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手机上签下了平安保险手机碎屏险单.会对本人构成不利吗

&p&讲一个保险/法律行业的真实案例吧:因为保险承诺书中的一个词可能存在歧义,保险公司一下子多承担了35亿美元的赔偿责任,这就是World Trade Ctr. Props., L.L.C. v. Hartford Fire Ins. Co. &i&345 F.3d 154&/i& (2003) 一案。&/p&&p&2001年夏天,纽约世贸中心的业主为“双子塔”买了一份财产保险。在保险行业中,对于像这样重大的业务,往往采取先承保,再敲定合同具体细节的操作。在正式合同生效之前,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就先用“保险承诺书”(binder)来粗略记载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起到临时合同的作用。&/p&&p&在本案保险承诺书中,有一条关于最高赔付额度的条款,规定每次发生财产损失事由时最高赔付额度为35亿美元。该条款用“per occurrence& 来表示”每次”,occurrence 这个词可以翻译成“事件”,在英语中的近义词是&incident& 或者 &event&. &/p&&p&看上去没毛病,说得很清楚了嘛,发生一次事故,最多赔35亿,白纸黑字。&/p&&p&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两架民航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造价超过300亿美元的两栋大楼被完全摧毁,近3000人罹难。&/p&&p&再读以下上面那句话:&b&两架&/b&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所以,这到底是一次财产损失,还是两次呢?到底是一个&事件”还是两个?&/p&&p&在美国保险法中,保险条款中的用语只要存在歧义,就必须做出对条款的撰写者不利的解读,这也是世界普遍通行的法律原则了。当世贸中心的业主起诉保险公司,要求为两次损失事件赔付70亿美元时,保险公司马上请求法院立刻驳回原告的起诉。这可以说是保险公司唯一的胜机了,明眼人都知道,在当时举国哀痛的背景下,只要这场官司得以开庭,那么陪审团有非常大的概率倒向世贸大厦一方 -- 什么?黑心保险公司居然拒赔世贸中心的损失?&/p&&p&经过几轮拉锯战,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做出裁决:”occurrence“一次是否存在歧义,不能孤立地从文义本身推知,还必须结合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行业习惯以及其他外部证据,综合做出评价。根据美国民事诉讼法,只要存在实体上事实争议,原则上就需要由陪审团做出判决。&/p&&p&于是,本案得以开庭审理,陪审团判决被告败诉,必须赔付70亿美元,两次“事件”每次赔35亿。&/p&&p&--&/p&&p&也许,保险公司在撰写承诺书时,可以采取更加清晰的表述方式,选择一个更加准确的用词,或者对“一次”这个概念做出文义解释。也许您会说,两架飞机撞大楼这种极端的小概率事件,怎么能想到呢?但对于格式条款的撰写者来说,现实就是如此残酷。&/p&&p&有一些段子,嘲笑律师经常写出一些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条款和警告,例如在椒盐花生包装袋上写“小心:内含花生”,殊不知这些多此一举的条款,背后都是真金白银。&/p&
讲一个保险/法律行业的真实案例吧:因为保险承诺书中的一个词可能存在歧义,保险公司一下子多承担了35亿美元的赔偿责任,这就是World Trade Ctr. Props., L.L.C. v. Hartford Fire Ins. Co. 345 F.3d 154 (2003) 一案。2001年夏天,纽约世贸中心的业主为“…
&p&保险业或者再保险业有一类东西叫做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 (ART),应该符合题主的需求。&/p&&p&不过这货的中文名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翻译,Risk Transfer虽然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但Alternative翻译成“另类的”感觉怪怪的,就像Exotic Option里的Exotic很多中文文章翻译成“奇异”一样。&/p&&p&我这里先暂时翻译成&b&非传统风险转移&/b&或是干脆直呼为ART吧。&/p&&p&其实传统风险转移大家现实生活中接触很多,比如:你付一笔保费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条款向你提供某样保险责任就是传统风险转移;同样,保险公司付一笔再保费给再保险公司,然后再保险公司根据再保险合同条款向保险公司提供某样再保险责任这种也属于传统风险转移。因为这些风险无论怎么转移总是在被保险标的、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之间流动,属于保险市场的范畴,所以说它“传统”。&/p&&p&而&b&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更多的是为了将这些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以实现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更大的承保能力&/b&,因为资本市场的体量是惊人的。&/p&&p&那怎么才能把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呢?就要靠这些&b&非传统风险转移&/b&了。&/p&&p&而ART当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u&巨灾债券 Catastrophe Bond&/u&,当然著名其实也是相对其他ART说的,毕竟保险到再保险再到更细致的ART实际从业人员是越来越少的,普通大众甚至不干这行的金融从业人员也很难接触到这种东西。&/p&&p&巨灾债券其实和一般债券差不多,会提供一个所谓的利息或收益率回报,但是这个回报以及满期时本金的给付是有条件的,就是和债券发行协议里约定的某一个巨灾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挂钩。&/p&&p&举个例子:某公司巨灾债券发行时约定的满期收益率为LIBOR+8%,但是同时约定如果美国西岸发生了烈度为7级以上的地震时,并且对发行机构(一般是再保险公司)直接造成10亿美元以上的索赔,发行机构可以不支付利息及不返回全部或部分本金(为便于理解,认为“违约”、“对赌”什么的都可以)。&/p&&p&当然,一般来说,再保险公司是不会直接发行巨灾债券的,他们会在百慕大还有什么鬼群岛等地方成立一家SPV,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应该嗅到ABS的味道了。对的,后面的玩法有点类似,有时候巨灾债券等ART也被称为insurance securitization。具体的结构和定价等由于太专业这里就不细说了。&/p&&p&也正因为这样,通常依靠单一事故为触发条件的巨灾债券评级通常为垃圾级。但是此类巨灾债券(据说)非常受资本市场欢迎,不仅仅因为收益率比一般债券要高;发行机构的幕后最大老板经常是各大著名再保险公司,还是有一定谜之信心保证的;&b&而且因为这种巨灾债券与金融市场其他投资品的关联性很小,可以说只与天灾有关,金融机构买入这种东西后可以降低持仓组合的贝塔。&/b&&/p&&p&我们在再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的朋友们还想出更多玩法,比如从单一事件触发发展到二次甚至多次事件触发的巨灾(这个甚至还能提升债券评级,毕竟触发或者说“违约”的概率小了)。巨灾可能不仅仅只定义为自然灾害,甚至可以挂钩人为灾难,比如病患对药厂某个药品副作用的集体诉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错误造成投资者损失被索赔等。&/p&&p&巨灾债券历史其实不长,1994年由汉诺威再保险为主要发起人发行了金融业历史上第一只巨灾债券。后来其他国际主要再保险人如瑞士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法国再保险等都发行过自己的巨灾债券,到现在也一直持续发行。&/p&&p&目前除了再保险公司,像保险公司、跨国金融组织乃至政府也会发行这种东西向资本市场分散或者中介这种事实小概率但是潜在赔款巨大的风险。比如:&/p&&p&年墨西哥政府(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发行的巨灾债券触发条件为当地的飓风和地震风险。&/p&&p&2014年世界银行发行的巨灾债券触发条件为加勒比海十几个国家的飓风和地震风险。&/p&&p&2015年国有中国再保险集团香港上市后自然也要发行巨灾债券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好吧,其实是提高承保风险承受能力,其约定的触发条件为中国境内的地震风险。一个FUN FACT是,他们为此事在百慕大成立的SPV的名字叫Panda Re,一改国企在普通人心中呆板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豹笑了。&/p&&p&由于ART市场非常专业及几乎都是机构玩家,像投行如高盛或者再保险经纪领域的大拿如Aon(对,就是黄金卫生棉以前曼联球衣的赞助商)等这种金融掮客自然也是要参与的,抽手续费血这种事情他们最喜欢了。还有,这东西充满了以小博大的特质,我们对冲基金的朋友除了去澳门维加斯之类的,不少也喜欢交易这种产品,国际市场有不上专注投资巨灾债券的对冲基金产品。&/p&&p&由于知乎读者经常看到投行、对冲基金什么的会莫名兴奋。这里还是要再次提醒,巨灾债券等ART最主要目的还是用于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增强自己的承保和风险承受能力。&/p&&p&除了巨灾债券,ART还有一种重要产品叫&u&Reinsurance Sidecars,中文名叫再保险边车&/u&。我当年第一次看到这货中文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到底啥叫边车啊?后来找了图,终于知道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3e8e87c3b5bafd452dc97_b.png& data-rawwidth=&496&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3e8e87c3b5bafd452dc97_r.png&&&/figure&&br&&p&不就是以前我们小时候叫的跨子么。&/p&&p&不过如果叫“再保险跨子”确实也比较古怪,还是叫它边车吧。以跨斗摩托车做比喻,摩托车可以认为是再保险公司,边车就是跨斗(呃,这句话总是感觉哪里怪怪的)。&/p&&p&这个边车可以认为是一个SPV,再保险公司把巨灾保险或传统再保险业务装入这个边车后,投资者承诺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会支付相应SPV所承载保险业务对应发生的损失,SPV会向投资者支付保费作为回报。整体感觉就像一个&b&再保险公司提前锁定了最大可能损失并进行一定利润共享的再保险合同&/b&。&/p&&p&由于投资者可能来自于保险市场以外,投资边车业务和投资刚才说的巨灾债券一样,和他们已有持有投资品关联性不大,不少投资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相较于经常压价的保险公司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参与此业务,已达到获取更高利润同时降低投资组合贝塔的目的。&/p&&p&边车业务在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一段时间发展特别蓬勃,众所周知卡特里娜对美国保险业造成巨大损失,灾后市场对巨灾保障需求特别大,同时巨灾保费亦上升不少。再保险公司们希望通过边车形式以比较稳定的价格承保尽可能多的巨灾风险。在边车模式下这些承保风险已经切割到作为边车的SPV里面,如果真的发生重大赔付,影响亦只限于SPV,对再保险公司整体的偿付能力影响有限,因此达到扩大承保能力的目的。跨斗坏了我就一脚踢走,摩托车还能继续开,以后买个新跨斗装上就是了。&/p&&p&说完这两个ART:巨灾债券和边车,非传统风险转移其实还有很多种类,比如还有天气衍生品 Weather Options、保险关联票据 Insurance-linked Notes等等,这些要一一说出来简直是没完没了。但起码从上面说的两个巨灾债券和边车业务的设计大家可以看到,从业人员还是很能胡思乱想的。&/p&&p&最后,由于本身ART业务非常小众及专业,不同产品间套路其实还是差别很大的,我本人也可能没有完全搞懂,如有专家也请不吝赐教。&/p&
保险业或者再保险业有一类东西叫做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 (ART),应该符合题主的需求。不过这货的中文名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翻译,Risk Transfer虽然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但Alternative翻译成“另类的”感觉怪怪的,就像Exotic Option里的Exotic很多中…
&p&这几天大盘横盘,盯盘比较容易,所以我趁机把草稿写好了,可以周五发,这样我周六可以出去旅游下,所以说国家队拉横盘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趁机赞一个。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样的保险千万不能买。大家可以耐心看完,分析问题的角度保证让你耳目一新,从未见到过。&/p&&p&保险业是和大家息息相关的一个行业,养老保险、车险、重疾险、死亡保险等等,反正任何中产阶级,都不可能脱离保险的影响,所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保险能买,什么样的不能买,还是很有必要的。&/p&&p&&b&一、负和游戏&/b&&/p&&p&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先说一下保险的本质,保险的本质是一个负和游戏,保险业务员的提成高的恐怖,根据险种不同提成也不同,但是很少有低于10%的,正常的保险提成都在20%左右,高的可以到35%,也就是说,你缴纳的100元保费,还没进保险公司的账户就给提走了10-35块钱,不信的话,可以自行百度,这都是公开的秘密。所以保险行业里有一句话叫三年不开单,开单吃三年,侥幸谈成一个大单,是可以一夜暴富的。也别嫌他们提的多,保险行业大多是没有底薪的,见客户谈保单,路费油费电话费全部是自己掏腰包,如果一个月谈不下来几个单,那连吃饭都吃不上。&/p&&p&这个提成属于销售费用,除此之外,还有保险公司应该缴纳的国家税费、公司的利润、管理人员的工资,这都是一笔大钱,全部合计起来,险民交100亿的保费,最终能出60-70亿元用在险民身上,就算是比较有良心的保险公司了,你要是以为保险公司能自己亏钱,出110亿元用在险民身上,那我劝你还是去读下童话故事比较好。&/p&&p&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保险行业的推论一:保险行业是一个负和游戏,总体来说是从险民身上吸血的,而且吸血比例还很高,如果以理财的角度看,保险非常不划算。&/p&&p&&b&二、保险存在的价值&/b&&/p&&p&既然保险行业是一个负和游戏,是一个吸血的公司,那么他是不是一毫无存在价值呢?不是的,保险行业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存在的必须性,换句话说,他吸你血,你还需要他。&/p&&p&要理解这个,就要区分开整体和个体的区别,从整体角度来看,当不幸出现的时候,这个不幸出现的概率乘以获赔的金额就是你的期望赔偿值,他一定是小于你缴纳的保费的,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就是干这个的,绝对不会让你占便宜。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即使这个不幸出现的概率极小,但是因为单个事件的损失很大。以个体来看,这个小概率事件一旦落到了某一个人身上,那将是你承受不起的。&/p&&p&比如你是一个中产阶级,有车有房,但是某一天你在马路上不小心把一个行人撞成了重伤,需要赔偿八十万,而你家里根本没有八十万现金,你的车房的月供还没还清呢,为了拿出这八十万,你只能选择卖房,那么你的生活质量立刻会掉落一个大台阶,甚至有可能被打落一个阶层,从中产掉落到贫穷,比如你不小心撞了一辆500万的劳斯莱斯。而如果买了车险的话,每年只需要缴纳二三千块钱,对你构不成太大负担,那这个保险就是值得买的,虽然险民作为一个整体是亏损的,但是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这份钱,是值得出的。&/p&&p&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保险行业的推论二:购买保险不是以获利为目的,而是保障你的家庭不被小概率出现的不幸所击垮,保险能够转移风险,这才是保险业的核心内容。&/p&&p&根据推论一和推论二,我们购买保险,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家庭被小概率的不幸所击垮,所以这个“不幸”必须具有击垮你家庭的能力,或者让你掉落一个社会等级,至少应该对你产生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而购买了保险,能够极大增强你抵御这种不幸的能力,把你的损失均摊到大量险民的身上大家一起负担,这就是保险业存在的价值。&/p&&p&所以,我们所需要的保险,应该摈弃全部的花里胡哨的内容,只投保那些你认为你有可能遭遇的巨大的不幸,无论概率多小你都应该购买。那些赔偿金额很小的不幸,如果在你承受范围之内,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划算,你都不应该购买。我简单举几个例子,你坐长途汽车的时候所推销的意外险,每次只需要缴纳2元,坐车出现了意外赔偿2万甚至5万,绝大部分中产不可能因为这五万块钱就破产,所以这种保险就是坑,绝对是划不来的。举个更极端的例子,淘宝网的运费险,每次除非淘宝是贴自己的钱补贴,卖这个保险是他赔钱的,否则你投这种保险就肯定是不划算的,这二个例子的理由参见推论一和推论二。&/p&&p&关于应该怎么买保险,这里还有一个范例,假设一家三口收入不菲,但是女主人是家庭主妇,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男主人,他们打算购买一份死亡保险,出于对老婆的爱护,这份死亡保险买给了女主人,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一家三口人,男主人的意外死亡才是真正对这个家庭具有毁灭性的灾难,会直接让女主人和小孩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而给小孩购买死亡保险毫无意义,后代死亡了,还留钱干嘛?努力工作赚钱就是为了自己的血脉更好的生活下去的,而不是反过来。所以,这一份死亡保险应该买给男主人,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家庭持续平稳的生活下去。&/p&&p&&b&三、购买保险的前提&/b&&/p&&p&这里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我们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家庭被小概率的不幸所击垮或者产生巨大的痛苦和折磨,那么我们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就必须注意保费的问题,如果保费过于高昂,而你的家庭收入微薄,那么即便不幸没有发生,你的家庭也会被拖入痛苦之中。我举一个例子,某年入2000万美金的大牌球星给自己的腿投保了一亿美金,这种巨额保险每年的保费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可能数个中产家庭的总收入也抵不过他一年的保费,这位巨星购买这种保险是划算的,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因为腿伤无法踢球的不幸降临,但是如果你购买了,从缴纳保费的那一刻开始,无论你的腿伤不伤,你的不幸都降临了。所以,这个保险,对他有价值,对你没价值。&/p&&p&据此我们得出推论三:购买保险,应当以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为前提,你购买保险的动机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被小概率事件所击垮,如果购买保险本身就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那还不如不买。&/p&&p&所以,购买保险的人群主要是中产阶层,富人资产庞大,自身具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撞个人、碰个车、生个大病,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都不会构成什么影响,根据推论一,富人没必要买保险去给保险公司送钱当雷锋,他们抗风险能力太强,所以对富人有价值的险种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设计独特个性化极强的针对性险种,属于手工定制的那种范畴。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本身的生活就已经很不幸了,他们已经是社会底层,没有阶层掉落的担忧,收入偏低,即便承受小额保费也会对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们宁可不买保险,尽全力积累家产,先努力爬到中产阶层再说,所以保险公司的主要客户人群,是中产阶层。&/p&&p&&b&四、不要购买长期保险&/b&&/p&&p&下面给大家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千万别购买保险公司推出的任何理财产品。保险公司不是专业的理财公司,他们的本质工作是做保险,所以他们不会推出那种存钱进去当年给你多少利息的那种理财产品,因为这样他们的绝对拼不过专业的投资理财公司的,毕竟术业有专攻。&/p&&p&但是他们推出的理财产品绝对不叫理财产品,而是经过层层包装,换了其他非常好听的名字,其特点主要是有二个,投资周期奇长无比并且伪装成保险产品。&/p&&p&随便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万能型寿险、以及分红型寿险。以万能型寿险为例,每年缴纳六七千元,获得一堆杂七杂八的保险,但是每个的保赔金额都只有十万左右,每年给你一定的利息作为投资收益,号称万能,也就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给你考虑到了。这个保险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必须连续缴纳20年,否则你就鸡飞蛋打。&/p&&p&这里我给大家剖析一下,我上面分析过,保险越单纯越好,你保的就是那个巨大的不幸,而不是为了赚钱,如果你想赚钱,不妨找一个专业的理财公司,甚至只买专理财产品也行。而这种万能型保险,看起来美妙绝伦,啥都包含在内,其实就把上面那个险民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亏损的状态,转移到了你个人头上,这个万能险里面看起来包罗万象,但是没有一个是你所急需的,任何一个赔偿金额都没有大到让你的家庭遭遇重击,这个理财产品的收益也肯定不如专业理财公司,那么你就是100%的概率负担起了保险公司的销售费用、管理人员工资、税费等一系列成本,本来险民是整体亏损,但是个体具有抗风险的需求所以大家需要买保险,但是现在变成了你个体的绝对亏损。&/p&&p&我为什么特地挑他出来说,因为万能险极具有迷惑性,尤其是针对于贪小便宜的人来说,他一看到可以获得那么多服务,而且看起来20年后获得的金额是如此的巨大,马上就动心了,所以万能险反而是最好卖的一种。这里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万能险已经脱离了保险的本质,如果这个险种里面每一样服务都不足以让你避免重击,那这个险种就一钱不值,虽然提供的种类繁多,但是你还没倒霉到多个小概率不幸同时发生在你身上,如果单独发生一样,你那点赔偿金额,也不足以让你免遭不幸,你还不如直接把保费用来投资理财自己存着呢,免得你缴纳的钱被保险公司直接扣除一小半。&/p&&p&此外,长期保险具有巨大的利率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我国自建国以来,货币一直在急剧通胀,2016年是我国历史上利率最低的一年,基准利率仅仅只有1.75%,所以导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只有4%~5%,而万能险合同上一般都是20年利率固定按照4.5%计算,这个时候你别觉得你赚便宜了,因为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是考虑未来几十年的利率波动的,以90年代为例,我国的基准利率曾经高达10%以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在20%~30%,这个时候你合同已签,依然是固定4.5%,如果你毁约,那么你之前缴纳的钱只会退回本金甚至根本不退,那你就傻眼了。&/p&&p&你要想清楚,保险公司是绝对不会当雷锋的,他是来赚你钱的,而你唯一同意他赚你钱的理由,就是你作为一个个体过于单薄无法抵御某些重大风险,如果你签的保单无法帮你抵消这个重大风险,那就根本没有签的必要。&/p&&p&另外,长期保险还有一个不确定性风险,你签的20年合同,你一定会遵守20年,因为你钱已经缴纳上去了,而且每年都必须持续缴纳,你已经被套牢了,否则就会损失之前缴纳的部分,由不得你不听话,你丧失了主动权。但是保险公司未必一定会遵守这份合同,20年的时间,谁说的清楚呢,这20年里,就算是国家级的信誉,养老保险的规则都是一改再改,你能退钱吗?更何况保险公司20年后在不在了都是二说,比如宝万之争的姚振华,他利用万能险收集来的大量资金,配上杠杆,收购了大量的万科股票,今年财富暴涨9倍荣登中国百富榜第四名,去年他仅仅只是200多名,这就是杠杆的威力,还有一个被锁死20年的万能险资金给他提供了巨大的力量,这些都是险民的钱。&/p&&p&姚振华的确是很有眼光,投资成功了,但是他不可能投资次次成功,保险公司也不止他一家,掌舵人不可能个个都和他一样牛X,长达20年的时间,如果他们动用你的万能险资金失手了呢?他们倒闭了事,你怎么办,你缴纳了钱,拿了一堆没有救命价值的保单,承担了20年里全部的风险,这种人送一个外号,叫雷锋。&/p&&p&所以,我们得出推论四:不要购买长期保险,尤其是那种一签几十年,要求每年持续缴纳资金的险种,无论以什么名义包装,保单的时间最好的一年,最长不得超过3~5年,否则就一律不予考虑,千万不要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p&&p&除了万能寿险之外,其他的也有很多类似的包装靓丽的保险,比如针对儿童的一系列保险,花花绿绿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出来,都是针对大人关心小孩的心理准备的,我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我只说三点,第一,针对儿童的保险,销售人员的保费提成是非常非常高的,远超其他险种;第二,保险公司是必定要赚钱的;第三,儿童保险和万能险一样,都夹杂了大量的险种混合进去,以便于看起来非常划算,但是每一个的赔偿金额都非常的低。&/p&&p&&b&五、其他&/b&&/p&&p&上面我给了四大推论,几乎解释清楚了保险行业,保险业是最具创新精神的行业,各类险种五花八门,掩饰的极其隐蔽,如果挑出一个险种,尤其是那种长期保险的险种,要详细计算出来你亏多少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恐怕5000字都解释不清楚一个险种,而且有大量的计算公式让你头晕,毕竟精算师就是干这个的。我在上星期的文章《怎样还房贷最省钱》里解释了一下银行信用卡的利率骗局就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而且附带了大量的公式,很多粉丝反应看不懂,所以我这次不用公式,直指本质,和保险本质不合的险种,你买了不能说是被骗,但是一定是吃亏的。&/p&&p&所以,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样的保险千万不能买,但是通篇都是在剖析保险的本质,让你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样的保险,列举的几个险种,也仅为解释说明之用。我这里对四大推论做一个总结,那就是选择最纯净的保单,不要买杂七杂八的混合型保险,表面靓丽实则无用。另外选择自己最惧怕的小概率不幸,这个不幸发生的概率越小越好,造成的灾难越大越好,你要知道任何险种保险公司都是要赚钱的,都是要估算概率和赔偿金额的,同样的大灾难概率越小则保费越低,对你的生活影响也最低。&/p&&p&诸多险种里面只有2个保险是需要单独提一下的,一个就是养老保险,一个就是交强险,他们都是国家强制要求购买的保险。交强险无论车辆好坏,一律每年缴纳950元,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十一万元,医疗费用赔偿一万元,财产赔偿限额贰仟元。别的不多说,就从这个赔偿金额来看,即便保费金额是市场定价,你也没有购买的必要,因为买得起车的人完全可以抵御这种风险,更别谈他的价格是国家垄断,严重虚高。我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交强险的保险公司的一块肥肉,都是争着吃的,有些公司甚至商业车险不赚钱,完全靠交强险盈利,只是为了抢占市场,因为商业车险是和交强险绑定销售的,你选择了他们公司的商业车险,就必须在他们公司购买交强险。缴纳车辆商业保险我认为很有必要,但是交强险就纯粹是个坑,鉴于交强险是国家强制缴纳,属于沉没成本。所以我建议买车的人必买商业车险,否则你的交强险费用就是在做雷锋,其实是在补贴那些购买了商业车险的人。关于养老保险乃是国之大计,我不便多谈,因为顶层设计者未必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我只是略微的谈一下,如果你有条件能够不缴纳,尽量别缴纳,具体原因根据保险的四个本质去自己推导,我就不谈了,免得我被封号。&/p&&p&很多人都谈保险,我也谈,但是我谈的方向和他们的完全不一样,而且直接教你保险的本质,学会了本质,再从本质出发反推保险本身,这种文章全国仅此一例。学会了本文你就不会被险种设计者各种花哨的迷踪拳所迷惑,无论他设计的保单多么花团锦簇,看起来多么便宜划算,都改变不了保险公司需要盈利的本质,如果他提供的保单不能让你豁免小概率发生的巨大不幸,那么无论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吹嘘的多好听,信口开河的许诺你多少东西,他们的保单你都千万不能买!&/p&&p&而最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保险,就是车险、重疾险、还有死亡险,保险的用途是转移风险,所以购买什么保险,你家里的什么人应该买保险,是根据你家庭自身的情况、经济基础,家庭结构,风险偏好,生活环境所决定的,选择保险的必要程度是和个人面临的风险大小正相关的,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对别人来说是必须购买的保险,对你来说可能就是绝对不能买的保险,所以我认为,给大家讲述保险的本质,教会你自己识别的能力,比机械的列举几个保险僵化的让你买和不买,更符合普通人群的利益。&/p&
这几天大盘横盘,盯盘比较容易,所以我趁机把草稿写好了,可以周五发,这样我周六可以出去旅游下,所以说国家队拉横盘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趁机赞一个。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样的保险千万不能买。大家可以耐心看完,分析问题的角度保证让你耳目一新,从…
讲了那么多再保险的理论,都非常全面和具体了。理论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地方比瑞在,GC,AonBenfield他们网站的解释更完美了。&br&&br&近一年来那么多新公司要成立,PICC再,前海再,亚太再,天圆再,还有早几年先步入市场的鼎睿,背后都是资本大鳄。有一点毫无疑问的就是大批民营资本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民族制造业的一些企业在主动寻求利润的再次增长点。面临汇率压力,人力成本压力,全球订单减少,内需疲软,金融市场泡沫太大,各级贷市场不确定进一步增高的压力下,再保险作为一个可以稳定的提供现金流,业务相对普通财险较为稳定和保监进一步放开险资投资面的诱惑力极强。&br&&br&再保险的稳定现金流就是再保保费,由于是风险共担的概念,稳定的支出除去行政费用和人员薪酬,就是日常损失。&br&损失也包括一般损失和巨灾损失。一般损失主要来于比例合约,比如财产险里的火灾,农险里的干旱。极端巨灾损失来自于各种合约比如去年八月的天津爆炸。(爆炸已经造成苏黎世前CEO辞职加自杀了,他自己的大病要陪一大笔了 ,哎呀题外话)还有一个很巨大的支出项目就是转分(英文retro)的购买,这个是拿评级的很重要因素。保险业看中贝氏。斯坦普尔对于大多数中资公司有个致命一击就是评级不可以高于母公司评级两级。这个很致命,现在看到大部分中资股东要么没评级要么评级目的不强(很多公司可以拿到惠誉或者穆迪的是为了发债券,而跟开立保险公司或开再保险公司无关)。所以拿不到A-以上的评级在中国境内根据保监的要求是不可以做再保合同首席的。所以就算是股东自己的业务。自己口袋的钱也要分不少给别人。(大部分股东可能没想到吧?)&br&&br&抵御各种损失就会有准备金,每个月准备金的提存很能影响可投资资产的分配。可投资资产看全球很多再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一般是六成多的债或者固定收益率的产品,两成不到的股票等高风险产品,两成不到的不动产。这个配置还要注意容易变现的因素。因为要注意巨灾的发生率。所以资产配置每个季度也会调整。最简单的例子夏季可能台风洪水的发生率高一些,投资高风险的就要稍微收紧一些以便随时卖出资产变现。&br&&br&实现承保利润主要是看合约的价格,现在全球再保险资本金相对充足。这十几年来美国没有真正的巨灾,所以充足的资本在亚洲,欧洲造成合约价格非常有挑战性,所以承保有盈利很有挑战性。不过也不是没有,PICC再的前身的分入部门的有微量利润,鼎睿有小小利润。瑞再幕再伙伴再法再很难在中国业务上赢利。而且这几个大再的盈利模式我现在还不清楚,因为在偿二代的条件下它们已经把资本金放在了境内,以前的话,应该都是归属于总部运营的。所以这几个例子需要去深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再。他们去年开办了北京分公司,资产归于北京独立结算了。而且北京也有资管部门,这个部门现在貌似仍然隶属于香港,未来动向也需要进一步观察。中再的盈利模式是个谜,我个人认为他们每年亏损量还是很大的,最近发布的年报也导致了股价下行。史上最大招股到破发到现在也就小半年的时间。不过他们背后的资本金可以排进全球前五,财政部收来纳税人的钱还是源源不断的充足的!&br&&br&总体来说,盈利模式每家公司不同。主要就是承保利润加投资利润的模式。究竟资产能否增值,就要看资管部门的能力是否能跑赢大市了!&br&祝各位好运!欢迎探讨之前提到的几个问题!&br&&br&&br&----------分割线----------&br&以下是由最近对一些现象的观察导出的思考结论。重点完善一下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回答,毕竟之前的回答这方面有点弱。&br&&br&关于再保公司的盈利模式,最基本的当然是承保利润。不过,如果分出公司业务就是亏损的,分入端也不太可能盈利。即使有可能盈利的一些非比例合同业务,由于总体保费量的局限性,想要覆盖比例合同的损失还是有难度的。这就对承保过程中对业务的筛选提出来非常高的要求。包括如何配备风险,如何针对地区,险种来做风险分散,说白了就是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分散也是保险大数法则基本原理。可是话好说,活难干!&br&&br&鉴于此,应运而生了一种弱势货币地区的高资本金,高财务评级的再保公司的盈利模式。在某一弱势货币地区,承保收入强势货币,由于当地货币贬值快,利率高,往往项目收到账单之后。自己的成本率就显著提高了。这也是一种坐着收钱的方法。
讲了那么多再保险的理论,都非常全面和具体了。理论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地方比瑞在,GC,AonBenfield他们网站的解释更完美了。 近一年来那么多新公司要成立,PICC再,前海再,亚太再,天圆再,还有早几年先步入市场的鼎睿,背后都是资本大鳄。有一点毫无疑问…
前面的前辈写得都很棒。简单讲,就是保险公司的保险。用我的一个在Swiss Re干了十几年的lecturer老爷爷讲就是,the insurer of insurance company.&br&&br&贴几张Lloyd’s of London的照片,上个学期被老爷爷带着去逛了一圈。一个极具后现代风格的地标,做事方式却依旧延续着几百年的传统。这是整个保险业发家的地方。&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869dc48cf72bcb65ef1a6_b.jp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18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869dc48cf72bcb65ef1a6_r.jpg&&&/figure&&br&二楼的交易大厅。是的…不只IBD才有Trading Floor…在这里大大小小的所有公司都会为syndicate承接的保单来分担风险。Broker们之间来来回回分享消息。但很安静,因为基本上都是电子化作业了现在。&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4e30234adb8ebd028f4b_b.jp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18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4e30234adb8ebd028f4b_r.jpg&&&/figure&&br&沾水羽毛笔,意大利斜体,都是传承啊啊啊啊 酷不酷!上面记录着每一件claim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有是否有人员伤亡以及财务损失。(上面写的是貌似是印尼的一艘船沉了,不过貌似人都救起来了,我lecturer还默默说了一句,that's good…)&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53b51a8f_b.jp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10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53b51a8f_r.jpg&&&/figure&&br&&br&这个地方不单是办公大楼,而且也是个博物馆(只不过这个博物馆不对外开放罢了…)英国海军军魂Nelson将军在Trafalgar上战死前的名言: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br&(后面那个玻璃柜里是Trafalgar被拖回来后上面的残骸还有Nelson的配剑)&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7eaab6eebc5e6b54fdd74d7e409b841_b.jp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10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7eaab6eebc5e6b54fdd74d7e409b841_r.jpg&&&/figure&&br&这就是那个玻璃柜 近的我貌似没拍&br&后面那口金钟也很有名气,the Lutine Bell. 原本是18世纪法国舰船La Lutine甲板上的鸣钟,后来投降后英国人拿来放到这里。镀金的,原件。现在每每有重大事情发生,会敲钟(是的,不只有公司上市才敲钟,我们也有哼~)一下代表坏消息,两下代表好消息。&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4287243bae707e0ae725b170d174995_b.jp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18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4287243bae707e0ae725b170d174995_r.jpg&&&/figure&&br&&br&看外头老金融城(因为新的在Canary Wharf呀,那边都是高楼大厦,相比我还是喜欢City这边)&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56f36e127c043a869e3_b.jp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18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56f36e127c043a869e3_r.jpg&&&/figure&&br&&br&和小黄瓜近在咫尺。Lloyds对面还是Willis,世界最大的保险Broker之一。&br&&br&好了,发了这么多好像有点歪题。其实想说的是,再保险在金融领域还是一直都在的传统行业,它伴随着整个保险业的发展而存在。只不过它没有金融投资那么吸引人,但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得帮助这个行业发展(我们很低调…),保险是金融的一道防线,而再保险是保险的最后防线。&br&&br&&br&最后,平安财大气粗地在13年把这整个建筑都买了。(去年大一还去土豪平安家实习两个月,感觉和Lloyds有缘…求offer…求隔壁家Willis的也行…马路对面Swiss Re的也行…)&br&————————————————————————————————————&br&利益相关&br&&br&伦敦精算在读狗 &br&&br&写得不好 各位前辈大神请用力得喷 你们的口水才是晚辈前进的动力&br&&br&照片都是自己拍的 随便看 但xx号们就不要乱转了
前面的前辈写得都很棒。简单讲,就是保险公司的保险。用我的一个在Swiss Re干了十几年的lecturer老爷爷讲就是,the insurer of insurance company. 贴几张Lloyd’s of London的照片,上个学期被老爷爷带着去逛了一圈。一个极具后现代风格的地标,做事方式却…
以前看过一篇某台湾教授写的文章,隐约记得里面扯淡了整个金融业金字塔最顶端的三种公司,分别是:投行、资产管理公司和再保险公司。&br&&br&投行大家都很熟悉了,trading floor的照片在知乎里已经有了不少,贴了就吸粉,男女都吸。威尔史密斯老师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真&b&·&/b&屌丝励志片里也为我们侧面详细描写过资产管理公司了(除了资管公司,国内的基金公司也好像应归这类?)。&br&&br&那再保险公司是什么?&br&&br&在说再保险公司前,大家先花10秒阅读一下这张图,看看里有没有比较熟悉的地方。这张排名虽然是2012年的数字,但是长期以来出现的都是这几张老脸。我直接提示看看第四名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6be23e8df87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6be23e8df871_r.jpg&&&/figure&&br&对的,排在第四的是股神的伯克夏海瑟薇。当然业内使用的是对于我们来说更有名的称呼&b&通用再保险GenRe&/b&。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第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险也是被巴菲特老师买下后整合到了通用再保险下面了。&br&&br&曾经有个匿名投票,精算师们选出的best dream job第一名就是GenRe,紧接着是其它再保险公司。&br&&br&再看一下财富杂志网站上对于全球前两大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与高盛2013年营收的简单比较。需要注意的是慕尼黑再保险的营收数据合并了旗下直保公司的业务,所以看起来很高,如果只是纯粹的再保险业务我估计和瑞士再保险的数字差不多。&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9e5455abda659b20cffd2da3809621f_b.jpg& data-rawwidth=&611&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9e5455abda659b20cffd2da3809621f_r.jpg&&&/figure&&br&你肯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你要知道高盛全球雇员可是有30000+人,而即使一贯被业内讥讽机构过于臃肿的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每家也就大约10000多人,排名第三第四的汉诺威再保险和通用再保险全球范围内更是只有名员工。&br&&br&也就是瑞再的人均营收接近高盛三倍呢。对了,肯定有人会和我说营收的性质不一样,不能这样比,你这就不对了,营收数字是任何行业老板们第一要炫耀的,不管用什么口径。可惜的是再保的工资不可能是高盛三倍的,三分之一已经谢天谢地了。&br&&br&伦敦金融城著名地标,Norman Foster老师设计的小黄瓜(个人觉得更像马应龙痔疮栓)前身就是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虽然现在瑞再已经将小黄瓜出售,但是仍然返租这里办公。图的正中间是保险业里的“超级奇葩”所在地:中国平安保险大厦(大误,还是得称为劳合社大楼)。这两栋大楼都是伦敦金融城的超级象征,只要两塔在,伦敦作为唯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就不可能倒。&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bb5ea306a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bb5ea306a_r.png&&&/figure&&br&&b&那到底什么是再保险呢?&/b&&br&&br&以专(闲钱)业(太多)著称的瑞再在它专门制作的一份再保险出版物里提到:&br&&blockquote&Reinsurance is insurance for insurance companies. &br&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保险&/blockquote&但我个人的定义是:再保险是分出公司(一般就是直保公司,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新华保险这些)和分入公司(一般就是再保险公司)对于某项风险预期不一致而进行交易的保险活动。&br&&br&&b&再保险的种类?先说说传统再保险。&/b&&br&&br&&u&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主要是为了防止未来承保经验的大幅波动,以及潜在的巨灾风险,这些是再保险的传统用途。&/u&&br&&br&为了更好的说明传统再保险的方式,现在假设我们现在有两个业务:&br&&br&业务A:大型国企5000人,每人身故保额20万元,总保额10亿元&br&业务B:壕5人,每人身故保额2亿元,总保额同样也是10亿元&br&&br&参加过初级精算考试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因为前者的预期方差更小,也就是承保经验波动远远小于后者,同样承保费率保险公司肯定更愿意承保前者。但是实务中保险公司希望生意多多益善,当然都要吃下来。为了避免经验波动,一个合格的直保公司需要接下来做好合理再保险安排:&br&&br&对于业务A,我们可以才用&b&成数再保险&/b&,比如50%自留50%分出这种分保方案,也就是只要出现一起身故,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赔款各出10万元;对于业务B,我们可以采用&b&溢额再保险&/b&,比如500万元自留,500万以上分出的方案。只要一个壕身故,保险公司只需自负500万元,再保险公司承担1亿9千5百万元。&br&&br&相应分出的风险,直保公司需向再保险公司支付再保险费,这就是再保险公司其中一个主要收入来源。&br&&br&成数和溢额再保险通称为比例再保险,即根据保险金额按比例进行风险分摊的再保险,保险金额越高,再保险保费也越高。&br&&br&有比例再保险,当然还有非比例再保险。非比例再保险根据赔款为基础约定责任。继续上面那两个团体的例子,比如业务A的企业所在地大地震,所有人不幸都挂了怎么办?虽然保险公司已经通过成数比例再保险进行了50%/50%的分保,一半已经由再保险公司承担了,但是剩下一半5亿元赔款咋办呢?&br&&br&如果安排了非比例再保险中的巨灾再保险,再保险公司将会承担这5亿元赔款中的,比方说3000万元,直保公司因而进一步减少损失。巨灾再保险可以购买多层保障,但是一般保险公司通常只购买第1层即可抵御100年一遇的灾难,但我会说国内某大保险公司在汶川地震中的赔款曾经击穿3层巨灾保障么。&br&&br&有时候如果连再保险公司都觉得分保出来的保额很高了,自己也承受不起的时候咋办?这时可以找多家再保险公司共同承接这些风险,其中份额最大的那家再保险公司叫做主再保险人(leader),其余叫做从再保险人或次保险人(follower)。&br&&br&作为进一步风险管理,再保险人还可以进行转分保或者再再分保再次分散风险,甚至将风险负债证券化导入资本市场。比如1994年汉诺威再保险首次发行的巨灾债券就是通过将票面利率与巨灾理赔经验挂钩给投资人一类与传统债券不同风险的投资品,由于巨灾债券与资本市场多数投资品相关性很低,投资人通过购买巨灾债券可以降低自己组合的BETA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br&&br&&b&非传统再保险是什么?&/b&&br&&br&&u&除了传统的以风险转移为目的的再保险,还有一种”非传统的“资本操作型业务就是财务再保险,直保公司使用财务再保险提高偿付能力水平以满足监管要求。&/u&&br&&br&我在另外的问题里曾经做过相关回答&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保险公司可以把自己的未来保费收入做成 CDS 之类的金融产品销售吗? - 李元霸的回答&/a&&br&&br&&blockquote&保险公司使用财务再保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决偿付能力问题(资产负债比)以避免可能的监管干预。&br&&br&大家可能都知道,保险公司在开卖保单初期会产生包括销售费用和法定准备金在内的大量初始成本。而保单利润要在未来几年甚至数十年中才能逐渐显现。通过财务再保险可以将某个业务未来预期收入的保费(实际是未来的预期业务利润)作为“抵押”换取再保险公司通过财务再保险提供的一笔再保险佣金作为“贷款”,这笔“贷款”由于只需要在保险公司业务未来有保费收入(利润)的前提下才需要偿还,所以它不需要被列为负债项,因此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可以得到改善。&br&&br&一般保险公司通过财务再保险把它未来保费收入“卖”了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它的偿付能力得到改善,都会选择赎回这笔业务。这个赎回条件一般都会在财务再保险开始初就会约定好。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保险公司卖了之后还要买回来呢?这是因为中国保险产品定价&u&相对&/u&来说都非常保守,那么好利润的业务怎么能不要回来呢?&br&&br&财务再保险非常非常非常灵活,并且套路和细节非常多,以上只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其实也可以体现一个优势,财务再保险能为每个保险公司提供度身订制的服务,非常能因地制宜。&/blockquote&&br&保监会最新的偿二代监管规则已于日正式实施,对财务再保险的影响比较大,这个由于过于专业在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br&&br&&b&再保险的方式?&/b&&br&&br&根据业务承受方式,再保险可以分为:合同分保、临时分保和预约分保,其中预约分保在财产险再保险中使用较多,人寿再保险比较少用。多数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都需要和再保险公司建立合同分保(签订某个业务的再保险合同)才能继续进一步业务联系,比如风险更高的临时分保。&br&&br&有趣的是合同分保的英文是treaty,treaty用在外交上经常翻译成条约,比如凡尔赛和约,很多再保险合同的封面行文确实和这些条约很像(相似度90%,再次大误)。&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97a1688bfb84beea59de_b.png& data-rawwidth=&393& data-rawheight=&5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3&&&/figure&&br&&b&再保险公司的核心评价指标?&/b&&br&&br&去年中国再保险集团香港上市以及国内批筹多家民资再保险公司后(包括史玉柱老师不知道被谁忽悠也来筹建一家),大量证券分析师又来跨界写再保险公司和行业的分析了。算我求你们了,你们写的上市保险公司的分析报告在专业人士眼中已经够糟糕透顶了,就请不要再到再保险行业献丑了。就算你们拿了新财富前几名也只能代表你们会扯蛋,不代表你们真的懂啊。让专业回归专业,看再保险公司首要关注的是:&b&评级!评级!评级!&/b&&br&&br&无论在中国偿付能力二代还是欧盟的Solvency II,交易对手的评级对选择哪家再保险公司是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国内由于有政策关照,中再长期处于特别照顾之列,这算特例。但是中再如果要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性再保险公司,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提升。&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11f929fbabd3c_b.png&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12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figure&&br&特别提一点,熟悉评级标准的都知道通用再保险的标普AA+不是那么好拿的,Apple和Google这种也就AA。当然金融危机之前通用再拿的甚至是最高等级的AAA,长期以来能拿到标普满分AAA的公司极其罕见(现在只有4家还是5家),只是之后受到巴菲特老师主营业务的影响还是被降了一级。&br&&br&我不看好民资再保险,就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拿到好的评级。没有优秀的评级加持,开展再保险业务寸步难行。这也是我说史玉柱老师被忽悠的原因。&br&&br&&b&再保险公司如何盈利?&/b&&br&&br&上面说过,再保险是由于交易双方对风险未来预期不一致而产生的。直保公司觉得接一单1亿元保额的业务风险很大,因为它的波动肯定很大。但是再保险公司接的是不同直保公司分出来的这些1亿元保额的保单,把这样的风险攒在一起后,风险性质就发生很大的变化了,发生率也会发生很大变化。&br&&br&直保公司会为这种高波动风险付比较高的再保险费,再保险公司因为收集同类风险多了,波动性降低了,实际风险成本反而低了,这种风险性质差异带来的溢价就是其中一种利润来源。&br&&br&更广的来说,保险公司在对保险产品定价时会对事故发生率、投资回报(在财产险中不重要)和费用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定价假设进而得到保费。当承保实际经验不同于这些定价过程中制定的假设时,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死差、利差和费差这三个利润源。同理,再保险公司的承保经验也会产生三差,这就是再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br&&br&还有一点,再保险公司是极端高效的团队,还记不记得我回答开头比较的再保险人均营收和投行人均营收的对比?这种对比如果拿去和直保公司人均营收对比更加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再保险公司在费用成本上尤其有优势。&br&&br&&b&再保险在中国&/b&&br&&br&除了国有的中国再保险集团,全球最大那几家再保险公司全数已经在北京或上海开设分公司展开中国业务竞争。这是整个中国金融业里唯一几乎没有天朝隐性羁绊的行业,银行业不是,保险业不是,证券业不是,只有再保险业是!好吧,监管还是有“优待”中再一点,但和其它金融业比,算很少了。&br&&br&为方便起见,以上回答仅讨论再保险中的专业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角色和业务,不讨论国家和保险行业的共保机制(如核共体、海员保险等),也不讨论再保险中介和直保集团中主要从事关联交易再保险业务的子公司。&br&&br&参考资料:&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edia.cgd.swissre.com/documents/pub_intro_reinsurance_en.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media.cgd.swissre.com/d&/span&&span class=&invisible&&ocuments/pub_intro_reinsurance_en.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以前看过一篇某台湾教授写的文章,隐约记得里面扯淡了整个金融业金字塔最顶端的三种公司,分别是:投行、资产管理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投行大家都很熟悉了,trading floor的照片在知乎里已经有了不少,贴了就吸粉,男女都吸。威尔史密斯老师在《当幸福来敲门…
职场人士的一年内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升职?加工资?换行业?创业?&br&&br&&b&在这里我先把目标定位为涨工资。&/b&&br&我的一贯主张,工作的时候,因为个人认知和经验的不足,很难看清楚公司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8年,一切长期的规划和判断都不可取,以一年为期,赚钱为主,让市场来培养你,并赚到尽可能多的钱,在有机会的时候,你才能尽快脱身职场,变身老板。&br&&br&&b&涨工资尺度判断&/b&,个人经验,年涨幅达不到40%就是有问题【上限1.5~2w】不是老板不肯加工资——老板当然喜欢底薪高能,就是产品或市场有问题,所以如果达不到请准备换工作,并寻找更好的机会。&br&&br&&b&如何寻找更好的机会。&/b&看公司的产品利润是否够高,够高才可能给你高工资;看公司产品溢价是否够高,如果产品不是产业链终端产品,一般以控制成本为主,工资上限较低;如果公司给的岗位非核心岗位以及销售岗位,公司的工资也不会太高。联合条件来判断,取最优值。&br&&br&&b&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人的经验和技能是可以快速提升的,但是一个人的系统性思维,分析、判断事情的核心能力是需要大量的思路和方法论的积累来形成,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格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b&&br&&br&&br&&b&-----------------------------------------------------------------------------------------------------------------------------------------&/b&&br&&br&&b&请独立的完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论积累。&/b&
职场人士的一年内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升职?加工资?换行业?创业? 在这里我先把目标定位为涨工资。 我的一贯主张,工作的时候,因为个人认知和经验的不足,很难看清楚公司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8年,一切长期的规划和判断都不可…
&p&&b&本人相关背景:精算师
&/b&&/p&&br&&p&&b&前言&/b&:我写这回答的目的是希望各位有幸看到本文的朋友能抽出您人生中的30分钟尽量一字不拉地读完本回答。这30分钟也就是一局LOL或者一集电视剧的时间,但你可以读到一位有n年工作经验的精算师专门写给知乎里绝大多数不太懂保险的朋友的回答。&/p&&br&&p&这篇文章尽量不使用网上你能搜到的已经被复制粘贴了几万遍的信息,而是用我的专业知识换一个角度为大家诠释。我并不是第一个回答本问题的精算师,只是我角度和他不一样。&/p&&br&&p&现在老百姓对商业保险乃至保险公司的怨气非常大,用以前上学时候老师教我们的话解释就是:保险最大的风险是你购买的保障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保障。我本来只打算买个西瓜结果最后发现买回来一个篮球。篮球也许比西瓜贵,但这并不是我需要的东西,我不需要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意义。&/p&&br&&p&因此我专门写了以下回答内容,我希望这篇回答能是一站式的商业保险回答贴,一篇就能解决普通人乃至初级保险从业人员所有关于保险的问题。&/p&&br&&p&所以请您尽量每个字都要看哦!&/p&&br&&p&&b&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你们读完后能对保险,特别是对商业保险,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可以产生动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为自己及家人购买最好的商业保险。&/b&&/p&&br&&p&如果有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人员能读到本文,也希望你们可以积极考虑为你们的员工乃至他们的家属购买保险。保险真的能为你们省不少心!我后面也会为大家介绍如何为自己配置保险并且为什么这样配置。&/p&&br&&p&保险这方面,特别是商业人寿保险,别说知乎,整个中国能像我这样从渠道、各种基本法、产品模型、偿付能力、核心系统、各种运营、再到监管乃至外部再保险管理能如此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真没几个。好吧严谨点,最多也就几百号人。&/p&&br&&p&反正我的意思就是保险这方面我真的很牛逼就是了。(嗯,别打脸了)
&/p&&p&&b&&u&还有,我这篇回答虽然写于2016年,但即使你在2017年、2018年乃至东京奥运会时候才读到我这篇回答,我说的内容仍然管用!!!&/u&&/b&&/p&&p&&b&&u&我也会偶尔更新一下本文的内容,但无论怎么更新,本文的主基调是一直管用的。&/u&&/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ec4eeeabd5eb_b.pn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4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figure&&p&&b&以下是正文:&/b& &/p&&p&-------------------------------------------------------------------------------------------------------------&/p&&br&&p&我知乎第一个赞同过千的回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购买一份合适的重疾险组合? - 李元霸的回答&/a&里曾经明确推荐过哪些重疾产品是目前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最好的,但还是源源不断收到私信问我某某保险方案是否更好。&/p&&br&&p&我实在诧异地很,我不都告诉你们哪个最好了,你们照买不就是了,为啥还问那么多问题?但我想了想,即使在保险公司,很多员工甚至管理人员也不知道怎么为自己买保险。&/p&&br&&p&还真别笑,你如果有亲戚朋友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可以问他们一个人身保险里最简单的问题:&/p&&br&&p&保险中的“身故责任”分几种?&/p&&br&&p&我猜很多人是回答不出来的。&/p&&br&&p&所以,为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保险,除了知其然还要让你们知其所以然。对于本题回答我决定换了个演绎方法。我要从知乎保险问题里最少人说的,最少人懂的,也是最基础的开始:&/p&&br&&p&&u&&b&我们先来谈谈中国的保险监管&/b&。&/u&&/p&&br&&p&你们看到这里,心情肯定和下面这样图一样,尼玛你们这些安利保险的现在都走这种套路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d33b23ee4aebdbc486bc_b.png& data-rawwidth=&486& data-rawheight=&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d33b23ee4aebdbc486bc_r.png&&&/figure&&br&&p&不不,后面很快你就知道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了。来,我们先耐心一点,不然这文章后面还有更长更臭的怎么办。&/p&&br&&p&我们都严肃点,耐心点。&/p&&br&&p&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国务院通过“一行三会”,即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管理整个金融市场。央行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证监会一年365天被全国人民问候全家,其知名度也不必多说;银监会作为闷声发大财的最典型机构,四大行也得听它司令,牛逼地位我也不多说。但你们知道保监会是干啥的么?&/p&&br&&p&保监会的实际知名度我先给你们看一个官微阅读量对比图。这是前阵子同一种类型的新闻:证监会/保监会完成2016年两会建议提案工作(截图时间有点久,这篇文章其实动笔于很早之前,原谅我的拖延症...)。&/p&&p&这只是一条很普通的日常工作新闻,一般人根本不会有兴趣看这种新闻,产生的阅读数可能就是因为两个微信号的处女座关注者为了消掉未读提示而产生的点击。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种新闻证监会官微里的浏览量可是保监会官微的20倍!从大概率上甚至可以间接推定每20个知道证监会存在的人里面才相应有1人知道还有保监会这种机构存在呢。&/p&&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LXWLkxHE4UyerVXw9y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LXWLkxH&/span&&span class=&invisible&&E4UyerVXw9y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baf7285c0adbcb1235c_b.pn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baf7285c0adbcb1235c_r.png&&&/figure&&br&&p&(题外话:我这里故意“黑”了一下保监会的官微,实际保监会还有一个公众教育微信号叫“&b&保监微课堂&/b&”,专门用来向大众普及保险知识,做得非常好,甚至比很多商业保险公司的微信号都做得好,这在政府机构的微信号里是比较少见的,我建议大家都去关注,真能涨不少保险知识)&/p&&br&&p&保监会或者英文简写CIRC,全称“&b&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b&”,和证监会银监会一样都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正部级,但还是事业单位,而央行虽然是正部级单位,但实质是副国级部门)。&/p&&br&&p&&b&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b&也就是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保险购买销售消费理赔行为等等,只要是商业保险行为有关的都归保监会管。&/p&&br&&p&这里监管所依据的法律包括最顶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以及保监会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我们保险界常说的“天条”,在国内开展的每一项保险活动我们都是有法可依的。&/p&&br&&p&股灾之后盛传高层会将“一行三会”合并成立一个大监管,即使最后真的这样实施,保险监管毫无疑问也会是一个独立的职能。&/p&&br&&p&而我为什么要先谈保险监管?&/p&&br&&p&&b&因为从偿付能力监管来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保险业监管水平最全面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你们在中国的保险公司购买和持有的保单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是最安全的,接受了最全面的监管保护。&/b&尤其是那些动辄要保几十年的人寿保单,你们绝对可以放心持有。&/p&&br&&p&本来可以把上面那段第一句话中的“之一”去掉的,但采用相似监管原理的欧盟Solvency II经过多年扯皮后眼看就要被天朝的偿二代后发制人超车,吓得赶紧和我们同时在日实施,免得被我们抢去全球第一的美誉。&/p&&br&&p&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二代监管规则,业内简称C-ROSS(注:不读克洛斯,读c罗斯,官方发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新一代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具体怎么计算实在太专业了,我这里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根据监管要求和指引,在每季末、每年末保险公司会通过建立详尽的数学模型和压力测试后能确保&b&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不会倒闭&/b&。&/p&&br&&p&换句更直白的话说,天朝的保险公司只要通过了C-ROSS下的偿付能力测试即代表它都能硬扛200年一遇的大灾难(汶川地震这种是30-50年一遇,日本311地震或阪神大地震为50-100年一遇,或者各种股灾),没有例外。&/p&&br&&p&如果把中国的C-ROSS或欧盟的Solvency II比作Windows 10(当然Solvency II允许欧洲保险公司使用监管批准的内部模型而非标准模型以更好的反映自身风险,这也许再”高级“一点),那么目前美国使用的RBC保险监管架构差不多就是Windows 2000最多带个SP4,采用RBC类似架构的香港、新加坡、日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他们也正在根据自身市场情况准备监管更新中,但从安装进度条来说已经远远落后于咱们啦!&/p&&br&&p&&b&所以,不要提到中国金融业总觉得我们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什么纽约伦敦面前我们抬不起头,我们金融业也是有领先全球的时候!&/b&(此处应给中国保监会掌声)&/p&&br&&p&对了,全球银行业最新的监管架构巴塞尔3协议,即使在监管如此强势的中国,也得到2018年才能全面实施。我们的C-ROSS和Solvency II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保险业版本的巴塞尔2.9,可是早整整两年哦。&/p&&br&&p&偿付能力制度为多级预警制度,安全线第一档就是偿付能力要高于150%,即(认可资产-认可负债)/ 最低资本的计算结果要不低于150%,这里每个项目都会牵扯复杂的算法。如果计算结果低于150%,保险公司就要开始紧张了,因为贵司已经唤醒保监会的盯梢属性,自己要赶紧想办法把偿付能力弄回150%以上。如果回不去,也尽量不要再去跌破下一档安全线100%。否则保监会就会动用各种监管权力要求保险公司采取可行方法尽快将偿付能力恢复到最低安全线之上。这些“可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增资、暂停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暂停发行新保单、暂停销售占用资本金过大的产品、卖出占用最低资本过高的资产比如创业板股票等等等等等。&/p&&br&&p&国内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信息可以通过中国保险业协会网站或各保险公司的官网信息披露栏目查阅,及时公开的信息披露也属于重要的偿二代监管环节。&/p&&br&&p&看到这里,你肯定要说:贵国这种官僚机构,尼玛吹的都好听,实际做起来还不是一坨屎。&/p&&br&&p&那我还要告诉你,执行起来也不会是屎。&b&因为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计算由精算人员专门负责,这就是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合规性和专业性。&/b&&/p&&br&&p&在中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工作及其他精算相关工作(如产品定价等)全部由精算人员执行,相关工作报告得到总精算师审阅并签名同意后还需要按期上报监管。这些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保监会相关规定中法定的工作流程和责任,不是随便张三李四都能去干的(其他金融机构倒是可以)。&/p&&br&&p&为了保证专业性,包括总精算师在内的精算工作人员都需要通过一定科目的精算师考试并力求获得精算师认证。就专业认证难度来说,你们可要知道考出一个FSA(北美精算师认证)的时间平均是考出CFA时间的三倍。而精算师认证中的神经病,FIA(英国精算师认证)更是普遍认为难度是FSA的两倍!如此艰难的精算师考试就是为了确保精算人员能具备合格充足的专业知识以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即使考试通过,每年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继续教育以保证精算师紧跟最新的精算技术和保险监管发展。&/p&&br&&p&你这时又嘀咕了,不就考试难一点么,高分低能的人多得是。不、不、不,你们太小看精算师的工作了,一个精算工作者接受保监会、中国精算师协会和公司管理层三重监督三重压力不说。&b&在中国,总精算师是一个如此变态的职业,监管机构有权力是可以终身追究你曾经的工作错误的!whenever and wherever you are. &/b&&/p&&p&对的,精算师中的佼佼者,各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是有可能被终身找茬的。要是你知道你有可能快退休了竟然还要为某一份20年前在某个老东家签的精算报告挨处罚,你想想平时该有多大压力啊。老板都有如此压力了,下面做小的还不加倍奉还么?&/p&&br&&p&因此,从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执行人员来看,中国保险公司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是非常可靠安全的。&/p&&br&&p&甚至,大家可能已经听说了我今年更新此文时发生的一个新闻:保监会前主席因为某些问题被撤下。但是,即使这样之后,保险监管仍然在有效运行。这就一定程度再次证明这个监管体制是可以独立于任何人可靠运行的。&/p&&br&&p&但我知道你们肯定不想听这些有的没的,你们就是想知道,如果万一,如果万一保我保单的保险公司真的倒闭了怎么办?&/p&&br&&p&这里需要重点澄清,你们可能经常听到一些保险代理人常说的中国保险公司不会破产这其实是错的!,&b&因为根据我国保险法,中国保险公司是允许破产倒闭的!&/b&&/p&&br&&p&&u&&b&但如果真有保险公司破产,我们还有保险保障基金来保证保险你的保单安全!&/b&&/u&&/p&&br&&p&这里还要特别特别提醒一句,在中国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并不一定代表保险公司会倒闭。新闻里面偶尔出现几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在业内不算大新闻,实际上在起稿写这篇文章的2016年1季度末甚至有几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负数。对的,是负数,也就是技术上来说,资不抵债。但是再提醒一次,即使这几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负数,在中国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他们这些保险公司离真正意义的破产还是实在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远了。因为能开保险公司的股东们都不缺钱,还有那些觊觎保险公司牌照的人想借机掺和的也不缺钱,随时可以注资。&/p&&br&&p&说回万一保险公司走到破产这一步怎么办。汇金公司你们肯定知道,牛逼吧?证金公司你们肯定也知道,虽然傻逼但还是牛逼吧?中国还有一个与这些不同类型但目的都是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稳定的东西,由保监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这个中保基金或保险保障基金前身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实际是我国金融业第一个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p&&br&&p&在极端的情况下,根据保险法及相关规定,&b&保监会可以指定已经破产的保险公司的仍然有效的保单及其保单准备金转由另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承保&/b&。同时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保险保障基金会提供救助,以人寿保险为例:&/p&&blockquote& 第二十一条 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
  (一)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
  (二)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80%为限。&/blockquote&&br&&p&这个救助标准你们满意吗?我觉得太仁慈了,就像菩萨一样。&/p&&br&&p&而且,你可是要知道中国银行业同类型的保障机制 - 存款保险2015年才正式实施,每个账户赔偿50万封顶。而在无数人觉得买保险要比在国内好的香港,从2001年提议成立和我们类似的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PPF)至今(请不要和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混淆,不是一样东西),事实上还处于纸上阶段。而且鉴于目前香港立法会的特殊情况,我觉得未来5年正式推出这个东西都非常难。也就是香港目前是没有像内地这种保险公司破产消费者经济救助体系的。&/p&&br&&p&救助破产保险公司并不是保险保障基金唯一用途,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p&&blockquote&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
(一)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
(二)中国保监会经商有关部门认定,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的。&/blockquote&&br&&p&直到目前为止,保险保障基金一共真正出手过两次,都是为了舒缓保险公司的经营乱状。这个经营乱状主要是因为这两公司实际控制人各种作死。一次是为了新华保险,另一次是为了中华保险。这两次出手后保金最终都全身而退,这两家公司现在也恢复了正常经营。新华保险甚至在保金退出后成功上市,成为现在A股仅有的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之一。&/p&&br&&p&所以有人说再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其实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才是。&/p&&br&&p&现在保险保障基金规模将近700亿了(16年首次撰写本回答时),主要来源于各位购买商业保险时候的保费会有一个很小的比例将会用来缴纳保险保障基金。别觉得700亿少,其实非常多了!新华保险就是一个巨无霸,保金当年照样能救。再多说一句,保金前几年都觉得自己钱太多,觉得现在自己的钱足够罩你们了,因此还特意降低了保金保费的缴纳比例。&/p&&br&&p&说到现在,你们对你们买的保单感到放心了么?&/p&&br&&p&然而,然而,偿付能力的先进性、精算师的专业性还有保险保障基金都不是我要放的终极大招。我先卖个关子,你们现在应该对于“我买的保单安不安全,最后能不能赔”这个话题有点认知疲劳了,我后面再放终极大招。&/p&&br&&p&我现在先切换一下,&b&&u&我们来谈谈中国的保险公司。&/u&&/b&&/p&&br&&p&什么?卖保单给你的就是保险公司?&/p&&br&&p&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你要经营保险业务,你如果要卖保单给自然人或企业,根据保险法,&b&你必须持有保监会批准的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牌照,并接受偿付能力监管。&/b&&/p&&br&&p&&b&再跟我念一遍,在中国不是阿猫阿狗可以卖保险的,你必须有牌照!牌照!牌照!而且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b&&/p&&br&&p&大家如果在携程买过机票,也许买过那些搭售航意险的机票套餐,这些航意险背后就对应一个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携程不是承保人,背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承保人。&/p&&br&&p&大家如果在淘宝买过东西,付款的时候有个选项是问你要不要退运险,那么这个退运险背后也对应一个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淘宝不是承保人,背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承保人。&/p&&br&&p&国外保险公司来到国内想卖保险也得拿牌照,比如英国保诚在中国与中信集团各出50%股份成立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的保险牌照才被允许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p&&br&&p&国内根据保险业务类别一共有4种牌照:人寿保险、健康险、养老险和财产险。其中前3种牌照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经营范围实际是重叠的,所以可以认为是同一种,即人身险牌照。&b&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险公司只分为两种:寿险(说人身险、人寿保险也是一个意思)公司和财险公司。&/b&&/p&&br&&p&精算实际也对应分为寿险精算和财险精算。保监会也分别有人身险监管处和财产险监管处监管这两种市场。&/p&&br&&p&以大家熟知的“中国平安”为例,“中国平安”旗下有非常多的业务,其中由“平安保险”负责集团的保险业务,而平安保险实际再分为:平安人寿、平安健康险、平安养老和平安财险四家保险子公司负责。这四家公司各持有一块牌照,也就是中国平安一共有持有4块牌照经营保险业务。每家子公司都需单独接受偿付能力监管,集团还有总的偿付能力监管。&/p&&br&&p&如果你买了平安的车险,那一定是“平安财险”给你发的保单,因为它持有财产险牌照,你保险合同上敲的合同章肯定是“中国平安&u&财产险&/u&股份有限公司”的;如果你买了平安的重疾险保单,那一定是“平安人寿”(“平安健康”和“平安养老”主要是团险业务,为方便讨论这里暂时忽略它俩,后面会说什么是团险业务)给你发的保单,因为它持有人身险牌照,你保险合同敲的合同章肯定是“中国平安&u&人寿保险&/u&股份有限公司”。&/p&&br&&p&所以你买了车险要理赔,冤有头债有主,肯定是找“平安财险”索赔,即使你找“平安人寿”,虽然他们都是“中国平安”旗下的,但肯定是不会理你的。&/p&&br&&p&但是财产险公司经营范围有一个特例,就是允许经营短期(即保险期间为一年期及以下)人身险业务,这是和人寿保险公司经营范围重叠的,但一般来说财险公司因为管理因素很少会把这种短期人身险业务作为自己的业务主力,所以大家购买人身险还是会去寿险公司。&/p&&br&&p&当然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只有一块保险业务牌照,要么经营人身险,要么经营财产险。&/p&&br&&p&我还特别提到了&b&保险公司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b&,这是因为受益于目前什么都要互联网一把,网上现在出现很多所谓的互助保险、众筹保险、抱团保险等等,打的都是更便宜跟方便的保险的口号。&/p&&br&&p&然而,网上互助保险很多都是冒名相互保险,这些组织全部都不接受偿付能力监督,差不多是野鸡P2P之于银行的区别。他们不接受偿付能力督导意味着如果你上错了类似e租宝这类型的坑,或者到最后发生理赔他们没钱赔给你,我上面和你们说的偿付能力监管、保险保障基金还有那些精算师们都不能在你被坑的时候帮你一把。你只能找个地方拉横幅申冤去了。需要注意保监会是允许设立相互保险的,截至2016年10月,保监会也只是批筹了三家相互保险,包括马云的信美相互,但是这些相互保险是必须接受偿付能力监管的!&/p&&br&&p&&b&&u&保险公司牌照是稀缺资源&/u&&/b&&/p&&br&&p&我意思就是想说保险公司牌照可值钱了!特别是寿险公司的。&/p&&br&&p&尤其多得安邦保险、前海人寿等在二级市场和海外并购上屡屡弄个大新闻,让大家知道了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的各种妙用。据说各种在保监会排队等批牌照的公司目前超过了100家!(17年更新:安邦和前海弄出的大新闻实在有点大,所以现在牌照更不好批了)&/p&&br&&p&但是,保监会对新保险公司批筹一直持非常审慎态度。一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牌照,虽然保险法规定至少要有2亿元人民币实缴资本,但现实中没有20亿以上真金白银是很难办成这事的。而即使这20亿元不是问题,如果出资股东背景鱼龙混杂,那拿牌照一样不会是容易事。&/p&&br&&p&&b&&u&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是什么?&/u&&/b&&/p&&br&&p&赚钱,再说一遍,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股东掏钱出来开保险公司都是为了要赚钱的!&/p&&br&&p&&b&&u&为什么要买保险?&/u&&/b&&/p&&br&&p&购买保险是为了减少预期以外的事件对被保险人的财务状况造成冲击,为受益人提供经济补偿减轻负担。也就是,&b&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是被保险人通过缴纳保费换取未来财务状况更大的确定性。&/b&&/p&&br&&p&打个比方,没买保险前,你未来财富现值的范围可能是 [-50万元, 200万元],有负值的原因可能是各种财富损失,比如家里大火,比如治病过程中支付的高额医疗费用;而通过购买保险,你的未来财富现值的范围可能变成[80万, 190万],虽然最大值因为要交保费而变小了,但是更加确定了(这个例子中波动范围从250万缩小到110万,所以未来更确定了,当然我这里举例简化了很多统计学上的东西,大家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p&&br&&p&&b&&u&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和社保有什么区别?&/u&&/b&&/p&&br&&p&虽然都有保险两字,但压根是两个世界的东西。&/p&&br&&p&社会保险包括常说的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保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收入来自于政府税收等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和参保人的社保缴费。社保当年即使有结余,也会滚存到下年继续使用。&/p&&br&&p&广义的社保还包括新农合、大病医保、个别地方政府特有的公共保险项目、部分政企合作的保险项目,如目前深圳社保委托平安养老承保的全市居民重疾保险等等。&/p&&br&&p&而保险公司同样能提供商业性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些保障,并且还能提供更广的保险项目。&/p&&br&&p&保险公司的收入来自于投保人购买相关险种的保费和相关保费产生的投资收入。还有,上面说了,保险公司要赚钱,今年赚到的钱是不会送给投保人的(各年度间利润平滑或留作他用除外)都要当年瓜分掉的。&/p&&br&&p&举个例子:社保中的医疗保险目标是尽可能让所有老百姓获得平均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从成本考虑肯定不能做到对任何病都用最好的医疗方法最好的药去治疗,这样高的要求没有一个国家的财政是能负担的起的;而购买保险公司的商业医疗保险,被保险人还能进一步享受社保范围外的医疗费用报销甚至私立昂贵医院的医疗服务,这些都是社保无法提供的。&/p&&br&&p&&b&&u&那么中国现在有哪些保险公司呢?保险公司是如何命名的?&/u&&/b&&/p&&br&&p&截止2016年4月,中国实际有76家人身险保险公司(含人寿保险、健康险、养老险公司)和75家财产险公司合法经营。因为每家公司必须定时向保监会报送统计数据,具体名录可以侧面通过保费收入统计表来了解:&/p&&br&&p&人身险公司名录:&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irc.gov.cn/web/site0/tab5179/info402408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月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a&&/p&&p&财产险公司名录:&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irc.gov.cn/web/site0/tab5179/info402408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月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a&&/p&&br&&p&这个“名录”是一直更新的,有兴趣可以点上面链接进去换个最新时间统计看看。&/p&&br&&p&上面名录里随便找几个名字,比如:泰康&b&人寿保险&/b&股份有限公司,比如天安&b&财产保险&/b&股份有限公司。我们业内一般会简称为XX&b&人寿&/b&或者YY&b&财险&/b&,但偶尔有些特别的比如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只卖寿险,但根据传统更喜欢简称新华保险,即ZZ&b&保险&/b&。&/p&&br&&p&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些都是大公司,营销员众多,要么请姚明葛优做广告,大家肯定或多或少都会听过名字,但是更多的公司对于大家来说可能从未听闻。&/p&&br&&p&只要在上述网页中搜索相关名字(Ctrl+F即可),能搜到的都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的保险公司,他们卖给你的保单也就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的保单。&/p&&br&&p&再看看网销保险平台做的比较好的首富网,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得清清楚楚,说实话,很多保险销售网站连寿险和财产险都没区分清楚就来卖保险了。我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下图最下面的“代理经纪”。&/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88405fba435a89d5ce2fe1b3a7a0337_b.png& data-rawwidth=&746& data-rawheight=&5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88405fba435a89d5ce2fe1b3a7a0337_r.png&&&/figure&&br&&p&代理经纪即保险经纪,他们其实是一个中介,只是保险公司众多销售渠道的一种,代销保险公司的产品,本身是没有承保资格也不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的差异,差不多就和链家地产和万科地产的区别一样,虽然品牌里面都有地产两字,但是链家地产只是中介。&/p&&br&&p&很多时候宣传上他们经常“故意”省略“经纪”两字,让投保人误以为他们也是保险公司。但是他们以中介销售费用为生,不承保你的风险。&/p&&br&&p&&b&&u&这里我们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保险的销售渠道&/u&&/b&&/p&&br&&p&(为了方便讨论,我的这篇回答从现在开始会集中讨论和自然人更相关的人身险产品。财产险由于国内主要与个人相关的就是车险为主,车险除了保障更是买服务,而车险价格有监管指导价格而且已经竞争白热化了,没啥好说的了。不过我会在后文中为大家介绍一款必买的除了车险以外的财产险产品)&/p&&br&&p&刚才说了保险经纪其实是销售渠道的一种,其他销售渠道常见的还包括:&/p&&br&&p&保险代理人(阿姨,这里有份儿童教育金非常适合你小孩)&/p&&p&银行柜台(您存这个利率更高)&/p&&p&电话销售(您好,我工号是,今天给您打电话是为了...)&/p&&p&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淘宝、京东等)&/p&&p&团体保险(各个公司为员工投保的商业保险福利计划)&/p&&p&保险公司官网销售(比如平安的官网)等等。&/p&&br&&p&某些公司会侧重某种渠道,如友邦保险的代理人;某些公司会在所有渠道尝试开展业务。这取决于公司的销售策略,但并不是说某个渠道卖的保险一定会比另外一个渠道的更好。&/p&&br&&p&而对于保监会分类或者精算人员设计产品来说,&b&大渠道只有两种: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b&。&/p&&br&&p&团体保险理论上只能销售给三个人或以上的团体,所有团险以外的业务都是个险业务,也就是你刚才看了那么多代理人、银行、电销、网销渠道其实卖的都是个险产品。&/p&&br&&p&&b&&u&说完保险渠道,我们再说说保险产品&/u&&/b&&/p&&br&&p&我把上面首富网保险频道的贴图裁一下再贴一次,:&/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2cb993686bfdffa5c2b_b.png& data-rawwidth=&183& data-rawheight=&1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3&&&/figure&&p&对的,在专业人员眼里,&b&人身险产品按照保险责任只分为三种: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b&。&/p&&br&&p&再按上一节说的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区分就一共有6种大类的保险:团体寿险、团体健康险、团体意外险、个人寿险、个人健康险和个人意外险。&/p&&br&&p&比如:&/p&&br&&p&你们工作单位帮你们买了航空意外保障属于:团体意外险中的交通意外保险&/p&&p&你帮你的小孩买了重大疾病保障属于:个人健康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p&&p&你帮你太太买的身故保障:个人寿险中的定期寿险、两全保险或终身寿险等(这三种都能提供身故保障)&/p&&br&&p&保险责任还有很多很多类型,但是都能分到上述三种保险责任类型和两大渠道当中。有些产品可以同时提供多项责任,比如不少重大疾病保险可以同时提供身故和重疾责任。但是通常来说,保险公司为了方便产品管理,多数保险产品只会包含一种类型的保险责任。&/p&&br&&p&再说到某个具体产品,&b&我国保险产品是有命名规则的,大致为:保险公司名称 + 可选的吉庆名字 + 具体保险类型。&/b&&/p&&br&&p&请注意吉庆名字纯粹就是为了产品叫起来好听,没有其他用途。&/p&&br&&p&下面以平安人寿这几年卖的最火的平安福来给大家进一步说明(注意我不是安利你们平安福...这里只是用来说明保险产品命名问题)。(图片来源百度)&/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07d43c360d51eb4e118d20c7a64650d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07d43c360d51eb4e118d20c7a64650d_r.jpg&&&/figure&&br&&p&上面这个平安福保险计划由:&/p&&br&&p&(1)平安平安福终身寿险(主险,前两字“平安”即代表命名公式里面的保险公司名称、“平安福”代表吉庆名字、“终身寿险”代表这产品为个人寿险中的终身寿险)&/p&&br&&p&(2)平安附加平安福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2014)(附加险,前两字“平安”即代表命名公式里面的保险公司名称、“附加”代表是附加险、“平安福”代表吉庆名字、“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代表这产品为个人健康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险金给付形式是提前给付、“2014”代表2014年开发版本,2014也不代表啥,不一定保障内容就没有2016的新,也纯粹就是个命名后缀)&/p&&br&&p&除了了平安福主险和附加重疾险外还有6个附加险,从名字大致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保障内容是什么,不再赘述。&/p&&br&&p&所以当大家购买什么什么保险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保险手机碎屏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