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都看见偶的室友最近都在玩军师联盟百度云的,到底这个游戏咋样啊?要是好玩的话,偶就决定入坑了嘞,

ZT:《军师联盟》1-11集剧评。。。(长文慎入)
& 本剧评转自军师联盟吧ttttfc& & 这位仁兄的剧评写得极其精彩,与本剧相得益彰。本剧无论拍摄,编剧,演员,配乐。。。皆是水准之上,为近年不可多得的精品。本人与作者保持一致,同认为第7集为目前的高峰,看完只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特此,整理一下分享给jrs
1. 史归史,剧归剧,良心剧值得良心推荐--1-4集
看完剧上网看评论,最怕看到现实dang、考据dang,居高临下、真理在手地给我们科普「真实的世界、历史」什么样。然而根据研究,幼稚园的孩子就能分得清故事和现实的区别了。
上一个看的戏是人民X名义,贴吧被海量「官场秘辛高人」搞的天翻地覆,具体到这次军师联盟,我也不知道看一出本就不标榜「还原历史」的电视剧,还要纠结那么多历史是什么逻辑。
像三国演义,多智近妖,还能借东风、搞奇术续命,几如玄幻故事,何止违反历史,简直妖言惑众,按抠史dang的标准,是不是应该把全国的三国演义图书集中起来先烧为快?没有,它一样留名千古。为何呢?因为它掌握了核心:故事性。
批评电视剧是个人自由,但批评之前还是应该先认知到一点:戏与史,一假、一真,一求趣、一求实,打存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两种东西,互不统属,亦互不取代。
亦即说故事,位置必需要看清,历史人事物只是为故事服务,史实只是托底,用来带给观众更具有故事感的工具,而不是反过来故事为了历史服务,因为一个故事再怎么为历史服务,也不可能颠覆正史的地位,而史实再精彩也只有一个面向,也取代不了故事的多元丰富乃至于戏剧性带给人们的生活乐趣,这就是「各司其职」,史归史,戏归戏,桥归桥,路归路,各自在自己的目的领域发光发热,若是在彼此之间硬上鄙视链,那就捞过界了。
就个人而言,一贯真心佩服与喜欢为我们同步科普史实的高人,被科普历史是为娱乐不忘学习,楼主也喜欢这种学习,但真心难以恭维把以史为尺拿来骂剧的仁兄仁姐,如果真的有骂瘾,只求不要占据太多论坛资源,请集中同几个讨论串讨论吧。
延伸开来,历史题材的故事,是不是要贴近史实,这是看故事的体质,要按在观众对题材的感受性上。
如果是白蛇传这种神怪类,那就基本无所谓了,只要不出现太空梭这种就不至于太跳戏;
像康熙微服这种,史实就要多一点;
三国演义,就要更多一点;
雍正王朝,就要再多一点;
纪录片,那就要基本追求目前为止的最正确了。
很显然,不同的故事体质,观众能接受的成分比例是不同的。
有些人脑中就是「非戏说、即」,这种二分法其实根本不足以解释实际需要,而且容易导向极端,烂剧只要标榜戏说,再扯大家也懒得骂;而制作比较认真的历史剧,只要带有若干虚构的成分,却是一海票人迫不及待轮番踩着玩。这符合比例原则吗?对国产剧的成长有帮助吗?千虑一得,希望这些满怀壮烈之士思考一二。
言归正传,军师联盟以司马懿为主角,从青年时期开篇,史料、演义的东西都有限,故事又要有看点,那此处个人认为,其史实的比例应该约略介于康熙微服和三国演义之间,当然为了托住故事的质感,可以再往上加一点,因为三国故事大家毕竟太熟悉了。
总之史实比例方面,军师联盟在这部分我认为是做得不错的,整体格局与气味上有做出来,这就算得上充分。
也有嫌台词太白话的,这个批评我认为是比抠史dang靠谱一点,因为这确实直接关乎观剧感受、出不出戏的问题。但我认为这和故事设计是有关的,权谋悬疑的部分节奏要求比较快,需要中和一点现代感,另外在手法上还沾带了一点偶像剧色彩,对白上太过文言未必戏剧效果就好。当然这属于见仁见智的范畴,为此弃剧者,个人表示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戏真正的毛病,其实还是类似于罪犯身上的红痕这种怎么看就不太对劲的,但提的人还是少,反而无限纠结历史问题的太多了。
而服装上亦比较华丽,这一点我是很买单的,所谓考据不能真的就按照古代照搬,应该是保留该时代元素的前提下,审美上也要能符合现代的需求,还是那句话,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中国做为大国,我相信国产剧未来的未来的未来终究要全世界厮杀的。
不过在出色的服装表现之外,还有一个小缺点,就是看起来有点太新了,而且每个朝臣衣服都一般新,看起来就有点不真实;某些建筑也是一样,如果能够有一点做旧、视情况有新有旧,就更加细腻一点。我认为这种议题便是真正适合讨论的细节。
还有人提到曹丕抓人时那句「禀报父亲之后,另行处置」,这我也觉得确实不合适,因为面对的是部属将士又不是自家兄弟,还是应该称职务比较合适。
至于「防水弓箭」争议,我觉得倒还好,这是预谋行动,故只要选用一批比较接近淘汰的弓,用完再淘汰即可,解决这种小规模的*河蟹*也耗不了多少把弓,再者,相对于故事设定中月旦评的意义+曹操的人身安危,这种损耗应可以接受。古代人的智慧比现代差不了多少,考虑到曹操与其谋士群的智能指数,这不算什么硬伤级的问题,毕竟弓箭沾水是缩短寿命,不至于立即损坏。
当然,以上这些都做得好,也要看电视剧的三个基本核心:故事、说故事和演技。
故事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故事,再好的导演与演员,也是巧妇难为。目前我看网上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比较多的评价是确实没把观众当**,有一定的故事水准。说故事与演技方面,也都还不错,就人民X名义来比,前者差不太多,后者稍弱一点,但加上戏剧整体制作上的加分,所差也有限。
开头通常是创作故事最难的,同时要兼顾铺垫与看点,前两集的铺垫主要在曹操与汉帝的臣强主弱对比上,再借由曹操之威势与布局,带出司马懿、杨修的对抗,以及曹丕、曹植的竞争。这结构上的安排是很稳了,切入也快,一看就不是新手。当然可能是电视剧竞争压力关系,节奏上还是稍微急了一点,第一个小高潮是月旦评,这里是要推出杨修-司马懿的对抗性的,一转眼直接切到刺曹案,有点模糊焦点,杨修的人设是完整了,毕竟讲了三段,但司马懿的出场有点戛然而止的遗憾,这算是有点减铺垫以抢节奏。
个人的偏好还是铺垫要完整点,当然也能理解电视剧前两集的竞争压力,还算说得过去。
回到月旦评,就翟天临的专访提到,认为是他与吴秀波的台词巅峰状态。个人觉得是还不错,但还不到滴水不漏的地步。但这可能是受了人民X名义的标准影响,张志坚、吴刚的表演太好。不过月旦评整体内容上材料扎实,司马懿带有诡辩色彩的为弟出头的桥段设计也不错,杨修的才气与傲气都有所展现,且双方演技都在线,还是可予好评。
再来的整个情节主轴是司马懿救父,用了不少灰色手段:假妻妹之口以算计曹丕心事、硬闯他人宅邸、诈取世交长辈、诈死+以妻子家人的慌乱为棋设局欺敌....被前两集吴秀波纯良面孔与温平嗓音给欺骗的观众有福了,享受到了更多的人物反差。
吴秀波的演技认可其实不止是国内视帝,还是入围过国际艾美奖最佳男主的,可能受偶像身份与时尚形象所累,演技在外界印象上总有种被低估的感觉。但在古装剧的方面,其嗓音的现代感经常容易让我出戏...但我也不确定,好像这么评论的网友不多,或者是我个人问题。不过在第三集开始,似乎这种情况有渐渐改良的迹象。不算古装台词功力的话,单论吴秀波的表演,这四集是渐入佳境,法场的那一段戏尤其精彩,可惜对戏的杨修滑了一点点,李晨则钝了一点点,否则这整场戏质感当会更上层楼。
不过做为全剧第一个中级高潮,司马懿诈死救父这段戏,逻辑瑕疵还是有一点:杨修是败在「金碗」一词上,但司马懿的台词并没有在硬逻辑上能够逼迫杨讲出这两个字,有点像杨修失言,而且是非逻辑性的失言,多少有点突然降智的嫌疑。美剧、日漫当然都有过这种桥段,推理剧、法庭剧都有,国产剧也不例外,不过这终究还是7分故事与9分故事的差别。
下面来说说瑕疵在何处。
司马懿道:「你心中因何恐惧,你我心里皆清楚,否则,你怎会陷我于死地」--这里是暗示衣带诏的存在,可以毁灭杨家,所以杨修嫁祸司马家,并且意图灭口衣带诏的知情人司马懿。
杨修答:「...你怎么不说你们谋合起来陷害我呢?」这里是反击司马懿对衣带诏的质疑。但接下来一句「那个金碗是你们家的」就有点怪了---那金碗下面是司马防与袁绍勾结的书信,和衣带诏没有关系(杨修捏造此文的时候还不知道衣带诏),这与前后文就没有逻辑关连,因为司马防勾结袁绍,和杨家本就无关,就算书信留在杨家,杨家也不会有事,这里便衔接不上杨修前面那句「谋合陷害」云云,因为这里谋害是回应衣带诏问题。
所以,这里缺了一个环节,比如可以这样补足:满宠检查司马家物品时虽然隐蔽,但汲布仍然侧面探查到通袁书信是出在那些聘礼之中。汲布与司马懿讨论时,也告知了司马懿这一点,然后司马懿对此信息如获至宝,并可以说道「得汲兄此一消息,六成把握可升至十成」云云。
然后,故事一样进展到法场,前面对话都和故事中一样,此时司马懿道:「你心中因何恐惧,你我心里皆清楚,否则,你怎会陷我于死地!」
杨修道:「放屁!你怎么不说你们谋合起来陷害我呢?」
司马懿此时应该怒接一句:「通袁之书信,岂该出现在你杨家送还的聘礼当中?这分明是被你以假造书信夹带而回,证据如此确凿,杨修,你还敢不承认吗!」陷阱来了,表面是利用前面荀彧勾到的模仿笔迹之问题在间接施压,实际目的是暗渡聘礼议题。
杨修肯定要反击:「这算什么证据?那些聘礼本就是你们家的,信,自然也是你们家的!」中镖。
司马懿指着他怒道:「谁不知聘礼刚退回我府不久,就逢司空遇刺,未及清点检整完毕,我父就已被你举报,时机如此巧合,你敢说那些东西全是我司马家聘礼,就没有你杨家夹带之物?!」关键性的造谣。
因为荀彧已证明杨修能模仿笔迹,旁人就可以窃窃私语:「这下,礼单也不足为证了....」,这个造谣就更有实质威力了,此时,自然所有人包括荀彧、满宠、曹丕都对杨修投以质疑的眼神。
杨修环顾四周质疑的眼神与私语,压力直线飙升,神色难看至极,指着司马懿粗声喝道:「司马懿!别以为你勾结了荀彧、中郎将,就能任意栽赃于我!我可以当天立誓,我杨家从未收藏过那对金碗!你敢吗!」
金碗二字逼出来,然后满宠就可以现身了,后面按故事剧情进行,杨修被押。当然中间满宠肯定还要插问司马懿一句:「你为何知道那书信在聘礼当中?」没有这个环节,司马懿也逼不出杨修后面的金碗二字。司马懿可答:「草民不知,但通袁书信既是杨修所为,料必夹带在杨家所返还之聘礼中,故草民以此言诈之,此事荀令君亦知晓。」推给此时同阵营的荀彧,逻辑没毛病。同时后面卖消息给司马懿的汲布也就过关了。
这样的对话,故事前后逻辑就比较通畅了。而杨修的压力为何会大到将「金碗」二字脱口而出?是因为死局了-----只要司马懿将模仿笔迹这件事成功地和「通袁书信藏于聘礼之中」挂勾,引起众人对杨修的怀疑,并且成功中止了行刑,就是死局。因为,司马懿能借此咬定搜出的书信杨修有绝对的嫌疑,而杨家下人经满宠审一轮,就知道金碗确有其物,故事就回到司马懿最开始的质疑:通袁书信,怎么会出现在当天送给杨家的聘礼之中呢?这是死得不能再死的局,就算杨修不说金碗二字,也只是多拖几天审人的过程而已。
杨修的活路,是在司马懿一开始质疑的时候,就反质疑司马懿如何书信知道就在聘礼之中,逼司马懿说出消息来源。司马懿也不能供出汲布,供出汲布也不会认,就只能咬牙承认自己「想诈杨修没诈成」,营救父亲失败。但司马懿取胜的机巧在于借势,善用了荀彧骗取杨修模仿笔迹的这股压力,不断利用笔迹议题带动聘礼议题,让杨修第一时间就直觉地选择回避笔迹议题,错失了时机,当暗藏的聘礼议题紧接着引爆众人质疑时,败势已经无可挽回了。
这一段推论过程,也可以看情况在事后穿插演出个几分钟,不影响节奏下,或许可以由汲布或曹丕来问司马懿,看是要强化司马懿的算计能力、胜负意识形象,还是在丕主公心中的谋者印象。但也不要太踩杨修,必须承认感叹一下,若不是讲通了荀令公,司马家也就毁在杨修之手了。
当然这还是达不到9分的情节,但相当地减弱了逻辑瑕疵与杨修的降智光环,应该还是能站稳7分多的,手法渲染得好,8分也可能。
但楼主为什么说吴秀波这一段表现得好?因为这个情节的逻辑瑕疵基本没看到多少人批评,表示吴秀波这段赌命中的自信之表演极具有说服力,气势性地掩蔽了这个逻辑瑕疵。当然杨修表现也很不错,两个人这一段精彩对骂要是小鲜肉水平演技,戏剧效果肯定崩。总之是7分弱的情节,9分的演技,达到8分左右的戏剧效果。法场这一段,还是该给个好评的。
杨修角色各方评价都不错,最具有张力的表现,应该还是见到司马懿之死时的那一段。楼主可以确定不是「看到鲜血吓到」,而是为司马懿之死而痛苦,这是因为楼主看过翟天临专访,有不小心说漏司马懿和杨修之死的部分,虽然很快圆了回去,但看到第四集这里也就明白了。但剧中没有很明确的铺垫杨修看待司马懿的态度、瑜亮情结,这显得杨修这一段情绪崩溃处理得不是太扎实。所以这一段也是和法场类似,6分的的情节,9分的演技,得7.5左右的戏剧效果。
被骂得最惨的居然是汉帝,这让我颇为意外,他该搞笑的时候是没有搞得太精确,但多少了逗乐一些人;重点在于做为「臣强主弱」结构的这另一半,我认为他表演得相当好,因为前期这一段就是要以他的弱来铺垫曹操的强,汉帝亲见董贵人之死这一段他如果没有演好,曹操的势也会跟着崩一半,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结构。
这一段,曹操全程的每一个进逼加压,汉帝的表情与情绪都有相应一步的崩解,处理得十分细腻有层次,而且他还基本没太多台词,难度不在话下。至于说什么汉帝应该什么性格、多少智商,来反推这个角色处理的失败,我觉得除非他和汉帝本人很熟,否则这不叫戏剧评论,不予置评。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如果说杨修之死,在于不该聪明处显聪明,那么汉帝在该示弱处搞示弱,算不算得上也是一种智慧?但反过来说,他没有智慧,在曹操面前结果也是个「弱」啊。至于他是「真弱」还是「示弱」,天底下恐怕只有汉帝自己清楚了。我在意的还是角色定位上的完成度,真的不错。
曹操的表现基本上可说全程亮眼,这个网上称赞很多了,有争议的大都是刘备演曹操什么的,有说好也有说不好,这种既定印象,是没有对错的。但我看来,就故事中的设定,曹操的表现应是很好的,展现的是在霸气之中游刃有余的枭雄气概。但目前来说,曹操的表演还没有突出其内在的复杂与矛盾,还是在完善人设的过程,角色完成度有待后续发展。
曹丕的批评大概仅次于汉帝,不过大多是针对李晨本人,而不是角色,楼主对此人不熟悉,不知道怎么看待。总体而言,曹丕演技还是算在线的,他的角色放在故事需要的位置上,并没有感觉到影响故事性,只是也没有明显加分罢,从片花看到的皇帝时代曹丕,感觉还是不错的。他这四集的工作主要是撩妹,负责感情戏担当,顺便招揽招揽司马懿。这一段的情节,如果有个对比可能会更好,比如曹植除了自身才华,还拥有比曹丕更强的谋士,才导致在曹操面前处处占先,这比较能铺垫出曹丕维护司马懿的合理性以及招揽司马懿的欲望。不过目前这样处理也谈不上瑕疵,已称得上是有铺有垫,毕竟他不是第一主角。
曹操对曹丕的态度比较严厉,目前没有比较明示或暗示的表态。看惯历史剧、小说的观众可能对这种现象心里比较有底,但对年轻观众可能稍嫌不够友好,但,成长总要付出代价的嘛,多看看楼主水平以上的评论,不懂也懂了。
郭女王基本就是按着偶像剧模组演的哈,负责甜丝丝。刘涛目前还没有太多表现,只轻轻打了吴秀波一拳,以及抹了一点点绿,太岁之威,方兴未艾。配音其实配得不错,只是当初片花为什么要放原音呢?重新适应这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不适。
荀彧目前情节比较平稳,处处给人做铺垫,以及和曹操放闪,提供腐段子.....但片花中的荀彧展现了强大的台词功底,个人感觉是一句话技压了整个片花,后续可期。
郭奉孝,演员长相上似乎没有那种直觉中的英锐之气,但表演上确实记之一字曰稳,网上获得了不少的好评。好像楼主看到的差评都是不够帅啥的,不予置评,还有的人是被广告征服的,这也行。郭嘉表现最好的一段我觉得是答曹操的那句「(司马防人头)落地了,就无趣儿了。」那神情、那节奏委实太也细腻动人了,然而片花中有,正剧时这句话却变成侧拍,看不到表情,令我失望啊。
许褚,怎么有股群演范,是得罪化妆师还是演技忘了带,我一时也分不清楚。
陈海,我就想知道你和孙权到底谁抢到柯蓝了。
华陀、司马防、杨彪、董承等资深演员们感觉还是比较按照传统的历史正剧节奏在演出的,不抢戏也不掉戏,稳稳的配角们为故事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底色。
音效、背景配乐的表现我还是觉得很不错,质感上有一定厚度,中和了故事比较偏快的节奏。而且有几次感觉演员演技、台词功力快要掉线的时候,音效适时救场,还有时候是演员表现就不错,讲到关键句,音效精确地给了加分,也不至于喧宾夺主。如果音量再稍微小声一点点就更好了。
比起人民X名义,军师联盟演技上的密度还是稍弱一点,没有张志坚、吴刚、张丰毅这样等级的强者作主角群押阵,不过整体制作上的全面加分,综合起来还是不错的,良心剧+++,有看相关新闻的都知道,这年头,还有几个剧组如此努力在拍良心剧?希望分数出来不要和人民X名义差太多,把分数顶起来吧,不要被抠史dang强行拉低了分数,给这部良心剧一个应有的位置。
&2.司马懿的两张脸+时光回廊——5-6集
冲刺了四集的情节后,这两集节奏陡然放慢。
今日当然是的拒绝征辟,成废人,而这里的对比是人生的光辉时刻:。
这个框架下,初代BOSS哥开始绽放光芒,而卧病在床的说出了片花中的结语: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
显示这名年轻的,理想家色彩还比较浓厚,沧桑起来放。
但因为是主角啊,节奏就要放慢,深化生活向,来个舌尖上的三国,来一只小宠物王八.....不知编剧和司马懿多大仇,不是绿就是王八。
不过终究是司马懿,不是白莲花,在他的每个阳光爽朗之下,都有眼神戏来负责向观众出卖他真实心理里面的阴郁、压抑、愤怒。而演绎的司马懿,选择用眼神戏来呈现这个反差,每一个这类关键情节的眼神的处理都是不同的;特别这两集当中,张春华的每一次拥抱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当下司马懿的另一张、也是更真实的面孔。
这两集应该可以说是式表演形式的架构初步完成了。
残缺这段戏,玩弄小腿的那一段不是太好看,最有味道的还是拍他的肩膀:「这大好的天下,躺著看。」这是在调教.....咳咳,刺激这个小年轻吧。
然后就挂了.....调教大计中断的愤恨,导致他死前还要黑一把小司马。这个黑其实是捧,但以前四集的表现,主要还是文才辩才与临机应变,并没有发展到经天纬地的程度,而郭嘉却是天下之才,他临死前这样对小司马未来的枭雄倾向来著未卜先知,有点开挂开太大,反而略伤角色。
戏份不多,表现不错,就这样死了,令人好生伤感,逗逼的广告中不知道还能不看到他。
也首次走出胸有成竹的枭雄范,开始进入失去的惊慌与痛苦,这是曹操的情感折痕第一转。此外,做为人父,他也开始初步展现他的纠结,喜爱天真多才,反感阴狠现实,但枭雄的血统又让他对曹植不甚放心。
中间还出现了脍炙人口的张春华杀婢女。这里改编成杀男暗桩。这改编我不是很喜欢,张春华杀奴婢转为暗桩这还能接受,但还要刻意把女婢女变成男仆,这个就让戏剧张力减到最低。我认为理想的方式还是原版的杀婢女,最好还是他们比较亲信的婢女,然后表现出张春华的痛苦与煎熬,的情绪压抑与积怒,但又不知该恨自己还是恨谁的茫然等等。
本来是希望多残个几集,更多的展现他表面阳光内心阴暗,不过看预告,下面两集就要公开站起来了,不得不说小郭照被惊吓到的样子挺到位的。
、的绝妙好辞故事也出现,这是世说新语的故事,很是令人享受那杨修才华洋溢的作死范,然而不作也死了。
本集几个重点人物的发展,还一个是和的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
对的高看进行到这两集,感觉也有点用力过度,曹丕本身毕竟亦非庸人,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的天下级谋士,年轻的司马懿能带给他多少震撼,这个说服力需要铺垫。比如曹丕应该遇到某个难题---曹操出了一个问题,要求曹丕与比赛谁先解出,解出的赏他一把随身宝剑这种有点想像空间的之类。曹丕百思不得其解,而曹植得之助则进度颇快。这时,司马懿为了救父,求到曹丕身上。曹丕把难题丢给司马懿,结果司马懿随手就解决了曹丕的难题,撂倒了曹丕阵营的所有谋士。那这里铺垫就比较充分了,曹丕对司马懿昼夜不舍的追求就有了底气,当然如果有两则这类铺垫故事会更流畅。目前铺垫不充分,司马懿对曹丕阵营寸功未立,强推司马懿的力量就不够。
我们看三国演义,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并不是听说有个贤人就杀过去了,背后的铺垫是刘备没有谋士的长期苦逼,然后拥有单福徐庶的屡破曹仁、夺樊城,再然后是徐对诸葛的强势安利,如此引出三顾茅庐、隆中对。
我们要庆幸,当时的文人没有因为三国演义严重扭曲历史、乱接时间线、神话诸葛亮、抹黑周瑜、甚至华陀居然不自量力要搞比剖腹产更难的开颅手术等等不堪入目的硬伤,而把这部神作打落尘埃,不然我们今天就没有三国演义可以看了。
因应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相对于的处处被电,曹子建处处得意的戏也开始了。其表演六集看下来一路都比较浮,才子味不太浓,便当味倒有一点,不知道是角色设定还是演员风格,这要进一步观察........
无论如何,这两集主线上发展不多,所以看点和前四集都不同,著重在角色的进一步刻画,内心戏是关键,、、的内在都在悄悄地有所转变。
3.全程高能 值回票价的「司马懿-鹰视狼顾-两面性」设计——第7集
鹰视狼顾四字大家从小就听过,基本上已成了司马懿的形象标签。
鹰视,如上图,锐利瘆人,如盯猎物一般。若被另一个人样注视著,会是什么感觉呢?
而狼顾的概念,就比较复杂了,表面上就是狼的习性,走著走著便要回头顾看,以策安全。侧重习性本身,可以说是谨慎小心,但也可侧重狼给人的印象,引伸为有贰心、野心的表里不一。
楼主前篇文已经描述过前两集著重刻画的司马懿的两面性,可知是采后者之意。司马懿在前四集主要是侧重表面的阳光,五六集开始由他的残疾来诱发并强化隐面的阴沈冷挚,在第七集藉由与的会面一幕,来了一个高度艺术性的创作。
先前铺垫是这样的:司马懿残疾被抬至之前,、轮番上阵与之对戏,旁观,而曹操却躲在里面只听不看,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原来就是要把曹操、司马懿的第一次相见和鹰视狼顾之相的概念做集中爆发。
这就可以理解前一集临死前对的交代,这是铺垫了曹操今日特意用棋子落地惊动司马懿,诱他回头一顾的动机。
过于高抬司马的逻辑瑕疵,楼主上一篇文提过。但在铺垫与司马懿相会这一幕,则是有功的。
这一幕,全程高能。
除了前面充分到满出来的铺垫,开始时,玩棋,隐喻这会面是他掌控下的一个局。而司马懿先在处拜伏,是压抑一,再到曹操处拜伏,是压抑二,曹操逗狗似的叫他起身、转圈,是压抑三。曹操讽刺腿伤痊愈,司马懿连忙再跪拜,是压抑四。
这当中穿插几个细节,司马懿在提到鹰视狼顾之相时,立刻切换人畜无害的表情望向曹操,这是伪装开始。
不断催促司马懿站起来,司马懿挑了一下眉。(这在前面六集铺垫多次,司马懿挑眉,表示大脑切换到腹黑....咳咳,高速运算模式。)
让司马懿转圈,司马懿运算过后,决定采取憨然茫然状态,不敢站又不敢不站,傻傻地半弯腰翘臀转圈。
然后就是羞辱性地叫他去养马,在司马懿接受,以为这一场戏已经结束,最放松的状态,一切压抑瞬间释放了,偏偏就在此刻,那一把棋子突然在身后落地。
这里的也是转身,却是正常人的转身,大半个身体都转了过来,一脸玩味,所有的一切设计,都是要凸显终于逼出的司马懿惊鸿一现的鹰视+狼顾之相。
司马懿中计。
当司马懿察觉到,连忙瓦解鹰视狼顾模式,切换人畜无害模式,但随之而来的大笑说明,一切都已晚了。
感觉自己终于探到了这个不听话又很有想法的小年轻的底,郭奉孝临终警惕带来的心理疙瘩,可以去矣,还模仿了一下鹰视狼顾---小司马,养马去吧。
司马懿在的大笑下默然离开,事后,长廊中孤独走出的他,魂不守舍,甚至地买了一面镜子,反覆照看,像是想要知道,自己究竟在曹操面前泄露了多少内在的真实。
回到家,妻子问他,他只能说:「我看了他一眼,然后,他看了我一眼。」然后,活著就好。
这是一段的智斗之完胜,但妙处在,戏剧上,藉由巧妙的铺垫与安排,让观众引发共鸣的却是司马懿。在此,司马懿真实化了。
另外,一路不断用以强烈对比司马懿的人物,正是。杨修聪明外露外露又外露,今天又玩了脍炙人口的「一人一口酥」,藉以带出了他不惮妄言天下事、曹植储位的张扬属性。相对比下的司马懿,对这个天下,内心深处到底放的是什么?他从不诉诸于口,连面对他的妻子,都是正面一张脸,私下一张脸。一切机心,皆藏在他偶然闪现的双眼厉芒之后。
是吴秀波版司马懿艺术形象的磨刀石。
今天,司马懿为他牵马,上马,溜马,递马鞭。临行前,彼此话中有话:
「前路坎坷,小心驰骋」 V.S.「前路坎坷,放手一搏。」两个天才,两种人生观,预示著两种结局。
扬鞭而去,司马懿在他背后一个长揖。不知是做戏做到底,还是,道不同,请君保重。也或许,两面都是司马懿。
在这一场场戏的串连中,具体到与司马懿的初次会面,吴秀波版的司马懿终于淋漓尽致的展现。
绝对九分以上的故事与演出。
许褚又出来了,每一秒都萌萌哒,我简直开始怀疑,这角色设定是不是故意的?本集若还有比他更好笑的,大概就是在父亲赞美之语下,差点站起来的,可惜啊,对象是曹植。
继续操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和老婆聊天的尺度还是比司马懿大一点。话说回来,若不苦逼,司马懿又怎么在曹丕手下脱颖而出呢。
可恶啊,只有一集。
&4.历史巨幕拉开--一顶绿帽引发的阋墙——8-11集
这四集非常重要。整个汲布义释徐庶,到仁义木事件是一个情节整体,目的是把司马懿逼入世子之争的乱流之中。
建安十三年除了赤壁之战,还发生不少大事,华陀之死(剧中提前),郭嘉之死(也提前),刘表病死;曹操称相,司马懿被逼入仕,第一次合肥之战,曹刘先后占荆州......
曹冲之死也在这年,相较之下有点不起眼,但可能是曹丕和曹植之间世子之争的关键,劇中看上去曹丕、曹植比曹沖大很多,實際上曹植只比曹沖大四歲。当曹冲最受曹操看好,那么曹丕与曹植的冲突就有个缓冲。
我本来还幻想能拍一下曹冲称象的故事哈哈,象啊!看来剧组毕竟没有壕到这种程度。
在剧中,曹沖这个角色是世子之争台面化的导火绳,他第一次出场,是为了引出徐庶徐元直(历史上此人应是他的天才小伙伴周不疑,字也是元直,一說文直)已归曹的现况。后面才有汲布义放徐庶的情节。
而曹冲之死这一幕,其實目的在於诱发曹操对曹丕说出那一句千古诛心之言:「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你们)之大幸也。」
可见曹冲在曹操心中的地位相对于曹丕和曹植是高出一截的。
而曹操这里要说出「此我之不幸,而汝之大幸也。」(剧中主要针对了曹丕,没有夹带到曹植,「曹」字就没有了),语境是却似是曹丕与曹冲竞争世子,但前面只有铺垫曹丕与曹植相争,所以如果要用这个典故,前面应该描写三曹相争为善,然后「汝曹」二字不动。
但这里变成一心一意怼曹丕。同样条件,曹冲之死,曹植也是受益者,却豁免了,如果曹植可以被豁免,那同理曹冲之死也怼不了曹丕。这里只能解释为反正曹丕就是黑掉了,曹操借题发挥也要怼他,但这样不免稍微伤了曹操人设。
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主角是司马懿,不是三曹争世子---而司马懿的初阶段对手是杨修,杨修背后是曹植。这是主结构,其他支线皆要为此让路。要完全和逻辑,这个典故只能弃。但这又是曹操正面猜忌曹丕的经典之作,用在这里一万点暴击,对曹丕所处的不利形象,更有帮助。
大概在种种好处之下,编剧选择了容忍瑕疵,用此典故。
当然,楼主认为曹操怼曹丕已经铺垫不少了,不加这一句,曹操用汲布释徐庶来打算掀翻曹丕,后面故事引出司马懿辅佐的结构,也应该是足够的,节奏会好一点。
网上到今天还是每天都有人很荒诞地以史骂剧,我却也没看到我提到这一点的讨论,有时候我就很无语,多少为骂而骂的那啥啊,即使这部剧各方面制作上已经如此超出平均值了,也争不过他们心中那一点刷存在的私欲。
还好军师联盟的各方面关注已经渐渐见好了,收视在涨,我看前两集的点击已经达到刚上传时的十倍,网上评论渐渐丰富,九成以上正经影评是赞许,应该还有一波上升势头.......原本看到这部剧开播前后市场上反映的冷淡,一些低级的辱骂,我是十分心寒的,成天都在骂国产剧全是渣,难得一部真正做出一定水平的剧,却要遭到这样的对待,那试问谁还要拍?谁还敢投入更多、拍得更好?都去拍流量剧好了,花生占了一半的制作经费又如何,拍著不费劲还能保底就够了。
言归正传,汲布义释徐庶这一段,其实基本上是围棋中所谓的缓著,因为都不是主角,占的篇幅又太大,所以技术上就尽量朝诙谐去处理。看到徐庶向曹丕推荐司马懿,顿时笑,这显然是玩徐庶推荐诸葛给刘备的哏,曹丕+司马懿的双主角(刘、诸葛)待遇,这里大概本剧中是徐庶存在的最大意义。
曹操许配甄姬,曹丕向马厩中的司马懿哭诉,司马懿最终决定提点他,再把话说深一点,「想清你的父亲,想清他的威严,更要想清他的弱点」。但这会儿还是在扫马厩,没有跟曹丕跑去扫天下。
然而,仲达千算万算,没算到后院起火!司马绿,咳,司马懿的夫人不顾危险暗留救命恩人,或许还有蛋蛋的初恋味道,奈若何,司马懿也得扛,毕竟是司马懿深爱的夫人啊。
现在都说司马懿讨厌张春华,然而历史上张春华替司马懿生了四个子女,她189年生,而生到司马榦时已经232年了,43高龄了啊,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看看,43岁是两倍半的剩女年龄,堪称老太太了啊!司马懿还在交公粮!
所以司马懿和张春华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其实颇有空间可以发挥。
汲布就是这个空间的产物,藉司马绿......懿的故事以让张春华比较立体,张春华立体了,司马懿的爱情观也就立体起来,人物也饱满化。但汲布本身是虚构,还是单簙的,所以这一段主线上拖了一点节奏,不过司马懿为了报救命之恩以及拯救后院灭火,紧接著给曹丕出了主意「立仁义木」,这场戏很重要,因为是司马懿正式的在剧中正面对曹操的布局加以破解,而且手段是大搞事。结构上,主要是把司马家从窝藏要犯的罪名中摘出去,不过又不免套上了另一个世子之争的枷锁,上了贼船。
司马懿究竟为什么上贼船,这里给出的表面现象是被曹丕的诚意感化,深层理由是司马懿对张春华说的想要结束三国乱世。(这话说的,如上图这个人畜无害的书生。)
这是本剧司马懿从片花就开始不断强调的初阶段志向,可能也是其人设的基础核心。但,如果就这么白莲花到底,那这部剧恐怕很难成为经典。
至少历史上,不少人就认为司马懿选择在此时出仕,其实未必只是因为曹操下死命令,也是曹操官渡战胜,天下大势底定,可以抱大腿了。另一方面,这部剧的安排也让楼主想到,曹冲既死,则曹丕曹植二选一,司马懿也可能因而准备开始押宝曹丕,那么开始当官攒资历。
初衷与人性变化的层次感,往往决定一个故事概念上的境界。
所以后面还有没有其他心性方面的发展,个人认为,是关乎整部剧高度的。因为经由戏剧中人格饱满化的司马懿,还可能经由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做出什么样的决策,都可能是本剧的核心魅力。
汉末三国之乱,横死了、埋没了无数的天才,同等级的人物之中,司马懿为何能活到最后?司马家为何能笑到最后?如果在剧终之刻,整个司马懿终于是立了成了饱满了,上面这个眼神,应该是能够被这一代人记住的。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这里是曹丕反讽自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个走钢索的男人。这里和司马懿的一番讨论,没有结果,戛然而止。后面重磅推出的,就是仁义木事件---司马懿很清楚的跟曹丕分析了,曹操不爱他,但只要不去抢世子,曹操还是可以容他,但如果非要抢世子,就只能杠上曹操了。仁义木一出,就知道渡河时曹丕的决定了---我杠!
前文说了,仁义木是司马懿真正搅动风云,敢于和曹操对杠的一步棋,但这里杠的技巧如何,要看曹操的反应与应对。这个情节没完,这一篇文章是写不了的。
话说本剧,司马懿初两集用了一些小手段,其中故事上还有一些瑕疵,楼主第一篇文章有写了。后面诸多故事,不乏精彩之处,但有很多历史事件利用的痕迹,有一定的技术性,但要看出编剧的真正功力、这部剧是不是有经典的味道,仁义木事件,是奠定整部剧的真正锚点,是编剧才华的真正显现。
而故事精彩程度教人无话可说,军师联盟可能成为经典作品的气度终于曙光显现。
第一,汲布本是曹操算计曹丕,居高临下,环环相扣,法理上乍看之下已是无懈可击,曹丕九死无生。
第二,曹丕和曹操对上,不再当乖儿子,违逆曹操意志的大位竞争者自居。但,如何既违逆而又取胜曹操这个时代巨擘?----法理之外,尚有人心,故以天下仁义挟持之!
第三,曹操要取曹丕,就要弃仁义;欲取仁义,就要放过曹丕。曹操没输,但却是败了,这,就是此招的艺术性,毫无水分的奇谋。
冢虎初吼,天下惊。
司马懿在鹰视狼顾一事上被老曹摆的一道,这一次摆了回来。曹丕对上曹操的挡箭牌是仁义木,而司马懿设计曹操的仁义木,是曹丕。
司马懿自己搞仁义木,就非人臣所为了,但曹丕这么做,做为父亲曹操就不得不吞下,因为他是英雄,英雄有英雄的法则----而曹丕再讨厌,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曹操费尽机心,也只是要把曹丕的位置挪开而已。
曹丕按兵未动时,满宠向曹操报告曹丕的动向,曹操并没有为自己妙计得售而得意,只是说:「这样....也好。」这里,曹操的表现很重要,他对曹丕的真实态度,并不像在他面前那样一味的挑剔。这,就是帝王心术。
这一场戏,当网上一堆人在嚷著许褚这时还没打过马超的时候,其实重点应在这里。
曹丕获得汲布的自首,向曹操回报时,曹操对曹丕无一字批评,让他早些歇息。曹操望著儿子的背影,玩味地微笑著,并无计谋被破的怒意。
这就是司马懿说的,曹操在儿子身上,寻找的是「当得起」三个字----而最后,藉由仁义木,曹丕办到了。
司马懿说:在这世界上,有几个人可以跟丞相作对?
而司马懿证明了,他司马仲达,算一个。
仁义木旁,曹操一番教科书般的政治表演之后,低声对曹丕道:「今日你送了一个人情给孤,是想听孤谢你吗?....你长大了,可以和你爹抗衡了。」策马而去。
曹丕终于明白,公竟渡河四个字的重量。
仁义木事件,完美告终。
当然,曹子建在此事上,表现亦可圈可点,曹操专宠之心,仍未见动摇。
于是,曹操的反击,很快来了,藉著杨修低级的手段,让曹操随手扫掉了曹丕两个朋友。曹丕与甄宓感情濒临破裂,最后一句很劲爆,我有了你的孩子.....还好曹丕已经跑掉了,省却了一脚踢到她肚子把孩子踢掉的套路,否则军师联盟就要太监了。
郭女王想私奔被软禁,但,司马孚真闺蜜也!郭女王被司马情圣放走,逆袭上位之路开启。再来进入偶像剧模式.......个人感觉,郭女王的配音配得很好啊,演得也挺青春的。
最后的演技高潮是荀彧对荀攸的部分。荀攸年纪比他的叔父大。荀彧在曹操和对荀攸,不同对手,表演的层次感非常分明,对曹操,全程眼神是收著的,对荀攸,全程炯炯有神。荀文若历史上是有名的美男子,演员王劲松本人可能外在差几分,但内在的气度确实演绎得相当充分。
无论如何,白热化的世子战役,曹操的真正期考来了,12-13集将见分晓,今晚十二点,这大好的故事,熬著看.....
(奉孝啊.....你怎么死得连广告都没了....)
然后,别指望楼主每天写评啊......军师联盟已经慢慢开始火了,网上每天都有比楼主好得多的评,大家多多转著看。楼主公无渡河....
这些回帖亮了
…明明是转帖,楼主再辛苦都有限吧
真心佩服lz.....
了不起,给楼主点个赞。
好文。。。。
…明明是转帖,楼主再辛苦都有限吧
好文好文,希望能一直写
其他都不错,不过国际艾美奖总体还是个野鸡奖。国内二线提过名的好几个。影后也拿过 。
李晨别的还好。就是觉得他这几年堕落了。台词变差了。共鸣不够。有点陆毅的感觉(当然还是比陆毅强)
真的觉得这是部好剧,花一年时间拍的怎么可能会不知道时间线问题呢,当然是故意的,至于说给司马懿这种人*河蟹*的电视剧多么多么毁三观,我觉得那这些人以后还是不要喷广电的好
好长好长 字数啊字数
写的非常好啊!!!
演技上面 最值得吐槽的还是李晨
他处理的曹丕总给人一种“愣愣”的游离感
你说他傻吧 也不是 就感觉脱节
对 脱节
尤其是在面对父亲的时候
曹真都比他入戏
说的挺好,就是架空历史剧嘛,喷不尊重历史的估计都是没看过《三个火枪手》的。
实话实说,我又没提到过金碗你怎么知道书信是在金碗里这个桥段,实在太滥了。
剧透一下,曹操依旧关了曹丕,却把司马懿一并关入为他谋划,一关十天,出来了让曹丕留守都城,曹丕离世子之位更进一步
希望继续搬运更多更好的剧评,这篇也能连载就更妙
若楼主嫌累是不是可以给出链接啊??
我没看过三国演义,只看过新三国。感觉荀彧不应该这样啊。。这个剧离三国演义的差距很大吗?或者说改动很大吗
鸡蛋里挑个骨头,官渡之战就算不是本剧需要刻画的剧情,也该适当的多给几分钟旁白描述一下曹操由弱胜强的不易以及郭嘉在此期间内身体的垮台的过程,瞬间就让这些事都度过了,我总感觉我按错键快进了一样。
引用16楼 @ 发表的:鸡蛋里挑个骨头,官渡之战就算不是本剧需要刻画的剧情,也该适当的多给几分钟旁白描述一下曹操由弱胜强的不易以及郭嘉在此期间内身体的垮台的过程,瞬间就让这些事都度过了,我总感觉我按错键快进了一样。原定50集的上部现在剩了42集,估计也删了好多吧~因为期待这剧好几个月了,所以前期一直在跟进,50集的说法是当时流传的,暂时没法提供官方依据,所以这个说法仅作为参考吧。
引用17楼 @ 发表的:原定50集的上部现在剩了42集,估计也删了好多吧~因为期待这剧好几个月了,所以前期一直在跟进,50集的说法是当时流传的,暂时没法提供官方依据,所以这个说法仅作为参考吧。你这个说法我可以接受,那就期待以后放出完整版再回顾了。
引用18楼 @ 发表的:你这个说法我可以接受,那就期待以后放出完整版再回顾了。嗯,我看司马孚的访谈说第一集接生的戏其实没那么短,郭嘉的演员也说了他有一场喝酒没喝成的戏被剪了,估计是档期的原因吧。同期待出完整版。
引用15楼 @ 发表的:我没看过三国演义,只看过新三国。感觉荀彧不应该这样啊。。这个剧离三国演义的差距很大吗?或者说改动很大吗你要是看不进去小说可以看老版的三国演义,反正曹操那帮智囊团没啥戏份,主角是刘关张和曹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2535人参加团购729.00元&969.00元
66人参加团购549.00元&1099.00元
1163人参加团购739.00元&1399.00元
185人参加团购350.00元&1499.00元
297人参加团购279.00元&449.00元
554人参加团购628.00元&999.00元
406人参加团购398.00元&999.00元
430人参加团购249.00元&499.00元
799人参加团购348.00元&1199.00元
616人参加团购398.00元&1499.00元
486人参加团购448.00元&1299.00元
559人参加团购259.00元&63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师联盟百度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