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离开手机一天或者一天没有手机怎么改无线网密码,居然感觉是种前所未有的放松

&p&&b&不是优秀的人,但是在努力变优秀的路上。&/b&&/p&&p&&br&&/p&&p&24岁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一直过着“被安排好的生活”,在学生时代中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找了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又觉得怀才不遇,挣扎在不甘平庸与无力改变的纠结之间。在加班中迎来了自己的本命年生日,零点的时候大哭了一场,将所有的委屈、不甘心悉数倾吐。擦干眼泪接着加班,心里却暗暗做了一个决定。&/p&&p&&br&&/p&&p&&b&我自己的命,要自己定。&/b&&/p&&p&&br&&/p&&p&生日的前一个月,一位好友问我,“倩倩,你打算以写字为生吗?”我摇着头笑着说,“不会啊,只是想给自己找个乐趣而已。”&/p&&p&&br&&/p&&p&生日的那个月,我收到了第一笔稿酬,150元。心里美滋滋地想着,真好,又可以上天猫超市买零食了。&/p&&p&&br&&/p&&p&5个月后的今天,我以超乎自己想象的速度成长着,接触到了以前不敢想的圈子,认识了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我似乎运气很好,总有“贵人”相助,我甚至不曾想过他们会成为我的朋友。他们毫不吝啬地帮助我,和我分享全新领域的知识,引领我成长。&/p&&p&&br&&/p&&p&这5个月间,我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比过去四年加起来还要多。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向更远的方向拓展,知识体系变得更庞大、更精深。大学时我曾长时间痛苦于完成自己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痛苦于拼了命努力也只能做到“好”而不是“出类拔萃”,也曾为自己资质平庸感到自卑。现在我觉得,自己或许是有那么一点点天赋的。&/p&&p&&br&&/p&&p&倒不如说,&b&更相信的是“天道酬勤”&/b&。&/p&&p&&br&&/p&&p&总结自己的经历,综合与圈中好友们交流的内容,我觉得“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主要有三个要素——&b&一是明确目标,二是持续学习,这其中包括了管理人生与管理情绪,三是反思总结。&/b&&/p&&p&&br&&/p&&p&这篇文章比较长,有7k字,先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下文章的架构:&/p&&figure&&img src=&/v2-bfd08e522f669d681d22049_b.png& data-rawwidth=&1641& data-rawheight=&5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41& data-original=&/v2-bfd08e522f669d681d22049_r.png&&&/figure&&p&&br&&/p&&p&Simon Sinek在Ted演讲《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黄金思维圈模型。他将我们看问题的层面分为了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what”,即“是什么”层次,是事物的现象、成果,或者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层次是“how”,即“怎样做”层次,是我们做事情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第三层次是“why”,即“为什么”层次,是我们做事情的目的与理念。&/p&&figure&&img src=&/v2-85a7a83c309acff34a45e2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3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figure&&p&&br&&/p&&p&我们大部分人思考问题都是从“是什么”出发,却很少考虑“为什么”。Simon认为,“&b&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令人振奋的领袖和组织,他们思考、行动、交流沟通的方式跟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完全相反。&/b&”他举了苹果公司的例子,大部分pc经销商的思路都是“我们做最棒的电脑,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你想买一台吗?”而苹果公司的沟通方式则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通过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和界面友好。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由此,他指出,&b&人们买的不是你做的产品,人们买的是你的信念。做公司的目标不是要跟所有需要你的产品的人做生意,而是跟与你有着相同理念的人做生意。&/b&&/p&&p&&br&&/p&&p&这个Ted演讲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于是我们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这是我们实现“好好学习”的过程,可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或者说,因为“好好学习”的目标是“考上好大学”,于是实现这个目标以后就失去了方向。这也是很多人上了大学以后频频挂科的原因——原有的生活“失控”了。&/p&&p&&br&&/p&&p&“迷茫”似乎是学生时代的必经之路。大三的时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出国,考研,还是工作呢?有的人择其一而奋斗之,有的人做了两手甚至三手准备。但是——选择考研的,真的是因为醉心学术,想把整个青春奉献给学科的发展吗?还是因为想要一个更高的学历,增加未来找工作的筹码?还是因为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为了让自己多几年的思考时间?——选择工作的,真的喜欢自己签约的那份工作吗?真的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了吗?还是仅仅因为收入高、待遇好?或是为了逃避象牙塔,早日离开日复一日读书考试的生活状态?&/p&&p&&br&&/p&&p&老实说,我也迷茫。大二的时候迷茫,和室友在熄灯后一起感慨“学了夕阳产业,未来路在何方”;到了大四,签了三方协议,参加完毕业典礼,还是迷茫。&/p&&p&&br&&/p&&p&毕业前,我对体制有着极其强烈的抵触情绪。&b&因为在那时的我的心目中,它是“腐败”、“关系”与“官僚主义”的代名词。&/b&读了许多书的缘故,我对于世界的认知有着不切实际的古典主义情结。后来一段实习的经历让我看到社会的冰山一角,这才心灰意冷地发现,哪里都有人情与关系,这并不是体制的专利。&b&强烈抵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想过着“一眼看到自己40岁”的生活。&/b&&/p&&p&&br&&/p&&p&迷茫的我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本着“不要太忙碌”的目的找了现在的工作,算不上喜欢,但的确是当时的最优解。如今毕业一年,歪打正着的选择居然没有让我后悔。&/p&&p&&br&&/p&&p&&b&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工作是能“一眼看到老”的,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都不是正在做的工作,而是人的心境&/b&。若我只是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领着死工资过着混吃等死的生活,那我便真的如自己“预知”的未来一样,在岁月蹉跎中哀叹自己一事无成,二十年如一日地等待退休领养老金;若我心怀野望不甘平庸,平台和地理空间从来都不是束缚能力的枷锁,心有多大,就能走多远。&/p&&p&&br&&/p&&p&&b&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b&&/p&&p&&br&&/p&&p&我很庆幸自己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也很庆幸后来在朋友的指点下,终于渐渐新的领域找到了门路。《富爸爸》一书中将自己热爱且可以挣钱的称为自己的“事业”,区别于“工作”。&/p&&p&&br&&/p&&p&&b&你找到自己的“事业”了吗?&/b&&/p&&p&&br&&/p&&figure&&img src=&/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b&明确目标&/b&,就是告诉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就是黄金思维圈中的“why”。&/b&在具体执行某一件事的过程中,再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即满足SMART原则的目标)。&/p&&p&&br&&/p&&p&&b&持续学习与总结反思,则是黄金思维圈中的“how”。&/b&&/p&&p&&br&&/p&&p&我在自己的最高票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如何提高学习能力?&/a&中提及过,&b&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b&,是关于能力的能力。这里说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p&&p&&br&&/p&&p&学生生涯只是我们生命中很短暂的一部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可能随着离开学校而告一段落,在考证、参加培训的时候偶尔被提及;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却贯穿了我们的一生。&/p&&p&&br&&/p&&p&后者包含了三个维度:&/p&&figure&&img src=&/v2-413f189fb9e8554ebd629a39bd1594e9_b.pn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v2-413f189fb9e8554ebd629a39bd1594e9_r.png&&&/figure&&p&&br&&/p&&p&&br&&/p&&p&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时,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某种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p&&p&&br&&/p&&p&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抵有三种——通过阅读从书籍中获取;浏览微信、网页、知乎等“碎片化信息”获取;通过分析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获取。&/p&&p&&br&&/p&&p&对于第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采取“RIA阅读法”,而对于碎片化的信息,我们可以追问“前因后果”与“适用边界”:&/p&&p&&br&&/p&&p&(此方法引自“拆书学院”线上课程)&/p&&p&&br&&/p&&blockquote&&b&前(前车之鉴)&/b&: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br&&br&&b&因(相因相生)&/b&: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行性吗?&br&&br&&b&后(以观后效)&/b&: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br&&br&&b&果(自食其果)&/b&: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br&&br&&b&适(适得其反)&/b&: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事例?&br&&br&&b&用(使用条件)&/b&: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br&&br&&b&边(旁敲侧击)&/b&: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br&&br&&b&界(楚河汉界)&/b&: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blockquote&&p&&br&&/p&&p&在一个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每天只会把时间白白消耗在“淘”的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发现金子。和学生时代感慨“为什么做了很多题却没能考好成绩一样”,在成年后喟叹“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更何况你看到的“道理”还不一定是正确的。&/p&&p&&br&&/p&&p&独立的知识叫做“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连缀而成,形成“知识网”或“知识树”,多个知识网络与知识树构建成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知识集大成的结果。&/p&&p&&br&&/p&&p&这是我入职以后着手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方法,开始操作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熟练以后就会震撼于它带给自己的收获。篇幅限制,此处不再展开。我曾在两篇知乎回答中具体写过,一是&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如何提高学习能力?&/a&讲的是从成人学习的三个维度分别应该怎样提升,二是&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a&,讲的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p&&p&&br&&/p&&figure&&img src=&/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b&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会管理人生。&/b&“管理人生”的意思是“让我们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中,过上期待的生活”。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新年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了一大堆计划却一项也没有完成?说好的下午上自习,看了一个小时书就玩起了手机?明知下午有一个重要的课程,听了10分钟就开始昏昏欲睡?工作忙忙碌碌,每天面对邮件与消息轰炸,一年下来却觉得自己毫无长进?&/p&&p&&br&&/p&&p&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精力管理”,精力管理不是用日程表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而是“全情投入”,确保高效完成每一件事。我们的体力、情感、思维、意志都是有限的,过度消耗的结果是,我们只能用更长的时间、更疲惫地完成相同的工作。 如果把精力划分为四个象限,在第一象限中完成的学习、工作任务无疑是最高效的。&/p&&figure&&img src=&/v2-3bb2ffb4119f_b.jpg& data-rawwidth=&1634& data-rawheight=&1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4& data-original=&/v2-3bb2ffb4119f_r.jpg&&&/figure&&p&我们总是把时间过多地消耗在了工作与娱乐上,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休息;我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做“紧急的事”,却对忽略了看起来不那么紧急但十分重要的事。比如说系统地学习,比如说陪伴亲人,比如说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p&&p&&br&&/p&&p&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最看重的?其次,应当注意劳逸结合。离开书本或工作,转而投向游戏并不是让自己得到休息的好方法,因为高刺激的活动会消耗许多精力。真正可以完全放松的“休息”是类似于有氧运动、冥想、睡眠等“不需要大脑高速运转”的方式。在工作与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番茄时间法”把时间切割为25分钟左右的片段,在片段内保持绝对的专注,相邻片段间尽可能地放松。同时,在与家人、朋友沟通时“全情投入”。维系亲密关系的普遍规律是,你投入的时间越多,感情就越深厚。&/p&&p&&br&&/p&&p&&b&要学会情绪监控。&/b&我曾经在自己的经历类回答中写过,我自大二开始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治疗这种病的常见处方药之一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这种药的盒子上有一张俏皮的脸,大约是希望“吃了药的人心情会变好”。&/p&&figure&&img src=&/v2-050a249e5e0f402f8cede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050a249e5e0f402f8cedea_r.jpg&&&/figure&&p&面对这种“不能被彻底治愈、且随时会复发”的病,通过有意识的训练逐渐好转些之后,我更加重视自己的情绪变化。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分享过自己生病的经历,患病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它会不请自来地找上我,得出的结论是和我敏感的性格、“回避型”人格有很大的关系。&/p&&p&&br&&/p&&p&真正认识到“情绪管理”是在读了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之后(这个系列总共有6本),书中提到,提高元认知(metacognition)有助于抑郁症的康复,同时有助于正确处理其他不良情绪。他将情商定义为“情绪智力”,事实上,“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与识别他人情绪”才是情商的主体,我们平时说的“社交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于是我开始按照那些提示认知、处理自己的情绪。&/p&&p&&br&&/p&&p&&b&首先,了解自身情绪。&/b&想象一下“灵魂出窍”的感觉,当我们面临悲伤、愤怒、恐惧、焦虑的时候,&b&把现在的自己设定为一个“旁观者”&/b&,站在自己身边看着被情绪左右的自己。知道自身的情绪,也知道自己对该情绪的看法。例如“我生气了”,“生气对我不好”。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中立,客观地进行评价,就好像在观察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一样。&/p&&p&&br&&/p&&p&&b&然后,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成为“激情的奴隶”。&/b&愤怒是最难控制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消除愤怒: 一是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二是生气的时候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等自己冷静下来。惹我们生气的事放在心里越长时间,我们就会越生气。三是在愤怒的想法刚萌芽的时候控制它,并把它们写下来。面对悲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玩电脑、睡觉。对抗轻度抑郁,我试用了有氧运动、认知再造、积极替代、通过专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辅以外部帮助(主要是来自男朋友的),目前来看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p&&p&&br&&/p&&p&从确诊抑郁症到现在,经过长时的训练,现在我基本上能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好,除了抑郁的情绪,其他负面情绪也减少了许多。对于愤怒的控制尤其显著,曾经特别容易生气的事情现在很快就能平息下来。&/p&&p&&br&&/p&&figure&&img src=&/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苏格拉底说,&b&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b&。经验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但是不加以明觉精察,那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反过来说,如果能提升反思和提问的水平,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一次很棒的学习机会。我在第一个链接文章中给出了一种方法,即“库伯学习圈”的应用版(此方法引自“拆书学院”线上课程):&/p&&figure&&img src=&/v2-9eb87cc96_b.pn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8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v2-9eb87cc96_r.png&&&/figure&&p&除了用“便签法”,这种思路的执行还有另外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反思日记”。反思日记主要有两种形式,&b&一种是梳理一天中发生的所有事情&/b&,对这些事情逐一进行反思;另一种是&b&针对某一件事进行反思&/b&。这里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两篇“反思日记”:&/p&&p&&br&&/p&&p&第一篇是按照日程来进行反思的:&/p&&p&&br&&/p&&p&&i&事件:&/i&&/p&&p&&i&早上开了周例会,回顾过去一周的工作任务。整个下午几乎都被琐事填满。有点不开心。&/i&&/p&&p&&i&分析与反思:&/i&&/p&&p&&i&别人的教训就是我的经验,在以后工作中要更加细心,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办事,以免出现纰漏。琐事把时间切成了碎片,事情一乱起来就没有严格按照前一天制定的计划执行,有些沮丧。在以后工作中要注意整合碎片时间,统一回复邮件、集中拨打通知电话,只要确保在下班前完成即可。&/i&&/p&&p&&br&&/p&&p&第二篇对我来说更加实用一些,我在每次写完文章以后都会分析它们为什么高赞、为什么扑街,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笔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p&&p&&br&&/p&&p&以我最近的一篇文章&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叶倩倩:有哪些你明知是假却希望是真的故事?&/a&为例。两天前我在睡觉时梦到了去世的爷爷,醒来以后悲恸得久久不能平息。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思考,如何能让读者感受到我的这种情绪,并引起大家对于陪伴亲人的重视。&/p&&p&&br&&/p&&p&&i&前几天在二刷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作者对于结局只是轻描淡写几笔,在情绪突然涌出、达到巅峰的时候戛然而止。这种感觉令人如鲠在喉,合上书很久我都沉浸在难以抑制的悲伤中。于是我就模仿着用这种方法表达“悲伤”,用人物对话、衣着样貌、人物动作、静物描写撑起全文,没有使用我习惯的表达主观看法的句子,用最平淡的陈述收尾,忽然转折然后戛然而止。&/i&&/p&&p&&br&&/p&&p&&i&这是我尝试的一篇习作,总体来说共情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评论区说“决定要多陪陪爸妈/爷爷奶奶”让我倍感欣慰。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的全局控制能力不足,目前只能写一些小的场景片段,我的干货也很明显地暴露了这个缺陷,字数较多的时候读者就会失去耐心,说明我的文章吸引力不足,写作能力有待提高。&/i&&/p&&p&&br&&/p&&p&&i&真正吸引人的好文是不会囿于篇幅限制的。为此我要多读名作,记录它们“引人入胜”的方法。世界上有用的道理有很多,但是大家普遍听不进去;有用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大家普遍看不进去。所以我在接下来的写作修习中要注重将“晦涩”的知识与方法演绎得生动易懂。&/i&&/p&&p&&br&&/p&&p&经验经由反思和追问可以沉淀成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以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联结和行动会内化为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如此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就达到了知行合一。&/p&&p&&br&&/p&&p&当我们明确了目标,用正确的方法一步一步去践行,成果——也就是黄金思维圈的“what”,无论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学业还是工作成果,都自然会水到渠成。&/p&&p&&br&&/p&&figure&&img src=&/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总结一下文章的内容:&/p&&p&&br&&/p&&p&&b&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都不是正在做的工作,而是人的心境。&/b&&/p&&p&&br&&/p&&p&&b&引入了一个“黄金思维圈”的概念,牛人的行为处事方式都是从“why”为始,以“what”为终,与普通人恰好相反。为了让自己成为“牛人”,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思维方式。&/b&&/p&&p&&br&&/p&&p&&b&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三个要素——一是明确目标,二是持续学习,三是反思总结。前者对应“why”,后两者对应“how”。&/b&&/p&&p&&br&&/p&&p&&b&制定的目标需要满足SMART原则。&/b&&/p&&p&&br&&/p&&p&&b&持续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既包括学习知识,也包括解决自身问题。想要高效地学习,必须要学会构建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管理我们的生活,管理好我们的情绪。&/b&&/p&&p&&br&&/p&&p&&b&反思与学习循环往复,就达到了知行合一。可以通过“库伯学习圈”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反思日记帮助自己成长。&/b&&/p&&p&&br&&/p&&figure&&img src=&/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eb1f4d5001aaa1a3e8ffb102e4ad916_r.jpg&&&/figure&&p&&br&&/p&&p&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个赞呀~&/p&
不是优秀的人,但是在努力变优秀的路上。 24岁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一直过着“被安排好的生活”,在学生时代中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找了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又觉得怀才不遇,挣扎在不甘平庸与无力改变的纠结之间。在加班中迎来了自己的本…
徐洪慈。一个衔冤入狱后,在十五年里越狱四次,从云南一直逃亡到蒙古,最终获得自由的上海男人。&br&&br&履历表:&br&&br&上海人,1933年出生,1948年加入中共地下党,解放后担任华东局青年干部。后转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进行调干生学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别辗转安徽、云南的劳改营服刑。在此期间,曾四次试图越狱,最后于1972年最后一次越狱中,成功出逃,越境至蒙古,被判一年徒刑。出狱后在蒙古娶妻生子。1982年获得正式平反,1984年回国定居,2008年因呼吸衰竭去世。&br&&br&以下引用的内容如未经标明,全部来自于河南文艺出版社《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中的口述实录《徐洪慈:越狱与越狱之后》。讲述人为徐洪慈的妻子奥永(蒙古国籍)与被誉为“沪上调查报告第一人”的媒体人胡展奋,他曾长期和徐洪慈交往,并根据本人口述,系统笔录了他的事迹。在引用间隙,我会对相关情节进行辨析和点评。&br&&br&&figure&&img src=&/756bec02fdac7_b.png& data-rawwidth=&277& data-rawheight=&4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7&&&/figure&&br&&br&&blockquote&1933年,徐洪慈出生在上海一个买办的家庭,十五岁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十八岁成为华东局青年干部,二十岁参加全国“青代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二十一岁,他考入上海医学院。如果不是1957年的那场变化,他将成为一名医生,成为新中国急需的专业人才。&/blockquote&&br&和同时代很多青年人的生命轨迹类似,腐朽的国民政府令徐洪慈背弃了自己的阶级,汇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洪流。上海解放前夕被发展为地下党员,并在解放后在华东局工委统战部任职,沪上作为社会情况复杂,青年人思潮活跃的重镇,附属在团系统下的这个统战部负有重任。统战部解放后的第一任领导黄辛白最后担任教育部部长,他的继任者是乔石,这位大家更熟悉了。&br&&br&这里说的“考入上海医学院”,是种语焉不详的说法。事实上当时徐洪慈走的应该是调干生路线,算是一种在职人员刷学历的方式,在五十年代的团系统里挺常见的。不过徐洪慈这里应该是选择了离职,重新开始学业。这里是一段关于调干生情况的介绍。&br&&br&&blockquote&从1953年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上调派学习或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报考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调干生有带薪的和不带薪两种,保送的都带薪,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的不带薪。调干生上学的保送条件主要是本人出身好、表现好、领导信任,至于他原来的文化基础是不重要的。&br&&/blockquote&&br&1957年徐洪慈被打成右派,过程和大多数右派学生相同,都是在之前的大鸣大放中触犯了禁忌。具体到徐洪慈来说,是和其它同学一起张贴了一个关于“五十一条意见”的大字报,引起了比较大的舆论影响。&br&&br&&blockquote&&p&动员会后,徐洪慈回到宿舍,由十四个同学草拟了一份大字报,一共五十一条意见,第二天就贴出去了。&/p&&br&&p&这五十一条意见,有的是对党的意见,有的是对学校和专业设置的意见。例如,希望大学多派一些其他国家的专家,不要仅仅派苏联专家,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学术精英;是不是不必只学俄语,可不可以选择学日语、英语、德语;文中也谈及,党内民主不够,党代会总是报喜不报忧。&/p&&br&&br&1957年的6月6日,五十一条贴出来后,在学校内形成了一股贴大字报的热潮。6月6日,对徐洪慈来说是漫长的一天,也永远记在徐洪慈心里,五十一条变成了向党进攻、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证据。&/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699e7b0baafa6cc_b.png& data-rawwidth=&524&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699e7b0baafa6cc_r.png&&&/figure&&br&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中的学生右派一般有只戴帽子、开除团籍、党籍、学籍等各级处罚,相对于社会上公职人员右派,直接被判刑送入监狱的不占多数比例,更何况徐洪慈是和他人一起策划大字报的。他之所以被打为“极右”,并被送入劳改营,原因是当时女友的揭发行为。&br&&br&&blockquote&&p&苦闷的徐洪慈只有向女友倾诉。他告诉女友,自己已经被批判了,但是,他多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p&&br&&p&到底是我正确还是毛泽东正确,三百年以后见分晓。&/p&&br&&p&他说这句话时,指的是对苏联的态度,对苏联盲目崇拜。他说的第二句话是:&/p&&br&&p&如果我在这儿待不下去,我就想出国,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分国界的。&/p&&br&&p&当时的出国就相当于叛国。&/p&&br&&p&给他致命一击的,恰恰是他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把这两句话揭发了出来。当时右派分右倾、右、中右、极右。徐洪慈被定为极右中的极右,被开除党籍、学籍,也成为少数的被送进监狱的学生右派。&/p&&/blockquote&&br&在1957年,虽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反苏仍然是不可触动的高压线。徐的女友揭发他的动机不明,八十年代的报告文学中,说他的女友是公开在大会上揭发他的,说实话,这种戏剧性的场景可信性很成疑问,不过还是聊备一说。&br&&br&&blockquote&M相信人要诚实的道理,但她人生经验缺乏,不懂得对于错误的路线不需要回报以忠诚,更不了解这种“亲人式的揭发”可能造成的悲剧。 &br&&br&站在学院大礼堂的讲台上,虽然因台下徐洪慈的严峻目光扫射而颤抖了一下,但终于定住了神。她相信组织,相信压倒一切的空气,相信多数,此时此刻,唯独不相信自己爱恋的男神。她当众揭发了徐洪慈对她私下倾谈的这段话,包括时间、地点、场景,一应俱全。 &br&&br&会场爆炸了,起哄了,骚动了。批斗的烈火,好象被浇了一桶油:原来这个右派分子还要逃离祖国,反党又加叛国,罪名升级了。 &br&&br&徐洪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恋人之间的交心被作为一种揭发,一种表明“站稳立场”的证明物。一切都结束了。这使他的心脏紧缩。迷人的爱情故事的终曲,并不迷人。稍许令人宽慰的是,M没有添枝加叶,没有无中生有。她揭发的,是他讲过的。这最后一幕表明,她为人的本质不坏,只是身不由己,再加一点天真。 &/blockquote&&br&徐被发配到安徽白茅岭农场劳改,并很快实施了第一次越狱,这次越狱很快成功,并且如儿戏一样很快告终。&br&&br&&blockquote&&p&一年之后,向学校求助的一线希望破灭了,徐洪慈动起了另外一个念头。他要自己回到五百公里外的家--上海。&/p&&br&&p&日凌晨,徐洪慈和同伴从白茅岭逃了出来。&/p&&br&&p&逃离监狱以后,他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然后坐长途汽车回到了上海。到上海后,徐洪慈给家里打电话,结果暴露了自己。在发现他们逃走以后,监狱马上行动,上海方面立刻对徐洪慈的家实施了监控。抓获以后,他被送回了白茅岭。&/p&&/blockquote&&br&这里的越狱之所以形同儿戏,是因为徐洪慈当时为了逃走而付出的努力还远远算不上“越狱”。白茅岭农场在安徽广德,划归上海政府管辖,于1956年3月开始,作为上海市内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和孤儿的教养外移基地。而劳动教养制度从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经过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开始,才正式施行。在徐洪慈逃亡时,对政治犯的劳改环境还未达到后来的规范程度,何况徐劳改的地方离自己的家不远,他应该是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在劳动间隙逃跑的。&br&&br&当然,这次逃跑也让徐吸取教训,他绝不可能再逃回上海的自己家,大都市的监视网络密布,他毫无胜算。他再次越狱,跑到了云南,并在当地被抓获。在云南,他再次筹备越狱,并在即将成功时被抓住。虽然连续失败,但从徐每次越狱的过程,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在思维模式上的进步,在身陷囹圄的时候可以保持如此坚强的神经与判断力水准,这不得不说相当令人惊异。&br&&br&&blockquote&&p&不甘心的徐洪慈,从白茅岭第二次出逃。&/p&&br&&p&这一次,徐洪慈逃向了昆明,从昆明到泸水,他计划通过泸水越境到缅甸。泸水其实已经到了边境,但是根据原先老地图的记载,这里离边境还有很长的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地图改版了,他不知道,居然大模大样到食堂去吃咸肉菜饭,大吃一顿后还大摇大摆到理发店去理发。&/p&&br&&p&徐洪慈的头发又乱又长,穿的衣服又脏又破,眼神也有点异样,在这么一个敏感的地方,这么一个敏感的时期,带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特别引人注目。于是,他在泸水落网,关押在泸水看守所。&/p&&br&&p&尽管已经有过一次逃跑被抓回的经历,但此时的徐洪慈,依然不相信自己会在泸水看守所这个地方束手就擒。他有一种急切想证明自己的强烈冲动,强烈的自尊被激发起来:“我一定要用行动证明自己。”他想到国外继续参加革命,用行动来重新证明自己。&/p&&br&&p&徐洪慈立即开始实施他的第三次逃跑计划。&/p&&br&&p&泸水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看守所的墙虽然厚,却是并不坚固的土墙。徐洪慈决心在上面挖洞。他搞来了一把不锈钢勺子,上海人叫调羹,不断地挖,土挖不动,他就向墙上撒点小便,让它松软一下再挖,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挖出来的土就堆到床底下。&/p&&br&&p&多次下来,他庆幸居然没人发现。粗糙却并不坚固的土墙,经不起勺子日复一日的刨挖,挖通的那一刹那到来了。&/p&&br&&p&下面的一幕,是真实的,却极富戏剧性。当徐洪慈挖通了土墙,把手伸出去,正在兴奋之时,外面的一把叉子叉住了他的虎口。伸出的手被外面早已潜候多时的人牢牢地抓住。他所做的这一切,已经被发现,人家就等这么一刻了。&/p&&br&&p&一年之中三次越狱,辗转七千公里。徐洪慈不但没有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一错再错”。&/p&&/blockquote&&br&徐被当地法庭宣判六年,说实话,他相当幸运。如果在敏感的大城市,依照同时期的类似案例类比,应该会蒙受更重的刑期。在偏僻的云南小镇,他的外语与医疗技能被一位丽江的管教看中,点名让他过去。由于地处偏远,政治运动气氛淡薄,又先后遇上尊重自己的管教,在丽江农场服刑的这几年应该反而是徐洪慈最舒畅的时光之一。&br&&br&&blockquote&&p&六年刑期宣判之后,他先后辗转到几个关押地,其中有丽江大盐农场和拉马古铜矿。&/p&&br&&p&逃,也使他在别人的眼中越来越坏。很多人议论纷纷,“看看,就知识分子才有这种坏心思”“多次逃跑,越狱成性”“不服管教”“对,是逃跑专家”“不服管教,还有自己的思想,还很有个性”。管教对他也没好话,对他的恶评接踵而来。此时,徐洪慈遇到了王金如,这是在大盐农场。&/p&&br&&p&徐洪慈没有想到,自己被“调”到王金如手下,居然是王金如把他“要”过去的。王金如说:“这个大学生脑子活,聪明,很多东西都懂。特别是他有医学的专长,为什么不能到我们医务室来工作呢?”就这样,暗地把他要了过去。&/p&&br&&p&王金如个子不高,见面第一句话就打着哈哈:“好你个逃跑大学生,人家都说你是逃跑专家,我看你还可以啊,你罪不算大,你不就是逃跑吗?现在你跑不了了,在这里好好工作吧。”他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是我把你要过来的”,并甩下几句话,“你到我们这医务室工作吧,发挥你的长处,我们缺的就是医生。”&/p&&br&&p&在王金如手里,徐洪慈的工作环境很不错,王金如更不歧视他,他们还很谈得来。但随着王金如调走,他身处的环境开始恶化。辗转了几个地方后,他被安排到最苦的拉马古铜矿。在这里,他遇到了另外一个管教队长梁满杞。&/p&&br&&p&梁队长和他进行了一次很恳切的谈话。“很多人说你坏话,我看你不是。你只是处处有自己的思想,处处显得与众不同而已,就是这样。但是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不服管教的人。其实我不认为你是这样的人,我希望你在这里能够好好工作,让我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这一席话对徐洪慈有非常大的触动。&/p&&br&&p&在梁满杞手下,徐洪慈从事的是地质队的工作,这意味着他能在矿区周围自由行动,和一般犯人还有区别。徐洪慈觉得这是一种知遇之恩,重新找回了被信任的感觉。他没有再动一次逃跑的念头。“我在他手里,六年就六年。”徐洪慈回忆说。&br&&/p&&/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1e0edbd0d1e0db3e9c77e4b_b.png& data-rawwidth=&461&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1& data-original=&/1e0edbd0d1e0db3e9c77e4b_r.png&&&/figure&&br&&br&&p&顺便提一下,《黄金时代》的发生地点也在云南。民风淳朴看来不是说说而已,可惜今天被过度的商业开发毁了。另外,当时中央对云南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几个大劳改农场,这反而使相对宽松的管理可以有容身之地。如果王小波在北大荒劳改,想必在对抗饥饿之余,也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小说。宏观上来看,在徐洪慈服刑期间的三年饥荒时期,云南省是受影响最小的省份之一。在西南地区,非正常死亡人口占灾前人口总数的比例上,四川由于李井泉等高压政策的影响,高达13.1%,贵州10.5%,而云南只有4.2%。&/p&&br&&p&不过好景往往不长,随着政治运动愈演愈烈,再平静的地方也会受到波及。&/p&&br&&blockquote&&p&刑满释放,应该可以回家。但当时的政策却不让徐洪慈回家。&/p&&br&&p&监狱领导说:“你不能回家。想回上海?”&/p&&br&&p&徐洪慈说:“我刑满回家是很正常的要求。”&/p&&br&&p&“不行,就你这恶劣的态度,继续留场。”&/p&&br&&p&于是,他变成“留场人员”,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人群,即刑满释放后,继续留在劳改农场从事劳动的人,有一些有限的自由,星期天可以上街去买点东西吃,每个月有为数很少的一点工资。当然,最大的不同,是自己有了一个可以独立睡觉的地方。&/p&&br&&p&留场以后,徐洪慈的处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他被分到了管教木世勤的手下。木世勤对他很有偏见。两人关系恶化。徐洪慈也不服软。&/p&&br&&p&一天半夜,木世勤还开着喇叭,吵得徐洪慈没法睡觉。当时,讲究喇叭的轰炸,对犯人进行思想改造。徐洪慈被半夜的喇叭声干扰刺激,忍无可忍,于是冲到木世勤的楼下,说:“请你把喇叭关上好吗?我们睡不好的话,明天是没法工作的。”这一下,他激怒了木世勤。木世勤觉得,这个人居然如此大胆,这不是公然向他叫板吗?所以“文革”一开始,徐洪慈的灾难就来临了。&/p&&br&&p&1966年“文革”爆发后,他被第一批列入运动对象,运动不断升级,升级,再升级。终于,他被判刑二十年。尽管徐洪慈逃跑已经按照他该受到的惩罚服过刑了,但这些经历再次被列入罪状。&/p&&br&&p&这对他是一个无情的打击。徐洪慈觉得:“我再怎么好好地改造都是无效的,是没用的。”“我再怎么听话也是没用的。”那时候,公判大会的形式时常被采用,以起到“震慑”作用。在丽江民主广场的万人公判大会上,他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甚至被踢、打、枪托砸。徐洪慈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幕。&/p&&/blockquote&&br&&p&徐洪慈应该是因祸得福,类似他这样背景的坏分子回到运动风起云涌的大城市,恐怕被碾死就像碾死一只臭虫一样。不过,在农场的铁罩子下,他勉强还能独善其身。不过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很长了,因为他终于结束了总会遇上为人良善的管教的好运气,他碰上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敌人,就像《肖申克救赎》里的男主人公遇上了典狱长。&/p&&br&&figure&&img src=&/35e34c5ee0e1a03cc672d75fbfc58d37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35e34c5ee0e1a03cc672d75fbfc58d37_r.png&&&/figure&&br&&br&&blockquote&&p&1969年,徐洪慈被安排在丽江507农机厂。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关押重刑犯的监狱。监狱长叫李光荣,他对徐洪慈三次越狱的经历了如指掌,对这样的人,他早有看法。&br&&/p&&br&&p&在李光荣眼里,徐洪慈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有自己的主意,动手能力很强,大家都叫他“智多星”,好像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他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在犯人里享有很高的威信。&/p&&br&&p&例如,犯人的鞋都很臭,人人都讨厌臭鞋,怎么办?徐洪慈说:“很简单,拿白酒含一口往跑鞋、球鞋里一喷,臭味就没了。”大家说:“你真是神,你怎么什么都知道?”还有,犯人的毛巾,都硬得像刷子,像皮革一样,怎么把它变软?他也觉得很简单:“在水里烧一下,点几滴醋就好了。”这都是他以前学的生物化学等理科的一些知识,他不但会学,记忆好,还会联想,并且善于活学活用,有种学以致用的本事。这样,上面很恨他,很忌讳他在犯人中的威信。但是,也正因为有很高的威信,就有人为他通风报信。&/p&&br&&p&在监狱里,犯人是无所不在的,有烧饭的,有在医务室的,还有理发的。这些人都有机会接近监狱首长,知道很多内幕。于是,一天,有人突然冒着风险告诉他--&/p&&br&&p&关于你的报告在起草中,说你在组织大家越狱,组织暴动。这可是李光荣对你下最后的毒手了,暴动的报告如果送上去的话,就是枪毙,看来这次是要置你于死地了。&/p&&br&&p&徐洪慈知道,他和李光荣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调解,他知道,凡是打暴动报告的,没有活的。在监狱中,暴动是最最犯忌的。要置你于死地很容易,就说你搞暴动。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p&&/blockquote&&br&这次逃跑和前三次儿戏般的逃跑有本质区别:徐明白自己处于公检法瘫痪的时间段,一旦失败或者坐以待毙,都必死无疑。而且他已经被转移到专门的重刑犯监狱,不再是之前半劳改半监狱的环境下。这让他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徐洪慈在多年后仍然对准备过程了如指掌,津津乐道,可见当时的苦心孤诣程度。&br&&br&&blockquote&&p&为了能活着走出监狱,徐洪慈开始了准备工作。&/p&&br&&p&他对自己说:“我要证件,得保证在路上经得起任何盘查。必须要单位来说到哪里去,我因为什么事到什么地方去,然后盖个公章。这东西怎么弄呢?”&/p&&br&&p&学生时代,徐洪慈已练就了一手非常漂亮的仿宋体,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他想,活字印刷字是活字,笔画为什么不能是活的呢?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如果把这些笔画刻成一个个小的图章,要用的时候把它们组合起来不就成字了吗?汉字无非就是点、横、撇、捺、竖、弯、钩,五六天刻个点,五六天刻个横,就这样刻,他居然成功了。&/p&&br&&p&用这样的办法,他私刻了“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这几个最简单的字。而且他还把“介绍信”三个字都省了,给人感觉这就是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专用信笺。信笺上面有了抬头,下面就是要用的时候他写上:“兹由徐洪慈从某地到某地探亲,特此证明。”&/p&&br&&p&抬头是要红色的,这样,他必须要搞到印泥。&/p&&br&&p&一次,他终于找到了机会,趁没人看见的机会,用他那留得很长的指甲,深深地挑进去满满一指甲,然后把挖去的那一块抹平。这个印泥帮了他大忙。&/p&&br&&p&下一步则是需要公章。他记得很清楚,监狱里放了几年的肥皂很干,不管什么牌子的肥皂,把头切平,很快就刻好一个图章。这个图章还用“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字样,按好以后,就把肥皂洗掉。三张介绍信成了。&/p&&br&&p&徐洪慈不动声色地准备着。介绍信好了,还要攒粮票、备干粮、搭梯子。而507农机厂四面高墙,有电网,有机枪,有看守,有警犬。要逃离此处谈何容易。徐洪慈观察到一个契机:停电。他要等待一个停电的夜晚。&/p&&br&&p&停电,看上去是无序的,没计划也没规律。但他发现,其实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停电一般都是夏天用电量激增以后,问题在于,你不知道哪一天会停。于是,一进入7月,他就开始准备。他预感到8月份一定会停电。&/p&&br&&p&8月7日的早上,宣布“断电”。原因是要把电拉给一个小化肥厂开工。&/p&&br&&p&当一早宣布要拉电时,徐洪慈很亢奋,机会来了。&/p&&br&&p&白天,他把该转移的东西都转移到了钳工间,从钳工间里面把可以拆卸的木梯零件,漫不经心地扔到那个早已看好的死角。出逃的时间,只可能选在两次点名之间,就是晚上9点点名逃出去,早上6点点名被发现。&/p&&br&&p&当晚,他谁也不理,给大家感觉自己很不愉快,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这样,待会儿就没有犯人来跟他说话了。为了造成这样的假象,他晚饭不吃,闹着情绪睡觉去了,大家看他一天都睡在那里,如果万一晚上有人跟他搭话,他不理,人家也会以为他在闹情绪,就没人会搭理他。他要的就是你不理我的效果。&/p&&br&&p&晚上点名的时候,他和大家一起去点名,点“徐洪慈”的时候,他很响亮地应答:“到!”大家都知道他在。点完名以后,所有人就按原来的秩序,洗脸的洗脸,睡觉的睡觉。他趁乱一下躲进了花坛,悄悄地从监房中转移了出来。&/p&&br&&p&点名之前,他用衣服和很多杂物卷成一个人形,放在被子里面。别人一看,以为他还睡在那里。点名以后,他顺利完成了第一步,离开了监房,躲进了花坛。&/p&&br&&p&待到夜深人静,他利用那个放到死角的、可以拆卸的梯子翻过了墙。过墙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惊险,他突然发现梯子不够高,墙高三米五,梯子才两米,怎么办?墙角正好有两根扁担。徐洪慈觉得,一定是老天助他。他把两根扁担用短绳绑好,成功地翻越过去。&/p&&br&&p&然后,他沿着这条路线,到钳工间,顺利拿到了他白天放在那里的网线袋,里面是他要吃的沙糕、要用的小刀、介绍信,还有他准备万一失败自杀用的那种用香烟屁股浸泡的药水等。然后,他从大柳树旁越过了电网,跳进了苹果园,撒开腿就往南方跑。&/p&&/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fa3c5efb96a3dd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fa3c5efb96a3dd_r.png&&&/figure&&br&多年以后,徐洪慈和李光荣有一次重新见面。李是相当偏执的人格,但私人品质并不卑鄙,他同样是被时代错误裹挟的悲剧人物,类似于《无悔追踪》里刘佩琦饰演的那个为了抓间谍陪进一生的老警察。从业务角度,他对徐洪慈的判断事实上非常准确。这的确是个不会安于监狱一角的人。“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br&&br&&blockquote&一九九一年,徐洪慈再次踏上了云南这片土地。他忘不了云南,他回到云南,回到丽江。他见到很多狱友。在狱友邓巨卿的安排下,李光荣和徐洪慈同时出现了。&br&&br&&br&从当年徐洪慈越狱,到他们重见,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李光荣究竟怎么样了呢?&br&&br&&br&李光荣陷进了一个谜,他无论如何要猜透一个迷:徐洪慈是如何越狱的?如果是挖墙的,我气得过自己,我可以说服自己,他毕竟挖墙了嘛,他挖墙我没办法。如果是直升飞机把他带走的,我没办法,是直升飞机把他带走的。我现在一个理由都找不到,一个人就这么蒸发了。我没法向上级交代。&br&&br&&br&李光荣打那以后,在漫长岁月中的业余爱好,就是研究徐洪慈。他怎么逃走的?他研究很多案例,徐洪慈变成了一个他终身的对手。第一,是那天停电,但是停电以前,他所有准备都做好了吗?应该全部准备好了。但感觉没有任何征兆,没破绽啊,偏偏那么一段停电的时间,就能越狱?准备工作要做多少?怎么上墙的?没有梯子,他不可能有梯子,有轻功吗?有轻功他早就没了,早就逃了,他没轻功他怎么走的呢?这些问题一直在李光荣脑子里盘旋。按照常理,这都是没法想像、无法解释的。他带着这个未解之谜出现在徐洪慈面前。&br&&br&&br&徐洪慈又怎样呢?多年过去了,徐洪慈说:一听到李光荣进来的声音,我浑身血液凝固。这种感觉很少有人能体会。&br&&br&&br&像演戏一样,徐洪慈走出来,李光荣愣了一下,立刻把手伸出来,徐洪慈看了一眼,觉得他老了很多。但他还是做了一个符合他脾气的动作:手不伸,不握手,不原谅。在一般社交场合,这样的场面是很少的。因为,这是一种很失礼的举动。中国人的习惯是给面子,再讨厌你,握握手,表面文章要做做的。徐洪慈说:我对他连这招也不用。我心里直接告诉我,我这一生的成就就是战胜你。就是这样, 我不说话。&br&&br&&br&邓钜卿不能让这个场面再尴尬下去,就打圆场:老李,关于徐洪慈逃走的细节,你不是一直打听吗?你不是老是问我吗?我怎么知道,我知道我变共谋犯了。现在当事人在,你不问啊?&br&&br&&br&到这个时候,李光荣眼睛立刻发亮。一个久已萎靡的人,眼睛里立刻精光四射。他到底还是个警察,还是个监狱长,是很精干的一个人。他的力量立刻迸发,两眼炯炯有神,盯着徐洪慈的眼睛。&br&&br&&br&这眼神,徐洪慈非常熟悉,当年他注视任何犯人的眼睛就是这样的,职业化的眼神。徐洪慈的记忆一下都翻滚起来了,他不由自主打了寒战。看着徐洪慈,李光荣开口了:我最想不通的就是,你没有梯子,怎么上墙的?&br&&br&&br&徐洪慈说:这是你判断的致命处,致命点。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梯子?任何事情都可以分解的,梯子是可以分解的。&br&&br&&br&李光荣很聪明,听后失声大叫:噢,原来你做了一架可以拆卸的梯子。&br&&br&&br&徐洪慈笑笑:不错,梯子原本是可以拆卸的,可以用绳索和木头组合,后越过高墙以后,再把梯子拆了。让你们永远不知道梯子是用什么做的。&br&&br&&br&李光荣瞪大了眼睛,做了个难以描绘的表情。&/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ac449b41e3eea4ea997bebebdd9af4bc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ac449b41e3eea4ea997bebebdd9af4bc_r.png&&&/figure&&br&逃出云南重刑犯监狱后,徐洪慈徒步走出云南,并在四川买火车票,回到上海。在上海和母亲短暂重聚后,他又一路向北,最终逃到蒙古。&br&&br&&blockquote&徐洪慈一夜疾行三十公里。他打算南下东进,取道四川回上海。一场野外生存考验开始了。金沙江群山中,如果没有学过定方位,很容易困死山中。徐洪慈不知道方向,也没有指南针,怎么办?他把手表取下来,那时候还没有电子表,机械表都有分针、时针、秒针,只要用个小木棍,对着阳光插入土地,就会有阴影。只要把时针对着阴影,跟阴影保持同方向,那么在时针和十二点之间就会有一条中分线,这条中分线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南边。只要是在北半球,只要当时有太阳,他就不会迷路。 &br&&br&&br&他沿着金沙江走,不会有缺水的问题,但食物吃完怎么办?他就动昆虫的脑子。但凡昆虫幼虫,不长毛的,颜色不鲜艳的幼虫都可以是食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寻找各种昆虫的幼虫,野外昆虫太多了,扒开树皮下面全是。长毛的、鲜艳的一般都有毒。最好的就是天牛的幼虫,白白胖胖的,在树皮下挖出来,蚯蚓也是好东西。带壳的昆虫不能吃。这些昆虫身上布满细菌,生吃不行,要解决这问题,只能烧水,生火,但野外生火会有烟,最容易被发现。&br&&br&&br&但徐洪慈有办法避免生火产生的烟雾。他先寻找一棵大树,树冠很密的那一类,比如香樟树、青冈树。在树底下,沿着树根,挖一个十字槽。十字槽的好处是会形成穿堂风,不用什么砖头垒灶,也不需要用树枝架篝火,有充分的氧气可以让树枝燃烧,而且操作也简单。选择树冠茂密的树,是让烟往上走的时候,碰到茂盛的树冠被过滤和疏散。这样在远处也看不到烟。徐洪慈带着刀,他挖了一个十字槽然后点火,用热水瓶的铝盖子盛点水,放里面一烧,然后将一整把的昆虫幼虫放到里面煮,烧得他们团团转,蜷起来,沸腾,再蜷起来,凝固,熟透了。这样吃起来才不会苦。&br&&br&&br&正如徐洪慈的事先判断,监狱在第二天早上点名的时候,发现他不见了。五零七农机厂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所有人都一阵唏嘘。李光荣更是恼羞成怒,一场地毯式的搜捕从丽江拉开。&br&&br&&br&徐洪慈没有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遇上民兵,这几个民兵盘问他,他就把证明拿出来,民兵一看,有点疑团,但是也找不出什么茬,这就样很侥幸地逃过了。如果没有那张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介绍信,他就一定会被送回重刑犯监狱。&br&&br&&br&在过金沙江支流的时候,正是大雨后,河水暴涨。支流旁边有两个农民在种地,都劝他千万不要过去,水太急。八月份,咆哮的金沙江,谁也不敢过的。他知道这样很危险,但离开那个地方越快越好,越远越好,因为,后面随时可能有警犬追过来。&br&&br&&br&徐洪慈没有听从农民的劝告,结果,一下去,水就到了胸部 。在走完三分之二的路时,他发现水更深了,越走阻力越大,马上就要没顶。这一刹那,他感觉自己完了。&br&&br&&br&人在最危险的一刹那会想起什么?这一刻,还会有思维吗?经历过生死之间的徐洪慈多年后告诉笔者,这个一刹那,他想起了他的女朋友,就是那个把他的话向上汇报,出卖了他,以致他被送进监牢的安娜(化名)。一直到最后,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临死都想着她。这个让他爱恨交集的女孩,在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依然会想起……&br&&br&&br&很快,脚底触到了硬地, 而且居然渐渐抬高了。他知道,快到河岸了,那个最低点过去了,他渡过了最低点,慢慢慢慢地上去了。 &br&&br&金沙江水没有冲走徐洪慈,李光荣的脚步也没有追上他,十四天后,徐洪慈徒步走出云南。到达四川后,他立即买了火车票,又一次回到上海。&br&&br&&br&到上海后,他见了母亲,母亲给他一百块钱,并很自豪地说:你是我的儿子,有骨气啊!——上海话说就是:模子,你是模子,你是男人,你还要逃啊,娘都服帖你了。可以看出,他母亲也是支持他这个行动。他拿了这家里最后的一百块钱,走了。&br&&br&与母亲匆匆见面后,徐洪慈继续北上。一个月后,他来到了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br&&br&&br&当徐洪慈向着边防站的灯光走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明明亮着的探照灯,灭了。多年以后,边防战士告诉他:这种现象,那是千分之一的概率啊,三年才可能碰到一次。就是因为突然断电,否则你过不了。那是非常巧的,那么强的灯照着你,还有雷达。&br&&br&&br&事实上,当时徐洪慈并没有考虑到雷达这个因素,他沿着岗楼的底线走过去, 贴着岗楼走,那地方正是雷达的一个盲区。按理说,探照灯没有以后,雷达还有备用的电源可以继续工作,但这个盲区恰恰是雷达扫不到的地方。这都是误打误撞,他事先没有想到的。当他沿着盲区出去,过了边境线,到了一个洼地,他感觉自己过来了,只是还没最后认定。但他的方位感告诉他,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中国了。&/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fc51b4e9eafccaee369a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5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fc51b4e9eafccaee369a_r.png&&&/figure&&br&到蒙古后,徐洪慈一度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这有可能是比肉体上的伤害更致命的存在。但他再一次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了这一切。在经过多年迫害之后,他仍然拒绝蒙古方面要求提供中方情报的要求,并因此以非法入境之罪在蒙古服刑一年。我倒觉得,这种行为不能单纯理解为忠于母国的气节,抛开国与国的政治因素,我在这一事例中看到的是徐洪慈对“出卖他人他物,而博取自身利益”这一更广义上行为的反感。他的人格显然是很高贵的,尤其在自己因为出卖饱受多年折磨之后。&br&&br&&blockquote&徐洪慈越狱的时候,本来打算去苏联,但是发现钱不够,所以先到了蒙古。但他始终还想苏联。他想去苏联还因为他觉得,在苏联机会更多。一他会俄语。二他可以找他的老师。当年医学院那么多老师,全是俄文老师。至少有五六个老师对他印象特别好。毕竟他当时的成绩非常好,所以他要去找老师。而且,苏联的经济情况也比蒙古好。&br&&br&&br&这样,他反复地要求,法官巴依玛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终于发火了:我们是个主权国家,我提醒你注意,我们蒙古不是你到苏联的一条路。我们对你是很讲道义的,是吧?你怎么开口闭口还是到苏联?&br&&br&&br&徐洪慈被他们这么一说,觉得自己确实有点过头:蒙古是我的恩人啊,如果他们简单粗暴一点的话,立刻把我送回了,毕竟是非法越境啊!——徐洪慈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也很重情义。然后就很明白地向巴依玛法官表示:我愿意留在蒙古。&br&&br&&br&同意留在蒙古后,蒙古法院很快对徐洪慈的越境进行了审判。此间,法官巴依玛与徐洪慈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他向徐洪慈提出了新的要求。巴依玛法官在审讯过程中问他:我们救了你,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你曾经长期在党内工作,曾经在华东局工作,按你所说,一直和华东局的高层领导有接触。你应该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一切。还有,听说监狱里大量饿死人。你在监狱呆了这么长时间,而且,三年自然灾害,你也在监狱里,你应该告诉我们监狱里的真实情况。&br&&br&&br&他认为徐洪慈掌握很多党内情况,而徐洪慈确实也了解很多情况。但徐洪慈听了以后,非常感慨:尽管自己是个逃犯,尽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内外是要有别的。&br&&br&&br&从当时立场,他觉得,中国出现了很多负面的甚至黑暗的现象,这是暂时的。如果以此博求自己的待遇,以此博取自己的好处的话,自己就是卑鄙的。所以他对巴依玛法官说:好比我们两家是邻居,我们家出了事情,我投奔你这家邻居。你却说,我是可以帮助你的,不过,必须把你父母的隐私告诉我。你说这样的邻居有道义吗?&br&&br&&br&巴依玛一听,觉得很难为情。他说:是的,是的,是的。那就到此为止吧。&/blockquote&&br&出狱后,徐洪慈和蒙古女孩奥永结婚,并在十一年的蒙古生活中生下三个孩子。1984年,已获得国内平反的他和妻儿踏上回国之路,担任上海石化总厂教育中心的高级讲师。平反的反复拉锯与回国前和蒙古方面的扯皮,又是非常麻烦艰难的经历。当然,这些对于经历生死的徐来说,已经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大事,所以对于徐洪慈这几年的经历,我们在这里就从简介绍了。&br&&br&&figure&&img src=&/aaff40fc3f0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aaff40fc3f0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acd0d0ca0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acd0d0ca0_r.png&&&/figure&&br&回国后,徐洪慈见到了很多故人,包括自己那位坚韧地一个人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上海母亲。当年徐洪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同学朱世能已成为医学界举足轻重的专家,留校任教后,最终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并在八十年代去哈佛访学。见到徐洪慈后,他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br&&br&&blockquote&当时你的成绩比我都好,没想到你吃了那么多苦,相比之下,我们都还算是顺利的。我们经常埋怨命运对我们不公,但命运对你是最不公的。&br&&/blockquote&&br&徐也见到了当年的女友,但见面并没有一笑泯恩仇或者视如寇仇的戏剧性场景,两人的认识水平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了:&br&&br&&blockquote&&p&姓沈的同学把他安排在一个房间,让他等着。这一刻,他心潮汹涌,所有的往事涌上心头。门一开,安娜进来了。在场的一个是姓沈的同学,还有一个叫小熊的年轻医生。&/p&&br&&p&事后他们回忆说,这个场合他们永远忘不了。那种面部表情,那种尴尬,那种肌肉的抽搐,那种眉眼,无法表述。两个人都非常尴尬,可见双方在对方情感世界所占的地位,这是无法隐藏的,这一切都会自动出来说话,人的情感自动打开。&/p&&br&&p&小熊和沈医生借口走了。他们说:“这个场合我们也看不下去,我们也不合适看下去。”&/p&&br&&p&徐洪慈后来回忆说,两人坐下,长久无语。然后还是他先开口说话,却是他事后回忆起来,都觉得自己很愚蠢的问话,就是:“你还好吗?”&/p&&br&&p&安娜也问他:“你还好吗?你父母还好吗?”&/p&&br&&p&这种时候,两个人的大脑都已经停顿。&/p&&br&&p&两人相见之后,安娜留下了三句话。&/p&&br&&p&她对沈医生说:“没想到他的妻子比他小二十多岁,做他女儿还嫌小。”这是第一句话。这是女人的本性,听上去有点酸溜溜的。&/p&&br&&p&第二句话:“他当时那个处境不能怪我,我也是走投无路。”&/p&&br&&p&第三句话:“我们现在都要感谢邓小平,不管是他还是我,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邓小平的恩德。”&/p&&br&&p&这三句话给徐洪慈印象很深,记者曾经问他:“你认可不认可?”&/p&&br&&p&他说:“严格地说,前面两句话总要打点折扣。”&/p&&br&&p&“我现在看来,不是安娜害人,是政治环境害人,所以这场纠结就这么结束了。”徐洪慈放下所有关于他和安娜的记忆之后,这样总结陈词。&/p&&/blockquote&&br&徐洪慈面对记者如此陈词,事实上内心中未必没有某些更深沉的感慨,只不过多年的罪犯生活已让他习惯压抑自己的感情。白云苍狗,世事变幻,解放后设计秦城监狱的官员自己在政治运动中入狱,享受自己制定的伙食标准;昨天在北戴河度假、享受特供,耀武扬威的官员,今天会变成反革命阶下囚,被红小将的皮带抽在头上;而“镇反”里被镇压的地主恶霸在新时代会成为统战部的座上宾;当年獠牙凶狠的“战犯”会在政协的会议席上和蔼地微笑。在大时代的浪潮中,无数政治大人物都被抛起落下,徐洪慈这样的小人物更如同风雨中的一叶扁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起码,他们应该拥有发出感叹的权利。时代的一段短促刺耳的插曲,是几个小小音符的漫长一生。正如徐洪慈如此记载自己回国前的心情:&br&&br&&blockquote&昨晚我还是“逃犯”,今天已是“华侨”,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做)伴好还乡。……”可是我还有青春吗?我的心一阵阵绞痛着。&br&&br&——《徐洪慈回忆录》未刊稿&/blockquote&&br&日,徐洪慈因呼吸衰竭去世。&br&&br&&figure&&img src=&/2d12c903e990a498e4870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2d12c903e990a498e4870_r.png&&&/figure&
徐洪慈。一个衔冤入狱后,在十五年里越狱四次,从云南一直逃亡到蒙古,最终获得自由的上海男人。 履历表: 上海人,1933年出生,1948年加入中共地下党,解放后担任华东局青年干部。后转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进行调干生学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别辗转安徽…
&figure&&img src=&/50/v2-5c85935f9cbd33de72174_b.jp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4& data-original=&/50/v2-5c85935f9cbd33de72174_r.jpg&&&/figure&&p&当你看到一些人很轻松顺利地就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时,你很容易就归因于他们的家教,家庭背景和优势;或者认为他们能找到热爱的事情是运气使然;又或者觉得那个人就是比其他人命好。&/p&&p&每当我听到人们分享了类似于这样的想法,我都会觉得他们想得太单纯了,甚至很天真。&b&因为我曾和很多成功人士打过交道,他们的生活看上去很轻松,很顺利,很成功,但往往这份成功都是他们应得的。&/b&&/p&&p&&br&&/p&&p&&br&&/p&&h2&&b&表面现象是怎么样的?&/b&&/h2&&p&一个很好的例子是Iris Hormann,一个我最近在一场活动谈过话的女士。她是某全球英语培训机构的亚洲区总裁,充满活力,人很nice,看上去就是问题描述的那种轻松顺利地成为出众且成功的人。&/p&&figure&&img src=&/50/v2-8ea0691e8ddf0ea6a4a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8ea0691e8ddf0ea6a4ab_r.jpg&&&/figure&&p&在听了她分享的背景故事后,我才发现除了拥有一份极为成功的跨国事业,她还有4个漂亮的孩子,其中三胞胎是儿子,另外一个女儿只比儿子们小12月。所以有一段时间,她要对付4个未满1周岁的孩子!&/p&&p&除此之外,她还完成过一次超长距离挑战——背着所有装备和食物,四天横穿冰岛。相当于5个马拉松!为了这次挑战,她训练了两年。六个月前,她还完成了铁人三项,而且又花了两年时间训练。她在描述这些事情时,云淡风轻,听上去简单极了。&/p&&p&&br&&/p&&p&&br&&/p&&h2&&b&实际上是怎样的?&/b&&/h2&&p&观众问她是如何在这么多事情中维持平衡的,她提到以下几点:&/p&&ul&&li&&b&她对挑战的看法:&i&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i&&/b&——在发现自己怀了三胞胎时,每个人都说,之后她要当全职妈妈了。拥有这样一份常常需要出国出差的职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她十分热爱自己的事业,不想就这样放弃,于是坚持了下来:一直工作到上产床,生完孩子后六个星期就回到了公司。当然,她的父母也帮了很大的忙,但最重要的还是她坚定不移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决心。&/li&&li&&b&她处理好一切事情的方法:&i&睡眠没那么重要&/i&&/b&——在刚开始面临工作生活平衡这一极大的挑战时,她就和公司的一位导师谈了这个问题。在听完她的描述后,导师说,“Iris,我个人是觉得睡眠没那么重要”。从此,她就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平均每天都5点起床,午夜才睡觉。&/li&&li&&b&她的日常生活:&i&有条理、专心&/i&&/b&——起床后,她会马上跑步,这是专属于自己的时间。之后,她会陪孩子一起,为她们准备早餐,送他们上学。在孩子们睡觉前,她会陪伴更多时间。开车上班的时间属于她和丈夫,之后当然就是充实忙碌的工作日了。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规划和自律(她说这是因为自己身上有德国血统!)。&/li&&li&&b&她对自我的看法:&i&每天都一定要留出个人时间&/i&&/b&——Iris说,跑步、游泳、骑车除了有益健康,还有一点好处:在这些时间里,没有人能打扰到她。事实上,她也不希望有人打扰她。她会把这些时间用于清理思绪,整理规划,让生活重归秩序。&/li&&li&&b&她对成功的看法:&i&积极、好奇、有韧性&/i&&/b&——这些不仅是Iris的核心特质,还是她工作公司和同事所秉承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她之所以能在这家公司工作20年的一大原因。她的日常工作和办公环境养育着这些她颇为重视的特质,这不仅给她带来了成功的事业,还带来了成功的生活。&/li&&li&&b&她对家庭的看法:&i&我幸福了,我周围的人也会幸福&/i&&/b&——很早之前,Iris和丈夫就做了一个简单的选择,也因此奠定了他们生活和家庭的基调:只要他们俩幸福健康,孩子和家庭也会幸福健康。&b&因此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支持对方去做能让他们幸福、健康的事情,自己也一直致力于做这些事情。&/b&&/li&&/ul&&p&&br&&/p&&p&&br&&/p&&h2&&b&成功的原因不是只有一个&/b&&/h2&&p&当然,家庭背景好能给你带来更多资源和机遇。我自己就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也因此能更容易做到许多别人难以做到的事。不过,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当成工作会让许多事情都变得轻松、顺利许多。我很幸运,我的热情所在(帮助别人变得更加成功)和工作(自己开了一家猎头和人才发展公司)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这使得我能更直接、自然地追逐许多事情。虽然有些人生来就比别人幸运,但我相信大多数成功人士会说,运气或时机只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因素。&/p&&p&我见过许多功成名就的人,他们之所以达到今天的地位,其中一大原因是他们“应得的”。&b&你看上去觉得他们又轻松,又顺利,但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水平都比我们多得多,高得多。&/b&他们在各自领域万分努力地工作,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慷慨相助,他们有牺牲,挺过了十分艰难困苦的时光,克服了心中的害怕和疑虑,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在人生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勇气。Iris就是很好的例子,她付出许多,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做出了相应成就,并享受其中。&/p&&figure&&img src=&/50/v2-f7f25bcd1fd1fad0817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23& data-rawheight=&7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3& data-original=&/50/v2-f7f25bcd1fd1fad08170_r.jpg&&&/figure&&p&&br&&/p&&h2&&b&重点在于你的特质&br&&br&&/b&&/h2&&p&虽然我在人才行业呆了20多年了,但我自己还在研习成功。有些人拥有相似,甚至更优越的背景,但他们的成就就是不如别人,其中的原因我非常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p&&p&我写过两本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书目。在撰写过程中,我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也通过自己的猎头公司接触到许多成功人士。我可以告诉你,这些能取得瞩目成就,过上令人羡艳生活的人,基本上都拥有像Iris这样的特质:充满活力,对待事情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看事情时不会过于悲观,不会产生受害者想法。许多人都十分谦逊,对现状充满感激,他们知道为了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们付出了多少。&/p&&p&&br&&/p&&p&&br&&/p&&h2&&b&人人都有高潮和低谷&/b&&/h2&&p&&b&和你我一样,他们也经历过高潮和低谷。他们也有心酸的故事,只是你不知道而已。&/b&&/p&&p&例如,我母亲的一生十分充实,80多岁时,她看上去依然十分祥和、满足。子子孙孙都爱她、仰慕她,朋友和亲人都与她亲近,她也曾拥有一段既对她有意义,又对别人产生着深刻影响的事业。她总是说,她的成就远远超出她的期望。&/p&&p&但如果有人说她的人生就是轻轻松松,就是运气好,那就太侮辱人了。她上了一所三流天主教女子大学,水平在平均线以下,婚姻不幸,最后还离婚了。快30岁时,她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那时3个孩子都不到五岁。那时的她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牺牲许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像拼命三娘一样工作。这种生活无论如何也说不上轻松。&/p&&p&&br&&/p&&p&&br&&/p&&h2&&b&为什么成功人士会让你产生这种想法?&/b&&/h2&&p&我不觉得自己是成功人士。我也犯过错误,要是能重来一遍的话,有些事我也会换一种做法。老实说,到我这个阶段,我应该已经打造出一个商业帝国了。我也做过一些不错的事情,但不错的程度远远没达到我年轻时的想象。 &/p&&p&尽管如此,我的感受依然和我母亲一样——感激、充实。我享受人生,积极乐观,对目前拥有的一切非常满意。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知道为了走到今天这一步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b&这些都会给你的思绪带来一丝宁静。一直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毫无遗憾,这种态度和做法会给内心深处带来某种悸动。&/b&你表面上看到成功人士生活轻松、顺利,我觉得实际上,你看到的是他们这种满足、无悔的态度和感受。&/p&&p&-----------------------------------------------------------------------------&/p&&p&&br&&/p&&figure&&img src=&/50/v2-27aedb84f228cf60466ffd_b.pn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50/v2-27aedb84f228cf60466ffd_r.png&&&/figure&&p&&br&&/p&&p&&b&点击链接访问 职商网:&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p&&p&更多职业发展的精彩内容和专业知识,远见和建议,请关注:&/p&&h2&&b&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Larry聊职商(LarryWangABC)&/b&&/h2&&hr&&h2&&b&顺便,我的知乎Live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提高你的职场意识和英文!&/b&&/h2&&p&&b&三场单次知乎Live:&/b&&/p&&p&&a href=&/lives/692608& class=&internal&&如何有效地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a&&/p&&p&&a href=&/lives/295040& class=&internal&&如何拿下重要的「英文面试」?&/a&&/p&&p&&a href=&/lives/848256& class=&internal&&职场之路快速晋升指南&/a&&/p&&p&&b&知乎系列Live:职场英文沟通,这样最有效&/b&:&a href=&/lives/specials/371456& class=&internal&&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a&&/p&&p&----------------------------------------------------------------------------&/p&&p&&b&What Impressive Success Looks Like Below The Surface&/b&&/p&&p&When&br&you see someone who has achieved something impressive and makes it look smooth&br&and easy, it’s easy to attribute that person’s success to their upbringing,&br&family situation, or advantages. Or to think that they were lucky to find their&br&passion for what they do, or that the person was just meant to be more&br&fortunate than others.&/p&&p&Whenever&br&I hear people share such thoughts, I just think how simplistic they are. Even&br&na?ve. &b&Because in my experience meeting&br&many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who have lives that look smooth and easy, the&br&biggest, most common factor behind their success is that they earn it. &/b&&/p&&p&&br&&/p&&p&&br&&/p&&h2&&b&What it looks like on&br&the surface&/b&&/h2&&p&A&br&great example is Iris Hormann, a woman I just met at an event I spoke at recently.&br&She’s the president of Asia for a global English training company. She’s&br&energetic, friendly, and just a super-nice person. Essentially, the type of&br&person who makes outstanding success look smooth and easy. &/p&&p&In&br&listening to her share her background, I found out that besides an extremely&br&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career, she’s also the mother of 4 beautiful kids&br&that include triplet boys and a daughter that’s just 12 months younger. So at&br&one point in her life, she had four kids under the age of one at the same time! &/p&&p&On&br&top of this, she’s also done an ultra-long distance challenge, where she ran&br&across the country of Iceland in four days while carrying all her gear and food&br&on her back. That’s the equivalent of running five marathons! She trained for&br&this event for two years. Six weeks ago, she also completed an Ironman&br&triathlon, which she spent another two years training for. In describing her&br&life, it all sounded easy-peasy for her.&/p&&p&&br&&/p&&p&&br&&/p&&h2&&b&What it looks like&br&below the surface&/b&&/h2&&p&But&br&when the audience began asking her questions about how she managed to achieve&br&and balance so much, these things really stood out:&/p&&ul&&li&&b&Her approach to challenges: &i&Nothing is impossible!&/i&&/b& – When she found out she was&br&going to have triplets, everyone told her that it looked like she’d be a&br&full-time mom from now on. It was impossible for her to maintain her career,&br&which required her to travel often internationally. But she loved her job and&br&didn’t want to give it up. So she didn’t. She worked until the day before&br&delivering her 3 sons and was back at work six weeks later. Of course, she got&br&a lot of help from her parents, but her determination to find ways to pursue&br&what she loved was impressive.&/li&&li&&b&Her approach to fitting&br&everything in: &i&Sleep is overrated&/i&&/b& – When she began facing the&br&huge challenge of balancing her family and career, she talked to a mentor in&br&her company. After listening to her describe her situation, he told her, “Well,&br&you know, Iris, personally, I think that sleep is overrated.” It’s a philosophy&br&that she’s lived by ever since. Her average day starts at 5am and ends at&br&midnight.&/li&&li&&b&Regarding her approach to her&br&day: &i&Organized and focused&/i&&/b& – Right after getting up,&br&Iris starts each day with a run for some personal time for herself. After her&br&run, she spends some quality time with her kids while she fixes breakfast for&br&them and sends them off to school. She spends more quality time with them&br&before they go to bed. Her quality time with her husband happens during their&br&drive to work together. And then, of course, she has a very full, busy day at&br&work. It all requires a lot of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she says this comes&br&from her German side!).&/li&&li&&b&Her approach to herself: &i&The importance of me-time every day&/i&&/b& – Besides the health&br&benefits, Iris says that the great thing about running, swimming, and biking is&br&that nobody can reach her. Actually, she doesn’t want to be reached. This is&br&her time every day to clear her head, sort things out, and put her life in&br&order.&/li&&li&&b&Her approach to her success: &i&Be positive, curious, and resilient&/i&&/b& – These aren’t just Iris’&br&core qualities, they’re also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mpany she works for and&br&the people she works with. It’s why she’s been at her company for 20 years now.&br&Her daily job and work situation nurture those things that she feels are most&br&important for her to achieve not just a successful career, but a successful&br&life.&/li&&li&&b&Her approach to her family: &i&If I’m happy those around me will be happy&br&too&/i&&/b& –&br&Early on, Iris and her husband made a simple choice that defined their approach&br&to their life and family. If they were happy and healthy, their kids and family&br&environment would be happy and healthy too. &b&So throughout the years, they’ve supported whatever each other feels&br&will most make them happy and healthy, and then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fully&br&pursue and achieve those things.&/b&&/li&&/ul&&p&&br&&/p&&p&&br&&/p&&h2&&b&How success is achieved&br&isn’t based on just one thing&/b&&/h2&&p&For&br&sure, coming from a good family situation provides you more resources and&br&opportunities. Growing up in such a family myself, I’ve had access to certain&br&things that were more easily available to me than most others. And aligning&br&your work with what you have a passion for does make what you do more easy,&br&smooth and successful. I’ve also been fortunate to combine my passion (helping&br&people be more successful) with my work (running my own recruitment and talent&br&development company), which allow me to pursue many things in a more&br&straightforward, natural way. As to how some people’s lives are just meant to&br&be more fortunate than others, I believ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will say that&br&there was an element of luck or timing to their success.&/p&&p&But&br&from the people I know who have achieved impressive success, the overwhelming&br&common factor among them is that they earn it. &b&What looks to you to be just easy and smooth is actually based on&br&things that they do much more and better than the rest of us. They work&br&especially hard at what they do. &/b&They’re extremely generous and giving in&br&their approach to others. They make sacrifices. They fight through very&br&difficult, challenging times. They overcame their fears and doubts. They stick&br&to their beliefs and show great courage at critical points in their lives. Iris&br&is a great example of what a person puts into having the type of life that she&br&has achieved and enjoys.&/p&&p&&br&&/p&&p&&br&&/p&&h2&&b&It’s more about the&br&type of person you are&/b&&/h2&&p&As a&br&talent industry professional for over 20 years, I refer to myself as a student&br&of success. I’m fascinated by why some are able to achieve it better than&br&others who have similar and even better backgrounds. How and why does this&br&happen?&/p&&p&I’ve&br&interviewed many successful people while writing my two career development&br&books and met many others through my recruitment firm. I can tell you that&br&those who achieve impressive success and live enviable lives have similar&br&qualities, like Iris. They’re energetic. They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br&things and an inner confidence. They don’t have an overly negative view of&br&things, or view themselves as a victim of circumstances. Most are very humble&br&and grateful for everything they’ve achieved. Because they know what it took to&br&attain the things they have. &/p&&p&&br&&/p&&p&&br&&/p&&h2&&b&Everyone has their ups&br&and downs&/b&&/h2&&p&&b&And just like you and me, they’ve also&br&had their ups and downs. They all have their stories. You just don’t know about&br&them.&/b&&/p&&p&For instance, my mom has lived a full life. At over&br&80 years old, she looks peaceful and content. She has the love and admiration&br&of her kids and grandkids. She has friends and relatives that are very close to&br&her. And she’s had an amazing career that’s been meaningful to her and had a&br&significant impact on many. She always says that what she’s achieved has&br&exceeded all her expectations.&/p&&p&But to think that she’s had an easy life filled with&br&good fortune would be incredibly insulting to her. Idiotic even. She went to a&br&3rd tier, all women’s, catholic college. She was a below average&br&student. She had an unhappy marriage, which ended in divorce. She began her&br&career in her late 20s, with three kids all under five years old. She had to&br&make some tough choices, sacrifice many things, and, above all, work her ass&br&off. By no means did things come easy to her.&/p&&p&&br&&/p&&p&&br&&/p&&h2&&b&What gives successful&br&people that look you see&/b&&/h2&&p&One&br&last thing. I don’t view myself as successful. I’ve made mistakes. There are&br&things I could have done differently. Actually, by this time in my career, I&br&thought I’d have built a business empire by now. I’ve done some good things,&br&but not even close to what I had in mind when I was younger.&/p&&p&Still,&br&I have a similar feeling as my mom. I feel gratitude, appreciation, and a sense&br&of fulfillment. I enjoy my life. I’m positive and feel good about what I have.&b& What I can tell you is that there’s a&br&peace of mind that comes from working hard, beating the odds, and knowing what&br&you’ve done to achieve what you have. There’s something deep and heartfelt that&br&you feel from always giving your very best, and not having regrets.&/b& When&br&you see people that you feel live such easy, smooth, successful lives, this is&br&what I believe you’re actually seeing.&/p&
当你看到一些人很轻松顺利地就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时,你很容易就归因于他们的家教,家庭背景和优势;或者认为他们能找到热爱的事情是运气使然;又或者觉得那个人就是比其他人命好。每当我听到人们分享了类似于这样的想法,我都会觉得他们想得太单纯了…
&p&今天看到的一则报道,抛开历史仇恨,日本人在很多时候真是一个伟大而又有情怀的一个民族,但我从来没有看到有韩国人这么干过(也许是我见识短浅,欢迎打脸)。图片来自网络,可能有误用。&/p&&p&
一个坑,&/p&&p&  一棵树,&/p&&p&  一桶水,&/p&&p&  这个日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无线网在线测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