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动手机 也没别人动 莫名其妙微信朋友圈上传动图就评论别人了还是骂人的话 微信也没下线

(戒酒少女)
(回到过去)
第三方登录:七年前我们一起“骂”过的微信_凤凰财经
七年前我们一起“骂”过的微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七年前我们一起“骂”过的微信 最近,沉寂已久的微信仿佛打足鸡血,频繁更新,一波骚气的操作,终
原标题:七年前我们一起“骂”过的微信
最近,沉寂已久的微信仿佛打足鸡血,频繁更新,一波骚气的操作,终于在“可以把浏览的文章缩小为浮窗”的新功能上线后,赢得大多数人拍手称赞。
今天是周六,陪大家聊个轻松的话题。
随着微信升级新版本,昨天中午,一张带着历史气息的截图在榜哥的朋友圈刷屏,(投黑马 Tou.vc 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内容是七年前微信刚刚上线时的一组用户评价。
大家试着感受一下:
怎么样?句句扎心。
看着七年前的这些差评,既朴实又清奇,你们是不是也哭笑不得,只能和榜哥一样感慨:
当初谁能想到微信会有今天!
七年前那些奇奇怪怪的“差评”
日,微信上线了。
虽然,有微信七年来,一切都已被改变。随着微信生态的丰富和拓展,(投黑马 Tou.vc 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今年以来,更是有很多人开始鼓吹“微信互联网”的概念。
不过,和所有手机软件应用一样,App Store里留下了不同时期大家对微信各个版本的评价。
在不同的维度上,翻看App Store里微信App的“评分及评论”,它们见证微信,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应用,一路成长为移动互联的庞然大物。
从时间上看,大多数给微信打出最低1星的评价,都集中在七年前,即微信刚上线的时候。很多人甚至直接打出“不好”“一般”“垃圾”……
一起来见识下当年的用户是如何吐槽微信的。
1. 腾讯骗子!!!不能给手机发短信
Emmmm……让我们闭眼回忆一下,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移动互联网的大风刚刚刮起。那时候流行的是在电脑上用飞信给手机群发短信。
当时,这个脸上只有嘴的飞信,比脸上没有嘴的微信还要火。
所以,微信面世不久,我们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评论,比如,有下载安装过微信的用户吐槽:
这也叫信?根本不能对手机发短信……
其实,我才是信……
2. 请问……这和QQ有啥区别?
根据公开资料,最早的手机QQ诞生于2003年,没错,就是那个功能机横行,大家还在被诺基亚统治的洪荒时代。
等微信出道的时候,无论是功能还是在移动端的用户体验,手机QQ都已更新迭代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积累起庞大的用户基础。
所以,很多早期微信App评论的焦点集中在:用这个……还不如用QQ?
其实,最初微信能用QQ账号直接登陆使用,同时,也可以方便地添加QQ好友为微信好友,借助QQ庞大的用户群,微信在发布之初便拥有极大的优势。
但就是这个和QQ打通的功能,也引来非议一片。
3. 指责微信是……抄袭!
七年前,微信诞生之初,类似的产品除了飞信,还有小米的米聊,而且先于微信上线,至于微信有没有抄袭后者,七年来,这笔旧账时不时会被网友翻出,讨论一番……
2010年12月,比微信面世的时间更早,米聊发布安卓版本。特别是两款产品存在诸多相似的地方,即便是七年后的2018年初,还有人不依不饶,在腾讯公关负责人张军感慨微信走过7年的微博下呛声:抄的小米的米聊……
而七年前的微信产品评价里,这样的声音就更多见了,不难看出,有很多还是米聊的用户。
以及,其它各种吐槽……走一波:
七年后大家对微信还有哪些建议?
看完七年前的用户对微信的差评,很多人一定感触颇深。在随后的日子里,微信一步一步更新换代,最频繁的2011年几乎每月上新一个版本,增加几个新功能,比如:
2011年3月 支持多人会话,方便您在手机上开展小群体讨论。
2011年4月 发消息的时候,支持插入表情,为您增加了一种表达方式。
2011年5月 对讲机:可以群聊语音对讲,新潮好玩。
2011年6月 寻找手机通讯录好友:选择启用手机通讯录后,系统会自动帮您找到通讯录里正在使用微信的好友。
2011年8月 支持视频即拍即发,支持查看附近的人,支持修改群备注名称。
2011年10月 支持通过摇一摇手机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
从朋友圈、公众号、抢红包到支持支付功能……随后的七年间,这款产品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奇迹,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投黑马 Tou.vc 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其背后的主导者Allen也被推上神坛,“微信之父”的名声甚至溢出互联网圈,成为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产品经理。
这次,除了七年前的差评,我们还截取了一些App store里用户对目前微信功能的建议。
比如,希望微信群能像QQ群一样,群主可以撤回群成员的消息。
还有很多人希望可以更改微信账号,哪怕给一次机会也好。
以及,脑洞清奇的……夜间模式!
还有,希望视频聊天有美颜、瘦脸、大眼功能……(这位宝宝,你这是想要全网直播吗?!)
以及,其它千奇百怪的建议。
七年,微信从一款即时通讯类的手机应用,野蛮生长为微信生态,乃至成为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
但一切都是从简陋的对话框开始的。估计很多人都没见过,微信1.0 for iPhone(测试版)的页面长这样:
微信底部还只有两个tab,一个通讯录,一个设置,简陋到不能再简陋:
七年前,在下载评论区给微信一星差评的人,一定不曾想到,这款应用几乎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一边看着那些神评论,一边感慨着时代的变化,微信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吐槽中,敲敲打打,不断改版升级,成长完善……
有人说,再多的赞美之词,对微信,都不过分;再多的称赞,对张小龙,都名副其实。
还有人调侃,翻开七年前的微信评价,发现生活就是一场场的打脸。
七年前,你给微信打了几分?七年后,你对微信还有哪些期待?
(文章来源于:钛媒体摘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虎扑国际足球新闻
环球网台湾
环球时报公号
小鱼剧透社
南京区街一号
虎扑中国足球新闻
唐宁街上的猫
影评人伍脊六兽
环球时报公号
李喜林篮球绝杀
军武次位面
水瓶观世界
余生只愿笑
军事白虎堂
无限哈罗威
军事白虎堂
环球时报军事视频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微信最近的朋友圈,朋友更新动态后,只能看到好友的回复,看不到别人的评论,让人看了一头雾水,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原因吗?
我的图书馆
微信最近的朋友圈,朋友更新动态后,只能看到好友的回复,看不到别人的评论,让人看了一头雾水,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原因吗?
【的回答(68票)】:这个设计是个学的半半拉拉的设计。这个朋友圈可以看做是path的简化版,只能发照片,并且只能看到好友的留言。这个设计从战略上说也没什么错误:熟人社交,只能看朋友的照片和留言,而陌生人说的话看不到。问题是某些细节考虑的不到位:比如A是我的熟人,B不是。A发了一张照片,B评论了,A又回复,最后他们俩对话。这样我就能看到A的照片和所有A跟B说的话,但是B说了什么我却看不到,我甚至不知道B说话了,仿佛A在和空气对话。从用户体验上看,这当然是糟糕的,谁也不愿意看半截子对话,一头雾水;从功能上说,其实也没有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比如A说:“好呀,那就晚上如家见吧。”虽然我没看见B在说什么,但是也能猜到A在跟某个我不认识的人约炮。你说这叫保护了个人隐私么,简直比直接让我看见B说什么还糟糕。因为如果我看到了B,也许发现A和B是恋人或者夫妻,虽说公共场合大谈方式略显不雅,但也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现在我根本不知道A去跟谁开房,自然而然会感觉A的私人生活比较糜烂。当然了,更有甚者,其实B说的是:“hi,张小如回北京了,约我们去他家聚会,你来么?”你看看,这么一段纯洁带有小清新风格的对话因为缺乏上下语境竟然变得这么龌龊。所以虽然整体来说还是个很好的软件,但是朋友圈的细节设计上还是很需要改进的。【戴勇的回答(24票)】:当要问起“某产品为啥要这么做”时,应先认清一件事情,就是任何产品策略的制定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微信既然决定了在朋友圈内采用了“双方的评论只有双方的共同好友可见”这个机制,那一定是这个产品的主导者认为,“做了”比“不做”对产品的发展更好。于是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对微信这个产品的利弊:弊端:上面的都说了很多了,我也认同这个设计的确会带来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使用者未了解这个功能时,会产生一些困扰(比如看到照片主人在对着空气说话)。所以这个点主要的弊端就是一部分用户可能会因此对产品本身产生一定的负面印象。好处:亲们,是安全感,以及心理舒适区。为啥呢,先从浏览朋友照片时的用户视角来看;即使我自己不知道这个设计,但在所有的照片下面,我都看不到一个陌生人发的评论,全都是一堆好友(自己的微信朋友)在那里聊来聊去,完全是个熟人社区的感觉啊,这时我去评论别人的时候,心理门槛是很低的。想想看,当你在人人网里想评论一个高中同学发的照片,但在照片下面看到一堆不认识的人在那里回复,你还能发得下去吗?但就朋友圈这么一个设计,让用户轻松进入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然后,以回复照片的用户角度来看;本来我不知道你加了什么人,我回你的照片时可谨慎着呢,万一你加了我领导呢?但现在我明白了我的发言只有我自己的朋友能看见,那我就确定了,然后再选择我想说的话(在互联网上,人类从来是先明确听众,再发表言论的),这就是发言的安全感。所以,这个设计的好处是提升了朋友圈的熟人社区氛围,降低了互动的心理门槛。如果你是张小龙,权衡一下利弊,你做不做这个功能?【王跃华的回答(4票)】:隐私设计,你看不到非好友的评论。【Kubar的回答(8票)】:看半截对话我不认为是一个很棒的点子,任何一个访问者的体验心情都很糟糕。并且隐藏的只是非好友的留言,好友对其他人的留言,你依然可见。我想既然你去看该好友的朋友圈,你对TA的兴趣远远高于在其中留言的其他人吧,隐藏其他人的留言就能保护隐私了么?我的观点:要么不做隐藏,泛社交化,好友的朋友圈也不失为一个拓展关系网的渠道;要么完全隐藏,作私密社交,完全的排他性会给用户特殊的心理暗示和独有的感觉;但是,由于摇一摇、漂流瓶和查看附近功能的存在,我不认为微信想做单纯的熟人社交,那么朋友圈的半私密化是没有意义的。【Tony的回答(3票)】:极其不合理的设计,经常看到这种与空气对话的评论搞的人莫名其妙。如果是从保护隐私的角度来讲的话那就把与非自己好友的回复都隐藏掉【SuperK的回答(3票)】:已经改进了,在朋友圈里评论时,如果点击好友的评论(显示回复某某)将只会有你和好友能看到;如果直接评论,没有具体的回复对象,你的所有好友将会看到。在朋友圈还有个特性是您回复给A好友的评论如果B与你和A互为好友那么B也能看到。【施哲楠的回答(2票)】:看到这个问题我就笑了,我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做个一些小功课,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是专门对朋友圈设计的一个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周伯勤的回答(0票)】:有这个差异化我觉得比较好。所有对话就相对私密了。有些时候你不希望一些和朋友的讨论会被同事看到。【广志的回答(0票)】:有待改进,但是如果只对某人回复,那就应该只有那个人可以看到【文涛的回答(0票)】:朋友圈中的信息,非好友的评论你看不到,对非好友的回复你也是看不到的你看到的只有:好友的评论、对 好友评论的回复、发朋友圈本人对自己的回复【君临天下的回答(0票)】:的确不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现在还没改进吧?原则上应该都看不到【齐天的回答(0票)】:觉得不好需要改进的人都是什么想法?这些人为什么这么迫切的想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呢?这是一种病,得治。【熊金雷的回答(0票)】:这个问题,在一个业内的微信组中,马化腾自己的回答,我觉得是认真考虑后的选择,他认为:如果依照传统的回复方式,回导致用户界面太重了,使用的体验太像论坛。【March Liang的回答(2票)】:Path和微信朋友圈真的不是一个东西。说微信是学Path半拉设计的,可以歇歇了。微信是一个简洁的,目的明确的,熟人之间分享照片的移动社区。使用场景,用户分享意愿,都显著区别于Path。Path有什么,微信没有,就是学了一半?得了吧。朋友圈是真正的熟人社区,它不从时间线里获取别人的社交图谱。何为熟人?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过来问你,『给我看看你的通讯录,我找李开复。』你能同意吗?李开复能同意吗?一样,主人的朋友的评论,你不认识,在朋友圈的使用场景里,对你就是无用的。难道还想链接过去加好友不成?再者,点击回复给某评论者的消息会对其他人隐藏功能,这样的设计确实隐性了一些,不过,就算给别人看了,又怎么地了?看的人在乎?用户本人在乎?成本很大吗?另外,想加陌生好友,请去『摇一摇』。--Updated,请问前面说微信朋友圈是学Path的半拉设计,还没学到位的朋友。如今Path3.0更新了通讯功能,以您的敏锐观察,是不是会说Path成了个学微信的半拉设计,还没学到位呢?原文地址: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的位置: >
微信朋友圈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评论
微信朋友圈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评论
大家经常在空间评论和查看说说,不管是谁发表的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么朋友圈中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在微信回复评论别人能看到吗?这个问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其实微信朋友圈的评论不是所有人能看到的,那么微信朋友圈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评论呢?本文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因。
微信回复评论别人能看到吗?微信朋友圈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评论?
先来说说,为什么主人回复别人的我看不到?我回复给别人的评论,我的好友们也都看不到?
见下面图①,看到红框里的A回复B了吗,相当于A和B在私聊,你看不到他们的聊天内容,当然有例外,除非A和B都是你的微信好友,那么你就能看到他们的私聊内容。
那么,这种私聊是如何发的?
下面看图②,看到红框里的灰色文字了吗,点击你想回复的好友昵称,就能看到A回复B。那么A回复了B,B就能收到A回复B的此条消息。
那么,为什么有时看到的是主人在自己的说说下面评论?
下面看图③,主人不一定真是吃饱了没事干,自己评论自己,而是在回复主人的好友评论而已。
看到红框里的灰色字体了吗,评论,主人没有点击好友昵称A,B,而是直接点击评论进行回复,那么A,B都能收到主人的此条消息。而且主人的好友也能看到此条评论。
最后,告诉大家的是,微信的朋友圈与说说不同。如果互相都是朋友则都能看到,如果张三、李四、马五都和主人是微信好友,而张三、李四、马五之间并不是微信好友,那么他们之间是互相看不到评论的,只要主人能看到他们所有人的评论,他们也能看到主人的回复。
上一篇: 下一篇:请不要再拿微信 60 秒语音轰炸我了!超长消息连外媒都看不下去了 -ZAKER新闻
INSIGHT CHINA
你发微信喜欢发语音,还是发文字?你是不是也比较讨厌别人发你一大段 60 秒的语音呢?最近,关于微信的语音文字之争甚至都惊动了外媒,多家媒体报道采访了年轻人对于微信语音的看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From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号:Chinadaily_Mobile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某天,你刚忙完,打开手机微信,发现收到了某人的 N 条语音……条条时长 50 秒 + ……差不多就像这样……于是你很崩溃,点开一条条听,边听边想,为什么语音不能快进,或者跳着听……大概因为太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事儿引起了外媒的注意……《华尔街日报》、福克斯新闻等最近就报道了语音这点事儿。《华尔街日报》:收到妈妈的消息,中国人还是更喜欢无声模式福克斯新闻网:嗨,我是妈妈——为什么语音消息阴魂不散外媒报道说,现在微信语音已经是老年人的专利,还有一些较为忙碌的群体,比如销售、司机也会用。Now, voice messaging is seen as the province of seniors, plus a few on-the-go groups such as salespeople and drivers.现在,语音消息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专利,还有一些诸如销售和司机这样忙碌的群体会使用。文章作者表示,现在用微信语音的人已经不多,频繁使用微信的人大多数自私、没文化、年纪大……When I asked my followers on the Twitter-like social-media platform Weibo whether they use WeChat voice messages, the majority of the nearly 200 who responded said they disliked them and described heavy users as
selfish, uneducated and old.我问了将近 200 个微博粉丝他们是否会发语音消息,他们大多数人都说平时不会发语音消息,并且认为频繁发语音的人自私、没文化、年纪大。文章还引用了微信 2016 年年度报告,报道称虽然 55 岁以上用户占比较少,但他们发送语音消息的占比却明显高于年轻人。WeChat's 2016 user report shows that while people over 55 made up only 1% of the platform's user base, one out of five messages they sent were voice, compared with one in 10 for users under 21.微信 2016 年年度报告显示,55 岁以上用户虽然只占用户总数的 1%,但他们发送的消息中五分之一是语音消息,但 21 岁以下的用户发出的消息中,语音占比则为十分之一。作者采访了一些微信用户,询问他们对语音消息的态度,其中一个受访者刘兆建(音译)表示,语音对发送者来说确实很方便,但对接收者却是负担(it conveniences the sender but burdens the receiver)。对很多人来说,语音被看作是一种困扰(voice messages are seen as an intrusion),加上现代社会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ed),没人想收到语音。文章还举了一个例子:32 岁的王子宛(音译)就常收到妈妈的语音,有时候多达十余条。She dreads having to listen to them one by one, sometimes over a dozen in total, and having to listen again if she misses something. "I really don't want to open them," she says. "But what can I do? She's my mom."她很怕一条条地听语音消息,有时多达十余条。如果漏掉了什么,可能还要重新听。" 我真是不想听,但有什么办法呢?妈妈毕竟妈妈。"听了女儿抱怨,妈妈也在努力地尽量打字,但她还是觉得,文字看起来冷冰冰的(texting seems cold),而且对上了年龄的人来说很困难。她和同龄人聊天,也都用语音。王子宛见过妈妈和朋友聊天的样子,打了个形象比喻:They use their phones like walkie-talkies.她们是把手机当对讲机用了。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文章最后,作者引用 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的话说,读 100 字平均需要 9 秒,但是听 100 字语音平均却需要 22 秒:Only when you listen to WeChat voice messages will you find out how long a minute is.只有你听一条微信语音,你才知道一分钟有多长。此文一出,不少中国网友都坐不住了,直呼被戳中……PlutoALBA:连发几条语音,听了第一条,后面的还会自动播放,一不小心就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公放了……特别讨厌!Keanyllllll:方便自己,不顾他人墨尔本 ed 墨:讨厌语音,没有文字那么一目了然,更有时候不方便听语音。楊姢:福建的,转过文字,呵呵,自己都看不懂为此,微博上发起一个关于 " 你喜欢听语音还是打字?" 的调查,结果超过 70% 的网友都选择了 " 打字,一听语音就哆嗦 "。①父母(长辈)超爱发语音风哥哥 _Li:我妈就是这样子的,每个语音满满的一分钟,甚至 1 分钟不够说,说不完就中断。一只学渣考研狗的小号 2:我妈每条都是语音,都是潮汕话,不能转文字。FM101_5:我姑太可怕了 每条语音发满 59 秒 经常一次发二三十条 我真的没耐心听②最怕工作相关的语音Vvip 吴:最烦工作上的事发语音!Darling 面:最烦这种,不能不听,听着又着急,断了还得重听,重听又虐一次……赶上那种一连发七八条,每条 50 多秒的……不说了,用心感受吧……北国江城子:尤其是拿微信语音布置工作的,简直了③不利于翻看聊天记录细细之叶:讨厌语音,遇到要翻聊天记录的情况头都要大了虎策 Torasaku:闲聊还好,谁跟我在做事需要留记录的时候语音我下次就再也不跟他做事了小飞 Lotte:说得太对了,搜索关键词不行还得一条一条回去翻,有时候在工作群聊天记录太多的时候,找那个语音简直奔溃!!④不小心需要重听一往无前的大橙子酱:打字的话基本一眼就能看到重点了,如果是谈重要事情的话,其实还是打字方便。太长的语音一不小心要重听的话会很想死的素贞叔叔:恕我直言发语音的人只顾自己方便,对收信人不尊重(不识字除外)。我从来打字,别人给我发语音我也打字回复。文字基本上一晃就能获取重要信息,语音还得慢慢去听去分析,很容易因外界干扰或走神而白费不得不重听一遍。过几天遗漏了翻回去,又得一条条去听。文字一目十行,瞬间找到。①表达语气情感,更有感染力侃协元老:我只有骂人的时候才用语音,文字不能带出我的语气敌鹿:发语音主要应用在群聊,说一句话几个人都听到了。有时候语音的感染力要强得多,特别是跟哥们群聊②判断对方态度法克尤马勒:声音能分辨出对方态度的真假!很多时候,是非常有用的。老江湖说③方便不擅长打字的人群使用bohaoqi_ 云中漫步:主要是老年人打字慢郭富强 6:我妈妈不擅长打字,语音功能简直是神器不得不说,各种聊天软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而像微信这样集聊天、购物、生活缴费等功能于一身的 " 超级 " 应用,不光承包了我们的生活,也渗透到了工作的角落。《华盛顿邮报》曾全面介绍过多功能的微信,表示这款软件极其创新。《华盛顿邮报》:美国一厢情愿认为中国不会创新,但科技却揭示了不一样的一面Tencent's WeChat is hugely innovative. It combines some of the most useful parts of chat services, social networks, mobile payment, even online maps. You can use it to read news, send a
location to a friend or pay for a pancake at a
streetside stall.腾讯的微信极为创新。它结合了聊天服务、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在线地图等各种最实用的服务,你能在上面看新闻、给朋友发送你的实时位置、用它在路边摊买煎饼等等。real-time: 实时的streetside stall: 路边摊慢慢地,微信也成了工作沟通的重要工具。《福布斯》:在中国,腾讯的 " 超级应用 " 微信正悄悄地占据职场文章指出,在中国职场,一个微信就可以实现发邮件、发文件、交换名片等各种功能。Chinese office workers share files through WeChat instead of using e-mail. Group conferences are also conducted on the app as opposed to Skype. People ask for each other's WeChat ID, not name cards, during business meetings.中国上班族不用邮箱发文件,用微信;视频会议不用 skype,用微信;商务往来不是交换名片,而是互换微信号。当微信与生活、工作紧紧绑在一起的时候,不少人觉得也带来了很多不便。比如:休息时间被聊天软件挤占、下班后被工作群绑架、莫名其妙被拉进陌生群、花太多时间刷朋友圈等等……也有不少人开始做停用微信、关掉朋友圈的实验。主页君也曾关闭过朋友圈,然而,并没有坚持过一周……你害怕收到语音消息吗?你曾关闭过朋友圈吗?你觉得聊天软件给你带来了哪些便利,又带来了哪些问题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号:Chinadaily_Mobile,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 CHINA 诚意推荐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INSIGHT CHINA昨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朋友圈四格都在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