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了,就一定能够去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吗

专家:我国经济增长稳中求升 为去杠杆提供空间|经济|金融|去杠杆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经济稳中求升 为去杠杆提供空间
  ●由于前期政策刺激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提供增长动能。加之今年国际经济周期全面复苏,IMF将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提高到3.5%,对我国出口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全年经济完成增长目标较为乐观,这就为我们金融去杠杆提供了空间。
  ●从总体形势上来看,我国处于宏观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中求升的阶段,对外经济趋于平衡,国内去杠杆加速。在坚持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下,三大需求之间基本平衡,通过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合理调节,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持汇率稳定,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既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又能让外界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保持良好预期。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近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首席研究员宗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等专家就宏观经济形势做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
  今年应坚持
  金融去杠杆的大方向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宏观政策支撑和国际经济周期复苏的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已经企稳,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经济底部特征明显。但是,现有经济企稳更多的是一个补库存的短周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全面可持续的内生复苏还有待时间。更多支撑经济的是宏观政策和国际经济周期复苏,靠近宏观政策和对外的经济部门回稳,市场端的动力还在积蓄中,两极分化仍然持续,经济还没有真正步入生产稳步扩大的新周期,下半年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那么,这种环境下,还需要坚持金融结构调整吗?金融结构调整会和经济下行形成共振吗?总的来看,今年是金融去杠杆的最佳窗口期,不容错过,一定要坚持金融去杠杆导向。
  第一,未来改革的需要。促进生产率的提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释放新的红利。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未来改革的总纲领。但是,要进行新改革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利益格局的背后是多年来持续的债务—投资增长模式。未来提升生产率的关键是创新,只有打破当前的金融债务格局,才能有效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实践新发展理念。
  第二,资本账户开放的需要。我国要提高生产率,根本还需要进一步开放。我国制成品出口乃至货物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性现象,未来更多的开放是通过资本开放提升我国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国际市场规模扩张和我国所占份额增长是推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两个基本力量。危机以来,经济形势的低迷使得国际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急剧下降,这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长愈发依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增长。
  随着我国在发达市场上替代原有供给者的过程趋于完成,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出口增长的传统动力丧失。新市场开拓战略对我国出口增长动力只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边际贡献,并不能弥补因为发达市场上替代过程趋于完成所带来的动力衰减。
  因此,我国制成品出口乃至货物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性现象。未来开放的一个动力是通过资本账户开放,提升我国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资金融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要资本账户开放,那么就不可避免面临着国际金融冲击。只有国内建立了有效的金融市场,才能抵御未来可能的冲击。
  第三,金融降杠杆有利于总体上降低经济的杠杆率。由于长期的高信贷、高债务驱动投资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总体负债率节节上升,同时,投资效率持续下降,投资回报率节节降低。加之影子银行体系对风险的进一步模糊化,当前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敏感性日益抬升。只有通过金融降杠杆,有序挤出资产泡沫建立更加合理的融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高杠杆问题,为后继的改革和开放举措铺路。
  第四,前期政策和国际周期复苏提供了降杠杆空间。现在我国的反弹更多的是政策和国际周期的拉动,供给侧改革虽有作用,但是还需进一步深化。由于前期政策刺激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这些项目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提供增长动能。加之今年国际经济周期全面复苏,IMF将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提高到3.5%,对我国出口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这意味着未来经济虽然有着放缓的压力,但是是温和放缓,而不会出现急剧下跌,全年经济完成增长目标较为乐观,这就为我们金融去杠杆提供了空间。
  在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需要几点。首先,注意监管协调,防止竞争性监管;其次,加强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关注,加快推进将市场利率设为基准利率的工作;再次,维持社会融资总量基本稳定,重点是调整融资结构,强化银行资金回表;最后,密切监控资本账户,务必维护汇率稳定。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
  宏观经济数据变化
  处于合理范围
  今年年初到现在,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一定的变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变动仍在合理指标范围之内。
  通过以下数据可以佐证。从三大需求角度来看,投资方面,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这个速度还是可以的。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虽然低于整体平均速度,但与过去2点几的速度相比还是比较高的。出口方面,1—4月份同比增长8.1%,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相当不错,毕竟前几年数据持续为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截至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295亿美元,较3月末小幅上升204亿美元,增幅为0.7%,连续三个月抬头,还是很特殊的。消费方面,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一季度增速大概是10%左右,3月份和4月份增速分别是10.9%、10.7%,1—4月份能达到10.2%,数据很不错。从三大需求形势上来讲比较平衡。
  结构上的优化也很明显,比如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8%以上,消费整体量还比较大。目前消费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较高,消费能保持一定规模相当不错。供给侧改革中也有一些方面得到优化,1—4月份CPI同比上涨1.4%,4月份 PPI 同比上涨6.4%,比3月份略回落一些,但还是保持在正常合理区间。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样?原因在于金融政策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货币市场利率的确有所上升。而中国不是按照货币政策跟目标利率来操作的,而是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在市场不是太大的背景下,一旦利率抬高,就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紧张。从金融监管来看,银行、证券、保险几个方面的监管都在加强,银行方面出台了若干文件,加强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理财和同业业务。面对这两块业务监管的强化,大银行还可以应对,中小银行受的影响就比较大。从过去的利差、息差来看,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利差比较高,最近大概降到1.85%左右,成为各类银行中比较低的。
  从总体形势上来看,我国处于宏观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中求升的阶段,对外经济趋于平衡,国内去杠杆加速。在坚持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下,三大需求之间基本平衡,通过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合理调节,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持汇率稳定,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既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又能让外界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保持良好预期。
  如何看待未来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三个方面比较关键。一是怎么让中国潜在增长率不断提升。未来关于改革开放,应该将改革和开放两个因素展开。这是全要素生产率里面的两大因素,对中国整个政策的分析有深刻意义。对于改革,要强调市场化和制度,而开放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它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把这些因素再分解开,使我国政策连成一个有效的促进全要素增长的整体。
  二是区域如何平衡的问题。从最新数据来看,长江经济带、重庆、江西、云南发展较快,东北近几年发展相对较慢。按照今年1—4月份或者一季度的测算,东北把全国经济数据拉低了。如果能把东北的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解决好,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将得到保障。
  三是怎样实现平衡的问题。稳步推进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从全球化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就是一种经济进入全球化的新的引领方式。我们不需要短期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但平稳的发展就会带来需求的扩张,需求的扩张就会为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中美关系。因为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国经济的好坏会对我们造成一定影响,中美关系需要达到一个合理状况。事实上,美国经济达到一般偏好对我们比较有利,这时候人民币压力也会有所减轻,能把这个处理好,对于我们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很有意义。
  因此,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解决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解决开放的问题,另一个是解决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问题,这些问题合在一起是未来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几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应警惕房地产
  异化成价值符号
  现在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还存在一些分歧,比如,工业是否已摆脱萧条?未来房地产走势如何,是否会出现一个价量齐跌的状态?去杠杆的过程中经济是否能够平稳运转?我们的判断还是比较乐观,我们认为目前整体的状况比预想的要好。
  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第一,对于外向型经济的中国来说,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和景气的全面传递是一个基础性的作用。第二,从金融周期调整的状况来看,我们并不像很多人那样,悲观地认为目前金融周期的顶点还没有到来,负债的最高点还没有出现,去杠杆的过程还很漫长。中国去杠杆的进程实际上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启。第一步是地方政府去杠杆,第二步是2015年、2016年,特别是2016年,很多国企以处置僵尸企业和去产能为重点去杠杆,今年会随着央行的缩表以及加强监管,启动金融去杠杆的征程。回过头来看,这几年去杠杆的进展状况,远比想象的好,所以这个问题不需要特别担忧。原来很担忧的债务问题,特别是债务因通缩带来的滚雪球效应所带来的短期经济复苏压力,目前来看,已经逐步解决。
  总之,对于中国经济中期发展我们很看好。我们担忧的问题是改革不彻底,政府的行为模式在新政治经济周期全面开启的时候仍然延续过去的老路,重启过去地方债务高企的状态,这很可能会导致前期去杠杆的成就毁于一旦。因此,关键还在于改革,尤其是政府改革和国企改革。
  我们目前讨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关注点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由于长周期带来的技术进步的问题,第二个是由于金融创新带来的泡沫问题和债务问题。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所带来的再生产不匹配的问题。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再生产不可持续导致的。我们现在的讨论恰恰忽略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特别是财富分配不公平所带来的系列问题。我们在分析房地产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到底这个房子是多了还是少了,而比较少关注在财富分配不公状况下,房地产的异化问题。
  房地产的异化对短期经济循环和中期经济增长动力,有重大影响。但是,我们会看到,有大量的人买了很多房子,实际上是闲置的。按照我们目前统计的方法来推导,中国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应该是在40平方米左右,已经超过西班牙和日本的人均居住面积。但是我们还发现仍然有大量的人没有住房,房价还在持续飙升,房地产成了价值符号。很多房子没有拿来使用,甚至基本上退出了再生市场的循环,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缺乏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很多进入房地产领域,按照正常逻辑,这些房子应该提供住房的服务流,让大家能够安心生活,给大家提供更好的福利,更安心于工作,也就是说住房要拿来使用,成为再生产的资本要素之一。
  我们生产的大量产品进入到房地产,之后就闲置成了一个价值符号,而且这个价值符号没有进入到再生产的循环中。我们虽然注入越来越多的钱,但是这些钱都在被房地产这样一个短期生产过程消化后闲置在这里了。这个闲置导致一方面大量资本闲置,生产性资本没被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打转,这是造成“脱实向虚”的重要根源。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APP专享经济日报:主动稳妥“去杠杆”
日08:24&&&来源:
原标题:主动稳妥“去杠杆”
  “去杠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以既主动、又稳妥为要义的。具体来说,就是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总之,“去杠杆”是以短期阵痛谋求长远健康发展,注定要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但也是不可回避的必由之路
  近来,“去杠杆”一词在经济界大热。从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与专家探讨“去杠杆”的方法论,到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判断中国当前已进入“去杠杆”阶段,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与“去产能”“去库存”一起列入明年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去杠杆”的进程。
  经济意义上的“杠杆”,通俗理解为“四两拨千斤”,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适度加杠杆当然有利于盈利,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还债的压力就会反过来拖累发展。
  杠杆化还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性,经济向好时能带来更多收益,经济向下时则蒙受更多损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对发达国家过度杠杆化的当头棒喝,也使每一个经济体从多年依靠杠杆发展经济的陶醉中清醒过来,私人缩减消费信贷、政府削减公共开支、金融机构收敛衍生工具,开始了艰难的“去杠杆”进程,至今还没有结束。
  眼下,我国债务杠杆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负债率不高,但是企业债高企,且增速惊人;二是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但是地方债相对较高,在财政收入不振的情况下,巨大的总量和高昂的成本将令地方政府难以承受。这种债务增长趋势给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如果继续攀升,下一步很可能引发局部性、地方性甚至系统性、全国性金融风险,必须主动防范、未雨绸缪,把防控关口前移。
  明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杠杆”,对此已达成高度共识,关键是方法选择。一定要看到,“加杠杆”和“去杠杆”都是双刃剑,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须以既主动、又稳妥为要义。
  “债务/GDP”是检测杠杆率的公式,决定了“去杠杆”的两种方式。要么,从减小分子下手,用“挤”的办法硬性削减债务,但普遍认为这种手段过于刚猛,可能造成GDP下行压力更大,杠杆率反而相应上升;要么,从扩大分母下手,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后一种方法显然更加稳妥和根本。例如,通过抑制过剩产能释放一部分债务风险,腾出的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以弥补压缩带来的增长和就业压力;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规范资本运行,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加快推进和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尤其强调法治化运作,保护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和收益权利,等等。总之,“去杠杆”是以短期阵痛谋求长远健康发展,注定要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但也是不可回避的“疗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股票/基金&
谭小芬:从企业去杠杆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谭小芬
  和讯消息 11月28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国立大学中国经济项目、《世界经济》杂志编辑部、《国际经济评论》杂志编辑部协办的“第六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和讯网作为独家财经媒体进行全程图文报道。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谭小芬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谭小芬: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让我上来讲关于经济增长的问题有一点惶恐,有这么多的前辈在这里,我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比较少。
  今天讲的主题是“从企业去杠杆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刚才多位专家讲过,我只是从企业债务和企业杠杆的角度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我分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把中国的非金融企业的杠杆情况做一个介绍;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杠杆是怎么加起来的;第三个这么高的杠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第四个如果是去杠杆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影响;最后就是中国去杠杆的方式。
  杠杆的名词是指企业的负债和我们资产的比率,计算的时候有很多的衡量指标,可以用负债和资产的方式比较,可以用负债和权益,也可以用资产和权益,可以用GDP比较。负债包含了银行贷款、融资、委托贷款。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情况,我们可以先看看,这张图是来自于IMF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整个的杠杆比率都比较高,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我们的杠杆比率现在已经达到217%,发达市场更高一点272%。只有151%,如果说我们再观察它的结构,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私营部门,中国达到168%,这在大部分的国家里都是处于比较高的。我们家庭部门有35%,企业是120-130%的水平,中国企业的债务水平比较高。这是中国非金融部门的负债情况,从04-13年,我们可以看到04年的时候整个企业的债务只有90%多,但是到了13年,我们整个企业的债务现在已经达到了128%。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10年的时间我们上升了30多个点。
  这是我们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和总资产的水平,是从上市公司里面提取的数据,根据资产进行加权。看中值的水平,可以看到企业的债务占总资产的比率,从51%上升到61%,十年上升了十个点。这是我们把企业做一个分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债务占总资产的比率,在08年以后国有企业杠杆上升的非常快。在行业层面,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杠杆比率上升很快;公共事业、交通上升的很快。国际数据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2012年负债比占总资产接近于当时90年代的日本,比1997年稍微低了一点。所以这个杠杆比率现在还是比较高的水平。
  对前面的图形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中国政府部门的杠杆比率,如果说不考虑隐性债务杠杆,中国债务问题的核心在于企业,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的很快。这个刚才几位老师讲了,包括我们张斌老师讲到,中国的债务上升非常快,在别的国家都会发生金融危机。
  我们整个企业债务里面,国有企业的债务里面占了80%。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是由国有企业引起,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的比较快,58%-62%。07-12年,非国有企业是在下降。看具体的行业可以看到,原材料、重化工、公路和铁路,这些部门的杠杆比率在上升;而以医药、生物、消费、科技、互联网为代表的这些行业,它的整个杠杆比率基本上是持平的。
  杠杆是怎么加起来的?传统的这些行业怎么加起来的,经过两波的加杠杆,第一波的加杠杆03-07年,主要还是企业的整个资产的收益率在上升。我们看企业的ROE上升很快,所以可以观察像钢铁行业,还有(,)大量的并购发生在05-08年。这是钢铁企业ROE情况,从03-08年钢铁企业的ROE很高,基本上是25%,宝钢达到了35%。就是说03-08年投了一块钱进去可能三年可以把资金收回来,所以当时的宝钢就像一个印钞机,非常赚钱。所以在ROE很高的情况下企业会进行大量的投资,大量的并购都是发生在05-08年的。铝业也是一样,这是电解铝行业的ROE,03-08年一直上升的很快,看中铝在03-08年发生大量的并购。这时整个工业行业的利润率在上升,推动了企业扩张。
  第二波加杠杆在08年,实体经济的需求已经下来了,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主动加杠杆,国有企业在这个里面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最后整个的企业部门的债务比率上升。从08年到现在企业部门的债务占GDP上升很快,导致了这几年中国总体杠杆比率,平均上升速度是14%。这是金融危机以前,英家加杠杆的速度是2倍。这样加杠杆有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和中国加杠杆的方式是不同的,美国的话在金融危机以后是去杠杆的,特别是企业部门。美国宏观经济不好,但是企业部门非常好,企业的现金流非常充足。销售不好的时候,企业成本和财务费用在下降。中国宏观经济看上去非常好,但是微观部门在11年以后并不好,因为经过08年的一轮加杠杆,把这些资金投下去开始扩张,这个时候企业劳动力的成本、环保的成本、要素价格的成本、利率市场化资本的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在增加。宏观上非常好,但是看微观层面的话我们的企业不是那么好。这样一来我们整个第二波的加杠杆导致了企业的债务水平在上升。
  高杠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个企业杠杆太高了,债务水平太高了,那么债务的话我们是要还本付息,还利息的压力超过了现金流,企业可能面临再扩张,可能被动的去杠杆。衡量企业是不是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我们主要看一个利息的备付率,这个企业税前的利率有两个衡量的指标,一个是息税折旧,一个是税前的利润。经济增长下降的时候,我们的企业现金流可能出现问题,产品的销售不好了,所以我们可以看看上面75%的企业下降的速度更为明显。这是第二个指标算的,这是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看的,这都是在10年前后整个现金流能力在恶化。上午张斌老师讲现金流的恶化导致资金周转问题,往后的话企业因为不想倒闭,可能继续借债,最后的问题就是现金流的问题转化为资产负债表的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尤其严重。11年以后国企的财务费用超过了国企的利润,这是具体的数字。我们有很多的行业也是这样的,我们最典型的煤炭行业,现在亏损面很大。很多钢铁企业在大面积的亏损。除了钢铁煤炭之外,还有其它的很多行业。因为产能过剩很严重,中国现在相对以前问题在恶化,我们看到除了煤炭钢铁还有造船,还有电解铝、平板玻璃、太阳能、家用电器、化工、水泥这些行业出现了相对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这会带来一个问题,企业的销售收入可能会恶化,这白老师做过非常权威的研究。企业杠杆很高的情况下,如果说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最后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白老师做过很详细的计算,可以看到中国整体的资本回报率在下降。看一下中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可以看出来,前面如果说有一个中值的话,前面的工业企业在这个水平,我们现在的工业企业利润明显的在下降,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看一下钢铁,整个利润不是很好,中国资本回报率在下降,相对国外企业来看的话中国现在的资本回报率相对美国来看优势不明显,这是一组数据的比较。比较一下美国和中国的上市公司ROE情况,美国现在ROE大概在15%左右,中国的话已经低于这个水平。不管是的数据,还是Wind资讯系统的数据,会发现中国的整体资本回报率优势在下降。
  资本回报率下降的同时,我们整个企业的成本在上升,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说现金流恶化,最后有可能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多的企业可能要开始考虑去杠杆。这个去杠杆会带来一些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因为杠杆太高的话,最后企业利润很难覆盖现金流,这会影响投资增长速度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企业去杠杆的时候,经济增速下行会恶化我们企业的债务水平,这样形成了企业的债务和经济增速下行相互恶化的一个局面。所以我们未来让企业去杠杆,不要过于剧烈。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下降太快,下降的太快企业的债务会增加很快。
  去杠杆势在必行。我们能不能像08年一样继续加杠杆,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可以做一个研究,我们看中国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么高的投资,我们可以根据过去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看过去的投资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这个平均值在20%以上,所以如果根据过去的数据算投资和增长的速度相关性,我们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做一个假设,可以看到如果说假设14年增长速度是7.3,以后逐年把这个增长速度降低0.3点,18年以后就是6.0。根据这个增长速度,我们可以算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把这个速度算出来知道去年是45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算以后每年的固定资产的金额。这个加起来的话整个金额达到了329万亿。中国的金融体系能不能为中国的企业在未来提供这么大的资金?如果说不能企业的投资很难持续下去,如果能的话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会带来什么问题?即使可以有这么多的资金也会有问题。第一个就是资金的需求量大,我们企业的利息会上升。第二个完成329万亿的投资,很多的产业已经过剩,这个投下去将来有什么产业不过剩的。所以说这样一来我们可能会有更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和更多的项目在亏损。第三个,我们提供很多的投资,我们整个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幅度的上升,这对中国整个通货膨胀都会造成影响。
  我们加杠杆不可能像过去那么加了,去杠杆又不能过于剧烈。所以我们要以渐进缓慢的方式去杠杆,如果说很快的去杠杆,很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去杠杆的方式和选择很重要。过去两年已经在缓慢的去杠杆,但是总体来说不是很明显。
  那么怎么去杠杆?我们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看的话,有几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被动的去杠杆,就是我把我们的资产低价的抛出,第二个就是杠杆转移出去。我们继续维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说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对外的开放把这种产能转移到国外,现在的一路一带,实际上就是把我们整个产能开始转移到其它的新兴市场国家。另外就是债务的转移,债务转移我们可以让私人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还有我们增加权益资本。
  中国现在做的第一个方面是避免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从资产端的话还是在通过基础设施,通过城镇化增加需求,稳定企业的资产收益。第二个方面在负债当中的话,通过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把民营企业的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同时进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已经开始升温,就是企业的债务水平在上升,可以适度的违约,部分的信托产品都还是出现违约。在权益端我们可以放开IPO、放开并购、债转股、混合所有制。
  我们中国从金融业方面放松管制,发展我们民营企业,发展我们的资本市场。同时通过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吸收过剩产能,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责任编辑:HF004)
12/02 15:0511/24 17:0711/24 09:2111/24 09:2011/17 10:1611/15 00:35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去杠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