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从事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行业的女人衰老的快

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 _ 东方财富网()
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策划:本刊编辑部
  召集:胡俊
  执行:代永华陈志强张若夫陈硕周春林
  专家支持:吴晓波孙景华李光斗林岳可大力周鸿祎孙惟徽
  星爷说:表面它是大哥大,其实是个刮胡刀;
  看着是个刮胡刀,原来是个吹风机。
  我们说:表面他是个“笑哈哈”,实际是个企业家;
  看着是个企业家,原来是个“钢琴家”。
  为什么《泰囧》卖了10个亿?
  因为只有快乐才是社会强需求。
  在技术颠覆历史的时代,
  娱乐在重构一切行业规则,
  重新定义你的产品、消费者&&
  从娱乐化的角度,
  用娱乐化的方式。
  为什么行行都娱乐
  ■文/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管理相声、通俗学术、体验经济,行业不分彼此,娱乐才是重点。领导人偶像修炼,死忠粉丝养成,拜物不如拜人,娱乐才是生产力。
  时间稍微再拉长一点。
  经常在国内乘坐飞机的人,大概都认识他。
  在几乎所有城市机场的候机厅书店里,都有一个小小的、颜色很俗气的播放器,里面有一个人在那里颠来倒去地说“管理”,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讲话的时候眼睛不喜欢看人,语言爱好用排比句,每隔两分钟就会讲一个好笑或不好笑的故事。这个名叫余世维的台湾人,曾是中国大陆目前身价最高的管理演讲师,甚至有“中国培训第一师”的名号,尽管商学院里的教授们对之嗤之以鼻,戏称之为“管理相声”。
  但是,这并不妨碍余世维每天拉着行李箱在全国各地开堂讲课。他的听众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主和年轻白领,他们似乎非常喜欢余世维的课。有一次,我跟这位传奇人士在一起,他不确定地问了我两遍:“我的课真的那么受欢迎吗?”
  当时,我没有办法回答他。现在,我好像找到答案了,余世维的受欢迎真是有道理的,他是第一个把深奥艰涩的管理学彻底娱乐化的人。
  那些从办公桌前匆匆离开、买了数百乃至上千元的门票来听余式管理课的人们,没有一个是想混文凭或做学问的,他们只是想了解一些管理的ABC,想从余世维那里获得一些经营公司的技巧或者做人的道理,跟那些呆板高傲、自以为是的教授们相比,余氏自然风趣、浅显易懂的风格当然更受欢迎。
  对余世维的不齿与嫉妒,都不影响这个年近60的台湾人的商业价值。在当今的很多行业里,都出没着这样一些“娱乐人物”,他们喜欢作秀,好出惊人之举,喜为出奇之事,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都被视为不太专业的异类,但是,在更多的公众圈里,他们却倍受喜爱,渐渐的,他们竟成了这个行业的偶像和代言人。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报出他们的名字:饮料业的牛根生,业的李书福,艺术界的陈丹青、学术界的郎咸平,IT业的张朝阳与马云,业的王石与潘石屹。
  开创了现代调查业的盖洛普博士曾经说,那些在历史上被念念不忘的人,并非他们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常常是因为他们的特立独行。这段话很可以为上述的娱乐化人物做一个注脚。在一个互联网的喧嚣时代里,任何行业的成长都已经离不开娱乐的要素,甚至,在很多时候,娱乐化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因素和方向。如今,有人用“注意力经济”、“感性营销”、“引爆流行”等新名词来解释这种现象。
  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一定会认同这个观念,早在1984年,当他推出第一台麦金托什(Macintosh)家庭电脑的时候,便尝试了娱乐化的方式,他以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著名预言小说《1984年》为背景,拍摄了一部“老大哥”式的广告片,这条在电脑业人士看来极其不专业的广告片却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
  当乔布斯推出iPod的时候,再次尝试了娱乐化的方式,这只MP3电子产品率先在好莱坞流行起来,它被渲染成了一个时尚符号,成为电影、服装、传媒乃至彩妆业的一部分。汤姆&彼得斯跟余世维相比,他才是全球管理界的头号娱乐大师&&早在十年前就已经预言了,在日渐趋同化的市场环境中,人们对商品内在的娱乐需求将日渐成为消费购买的主要理由之一,那些把自己娱乐化的企业家们其实正不自觉地实践着这一条新商业原理。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很多产业都已经进入到了成长的平台期,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已经久久不至,甚至永不来临,我们可以举出太多这样的行业&&服装、饮料、餐饮、体育用品、化妆品以及绝大多数的日用等等,甚至那些至今仍在不断发生技术变革的领域里,比如IT产品、互联网行业、依托于新技术的文化商品,等等,其商品的市场价值的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其所能提供的娱乐热量。在这个意义上,娱乐创新能力,已经是品牌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力量。
  “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不太严肃的“娱乐行为”。不过,对于所有渴望获得产业突围的企业家来说,把自己所在的行业想象成一个娱乐业,从娱乐的角度重新定义,然后充分发掘商品内在的娱乐性,并用娱乐化的市场方式推广之,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技术有极限,娱乐无边界。
  当一个行业被娱乐化的时候,其游戏的规则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构便发生了,新的生长机会出现了,商品的创新将更贴近人的内心。人类的物质发展终将摆脱自然资源的无尽消耗,当基本的生存及功能性需求被满足后,人们的生活以及产品的更新都将更侧重于智力的发掘与快乐的寻求。这与其说是一个预言,倒不如说是正在发生中的事实。
  不快乐创造商机
  ■ 文/孙景华,管理学者
  企业创造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首先发现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演三周,票房突破10亿,堪比好莱坞大片,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当下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走进电影院只想 “轻松娱乐一下”。不管你信不信,原因就这么简单!
  相反,冯小刚《1942》反思历史深刻却令人郁闷,我们只能把它称之为“不合时宜”。事实上,对于中国人而言,想要彻底地放松娱乐一下,俨然成为了中国人的奢侈品!
  因此,《泰囧》既无大牌明星又无火爆场面,却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我们只能把它解释为“恰当的时间,推出了恰当的产品”。 换言之,比企业内部产品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外部“时机”(时间+机会)的把握。因此,认清当下时代趋势并且顺势而为,才会船借风势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它的另一层意思是,企业不要与时代趋势为敌!
  网络时代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是:“不怕没本事,就怕不会作秀”。从芙蓉姐姐、凤姐靠搔首弄姿走红网络,再到“犀利哥”一炮走红吸引了无数眼球,正式受聘于广东某农庄出任时装模特表演队队长。娱乐时代,一旦出了名你就可以“占山为王”。整个社会“泛娱乐化”倾向,正在一路蔓延,从潘石屹和任志强的打情骂俏,到郎咸平和于丹的学术娱乐化;从“雷布斯”挣粉丝和“乔”装打扮,到痔疮变眼霜的形象逆袭,世界在变化,娱乐无边界。
  贩卖快乐是硬需求
  事实上,当下正面临着“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时代趋势,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从消费者生活方式角度来重新挖掘企业的生存方式。首先“娱乐”作为非生活必需品,与生活必需品相比所占消费比例越来越大。在今天,人们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中国人拥有114天法定休闲日,长达一年的1/3。个体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直接引爆了消费者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丰富多彩;其次,消费者个体的个性越来越多元化,个体个性本身的多元化导致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它才是企业新产品诞生的源泉所在;第三,整个社会包容度越来越大,个体个性得以释放得更充分;而个体个性释放得越充分,整个社会才会五彩缤纷,同时,还意味着娱乐可以引爆流行,形成口碑式营销的效应。
  譬如,“海底捞”免费美甲、免费擦鞋等等服务,在顾客眼里,比火锅味道或价格更重要,这又是为什么?原因就是:顾客更多的是享受海底捞免费美甲、免费擦鞋等等服务,而并不仅仅只是吃火锅。与其说海底捞是卖火锅的,不如说本质上是贩卖生活方式的。
  你甚至可以说,海底捞是星巴克的翻版!在他们的中,企业有形产品(火锅与咖啡)三要素(功能/质量/价格)退居幕后,顾客无形生活方式从幕后走向前台。虽然星巴克价格很高却依旧顾客盈门,顾客就是冲着星巴克提供的休闲生活方式。同样的,如果为了更便宜的火锅,顾客不会选择去海底捞。换言之,火锅与咖啡只是海底捞与星巴克创造一种生活方式的道具。因此,广义的娱乐时代,企业有形产品包括了功能、质量、价格越来越弱化,消费者的无形生活方式包括了休闲、娱乐、体验从幕后走向前台。
  因此,广义的“娱乐”,从本质上说,其实是消费者个体的快乐需求。更准确地说,它是人们在摆脱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一种精神层面上,基于消费者个体的快乐生活方式。
  那么,“快乐”究竟能不能够成为一种产品?
  假如“快乐”能够成为一种产品的话,几乎全球每一个人都将会是它的顾客,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快乐。迪斯尼动画公司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他们宣称自己的产品是一种基于快乐的生活方式,新商业口号是:“迪斯尼所带给你的将全部是快乐的回忆,无论什么时候”。口号归口号,问题在于:迪斯尼怎样创造出快乐?它发现:人们逛公园时之所以并不快乐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新鲜感的体验以及乏味的不断重复,于是,迪斯尼“全球主题乐园”就这样诞生了!包括了探险世界、明日世界等代表性的娱乐项目。事实上,正是新鲜感体验以及不重复“快乐”产品的定义,才催生出了迪斯尼公司“全球主题乐园”新形态的快乐产品。
  再譬如,“情感”究竟能不能够成为一种产品?一般来说,手表一种是计时功能,另一种是身份炫耀。但是,瑞士斯沃琪公司哈耶克却宣称:手表不再是普通的计时工具,而是传递个性一种“情感产品”!正是把“手表”定义为了“情感”的象征,才使得曾经衰落的瑞士手表业获得了神奇般的翻身效果:既然手表代表着某种情感传递,那么,它为什么不可以像每天换衣服一样,根据不同心情而拥有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更多的手表呢?事实上,斯沃琪公司现在每年都会推出200~300种新款手表,分别代表着年轻、新鲜、时尚、活力等不同的情感表达。
  寻找娱乐化的生活方式
  因此,当消费者渴望一种快乐时,恰好相反,企业沿着相反的路径,发现消费者为什么“不快乐”。换言之,企业创造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首先发现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牢骚出商机当大部分人只是牢骚满腹地抱怨堵车时,却令一个已经衰落的夕阳行业&&广播电台,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甚至有的广播记者有些“幸灾乐祸”:让堵车来得更猛烈些吧!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因为广播电台之所以能够重现生机,是因为它所提供的各种交通服务信息避免和解决堵车现象的发生,而并不是幸灾乐祸的雪上加霜。
  显然,这与我们之前的认知恰好相反,在过去,顾客的种种不满和抱怨,被认为是有害的、危险的,而实际上,牢骚不满和抱怨预示着未来商机的出现,它们是一种不合理生活方式的信息传递者,当牢骚和抱怨最终形成一股巨大的人流时,就意味着新的商机的出现了。
  无聊出商机无聊时“聊天”听起来够无聊的了吧?但是,它却成就了QQ的巨大商业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无聊”本身并不合理,而是不合理的,但是,不合理的无聊却创造出了大量多余的空白时间,等待着企业新产品的纠正、弥补和填充,“无聊经济”就此应运而生。
  反过来,缺乏企业新产品的填补,才使得空白时间成为了无聊时间;而将空白时间变成有意义的时间,就需要企业新产品的填补。因此,无聊本身不会自动产生经济效益,而在于企业如何把无意义的无聊生活方式转换成有意义的合理的生活方式。
  等待出商机“等候、排队、停留”等词语原本无意义,但是,白领们“等候电梯”的短暂时间里,分众传媒广告公却发现了潜在的商业价值。
  事实上,分众传媒把白领等候电梯的等候时间,化为了有价值的广告黄金时间:你究竟选择无聊的等候电梯,还是看一下电视打发时间呢?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分众几乎成为强制收看的媒体,分众媒体巧妙地弥补了传统电视的不足,既能传递产品讯息,又使白领们在轻松娱乐中度过了等待时间,这种情况下购买机率其实更高。
  因此,等候、排队、停留等原本毫无意义的生活方式,在现实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了商业价值,原因就是“等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汇聚起一股不可忽视的人流。而凡是有人流的地方,就代表着商机的出现。
  意外出商机 洗手液产品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产品,但是,突如其来的SARS却令洗手液产品一夜成名,成为了SARS意外事件的受益者。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我们一般来说把它称之为事件营销,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意外事件在本质上打断了消费者正常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在此之前,企业管理者尤其是经理人常常执著或迷恋计划,但实际上,突如其来的SARS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企业商业模式。这其中,“意外”这个词,是相对于静止中的“计划”而言的:当精心设计的计划被各种意外打断的时候,“意外”本身就是管理一种常态,而计划毫不走样才是一种意外。因此,意外本质是打断了消费者日常生活方式,捕捉意外商机也就成为了企业一夜成名机会。
  懒惰出商机7-11便利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利用了人们便利的心理需求,但事实上,却是由于人们懒惰的生活习惯在做怪。它代表着这样一个新看法“懒惰出商机”:由于人们懒惰的生活习惯,反而成就了新的商业机会。如同许多社区小店的做法一样,它采取了送货上门的做法、甚至买一根葱都送货上们,导致了小区居民越来越懒惰,由于对它的依赖反而生意红红火火。事实上,广义的“懒惰”,包括了汽车、洗衣机、甚至自动做菜机等,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懒惰产品”,汽车代替了双腿,洗衣机代替了双手,电脑带了大脑&&所有这些的本质其实是在培育人们懒惰的生活习惯。
  体验出商机中国北京有一家“黑暗餐厅”,因为灯光黑暗而生意红火。“黑暗”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一种不合理的现象,但是,黑暗却带来了另外一种生活体验,引得人们因为渴望新的体验而生意兴隆。同样的,北京有一家餐厅一直不温不火,老板忽然灵机一动,将原本看不见的封闭厨房的墙壁,换成了透明的大玻璃,人们走进餐厅首先看见的是红红火火的炒菜场面,引得顾客食欲大增从而生意火爆起来!
  你明白了吗?餐厅还是那家餐厅,菜还是那些菜,不同的体验却带来了不一样的商机。因此,“体验出商机”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相同的产品由于不同的体验而不同,事实上,越是看似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往往越是意味着体验的不同,而新的体验往往起到了顾客消费或购买的决定性因素。
  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一,发现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目的在于解决它而不是加剧它,换言之,企业完全可能做出与此相反的荒唐举动,即用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去解决另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浙江,一些头脑灵活的民营小企业,曾经开发一种自动削水果的机器,这听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吧?即减少了居家劳动强度,又符合休闲生活方式的要求,但是,它却如昙花一现的消失了,原因就是自动削皮的产品功能太强大了,反而把居家生活中的情感交流方式给消灭了。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去解决另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第二,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它必须是大众的、而不是小众的。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不合理生活方式的商业价值将大打折扣。换言之,没有足够多的人流量支撑,就没有企业的生存空间。
  一般来说,顾客群体的数量越是庞大,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就越是巨大。事实上,当“逛街、等待、排队”等新型顾客出现后,它本身意味着背后巨大人流量的支撑。正是“汇集”力量使得零散个人形成一定数量的群体,从而使得生活方式具有了商业价值。写字楼电梯是之所以成为分众传媒等高人流量的汇集地点,上班族们写字楼里上班的生活方式,支撑起了等待电梯时的高人流量。
  娱乐心理学:
  与其找一个明星为企业代言,不如自家造一个“神”出来代言,省银子、省唾沫、还少风险,领导人、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往镜头前一站,开口闭口都是品牌宣言。
  必备条件:
  只会赚钱不行,必须是表演专业出身,不然教育专业也行。专业对口还是不一定能成,必须有丰富的经验。赚过大钱、赔过内裤、当过骗子、扮过教授、能做小丑、能当公知,真不是一般人。
  娱乐手册之企业家造神
  ■文/李光斗,华盛智业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这是一个诸神争霸的时代。每个行业都有一位或多位“神”,比如“股神”巴菲特,“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赌神”何鸿燊&&大神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行业、企业的神经。那么,企业和品牌最高效的代言人是谁?不是动辄千万元的明星,恰恰是企业的创建者本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最好的展现企业的品牌形象,他们的创业故事、经营故事才是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品牌故事。造神也不仅仅是为了企业家个人,而是为了企业利益,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应该被提倡和认可的营销行为。
  造神本质其实是打造品牌。
  造神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公众认可自己是某一行业的权威和风向标,而打造品牌的终极目的则是成为行业或品类的第一或权威。造神是为了获得大众的认可,打造品牌则是为了获得目标消费者的认可。所以,我们不妨以速成手册的方式来解读造神之道。
  编织故事
  每一尊神的背后都有无数的传奇故事。那么,什么样的故事容易引发共鸣?
  1。对比强烈,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容易引发共鸣。
  1789年夏,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个名法国贵族患上了肾结石。当时流行喝矿泉水治病,他决定试一试。有一天,当他散步到附近的依云小镇时,他取了一些源自Cachat绅士花园的泉水。饮用一段时间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病奇迹般痊愈了。奇闻迅速传开,专家们就此专门做了分析并且证明了依云水的疗效,医生们更是将其列入药方。Cachat绅士决定将泉水用篱笆围起来,并开始出售。
  一个传奇故事比无数的宣传说教更具说服力,也帮助依云矿泉水登上神坛。
  2。善用谣言,互联网时代,单纯的正面故事已经很难具有说服力和传播力。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个未经官方证伪的谣言同样是故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屡试不爽的造神利器。
  马云能够登上神坛,谣言功不可没。曾经盛传这样一个故事:2000年,马云在洗手间用6分钟搞定了软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拿到了1800万美元的投资。这个故事疑窦重重,有人说:“这都是媒体的误导。我不相信男同志解一个小手需要6分钟之久,也没必要在里面谈6分钟,虽然他们个头差不多,但是站在洗手间里不是什么好事儿。”但马云却从未对这个故事做出表态,这则永远也不会得到证实的谣言让马云更具传奇色彩。
  3。传播正能量,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更有影响。
  如网上盛传的马云语录之一“令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的创业成就导致他的创业语录被很多创业者所接受,作为激励自己的信条。这种“传播-接受-转述-强化传播”的循环过程能大大提高知名度。
  4。利益诱惑,用数字说话,铁证如山的故事更能吸引人。
  “中国股神”林园自述“1989年我们全家人凑了8000元进入股市。1990年年初我就赚到了12万元。当时我是国家的公职人员,1992年应该赚到1000万,我就辞职不干了,一直在股市上。这么多年,没有一次赔钱,都是赚钱的。”这样的描述很能让那些对于股市暴富存有幻想的人动心,以致成为林园的粉丝。
  不论哪个行业的哪尊大神,其上位都离不开无数的故事。造神,先从讲好故事做起。
  牵手媒体
  媒体是造神的必备工具。借助媒体的平台效应,让声音快速传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进而塑造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实现由人到神的超脱。
  1。上电视,马云和牛根生等人借助央视《赢在中国》,声名大振。
  除了参加电视节目,出席各种公众论坛、公益活动,让自己成为新闻头条,同样是造神的要素之一。据一位曾经登上福布斯内地富豪榜上富豪回忆,排名刚刚公布,“就有50多家外资公司发来了合作邀请函”,媒体宣传的巨大威力,窥见一斑。
  而互联网时代,在人人都是媒体的传播环境之下,网络越来越成为造神的重点区域之一。信息传播不再单向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而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每个人都能自由地传播信息或接受信息。
  2。玩微博,自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微博造神呢?
  找个伙伴唱双簧很关键。借助微博宣传,发言一定要有回声,找个与自己等量级或影响力更高的“大号”唱双簧,你来我往,形成传播矩阵,才能形成影响力。闭门造车不可取,紧随社会热点,积极发表言论,同时要专注于本行业,形成T字型微博。
  比如刘强东和李国庆,从2010年首场价格战开始,2011年李国庆借“3&15”之机发话称,“价格战仍是中国电子商务竞争的主要手段”,当当会积极参与价格战,并会持续“打三年”。随后换来的是刘强东的“强硬反击”。此后两人便你来我往,关于互联网泡沫、资本市场、商战等领域展开广泛口水战并持续不断升温。
  3。做慈善,在这个社会,做慈善是一件很聪明的事,比花钱打广告要靠谱得多。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社会弱势群体引起关注,各种媒体就会自然关注,这时候,企业家抓住机会,大肆做慈善,花的是和打广告一样的钱,但是效果却比广告积极、有效,而且主动。
  做慈善也必须有技巧,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捐款,有些大企业捐出100万元,遭到各界人士谩骂。为什么?因为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关注度很高,有的外国企业捐出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有的小企业也能捐100万元,这时候,慈善怎么做就值得考量了。所谓有多大力量做多大事,一定要考虑到当前环境和自身实力,否则慈善会做出反效果。
  而企业领导人造神,可以在企业进行慈善活动的同时,以企业领导人的名义进行个人善举,人们不太会考虑个人善举的大小,这时可以形成双重功效,在传播企业正面形象之际,拔高领导人的个人形象。
  4。傍名人,有意识把自己和某些更“大牌”的名人联系在一起,能够极好的增强自身的知名度。
  一则故事能形象的说明傍名人的巨大功效。
  一位美国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无法脱手,进退维谷之际,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 。”出版商便用总统的这句话大做文章,宣传道&&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这些书随即被抢购一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于是他如法炮制,总统知道了上次被他利用,想奚落他,就说:“这书糟透了。”出版商又借之大做文章&&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读者们出于好奇又争相抢购。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于是出版商宣传道:“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却因善借总统之名而大发其财。
  纵观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不难发现,与神共同出场的必然也是神。所以,要想造神,傍名人同样关键。比如唐骏在多次国内采访中,他都一直提到,他离开微软时受到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挽留,并且授予荣誉头衔。对此,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称“学术界人士和留学生根本很少有人知道唐骏为何人,他的&成功&完全出于炒作。唐骏利用了媒体抬高身价,说什么比尔&盖茨要挽留他,通过调查,比尔&盖茨根本都没见过唐骏几次,何谈挽留。”
  雕刻内涵
  经济学有个原理:刺激,反应,归类。人在受到刺激后会立刻做出反应,随即将信息归类。这就解释了一句名言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即加强文化内涵对于造神同样关键。
  1。系统出书,如果说讲故事走的是短小精悍游击作战的套路,出书则是系统性战略,全方位塑造“神”的光环体系。
  在企业领导人有一定的名气之后,我们会发现,市场上马上会充斥各种关于他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一定全是“成神”的企业家及其团队刻意操作的结果,还有很多是出版商或者出版社“借势”捞钱,这种时候企业领导人要做的不是去辩驳市场上哪些书不是自己授权的或者哪些内容有误,而是自己推出一些“正版”书籍,顺势而为。
  出书也是有讲究的,首先是书名要足够诱惑,要有足够的噱头,以至于达到霸气外露、夺人神魄的境界。其次是书的内容要足够煽动,让人不能不服,就像写小说一样,高潮迭起,让人产生敬仰和膜拜感。
  而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只出一本书,要大量而系统地出书,形成对于受众持久的全方位的传播刺激,以固化其对于“神”的认知,后出的书可以佐证和补充之前出的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争企业领导人的整个形象。这是因为,每本书的畅销时间有限,能够覆盖到的群体也就有限。而通过连续不断地出书,对于相关名人进行包装,则有利于不断在原有基础上积累人气,扩大受众面,进而稳固并扩大“神”的光环。
  在出书方面,董明珠是一个高手,行业外部真正开始认识董明珠,也是源于2000年她本人所著写的《棋行天下》一书。这本书让董明珠声名鹊起,并一举奠定其江湖地位,而这正是董明珠“造神运动”起始。在随后几年时间里,《行棋无悔》、《营销女皇董明珠》、《商界铁娘子董明珠》等有关于董明珠的系列书籍陆续出版,逐渐成就了董明珠在格力“神”一般的存在与地位。
  2。华丽演讲,这是商界“造神”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招。
  桔子酒店的屌丝CEO吴海,曾在一次创新话题的演讲中,脱掉上衣,赤膊上阵,不禁让人感叹霸气侧漏。而马云也是商界公认的最有口才的人之一,常年在全世界各大学演讲。即使“学历门”之后的唐骏,仍然还多次到大学去发表演讲,复述各种“故事”。
  演讲能够有效的填补媒体曝光和出书可能产生的传播空缺,也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崇拜性“信徒”群体。比如,大学生向往成功,向往传奇,所以企业“神人”们的成功经历就能够非常有效的吸引大学生群体,只要在他们心中塑造了成功的形象,那么可以与出书、微博等工具形成有效的联动,扩大光环效应。
  造神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讲好故事、媒体宣传、塑造形象,更需要各种先天条件,比如企业家是否愿意出现于大众媒体之上?企业家研究口才如何?企业家经历是否够曲折和传奇&&市场经济下,造神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营销宣传手段。但并非每个企业领导人都能成为神,必须要有领先的市场份额、资本和技术,必须要有名副其实的能力。这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兑水掺假,只会画神不成反变鬼。
  娱乐心理学:
  粉丝就是生产力,铁杆粉丝更是绝对生产力。这年头,甘心为你花钱的人都是最爱你的人。演唱会门票是卖给粉丝的,高价产品是卖给拥趸的,快乐是卖给上帝的,你没粉丝就不要再混了。
  必备条件:
  产品你得顶尖吧,服务你得深入人心吧,体验你得超群吧,此外你还得有信仰,不能为了钱放弃原则,不能为了钱舍弃节操,更不能为了钱数典忘祖。
  娱乐手册之粉丝养成
  ■文/林岳,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各种社会化媒体的流行,企业圈子和名人圈子里面都有一股很浓的娱乐氛围,但凡有企业策划的各种活动,或者某位名人分享的一些话题,响应和参与的网民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大小偶像们有“粉丝”,事实上品牌、产品也必须要有“粉丝团”。
  这个世界上最牛的品牌是要让消费者一听到名字,就争先恐后的、不惜多花钱也要买的品牌。而对于营销者而言,要想自己的产品拥有广大的“粉丝”市场,就必须要理解产品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并且和这个群体建立长久的关系。
  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的力量是巨大的,粉丝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能培养一大批对企业品牌有“信仰”的粉丝,发挥他们的创新力量,自发地为企业口碑推波助澜,那么这种影响力会以几何倍数来发挥力量。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快速培养企业的品牌粉丝。
  务实的产品派
  对于企业来说,粉丝的定义应该是:认同产品、认同公司及品牌、并乐于向他人传播品牌正面信息的人群。必须强调的是,这当中的描述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是认同产品。因此,培养品牌粉丝首先需要围绕产品做工作。
  把粉丝当成设计师
  魅族是国内做粉丝营销相对较为成功的企业,而成功关键在于魅族十分关注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煤油”们可以直接与产品研发人员对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参与整个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让用户感觉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产品,而是与魅族一起设计自己要的手机。他们的总经理黄章会在论坛上发起调查,询问网友诸如喜欢黑色还是白色?按键的设计、是否需要腾讯官方的QQ软件、甚至是专卖店开在哪里比较合适?等等这样的话题,在魅族研发M8最高峰的时期,互动社区有超过140万的会员,每天在线超过1万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产品的并不是制作团队,也不是设计团队,而是用户,每位粉丝都是设计师。在产品用户讨论某一失败功能或者抱怨某一缺陷的时候,虽然看似对品牌有所损害,但是只要抓住机会,迅速回应并且做出改变,那么结果可能喜闻乐见。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一直以来饱受欢迎,实际上,《生化危机》第一部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上映之后,其制作团队就已经确定要继续拍下去,并且他们开始收集广大粉丝的建议,如他们喜欢什么故事,喜欢什么角色。因此,每一部新片都几乎是建立在粉丝喜好上的影片。
  吊足胃口
  你的产品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稀少的。纵观各种营销手段,“饥饿营销”是最容易引爆的方法,这方面的高手要数苹果,苹果十分擅长使粉丝们感觉“饥饿”,在每次新品上市之前,均会放出大量吊胃口的信息,各类的“谍照”、内部人士信息,以及一段段精美震撼的产品视频、广告图片,还有让人热血沸腾的上升发布会等等,都保持着粉丝高度的关注和议论,甚至还有大量的各地上市购买人群的通宵排队、买到手之后的炫耀等等信息,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动新老用户。
  越是更多的人在寻找你的产品,必定造就了更多的话题和口碑传播,因此,永远不要让你的产品泛滥,把握好产品上市的节奏,让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充满了诱惑。时下,消费者注重个性已成时尚,购物时喜欢求新求奇求异,忌讳“随大流”。讲求适量、甚至限量销售,总给市场留点“空”,让“上帝”们有点儿“饥饿感”。这样不仅能满足顾客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刺激购买欲望,而且能激发占有欲,形成粉丝。
  服务做到家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们越来越精明,搜索引擎让他们拥有更广泛、更快速的渠道去获得信息,广告和促销有时候就比不上朋友的一句推荐,并且,互联网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如何利用消费者的体验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让品牌进入“自动档”营销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做得好,品牌深入人心、处处逢缘,做不好,则会演变成品牌危机,要维持品牌粉丝,就要重视产品推出之后出现的问题。
  营造一个消费者不想对品牌恶语相加的环境,不能让消费者产生后悔情绪。因此,要找出带有强烈负面意见的顾客群,优先考虑他们遇到的问题,并调配资源解决其中的根本问题。换句话说,要想理顺顾客体验问题,必须以坦诚的心态关注顾客最普遍的抱怨。
  小米手机的质量问题就是一直被忽略的,小米手机更多的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品牌,而产品本身被忽略。这种忽略产品本身质量的特质,让小米可以放心的出售并不很成功的产品,甚至连工程机都可以拿出来卖,开业内之先河,可贵的是粉丝还非常高兴。而量变则会带来质变,在没有产品质量的支撑下,你很难靠感情和洗脑,来维系一个这么大团体的稳定。雷军看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在没有足够产品功力的情况下,维系这么一个几百万的粉丝群体是必然要出问题的,小米二代的销售情况便岌岌可危。
  神秘的宗教派
  传递信仰
  当苹果公司在悉尼的新店开张的时候,悉尼街头这条超过4000人的巨型队伍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有很多都一样,在前一晚露宿在店前的广场上。巧合的是甚至可以说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苹果悉尼新店开业之后一周就赶上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来此访问。假如你刚刚从外星球来到地球,在看到满街的“果粉”和同时出现的成千上万天主教徒时,你可能会误认为“苹果”是这个星球上另一种拥有信徒无数的重要宗教与天主教徒们一样,“果粉”们也认定对苹果产品的忠诚与信仰苍天可表。
  苹果努力培养粉丝的宗教热情,包括极力维护其神秘性以及暗示顾客是“被选定的”。苹果的保密文化强化了产品的神秘性,使其“很棒”的用户体验不至于因信息提前泄漏而衰减,这是宗教式营销的重要环节。与产品的神秘性相配合,苹果产品的品牌标志、色调、材质、造型、用户界面无一不具宗教式的符号意义。
  传递信仰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明确而清晰的愿景,这是构成宗教影响力最重要的基石,比如,欧莱雅的品牌使命是“我们只销售希望”;苹果的品牌愿景“人类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他们应当用创造力来驾驭系统与结构,而不是沦为它们的附庸。”
  简单的恩赐
  很多品牌粉丝在追逐一系列活动之后,得到了什么?有的是一件纪念T恤,有的是一张签名照。给粉丝创造多余的惊喜,那么微不足道。这样,他们就会长期惠顾你,坚定的成为你的粉丝。比如达美航空公司,这家航空公司致力于为客户准备了特别的礼物。
  达美航空波士顿新航站楼揭幕典礼的时候,他们会邀请一些“常客”参加。另外,在飞行满足一定条件后,他们会主动邮寄给“常客”一些免费的旅行机票以及一些比赛的门票,甚至会提供免费住宿的酒店。
  尽管你仍然需要自己花很多钱,但是却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强烈拥护。
  没有人不喜欢惊喜,当消费者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购买你的产品,即便你的产品中规中矩也不一定能够让他成为你的粉丝。但是,只要你的产品不输给其他同类产品,而你又能够为他们创造惊喜,那对他们来说就是恩赐,会产生附加值,从而拥护你。
  问候信徒
  粉丝的培养,除了提供良好的产品,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情感上的维系,这方面,国外一些品牌要更有心一点,他们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适时的向自己的忠实拥护者表达谢意,形成情感回路。作为品牌的信徒,只要“教主”登高一呼,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在顾客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给对方寄出贺卡,平均每年要发出1.2万张名信片,让顾客接到他的关心和祝福,这些顾客甚至包括只和乔&吉拉德有一面之交,并未从他的手中购买汽车的人。眼睛只看顾客口袋的“钱”,顾客迟早会离开;眼睛看顾客的“心”,顾客永远在身边。
  美国运营商AT&T为感激Facebook上200万粉丝的关注与支持,利用社交媒体特地做了一个名为“Thank You Notes”的Campaign,其核心内容是制作了500支音乐视频短片,用唱的形式把对粉丝的感激表达出来。比如为感谢一个叫Mary C的粉丝,AT&T将会录制一支融入这位粉丝名字的音乐短片,上载到YouTube专题页面上。而这500支短片中的粉丝,是从Facebook上的一个APP互动活动中挑选出来的,用户在这里需要填写姓名、所在城市、喜欢的音乐风格,及为什么选择你的理由。
  在全世界拥有28家连锁分店的丽兹&卡尔顿酒店,从1898年创办至今,每天依然保持70%的入住率,其中90%以上的顾客是回头客。该酒店向顾客提供细心体贴的“一对一”式个性化服务。当顾客第一次入住时,专人接待的服务员会拿着记录本记下顾客的住店的僻好,如窗帘的颜色、枕头的高低、楼层、喜好何种鲜花和水果等个性化的需求,都会被录入在酒店的客户数据库中,全世界的各个连锁分店都可以查到。当顾客进入房间时,房间会按照顾客的偏好去准备,给顾客真正营造出家的感觉。到餐厅就餐时,顾客会看到按照自己的喜好在酒中已经加入了的冰块,更为惊喜的是,当顾客下次再入住任何一家分店,都会惊喜的发现一切已经按照自己的要求准备好了。卡尔顿酒店提供了远远超出顾客期望的超值的服务,它给顾客带来了感动、幸福和惊喜。
  品牌在社会化媒体中,总是费尽心思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赞或参与其活动。当粉丝表示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后,我们也该适时的放低身段,礼尚往来一下,对他们的举动表示问候,这丝毫不会比产品上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低。
  狡黠的关系派
  社交是个大圈子
  活跃于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行业专家、该品牌的员工,无疑是不错的品牌粉丝制造者,他们的推荐往往能带来非常忠实的粉丝。但往往一个普通消费者对他身边人的消费影响才是最大的,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毕竟自己的朋友不会掺杂任何利益目的。
  美国社交公司Zuberance的工作就是为不同公司寻找他们品牌的粉丝,之后寻求品牌和粉丝的合作方式并且跟踪记录所产生的效果。它定义品牌粉丝为每年至少为他人推荐某品牌、该品牌产品或服务至少一次且和该品牌没有利益关系的互联网用户,这个群体会自发地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交网络或者其他网站上为该品牌做宣传。
  1月,Zuberance对部分民众做了调查,调查发现在美国,38%的人每个月给别人做约一次消费推荐,12%的人表示他们每周都会给别人做多次推荐,同时,70%的人表示每年最少给别人推荐5个产品或服务,16%的人每年最少为他人推荐15款产品或服务。
  每个品牌都应该抓住这些机会,找到自己品牌的粉丝,征求他们的意见,比如他们对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活动有什么建议,当品牌得到了这些信息,抓住机会满足并超出他们的预期,粉丝会为你发狂的。
  抢明星的粉丝
  明星走到哪里都会前呼后拥,山呼海啸,粉丝们痴迷的眼神、疯狂的叫喊、忐忑的心跳,往往因明星的一举一动而躁动至高潮。不仅如此,从服装造型到生活用品,从举手投足间的行为到茶余饭后的话题,粉丝们一旦认定谁是自己的偶像,便很难跳出方圆。所以,如何借助明星的力量,甚至化明星粉为自己的粉,绝对是求“粉”绝佳机会。再不济,也要想方设法找个对口明星代言嘛。
  香港海洋公园每年都会针对特别活动每次邀请不同的明星嘉宾助阵,比如陈慧琳、杨采妮等,这样一来比较聚集现场人气,而来也可以借助明星的新闻效应而经常“免费”占据娱乐版面直达年轻受众。
  而且香港海洋公园邀请明星其实从来不需要花钱,因为香港海洋公园本身是非盈利机构,其盈利主要还是用于海洋公园自身的建设,最重要的是香港海洋公园一直坚持“慈善公益活动”,而邀请明星的场合几乎都是出席公益慈善活动,依靠这一点,自然每年可以省下不少广告传播费用。在每次主题活动开展前期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电台、广播、网络、报纸各种媒介几乎都会全部覆盖,让所有的香港人都感觉到“山雨雨来风满楼”的架势,成为全香港的街头巷议,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得不谈论海洋公园,以至于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攻下校园
  为什么QQ、视频网站、SNS交友社区等成了年轻人每天必上的网站?为什么SONY、三星是年轻人首选?为什么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几十年依然受年轻人热爱?为什么校园里充斥着篮球赛、舞蹈大赛、校园大使等各式各样的品牌活动?甚至有的品牌把专卖店直接开在校园里,有的企业管理者乐此不疲地跑到校园做演讲。这些都是为什么?这里有3000多万年轻人,这里每年蕴含着1500亿元的潜在市场价值,仅仅这些,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品牌选择和消费行为对于在引导未来消费理念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到,“成为的我粉丝吧!”不要以为校园市场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不够高,而不为之。粉丝养成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求“粉”也要从娃娃抓起,拉拢这些年轻的未来消费主力,无疑是一件有战略眼光的未来大计。
  华为就在复旦、清华、北大等多个大学都设立了奖学金,连宝钢这样一家公司都是在54所院校设立了奖学金,宝洁更是在学校里设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部,至于麦当劳、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他们永远在校园里进行着无声的战斗&&
  不用多言,得校园者得天下。
  伊利:微电影怎么来娱乐
  ■文/陈志强
  自从2010年《老男孩》的走红,微电影一夜之间成为了大家关注的新宠,无数品牌都盯准了这片“微”市场,争先恐后来“尝鲜”。但大多数人没注意到的是,《老男孩》的作者肖央随后推出的微电影《赢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直白的广告诉求、没有节制的商业植入,极大影响了影片的口碑,营销力也大打折扣。
  微电影不是加长版的广告视频,在那些蹩脚的广告视频里,商品的呈现是足够了,但却弱化了微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传播价值,对观众而言,赤裸裸的广告诉求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更别说二次传播了。
  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当我们为那些小成本投入微电影中的精妙创意鼓掌时,另一些大牌也在悄悄酝酿着他们的“大手笔”。2012年,伊利就通过一系列微电影组合,展示了大品牌营销的新玩法。
  触摸消费者情感
  大品牌的微电影营销比较忌讳闹剧,或是出现容易被恶搞的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品牌的微电影必须严肃刻板。或甜蜜,或温情,或清新,或鼓舞,在伊利的一系列微电影中,每一部微电影都有一个好故事。以内容为王,以剧情取胜,以趣味吸引,这才是微电影营销成功的关键。
  当然,对企业的商业微电影而言,内容的感染力只是手段,本质上其目的仍然是打广告。但大品牌的微电影营销并不在于产品,而是为了打造品牌形象和观众的情感认同。对一部短短几分钟的微电影而言,如何才能在打动观众的同时,将艺术与广告之间完美平衡,将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巧妙植入其中呢?
  2012年伦敦奥运季,一段名为《花甲背包客》的微电影在几大视频网站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一对年逾60的北京夫妇,在退休之后选择了一条与常人截然相反的路,他们在房价高涨的时刻毅然卖掉了房子,装好厚重的地图,背起单反,环游世界。从2008年奥运开始到现在,他们已经走过7大洲、46个国家。两位平凡老人的故事,激荡着每一个观众心中不甘平凡的梦想。
  这还只是开始,《跑吧老李》、《中国花式篮球教练:韩炜》、《727车队:骑车去伦敦》、《鼓浪屿的快乐大脚:踢球的孩子们》,一系列围绕着运动梦想的微电影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这些微电影中,从孩子到老人,没有星光熠熠的明星,每一位主角都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但每一个人都在坚持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这只是5个诠释平凡中国人的健康故事,但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从5部微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年少时,你也有过一个球星梦;或许青年时,你也曾为此付出过努力;或许垂垂老去时,你心中依然有一个未燃尽的梦想。这5个精心设计的故事,最终触摸到了观众心底关于健康、关于梦想的最柔软情愫,帮助伊利建立起了与观众的情感纽带。
  与观众全程互动
  当微电影从一个崭新的营销工具变成了企业品牌营销的标配时,固守网上的单向传播已经显得落伍了,微电影营销早已不止那短短的几分钟观看过程,每一个品牌都在拼命拉长观众与品牌“恋爱”的时间,让微电影的影响能够持续传播。
  因为主要在社会化媒体上传播,微电影天然就具有互动的DNA。只要你有兴趣、有想法,就可以写剧本、当演员、当导演,制作自己的微电影,人人皆可参与。对大品牌们的“大手笔”微电影而言,如果能让消费者与微电影互动起来,决定剧情走势,甚至亲自参与微电影的拍摄过程,显然更能扩大微电影的传播力、延续其生命周期。
  “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我想做的事,过着我想要的生活。我决定出发,去寻找那个自己!”从伊利“每益添”微电影《交换旅行》的台词中,我们便可以感到这里肯定充满了互动味儿。
  这部由明星大腕杨幂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在拍摄之前,导演杨幂便在微博上与网友互动,征求拍摄方向及意见,观众从以前的被动观看,转到主动参与剧情创作。结合杨幂的人气,戏前的造势就已让这部还未开拍的微电影备受大众关注。
  在进行奥运系列微电影推广时,伊利则开放了网络招募和民间搜集平台,号召消费者讲述自己的奥林匹克故事,并将视频上传至优酷平台。最后,伊利会把这些践行奥林匹克梦想的平凡人形象,以及他们的故事印在具有伦敦城市象征的双层巴士车身上。
  伊利“巧乐兹”的《脆皮情书》干脆直接让观众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中来,借着校园微电影角色选拔,伊利进行了一系列“喜欢你没道理校园影像季”活动,活动的获胜选手将加盟《脆皮情书》,与陈翔、陆翔两位青春偶像共同演出。将普通大众搬上主流舞台的诱惑,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样是尚未拍摄,便在目标群体中打响了第一炮。
  寻找最优传播点
  和传统电视比起来,新媒体平台为微电影提供了一个持续传播的绝佳平台,但也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竞争无比激烈的环境。2011年,市场上出现的微电影已经超过了2000部,粗暴的大规模投放不仅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怎样才能从如此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每一个营销者都为此而殚精竭虑。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时间,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春节等日子都是天然的话题日,《不说话的女孩》就是选择了情人节前夕上线,这段朦胧而美好的爱情故事借势得到了疯狂的传播,上线仅一周,点击率就超过了500万,在优酷网、土豆网及腾讯网两天的总浏览量已超过3亿次。
  而在奥运会期间,伊利搭建了一个虚拟的伦敦街景专题,消费者可以上传照片,将自己的照片刊载在行驶中的伦敦大巴上。另外,伊利还定制了一套伦敦大巴元素的搜狗输入法皮肤,让伦敦大巴“开”上了网友桌面,抢驻网民关注的奥运焦点时刻。
  微电影角色也是个好切入点,伊利的一系列微电影中,先后出现了黑涩会美眉杨可凡、台湾偶像刘以豪、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苏哲贤、当红影星杨幂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明星本身的话题性就为品牌赚足了曝光率。
  战场不仅在互联网上,在商场终端,伊利还和沃尔玛等企业一起,结合微电影传播引发的热点,组织了各种终端活动,既是微电影影响力的持续,也是伊利品牌理念的推广。走出电脑屏幕,线上线下结合的整合营销正在成为新趋势。
  娱乐心理学:
  它可以不一定有用,但是必须够有趣。功能不一定每时每刻都是必要的,但是趣味却能够让我们随时保持快乐。
  必备条件:
  一点恶搞,一点改变,一点投入,一个小小的代价换一个有趣的功能。改善一下那些常规的小功能,甚至增加一个没用的功能,只要有趣的都有价值。
  娱乐手册之产品设计
  ■文/可大力,互联网产品经理
  一个产品有趣是否重要,并不是一个1+1一定等于2的问题,“有趣”的功能也许不能左右你的产品是否成功,但是它至少能够达到以下两个非常诱人的效果:有趣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在产品上获得愉悦感,增加用户探索产品的欲望,特别是如果你的产品是一个需要用户大量体验的才会觉得爽的时候。比如微信的彩蛋和摇一摇;有趣的功能可以增加产品的传播速度。比如我会在唱吧分享我的得意之作。
  当用户觉得一个产品有趣的时候,这个产品就成功一半了。那么,什么样的产品会让用户觉得有趣呢?
  换一种体验方式
  不少人接触的第一个互联网产品就是QQ,那会儿大家都乐此不疲地聊天。回忆一下自己第一次接触QQ的场景,我突然意识到那个时候,我们或许并不觉得QQ是一个多么“有用”的东西,我只是觉得它很有趣:我可以跟一个“陌生人聊天”。然后就发生你知道的事情了,“大家都在用”是一个丝不可拒绝的使用理由。
  为什么觉得QQ很有趣?我想会不会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原本只能通过电话做到的事情,居然可以“换一个方式”来做。就好象喜欢吃西瓜的人,你切好了给他吃,和切一半让他用勺子吃,往往后者会获得更大的乐趣。也许你可以在你的公司附近开一家餐馆,规定吃饭的人都必须用手抓着吃,无论味道如何,我相信一定会风靡一时。
  再回头来看看大部分互联网上火红的产品,他们往往都是将线下的生活复制在了网上,因为给用户一种没有得到过的方式,让用户觉得很有趣。
  所以有趣的产品第一点:换一个体验方式,也许会让你的产品变得有趣。
  将线下的生活复制在互联网上貌似更像是一个需求的分析,我们要交友,所以有了Facebook,我们要聊天所以有了QQ,这是一种普世的需求,换一种体验方式,说了跟没说一样?一些不那么普世的东西说明了,为什么换一种体验方式会让一个产品变得有趣。
  比如Pinterest,在它出现之前,图片的消费已被许多产品证明是有价值的,但是Pinterest的出现却让图片消费有一种很奇妙的反应,它没有创造需求,他只是用一种有趣的方式的让你浏览了图片。于是它变得异常成功。从Pinterest的经验可以推测出,越是成熟的体验,越代表了更多的机会,在或许在5年之后,一种更新鲜的图片浏览方式会完全将其取代,成为又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产品。它什么都没做,只是让把你看习惯的东西改变了一下而已。
  所以,如果你在设计一个成熟的产品的时候,不妨可以尝试一下把那些用户看习惯的东西改变一下,说不定,用户会觉得很有趣。
  营造神秘感
  微信有趣的地方不是在于他的语音聊天,而是每天无数人摇一摇。这是一个“有趣”的功能,用户为什么要去摇它?
  我大学的时发生过一件特别傻的事情,有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个游戏叫“名字大战”,输入两个名字,然后,在屏幕上就出现了两个人名字的大战。结果寝室的哥们全都聚在一起非常傻地玩儿这个无聊的游戏。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有乐趣来做这么无聊的事情?
  这个事情跟买彩票是一样的,当你有了一个美好的期待的时候,你会更加愿意看到结果。其实每个人都期待可以不劳而获的金钱和不期而遇的美女,说不定我就摇到一个懂我欣赏我的美女了,不是吗?
  所以有趣的产品第二点:给用户一个预期,再给他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营造出神秘感,或许蛮有趣的。
  比如一个小游戏推广的网站,在网站里做一个试一试手气的功能,放在首页的某个位置,用户只要一点就随机推荐一个游戏,你不喜欢?点了再换,这个功能代价很小,只需要一个小位置和一个小动画,说不定能增加更多用户使用时间,或者你还可以在随机结果后告诉他,有250个青年也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为什么?因为游戏用户,“无聊、小白、时间多”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让它可以特别一点
  有一个叫IFttt的产品,简单来说他可以定制你的行为,比如你可以定义,当你喜欢的女孩在微博上发了微博并且这个微博带上了地理位置,那么你的手机将会收到这个女孩的微博内容,并且附带她的地理位置,多么有趣儿的一件事情。
  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繁琐的操作实在让人没有热情去继续玩下去,但我仍然觉得IFttt是一个很有趣的产品。与这个产品类似的,还有一个APP应用,这个应用叫“Pimp My Hair”,你只需要拍一张自己的照片,然后他会给你各种发型,贴在你自己头上,然后你可以把他分享到Twitter或者Facebook上。别跟我说你觉得这很无聊,它可排在下载排行榜前列!
  与这些相似的产品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比如会说话的某某动物什么的,这些产品长期占据着热门下载的位置,他们的共性是什么?也许,他们只提供了一个方式能让我可以把自己变得特别一点。真的,你说不清楚,为什么把你的声音做了一些改变你就会获得如此大的乐趣,但是他却是事实上发生的事情。
  所以有趣的产品第三点:提供一个可以让用户变得特别的功能,或许能让产品更加有趣。
  在这个原则下的产品设计有很多,比如聊天时候的涂鸦功能,比如在你的语音聊天工具里加上变声功能怎么样?
  让用户情感愉悦
  最近某公司的一个产品发布了新版本,这个版本几乎没有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只是把原本产品中的所有UI全部换成了游戏风格的设计,你可以理解他就像手机里面的主题一样,更换了一个主题。在几乎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每天上线的用户有30万。
  视觉上的愉悦算不算有趣?我觉得算,但是这种视觉上的有趣,一定是来自于对视觉效果在用户感情上的投射。比如,这个游戏主题我就觉得很有趣,而你的女朋友可能觉得很它无聊;比如把QQ换成用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样子,有些人一定觉得很有趣,但是我会觉得很无聊。
  所以有趣的产品第四点:符合用户情感投射的愉悦设计,或许会让用户觉得有趣。
  我突然觉得好像不是很够有说服力,这不就好像是在对说,要针对你的目标用户做对应的设计吗?这个谁不知道?
  确实就是这样,但是当回头审视自己的项目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有多少次在需求的优先级上你对不满意的设计妥协了?或者说,当你忙得不行的时候,你是否经常忽略设计这个事情?所以,或许当产品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放弃了让用户觉得有趣的机会。
  有比较才有趣
  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产品是360。对于360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情:一个是在某次玩魔兽世界下10人副本的的时候,团长突然说机器特别卡,要重启一下,说完就下线重启,我们就在副本里面等待,10分钟过去了,团长还是没有上线,等大家情绪快崩溃的时候团长上线了。然后所有人开始吐槽,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你的360有没有告诉你,你打败了全国0.001%的电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突然觉得360开机时间提示是一个有趣儿的设计。
  第二件事情是发生在微博上,某个朋友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一个360软件助手的测验,大概的意思是说“从你下载的软件来看,你一定是一个浏览器的产品经理吧?不然谁会无聊下这么多浏览器?”看到这个微博我立马笑了出来,因为那个朋友确实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并且曾经做浏览器,于是我就立马打开我电脑上的软件助手测了一下。
  然后回头再想想微博上的各种转发,我们并不难看出大量的用户对什么星座运势的转发非常热衷,而在这个热衷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们呢?我认为是一种比较的心理,比一比我们谁的运气好,比一比我们谁的桃花多,比一比我们谁比较倒霉。人真的很奇怪,我们嘴上说着不爱比较,但是内心中是渴望通过比较来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比如男生们小时候一定跟别人比过谁尿得比较远。
  所以有趣的产品第五点:拥有“比较”性质的功能,或许会有趣。
  比如,如果你要设计一个在人人网上做一个查看星座运势的APP,那么你除了告诉用户他目前的运势以外,你完全可以在结果告诉他,在金钱运势上,你比A要好,比B差,你们朋友里最倒霉的会是C,赶紧提醒C!这不是挺有趣的么?
  娱乐心理学:
  这个产品概念新、设计奇、功能全、服务优&&且慢,体验好不好?啥叫体验?体验就是创造一种情绪,把你的一大堆东西卖出去。
  必备条件:
  别的不说,至少得有一个用户体验部门吧,还得有一个偏执狂的老板吧,当然,还得读过下面这篇文章吧。
  娱乐手册之体验修炼
  ■文/ 周鸿祎,奇虎360CEO
  所有的行业都应该像娱乐业一样,最重要的不是销售产品,而是销售体验。
  在电脑还是极客时代的时候,电脑越复杂越好,能够输入复杂的指令,但是当一个产业,比如今天苹果都成了街机,电脑已经成了标配的情况下,电脑从专家时代进入到大众时代,这时候体验就变得更加重要。用户甚至不知道苹果用了什么CPU, 更不知道是四核还是双核,只觉得用得很爽;每个用谷歌的人,只看到谷歌简单搜索框,谁也不知道谷歌背后是什么样的服务器模型,用了第几代搜索引擎技术。
  很多技术人员做的产品,标榜说这是第四代技术,我也不知道用户能不能理解,但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从自己出发,就会犯教育用户的错误。用户是不可教育的,而是需要观察适应的。最可怕的行为就是纠正用户养成多年的习惯,这几乎不可能的。从用户出发,将心比心,是打造用户体验的基础。
  要的不是最佳设计而是最大需求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不是设计?很遗憾,第一核心不是设计,用户体验最基础的是用户需求,如果脱离了用户需求,设计再漂亮的产品,也无法和用户共鸣。在过去两年曾经很热的概念一是LBS,还有一个叫O2O,大家看到成功的产品了吗?没有,很简单,去一个饭馆吃饭或者决定买一个电视,设计师可能因为设计好看买回家,但绝大多数小白用户只需要解决一个简单问题:这个产品有啥用?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用户根本不会跟你谈。但是有太多的用户体验忽略了产品本身,而是说最近有一个O2O的概念,所以基于O2O做了一个设计,或者说最近想了一个需求,我们做了一个什么产品。
  我在国外看了几个这样的产品,第一反应不是看界面,而是看描述,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来用,这是用户体验最重要的,所谓的用户调研、用户分析、用户访谈,都不是让用户直接看你的界面,而是想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才会用,这是很多产品经理的弱点,用户场景是经不住推敲的,用户根本没有这种需求,这种需求是产品经理想象出来的。我跟很多产品经理讲,你的产品第一版界面可以不漂亮,设计上可以有瑕疵,功能可以很简陋,这些都不会成为用户拒绝产品的理由,用户拒绝产品的唯一理由是跟你无法共鸣,看了半天不知道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今天腾讯的产品已经做得很漂亮,第一版的产品却很简陋,功能少很多,但解决了当时年轻人缺乏沟通工具的问题。360今天的功能也做得极其庞大,甚至有点庞杂,产品也很多,但是360第一版功能极其简陋,跟任何杀毒软件都没有办法比,功能也极其简单,能力也很薄弱,甚至一个流氓软件都能把它给卸掉,连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但是当时能够起来,不是做得有多好,是当时有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2006年流氓软件在祸害中国用户,几乎99%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大小,无论中外,都集体在做流氓软件,而且没有人管,所以它能杀流氓软件,就能够解决用户的痛。我认为最好的产品是能解决用户的痛,这个痛越大这个产品越就受用户欢迎。受到用户欢迎,又有用户,有用户能成长,就有机会去改善。
  乔布斯刚回苹果的时候,最先做的几个彩壳电脑,得了工业大奖,问题是改变了苹果吗?没有,因为没有真正达到用户的需求。为什么后来iPod打入了需求,iPod真的是一个蓝海市场吗?错。是一个新发明的需求吗?显然不是。听音乐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所有在美国的官司,当时都反映了美国大学生都要在网上下载歌曲听歌的需求,iPod顺应了这个需求,没有这个需求而空谈iPod触摸、外形,都是空洞的东西。所以,当你决定参与策划做一个产品的时候,第一步想到的不是配色,不是外形,是用户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如果是弱需求,这个产品将来推广起来非常难,如果是强需求,是用户拦不住的需求,这个需求就会取得成功。
  最近微信谈二维码,二维码是强需求吗?手机里没有装二维码的应用似乎也不影响,为什么在微信之前所有做二维码的公司都不太成功,因为是弱需求。装二维码干什么?很方便?哪有啊,要跟商家谈,商家说二维码可以试一试,但是你又没有用户,就变成了一个死结。今天微信做二维码成功了,说明二维码是好东西?错,你装微信不是因为有二维码,而是因为它有朋友圈,能交友。
  有了一个强需求之后,在2亿用户基础之上,加上一个二维码的应用,大家自然延展使用了。但是很多创业公司,没有仔细分析用户需求,只是看到别人做二维码,他也做,殊不知别人做是因为别人有2亿用户的基础,你做不成功,因为你没有强大的需求。
  概念害死人。在公司内部讨论产品的时候,如果CEO也谈概念,这个公司就垮了,如果产品经理谈概念,这个公司就更要完蛋了,因为概念是正确的废话。O2O、B2C,这种概念在互联网这么多年,全部都是马后炮的总结,概念离用户很远,用户不会因为叫iOS才来用,用户最早上Facebook是因为能泡妞。所以忘掉那些概念,而是去观察用户。
  超出预期的才叫体验
  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的才叫体验,如果做得跟别人一样,仅仅是做功能而不是做体验。
  做得一样是没有机会的,如果用户用完了,感觉及格良好,用户不会形成真正的体验。好的体验像拿一个针刺一下,或者踢一脚,感觉被针扎了一下,它会形成一种口碑,做产品首先要创造这种超出预期的东西。很多人模仿微信摇一摇,我问产品经理,最大的体验是什么?有的人说在酒店里用微信摇一摇能摇出几十个人,用某些产品摇一摇,十公里之内都摇不出一个,哪一个超出预期?
  在日常生活中,卖一瓶水,你喝了你有体验,反正能解渴,不超出体验,好歹有一个东西。但是花70元看一场电影,在拉斯维加斯看一场秀,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买到,买到的是一个标准体验,所有电影、秀能不能成功,在于能不能给你一个巨大的情感冲击。
  在拉斯维加斯有一个酒店,客人已经离店,在他走出酒店的时候,门童会塞上几瓶冰冻的矿泉水,这个酒店都是免费给水的,都是自己罐装的,成本几乎为零。但是这两瓶水给客人的感觉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超出预期。住酒店,即便大家觉得我比大家有点钱,我住酒店我也很节省,也不敢动东西,到了酒店,到处放着水,这瓶水是免费的,那瓶是消费的,消费还特昂贵,我把它喝完了,我到楼下超市买一瓶可乐给它倒进去,这就是正常的体验。但是在我离店的时候,能够给我送水,这就叫超出体验。或者房间里两瓶免费的水喝完了,能及时补上更多的矿泉水也超出体验。
  海底捞难道给大家提供的食材都是金枝玉叶吗?自然不是,海底捞吃的东西跟其他饭馆差不多,为什么大家去海底捞?服务好。这个服务好在哪里?只不过做了一些同行没有做的事情,给你擦眼镜,给你擦鞋,饭前免费磕瓜子,饭后免费吃西瓜,能举出很多例子,你没有女朋友,走的时候带一个服务员走?网上有很多营销的例子,如果你做的体验能够超出用户,就能形成口碑。
  想超出用户的预期,才能形成体验,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体验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能感知
  体验一定是用户可以感知的,我们最大的误区是做体验自说自话。举个例子,360做了一个小功能,虽然有人不喜欢,但是绝大多数用户感觉很好,因为用户的电脑不是1跟0,要不就是很好没问题,要不就是有病毒有木马,有很多处在灰色的状态,而在看微博只看140字、看文章只看标题的情况下,用户哪有时间看专业的描述呢?所以我们就给大家定了一个体检的分数,很多人一看体检分数很愤怒,怎么才得60分、70分,我要优化,一优化,就自动扫描解决很多问题。用户不能感知,但是你要创造感知。
  同样,苹果里面有很多动作,比如iPad翻屏的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匀速运动,是一个加速变速运动,到边的时候,甚至会有一个反弹,为什么苹果会做得这么细致?我们做一个产品,360安全桌面,在PC上试图模仿苹果的iPad的体验,第一版做的是一切换把画面切换回来,做完之后,感觉山寨味很浓。一个研究苹果的专家,仔细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才发现,苹果里有一个加速的函数,有一个运动的模型,苹果为什么要下工夫?就是为了让它的体验可以被感知。
  手机运营商找到一个卖点,可以防窃听,安全保密。可是用户会讲,我是什么人,别人怎么会窃听我的电话,就算窃听了,无所谓,我的电话没有什么反党反社会的内容。就算你的电话被窃听,你也不知道,他们也不能证明用了这个不能被窃听了,所以这个卖点依然失败了。
  我们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曾经有用户提要求需要一个密盘,放在密盘的那些内容都需要加密,我们就做了一个功能叫360密盘,最后发展了几万用户,这几万用户确实很忠实,但是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是一个伪需求。因此,需要做用户可以感受,而且可以强烈感知和认同的需求。
  体验都在细节
  很多用户体验往往会毁在细节上,也往往成在细节上,为什么这么讲?当你跟同行竞争的时候,大的功能方面大家不会差得太多,用户感知的东西,往往是细节,这时候就需要发挥设计师的敏感心去感受这种细节。海底捞提供的涮牛肉都是日本神户的A级牛肉吗?好像不是。磕瓜子、擦皮鞋、带小孩是不是细节?
  很多航空公司都说亏损,大谈长远策略,没有人关注座椅的距离,很多航空公司的经济舱,稍微胖一点塞在里面都很痛苦,这种细节没人管。最后不得不坐头等舱,伙食跟三十块钱一份盒饭是一个水平,而多加三十块钱可以让你吃得很好,在飞机上本来没有期望,如果吃得很好,就超出预期,对这家航空公司有好的期望或者有好的体验,但是给你的食品让你觉得很糟。请朋友吃饭,十个人一桌,可能吃一千,这种时候,一包餐饮纸还要两块钱,就会感受非常不好,这个不需要用逻辑来做解释,而是一种消费的心理,也是用户的心理。很多企业不关注这种细节,最后就失去了用户。如果留心观察,很多时候细节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你如果能够找到与众不同的力量,你就能够创造出来超出预期的体验。
  体验就是力量,实际上也是讲细节,比如360做杀毒,我认为我们的技术超越同行,但是你们可能不相信,为什么?因为你不是行业专家,你判断不了哪一个杀毒引擎更好,如果讲杀毒引擎的技术你也听不明白。但是我们成功地颠覆了整个杀毒的行业,靠的是用户体验,这个用户体验广义来说不仅仅是我刚才说的体检、开机加速、一键优化,最重要的体验是什么?彻底免费,这就完全超出了用户的预期。
  当年3Q大战的时候,也是一场由体验引发的血案,我们做的一个产品QQ保镖,不是让QQ的体验更差,是让QQ体验更好,比如弹广告,会影响其他公司的广告收入,但是用户体验很好,所以受到用户的追捧。最近做搜索,坦率地说,如果我说我们的技术是第四代技术,我真的不好意思,因为这是撒谎,搜索技术十年来,从谷歌到百度,大家的技术没有本质性的变化,而且全世界搜索技术最好的公司显然是谷歌。
  但是我为什么看到了体验改变的机会,是因为今天的搜索引擎越来越像广告引擎,广告和搜索混在一起,谁有钱谁排在最前面,很多欺诈网站就排在最前面。医疗行业绝对是重灾区,花几百块钱买一个点击,让你到他医院里看白癜风、不孕不育,我不能说这种医院都是假医院,但是什么货色,大家也知道。
  所以即便技术差不多,谁能够在这个细节体验上下决心做得不一样,敢于向谷歌学习,把广告和搜索明显分开,每页就放三条广告,绝不多放,这种体验的改进也可能成为改变一个行业的力量。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之前在公司内部的一个创新大赛上,有一组产品用户体验部门提的方案,做了四个功能,我说有一个功能能够打动用户已经很不简单了,把这个功能想办法做到极致,而不是一个功能觉得不够,再做五六个功能。用户选择你的产品,经常是理由特别简单,一个理由足够了。
  我们做产品体验的时候,很多时候应该面面俱到,应该全方位系统性思考,但思考完了,如何在众多的功能中找到一个点作为突破点,再大的一个市场也需要一个针尖一样的点做切入,所有成功的产品都要找到一个点,通过聚焦,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一个点上,才能形成压强,而有的时候你觉得找了几个点,当跟用户说有五大功能、六个体系的时候,你觉得你能够记住,但是用户真的记得住吗?
  怎么样在用户常用的功能上做出极致,我说的这个聚焦,集中一点,和前面说的做到极致、超出预期、关注细节高度一致,每个人都不是天才,更不是通才,如果不能聚焦一点,总想着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同时做三个产品,每个产品同时铺开做五个功能,怎么验证产品聚焦,特别简单,看用户发帖,看用户骂你,或者倾听用户的声音,用户用他们一种最朴素的语言,总结你产品能够被他们打动的一个点。
  百度在刚起步的时候,搜索技术真的比谷歌做得好?不是,是因为MP3搜索,试想很多民工级用户在交流的时候,不会说我去用一个搜索引擎,而是说有一个网站上面可以免费听歌,可以免费下歌,这才是一个值得聚焦的点,因为这是用户关心的。
  卖的就是情绪
  ■文/孙惟徽,经济学者
  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说购买的是你的产品,不如说是购买了一种情绪,因为他们所钟情的产品总能传达一种或幸福、或愉悦、或神秘的情感联想。
  有些妻子和丈夫生气后,会去商场血拼一下,这就是一种通过消费展示情绪的表达:你不爱我,我就自己疼自己!男人又何尝不是?
  产品的情感刻印,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唤起情绪的触发点
  有一个著名的关于“情感刻印”的案例,来自于安德雷克斯牌厕纸。
  安德雷克斯一度将自己的劲敌&&舒洁的销量远远甩在后面,利润比对手的两倍还多。而两家公司的广告费用、产品质量、定价几乎完全一致。
  英国的罗伯特&西斯教授对此感到很好奇,就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罗伯特教授发现,长期以来,安德雷克斯都坚持用一个小狗形象的吉祥物来表现它们的产品的优点:柔软、有任性、量又多。比如,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狗,他们身后的一卷厕纸被一辆飞驰而去的汽车拖成一条长长的白色旗帜。
  从逻辑上来讲,小狗与厕纸,关系很微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意味。
  但是,罗伯特认为,小狗能让人启动一系列幸福、温馨的联想:朝气蓬勃的年轻家庭、针对小狗的大小便训练&&
  由周杰伦代言的优乐美奶茶,并没有强调这个产品的健康或美味,而是让周杰伦说:“你是我的优乐美。”这样能唤起女孩子渴望被宠爱,希望被像奶茶一样捧在手心里的“通感”。
  这种情感的关联,在每一次广告播出后,都得到了加强。情感正是如此被“刻印”的。当消费者面临两种价格、质量相同的厕纸时,正是情感帮助他们做出选择的时候。
  某些产品,过犹不及,打出的广告过于煽情,消费者不会对产品产生愉快的联想。
  “农夫山泉有点甜”,是一个诉诸情感的绝佳slogan(广告界常用的英文词汇,意为口号,短语)。有点甜,那种自然的喜悦,回味无穷。
  事实上,广告是产品的一部分。
  重复的广告,会让产品的商标与某种情绪建立关联。
  对小朋友来说,麦当劳袋子里的炸薯条,会比没有商标的袋子里的同样品位和品质的炸薯条更美味。
  商品会通过广告“刻印”一种情感,高定价会形成一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进而转化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次,我去买微波炉,有“美的”和“海尔”两款微波炉,它们配置、设计、价格几乎完全一样。结果,我选择了海尔。因为学生时代看过“海尔兄弟”的动画片,这种情感已经沉淀在记忆里了。
  情绪能影响到人的决策,大多数的购买行为,其实是靠情绪驱动的。当我们给某件商品刻印上情感的印记后,我们就会认为比较特殊,更有价值。
  所以说,好的广告只需要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积极的情绪”,并不需要多余的信息。当然,这种所谓的积极只是针对产品销售而言。
  寻找最原始的情绪
  研究发现,人类最原始的情绪都是负面的,诸如幸福、希望之类抽象的、正面情绪,都是后来进化出来的。
  恐惧感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之一。如果说“快乐”是诱惑我们行动的胡萝卜,恐惧就是驱使我们行动的大棒。大棒比胡萝卜更有效。
  比如,很多广告和商品,其实利用我们的“恐惧”情感。惧怕肥胖、惧怕衰老、惧怕落伍&&自来水水质问题,催生了滤水器行业;,催生了有机食品行业;PM2.5问题,催生空气净化器行业。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证实,人们总是“执著于小概率事件”。比如,乘飞机其实是比在大街上走路更安全的交通方式。但很多人都有“飞行恐惧症”,却没有“散步恐惧症”。人类不愧是万物之灵长,对自己不解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或崇敬。
  神秘感也是一种原始情绪,是最难忘的情感体验。
  在肯德基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总部内,有一间守卫森严的保密房间。要进入室内,工作人员首先要打开库大门,然后分别打开房门上的三道锁。开了房门,里面是一个保险柜。那里面,便是肯德基的商业机密&&1940年由肯德基创始人哈兰&桑德斯上校发明的“吮指鸡块”的烹饪秘方。
  肯德基秘方几乎是无价之宝,因为它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美国财经作家庞德斯通持怀疑态度。
  庞德斯通用了很多办法,他曾在一家肯德基连锁店的附近刊登公开广告,想找肯德基的员工“聊聊”。结果不但有人应约前来,甚至有人提供给他一些“吮指鸡块”的炸鸡粉。
  庞德斯通拿着这些炸鸡粉去化验室,得到的分析结果是,里面只有面粉、盐、味精以及黑胡椒这4种普通的佐料,而并没有传说中的11种香草和香料。事实上,肯德基的官方网站上就有完整的成分说明。
  可口可乐的原始配方,锁在亚特兰大某家银行的保险柜里,外人要想打开这个保险柜,比登天还难。
  对外,可口可乐对这个配方一直秘而不宣,甚至有一段时间不惜退出印度市场。
  日,在印度曝出“有毒可乐”事件后,印度最高法院下令要求可口可乐公布其秘密配方。可口可乐干脆退出印度市场,以抗议印度政府要求其公布配方的压力。一些营销专家认
  为,可口可乐公司是故弄玄虚,因为在实验室里分析其成分简直是易如反掌。
  神秘感能够有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比如各种“祖传秘方”总能勾起顾客的好奇心。
  过去的一些中医,为了迎合患者的求医心理,给患者开出的药方,有时越离奇越好。越是离奇珍稀,对患者的心理暗示作用就越强,治疗效果也就会越好。
  别样企业的娱乐生活
  获取欢乐是每个人的心理趋向,娱乐精神之所以能够延伸形成企业管理的新竞争力,实质在于娱乐化是打动人心、构建情感联系的最有效方式,无论是提升内部凝聚力还是吸引外部消费者。
  Steelcase:丢掉办公桌
  办公家具设计公司Steelcase最初出于成本节约的考虑,要把原来两幢大楼的员工集中到一幢里。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诞生了:取消按人数分配的固定办公座位,根据需求来划分空间,让人流动起来。每个人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选早餐,然后找一个座位边吃边查收邮件。如果碰到在项目上有合作的同事,他们就随时坐下来开个即时会议。当需要单独思考的时候,可以带上笔记本到旁边的流动办公区随便挑一个办公桌坐下来,这里的座位同样没有固定归属。每个人虽然没有固定座位,但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办公区域。这不仅是撤掉一张固定的桌子而已,它解放的是知识以及知识的分享方式。
  皮克斯:一定不要好好干活
  皮克斯的办公大楼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好玩的办公楼之一,这里真不是个好好干活的地方,当地报纸称此处为“前青春期的天堂”。第一次进办公楼会看见里面有迷你高尔夫,过道、房间到处都是稀奇古怪的玩具和稀奇古怪的员工。在这之前,皮克斯的老办公楼就像一个“二百多人共用的大学宿舍”,可以烧烤、玩跷跷板、在墙上打洞。老板们鼓励男的留胡子,女的画浓妆,还举办过扔纸飞机大赛,这些奇奇怪怪的活动就是要不同部门的员工们互相认识,然后相互合作一起来讨论和解决问题。皮克斯最著名的企业文化就是“以下犯上”,确切地说,皮克斯内部完全没有“上下”的概念。
  肯德基:“特别顾客”监督分店
  子公司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达9900多个的肯德基国际公司不能不称作是“庞然大物”。然而,肯德基国际公司在万里之外,又怎么能相信他的下属能循规蹈矩呢?一次,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收到了3份总公司寄来的鉴定书,对他们外滩快餐厅的工作质量分3次鉴定评分,分别为83、85、88分。公司中外方经理都为之瞠目结舌,这三个分数是怎么评定的?原来,肯德基国际公司雇佣、培训一批人,让他们佯装顾客潜入店内进行检查评分。这些“特殊顾客”来无影去无踪,这就使快餐厅经理、雇员时时感到某种压力,丝毫不敢疏忽。
  本来生活:媒体化电商
  随着“褚橙”热销,本来生活名声初显,它独特的经营方式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们是媒体化电商,他们像媒体编辑部一样开展业务,负责采购的区域买手叫“记者”,负责运营的叫“编辑”,买手搜集各地的独特产品上报给运营。每周的产品会叫“选题会”,每个产品都需要讲出卖点,每人都想做“封面”或“特写”,会场热闹非常。当然,他们不光讨论“选题”,还要试吃“记者”们带来的各种食品。只有他们自己觉得不错的产品才会拿出来卖给消费者。
  德国MBB公司:上班随时可以
  按时上下班几乎是雷打不动的事情,这几乎都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衡量标准。但是在德国的航空和宇航企业MBB公司,情况则大不一样,它采用灵活上下班制度。上下班时,MBB公司职工们把自己的身份卡放入电子计算器,马上就显示到当时为止该职工在本星期已经工作了多少小时。公司对职工的劳动只考核其成果,不规定具体时间,只要在所要求的期间内按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就照付薪金,并按工作质量发放奖金。
  壳牌:鸡尾酒招聘会
  壳牌公司每当大型招聘的时候,就会组织应聘者参加一个公司举办的鸡尾酒会,公司高级员工都会参加,酒会上由招聘者与公司员工自由交谈。而酒会之后,则由公司高级员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各自推荐自己觉得合适的应聘者,这些人就进入下一轮的面试。一般来说,那些在酒会现场表现的相对活跃、气度不凡的人会更容易进入下一轮。所以,跳舞、讲笑话这些技能有时候说不定真的会很有用。
  华为:轮值CEO
  华为的CEO轮值在业界值得称赞,华为有8名轮值CEO,由于和而不同,能操纵企业不断的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他们的决策是集体作出的,也避免了个人过份偏执带来的公司僵化;同时可以规避意外风险带来的公司运作的不确定性。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华为的惊人之举恰恰非常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他们轮值六个月之后卸任,并非离开核心层,他们仍在决策的核心层,不仅对业务的决策,而且对干部、专家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力量与权威。
  塞氏企业:民主至上
  没有亲眼见过的人几乎无法想象这家来自巴西的塞氏企业有多么自由,在这个企业里,你的工资自己定;你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去;你可以在会议室举办生日聚会;你可以为了思考和创新给自己放个假;你可以自由地查看公司的账簿;你甚至可以利用公司的资助自立门户。虽然也经历过了一段时间的混乱,但是它成功了,最后员工对企业都非常热爱,多年来员工离职率一直在1%以下。
  精密株式会社:一日厂长制
  厂长可以轮流当吗?韩国精密机械株式会社就实行了这一独特的管理制度,即让职工轮流当厂长管理厂务。一日厂长和真正的厂长一样,拥有处理公务的权力。当一日厂长对工人有批评意见时,要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上,并让各部门的员工收阅。各部门、各车间的主管,得依据批评意见随时核实自己的工作。这个工厂实行“一日厂长制”后,大部分干过“厂长”的职工,对公司都更加忠诚,工厂的向心力增强。工厂管理成效显著,开展的第一年就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美元。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个性化推荐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