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笔记本电脑,联想手机开机后黑屏屏但是闪很弱的白光,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

因为在工作中需要经常交替使用Keynote和PowerPoint,所以来说说自己在日常办公环境中对这两款软件的实际感受,因个人时间精力所限,就不放图了。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br&&br&&br&&br&&br&&b&【Keynote的优点】&/b&&br&&br&&b&1、简洁优雅的界面,不仅节省寻找工具的时间,而且提供了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b&&br&不管是在OS X平台还是iOS平台,Apple系统级的简洁和对细节的追求有目共睹,首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作环境。而Keynote的界面、工具栏、选项卡、调整时的参考线等,除了延续了Apple简洁优雅的核心设计理念和人机交互界面,更重要的是,真正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软件和操控细节,不仅好看,而且好用,一句话就是用起来顺手,可以快速的找到对应的工具(相对而言),不需要翻太多菜单。&br&使用起来,就好像身处一个大落地窗、绿木花草环绕、工作台干净整洁、各种工具摆放有序的工作空间,有一种精致的心情,工作起来也容易别具匠心。而PowerPoint层层叠叠的菜单、臃肿不堪的工具栏、设计简陋的工具图标、混杂混乱的逻辑关系……让人仿佛置身于杂物堆积、布满灰尘的小作坊,工作起来也会有一种负担加重的感觉。&br&而与桌面版的Keynote相比,在iPad上,Keynote精简掉了部分功能,但又对手指操控做了许多优化,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细腻、顺滑,配合性能强大的iPad Air ,堪称便捷完美的生产力工具。&br&&br&&b&2、极具品味的设计模板,效果丰富、创意十足的动态效果,潜力无限的使用空间:&/b&&br&PC版的PowerPoint所提供的设计模板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虽然Mac版的PowerPoint也提供了一些看似不错的PPT模板,但很显然Keynote的更具品味,这就是平庸跟用心的差距,分别打开PowerPoint和Keynote的设计模板,仔细看看就能分辨它们的差异。虽然这些模板对专业人士而言,都没有太多的可用性,但至少Keynote提供了许多更现代更具设计感的演示样例,对一般使用者及重度使用者,都会有所启发。&br&而与PowerPoint相比,Keynote提供的多种效果丰富、极具创意的动态效果,简直就是Keynote的杀手锏及核心竞争力了。其实说到动态效果,PowerPoint也有很多,每种动态效果也有许多选项可调,但就是太粗糙了,只能应付简单的构件动画和幻灯片过渡。而Keynote的动态效果,不仅丰富,更重要的是真的很漂亮,有种简美雅致的精致感和设计品味。即使做一个普通的演示文稿,简单添加几个精致的动画,也能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给整个演示过程注入几丝灵气和闪耀的光彩。&br&当然,Keynote的动态效果如果只是动态效果,那其实也没什么价值,PowerPoint的动态效果也挺多了,仔细调整也能实现演示的目的。但对Keynote熟悉之后,可以利用这些动态效果,可调节的出现前后的时间,某种动态效果的方向、变化,把素材(文字、拆分的图片形式的文字笔画、JPG图片、有透明区域的PNG图片等)添加进去,然后做成精致的演示动画、动态海报、自动组合拆分的产品展示、企业宣传片、广告视频、微电影等,只要有精细的构思和足够的想象力、认真、激情,Keynote真的可以做出震撼性的创意作品,可以应用在内部团队会议、企业会议、客户提案、企业宣传、工业产品展示、艺术作品展示,甚至是视频制作、影视合成(片段)等。&br&&br&&b&3、文字、图表、形状、遮罩等多种易用且强大的编辑排版工具,轻松提升整个演示文稿的设计质感及美观度:&/b&&br&在日常的办公环境中,或会议时,或其他的商务场合,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演示文稿会事半功倍,给工作业绩及个人提升都会带来很大助益。但PowerPoint的图片编辑、文字排版等功能都不够完善,也不太好用,即使花费了很多努力,最后做出的演示文稿也容易显得大路货(不仅是视觉效果)。而Keynote易用且功能强大的编辑排版工具,可以对整个演示文稿的逻辑关系、层级递进、重点内容做出更严谨的梳理和更细微的调整,也可以对整个演示文稿的文字疏密、文字环绕、图片插入等排版布局做更具表现力的调整,从而轻松提升整个演示文稿的设计质感及美观度,使整个演示文稿更加井井有条,精致惊艳、熠熠生辉。&br&&br&&b&4、提升的跨平台兼容性,ppt、pptx、pdf、mov等多格式支持,导入、导出、分享文件更方便:&/b&&br&Keynote支持导入ppt、pptx格式的演示文稿,当然也支持ppt、pptx、pdf、mov等格式的文件导出,其中对pdf的支持则是系统级的,导入导出都非常方便及好用。如果担心ppt、pptx格式的字体变化、兼容完整性等问题,可输出成通用的pdf文件,所见即所得,不用担心字号变大变小、字体被替换、排版被打乱等问题,在PC、Mac、Android、iOS平台上用各种软件查看都完全一样,可轻松在同事间共享,通过邮件发送也非常便利。相对ppt、pptx的文档格式而言,给客户发去pdf格式的文档也更加正式和商务,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版权保护功能。&br&&br&&b&5、远远超出演示文稿范围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系统级的高清视频导出支持,令人目眩神迷的影院级震撼感受:&/b&&br&与PowerPoint相比,Keynote的另一个重量级功能是支持将演示文稿导出为mov、mp4格式的视频,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妙用,在此向大家强烈推荐,并向Apple及Keynote的研发人员致敬——因为这个功能真的很酷。&br&Keynote的视频导出功能,表面简单,实际上极为强大,它不是像PC上的PPT录制软件或插件之类,简单录制屏幕上的PPT播放动画,然后再转换为avi等格式、清晰度尚可的视频,而是完全依照演示文稿中设定的过场效果、构件动画顺序、对应选项及时间长短,依靠系统级的QuickTime编码支持(不要忘记Apple也是图像、视频编码领域内的集大成者),实时渲染而成。并且支持1080p高清视频输出,及自定义分辨率视频输出,在iWork '09中还支持宽高比设定、帧速调节、H.264编码选择等复杂设置,导出的视频清晰亮丽,流畅而雅致。&br&当然,与一些大型的动画、特效制作软件相比,Keynote的动画效果尚显简陋,它的定位还是一款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不具备三维特效编辑、高级音频处理、视频剪辑及合成功能,但却绝对堪称最易用最炫目的轻量级办公动画及特效制作软件。如果你拥有真正的巧思妙想,并且愿意花时间去细细打磨,配合Mac上的iMovie、GarageBand 、Final Cut Pro X等家用、专业软件,甚至搭配PC上的最普通的音频编辑、视频合成及转换软件,也可以制作出极具创意的动画短片或微电影——然后,你要做的就是,连接投影仪及靠谱一些的音响,向自己、朋友、同事、客户或全世界展示你的电影大片,震撼他们的感官。&br&&br&&br&&br&&br&好了,牺牲了一下午的美剧、瓜子、饮料的时间,及大年初六睡懒觉的最后狂欢,给Keynote多多美言,Apple又不给我广告费,我的青春该如何安放?我的人生该如何抉择?我的欲望与灵魂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下面就是我投靠微软,细述Keynote缺陷的黑暗时刻 &_&(哼哼)&br&&br&&br&&br&&br&&b&【Keynote的缺点】&/b&&br&&br&&b&1、极度简化后的功能缺失,某些工具的繁琐操作,至简与至繁的对立和矛盾:&/b&&br&虽然Apple精致简约的设计美学、人性化的操作细节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和赞美,作为多年的果粉,在实际使用Apple产品的过程中,在Windows、OS X、iOS、Android的频繁切换中,对Apple的贴心和优雅,对Keynote的强大和华美,自然心领神会,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虽然Apple的研发人员在iWork办公软件的研发上,比普通的使用者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但对实际的使用环境而言,Apple的简约有利有弊,Keynote的设计也有失有得。&br&许多熟悉PowerPoint的用户,在刚刚转入Mac平台,或刚刚开始使用Keynote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困惑就是干干净净的菜单栏、工具栏、侧边栏,甚至找不到某个简单的行距调整工具在哪里。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PowerPoint上密密麻麻的菜单选项和工具栏按钮,对某些重度使用者而言甚至形成了机械化的肌肉记忆——使用某个工具时拖动鼠标单击即可。但在Keynote中却要重新学习和熟悉,即使使用Keynote熟练了之后,在进行多页的演示文稿撰写,或进行较复杂或大量的内容编辑和调整时,Keynote的简约及层次清晰的菜单、工具及选项就成为了一种障碍,因为要进行稍复杂的细微调整需要多个操作,多页的内容就意味着频繁的鼠标点击和时间的浪费,相对PowerPoint的手到擒来,Keynote有时会让人腰酸背痛。&br&而在演示文稿中插入某些内容时,即使已经习惯了Apple基于库而不是文件夹的文件管理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挺让人头疼的。如要赶时间快速完成一个演示文稿,或者临时加一些内容,虽然Keynote也支持某些文字图片等内容的复制粘贴,但有时候你需要先导入到iPhoto等软件中做一些调整后,再选择、插入,相对PC版的PowerPoint而言就略显繁琐。&br&&br&&b&中国杂货铺与德国工具箱&/b&&br&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针对具体的演示文稿制作需求时,PowerPoint与Keynote各有利弊。但整体而言,PowerPoint就像是一个中国式的杂货铺,各种物品密密麻麻,有些工具可以随时取用很方便,但有些工具找起来也颇费力气。杂货铺中的各项工具多而全,但分类不够清晰也不够细致,各种工具粗略归类、胡乱堆放。&br&而Keynote就像是一个德国式的工具箱,不管是箱子还是里面的工具都用料考究、外观精美,稳定可靠,精致耐用,每个工具的加工精度也很高。但相对PowerPoint的大杂货铺而言,Keynote容量较小、工具较少,虽然各工具包的分类清晰、合理、既符合逻辑、又非常人性化,调用基本工具很方便,虽然每个工具都能实现让人惊艳的加工效果,但有时候要取用较复杂的工具时,需要先打开工具包后、再打开工具盒,打开工具盒后、再打开工具盖。而想要实现某些特殊功能,却没有对应的工具,或者需要使用多个工具,经过繁琐的操作才能实现。&br&如我有时想喝红酒,PowerPoint中有开瓶器,在杂物中翻了一小会儿找到后,直接取出软木塞就可以喝了。但Keynote却对这种需求不怎么重视,它坚持认为酒精有害健康,喝水或茶就够了,如果你想喝红酒,要按照网上流传的操作技巧从Keynote中拿出一个螺丝刀和一个工具钳,你需要先依照Apple设定的顺序依次找到它们,然后把螺丝刀钻进软木塞中,再用工具钳夹住螺丝刀,这样打开红酒——对使用熟练者,虽然略显繁琐,软木屑也容易掉进红酒里,但还算可用,不过却让Keynote的初学者或经常使用PowerPoint的人望而却步。&br&&b&其实,这不只是PowerPoint与Keynote的区别,也是Apple、OS X、iOS、Mac、iPhone与Microsoft、Windows、Android、PC、安卓机的区别——一个是中国式的杂货铺,一个是德国式的工具箱。&/b&&br&&br&Apple一直都崇尚简约,但往往会遭遇产品设计上的至简与现实应用繁杂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除了Keynote某些功能的缺失,著名的例子还有很多:最早的单键鼠标,Apple固执的认为你不需要右键,需要时你可以按Command再单击鼠标,十几年后才在鼠标上添加右键功能(关键是现在那个坑爹的 Magic Mouse的握持感依然让人崩溃)。为了追求极致便携,当年的口香糖iPod shuffle精简掉了所有的播放控制键,后来在新款中又加上了。&br&一直以来,Apple对产品功能上的取舍从来都大刀阔斧、绝不手软,我至今对Mac OS X Lion之前如丝绸般华美的 Front Row展示,对iTunes中精巧亮丽的Cover Flow浏览,对iOS 6中栩栩如生的细节纹理念念不忘。&br&&br&&b&2、对企业协同办公的支持较弱,尚未完善的&/b&&b&iCloud&/b&&b&云服务,企业用户根深蒂固的Office使用习惯:&/b&&br&同Office相比,包含Keynote在内的iWork办公套件在企业级支持上实在是较弱,甚至iWork这个个性张扬的软件名称(自从去年新办公套件发布后Apple渐渐淡化了iWork的总称),同Office相比也显得不那么“商务”。虽然Apple最近在iCloud上投入很多,但登陆iCloud后使用iWork的体验并没有太多惊喜,个人体验就是能用而已(目前还是英文版),也可能是因为带宽等原因,不是很流畅,但可以对文档进行简单的导入、编辑和保存。而在企业办公环境下,Office当然还是毫无争议的主流,虽然现在有些企业也鼓励员工使用Mac,小部分企业的协同办公平台也开始支持Mac,但毕竟还是少数,iWork固然也支持Office文档,但有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乱码等奇怪的小问题,你如果坚持使用Mac和Keynote,有时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大也不小的麻烦。&br&&br&&b&3、有限的ppt、pptx文档兼容性,对不同平台字符编码、字体支持的小问题较多,在PowerPoint和Keynote之间来回切换较为不便:&/b&&br&相较早期的AppleWorks(iWork的前身)时代的英文菜单、中文乱码等问题,经过多年进化的iWork在对Office文档及中文支持上已经改善了很多,但相比OS X、iOS的大幅革新和跨越而言,Apple对办公软件的支持和创新似乎并不同步。多年来Apple始终把家庭用户和平面设计师等创意专业人士的需求放在首位,在企业办公功能上似乎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据说iWork团队也是兼职,顶着iWork '09的名号一直撑到2012,直到去年iOS 7发布才有所变动。&br&可惜尽管Apple对软件图标、界面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但却精简掉了许多功能,就像当初Apple去掉旧版iMovie中的几个功能一样(至今未补回)。虽然Apple承诺将逐步添加上这些功能,但建议有特殊需求的用户保留好iWork '09备用。&br&而要想保证在Keynote中创建的文档在PowerPoint中完整呈现,要么就舍弃动画效果导出为PDF文件格式,要么就在两款软件中切换检查,或少用、不用Keynote中的特殊动态效果——如果对文档完整性及一致性有更高的要求,在Keynote、Mac版PowerPoint、PC版PowerPoint之间来回切换检查,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br&Keynote对PowerPoint文档的详细兼容性信息,详见:&a href=&///?target=http%3A///cn/mac/keynote/compatibilit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le - Mac 版 Keynote&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4、如果想实现复杂精美的动画效果,每个构件的拆分、导入插入、编辑调整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时间控制也非常麻烦:&/b&&br&虽然Keynote提供了非常炫目的过场动画和动态效果,及智能化的参考线和对象对齐工具,但并不意味着简单拖进去几张图片,就能一劳永逸的做出一个优秀的演示文稿,直接利用Keynote的动态效果,得到的还是毫无新意的演示效果或动画。所以需要对创意策略的完整把握、精巧的构思、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大量的时间投入和执行力,再加上对素材的慎重取舍,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做出优秀、能让客户签下合同的商业提案,或有气韵、有灵魂、打动人心的动画短片及展示视频。&br&好了,上面说的牛皮都要吹破天了,其实大部分人使用Keynote只是想编辑一个完整或精美的PPT文件,你要展示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而要想让演示文稿在好看之上再上一层,达到自成风格的境界,真的需要针对排版布局、每一种可用的动画效果的长短之处细加思索及参照比较。&br&此外,Keynote的时间线调整也是一个大麻烦,因为如果演示文稿或短片的时间长度有限制,或者相关构件的动画过渡时间要互相对应,你如果改变或调整其中一个,有时甚至需要对整个演示文稿进行修改。而几分钟的演示动画或者视频短片,往往需要上百页的幻灯片,几百个动画构件及过渡效果——牵一发而动全身,细微改动或调整带来的工作量可想而知。&br&&br&&br&&br&&br&最后总结一下,Keynote和PowerPoint当然是各有优劣,按照两款软件现在的状况,Keynote用在创意性、精美、形式多变的产品介绍、企业宣传、商业提案、文化展示上,最物尽其用、光华灿烂,PowerPoint与之相比就像菜刀对宝剑。Keynote对付各种复杂的PPT制作、办公文档当然也绰绰有余,也能与少数的企业协同办公系统进行基础对接,甚至可作为轻量级的动画制作软件,做出震撼人心的动画短片或视频。&br&而PowerPoint更适用于传统的商务演示文档制作,具有最好的兼容性和一致性,在企业内部及办公平台上使用,相较Keynote而言具有易于沟通的优势,也能制作出较为精致的演示文档。&br&&br&&br&&br&&br&&b&其实不管是做演示文稿还是其他,很多时候,工具往往是次要的——一张餐巾纸一支破铅笔也能写下一段被世人传颂的文字、一个很伟大的idea,一本爱马仕笔记本一支万宝龙金笔记录下来的往往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无聊琐事。独孤求败可以把木剑用的出神入化,萧峰可以把太祖长拳使得震古烁今,段誉也能把北冥神功、六脉神剑、凌波微步舞的狼狈不堪。&/b&&br&&b&所以,如果想做出更好的PPT,为什么还要拘泥于到底用PowerPoint还是Keynote呢?如果没有MacBook和Keynote,一台老旧的风扇吱吱响的PC笔记本也可以做出很好的PPT——用心就好了。&/b&
因为在工作中需要经常交替使用Keynote和PowerPoint,所以来说说自己在日常办公环境中对这两款软件的实际感受,因个人时间精力所限,就不放图了。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Keynote的优点】 1、简洁优雅的界面,不仅节省寻找工具的时间,而且提供了赏心悦目…
&a data-hash=&60d207e3fde& href=&///people/60d207e3fd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lex Lyon& data-hovercard=&p$b$60d207e3fde&&@Alex Lyon&/a&
不得不说你这个写得还是太片面了,我来吐个槽 &br&&img src=&/e038b72ba2395752ebeb7c3_b.png& data-rawwidth=&1247&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7& data-original=&/e038b72ba2395752ebeb7c3_r.png&&VAIO 一个 5557U 就叫“超冒烟也赶不上” 说出去谁信啊,真当 5600U 是弱鸡? &br&至于 VAIO Z Canvas 你真见过真机? 厚 14 mm,重 1.21kg, 相比之下 Surface Pro4 机身 786克,厚 8.4 mm, ThinkPad X1 Carbon 2016 作为14寸笔记本才 1.17kg.&br&我并不觉得 VAIO Z Canvas 是一个优秀的产品,事实上它充满了妥协:&br&高负荷一点的任务跑起来三个风扇噪音很大,而且表面温度高。续航方面也不太理想。&br&作为 2015 年中旬发布的平板产品,使用 4770HQ 除了噱头我想不到更好解释。 &br&真当别的厂商造不出来? 没人愿意做这种奇葩而已。&br&经济学中有:The Impossible Trinity, 指的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br&而在电子产品行业里,也有一个 Impossible Trinity, 指的是一个产品的性能,噪音与散热效率,轻薄程度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br&&b&最怕索尼粉丝把奇葩当黑科技&/b&,真正的黑科技是:打破了三元悖论,VAIO Z Canvas 能用一个风扇把 4770HQ 搞定,而且风扇噪音还小,搞出这个再来说黑科技吧,现在这样无脑堆风扇的做法我无法苟同。&br&&img src=&/b33e3a51a412f545fc48ed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33e3a51a412f545fc48ed_r.png&&各项指标都明显超越?显然是不可能的,索大好索大好,&b&索大当然有很多优秀的产品,但也不是什么都最好。&/b&&br&至于纯靠数风扇个数来判断散热地方法,我觉得你比较适合百度贴吧。&br&你可知道同样尺寸的风扇,在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噪音水平千差万别,风量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br&更不说 噪音/风量 这个相当重要的值,&b&单靠数风扇和数
Heat pipe 判断散热和奇葩言论简直跟民科没区别。&/b&&br&&img src=&/4184152eaa66ecbb8df038e1cb9fe898_b.png& data-rawwidth=&1162& data-rawheight=&1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2& data-original=&/4184152eaa66ecbb8df038e1cb9fe898_r.png&&XPS13 一个 13 寸的笔记本重量 1.17KG, X1 Carbon Gen3 14寸 也只有 1.25KG, 13 寸的笔记本只比 14 寸轻 70 克,你是故意装傻还是不懂这里边的差距呢。 三星那个照样 13寸 ,同上。&br&&img src=&/0d7caca521bfdb07daaaa7_b.png& data-rawwidth=&1160& data-rawheight=&1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0& data-original=&/0d7caca521bfdb07daaaa7_r.png&&说实话,每次看到用这个句式的我就想笑,&br&这个句式可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五,不信看我给你举例:&br&总而言之,VAIO Z 可能几年前还有那么点优势,现在看已经被同性能低价格的在便携性上围剿;同价位的在性能上围剿的同时便携性也不超标准;同性能的在散热上和价格上围剿。&br&是不是也成立呢?&br&&img src=&/df0b645d3b9f0ef9a28b67e_b.png& data-rawwidth=&871& data-rawheight=&1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1& data-original=&/df0b645d3b9f0ef9a28b67e_r.png&&键盘手感无法量化,分明是能量化的,你当压力曲线是干嘛的,真正不能量化的是每个人手感的喜好。&br&不过我也可以说一个能量化的,就是 MIL-STD 810 美国军标测试,&b&X1C 真正厉害的就是轻薄的同时,还可以通过 MIL-STD 810.&/b&&br&&br&总结一下,无知就算了,但是中二是病,得治。&br&&br&来点个题:&br&X1 Carbon 不仅仅是笔记本,也是“世界上能通过军标测试最轻薄的14寸超级本” 包括:&br&&ul&&li&在 20°C 到 60°C 的条件下 91%-98% 的湿度测试&br&&/li&&li&在 -20°C 的条件下冰冻超过 72 小时&br&&/li&&li&在 +30°C 到 +60°C 的条件下超过 7*24 小时以上&br&&/li&&li&6 个小时的 140 目二氧化硅灰尘测试&br&&/li&&li&开机状态下连续经受 18 次 1.4Gs 的冲击和振动&/li&&li&超过 30,000 次的屏幕开合动作测试&br&&/li&&li&八角度跌落测试&br&&/li&&li&15,000 英尺高海拔测试运行测试&br&&/li&&li&3 轮 2 小时的 -20°C 至 +60°C 温度急速变化条件测试&br&&/li&&li&在模拟紫外线条件下超过 3x24 小时&br&&/li&&li&28 天的普通真菌源条件测试&/li&&li& 240 个小时的持续满载测试&br&&/li&&li&模拟雷击的 4,000 伏突发性过载的电力测试&br&&/li&&li&接口处 9,000 伏以上的静电测试&/li&&li&10,000 次各类接口插拔测试&/li&&/ul&还有围绕 TPM 打造的 ThinkEnging, 硬盘加密,BIOS锁, 指纹识别,USB 智能保护系统能让 USB 接口仅响应指定的 USB 设备防止文件被盗隔绝未知入侵,还有 7*24h 的高端 ThinkCare 一对一服务等。&br&&img src=&/ee7a75f6b8abb5cc5f079ae619b3ccea_b.png& data-rawwidth=&1427& data-rawheight=&8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7& data-original=&/ee7a75f6b8abb5cc5f079ae619b3ccea_r.png&&举个例子:Web 会议是一个自带的辅助软件,能直接把摄像头画面换成目前的电脑桌面,同类型的商业软件价格至少几百甚至上千。这样的效率类软件 ThinkPad 还有一整套,普通消费者谁会用呢?&br&&br&另外,不要拿美国特殊通道价格对比国内,那本来就是给内部员工或者合作伙伴的特别优惠,国内也有类似的,比如员工内购价格,也很便宜。美国只是现在懒得查而已,真要查都会砍单的。&br&除了 P/W 系列因为国家科研经费的政策价格比较极端,其他系列差价都在合理范围,比如 X1 Carbon 2015&br&&img src=&/1dff1beefee_b.jpg& data-rawwidth=&3225& data-rawheight=&9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25& data-original=&/1dff1beefee_r.jpg&&两个最低配价格相差无几,国行 8299, 还有京东优惠券和白条支付优惠券,实际也就 7800 多。&br&和美行 1142 USD, 也就是 7511 RMB 可以说相差无几,再说海淘入关大部分都是偷税漏税,真要按 10% 交税就是 2 了,不算运费比国行不打折只便宜 37.&img src=&/ca4e5fdf9c8d0f0d2fcc3d_b.png& data-rawwidth=&1337& data-rawheight=&7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7& data-original=&/ca4e5fdf9c8d0f0d2fcc3d_r.png&&所以我写的东西无关乎于不同国家价格差异,只是强调:&br&&b&商务级跟消费级没有可比性,&/b&&br&软件参考 Windows 家用版和 Windows 企业版价格,硬件参考 NVIDIA 的 Quadro 和 GeForce, 贵的都是有道理的。&br&&br&&b&如果你只是普通的消费类用户,买来也就打个游戏上个网,不只是 ThinkPad, 任何商务级的产品对你来说都太贵了。&/b&&br&最后,我最怕的就是每个品牌的脑残粉,真的。&br&&img src=&/26fcfd48bdebcd2ccbb54e3_b.jpg& data-rawwidth=&796&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6& data-original=&/26fcfd48bdebcd2ccbb54e3_r.jpg&&”我就是不喜欢“ 你赢了。&br&中二是病,得治,瞎装逼可是真没救了。&br&&img src=&/16de620d36e3efc08be8f6_b.png& data-rawwidth=&803& data-rawheight=&8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3& data-original=&/16de620d36e3efc08be8f6_r.png&&&br&防止被人说我摸都没摸过:&br&&img src=&/8d0a1a26fd27a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8d0a1a26fd27a_r.jpg&&我倒是想看看“工程机说拿就拿,还是合法流通出来的” &a data-hash=&ffc410c97b80f548c97600& href=&///people/ffc410c97b80f548c9760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董恩威& data-hovercard=&p$b$ffc410c97b80f548c97600&&@董恩威&/a& 让大家见识一下,大和实验室一手工程机。
不得不说你这个写得还是太片面了,我来吐个槽 VAIO 一个 5557U 就叫“超冒烟也赶不上” 说出去谁信啊,真当 5600U 是弱鸡? 至于 VAIO Z Canvas 你真见过真机? 厚 14 mm,重 1.21kg, 相比之下 Surface Pro4 机身 786克,厚 8.4 mm, ThinkPad X1…
不考虑大型服务器&br&&br&一般DIY的方向就三个:第一个是注重软件性能,用于搞软件开发或渲染等;第二个是注重游戏能力;第三个是普通家用影音为主。&br&游戏性能和软件性能,二者可以兼得,只要你肯花钱。&br&&br&&b&&u&最容易配的是第三种,&/u&&/b&&br&一千多两千多元就能配出很棒的家用主机。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现在两百多元的G3260就能胜任上网办公和影音的要求,而且用起来非常流畅毫无卡顿。稍微弄好点,加点钱配个400多元的A8-7650K,就能带动比较低端的游戏,比如LOL。&br&低端独显毫无意义,直接用核显。有钱弄低端独显还不如弄点好的固态和静音的散热。&br&&br&&u&&b&第一种注重软件性能的&/b&,&/u&&br&&u&这是我原先的回答,犯了很多错误。完全无视了显卡对渲染和建模的作用。&br&&/u&&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说白了就是CPU要好点,内存16G起步。常见的PS 3DM等软件对CPU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对显卡的要求很低,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搞渲染就要有个好显卡,结果弄出各种I5+750TI之类的奇葩配置来搞渲染,其实这不仅仅浪费钱还损失了性能,如果把750ti去掉把省下的钱加到CPU上,就能买到4790K,那真是质的飞跃。
再多说几句,750 960 这些都是游戏卡,对渲染没有什么帮助,想要让显卡对渲染发挥作用,你需要专业卡,但是专业卡的作用其实也很有限,而且专业卡价格很高。所以我认为,除非你真的很有钱,否则做渲染还是用核显算了。
一般5000多元就能配出4790K+16G内存+250G固态的组合,主板并不重要,B85 Z97都行,机械硬盘最少1T,如果有需求,3T,甚至多个3T一起用都是可行的。稍微缩水一点的话4000多也可以。
当然,4790K我是极度不建议超频,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两百元左右的散热。做软件的时候CPU长时间满载,散热能力必须要有保障。
如果预算实在不足,那就只能E3-1231v3,但是这个CPU没有核显,还需要一个亮机卡。100元左右弄个低端的二手显卡就行,GT630 620之类的。E3的话,发热比4790K低的多,百元的散热就能轻松压住。
最近非常流行的E5和3960X也是性能非常强悍,性价比逆天。但是不建议新手捣鼓这些洋垃圾。
&/code&&/pre&&/div&&b&&u&下面是 &a data-hash=&ea23722cf& href=&///people/ea23722c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谭湛& data-hovercard=&p$b$ea23722cf&&@谭湛&/a&同学的批评&/u&&/b&&br&&blockquote&2,3dmax的见解完全不对,在用vr渲染器下,总的情况,渲染靠CPU(多核心为好),操作靠CPU单核性能跟显卡。显卡这个又得分版本说明,2011版前的老驱动,专业卡有加成,游戏卡被秒(同价位),2012版后的新显示驱动已经完全释放游戏卡的实力,这时完全翻转,游戏卡把专业卡秒得飞起(同价位),这个可以到火星时代的硬件论坛看答案,我也借过各种硬件数据对比有发在火星时代。&br&3,针对3dmax跟vr的应用组合我建议是,高频最新i7系列,内存16g起,显卡能买多贵就多贵,买游戏卡,别再用老掉牙的3d版本,建议从2012版开始。(我长期自由max2014跟vr3.2)&/blockquote&&br&&b&&u&下面是&a data-hash=&25a29e0d5cccd4d8f7039& href=&///people/25a29e0d5cccd4d8f703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何阳& data-hovercard=&p$b$25a29e0d5cccd4d8f7039&&@何阳&/a& 同学的指正&/u&&/b&&br&&blockquote&现在渲染分两种形式,一个是Arnold、Vray和Mentalray,还有个名字忘了,这些主流渲染器都是吃CPU,动画电影等成片都是这样靠CPU渲出来。还有一种就是游戏引擎渲染,比如U3D游戏制作软件,效果都是实时显示,速度全靠显卡核心数量,跟玩游戏是一个道理,好游戏卡用这种类型的渲染也越快。专业卡老喜欢吹的高大上,最近有4块M6000在新开发的渲染器上用来实时渲染,运算起来还是靠显核数量,但是效果还不完善,不实用,这种技术普及后游戏卡一样能用,跟游戏引擎渲染是差不多的道理,专业卡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制作过程中对软件优化好,而且就一个功能实用,面数上的优化,一个简单的立方体有6个面,场景中模型面数多了就会卡,一般平时制作中面数一般不超过1000W的,都不用考虑专业卡,面数优化只是程序上的优化,实际运算性能跟游戏卡是一个概念,但是专业卡阉割了部分游戏上的优化,还卖的贵一比,然后还有抗锯齿优化,这个细微优化不详说,基本无卵用,专业卡介绍总是吹的很高端,实际上谁用谁知道,卡吧基佬,包括很多专业人士觉得做设计就要上专业卡,也是年轻。&/blockquote&&br&&u&&br&&b&如果是注重游戏方面,&/b&&/u&特别是大型单机游戏,好的显卡是重中之重。15年的巫师3
刺客:枭雄 GTA5等游戏,想要效果基本开到高(抗锯齿动态模糊等特别吃显卡的不算),那至少需要970/390级别的显卡,CPU至少需要I5(现在来看六代I5 还是值得买的,DDR4内存非常便宜),内存8G够用,16G更好。 不过最近刚出的古墓10崛起, 970/390就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一套I5+970/390,如果其他方面不缩的话,大概要接近6000. &br&如果CPU换成4790K,游戏方面肯定有提升,但是提升不是很大,预算足够的情况下,肯定是4790K+B85/Z97的组合,如果预算还有,考虑6700K+Z170的组合。&br&&br&——————————————————————————&br&&br&怎么样才算好的配置,&br&我认为,&br&&b&①有么有跟紧潮流和趋势&/b&&br&&br&比如以前六代U和DDR4内存很贵,而DDR4相比DDR3的提升非常小,所以很多人推荐四代U+DDR3内存。但是现在,DDR4内存非常便宜了,六代U价格也降下来了,B150 Z170主板也呈现出降价的趋势。我们完全可以用六代U+DDR4内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购买四代U+DDR3。我们的决策要随时做出改变,才能跟得上时代。&br&比如GTX960和GTX770性能相近,在对二者进行选择的时候,如果价格差别很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GTX960,未来驱动对960的支持一定是要比770好的。&br&经常有人拿着一些过时的配置单问我怎么样,答案只能是不怎么样,因为它过时了。&br&&br&&br&&b&②是否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b&&br&&br&&br&不同的用途,核心配件也都是显卡和CPU。核心配件确定下来后,再考虑其他配件。&br&很多人配电脑的时候喜欢在非核心配件上花大钱,他们称之为” 均衡搭配 “,比如常见的&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I5-显卡+金士顿1866 8G内存+1599元的960显卡+千元Z97主板+海盗船650W金牌电源。
&/code&&/pre&&/div&这套配置能不能用?能用! 兼容性有没有问题? 主板和CPU针脚一样就不可能有问题!&br&但是,这配置我认为很糟糕,因为钱没有花在核心配件上。千元Z97和六百多元的海盗船电源完全是浪费,换成400元的B85+300元的国产电源,完全可以在性能毫无损失稳定性也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省出接近1000块钱,而这1000元放到显卡和CPU上,就能获得性能的巨大提升。&br&为了提高核心配件,内存,主板都可以缩,固态硬盘可以以后再加,如果你不怕麻烦,万不得已的时候电源都能缩,BOOM了直接换新,电源BOOM导致其他配件损坏的概率是很低的,除非你的电源实在实在太奇葩了。&br&有时候我会被人骂:” 怎么6000元的价位你也推荐,7000元的价位还是推荐啊?”&br&因为6000元上,预算比较紧,主板电源内存固态这几个非核心配件都要稍微缩一缩。到了7000元预算的时候,就可以稍微加一加非核心配件。如果预算再多,6700K+Z170+GTX970可行,4790K+GTX980或GTX980ti也可行。&br&我认为,对于大多数配置来说,性价比和用途都是根本原则,脱离了性价比,那就毫无意义了。&br&&br&&br&&b&③核心配件是否合理&/b&&br&&br&合理一方面是合乎性价比的理,另一方面是搭配的合理性。&br&&br&i7-4790就是完全不合乎性价比的理,因为它比E3-0,区别仅仅是核显和0.2G频率,除非真的要用到这个核显,否则4790和E3的差距就只是0.2G,相当于多花400元买0.2G&br&i7-4790K不超频的情况下和4790的差距是0.4G,价格差200多,相当于200多元买0.4G,那么,4790K显然比4790更具有性价比。&br&每次我说4790K+B85不超频就会有人来反驳我说什么带K的U不超频是浪费。这里我有必要再次申明,很多情况下,你买好主板好散热给4790K超频才是浪费,因为这个U超频能力非常非常差,买它要的就是墨频而不是超频。这些话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关于4790K超频能力的问题早已达成共识,各路测评多的很,百度随便找。&br&同样,相比i5 , I5-6400是完全不值得购买,因为频率实在太低而价格却低不了多少!&br&&br&另外一个我经常说的970问题,现在顶级970只要2400左右,萤火虫除外,普通的970比如各种将,他们要比顶级970便宜200-300,但是无论是做工用料性能散热都比顶级970差很多。价格10%的差距,性能却不止10%。买非顶级970,我认为很不合理。&br&&br&而搭配的合理性,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对U和显卡的选择上,U和显卡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需求选择才是最好的。对于很多单机游戏,I3+960就是比I5+750TI要强的多,E3+970也比强,因为单机游戏显卡比CPU更重要。如果预算真的不够又缩无可缩的情况下,只考虑当前玩游戏的话,低U高显显然比高U低显要好。不过从长远的角度看,U比较保值,显卡掉价快,低U高显的搭配将带来更大的损失。但是你买电脑是为了玩游戏不是为了保值,要保值请买黄金!&br&&br&女神叫我睡觉了,好困 ~。~
不考虑大型服务器 一般DIY的方向就三个:第一个是注重软件性能,用于搞软件开发或渲染等;第二个是注重游戏能力;第三个是普通家用影音为主。 游戏性能和软件性能,二者可以兼得,只要你肯花钱。 最容易配的是第三种, 一千多两千多元就能配出很棒的家用主…
&p&我爹大概在9几年的时候在北京学了个Photoshop, 后一直从事设计和广告行业,大概2000年时候,家里有了第一台Mac。&/p&&p&主机如下&/p&&img data-rawheight=&480& src=&/v2-ddccdbba88e2d7fae7e32aba_b.jpg&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ddccdbba88e2d7fae7e32aba_r.jpg&&&p&显示器如下&/p&&img data-rawheight=&1175& src=&/v2-3f721b7dc4f02bd6172af2_b.jpg& data-rawwidth=&11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1& data-original=&/v2-3f721b7dc4f02bd6172af2_r.jpg&&&p&鼠标&/p&&img data-rawheight=&600& src=&/v2-92c3f502e3f6ac36d450c_b.jpg&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92c3f502e3f6ac36d450c_r.jpg&&&p&键盘长这样&/p&&img data-rawheight=&356& src=&/v2-6df8abfb954f16d3cba8_b.jpg&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6df8abfb954f16d3cba8_r.jpg&&&p&&b&长的好看&/b&&/p&&p&那时候我爹和工作的设计师阿姨从来不让我碰这台电脑,只是觉得很高级,听他们说这叫苹果电脑。外观让我第一次觉得电脑还能这么好看。显示器是一个玻璃大屁股。能清楚的看到里面的构造。鼠标和键盘也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样子。鼠标竟然还可以只有一个大按键。按下开机键有booooong的一声。然后系统的菜单竟然是在上面的。公司里还有几台Windows系统电脑和一台不知道什么系统用来控制各种印刷机器的电脑。&/p&&p&设计师告诉我这台mac颜色显示比其他电脑要好,作图的时候也不会卡。有时候我偷偷用这台电脑,发现我不会操作,鼠标不会用,键盘上没有Ctrl键什么的。总之就是感觉高级,那时候还没有b格儿这个词儿。我一直以为这台电脑只能做图,是不能上网什么的。直到有天抓包设计师阿姨上网看小说,才打开了新世界大门。&/p&&p&后来我慢慢学会了设计,排版什么的,学会用Photoshop,Illustrator, CorelDraw, Pagemaker(Indesign前身),开始有机会用这台电脑。还记得我第一次用这台mac是画了个柯南。后来慢慢的开始了解电脑的各种,才知道这台电脑叫PowerMac G4. 我的印象中2000年左右的windows系统的电脑跟mac是没法儿比的。尤其是mac是真的好看啊,自行脑补对比同期电脑外形。直到现在,这台mac综合颜值排行也是在我第一位的。也是这台电脑让我开始接触Mac OS,也打开了我的设计之路的大门。&/p&&p&&b&用户体验&/b&&/p&&p&对我来说,Mac OS带给我的用户体验要优于window。过去用Mac os感觉确实比我用的window要流畅。卡顿和崩溃出现的机率要少于windows,但在用了很久的mac电脑上会经常出现彩色风火轮。显示器颜色显示会由于同期的民用显示器。主要体现在印刷品和显示颜色的色差。在那个病毒风靡,瑞星小狮子风靡的时候,我记忆中这台mac从来没中过毒。window却常常冒出弹窗和杀出成百上千个木马。而且系统的图标很可爱很精致啊。后来mac有了手势操作,特别明显的感觉到,在多任务,单屏幕工作的时候,触控板的手势操作大大提高效率啊,三个手指一划,边找素材边工作,很苏胡。&/p&&p&&b&历史遗留问题&/b&&/p&&p&Mac os有大量的设计师用户基数,出版物设计和排版软件大部分最初在mac首先上线,比如adobe的大部分软件。很多出版公司或者设计师自打开始设计就用mac os。忙得要命,懒得换系统。&/p&&p&用什么电脑无所谓,能够提供创意和效率的工作就好了。好看的mac外观,和mac os用户体验能让我更舒服,那为什么不选mac。当然部分软件不支持mac系统,那就必须用windows了呗。在渲染和剪辑的时候mac也是可以的,macbook和imac不够强力,不是还有mac pro么? 预算不够就自己配台windows,打游戏就用windows,公司用mac就用mac。不挑电脑,好好干活。&/p&&p&所以。我选Mac。&/p&&p&*机子照片得下次回家找找看还在不在了,之前用的MBP 17服役5年也退役了。本来还可以继续战斗,手贱开机状态下自己拆开后壳坏了。。。&/p&&img data-rawheight=&2257& src=&/v2-4ede96e972a7730ecbfbba5a7b80857b_b.jpg& data-rawwidth=&40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11& data-original=&/v2-4ede96e972a7730ecbfbba5a7b80857b_r.jpg&&&br&&br&*之前提到说corel的大部分软件最早在mac os上线,查证后并不是。只是记得早早就在mac上用过。致歉。有朋友提到mac不能用coreldraw,目前最新版本和比较新的几个版本确实不支持。有几个版本还是支持的。新版本用wine应该可以,没有试过。一直用ai,感觉操作比较人性化,用着也舒服。
我爹大概在9几年的时候在北京学了个Photoshop, 后一直从事设计和广告行业,大概2000年时候,家里有了第一台Mac。主机如下显示器如下鼠标键盘长这样长的好看那时候我爹和工作的设计师阿姨从来不让我碰这台电脑,只是觉得很高级,听他们说这叫苹果电脑。外观…
看清楚了,原来是问主没有写好题目,明明是要问“加装了SSD后是重装电脑好还是迁移系统好?”&br&&br&==========================================================&br&&br&&br&我受不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就不能简单的解决么?把两块硬盘都接上电脑,如果是笔记本就弄个光驱位硬盘托,然后用&br&&img src=&/9cfcb82b5948dd_b.jpg& data-rawwidth=&393& data-rawheight=&2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3&&里面的功能,是这样的&br&&img src=&/cc159de61dafc30bfbcda1_b.jpg& data-rawwidth=&442& data-rawheight=&2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2& data-original=&/cc159de61dafc30bfbcda1_r.jpg&&&br&然后拔掉原来的系统盘,重启没问题了,有空就装上原来的盘,把之前的系统盘格式化,妥妥的。
看清楚了,原来是问主没有写好题目,明明是要问“加装了SSD后是重装电脑好还是迁移系统好?” ========================================================== 我受不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就不能简单的解决么?把两块硬盘都接上电脑,如果是笔记本就弄个光驱…
&p&神舟笔记本的定位是高性价比&/p&&p&什么人适合神舟笔记本:对于那些预算不足但是希望能够上好配置玩游戏的人来说,或者预算不足好要更好的运行体验的人来说,我还是推荐上船的。&/p&&p&~~~~~~~~~~~~~~~~~~~~~~~~~~~~~~~~~~~~~~~~~~&/p&&p&楼主可以看看这篇&/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笔记本电脑性能上重要的有什么参数?购买时还应格外注意些什么?&/a&&br&&/p&&h3&&a href=&/people/jia-guo-qing& class=&internal&&贾国庆&/a& 的回答&/h3&&p&呵呵,我该怎么吐槽这个说法呢。。。首先,神舟自己设计制造的笔记本,仅限于A400/A500这类核显本,而其他的产品,全部是ODM的公模。除了蓝天以外,其他ODM商既有私模也有公模,但是主要都是生产私模。因为公模是全部由ODM商来设计研发,因而不会过于注重外设,模具的样子自然不会好看。但是配置上就会有一定的改观,神舟也在挑公模,找其中性能好,做工也不差的模具来贴牌。以前的K470P,是精英的H43IA1,K580S则是广达的TWC。从去年开始,神舟逐渐和蓝天合作,开始贴牌蓝天的模具,例如早期的K590S,是蓝天的W350ETQ,K570N是蓝天的W650EH,K680S是蓝天的P157SM。&/p&&p&具体模具列表,可以在这个链接里看到&/p&&p&&a href=&///?target=http%3A///lookup/book/bblist.as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准系统列表&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r&&p&不要以为神舟的东西就是次品,就是垃圾,咱们来看看以下几个链接:&/p&&p&XOTIC上的sager品牌游戏本&/p&&p&&a href=&///?target=http%3A///sager-np8255-clevo-p157sm-p-583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XOTIC PC | Sager NP8255 (Clevo P157SM)&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ORIGIN PC&/p&&p&&a href=&///?target=http%3A///gaming/laptops/eon15-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aming/lap&/span&&span class=&invisible&&tops/eon15-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加拿大的PROSTAR&/p&&p&&a href=&///?target=http%3A//www./index.cfm%3Fmainpage%3Dproductdetail%26model%3DP157S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levo P157SM Laptop&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未来人类的X611&/p&&p&&a href=&///?target=http%3A///listX611-780m.ph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listX6&/span&&span class=&invisible&&11-780m.php&/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神舟的K680C&/p&&p&&a href=&///?target=http%3A///98216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神舟战神K680C-i7D1】神舟(HASEE) 战神K680C-i7D1 15.6英寸游戏本(i7-4700MQ 8G 1TB GTX780M 4G独显 七彩背光键盘)黑色【行情 报价 价格 评测】&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实际上,这些全部都是蓝天的P157SM公模&/p&&p&&a href=&///?target=http%3A//.tw/en/products/prodinfo_2.asp%3Fproductid%3D46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LEVO - Products&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官网给的参数清清楚楚。另外,蓝天不做私模,品牌商顶多是定制一下A面,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个外型。&/p&&p&全世界有将近20个品牌商与蓝天合作,贴牌各种各样的模具,神舟只不过是国内的一个贴牌商而已,你可以说神舟卖的价格如何,但请不要无脑喷这个机器做工如何。P157SM是兼顾外观和性能的最强15寸本,能和他争锋的,可能也就是微星的16F4了,但无法全面超越。神舟目前做的价格已经是快要把准系统逼死的水平,K680C竟然只要9999,国外同型号贴牌本的价格也不过如此,更何况神舟在国内还有保修。&/p&&p&因此,无脑黑神船的,请先了解好笔记本的专业知识后,再来喷,这种无脑的言论实在是无法让我吐槽更多。。。&/p&
神舟笔记本的定位是高性价比什么人适合神舟笔记本:对于那些预算不足但是希望能够上好配置玩游戏的人来说,或者预算不足好要更好的运行体验的人来说,我还是推荐上船的。~~~~~~~~~~~~~~~~~~~~~~~~~~~~~~~~~~~~~~~~~~楼主可以看看这篇
是不是瑞星经典的桌面宠物?&br&&img src=&/baa1fefd939_b.jpg& data-rawwidth=&336& data-rawheight=&3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6&&
是不是瑞星经典的桌面宠物?
&b&存储空间杀手怒答!&/b&&br&&br&本人MacBook Pro硬盘容量256G,有一只Time Capsule当NAS,一只500G的移动硬盘,现在基本已经开始靠删文件和转移文件过日子了。其实最初用128G的MacBook Air删删挪挪日子也过来了,但是后来因为兴趣范围越来越奇葩,老妈的自拍照越来越多,容量需求骤增。&br&&br&&b&建议 256 GB 或以上,&/b&&u&容量这种东西可多不可少&/u&,买太少了到时候只能跪着也得升级硬盘。。&br&容量需求完全取决于你的使用习惯,如果你是纯日常使用,没有巨无霸软件或者个人杂文件一堆,128G就够了,但是一般来说你的文件攒上几年就会爆满,尤其是作为学生党的唯一设备(后面会有实例)。&br&&br&&img src=&/b437bccf88dc17b1ab598ee97be48ce5_b.jpg& data-rawwidth=&1396&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96& data-original=&/b437bccf88dc17b1ab598ee97be48ce5_r.jpg&&千万别说我土鳖装 Windows,有的时候真的需要Win里PPT这种东西,还可以和Ai完美配合(光这一点就简直可以吊打 Keynote)。Bootcamp里面24GB给了Windows自身很大一块,再加上Office和Ai,剩下的不知道都去哪儿了。。&br&&br&&br&&b&【Mac】&/b&Macintosh HD : 剩余 5GB(下个片都得接移动硬盘)&br&&br&&b&纵观全硬盘:&/b&&br&&img src=&/acd65ab71bc4d230a470ba38fe9d26af_b.jpg& data-rawwidth=&2952& data-rawheight=&19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52& data-original=&/acd65ab71bc4d230a470ba38fe9d26af_r.jpg&&&br&&b&应用程序:&/b&&br&&img src=&/9e5eae5b40fe3e4581d7_b.jpg& data-rawwidth=&642& data-rawheight=&10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2& data-original=&/9e5eae5b40fe3e4581d7_r.jpg&&(更新:里面 iBooks Author、Angry Birds、SolarWalk 这种八百年不打开一次的都删了)&br&&img src=&/973bc6c558bcf_b.jpg& data-rawwidth=&462& data-rawheight=&6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2& data-original=&/973bc6c558bcf_r.jpg&&&br&不要被这里的数据骗了,因为还有好多的东西藏在这里:&br&&img src=&/135fd41aadfcfef433dec74_b.jp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135fd41aadfcfef433dec74_r.jpg&&所以,如果你有各种奇葩的兴(zuo)趣(si)爱好,尤其是涉及音视频的东西,什么都不要说请上512G。因为你要保存的东西有很多很多,这里没有什么文件是因为它们都在移动硬盘里。(如果直接用256G的话,就会变成用移动硬盘剪辑视频的苦逼孩纸,用128GB就更呵呵了)&br&&br&&b&用户:&/b&&br&&img src=&/f4fed44d5eabc89a9e2e_b.jpg& data-rawwidth=&718&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8& data-original=&/f4fed44d5eabc89a9e2e_r.jpg&&用户文件一下就到了102GB,貌似很逼近128GB的选择了,为什么呢?&br&“音乐”里面除了音乐,还有很多iTunes的文件,其中iOS应用占了17.3GB(新版 CleanMyMac 3 会建议删除掉,于是我都删了),音乐只有4GB多。所以如果你有周边设备,那手机的东西几乎全部会被同步到电脑里来(当然你也可以不同步应用程序直接从iOS App Store下载,可以节省出这一部分空间)。&br&然后就是照片,如果你的照片很多,那你就要小心了,这几乎是个杀手。目前个人照片4169,时间跨度将近6~8年,总大小25G,本地留一份,此外多个备份。&br&其他的用户文件几乎是没法删的。个人有一定的念旧癖和收藏癖,所以舍不得删各种东西。对于我来说个人文件一定要随手可及,还要有多个备份。旧文件也不会随便删,以后可以翻出来细细回味。。&br&&br&&br&&b&【移动硬盘】&/b&500GB半劈,一半Mac一半NTFS,方便和别人交换大文件。&br&&img src=&/cd76a03c58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cd76a03c58_r.jpg&&&br&这个地方是我的重要的第二存储空间,其中作品类文件127GB,包括视频剪辑资源库(有的FCPX资源库一个就有50GB多,展开剪辑的时候会有200GB+的系统资源产生)。&br&其他文件就不介绍了,主要是备份,还有学校的照片(带出去旅游一趟就是3GB,再收藏各班的几个视频就是10GB)&br&&br&&b&【Time Capsule】&/b&&br&这个不细说,容量很大,但是速度是硬伤,基本就是备份和存片的地方。可以用 Time Capsule 直接看片,1080p 的加载起来之后速度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家庭NAS速度应该更乐观,&b&推荐购买一个好用的NAS,是一笔很有远见而且实用的投资&/b&。而且现在很多 NAS 本身就支持 Time Machine 了,更没有理由不买!(现在好后悔买 Time Capsule)&br&&br&&b&【其他人的使用情况】&/b&&br&经过我的调查,我周围的同学:&br&A同学:256GB MacBook Pro 15寸,剩余160GB,塞满各种软件,基本上涵盖我安装的所有专业软件,没有音乐(都在线或者手机了),没有太多照片。&br&B同学:512GB MacBook Pro 13寸,剩余84GB,塞满照片音乐电影学校文档,没有奇葩喜好,应用程序只有20GB,其他东西没多问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下:&br&&img src=&/ec6db69ecfabd55e991d4_b.jpg& data-rawwidth=&898& data-rawheight=&2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8& data-original=&/ec6db69ecfabd55e991d4_r.jpg&&C同学:512GB MacBook Pro 15寸,也是塞满各种软件,基本上涵盖我安装的所有专业软件,但是他竟然把其他清理的这么干净,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如下:&img src=&/af461ad34_b.jpg& data-rawwidth=&1396& data-rawheight=&6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96& data-original=&/af461ad34_r.jpg&&(C同学非要我at一下真是的=。=, &a href=&///people/3b836a5e92c3d31d0a70d597f40c953d& data-hash=&3b836a5e92c3d31d0a70d597f40c953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nthonyive& data-tip=&p$b$3b836a5e92c3d31d0a70d597f40c953d& data-hovercard=&p$b$3b836a5e92c3d31d0a70d597f40c953d&&@Anthonyive&/a&)&br&&br&&b&学生党隐私暴露完毕,没有综上,请自行决断&/b&&br&不过给点建议:对于工作党其实主要考虑的还是你的职业,比如:教师就会有很多的课件,但是照片和视频也是一堆;码农即使代码占地不大,但是各类库和软件也会挤爆,Xcode一个就有5~6G,加上Adobe系列其实占地也不小。&br&此外就是你的个人爱好,如果你是摄影狂,天天拍一堆RAW然后不删不整理,那你出一趟远门最低就得1G;如果你要玩乐器,那么GarageBand和Logic Pro X的几十G的音效库也会占掉一席之地。&br&&br&&br&本文涉及的软件:&br&&b&Disk Inventory X&/b&,可以以方块图的形式显示你的电脑文件,瞬间找出空间杀手。版本略旧bug略多。评论区有知友提到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isyDisk&i class=&icon-external&&&/i&&/a& 也不错。&b&此外Windows上面有一个同类软件叫做SpaceSniffer&/b&,扫描的时候还有炫酷到没朋友的动画。。&br&&b&CleanMyMac&/b&,必备神器之一,可清除多少年来积攒的缓存和日志等信息,清除多余的语言文件。还可以排列出大文件和臃肿软件,以及它们的使用频率,定点消灭。&i&&u&发福利:官网买正版输邮箱 yqy980210艾特&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有打折=。=&/u&&/i&&br&&b&Paragon NTFS&/b&,让Mac可以向NTFS写入文件,再也不用担心别人家的移动硬盘。&br&&br&&br&没有下载任何文件却凭空少掉很多个 G 的空间?&br&请使用重启大法,&b&Mac 上面一切无法解释的问题都可以用重启来解决&/b&。电脑平时不关机的时候,确实会有很多的存储空间默默消失掉,可以尝试一下。或者用 CleanMyMac 清理也有一定恢复效果。&br&&br&&br&了解用量的方法:&br&苹果菜单/关于本机/储存&br&Finder/应用程序:列表显示:大小排列
存储空间杀手怒答! 本人MacBook Pro硬盘容量256G,有一只Time Capsule当NAS,一只500G的移动硬盘,现在基本已经开始靠删文件和转移文件过日子了。其实最初用128G的MacBook Air删删挪挪日子也过来了,但是后来因为兴趣范围越来越奇葩,老妈的自拍照越来越多…
第一个步骤&br&正向金属冲压出模,用一块比模具直径小的金属放入模具,然后用高压冲击,金属就被挤压到磨具与金属自身之间的空隙中,这样可以快速的一次成型。&br&工艺优点:&br&1.可以制造整体的、没有接缝的产品,减少连接的问题。&br&
2.相对成本低些。&br&
局限:&br&1.只适合长度是直径4倍以上的产品。&br&
2.需要在后期加工中添加锥度和螺纹。&br&原理如下图:&br&&img src=&/f4bc42fa1bcac3f1c1ec007_b.jpg& data-rawwidth=&825& data-rawheight=&3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5& data-original=&/f4bc42fa1bcac3f1c1ec007_r.jpg&&第二个步骤&br&冲压完成后的金属表面极其粗糙,所以按照视频里的顺序,应当是先酸洗(这步不是特别明确,待高人解答)将表面用CNC进行初步的抛光和细节处造型的塑造来提高冲压这种初加工工艺的低容差,这时开始有光泽出现了。然后用5轴机械臂在砂轮上进行精密的抛光处理。&br&作为一个苹果的产品,追求完美。所以金属内部同样进行了抛光处理。&br&&img src=&/08cc5a1f02ab974cc3552ae_b.jpg& data-rawwidth=&847&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7& data-original=&/08cc5a1f02ab974cc3552ae_r.jpg&&上图为冲击挤压工艺。&br&第三个步骤&br&&img src=&/2e8da9bd1ae45bf475e79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2e8da9bd1ae45bf475e791_r.jpg&&此处是为了下一步CNC处理时防止表面被破坏,所以涂上一层表面保护膜。&br&第四步骤&br&CNC切割出产品外壳所需要的开口。&br&&img src=&/c6cdc1a772cb_b.jpg& data-rawwidth=&860&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0& data-original=&/c6cdc1a772cb_r.jpg&&第五步&br&&img src=&/fb1b58eb5ef0dda65a5bd83bb503000a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fb1b58eb5ef0dda65a5bd83bb503000a_r.jpg&&这一步是阳极氧化膜处理,阳极氧化的基本知识高中化学应该都有介绍,是熔盐电解铝产生的氯氧化膜。工艺又分为2种:致密氧化膜和多孔氧化膜。&br&此处用到的应当是多孔氧化膜的工艺,方便在熔岩溶液中添加色料,方便着色。&br&而处理过程作用的装Pro所用的架子,应该是钛制成的。可以在上图红色框内看出电解所留下的化学痕迹。但其没有被着色,故推断为化学性质稳定的钛。&br&第六步&br&&img src=&/fae9a41e75d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fae9a41e75d_r.jpg&&这个步骤大家应该很熟悉。苹果常用的激光雕刻工艺,记得前几年Nano出定制款的时候,用这个工艺提供过个性化服务。&br&&br&鉴于国内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对于材料工艺上普遍缺乏深入的课程指导,推荐给大家几本书:&br&&h1&《产品设计工艺经典案例解析》
作者: Chris Lefteri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h1&&br&这本书对生产工艺的介绍比较全面。&br&还有&b&Thames&Hudson&/b&出版社的&b&The Manufacturing Guides&/b&系列。&br&目前只有英文原版书,没有翻译版。&br&分不同领域有几本,分“&b&可持续材料和制作过程&/b&”、“&b&家具设计和过程&/b&”还有“&b&模型制作和小批量生产&/b&”这几本,分别从材料和工艺上做了比较全面浅显的介绍,同时还有一些应用实例。&br&推荐个网站,工艺还是比较全面的:&a href=&///?target=http%3A///index.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nufacturing Process&i class=&icon-external&&&/i&&/a&
第一个步骤 正向金属冲压出模,用一块比模具直径小的金属放入模具,然后用高压冲击,金属就被挤压到磨具与金属自身之间的空隙中,这样可以快速的一次成型。 工艺优点: 1.可以制造整体的、没有接缝的产品,减少连接的问题。 2.相对成本低些。 局限: 1.只适…
&p&本来这个题目只是客观地讨论一下两个系统的差别,但无奈评论区总有人要把自己的主观习惯(macOS)强加在别人(Win10)身上,故作出说明。&/p&&p&说明:虽然我个人喜欢用Win10,但我并不认为Mac不好,相反,我认为苹果电脑非常不错,它成功在恰巧抓住了某部分人的需求,比如修图、视频剪辑、Linux/Unix开发,或者不玩游戏只是看看文档之类的商务人士等。我不用的原因只是它不适合我。但如果你自己用着Mac,而把Win10喷得一无是处,那对不起,我只能认为你是在无脑喷。&/p&&p&如果有人不相信的话,大可以去看我的笔记本电脑推荐清单:&a href=&/p/& class=&internal&&【电脑推荐】笔记本电脑选购推荐-2017.7 - 知乎专栏&/a&,Macbook Pro全系都在我的推荐范围内。一个无脑喷Mac的人怎么会推荐Macbook Pro呢?&/p&&p&——————————正片开始————————————&/p&&blockquote&win10是否会学习OS的稳定,流畅?MAC是否会学习win10的开放多元?&/blockquote&&p&其实在我看来,现在的Win10一样很稳定、流畅,不会说动不动来个蓝屏死机什么的;而MAC的生态圈也越来越丰富了,现在大多数日常软件在MAC上都可以很好地使用(当然一些专业软件可能没有MAC版本倒是事实)&/p&&blockquote&MAC OS安装软件和运行的机制是什么让他就算装很多软件也可以流畅,win10以后是否会学习?&/blockquote&&p&具体的我也不是特别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Win10的兼容性特别变态,变态到上古时期的软件、游戏在Win10下仍然能正常运行,变态到无论多大的显示屏、分辨率、触控等等各种设备都可以兼容(高分屏的兼容虽然仍然是问题,但现在也越来越好了)。而MAC在这方面则相对比较单一,只针对自己的软件、硬件开发,也不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兼容性问题(尤其是硬件层面的兼容性问题),故MAC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要比Windows好这也很正常。在我看来,Win10会努力去改善安装软件和运行的机制(如UWP),但不会向MAC学习,毕竟二者的初衷不一样,Win10会继续按照【Windows爱所有设备】的理念走下去。&/p&&blockquote&MacOS和win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blockquote&&p&如果想成一个恋爱养成游戏的话,MacOS就是苹果给了你某个人一个满好感度的存档,这个存档的起点就非常高,但你也只能跟着这个存档玩下去。而Win10则刚开始给你提供了很多选择,你需要自己去选择、积累好感度,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法去调教,最终调教出自己的Win10娘(轮式逃&/p&&p&——————————分割线————————————&/p&&p&评论区的低端果粉实在太多,下面写出一部分言论,供大家评论&/p&&p&【1】颠倒黑白&/p&&blockquote&Mac安全机制上保证了不会有(勒索病毒)。除非你自己其他渠道泄漏密码。无广泛传播基础,能有毛新闻&/blockquote&&p&&a href=&///?target=http%3A//.cn/it//2535980.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c已被攻破:首个MacOS勒索病毒现身&i class=&icon-external&&&/i&&/a&&/p&&p&听说保证不会有?这么牛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2】答非所问&/p&&blockquote&iOS+MacOS数量摔爆破win&/blockquote&&p&这道题讲的是macOS和Windows 10,在这非把iOS扯上是什么意思?&/p&&p&【3】前后矛盾&/p&&blockquote&别自欺欺人了。北美Mac逆势上扬,用的人都还是有钱的主。漏洞用不了就是用不了,酸什么酸。
笑,占有率是对历史庞大装机量。别整天拿着有限的思维简单的解读一两个无意义的数据。世界范围内的7%相对集中的北美。黑客也实相,反正win肉鸡那么多,先捞也无妨。事实上有漏洞能用谁不用,成本太高就是成本高。防护好就是防护好。扯那么多犊子不都想找那么点优越感。还装什么X&/blockquote&&p&“用的人都还是有钱的主”、“不都想找那么点优越感”,请问找优越感的是谁?&/p&&p&【4】固执己见&/p&&blockquote&行了行了,我还不知道么。
漏洞用不了就是用不了,成本太高就是成本高。防护好就是防护好。&/blockquote&&p&我不听我不听,我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你们都别扯犊子&/p&&p&【5】瞎扯概念&/p&&blockquote&呃……我们所说的安全性是系统完成加载后。不是加载过程中用户自己介入操作的结果。那样没有东西是安全的。OK。不要纠结这个了,move on&/blockquote&&p&说不过了就开始扯概念,然后“不要纠结这个了,move on”?&/p&&p&【6】自恃牛逼&/p&&blockquote&你一法学跟我计算机专业瞎叫板也是醉了
什么玩意。要不讨论问题了
笑鸟,你有几个本事来黑我
不负责教育大众&/blockquote&&p&我觉得整个知乎都被怼了,我们都是需要被教育的“大众”&/p&&p&————————分割线————————&/p&&blockquote&楼主等你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就会知道win仅仅是终端而已,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更精彩的东西。还有一口气咽不下去就问别人哪毕业的,你得明白一个道理,学校好只是起点稍微好些而已,5年10年的时间被人弯道超车很容易。你应该很难相信一个专科毕业的带领的团队底下干活的都是海归或者清华北大的,在现实中很常见。&/blockquote&&p&人之患在好为人师&/p&
本来这个题目只是客观地讨论一下两个系统的差别,但无奈评论区总有人要把自己的主观习惯(macOS)强加在别人(Win10)身上,故作出说明。说明:虽然我个人喜欢用Win10,但我并不认为Mac不好,相反,我认为苹果电脑非常不错,它成功在恰巧抓住了某部分人的需…
7月23日更新—————————————————————————————————————&br&有人问了散热和便携的事情,我承认这是我的疏忽,回头看似乎有点偏题。题主问的是如何选购好的电脑,我的回答只是从配置上说了。不免有些片面,接下来说说散热&br&&b&散热&/b&&br&笔记本的散热普遍不好,只是有些机型散热问题更加突出。笔记本的生产是为了便携。游戏本来就不是笔记本应该承担的职责。使用笔记本电脑玩大型单机游戏,即使你的配置足够的好,散热也会不理想。这是很正常的,笔记本的散热问题也有很多解决方案,但这些都不在题内,所以不讲。我来讲讲有哪些著名的散热问题突出的机型&br&&b&1.宏碁VN7 暗影骑士 这款笔记本是非常优秀的,除了散热。其他方面堪称同价位笔记本里面的佼佼者&/b&&br&&b&2.联想y50 同样,也是热门机型。牺牲部分散热提升了性能与轻薄&/b&&br&&b&3.微星&/b&&br&&br&&b&接下来讲便携&/b&&br&&b&我理解的便携,是两个方面&/b&&br&&b&1.重量轻&/b&&br&很多高档的游戏本是十分沉重的,AW,ROG,TF等品牌,大部分机型都是厚重如山,更可怕的是电源,TF x911我记得电源适配器有高达7KG的重量。背在身上可以说兼顾了健身效果,这种,不能称作轻薄&br&&b&2.厚度薄&/b&&br&同理,很多性能强劲的笔记本电脑的厚度都是厚如砖的,鄙人在这里给薄做了个定义。高度小于一元硬币的为一般,约等于五角硬币的为轻薄。轻薄是很好辨认的,在购买笔记本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数据&br&&br&最后放图一张&br&&img src=&/fd28bbb2cbab68a01f7b0288_b.png& data-rawwidth=&559&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9& data-original=&/fd28bbb2cbab68a01f7b0288_r.png&&&br&&br&&br&&br&&br&&br&&br&&br&&br&&b&原答案-———————————————————————————————————————&/b&&br&&br&主要关注点:&br&&br&1.CPU : i7&i5&i3&br&2.显卡 : GTX abc (abc为数字)&br& 只用看中间一个数字b就行&br& b的数值越高,显卡性能越好&br& 比如gtx860&gtx840&br&3.硬盘 : SSD&HDD&br& HDD中,7200转&5400转&br&4.内存 : 越大越好&br&5.屏幕 : IPS&TN 分辨率看个人喜好&br&&br&&br&关注这些就行了,希望能帮到你。&br&&br&还有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实体店购买就行。&br&&br&本答案写给小白看的,追求简单粗暴。&br&&br&请各位大神不要追究细节。&br&&br&&br&_7月19日更新&br&谢大家的赞&br&评论里面很多人对于显卡的地方有疑问&br&&br&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在选电脑,他一定有一个区间选择,而不会在750和840中间选择。&br&&br&当然,为了方便小白,贴张天梯图供参考&img src=&/e489dafe1e58df89eaaffd4_b.jpg& data-rawheight=&1351& data-rawwidth=&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e489dafe1e58df89eaaffd4_r.jpg&&
7月23日更新————————————————————————————————————— 有人问了散热和便携的事情,我承认这是我的疏忽,回头看似乎有点偏题。题主问的是如何选购好的电脑,我的回答只是从配置上说了。不免有些片面,接下来说说散热 散热…
&img data-rawwidth=&1095& data-rawheight=&629& src=&/v2-e3c91fb83faf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5& data-original=&/v2-e3c91fb83faf_r.png&&&br&&br&第一种情况:第一个Type c接口插入后,另外几个不会通电。&br&&br&到货后的更进测试验证了我的猜测:新MBP不支持多输入口同时充电。 详细使用情况如下;&br&&img src=&/v2-876df136cdc_b.png& data-rawwidth=&1822& data-rawheight=&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22& data-original=&/v2-876df136cdc_r.png&&&br&最终结论:如果通过2-4口同样的充电器同时充电,只有最先连接的充电器会充电。如果通过2-4口不同的的充电器同时充电,输出功率最大的会充电。&br&详细情况还是可以看那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样的体验?&/a&&br&&br&第二种情况:可以高速互传文件,这个功能在TB2中就有了。&br&第三种情况:右边的电脑可以充电,所有电脑互传文件。&br&第四种情况:移动电源输出电压不够&br&如果电压足够:电脑端输出电压不够&br&如果电脑端输出电压足够:应该会互相充电(如果移动电源支持边充边放的话)&br&&br&&blockquote&NovaDNG: 图四里大部分移动电源的电压是不够的, 应该会出现 MacBook 给移动电源充电, 同时 MacBook 进入被充电状态, 但是提示电压不足之类的警告信息&br&类似于这样(图侵删):&br&&img src=&/v2-4d559ece5e2f3efa7ea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4d559ece5e2f3efa7ead_r.jpg&&&/blockquote&这个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br&&im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228& src=&/v2-bc98781f9fa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br&&br&&br&Belleve情况:什么都不会发生&br&&br&更新:目前有人测试了这一情况,似乎真的充上电了(...),目前不知道其真实性,这是一个软件上很容易避免的错误(可能优先级不高……)。答主的MBP这周末就到了,到时候会跟进测试。&br&更: 已更进测试,并没有电流。详细可查看&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样的体验?&/a&&br&&br&&br&所有情况:别人会用关怀的眼神看着你&br&&br&&br&建议题主去了解一下Type C的通讯标准,制定者已经考虑过这些情况了。&br&推荐阅读:&br&&a href=&///?target=http%3A//www.usb.org/developers/powerdeliver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SB.org - USB Power Delivery&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www.usb.org/developers/docs/devclass_doc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SB.org - USB Device Class Specifications&i class=&icon-external&&&/i&&/a&
在这里的Battery Charging Specification中有详细讲解&br&&br&&br&&br&&br&-----------------------------------&br&题主更了一个(神tm)高考题:&br&高(zhong)考题:现有一个2016版的MacBook Pro和一个移动电源,MacBook Pro的电池容量为49.2瓦时,移动电源为3000毫安时,现用USB-C线连接MacBook Pro和移动电源如图4所示。MacBook Pro在没有移动电源的情况下能进行10小时的无线网络浏览,其接口的输入输出电压为20V,移动电源接口的输入输出电压为20V,该电源花两个小时可将没电的MacBook Pro充满,假设原来两个设备的初始电量都为100%,两个设备的用电充电速率不变,那么请问在进行图4的连接后,移动电源将在几小时后没电?(20分)&br&(说明一下,不考虑损耗,板端转化率设为100%)&br&&br&(其实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但是最后几分钟会不一样。就和跳出井的青蛙(蛤)一样,所以到最后还是要重新算一遍)&br&&br&首先,此题缺数据啊。移动电源电池电压是多少?电池容量应以瓦时作为标准。假设电池电压和输出电压一样,均为20V,那么此移动电源电池容量为&img src=&///equation?tex=3Ah%5Ctimes+20V%3D60Wh& alt=&3Ah\times 20V=60Wh& eeimg=&1&& 。根据条件可知,此移动电源的输出功率为&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49.2Wh%7D%7B2h%7D+%3D24.6W& alt=&\frac{49.2Wh}{2h} =24.6W& eeimg=&1&&. 假设移动电源输入电流还是24.6W, 那么Macbook Pro将在10小时后电量耗尽,移动电源将会单向工作。假设充电10%后开机继续工作,那么Macbook Pro将会在1小时后电量耗尽。。如此反复,Macbook继续运行12小时关机后,移动电源将在充电2.3分钟后电量耗尽,此后无论开不开机,移动电源电量将始终维持在0%。如果算上关机放电时间(60Wh/24.6W=2.4h)的话,那么答案是总共是24.4小时。&br&&img src=&/v2-a0d2afe70a2ca19_b.pn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a0d2afe70a2ca19_r.png&&&br&曲线图大概是这样的(手头没工具,用iPad手画的……)纵轴为电量,横轴为时间&br&&br&&br&如果输入为2A,那么曲线图大概是这样的&br&&img src=&/v2-f72ee72ddbdd2c_b.pn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f72ee72ddbdd2c_r.png&&(段数估计不对,但不影响理解)&br&
移动电源输入功率为&img src=&///equation?tex=20V%5Ctimes+2A%3D40W& alt=&20V\times 2A=40W& eeimg=&1&&,输出功率为24.6W,一次放电将会消耗4.92瓦的电量,Macbook的功率为4.92W(使用)+15.4W(输出)=20.32W。所以一次充电-放电循环中,充电会使用&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4.92Wh%7D%7B20.32W%7D+& alt=&\frac{4.92Wh}{20.32W} & eeimg=&1&&的时间,消耗的电量为&img src=&///equation?tex=4.92Wh-%5Cfrac%7B4.92Wh%7D%7B20.32W%7D%5Ctimes+15.4W+%3D1.191Wh& alt=&4.92Wh-\frac{4.92Wh}{20.32W}\times 15.4W =1.191Wh& eeimg=&1&&。所以总共的充电-放电循环数为&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60Wh%7D%7B1.191Wh%7D+%3D50+%5Cpmod%7B0.45%7D& alt=&\frac{60Wh}{1.191Wh} =50 \pmod{0.45}& eeimg=&1&&.第二段的充电时间为&img src=&///equation?tex=50+%5Ctimes+%28+%5Cfrac%7B4.92Wh%7D%7B20.32W%7D+%2B+%5Cfrac%7B4.92Wh%7D%7B24.6W%7D+%29+%3D+22.11h& alt=&50 \times ( \frac{4.92Wh}{20.32W} + \frac{4.92Wh}{24.6W} ) = 22.11h& eeimg=&1&&.最后一段放电时间为&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0.45Wh%7D%7B24.6W%7D%3D0.02h+& alt=&\frac{0.45Wh}{24.6W}=0.02h & eeimg=&1&&.所以最后时间为&img src=&///equation?tex=22.11h%2B0.02h%2B10h%3D32.13h& alt=&22.11h+0.02h+10h=32.13h& eeimg=&1&&&br&&br&&br&(诶?怎么答案主体比附加题还要短……)
第一种情况:第一个Type c接口插入后,另外几个不会通电。 到货后的更进测试验证了我的猜测:新MBP不支持多输入口同时充电。 详细使用情况如下; 最终结论:如果通过2-4口同样的充电器同时充电,只有最先连接的充电器会充电。如果通过2-4口不同的的充电器同…
&p&你想要在大冬天带出去,就只有Thinkpad了(南极也能用(逃,宇航员唯一指定笔记本电脑),而且千万不要买联想发明的那部分Thinkpad。X1C没有问题。有一个简单的鉴定方法,就是你(如果不是富二代的话),看到那个价格不心疼,那就不要买。&/p&&p&7k-8k肯定是不行的,加钱。&/p&
你想要在大冬天带出去,就只有Thinkpad了(南极也能用(逃,宇航员唯一指定笔记本电脑),而且千万不要买联想发明的那部分Thinkpad。X1C没有问题。有一个简单的鉴定方法,就是你(如果不是富二代的话),看到那个价格不心疼,那就不要买。7k-8k肯定是不行的…
结论:Dell + NVIDIA&br&&br&驱动问题主要发生在 GPU 和网卡上。网卡选 Intel 或者 Broadcom 就基本不会有问题了。&br&&br&显卡推荐N卡,并且是 MUXed 的连接方式。&br&这里需要解释一个概念,MUXed vs MUXless。&br&&br&大家都知道N家在笔记本电脑上推广的 Optimus 技术,平时用 Intel 的核心显卡渲染,遇到高图形负荷的程序则在N卡上渲染,再把结果传给核心显卡。那显卡的结果怎么输出呢?&br&搭载N卡的笔记本分为 MUXed 和 MUXless 两种,MUX是数据选择器的意思:&br&&br&&img src=&/548ed8cfac09_b.jpg& data-rawwidth=&723& data-rawheight=&3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3& data-original=&/548ed8cfac09_r.jpg&&&ul&&li&MUXless 的机子比较便宜,N卡连核心显卡,核心显卡输出,Windows 上自然没有问题。但很长一段时间内,Linux 平台不支持 GPU offloading,这两个显卡间无法通信,而N卡又没有显示输出。用户只好把N卡屏蔽掉,只使用核心显卡。&/li&&li&后来一群人捣鼓出了 Bumblebee,勉强能用双显卡了,只是配置麻烦,而且并不是每台机子都能用。再后来随着 RandR 1.5 的推出和 Xorg 的其他改进,Linux 终于正式支持了 GPU offloading,N家的驱动马上跟进,2013年底有了个比较官方的解决方案叫 nvidia-prime。但至今只能手动切换显卡,重新登录才能生效。&br&&/li&&li&MUXed 的机子毫无压力,把 Optimus 关掉,N卡不与核心显卡通信,直接输出即可。&/li&&/ul&&br&&img src=&/c32606bceced6a09210f4_b.jpg& data-rawwidth=&692&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2& data-original=&/c32606bceced6a09210f4_r.jpg&&(prime 是有画面撕裂的问题的,开发者表示无法修复,一切都怪 Xorg 的机制所限,显卡间的通信和显示输出无法同步。)&br&&br&话说回来,其他方面,NVIDIA 的官方 Linux 驱动简直良心。&br&A卡说多了都是泪,当心 GUI 都开不起来,Windows 下都不好用还想在 Linux 下用?(最近的型号则是有所改观的。)&br&&br&如图所示,N 卡在 Linux 下多屏多 GPU,渲染质量/反锯齿设置,视频硬件解码(VDPAU API),&b&动态电源管理&/b&,HDMI 视音频输出,都是有的。我还试过 Linux 下的3D显示,戴着3D眼镜玩 Steam 上的 Linux 版游戏,和 Windows 下的体验没啥区别。&br&&img src=&/1dda43a43768cda31d572_b.jpg& data-rawwidth=&881& data-rawheight=&6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1& data-original=&/1dda43a43768cda31d572_r.jpg&&&br&散热?如果你电脑是标准的 ACPI 的话,新一点的内核都可以正确地操纵电池,风扇和动态电源管理。但有些牌子,比如我同学的东芝老 Satellite(2010年的型号,喂)并不是标准的 ACPI,所以电池都无法识别.&br&&br&Dell 的好处是,你会发现机子上那些超奇怪的按钮和功能都可以在 Linux 下用。它家官方支持 Ubuntu 的,所以 Ubuntu 在安装的时候就会自动加上服务 Dell 硬件的 kernel module,比如多媒体键,企业环境下的管理模块啥的。源里面居然还有给 Dell 机备份恢复以及刷 Dell BIOS 的软件。&br&&img src=&/92ad04f558e8_b.jpg& data-rawwidth=&649&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9& data-original=&/92ad04f558e8_r.jpg&&&br&&img src=&/ffeb15acbacd_b.jpg& data-rawwidth=&388& data-rawheight=&1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8&&&br&2014年中,Linux 内核居然还加上了 Dell 跌落探测器的驱动:&br&&img src=&/4cd6dc42e2d9_b.jpg& data-rawwidth=&935& data-rawheight=&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5& data-original=&/4cd6dc42e2d9_r.jpg&&&br&&br&楼主搞开发的话用 Ubuntu 就行了,争吵发行版没意思的,重要的是自己写出来的代码。&br&&br&而且 Ubuntu 源里面就有N卡驱动,和官网上是完全一样的,紧随官网更新而更新,用不着自己下.sh手动安装了,还可以正确维持包的依赖关系,这点在安装源里面的 CUDA 套件等时是必要的。&br&&img src=&/1cda93e98f4f820f48c3fde261b796a0_b.jpg& data-rawwidth=&885&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5& data-original=&/1cda93e98f4f820f48c3fde261b796a0_r.jpg&&&br&&br&其他发行版:记住,由于硬件问题在 Ubuntu 下难配置的机子,装其他发行版就基本不能长期用了。但如果你有钱用 Red Hat,他家会提供给你千奇百怪的补丁来修复硬件不主流带来的问题。&br&&br&最后给个链接&a href=&///?target=http%3A///certification/deskto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buntu Desktop certified hardware&i class=&icon-external&&&/i&&/a&,Dell 优势明显。&br&&br&说 Linux 难配置问题多的,基本是因为你机子太便宜,或者是你喜欢手动配置折腾装机开特效美化啥的。。。
结论:Dell + NVIDIA 驱动问题主要发生在 GPU 和网卡上。网卡选 Intel 或者 Broadcom 就基本不会有问题了。 显卡推荐N卡,并且是 MUXed 的连接方式。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概念,MUXed vs MUXless。 大家都知道N家在笔记本电脑上推广的 Optimus 技术,平时用 In…
我用的linux,wm用了awesome(就是你只能用快捷键操作所有的东西,比如打开个什么程序)。&br&不知道为什么,学妹让我请她吃饭。我和她说,如果你能删掉我一个文件,我就请你吃饭。&br&&br&&br&&br&半个小时过去了。。。&br&&br&&br&&br&她还在那里拿鼠标点点戳戳。但根本点不出什么。&br&啊哈哈哈,我非常得意。&br&所以我没有女朋友
我用的linux,wm用了awesome(就是你只能用快捷键操作所有的东西,比如打开个什么程序)。 不知道为什么,学妹让我请她吃饭。我和她说,如果你能删掉我一个文件,我就请你吃饭。 半个小时过去了。。。 她还在那里拿鼠标点点戳戳。但根本点不出什么。 啊哈哈…
董事长对秘书说:给我买超极本吧&br&秘书:已经买下来了&br&董事长:什么型号的?&br&秘书:型号?
董事长对秘书说:给我买超极本吧 秘书:已经买下来了 董事长:什么型号的? 秘书:型号?
更新“游戏本”名词概念。:&br&百度百科的资料我不贴了,这里列举的游戏本符合以下特征:&br&1.独立的系列或品牌。&br&2.特别设计的模具。&br&3.笔记本中顶尖配置行列。&br&4.信仰&br&&br&更新部分详解:&b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脑开机后黑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