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合材料能够实习表现优异哪些优异的性能

当前位置:
三维纳米结构调控助力超高能量密度和高放电效率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标志性的人造材料,体现了现代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力量,在现代航空、汽车和国防工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引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标志性的人造材料,体现了现代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力量,在现代航空、汽车和国防工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1D材料结合,如纤维玻璃、钢或碳纳米纤维,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能够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然而,1D强化还会导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其他两个维度减弱。为了将微观结构的调控扩展到另外两个维度,受自然界生物启发,聚合物复合材料模仿骨骼、牙齿或珍珠层中的复杂层状结构。介电材料构建的静电电容器是先进电子工业和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因为它们能够提供超高功率密度,具有低介电损耗以及在极高的工作电压环境下,拥有高可靠性。目前,静电电容器的放电能量密度远远不能满足高效电力系统不断增长的需求。为了提高能量密度,将高介电常数陶瓷纳米颗粒引入聚合物基体中成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研究表明,调节纳米结构对于缓解电介质材料中复杂的多重应力场确实非常有效。但是,还没有尝试在三个维度调控介电复合材料。这里研究人员通过非平衡处理方法实现了一维纳米纤维的组份梯度和方向调控。成果简介近日,清华大学沈洋教授(通讯作者)研究小组通过控制聚合物基体中纳米填料的3D分布和取向制备了人造纳米复合材料。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可承受高达≈10kV的电压,表现出高介电击穿强度和低漏电流。该研究成果以“Polymer Nanocomposites with Ultrahigh Energy Density and High Discharge Efficiency by Modulating their Nanostructures in Three Dimensions”为题发表在Adv. Mater.上,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毕业生张鑫。图文导读图1.&调控聚合物基体中纳米填料分布和取向的非平衡制备工艺BaTiO3纳米颗粒(a1)和纳米纤维(b1)填充的P(VDF-HFP)基复合纤维示意图与SEM图;低转速收集由BaTiO3纳米颗粒(a2)和纳米纤维(b2)填充的随机分布复合纤维网;(c2) 在高转速收集由BaTiO3纳米纤维填充的平行复合纤维网;随机分布BaTiO3纳米颗粒 (a3),随机取向BaTiO3纳米纤维(b3)和平行取向BaTiO3纳米纤维(c3)填充的P(VDF-HFP)基复合薄膜示意图。图2. P(VDF-HFP)/BaTiO3复合材料的示意图和SEM截面图(a) 颗粒-SLS的示意图和SEM截面图;(b) 颗粒-LSL的示意图和SEM截面图;(c) 随机颗粒的示意图和SEM截面图;(d) 平行纤维的示意图和SEM截面图;(e) 正交纤维的示意图和SEM截面图;(f) 任意纤维的示意图和SEM截面图,其中标尺全为2μm。图3.&不同构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电学性质(a) 外平面杨氏模量;(b) Weibull分布统计得到的形状参数和特征击穿强度;(c) 不同电场下的漏电流密度变化;(d) 相场法模拟的不同构型的P(VDF-HFP)/BaTiO3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场分布。图4.&不同构型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和性能不同构型的BaTiO3纳米颗粒(a1)和纳米纤维(a2)填充P(VDF-HFP)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实心)、介电损耗(空心)和频率的关系;不用构型的纳米复合材料,提高的能量密度(b1)、放电能量密度(绿)和效率(灰)(b2);大尺寸纯P(VDF-HFP)膜宏观图(c1)、BaTiO3纳米颗粒填充的纳米复合物宏观图(c2),BaTiO3纳米纤维填充的纳米复合物宏观图(c3);(d)在300 kV mm?1下,从小面积到大面积BaTiO3纳米纤维填充纳米复合物的循环稳定性。图5.&相场法模拟不同构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击穿途径变化不同构型P(VDF-HFP)纳米复合材料:(a) 颗粒-SLS ,(b) 颗粒- LSL, (c)随机颗粒,(d)平行纤维,(e)正交纤维,(f)随机纤维。小结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纳米填料的三维分布和取向来构建具有各向异性的纳米复合材料,大大改善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和电学行为,显著提高击穿强度和能量密度。BaTiO3正交取向纤维填充的纳米复合材料,在690 kV mm-1电场下的最高能量密度约为25.5 J cm-3,放电效率约为76.3%。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卷对卷制造工艺,并且可以作为具有复杂纳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大规模生产技术。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用户名/邮箱/手机:
忘记密码?
用其他账号登录: QQ
请输入评论
最新活动更多 &&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北京市/海淀区
江苏省/无锡市
江苏省/无锡市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市/海淀区
浙江省/金华市
浙江省/金华市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基于层状氢氧化物构筑多功能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基于层状氢氧化物构筑多功能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碳纳米复合材料有机结合了碳和纳米微粒两者优异的性能,因此在能量存储与转换、药物运载、环境、催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碳纳米复合材料通常基于己制备的纳米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液相合成,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均匀性差、纳米微粒易团聚等缺点,因此,寻求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制备尺寸均匀、分散性高的碳纳米复合材料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有机阴离子插层层状氢氧化物为单一前驱体,经一步固态热解可控合成及组装得到一种新型高质量、多功能的六方片状碳/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污染物去除和催化剂载体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水杨酸根(sal)插层的层状氢氧化物Co(Mg)Al-sal LDH为前驱体,无需还原剂和额外碳源一步固态热解得到六方片状C/Co/Mg(Al)O及C/Co/Al2O3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金属元素比例、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利用XRD、SEM、TEM、FT-IR、Raman、XPS、BET及VSM等表征手段对前驱体和碳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得到的C/Co/Mg(Al)O纳米复合材料保持前驱体的六方片状结构,Co (8nm)和Mg(Al)O (3-5nm)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石墨化的碳基底中;碳表面存在大量的-OH和-COOM,证明碳纳米复合材料表面功能化;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600℃,207 m2/g)和丰富的孔结构;该碳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表现出优异的磁学性能。2.将C/Co/Mg(Al)O及C/CO/Al2O3内米复合材料应用于有机染料的去除,详细研究了焙烧温度、金属元素比例、溶液pH值和温度对吸附剂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探究。研究发现,该复合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刚果红、橙黄Ⅱ、甲基橙、伊文思蓝均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如对染料刚果红,最大吸附量为2787mg/g,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吸附材料;该纳米复合材料能够磁性回收并可多次重复利用。机理研究表明,该纳米复合材料中的Mg(A1)O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在水溶液中发生LDHs结构复原,大大提高其与染料的吸附位点,而且该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功能基团和丰富的孔结构使得C/Co/Mg(Al)O纳米复合材料对染料显示出优异的吸附性能。3.利用LDHs前驱体法一步固态热解得到六方片状C/Mg(Al)O纳米复合材料,经酸溶蚀,无需模板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得到新型六方片状石墨化多孔碳。对该碳材料进行一系列详细表征,结果表明,得到的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658 m2/g)、丰富的孔结构、高石墨化程度且表面含有大量的功能基团-OH不-coo-,是一类理想的催化剂载体材料。在其表面负载Ag,无需还原剂即可原位得到六方片状C/Ag纳米复合催化剂,其中,Ag纳米微粒(8nm)均匀分散在多孔碳载体上。该催化剂在对硝基苯酚催化加氢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TQ127.11;TB3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絮;于洪波;刘赛月;高宏;;[J];硅酸盐通报;2013年10期
Tan-Yu CJing-Lan ZHui YHuai-Sheng ZGuo-Hua L;[J];Chinese Chemical L2014年04期
倪哲明;付晓微;王巧巧;姚萍;刘晓明;;[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3期
刘凤仙;夏盛杰;薛继龙;倪哲明;;[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纪营雪;王风贺;张帆;张艳红;王国祥;顾中铸;;[J];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封余贤;乔磊磊;蓝平;蓝丽红;廖安平;;[J];化学世界;2014年01期
杨保俊;李张成;薛兵;汤化伟;王百年;;[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4年05期
商丹红;王琦;张志生;;[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年04期
张艳红;王风贺;纪营雪;段伦超;赵斌;;[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日梅;封余贤;关欣;蓝平;廖安平;;[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潇;[D];兰州大学;2013年
王永燎;[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刘鸿飞;[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张强;[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王鹏程;[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杨端光;[D];湘潭大学;2013年
朱诗瑶;[D];吉林大学;2013年
张绍强;[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李云峰;[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王岩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红霞;[D];安徽大学;2013年
骆颖哲;[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李明;[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李昆静;[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刘娇;[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乔鹏辉;[D];扬州大学;2013年
利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杨茂峰;[D];中南大学;2013年
何凤博;[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包志康;[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舒中俊,漆宗能,王佛松;[J];高分子通报;2000年04期
李同年,周持兴;[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0年01期
王慧菊;[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2期
王德禧,李蕴能,李兰,孟丽萍;[J];塑料;2000年02期
钟立;[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F.Mazaleyrat
,L.K.Varga
,秦添艳;[J];上海钢研;2002年03期
胡源,汪少锋,宋磊,陈祖耀,范维澄;[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刘书惠;[J];稀有金属快报;2003年02期
李新贵,曾剑峰,黄美荣;[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4年01期
刘立华;[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文娟;侯文静;朱从山;周正发;徐卫兵;任凤梅;;[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彭峰;翟兰兰;刘若望;袁继新;;[A];2010年全国皮革化学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冯西桥;;[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魏连启;余剑英;;[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平;;[A];2005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刘天西;;[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冯芳;刘预;赵斌元;胡克鳌;;[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南江林;;[A];2006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祖丽华;李青山;;[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辛建泉;尚亚超;沈少雄;刘雪莹;刘文涛;朱诚身;何素芹;;[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玉春;[N];中国石化报;2005年
李闻芝;[N];中国化工报;2004年
李伟;[N];中国化工报;2004年
周延;[N];证券时报;2004年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N];中国包装报;2008年
华凌;[N];中国化工报;2014年
塑化;[N];国际商报;2003年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N];中国包装报;2008年
王海霞;[N];中国能源报;2009年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佳;[D];吉林大学;2008年
崔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邱龙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王成双;[D];南京大学;2012年
王岩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张天水;[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叶欣;[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王海涛;[D];复旦大学;2005年
黄明福;[D];天津大学;2005年
王柯;[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午海霞;[D];西南大学;2010年
张庆锋;[D];浙江大学;2004年
张乐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1年
鲁秀玲;[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马春华;[D];东北大学;2011年
史星伟;[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张弘胤;[D];中北大学;2009年
王冬霞;[D];佳木斯大学;2009年
曹斌;[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王洪涛;[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纳米矿物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纳米矿物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硕士论文透明氧化锌/有机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下载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
请输入关键词:
栏 目 导 航
透明氧化锌/有机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硕士论文] 【摘要】:由于透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分子的优点(如质轻、易加工性能、柔韧性)以及无机纳米材料的优点(如高折射率、高硬度、好的耐热性及紫外屏蔽性能等),而且还能够通过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产生更加优异的性能,因此其在光纤、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光学透镜、平板显示器等光电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无机纳米颗粒容易在有机聚合物中团聚且分散不均匀,所以不仅降低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而且还影响其它性能如热性能、介电性能等。因此如何改善无机纳米颗粒在有机聚合物中的分散以及增加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力是该领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基本组成,本论文选用具有高的紫外吸收和折射率、高强度、好的化学稳定性、无毒和环境友好型的氧化锌(ZnO)纳米颗粒作为无机填料,同时选用具有优异的可见光透明性、高的热稳定性和耐紫外辐射性的有机硅作为聚合物基体,并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首先,本论文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在ZnO纳米颗粒表面接枝PMMA并制备了ZnO-PMMA纳米颗粒,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可紫外光固化的ZnO-PMMA/丙烯酸硅树脂(ZnO-PMMA/SA)纳米复合材料,为了进行比较还制备了ZnO/SA纳米复合材料,系统地探讨了PMMA的接枝改性对ZnO纳米颗粒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情况以及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热性能、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比较于ZnO/SA纳米复合材料,PMMA的接枝改性改善了ZnO纳米颗粒在SA树脂的分散性,同时还提高了ZnO/SA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紫外屏蔽率、起始热分解温度,还降低了ZnO/SA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通过以上的实验结果,可以充分说明ATRP技术改性纳米颗粒是一种制备高性能透明光电材料的新方法。 其次,本论文首次采用MgO无机钝化层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联合改性ZnO量子点(QDs)从而制备了ZMO-A QDs,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备了ZMO-A QDs/硅橡胶(ZMO-A/S)纳米复合材料,为了进行比较,还分别制备了含单一有机改性的ZnO-A QDs的ZnO-A/S纳米复合材料和含未改性的ZnO QDs的ZnO/S纳米复合材料,系统地探讨了MgO无机层和A151的联合改性对ZnO QDs在硅橡胶中的分散情况以及复合材料光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其中,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热机械分析等手段证实了联合改性的方法比其它两种方法更有利于QDs在硅橡胶中的分散,同时该改性方法明显改善了ZnO/S和ZnO-A/S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荧光性能、可见光透过率。 【关键词】:透明 氧化锌 有机硅 纳米复合材料 界面结合力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B383.1
【目录】:(注:以下目录后面的数字为论文页码)
中文摘要4-6Abstract6-11第1章 文献综述11-27 1.1 光学透明纳米复合材料概述11 1.2 光学透明复合材料的性能11-17 1.2.1 光学性能11-15 1.2.1.1 透光率12-13 1.2.1.2 雾度13 1.2.1.3 折射率13-14 1.2.1.4 双折射14-15 1.2.1.5 色散15 1.2.2 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15-16 1.2.3 介电性能16 1.2.4 荧光性能16-17 1.3 光学透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7-20 1.3.1 溶胶-凝胶法17-18 1.3.2 直接分散法18-19 1.3.3 原位聚合法19-20 1.3.4 原位生成纳米粒子法20 1.4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方法20-25 1.4.1 纳米粒子物理改性21-22 1.4.2 纳米粒子化学改性22-25 1.4.2.1 偶联剂改性22-24 1.4.2.2 酯化反应改性24 1.4.2.3 接枝聚合物改性24-25 1.5 展望及课题的提出25-27第2章 ZnO/丙烯酸硅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27-48 2.1 前言27-28 2.2 实验部分28-33 2.2.1 实验材料28-29 2.2.2 ZnO 纳米颗粒的制备29 2.2.3 ZnO-PMMA 纳米颗粒的制备29-30 2.2.3.1 ZnO-NH_2的制备29 2.2.3.2 ZnO-Br 的制备29-30 2.2.3.3 ZnO-PMMA 的制备30 2.2.4 丙烯酸硅树脂(SA)的制备30-31 2.2.5 ZnO/SA 和 ZnO-PMMA/SA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31 2.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31-33 2.2.6.1 红外光谱(IR)31 2.2.6.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31 2.2.6.3 介电性能31-32 2.2.6.4 断面形态(SEM)32 2.2.6.5 热稳定分析(TGA)32 2.2.6.6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32 2.2.6.7 X 射线衍射(XRD)测试32 2.2.6.8 核磁共振(NMR)测试32 2.2.6.9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32 2.2.6.1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32-33 2.3 结果与讨论33-46 2.3.1 改性前后 ZnO 纳米颗粒的结构分析33-36 2.3.2 可 UV 固化的 SA 预聚体的结构分析36-37 2.3.3 可 UV 固化的 SA 预聚物的固化研究37-39 2.3.4 纳米复合材料性能39-46 2.3.4.1 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39-40 2.3.4.2 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40-43 2.3.4.3 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43-45 2.3.4.4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45-46 2.4 小结46-48第3章 透明 ZnO-MgO 量子点/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48-67 3.1 前言48-49 3.2 实验部分49-51 3.2.1 原材料49-50 3.2.2 ZnO 和 ZMO QDs 的制备50 3.2.3 ZnO-A 和 ZMO-A QDs 的制备50 3.2.4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50 3.2.5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50-51 3.2.5.1 荧光分光光度计(PL)50-51 3.2.5.2 动态力学分析(DMA)51 3.3 结果与讨论51-66 3.3.1 量子点的性能及结构分析51-54 3.3.2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54-66 3.2.2.1 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54-60 3.2.2.2 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60-64 3.2.2.3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64-66 3.4 小结66-67第4章 结论67-68参考文献68-84硕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和专利84-85致谢85-86本篇论文共86页,。
|||||| |||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载入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异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