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为也输给炒房者,环保冲击实体经济济拿什么对抗这个时代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当华为的奋斗者也输给炒房者,中国实体经济拿什么对抗这个时代?    “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还有好多牺牲。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没有哪个中国公司,比华为更重视奋斗的价值,“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文化体系的核心。
  当人民日报发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文章时,有华为员工在内部论坛针对这篇文章发了一个“身边事”:
“说得很好。那么就说个身边的事情。
11年的事情,新员工进公司,一个留在总部机关,又啃老,又贷款,又借钱地在万科城买了两套房子,如今小孩两岁,做做质量运营,不问其它了(工资级别之类)
同一届新员工,去了印度,响应公司的号召,去艰苦地区奋斗几年,回来机关后,望房兴叹。买不了房子,娶不了老婆,大龄哀叹。一样工资倒挂,一样级别难升。
人生起落,谁赢谁输,一目了然。”
  其他评论,大多也对原文冷嘲热讽。
  另一头,任正非刚签发一篇电邮讲话:《公司必须持续不断的、永恒的促进组织血液流动,增强优秀干部、专家的循环赋能》。
  其中提到“在岗在职的人要英勇奋斗”。
  这几年华为大好,业务全线开花,利润超常规增长,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绝对一哥,也成为中国实体产业的代言人。
  任正非在电邮讲话里说:“渡过这轮危机,完成这一次改革,华为就在世界上真正站起来。”
  可见华为还在居安思危,千方百计鼓励员工去奋斗。
  任正非没有意识到的是,他在对抗的,可能是这个时代。他的敌人不止是外部的竞争对手,美国的封堵,更多是一种渗透到社会骨子里的氛围和价值导向:越来越多人不想劳动了。
  因为劳动越来越不值钱,眼看着奋斗十年,不如一房在手。加上近些年经济转型中,无论劳动密集型还是脑力密集型产业,劳动、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远远比不上炒作投机,哪怕只是囤积资产。
  也就是越来越重视短期投机而不是长线劳动。尤其是资产炒作。所谓资产炒作,就是资金的着眼点不是资产本身的经营和盈利、分红,而是资产价格的变化。从价格变动中寻求利润而不是从经营中寻求回报,是最大的不同。
  这本来是社会经济资本化、金融化的必经之路,但缺乏引导和监管的泛滥的金融化、杠杆化,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心态。
  20年前任正非说,华为不炒房、不炒股、不上市,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当时实业的回报不断释放,大于虚拟经济投机者。
  现在,形势已大不同。“投资”和“不投资”,对任何人来说的结果都是天壤之别,或定一生输赢。
  就是华为公司自身,即使不主动炒房,在拿工业和住宅用地的时候,也要考虑成本、投入、周期、产出,已经被动裹挟进入了地产中去。
  华为可以不上市,但是17万华为人,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楼市、股市和投资市场里来。而且会有越来越多华为股票持有者希望上市变现。
  就像文前那两个华为人的对比:他们担心自己的劳动回报比不上资产的上涨速度。当全社会的资产炒作收益大于劳动收益,作为公司,是收不住个体的心的。
  他们要为自己将来的衣食生计、上老下小负责。让每个人在资产阶层和劳动阶层之间做一个选择,华为员工作为这些年来社会上的高薪阶层,是最有条件选择进入资产阶层的。
  在这种大势之下,任正非越发警惕,越是强调奋斗、劳动。但也是在与越来越多人作对。包括外部的社会和内部的员工。
  所以今年5月任正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华为公司3年前应该快垮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们就琢磨……你在非洲干,就朝着这个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现在我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
  回答之所以不上市:
“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还有好多牺牲。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工信部部长苗圩连续几年发声: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前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说:“中国的工业化只是完成了一半,还缺乏工业文化。”
  一个工业还在低端的国家,如果放任经济泡沫化和炒作投机氛围,会催生人们的膨胀感,也会让国人对财富的认知错乱。
  最最可怕的,是这种泡沫必然终结奋斗者。
  任正非一直在对抗这个时代,不止是外部的残酷竞争,还有蔓延在整个社会中的浮躁和膨胀。只是,他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少。
    当华为里的奋斗者输给炒房者,恐怕没有人是赢家。
  任正非如果输了,还有谁会去奋斗?
  附:任正非电邮讲话:
  总 裁 办 电 子 邮 件
  电邮讲话【号签发人:任正非
  公司必须持续不断的、永恒的促进组织血液流动,增强优秀干部、专家的循环赋能
  ——任总在战略预备队建设汇报的讲话
  一、华为公司想不死,就要新生,要增强组织的血液循环,给优秀干部专家赋予新能量,然后走上战场、承前启后,英勇奋斗。战略预备队是最重要的转换中介。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三十年大限快到了。华为公司想不死就得新生,我们的组织、结构、人才……所有一切都要变化。如果不变化,肯定不行。如果我们抛弃这代人,重新找一代人,这是断层,历史证明不可能成功,那么只有把有经验的人改造成新新人。我们通过变化,赋予新能量,承前启后,传帮带,使新的东西成长起来。
  第一,战略预备队是最重要的转换中介,我们要高度重视战略预备队的建设,我建议成立战略预备队指导委员会。我可以担任指导员,三个轮值CEO作委员,李杰也是委员,和华大一样的作法。工作直接向我汇报。华大是教学交付平台;战略预备队是能力交付平台;HR是任职交付平台,是互相协同的。
  战略预备队整个体系不只是市场,也包括研发、财经、管理、供应……等所有体系。要有效运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我们要转换,把优秀的干部组织输送出来,进行面向未来的训战结合,建立适应作战方法的能力,把他们再送到一线,要重新参加作战。
  第二,未来我们能否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大量网络服务问题,这是不是改朝换代?即使改朝换代也不能随便抛弃老员工,他们有资历、有资格。如果光有知识,没资历、没经验,能领导得了这个组织吗?领导不了。所以战略预备队就是要在业务转折过程中,“转人磨芯”,磨砺人、转换人、筛选人,经过训战仍跟不上公司发展的人就扬弃了,跟得上的人就升官了。我们要的是胜利,不是要每个人成功,不是对每个人负无限责任,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进步。要实现未来新的一代改朝换代,要看到预备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
  第三,战略预备队聚焦未来公司新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主要目的是结构改革。
  你们上网去看一看华北大学,因为解放战争胜利太快了,为了接管全中国,毛泽东集中了两万营团干部在石家庄建立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是辛亥革命元老,副校长是成仿吾、林伯渠,他们都是后来的国家领导人,很厉害的。这些营团干部完成训练就分配工作,接管全中国。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大的组织结构改革,我们也需要两万营团干部啊,当然希望一万是将军。
  二、战略预备队要让组织换血,加强血液循环流动,这就延缓我们公司垮台的过程。
  我们的队伍永远要有新生的血液往前冲,而不能干部流动板结化,干部结构老化,新生血液包括我们这些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能保持持续学习能力和意愿的各级高级主官与专家。战略预备队人员有几个来源:第一,我们选拔每年排在前25%优秀的人员进战略预备队,就告诉他们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你们就写“升官发财请来战略预备队”,这样我们就会吸引一批优秀的种子进来;第二,现在国际风波如此激烈,一旦出现风险国家,我们收缩要有预案。出现风险的国家裁员,不要让地区部再塞到哪个地方分配,可以全部转到战略预备队里。如果还留在那个地方,就是打消耗战,与其这样不如充点电更好。第三,结构性改革中,我们要关闭一些产品开发组织,这些人也是人才,就进入战略预备队重新找机会和找方向。
  我们要在预备队中,通过一轮轮的筛选,选拔出其中最好的人。少将、中校、二等兵,选拔时都作为优秀人员过滤进来,这几个人空投到一线作战,二等兵和上将一起作战,二等兵可能作上将的助手,打完仗后能力就提升了,这就是传帮带,这就是下连当兵,重新认识实践。我们需要很多这样的二等兵,也需要更多的与时俱进的将军,到最艰苦的地方作战。没有实践,没有真正的体验,就没有实际的东西。
  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人,希望他们转型,能像李云龙、丁伟这些人转型成功。这批人政治思想好,不能只做“螺丝钉”,我更希望他们能做“发动机”,那就要看他们的能耐了。历史就是无情的。谁也不能确保我们的胜利,就不能确保每个人的幸运。希望经过思想、意识考验的人,真正在技能上能提升起来。
  在变化过程中,可能有批“老红军”接受不了,新军就要进去,“老红军”可以保留奋斗的利益。我们尊重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但不要忽略了“我们要的是胜利,不是要的平衡”。胜利的基础,就是谁能打下“上甘岭”,就优先选择谁。
  我们大量干部不断输出到前方,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让前方的干部有危机感,随时有人替代他,他就会努力干。第二个,给喷涌的新鲜血液一个提升的机会,换血,加强血液循环流动。加速选拔有一线成功实践经验的人,有综合能力的人。
  公司这个集体是没有生命的,但是,是由有生命的人组成的,华为的血液不断在更新,这就延缓我们公司垮台的过程。战略预备队就是加速血液循环流动的组织。
  三、战略预备队是训战赋能机构,不是干部任用的权力机构,但要对人员鉴定推荐。我们不能确保升官发财,但提供升官发财的机会。
  战略预备队没有职位分配的权力,只是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要人才供给培训的基地。
  第一,战略预备队队员就是新军。在其中选拔培养未来的优秀种子,培养后怎么办?培养以后没有办法确保升官发财,但我给你升官发财的机会。上战场,立功去。我们要有很好的组织部门,这个组织部门要给人写档案。要写得具体点、准确点,准确评价他,在分配工作时,推荐到困难项目中去、大项目中去。我们鉴定、推荐是很重要的。战略预备队是训战赋能,不是权力机构。
  学员录取要考试。我们不能强调把红军战士一定要培养上”航母”,但是要给红军战士被挑选上航母的机会。这样,进预备系统和不进预备系统的所有人在转型过程中都受到了洗礼。我们抓住典型学员,跟踪这个学员情况,看到机会就空投。历史赋予努力的人机会,有了这种机会,人们都争着进战略预备队。战略预备队钓鱼要有个钩,钩上放个饵,饵就是升官发财。
  第二,战略预备队要有一些灵活预算,一部分的预算是在直接组织参战,胜利后分摊到国家,也分一点利润。战略预备队就有一点钱,挣的钱干啥呢,补到做失败的项目里去。出现危机的国家人员切入预备队,就把薪酬包和差旅费预算资源带回来,原地区部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所以战略预备队不用增加庞大的预算。
  第三,在队、不在队的都是公司未来的接班人,不要总强调是否在队,边缘要模糊化。自学就不能成才?不是集中起来赋能才叫战略预备队,如果员工自学,我们也承认,给他支持和帮助。
  美国是最自由化的国家,美国的思想和商业文明灿烂辉煌、五彩缤纷,像焰火一样,其实灿烂的另一个名词,就是混乱。一定要有一个主心骨、主航道,铁一样的队伍,才能使灿烂变成辉煌。但美国也有铁一样的军队,保障国家坚定的发展方向。美国名牌大学,凝聚了世界精英、灿烂的思想,若无集中度,也会耗散掉。美国军队是最遵守纪律、最自强不息的组织,大量的优秀军人,后来成为美国总统、企业家,凝聚了这些创新力量。华为公司要持续开放,也要有铁一样的力量,在岗在职的人要英勇奋斗,这就是我要建设战略预备队的核心。我们也需要一支有铁的纪律、铁的意志的队伍。
  四、战略预备队的机制要覆盖到各个体系,通用的训练模型,不同的训练内容;要天天考试,压力大才能迸发出能量。
  第一,战略预备队要从市场扩大到研发、流程管理、财经……各个体系,都是一个训练模型,不同的训练内容。公共训练模式都是一样的,有公共的训练平台,都得遵守,跑步落后了分就低,专业训练模式可以不一样。经过公共的熔炉冶炼后就是合金钢了。纯钢纯铁没有这么强的力量,加一点微量元素,力量就很强,让大家感受一下熔炉的氛围。
  第二,在作战的岗位上要以结果为导向,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以学习理解为导向。华为大学就是一个教学、考试的交付平台。我们在前方作战是结果面前人人平等,在培训过程中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压力大才能迸发出能量,轻飘飘怎么能培养战略预备队?
  第三,训战结合,教学要结合现实。预备队要引导明天,但是不能跳跃太多,跳太多就不接地气了,树不能长在天上。否则一大堆都是怀抱未来理想,饿着肚子能到共产主义吗?未来都还没有战场,培训未来没必要,但是让大家知道未来是有好处的。
  我们越来越需要更有综合能力的人挑起重担,但是综合能力的成长需要有过程,每个人在学习中都要跨过这个边界。我们也要改革,也要有越来越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平台,至少可以用论坛的形式,吸引大家来打擂台,要活跃这个气氛。
  五、研发每年输送2000个高中级干部、专家上前线,先到战略预备队,然后再派到前线作战去
  研发每年输送2000人,不是直接到一线去,因为直接去,他还搞不明白。到战略预备队参加训练、项目作战,感受前方和后方之间的差别,然后再派遣,不能说枪都不会打就上战场嘛。先学会打枪,再上战场。上了战场几年以后,他们可能回来,也可能不回来;可能走向产品解决方案,也可能走向GTS,这都是重要岗位,说不定将来就当将军了。研发要尽快把优秀的干部派出去。可能前五、六个月他们还不会干活,奖金也不会高。所以先给他们涨一下职级,升一下薪,再上战场,大家就有积极性。这些优秀人员经过二、三年的战火熏陶和考验,客户需求的理解就深化了。回来做产品线领导,接地气了。研发要大胆地换血,不然新生力量提不起来,老人也没有感受战争的硝烟,感受不到客户需求,感受不到客户体验。研发部分新员工也要先去GTS,理解什么是客户需求再回来工作。
  渡过这轮危机,完成这一次改革,华为就在世界上真正站起来,这次改革应该是很重要的。但是结构改革是缓慢的,大家不要急,改快了最后反而是失败。未来我们需要什么能力,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不知道。但是往前跑,我们就会一天比一天好!
  报送: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
  主送:全体员工,全公开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TOPS22325゜14733゜23763゜32497゜42220゜52071゜61890゜71517゜81446゜91328゜1022325゜112359゜212248゜310515゜410219゜59224゜69174゜78248゜87921゜96977゜10
A轮 5000万人民币 融资Pre-A 金额未透露 融资Pre-A 金额未透露 融资A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
市场及媒体合作李小姐010 37.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2号如果华为的奋斗者也输给炒房者,任正非要拿什么对抗这个时代?
较昨日:0名
搜狐我来说两句官方微博和微信
精彩评论 尽在掌握凤凰号出品
当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当华为的奋斗者输给炒房者…
2016年9月的一天,王健林在接受CNN专访时表示,中国当前的房地产是“史上最大泡沫”,并且对于这一巨大泡沫风险,王老板也坦言“我也没办法”。中国楼市的疯狂,就连靠地产发家的中国首富都看不下去了。楼市泡沫只是其一罢了,2016年这一年,股市、债市、商品、期货……哪个不是在飙涨?哪里没有泡沫?中国经济被牢牢打上了“资产泡沫”的烙印。问君能有几多愁?当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当华为的奋斗者输给炒房者,当东莞老板关闭工厂去炒楼,当一个期货私募操盘手赚了51倍利润,当险资在资本市场上演举牌大戏,当跨界炒家许老板快进快出施展“炼金术”,当金融资本吞噬实体经济……这才有刘士余那段怒斥野蛮人强盗式收购的隔空喊话,才有了董明珠那句“如果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的话,他们是罪人”的肺腑之言。中国的实体经济,该拿什么来对抗这个时代?泡沫,满眼的泡沫若问楼市泡沫到底有多大,深圳最好的公司会给你答案。腾讯公司内部论坛在2016年2月发布的一次主题为“一线城市房价这么高,还不停涨,要不要回到二线城市”的调查帖中,近四分之三选择了“考虑回”。中兴通讯已将深圳生产基地的大部分搬迁至河源,以富士康、华为、高通为代表的企业也有了撤离的计划。这不是传说。似乎只用一年时间,深圳房价就超越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独占鳌头,现已成为全球房价最贵的城市,仅次于加州圣何塞。从房价收入比来看,中国香港百姓一家不吃不喝买一套房需要15.6年的时间,但在深圳买同样一套房需要接近30年。深圳楼市,2015年,一枝独秀;2016年,领跑全国,6月底进入5万元时代。这一波上涨扼杀了许多白领在深圳买房的最后希望,当然还有北京和上海,在这两地,总价低于300万元的房子已近乎绝迹。当逃离北上广不再是个口号时,年轻人回到家乡后发现,已无路可逃。楼市“四小龙”的南京、苏州、合肥、厦门也涨得一塌糊涂。房价高到了什么地步?连地产大佬王石和潘石屹都看不下去了!王老板都拿它没辙了!高盛中国区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给中国楼市泡沫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全球最大!抑制资产泡沫,也是从房地产开始的。2016年3月,深圳和上海最先开始收紧楼市政策,4月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实行差别化的调控政策,5月官方首提“房地产泡沫”。在《人民日报》5月9日刊登的题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中,权威人士把“房地产泡沫”放在了第一位,后面跟着的是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和非法集资。A股2016年初经历数次熔断,千股跌停,满目疮痍,全年录得负增长,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资金的炒作热情。只不过,炒作的主角由散户换成了险资。从2016年二季度开始,资本市场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炒作概念,名曰“恒大概念股”。这种炒作热潮,在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期间达到了高潮。此间,许家印举牌的万科A,最高被炒到29块钱,要知道,上一轮牛市时,万科A的股价最高也不过15块钱。于是,市场上流传着一句话:“炒股要服许家印!”这一年,“绝代双焦”、“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疯狂的石头”、“煤超疯”成为网络流行词。但当记者来了“大蒜之都”金乡时,却发现“蒜你狠”算什么,比大蒜更狠的是辣椒,这里已经“辣”翻了天。2016年7月和10月召开的两次政治局会议,均提到“抑制资产泡沫”,但狂飙的资产价格,拉都拉不住。商品在2016年11月达到疯狂顶点:螺纹钢和动力煤翻一番,焦煤涨两三倍,焦炭涨三四倍,一款叫做“万国邮联小型张”的邮票,三季度涨幅竟高达%。债券牛市已经延续了3年,经历过股灾,经历过数次钱荒,但不为所动,谁说牛短熊长?牛短熊长只适用于散户们的股市,尽管有泡沫,但机构们把持的债市却涨个不停,千金难买牛回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机构信。当加杠杆成为套路人民大学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估算出我国所负担债务的年利息支出为8.52万亿元,约占2015年GDP的13%。原来,给银行打工的不止我们这些“房奴”,还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们。金融就是这样,不仅在蚕食实体企业原本就很微薄的利润,还在抢夺实体经济的资源。楼市火爆,东莞老板关闭工厂去炒楼。东莞,过去有世界工厂的美誉,到处都是工厂和生产线,为全国经济和就业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随着出口低迷、订单减少,人工越来越贵,不少工厂纷纷倒闭,“转型”投资房地产。已在广州购置4套物业的灯饰厂负责人唐先生坦言,如今开厂的收入根本不够给员工发薪水,“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实体经济风雨飘摇,怪现象不断。这一年,有卖学区房保壳变网红的*ST宁通B,近四成的上市公司利润竟买不起北上广深的一套豪宅。当看到《人民日报》刊发的《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一文时,经济学家马光远感叹:“干实业的输给了炒房的!”任正非如果输了,还有谁会去奋斗?当华为的奋斗者输给炒房者,中国实体经济拿什么对抗这个时代?2016年末,期货私募操盘手王兵马放南山,闲暇间回味着“绝代双焦”的完美曲线。王兵就是2016年的一匹“黑马”,不仅吃到了两波大行情,还在“盛宴”散席前撤离,其中他管理的一只单账户产品累计收益超过51倍。但跟姚老板和许老板这样的资本大鳄相比,王兵做的事情只是小巫见大巫。这一年,险资以史上最高调的姿态上演举牌大戏。且看,宝能系血洗南玻A,长金投资欲吞武昌鱼,阳光保险杀进伊利股份,泛海系挺进民生银行,恒大人寿扫货廊坊发展。许家印和他的恒大施展的“炼金术”,凭借快进快出精准操作,月赚近2亿,技惊四座,让资本圈所有人始料未及。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当吃瓜群众还把视线停留在姚振华是个“卖菜的”、许家印是个“盖房子的”时候,他们却在做着“跨界”的买卖,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财务投资者,做的事情往往却很“出格”。当初撮合姚振华与王石第一次见面的中间人——冯仑给出了答案:“杠杆收购+连环控股,你的企业可以无限大。”金融大鳄们不是仅仅想分享实体企业利润那么简单,他们的野心是要吞噬整个实体经济。万能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杠杆收购。而更可怕的是,全民都在加杠杆,都在赌博,买房子银行贷款嫌不过瘾,还要可以实现零首付的“首付贷”,债券市场刻“萝卜章”玩代持,炒股票炒期货的搞配资,而且利用的还是P2P通道……当加杠杆已然成为一种套路,泡沫便不可避免,一发不可收拾,一旦泡沫破灭,最终留下的将是一地鸡毛。一个泡沫都跑不了12月15日,国海证券发布紧急停牌公告,牵出了“萝卜章”和涉及20多家机构、165亿规模的“债券代持违约事件”。何谓代持?坊间流传着一个段子:刘备买了100万债券,持有一年利息5%,嫌收益太低,让诸葛亮联系曹操,说我这100万债券以90万的价格卖给你,但并不是真的卖你,只是帮我持有,涨了跌了都算我的,你付给我的90万,我每年按3%付你利息。刘备拿着这90万又去买债券,然后再联系孙权代持……循环放大融资,最后的结果是,刘备虽然本金只有100万,但却实际持有了将近1000万的债券。机构坐吃利差即可,但这种包赚不赔的生意有一个前提,就是债市平稳或者走高,过去3年流动性过剩的资金格局催生了债牛,但问题是,万一流动性收紧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日当天,国债期货各品种合约历史性全部跌停。曹操、孙权……都慌了,要求刘备按照当初的协议,把这些债券以原价买回去。刘备一看亏得太惨了,就说当初和你们签合同用的是诸葛亮私刻的假章,不算数,我已经报警抓诸葛亮了,然后曹操、孙权都疯了。本轮债市调整始于2016年10月下旬,已持续了两个月,尤其是近一个月以来,债市出现两次剧烈调整,透露出监管部门去杠杆的决心。央行在8月、9月相继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缩短放长”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提高货币市场的利率。10月底,央行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三季度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广义信贷”测算。12月9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和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了《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风险控制指引》,去杠杆意图明显。10月24日至12月20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2.64%上升至3.37%,12月上行超过40个基点。不断高企的资金利率是把双刃剑,在抬高杠杆成本的同时,也在刺破泡沫。国债、上证指数和黑色系大宗商品都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跳水。是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等待。排雷!排雷!住建部等七部委下发首付贷禁令,保监会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万能险专项检查,并针对前海人寿万能险账户管理整改不到位,采取了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银监会等四部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限制房企借助外部融资到土地市场拿地。一方面,监管部门通过加强监管来去杠杆,另一方面,流动性的水龙头也在拧紧,为了抑制资产泡沫,经济可以容忍更低增速。货币政策转向更加注重防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和2015年相比,多了“中性”两个字,在谈到房地产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也是“管住货币”。而这样政策组合的目的,就是把流动性从虚拟赶到实体去。结果是什么?自然是一个泡沫都跑不了。当流动性不再流动的时候,资产荒也就不存在了。过去几年,天量的流动性逐次流进各类资产,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背景下,泡沫一个个吹起。但,是泡沫就一定会破灭,尤其在监管部门未来收紧流动性的时点上。这两天,国海证券的那个“萝卜章”还没有看清楚,侨兴债担保函真假案件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广发银行跟浙商财险打得不可开交。泡沫破灭之后,“刘备”遁形是早晚的事情,问题是,还有多少个“刘备”?本文来自经管之家论坛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中国城市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