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人薪酬算入GDP生产总值是营业收入吗吗

新闻中心 >
详解美国军人优厚待遇:月薪高福利好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编者注:本文为网友来稿。其中数据为网友平时搜集整理,有些和现在情况并不相同,仅供网民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
美军实行志愿兵役制,美国主要依靠优厚的薪金、各种福利待遇以及就学和发展机会等吸引青年入伍。美国青年的入伍动机形形色色,但不外乎就业、就学、学习技术和挣钱等。美军薪级总共191级,大致可归为基本薪金、特殊薪金、奖励薪金和各种补贴等。美军的福利待遇主要由固定工资、生活补贴、特殊津贴、免费医疗等组成。薪金按每月30天计算,士兵可以选择一个月领取一次薪金或者一个月两次领取薪金的方式。
一、固定工资
固定工资包括基本薪金、伙食补贴、住房补贴等。其中基本薪金是美军薪金的核心。基本薪金标准按军衔确定,每一军衔等级内又按军龄划分若干薪级,各军衔等级按军龄区分的薪级总共191级。近年来,美军用于人员薪金上的拨款达700亿美元,约占五角大楼预算的30%。据美国2000年年鉴介绍,美军官兵的月薪依军阶依次为:士兵930—3883美元,尉官(初级军官)1926—4200美元,校官(中级军官)2738—7016美元,将官(高级军官)5480—11318美元。具体的数目取决于军人的服役期限,每年还要根据物价上涨指数进行调整。
二、伙食和住房补贴
美军规定所有现役军人不分等级。1997年,每人每月享受154.16美元的伙食补贴;有眷属的军官每月住房补贴约为500至千余美元不等,无眷属的军官每月住房补贴约为400至800余美元。新的住房补贴以同一地区相当收入平民的住房费用为参考。在这一制度下,美军住房补贴的年增长被纳入国家月平均住房费用的价格指数。从1998年1月开始,美国防部在6年过渡期内不断引进新的标准。这6年中,高消费地区的补贴标准将不断增加,低消费地区的标准将不断减少。士兵只要一直在现工作地居住而婚姻状况没有改变,其补贴标准都会得到保障。同基本薪金一样,伙食补贴和住房补贴每年也进行调整。
美军的伙食种类十分丰富
三、生活补贴
生活补贴共有30多种,主要包括浮动住房补贴、差旅补贴、交通费、安家费、家庭分居补助、海外驻扎补助、服装费、特殊服装费等。军官每月的基本生活补贴为157.26美元(1997财年)。如因公出差,美军官兵可享受丰厚的差旅补助,最高可达每天约220美元,最低也有80美元。
四、特殊津贴和奖金
美军规定,因工作需要在特殊环境中(多指对身体有危害和对生命有危险的环境)任职的军官还应享受特殊津贴和奖金,特殊津贴和奖金多达57种,如海上津贴、潜艇任务津贴、飞行津贴、核任务津贴等。
五、军人保险
军人的社会保险是军人保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实践,美国社会已经为美军建立了机构完善、服务周到的社会保险体系。美国军人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个人投资保险两大类。其中的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根据军人社会保险计划,按照规定的比率从军人基本薪金中征收税款。军人所应纳税金额的最大额度随平均薪金的增长而增长,与此同时,可领取的保险金也随之增长。按照最普通的保险利息计算,一般在军官年满65周岁时,本人及其有资格的家庭成员都可按月领取规定数额的保险收益金。除了社会保险以外,美国军人在拥有了稳固的资金基础之后,还要确立个人保险投资计划,这是其生活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美国军人的保险金总额应该是其年收入的5倍。如同其他的理财项目一样,参加保险的项目和金额越多,现金或贷款的增值和收益率越大。美军人寿保险最基本的险种有递增保险、平均保险、普通人寿保险或终身人寿保险、有限支付人寿保险、定期人寿保险等。除此之外,美军还为每位军人购买了生命和医疗保险。军人一旦在战斗中阵亡,其家人将得到由保险公司和军队共同提供的一笔可观的抚恤金。
经过多年实践,美国社会已经为美军建立了机构完善、服务周到的社会保险体系
责任编辑:牛昊 |
相关内容推荐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国内生产总值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国内生产总值
该版本已锁定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market value)。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国内生产总值不将国与国之间的收入转移计算在内。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内生产的,而国民生产总值则计算一个地区实际获得的生产性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表现形态  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增长原理  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GNP与GD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日本的GDP中。在1991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实质增长  实质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计算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  名义GDP=实质GDPx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  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x(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x100%]-1实质GDP增长率=1+名义GDP增长率X 100%-11+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方法分类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2012年GDP名次地区2012年GDP(亿元)2012年GDP增速2011年GDP(亿元)2011年同比增长率1广东57067.928.20%52673.5910.00%2江苏54058.2210.10%48604.311.00%3山东50013.249.80%45429.210.90%4浙江34606.38.00%320009.00%5河南29810.1410.10%27232.0411.60%6河北26575.019.60%24228.211.30%7辽宁24801.39.50%22025.912.10%8四川23849.812.60%21026.715.00%9湖北22250.1611.30%19195.6913.80%10湖南22154.211.30%19635.1912.80%  生产法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第二项为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划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收入法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支出法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从支出法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或称成为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出来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只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处理,这样是从生产角度统计的GDP和从支出角度统计的GDP相一致。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该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我们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按照有关统计资料,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的消费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中国的消费率为52.1%,投资率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中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  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以上所介绍的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核算体系。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信息、知识、技术、劳务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物质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对下降。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据SNA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等也都有合理性。当然,这种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如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得不到反映,无法说明人们闲暇的享受与安全,无法反映一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复计算,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前,还有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及中国所采用。该体系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这种核算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它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不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不利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因此,东欧、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和中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GDP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目前中国已计算并公布GDP数字,但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数字。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以及付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不支付报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地域范围  GDP核算范围原则上包含了位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的经济活动。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计算过程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中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附注:  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时期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期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  3.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某年公布的数字就是从建国到该年的总额,这是错误的,它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  4.市场价值意味的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所谓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是指这些商品这一年的价格。
  指标分析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上一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指标意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 心指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核算季度GDP。目前,季度核算采取累计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法律依据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SNA)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近来,国家统计局正在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订的2008年SNA进行研究,并将逐步对我国GDP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修订。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核算方法  分类体系  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季度GDP核算的行业划分采用三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在第三产业中剔除国际组织部分。  第二级分类基本上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9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9个门类行业。  第三级分类在第二级分类的基础上,将第三产业中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抽样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核算方法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1)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3)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现在的基期是2010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1)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不变价增加值=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物量指数外推法  物量指数外推法就是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不变价增加值=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1+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数据修订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抽样调查资料以及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数据发布程序规定》,以及《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的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通常,年度GDP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修订方法  累计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汇总。即,衔接后的农林牧渔业季度现价增加值为第一产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工业和建筑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二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第三产业各行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三次产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季度现价GDP。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质量评估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目前,正着手研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修订。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数据发布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天左右完成;季度GDP初步核实数在年度GDP初步核实数发布后45天内完成;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年度GDP最终核实数发布后45天内完成。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时规定日程发布。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 比上年增长7.8%  新华两会快讯: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2012年世界GDP情况  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按照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年我国GDP为82622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6102美元。中国GDP达到美国GDP的52.8%,首次超过一半,中国GDP已接近欧洲德法英三国总和。中国GDP自2010年超过日本后,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中国高出日本2.278万亿美元,未来仍将继续加大这种差距。从排行榜来看,多个国家GDP增长率为正,但实际美元GDP却下降了,这是因为本国货币兑美元出现了贬值,2012年,印度卢比兑美元贬值21%, 巴西雷亚尔兑美元贬值14% 。  2012年,世界各国及部分地区GDP排名(最后更新日期:日,以下数据为统计初值,随后将做进一步更新)  — 世界 71,620,000  — 欧盟 16,190,000  1、美 国: 15.4265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2.2%  2、中 国: 8.2622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7.8%(大中华区合计90546亿美元)  3、日 本: 5.9639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9%  4、德 国: 3.3572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7%  5、法 国: 2.5715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2%  6、英 国: 2.3973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2%  7、巴 西: 2.1491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9%  8、意大利: 1.9873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2.2%  9、俄罗斯: 1.8046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3.4%  10、加拿大: 1.7520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1.9%  11、印 度: 1.6764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5.0%  12、澳大利亚: 1.5382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3.0%  13、西班牙: 1.3491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1.3%  14、韩 国: 1.1652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2.0%  15、墨西哥: 1.1345万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4.0%  16、印度尼西亚: 8790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6.23%  17、荷 兰: 7699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8%  18、土耳其: 7368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2.5%  19、瑞 士: 6087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1.0%  20、沙特阿拉伯: 6072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5.3%  21、瑞典: 5240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1.5%  22、挪威: 4806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3.2%  23、波兰: 4782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2.3%  24、伊朗: 4776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1.0%  25、比利时: 4740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1%  中国台湾: 4740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1.25%  26、阿根廷: 4131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1.8%  27、奥地利: 3890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0.4%  28、南非: 3707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2.6%  29、泰国: 3588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6.4%  30、阿联酋: 3487亿美元, GDP增长率为3.0%  注1:2012年香港GDP2630亿美元,2012年澳门GDP554亿美元,加上台湾GDP数据,2012年大中华区合计90546亿美元  注2:2012年日元兑美元平均汇率:0.0125;欧元兑美元平均汇率1.2859;雷亚尔兑美元平均汇率0.5141(较2011年贬值14%);英镑兑美元平均汇率1.5849;卢布兑美元平均汇率0.0321;卢比兑美元平均汇率0.0186 (较2011年贬值21%);加元兑美元平均汇率1.0004;阿比索兑美元平均汇率0.2203;迪拉姆兑美元平均汇率0.2722;澳元兑美元平均汇率1.0357;瑞士法郎兑美元平均汇率1.0669;台币兑美元平均汇率0.0337;墨比索兑美元平均汇率0.0760;韩元兑美元平均汇率0.0009;土里拉兑美元平均汇率0.5551;里亚尔兑美元平均汇率0.2666;瑞典克朗兑美元平均汇率0.1477;兹罗提兑美元平均汇率0.3070;挪威克朗兑美元平均汇率0.1718;兰特兑美元平均汇率0.1219;泰铢兑美元平均汇率0.0320。  美国问题  近几年来,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连连攀升,公共债务急剧膨胀。2009年财年至2011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连续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12财年前三个月,财政赤字共计3217亿美元,预计本财年赤字将接近万亿美元。  与债务节节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艰难爬坡。27日新出炉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首次预估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8%,不及市场预期,引发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担忧。  美联储25日下调了对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并在对近期美国经济情况的总结中强调,美国失业率仍处于高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不仅如此,欧债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给美国经济前景带来“显著下行风险”。  过高的债务负担将制约经济增长。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卡门·莱因哈特与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共同进行的研究显示,当一国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90%以后,该国经济增长将陷于迟滞。  全国多地人均GDP超8万元 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截至1月26日,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公布了2011年GDP“成绩单”。在多个省份GDP总量跻身“2万亿俱乐部”和“万亿俱乐部”的同时,关于北京、上海等地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水平”的报道也备受关注。由于“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只是一个统计标准,要使GDP切实转化为人均财富,还须依赖国家各项还富于民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多地人均GDP达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  统计表明,去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人均GDP均已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万美元,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划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富程度标准来看,已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其中,上海去年的GDP总量为1.9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2%,其人均GDP为8.2万元,为全国各省份最高。北京去年实现GDP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达到80394元人民币。杭州的数据则显示,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70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按照全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  此外,国内GDP率先迈上5万亿元台阶的广东省,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0%,人均GDP为50500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7819美元,也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微博)表示,京沪人均GDP达到中等富裕国家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预计未来如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将会步入这一行列。  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对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的分组标准:按人均GNI(国民总收入)计算,1005美元以下是低收入国家;美元是中等偏下水平;美元是中等偏上水平;12276美元以上为富裕国家。  据了解,GNI(国民总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GNI是收入概念,而GDP是生产概念。由于我国富裕程度是按人均GDP计算,国内外要素收入略有差别,但可大致作为参考。  “跨入中上等国家水平”须理性看待  因人均GDP只是个宏观数据,对于跨入中上等国家水平这一结果,应理性看待。  首先,人均GDP并不等于人均收入甚至人均财富占有量。据报道,去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3.29万元,约为人均GDP的三分之一;而CPI高达5.6%,高于3.1%的国际通货膨胀警戒线2.5个百分点。仅房价一项,按每平方米1.3万多元的平均值计算,北京人一年可支配收入,不足支付3平方米的房价。这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其次,人均GDP受常住人口变化影响较大。以广东为例,广东省近4年来GDP增幅达到49.8%,而期间省内常住人仅增长了8.8%,常住人口增幅比GDP增幅低41个百分点,使广东近4年来人均GDP年均增幅达到了8.1%。若将在当地工作、生活的非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也计算在内,人均GDP的结果还将有所变化。  再次,由于世界银行的富裕程度标准是以美元计算,受近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影响,人均GDP的增长曲线也会更加“靓丽”。  GDP增长应着重还富于民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GDP从生产总值转为人均财富,还要依赖国家各项还富于民、藏富于民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在今年已经召开的地方两会中,GDP高速增长的诱惑力已大打折扣。在北京,GDP的风头被PM2.5的议题盖过,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内容较前几年更多,更细。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长约1.5万字的报告里未提及GDP,而是突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等与民生相关的数据。  “民生工程”、“民生实事”也成为2012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12年河北将安排720.9亿元财政支出用于保民生。在河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指出,2012年河南省将花1000亿元实施民生工程。贵州省省长赵克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贵州在2012年要重点办好“16件民生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教授认为,沿着这个思路,经济总量的增长将会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而民生改善又将推动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高。
北京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水平,民众笑称扯后腿
毛女士是北京某商场财务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每月税前收入约为1.5万元。在她看来,自己的工资水平连“小康”都达不到。毛女士表示,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为“挣钱”而奋斗着。“我的老板年薪50万,为了生孩子也还在拼命赚钱”,她说,“我的工资两三年没涨了,但东西却越来越贵”。  毛女士和她的朋友们有个疑问,北京人均GDP已达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为什么生活于北京的“我”还是不富裕?  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其中北京2011年人均GDP 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超过了12276美元的“标准线”。  与此同时,去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仅为人均GDP的约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736元。从人均GDP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什么会“蒸发”了这么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王建铆表示,从GDP到人均可支配,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环节,这就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问题。  GDP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项是劳动者报酬,也就是全体劳动者的全部税前收入,包括工资、社保及其他福利,也包括。第二项是生产税净额,即政府在生产过程中收取的税收,主要是增值税。第三项是固定资产折旧,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本。第四项是营业盈余,主要是企业的税前利润,包括企业所得税。  王建铆称,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40%是偏低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很低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一比例比一些富裕国家至少要低10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主要是因为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或者说是另外三部分占比偏高。  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是不能参与分配的。如果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大的话,总收入中可供分配的就相应减少。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税收增速高于GDP增速  去年9月,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不少中等收入的“小白领”从“纳税族”变成了“无税族”。  小李是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受益人之一,她月收入37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还剩约2800元。“我现在每个月可以少交60多块钱的税,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买件衣服还只能‘淘宝’。”她说。  此前的数据显示,个税起征点提高将使我国纳税人数减少约6000万人,国家财政一年将因此减收约2000亿元。另一组数据是,去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达到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高于9.2%的GDP增速。  王建铆分析称,从1997年到2011年,我国每一年政府税收的增速都要高于GDP的增速。其中和生产税净额有关的税种的增速略高于GDP的增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增速明显超过GDP的增速。  薛先生经营着一家制造业企业,公司每年营业额约100万元,账面利润率每年约8%,每年缴纳的国税和地税占到账面税前利润的近40%,再加上各种公关营销、人际关系等费用,只能刚刚维持企业运营。去年以来,由于国外经济持续低迷,很多国外客户都取消了订单,让他的日子更加艰难。“虽然去年大幅上调了和营业税起征点,我觉得优惠力度还远远不够,抹去的只不过是个零头”,薛先生说,“我希望国家能多向那些大企业、特别是垄断国企多收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认为,虽然去年我国税制做出了一些调整,但未来税制改革仍会继续,包括税级、税率、税种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完善、改进的空间。
摩根大通:iPhone 5将拉动美国四季度GDP增长0.5%
北京时间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首席经济学家麦克·费罗利(Michael Feroli)周一在给客户的报告中称,新iPhone的销售将在第四季度拉动美国经济增长0.25至0.5个百分点。
费罗利在报告中写道,使用所谓的零售控制方法计算,iPhone 5的销售将使美国第四季度GDP增加32亿美元,按年计算将增加128亿美元。提高0.33个就会限制美国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下滑的风险。美国第四季度的GDP增率仍然是2.0%。
摩根大通分析师预测,苹果将在第四季度销售大约800万部iPhone 5。他们预计这种手机的销售价格是大约600美元。扣除大约200美元的进口组件成本,每部iPhone 5第四季度将为美国GDP贡献400。
费罗利表示,当苹果上一次在2011年10月推出iPhone的时候,销售结果显著高于预期。考虑到iPhone 5的发布规模更大,提出上述预测是合理的。
GDP核算方法将按最新国际标准修订
国家统计局日前在其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GDP数据的详细信息。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负责人彭志龙30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问: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GDP数据发布方面,还有哪些设想?  答:首先,提高核算GDP的基础数据质量。今后,国家统计局将继续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高基础统计数据质量,为GDP核算提供高的资料来源。  其次,进一步完善GDP核算方法。我国目前核算GDP数据主要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标准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已经修订形成了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际标准2008年SNA。国家统计局正在对2008年SNA进行研究,将逐步按照2008年SNA的要求对我国GDP核算制度方法进行。  再次,进一步丰富GDP数据发布内容。今后,我们将积极拓宽基础资料来源,尽可能细化季度GDP数据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
西部多省提五年收入倍增计划 GDP年均增长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收入倍增计划令全国人民备受鼓舞。目前已有贵州、江苏、甘肃等多省提出了当地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西部多省五年倍增   《陕西日报》近日报道,陕西省在认真调研、测算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陕西省“三强一富一美”行动纲要。其中一富即指百姓富,实施百姓收入倍增计划,到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可支配收入偏低是陕西一个明显短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强省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但富民的短板一直存在,陕西从2009年以后就开始主攻这个短板。  数据显示,去年陕西人均GDP位列全国第15位,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却位列全国第2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陕西相似,甘肃省于11月20日审议通过《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年)》,提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以实现未来5年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贵州在2011年4月出台的《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也提出,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以上、达到28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4%以上、达到7500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  相比之下,东部的省份则比较谨慎。省虽然出台“倍增计划”的时间较早,但其预计完成时间却相对较晚。2011年6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东部的基数已经很高了,要翻番难度比较大,所以他们目标定得低一点,而欠发达地区本身基数就很低,定得高也合理。”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说。  未明确剔除物价   五年收入倍增的目标,意味着每年增速要达到15%左右。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刘成玉教授告诉本报,每年增长15%,如果是以现价是可以达到的,但如果像GDP一样,以不变价来计算,则很难达到。  最近“28省市居民收入跑赢GDP”的消息,就是建立在GDP扣除物价因素,而居民收入未扣除物价因素的基础上。一旦居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大部分省市居民收入都无法“跑赢”GDP。  例如,广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仅增长9.7%,低于GDP 11.2%的增速。陕西城镇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8%,低于12.7%的增速。  央行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日前给本报撰文指出:“报告中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也是指扣除价格因素后的不变价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而从各省市已制定的“收入倍增计划”中,仅有少数地方明确剔除了物价因素。  例如江苏省的倍增计划要求,以2010年为基数,剔除价格因素,到2017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并提出要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拓宽就业、、投资、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多数提出五年倍增的省份则未明确是否已经剔除价格因素。记者昨日致电部分省份发改部门询问,不过未得到正面回复。
倍增关键在于二次分配   对西部很多地区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仍主要依赖于投资的拉动。“现在国家支持搞基础设施,是投资拉动,并不是内生型经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告诉本报。  这种模式带来的后果是,收入并未与经济总量增长保持同步,即居民收入的增速低于GDP增速,这也是西部多省国民收入五年倍增的一大难点。刘成玉认为,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比较弱,仍以低端产业为主,居民在收入分配中只能得到“小头”。  “GDP的增长、国家财富的大幅度增加,跟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能画等号,这是最大的困难。”胡晓登说,投资拉动的模式导致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拿大头,政府拿中头,居民拿小头,而东部发达地区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藏富于民,居民收入和地区经济增长成正比。  胡晓登说,收入倍增能否实现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收入体制改革,其中有两大问题,一是垄断行业,二是政府收入占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大。  “政府的收入增长幅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速,而经济增速又高于居民收入增速,政府怎么在二次分配中转移出来变成居民的实际收入很关键。”胡晓登说。  另一方面,改变目前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和以央企、国企等为主的产业结构,亦是富民的关键。吴刚说,陕西现在是富民强省一起抓,不仅抓住了一些大企业,和民生经济紧密相关的中小微企业也在积极培育之中,产业结构的改善也为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  胡晓登说,西部省份之所以提出五年倍增,关键在于,可以用这些数据指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对自己也形成了改革分配体制的硬约束。  中央与地方GDP总量打架: 各省总量超全国5万亿  近日,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大会议相继召开。各省级都向当地人大提交了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答卷。有记者发现,去年全国各省(区、市)核算出的GDP相加总量达到57.69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12年初步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高出5.76万亿元,相当于多出一个广东的经济总量。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  据介绍,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例如,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2.68万亿元;2010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3.2万亿元;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之多。  针对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曾联合部署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检查组要求“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2012年3月,国家统计局还曝光了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统计数据上报造假的案例,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多次强调惩治和预防统计弄虚作假行为。但是,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数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呈现递增趋势,不知是统计技术差异,还是执法力度不够?  有的地方在统计GDP时搞双轨制:“摆政绩时是一个数字,要补贴时又是一个数字”,甚至身兼“百强县”、“贫困县”两个头衔。如果没有扎实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的改善,表面上的GDP繁荣,非但没有意义,还可能误导宏观决策,挤占民生空间。而有的地方官员还躺在GDP政绩的沙发上。统计数字注水、GDP层层加码,地区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笔者看来,不仅统计数据要打假,GDP核算体系也要转型。针对GDP注水的问题,取消地方GDP统计的呼声不断。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全国人大委员吴晓灵都提出了类似建议。马建堂曾表示,统一核算地方GDP非常重要,国家统计局会同地方统计局对2010年前两个季度GDP统一核算进行了试点,有了初步方案,正式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后,按程序报批。时至今日,GDP统一核算体系仍然没有下文。  要挤出统计水分,除了掀统计检查风暴,设计制度补丁以外,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尤为必要。只有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增加民众对官员绩效评价的话语权,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也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负责,才有望修正官员的GDP政绩观,逐步摆脱中央与地方GDP打架的尴尬,实现政府职能的华丽转型。
11年统计  国家统计局日上午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经初步测算,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四季度增长8.9%。此前,专家普遍预测2011年GDP增速或降至9%左右,上述已公布的数据基本符合预期。此外,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12月份CPI同比上涨4.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9.1%,12月份PPI同比上涨3.5%。 
2011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1.1%。2011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0%。  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1%,环比增长1.41%。去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相抵,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
GDP真的那么可靠吗?
1968年,我56 岁的祖父犯了一次心脏病。很多人对此感到惊讶。他老人家身材清瘦,头发浓密,面相看着挺年轻,而且极少生病。他接受了当时的标准治疗——长时间卧床休息和吗啡。恢复之后,他延续着发病之前的生活方式:,几乎不运动,一日三餐吃着肉类、和我祖母做的奶油糕点。5 年之后,又一次心脏病发作要了他的命。
如果我祖父晚出生25 年,他的寿命肯定不止61岁。过去40年里,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海外,科学上的进步都已经极大提高了心脏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在20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心脏病发作后几天内死亡的概率几乎有40%。70年代这一概率降到了25%,90 年代又降到了10%。如今这一概率大约为6%。医学领域的进步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心脏疾病的早期探测方法、减少坏的他汀类药物、诊断潜在堵塞的先进冠状动脉造影法和可靠的搭桥手术。我们知道有节制的饮食、锻炼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减少心脏疾病的风险,而新的研究仍在继续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
经济学已经过时了!
在一些方面,医学和经济学两个领域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涉及多个专业,都在奋力改善和维持复杂系统的健康。但是与医学不同,经济学在过去 40 年里并没有多大进步。2008 年下半年,和其他很多国家遭遇了一次本可以通过更有效的诊断来避免的严重经济心脏病。如今,3 年多已经过去,每个大洲上的各个社会似乎都在恢复,可很多仍旧面临着旧病复发的威胁。世界的那么大一部分形势堪忧,很多国家仍旧依赖生命维持系统,其原因就在于政府仅仅开具相当于经济上的卧床休息和注射(低利率和某些财政刺激),而没有大刀阔斧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政府本可以采取一些更加复杂而有效的治疗措施:采用一套新的统计指标来监测经济健康程度,以及在新的数据基础上,推行全新的政策来诊断与治疗关乎人民财政安康的主要器官的病症。传统的测算方法表明美国经济正在上扬,哪怕美国人民的感觉恰恰相反。在整个欧洲以及日本,人们对于当前的经济趋势也普遍有种困惑感——大家都感觉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数字对寻常百姓而言越来越没有了。
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大标题照例还在绵绵不绝地展示着 GDP、通胀、就业等方面的关键统计数据。这些指标来自美国劳动统计局以及世界各国的首都,其影响力之巨令人惊异,可大部分却看起来与街面上的现实状况关系甚微。但全世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仍然在决策过程中使用这些指标,而且只要有微小的数据修订,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胀率能够影响到抵押贷款和储蓄利率、期货市场价格、国债支付利息,以及工资、养老金和社会保险收益的生活成本增加。
世界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仍旧在使用过去老一套的标准、术语和政策。这些旧式的统计数字歪曲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给我们带来了扭曲的和不可靠的政策依据。如果不能够准确地诊断症结,便无法治愈它。
GDP 增长,为什么我感觉不到?
2012 年的世界与三四十年前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以至于人们通常所持有的传统经济视角和观点,如今看起来完全像是奇怪的老古董。从经济角度来看,20 世纪70年代早期的世界,是许多内向型经济体的拼凑。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在本国内制造和销售,只有二三十个国家之间有着少量的成品跨境贸易。 就是在美国,贸易也只占了经济总量的不到1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孤立主义政策被普遍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贸易和投资,再加上新生的信息科技的推动,世界进入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商品、服务、资本、才能和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高速穿越着边界。在上一两代人的时间里,世界已经转变成了一个互相依存、关系瞬息万变的复杂体系。全球制造和销售链将巴西铁矿、希腊造船厂、中国炼钢厂、德国汽车厂、华尔街银行和 皮奥里亚(编注:美国伊利诺伊州中部的工商业城市)的汽车零售商连接在一起。市场则令加利福利亚州的退休基金、亚洲的保险公司以及开曼群岛对冲基金与各处的银行纠缠不清。
然而,我们用于估量、诊断以及指导当前经济的方法,仍然来自形势较为简单的过去。运用最广、最受关注的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该指标创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美国国会要求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名年轻的经济学家西蒙o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制定一套统一的核算体系。这么做的意图是帮助政府官员领会大萧条时代的经济现实。这些统计数据成了 GDP 的原形,而且是对全世界经济健康状况的首次度量。GDP 的定义是,在给定年份里一个国家(或经济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使人们看待公共政策的方式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库兹涅茨简单易懂的统计方法有其独到之处。过去,在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很少有人会去咨询经济学家;但在掌握了有力的全新统计工具之后,经济学家们摇身一变,成了二战后时代的政策权威。
然而,就连其创造者也意识到了 GDP 的局限性。1934 年,库兹涅茨警告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能仅仅由国民收入的统计值来衡量。”1962 年他再次写道:“必须谨记增长的数量与增长的质量、增长的成本与增长的收益,还有短期与长期,这些之间是有区别的。”换句话说,GDP 及其构成能够且确实提供了人们生产和消费的度量——却反映不了经济状况的质量。对于是否消费了过多不该消费的东西,或者储蓄得太少这类基本问题,GDP 给不了答案。对任何计算GDP 的政府统计员来说,花在上的 100 美元,很可悲地不比花在香烟上的100 美元更具社会价值。美国人每年花费超过800 亿美元吸烟,而与吸烟引起的疾病有关的医疗费用估计有1600 亿美元。两项加起来大约相当于美国GDP 的1.5%——这一点也不值得吹嘘。债务同样可以在短期内以刺激消费的方式提高GDP,但等到以后政府和家庭不得不偿还贷款缩减支出时,又会抑制增长。想想 2000 年以来美国新政府超过5 万亿美元的贷款及其利息吧。
GDP 作为一种统计指标也许已经成了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现象的受害者。这一定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由英格兰银行的一名顾问提出,它指出:一项指标一旦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便立刻不再有效。比如说,警察可以通过从其他打击犯罪的行动中调取更多资源,来降低行窃发生率。商店行窃发生率降低了,但其他犯罪发生率却上升了。结果商店行窃发生率在指示总体犯罪趋势方面不再有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像 GDP 这样的某个特定衡量标准,一旦被用作一个复杂系统(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性能指标,政府便可能会关注这个衡量的指标,以国家的其他方面为代价来提高这个指标的增长。GDP 本身也许会上升,但在衡量更广义的经济和国家财政健康状况时,它变得不再那么有效。
很多卓越的经济学家都曾经多次指出过度依赖 GDP 的局限性,包括奖获得者约瑟夫o斯蒂格利兹(Joseph Stiglitz)和阿马蒂亚o森(Amartya Sen)在内(二人在 2010 年发表了一份里程碑式的报告,其中列举了十来个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社会经济衡量标准)。可是,将 GDP 作为主要经济指标的执迷,却基本上没发生什么变化。而如果说 GDP 在全球化之前的世界里便是个不可靠的指标,到如今的形势下更是具有极大的误导性。了解 GDP 质量、了解其构成,尤其是4 大组成要素(消费、政府支出、投资以及净出口)的比重,对国家长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没几个政府把它们从一个单一的 GDP 数字里分离出来,不管它已经变得多么离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产值和总收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