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申购一览表暂缓发行引舌战,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

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云财经
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Sorry, the page now can not be accessed.
你请求访问的页面,暂时找不到,我们建议你返回云财经首页进行浏览,谢谢!新股暂缓发行引舌战 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_网易财经
新股暂缓发行引舌战 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新股暂缓发行引舌战 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
编者按:本周五,证监会核发8家批文,融资规模25亿元。这或许再向市场传达,暂缓的信号被市场误读了。也许上周的发的四家,那只是端午节的放假原因。但不管怎么说,IPO暂缓的唇枪舌战却一直没有停止,多位资本市场的大咖在微博中互撕。本期的《红周刊》再次聚焦发行,再次聚焦IPO发行节奏的讨论。同时,通过记者也带着聚焦的问题走访了营业部,并与《红周刊》读者群进行了互动。在这之外,同样离不开次新股的市场机会讨论,2个月以来下跌了30%的次新股是否已经到了天涯、会迎来反弹的机会呢。继大上周发核发7家IPO批文后,上周证监会核发了今年最新一批(第20批)新股批文,新股家数只有4家,总募资不超过15亿元,新股家数和募资总额相比上周(发行7家、总募资23亿元)进一步下降,在不考虑停发的情况下,此次新股的单批发行家数和募资总额均创下了市场近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动被市场认为IPO暂缓信号。但本周五证监会再次核发8家IPO批文,暂缓一说一下就成立了。而IPO该不该暂缓也引发市场的大讨论。采访中,有人认为放慢IPO节奏将有助于市场的休养生息,但也有人直言——暂停IPO对A股市场的长期发展毫无意义。新股暂缓引发大讨论多位知名人士加入论战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周IPO降速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节奏的主动调整。“我们注意到,6月份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预期已经上升到5%的水平,而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也都超过了8%,在目前流动性出现紧张预期的情况下,对新股发行进行调整还是有必要的。”对此,IPO该不该暂停,市场中的人士也展开了唇枪舌战。其中力挺“暂缓IPO”的人认为,4月中旬以来的股市下跌IPO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济学家韩志国在其个人微博上明确表态,一年500只股票发行举世罕见,没有退市机制只进不出导致垃圾股遍地举世罕见。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也是力挺“IPO暂缓”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在公开署名文章中表示:“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关系是供求关系。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就以快速发新股为例,每周10家,每月40家,一年就是500家,占到了股市总量的六分之一,这显然是超过了正常的扩容速度。”不过,IPO常态发行导致股市下跌的说法,不少财经界的知名人士并不认可。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从直觉上看,减少新股发行可以提振股市,但这一逻辑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因为在决定股价走势的因素当中,新股发行节奏充其量只是市场涨跌的次要因素。“另外,新股发行节奏应由市场决定,在美国、香港等成熟市场,新股发行节奏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因为市盈率偏高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市盈率偏低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减少,IPO供给随着市盈率而增减,反而可以减少市场的波动性。”常态化IPO增加优质标的价值投资才能上位而作为在一线的机构投资者,又是什么观点呢?私募人士北京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一轮下跌过程中,很多中小投资者亏损严重、叫苦连天,他们认为下跌是新股发行‘抽血过多’导致的,而我认为事实恰好相反。”他表示,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允许法人股变成流通股上市流通,这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扩容”,也相当于增加了IPO的数量,而随后A股就迎来了2006年至2007年涨幅6倍的牛市行情。“我认为之所以会有后来的牛市,就是因为股改增加了流通数量,企业资金加快流通速度,好企业因此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但是反观现在,很多投资者一边持有业绩很烂的股票,一边寄希望于股票上涨,甚至等着政府和监管部门去‘救火’,这怎么可能呢?”面对《红周刊》记者的采访,否极泰基金经理董宝珍也同样认为不应该暂缓新股发行。他将A股市场比作一个“菜市场”,假设这个菜市场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因为实际需求而买菜的消费者,而另一种则是以炒作为职业的倒菜贩子,前者可以看作A股市场中的价值投资者,而后者则相当于投机者。如果菜市场的管理者让全国各地的优质蔬菜大量流入,那肯定会对有真正买菜需求的消费者有利,因为当各地蔬菜涌入菜市场,菜市场中的蔬菜价格自然就会下降,而价值投资者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蔬菜”(股票),也会因此受益。不过董宝珍同时指出,目前A股市场的问题是,真正有“买菜”需求的投资者数量凤毛麟角,而大量客观存在的都是热衷“倒菜”的投机者,对这些投机者来说,他们最大的利益就是把“菜市场”封闭,因为一旦有优质的“蔬菜”涌入市场,投机者必然会把筹码砸在手中。董宝珍对记者说:“一个证券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其中必须有大量的消费者而非‘倒菜贩子’,虽然客观来说,市场难免会出现‘倒菜贩子’,但目前A股市场中的‘倒菜贩子’却成为了主流。”制度需要完善更需要执法力度
《红周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人希望资本市场制度继续完善。比如韩志国也提倡在退市制度、财务造假的惩戒制度、集体诉讼制度等一系列规则健全之后再恢复新股发行。这一点即使是反对韩志国“暂缓IPO”观点的人士也都表示,即使正常发新股,制度也是需要完善的。刘胜军对《红周刊》记者说,资本市场制度是整个社会运行规则的一个组成部份,期望它“单兵突进”,在中国建立一个与一样良好的制度,是不太现实的。“其实,现有的退市制度法律制度并非大家想的那么差,而是执法力度有问题。如果现有的法律都执行不好,指望制订新的法律就能解决问题?如何提高‘执法意志’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本文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
作者:赵康杰
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股暂缓发行引舌战 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
【新股暂缓发行引舌战 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继大上周发核发7家IPO批文后,上周证监会核发了今年最新一批(第20批)新股批文,新股家数只有4家,总募资不超过15亿元,新股家数和募资总额相比上周(发行7家、总募资23亿元)进一步下降,在不考虑停发的情况下,此次新股的单批发行家数和募资总额均创下了A股市场近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动被市场认为IPO暂缓信号。但本周五证监会再次核发8家IPO批文,暂缓一说一下就成立了。而IPO该不该暂缓也引发市场的大讨论。(证券市场红周刊)
本周五,证监会核发8家批文,融资规模25亿元。这或许再向市场传达,IPO暂缓的信号被市场误读了。也许上周的发的四家,那只是端午节的放假原因。但不管怎么说,IPO暂缓的唇枪舌战却一直没有停止,多位资本市场的大咖在微博中互撕。本期的《红周刊》再次聚焦新股发行,再次聚焦IPO发行节奏的讨论。同时,通过记者也带着聚焦的问题走访了营业部,并与《红周刊》读者群进行了互动。在这之外,同样离不开次新股的市场机会讨论,2个月以来下跌了30%的次新股是否已经到了天涯、会迎来反弹的机会呢。
继大上周发核发7家IPO批文后,上周证监会核发了今年最新一批(第20批)新股批文,新股家数只有4家,总募资不超过15亿元,新股家数和募资总额相比上周(发行7家、总募资23亿元)进一步下降,在不考虑停发的情况下,此次新股的单批发行家数和募资总额均创下了A股市场近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动被市场认为IPO暂缓信号。但本周五证监会再次核发8家IPO批文,暂缓一说一下就成立了。
而IPO该不该暂缓也引发市场的大讨论。采访中,有人认为放慢IPO节奏将有助于市场的休养生息,但也有人直言--暂停IPO对A股市场的长期发展毫无意义。
新股暂缓引发大讨论 多位知名人士加入论战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周IPO降速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节奏的主动调整。"我们注意到,6月份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预期已经上升到5%的水平,而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也都超过了8%,在目前流动性出现紧张预期的情况下,对新股发行进行调整还是有必要的。"
对此,IPO该不该暂停,市场中的人士也展开了唇枪舌战。
其中力挺"暂缓IPO"的人认为,4月中旬以来的股市下跌IPO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济学家韩志国在其个人微博上明确表态,一年500只股票发行举世罕见,没有退市机制只进不出导致垃圾股遍地举世罕见。
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也是力挺"IPO暂缓"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在公开署名文章中表示:"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关系是供求关系。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就以快速发新股为例,每周10家,每月40家,一年就是500家,占到了股市总量的六分之一,这显然是超过了正常的扩容速度。"
不过,IPO常态发行导致股市下跌的说法,不少财经界的知名人士并不认可。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从直觉上看,减少新股发行可以提振股市,但这一逻辑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因为在决定股价走势的因素当中,新股发行节奏充其量只是市场涨跌的次要因素。"另外,新股发行节奏应由市场决定,在美国、香港等成熟市场,新股发行节奏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因为市盈率偏高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市盈率偏低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减少,IPO供给随着市盈率而增减,反而可以减少市场的波动性。"
常态化IPO增加优质标的 价值投资才能上位
而作为在一线的机构投资者,又是什么观点呢?私募人士北京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一轮下跌过程中,很多中小投资者亏损严重、叫苦连天,他们认为下跌是新股发行'抽血过多'导致的,而我认为事实恰好相反。"他表示,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允许法人股变成流通股上市流通,这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扩容",也相当于增加了IPO的数量,而随后A股就迎来了2006年至2007年涨幅6倍的牛市行情。"我认为之所以会有后来的牛市,就是因为股改增加了流通数量,企业资金加快流通速度,好企业因此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但是反观现在,很多投资者一边持有业绩很烂的股票,一边寄希望于股票上涨,甚至等着政府和监管部门去'救火',这怎么可能呢?"
面对《红周刊》记者的采访,否极泰基金经理董宝珍也同样认为不应该暂缓新股发行。他将A股市场比作一个"菜市场",假设这个菜市场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因为实际需求而买菜的消费者,而另一种则是以炒作为职业的倒菜贩子,前者可以看作A股市场中的价值投资者,而后者则相当于投机者。如果菜市场的管理者让全国各地的优质蔬菜大量流入,那肯定会对有真正买菜需求的消费者有利,因为当各地蔬菜涌入菜市场,菜市场中的蔬菜价格自然就会下降,而价值投资者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蔬菜"(股票),也会因此受益。
不过董宝珍同时指出,目前A股市场的问题是,真正有"买菜"需求的投资者数量凤毛麟角,而大量客观存在的都是热衷"倒菜"的投机者,对这些投机者来说,他们最大的利益就是把"菜市场"封闭,因为一旦有优质的"蔬菜"涌入市场,投机者必然会把筹码砸在手中。董宝珍对记者说:"一个证券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其中必须有大量的消费者而非'倒菜贩子',虽然客观来说,市场难免会出现'倒菜贩子',但目前A股市场中的'倒菜贩子'却成为了主流。"
制度需要完善更需要执法力度
《红周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人希望资本市场制度继续完善。比如韩志国也提倡在退市制度、财务造假的惩戒制度、集体诉讼制度等一系列规则健全之后再恢复新股发行。这一点即使是反对韩志国"暂缓IPO"观点的人士也都表示,即使正常发新股,制度也是需要完善的。
刘胜军对《红周刊》记者说,资本市场制度是整个社会运行规则的一个组成部份,期望它"单兵突进",在中国建立一个与纳斯达克一样良好的制度,是不太现实的。"其实,现有的退市制度法律制度并非大家想的那么差,而是执法力度有问题。如果现有的法律都执行不好,指望制订新的法律就能解决问题?如何提高'执法意志'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DF319)
个性化推荐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新股暂缓发行引舌战 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
本周五,证监会核发8家批文,融资规模25亿元。这或许再向市场传达,IPO暂缓的信号被市场误读了。也许上周的发的四家,那只是端午节的放假原因。但不管怎么说,IPO暂缓的唇枪舌战却一直没有停止,多位资本市场的大咖在微博中互撕。本期的《红周刊》再次聚焦新股发行,再次聚焦IPO发行节奏的讨论。同时,通过记者也带着聚焦的问题走访了营业部,并与《红周刊》读者群进行了互动。在这之外,同样离不开次新股的市场机会讨论,2个月以来下跌了30%的次新股是否已经到了天涯、会迎来反弹的机会呢。
继大上周发核发7家IPO批文后,上周证监会核发了今年最新一批(第20批)新股批文,新股家数只有4家,总募资不超过15亿元,新股家数和募资总额相比上周(发行7家、总募资23亿元)进一步下降,在不考虑停发的情况下,此次新股的单批发行家数和募资总额均创下了A股市场近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动被市场认为IPO暂缓信号。但本周五证监会再次核发8家IPO批文,暂缓一说一下就成立了。
而IPO该不该暂缓也引发市场的大讨论。采访中,有人认为放慢IPO节奏将有助于市场的休养生息,但也有人直言——暂停IPO对A股市场的长期发展毫无意义。
新股暂缓引发大讨论 多位知名人士加入论战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周IPO降速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节奏的主动调整。“我们注意到,6月份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预期已经上升到5%的水平,而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也都超过了8%,在目前流动性出现紧张预期的情况下,对新股发行进行调整还是有必要的。”
对此,IPO该不该暂停,市场中的人士也展开了唇枪舌战。
其中力挺“暂缓IPO”的人认为,4月中旬以来的股市下跌IPO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济学家韩志国在其个人微博上明确表态,一年500只股票发行举世罕见,没有退市机制只进不出导致垃圾股遍地举世罕见。
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也是力挺“IPO暂缓”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在公开署名文章中表示:“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关系是供求关系。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就以快速发新股为例,每周10家,每月40家,一年就是500家,占到了股市总量的六分之一,这显然是超过了正常的扩容速度。”
不过,IPO常态发行导致股市下跌的说法,不少财经界的知名人士并不认可。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从直觉上看,减少新股发行可以提振股市,但这一逻辑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因为在决定股价走势的因素当中,新股发行节奏充其量只是市场涨跌的次要因素。“另外,新股发行节奏应由市场决定,在美国、香港等成熟市场,新股发行节奏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因为市盈率偏高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市盈率偏低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减少,IPO供给随着市盈率而增减,反而可以减少市场的波动性。”
常态化IPO增加优质标的 价值投资才能上位
而作为在一线的机构投资者,又是什么观点呢?私募人士北京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一轮下跌过程中,很多中小投资者亏损严重、叫苦连天,他们认为下跌是新股发行"抽血过多"导致的,而我认为事实恰好相反。”他表示,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允许法人股变成流通股上市流通,这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扩容”,也相当于增加了IPO的数量,而随后A股就迎来了2006年至2007年涨幅6倍的牛市行情。“我认为之所以会有后来的牛市,就是因为股改增加了流通数量,企业资金加快流通速度,好企业因此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但是反观现在,很多投资者一边持有业绩很烂的股票,一边寄希望于股票上涨,甚至等着政府和监管部门去"救火",这怎么可能呢?”
面对《红周刊》记者的采访,否极泰基金经理董宝珍也同样认为不应该暂缓新股发行。他将A股市场比作一个“菜市场”,假设这个菜市场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因为实际需求而买菜的消费者,而另一种则是以炒作为职业的倒菜贩子,前者可以看作A股市场中的价值投资者,而后者则相当于投机者。如果菜市场的管理者让全国各地的优质蔬菜大量流入,那肯定会对有真正买菜需求的消费者有利,因为当各地蔬菜涌入菜市场,菜市场中的蔬菜价格自然就会下降,而价值投资者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蔬菜”(股票),也会因此受益。
不过董宝珍同时指出,目前A股市场的问题是,真正有“买菜”需求的投资者数量凤毛麟角,而大量客观存在的都是热衷“倒菜”的投机者,对这些投机者来说,他们最大的利益就是把“菜市场”封闭,因为一旦有优质的“蔬菜”涌入市场,投机者必然会把筹码砸在手中。董宝珍对记者说:“一个证券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其中必须有大量的消费者而非"倒菜贩子",虽然客观来说,市场难免会出现"倒菜贩子",但目前A股市场中的"倒菜贩子"却成为了主流。”
制度需要完善更需要执法力度
《红周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人希望资本市场制度继续完善。比如韩志国也提倡在退市制度、财务造假的惩戒制度、集体诉讼制度等一系列规则健全之后再恢复新股发行。这一点即使是反对韩志国“暂缓IPO”观点的人士也都表示,即使正常发新股,制度也是需要完善的。
刘胜军对《红周刊》记者说,资本市场制度是整个社会运行规则的一个组成部份,期望它“单兵突进”,在中国建立一个与纳斯达克一样良好的制度,是不太现实的。“其实,现有的退市制度法律制度并非大家想的那么差,而是执法力度有问题。如果现有的法律都执行不好,指望制订新的法律就能解决问题?如何提高"执法意志"才是更重要的问题。”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新股暂缓发行引舌战IPO该不该为市场走弱背黑锅
红刊财经 赵康杰
编者按:本周五,证监会核发8家批文,融资规模25亿元。这或许再向市场传达,IPO暂缓的信号被市场误读了。也许上周的发的四家,那只是端午节的放假原因。但不管怎么说,IPO暂缓的唇枪舌战却一直没有停止,多位资本市场的大咖在微博中互撕。本期的《红周刊》再次聚焦新股发行,再次聚焦IPO发行节奏的讨论。同时,通过记者也带着聚焦的问题走访了营业部,并与《红周刊》读者群进行了互动。在这之外,同样离不开次新股的市场机会讨论,2个月以来下跌了30%的次新股是否已经到了天涯、会迎来反弹的机会呢。
继大上周发核发7家IPO批文后,上周证监会核发了今年最新一批(第20批)新股批文,新股家数只有4家,总募资不超过15亿元,新股家数和募资总额相比上周(发行7家、总募资23亿元)进一步下降,在不考虑停发的情况下,此次新股的单批发行家数和募资总额均创下了A股市场近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动被市场认为IPO暂缓信号。但本周五证监会再次核发8家IPO批文,暂缓一说一下就成立了。
而IPO该不该暂缓也引发市场的大讨论。采访中,有人认为放慢IPO节奏将有助于市场的休养生息,但也有人直言——暂停IPO对A股市场的长期发展毫无意义。
新股暂缓引发大讨论 多位知名人士加入论战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周IPO降速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节奏的主动调整。“我们注意到,6月份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预期已经上升到5%的水平,而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也都超过了8%,在目前流动性出现紧张预期的情况下,对新股发行进行调整还是有必要的。”
对此,IPO该不该暂停,市场中的人士也展开了唇枪舌战。
其中力挺“暂缓IPO”的人认为,4月中旬以来的股市下跌IPO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济学家韩志国在其个人微博上明确表态,一年500只股票发行举世罕见,没有退市机制只进不出导致垃圾股遍地举世罕见。
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也是力挺“IPO暂缓”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在公开署名文章中表示:“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关系是供求关系。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就以快速发新股为例,每周10家,每月40家,一年就是500家,占到了股市总量的六分之一,这显然是超过了正常的扩容速度。”
不过,IPO常态发行导致股市下跌的说法,不少财经界的知名人士并不认可。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从直觉上看,减少新股发行可以提振股市,但这一逻辑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因为在决定股价走势的因素当中,新股发行节奏充其量只是市场涨跌的次要因素。“另外,新股发行节奏应由市场决定,在美国、香港等成熟市场,新股发行节奏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因为市盈率偏高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市盈率偏低时愿意发行股票的企业减少,IPO供给随着市盈率而增减,反而可以减少市场的波动性。”
常态化IPO增加优质标的 价值投资才能上位
而作为在一线的机构投资者,又是什么观点呢?私募人士北京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一轮下跌过程中,很多中小投资者亏损严重、叫苦连天,他们认为下跌是新股发行‘抽血过多’导致的,而我认为事实恰好相反。”他表示,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允许法人股变成流通股上市流通,这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扩容”,也相当于增加了IPO的数量,而随后A股就迎来了2006年至2007年涨幅6倍的牛市行情。“我认为之所以会有后来的牛市,就是因为股改增加了流通数量,企业资金加快流通速度,好企业因此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但是反观现在,很多投资者一边持有业绩很烂的股票,一边寄希望于股票上涨,甚至等着政府和监管部门去‘救火’,这怎么可能呢?”
面对《红周刊》记者的采访,否极泰基金经理董宝珍也同样认为不应该暂缓新股发行。他将A股市场比作一个“菜市场”,假设这个菜市场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因为实际需求而买菜的消费者,而另一种则是以炒作为职业的倒菜贩子,前者可以看作A股市场中的价值投资者,而后者则相当于投机者。如果菜市场的管理者让全国各地的优质蔬菜大量流入,那肯定会对有真正买菜需求的消费者有利,因为当各地蔬菜涌入菜市场,菜市场中的蔬菜价格自然就会下降,而价值投资者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蔬菜”(股票),也会因此受益。
不过董宝珍同时指出,目前A股市场的问题是,真正有“买菜”需求的投资者数量凤毛麟角,而大量客观存在的都是热衷“倒菜”的投机者,对这些投机者来说,他们最大的利益就是把“菜市场”封闭,因为一旦有优质的“蔬菜”涌入市场,投机者必然会把筹码砸在手中。董宝珍对记者说:“一个证券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其中必须有大量的消费者而非‘倒菜贩子’,虽然客观来说,市场难免会出现‘倒菜贩子’,但目前A股市场中的‘倒菜贩子’却成为了主流。”
制度需要完善 更需要执法力度
《红周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人希望资本市场制度继续完善。比如韩志国也提倡在退市制度、财务造假的惩戒制度、集体诉讼制度等一系列规则健全之后再恢复新股发行。这一点即使是反对韩志国“暂缓IPO”观点的人士也都表示,即使正常发新股,制度也是需要完善的。
刘胜军对《红周刊》记者说,资本市场制度是整个社会运行规则的一个组成部份,期望它“单兵突进”,在中国建立一个与纳斯达克一样良好的制度,是不太现实的。“其实,现有的退市制度法律制度并非大家想的那么差,而是执法力度有问题。如果现有的法律都执行不好,指望制订新的法律就能解决问题?如何提高‘执法意志’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次新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