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海底捞的服务态度真差差呀,到那里,都说去找别人,其实都在玩手机,好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了解互联网和身边世界的窗口","permission":"COLUMN_PRIVATE","memberId":1164404,"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关于互联网和世界的种种","urlToken":"edtall","id":934,"imagePath":"f6fdf0df86dcbaadb132d1.jpeg","slug":"edtall","applyReason":"","name":"互联网与你我的世界","title":"互联网与你我的世界","url":"/edtall","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18156,"avatar":{"id":"f6fdf0df86dcbaadb132d1","template":"/{id}_{size}.jpe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f6fdf0df86dcbaadb132d1_l.jpeg","articlesCount":398},"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lastUpdated":,"imagePath":"","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summary":"《关于融资》
","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1164404,"publishedTime":"T16:50:05+08:00","sourceUrl":"","urlToken":,"id":193210,"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第四次合集","url":"/p/","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934,"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author":{"bio":"微信公众号见个人说明","isFollowing":false,"hash":"642e40fd8c4dcac56f20b","uid":16,"isOrg":false,"slug":"edtall","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可能是知乎最值得关注的老诗人。微信号qiongguihao,请说明来意,只说“你好”得不到回复。知乎外的个人表达,请看微信公众号:weixinsunzhichao。个人言论和所在公司毫无关系。","name":"孙志超","profileUrl":"/people/edtall","avatar":{"id":"b7efa946b457fc271fe7d4a78e06e60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memberId":1164404,"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269737}],"title":"第四次合集","author":"edtall","content":"《关于融资》《关于风险投资》《关于职场》《关于红楼梦》","updated":"T08:50:0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collapsedCount":0,"likeCount":1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0,"height":0},"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edtall","name":"互联网与你我的世界"},"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3,"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6:50:05+08:00","url":"/p/","lastestLikers":[{"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5bdb41c6a286bb275ac87e","uid":437500,"isOrg":false,"slug":"kai-jiao-5","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李凯","profileUrl":"/people/kai-jiao-5","avatar":{"id":"v2-ec5f4c826f268a2fe745f0","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不忘初心,方得始终。","isFollowing":false,"hash":"467b3bc64d16dc156eacc","uid":883100,"isOrg":false,"slug":"luojier","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罗杰儿","profileUrl":"/people/luojier","avatar":{"id":"99a3bcc54cc6ee6c0173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做游戏的","isFollowing":false,"hash":"d20eda3fdf1f81bb6faf226","uid":72,"isOrg":false,"slug":"zheng-lei-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郑磊","profileUrl":"/people/zheng-lei-7","avatar":{"id":"v2-4e2a401cd3edc13f7e5bedffc8c879b8","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3ddb07a484ace6a27d1e","uid":56,"isOrg":false,"slug":"zuo-wu-zha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左武张","profileUrl":"/people/zuo-wu-zhang","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一直潜水,兴致来了就写点","isFollowing":false,"hash":"bf05b00a80fef8f55b24","uid":84,"isOrg":false,"slug":"jiang-nan-song-4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江南松","profileUrl":"/people/jiang-nan-song-47","avatar":{"id":"a2f916c658d1fa5f84887cff99aa6389","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关于融资》
","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微信公众号见个人说明","isFollowing":false,"hash":"642e40fd8c4dcac56f20b","uid":16,"isOrg":false,"slug":"edtall","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可能是知乎最值得关注的老诗人。微信号qiongguihao,请说明来意,只说“你好”得不到回复。知乎外的个人表达,请看微信公众号:weixinsunzhichao。个人言论和所在公司毫无关系。","name":"孙志超","profileUrl":"/people/edtall","avatar":{"id":"b7efa946b457fc271fe7d4a78e06e60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edtall","name":"互联网与你我的世界"},"content":"作者:蓝渝(TCG手游创业者)《炉石传说》爆红,CCG、TCG这两个游戏缩写快速的在玩家群体中流行起来,大有不识TCG枉为老玩家的势头。事实上,CCG(Collectible\ncard game)或TCG(Trading card game)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其中文准确译名应为“集换式卡牌游戏”。在传统的游戏模式中,玩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稀有度不同的纸质卡牌,并根据不同的规则将这些卡牌组合起来进行对战。和传统的跑团游戏(TRPG的早期形式)比起来,TCG规则相对简单,对玩家的要求也低,更重要的是,节奏明快(‘只要’30分钟左右就可以对战一局),不需要太多的人也可以进行游戏(最少两人即可)。以网游作比,这简直像是英雄联盟和UO(网络创世纪,最早的图形网络游戏)之间的差距,因此从其代表性作品——万智牌(Magic the Gathering)——自1993年发明以来,便迅速的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之后随着西风东渐,也逐渐普及到亚洲并迅速风靡了日本,港台和大陆地区)。TCG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正如老话所说,一百个玩家会有一百个解答。在有限规则内的无穷组合对智慧的考验,稀有卡牌的收集和交换,比赛中取胜的快感,打开补充包(booster)获取随机极品卡牌的愉悦,甚至是旁观别人的对局带来的乐趣,都是令人沉醉的。而随着TCG发行公司组办的大型赛事逐步国际化,专业化,更是出现了专业的牌手,这些牌手从以万为基数的玩家中脱颖而出,攫取各种赛事动辄以万美元计的奖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成功更代表着游戏乐趣的极致性。探究本质,或许TCG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然而在这里我只想说其中一点:逻辑和随机性。不知道是否是人的本性,所有成功的游戏多少都带着一些赌博的因素。以万智牌为例,无论是抽取补充包的随机性,还是战斗时候抽牌掷骰等各种行动模式都具备强烈的随机性。然而,所有的随机都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万智牌厚厚几十页的玩家手册和裁判规则恰好证明其也是此类游戏中的佼佼者。强力的规则带来的是对规则的合理运用,逻辑严密的人自然能够在相同的随机数影响下获得更多的胜利机会;同时很自然的,天生幸运为负的玩家无论如何安排逻辑也会面临各种困境。无疑,战斗中胜利,获取稀有卡牌都会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不过,每个冠军的背后都隐藏着更多的失败者,高稀有度的卡牌也必然伴随极低的获取几率。玩家们很快就从游戏规则中找到了心理平衡的新逻辑:“我们卡组的强度是一样的,他的运气比我更好,总是能抽到关键牌’‘据说每一箱补充包的第三行第四包一定会有最好的稀有卡牌’‘这次比赛我总是遇到克制我的对手,下次我需要在抽签时更虔诚的祈祷。”从制作人的角度看,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玩家一个“坏运气”的印象,而在胜利时则赞扬玩家的逻辑能力在此类游戏中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方式。因为这样你只需要保持游戏规则的相对严谨和一定的随机性就可以把相当数量的情绪控制留给玩家自己去脑补,而非绞尽脑汁的进行游戏内容的全面设计和推演。《炉石传说》在这一点上似乎更强调随机性,因为他希望给予玩家更多的快乐,而非被击败的挫折感或者智商不如他人的低落情绪。当然,也有人不买这个单,因为在规则和随机性之间的平衡之间取值时,总有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商被低估,也会有人认为这样的随机性还不够(“这个游戏太难了。为什么不干脆丢骰子决定胜负”)。随着《炉石传说》的流行,TCG在移动端设备上必然迎来快速的发展期。无论出现什么样背景和内容的产品,在逻辑和随机数之间,玩家一定会有更多的选择。------------------------《天朝玄学广览》这一专题收集各类粉丝的来稿,展现自己所处群体的喜好和现象。了解文化众生,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欢迎大家为此专题投稿,联系方式:微信qiongguihao。","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7:20:34+08:00","url":"/p/","title":"《天朝玄学广览》第四:TCG的逻辑和随机","summary":"作者:蓝渝(TCG手游创业者) 《炉石传说》爆红,CCG、TCG这两个游戏缩写快速的在玩家群体中流行起来,大有不识TCG枉为老玩家的势头。 事实上,CCG(Collectible\ncard game)或TCG(Trading card game)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其中文准确译名应为“集换式卡…","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1,"likesCount":5},"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微信公众号见个人说明","isFollowing":false,"hash":"642e40fd8c4dcac56f20b","uid":16,"isOrg":false,"slug":"edtall","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可能是知乎最值得关注的老诗人。微信号qiongguihao,请说明来意,只说“你好”得不到回复。知乎外的个人表达,请看微信公众号:weixinsunzhichao。个人言论和所在公司毫无关系。","name":"孙志超","profileUrl":"/people/edtall","avatar":{"id":"b7efa946b457fc271fe7d4a78e06e60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edtall","name":"互联网与你我的世界"},"content":"不知不觉中,发现已经回答了大量人生相关的问题,我想,以后应该不会再回答了。这些看不到尽头的问题,剥开一层一层心思后,通通都是对人生的困惑与挫折。而形形色色的问题汇总成一句,依然是那句——“你怎么知道自己选择是对的?”我曾经试着回答过好几次,但现在回头想想完全思考错了方向。如果今天是我们存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天,我们每天忙着追求的,财富、名气、地位……恐怕没有人会在乎,我们恐怕在乎的会是关系,跟父母、跟孩子、跟配偶、跟亲人的关系;或是在意关系不圆满,他觉得对不起别人、想跟某人道歉。人生走一遭留下什么?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所有生命尽头的人可能都会关心这些事情。既然所有的人都这样,这应该才是真理。总有一天我也会走到人生尽头,回顾这一生时,我怎么去看待我的人生?也就是说,在我做选择的时候应该要听从内心的召唤。人生的答案,并不是光靠思考就能找到的。每一次的思考都深具无形压力,这个可以吗?那个我做得到吗?万一找不到自我认同,是不是我就失败了吗?很多看似杞人忧天的想法,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在当下,多重视自己的感受,创造自己的人生。“长大”并非在18岁生日那天就会奇迹般地发生,它有时是道繁复且冗长的程序。选择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益发觉得,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做的选择,才决定了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平常在饭桌上、在论坛上、在微信上聊天时,或者躺在床上、走在路上时,都不会决定你是怎样的人,当好不容易你的人生混了这么久了,终于达到一个关键时刻,压力很大、非常两难的时候,你做了什么决定才会证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是会壮烈成仁还是变成汉奸,就在这一刻的抉择。所谓的纨绔子弟,拿着父母钱挥霍而同时却又抱怨父母,最终回首往事,可以说是“当有选择时,做了每个错误的决定。”因此平淡生活当中的选择并没有改变本质,而面对困难抉择应该非常珍惜,因为它正在决定你是个怎样的人。以下为知乎回答及专栏文章中与人生相关的部分内容,辑录汇总——《那些年,我们受过哪些误导教育?》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无论看什么都要用正确错误来判断。太纠缠单一的结果,说明只装着小道理,而失去了大道理。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 我们的教育往往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使个人无法将自身作为一项整体的过程来加以了解。就像为什么有嫉妒,因为对于达不到的事情痛苦,如果能够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你就不会那么的痛苦了。无论是本我还是超我都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自己才是自己的老师。我们不应该依赖于任何权威,也不应该屈服顺从任何事物。否则我们将陷入应有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的痛苦漩涡之中。最难的,不是找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达成正确的答案,而是摈弃掉外在的眼光,做一个独立的灵魂。《内向的人,从事需要很好地与别人打交道的职业一种怎样的体验?》当然不会有什么影响了。我这么一个死宅现在要见一堆人……宅到什么程度呢?过去5年的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十一、中秋……一切节假日都呆在家里,请注意,是门都没有出过的意思。双休日如果没有安排也从来不出门。但该出门的时候都还是会出门啊~~~独处有两种,一种叫solitude,有着孤独感,因其人生际遇,倾向于“隐居”、“躲藏”;而另一种独处叫alone,倾向于“独白”、“独自”。众所周知,外向的人从跟人群在一起而得到活力,这跟内向的人“从独处得到活力”相反。外向的人如果独处的话常常会失去活力和觉得无聊。如果有机会,外向的人会跟别人说话,而不是独自坐在那里思考。外向的人喜欢跟人在一起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跟人一起的活动。相反,内向的人从独处得到活力,跟别人相处时会精疲力竭。即使他们有社交能力,还是会避免出席社交场合,因为跟人在一起会失去活力。好吧,我就是那种超级内向的人……那么如何工作呢?很简单,把火力全部集中在小范围、小群体的交流中,不指望在大活动、大聚会中获得收获。事实上,一对一交流的时候,内向者并没有任何劣势。在事前做好万全准备的人,达成目标的机率比较高;会倾听比会说话重要,有效沟通的前提是能理解他人并听出问题所在;专注于内容、以目的为导向的对话,才能够解决问题;即便没见面,一封有说服力的电子邮件,有时比当面会谈反而能快速推动案子。很多人认为与人打交道就是很会侃侃而谈、把一群人逗得哈哈大笑,或最起码说话很溜。但其实项目上的沟通,并不需要你多外向、多能不断说话、多能跟所有人瞬间打成一片。就算是内向沉默的人,把握住几个重点,也一样能沟通无碍。理性的强大之处,就在于:第一,它可以驱使你做你并不那么主动愿意做的事情,因为“它需要去做”;第二,做天生并不擅长的事情依然可以在实践中找到技巧;第三,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促进事情的完成和进展;第四,可以自我完善和弥补缺陷。比如说,内向者经常参与社交之后,最先学会的两件事,一定是——1、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2、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与独处时面对自身不同,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自然会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但又谦和的态度,因为这是最切实可行的手段。当然,理性并不是一切。纪伯伦曾说过:“你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与帆” ,理性带着我们保持稳定与方向,然而热情会带领我们持续向前。所以,愿不愿意做好工作本身是前提。如果你一点都不想做这个工作,一点都感觉不到成就感,那么你的理性也不会被调动起来。同时,还有另一个事实:看上去喜欢社交的那些交际花并不一定拥有真正的社交。TED演讲者Sherry Turkle如此说,“所谓的社交媒体,其实根本是社交的相反,当我们打开电脑就等于关上我们的门,我们拥有的科技不过是一种假象,创造虚幻的友情、社群与归属感,但当你从社群世界抽离,将会发现我们活在一个令人困惑的世界”。自然,喜欢独处也并不是毛病。尚福尔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有时候,人们在谈论一个独处的人时,会说这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说法就犹如当一个人不愿意深夜在森林行走,我们就说这个人不喜欢散步一样。独处的能力,其实会让一个人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游戏与生活如何平衡?》平衡生活这事很简单。试想生活如此简单的宅男都无法平衡,那爱好众多的明星如林志颖如何平和?控制投入游戏的时间和精力,首要的是降低游戏的优先级,所谓此消彼长。很多时候你持续游戏而不去做其他事情,一定是因为没有优先级更高的事情。把要做的事情写在本上,严格按程序来做,如果自己做不到惩罚,那么找个朋友来惩罚你违反的行为。以上这些其实也需要自制力,但敢于走出第一步,说明还有救。所有治疗戒断成瘾症的手段,除了药物和物理以外,本质上都是用机械化的程式来让你重新找到生活节奏。此外,就算玩游戏,尽量不要碰网游(尤其MMORPG)。网游的设计天生就是基于人的生物本能,尽可能让你沉迷。基本上生活中只要不是非常成功和体验丰富的人,很少能提要到比网游更简单廉价的娱乐,给你带来成就、刺激和社交。网游最可怕的是社交性和定时性。能把你拉出游戏的,可能是兄弟的一次聚会、必须参加的考试。同样,游戏中存在这些的时候,威力一样很可怕。而在玩单机游戏的时候,尽量规定时间而不是内容。千万不要和人比较(这是网游机制的一种)。游戏出了,周围都在玩,不用赶。游戏下一代出来之前能玩到,其实都不能算迟。别人通关了,你没通关、甚至最终也没通关,也没关系。我有一个晚上玩GTA,规定的睡前俩小时内,一个任务都没通过,再觉得遗憾,也必须睡。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你会非常适应这种受控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感叹好玩的事情太多,无法全部体验到。在这种心态下,反而放弃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有更多的经历等待我们去尝试,唯一的区别是游戏都展现在你的眼前,而人生还没有展开。所以,多和人生经历丰富的兄长们交流,认识到人生并非那么单调,优先级就很容易调整了。我有个朋友,没有放过任何好游戏、好电影,同时工作也很多,他能做到的原因是多年前患上了神经衰弱,每晚只能睡4小时,而且是只需要4小时。每天他比我们多几个小时的人生,你的身体吃得消吗?走出单一单调的生活,就会看到新天地。《人生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卡夫卡小说《诉讼》的主人公K和神甫在一间没有烛光的黑暗的教堂里,K什么也看不见,但他仍想走出去。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走,直至走到《诉讼》的结尾,等待他的恰恰是死刑而不是拯救。这样的情景惊心动魄。有时候就是这样,陷入一间黑暗的小教堂,急于知道外面是怎样的天地,而祈望命运,他却如神甫,只露出暧昧的笑容。K的挣扎,用卡夫卡的话来说,就是一只苍蝇的挣扎,他被粘在胶杆上,直到把腿扯掉,完全不能动弹为止。其实死亡不是终点,绝望才是,绝望到不再挣扎。或者有一天,当我们用明亮干净的灵魂刺穿包围着的黑暗和虚伪,如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在高处舞动美丽的翅膀,轻觑这落寞芜杂的人间,再想起当初的挣扎和妥协,当真是渺小的如一只苍蝇。所以庄子云:“朝菌不知晦朔”。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欲语此怀谁与共,鼾声四起斗离离。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应该是穿行于真理的王国与世俗社会之间,传递着真理的鸡毛信,把信仰和梦想抗在肩头,在这个庞大芜杂的世界上生活并且热爱生活。也许就在这时,时间老人正携带着真理或真理的残片溜进了我们的城市和住所。这是我所推崇的生活。解释只是生命本身一件无用的奢侈品。《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对得失看得比较淡然?》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时代,光鲜亮丽又光怪陆离,快速、动荡、碎片化,有太多太多的可能迷惑我们的心智,分明感到无论做什么,真正能留下来细心感受的时间都变得愈来愈少,而城市生活带给我们这些俗世凡人的,更多是日日为生计奔波苦得尘满面、鬓如霜。我看到大家不再谈论文学、谈论艺术、谈论理想、谈论有关青春和梦境的任何话题,仅剩下一颗在行色匆匆的赶路途中被磨砺得渐渐粗糙和麻木的心,然后,我们将其称之为成熟。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的生活是一辈子都要有善行。这是哲学家对幸福的认识。张爱玲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这是作家对幸福的认识。叶延滨说,幸福最真实的存在,往往是人们最没有感觉到的存在,也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痛,无冤无仇,无债无欠,还有个最当紧的,无私无畏。这是诗人对幸福的认识。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西藏人很幸福,他们丰富而充实。而我们的心灵贫乏、萎缩几至干枯。回答人生问题或是心理问题对我而言似乎是困难的,也是潜意识一直有所排斥的。一方面实在是因为自己资历太过浅薄尚不够格,时常自省无法奉献对这世界有用的言论;另一方面,是我深知那些存在心底的诉说还不够清晰,我仍陷在犹疑、彷徨和闪躲中,不知如何进退。或许,直至目前的我,只能认真地接受这种间隔,我所想的,和我最终能写出来的,终究已是千差万别。鉴于题主是一个金融人士,我想有一位你的同行、我的老乡,邹新博士,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坐下来安静地想一想,我要去到哪里?”(其随笔集的自序标题)附全文如下:  一  也许对天马行空式的写作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只是随后中规中矩的行走之路始终未偏离“学术天下”和“经世济民”式的“大”文章轨道。  这种“大”文章的思考原点和初始逻辑,都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和动力紧密相连,亦让我这个幸运的70后,奔跑在日益壮大的中国经济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奋起追赶、勇往直前的大潮中。  这阵大潮前所未有地在中国历史上,掀起了绚烂的朵朵浪花。  我们这些70后惊诧无比地见证了物质的迅速丰富和膨胀,不容分说地经历了世界的决然开放和融合,也豪情万丈地拥抱了思想的集体迸发和洗礼。  在我过往的文字里,绝大部分的主题词是“增长”、“盈利”,以及如何更快、更好地增长和盈利。  而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生命中的主要内容亦恐怕逃不过这些词汇。  二  毫无疑问值得骄傲的是,祖国创造了“增长之谜”,书写着“经济奇迹”,呈现出“中国效率”。  祖国不停地奔跑,不愿、也不会停下,因为我们内心总是很焦急。  焦急落后,焦急自己比别人得到的更少,焦急已经得到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突然失去。  记得很久以前初次去欧洲,我在酒店办理入住时,前台服务人员的慢条斯理给了我“漫长”的等待,使我从骨子里产生了质疑。  他们凭什么拥有这么干净的空气?这么美丽的山水?这么上好的福利?  面对我不停的“Please, hurry up with that!(请快点儿!)”式催促,一脸无辜的服务生仍保持着绅士风度,  “Sir, could you please be a little bit more patient? (先生,请您稍微耐心地等候一下)”。  当时我非常纳闷,这些欧洲人为什么会这么“肉”?  后来去了东南亚,我的天,更是比蜗牛还慢!  那些“慢人”一边慢慢悠悠,一边还笑着对我说,  “先生,开始以为您是韩国人,看您这么着急,就知道您一定是中国人了!”  当时我对这句话并没有上心,直到有一天,与一位知名的爱国老华侨用餐,其间我们亦谈到了“中国速度”。  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祖国实在是走得太快了,真的需要慢下来,静下来,好好思考……”  三  是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似乎已彻底遗忘了“慢”和“静”这两个字。  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忙忙碌碌的中国人又日益苦恼于,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迷茫、失落和一种说不清的抑郁?  危机感,这个曾经离我们那么遥远,而如今又如此刻骨铭心的字眼,可能是当下正在经历深刻社会转型和缺乏全面心理建设的中国人的集体感受。  无论你“富有”或者“贫穷”,不分你“成功”或者“失败”。  因为着急,我们已习惯了对一切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走捷径、做快事,揠苗助长、无视自然亦在所不惜;  因为快速,我们没有时间对话、沟通,彼此的心理距离和随之而来的误解越来越大、愈来愈多;  因为喧嚣,我们不断地提高了嗓门,却仍无法聆听清楚各自内心的声音和召唤;  因为奔跑,我们来不及反刍、消化,各种显性、隐性的病症正在侵蚀着躯体和头脑的健康;  因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眼模糊了所有的是非标准,无数次触碰道德的最底线。  或者如那句令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话所说,如果走得太快、太远,我们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四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也曾经无法免俗地被这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焦虑症无情地折磨甚至是吞噬。  虽然我也经常通过诸如音乐、电影、健身和旅行等方式来竭力排解,但可怕的是,一回到现实世界,就又被迅速卷进这个漩涡。  有一天实在太累了,我就在那台熟悉的台式电脑上,随意敲打出当时的心情和感悟,于是就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大文章”的“小文章”,甚至是发散式的只言片语。  后来智能手机的出现,让这种随意敲打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随时将迸发的无数灵感记录在案。  借助微信(Wechat)平台,我又把这种连续而又呈碎片状的思考配上业余拍摄的小图片,与我的朋友们分享。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似乎越来越接近那位长者曾经对我说的“慢静”境界。  这种逐渐的宁静与平和,赐予了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从容与力度,亦给了我莫大的快乐和成就感。  我对这些赐予我宁静与平和的文字精灵,由衷地充满了感激之情。  五  令我受宠若惊的是,我那些可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告诉我,他们也喜欢上了这些文字,并大力鼓励我结集成册出版。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就像自己对博客、微博等快、短媒体多少有点心存抵触,把自己内心的私密空间袒露于陌生的大庭广众之下,是否合适?  因为我写这些小文字的本意,在于思考、倾诉或者宣泄,为自己的身躯和头脑做定期打扫,以尽可能地不让自己迷失,同时在有限的朋友圈范围内分享这份宁静与快乐。  但是他们真诚地告诉我,  “你的确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文字,因为忙忙碌碌的中国需要这种文字和思考。”  于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灵,抱着一种简单的态度,我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整理这些鲜活的文字。  我惊喜地感受到,整理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发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在这些文字中,我试图回答的首要问题或者说我想串联的思考主线是:  成功是什么?成功又该被如何定义?  六  在物欲极度膨胀的今天,欲望很容易被当做理想,成功很容易被理解成官名利禄、权位钱势或者纸醉金迷。  一日,接到某杂志社的约稿电话,为此我专门去买了一本其最新出版的杂志。当中有篇主题文章,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京城某知名的“花”。  从头到尾,该“花”唯一的话题,都在大谈她的那些带到拍摄现场、昂贵的全球限量版手包,每个肆意张开的毛孔都散发出刺鼻的俗气。  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该杂志记者的笔端,流淌着极尽羡慕、谄媚和追崇的低级气息,并直呼其“花”为“中国名媛”。  虽然据说他们的杂志卖得很火,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和这些不是“媛”的“中国名媛”站在一起。  实际上,金融职场的这些年,使我能够幸运地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尤以各路、各层“精英”为甚。  但那种在中国被简单却普遍定义的成功光环,很少真正打动过我。  那些看似平凡的善良、坚持和悲悯,才是令我愈发真正尊敬的。  诚如杨绛先生所言,“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努力拼命寻找,但生命中更多的是错过,而不是遇见。  后来发现,原来我们当初没有转身,忘了停下,不会回头。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狭隘的成功定义和观念极易将我们引入歧途。  正确认识成功,的确需要心智的不断历练和成熟。  七  今天,我对成功的理解是:  只要你的菜肴比昨天做得好一点,你就该享受成功;  只要你的孩子放学回到家,突然主动帮你打扫卫生,你就会理解成功;  只要那位一度被你视为势不两立的竞争对手,微笑着走过来与你真诚握手,你就要接近成功。  而事实上,只要你有一天恍然大悟,原来成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自我嘲讽并且自我超越的过程,你就已经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这个不断认识和淬炼的过程,贯穿在我对所有事物和人物的观察、思考与写作当中。  时至今日,我非常感激当时决定放弃出国留学,而留在国内的选择。正是因为这个选择,使我有机会、有时间见证了这么多的五光十色和心理变迁。  若不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当初不知何故,没能给我提供“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我可能已经在国外某知名大学深造后,现在正在为“就业难”伤透了脑筋。  后来,英国大使馆的官员因为工作关系来访,我无意中说起了这段经历,他们笑着对我说,  “我们当时实在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有时,生命中的“无心插柳”就是这样,能给默默耕耘的你,带来很多“惊喜”。  八  我为这本随笔集精心挑选了自己在过去十四年里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写过的各种文章共计80篇。  首先要声明的是,书中的每一个文字和想法,都是基于我个人的思考,完全与我所供职的公司无关。全部文责当然由我个人承担。  这些文字,对于我这个本该“正统、正经”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剑走偏锋、旁门左道甚至是叛道离经,但她们就像鲜活的日志,记录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真实自己。  基于此考量,我保留了当时原始的思考和写作状态,即便对于很多已经发表过的章节,亦以那些可敬的编辑们修订前的版本为准。  我的这些思考和写作,发生在旅途中、候机室甚至是洗手间。  思考虽然持续发生,但灵感稍纵即逝,及时的记录和还原应该更能接近自然与真实本身。  说实话,在现时深处变革状态的中国,做一个处处批判的愤青并不难,难的是做一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建设者。  因此,在各种环境的写作过程中,我都尽可能保持客观、理智、投入的头脑和笔触。  因为个人经历和事情本身,一些文字提及了一些人包括一些“名人”,我在整理时亦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不仅仅缘于,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和思索,更因为我抱的是一份“对事不对人”的简单、干净心态。  同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有些文字初始就是用英文写成的,亦原貌呈现,但都附上了在下认真的中文翻译版本。  九  为方便大家阅读,我将此书分为“静品生活(A taste of life)”、“读书考世(Reading of the world)”、“行走身心(Walking around the globe)”、“说文解艺(Comment on diverse art)”以及“新声新事(Voice of a Chinese)”等五个板块。  确切地说,是五个片段或者五幕舞台剧。因为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尽情上演着属于自己、也属于大家的生命故事。  每一幕的文章基本上按照我写作时间的倒序,进行排列。除了最后五篇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文章,因为考虑到中国改革的逻辑连贯性,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站在今天看历史,或者站在今天看未来,的确更有利于我们看清混沌的自己和世界。  如今看来,当年的很多文字显得那么稚嫩、生涩甚至是笨拙和矫情,但她们记录了我真实的成长历程,所以我很乐意原封不动地加以保留。  此外,我为这些文字配上了业余拍摄的一些小图片。这些小照片的角度、取景以及光线,体现着在下对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的理解。  这些图片里的人尤为令我喜爱。  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自然里面,人也是伟大的;人之所以成为最大的风景,是因为我们都在行走,而且带着明确的方向感。  十  关于本书的题目。《坐忘·知行》,其实就是我在微信上的名字和签名。  “坐忘”意“禅”,语出《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意为,忘却自己的世间形体,抛弃自己的所谓聪明,摆脱各种有形无形的束缚,成就生命里开化的心智,这就叫做“坐忘”。  “坐忘”也是中国茶道中的一种法门,即“静坐品茶,心如止水”。  “知行”则是我的毕生追求,因为生命注定我们要不停行走。而“坐忘”就是为了让自己沉静到地面,让心灵和头脑纯粹思考,想一想自己要去到哪里?  我渴望做一名“坐忘”的思考者,并梦想成为一位懂得生命方向的“知行”人。  十一  诚挚感谢那些爱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没有他们的鼓励与肯定,本书的付梓出版全无可能。  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的戴硕先生及李融女士,感谢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China Heritage Fund)的丘筱铭(Happy Harun)女士,感谢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高翀先生。他们的辛勤付出和中肯建议,使这本随笔集能够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和品质呈现在您的面前。  我还要衷心感谢微信,她的出现,使我们人类彼此之间的距离缩短。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我丝毫未敢奢望这些无心插成的“柳荫”,能为您带来些许思考和启示。  只真诚地祈愿,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能有幸通过这些透着书香的文字,在这个繁忙的世界里,与您一道完成一次关于生命和方向的对话与旅行。  还记得很久以前,我假装文艺青年的样子,傻读海子的诗,但其实对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直似懂非懂。  此刻,请允许我将,于今年初春的北京,模仿他的一段文字,来作为本书序言的结束。  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行走,观赏,静坐冥想……享受面朝大海,虽然春还未暖,满眼鲜花已开。  Spring in sight, happiness around the corner.  邹 新《我们创业的坚持被嘲笑了怎么办?》道理是很简单的,但多数人问问题都不是真的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得到“支持”。就像我前面某篇文章说过股权平均是大忌,但最近碰到的团队依然股份平均,我建议他们解决这件事的时候,他们说,最快开工才是重要的。“坚持”并非就是“胜利”的翻版,它绝不是万能的。在众多坚持者中,有成功的,也有一事无成的。后者不一定比前者少。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是片面的。孙燕姿的歌绿光,说的是北欧神话中,如果看到绿光并许下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所以盖茨比天天盯着窗外的绿光。给予自己希望又无限执着下去,也许你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但不是达成目标的盖茨比。做成事情,需要能力、方法、意愿,缺一不可。缺少太多导致失败的例子实在太多,不值一晒,但能力、方法欠缺,只有意愿的情况,总会吸引大家的目光。不惧怕嘲笑和做正确的选择是两件事。不仅仅创业,任何特立独行,坚持自己主张的事情都免不了受到嘲笑。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那么一群人在笑你,在不加任何思索的否定你,这些人大多数都很保守,有的是生来就没有梦想或者被打击得失去了梦想,也害怕别人拥有梦想,别人的奋斗让他们感到惶恐。从某种意义上说嘲笑你梦想的人越多,你的梦想越有潜力,不一定是成功的潜力,也可能是失败的潜力。在创业路上也少不了别人的讽刺。不要去解释,也没必要争辩,把你所要做的做出来,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但抛开任何人的眼光,你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对自己更负责任的问题。曾李青说过,以下几种情况投资失败概率较高:一是跨行业创业;二是核心能力不足、团队综合素质不高;三是创业团队还没等产品做出来就搞内部分裂;四是大学生创业;五是创业时同时做两到三个产品;六是股东利益不均衡;七是创业团队盲目乐观;八是创始人太高调,过早在媒体上曝光。这些都是血淋淋的现实,需要正视。创业失败(或挫折)并不全是坏事,关键在于是否从每次创业失败或者挫折中反思和总结,并形成创成业的套路。创业如同赌博,赌注越大,风险越高;赌龄越高,赌瘾越大。赌博的胜负不可知,创业的成败也只可预料却不可知。所以,创业只能在权衡自己可支配的资源优势之后量力而行,切忌盲目下“赌注”。最好是用100%的能力,去做70%的事情;不要用70%的能力,去做100%的事情。然而大多数初次创业者几乎都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往往会用70%的能力,去做100%的事情,因而,创业企业凶多吉少,企业失败率远高于存活率。踏上创业路之前,创业者的信心来源于对创业及其资源、项目、商业模式及团队的认识、分析、判断和展望;来源于对以往从业经验和能力的认可。但这自信心往往是感性而脆弱的,甚至是盲目的。真正开始创业以后,就不难发现,理性而持久的自信力来源于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创业困难,突破创业瓶颈;来源于在员工努力下,项目逐步运转起来。很多创业企业中途夭折,并不是因为创业项目不可行,而是因为创业者的自负所致。自负型创业者总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想去做,直至企业面临崩盘时,才发觉虽然自己每一天都在忙碌,但是自始至终没有做成一件事。创业者的自信固然重要,然而,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所以,在介入创业之前,除了要弄清楚自己所具有的优势、所存在的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和问题之外,更要搞明白“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理想结果和最坏结局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越是清晰化,创业道路走得越是顺利;相反,如果这些问题还稀里糊涂的,就急忙去创业,那么,必然会致使自己不但不知道创业是怎么输的,而且也不知道创业是怎么赢的。如此,即便是赢了,但赢的时间也会太长。80%以上的创业者总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所以,他们屡战屡败,总是难以创成业,甚至很难摆脱失败的阴影,更谈不上吸取经验教训,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了。其实,创业失败并不可怕,最为可怕的是不可能从失败当中明白要达到创业成功的“道”。游戏创业者容易产生的错觉可以概括为四句话:1.我不要工资,可以控制成本;2.我觉得我这个产品有特点,是细分市场;3.别人的产品火了,我和他一样所以我也能火;4.因为我做这个产品很辛苦,所以玩家能感受到我的诚意。这四大错觉,大家随意感受下。如何避免过于偏执,最重要的是放下心态,放下执迷,尽人事,听天命。创业如同恋爱。第一次恋爱,因新鲜好奇,带着探究神秘爱情的热忱,两个人走在了一起,在品尝了磕磕碰碰的相处后,保鲜期一过,激情已退,最后几乎都以性格不合等告别了初恋。带着初恋所得的经验及标准,又匆匆开始了第二次恋爱,尽管带着经验与对方共度磨合期,但过半数的人却又因经济实力等告吹恋爱。经历两次失败恋爱之后,终于看透了爱情的真面目,随之进入了蓄势待发的阶段,只有时机成熟了,才进行第三次恋爱。人生还长,怕什么。手机上打字太累了,不去展开说了。最后只有一个建议:像你们这种情况,往往会吸引来一堆不负责任的天使投资人,被你的“精神打动”,给你一笔小钱支持你,然后静待你失败,因为他只需要1%的成功率。我不会把现实刻意涂抹得一团漆黑,也不会为创业者提供虚幻的美好。构筑虚假理想的伪现实主义最为有害。我宁愿让大家失望,也不提供虚假的希望。坚持与否,请自己判断,并坦然接受。《如果活着就是为了给别人打工,那活着有什么意义?》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不同思想阶段的人之间是很难对话的。有的回答者见山还是山,而询问者山都没有看过,如何对话?最关键的是,当一个人未见过山却认为自己看尽了群山的时候,对话是没有用的,只能断喝,或者等待其渐悟。如果说道理有用的话,人世间就不会有任何冲突了。为什么人年轻的时候要接触社会,要增加阅历,甚至走出久居的城市,体验不同的生活?因为年轻时,正是同辈群体价值认同中的阶段性选择,更是探寻人生真谛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走出自己狭隘的认知,有助于青年人在路途中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幸福人生的本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回归后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进行人生抉择。从题主对问题的描述——“想当年,莫扎特都穷困潦倒,但人家好歹有音乐啊。但那些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打工,忙忙碌碌,操劳一生的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又或许他们没有追求,我就是替别人想太多,瞎操心。但,人生就这么过去了,总感觉不值得。很多世界上的事都没见识过,就那么离开人世了,而其所拥有的一辈子时间,大部分都用来为别人打工了。”很显然可以看出,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幼稚状态,不可能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就能增加领悟的。文艺工作,难道不是为了服务于众生?为自己服务是庸人,为所爱的人服务是凡人,能为芸芸众生服务,不仅仅是情操的表现,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层级之后的现象——让每个人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事业。不过,并不能说题主的思考毫无意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与众不同,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会发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让我们能够过上一种更好的日子。我们的每一天都被无聊的工作占据,我们只能远远地观望和做一些无意义的思考。资本主义伦理通常认为懒散是一种非常邪恶的行为,因为那意味着侵蚀着野心和干扰着生产力。但丧失思考带来的危险更大。有一个寓言,说得是当父亲骑驴时儿子走路、或儿子骑驴时父亲走路、或父子二人都走路时,无论父子二人变换角色来骑驴或走路,无论怎样都会听到不同意见的人指责他们。什么寓意呢?很简单——如果一味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按他人的观点行事,要么则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失去了自我。所以,故事最后,儿子说了一句:“父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父亲拍了拍子的肩膀,说:“儿子,你长大了!”可是,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这种思考实在过于粗浅,就像是幼童根部不知道高等数学的存在,却在揣摩高斯定理,并认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而幼稚的思考带来的一定是幼稚的结论。比如说二十世纪盛行的经济一元论思考,只能提供一种关于历史事件的错误概观而且会掩盖历史现象的多样性、戏剧性和常常出现的非理性。例如,法西斯德国难道就是因为缺少生存空间和急需而力图去征服世界的吗?当然不是;然而,如果说今天在一部分德国领土上有很大一部人比战前生活得好多了那自然是由于他们的勤劳。题主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哲学思考”,都可以引申出巨大的探讨空间。就拿刚才说的关于艺术的话题。举个例子,穴居人会在岩壁上绘画,而这些绘画常常是如此的天才,以致于卡尔·捷佩克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米开兰基罗在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史发展阶段上算是比较伟大的天才,抑或是石器时代那些无名的、默默无闻的艺术家算是比较伟大的天才?我们知道,原始人使他的艺术创作真正从属于他的自卫本能和他在经济上的需要。绘画就是他的有魔力的、非常流行的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种宗教仪式的内在意图一般是想在狩猎以及同自然的斗争中取得比较好的成果。在这个发展阶段上的人相信,人们通过模仿、即通过模仿屠杀野兽(或杀死敌人)或者通过描绘射中野兽肉体的箭就达到比较淮确杀死野兽的目的。然而,不管这种绘画本身,即这种艺术表现本身多么具有这种功利的作用,但这种艺术表现不是根据赤裸裸的生物需要产生出来的,而是从特殊的天才和形态描绘及描绘有力的动作的意义产生出来的。只有当个人参与并努力在当前创造价值时价值才会真实地显示出来因为价值买际上是人的创作的表现是忙忙碌碌的表现。价值实现于文化财富的形式之中即实现在文化的规范和模式上。人们不能说人会象他谋求生物享乐的价值那样自发地追求精神的价值。生物享乐价值的吸引力或生物需求的压力常常比精神价值的吸引力要大一些。然而看起来如果人不充分重视人的那种特殊价值的话他也不会正常地享受到生物的和享乐的价值。如果人对精神价值、即对他的本质的社会一道德方面置若周闻即使幸福——而这属于享乐价值之列——也不可能实现;因为幸福状态无论如何也总要包括合乎规律的因素即感情一致性的因素在内。关于哲学的话题不去太做深入的探究了,因为不懂的时候就是不懂,再解说也不会懂。但回过头来说,题主这种人生困惑一点都不奇怪,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无非是每个人的困惑各有不同。然而,这种困惑只有自己参透或者找到真正的精神导师来引领,否则是不会有答案的。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学校宿舍中,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青年人物,而这些青年人物与霍尔顿之间彼此不理解,彼此嗤之以鼻,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彷徨与苦闷。这也是如今我们社会中的现象。霍尔顿所面临的遭遇并不具有特殊性,但是他的思想态度却充满了叛逆,厌恶学校、讨厌读书,不习惯现实生活萎靡的一切,甚至显得与社会常态格格不入,他轻视社会传统习俗,他认为那些都是一种虚伪的文明表现。这是因为战后的美国,虽然物质生活丰富,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却是极为匮乏的,可以说已然出现了一种精神危机。题主在问题中多次提到生活穷困、生活无趣,按理说,如今的社会远比二十年前、四十年前好了太多,不再有那么多人生悲剧,但反而找不到工作的意义。而且,当他表达出这种“不妥协”与“不服从”时,多数人只会觉得他是异类、中二。是因为大家的精神境界都很高了吗?并不是。大多数人只是在顺从时代,在物质生活中沉溺于自我享受,与精神的探索与思考绝缘。无价值感盘旋在题主思想系统的核心,这是认知治疗家常常称呼的缺乏“核心信念”。不管是彷徨凄楚还是孤独愤绝,都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交流改变,而需要的是一块接纳自己的,墨色苍茫的草原和沉静的河滩。事实上,只有正视自身的这种人生困惑,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逐渐摸索出一条自己的出路,建立真实的精神世界。而能够推进这件事的唯一办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真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基础就在于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与思考。如果把一个20岁的人和一个30岁的人摆在一起的话,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前者以为自己代表的是整个的世界,我未能找到的东西,世界上必然不会存在;后者明白自己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我失去的东西,别人肯定还能够找得到。我想一代人的经历,不可能也没必要为另一代人所理解。成熟的标志是——从容的观看周围的这个世界,新鲜的、腐败的、丰富的、苍白的、温情的、冷漠的,我容忍它的丑陋,并不代表对罪恶已经麻木,享受它的繁华,但不代表忘记了所有饥渴的面孔。但理解一个人是多么的困难!在不了解题主的个人背景、成长过程、所处环境的情况下,我完全不可能给题主带来任何帮助。在文字当中,我唯一能让题主宽慰的只能是告诉你:在我精神贫乏的时候,我充满了无知的烦恼;后来,我看遍了哲学书籍,收获了虚假的充实,但依然茫然;最后,我选择做一个平凡而没有思想的凡人,多年之后,我终于理解了大多数的事情。作为证据,15年前,我还在读书,当时我写的文字是这样的——~~~~~~~~~~上网对于我过去是烦躁,现在则不同了,因为在网上有时心会异常平静。烦恼和痛苦是不应该告诉别人的,这是我现在的理解,因为有的事情说了也没用,但是却带给别人不快乐的心情,何苦呢?所以这是写给自己看的。 有时我突然这一切那么的虚假,换句话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我属于什么?我应该如何?我为了什么?得到了又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我无聊。 我不是无聊的人,我只是习惯以荒废时间来打发我的无聊。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想得这么多,每个人在大学都会有困惑,但我最深困惑于玩乐,即玩物丧志。有的人同样玩、同样乐,成绩依然是优秀,他们是某种意义上的牛人。有的人却因此成绩越来越差,不思悔过,就沉了下去。 高中时动力的源泉很简单,为了考上大学。考上了,该做什么呢?不知道。当时时没有痛苦的,因为什么也不想。考进北大,对于我(不仅仅是我),不是比别人勤奋,而是比别人聪明。但是现在,失去了努力,也就失去了成绩。 北大和清华不同,如果你上进的话,清华的压力是惊人的,如果你不能过没有自己的日子,那么你在清华可能会疯,这不是耸人听闻。那么北大呢?评论当然良莠皆之,但是它的人文精神之浓厚是不可比的,所以如果你不能静静的感受它,那么你对北大的失望将持续到永久。北大是自由的,但对于有的人是致命的。 虽然自律并不是完全有益的,举例说,假设你很势利。但你不知道很势利,可是你想弄清楚自己是不是。假设你发现自己果然很势利。这时这个发现就会造成困扰,造成冲突,这个冲突就会化解掉你的势利。可是如果你只是用戒律来规范你的心要自己不势利,你就会发展出另一种特质和势利形成对立。这样的处心积虑因为虚假,所以同样有害。 闲话似乎说得多了点,回到正题。北大数学系有一般都是保送进的,也就意味着是数学竞赛的佼佼者,在他们面前,自信会变得弱不可击。当你一道题想半天而想不出来得时候,别人一眨眼就开始演算,这就是差距。事实证明这是思维、智力上的胜利。有的人选择了奋斗,或是出于单纯,或是出于自负,总之,花费了超过常人的努力,证明大学里努力学习依然可以取得成绩。有的人选择了逃避,也就是混,学成怎样是怎样。还有的人,失去了目标,只有茫然,包括我。 有些事是想不清楚的,这样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上研、出国?上研为了什么?学术?待遇?出国呢?金钱?声望?有钱如何?没钱又如何?有的事如果想不清,最好的办法是不想,否则越想越乱,越不明白,没有寄托,失去学习的乐趣,丧失专业的信心,那么时间呢?那就是“晃晃悠悠”(借用我正在看的小说名)。 拜中国教育制度所赐,我有幸属于书呆子行列。中学的时候成绩好,老师认为你很好,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强,什么都行,进了大学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进入北大这种名校,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失败,在大一的时候我没有品尝到任何成功的滋味,那么脆弱的人选择逃避,当然还是指我,逃避责任,逃避该做的事情,玩游戏、上网都能建立起一些虚无的主宰。现实中信心的不足,于是在虚幻中找寻超脱现实的感受。这是一个循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我,彻底的荒废了学业,总的来说,就是没找准自己的位置。 就把这几年作为生命种一段灰色的插曲吧。当我忙碌的时候就会忘记烦忧,然而我又往往担心失去了自我,没有目的的瞎忙。这,就是我有过很长时间的不快乐。 问自己:为什么要去想?有的事不得不去想。北大是一个思考的地方,我的思考与它无关。 我曾经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快乐,其他的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有些肤浅了。 我们家我可以说是第一个上大学的,我父母绝对是:爱怜我(小时侯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尽管没有钱,也不知道钱能干什么),期望我(希望我能有成就,表面是面子,内在是欣慰)。就象现在考研,这是父母发自心底的期望。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没有出息。 现在我对一切都明白了吗? 没有,因为我会写这些文字。 对于名誉、地位、金钱,我已经看的淡了,因为凡事没有善恶。只是关系到他人利益,才有了善恶之分。我也赞同过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我想到,当一个人面对危险的时候,生命有着本能的生欲望,它会千方百计的寻找生路。作为生命的主人,是不应该放弃生命的活力的。因为真实生活的背后,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出路、在挣扎、在斗争,无论他属于哪个阶层。 时间是公平的,收藏好生活每一部分,请问这是生活的意义吗? ~~~~~~~~~~“我深悔早年光阴虚掷,没多读点书”,这是杨绛先生的话。当她写到“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杨先生在光阴无多的时候,也坦然面对世间所走过的路,只是还遗憾为什么不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学点知识。所以,人生因思考而改变,但思考的同时要读书。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似乎和题主的想法一致?否也。季羡老先生还说了——“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决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么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一位“过客”那样,我的任务就是向前走,向前走。前方是什么地方呢?老翁看到的是坟墓,小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花。我写《八十述怀》时,看到的是野百合花多于坟墓,今天则倒一个个儿,坟墓多而野百合花少了。不管怎样,反正我是非走上前去不行的,不管是坟墓还是野百合花,都不能阻挡我的步伐。”“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所以,正因为大多数人的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才有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看看!如今的我,已经会给人灌鸡汤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我的人生阅历也远远不够,还提供不了更多帮助来快速提升一个人的思想。人永远无法想像自己曾经经历自己不曾拥有过的人生。就像张爱玲的小说,从想象的爱情到真实的人生,从懵懂的少女到经历过两次婚姻的妇人,体现在小说当中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深层次地递进。从婚姻、金钱到当下的生活,再到他爱我的那种感觉,甚至退到只要我还活着的感觉,才最终具备那真实的苍凉。而我,离那厚重的“真实”还太遥远。最后,还是鸡汤一碗:-----------------------原回答:知乎上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问题,总泛着一丝苍白。一个心灵充盈或是精神富足的人,断然不会跑到一个论坛上问如此接近哲学本质的问题。而回答者纵然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但心灵状态的差异、人生经验的高下、生活境遇的距离,注定提出问题者决然得不到真正需要的慰藉。灌鸡汤有个前提——对方或多或少想吸收点营养。倘若没有这层念想,恐怕也是对牛弹琴。要探求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得探求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解答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无论是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形成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形成,都取决于对生活价值的理解。这个哲学层面的问题从理性上看可以做出很完善的回答,但这对我们这些陷入情绪黑洞的普通小人物又有何用?如果追究真相,对社会而言,工作本身毫无意义,工作带给社会的福祉才是真正的意义。假设有两位母亲,原来各自在家中抚养自己的孩子,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母亲尽心尽力,孩子们也充分地享受着母爱和幸福,但国民经济不会因为她们的劳动而产生任何变化。后来,这两位母亲来到劳动力市场,双双作为保姆彼此到对方家里照管对方的孩子,她们的劳动因此而产生了经济效益,当地的GDP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双方的孩子享受到的只是保姆而不是母亲的抚养。另一方面,对于个人而言,缺乏情感的维系,物质水平提升带来的快感会消失得很快。人们总是对于自己相对于别人的收入高低比自己收入的绝对值更关注,于是,当人们得知周围其他人的生活比自己更好时,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反而是“心灵污染”。所以,寻找生活的意义远比寻找工作的意义更重要。“我活过的生命空空荡荡/未来也是/不过是一场空空的燃烧。”人来自黑暗,终将没入黑暗。但我等凡人没有遁入虚无与绝望,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纯粹的、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者,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体恤与爱意。但题主的困惑,看上去更多是因为与他人的比较。简而言之,既然我终其一生也获得不了他人拥有的事物,是否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殊不知,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后的空虚本来就是一对人性的正反面。昆德拉的作品一直试图描述,无论生命是轻还是重,都是不能承受的,因为它始终是偏离的。对题主而言,虔诚的宗教徒拥有你不具备的能力——平和。他们因为有信仰,生活得比较踏实,也比较省心。没有信仰,意义虚无,空虚感导致窒息感,所以需要努力为自己找到追求,或者物质、或者权力、或者只是一点小爱好,比如写作、绘画,最不济,做个极客、做个宅男……都是出路。无论对事物的爱,还是对人的爱,都能带来寄托。知乎上大量“心理求助”的问题,说到底,大部分都是题主陷入自我无法自拔的表现,都是“我”的经历、“我”的事情、“我”的感受。其实会发现,大凡流行的文艺作品,极少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偶有使用,多半是因为主人公有某种特殊性格,或者奇特经历,比如《阿甘正传》用智力残疾人的视角看周围世界,本身就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不少商业文学刊物在征稿启事上往往直接标明,拒绝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因为文章叙述得结构松散,唠唠叨叨,而且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发泄。人们在讲述一件事情时,既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相当于第一人称叙述,也可以从中立角度出发,相当于第三人称叙述。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相反,几乎所有题主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事情的全貌,无法了解在眼睛和耳朵范围外的细节,我们只能讲述自己观察范围内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文艺作品总显得比生活精彩。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观众,可以为爱情剧落泪,但很少被身边人的感情过程感动落泪。这种精彩在某种程度就取决于“上帝视角”。作为观众,你可以看到这一切,从而被激发出相应的情绪。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位置上,凌乱地、片面地观看一个事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无法目睹一件事的始末,只能通过他人的转述,间接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靠对世界的想象、臆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在胡思乱想中把自己的“凡人视角”扩展为“上帝视角”,自以为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于是,惊奇、愤怒、郁闷,我们觉得生活并不精彩,事情乱作一团,但这仅仅是视角问题而已。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像上帝那样通晓一切,就不需要太过于思考一些“本质”问题。就像世间无数从事卑微工作的人们,仅仅是为了一口饭,而这一口饭又为了什么?很简单,爱和尊严。世界上有无数的小人物,承受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无聊和物质的贫乏,他们还背负着苦难、没有怨言、乐天着,然后用超乎想象的生命力顽强地、坚韧地活着。因为尊严,他们有着超强的承受力;因为尊严,他们不会让任何天降的、人为的各种灾难击垮;因为尊严,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与他们携手并肩、相依相靠,这爱又使他们更加尊严地活着。事实上,正因为我们的卑微,我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懂得最宝贵的爱和尊严。“不要哭,不要让别人听到我们在哭。”这是余华《兄弟》当中李兰痛失爱夫后对两个儿子说的话。相信只要你不是铁石心肠,一定能体会到文中人物在说这句话时的痛苦,也能想象出当时一个瘦弱女人在遭受丈夫惨死这种大劫难、犹如生命被碾碎、被掏空时说出这话时的表情,这是上天赋予我们这些力求尊严地活着的卑微人物的能力。作为小人物,我们来去不会有人注意,因为这个时代就是记住那些风云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后来都成了神话。而小人物的来或走都不会留下太多记忆。即便你是最富有浪漫气质也最不安现状最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但也许命运坎坷,你青春的所有梦想最终都被无情的现实生活磨损、侵蚀殆尽。和平年代,平凡个体往往是被生活本身所打败。我们越来越容易迷失和沮丧,是因为现代生活中的我们,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床上,不是在座位上就是在网络上,离自然已很遥远。亲近真实的人、亲近真实的自然,都是让我们找到心灵家园的最好方式。窗台上放一盆植物,假期到海边或者动物园里转转,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放风透一口气。事实上,一个真正坐牢的人,在牢房里发现一只蚂蚁或者一叶小草,都会非常喜悦欣慰。这种喜悦欣慰,就是因为获得了与世界的联系,从而有意无意得到些许精神上的安慰。心灵是活的东西,无法在一个点上停留。题主只要多交一些朋友,多培养一些爱好,相信很快就能走出困惑。最后鸡汤送上三碗——《什么样的能量才能支撑一个人走过人生的低谷和迷茫?》人生一世终归尘土,不过历史长河中的涟漪。要么,紧紧抓着自我,在黑暗中不断挣扎,最后不是放弃,就是成为一个满腹委屈,满心苦毒,和满口抱怨的人;另一条路,则是放下执着,充 满希望,纵然道路黑暗,却从乌云中看见阳光,即便困难重重,也能吃着火锅唱着歌。这两条路差别只是“态度的选择”。以前看过一个视频,其中的主人公曾经拜访战后的阿富汗,那边的孩子们有25%活不过五岁。他提到一位母亲,她的丈夫当年去抵挡苏联入侵,一去不返;母亲带着他们的孩子东奔西走,躲避战火,逃到巴基斯坦的难民营,被警员强暴了,生了第二个孩子。又有一年,往西逃到了伊朗边境,又被边境的士兵强暴了,生了第三个孩子;这样,她总共有四个孩子,大部分都不是爱的结晶,但她没有这样想。每个孩子都是宝贵无辜的,十几年中,她抱着、牵着、背着这些孩子,翻山越岭,穿过荆棘,度过寒冬热暑;她的爱呵护着这些孩子,这是一个令人屏息的故事。爱,是最强大的正能量。我倒是认为,一位追求正能量,并不是走出低谷的好办法:就像一个人打拳打不好,每天咬牙拼命也不见得能突飞猛进。倒不如先扎马步、勤跑步,了解了解中医、哲学、兵法、美学……说不定反而会驾轻就熟,突然开窍。走出低谷,靠的是内心更刚强,更平和,更从容,所以真正要弥补的是内心的充实程度。我提出一个参考,是TED中的“365天感谢计划”(365 grateful project, 视频地址:)。不妨可以尝试一下。演讲者Hailey Bartholomew 每天花十分钟寻找“发自内心感谢的事”,这些事不是大家普遍认为“应该感谢的事”,而是触动内心、由衷感谢的事。刚开始的十日计划让她开始注意到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小细节,因此她决定将这个计划扩展成一整年的计划,用她擅长的摄影拍下每天感谢的事。她从这个计划中发觉,总是对别人有所期待的自己让她变得不懂得感激。就像许多人一样,她也期待另一半能浪漫些,但务实的老公却没常送花给她、做点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天她在四处找寻拍照题材时发现,老公在准备晚餐的时候,把最大的披萨放进她的盘子里。直到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老公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把最好的先给她,她却往往视而不见。这件事改变了她看人的观点,她开始看见他人对自己的爱与善意,察觉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时刻。在这个计划中,她也发现了大自然的奥妙。她开始注意到回家路上摇曳生姿的小草、海边的爱心形石头,还有雨天出现的缤纷雨伞,许多以往在不同天气、季节里从没注意到的自然景色都让她如获至宝,为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她在计划中也感受到了养育子女的甜蜜。过去有人问起有了孩子后的家庭生活时,她总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烦的事,因为要做一大堆食物、洗无数的餐具,还要为孩子把屎把尿,这些琐碎麻烦的事让她根本不想谈养儿育女的心得。但计划开始后,她发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光很美好,大家一起在车上大声唱歌、穿上红白条纹衣假装自己是枴杖糖…许多点点滴滴的片段,让她感受到能够陪伴孩子体验人生是天赐的礼物。最棒的是,这个计划就像野火般开始快速蔓延。很多人开始和她一样实施日日感谢计划,其中有一位双胞胎的母亲写信告诉她,她的其中一个孩子在出生后二十四天因病过世,在她伤心欲绝的时候看到了 Hailey 的计划,她决定要振作起来,开始同样的计划。现在,她想到过世的孩子时仍感到心痛不已,但也因为这个计划,她不只是拥有痛苦的回忆,也看见了生活中的美好,她选择不再悲伤,要珍惜得来不易的生命,因而累积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帮助她度过生命中非常难过的时刻。我们常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与其选择不断抱怨这些恼人的事、加深你对这些事的印象和感受,不如试着开始收藏这些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用文字、照片、摄影、绘画…各种你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些让你感动的时刻,为自己保存生活中的美丽篇章。你可以学习 Hailey Bartholomew 记录感谢的事物,也可以学习另一位摄影师 Mark Hirsch 每天用不同的角度彰显老树的优雅与美丽;或是像画家 Lorraine Loots 一样,每天为蚂蚁画张小图……顺着这个思路,我再讲一个故事。今年我去台湾的时候看到很多画着画的石头,尤其常见的是猫头鹰。石头是这样的:后来,便知道了一个叫廖琴的石头画家的故事。廖琴是药学出身,在台北医学大学及台湾大学任教,七八年前查出了腹腔的恶性肿瘤。自认对健康之道相当熟悉,平常饮食、作息也都正常,当她得知罹癌消息,又是惊慌、又是惊讶,简直无法置信。住院化疗之后,腹部迅速肿大,肿瘤指数从正常的30飙升到3800。很快地,医师就决定要摘除腹膜,前后进行了三次大手术,化疗数十次。这段难熬的日子让廖琴情绪低落,尤其药物的副作用造成的失眠,更是雪上加霜。一个失眠的夜晚,廖琴躺在床上,盯着时钟滴答走过,却感到无比漫长。她开始胡思乱想,担心身边的同修会一睡不起、害怕窗户关闭会无法呼吸、害怕搭车、搭电梯……,种种焦虑不安,让她惊觉这是忧郁症的表现。一次化疗时,好友陈维熊医师特别到医院探望,他带着经书、手钞本、宣纸和硃砂,鼓励廖琴在病榻中阅经、诵经、钞经。“他这么用心,我怎么可以不努力呢?”有了友谊的支持,廖琴开始勉强自己每天钞写《佛顶尊圣陀罗尼经》,不但心灵变得平静、踏实,也活络了因化疗而僵化、粗糙的手。“既然我每天都钞经,我也可以画石头啊!”有了钞经的信心,廖琴决定重拾最爱的石头彩绘。从小在西螺长大的廖琴,孩提时代经常跟玩伴到浊水溪畔,踏沙玩水、捡石头当游戏,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她尤其喜欢微黄透亮、在黑暗中敲击会闪出点点火花的那一种。童年在浊水溪畔的快乐回忆,让廖琴一直维持着搜集石头的嗜好,朋友出国旅游,也会特别带回当地的石头送给她。而她万万没想到,这些石头竟会成为伴她度过生命难关的宝贝。廖琴回忆,十多年前,她的父亲和二哥、姐夫相继过世,带给她沉痛的打击与无尽的悲伤。当时,她无意间接触到彩绘石头的书籍,想起家中的石头收藏与儿子不再使用的颜料,正是现成的材料!于是她一头栽进彩绘石头的世界,也逐渐走出人生的低谷。廖琴笑说自己没有学过美术,不会画画,但每每仔细端详石头的特色,都能妆点出一只只独一无二的猫;也因为没有美术科班的包袱,她恣意挥洒鲜艳的用色,让猫儿充满生命力。在病中虽然时而精神,时而虚弱,但是不管是开心、沮丧、舒服、难受,廖琴每天都作画,她发现:“当你专注投入的时候,不觉得累,而且时间过得很快。”透过彩绘石头,廖琴跳脱病痛体验人生;而不会说话的石头,逐渐成为她的代言人。2012年8月,在法鼓山法行会的筹划与协助下,廖琴将二十多年来彩绘的1200件作品整理成册,并首度在诚品“展猫”,其中66件彩绘石头作品捐给法鼓山世界青年会与人结缘,支持青年心灵公益。问她会不会舍不得?她说:“有人欣赏、可以付出,那是我最大的心愿,这让我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作品放在家里,一点意义都没有,与其这样,不如捐出去吧!”一旁的同修也补充:“我们希望帮猫咪找到更好的归宿!”罹癌虽是人生的一大难关,却让廖琴的生命更加宽广,她感谢老天给了她这么一项有价值的功课。病中的所见所闻,为她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也鼓舞了她,为世界增添美妙的色彩。一只只彩绘猫咪对廖琴来说,不只是她的兴趣与创作,也是一份回馈世界的真切心意。《28~30岁的年纪你恐慌吗?》追加一段——1、知乎确实人多了。知乎自选集里的所有内容都是之前在知乎上发过的。比如这一篇去年回答于“红楼梦的影响”一问,好像没有这么多人关注。2、知乎虽然不像微博,比如说明星一句话成不了热门话题,陆琪会被人讪笑,留一手会被封号。但关于人生的问答是我一直觉得价值很低。虽然韩寒的那句“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俗,但真的很想送给大多数在知乎上问人生问题的人。人生艰难,有时候一旦走了背字,每日三碗心灵鸡汤都敌不过飞来横祸。所以说,红的时候可以放肆,一旦落魄就要克制,没那么多大道理。3、我其实并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原因见第二条,更多只是在表达自己,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生活的简单思考,是否能引导你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是保证不了的。 “天天都想离开,却不知到哪里才能换骨脱胎”,在如今这个信息淤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很难按下性子,做一些看似笨拙却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习、观察、思考,动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而非东看看西看看。感谢发达的知识交流社区和各类工具,可以帮助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种人,但能讲无数经历化为己有,成为阅历和见识的人,寥寥无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只有心被灼伤过,才学会坚强和沉默。一件事情,一句话,是否能进入你的生命,成为你坚定的信仰,这才是“人生观的学问”。4、我虽然写了很多,但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因为我喜欢文学,多少有一点寄托,所以不恐慌不迷茫。但这种答案不是普适性质的。文学对于有的人是娱乐,但对于有的人是信仰。只有对那种不论怎样的人生遭遇都不改对文学的坚定与期许的人,文学才有力量:对于他们,生命始于写出第一篇文章,而终于再也写不出文章。5、如果你是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人,这篇文章过于消极了。所以,你应该多阅读一些进取的故事,从他们的叙述里,了解他们一生的足迹,那些关键的抉择期为何做那样的选择,以及他们是否懊悔自己的选择。从他们的人生经历里获得经验,也从他们的人生感悟力获得力量。 6、在文末,我决定补上一碗真正的鸡汤。11.4.2014~~~~~~~~~~~~~~~~~~~~~~~~~~~~~~~下文摘自知乎自选集《游戏人生与创业人生》跋 平凡之路有人说我总是在炮制一些老掉牙的鸡汤,但熬鸡汤和喝鸡汤真的完全不同。也许读的人一目十行雁过无痕,但我每一篇后面承载的记忆和感受是真切的,甚至对我是有帮助的。自始至终,其实都是写给自己的。虽然我没有拿的出手的创业经历分享,但依然经历了许多创业者走过的三个阶段:第一段:穷逼第一段生命旅程是“穷怕了”。毕业以后不务正业游荡了几年,毫无收入直到有一天发现口袋里一个铜板都没有了。就这么简单,所有虚无的人生观一秒钟烟消云散。逃避人生,还自认为老庄,绝对是一种虚妄。那些去了龙泉寺的师弟们,我倒是很理解他们,真正的大智慧可远观但不可亵玩焉。接下来困厄的生活环境,却也意外奠定我什么都放的下的特点。借宿过同学家的地板,挤过研究生的上铺,住过筒子楼也住过地下室,一年搬了五次家。饥一顿饱一顿,吃过一个月的酱油伴挂面。这纯属无妄之灾,因为几年的封闭生活,毫无赚钱意识也不认识任何人,所以只能一步步走出来。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会了:“第一、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第二、感恩任何人的帮助”。“第三、再难也能活下去”。因此,当我后来面临创业抉择时,我一想到之前的经验,我也就没什么好怕的;既使创业失败了,最差、最差的状况,一定不会比身无分文的时候还糟。第二段:学习第二阶段的生命旅程是“社会求学阶段”;从上班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多看、多学。进入游戏行业以后,我把互联网上能找到的资料都看了一遍,甚至主动给国外的设计师写邮件交流。我知道这些对手头工作没有作用,但很清楚要的是“多看且争取更多学习的机会”。别的项目的情况,也会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在进入行业之前,我只玩过电脑游戏,为了了解游戏,迅速成为了全机种制霸,面对骨灰级玩家可以有了充分的交流话题;同样,之前连传奇都没有玩过,但进行业以后,通宵玩遍了各种网游。这些东西说起来都没有大的用处,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多学一点,只要肯做、就会有更多学习的机会。第三阶段:挫折第三阶段的生命旅程是“创业初期的挫折”;挫败的经验却让我有了危机感,并更能掌握对“机会的敏锐度”。我在第一次创业之前在最大的游戏研发公司之一上班,产品是公司内成绩第三的产品。因为家庭原因,很轻松地离开了,在堪堪年终之前,也是期权兑现之前。鬼使神差地,居然选择了去创业。工作的顺遂,让我以为创业很简单;殊不知我已经踏入另一个挫败开始。创业初期其实没有我想像的顺遂。我依旧很努力、具备肯学习的精神;不过当一个职员OK,当一位创业家就不一定能受到业界的肯定。回忆当时创业,投资人很直接问我:“哪个游戏是你做的?”尽管我回答,过去任职时曾参与过XXX,并反问:“你不把机会给我,我永远没有第一个产品。”对方只是微微一笑。尽管我相当有心创业,却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尽管在不发工资的情况下找到了近十人,但有经验者聊聊无几。从刚开始坐飞机去邀请朋友到足足过去5个月的时间,一个像样的demo都做不出来。本来就单薄的家底连基本费用都扛不住。人员开始散去,投资杳无音信。到后来过日子。当时,真得快撑不下去了,最后已经是蒙头睡觉不愿意醒来面对。可是,创业初期的挫折,使我有一种危机感,督促我找新的方向。这些经验一直影响我的生命历程,让我清楚意识幼稚和激情之间的差别。而这些经验的由来,又和当初在学校时的经历脱不开关系。多年以前有位陌生人跟我说在一本叫《北大边缘人》的书上看到我。于是我去翻了翻那本老书,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对后来的我而言完全陌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我无法绕开。&拒绝边缘——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北大“边缘”生活&-------------一上来,他就对“边缘”二字表达了他的不满,理由是觉得不舒服,有种被排斥的感觉。然后跟我详细地讨论了所谓“北大边缘人”的各种状况。一是最常见的外地考研一族,这些人怀着各种各样的动力,功利的、非功利的,来到北大,开始了他们义无返顾的考研之路。他们现在是边缘的,期望将来能转正。一种是北大的毕业生,他们在附近工作,留恋这里食堂的香气、大讲堂里便宜而不俗的各种演出、几个志同道合的戏友联机游戏的日子,于是周末的时候,没事的时候就回来温习一下学生生活。他们曾经是正式的,现在边缘化了。一种是纯粹的边缘人,他们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不会和北大发生正式的关系,只是单纯地为了一种理想,想来亲自感受一下他们梦想中的殿堂、北大到底好在哪里。最后一种人,以前是正式的,现在被边缘了,来北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归,就像他,2001年北大数学系本科毕业,然后一边不停地换工作,一边抽空考了两次北大的研究生,现在正在等成绩。他对“边缘”二字的较真差点就让我以为我遇到了一个认真的人,随后的交流才让我慢慢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个典型的北大理科男生:喜欢自由,习惯懒散,经历过一段虚无主义,聪明而灵性,在自卑和自傲之间踱步,好像什么都不在乎,却总是在寻找着什么……但总觉得他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他的年龄吗?他14岁来到北大,18 岁已经从北大数学系毕业了,这个时候大部分人还在品尝大一的新鲜,他却不得不面对毕业的抉择。还好,过了18岁,不然大概连工作都找不到,有哪个老板敢用童工呢?但是,面前的他,眉宇间早已没了那份幼稚和单纯。虽然有人说,人哪,还是应该在该干什么的年龄干什么,这样才能感受到所谓的快乐。但他从来没后悔过小学和初中的跳级,聪明的人都是不想浪费时间的。他也从来没有觉得周围那些和他同级而不同龄的同学比他成熟多少。不过,他一米八几的个子还是能迷惑一些人的。他在小学和初中的两次跳级让他在家乡的知名度大增,这种知名度随着他考上北大而达到顶峰。来到北大之后,数学系这种藏龙卧虎之地让他体会到什么叫山外山、人外人。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缩起来,过着一个人的世界,尽量快乐着。他对“书呆子”是很不屑的,虽然他把自己也看作半个“书呆子”,可见他对曾经的自己的不满。他说其实像他这样的“低龄大学生”北大也有不少,听说今年来了一个13岁的,他兴冲冲地跑去看,回来后得意地跟大家说比他当年傻多了,整个一个书呆子。他的经历吗?来到北大之后,他经历着北大理科男生都会经历的一段,迷茫而堕落,他曾经用文字记录了那段日子:16岁以前,我没有理想。不需要,因为我觉得还比较快乐。那是大二以前,我总是活得有滋有味。我不需要操心钱,因为爹妈给我,虽然不多,但是够吃饭,可以买书,看电影。我看武侠、上课、做作业? ? 玩MUD、上BBS,疯狂地玩,连续奋战一天不在话下。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只是很快乐。然后就是灰色。堕落是一门不容易的艺术,不但得有条件,还得有时间,并且得有心情。每天都想过不同的生活,想遇到不同的人,想去不同的地方,但最终却如太阳每天从东向西运动一样确定。于是呆在宿舍里,对着自己的或是别人的电脑发呆。不得不承认,电脑是个好东西。我从第一次碰到它开始,便深深地迷恋上它。除了游戏、VCD等,玩的就是一种操作感。偶尔觉得自己不是个甘于堕落的人,比如经常上上自习,但是只肯在那一个教室中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常背起书包,顺着图书馆、三教、未名走一遍,然后就可以回到寝室,埋怨没有空的教室可以学习,只好回来继续发呆。后来自习近乎绝迹,其实我也是上过自习的,曾经有一段冒着12月的寒风坚持学习了半个月。原因很简单,心里没有底。我的记忆又回到大一,那无知的单纯的大一。从前听个黄色笑话都得反应半天还得让前辈指点,今天别人讲什么笑话我都觉得too old。从大一到大四,我试图努力抓住的一些东西终于破碎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无所事事,才发现原来这个所谓的大学生活比起高中还要单调。我选择的是什么?本来打算一开始要好好学习,要努力出国,要努力做个有作为的人,后来就开始慢慢地数日子,后来开始数不清楚日子,后来干脆不去数日子。你知道,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同样的开始,同样的结束。所有的事情,只有开始,没有结局。一个人的道路是确定的吗?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无论设计得多么完美的计划,在现实面前也丝毫经不起一次小小的冲击,甚至是风偶尔的吹动。于是每一次都是狼狈出逃,又重新披挂上阵,准备下一次不能预知的战争。总害怕有所谓的命运的,然而又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已有的一切,丝毫不敢打破现况,就像金鱼,偶尔会用头碰碰鱼缸,却从未想过要击破它。也许是因为已经过去的是真实的且确定的吧,是不管怎样也无法更改的吧。石康写了本书,叫《晃晃悠悠》,出版的那一天,我买了一本,读了两遍,哭了一次。因为除了感情,描写得是多么得与我相似。现在这本书已经不在了,因为这段生活已经过去。在2001年7月,离开校园的时候,我也告别了这段生活。这是他的选择吗?生活尽管如此,但他对北大生活依然很怀念,所谓因为简单所以快乐。毕业以后他在被他称之为垃圾网站的地方工作了若干月,然后辞职,游荡,最后在千里迢迢过来的父亲劝说下参加考研。因为不在乎,所以第一次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坦言他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所以不停地换工作。他是学数学的,但是他曾经做过的工作除了网站,还有就是编程、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类图书编辑,总之就是和数学无关。他考了两次研,但都不是数学学院,一次是信息科学,一次是经济中心。如果万一不幸还得再考一次,他选择的一定是另一个不同的专业。但不会换的是北大,至于为什么,他说没什么,只是习惯了,闭着眼睛他也不会走丢。至于这份习惯里面是对北大的爱还是依恋,他不清楚,也没有打算去搞清楚。随着他在家乡知名度的提高,他越来越害怕回家,害怕那一个个熟悉不熟悉的面孔和关切的眼神,他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回家,但是父母总会在最后关头寄来火车票钱,让他的理由变得苍白无力。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师,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还有一个充满叛逆正在初三复读的妹妹,现在他的家庭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小时候的他很乖,走着父母为他选好的路,包括跳级和考入北大,现在他的父母已无力再为他抉择什么,只有期望。至于爱情,没有一个人是不奢望的,他也不例外,但他无奈地笑笑“:有谁会喜欢一个比自己小的人呢。”这大概是他对他的年龄惟一的不满了。关于爱情,他如是说:我真的不知道哪里才有关于我的爱情,摊开手掌的时候,看到爱情就藏在指纹当中,寂寞地闪着亮光。对于我来说,感情生活干净得像一张白纸的人,从来就不觉得有了爱情才不会有寂寞。我没有谈过正式的恋爱,我做不到和别的男孩子一样天真地牵着女朋友的手,心无旁骛地走在马路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诉服务态度差回复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