量的人口,每个王朝鼎盛后人口大量增长,到一定极限后,粮食不足,便会引发各种冲突,王朝毁灭。
,财务自由,足迹自由,心灵自由。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政治,统治时间其实是在不断延长的。我们首先剔除因为暴政二世而亡的秦和隋,统治制度存在缺陷的元,在剩下的朝代中,很明显的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早期的西汉214年,东汉196年,晋155年。存活时间都只有150-200年左右。西汉和东汉,虽然都是汉,但是其建立都是经历过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和晋、宋的建立形式是不一样的,可以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王朝。这些王朝的崩溃,都是源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地方势力割据。西汉亡于王莽的夺权,东汉亡于地主豪强的割据,晋亡于刘裕的夺权。很明显,在这个历史阶段的王朝,政治制度是有缺陷的,统治阶层并不能有效的对军队实行掌控,导致了王朝的最终崩溃。中世纪的唐289年。唐朝的政治制度经过隋的创新和自身的改革,以三省六部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统治力得到加强,但是仍然没有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隐患,最终被安史之乱搅局后,一步步走向帝国的解体。唐的统治时间,无疑是传统军人执政制度的最长极限。近世的宋320年,明277年,清296年。宋朝对传统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大幅革新,开创了全面文官执政的历史。在这种制度下,宋的统治时间延续了320年,再没有出现传统的军人割据和权臣夺位,要不是被蒙古征服,延续统治并不存在问题。明和清,虽然表面上是内部崩溃,但是如果没有外部力量施加的强大压力,导致连年战争、经济崩溃和人心思变,继续延长统治时间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中早期的王朝,统治不过300年,主要是受制于制度缺陷,因军人割据和权臣夺位而覆灭。后来的宋、明、清,经过制度的完善,统治力已经得到大大加强,统治仅仅在300年左右,则更多是外部力量的施压结果,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如果独立发展,获得更长的寿命,并不是不可能。
,CarnegieMellonU in Qatar Education CIty
的答案,都有道理,但还是差那么点意思。人均土地变少固然是一切的开端,但nonolyli指出的很对,人均土地变少本身并不是问题;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如所说的,土地兼并才是关键,但是他并没有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还有一些知友提到了流民问题,无疑也是关键,但是同样没有很好的解释。把他们说的放在一起,就是历史的真相了。 当人均土地所有变少,农民负担就会加重;当小块田亩的产出很难维持生计时,农民便不得不卖掉田地成为地主的佃户。农民一般不太可能将卖掉的土地赎回, 因为地主一般比较有钱,如卖不出很好的价格是不会卖土地的, 而农民是不太可能付出好价格的。土地价格的这种螺旋形上涨的结果,便是土地持续不断地集中到富人手里。以清朝为例:直隶省何氏家族在 1766 年时拥 有 100 万亩土地,大致相当于全国可耕地总面积的七百分之一。 不仅是地主,连一些富有的米商、高利贷者和当铺铺主们也占有 土地。土地价格成倍地上扬。清代初年一亩地一般值一、二两, 到清代中期就涨到了七、八两。 下列现象反映了耕地的高度集中:50%到60%的耕地掌握在富裕家庭手中,另外10%由旗人和官庄占有,只留下 30%的耕地 在余下的 4 亿人中分配。人口总数中 60%到 90%的人完全没有土 地。徐中约《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佃户要支付高昂的地税(超过50%),当无法糊口时,就只能求助于高利贷,当高利贷还不上时,就只能背井离乡。他们有的可能是去城市里,做一些那个年代的民工,比如挑夫。 剩下的可能成为流民,无赖,土匪。 想象一下,在极端时期,人口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是土地拥有者,这个庞大的无业者群体,就成为了暴动或起义的导火索。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假如古中国有大规模工业产业,这些无业者也许就融入生产渠道了,可惜没有;可惜现在的中国是有的,所以很难讲300年定律是否会适用于我大天朝。
,关注金融市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秦人无暇自哀,后人继续哀!伟大的民族一直没有设计出先进的制度和体制,不能维持有效长期的平衡,缺失有效制衡的反馈和自我修复能力,只能每三百年格式化重做系统!
,青如岳,利如鋒
在中央集权的统治下,权力层兼并了土地,然而人口却在发展。中国王朝的覆灭一半是因为人口超过了土地的负担,另一半是拥有权力层超过了集权的控制力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胡虏无百年之运 已经60多年了求折叠
,学会学习,学会睡觉!
我觉得几个高票答案说得都对,但是都太片面了后期朝代的寿命不超过300年只是个样本很少的统计结果,连规律都谈不上无论气候,地理,人口与粮食等等都是原因的一部分,不能孤立的说其中某一个就是所有朝代的主要原因比如元灭亡与上述条件都有关,但民族矛盾占主导明也与上述条件都有关,但天时导致的饥荒占主导清同样与上述条件都有关,但外部因素占主导这时候我们打开马后炮视角,可以说元的制度导致民族矛盾也可以说明的制度导致灾民无法得到有效救助还可以说清的制度导致科技落后好像可以得到一个制度解释一切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同样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古代地理与人口条件的限制,导致封建王朝不得不选择相应的制度你总不至于让元朝骑马大汉去玩民主吧这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循环论证的怪圈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问题,根源是样本太少大的朝代数量甚至没上两位数,这时候讨论根本原因给我的感觉和见了几只白天鹅就说天鹅为什么都是白色的感觉一样另外我是冷哲脑残粉,我很期待冷哲来答一下这题,好像匿名不能邀请,谁邀请一下吧
同意。我觉得和土地资源,人口发展以及中央集权有关。集权国家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主体政权直接影响国家衰亡。易朝换代一般是地方经济衰败,中央难以对地方构成控制。当主体衰亡殆尽,地方反戈势力就很突出了。周王朝分封八百年(周朝分封也和当时政权对地方管辖能力有关),秦汉集权不过五百年。对于粮食主导经济发展的农业国家来说,土地资源广袤,人口发展缓慢,即使主体政权衰败,土地产出也在短期内可以满足地方经济需求(造成可能同时存在多方割据势力,如宋金辽时期)。经济上的因素还比如贸易发展。仅南宋政权,还能残喘一百多年。其次也和中国本身的多元民族文化有关系。我认为朝代兴衰在时间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混混儿。非典型性不抱团。
我是来跑题的:梦想的背面,一切都实现……中古时代,人们还以为南辕北辙是到不了目的地的。现在明白了,原来只是路途遥远,要绕地球一圈罢了。但是换一个题设,可能会是人们一直以为南辕北辙才是正道,而要穷尽上千年的光阴才能明白:背转身,目的地就在不远处。所以在同样的道理中,我突然想到,人们对极致美好的描绘,那些甚至不可获求的理想,可能只要逆转一百八十度,所有的希望就会实现。比方说,有个描述国家美好的成语,叫“长治久安”。它反映了人民极朴素的愿望:一个国度永不改朝换代,所以有机会盛世和谐,长久安定。可惜这四个字只在理论上有机会,而伟大领袖韩车手告诉我们,长安,是乱的。所以我想,那就蓦然回首吧,你想永不改朝换代,那就倒不如频频改弦更张。四年换一次,怎么样?看看美利坚,还真就这样干下来了。四年就政局大震,顶多八年就要易帜。两百多年做下来,恒久弥坚。要知道,换一个中国古朝,撑到这时候都已经兵荒马乱了。所以既然不能长治,无足久安,那不如盼想着短治吧。又比方说,有个描述盛世之治的成语,叫“一统天下”。它反映了人民企盼的大国小民地位。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我不能理解那部分想完全“去中国化”的台独主义者。因为在一个岛上做再大的人物,都远不及在一个上十亿人口的国度里做大人物。所以李敖不可能支持台独的最大原因在于,跟自称中国几百年来白话文最好的人比起来,自称台湾几百年来白话文最好的人实在气短。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人们总是乐道于哪个朝代的国土面积最大,哪个朝代丧失的国土又最多。人们觉得国家面积越大,人民生活越幸福。当然,冷冰冰的现实又让人们意识到,大一统的政权的维持跟长治久安的传说一样,终究是一个梦想。所以人们慨叹地说:天下之食,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啊。——话说山西人罗贯中这个软广告打得太出色了。那么依例来颠覆一下吧,一统天下的背面,是四分五裂吧。原来美利坚的美与坚,也包含着这样一款手段。联邦的国度里,邦中的自主给人民谋利,联邦的统筹为各邦协调。而欧罗巴的邦联,是把一条上坡路越走越宽的。所以自省,大一统只能画饼充饥的时候,何不谋求合邦而联治之道?或者还有点谈判的出路。梦想的背面,一切都实现。哈哈,折叠了吧~
,大历史,心理史学的爱好者
处女答。我从历史朝代的轮回来解释下为什么封建朝代的农业社会必然无法长久持续的原因。如果更具体一点,其实可以参考易中天教授的帝国的终结。我们都知道,天下大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马克思的答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段属于废话引用(读过百本名著之后,我觉得,普通人和文豪的差距与其说是文笔,倒不如说是对细节的把握。同样是恋爱,文豪们能够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描写几万字歌颂爱情的伟大,而普通人的文章只能说干巴巴的爱你一万年。所以,这个历史心理学观点,尽管浓缩了无数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它因为缺乏细节,注定难成大器。)我想写尽所有王朝由起兴盛衰乱亡的轨迹,也许历史上的王朝比较短命,不会经历所有六个阶段,但是它们必然会经历几个阶段,甚至出现重演。起:新王朝的起 往往在前朝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端倪,这个时候,前朝的生产效率已经完全被生产关系给束缚,(原因后面会讲解)。在前朝,上等人的数量膨胀,想着的是更少的付出以及更多的享受,他们分配的蛋糕越来越多;中等人的数量萎缩,他们分配的蛋糕开始变少,他们想着的是取代上等人的地位,而不是改进科技来发展生产力,因为改进科技的成果都被别人拿走了;而下等人,他们分配的蛋糕一直都只有很少的比例,仅仅能苟延残喘的活着,而且还不得不忍受,需要缴纳越来越多的税赋来满足上等人的利益。下等人悲惨的生活着,但是,却依然觉得自己过得比以前还是好一点。的确,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生产力在前进,他们的绝对物质生活在变好,但是分配得到的蛋糕比例却越来越少,对他们而言,无论是谁坐朝廷都可以,只要能保证我的田地让我活下去即可。这个时候的上等人经历了起兴盛,他们已经慢慢建立起了权贵阶级,习惯了奴役欺辱所有的下等人,并称他们为屁民,甚至手已经伸向了下等人的饭碗——土地。兴:新王朝的兴 往往标志着前朝的乱世的到来。同一时刻不会只有一个新王朝兴起,而是各地都有豪杰揭竿而起,屡压不止,除非把下等人都杀光,因为造反的都是活不下去的下等人。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已经完全被破坏了----上等人的数量是如此庞大,分配给他们再多的蛋糕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这时往往一个朝代的混乱都是伴随着天灾的到来,下等人饭碗都保不住了,聪明的中等人已经预见到可以举起大旗改朝换代,于是开始以平等自由丰衣足食的口号来号召下等人起来反抗。而下等人,因为灾祸和赋税的双重打击,不起义就是等死,所以愿意接受中等人的领导造反。种田还不如去杀人抢粮食,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极大破坏。因为造反本身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下等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要么去杀别的下等人抢生存资源,要么被别的下等人杀被抢生存资源。这个时候的上等人是恐惧的,曾经的屁民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了暴民,他们杀红了眼,不管上等人当年是否奴役欺辱过他们,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然是斩草除根。上等人虽然也营造了不少文明和艺术,但是在暴力面前,这些都脆弱的不堪一击。可是,乱世是无法持久的,因为持续的乱世必然导致持续的混战,也就是大规模的劳动力伤亡,以及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持续的战争会给生产力带来彻底的破坏,以至于最后,一些中等人的军阀们发现,手下的下等人要么死光了,能活着的也都不愿意打仗了,想抢吃饭的地方也很难抢到足够的粮食喂养这么庞大的军队了。 只有那些懂得如何在乱世中保存实力让仓廪充实的人,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屯田也好,军队务农也罢,才能撑到最后,一个个的收拾残余的势力,成为新一轮的上等人。盛:当新王朝的盛世到来时,前朝早已灭亡。此时,一个中等人领导的下等人团体,他们打败了所有其他的中等人团体,并将前朝的上等人赶下台,(或者是屠宫,或者是装模作样的三次推辞禅让)。虽然打仗经过了很多年,但是就在某年的一个黄道吉日,一个崭新的国度建立。 当年很少一部分的中等人和下等人,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往往会直接升入上等人的阶级。已经牺牲在了战场上的被追封为烈士,剩下的大部分士兵,基本上只能继续回去做下等人。国家刚刚建立,亟须恢复生机,此时的上等人,能够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文臣武杰济济一堂,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尽量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此时的下等人,终于摆脱了乱世,遇上了开明的上等人,赋税大大降低,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大片的荒地需要去开垦,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活的稳定带来人口的增加,于是中等人开始大规模的开拓科技,下等人开始大规模的开拓耕地版图,让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可是,盛世也是不能持久的。导致盛世衰弱有三个原因,一个是不可抗力,比如长时间大规模的天灾,这个会严重妨害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而且中国地域广阔,不像欧洲,一个黑死病和鼠疫几乎可以亡国。一个是外因,比如某些统治者太过于雄心壮志,认为天朝国威应该让四方蛮夷来贺。于是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来开疆拓土,这种战争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悲剧。失败了固然打击士气,但是长途远征,就算胜利了也必须付出超高的代价。往往鼎盛的帝国打过几次仗之后就疲惫不堪了。这点汉武帝就是明证。最后一个是最常见的内因。开国的上等人虽少,但是掌握着分配资源的权利,他们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配偶,造出更多的后代。裙带关系古往今来都会一直存在,一个皇帝的儿子中至少有N个王,一个王的后代至少是N个侯,这些人无功却高禄,不创造成果,但是却需要享受更多更好的盛宴。尤其是,他们跟祖辈不同,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水平远远高于祖辈。看看今天的红三代和他们的爷爷就知道了。这些成果不管怎么算,最后都会落到中等人和下等人头上,欲望的增加速度往往高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唯一的方法是加大剥削下等人的力度。随着剥削的力度加大,上等人的数量会进一步膨胀,因为他们合法的占有下等人的劳动果实,只会有更多更多的中等人和下等人要进入上等人的阶层,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这么热你是知道的。而正常升迁的渠道则未必能够满足这些人的迫切需求,裙带,贪污,受贿,开始大行其道。当没有足够的法律去约束上等人的后代的权力,去保护下等人的后代的权利时,当一个朝代的下等人不想着去创造而想着去钻营时,就是生产力慢慢的被束缚的开端。也是这个王朝衰落的开端。在同时,新的王朝,已经有了起的端倪。于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生产力决定着这个规律。下等人是如此能忍受的一类人,只要还能苟延残喘就会撑下去,往往造反是因为上等人的税收和剥削已经远远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他们才不得不反。我们来算算时间:一个王朝从宣称开国到辉煌(不考虑昏庸短命的王朝):往往需要2-3代的贤明君主的努力(比如汉,唐,明,清),大概30-50年。辉煌的时候就是上等人开始数量膨胀按古代20岁冠礼,生育5-6代人需要80-100年左右,这期间上等人数量指数级增长,往往皇族数量达到数十万,百万之众(这点可以查朝代登记的宗人府数量)数量膨胀到国家衰败这个时间不等,30-80年不等,主要看有没有中兴之主或者中兴宰相出来管管土地兼并或者吏治腐败。不过不管怎么管,上等人人心已经奢靡,不会想过苦日子。主政人死了就继续过来。国家衰败到新朝建立,前朝退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国家要亡掉,也不是轻易的事,这个时间往往需要30-50年。首先需要是下等人的农民起义大闹一番乱几年,然后诸侯开始不听话诸侯混战10-20年,然后胜者慢慢收拾残局,最终才确定,要废掉前朝的帝王(参考汉末,唐末,明末等)总计下来:辉煌的王朝大概170-280年左右。超过400年的,只有传说中的夏朝,商超,周朝。不过那个时候不属于封建制,很难具体分析。
,当个精神病人没有什么不好的,起码思路广。
与耕地、人口、科技、气候的关系不大,周边其他国家(部落)的崛起也不是主因,否则如何解释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后,英王权利被限制后英国的崛起以及内部几百年来的稳定?日本天皇权利有限但声望无限而形成的万世一系?如何解释诸侯国林立,宗法制,分封列国的周朝绵延800多年?而是与中央集权有很大的因素。不通过制度,而是遇到强势的,文治武功卓越的帝王,可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更深重的灾难,所以会有汉实亡于汉武,明实亡于万历,清实亡于乾隆,苏俄实亡于斯大林的说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没有一个朝代不是重农轻商,读书取士。因此一个王朝的税收中农业占很大一块比重。同时,用于养活官员的开支不断增加(贪婪是人的本性)。于是,税收逐渐满足不了中央政府的开支,中央只能通过加大税收来解决。然后农业的生产力在两千年中提高的速度远不及加大税收的速度,矛盾就产生了。如果一个王朝敢于重视资本主义发展,无疑会使整个国家的GDP快速增长,同时也能降低税收中农业的比重,从而缓解矛盾,为帝国续命。不过经济改革治标不治本,只有政治改革并行才可以。可惜贪婪是人的本性,政治改革一定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即使现在也一样。总之,要为帝国续命,就要有一套完善的体制做支撑,而不是一个强势的领导人(为什么感觉搭上了老子那一套无为理论)。显然,中国封建社会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分割线----------------------------------------------------------------这是本人第一次回复,不足之处还请见谅。么么哒~
,野球及历史爱好者.不那么爱务正业.
每个朝代的灭亡原因不一样.如果不是乱来的话基本上200多年是可以的.在在宋以前的朝代灭亡.很多因为藩镇权利太大.对中央构成了威胁.明末清末到晚期流民都很多.每个王朝到末期土地兼并都是非常严重的.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到处流浪.那个时候又没有暂住证.人口流动太大,很容易引发冲突.
,产品设计,读书,杂
每一个朝代的中后期都产生很多特权阶层,官N代,皇N代,富N代,土地和财富都日益集中到他们的手上,出现“官穷民富”的现象,当然这里的官是政府,民是贵族,门阀。百姓?对不起,那没资格称作民。土地兼并严重,财富被贵族攫取,贱民们失去土地,就得给贵族做佃户,然后这样的“国企”税率很低,政府的收入日益萎缩,这是就得加大对有土地的贱民的征税,最后这部分贱民也成为了佃户,最后政府没有收入了,然后大量发行大钱(类似于现在的纸币)去窃取民间的钱财,这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再来饥荒,底层贱民更活不下去了,必然出现造反,然后就是一个政府取代另一个政府。另外,周边的民族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除了汉初,唐初,明初,中国一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最后往往是给钱,给地,给女人,安南(今越南那块)那么点破地方是几十万中国军队的埋骨之地,想来都奇怪,难怪越南现在这么硬气。我会被和谐吗……
,Bose QC20
其实周朝存在了大约有八百年!从秦朝建立开始算的话,超过三百年的是宋朝(北宋和南宋),从独立朝代的单一意义上来说,确实没有超过三百年的。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这叫气数已尽”。国家的存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适应性,各个朝代的制度建立几乎很少是原创(比如明朝取消宰相,但是它最后又有了内阁大学士的职位),基本上都会沿着上一朝代的制度走下去,制度在朝代初期都是有相当活力的,很明显是符合国情,相当于量身定制。如果发展个50年一直坚持实施相同的制度而没有改动的话,问题就一定会有的,而且从历史的发展上来看基本上处于同一时代的人是很难从大宏观的角度上窥到制度的所有漏洞的,也许这就叫时代的局限性吧,至于两百年还是三百年灭亡,这实在是说不准的真理哦!In all,存活的时间长短因素有两个大原因内忧和外患,两者可能同时碰在一起,也可能单独出现,至于内部的细分原因,各种因素都可能符合蝴蝶效应。
,互联网IT
首先举一个例子,temple run或者是微信打飞机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能让游戏无限进行下去,总是在某一个节点game over呢?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它也在不断的面临类似于游戏玩家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只不过是以昏庸无德的君主、贪婪可怕的大臣、垂涎欲滴的外族、各种程度的自然灾害以及大众思想的波动(不论是民主启蒙、宗教信仰的改变、民族意识的觉醒都可算做其中)的形式。不同王朝由于所处的大环境、自身政治体制和历任执政者们能力的不同,其所处的位置会距离王朝倾覆的临界点或近或远,但是终究会在某一次众多因素的同时作用下到达临界点,导致时代的变迁。其实两三百年也已经不算太短了(估计能算85分以上了),很多王朝只有几十年,而且全盛时代还达不到大一统的局面。当然了,如果历史的长河足够长远,终究会有些优质并幸运的政治生命体见证千年的时代变迁的。
大多是类似的原因:税基变小,破产而亡。具体一点讲,朝代建立后,有权势者不断巧立名目,增加田赋。农民逐渐不堪重负,把土地卖给大地主。大地主有权势有办法,不会全额缴税。朝廷税基不断减小,最后到达临界点。
,游戏设计师
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无法维持人口增长。有限的耕地生产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同时随着人口增长而膨胀的管理阶级对资源的消耗也不断增长,这都导致劳动阶级肩上的负担愈加沉重。官僚阶级的产生本意是通过有效的管理以增进生产力,例如设立刑罚和生产秩序,用军队抵御外敌,荒年赈灾等。然而儒家学说对科技和商业的排斥导致整个士大夫阶级并不热衷发展地方经济。这就导致生产力,主要是传统农业技术水平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最终随着耕地复垦的完成,整个国家所能创造的财富,尤其是粮食,最终达到负荷的极限。简单地说,整个帝国只能养活那么多人,多了就只能饿饭。其次,无论是世袭、九品中正,还是科举制度,事实上都无法遴选足够多的能够胜任管理者职位的人来对社会生产进行管理。官场规则和儒家学说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让整个大帝国在通讯技术落后地情况下能够让一整套被洗脑的官员自发地在精神上维护整个帝国的统治机器运转,而非从事具体的事务工作。这就导致在其位者实际上不谋其政,谋其政者实际上也得不到好处,到了庙堂之上更是以政治斗争和权谋为主要工作内容。随着官员更替,更适应这种权谋制度的官员上位,能进行实际事物的官员被淘汰,整个官僚阶级的执行力被逐步削弱。简单地说,当官的上了位,要么蝇营狗苟,要么屁事不懂瞎指挥,真正能做好官的人不能上位,皇帝更是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国家机器执行力日益下降。再次,富人阶层依傍统治阶层不断膨胀,不事生产者愈发侵占更多生产资源。 地里的粮食就那么多,一边是地主家里吃白饭的越来越多,吃白饭的还越吃越浪费;另一边是雇农家里要吃饭的也越来越多,吃不饱饭的只能做流民。流民多了要人管理,官吏需求更多,吃白饭的更俞多。如此,恶性循环。劳动阶级不堪重负放弃生产,帝国生产力下降。没人种地了,也就收不上税了。然后,随着国家机器日益腐化,和劳动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统治阶级成员和人民群众均对现有秩序产生不满,意识形态崩溃,进而演变为不作为和反抗。帝国于是走到所谓“气数已尽”,所谓“大厦将倾”的状态。最后,突发状况对现有秩序进行挑战时,下降的生产力加上分崩离析的意识形态不足以支撑统治机器正确应对而最终导致灭亡。灭亡以后发生什么?各地会尝试恢复生产,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恢复统一状态。要达到恢复统一状态,就必须:1. 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发展生产。2. 尽可能保护生产力不受侵害。3. 逐渐扩大地盘,以期更大的生产力发展。4. 如此逐渐循环。发展生产力 - 发展统治阶级和军队 是一对互相矛盾但又互相依仗的冤家。只有掌握好这个平衡的人,才会最终取得天下一统。但是统一之后呢?生产力发展终将遇到瓶颈。即使是生产力大发展的今天,如果在石油能源耗尽前人类没能研发出新的能源和材料来源,生产力也必将达到峰值。统治阶级胜任力会不断削弱。无论是独裁还是民主制度,都算不上能够遴选优秀官员的制度。虽然生产力发展之后现代化教育让整体人口素质提升,也让官员素质和古代相比得到飞跃,但是呢?- 民主制度让官员缺乏超越任期的远见,反而让官员受制于掌控选票的利益团体。庸人和斡旋者上位,而非真正的领导者。- 缺乏监管的其他制度,还挣扎于本文上半段中的循环里。生产力在统治阶级胜任力削弱后,将受到侵害,以致下降生产力下降导致社会制度崩坏我们怎么办?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 统治阶级成员必须是来自真正的社会精英,能够胜任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没错,就是三个代表的第一点。- 密切联系生产者。- 胜任者晋升,而非权谋者晋升。3. 统治阶级成员必须信仰和维护统治秩序,主动将意识形态影响被统治者。4. 统治阶级必须能够及时将不胜任者清理出去,保证统治阶级的- 高度执行力- 高度先进性- 高度廉洁性,不可侵占过多社会资源。- 高度应变能力,应对挑战时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看到这个问题,已经粗粗浏览下上面童鞋的回答,我做好了被和谐的准备来说两句.首先这个题目让我回忆起了高中语文课本对鲁迅先生的某些文章中的错句什么的硬性强调其用意.其实就直接说那时白话文刚刚起步,并没有太多的语法规则,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作者内心所想不就好了,但非要逐字逐句的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那个错的词语.实在很坑.王朝覆灭有长有短,各位还能在如此差异巨大的数字中找出一个规律,突然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在我心中站在了一个高度上.本着初高中教育就算没规律也要硬分析的方式,我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1.说制度漏洞决定了王朝命运的长短,或者说决定了王朝超不过300年很有问题.没有一个制度是完善的,包括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看到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324年了,依旧没有死亡的迹象,那也有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给玩死了.而社会主义能不能撑到300年,没看到结局毕竟不好说,历史存在太多的偶然性.2.说粮食生产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关系导致了王朝的极限.听起来好有道理,我也认可粮食产量对一个国家稳定来说尤为重要,在知乎关于转基因食品问题的回答上,有位很可爱的童鞋问我,耕地怎么会不够,实在不够了把种苹果的地用来种小麦不就够了么?这让我想起了司马的名言: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但也有很多造反跟粮食生产速度无关啊,比如现在的新疆是吧,他们是饿着了还是苦着了?真心感觉在中国汉人才是受歧视的那群.为什么我们用自己的劳动生产补贴他们,他们还要造反?3.说自然灾害和王朝兴衰的关系,尤其是什么明王朝的灭亡完全是因为小冰河世纪,真心是在找借口.任何天灾都配套人祸,而中国又是个灾害多发区,从古至今,几乎每年都有灾害,尤其是建国后那段艰苦岁月,老百姓不也大量饿死,为什么没有灭亡呢?感觉说了这么多,会被人喷死,但我想说之所以历史上的很多理论没有办法论证什么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办法重复体现,同样的情况下,却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你如何论证这个结果是由这些原因产生的?我想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指正.一个国家的运行如同一个生命个体一般,当我们处于新生环境中的时候,对很多事情有着探索和学习的能力,身体内部也就保持着正常的平衡关系,随着我们年岁长大,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偏好,严重影响着我们身体的平衡关系,从而导致了身体机能各方面的衰弱,那么最终接受死亡.我觉得一个国家主要受3个方面力量来维持平衡,管理阶层,拥有生产力的阶层,和被剥削阶层.三个阶层共同享有社会资源,也就是共同占有利益.在一个王朝成立的初期,管理阶层可能是从其他阶层升级上来的,所以不会有太大的占有欲,而生产力阶层和被剥削阶层共同平衡管理阶层的权利.当随着社会稳定下来,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阶层看到了管理阶层所享受的特权,而逐步向管理阶层靠拢,导致了整个天平的逐渐倾斜,直到颠覆.而更多的生产力阶层试图代替管理阶层享受特权,从而进一步打破整个平衡,而所谓好一些的体制可以尽量多的调整平衡关系,让它没可能一下子崩溃掉.而生产力的进步使得粮食生产的增加等也只是尽量防止平衡的崩溃.至于什么天灾什么的,完全可以成为压倒这个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而每次的改革让我感觉像是把天平上的东西拿下一点,重新摆放,若成功了就使天平恢复平衡了,而失败就是拿的时候就让天平倒了.最后借用主席的一句话,查贪污亡党,不查亡国.现在贪污腐败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我辛辛苦苦工作挣钱纳税原来就用来养贪官污吏的,这个让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非常不平衡.希望这个局势能有所调整,实在不想成为那个天平倒塌时被压死的炮灰.
,享受编程的乐趣
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种情结,名为救星情结。荣格如此写到:“人类都有这种对救星的期待”,“救星情结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型意象,在我们这个充满灾难、迷惘的时代,它自然又被激活起来。” 当民众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救星情结终究会觉醒。这种情结只能被暂时压抑,却无法被永远磨灭。于是,新的一轮造星运动再次开始。又一颗救星出现了。他颠覆了旧的政权,建立了新的政权。而可怜的民众,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作绵羊的命运。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如是写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陈述。然而,其原因还是在于集体无意识的作祟。民众渴望被拯救,是以分久必合。民众渴望再次被拯救,是以合久必分。——来自《流血的仕途》
,不务正业小能手
提供一个别的思路。社会的稳定程度取决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性的高低。流动性越高,即普通人有更高的可能性进入掌握社会资源的阶层,掌权者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失去权柄,则阶层之间的凝聚力越强,国家更趋于稳定,反之同理。对各个国家来说,在安定社会中的大趋势是资源向少数人集中,阶层渐渐固化成为阶级,流动性减弱以至于无。掌握资源的阶级失去资源的风险极大降低,而不掌握资源的人(或者说“无产者”)获得资源无望,阶级间的凝聚力减弱,而掠夺更激烈。阶级间张力不断增加,小冲突不断,最终引发大的冲突和社会体制的破坏,王朝终结,资源再分配,在新的王朝形成新的阶层。所谓民心向背,指的就是普通百姓获得社会资源的期望。这就是为什么朝代更迭多以社会底层的农民起义开始。至于为什么是三百年,我认为是构成中国式封建的社会形式阶层固化的周期。土地兼并、科举和(尤其是)中国式官僚体制这样的基本制度不变,社会阶层固化的周期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顺口说一句,这种阶层的固化的说法并不是想说社会不应该有阶层的分别,而是说阶层间应当具有足够的流动性来维持阶层间的凝聚力。
中國的治理秩序很大程度上是繼承的,像秦漢、隋唐宋、清末至民國等,雖有朝代更迭,但道統法統不斷,從直觀的角度來說,士大夫的治理階級是基本穩定的。中國的天下觀與西方的領土觀也相去甚遠,大多朝代更迭屬於亡國而非亡天下。中國歷史的有三次可以稱之為亡天下的滅國之災,分別為:1279年(己卯)蒙元滅宋、1644年(甲申)滿清入關、、、
,剥离遭受苦难的人群,一切罪恶都不存在。
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于是官逼民反。---------------------------------------------------------------------------开始一答题就知道有很多人又会搬教科书啥人地矛盾,可以明确的说,历史上所有灭亡的朝代,绝对没有真正因为人地矛盾而灭亡的。明显是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于是官逼民反。历史上所有王朝官逼民反的时候,都远远远远没有达到人口极限,甚至绝大多数时候人口极限的一小半都不会到,远了不说清朝4亿人还没到极限何况那些几千万人。至于说引进高产作物也是瞎扯,啥作物产量能翻5倍以上?
不同意上述人口增长土地兼并耕地不足造成崩溃的说法。清朝之前的朝代,最盛时人口也只八千多万,战乱期间更是只有两三千万,清初人口亦是如此,乾隆后由于人头税的取消中国人口达到三四亿,是为几千年的质变,也是传统生产方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所以之前几千万人口远不会造成耕地不足土地兼并等等。
从政治体制上来看,汤武伐夏桀,意味着皇帝的权力不再是稳定的,如果皇帝内政不修,道德败坏,那么从道义上其他人便可以取而代之,以有道伐无道。改朝换代的本质原因,应该看做是中央集权的弱化。周朝最为明显,周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实际完全控制不了各地方诸侯国。东汉末年各地豪强诸侯雄踞一方,互相攻占,大家都很熟悉那段历史。唐末藩镇割据。两宋和明朝换代本质上也是中央集权无法管控一些重要领土,如北宋幽云十六州被辽占领,南宋北方被金占领,后金曾是明朝的属国,清朝末年地方权力过大,辛亥炮响,各省纷纷独立。
为什么会这样,本质是从古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组织发展程度来看,控制统一后的帝国已经是最大极限,随着时间推移,帝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有所弱化,皇帝能力减弱,皇室不稳定因素增多,大臣和将领水平变化,腐败和税收同时加重,地方势力坐大,必然失去对大一统区域部分地区的有效控制,进而混乱传染,最终全面失控。
三百年时间,可以看做是帝国统治能力兴衰的周期。
是军政体制的全面退化所致。特别是军制,一般建政初期,军力很强大,军制运作效率很高。但到了晚期,前期军制几近消亡,王朝的战斗力十分低下,在内乱或外敌面前不堪一击。从而导致王朝灭亡。王朝的消亡,首先从军事上开始。
,渴望学习
人类历史和政治的进程其实还是人类对自身变化的人性和自然规律以及两者相融合的不断认识和改进,对自然规律的不断认知改变了生产力,对人性的不断认知改变了政治体制和社会形势,而两者之间又要相互影响和平衡,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只能说封建社会时期,体制与人性不能适应,使得一些人高高在上,穷奢极欲,一些人活如猪狗,水深火热,最后民怨沸腾,改朝换代。至于为什么大多数都保持在两三百年,这个的确有意思,我们来一个有想象力的猜想是:先祖们大多雄心大志,而到中期往往会出现心胸狭隘 目光短浅 昏庸之君或者有的是君主本身无能把握当时的时代,这时也会出现一些起义英雄和情绪愤怒的百姓,是基因使然?还是环境使然?或者环境影响基因?如果是基因的原因,那么是不是人的基因的优良会是波动性的呢?统治者的变差了或是老百姓中有人变得厉害了?如果是环境的原因,那么环境如何影响人性和人的行为方式呢?都说人的右脑是天线,左脑是处理器,那么我们又从环境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呢?那这信息是如何和发给我们的?有什么东西控制这些信息呢?是自然规律,还是上帝?我们的每一个王朝像不像一场实验??实验谁做的?而每个人是否都像一个移动终端不断接受环境中的信息,按照这信息去做?我们有自主的意识,但我们都不受控制吗?也许我们受了环境信息的控制,自己还不知道??每一代的人会不会像手机安装APP一样?通过从环境中获得的信号,给自己安装了新的能力?那我们的系统是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么环境对于基因的改变,也就相当于对于系统程序的升级?最后要问,我们是带着上帝的使命来做实验的?还是为了别的什么,也许当有一天我们明白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发散下思维,别介意哈,哈哈
,历史爱好者
想起看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说来说去,朝代的更迭在制度上来看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制度的缺陷在根本上并未在更迭中被改变。而其实如果维持这一套制度的话,两三百年必有问题,就如现代的20年必有的金融危机一样,女人大姨妈一月一次。当然想想从天道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命,老天非要你灭亡,再好的制度也终究撑不下去的。在知乎上注册了那么久把处女答献给题主,可能答案乱乱的,望谅解。
,我勒个去
近亲结婚导致后代普遍比较痴呆。两百多年后就成傻逼了,所以就灭亡了
,毕业学生
商朝600年,周朝800年,之后基本都是不超过300之数。上面各种经济和制度论述我觉得各有可取,但也各有不通。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想上面。周朝的灭亡不同于商朝被“有道伐无道”,而是世家瓜分,属于“不仁”,秦统一六国、楚汉逐鹿中原,“天下是打出来的”这种想法已经隐入权臣、世家、草莽之中。商周之时,天下诸侯虽然拥兵一方,但是像饥荒、灾害、暴乱这些不稳定情形,都是要处理;到了后世,这些都是造反的好理由了。货悖而入亦悖而出。也就是,经济的发展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但是造反的思想其实已经深入“人”心。
,喜欢读书,喜欢看电影
我觉得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啊,封建社会的这种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但只消两百年,这两者的矛盾就尖锐的极点,生产力就可以把这一切推到重来了。
,Cornell U. 本科学生
社会的不断稳定导致阶级流动性下降,而阶级不断的固化导致人力和物质财富无法高效分配,而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又随着阶级固化而不断下降,直到最终有一天整个国家机器运作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不足以填补资源无效分配带来的缺口之后最终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
,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而非具体理论,要把…
我想从某一个方面来稍加解释一下这个历史现象, 我认为,朝代更替都是基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制度等稳定之后才慢慢发生,经过200到300年的稳定的制度下生活过后,大家知道怎么去钻空子(例如:做买卖的人一开始绝对不通晓用差的原材料来代替好的,以赚取更多的钱一样),同时人民也忘却了战争的痛苦,因为200-300年已经更替了10多代人了,社会的分化会变大,而像之前的那种国家形式的政体没有办法来控制这些现象的发生,导致国家衰亡,当然这只是从我说的这个侧面来讲。
能不能别把什么数据啊,什么统计啊之类的,拿出来说事。 历史是以事件性.跳跃性.随机性.不可预测.发展的 不是什么200年 300年 什么的统计来放历史的马后炮。
赞同体制问题,人口过剩需要扩张,于是乎用打仗死人这种方式解决?那个帝王不想千秋万代。还是体制加人性的劣根性吧。作为一个男的哪有不想后宫3000的,有这样的能力做出超出常规的事情平衡就会被打破。
不是最简单的土地兼并严重外加开垦新地数量有限的问题吗。
当然。因为胡弄的原因崩的肯定也算崩的一部分。但是即使再开明。人家也撑不过300年。
土地兼并,部分小农成为无产者,部分成为中农。在下去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无产者,剩下的就成了地主。
不是有说过。中场阶级的数量决定国家的政治稳定性。
资本主义那么伟大的政治制度不是一样没有解决贫富差距带来的各种政治问题吗。何况那个年代的中国。
地主在往上往不了。要贫民继续往下,人家肯定跟你拼命,他们也就剩下一条命了。
所以王朝往上走,走不动了。那么停止的话基本上也不可能停太久。干啥。毁掉一切重来呗。
所以每次的王朝的变更就是毁掉已经大部分的财产和资源外加重新分配已有土地。
欧洲资本主义阶级危机的欧洲想出方法就是打仗,中国王朝危机想出的方法就是内乱。
制度。嘿嘿。制度
中国的王朝制度就是为了中国人民内乱准备的。地方与政府的博弈。宰相与皇权的博弈,说书先生都可以说的天花乱坠,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王朝对于制度的革新,对于前朝失败的教训总结的如此之多,无外乎就是防止夺权,
真正涉及到土改,没有。没人敢动,这是封建社会的根本,那个时候没有人具备这种能力和魄力。看看资本主义为了防止贫富差距带来的政治动荡做出的多大努力和付出的多大代价。中国一个王朝的两到三百年历史是对这个中国古代制度带来社会的稳定性大多褒奖了
,一天睡二十个小时,吃两个小时,醒两个小时
人治有局限简单说,中央出台任何政策,基本都有得益群体和失去利益的群体。遇到好的君王可以协调,但是当王朝因为弊政,奸臣,权臣等问题出现弊政,一代几代积累下来,结果必然是中央削弱,这时候为了稳固王位,皇帝必然选择一个助力扶植,导致这个群体阶级权利加强,放任得益群体不断庞大(如东汉末年军阀,明朝宦官,文官集团)。结果就变成了两个,第一,得益的集团太厉害,把中央推翻了。第二是,两败俱伤,国家掏空积弊难返。所以国家开国容易,中兴也好说,可后期一些阶级势力形成势力,使得君王很难协调,如果遇见昏君管都不管,那就更要命了。这就是人们说的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吧
,只争朝夕
一个原因是中国太大了.... 某个地区发生了饥荒/疫病/自然灾害后无法控制局势导致民变, 很有可能扩散到全国, 变成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消耗国力, 导致各种方式的灭亡
土地的所有和分配规则造成的,土地的所有制度各政权一直处理的不好。
随手答吧。其实这种问题的原因不可能是单一的,基本每个社会学科都能对它做出一番解释,而且看上去都挺合理的,到底哪个是关键因素,都不好判断。既然学的是经济,就从购买力角度解释下吧,而且我觉得基本所有战争也都能用这套理论解释。 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评判一个人购买力的因素自然也就是土地了,当一个皇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土地资源必然会大量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存在着大量的失地农民,整体社会的基尼系数非常高,就跟现在一个道理,有钱人购买力很足可是需求有限,大量农民缺少基本的购买力去满足生活需求,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极端来看就是农民起义战争,最好的结果也是社会动乱,犯罪率攀升。按照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这时往往会出现一个有威望的民众或者权臣来领导大家脱离改善这一切,顺理成章帝国崩塌~ 其实现代战争也差不多吧,工业时代的产品太难被损坏了,除了发动战争,根本无法调动起社会的购买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穷者没有工作机会温饱问题就难以解决。当然也不排除例外情况,比如发现一个大金矿人人都能淘这类,相当于全民购买力增加,那么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以前殖民时代也是这个道理,需要殖民地来解决消费问题。 随手写的,不够严谨,仅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下吧,主要是想说,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理论可以解释哪怕最简单的一种现象,多发散点思维嘛~
,做事儿叮当的~
粮食的增长量与人口增长的交叉点,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最直接因素,但是根源确实在于体制。中国的历史朝代,一直都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权力会随着时间纵欲、无限膨胀。权力的无限扩张,腐败滋生,就会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却无暇照顾生产。中国历史朝代的这种权力集中的体制,似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王朝建立-权力集中-休养生息-权力腐败-民不聊生-王朝颠覆”。而中国的历史,都是这样一个一个历史的循环,“一个地主推翻另一个地主”,体制没有任何变化。这是导致社会难以持久的根本原因,而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是体制导致的结果,也成为推进朝代更替的直接因素!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朝代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