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上有镇魔石传说 安卓的传说吗,那是玉帝的法宝?

泰山上的神话传说
我的图书馆
泰山上的神话传说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县以其灿烂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典故与传说,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岳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
泰山不让土壤等等,许许多多典故与传说,反映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挠,磊落光明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仇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典故与传说,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有着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
五大夫松斜依拦住山,背靠五松亭,在这里可遥望十八盘,南天门,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云蒸霞蔚,迷离耳目衣袂之间,松涛阵阵,传千谷万壑不绝。在这里还可以下望云步桥,只见水流潺潺,陡然入涧,瀑水悬流,溅花泻珠,风响水鸣,万籁俱寂,风景之秀丽之清幽以言表。
据说,秦始皇做皇帝时,发现东南有天子气,唯恐别人夺了他的皇帝宝座,就带了大队人马,从咸阳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泰山封禅,一是想借此报天地之功,更重要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风,以便慑服天下。登山的这一天,正值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始皇爬到半山腰,虽骑马乘轿,却也早已累得汗流满面。忽然,天气骤变,乌云从山头滚下,顿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一齐袭来。始皇措手不及,见前面有一棵松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树冠如棚,风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树下避雨,随行人员早乱了套,钻洞的钻洞,爬崖的爬崖。不一会儿,风飘云散,雨过天晴,始皇因在树下,未遭风雨侵袭,为赏松树遮雨之功,始皇当即封它为“五大夫”。圣旨刚下,就听到树上有人言曰:“天下一统,你不以社稷为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大增赋税,乱派徭役,无德无仁无礼,妄受帝命,凭什么乱封左右”始皇闻听此言,又想起刚才忽遇大雨,感到实在晦气,很不高兴,封禅弄了个不了了之。始皇圣旨已下,把大树封为“五大夫”,以后人们便将此树称之为“五大夫松”,再后来错传成了五棵松树。据说,在万历三十年,由于泰山蛟龙腾起,山洪瀑发,秦松被水冲走,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时补载的。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还有一棵袅袅亭亭的松树,一枝长长的树干斜向下伸展着,好像殷殷热情的泰山在企盼着海内外宾朋的到来,许多年轻的情侣,更是将她作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在树下留影,因为她向上凝聚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阳洞附近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亲相爱,乐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采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复了健康。花匠为了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拿出许多奇花异草的种子相赠,说是撒在山间,来年泰山将会漫山花香,分外妖娆。他们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丽,又一次,一位石匠来他们家避雨,他们倾其所有,热情款待,石匠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一夜之间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盘道,引来了大批的游人,使他们夫妻大开眼界,后来,丈夫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丽,决心出到外面学习技艺。然而丈夫走了一年,两年,三年,却迟迟不闻归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轻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着,执蓍地期待着,漫天的大雪掩没了她的身体,来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轻的妻子却不见了,在她站过的地方长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树,像那少妇首望远方,企盼着丈夫的归来。有一天,
她的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妻子变成了一棵松树,悲痛异常,于是在树下筑了一间石屋,日夜守护着他的妻子,把对妻子满腔的爱,都献给了泰山,为妆扮泰山,建设泰山,为来泰山的游玩的客人,做了许多的好事。
在御帐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摇摇欲倾,上刻“飞来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相传,宋真宗带领千人万马来泰山封禅,行至云步桥上,只见重重山叠翠,白云压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飞泻,犹如银河倒悬,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霁之清秀,置身涧底,捕捉玉珠琼花,令人忘情:飞身崖上,静观高山流水之清韵,使人心醉。宋真宗看到有这样一个绝胜佳处,便下令停轿,在崖上石坪凿石立柱,设帐铺床,在此休息。真宗坐在床上,上有松涛阵阵,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后依万古青山,好不消遥自在。文武大臣们跑这跑那,忙得不亦乐乎。正巧,这时泰山神黄飞虎巡游从此经过,看到真宗如此享受,不禁大怒:“这个无能的昏君,名为到泰山封禅,实则是游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诚,赶快轰他下山。”于是山神作法,将身边一块巨石朝真宗滚来。真宗这时正赏乐观景,忽听有声如雷贯耳,回头一看,见一块大石压顶而来,吓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哟,我的妈,赶快救驾”此刻哪里还有人应声,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只有封禅使王钦若吓得浑身打颤,钻到床下,王钦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树下不动了,顿时来了劲,忙喊:“万岁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来接驾的。”真宗闻言,果见大石耸立,像在对自己施礼,遂又回到床上,招乎文武百官,一本正经地说“奴才,一块碎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我乃真龙天子,是元君派来接迎的,我怎能会横遭此祸?”话虽这样说,此时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赶快起驾上山了。王钦若为了讨好真宗,便将此石取名为“接驾石”,把真宗憩过的石坪取名为“御帐坪”。
望夫山在碧霞祠的东南、瞻鲁台的西侧。它的得名,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东岳庙会,有一对新婚夫妇来泰山进香,企盼婚后能丰衣足食,来年生个大胖小子。两个人沉醉在新婚的欢乐之中,一路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来到了对松山附近的盘道。正当他们兴冲冲地攀登十八盘的时候,只见有伙人前簇后拥地用轿子抬着一个公子哥儿来到他们身边,那公子见新媳妇水灵秀气,长得十分标致,便生了贪婪之心,想据为已有。只见他使了个眼色,随从的差役便心领神会,上前来调戏她。新郎官见有人调戏自己的妻子,便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保护自己的妻子。身单力薄的新郎官,哪里是那些彪悍差役们的对手?几个差役一起动手,一阵拳打脚踢,就连推带拥地把新郎官推到山沟下摔死了。那差役回头对新娘子喜皮笑脸地说“我们公子看上你,是你的福分,今后定有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说着就连拉带扯地把她一块带上了山顶。那公子游山玩水,又得了美人,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山顶,对差役们说:“这泰山是历代皇帝老儿祭天祭地的地方,我与娘子在这里拜天地,结为夫妻是再好不过了。”说着就要与那娘子成亲。那娘子此时已悲痛至极,欲哭无泪。只见她不卑不亢地说“要成亲也可以,只是刚才慌乱之中,我连句话都末来得及对夫君说,他就葬身山谷了,请让我再望他一眼,作最后一别。”那公子听她如此说,倒以为那娘子同意与他成亲,就答应了她。只见那娘子从容地整理了一下头上的乱发,不慌不忙地走上山头,凝视着她丈夫葬身的地方,趁身连的差役不注意,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夫君,等一等,我随你来了”说着便纵身跳下悬崖,以身殉情。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忠贞节烈的女子,便把也眺望丈夫的那个山头取名叫“望夫山”。
在碧霞祠东南,有两崖陡立,相隔丈许,涧深数丈,非正午不见日月,两崖之间三石相连,悬于半空,风吹欲倾,纯属造化之奇巧,非神仙不能过,故名“仙人桥”。不过,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攀上攀下,留影于此,已不再是“非飞仙不能度了”。
相传,吕洞宾因三戏白牡丹触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时三刻就要斩首,吕洞滨整天消遥自在,这样了此一生,他怎能善罢甘休?便想尽千方百计躲过这一关。吕洞宾想来想去,想到了梁灏身上,梁灏是文曲星上凡,考场上屡试不第,今年八十二还不曾中得半个秀才,他那尺把粗的笔管,从来不被人注意,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于是,吕洞宾便急急忙忙奔梁灏。吕洞宾找到梁灏,说明来意,向梁灏说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场高中。”梁灏见是散仙吕洞宾,便开口问道:“如何相救”吕洞宾说“倒也不难,到了那天,不管是风狂雷紧,还是鬼哭狼嚎,你只管把紧笔管不停地写,千万不要松手。否则,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相见了。”梁灏听说不过如此,,便欣然应诺。是日,和风丽日,哪里有什么风呀雷的,梁灏以为吕洞宾又耍什么鬼把戏骗人,谁知不一会,天空滚云翻墨,狂风大作,地动山,电闪雷鸣,仿佛就要天崩地裂,梁灏谨记吕洞滨之言,紧握笔管大书特书。午时三刻已过,梁灏还在大收不止,只听背后有人言曰,谢梁兄救命之恩,容当后报。梁灏抬头,才发现窗外已风住雷止,丽日当空了,吕洞宾见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忙道:“凭梁兄这般才华,明年我保你中头名状元。”说完便飘然而去。第二年,梁灏半信半疑地进京赶考,果然中了头名状元。皇帝见他年事已高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让他衣锦还乡了。梁灏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头名状元,就给碧霞元君亲自挂抱进香。这天梁灏在山顶还完愿,听到远处好像有人叫忙上前施礼,问道“先师为何端坐在此”。吕洞宾道“我已在此等你多时了,你已功成名就,想携你离开这里,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我乃凡夫俗子,怎能随你前往?”“只要你跟我从桥上走过就行了。”梁灏若大一把年纪,怎能爬得上这悬崖峭壁,再说就是爬上去,还不摔到谷底碎户万段,便婉言辞谢了。无奈,吕洞宾只好一人从桥上飞走了。
探海石,又叫拱北石,是泰山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气宇轩昂地伫立在泰山之巅,道以待,为世人迎来辉煌的黎明。关于探海石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原来,中天门有座二虎庙,二虎庙供奉着黑虎神,虎为百兽之王,它奉碧霞元君之命整天在山上山下巡视,哪里有猛兽作浪,妖孽兴风,它就在哪里去惩治,保卫着泰山的安宁。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东海龙宫有个守门的海妖见自家门前冷冷清清,门可落雀,而泰山顶上却热闹非凡,便生了嫉妒之心,偷偷地到泰山顶上施放妖气,刹那间,
山顶那如诗如画的云海,缭绕而至仙雾,即刻变得乌烟瘴气,山上顿时大乱。海妖见后,却在一帝幸灾乐祸地放声大笑。黑虎神正在山下巡视,见乌云笼罩着山顶,便知定有妖孽作怪,便提上元君赐给它的镇山之宝-擎天神棍真奔山顶,它见那妖孽还在山顶作法,便气不打一处来,狠狠持一棍打去,那海妖只听身后一阵冷风袭来,知道大事不好,急忙化作一缕青烟夺路而逃,山顶复又出现一派仙山琼阁的美景,但是,黑虎神由于用力过猛,那擎天神棍打在石上,一片火光散后,神棍断为两截,那断掉的一截顿时化作一块巨石,直指东海,怒目而视。从此,那东海妖孽远远看见擎天神棍立在山顶,便再也不敢到泰山作孽了。
泰山石敢当系列
泰山石敢当(之一)
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他家住徂徕山下桥沟村。
这个人在泰安城给人家有测字,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很有名,都知道他很厉害。有些人被人欺侮了,就找石敢当替他打抱不平。
泰安南边五六十里地,有个汶口镇,有个人家,他家的闺女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每到太阳压山的时候,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气,刮开她的门,上她屋里去。这样天长日久呢,这个闺女就面黄肌瘦,很虚弱。找了许多先生看,也治不好。这时有人说:“看来病很重。”
他闺女说:“你们给我找人治也治不好,我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
两个老人就想怎么办呢?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就备上毛驴去找他。
人家请他,他就去了。说:“这事好办,准备十二个童男,十二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就是准备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灯捻,准备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把东西准备齐了,我准能把妖气拿住了。”
这样喝了酒,吃了饭,他就用灯芯子把香油点着了。他用锅把盆子扣住,他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也看不见灯光。
天黑了,听着呼呼响。一瞭呢,从东南方向来了一阵妖风,看着风就过来了。石敢当用脚一踢,踢翻了锅,灯光一亮,十二个童男童女就一齐敲锣打鼓,妖怪一进屋,看见灯光一亮,就闪出屋,朝南方跑了,传说上了福建。所以福建有的农户又被妖风缠住了身体,怎么办呢?人家就打听,后来,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他能治妖,就把石敢当请去了。他又用这个办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他想:
“我拿他一会儿,他就跑得很远,全国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气,你就把它放要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
以后就传开了,说妖怪怕泰山石敢当,只要你找块石头或砖头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当”,妖怪就不敢来了,所以现在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垒在墙上,就可以避邪。
泰山石敢当(之二)
传说泰山石敢当,是个人,姓石,名敢当。家很穷,就在西门摆个桌子,代写书信带算卦。
城南有个地主家,地主家的闺女得了个病。每天晚上,总有一个妖精来缠着她,怎么治也治不好。于是这地主就发了告示,谁要能治好闺女的病,就把姑娘许配给他,还给多少地。
石敢当一看,不管怎么样,先混顿饭吃了再说,他就把这贴子揭了。地主一听他把贴子揭了,就把他请去了,五天一大宴,三天一小宴,请他吃饭。来了好几天了,这事可怎么办呢?瞎爪子了,来吧!
弄上一口锅,
弄了一个大盆,装上豆油,弄上十来个鞋底子当捻子点着,点着以后,用上大锅扣上,又不能扣死。他呢,拿着宝剑,外头是枪炮,锣鼓都准备好。
到了晚上,他在屋里,拿着宝剑,外头都准备好了。他说:
“我喊的时候,就敲锣,打鼓,放炮啊!”
到了夜里,妖精来了。门一开,一进门,
他就一脚把锅踢开了,
宝剑一举:“招打!”锅踢开以后,火着起来了,外边又放炮又打锣鼓,就把这妖精给吓跑了。这闺女的病也好了。
这样石敢当出了名。这儿也来请,那儿也来请,以后江南的也来请,他应付不了了,就说:这样吧,不必我亲自去了,用石头刻上“石敢当”三个字,就可以镇邪了。
泰山石敢当(之三)
很早以前,在泰山脚下,泰安城里登云街学府,有一对刎颈之交的学生,一个叫泰山,一个叫石敢当。两人同桌读书,同床睡觉,一个锅里舀饭吃,互敬互爱,从没红过脸,是很好的一对学友。
后来,因泰山学习刻苦,家庭生活富裕,进京赶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白费了一番心血,由于家庭生活贫寒,误了学业,没有考中。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从此,石敢当天天随父上山打柴度日,待父母双亡后,他独自一人在外过着流浪生活。
有一年,石敢当讨饭正巧来到泰山府里,被泰山看见,亲如一人。便急忙迎进府里, 热情厚待,
并埋怨石敢当说:“我到处打听找你,为何不早日来我处呢?自找苦吃!”
石敢当忙谢道:“愚弟明知你贤兄高升,不愿增添麻烦,只怪愚弟无能罢了。”
二人饮酒畅谈一番友情,泰山劝石敢当:“一人度日难,别走了,住在我府,任你读书赏花,给你安顿一处舒适的宅院。”
石敢当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很要体面的人,不愿给人增添麻烦,一心想走开,又一想,怕泰山说他疏远了。只好勉强留下,住在书房,日子过得倒也清静快活。
年复一年。时间长了,生活照样过得很好。有一次,泰山因公事出外,住了半年之久没有回来。这时,石敢当想:
“莫非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躲了我不回来,还是看不起我,又不好赶我走?”
他从此冥思暗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又一想,要是独自走了,怕对不起泰山的一片好意。哎!何苦呢?不如一死,免得连累别人也不安宁。于是石敢当提笔给泰山写了几个字:“你对我的真心实意和宽厚待遇,我永世不忘!愚弟无能,不再连累你,永别了。”
泰山在外因公事达半年之久,方才回府。听说石敢当已死,万分痛苦,后悔在外时间过长,看了石敢当留下的遗书更是哭得死去活来,谁也劝解不了。泰山一连几天不吃不喝,不能入睡,象呆了一样,他为了忠于同学石敢当,真心生在一起、死在一块,也在院内大槐树上自尽了。
因为泰山和石敢当情如一人,活在一起,死在一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俩,就把泰山和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块:“泰山石敢当”。后来人们了抵抗外人侵犯,过上安稳日子,就号召大伙只要象泰山和石敢当一样团结如一人,就能战胜敌人。从此,各村挨户的墙壁上、屋角上都写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
泰山石敢当(之四)
唐朝时,唐太宗上泰山封山时,他是骑马来的。唐太宗来到回马岭,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说了这么一句:
“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
借了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之五)
石敢当有一次上山打柴,看到有个老百姓娶媳妇,抬着花轿,吹吹打打的。他发现四个鬼在后面跟着。石敢当就追上去了,鬼看见石敢当来了,就闪到一边去了。他刚要走,那鬼就又跟上了。石敢当不放心,
我干脆跟着花轿看看到底上哪去?最后跟到娶媳妇的门口,石敢当才离开。他刚离开,这四个鬼接着就往门口拥。他一看,还不行呢,想:我也不能光在这里呆着,打不了柴禾我也没得烧,他就拣了两块砖,咋呼说:
“我拣它两块砖,放在这门口,就代表我石敢当。”
说完, 他就走了。
那四个鬼到门口一看那两块砖就不敢进去了。打那以后,泰安县谁家盖房子,就在门框底下压上两块砖。
岳父与泰山
在我们中国,自唐朝以后,有人常把岳父称为“泰山”,说起这件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哩!
相传,唐明皇当皇帝的时候,奸相宦官相继擅权,把个大唐王朝弄得江河日下, 老百姓受苦,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
有一年,唐明皇在京中玩腻了,想出来散散心。但又怕师出无名,会引起大臣们的责难,便找了个泰山封禅祭天的借口,并派心腹大臣张说为封禅使,到泰山来修造祠庙。
张说领了圣旨,见发财的机会又到了,心中异常欢喜,高兴得连觉也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便催马上路,
日夜兼程,不久便到了泰安。
正好,张说有个女婿也在泰安,是个九品小吏, 姓郑名镒。
平时倚官仗势,横行乡里,老百姓都恨透了他。张说一到泰安,便把修造祠庙和铺设栈道的事情全权交给郑镒一手办理。自己却跑到山上和一群尼姑玩去了。
这郑镒本来就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如今又来了张说这个靠山,更加有恃无恐。在修庙整道中任意打骂百姓,偷工减料,光死在他手下的民工少说也有一二百人。碧霞祠修的比原打算少了一倍,铁墙改成了砖墙,金瓦换成了铜瓦。省下的钱全部装进了张说的郑镒和
腰包。那些比较正直的官吏见郑镒这么无法无天,欺君罔上,纷纷上书皇上或跑到斗母宫向张说告状。结果,不光状没告成,反而被张说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砍了头。从此之后,谁还敢说郑镒个“不”字。后来,张说又利用封禅使这个特权假传圣旨,偷偷把郑镒从九品小吏提成了五品官,绿袍换成了红袍。
过了些日子,唐明皇到泰山封禅,见碧霞祠修得不象样子,十分生气。就想拿郑镒治罪,来个杀鸡吓猴,长长皇帝的威风。后来,唐明皇听说郑镒是张说的女婿,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天,唐明皇在碧霞祠召见群臣,见郑镒身穿大红袍,知道又是张说瞒着自己搞的鬼,更是气上加气。说吧,就要得罪张说,不说吧,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呆了半晌,也没想出个好办法。最后,唐明皇突然灵机一动,非常巧妙地问站在两边的文武大臣道:“尔等可知
郑镒靠什么升为五品官的吗?”在场的文武大臣听皇帝这么一问,都明白皇帝此话的用意何在。只是惧怕张说权势,
没有一个敢开口的。
唐明皇见群臣一个个装聋作哑,非常气愤。停了一会,便指名道姓地问开了。先问了几个,回答都说不知道。结果都革了职。最后,唐明皇又指着一个叫黄幡绰的大臣问道:“黄爱卿,你可知郑镒是靠什么升为五品官的吗?”
这黄幡绰在朝内本是个老奸巨猾,谁也不得罪的人。听皇帝这么指名道姓地一问,心里也犯了难,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实说了吧,就要得罪张说,不照实说吧,就会激怒皇上。正愁得没有办法,低头一见脚下的泰山,忽又计上心来,心想:张说不是利用到泰山为皇帝准备封禅期间偷偷提拔的郑镒吗?我不如说郑镒是靠泰山升为五品官的。这样既不得罪张说,日后皇帝真是问起罪来,自己也有话说。于是黄幡绰先用手指了脚下的泰山,接着又看了一下张说,然后跪下对唐明皇说:“启禀皇上,我看郑镒是靠‘
泰山 ’的力量升为五品官的。”话毕又瞟了一眼张说。
唐明皇见黄幡绰在说“泰山”两个字时,用眼睛直溜张说,才恍然大悟。于是,讽刺地说道:“是啊!郑镒是靠了这‘泰山’升为五品官的呀!”
打这以后, 人们便把岳父别称为“泰山”,流传至今。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来历
在很古的时候,石敢当这个人住在他老家徂徕山。他一辈子为人正直,家里很贫穷,靠种地过日子。家里虽贫穷,但很讲义气,常帮乡亲做点好事,很有威信。他一辈子没生儿,只生了三个姑娘,大姑娘、二姑娘出嫁了,家里还剩了个三姑娘,这个姑娘从小勤快,心地善良。两个姐姐出嫁以后,家里日子难过,为了帮父母过日子,三姑娘整天到徂徕山里砍点柴到山阳集上卖,好买粮吃。有一天,她正在山里砍柴,遇上暴风,昏天黑地,雨下得很急,她在山里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雨下的时间很长了,一直下到黑天。三姑娘在山里迷了路,出不来了,她很着急,越急越找不到路,正在她为难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一个灯火,她就朝灯火走去。走近一看,见是从山洞里出来的亮光。三姑娘虽然害怕,为了避雨,为了找个藏身之处,还是壮了壮胆子,向山洞走去。走进山洞一看,是个老嬷嬷围着一堆火在烤火。三姑娘一看是个老嬷嬷心里就很高兴了,上去给老嬷嬷跪下,说到山中砍柴,遇到风雨了,迷了路了,求老嬷嬷收留她,住一晚上。老嬷嬷也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件事,留三姑娘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晨,三姑娘砍了柴就回家了。从这以后,每逢三姑娘到山里砍柴,必定要到这里山洞来看看这个老嬷嬷,有时砍点柴禾给她,有时上山沟里给老嬷嬷提点水啊,打扫打扫山洞啊,就这样,有几年的时间,她和老嬷嬷的感情越来越深。
有一天,老嬷嬷对三姑娘说:
“你不是个凡人,是个仙女下凡,造化大,你在徂徕山住不了呢,徂徕山已让你压得落下去三尺了。”
现在徂徕山的山势和泰山不一样,是平顶,最高峰叫太平顶。为什么峰顶没尖,是平顶呢?
就是让三姑娘压平的。
老嬷嬷就和她说:
“你不能在徂徕山呆了,你走吧!”
三姑娘说:“我走,可上哪里去?家里有父母。”
“从这里,往西北走,约走五十里路,那里还有个大山,叫泰山。你到泰山去住吧!泰山现在还没个当家人,你去吧!去了以后,在某天,那里会有各路神仙去集会,选泰山主。去了以后,在半山腰的某个地方,有棵大松树,你在树底下挖上三尺以后,你会发现一个木鱼子,拿出来,搁一边。再往下挖,再挖三尺,然后把绣花鞋脱下一只埋下去,再埋上木鱼子,这样就行了。等封泰山主的时候,你再到场。”
三姑娘听了以后,就找到了这棵树,挖了三尺,真挖出了木鱼子,她就把这木鱼子搁在一边,又挖了三尺把她的绣花鞋埋上了。
到了老嬷嬷说的这一天,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南海龙王啊什么的,都到泰山集会。集会的目的,就是说天下各个名山都有了山主了,泰山还没有,看看谁坐泰山合适。照各路神仙的意思,还得按老规矩,谁到泰山来得早,谁就是当然的泰山神。玉皇大帝采纳了这个意见。就问:
“到底谁到泰山来得早啊?”
这时,柴王站出来了,说:
“我来的最早,我应该当泰山主。”
玉皇大帝问:
“你来泰山早,你有什么凭据?”
我在大松树底下埋着念经用的木鱼子呢,不信可以去看看。”
这样,众神仙一听,有凭据啊,看看去吧!
有没有这个凭据。 正在这时候,三姑娘也走出来了,
说:“我来得最早!”“你来得最早有什么凭据呢?”
“我是在一棵树底下埋了绣花鞋。”
众神仙一听,有了分岐了,各有各的理,那就去看看吧!
到树下挖,挖地三尺以后,挖出个木鱼子,说明柴王来得早。这时,三姑娘不干,还叫往下挖,一挖挖出一只绣花鞋,这就断定是三姑娘来得早,因为她的鞋是在底下。
这样泰山当家人得由三姑娘来当。就封三姑娘是泰山君主,封号是“碧霞元君”。
对此柴王很有气,一气之下,就把山顶上所有的松树都拔了去了。拔了以后,他用一个挑子,一头一捆,挑走,为的是晒死三姑娘。柴王拔完了树,挑着往下走,走到南天门,觉得越挑越累得慌,自已寻思寻思:
“这事办得有点太‘朝巴’(方言,傻瓜的意思)了;树,我已经给她拔了,我还挑走干什么?有什么用?不能办这种傻事。”
所以,走到南天门这里,就把挑子放下来。
“叫它滚下去算了!”
他使脚把前边这一捆蹬下去。蹬到前边山坡上,就是现在对松山的一片松,
长得挺旺,这是柴王挑的前一捆松。后边的一捆,蹬到现在后石坞那里,也长了一片很好的松林。
这样山顶上就没有松树了。三姑娘很苦闷,常常落泪,想家,所以现在山顶上有些小树叫“哭泣树”,就是三姑娘的眼泪变的。
她做了泰山的碧霞元君以后,常常苦恼。 那个老嬷嬷,
实际上是观音菩萨,来超度她。每当夏天,泰山顶上总是有很多云遮着,就是观音让云给三姑娘遮遮太阳哩!
姜子牙封神
《封神榜》上的各位都到齐了,姜子牙就坐在封神台上开始封神。他把天下的诸庙都分给了众鬼魂,独独泰山的岱庙没分,想把它留给自己。
这时候,黄飞虎从桌上底下钻了出来说:
“还有我没有地方呢!”
姜子牙知道岱庙自己占不成了,就想了想说:
“我先杀了你,把你封在岱庙”
黄飞虎说:
“岱庙是个好地方,可是你杀了我再封我,我就不知道你怎么封了,还是封了我再杀吧!”
姜子牙说:
“好吧!那就封了你再杀”
这样,就把黄飞虎封在岱庙了,封了以后就要杀他,黄飞虎忙说:
“你杀不得我了,只有封神,哪有杀神的?”
姜子牙一听,无话可说了。所以,普天下的神只有黄飞虎是个活神。
泰山神全的由来
人人都知道“泰山的神全”,真是大庙小庙遍地皆是。神仙的名目也十分繁多,上起天老爷,下至武大郎,真是无奇不有。这么多的神仙都集中在泰山上下,这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江西龙虎山下,出了一个真命天子,是玉皇大帝任命的,他下凡后,取名叫白氏郎不同,白氏郎长大了就到隔河的东村去上学。他每天早晚过河,都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恭顺地自愿来背他。时间长了,白氏郎的娘就觉着奇怪,问儿子:“你为什么过河不湿鞋,脚不凉呢?”白氏郎告诉她说:“每天有个老头儿背着我过河。”他娘告诉白氏郎说:“明天你问问老头为什么背你过河。”
第二天早晨过河时,白氏郎详细地询问了老头,老头说:“我皇陛下,你是真命天子,天帝派我来给你当差,二十年后你就是一朝人王地主了。”
白氏郎回家洋洋得意地说给他娘听,他娘兴奋得不得了,就天天盼儿子做皇上。她每天在灶下做饭的时候,就用烧火棒敲着灶王爷的神像念诵:“灶王爷你听着:要是俺儿当了皇上,俺是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一天三顿饭,她敲着灶王爷说三次。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了,向玉皇报告人间善恶,他如实地将白氏郎他娘的言行向玉帝做了报告。玉皇大帝不相信,灶王说:“天爷爷,我一天挨三次敲,
若不信看看小神头上的疙瘩。”说着,他伸着头用手着给玉帝验看。
这下玉皇可生气了,认为真要叫白氏郎坐了天下,他娘这个做法还了得吗?就命令雷公电母,到明年六月六日去江西龙虎山下,抽掉白氏郎的龙筋。
第二天早晨,白氏郎又去上学,来到了河边。那个背他过河的老头说:“我就背你这一次了,以后我就不来应差了,因为你以后不能再做皇帝了。”白氏郎很惊奇,就问他为了什么?老头儿就将灶珦皇告状的事说了一遍。白氏郎吓坏了,他恳求老头给他个解救的办法。老头嘱咐他,明年六月六,若有暴雨急雷,切记住:“紧闭嘴,咬紧牙,虽然龙筋被抽,
不能再成人主,
还可留个金口玉牙,说句话还有灵验。千万不可忘记。”白氏郎最后问老头是谁,好铭记他的恩德,老头说:“我乃玉皇驾前,太白真人是也。”
第二年的六月六,雷公电母奉玉帝之命,来抽白氏郎的龙筋。这一天,白氏郎按照太白金星的嘱咐,闭紧了嘴,咬紧了牙。一阵急骤的雷电后,白氏郎软瘫在地上,他用力地保住了他的金口玉牙。
白氏郎身体康复后,他恨透了灶王爷,心想:我还金口玉牙有灵验,说了算数,他找来一个葫芦,想把灶王装到葫芦里,叫他永远不能出来。他手拿葫芦头,来到灶王的神像前,大声喊道:“灶王毛神,装进葫芦。”就见一道火光,就把灶王爷装进去了。白氏郎就盖上了葫芦塞。
白氏郎一看,他的金口玉牙真灵验,就想: 天下这些小毛神,
都不是好东西,他发誓要把这些小毛神通通都装起来,也好消除被抽筋的愤恨。于是他便从江西一路北上,随走随装,江南所有的神仙,都无一逃漏。后来,他听说泰山老奶奶有道业,又很灵,他就又发狠,在把泰山老奶奶也装起来。
白氏郎一上泰山,老奶奶就掐算好了,她也做了一番巧妙的安排。
六月的泰山,在太阳的曝晒下,燥热极了,溪流里干涸得连一点水都没有。白氏郎背着他装神的大葫芦,艰难地在山路上行走着,口渴舌燥,嗓子眼里都快要冒烟了。在这时,突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嬷嬷,提着一桶水,从山下走来。白氏郎见了水,怎么能不喝呢?他向前施礼,要求老妈妈给他口水喝;老妈妈因泰山天热缺水,不给他喝。他再三苦苦哀求,老妈妈说:“你要喝水,必须给我磕头,叫我三声亲娘才行。”白氏郎果真趴在地上,磕了个响头,大声喊了三声亲娘,就趴在水桶上喝了个饱。老嬷嬷说:“白氏郎你喝了我的水,可别忘了我是你娘啊!”白氏郎再三道谢满口应承。
喝足了水,白氏郎有劲了,一口气就上泰山顶,要到碧霞宫去装泰山老奶奶。当他走到神座前,拔开葫芦塞要装神的时候,就听神座上的碧霞元君喊道:“
白氏郎, 白氏郎,你忘恩负义丧天良,拿着葫芦来装你娘。”
白氏郎抬头一看,神位上坐的正是那个他磕头叫娘给他水的老嬷嬷。若真装了她,不就的是忘恩负义了吗?他又生气,又懊悔,就把手里的装神葫芦向地上一摔,摔了个粉粉烂碎。那些被装的神,这才见到了光明,解除了羁困,爬起身来,向泰山上下,四面八方逃走了。这些逃神,在泰山上一个个都安上了位置,所以,到今天泰山的神,才多才全哩!
泰山娘娘又叫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如下说法:
(一)她的前身是玉女。据说汉朝时,宫中一座殿内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大殿塌圮,金童风化,玉女则掉进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泰山封禅,来到池边洗手,忽然冒出一个石人。真宗派人捞出。洗干净一看,正是玉女雕像。于是真宗下令在泰山建祠供祀,以其为圣帝之女,因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朝时将碧霞元君祠扩建升格为碧霞灵佑宫,清朝时又改回。
(二)碧霞元君本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说是黄帝建岱岳观时,曾派七位仙女,云冠羽衣,迎接西昆仑真人。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行,终于得道,成为碧霞元君。
(三)《玉女卷》说,汉明帝时有个大善人叫石守道,他有太太金氏生了个女神童,慧颖无比,3岁知人伦,7岁通晓诸法,日夜礼拜西王母,14岁得曹仙长指点,入泰山黄花洞修炼,道成飞升,做了碧霞元君。
(四)道教称碧霞元君乃应九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遍察人间善恶。这是道教赋予这位女仙护国佑民的职责。
(五)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以上诸说以碧霞
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的说法最为流行。其实,碧霞元君和东岳大帝全是山神的人格化,他们都源于古人原始崇拜中的山岳崇拜。泰山神是中国所有山神中最著名者,后来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山岳神。
泰山神被人格化为东岳大帝、天齐王以后,人们又为其安排了子女(却没有配备夫人)。父贵子荣,东岳大帝的几个儿子,(如泰山三郎炳灵公)和女儿碧霞元君,自然也不同凡响。随着对泰山神一家信仰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也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一般山神。
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人们附会叫妇女生子之意。又说她“岱居本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资元万物”,就是说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
泰山的碧霞元君祠在极顶南面,宋代创建,明清均有增修。山门内正殿五间,殿瓦、吻等为铜铸。殿内正中供奉碧霞元君铜像,为明代所铸。东西配殿铁瓦覆顶,殿内供奉送生、眼光二神铜像,庙内还有明代铜牌。这组高山建筑灌铜铸铁,玲珑精巧,国内罕见。
北京四方都建有碧霞元君庙,分别叫“东顶”、“南顶”、“西顶”、“北顶”。妙峰山的碧霞元君庙最有名,称“金顶”。金顶四月初一开庙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当年,慈禧太后曾经为其子同治皇帝载淳祈求发痘平安,令庙先等她进香后再开庙,这叫“烧头香”。尽管如此,碧霞元君还是没能救得载淳性命,他最终仍然发痘而死。
泰山神话传说:有眼不识泰山
现在,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有眼不认泰山",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因只看表面现象而没有认清对方的社会地位或是低估了对方的能力。这句话的由来,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泰山前麓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动,营造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谁知孩子不到一岁,一场伤寒夺走了他幼小的生命;又过了一年,他们又生了个可爱的女儿,还没满月也夭折了。连失两个孩子,夫妻两个心里沉甸甸的,整天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如今妻子又有了身孕,这本来是个好事,可夫妻两个却愁眉不展的,为这个未出世的孩子的命运担忧。
  后来,丈夫碰到了一外算命先生,看了他的面相后告诉他说:"立子不住,是因为那两个孩子的名字与他们的生辰八字相克。以后再生孩子,你当天晚上出了大门往北去,碰到什么吉祥的东西就取个什么名字,这样泼泼辣辣地叫,不但能保住性命,而且准能成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年进了腊月没几天,随着一声啼哭,妻子又生下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按照算命先生的嘱咐,当天晚上,丈夫出了大门往北,沿着登山的盘路一直走过斗母宫,除了寒冬腊月如刀的北风和山上那冷冰冰的石头,什么吉祥的东西都没有碰到,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妻子问丈夫所见,太夫哭兮兮地回道:"除了远处黑乎乎的泰山和近处冰冷冷的石头,什么也没见到,这孩子恐怕又有没指望了。"说话之间,眼中早噙满了泪水
  妻子听丈夫如此说,不但没有难过,反而笑着对丈夫说:"看你这个榆木脑袋,泰山是名扬四海的大山,这个名字不但响亮,而且硬气,不论是穷苦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
来进香,就连皇上都来朝拜,我看是最吉祥不过了,咱们就给他取名泰山吧!"丈夫听妻子所言在理,就答应了。
  却说有了泰山这个响亮的名字,那孩子不但长得胖大水灵,而连个头疼脑热都没有,十分招人喜欢 。
  说话"泰山"长到了十岁,成了个小机灵鬼,整天带着一帮小兄弟不是用黄泥弄个狗呀猫呀的泥塑,就是用秫秸扎个鸟呀兽的,虽无人教他,却做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这一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来到泰城做活,正巧投宿在"泰山"家中,一住就是半年。穷人的孩子无钱念书,学种手艺也就可以谋生了。鲁班临走的时候,"泰山"的父母提出让孩子跟他学习木匠,鲁班觉得孩子尚小,但又不好回绝,只好收下了"泰山"这个徒弟。
  从此,"泰山"跟着鲁班师父走南闯北,走东家转西家,给人家做家具,做门窗。"泰山"对那些锛呀刨的似乎无心学习,而对鲁班的木雕倒是很感兴趣,每当鲁班在那此太师椅、拔步床上描龙绘凤、刻花刻鸟的时候,他总是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过后自己再找块木头学着师傅的样子刻。由于"泰山"的年龄小,还是个孩子,鲁班师傅也不逼着他学,任他做,任他玩。就这样,"泰山"跟了师傅将近一年,师傅见他在木工方面确实不入门,怕他学不成手艺,反被锛呀锯的伤了身体,不好向他父母交待,就对"泰山"说:"木工是个力气活,你年龄还小,先回家去,等长大了想学的时候,再来找我。"随后,就派人把他送回了泰安。
  "泰山"回到家里以后,又开始了天天打柴挖药的活计。有一天,他发现那些挖回来的树根奇形怪状,有的像喜鹊登梅,有的象猴子探月,有的象二龙戏珠,有的象麒麟送宝,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从鲁班师傅那里学来的雕刻手艺,反复琢磨,精雕细刻,把那些平常只能当烂柴烧的木头,制成了一件件工艺品,然后拿到岱宗坊附近,向来游泰山的人出售。
  几年以后,鲁班为了造登城云梯,带着他的徒弟到泰山来选木材。当他来到岱宗坊附近,见有人摆着许多用树根雕成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不禁叹为观之,连声叫绝。就在鲁班细细品味那些工艺品的时候,只听摆摊的人说道:"师傅,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泰山'呀,你什么时候到的泰安,怎么不到我家坐坐?"
  这时,鲁班才发现,那摆摊的小伙子不是别人,原来就是前几年跟随自己学艺的"泰山",不想几年前的一个玩童,竟有这手绝活,顿生后悔和惋惜之情,不禁
脱口说道:"你刻的这些东西太好了,当初不该把你送回家,我 真是有眼不认泰山。"
  话毕,"泰山"收拾好东西,拉着师傅回了家。据说,后来"泰山"在鲁班和的指点下,创造了许多根雕珍品,从那以后,也就有了根雕这门艺术。
泰山神话传说--姊妹松
从前,泰山山后的马家庄有个马员外,他勾通官府,霸占周围的名山大川,有钱有势,肆意欺压百姓,强占民女,坏事做绝,横行乡里,庄里的人都恨透了他。因为他姓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们都叫他"大马蜂"。
  大马蜂有个佃户马老大,马老大有一对黄花闺女,年方二八,姊妹俩虽说生在穷家,自幼丧母,却长得浓眉大眼,如花似玉,庄里的人谁不夸马老大的这两只金凤凰。
  大马蜂虽年过花甲,但他对马家姊妹却早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将她们抢过来。这一天,大马蜂把马老大叫到堂下说:"老大,你家两个闺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找个婆家了。这门亲戚我早就给你看好了,那人的长像和我一样,家产万贯,她们嫁过去有吃不尽的鸡鸭鱼肉,穿不完的绫绸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老大,你看如何呢?"
  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怀鬼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就连忙说:"谢谢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闺女许给人家了。"
  大马蜂吃了个闭门羹,一听就来了气,向马老大吼道:"说穿了吧,你这俩闺女我要定了,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除非是今晚她们一命归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亲。"
  马老大听到这此,好像是晴天一声霹雳,女儿是他的命根子,怎能把她们往火坑里推,送给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便向大马蜂乞求道:"员外爷,我家贫寒清苦,女儿貌丑,怎能配得上你老人家。请你高抬贵手,饶了我们吧。"
  "哼!你不要不识抬举,这是聘礼,赶快回家准备吧。"说完,把马老大赶出门外。
  马老大回到家里,像是没了魂。大马蜂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的,什么都干得出来。老大急得火烧火燎,只恨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只好把事情告诉了女儿,说完父女三人抱头痛哭起来。姊妹俩非要以死相对,老大忙劝说:"你娘死得早,我把你们拉扯大,你们死了,扔下我这孤老头子,活着还有啥意思?"他沉思片刻说:"天无绝人之路。看来只有到后石坞青云庵出家了。你们莫怪我心狠,这也是你爹没有办法的办法。姊妹俩自然知道出家生活的清苦,可是看着老爹满面愁容,年迈体弱,倘若以死了之,日后谁来照顾他老人家?姊妹俩只好答应了。晚上,父女三个直奔青云庵。
  他们来到庵里,拜见了庵主,说明了来意。庵主慢条斯理地说:"佛门敞开,善者进来。此乃佛门净地,佛祖当家,佛祖保佑,阿弥佗佛!"马老大安置好女儿,辞谢了庵主,便星夜赶回乡里。
  第二天清早,马老大正准备下地,又被大马蜂召去。大马蜂冷笑到:"老大,青云庵可是个好地方。哼!孙悟空一跳十万八千里,还没跳出如来的手心呢。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耳目,你想从我的手里逃走,没门!我要让你亲眼看着我和你女儿成亲。"说完,坐上山轿,押上马老大,一队人马向青云庵奔去。
  原来庵主早就和大马蜂私通,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当夜便派人报告了大马蜂。此刻,庵主一听大马蜂驾到,便走出山门高接远迎,盛情相待。礼节过后,大马蜂道:"庵主,弟子想暂借你这佛门宝地在此成亲,不知庵主意下如何?"庵主连忙恭维道:"托你老人家鸿福,在此成亲是本庵的荣耀,我已传下话,让马家姊妹梳洗打扮,请员外爷稍等。"说完便和大马蜂眉来眼去的笑起来。
  大马蜂和庵主正做好梦,只见一个小尼姑跑来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庵主一听慌了神,大马蜂也傻了眼。
  马老大刚才看到庵主和大马蜂有旧,心里早凉了半截,现在听说女儿跳崖,更是痛不欲生,不禁失声笑道:"哈哈哈......佛门净地,佛祖保佑,见鬼去吧!这世间哪里有穷人的活路。女儿,等着我。"说完,一头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萨面前。
  却说马家姊妹,原来帮她们梳妆的几个尼姑,得知她们的身世后,都很同情,便让她们偷偷从后门逃了出来,不巧被大马蜂的家丁发现追来。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俩跑着跑着,前面出现了一道万丈深渊,眼看后面的人就要追上来,马家姊妹对视一眼,俩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悬崖。
  后来,在她们跳崖的地方,并排长了两棵松树,枝枝连理,叶叶交通,好像手挽着手一样,人们便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泰山神话传说:悬云寺
从前,泰山脚下有一户人家,老夫妻俩年近半百才得一子,老来得子爱如珠宝,所以取名叫宝生。
  宝生七岁那年,父母先后患病去世。小宝生一人生活,为难得天天哭哭啼啼。有一天,山里的一个老和尚从这儿路过,就把宝生收为徒弟领上山去。
  宝生进了寺院以后,非常勤快,每天四更就起身到山泉里去打水,接着又做饭,他还给师父端尿盆、扫地、端茶;夜晚诵读经文……宝生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老和尚却不满足,待徒弟非常苛刻,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每当宝生遭到打骂,就想起死去的父母,暗暗流泪,叹惜没有一个相依为命的亲人。
  有一天,天还没大亮,宝生又到泉边去提水,忽听有人喊他:“宝生,宝生,你来呀!”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胖孩儿站在泉边草坪上,欢眉笑眼,胖胳膊胖腿,通红的腮帮,白生生的牙齿;穿着绿生生的小褂儿,胸前戴着个红兜兜。
  宝生上前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儿?一大早到这里来干什么?”那孩儿一乐答道:“我叫小红孩,就住在山上。我见你整天冷冷清清的,想和你来作伴儿!”宝生摇摇头又叹气说:“不行呀!你不知道我师父多厉害,若知道我和别人玩耍,轻则骂,重则打!”那小红孩很同情他的不幸,也心酸地低下头说:“我知道你的苦处,才特意来和你作伴的。现在天还不亮,你师父还躺在被窝里,咱们就玩一会儿吧!”
  宝生自从没了父母,还从来没有欢乐过一霎,见小红孩这样活泼热情,就象笼鸟遇到了知音,高兴地放下水罐,便跟小红孩玩耍到天亮。小红孩帮他打上泉水,嘱咐宝生说:“你只要闷了,就到这泉边来找我。”从此,宝生天天到这泉边找小红孩玩耍。有时,他们从山前转到山后,从平滩跑到崖顶,捉迷藏,打秋千,玩得非常痛快!那小红孩儿跑起来如同脚底生风,打起秋千如同猿猴一般灵活。
  一天早上,他俩贪玩,不觉天已放亮,山尖有了阳光,山下飘起炊烟,宝生一看时辰晚了,心中害怕了,急忙和小红孩分手,提着泉水回寺院去。
  宝生一进寺院,见师父已经起床,正在到处喊他。宝生急忙上前,躬身问安。老和尚铁青着脸,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宝生,见他浑身露湿,便厉声追问:“上哪里撒野去来?
”宝生说:“哪里也没去,我到泉子里提水来。”老和尚伸着鹰爪手,一把扭住他的耳朵,用木棒抽打。老和尚一边打,一边拷问:“你提一罐子水咋用了这样久?你身上是怎么湿的?不说实话,我就打死你!”
宝生被打得两眼直冒金星,疼痛难忍,只好把与小红孩玩耍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老和尚听罢暗暗想道:“听老先师说过,在这寺院周围有一棵千年人参,只有有福份的人才能看到它。再说一大早在这荒山之中哪里会有什么孩儿,这一定是那棵千年参,若真如此,可就是我的造化了。想到这里,老和尚便装出一副笑脸对宝生说:“徒儿快起来,今天饶了你。可是你得依我一条:明天你照样和小红孩去玩,我给你一根穿了红线的针,趁他不注意时别在他身上。这件事,你若透漏半个字,我就宰了你!”
第二天四更时分,老和尚便把宝生唤醒,叫宝生自己到泉边去,他悄悄隐藏在石崖背后瞅着……宝生不敢违拗老和尚的话,到了泉边。那小红孩早坐在泉边石台上等他。宝生就照师父的吩咐,将穿红线的针,偷偷别在红孩衣裳上面。宝生刚刚别好,老和尚就从石崖背后跳出来,大喝一声:“哪里的野孩子!胆敢到我寺院周围玩耍?”小红孩闻得有生人,急忙跑下悬崖不见了。
  老和尚拿起镢头,顺着红线来到悬崖半腰的一棵古松旁,找到一棵千年人参,参棵上结满红红的参果。老和尚命宝生帮助挖了出来。这棵参,就象一个胖娃娃。老和尚捧在手里,心中大喜。回到寺中,忙吩咐宝生生火去煮,并嘱咐道:“我不回来,不准掀动锅盖儿,不准动锅里的半滴汤水。”吩咐完,老和尚下山去了。——他要请三兄六弟来寺院,一块吃这人参肉,喝人参汤,长生不老,升仙超凡。
  老和尚走后,宝生在灶前生火,心里好生难受。他恨老和尚太歹毒,又为小红孩难过……这时,他忽听到锅里有人说话:
“宝生宝生快住火,再燃就要煮杀我。你掀开盖拔下针,待我仔细向你说。”
  宝生急忙掀开锅儿,那红孩儿身子一抖,便从锅里一下跳到锅台上。宝生一看,那小红孩身上已被煮得紫一块,红一块,不觉心疼得落下泪来。”
  小红孩说:“宝生,我是泰山上的千年人参,已修得正果。你师父是个歹毒的人,今天他吃了我的肉,照样还得折磨你!你要救我一命,我也帮你脱离苦海!”宝生说:“我一定救你,可是师父回来,我就没命了!”小红孩说:“你放心!”说着,就将红兜兜脱下来,递给宝生,嘱咐宝生,将红衣放在锅里,煮后吃下,再用锅内之水将寺院周围浇上一圈儿。他说:“保你平安无事。快些做吧,我要到那远山再去修行,一百年之后咱们还会见面。”宝生一眨眼,那小红孩便无影无踪了。
  宝生急忙将红衣煮熟吃了。哪里是红衣?
简直是又香又甜的果子!宝生又照红孩的吩咐把锅里的汤水舀到壶内,绕着寺院浇了一圈。说来也怪,只见寺院周围就飘忽忽升起一团彩云,这寺院动了三动,轻飘飘地离开了地面——升上天空。
  恰巧,那老和尚领着三兄六弟来到寺院门前,见此光景,大吃一惊,张着两手呼喊:“徒弟!等等我呀!”他一面喊,一面追,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头上摔开个大窟窿。
  那寺院便飘飘摇摇,直上九霄而去。有时夜深人静,还有人听到空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钟声呢!
  后来,人们把这寺院的遗址称为“悬云寺”。
泰山神话传说:泰山女儿茶的来历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着一对姓单的夫妻,他们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两人相依为命,靠种山上的几亩薄地维持生活,日子虽过得清苦,却也算安稳。
  人老了,七病八灾的就来了。有一年,单老汉的妻子得了一场重病,经过千方百计地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欠下了山下米财主的五两银子。单老汉本以为秋天收了庄稼,再打些柴草卖掉,也就把债还了。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与顶头风。那一年到头,老天几乎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颗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财主派人来催债,单老汉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还债?只好到米财主家去求情。米财主在泰城心狠手毒是出了名的,只要有人借了他的钱粮,就像见了阎王爷差不多,他不仅要把你的油榨干,而且还要敲骨吸髓,所以,人们又都叫他
“ 活阎王 ” 。
  单老汉来到米财主家,把他的难处向米财主说了一遍。米财主不但毫无同情之心,而且把三角眼一瞪,恶狠狠地对单老汉说: “
如果到明年还的话,驴打滚种滚利,连本加利要还二十两,你看着办吧。 ”
单老汉一听,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够他的利钱,心里顿时像是压上了千斤称砣,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从米财主家出来,单老汉跌跌撞撞地来到黑龙潭附近,突然听到前面有人在哭,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女子,边哭边往黑龙潭里走。单老汉见状,知道是有人要寻短见,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对她说:
“ 姑娘,有什么事想不开,年纪轻轻的可不能寻此短见。 ”
  一开始那姑娘只是哭泣,不言不语,她见单老汉一脸诚恳的样子,才对他说: “
大伯,我本姓叶,家住汶河南岸吴家庄,从小没了爹娘,跟着哥嫂生活,心狠的嫂子见我长大了,便和哥哥商量,要把我卖给人家做妾。我死活也不从,逃了出来,实在无路可去,便到泰山三阳庵出家做了道姑。谁知出了苦海又跳进了火坑,不仅庵中最苦最累的活全都让我干,而且有几个地痞恶少时常来纠缠我。教门之地尚不清静,我还有什么活路?还不如死了干净。
姑娘,你的命确实苦。可是,人活一世,谁没个七灾八难的,你年轻轻的就想走绝路太可惜了。你要确实没有去处,不怕受苦的话,就跟着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老太太,生活虽然清苦,却还不至于饿死。
  " 大伯,只要你肯收留我,我愿做你的女儿,就是累死饿死,也心甘情愿。 ” 说着,姑娘就给单老汉跪下磕头。
  单老汉赶紧扶起姑娘对她说: “ 孩子,你愿做我的女儿,这是我的福气,快起来,咱们回家。 ”
  姑娘起来,刚才一脸的愁容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她甜甜地叫了一声 “ 爹 ”
,便挽着他往家走。天上掉下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单老汉心里乐开了花,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他领着女儿回到家里,见过了妻子,一家人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自从姑娘进了单老汉的门,家中顿时充满了生气。姑娘整天有说有笑,侍候爹娘做家务,把整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空还帮着爹爹下地。家里添了个如此勤快的劳力,里里外外有了帮手,单老汉不仅心情舒畅,而且身体也觉得轻松多了。可是,每当他想起米财主那还不清的阎王债,就又愁眉不展了。
  姑娘看在心里,急在心上。她暗暗地想为爹爹分忧。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涧里的青桐叶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制成茶叶,一定又好喝,又能去病。况且,每天到扇子崖附近砍柴挖药、进香许愿的人很多,如果在门口摆个茶摊,说不定还能卖几个钱呢!
  姑娘主意一定,当天就去采来一筐青桐叶,试着制成茶叶,单老汉一尝,还真有个茶叶味,清香甘甜,绵软爽口。单老汉高兴地对女儿说: “
好茶,好茶 ” , “ 是好茶就该给它取个名字。 ” 姑娘得到父亲的夸奖,在一旁抿着嘴说。
  “ 人家富贵人家喝的茶叶都有个文绉绉的名字,什么西湖龙井、碧螺春的,我看咱这茶叶来自泰山,又是你制出来的,干脆就叫泰山女儿茶吧。
  姑娘创制了女儿茶以后,由于茶叶香气纯正,再加上用泰山的泉水浸泡,口感特别好,爽气提神,那些拜佛烧香、砍柴挖药的都争相饮用,有钱的扔下几个铜子,没有钱的姑娘也照样让他们喝。那些经常饮用女儿茶的,头痛上火的少了,体魄强健的多了。后来,姑娘见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多制一些,让父亲到泰城去卖。由于茶叶物美价廉,又能去病强体,深得百姓们的厚爱,每次单老汉下山,无论带多少茶叶,总是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卖完了。慢慢地,女儿茶在泰城出了名,叶姑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单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火起来。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米财主听说单老汉做火了茶叶生意,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心灵手巧、如花似玉的姑娘,就生了歹意。他想,那女儿茶是单老汉的姑娘一手所制,如果把姑娘弄到手,不仅可以饱了艳福,而且让姑娘加工茶叶,也多了一条财路。他打定主意,第二天一早,带上了几个狗腿子便上了山。
  米财主来到单老汉家,正巧单老汉挑上茶叶,准备到山下去赶集,他见米财主带了一帮人来,便知是夜猫子进宅凶多吉少。只见财主三角眼一瞪,对单老汉说:
“ 单老头,听说你卖茶叶发了财,怎么,借我的银子也不还,想赖帐吗? ”
  “ 财主老爷说哪里话,小女有点手艺,刚开始制茶叶,这半年总共攒了不到十两银子,一旦凑够了你的数,我一早准给你送去。 ”
单老汉谦恭地回道。
  米财主一进门就盯上了姑娘,见她虽然衣着朴素,却掩不住天生丽质,而且正值二九韶华,浑身上下都透也一种青春的朝气,米才主的眼早就看直了。他听说单老汉无钱还债,便皮笑肉不笑地对单老汉说:
你要是真没银子,我也不难为你。我看你闺女长得还算标致,就给我做五姨太吧。以后咱们成了亲戚,就是一家人了,什么钱不钱的。再说你闺女也不用再在山里受苦,你也可以跟着享享荣华富贵了。
  单老汉早就知道米财主的德性,他一听就气炸了肺,闺女是不愿给财主做小才逃出来的,怎么能再把她往火坑里推?就是拼掉身家性命,也不能让姑娘去顶债。他趁米财主不注意,抓起扁担就去拼命。他这把老骨头,哪里是那几个狗腿子的对手,他们三拳两脚就把单老汉打倒在地上。
  “ 哼!不识抬举的老东西。把人给我带走。 ” 米财主气急败坏地说。
  这时,叶姑娘沉着镇定的走上前来,扶起单老汉,对米财主说: “
你不是要人吗?我答应你。即然我们要结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码也要有抬花轿来聘。如果你同意的话,三天以后可以成亲,不然,你就等着给我收尸吧!
  米财主一听姑娘如此爽快,喜得眉开眼笑,便顺水推舟地说: “ 好,三天以后我来抬人。 ”
  米财主走后,单老汉对姑娘哭道: “ 你好糊涂呀!米财主心狠手毒有了名,你这不是去送死吗?! ”
爹爹不要难过,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现在制茶的手艺你老也学会了,今后的生活,不会有什么难处了,两位老人家不要为我担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米财主那里也该有报应了。
  三天以后,米财主带了一帮人,吹吹打打地来娶亲,单老汉夫妻两个挥泪与姑娘送别。姑娘一上轿,天上一阵风刮来一片乌云,那乌云越聚越浓,越聚越黑,不一会,瓢泼大雨便下了起来,等娶亲的队伍来到黑龙潭畔黄西河临时搭起的桥上,山洪恰好也来了。只见山洪一泻而下,冲毁了小桥,把米财主和他那些狗腿子都冲进黑龙潭喂了鱼鳖。就在米财主葬身鱼腹的同时,有位在附近树下避雨的樵夫看见洪水之上腾起一片祥云,姑娘坐在云头之上朝着扇子崖乘风而去。这时,雨敛云收,天空复又晴朗,山涧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从此以后,单老汉便以制茶为生,老两口过起了平静的生活。再后来,泰山女儿茶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传到了济南,传到了京城,以至《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喝醉了酒以后,还要用咱们泰山的女儿茶解酒呢!
  据说,单老汉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么汶河南岸吴家庄的人,而是泰山上的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来扬善惩恶,帮助单老汉的。
泰山神话传说:汶河倒流
自古至今,凡是大江小河都是向东滚滚流去,这是一般的自然现象。不过,在泰山之阳却有"汶河倒流"的奇观。登上巍峨峻拔的泰山,放眼南望,汶河像一条银白的带子,随风轻轻地抖动,熠熠发光。黎明、夕阳之时,满天的云霞染透了清亮的河水,汶河又像一条绚丽的彩虹沉降于大地之上,更是辉煌壮美。古老的汶河,有过痛苦,也有过欢乐,它流淌着歌,流淌着火,还流淌着一个不朽的传说。
  据传,背朝东海的汶河,西向王母,清湛的河水流入西天王母池内,专供王母浴用。东海龙王得知此事,非常生气,他想,就连长江、黄河都乖乖地向我流来,你一条小小的汶河,怎能偷偷地去讨好王母?龙王把管辖汶河的小青龙召来,狠狠地训了一通,责令他马上将汶河改道东流。当时的小青龙,就是心中有一百个不痛快,龙王面前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只好轻声应诺。龙王见小青龙郁郁而回,怕他拒不从命,便随后派自己的三女儿前去督察。
  三姑娘来到汶河之滨,见不出父王所料,河水依旧浩浩荡荡地向西流去,便气不打一处生,质问小青龙为何不执行父王的旨令。
  小青龙面带愁色地回道:"禀报三姑娘,汶河两岸,全是肥沃之地,膏腴之乡,多少黎民百姓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倘若汶河改道,河水泛滥,卷走这一片沃野,百姓岂不无家可归?岂不有好多的人畜死于非命?三姑娘,我们怎能忍心目睹这悲惨的场面?"
  女人的心本来就软,何况三姑娘又是菩萨心肠?经小青龙这么一说,三姑娘才知事出有因,心中的气也就烟消云散了,她对青龙说道:"原来如此,我错怪你了。"三姑娘沉思片刻,又急切地对小青龙说:"不成,我回去跟父王说情。"
  龙王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哪里听得进女儿的劝告。再说,让汶河改道的事,早已张扬出去,倘若就此罢休,岂不让王母耻笑?他勒令女儿:"三天之内若不把汶河改道东流,我也要拿你问罪。"说完,把三姑娘赶出了龙宫。
  三姑娘回到汶河之后,把父王的命令置于脑后,日夜与小青龙奔走于汶河两岸,下雨降露。天上三日,下界便是三年。这三年间汶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黎民百姓无不感激三姑娘的厚恩,便在汶河下游修了座精巧的小庙,取名"三娘庙",现在肥城的三娘庙村就缘此得名。
  以后,三姑娘就常年镇守在此,尽管龙王多次发水,想让汶河改道都没能得逞。据说,尽管三娘庙修在河滩边上,每次洪水却都不能没过它的门槛。
泰山神话传说:司马迁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
  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
泰山神话传说:盘古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神话传说 →牧羊老人
朱元璋做了皇帝,传下旨来,重修泰山,想把原来岱顶上小小的昭真观,改建成碧霞元君祠。要修得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全部用青砖铜瓦。工程这么大,山又高,路又陡,砖又沉,瓦又重,全靠肩挑人抬。
  开始往岱顶运料的那天,挑夫上百人,可是每人只能挑两块砖,或者两片瓦。从山脚向山顶,一个挨一个,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直喘粗气。到了十八盘,抬头一看,盘道直上直下,腿软目眩。大家放下扁担,想歇歇腿儿,喘口气。这时山膀上传来山歌声。那歌声,悠悠自得。挑夫们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放羊的老头怀里抱着一根鞭子,边唱边向大家走来。他身后跟着一群白云似的山羊,也都悠然自得地啃着草。那放羊的老头,走到盘道旁,歪着头,瞧瞧扁担,又打量打量挑夫们的可怜样子,哈哈大笑。笑罢,又继续唱他的《蹊跷歌》:
  蹊跷蹊跷真蹊跷,山高不如小庙高。两条腿的喘粗气,四条腿的尽逍遥。
  挑夫们一听,气得眼都红了。有的说:“咱们累成这个样子,这老头还骂我们哩!”有的人跳起来,想上前抓住老头子讲理……可是一转眼,放羊的老头无影无踪了;再看山膀,那群白云似的山羊也不见了。众人觉得出奇,凑在一起,琢磨那四句歌谣的意思。这一琢磨,大家高兴得拍手大笑。
  “哎呀!这老头一定是鲁班点化。他笑我们太笨了,何不让四条腿的运这些砖瓦呢?”
  于是,大家扔下扁担,赶了羊群,叫一个羊背上驮一块砖瓦,一人赶上百只羊,从山下到山顶,又快又稳当,两天工夫就把砖瓦运完了。
馆藏&1724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境传说 精准魔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