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sap 生产订单入库对成本中心进行采购入库和消耗怎么操作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回复: 9
采购订单对成本中心进行采购入库和消耗怎么操作?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 积分
当采购订单为对成本中心进行采购时,收货入库为对成本中心入库(MIGO入成本中心,没有库存地点),那么对成本中心消耗需要怎么去操作?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 积分
不需要另外做什么了,在收货时,所收到的物料或服务被记入消耗,会在财务核算的消耗帐户入账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3 积分
直接消耗掉了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那做生产时应该怎么办呢?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天天灌水哥 发表于
直接消耗掉了
那做生产时需要物料应该怎么办呢?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 积分
通常成本中心采购都是费用类或者低值类物料,不会用于生产。
如果要用于生产,只能做标准采购订单,然后入库再领用。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 积分
asuscity 发表于
通常成本中心采购都是费用类或者低值类物料,不会用于生产。
如果要用于生产,只能做标准采购订单,然后入 ...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成本中心采购可以用于研发部门,财务会直接把这笔费用记在研发部门头上,不管研发部门是否消耗掉了。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eleventoone 于
23:34 编辑
成本中心订单在收货时,所收到的物料或服务直接记账到成本费用科目里面去了,就是直接消耗了,不会经过库存管理这一环节,、、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 积分
收货后,直接进入成本费用科目了,不进进销存管理了、、
Powered by
X3.4. Theme By& 相关文章 &
物料移动类型和后勤自动科目设置-SAP屠夫
业务范围(包括功能范围对应的)调整中间科目.
OK17:统驭过帐调整 ,KALC时会将水电汽风等次级要素的调整会对应到此科目.
OBXM:资产负债表再调整科目配置(OBXM-GA0 = OBXN)
(2)内部定单和WBS结算科目的检查. SAP MM 移动类型-入门篇
基础是物流 那么 怎样在系统中控制物流?
最基础的需求是控制进/出/消耗 包括1/从哪里进来(采购订单/生产订单/其他库位) 到哪里去(销售订单/生产订单/成本中心/内部订单/其他库位/其他工厂) 2
物料分类账业务配置及操作手册
在执行时就可以选择定义好的原因代码,同时,也可以在OBYC中的一般修改中加入该原因,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原因设置不同的科目。 为物料分类账更新定义移动类型组 直接使用系统标准。 因为物料消耗相关配置没有配,此处不可修改。 分配移动类型组(到每个移动类型) 为201和601分配移动类型组,也就是说产品销售和成本中心领料承担成本的差异部分。 定义物料更新结构 直接默认即可。 分配物料更新结构到评估范围 激活实际成本结算 激活作业(ActAct)的可选值包括: No 编码 说明 备注 0
SAP笔记MM (中文版学习)
这些公司代码)
后台-&SAP用户化实施指南-&企业结构-&分配-&物料管理-&给公司代码分配采购组织
将"Y999颐宁采购组织"分配给"C999颐宁机械有限公司" 4.8分配工厂到采购组织 (SAP系统中一个采购组织可以同时负责几个工厂的采购)
后台-&SAP用户化实施指南-&企业结构-&分配-&物料管理-&给工厂分配采购组织
将"P999颐宁机械工厂"分配给"Y999颐宁采购组织" 4.9定义物料组(物料依据不同的组来进行统计分析)
后台-&SAP用户化实施指南
缺陷 a.WIP 问题 WIP不参与差异分摊和实际成本核算 ,举个跨月的例子. b. 有些成本对象差异(CO object Variance)不参与实际成本核算 通常物料消耗能被分配到下一更高层次的生产环节的差异才能继续分配 ,比如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最终成品,这有输入输出物料的,输入原料产出半成品,输入半成品产出成品,换句话说,物料消耗到象内部订单,成本中心,和利润分析段等成本对象的差异不能被分配出去,形成所谓的”不包括差异”,差异之所以不分配出去,原因应该有这两方面. a.直接消耗到无工单
SAP标准成本过账逻辑和基本原理
的物料号建立标准成本才可以投入使用。实现方法如下: 1、 产成品的料号主数据财务和成本视图价格标志设为S(标准价),不勾选无成本核算 2、对每个产成品料号建立相应的BOM和工艺路线,BOM对应的每个产成品的标准材料耗用量,工艺路线对应物料会在某条产线消耗的节点。 3、对每个产线成本中心设置作业类型,作业类型相当于该产线会发生每单位产出的基本费用成本消耗。(一般分,人工、维护、水电、辅料等,维护单位产出的标准工价) 单个物料的单位标准成本即等于=标准BOM的材料成本消耗合计+对应产线生产该物料的标准
SAP PO的结算状态
: (1).使用Tcode:ME22N直接修改采购单行项目打上”交货完成”标志,但是,有的企业是实施了采购订单审批的,审批后的订单ME22N无法直接修改”交货完成”标志,那就使用方法2. (2).MIGO收货数量0,选择”2 设置” 来打上交货完成标志,此时产生了一个无数量无金额的垃圾物料凭证号,SAP的程序员真能折腾,这样的聪明法子都能想得出! 遗憾的是,"交货完成"标志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不能再收货,同上,假设采购单数量为20,有设置不足/过量交货容差都是10%,在收货18个后,满足条件,"交货
为什么要划分物料组_SAP
功能?让我把最重要的放到最后面来讲,现在先说说这个“其他功能”。 首先,物料组可以用来在做没有物料号的采购时,确定评估类从而确定费用科目……以及建议一个默认的采购价值码。相信非常多的人知道前者,但很少人知道后者。我也不知道。要不是为了写这篇狗日的小结,我到系统里看了一下,我也不会记得这里还有这么个东西。 其次,物料组可以用来创建采购信息记录。可是创建了这个采购信息记录又有什么用呢?我暂时还没有找到它的作用。 然后就是上面在线帮助里说的,在sd模块里分配物料组到产品组division。这个分配又是做
by choosing Environment -& Outline agreement from within an item. (在一般的采购订单中,你可以通过物料号码或者物料组来查询框架协议,路径:环境-)框架协议清单 ME0M ) In the new purchase order, use the list display Purchasing Documentsfor Material (transaction ME2M) in the SAP Menu Logistics
SAP MM模块常用T-code
SAP MM模块常用T-code
MM01 - 创建物料主数据 XK01 - 创建供应商主数据 ME11 - 创建采购信息记录 ME01 - 维护货源清单 ME51N- 创建采购申请 ME5A - 显示采购申请清单 ME55 - 批准采购申请(批准组:YH) ME57 – 分配并处理采购申请 MB21 - 预留 MB24 - 显示预留清单 ME21N- 创建采购订单 ME28 - 批准采购订单(批准组:YS) ME9F - 采购订单发送确认 ME2L - 查询供应商的采购凭证 ME31
SAP MM 移动类型
ERP的基础是物流 那么 怎样在系统中控制物流?
最基础的需求是控制进/出/消耗 包括1/从哪里进来(采购订单/生产订单/其他库位) 到哪里去(销售订单/生产订单/成本中心/内部订单/其他库位/其他工厂) 2/这种移动的原因 (可以对移动进行控制,例如在用户报损 可以细分各部门责任) 3/这种移动的数量和金额 对库房帐和财务帐带来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能否自动实现(MM-FI的接口)
sap系统中用于标志物料移动(收货/发货/转储/转储记帐)的三位的数字/字母
关注下其他人的SAP方面的博客
的。 3.14 成本控制范围 用于在企业范围内成本核算信息的统一规划和控制。在SAP系统提供的成本控制范围内,可以方便地对其责任中心的成本核算信息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统一计划、记录和任意分组统计。 3.15 成本要素 在SAP系统中主要有初级成本要素和次级成本要素这两大类成本要素,初级成本要素源于会计科目表。 初级成本要素:每一个初级成本要素都对应一个总帐损益类帐户输入源自于公司外部的直接成本-所有损益类帐户的财务数据都要通过初级成本要素输入到成本中心. 3.16 次级成本要素是会计科目表中所没有的,只
DR:SAP FI/CO 知识 浓缩版(中)
成本中心作业量计划 按成本中心、作业类型制定作业数量计划。作为计算作业价格的基础数据。 3.28 物料主数据 物料主数据描述物料的基本信息,以及物料管理、采购、销售、成本、会计等详细信息。其中物料管理、成本、会计视图和成本核算相关。 会计视图包括:物料评估,物料价格,和科目确定等信息。 成本视图包括:物料成本核算的相关参数,例如成本核算所需的物料清单(BOM),工艺路线等信息。 3.29 物料清单(BOM) 是组成产品或装配的一个完整且正式的结构化组件清单。该清单包含每个组件的对象号、数量以及
sap 无料号采购 直接物料组消耗到成本中心
采购订单项目中中个物料组字段和账户分配字段,关于怎样设置采购单自动记账到对应科目这里就不讲了,配置相当的简单(直接物料管理-&采购-&Account Assignment-&Maintain Account Assignment Categories选择K(成本中心),双击进去查看字段Acct modification:VBR。后续维护相关的科目即可)。下面进入今天的主题: 1.OMSF定义好物料组 2.物料管理-&采购-&科目分配(或直接SE16:V_T163K)定义一科目分配类别,默认的K
SAP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提示:不可能为app1 EIN____3000确认科目 已经OMWB配置自动过帐并对对应了相应自动记帐科目。 A:采购科目有专门的配置,spro/物料管理/评估和科目设置/无向导的科目确定/采购科目管理,取消激活公司代码中的采购科目 94: Q: “co-凭证编号分配对于成本控制范围中的商业事务coin无效”,在mb1a- 917成本中心发货时提示,co的号码范围没有分配 A: KANK 维护成本控制凭证号码范围维护! 95:Q:为
创建科目 6240060 作为控制范围
SAP物料主档关键栏位解释
里面MK02勾上’给予实物折扣’。 后台还需要维护存取顺序、定义免费货物类型、维护免费货物纲要、给采购组织的计算纲要群组-供货商计算纲要群组分配产品折扣确定程序(免费货物纲要) 采购组织纲要已经在定价的时候指派到采购组织了。 IMG路径:物料管理-等值之折扣(赠品形式的折扣)
自动转换采购单 -勾起这按钮代表允许自动转换请购到采购。 VK01供货商采购数据勾上”自动采购单”, 固定供货商,固定信息记录,货源清单。
适用配额协议 -根据需求按比率向不同供货商采购的分配规则,详见配额协议功能
替代物料操作详解 SAP中的替代物料有好几种,比如生产订单中A物料用完之后系统自动切换到B物料,或者A物料用30%,B物料用70%,至到A物料用完再用B物料.从大类上来分还可以分为平行切换和非平行切换两种. 我们公司比较常用的就是平行切换,即A物料用完之后系统自动切换到B物料,B用完之后系统自动切换到C,但需要注意的是系统中认为A还是最适用的物料,即A,B,C都无库存的时候,MRP会跑出A的需求.所以个人建议在A,B物料长久不用的情况下,直接用BOM的 更改编号 ,生效时间 等来控制比较好
ERP系统SAP简介
的企业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ERP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其全称是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它还是其一个“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名称。SAP的功能分类有:   1.FI 应收、应付、总帐、合并、投资、基金、现金等;   2.CO 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产品成本、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等;   3.AM 固定资产、技术资产、投资控制等;   4.SD 销售计划、询价报价、订单管理、运输发货、发票等;   5.MM 采购
SAP中的一些名詞解釋
向供应商采购物料
GRI(GRV(Goods Receiving from VMI Hub)
向 VMI Hub 处获取物料 ,GRV 和 GRI 统称 GR
GT(Goods Transfer) —
原物料从一个仓库挪到另一个仓
GI(Goods Issue) —
扣产线仓原物料 .
PGI(Post Goods Issue) —
扣在途仓成品
SAP 物料预留 库存变化
。 这时用MB25查看预留时,这个预留也消失,不见了。 其它: ZMMR0019在系统中做了什么呢? 用MB51看看程序操作所产生的凭证: ZMMR0019里面做了3步操作:
首先第一条,使用101 K 移动类型,采购订单收货寄售物料44个到1011仓库。
第二条,使用411 K 移动类型,在1011仓库“寄售物料”44个减去。
第三条,把在1011仓库“自有物料”加上44个。完成411K的寄售转自有。
最后第四条,使用Z09 部门领料移动类型,把物料的费用计入某成本中心,用于月底同供应商结算。
SAP各模块字段与表的对应关系
计划订单的订单/采购订单类型 DPM
计划订单逻辑数据库
Discrete Production(生产订单) 从CAUFV找AUFRL AFKO
OrderHeader(包含有BOM和ROUTING的组信息)(工序确认,上级订单号)(不要关联该表的物料号,经常会丢失。如果关联则关联AFPO) AFPO
& 2012 - 2016 & aiux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爱悠闲图+*/
var cpro_id = "u1888441";&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5cacc09b0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68& data-rawheight=&2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8&&&/figure&&p&&b&  应交税费明细科目总结&/b&&/p&&p&  (1)“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hqwx.com/web_news/html/.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8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关于应交税费明细科目那些事】 - 环球网校&/a&&/p&&p&  ①“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而支付或负担的、准予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p&&p&  ②“已交税金”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当月已交纳的应交增值税额;&/p&&p&  ③“减免税款”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减免的增值税额;&/p&&p&  ④“转出未交增值税”和“转出多交增值税”专栏,分别记录一般纳税人月度终了转出当月应交未交或多交的增值税额;&/p&&p&  ⑤“销项税额抵减”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因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p&&p&  ⑥“销项税额”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应收取的增值税额;&/p&&p&  ⑦“进项税额转出”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p&&p&  ⑧“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专栏,记录实行“免、抵、退”办法的一般纳税人按规定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p&&p&  ⑨“简易计税”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采用简易计税方法应交纳的增值税额。&/p&&p&  (2)“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核算一般纳税人月度终了从“应交增值税”或“预缴增值税”明细科目转入当月应交未交、多交或预缴的增值税额,以及当月交纳以前期间未交的增值税额。&/p&&p&  (3)“应交税费——预缴增值税”,核算一般纳税人转让不动产、提供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提供建筑服务、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等,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应预缴的增值税额。&/p&&p&  (4)“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核算一般纳税人已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并经税务机关认证,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以后期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p&&p&  【提示】包括:一般纳税人自日后取得并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或者日后取得的不动产在建工程,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以后期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尚未交叉稽核比对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或计算的进项税额。&/p&&p&  (5)“应交税费——待认证进项税额”,核算一般纳税人由于未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或未经税务机关认证而不得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p&&p&  【提示】包括:一般纳税人已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但尚未经税务机关认证的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取得货物等已入账,但由于尚未收到相关增值税扣税凭证而不得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p&&p&  (6)“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核算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已确认相关收入(或利得)但尚未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而需于以后期间确认为销项税额的增值税额。&/p&
应交税费明细科目总结 (1)“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 ①“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而支付或负担的、准予从当期销项…
&p&作者:zzc&/p&&p&&b&一、
&/b&&b&前言&/b&&/p&&p&现在放在仓库里的这个东西价格到底多少?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践上难倒了不少人。从供应商那里买来单价是25块钱,放到仓库里还是25块钱吗?我这个东西买来两个月了一直放在仓库里,上个月入库价格是25块钱,这个月还是25块钱吗?为什么我这个月明明从供应商采购过来的东西价格很低,但仓库出库时价格还那么高?明明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价格差那么多啊,供应商下单子时的价格都一样啊?为什么这个月我明明用了低价的新物料,做出来的东西成本应该很低,卖出去得时候怎么成本价还是那么高?等等……&/p&&p&以上这些问题都来自于现实工作中的疑问。仓库里存货到底值多少钱?这个简单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关联着整个公司的采购、价格管理、仓储、生产计划、成本管理、财务核算的综合业务体系,作为这个体系的核心,真正理解了存货价格的来龙去脉就基本上理解了一个企业的基本整体业务流程。&/p&&p&鉴于目前网上的资料并不完全,也未成体系,不必说外行就算从事财务工作的同学也难以全面掌握,本人就工作和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初步整理了一份关于存货价格的分析和释疑文档,与大家分享,不足和错误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感谢。&/p&&p&&b&二、
&/b&&b&目录&/b&&/p&&p&1、存货价格的基本定义&/p&&p&2、存货价格的计价方式&/p&&p&3、入库价与出库价,以及存货价格的波动&/p&&p&4、暂估和结算,以及差异&/p&&p&5、存货价格的异常(负数价格,价格过低,价格很高怎么产生)&/p&&p&6、控制存货周转率的意义&/p&&p&7、为什么要取消后进先出法?&/p&&p&8、SAP中业务说明简述&/p&&p&9、各种复杂问题的释疑&/p&&p&&b&三、
&/b&&b&基本内容&/b&&/p&&p&&b&3.1&/b&&b&存货价格的基本定义&/b&&/p&&p&
存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第二章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p&&p&
存货的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第三章定义:&/p&&p&1、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p&&p&  2、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p&&p&3、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p&&p&(分别对应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第三章第5、6、7条)&/p&&p&从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存货包含两大类,第一类是日常购买的产品,第二类是生产自制用于销售或者加工的产品。(这里我们将着重讲解第一类,理解了这一类就理解了第二类)。&/p&&p&存货价格则除了买价之外,还要包括各种相关的税费(增值税除外)、运输费、保险费等其他为存货物流所发生的费用。对于自制生产的存货还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制造费用等(即成本的料工费)。&/p&&p&&i&这里要说明一下,我国通过增值税发票来监控全国商业物资的购销信息,一般纳税人开具普通增值税发票税率17%,分为采购时的进项税和销售时的销项税,两税可是实现相抵,一般采购员问供应商下单时对方单位报价时为含税价(即对方单位开具17%的增值税发票),但是公司接收入库后,要把17%的增值税去除,也就是说仓库里的存货的价值都是不含税的,因为成本核算时都是按不含税价格的材料核算自制产品成本,这样销售报价时在卖价上增加17%的增值税(即销售开票)转给客户,也就是说只要能将买来的材料全部做成产品全部销售那么可以实现这部分税的相抵(每月月底财务要作发票认证),如果一旦存货积压那么会造成大笔的资金占用。&/i&&/p&&p&现在来看一个例子1,单位A从供应商甲处买了一块玻璃,价格117含税,运费20元,保险费2元,那么单位A收到玻璃入库后,该玻璃的存货入库价格为?&/p&&p&答案:117/1.17+20+2=122(元)&/p&&p&再来看一个例子2,单位A从供应商甲(国外)买了一块玻璃,价格5.6欧元,汇率9.8,关税20 RMB,运费10
RMB,那么单位A收到玻璃入库后,该玻璃的存货入库价格为?&/p&&p&答案:5.6*9.8+20+10=84.88(元)&/p&&p&注:国外采购,供应商开具形式发票并无增值税发票,但海关会开进口增值税发票可以抵扣,同时海关会开具关税发票,关税要记入存货成本。&/p&&p&从这里可以看出,影响存货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买价只是其中一方面,运费、保险费和关税等都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很多存货即便和供应商谈定的买价一样,如果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存货的单价会天差地别。比如选择飞机运输,运费将近要占买价的20%。&/p&&p&&b&3.2 &/b&&b&存货价格的计价方式&/b&&/p&&p&不同的计价方式?难道仓库存货价格不是按照采购进来的价格吗?&/p&&p&很多人会有这种疑问,问一下某样东西多少钱,大部分第一感觉还是问这个东西买来时多少钱。对个人而言零星的采购确是如此,但是对比一个企业来说经常面对存货的价格波动时就另当别论了。&/p&&p&例如,单位A,连续3个月进了3批一摸一样的接线头,数量价格如下:&/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00& data-rawwidth=&288& src=&https://pic3.zhimg.com/818ea80fbe19eb9899daef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8&&&/figure&&p&那么,我在第四个月时候,从仓库里拿了100个接线头出来问:&/p&&p&我领出来的这个接线头价格多少?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p&&p&10、11、12、11.33?还是其他,答案取决于你的存货计价方式。&/p&&p&3.2.1
几种常见的存货计价方式&/p&&p&1、先进先出: 按照不同的批次顺序,先到货入库的批次优先取价格,取完之后再取第二个批次,比如4月我需要领200个接线头,那么前100的价格取批次1的价格10,后100取批次2的价格11,总共领出来价值为:100*10+100*11=2100。&/p&&p&2、移动平均:计算出库成本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最新结存金额和结存数量计算的单价计算出库成本。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最容易出问题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后面会详细分析。&/p&&p&3、个别计价:指对每次领用或者发出的存货进行个别辨认,看属于哪批或哪几批收入,然后分别按照所属各批收入的实际成本确定每次领用或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在领出来时,我要先指定批次,我领出来是哪一批就取哪一批的价格。现实中,面对大批大量的物资,这种方法并不实用。&/p&&p&4、全月平均:期末处理计算出库成本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金额和数量计算的平均单价计算出库成本。计算公式中要考虑所有仓库。无论出库单的仓库是什么,都按此存货的平均单价计算出库成本。全月平均就是加权的平均价,和移动平均的区别在于记账期间的不同,至于什么是记账后面再讲。&/p&&p&5、计划价(售价):期末处理计算差异率(差价率)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差异、金额计算的差异率(差价率)计算出库成本。计算公式中要考虑所有仓库。无论出库单的仓库是什么,都按此存货的差异率(差价率)计算出库成本。全部按照一个标准的价格出库,比如事先设置接线头的一个标准价为11元,那么我4月份全部领出600个接线头,领出总价值:600*11=6600,但是实际采购入库时入库总价值为:100*10+200*11+300*12=6800,其中有200元的差异,那么这差异部分会计入财务相应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种方法是适应于供应商稳定,主要材料价格波动不大的企业。&/p&&p&&b&3.3&/b&&b&入库价与出库价,以及存货价格的波动&/b&&/p&&p&
入库价:采购入库的成本,出库价:按照存货计价方式计算得到的成本。&/p&&p&我们这里着重对企业最常用的两种方法进行讲解:移动平均法和全月平均法。&/p&&p&其实,全月平均,从全年的立场看也是一种移动平均。也就是说移动平均和全月平均的最大差异在于什么时候记账?&/p&&p&
我们先来解释记账的概念,所谓记账是财务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代表确认财务确认完所有的数据,然后系统自动按照预设的逻辑开始计算出库成本。&/p&&p&对于用移动平均法核算的存货,都有一本让人纠结的存货明细账,见下表:&/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58& data-rawwidth=&556& src=&https://pic2.zhimg.com/7ef7aa8b9618757cab66ff3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ef7aa8b9618757cab66ff38_r.jpg&&&/figure&&p&假设每日记账,那么每天系统都会自动结算一个库存的结存价格。假设前两天连续到货了两批接线头,数量分别为100,200;价格分别为10,11,且这两天都没有出库领用过。那么当第二天记账后,整个仓库里,接线头共有300个,结存总价值:100*10+200*11=3200(元),平均结存单价:10.67。此时当第三天我领了200个接线头,且当天没有入库,那么此时接线头领出的价格为10.67,领用总价值2133.33,第三天记账后结存数量变为100,结存总价值1066.67,结存单价为10.67。同理4号进了300个,价格12的接线头,仓库接线头的结存总价值又变成*12=4666.67,结存数量为400,平均结存单价:=11.67;5号领了200个接线头,此时价格又变为11.67,结存总价值变为3.33=2333.33。(注意,这里有个因为四舍五入造成的尾差)。&/p&&p&简单而言,移动平均的计价方式,出库价取的是当期库存的结存单价&/p&&p&大家通过这本令人纠结的存货明细账可以看到,如果每日记账且每日都有物料收发的情况下,每次记账期间的出库价格会不断地波动。那么全月平均的逻辑就比较简单,将记账时点由每天挪到每月月底。那么存货价格会在不同月之间波动。当然存货价格波动的最终来源还是在于外部采购价格的波动。&/p&&p&&i&注:最为准确的操作当然是即时记账,做一张入库单就记一下账算到结存成本,做一张出库单记一下账算结存成本,这样是最准确的做法。此功能都由ERP软件实现,目前国产的用友还是支持手工记账,SAP都是做一笔单子立即过账。国内目前很多公司管理不是太严谨,由于记账操作后发现错误需要反记账才能修改,所以大部分公司还是由财务月底先检查所有单据然后再统一记账。SAP记账后不允许修改,所以发现错误只能调账。&/i&&/p&&p&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基本可以了解到,存货采用移动平均法后,出库时并不是采购入库的价格,而是一个目前仓库里同类存货的结存成本。在ERP系统中,一般使用仓库和物料号(即为区别不同存货的编码)来区别不同结存成本。例如:在ERP系统内设置了两个仓库,那么仓库A和仓库B存放同一种物料号的存货,那么这种存货可能因为在两个仓库的收发存历史不一样导致结存成本不一致。如果在一个仓库设置了两种物料号,那么这两种物料号的结存成本会分别计算,当然收发记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将相同的东西分不同的物料号。&/p&&p&
那么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移动平均法的存货计价模式,本质是什么?&/p&&p&
就个人在工作中得到的经验理解为,移动平均法就是将过去期间采购物料的历史成本在当期领用中体现。也就是说,就算本期入采购入库了一笔价格比较低的存货,如果上期遗留下来并未使用完的存货且之前采购价格较高,那么在本期领用出库的价格中会体现这一部分存货的历史成本,当期的价格降低趋势将被稀释。这样的计价方式,更能反映存货的周转情况,和生产物流计划安排的合理性,如果企业迅速无法消化大量采购下来的存货,要通过采购新低价材料来降低产品成本将会很困难。&/p&&p&同理,自制产品也会受到存货计价方式的影响,过去使用较高价值的物料做出来的产品一直没卖出去,成本很高,就算本期采用新物料价格比较低,成本比较低,但发货给客户的产品价格并不会完全体现本期的低成本,而是会吸收一部分过去呆滞产品的结存成本,一般完全按订单生产的企业不会有这方面问题,需要备货的企业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如果深入分析主要材料和产品的价格波动,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整体供应链管理的水平。&/p&&p&&b&3.4 &/b&&b&采购暂估和结算,以及差异&/b&&/p&&p&
通过上述的分析,相信大家该对存货价格的变动应该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影响更为诡异更为让人揪心的因素:暂估、结算以及差异。&/p&&p&
采购暂估:这个问题和我国采用增值税发票管理息息相关,之前我们已经说了中国通过增值税发票监控整个商业的购销信息,无论是供应商还是我们自己公司都是一旦开票就确认收入(有收入就要缴税),增值税发票上的价格才是真正的存货买卖价格!&/p&&p&于是问题就来了,供应商开发票和寄送过来需要时间的,有短有长,跨月很正常。有些几个月才能寄到但是供应商的货却已经到货入库了,那么这期间我们虽然已经收货了却无法确认存货真正的买价,那怎么办呢?一般采购员都会在系统内下采购订单,一般ERP逻辑都是采购入库单会对应相应的采购订单,如果没有发票结算,月底记账时会先按照订单的价格暂估一个。这时问题就来了,采购员可能仅和供应商谈了一个总价,下订单时并没有考虑运输费、关税等其他费用情况!&/p&&p&
采购结算:于是我们华丽地转到采购结算这个概念来。先前我们暂估了一个价格进去,入到仓库了,过了一段时间供应商发票到了(可能还包含了运费、关税、保险费等其他发票)。这时候,我们要结算真正的存货价格,我们会让采购员将发票和与其对应的入库单同时还包括所有其他运输费、保险费、关税等费用的发票一起拿到财务部,统一做采购结算,即将发票内的价格结算到对应的入库存货上。于是我们有了两个价格,暂估价格和结算价格,结算晚于暂估!这时候我们系统的逻辑就是,做结算的分月一笔红字冲回以前暂估的存货成本,再一笔蓝字入账结算后真正的存货成本。于是一个怪物诞生了!&/p&&p&
差异:没错,这个怪物就是差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笔者曾经被这个怪物折腾地头昏脑胀。试想一个情况,上个月我们公司收到供应商A的100个接线头,当时订单下了每个接线头10元,发票都没到,于是我们按照1000元的成本暂估入账了,这批到的接线头被领出去做了产品,结算到产品成本上的接线头也是10元。很不幸,下了接线头订单的采购员并没有在订单价格上考虑运费的情况。实际上这笔接线头由于急用采用了空运,运费为每个接线头5元。到了这个月,我们接到了发票,于是结算真正的存货价格为15元,总入库成本为1500。&/p&&p&从这个结果来看我们上个月计算的产品成本偏低了,至少接线头部分低了5块钱。于是,根据移动平均法,你懂的,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系统中体现,本月就是一笔红字回冲:数量-100,金额 -1000,一笔蓝字入账:数量100,金额 1500。&/p&&p&于是怪物出现了! 亲! 这就是平白无故接线头明细账上出现了一笔数量为0,结存金额为500的账。如果本月还有大量采购接线头,那么这笔结存金额会被吸收,问题倒是不大。但人生纠结之处就是往往事情不会如你所愿,刚好这存货这个月再也没有东西进来,或者这个月就进来尼玛1个!对于前一种还好,系统自动会生成出库调整单,由你指定这笔钱进相关的费用进行平账;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恭喜你亲,你中奖了,账上体现你花了500块钱买了一个接线头,还不包邮啊!如果下次你拿这个接线头出去做产品,结算到这个产品的接线头成本就是尼玛500啊,可能比你整个产品总成本还高啊!&/p&&p&以上说的就是最为让人揪心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让人感觉像吃了屎一样难受,所以一般企业让采购员下单时,在存货订单价格中包含协商好的其他费用,或者对供应商做出要求,发票和货物一起到(如果当月到货当月票到结算就不会有这种问题)。&/p&&p&从暂估结算差异的严重程度可以看出一个公司对存货价格管理的重视程度、该企业面对供应商的强势程度,甚至采购管理的规范性都可以得以体现。对于正规的大型企业很重视自身成本的平稳性,对于此类问题会用各种方法杜绝。对于管理并不严谨的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对主要材料的价格暂估进行检查。&/p&&p&&b&3.5 &/b&&b&存货价格的异常(负数价格,价格过低,价格很高怎么产生)&/b&&/p&&p&我们已经分析了存货的暂估、结算和差异,那么价格异常的问题就显而易见。&/p&&p&负数价格:&/p&&p&
暂估价格高于结算价格,于是当月结算时一笔华丽的红冲将结存金额冲成了负数,很不幸,这个月你买得很少,于是这笔负数把你这个月买得东西结存成本都冲成了负数,于是最诡异的负数价格就出现了,由于系统自动计算,存货明细账上体现结存数量为正,结存金额为负,单价自然也是负;如果此时领这个东西去生产产品,那么会降低成本,相当于过去成本算高了,这个月给你减回来。&/p&&p&价格过低或者过高:&/p&&p&
负数价格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都会由于暂估和结算影响,导致本月采购入库的存货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在本月,都会加减上期遗留下的差异。进而影响成本核算和销售成本结转的准确性,如果是上市公司直接影响当期报表利润,从而对后期融资和股价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价格管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p&&p&
当然对于存货价格异常,暂估和结算的差异只是一方面,还有汇率变动差异(这个问题请直接电联奥观海同志)。当然头疼的还是主要材料的价格整个市场都在不停地波动,比如类似银铜这种贵重金属,一般采购价格都按照当天价格结算,在下订单时难以准确预估。&/p&&p&&b&3.6&/b&&b&控制存货周转率的意义&/b&&/p&&p&控制存货周转率的意义,我想看到这里的同学,应该和开上V高达的阿姆罗已经理解了什么是新人类一样,理解了为什么实践中企业要控制存货周转率。我指的理解并非教科书上说的条条框框,而是理解其本质:&/p&&p&1、
控制资金成本。大量存货呆滞,不但会影响抵税,而且说明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成本丧失,不去买东西,存银行或者其他投资融资不是更好吗?现实中企业一般资金压力比较大,一般都要依靠银行借款,大笔存货无法周转变现,代表着负债上大笔银行借款要付利息,这是纯支出的资金成本。&/p&&p&2、
尽快结转历史成本,让当期成本在当期体现,当期结转。这点对管理很重要,账面上及时体现当期发生的成本、收入和费用,这样的数据对业务分析和预测是最有力的支持。&/p&&p&3、
决定生产和运营模式,对于存货周转率的容忍程度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像丰田和戴尔这类推崇零库存的企业,必定推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全完按订单生产、按订单采购,采购到货、质检入库、生产排产和销售发货都抠到分钟,整个企业像精密的机器连续而有效的运转。&/p&&p&所以存货周转率可谓评价一个企业总体运营水平的综合指标,其中体现了采购、仓储、生产、计划、成本和销售等各个业务单元的糅合程度以及整体效率,而更是一个公司战略管理的侧面反映,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现在放在仓库里的这个东西价格到底多少?&/p&&p&&b&3.7&/b&&b&为什么要取消后进先出法?&/b&&/p&&p&
理解了存货周转率的本质,相信就理解了为什么后进先出法会被取消。学财务的同学一定会有印象,教科书上的那句话:后进先出法被取消使用。或许课堂上无法深刻理解,那么通过上面的讲解,你明白了吗?&/p&&p&
如果后进先出法仍然使用,那么存货出库时,上完全可以不去体现历史成本,就算呆滞了很久,采用后进先出法,账面上看到的永远是当前采购的最新存货成本,而历史成本就被忽略了,这样不但不利于推动企业提升管理去消化库存和提高存货周转率,企业管理上隐性的风险容易被忽视。更加深远的影响是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忽视存货的呆滞或者历史成本,造成报表利润的不真实。&/p&&p&&b&3.8 SAP&/b&&b&中业务说明简述&/b&&/p&&p&SAP中业务同理,只是SAP业务分为S和V,标准价与移动价,标准价格方面在另一份文档有详细论述,移动价方面大致原理同一般ERP类似。只是SAP实时记账的原理,因此没产生一笔收货就会产生一笔财务凭证,同时在发票校验时也会产生财务凭证,两者都会影响物料的实时价格,也就是说在SAP系统内物料价格都是随时变动的,与传统国内ERP月底一次性记账不同。&/p&&p&
以材料A为例:假设,期初无库存。在下采购订单(订单数量10,价格120)时,这个物料的主数据周期价格就会被更新,在实际到货入库时按照这个价格做收货的采购凭证:&/p&&p&借:原材料 1200 (不含税)&/p&&p&贷:GR/IR 1200(可以视为材料采购科目)&/p&&p&这时候材料A为库存价格为120,。&/p&&p&实际发票结算时,发票数量10,发票未税金额100,税170,生成结算凭证:&/p&&p&借:GR/IR 1200 &/p&&p&
贷:应付账款 1170&/p&&p&
原材料 200(其实是差异部分,其实是直接计入物料)&/p&&p&如果同时有期间发货到生成订单计入成本,显示的物料明细账如下(物料主数据-会计1-物料价格分析):&/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34& data-rawwidth=&859& src=&https://pic4.zhimg.com/a0e8d14b0e74cf8c27c10b2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0e8d14b0e74cf8c27c10b23_r.jpg&&&/figure&&p&从明细账我们可以看到,在未结算时物料A发货到生成订单的成本也为120,那么一旦发票校验,200的差异会分摊在剩余库存中。因此在SAP上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p&&p&1、
如果发票和订单的金额存在重大差异,且一旦库存数量较少。那么这少部分库存将要分摊大量差异,会造成库存成本失真。(如果库存为0,那么差异直接进费用)。&/p&&p&2、
在该存货发票未校验时有生成订单发货或者成本中心领料,如果订单价格和后来结算时差异很大,那么计入的当期费用或者成本的失真。&/p&&p&在管理上,如果使用SAP那就要实行严格的采购物流价格控制,不允许出现发票和订单价格差异过大的情况,尤其对于外币采购物流而言,要严格检查下订单时的汇率是否正确。&/p&&p&SAP中可能造成的问题:冲账和退货。&/p&&p&1、冲销&/p&&p&SAP冲账的问题比较复杂,其实原理同月底一次性记账的ERP。假设一笔采购订单下错了,本来100的价格被下成了10000,扩大100被,那么期间生产订单发料以及成本中心领料的费用都被扩大了100倍,此时冲账不能直接冲错误的采购订单。需要先冲销在该笔采购订单下达后,该物料所有的领用(包括生产订单发料和成本中心领料),然后再冲销该笔采购订单,重新收货和发票校验。&/p&&p&如果仅冲采购订单,那么发出去的成本和费用会有巨大失真,且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当前存货价值不够冲的问题。比如之前收了100个,价格10000,那么库存总值为100万,经过多次发料后库存仅剩10个,库存价格为10万,如果此时冲销,那么必须冲掉100万实际库存价值只有10万不够冲,所以会造成冲销错误和无法冲销的问题。&/p&&p&2、退货&/p&&p&
退货分两种情况:发票未校验前退货和发票校验后的退货。&/p&&p&
发票校验前的退货:&/p&&p&直接做该笔采购订单的退货单即可,然后供应商应该开具的发票是要减去退货部分。这样采购入库单和发票就可以对应。&/p&&p&发票校验后的退货:&/p&&p&这里退货稍微复杂,如果不打算和该供应商合作,那么退货同时应该让对方开具红字发票,做退货订单再做退货单,实物退给供应商,供应商递交红字发票,我司还要做增值税发票抵扣冲回,账面上用红字发票对应退货单结算。由于牵涉到税务方面,还需要国税局备案因此这种方法并不可取,除非不打算未来和这家供应商合作。&/p&&p&如果打算继续合作,那么换货也要先做一笔退货订单再做退货单,然后再到收到货后做一笔收货订单再生成入库单,两单需要在财务上直接做对应冲抵,这样不需要任何发票结算直接冲抵GR/IR。&/p&&p&当然最简单的方式是业务在系统不做任何账务,直接与供应商换,相当未换回时物料数量于挂账在仓库。这样会造成实物管理的风险。&/p&&p&&b&3.9 &/b&&b&复杂问题的释疑&/b&&/p&&p&以下是个人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和个人意见,我想看到这里文档开头提到的问题大家都应该有答案了,供分享和探讨:&/p&&p&Q:转换了物料号,对存货成本会有什么影响?&/p&&p&A:由料号A转为料号B,意味着先从料号B里拿走一部分成本,放到料号A里,这种情况是大忌。因为通过料号区分不同的存货,收发存历史也完全不同。一旦转料号,意味着将两者视为相同的东西,两者的存货成本将会合并,最后得到的价格可能既不是A的也不是B的,而是两者的平均结存价。&/p&&p&
转料号的情况,一般采购物料比较少,最多的是产品,在轻工业大量生产的产品,可能会由一个属性不同而区别不同料号,如果两者成本差异较大,一旦转料号就会使结存成本平均化,如果当期销售那么销售成本会有偏差。&/p&&p&(听着太复杂了?想简单一点,比如我把电视机当冰箱卖了,然后得出冰箱的毛利率那是不是很搞笑?)&/p&&p&Q:采购员下单下错了,把金额当成单价了,价格瞬间高出100被,检查时没发现,结算时一笔红字冲回100多万,这些采购刚好又是小批量以后不会采购了,存货上一直都是负数的价格,此时怎么办?&/p&&p&A:请先抽那个采购员一巴掌,男的就直接阿鲁巴。这种情况下,需要多出100倍的采购量才能稀释之前造成的失误,现实中往往是不可能这么做的。&/p&&p&如果到这个地步就要先计算一个调整的金额,比如这个存货最后结算时应该的存货成本是多少,然后做一张该存货的正数出库调整单(没有数量只有金额)将价格调整到正常水平,调整掉的金额计入到相关部门的费用,一般会将这种物资分摊到几个成本中心的费用上,最终转到成本上。一般这种情况,说明领用这种存货的时候,成本进多了要适当冲回来。&/p&&p&Q:现在我司发出一笔已经结算过的材料A,发给一个加工单位加工成材料B,那个单位只会开加工费发票给我们,在不启用委外管理的情况下如何将加工费结算到已经结算过的物料上?&/p&&p&A:用友的解决方案,由于A材料已经结算过,不能在总账再做一笔材料采购,但有又通过采购管理模块做结算才能将委外物料成本和加工费体现到存货成本里,如果采用通常方式,系统自动会生成一笔A材料的材料采购金额,这样就与实际业务不符。&/p&&p&财务需要:加工费发票,加工完B材料的入库单,委外材料A发出去时候的出库单(含金额)。在采购管理系统里做一笔正常的加工费发票,再做一笔0税额的专用发票对应入库单为B材料的入库单,金额为发出A材料的成本,结算时将加工费和这笔专用发票一起结算。传到应付系统后,在应付系统做一笔其他应付单,冲回这A材料的成本,将结算单和其他应付单一起合并生成凭证,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总账上只显示发生的加工费,存货账上体现包含加工费和发出材料的存货成本。&/p&&p&SAP上无法这样操作,但SAP有委外加工的标准功能。在加工费发票结算时,会将发送委外的物料成本带过来。&/p&&p&Q:仓库做错了一笔单子,将未到货的材料A同其他材料一起做了一张入库单,由于混在其他材料中所以采购和财务都有疏忽,采购将其他材料的发票和这张入库单一起拿到财务结算,财务不知道材料A未到货,将这笔入库单全部结算掉了,材料A的成本变成了0。过了一月,供应商开了材料A的发票过来要求结算,这时系统内显示这张入库单已经结算,发票无法对应入库单,且财务上由于上月的发票结算无法撤销,该如何处理?&/p&&p&A:用友的处理可以在本月补做一张A材料的红字入库单,然后再做一张材料A的蓝字入库单,将这两张入库单对应材料A的发票一起拿到财务结算,这样材料A的价格就进去了,但同样在明细账上材料A会存在异常。&/p&&p&SAP不允许有这种操作,只能参考上述换货流程。&/p&&p&Q:SAP发票校验要注意哪些问题&/p&&p&A:SAP发票校验原理同用友ERP,但要注意的是SAP价格只保留两位小数所以很容易造成无法和发票完全核对的情况,尤其是未税单价除不尽的情况下。因此在维护物料主数据时,对于价格计算要比较精细的物料,一般会维护一个价格核算批量,比如单价为12.3343,SAP只能显示12.33,那么维护价格核算批量为100,那么此时价格可以维护成1233.43。物料是在结算时还是校验都要注意这个核算批量。&/p&&p&
另外SAP的特殊性,要规范前端业务的正确性,财务无论何时发现错误都在最后一端,发现问题时问题早就已经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前端业务的规范性不仅直接影响了财务而且影响整个业务。比如上述中采购订单价格错误的情况,一旦冲账,单据冲销量最大的还是生产部门,同时不断反复冲销会影响生产部门自身账务的正确性。&/p&
作者:zzc一、
前言现在放在仓库里的这个东西价格到底多少?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践上难倒了不少人。从供应商那里买来单价是25块钱,放到仓库里还是25块钱吗?我这个东西买来两个月了一直放在仓库里,上个月入库价格是25块钱,这个月还是25块钱吗?为什…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089c914b127aa47767ab_b.jpg& data-rawwidth=&1236& data-rawheight=&5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089c914b127aa47767ab_r.jpg&&&/figure&&p&前言:说好了开坑没想到拖了快一年,真实被自己的拖延症折服了。不过没关系,这就开始!&/p&&p&先说一下我们要讲的东西基本目录如下,加★是重点内容,从第6-7章是建立一个核心的业务模型来讲解成本核算的基本国策:&/p&&p& 1、成本的基本定义&br&&br&2、成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br&&br&3、成本核算对象和逻辑&br&&br&4、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br&&br&5、成本核算的辅助方法(★)&br&&br&6、盘点表说明解析(★)&br&&br&7、基本成本核算方法和过程(★)&br&&br&8、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差异比较(★)&br&&br&9、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r&&br&10、成本管理专题:浅析成本计量、核算、分析、控制之间的作业循环。&/p&&br&&p&&b& 一、成本的基本定义 &/b&&br&&/p&&br&成本的经济实质(定义):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合。&br&成本管理的基本目的: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br&&br&&b&二、成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b&&br&&p&&b&2-1 成本的基本原理&/b&&/p&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值仍然分为三部分:&br&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br&2、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v)&br&3、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br&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每个商品的价值(W)恒等式:&br&W = c + v + m&br&从理论上讲,c+v部分是商品价值的补偿部分,它构成商品的理论成本。&br&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br&1、实际工作中,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加以界定。&br&2、理论成本的概念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而言。即一个“全体成本”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是将其全部对象化,计算产品全部成本,还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br&3、上述仅对商品成本而言,实际工作中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正确决策,设计和应用的成本概念多种多样,内涵有的超出产品成本范围。&br&&br&&b&2-2 成本的基本作用&/b&&br&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br&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性质的重要指标&br&
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成本反映。例如产品设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产品质量的高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原材料消耗节约与浪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产量增加以及供产销各环节的工作衔接是否协调等。&br&3、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br&4、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br&&br&&b&三、成本核算对象和逻辑&/b&&br&&b&3-1、成本的核算对象&/b&&br&&br&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工业企业应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从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就相应地分为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br&&b&制造成本&/b&:指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总和,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用和全部制造费用。&br&&b&期间费用&/b&: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b&在制造成本法下,这些费用&/b&&b&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计入当期损益。&/b&&br&&br&&b&基本的术语定义:&/b&&br&&b&成本中心:&/b&制造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归集中心,也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br&&b&物料清单(BOM:Bill Of Material ):&/b&一张清单,它显示所有与母件关联的子件及每一物料如何与母件相关联的信息。 也就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所有材料清单和这些材料理论用量。母件就是要生产的产品,子件就是要生产这种产品需要用的材料。同时物料清单还包括很多其他属性,例如:替代料、PTO、ATO、虚拟件、倒冲物料等。&br&&b&工艺路线:&/b&即为工序,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经过的生产过程。&br&&b&生产订单:&/b&在ERP系统内开立的生产计划,内容包括生产哪种产品、计划生产数量,需要哪些材料。可以实时反映目前生产的进度,比如材料领用了多少,产出了多少,是否领完,是否超领,实际领用和理论用量差异多少。&br&&b&专用材料:&/b&又称工单子件,是指工单开立时被从BOM中选入工单控制的材料(选入的材料大部分是那些理论用量明确的可数材料和一部分理论用量比较确定的不可数材料),只有被选入进行工单管控的材料才能进行相应的通过工单监控工单材料的使用情况。&br&&b&共用主料:&/b&是指BOM里面那些理论用量不太确定的主要材料,不受工单管控。&br&&b&共用辅料:&/b&辅助材料,指那些不进入BOM,但有每月必有消耗的材料,基本不受工单管控也不受盘点管控,执行即领即用的原则,一旦领用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成本。&br&&b&成本结转:&/b&假设一个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例如工厂、车间等)划分两个成本中心,一个成本中心生产完的办成品会被另一个成本中心领用继续加工为成品,那么只要第二个成本中心领用了第一个成本中心加工完的半成品那么这个半成品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制费)会全部转入被领用成本中心的产品成本。&br&&br&&br&&br&&b&3-2 &/b&&b&成本核算的基本逻辑&/b&&br&&br&&b&制造成本=生产性材料消耗+直接人工+制造费用&/b&&br&&br&&b&生产性材料消耗:&/b&产品制造过程中,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出产品的这部分材料消耗。包括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按照我司的划分:BOM材料均为主要材料,其中工单子件材料(BOM消耗明确,生产过程中可控性强,可纳入工单管控的材料,材料成本主要构成部分)定义为专用材料进行工单管控以一一对应的模式计入产品成本,其他BOM材料定义为共用主料按照BOM上的理论用量和产品产出加权分配到每种产品的成本。&br&&br&&b&直接人工:&/b&直接生产人员和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一些货币性支出。按照我司的定义,直接人工指领班和领班以下一线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包括:工资奖金,社保五险,住房公积金(暂无),劳务工工资奖金,劳务工社保。&br&&br&&b&制造费用:&/b&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比如:外购燃料、动力费用,车间主管、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车间设备厂房的折旧费用,车间办公费用,设备维护、辅助生产费用等。&br&&br&&br&&br&&b&&br&3-3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总体流程):&/b&&br&&b& 这张图请务必要细读,一般制造型企业的基本业务循环会产生的财务流已经包含其中,对我们理解整个成本管理至关重要&/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902& data-rawwidth=&683& src=&https://pic2.zhimg.com/37d84cc6b1c2efbeb105bf3deeb0281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7d84cc6b1c2efbeb105bf3deeb02811_r.jpg&&&/figure&&br&&br&&b&3-4 存货核算方法探讨-基本方法&/b&&br&&br&&b&笔者认为,对于存货价值的理解是能否理解成本核算、管理、分析、生产运营等一切制造业相关业务的起点,如果不能理解存货价值变动的来龙去脉,以上均无从谈起,所以尽管本人已经另些有一篇文章着重讲解存货价值的问题:&/b&&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存货价格辨析(原理、变动说明、差异分析、SAP业务详解、特殊问题解析)&/a&&b&,但在本篇文章中还是会再抽出其中核心部分再讲解一遍,如果已经有同学完全理解了存货价值变动的概念,那可以跳过这部分。 &/b&&br&&br&&br&&b&&br&存货核算基本方法:&/b&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全月平均法,计划价(售价)法&br&&br&&b&先进先出: &/b&出库单记账时(包括红字出库单),计算出库成本时,只按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入库记录进行先进先出选择成本,不论出库单的仓库与结存的计价记录的仓库是否一致,只要存货相同就将所有仓库入库记录全部大排队进行先进先出选择成本。&br&&br&&b&移动平均:&/b&计算出库成本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最新结存金额和结存数量计算的单价计算出库成本。&br&&br&&b&个别计价:&/b&指对每次领用或者发出的存货进行个别辨认,看属于哪批或哪几批收入,然后分别按照所属各批收入的实际成本确定每次领用或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br&&br&&b&全月平均:&/b&期末处理计算出库成本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金额和数量计算的平均单价计算出库成本。计算公式中要考虑所有仓库。无论出库单的仓库是什么,都按此存货的平均单价计算出库成本。&br&&br&&b&计划价(售价):&/b&期末处理计算差异率(差价率)时,要根据此存货的所有仓库的差异、金额计算的差异率(差价率)计算出库成本。计算公式中要考虑所有仓库。无论出库单的仓库是什么,都按此存货的差异率(差价率)计算出库成本。&br&&br&&br&&br&&b&重点研讨方法:移动平均法。&/b&&br&存货的出库成本根据当前仓库以及相应的存货编码,根据每次购进数量和价格滚动计算库存成本的方法,公式:&br&存货出库成本=(期初成本*期初库存+入库价*入库数)/(期初库存+入库数)&br&理论上在一个期间内,每次存货入库只要价格有波动,都会计算最近一次出库的成本,但是实际ERP操作中只有记账时才能计算出库成本,因此和出库成本的变化和记账顺序有莫大关联。如果选择每做一笔单据记账一次,那么可以得到理论上的移动平均法结果,当月出库存货出库价格体现当月入库价格的变动;如果是月底一次性记账,那么当月出库成本=(当月所有入库成本之和+月初结存成本)/(期初库存+入库数)。出库成本一致。&figure&&img data-rawheight=&347& data-rawwidth=&1040& src=&https://pic3.zhimg.com/afe2ee7be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fe2ee7be8_r.jpg&&&/figure&&br&&br&&br&&br&&br&&b&采用移动平均法的优点: &/b&&br&  1)
每次入库或收到发票时实时更新库存价值和库存科目,能够实时反映库存单价,不需要每月制定计划成本;
&br&  2)
发货时成本比较接近实际成本;
&br&  3)
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价格差异才会记入价格差异科目(负库存或做发票时库存量低于入库量)。
&br&&b&采用移动平均法的缺点: &/b&&br&  1)
使用移动平均法时,用于评估物料消耗的价格完全依赖于发货的时间,
如果发票收到的时间滞后于发货时间,则发票价格不能反映发货时存货的价格,从而使发货时货物的成本失真,而且有时相差很大;
&br&  2)
哪怕是一次不正确的输入(错误实时过账),也会导致库存成本的严重失真,致使以后的发货成本全部失真。如果发现错误时已发生过多次收发存货,由于ERP系统记账的实时性,此时想调整到发生错误前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不可能按照顺序冲回所有凭证,只有手工计算出当前的正确移动平均价,再使用价格调整的方式将物料当前的价格改为正确的移动平均价;
&br&&br&  3)
在ERP系统中使用移动平均价,当收到发票或进行产品成本结算时,发生库存短缺(极端情况出现负库存)会出现库存价格差异科目的记账(价格差异将在库存数量和发票数量之差上进行分摊以确保记账的实时性和价差分摊的合理性),致使库存成本失真。
&br&&br&  4)
当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时,多张发票滞后或单张价差很大的发票滞后都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移动平均价格的产生,导致不正确的库存评估和成本消耗。
&br&&br&  在ERP系统中如果能满足下列条件,则可以在库存计价中使用移动平均法:&br&①
货物采购频率比较低,如维修设备的备品备件;&br&②
发票和货物几乎能同时到达或在时间上基本无滞后;&br&③
能够保证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br&&br&&b&移动平均法下可能产生的问题——假退料:&/b&&br&
月底将ERP内未完成但材料已领的工单做假退料处理(填制负数出库单),将未使用的结存材料和产线的在产品按照BOM比例折算成相应的材料一并做假退,更改工单数量,关闭本月所有工单,在下月开立新工单,将假退材料用新工单领出。&br&
假退料处理,目的在于让账面上不体现在产品,便于成本分析,也同时督促生产部门制定更加准确的BOM和控制线上的在产品。&br&存货核算方法采用移动平均法,月末同一记账,做假退料处理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问题。&br&&br&1、工单跨年,在上一年度将某种材料全部领出,但留到本年尚未使用,本年到假退料当月未采购此种材料,一旦本月对此种材料做假退处理,存货明细账上并没有期初结存金额和结存,但有负出库,那么此时出库单价按照计算公式会变成:0(=(0结存金额+0结存数量)/(期初库存数量+入库数量)),本期该材料成本严重失真,如果是重要材料将影响假退料后的产品成本。此时处理,只能在出库记账前,手动填入该材料的上期出库单价。&br&
2、重要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暂估单价和实际发票到时的金额不准确。没有假退料的情况下,由于红蓝回冲单对冲,暂估结算差异很可能会造成当期该材料结存数量为0,但有大笔结存金额(可正可负)的情况(尤其是大量采购的情况下),只要下月材料采购频繁,结存金额会被入库金额稀释,但是如果本月进行最后一笔假退料,填制一张负数出库单,那么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br&?2.1、如果暂估和结算差异为正的结存金额,即暂估单价小于实际发票价格,采购频繁,由于红蓝对冲造成大笔正数结存金额。如果本月先做一笔数量较小的假退料(负数出库单),那么此时很可能造成结存数量很小,但是结存金额较大,此时结存单价将严重偏大可能严重偏离实际该材料价格,如果下一笔数量较小的领用(正数出库单),那么这笔出库单的出库单价就会变成结存单价,造成出库成本失真。如果此时在做一笔假退料,那么这一笔需要手工输入单价。&br&
2.2、如果暂估和结算差异为正的结存金额,即暂估单价大于实际发票价格,采购频繁,由于红蓝对冲造成大笔负数结存金额。那么此时如果一笔负数假退料,那么结存单价倒算会变成负数(负数结存金额/正数结存数量),那么下一笔正常出库领用单价将变成负数,出库成本也变成负数,产生逻辑上的错误,需要在记账前手工输入单价。&br&&br&&b&出库无单价实例:&/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06& data-rawwidth=&1063& src=&https://pic1.zhimg.com/5c7e282c1c17f12d76e1eea18c96e60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c7e282c1c17f12d76e1eea18c96e608_r.jpg&&&/figure&&b&移动平均法对假退料的影响——ERP实例&/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5& data-rawwidth=&1086& src=&https://pic4.zhimg.com/b4e8271167caff36f0aba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4e8271167caff36f0aba6_r.jpg&&&/figure&&br&&br&&b&存货核算方法探讨——计划价(售价)法&/b&&br&
在ERP系统中除了使用移动平均价之外,标准价(计划价)也是常用的库存计价方法。标准价就是财务人员计算出货物一段时间内的计划价格,在这段时间的入库成本和发货成本都使用此价格。使用标准价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物料定价比较准确,价格波动幅度不是太大和波动频率不是很高。 &br&&br&&b&采用标准价具有以下优点: &/b&&br&  1) 标准价可作为不同生产方法的衡量基准。使用标准价,生产过程的差异是透明的,可以将生产过程的差异定量区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并由此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本差异分析、责任划分和成本控制,这也是使用标准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br&  2) 使用标准价,各物料所形成的价格差异可以按照物料清单调整到更高层次的产(半)成品上,如原材料的价格差异可以根据半成品物料清单调整到半成品上,并最终根据产成品的物料清单调整到产成品上。 &br&  3) 使用标准价,多张发票滞后或单张价差很大的发票滞后不会像移动平均价下那样造成不切实际的价格评估,其价差可以有效地在存货与发出物料间分摊。 &br&  4) 不正确输入(错误过账)不会像移动平均价下那样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由于采用标准价,每一笔入库和发出都使用标准价格作为其成本,不正确的输入并不影响后续的入库和发出,其错误的调整相对比较容易。 &br&&br&&b&采用标准价的缺点表现为: &/b&&br&  1) 标准价的采用需要具有较好的标准价定价基础。 &br&  2) 由于ERP系统的实时记账,价差需要在期末进行分摊,ERP目前只对差异按综合大类进行分摊,还不能在期末根据单个物料的库存和本期消耗(发出)进行差异的自动分摊。 &br&  3) 由于不能实现价差的自动分摊,因而价差一般也不能被自动分摊到更高层的产品上。 &br&  4) 使用标准价,通常不能获得物料的实际成本。 &br&&br&&b&存货核算方法探讨——大型企业应用举例&/b&&br&中国石油销售ERP项目库存计价方式的选择 ,使用ERP为SAP。&br&中国石油销售ERP项目库存计价方式选择移动平均价,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br&  1) 采购发票和货物几乎能同时到达或在时间上基本无滞后; &br&  2) 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基本不会出现差异; &br&  3) 库存入库和录入发票时能够实时更新库存成本,库存出库时根据最新的库存成本计算库
存消耗成本,可以实时获取获利情况; &br&  4) 比较接近真实成本,并且能够实时更新,不需要每月制定计划成本。 &br&差异处理 &br&  移动平均价在如下情况下出现计价差异: &br&  1) 负库存:在负库存时,入库及录入发票时,不管采购价格和发票价格是多少,SAP系统都会按照现在的库存价格进行计价,差异部分会计入采购价差科目; &br&  2) 发票晚到,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有差异,入库数量大于库存数量,此时SAP系统会把发票价格和采购价格差异在库存数量和入库数量与发票数量之差之间按照比例分配,分配在库存数量上的记入库存科目,分配在入库数量与发票数量之差上的记入采购价差科目; &br&  3) 不正确的录入:录入不正确的采购订单价格或发票价格,造成了库存价格失真。&br&  对于1)、2)产生的价格差异,通过miro(发票校验)事务进行调整,调整科目为库存科目和采购价差科目,企业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和定期调整;对于3)所产生的差异,如及时发现,需冲销相应的单据,把价格更改正确,如在月底发现,应手工计算出当前正确的移动平均价,再使用mr21(价格更改)事务把库存价格改成正确的移动平均价。 &br&&br&&b&以下涉及整体业务核算(成本核算仅是其中一部分)在ERP内的过账流程,对ERP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b&&br&&b&ERP存货核算记账流程——总体记账流程&/b&&br&&b&&figure&&img data-rawheight=&908& data-rawwidth=&727& src=&https://pic1.zhimg.com/24cdbbea7cf86b289300a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24cdbbea7cf86b289300ae_r.jpg&&&/figure&ERP存货核算记账流程——成本核算记账流程&/b&&br&&br&&b&&figure&&img data-rawheight=&936& data-rawwidth=&753& src=&https://pic3.zhimg.com/d4ceca97a0f8d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4ceca97a0f8d4_r.jpg&&&/figure& 以下是主要的作业控制流程,如果对这部分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b&&br&&b&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成本核算部分)&/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22& data-rawwidth=&834& src=&https://pic4.zhimg.com/c2bba0bd5fc599d33e7f8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2bba0bd5fc599d33e7f86_r.jpg&&&/figure&&br&&b&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采购暂估流程)&/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11& data-rawwidth=&896& src=&https://pic3.zhimg.com/af5ebaab4384e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f5ebaab4384e8_r.jpg&&&/figure&&br&&b&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存货核算流程)&/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12& data-rawwidth=&483& src=&https://pic4.zhimg.com/60bfc5a1e97ebd2627f29ec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0bfc5a1e97ebd2627f29ecd_r.jpg&&&/figure&&br&&b&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ERP流程—新品BOM作业流程)&/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12& data-rawwidth=&608& src=&https://pic3.zhimg.com/f69c6dd39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69c6dd390_r.jpg&&&/figure&&b&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ERP流程—生产订单作业流程)&/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46& data-rawwidth=&979& src=&https://pic1.zhimg.com/e3054efbeb91177b69dcc97cabdb857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3054efbeb91177b69dcc97cabdb8579_r.jpg&&&/figure&&br&&b&成本核算的基本账务流程(ERP流程—月末结账流程)&/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09& data-rawwidth=&992& src=&https://pic3.zhimg.com/0aab7210d86fee0d0ff160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aab7210d86fee0d0ff1608_r.jpg&&&/figure&&br&&b&好,这次更新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想能看到这里的人。。。应该基本没有吧。本次我们主要讲解了 目录中1-3章的内容,占主体内容的1/4都不到,后面还有大量内容,争取本月能更完,都是建立在本章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想精读后面内容的,基础知识部分还是不要跳过的好。整体的知识框架,请参照这篇文章,该文是我们的知识地图:&a class=&internal&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开坑:成本核算基本原理及成本管理体系&/a&&/b&
前言:说好了开坑没想到拖了快一年,真实被自己的拖延症折服了。不过没关系,这就开始!先说一下我们要讲的东西基本目录如下,加★是重点内容,从第6-7章是建立一个核心的业务模型来讲解成本核算的基本国策: 1、成本的基本定义 2、成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3…
成本方面的会计工作在中国企业一直都是被过低估计的行当。现在稍微好一点点,有些企业甚至设立了成本经理岗位。&br&生产企业的成本首先是核算,核算准确才谈得到分析和控制,进而规划。(当然“准”是相对的,会计的整个核算工作充满了对价值的估计,这点具体工作了你会明白。但是价值估计不是乱估,所以你要熟悉成本会计中的几个在产品产成品的价值划分和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纯理论的,背之。)核算的根本就是通过材料收发存提取材料当期的发出。发出材料的归集对象决定了成本的核算方法。具体核算方法教科书上有。题主需要明白的是教科书对材料的归集的举例一般不超过三种材料的收发存,大家都觉得这好容易:不就一进一出嘛。现实工作当中,我们将面临着上千种材料的买进发出,估价冲减。成本核算的难点在于对海量简单的业务进行处理,这时所谓简单的工作要做好也就很不简单了。&br&言归正传,对于一个菜鸟成本会计,了解了工作难点后需要准备如下几点(至少从观念上应该有所准备):&br&1. 本条如果所在企业使用系统或者有比较完备的仓库物流系统,请跳过,直接阅读2。菜鸟需要自己或指导材料会计手工建立材料收发存账。在海量数据面前,需要使用EXCLE函数。基本的是查找定位函数(诸如:HLOOKUP,VLOOKUP,INDEX嵌套math,这三个需要弄清爽);进一步,条件求和(sumif,sumproduct数组形式的应用。一个是单条件,一个是多条件);最后是透视表和分类汇总,以前的分类汇总前需要先将汇总字段排序,现在好像不用了。另外对数据处理还需要使用些小函数,用得比较多的是MID,find,left,right,注意这些函数间的组合运用。这些函数的熟练运用可以使菜鸟避免面临海量的数据折磨。当然如果菜鸟能用VBA自己编写小程序,那更加妙。其实EXCEL函数不熟悉也不是不能活了,许多老会计也只把EXCEL当做表格用用。但你不是菜鸟嘛,人家有资历有经验,菜鸟除了证书总得有一样拿得出手才有存在价值。当年不少像本人这样的好孩子一到企业使用EXCEL是全程键盘的快速操作,即使专业水平次一点,大家也不敢太嫌弃。&br&2. 解决了工具问题,菜鸟应该了解仓库的基本运作。企业现场,很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提都没提过的情况,要知道,实地作业员工永远比办公室人员聪明。将整一本仓库管理书浏览一遍,对企业仓库这个阴暗的存在有个概念性认识。未来为了收发存的准确,你少不了要跟仓库常常打交道,如果连仓库长啥样都没概念,基层很难有人会甩你。&br&3.了解了仓库,可以重点关注盘点的方式。不是教科书上说的什么永续盘存和实地盘存,而是具体的盘点方法及使用场合。譬如我们曾经使用过盲盘、抽盘、票盘等等不同路数。这些方法一般会计不知道,但作为有点层次的成本会计,必须知道。要知道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环境适用不同方法。&br&4. 再进一步,那就是取得岗位之后的事了。熟悉了解一下本厂的工艺模式,和工厂内部物流。为将来进一步成本分析和控制打下基础,进而成本预算。做好上述4点,方称得上一个合格的成本会计。充分了解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及价值形成过程,有利于财务分析能力的增强及将来的成本拨弄及......&br&工厂成本会计是一项事业,不仅仅是一个岗。这么说吧,哥们到现在都没做过总账,从材料会计到成本会计到成本经理到内审经理到公司……,一直做过来,还8错。呵呵~&br&再补充一点吧,上述4点足于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成本会计,下来的日子里需要了解企业内部物流的管理。对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理论许多文章。花功夫研究之(这时候大学背景和非大学背景将分流,许多文章应用了统计学和微积分等高数知识,许多人就此不得其门而入)。针对本企业的价值流特点参与内部体系的建设,哥们一直认为好的成本控制不是实际VS标准,而是从体系上整体对物流成本、在产品经济数量的全面规划。这时候你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成本经理。到经理之后如果你还精通税法人脉不错再加上运气还好,那就尝试着找个生产企业做财总吧。从实务的层面上看,一个CPA是搞不过这么一步步扎实走过来的人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还能混个CPA,大善!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可能有点难度了。哥们是入伍前就考下来的,不在此范围之中。
成本方面的会计工作在中国企业一直都是被过低估计的行当。现在稍微好一点点,有些企业甚至设立了成本经理岗位。 生产企业的成本首先是核算,核算准确才谈得到分析和控制,进而规划。(当然“准”是相对的,会计的整个核算工作充满了对价值的估计,这点具体…
&p&一、“本年利润”&/p&&p&会计科目,也叫会计账户,这里“账户”的概念,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银行账户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具有存储的功能。可以往里面放东西,也可以从里面拿东西出来。&/p&&p&“本年利润”也是一个会计账户,它的作用就是,统计或者汇总每个月的利润。比如1月份,公司收入是100万,成本是70万,费用是20万,那么算下来利润是10万,这10万就计入到“本年利润”科目中。(不考虑税费)&/p&&p&相关会计分录如下:&/p&&p&借:收入 100&/p&&p&贷:成本 70&/p&&p&贷:费用 20&/p&&p&贷:本年利润 10(如果是亏损,就计入借方)&/p&&p&做完这笔分录后,当月的收入、成本、费用账户都已经结转到了“本年利润”账户里面了。也就是说,收入账户、成本账户和费用账户等损益类账户都已经清零了,没有任何残留。&/p&&p&然后下个月,又开始产生新的收入、成本、费用,然后月末再做一次结转,再清零。&/p&&p&如此每个月的利润都这样做结转,到了年底,一年过去了,所有的利润都结转到了“本年利润”账户中了。&/p&&p&年底的时候,或者第二年年初的时候,再做一笔结转,把“本年利润”账户里的金额结转到“利润分配”账户里面。这样“本年利润”账户就清零了。所有的钱都放在了“利润分配”账户里面了。假设一年下来,每个月赚10万利润,共赚了120万利润&/p&&p&会计分录:&/p&&p&借:本年利润 120&/p&&p&贷:利润分配 120&/p&&p&为什么做这样的结转,看起来转来转去挺麻烦的,其实就是为了更清晰一点,就好像企业,在银行开了很多个账户,不同的账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买银行理财,专门开一个理财账户,给员工发社保,开一个社保账户。就是这个道理。不必太纠结这个。&/p&&p&&br&&/p&&p&二、“利润分配”&/p&&p&“利润分配”账户,用来统计或汇总一个会计年度的利润。注意跟“本年利润”账户的区别,“本年利润”账户是用来统计每个月的,而“利润分配”是来统计一个年度的。&/p&&p&简单用数学公式表示一下就是:;“利润分配”账户金额=12个月的“本年利润”账户金额之和。&/p&&p&“利润分配”,从这个账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个账户里面的钱,企业可以用来做分配,或者说使用。那么企业用赚来的钱做什么呢?无非是,要么自己存起来用于未来的发展,要么给股东分红。基于企业不同的目的,“利润分配”这个账户下面又开设了几个子账户,或者叫二级科目。这些子账户就包括“未分配利润”、“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盈余公积补亏”。&/p&&p&因此,从这样二级科目的名字上,就能看出利润分配的用途。&/p&&p&一般结转“本年利润”这个账户的时候,先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中,即上面第二个分录,可以写成:&/p&&p&借:本年利润 120&/p&&p&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p&&p&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未分配利润”其实就是“利润分配”的子账户,它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写的“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p&&p&三、盈余公积&/p&&p&“盈余公积”也是一个账户,国家有规定,企业赚了钱,不能都花出去,要留一部分,存起来。所以,根据国家要求,计提的盈余公积就叫做“法定盈余公积”。另外,如果股东要求企业除了法定公积外,再计提一个公积金,就叫做“任意盈余公积” 。&/p&&p&因此,可以看到,“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就是“盈余公积”这个账户的子账户或者叫二级科目。&/p&&p&那么,“盈余公积”账户里面的钱从哪里来的?&/p&&p&答案是:利润分配。&/p&&p&上面说过,“利润分配”这个账户里面的钱,企业是拿来使用的,其中一个用途就是计提盈余公积。比如企业要计提10%的法定盈余公积和5%的任意公积,会计分录可以写成:&/p&&p&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br&120X10%=12&br&&br&  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120X5%= 6&/p&&p&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2&br&&br&     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6&br&&br&做完这笔分录后,钱就从“利润分配”账户中,转到了“盈余公积”的账户中。&/p&&p&可能会注意到这样的问题,上面我们说了,“利润分配”下面有多个子账户,而且钱一般是放在“未分配利润”这个账户里面的,可上面的分录,钱是从“提取盈余公积”账户中转走的。其实还有这样的一笔分录:&/p&&p&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8&br&&br&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2&br&&br&   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6&br&&br&这笔分录,可以理解成,钱先从“未分配利润”账户中,转到“提取盈余公积”账户中,然后再从“提取盈余公积”账户中转到“盈余公积”账户中。&/p&&p&整个的流程,就跟企业银行转账一样,从一个银行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p&&p&&/p&
一、“本年利润”会计科目,也叫会计账户,这里“账户”的概念,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银行账户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具有存储的功能。可以往里面放东西,也可以从里面拿东西出来。“本年利润”也是一个会计账户,它的作用就是,统计或者汇总每个月的利润。比如1…
&p&这个对初学者来说确实蛮烦的,其实把体系梳理清楚还是很好理解的。&/p&&p&对任意一个报表科目的会计处理可以分为两部分,即&b&初始确认&/b&和&b&后续计量(包括确认的终止)&/b&,知道了每个科目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过程中怎么做分录,你的会计就神功初成了。成本法和权益法是对&b&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b&的两种方法,这是第一个要牢记的地方。初始确认的时候主要关注点是按账面成本还是公允价值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怕你搞晕,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两者本质区别是体现在后续持有期间的会计处理上。&/p&&p&&b&区别一:适用范围&/b& 注意下图只是一般情况,不讨论协议安排下的特殊情况&b&(更新:目前根据14年修改后的准则持股比例20%以下的股权投资已经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账)。&/b& &/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20db9a0874cdd44222f8_b.png& data-rawwidth=&417& data-rawheight=&1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7&&&/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2d113faec235dcceb577b_b.png& data-rawwidth=&689& data-rawheight=&2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2d113faec235dcceb577b_r.png&&&/figure&&br&&br&&br&&p&&b&权益法:&/b&适用情况是对&b&合营、联营企业&/b&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通常占股在20%~50%。
&b&成本法:&/b&适用情况为能够实施控制的企业或者是子公司(即占股在50%以上)。
=====================================================================
介于底下留言中有个钻牛角尖认死理的说我这里写20%、50%股权比例是错误的,我不想把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就再强调下好了,我已经说了是“通常”、“一般”是这个模糊范围,实务中还是实质重于形式地来判断。原来只是觉得这个是常识,同时方便理解,就没过多强调,但万万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因为知道1+1=2就到处炫耀的。最可笑是还上纲上线,抢占道德制高点,笑。。&/p&&br&&p&&b&区别二:对投资收益的处理&/b& &b&成本法&/b&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是&b&收付实现制&/b&,被投资企业宣告发股利的时候我才确认投资收益,不管其是盈利还是亏损。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除非增加或减少了投资,不然一般不会调整。
&b&权益法&/b&对应地你可以理解成是&b&权责发生制&/b&,只要被投资企业年终有了利润,不管其分不分,我都按照我享有的份额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亏损就反过来做)。当然如果和联营、合营企业有内部交易的话还要抵消,这里就不展开说了。&/p&&p&&b&成本法&/b&会计处理:
被投资单位宣告或派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p&&p&&b&权益法&/b&会计处理:
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收到分红时: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被投资单位分红时,资金从公司流向了股东,即被投资公司的净资产减少,而权益法的本质是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要反映我在被投资企业享有份额的价值,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减少,那我享有的份额的价值相应地也减少,所以这里又要贷记一笔损益调整。)&/p&&p&合并报表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以成本法为基础,因为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一般都是能够实施控制的,这种情况下都是成本法。&/p&&p&PS:其实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晕的,主要是要区别入账价值是按付出对价的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如果你能把知识在脑子里梳理成体系,也是很好理解和记忆的,看看下图你会发现后续计量中不管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他们在初始确认的时候都既可能是按账面价值也可能是按公允价值。方便记忆的话,其实就是除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某些情况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按历史成本入账,其它都是公允价值&/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ad6c612eb8737ecc4cab16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ad6c612eb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ap 生产订单入库数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