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的语音验证码接收平台付费平台哪些比较专业?

我的位置:
除了“分答”,还有哪些行业在玩付费问答?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凯利
摘要:下一步,如何把知识分享玩出新花样?
2016年,一款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一炮走红,众多明星名人、行业大咖涌入,互联网知识付费服务已似乎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浪潮下,众多不同的行业也纷纷借势出招来凝聚用户。看看“分答”这种模式在垂直细分领域,玩出了哪些新花样?
餐饮版:“餐答”
12月20日,国内首家餐饮知识分享平台餐答APP在上海宣布上线,首开知识分享类餐饮APP先河。
近两年餐饮O2O模式的火热被广泛关注,中国烹饪协会发布《月份全国餐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餐饮市场发展渐趋回暖,餐饮业正式进入3万亿元新阶段。“互联网+餐饮”的热潮下,餐饮业也开始玩起了“分答”模式。
“为什么宫保鸡丁既是山东菜又是四川菜?”“顾客用餐完毕长时间坐着不走,影响翻台率,该如何应对?”如果你是餐饮行业老板,诸如此类餐饮专业问题,通过付费提问或花费1元“偷听”,就可在这个平台上找到餐饮大佬答疑解惑。不难看出,这个模式与分答极其相似,而该APP创始人也坦言自己要做的就是餐饮版“分答”,希望将老餐饮的智慧与传统经验延续到互联网时代,给餐饮后来人以帮助,推动餐饮企业发展。
据介绍,餐答是一帮热爱餐饮的业界人士共同创办的平台,聚集了餐饮界知名人物、职业经理人、星级厨师等,为餐饮人提供多种知识交流途径,也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加盟。
职场版:“业问”
“非常好奇在微信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是职场社交APP脉脉今年推出的匿名悬赏爆料产品“业问”上的提问。“业问”,顾名思义,就是行业问题的问答平台。上线以来,“业问”上的提问内容覆盖各行各业,包括关于薪资、职级待遇、奖金、涨薪动向、面试、职业规划、办公室八卦、离职内幕等。
今年7月12日,职场社交APP脉脉正式推出“业问”。产品以微信公众号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关注公众号可向各公司员工匿名悬赏提问,问题包括公司的发展、管理、薪酬、文化等,而这些悬赏提问会定向推送给平台上该公司的实名认证员工,邀请其通过文字形式为提问者做最真实有效的匿名解答。同时,其他围观用户均可对答案进行“一元偷瞄”,而问题收益则由问、答双方共享。
业界普遍认为,“业问”促进了职场信息的透明,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不仅沉淀了一批优质的问答内容,也提升了用户在平台上的活跃度。
医疗版:“来问医生”
今年7月11日,丁香园推出线上付费问答产品——“来问医生”,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凭借线上汇聚的2000万用户为未来商业化铺路。
和分答一样,“来问医生”也是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开发,用户关注“来问医生”微信服务号后,可根据科室选择医生提问,用户可根据自认合理的价格进行支付,问题付费设置了50元、100元和200元三档。用户也可以将回答设置为公开,其它用户可支付1元查看答案。提问超过 24 小时未被回答,费用将原路退还。
丁香园发现,在关注医疗科普知识检索和线下就医之间,用户仍有大量的个性化健康咨询需求,丁香园希望借助这种方式,为医生和患者建立更为直接和可信赖的信任关系,并通过付费问答形式,实现价值交换。负责人称未来可能会为患者提供一个线下就诊的信息对接平台。
体育版:“映答”
知识分享领域的火热也在体育行业有所体现,据搜狐体育报道,为了让大家玩得更嗨、拉近普通球迷与体育明星的距离,著名运动员孙继海退役后投身互联网+体育创业大潮,今年创办的秒嗨8月推出了“映答”功能,这是互联网领域首次出现视频互动的“分答”形式。
功能的基本形式与“分答”相似,提问者、答主、围观者围绕需求实现两个层面的变现。第一层,提问者向平台上的体育明星、职业运动员、体育从业者或资深体育媒体人提出“需求”,答主必须利用视频来满足这样的需求,产生内容和第一次变现,比如提问者可能需要付费100元;而围观者付费围观,进行“内容”再传播,围观者只需要付1元,收入由提问者与答主对半平分,这也意味着围观者多了,提问者反而能够获利,从而产生优质的PGC循环。
比如有一位球迷请国脚赵明剑回答一下他的手机型号,赵明剑接受了这个请求,专门拍一段视频跟球迷互动。视频上传短短两个小时,就引起数千人围观。
除了以上几个典型之外,还有联想上线IT领域互动问答平台“知了”、财经资讯社区雪球推出付费问答功能等等专业领域的新媒体产品,依托直播、音视频等新兴的知识生产和传递载体,向垂直领域深度渗透,知识分享平台的内容生态还在不断丰富创新。
这些垂直专业领域付费问答新产品的争相出现,一方面显然受到今年上半年“分答”走红的市场影响,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内容付费市场正在逐步成熟。从早期的主打八卦、网红,开始走向“干货型”知识分享。
丰富的业内大咖资源,成为这些垂直平台的优势,毕竟要做知识共享的供给端、产出专业化的优质知识,这些对于综合性平台来说,还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66.7% 的用户愿意就专业领域疑难问题进行付费问答,43.3% 的手机网民表示更在意平台的专业性。由此可见,垂直类知识分享经济平台更容易实现专业资源和流量的聚焦,从而获得用户对于品牌的信赖。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众多付费问答产品均处于初步成型的阶段,“分答”本身也经历过停摆47天的低谷期。垂直平台下一步如何把知识分享玩出新花样?还需要市场的验证。
(本文首发于上观,仅代表个人意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
上海辟谣平台
中国技能大赛媒体注册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很火的分答付费语音能走多远?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文章无关
在行的分答付费语音最近很火,你付费我回答,让知识变现金,还有偷听功能,满足人们偷窥的好奇,这一切当然是要付钱的,用少的金钱代价换的和明星偶像大咖的直接对话,甚是满足了部分粉丝的心里,因此火是必然的,但好奇过后,分答能走多远?
先看看入住的是什么人?一类是当红明星,其实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知识变钱,人家出售的是隐私和花边,也根本就不稀罕这几个小钱,更多是刷存在感,圈粉而已。回答的问题也是有目的的宣传而已。一类是所谓的大V和经济学家,网络名人,本身就有庞大的粉丝群,只是不愿意落伍,也来刷存在,回答问题有一搭没一搭,随心情而已。还有一些专业学者医生等,基本上还在本专业内回答问题,目的扩大专业外的影响,顺便挣点小钱,玩玩! 剩下的就是各种自媒体屌丝,想着能占据资源,幻想着能挣钱。最后是一群无聊的爱好着,对各种东西敢兴趣,真正想用金钱换知识的人少之又少! 本来分答的目的是想用最便捷的渠道和最少的代价让人们能把知识变现,能用金钱换来所需的知识,可运行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大家只是用这个平台干自己的事,没人当真。
大明星们提一次问题要几千块,试问有几个人愿意付出这么大成本去听一个60秒的所谓花边和隐私,而且是他们选择后的问题,你想知道的,人家未必愿意回答,卖给娱乐记者,要多少钱,给你们屌丝,想都不要想! 大V们在聚人气,问问题前到不多,从一块到几十,但你问的人家压根就不打算回答,所有的问题似乎是为宣传而来,毕竟人气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学教授专家倒是积极,但没几个粉丝,而且大家提问的大多和专业无关,能否对其他人有用还真未可知。其他的自媒体屌丝更惨,连个听众都没有,只能注册就沉寂。
在制度设计上,没有规避自肥的机制,对于回答与否也没限制,没有评价机制,纯粹是自由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很难聚集人气。催生了职业提问者,以挣钱为目的。广大的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法上榜,也就造成了明星大咖们的秀场,热闹非凡,但和百姓无关。
分大更像一个成人的大玩具,大部分的问题围绕隐私、情感、鸡汤、职场、人际、疾病等等,高兴了一起玩玩,忙了扔到角落里没人管,一个不能持续保持热度的秀场能走多远?也许热闹一阵子后,大家玩够了自然就散了,一个把明星专家屌丝商人聚集在一起的秀场很难称上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毕竟大家是玩不到一起的! 分答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现在的付费语音问答有多火?_百度知道
现在的付费语音问答有多火?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直播之后,付费语音成了新的热点,分答、值乎和打听一下都在热推自己的产品,VC对这一领域也很看好。
采纳率:4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拒绝访问 | www.souho.net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souho.net)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f43e9-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平台数据盘点
我的图书馆
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平台数据盘点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知乎、果壳(在行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知识付费的用户迅速增长,知识付费产品面临井喷。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 3 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 5000 万人(根据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状况及果壳网、企鹅智库、极光大数据等多项报告估算),截止到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 100 – 150 亿左右。2017年,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 300 – 500 亿元,知识付费也因此成为了新一个“风口”。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这一轮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知识付费的本质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在这份报告中我们主要探讨这些问题:知识付费概念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商业模式知识付费领域目前的主要平台及各自的发展方向知识付费目前的关键问题关于知识付费概念的缘起与发展过程▍知识付费中的 “ 知识 ” 是什么在谈论知识付费这一概念之前,一个必须要理解的问题是:知识付费概念的知识究竟是什么?目前对于知识付费边界的界定实际上十分模糊,这使得在谈及这一知识时会出现若干问题。知识在传统媒体中的构成是有体系的科目内容,但是在知识付费之中,这一概念已经被大大拓宽,涵盖一切技能、信息等,可以看做是 “ 信息付费 ” ,即在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差,并且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变现,无论这一知识是否可靠、细致或具体。但这样一来,知识付费又会与内容变现、教育产生交叉,因此我们可以将知识付费作为介于内容变现和线上教育中间的第二层。大体情况如下:如图所示,知识付费、内容变现、教育与线上教育相比较,有如下区别:线上教育有严格的教研体系,由长期负责相关教育的专业人士把关教学内容、定期辅导和考试制度等;知识付费则并不需要全职从事教育(此后的辅导与考试则视平台和创作者而定)。在 “ 所有人对话所有人 ” 的时代,知识付费的最大意义是能够刺激大多数普通人贡献出自己的认知盈余,它重新定义了知识生产的方式。不过,另外一点,它也造成筛选的难度增加。相较于线上教育的内容局限,知识付费更加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内容更加多样化(如上文提到已经拓展到一般知识)、时长更短(不需要集中精力地授课)、展现形式更自由(声音、文本、视频皆有,问答均可)。这三个特征,是知识付费在自媒体尤其2016年后出现小爆发的原因之一。然而,相较于整个内容变现领域的其他非知识类付费产品,知识付费的同质化程度更高,具有更强的头部效应。相对于一个笑话可以有千万种版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或一个技能的培训在现实中往往也有多种选择,但最终总有优劣和主支流之分。除此之外,尽管我们已经谈到了知识垂直与多样化,但是不一定每一种知识都有商业价值(例如它可能无法吸引足够的听众来分摊成本),这就局限了它的多样性。知识付费的内涵在于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但它也不是典型的消费品,也就是说,用户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并不是为了当下的效用,而是从长远来看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投资。这就意味着:知识付费产品的评价体系与其他内容产品有差别;可能会长期改变用户的行为决策,从而带来其他方面的商业可能性。知识付费的评价是长期的,这是知识付费与内容变现最大的不同。用户使用知识付费产品必须要感受到长期效用,即便最终他感到自己毫无所得,但那时他可能也已经付出了非常高的沉没成本。解决方案或者通过平台的筛选机制、通过平台的信用以做背书,或者通过个人打造IP来解决用户的信任问题,这也造成了知识变现领域的头部化。▍知识付费过程的重要节点知识付费的早期原型(2013年前)总体上看,知识付费的原型包含很多行业,如教育业、出版业及咨询行业等等。早期教育业的特征为 “ 固定化的内容朝向固定化的受众 ” 。内容相对成熟和固定,受众明确,互动即时,在确保用户获得知识方面,贡献了最多方法论和体系。出版业的特征为 “ 固定化的内容朝向不固定化的受众 ”。内容固定,但受众不明确,只能通过内容来筛选受众,缺乏反馈,但节省知识分享者的时间,能够快速复制是它的优势,是知识付费最广泛、成本最低的一种。知识付费的概念还包括咨询业,咨询业的特征为 “ 不固定化的内容,朝向固定化的受众 ” 。受众明确且清晰,内容自由,互动即时,但内容非标且价格昂贵(相较于一对多来说),因此主要集中于可以明显见到投资回报的商业。当然,在上千年的演进中,三者互相交叉出现其他一些类型,例如讲座、函授等,互联网出现后,这三者都有所发展:早期教育业逐渐演变为网校和通过QQ群进行的教学(目前的付费社群是这种方式的新发展);出版业出现了电子书;而早期的问答平台(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等),则较前两者更为动态,其一对一模式也搭建了基于知识互动的体系。但早期知识付费的产业化仍然步履维艰,其中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用户缺乏付费意愿。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版权保护不力,尤其是跨平台版权保护不力;用户对内容付费没有形成心理习惯,且支付手段非常繁琐;缺乏内容平台的筛选、查询及整体服务,无法吸引专业人士入驻,造成用户整体体验低下。因此除了在线教育以外,其他知识付费都发展缓慢。在生产者方面,由于没有用户付费,因此生产者更多着眼于扩大影响力,再以影响力变现。这种方式在一些方面可以视为知识变现的雏形,但并不适合大多数兼职性的专业人士,尤其是许多小型专业性领域。但在这一部分,知识型网站的出现(如知乎、果壳)已经开始使得一部分用户拥有了“知识共同体”生产意识,塑造了有品牌认知度的专业人士群体。知识付费的重新起步(2013年——2016年前)2013年到2016年,知识付费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说有三个原因:移动端内容及移动支付的普及、打赏制度的出现和自媒体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在 2013 年迅速普及,改变了中国网民的阅读模式。而同样是 2013 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 12197.4 亿,同比增速 707.0 %。移动支付给予了多数人最直接的支付方式,这是以往用户进行类似交易的痛点之一。罗振宇推出的《罗辑思维》会员制可以看做是知识变现会员制的雏形。2014年推出 “史上最无理” 的付费会员制,这5500个会员名额只用半天售罄,160万元入账。罗振宇之后,自媒体人创作内容及内容变现的热情高涨,在制造个人IP的同时,越来越强调知识和技能本身的价值。2014年,付费打赏和付费阅读模式开始出现,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用户自主尝试付费(例如在知乎专栏和微博评论文后开始出现二维码的自愿付费),这是早期知识付费的重要过渡形式。尽管早期的尝试有得有失,但是这进一步加强了用户对于内容和付费的直接连接意识,而不是内容、广告、付费的间接连接。除此之外,付费微信群,付费分享会也逐渐成型,出现了一些小型的APP。知识付费最难的部分在于支付意识和支付手段。在这一阶段,知识付费的意识逐渐开始成型,另一重要节点是出现了具有足够付费意愿的受众。完成了用户教育之后,整体内容变现模式已经呼之欲出。知识付费的发展期(2016年—)2016年年中,以分答、知乎Live、值乎、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的新一批知识付费平台上线,知识付费的体系逐渐正规化,用户群迅速扩大。知识付费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期。知识付费于此时爆发的理由有三:从生产者角度上看,自媒体平台及知识社区已经培育出了大量经营知识的IP和愿意付费的粉丝用户;从平台及资本角度上看,知识社区进入成熟期,客观上需要更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变现,在线支付已经成熟,技术上不存在障碍;从受众角度上看,房价剧烈上涨带来的中产焦虑蔓延与消费升级的趋势共同作用,为知识付费打开大门。早在 2015 年底,知识付费已经初具端倪。12月,果壳已经推出了付费一对一咨询应用 “ 在行 ” ,而罗辑思维则推出了 “ 得到 ” 。但真正标志知识付费的高速发展,是从 2016年4月开始。日,知乎推出了值乎,这是知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付费产品。日,知乎又正式推出了实时问答产品“知乎Live” 。仅一天之后,在行团队推出了分答,仅用42天时间,横扫朋友圈,获得了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100万付费用户的优异成绩。6月5日,《李翔商业内参》在 “ 得到 ” 上线,10日内获得超过4万用户的订阅量。6月6日,喜马拉雅FM开始尝试付费订阅,由前央视主持人马东携手奇葩天团的《好好说话》作为首个付费节目上线。推出首日,一天内《好好说话》共计售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500万。至此,分答/在行、知乎、得到、喜马拉雅FM作为知识付费平台的四个代表,带领了知识付费的新一轮发展高潮。此后,知识付费产品不断推出,既有百度问咖、微博付费问答一类的原有平台延伸,也包括如36氪付费专栏、来问医生、大弓等专业问答类网站。知识付费的元年正式到来。知识付费的基本商业模式▍围绕生产者的商业模式整体上说,目前围绕知识生产者的商业模式基本为平台对产生的知识服务的费用抽成,但其他还不常见。但将知识看做一般生产品的话,To B 的商业模式也一定会出现。尤其是对 于专业人士到知识生产者的转化过程,这一部分是严重缺失的。知识生产者费用抽成在知识付费的流水中获取一定的平台运营费用,是最为直接的商业模式。生产技术培训或产品代理缺乏授课经验和内容创作经验是许多有知识的专业人士普遍的痛点。但类似于13、14年曾经兴盛的自媒体训练营一样,这种空白可以通过训练来进行培训,也可以出现专门将知识内容转化为课程的代理。IP包装、营销及孵化大量知识生产者涌入知识领域,并且逐渐产生头部效应,与主播进入2015年末直播的平台状况类似。但在专门的IP包装、营销方面,知识生产领域较文娱消费领域仍然处于落后期。根据直播产业发展的经验,这些相关服务对于无论是提高用户体验还是增加整个行业的竞争都十分重要。工具(知识整理工具、备课工具、社群管理工具)围绕知识生产和变现的相关工具,提高知识生产者的内容生产效率,帮助知识生产者完成一系列的后续服务。这部分既可由平台方提供,也可来自于第三方。▍围绕在线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即时一对一问答即时一对一问答包括文字与语音两种,文字包括值乎和微博问答;语音类包括分答。也有大弓这样同时包括文字与语音的产品。一对一问答的逻辑较为简单:用户付费向特定人员提问,知识生产者通过回答内容获得收益。主要优势是迅速、直接、价格低,用户接受和使用容易。较大的问题是:对提问者的提问能力要求较高;只能针对单一问题、资讯类问题,难以满足深度知识获取需求;优质回答作为优质内容的推广与付费提问用户的优先占有权之间的冲突;一般答主难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较高收入。付费阅读/下载根据次数可细分为短期阅读和长期订阅。内容可以是文字(例如《李翔商业内参》)、音频(如喜马拉雅FM的《好好说话》)及视频(如网络云课堂提供的一系列付费网络视频课程)。付费阅读优势在于保证生产者能够长时间且稳定地投入优质内容的生产,并且根据人数获取稳定收益,用户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学习(平台方也可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但付费阅读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尽管可以通过社群和评论弥补)、版权保护问题,以及由于先付费模式,用户需要对内容生产者形成信任感,因而内容生产者的IP化程度及其品牌影响力是这一模式的关键。线上授课线上授课与传统在线教育模式类似。根据内容组织程度、导师的专业性、课后辅导和教研水平,可以从小型的知识分享一直到正式的授课。由于有了互动和教学过程,对用户而言,就能够获得较为深度系统的知识学习;对于知识生产者而言,线上授课为一对多,较付费阅读能够更为集中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且单价更高,变现效率高。但线上授课问题在于对知识生产者要求较高(包括授课技术、IP影响力及课程类型),且并非每个领域都适合线上授课,更适合需求明显且旺盛、内容深入、需要互动联系的领域,而对于边缘性长尾需求,轻型的分享会模式更加适合。个人咨询一对一的线下或线上咨询,典型模式为在行。能够满足用户某一个具体知识领域的定制化需求,用户体验较好,但过于非标的内容使其评价、筛选、推广都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个人咨询对于兼职的知识生产者来说,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非常可观,而一对一咨询收入往往不能填平作为行业精英的知识生产者损耗的时间成本。▍围绕二次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广告在直接的付费内容出现之前,广告分成和原生广告是知识性网站及知识内容生产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以音频内容平台喜马拉雅FM为例,其广告收入仍占总收入的70%-80%。值得一提的是,知识性内容产品对理性消费者的行为决策影响巨大,这决定原生广告在知识变现中的良好前景。内容的二次销售或版权转让将一次生产的内容进行二次销售,例如分答的偷听功能和微博的微博问答,除一次消费者之外,可以利用较低的费用来获得一对一咨询的答案。优秀内容可以通过版权转让的形式进行销售,例如出书或付费转载。类似于 “ 笔记侠 ” 的商业模式则在潜在用户与二次销售中间产生了新的一环:对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和聚合。付费社群用户付出一定的费用进入知识共享的社群。最典型的是为《罗辑思维》。付费社群的难度是建立用户信任,因此必须通过营销或者与其他知识生产方式相结合。例如线上授课经常转化为付费社群,用户在其中可以共享知识生产者提供的长期服务,一般以微信群 线下聚会为主要模式,但也存在独立的付费社群如 “ 小密圈 ” 中的知识社群。线下产品转化和其他与线下的传统行业结合,常见的为书籍、音像制品及线下讲座等。二次消费也包括其他与知识内容相关的产品营销,例如《罗辑思维》。知识传播的载体在2016年前,知识传播主要以文字和视频(如网校的视频课程)为主,在2016年之后,以分答、喜马拉雅FM等为首的音频类产品逐渐崛起,与文字、视频共同构成了知识变现的三大载体。▍文字类产品文字类产品是最为古老的知识传播载体,也是最为常见的知识传播载体,大多数知识变现的尝试都通过文字进行。在知识生产领域中,文字仍然占到绝对主流,这不仅体现为传统的文字资料,还基于知乎、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大部分自媒体都是使用的文字进行输出和互动。总体上看,文字性产品的优势不是没有原因,知识吸收速率最高(尽管不一定效率最高),对知识生产者的语言和形象要求低,内容中可以嵌入多种其它媒体(如视频和音频),能够表达复杂的逻辑和认知,既可以深度,又可以做快消品等等。文字类产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复制容易,无法做到切实的版权保护;内容不够生动形象,更有利传递知识而非教会技能;对平台来说,文字类知识平台竞争激烈,创业极为不易。▍音频类产品音频产品的代表为分答及喜马拉雅FM平台中的付费音频。音频类产品通过音频进行知识传播,最大的优势是伴随性。用户可以在做其他事的时候,利用碎片化时间和各类不同场景来收听该类产品(其最重要的两个场景是通勤和睡前)。音频产品感染力强,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适合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利于将个人 IP 立体化,也适合将个人 IP 更有效地转化为吸引力。但音频类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相较文字而言,它对知识生产者的要求更高(包括录制音频的技术手段);碎片化,便利性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内容难以兼容(例如音频类产品如果要求读者做笔记,就无法做到伴随性);音频内容无法控制内容阅读速度,必须全部听完,对用户来说效率不高。▍视频类产品包括固定视频和知识性直播。固定视频既有付费类短视频,也有较为成熟的课程沪江网校、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知识性直播如猿辅导、YY教育、鱼教鱼乐。视频类产品最为接近传统的授课模式,用户体验好,内容丰富,客单价高,但对知识生产者要求较高。关于知识付费重要平台及典型分析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知识付费的平台可分为以下几类:在线教育:沪江网校、新东方、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插座学院等。知识付费平台:知乎、在行、分答、得到、喜马拉雅、豆瓣时间、百度问咖、千聊、大弓、三节课等。专业网站的知识付费:36氪、雪球、丁香医生、餐问、问校友等。社交媒体的知识付费:微博付费问答、付费阅读、微信付费阅读(筹划中)等。其中,我们以第二类平台进行重点分析,它们是知识付费的主力知乎、在行/分答、得到、喜马拉雅、豆瓣。▍知乎:社区型知识付费模式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日,知乎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今日资本,包括腾讯、搜狗、赛富、启明、创新工场等在内的原有董事股东跟投。知乎该轮融资完成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迈入独角兽行列。知乎的中文付费产品包括知乎Live、值乎及知乎书店。知乎Live是知乎的核心产品,是知乎出的实时问答互动产品。答主可以创建一个Live,它会出现在关注者的信息流中,用户点击并支付票价(由答主设定)后,就能进入到沟通群内,可通过语音分享专业有趣的信息,通过即时互动提高信息交流效率。截至 2017 年 1 月,知乎共举办了 2000 多场 Live,每场的语音平均时长为 75 分钟,已有超过有 200 万人次的用户参与了 Live。值乎是知乎的另一试验产品,知乎在原有问答模式下,进一步对一对一咨询场景的拓展。目前值乎已到3.0版本,主要为语音回答,可以被所有人付费收听,并且收听费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现在,几经迭代的值乎,成为了知乎社区的基础功能之一,让用户遇到个性化问题时,更快速地通过“一对一付费资讯”获得解答。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音验证码接收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