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自制力怎么才能玩游戏不闪退胜任这类游戏呢?

自制力推你走向成功自制力推你走向成功笑颜的旧时光百家号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思是: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遇到很多挫折,一个随意让情绪迸发出来而不能自控的人,一定是与成大事无缘的。只有学会自制和忍耐,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才能客观地把问题解决,才能取得成功。一家大百货公司受理顾客投诉的柜台前,许多女士排成长龙争着向柜台后的那位年轻女士诉说她们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这家公司的不是。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女士一一接待了她们,没有表现出任何嫌恶。她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指导她们前往合适的部门,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这位女士背后还有一位年轻女士,她在一些纸条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纸条交给站在前面的那位女士。这些纸条很简要地记下了妇女们抱怨的内容,但省略了她们的尖酸而愤怒的语气。原来,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年轻女士耳朵失聪,她的助手通过纸条把所有必要的事实告诉她。这家公司的经理对他的人事安排是这样解释的,他之所以挑选一名耳朵失聪的女士担任公司中最艰难而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一直找不到其他具有足够自制力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旁观者发现,柜台后面那位年轻女士脸上亲切的微笑,对这些愤怒的妇女们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她们来到她面前时,个个愤怒暴躁,但当她们离开时,个个温顺柔和,有些人离开时,脸上甚至露出羞怯的神情,因为这位年轻女士的“自制”使她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面对投诉的顾客,只有失聪的人才能始终保持和善的态度与微笑,而正常人却没有足够强的自制力来胜任这一工作。由此证明,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正是你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你自己,而做人最大的难题则是管好自己。在生活中,也许你什么道理都懂,可是你却总是管不好自己。你不想面对那些麻烦,总是放到不得不做时才做,或者说哪天你比较能管得住自己的时候做,你甚至为自己是一个知足的人而骄傲,为自己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而自豪,可是你真的那么知足吗?是啊,你不满意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你想做得更多,想证明你活着的价值,而实际上你缺少的就是行动,你始终无法管好自己,控制自己。歌德说:“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歌德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制都至关重要。自我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能力,尤其是人们的性格和欲望,一旦失控,就可能随心所欲,结局必将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所以说,歌德的这句话对每个人都适用。拿破仑希尔曾经对美国各监狱的16万名成年犯人做过一项调查,结果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些人之所以身陷牢狱,有99%的人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没有理智,从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致走向犯罪的深渊。人类是有自我意识的高级动物,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一定可以成功。下面是一些进行自我控制的有效方法:1.尽量不要发怒“匹夫之怒,以头抢地尔”,发怒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把问题复杂化,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2.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不要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3.要改变急躁的脾气有些事情着急也是没有用的,该来的终究会来,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要保持镇定自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易受其害。4.受到别人不公平对待时,要抑制住自己的委屈一个人可以受一时委屈,但不会一世受委屈。天总有晴空万里的时候,人总有扬眉吐气的时候,关键是自己要看得开、放得下。5.要抑制住自己悲愤的情绪社会上的人各种各样,谁都免不了受到伤害。所以,在努力保护自己的同时,要冷静理智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要悲愤难当。6.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狂妄自大狂妄会引起别人的讨厌,会引起别人的排挤。其实,任何能力都有局限性,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7.要适当娱乐要经常进行自我娱乐来调节身心,使自己轻松快乐,但不可过度,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8.不要放纵自己“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切记不可放纵自己,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意志涣散,最终走向堕落。自制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动中体现,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途径。自制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自制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自制,同时也需要主动,它不是受迫于环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为,前提条件是自觉自愿地去做。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笑颜的旧时光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你给我的笑颜、惊艳了我所有的旧时光。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女孩养气质,男孩养志气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导师,最初为佛教用语,即引路人。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既是其监护人又是引路人。孩子将来是否有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决策和指引。
人生之路千万条,走哪条路能够达到成功的峰顶,没有方向的盲目乱闯是行不通的。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之所以普通,是因为生命中没有出现一位可以给他们正确指引的良师。正因如此,平庸之人根本就不去想那些杰出的人为什么会成功,甚至不知道成功到底是什么。
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因此家长责无旁贷地扮演起孩子生命导师的角色。如果你没有从小帮助孩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没有激起他奋斗的雄心,没有唤起他读书的热情,他表现平庸无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孩子的教育问题始终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有一定差异,但更多的家长却不能够针对孩子的差别进行区别教养。男孩与女孩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将来步入社会也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是每个家长都应冷静考虑的问题。
教育男孩和女孩,我们应该各有侧重、区别教养,采用不同的思路来教导,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本书就是对这种区别教养的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家长们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男孩与女孩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说生理、智商、情商、行动力、责任感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书在开篇详细地介绍了男孩与女孩的差异、区别教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们会更容易了解并理解差别教养的合理性。
1.女孩重在养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折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逐渐塑造的。对于女孩,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精神上的富足感。在家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在文化修养方面增加投资,注重其性情上的陶冶,培养她大家闺秀的涵养和高贵气质,让她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如此培养出来的女孩才会拥有强大的内心,才不被外物所动。一个从小就竖立正确审美观和独特品位的女子,定是一位气质高贵的女子,定能收获好事业、好家庭、好人生。
2.男孩重在养志气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很难想像,一个胸无大志的男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男孩要养志气。如此,他才能知道奋斗的意义,才能够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相对于女孩来讲,男孩长大后将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因此无论家庭条件多么优越,对男孩都不能过于宠溺,要刻意让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磨砺他坚强的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踏实勤恳的品质,从小将其培养成为有志气、有骨气的人。如此,将来他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伴随孩子成长始终的。因此,家长要不断思考和研究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胜任父母这个角色,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希望本书能够给家长们以更多的启示,能够帮助家长们找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女孩和杰出男孩。
  造物主创造男人的时候,其身份是校长——他的袋子里装满了戒律和原则;可他创造女人的时候,却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变成了艺术家,手里只拿着一枝画笔和一盒颜料。
——印度泰戈尔
染色体设计的性别差异
据相关数据表明,在许多国家,每100个新生儿中,有51个男孩和49个女孩。于是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然产生的男孩数量和女孩数量大致相同呢?为什么自然生产出来的男孩比女孩要稍多一些呢?主要在于染色体。
在每一个新生儿体内都有来自母亲的23条染色体和来自父亲的23条染色体。卵子和精子各自提供了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生物学家为我们解释,决定婴儿性别的,不是卵子,而是精子。如果卵子是**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就会成为女孩;如果卵子是被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就会成为男孩。由于X精子和Y精子的数量是基本一致的,所以男女的比例基本上就是一比一的,这就是自然生产的新生婴儿男女数量大致相等的原因。
有趣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不仅能够决定性别,而且还会决定其他生理特征,比如:男孩一般比女孩要高很多,女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比男孩好。究其原因,都是染色体在起作用。
首先,是Y染色体使男孩能够长得更高。
生物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具有Y染色体将会使最后身高增加约9厘米,也就是说Y染色体包含增加身高的“生长基因”。
其次,X染色体能够使女孩建立更完善的脑神经网络系统。
无论什么时候,男性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总是高于女性。男性患认知障碍疾病的人数是女性的1.5倍,男性患有自闭症的数量是女性的3倍到5倍。这种发病率的差异究竟是如何引起的呢?是因为男性没有后备的X染色体。科学家们在X染色体上发现了那些同认知障碍和自闭症有关的基因,而神经元细胞的正常生长则需要X染色体的协助才行。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也就相当于多了一层保险。所以,相对于女性的脑,男性脑的处境是不太安全的。
再次,是X染色体使女孩的抗传染病能力高于男孩。在儿时的男孩抵抗力的确要比女孩弱很多,时不时地就会发烧、咳嗽。如果有传染病来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被感染。当病毒即将侵入体内的时候,人体就会启动“免疫机制”。而男孩和女孩的这种免疫能力却有很大差异。
科学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能够保证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基因,全部都是X染色体。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了一条染色体,所以比男性的免疫能力更强。
当人们不再简单地根据生殖器官来判定男孩女孩的差异,当人们走进染色体的奇妙世界,就了解到了更多男女之间的差异。
我们都了解男女之间天生的性别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引发的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我们已经能够很肯定地认为: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性别不应该被忽略。
在很多人看来,性别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即把“性”“别”分开来。例如,教育孩子们了解男女生理结构如何之不同,月经初潮和遗精是怎么回事,教导男孩和女孩各自应恪守怎样的性规范,等等。
实际上,这种关于性别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性别教育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性知识传授,还包括心理发育问题,更涵盖了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性别意识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性别意识,在3岁以后开始朦胧地对性别有点感觉,开始感觉到自己和有些小朋友(也就是异性)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时的家长就应该着手对孩子进行性别意识的培养,从着装、行为等方面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以帮助他们形成心理性别。
有些家长会有意无意地把孩子的衣着和玩具异性化,比如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扎小辫子,这就很可能导致孩子的性别意识混乱,甚至有的孩子会喜欢用相反的性别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的性身份认同困难,当他们走进集体生活中的时候,会感到孤立和茫然无所适从,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极为不利。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性别特质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种延伸。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单纯只是因“性别”施教,可能会限制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根据不同性别的不同生理和心理,有所侧重地挖掘孩子的潜能,进行不同的训练;从性别平等的愿望出发,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立场、态度、观点及努力方向。
最后,我们还要提醒家长的是,在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特质的同时,也要顾及男孩女孩的共性。他们同样是孩子,同样需要满满的爱、呵护与关怀。
**激素催生的调皮男孩
在人们的印象中,多数男孩从小就被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这是为什么?男孩真的那么“坏”吗?其实,男孩的这些特征都是**激素作用的结果。
相对于女孩来讲,男孩大多喜欢集体生活,喜欢主宰和控制环境,并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来估计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男孩更喜欢竞争,竞争的环境可以使他变得更加兴奋,男孩也更愿意接受挑战,喜欢没有任何理由的冒险。
教育学家通过一项实验得出结论:男孩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爱和支持,就会比女孩更快地走向独立。
心理学家将男孩称为“有攻击性的小机器”,在运动能力、爆发力等方面,男孩要远远胜过女孩,同时,男孩的动作速度和猛烈程度也会远远超过女孩。男孩喜欢玩冲锋枪,喜欢捉弄小猫小狗,男孩喜欢玩火、喜欢扔石块……他们不会像女孩一样友好相处,他们会在游戏中粗鲁地推倒小伙伴,甚至有意激怒自己的弟弟妹妹,从中得到快乐。
男孩之所以有上述表现,完全取决于体内的**激素。父母了解**激素,懂得相关的养育知识和技巧,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情感影响,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男孩在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但是耐久性很差,表现很毛躁。他们经常没有听清指令就盲目行动。
男孩更加富有个性,他们喜欢张扬做事,行事风格看上去果断、大气,富于斗志和进取心。
男孩天生好动,喜欢实践,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搞坏,他会把家里的闹钟拆掉,或为了听听清脆的响声而把杯子摔在地上。
**激素对男孩的影响远远超过生长激素对男孩的影响,相对于女孩来讲,男孩子更显得精力旺盛。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男孩找到旺盛精力的发泄渠道。
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总会发现有这样的情况:男孩的表现不像女孩那样稳定,要么是班里品学兼优的班干部,要么就是“出类拔萃”的坏小子。这些男孩通常是体格健壮,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喜欢竞争和挑战,而且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
由于男孩总显得精力过剩,使得他们如果不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或是有意义的事中去,就会投入到恶作剧中去。那么,父母和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有位老师来到了新的班级担任班主任,来到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班级”,尤其班上几个捣蛋的男生。他们的头领是个看上去酷酷的男生。如何把这些孩子搞定呢?
这位老师开始观察这个男孩,发现他总是面无表情的样子,就找了个机会把他叫过来问道:“老师看你在同学当中很有威信,现在我给你一个任务,你每天当警察,负责管理班级的秩序。”
这个男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直以来,所有的老师都把他当作有问题的孩子,没想到这位老师会委他以重任,他点点头。
当上“警察”之后的这个男孩,非常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他的任务。他的几个“同党”也协助他一起完成班级的管理。这些被赋予职权的小男生一下子充满了正义感,从此之后不捣蛋了,并注意以身作则,慢慢地开始成长进步。
老师看到这样做很有效果,又把这个男孩叫过来:“你的工作做得不错,我看你可以当班长,试一试,怎么样?”
这个小男孩简直受宠若惊:“老师,不行的,我当不了。”
“要不就先当一个星期试一试。”
男孩很勉强地答应了,结果这个班长挂帅之后就一直干到学期末,而且男孩深知作为班长,是品学兼优的代表,文化课的成绩也提高了不少,班级的风气也越变越好。
原本是个“问题男孩”,不同的教育下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反差?这位老师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或老师要能和这样的男孩交朋友,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些男孩往往就会表现得非常出色。反之,如果父母或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男孩耐心引导,对他们的行为听之任之,这些男孩肯定会到处惹是生非,寻求发**力的途径。
雌性激素催生的甜美女孩
在古老的童话中,天使说:女孩是用糖、香料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与喜欢刀枪的男孩相比起来,女孩喜欢的东西要美好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女孩好像看上去更容易养活。女孩喜欢安静,喜欢合作,她们不会像男孩那样喜欢冒险,也不会把家里的电器都拆得七零八碎……
女孩的荷尔蒙通过链接大脑里的细胞来告诉体内成千上万的细胞该做什么,规划着女孩的未来。尽管一个三四岁的女孩不会经历荷尔蒙循环的周期,但当荷尔蒙在女孩的体内发生作用的时候,她就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女孩的情绪变得越发敏感,会突然间哭个不停,如果家长问她原因,她会说:“呜……我想多多。”
女孩对父母更加依赖,有的时候甚至不敢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
女孩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乐于讨好:她会讨好父母,讨好老师,甚至想讨好所有的人。
女孩的自尊心更加强烈,如果有人说她长得不漂亮,她就再也不搭理了。
女孩更喜欢和大家一起玩,不喜欢独自行动,而且对周围的人都很友善。
女孩更喜欢比她还小的小孩,也喜欢小动物。
雌性激素对女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控制了女孩的情绪,它促使女孩对周围的人更加亲昵,它帮助女孩提高了思考的能力。女孩的体内也有**激素,但只是男孩的1/20,所以女孩没有男孩的侵略性,且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折磨。
荷尔蒙对女孩的个性、情感、道德、精神和身体发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女孩不像男孩那样富有攻击性和冒险行为,而是更具有预测能力,更加谨慎细心。女孩把友谊看得格外重要。
荷尔蒙导致女孩的情绪变化无常。当女孩哭泣的时候,我们需要紧紧拥抱她;当女孩想说话的时候,需要我们来和她交谈;当女孩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来帮助她。对于女孩,我们要给予最高境界的耐心,最好的见谅,最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重视女孩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经常送给她们小礼物,温馨的卡片。
月经周期对女孩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在月经来临之前的两个星期,女孩的情绪比较稳定,而后的排卵期,女孩会变得经常生气、易怒、神经过敏、悲伤、失望、缺乏自尊,给人的感觉就是她的大脑短路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当中都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往往缺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经验,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属性的人。尤其是女孩,她们原本就很注重与人交往的这种成功体验,如果在交往方面出现挫折,那会使女孩感到格外沮丧甚至是失落。
对此,家长可以把女孩身边的小伙伴们看作是一种资源,帮助女孩信学会交往。
首先,家长可以创造机会让女孩与比她大的哥哥姐姐在一起玩。哥哥姐姐比她大,一定会让着她,这样一来,女孩可以充分感受到哥哥姐姐的关怀与谦让,并且这些哥哥姐姐的行为也为她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典型。
其次,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女孩与其他小伙伴的友好交往。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作为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来促进女孩的各方面成长,让女孩在游戏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并形成一定的角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
再次,巧妙利用玩具,促进女孩交往。
女孩都喜欢玩玩具,作为家长可以鼓励女孩把她最心爱的玩具拿到学校与别的小朋友一同分享,让他们通过玩玩具来沟通感情。女孩首先享用自己的玩具,而后就会玩别人的玩具,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会逐渐学会与同伴分享,学会相互谦让,有助于培养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个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与人交往方面都很出色的女孩,她的精神世界也是开朗明亮的,她的笑容也是最甜美动人的。
正面管教:让孩子远离娘娘腔与假小子
几十年前,美国著名的预言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了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了男女性别逐渐趋于中性。而时下的“中性”的确已经作为一个时尚的词汇,频繁出现在我们面前。
走在学校的校园,我们不难看到超短发型、宽边眼镜的女生打扮,并且这样的人群还有增多的趋势,她们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不仅如此,一些男生性格文弱、细腻、敏感,女孩子却泼辣、粗狂,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也不是少数现象了。
香港中文大学的张雷教授曾经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近九成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化趋势。尤其是有90%的家庭都用男性化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女孩,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父母倾向于用传统的价值观来鼓励独生子女适应社会中的发展和竞争。
在北京海淀区某知名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干部中有9位是女孩。在小学,班干部由女生担任是很平常的事情。现在女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爱好特长,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组织活动,都普遍比男孩要强。
“假小子”已经成为个性的代名词,“野蛮女”也已经成为最时尚的元素。很多家长在对女孩进行培养和教育的时候,就希望她们在个性上能够迎接越来越多的挑战,能力更加全面,行动更加果断。
今天的社会,对女孩的认识趋于多元化,像李宇春那样的女孩反倒会受到热烈的追捧。张雷教授认为:女性中性化是全球大众文化中的一种趋势,并且还会包括男性女性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对于性别的认识已经采取更为理性的姿态,中性化作为一个时尚的词汇,越来越被我们熟悉。
有一位心理咨询中心的分析员这样分析女孩逐渐呈中性化的原因:因为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理论,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征优势的人比较灵活,更擅长人际交往,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具有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并且在学生圈里,性格洒脱、直爽、带点男子豪气的女孩在青春期的交往中更受人欢迎。
丽丽从小就喜欢和男孩子在一起玩,别人问她原因,她就说:“和女孩一起玩容易吵架,和男孩在一起玩,大家都会让着我,不像小女孩一样有那么多事。”丽丽不喜欢玩布娃娃,也不喜欢穿裙子,而喜欢爬树掏鸟窝,打弹球拍码号,性格大大咧咧的,别人都说她是个“疯丫头”。
丽丽渐渐长大了,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她周围的男孩子都把她当作是“哥们”,好像忽略了她是个女孩子,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一个都有了男朋友,丽丽有点着急了。
难道性别真的可以忽略不记吗?当性别失去了严格的分类之后,男性和女性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女孩可以具有男孩的出色品质,比如勇敢、坚毅,男孩也可以具备女孩的优势,比如细心、周到。但是,男和女毕竟是一种自然的属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进行颠覆,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那将会出现很多不自然的后果。
震震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同自己的妈妈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长辈们都很疼爱他,可以说是关怀备至。
在真正成长的过程中,家人也从来没有给他灌输过关于性别的知识,他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与外婆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很自在,没有感觉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上了小学之后,震震就很自然地和班上的女生玩到了一起。久而久之,就偏向女生的性格:说话小声小气,一副女孩子的口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娘娘腔”。男生们呢,常常嘲笑他,甚至是欺负他,虽然有一群“小姐妹”半路为他两肋插刀,可是震震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难过。
震震大学毕业之后,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家人帮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男同事很多,他无法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没有过试用期就被辞掉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作为家长,对“娘娘腔”和“假小子”现象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指引,避免孩子养成不男不女的中性性格。只有生理、心理都健康成长的孩子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和所能接纳的。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
不可忽视的中性化危机
很多家长在聊天的时候,会达成这样的共识:现在女孩的穿着、行为越来越像男孩子,喜欢穿着男士型号的运动衣,还和班上的男生以“哥们”互称;而小男孩,则开始喜欢上打扮了,流行穿粉色的T恤,每天早上一定要经过“精心打扮”才肯出门,保湿霜、啫喱膏都是男孩的法宝,个别男生的耳朵上还扎了耳洞。
男孩过于软弱,女孩则表现得积极进取,在现在的学校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问题出现在哪里?有些专家特地对此进行调查,并了解到了其中更严重的问题。
其一,对学习感兴趣的男孩在减少
一所重点中学的女高中生提到:全年级17个班级的900多人中,成绩位于全年级前50名的学生中,女生占到了3/4,而且成绩排到末尾的男生人数也比女生多。这位女高中生感到:班里大多数女生都表现得努力、认真、刻苦并严格要求自己,而相比之下男生则表现得缺乏自制力。有的男孩上课时会走神,发现成绩落后了也不思进取,甚至是自暴自弃,对成绩无动于衷了。
其二,男孩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有的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男孩在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孩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遇到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女老师。女老师喜欢听话的男孩,不太喜欢那种调皮捣蛋的男孩。而男孩的教育恰恰需要的就是宽松,不可以用很僵化的要求去管理。“男孩子要有抱负、有信念、更需要粗狂和豪迈。”
其三,男孩的抗挫折能力弱化,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
有一位老师深切地体会到,现在的男孩子和过去相比,男子气概弱了很多,没有表现出男子应该有的个性出来。“现在的男孩子很柔弱,缺乏责任和担当,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就会表现出来。”有些男孩说话的时候扭扭捏捏,生气就跺脚,真的是和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调查显示,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越来越趋于男性化,比如鼓励女孩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影响他人、领导他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男孩在不同程度上很明显表现出了女孩的阴柔气质。这种情况在校园里已经不算少数,教育中出现的性别趋同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足以引起社会的深思。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目前在全世界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美国有一个《男士健康》的杂志就曾经做过“美国男人心中最具性感的50位女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在男人的眼中对女人的评价标准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些以容貌骄人的明星们都排到了30名之后,美国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因其“有权力和自信心”而排名第一,相貌平平的政界精英奥尔布莱特居然排名第六。
女性群体的男性化以及男性群体的女性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独特的青年文化现象。对此,足以引起家长的思考,难道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性别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
答案是否定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忽视男生女生教育方式的差异。教育,需要更好地尊重性别差异。
1.面对儿子,父母要做出“阳刚”的示范
爸爸平时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告诉孩子男孩有着意想不到的力量,将来可以开汽车、开飞机,还可以坐火箭……周末的时候,带着他去爬山、去运动场、去骑行,等等。久而久之,性格柔弱的男孩也会慢慢了解自己的力量,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2.面对女孩,培养女孩的自信心
大多数女孩都是敏感的,一旦她感觉到别人忽略了她,就会认为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从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女孩小的时候都是妈妈的“小跟屁虫”,总是格外地依恋妈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的眼界也在逐渐开阔,她们的注意力开始更加关注、探索未知的新鲜事物。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一位父亲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从女儿上小学开始,我就注意鼓励和夸奖她,对她做事的态度进行肯定。
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就非常科学。这时如果父亲总是夸奖女儿漂亮,那女儿会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父母对女儿品质的夸奖,可以为女儿指引正确的努力方向。
时时把控孩子的性取向
无论男孩女孩,在幼儿期都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因而,导致孩子表现出异常性别取向的原因多半来自周围的环境,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最为直接,其次就是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作为父母,把控孩子的性取向至关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会对孩子有了一种性别的企盼。有一些父母生了个男孩,却偏偏想要个女孩,于是就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扭曲成长。
影响孩子的性别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1.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顺应异性相吸的天然原则,男孩一般会多少有恋母的情结,女孩会更趋向于恋父的情怀,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过于恋父母的话,则将来长大后会对同性更有好感,很容易出现同性恋的倾向。
2.父母的性别角色
如果父母双方所扮演的不同的性别角色比较规范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各自的优秀品质,会加深对父母的崇敬和爱慕。但是父母的性别特点不可过于悬殊。比如父亲过分男性化,母亲总是一副女性柔弱的样子,孩子会觉得父亲“高不可攀”,母亲看上去羸弱可怜,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很难对异性产生好感。
因此,作为父母,在孩子小时从小就该给孩子立一个明确的性别指示牌。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都感到头疼,觉得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说明,而且即便是有所关注,也是将目光投向生理方面。性教育该怎样进行,它的缺失会造成哪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果孩子从小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它看作是正大光明,那么他就倾向于发展成为正常、健康、幸福的人。
性教育应该是要结合性别角色进行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就是让不同性别的孩子展现出与性别相应的特点,即符合“原型要求”,男孩子就要体现出阳刚之气,女孩子就应该表现出阴柔之美。人类学家认为:人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而心理性别则在于后天的教育,这尤其取决于儿童期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家长还有其他的人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的性格给予指导,比如给女孩穿粉色的衣服,给男孩穿蓝色的衣服;把男孩称为“大胖小子”,把女孩成为“小毛丫头”;当男孩摔倒了的时候,父母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当女孩摔倒了之后,则被父母抱起来。通过这些提示让孩子明白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通过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能够明确自己所要扮演的性别角色,以及在这样的一个角色下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怎样尊重异性以及和别人的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就遭遇性别的认同障碍,对性别的认同出现模糊,长大之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出现大问题。
大力和小蕾是一对双胞胎兄妹,爸爸妈妈都注意到了对孩子的性别指导,同时还鼓励孩子向对方的优点学习。有一次家里的暖气管跑水了,大力表现得很勇敢,主动跑上前去堵住水龙头,爸爸妈妈高兴地表扬了他,还告诉小蕾要像大力学习。家里做卫生的时候,小蕾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爸爸妈妈就告诉大力应该多向妹妹学习。
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取长补短中快乐地成长着:大力吸取了女孩的优点,做事粗中有细;小蕾则吸取了哥哥的优点,表现得落落大方。
像大力、小蕾他们父母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性别没有优劣,但是各具特色,不论是男孩或是女孩,都应该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学习异性的优点,克制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完善全面的人格。这种“双性化”的发展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的特征基础之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
无论男孩女孩,既能够认可自己的性别,又善于吸收异性的优点,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性别平等教育。
男孩女孩的差异化教育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希望他们会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勤劳的人。与此同时,还希望女孩更加温柔富有同情心,希望男孩能更加坚定、果断。家长们都抱有这样的愿想,差异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不能为这些品质打好基础,当他们在成人之后很可能就负担不了家庭和社会的角色。比如,男孩在小的时候如果没有经受过锻炼,成家之后就干不了最起码的家务活,把家庭的责任推卸开。同理,女孩如果过于独立自主,缺少温和、耐心和宽容,将来便不可能照料好家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是为他们的一生着想,为他们做长远的规划,这样他们才能赢得一生的幸福。
著名思想家卢梭说:
既不能说一种性别完全不同于另一种性别,又不能说两种性别完全一样,也不能说某种品质隶属于某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具有这些品质的程度应有所不同,因此培养男孩和女孩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应有所不同。
男孩女孩的发育很早就表现出生理上的差异,体能也不一样。男孩一天的能量总消耗略高于女孩,他们通常会跑得比较快,臂力也比较好。而女孩的平衡感比较好。男孩的游戏通常比女孩的游戏更紧张激烈,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女孩则主要是玩和生活有关的比较平静的游戏,比如过家家等。
如果问一个女孩将来想做什么,女孩会说想当医生、老师、芭蕾舞演员,而男孩的回答则是宇航员、飞行员、科学家、警察等。孩子所倾向的职业与他们的性别有很大的关系。
在成人看来,女孩对成年人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男孩则有很大的攻击性和独立性。虽然孩子将来的发展与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教育却起着决定的作用。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对待男孩女孩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不是的。
男孩与女孩这些天生的差异促使家长不得不去思考:怎样促进不同孩子的心理发展。当男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习惯于和孩子进行交流,而女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则给予更多的安慰。在家庭中,女孩似乎总会比男孩得到更多的温暖、关怀和鼓励,受到表扬的时候也比较多,而男孩受到惩罚的时候相对更多。可见,在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教育问题上,还是需要遵从他们的性别特点,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方式一:父母分别做男孩女孩不同的偶像
通常来讲,女孩性格的形成受母亲的影响是最大的,男孩性格的形成受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
有的妈妈喜欢乱发脾气,经常对家人大喊大叫,给家庭制造一种不祥和的气氛。而有的妈妈对待家庭成员都很亲热,对丈夫很尊重,并且尽力教育孩子,让家庭有凝聚力。两个不同的妈妈肯定会培养出两个不同的女儿,第一个妈妈培养出来的女儿肯定不能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周到,而第二个妈妈培养出的女儿在将来一定是个好妈妈,她会把一种宽大友爱的气氛带到自己的家庭中。
同样的道理,如果作为父亲总是逃避对家庭的责任,对待家人粗暴且漫不经心,那男孩在将来长大之后也会具有这些特点,不能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如果父亲在家中能够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耳濡目染下的男孩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然,母亲对儿子的影响,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也同样重要。母亲那种鲜明的女性气质同样有助于男性气质的影响,父亲的那种男性气质则有助于女儿表现出女性气质。因此,双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
方式二:分配给男孩女孩不同的家务劳动
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家务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性别。对于男孩,可以让他做一点力气活,女孩则可以帮助妈妈摆摆餐具,洗洗毛巾。
妈妈可以带上女儿让她一起来做饭,还可以教她学一点纺织、刺绣方面的知识,教她发现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并尽可能地把美带到家庭生活中来。在与女孩的劳动过程中,妈妈要鼓励女孩爱护小动物和植物,教给女儿用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对于男孩,家长可以让他到黑灯的房间去取眼镜,让他帮妈妈背书包,帮爸爸修理椅子等等这样的活动。家长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他是未来的男子汉,是家庭的支柱,所以对他不要娇惯,要给他展示意志和勇气的机会。
正面管教:找到合适的教养方式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被性别化了。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将孩子安放在符合他性别的世界中。家长给小女孩穿上色彩柔美的衣服,戴上漂亮的饰品,而男孩的服装,无论从样式还是色彩都非常简单,并且毫无装饰。
毫无疑问,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孩子是男是女,他们自己起初并不了解,而这种性别的认同意识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由大人灌输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心理性别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时代的不同,社会对性别的态度也会产生变迁,以至于家长需要以不同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以期被社会所接纳。社会早就为男孩和女孩规定好了,他们所要在社会扮演的角色从一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当小男孩在玩布娃娃的时候,就会被认为是将来没出息的晦气兆头。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父母能够影响他的一生。而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要想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好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呢?
1.家长要读懂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把孩子形容为一本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非常丰富,可惜很多家长并不留心去了解,也不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就是缺乏互动。家长首先做到了尊重孩子,才会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认可。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应该养成平等协商或谈判的风气,凡事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再难以逾越的鸿沟都可以顺利地抹平。
2.要尊重孩子,并且允许孩子犯错
心理教育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在自尊自愿的状态下,才能够释放出自身的潜能。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才能逐渐培养起珍惜自己权利的意识。
相信每个孩子最初的心扉都是向父母敞开的,但是往往是因为不耐心的父母口无遮拦地抱怨甚至责骂,使孩子向父母关紧了诉说心意的门,他们情愿与自己的小伙伴去诉说,也再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一个字。可怜的父母虽然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却始终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都会有些后悔甚至自责,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以宽容抚平孩子内心的不安,并适时进行教育,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将父母的教诲牢记在心。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不犯错,因为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恰好就是我们要教他的时候,这是实行教育的黄金时刻,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抓住这最好的教育时机。可惜的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看到孩子犯错误了,顿时火冒三丈,失去了冷静,只顾得生气忘记了教育。父母这样的态度,也可能使孩子因为恐慌而做出撒谎、抗拒,甚至出走的举动,导致问题复杂化,甚至会演化为一场悲剧。
3.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要表现出宽容和鼓励
宽容对孩子的感动胜过惩罚的教育,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会促进他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继而对自己更有信心。
无条件地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孩子。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有待挖掘的巨大的潜能,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喜悦。
教育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制定不同的教育原则。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气质之美与其说是来自内心的修养,不如说它是来自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这种欣赏力就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同流俗。
——法国罗曼·罗兰
找准女孩的教育点
正如现在社会所宣传的那样,真正会理财的人,不是赚了很多钱然后大手大脚的人,而是能够在有限的经济收入条件下,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人。同理,会教育的人不是一天到晚都守着孩子不放松的父母,而是在保证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成长的条件下,教育得最轻松最自如的父母。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合常理的现象:经常被父母管这管那的小孩,反而什么都不会做;很少被父母批评和干涉的小孩,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强。是因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吗?当然不是,而是两种家庭的父母在教育上的着力点不同而已。
当你找到了正确的教育点,可以像科学家说的那样,用一个支点撬起整个地球来。我们可以看看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本名玛丽,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失业后承包了学生食堂,年幼的玛丽也要帮忙做饭。父亲告诉他:“你要热爱你的民族。”这句简短的话,对居里夫人一生都产成了无尽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玛丽当了家庭教师。后来,她到巴黎索尔本学院刻苦求学,废寝忘食。最终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
1914年当德国侵略军逼近巴黎的时候,居里夫人带着大女儿毅然走上了反侵略战场。居里夫人研究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发电,在汽车上安上一套X光射线设备,士兵们亲切地叫它“小居里”。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放射性元素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白血病。同时,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要求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居里夫人日病逝,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玛丽的父亲用一句话成就了女儿伟大的一生,一个热爱民族的女孩,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同样的,居里夫人也用一些简单的生活哲学,养育了一对优秀的女儿。
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居里夫人没有把小孩子扔在家里让她和姐姐玩耍,以科学之名推脱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在笔记本上,居里夫人像做实验一样每天记载着小女儿的体重、吃的食物和乳齿的生长情况。“伊蕾娜长了第七颗牙,在下面左边。不用人扶,她可以站立半分钟。三天以来,我们给她在河里洗澡,她哭,但是今天她不哭了,并且在水里拍手玩水……”
在一本食谱的空白处她写道:“我用八磅果子和等量的冰糖,煮沸十分钟,然后用细筛过滤。这样得到四罐很好的果冻,不透明,可是凝结得很好。”
居里夫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时,特地带上了女儿伊蕾娜,让她与自己分享这份荣耀。“一战”爆发以后,居里夫人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是否同意将保障她们生活的财产捐给国家,两个女儿都欣然同意了。随后,她们又加入战地救护的队伍当中。居里夫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亲自创设并且指导装备了20辆X光汽车和200个X射线室。没有司机的时候,她就自己开车到外面营救伤员,遇到故障,她就下车自己动手修理。
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居里夫人并没有比别人有更多的优势,她有科研项目,还是一个寡妇。但她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使一切都不能将她击倒。这种品格,也影响着她的女儿们,最终,伊蕾娜也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每个孩子都可成才,关键是找到激发其潜力的关键点。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出身再平凡的孩子也能成大器。
利用现有资源对女孩因势利导
很多在北京读完大学或工作过的人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多去几家博物馆、多逛几个展览馆,多听听歌剧,多看看电影,多参加比赛……总之,北京这里的资源都被自己浪费了!”
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如果你想给女孩很多书,你可以带女孩去市里最好的图书馆;如果你想要培养女孩的音乐天赋而苦于没有很好的乐器和教师来教她,至少你可以让她多去听听学校的音乐会,去音乐学院的小路上走走,感受一下艺术氛围。
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进行时,会让很多父母在精力上和能力上捉襟见肘。如果你将教育看成是女孩的“社会化”,你身边就有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利用。
有形的资源,是图书馆、博物馆这类的公共设施。但是很多人即使身在大都市,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比图书馆有价值、有能量的教育资源被忽视。比如我们的成长环境、时代的背景,等等。也许这样说很多家长都不是很明白,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的记者法拉奇的故事。
法拉奇出生在“二战”中,当美国飞机轰炸她居住的佛罗伦萨时,她还是个孩子,蜷缩在一个煤箱里,恐惧得号啕大哭。一旁的父亲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给了她一记重重的耳光:“女孩子是不哭的。”从那以后,法拉奇跟着父亲从事地下活动,学会了使用手榴弹,父亲的英勇形象也成为让她骄傲和效仿的对象。
亲眼目睹“二战”的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我不知道纳粹分子和德国人是两码事,所以我对德国产生了刻骨仇恨。”仇恨和反抗,是法拉奇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生存智慧,直到她成名之后也承认:“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这个吻擦干小女孩的眼泪,带走了她的懦弱,让她像一个勇士一样勇往直前。
法拉奇从16岁开始做新闻写稿人,22岁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记者,她的新闻稿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让她得到了在更大的媒体工作的机会。但是,她从不认为自己只是个记者,“想想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他们是被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一直想像海明威那样,做一个虽然从事新闻工作,但是不失自己的作家才华和声誉的撰稿人。
也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法拉奇做事总是充满激情,但也比较任性。她采访皇室成员的时候,记者们要求她召开记者招待会,第二天报纸的标题是《她让皇后等待》。诸如此类的事件多了,人们渐渐感受到了法拉奇的风格。
这种风格为她赢得了读者,但也让她失去了工作,因为她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愿意做别人强迫她做的事。当她收到解聘通知单时,编辑对她说:“永远不要往吃饭的碗里吐口水。”
“我就要吐,然后给你吃。”
其实,法拉奇不是在往自己的饭碗吐口水,她不愿意弄脏自己的碗。她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在她的文学作品《印沙安拉》出版以后,法拉奇就不肯再谈论她早期的《好莱坞的七宗罪》和《无用的性别》。她觉得自己年轻时候的文章都不成熟,那些花俏“会损害严肃负责”的形象。这两本书她拒绝再版,还强烈反对选取她的文章出版作品集的行为,“我觉得这样做太可笑了”。
法拉奇从不向权利谄媚,越是想让她“冷静”的人,越容易引发她的报道热情。或许她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在撰写新闻,而是在完成一部荒诞离奇的小说。
战争让法拉奇变得坚强,而把魔鬼一样的战争变成教育的阵地的,就是法拉奇的父亲。“你必须学会如何活下去,而不是流眼泪。”这样的话对年幼的法拉奇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生命课。
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任何一个困难,任何一次失败,任何一个新朋友,都是教育的绝佳机会。正如艺术家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教育资源的父母。
培养女孩灵魂上的富足感
西方有种说法,当人死亡之后,他的体重减轻了21克——那是灵魂的重量,他们还说,由于狗死后体重没有变化,因此狗没有灵魂。灵魂,被科学家们在完全密封的环境中称出来的这个数字,用更直观的说明是,不足两袋速溶咖啡的重量,但对人却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原则,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我们就说他是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形象,比如华盛顿鄂文的《魔鬼和汤姆沃克》中的汤姆,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魔鬼对他说:“你要勒索债券,取消抵押的赎回权,把商人逼到破产……”汤姆利用魔鬼交给他的方法,变成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他为了炫耀自己,给自己造了一栋大房子,然而由于他的吝啬,房子的大部分没有盖完,里面也没有家具。他给自己配了马车,但是却要把马饿死了;鄂文在文章中这样描绘:“当那些没有上油的车轮在车轴上尖叫悲鸣时,你会觉得你听到了他压榨的那些借债人灵魂的呼喊。”
像汤姆那样的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的人,任何国家的历史中都有很多。他们不仅存在于作家笔下,更存在于生活中。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灵魂,他们的一生都将和罪恶、耻辱、贪婪相连。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往往越是富有的人越容易迷失灵魂。原本在贫穷的生活中能够勤勤恳恳的人,突然一下子暴富之后,往往会丢掉以前吃苦耐劳的习惯,贪婪懒惰到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物质就像是灵魂的宿敌。隐居深山清贫度日的人往往志向高洁,身居闹市尽享荣华的人往往流于恶俗。
所以,我们在讲富养女孩的时候,似乎是在宣传一个矛盾的思想:既然要让女孩在物质上得到尽可能好的照顾,那又为何在意灵魂上的富足呢?
因为灵魂的贫富,才是生命的贫富标准。一个富有的人可能是一个精神上的乞丐,一个贫穷的人可以是思想上的富翁。
金钱固然很重要,理财也是人生必需的课程,但金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只看重富养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女孩的精神成长,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长一短,是不能匀速稳当走路的。越是在强调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父母越是要保护好女孩的心灵,让她在精神上成长得健健康康。
明清时期,有个名人叫王夫之。他是个大学问家,曾经组织过反清复明的运动,晚年在湖南西部的石船山上写书。他们家世代为官,家境很好,也很有名望。
他嫁女儿的时候,人人都想看一看王家的家底到底怎样,以为他会准备什么稀奇嫁妆。结果,新娘子上轿之前,王夫之拿出一个小箱子,交给女儿说:“这是我为你准备了几十年的嫁妆。”媒婆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书和纸稿!
见到众人失望和惊愕的表情,王夫之对女儿说:别小看箱子里的东西,那是我一生研究的学问,说的是怎样做一个有骨气、有出息的人的,什么金银财宝也比不上有用的知识。
女儿明白了父亲的用意,顿时觉得非常骄傲,风风光光地上了花轿,热热闹闹出嫁了。
别人嫁女儿要求风风光光,但是王夫之嫁女儿只送书本。因为他坚信学问对女儿生活的帮助,比任何嫁妆都值钱。一个女孩到了婆家不明事理、不知道孝顺长辈体恤亲友,不能好好地扶持丈夫的事业,不能给孩子们树立正面的生活榜样,不能把做人的道理和读书的方法等传授给孩子们,这样的女儿嫁出去也难得幸福。
把书籍当成女儿的嫁妆,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因为我们往往看重了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人过得幸福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上的满足与否。理性的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女孩在精神上的感受。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被关爱、被呵护。
公主气质是富养出来的
提到公主,很多人都会第一个联想到那些童话中美丽、善良、单纯的主人公。公主最大的美丽就是能够赢得别人的喜欢,而这放到现实社会,就是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关心和信任。
提到气质,我们也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内向、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是一种气质美。
气质美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谈举止等表现出来的。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气质。
气质是女性征服世界的利器,就如同一座山上有了水就立刻显现出灵气一样。一个女性只要插上了气质的翅膀,就会立刻神采飞扬、明眸顾盼、楚楚动人起来。
富养女孩,就是要将女孩养育成一个“公主”,不单纯指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富养二十载,女儿必定美丽、温柔、贤惠,善察人意而又心地善良、纯真、诚实、不吝啬,多情而不软弱。自重自爱,平易谦和,彬彬有礼,心胸开阔,不叽叽喳喳于大庭广众,不搬弄是非于朋友同事之间。
莉莉安妮·贝当古的确是欧洲少有的“公主”级人物。不管是作为“欧洲最富有女人”,还是法国部长安德烈·贝当古的妻子,她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但奇怪的是,这位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法国欧莱雅集团创始人欧仁·舒莱尔的独生女莉莉安妮·贝当古,在媒体眼中却一直是个神秘人物。
据英国的《欧洲商业》杂志报道,莉莉安妮拥有近1270亿法郎的资产,并且这一数字还以每年100多亿法郎的速度递增,这使她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女首富。
15岁起,莉莉安妮就在父亲的公司里学习,逐渐成为管理公司的董事。1957年,31岁的莉莉安妮正式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拥有欧莱雅公司27.4%的股份和瑞士雀巢公司3%的股份。父母给莉莉安妮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让她的能量得以尽可能地发挥。
25岁那年,莉莉安妮患上结核病前往瑞士休养。在那个美丽宁静的度假胜地,她邂逅了安德烈·贝当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出现,往往就容易一见钟情,于是他们开始了甜蜜的爱情。
安德烈一直在法国政府里担任重要职务,1970年,他率团到中国访问,成为第一位受到***接见的法国部长级官员,莉莉安妮也陪同丈夫会见了***、***等人。
在巴黎社交圈里,贝当古夫妇一直行事低调。莉莉安妮还有一件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事情,那就是在世界五大洲的五位女首富中,她是唯一一个没有离过婚的女人。
莉莉安妮的最大爱好是做慈善事业。爱心就像燃烧着的火焰,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够温暖自己,所以1987年,贝当古夫妇成立了“贝当古—舒莱尔基金会”,在旺多姆广场这所普通的屋子里,莉莉安妮任基金会主席,主要包括救助贫民、医学研究、历史遗产保护等方面。
也许,你觉得莉莉安妮实在是太幸运了,生在这样一个“有前途”的家庭里。但富有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带给人的就一定是好处。有时候大量的金钱和财产、权力,也是一个巨大的任务,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驾驭,极有可能被这些外物所累。对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来说,教育女儿如何适应这种显赫、引人注目的生活,也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亲没有及时手把手地引导莉莉安妮为自己的公司工作,没有交给她为人低调、踏实、忠于婚姻的品格,她也极有可能和很多富翁一样,沦为金钱的牺牲品。
女孩需要富养,但是“富”养更需要学问。一个心灵富足的女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夺目的光芒。而一个没有气质的女子,即便她生得再美丽,也显得俗气。
就如同莲花的美,初看上去并不给人以惊艳之美,然而它清丽不媚的气韵,不蔓不枝的姿态,超脱自在的淡定却比惊艳更经得住把玩。美貌的容颜和诱人的身材,都容易在岁月中蒙尘,唯有女子的气质,才是其一生典雅相随的根本。
如果不想把你的女孩培养成“花瓶”,想让她从容优雅为人赞叹,那就要重点打造她的内在气质,把爱当作最好的养料,在女孩的成长中不断地给予爱。慢慢地,高贵的公主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养育女孩:从细节开始,教会女儿学会感恩
在孩子眼里,金钱可以帮他们买到玩具、零食以及其他好玩的东西,可以让他们在游乐园尽情狂欢,也可以让他们享受很好的生活。他们往往不知金钱的来之不易,甚至会认为,父母的金钱就像蘑菇,取走以后就会长出新的。这样的误解很容易让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节俭生活。
不懂感恩的人,就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就会变得冷漠、自私,只知索取,不懂付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融入社会,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的孤独感,更无幸福可言。
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幸福,实际上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自己比他人得到更多时,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生活在北京的人与生活在武汉的人,平均收入会有较大的差距,但拥有幸福感的人群比例,却不会有什么差距。我们常问自己:“我的房子是不是比邻居的更漂亮?”而不是:“我的房子是不是够用?”
具备感恩之心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与朋友或家人聊天、听音乐、帮助他人等都是感恩的表现。那些最让人感到幸福,譬如爱、朋友、家庭、尊重、对生命价值的信念等,也都因感恩之心所起。
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父母教孩子学会感恩应该从生活的一些细节开始,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要尊敬老人,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帮助别人,同时也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好等等。总之,点点滴滴都能当成感恩教育的素材。
教育女孩感恩,首先要教育她感恩父母。家长可以给女孩讲动物反哺的故事:乌鸦长大后,还返回来喂自己的老父母,就像当初父母喂自己一样。鸟类都能做到感恩父母,更何况人类?人类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感恩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清晰可见,比如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当朋友遇到难题时鼎力相助,下雨时给别人撑起一把伞,等等。告诉孩子,懂得感恩是最平凡的举动,也是最高尚的行为,应该抓住每个感恩的机会。
有一个母亲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
铭铭快8岁了,当年,妈妈在生铭铭的时候难产,情况危急。医生们采取了果断的措施,经过全力抢救,终于使母女俩脱离了危险。
因此,每年铭铭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就会带着她到医院看望当年保她们母女平安的医生,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如果因为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去医院,她就会让铭铭打个电话问候医生。
父母要教育孩子不仅对于曾经有过“大恩”的人抱有感恩之心,并且对于别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多年前,一个单身女子的隔壁住着一户穷人。一天晚上,当地停电了,单身女子点起蜡烛。不一会儿,突然听到邻居小孩敲门。
她打开门,小孩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以为小孩子是来借蜡烛的,于是对孩子说:“没有!我这已经是最后一根蜡烛了。”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小孩微笑地说:“阿姨,我就是来给您送蜡烛的。”说完,从怀里掏出两支蜡烛。“妈妈和我怕你没有蜡烛,所以我给你送两支过来。”单身女子问小孩:“你告诉阿姨,为什么要给我送蜡烛呢?”小孩儿说:“阿姨,您平时的灯光总能透过窗户照亮我家。我妈妈说我们要懂得感恩。”
犹太父母认为,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相信,只有懂得感恩,孩子才会去帮助别人,关爱他人,才不会成为一个“自私鬼”。
在犹太家庭里,每当和孩子闲聊时,父母总是有意地让孩子说出自己需要感谢的人或事,这样,孩子就会把这些人和事牢牢地记在心里,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们回报。不仅如此,孩子在感恩的过程中,也学会去帮助别人,同别人分享快乐。这种美好的品质不仅给她带来心灵的慰藉,而且还会使她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行游戏怎么压才能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