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乌师第161天天象棋50关怎么过过

象棋乌师第1610关怎么过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象棋乌师第1610关怎么过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该是这么着:1别听楼上乱说. 士五进四
士5进64. 车五进六
车5进15,这关我过过. 车七平四
士5进62. 车四平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局长成长史最新章节_局长成长史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网
用户名:密码:记住
//《局长成长史》
局长成长史 正文& 执掌乾坤章节目录
《执掌乾坤》小说简介:
&&“定海神针在手,乾坤仙宫我有;天才碾压脚下,美女争伴左右。”
&&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林楠,还没来得及实现祸害大学校花的美梦,便被一根神秘的金针带到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开始了精彩传奇的一生。且看他:
&&挥手日月沉,剑出天地动;谈笑间,败尽天下高手——执掌乾坤!
乌山云雨的其他作品:、、、
您要是觉得《执掌乾坤》还不错,请点击顶部分享按钮分享到你的朋友圈来支持乌山云雨吧!
推荐阅读:、、、、、、、
执掌乾坤(乌山云雨)1、泰伯,又称太伯,姬姓。商朝晚期周族人。太王古公父长子。约公元前12世纪,贤让幼弟季历(周文王父)继位,与二弟仲雍从陕西歧山周原率部分族人奔吴地,奉立为君,建“句吴”国,以蕃离(又称梅里,今江苏无锡东南)为都城,史称至德。后人尊为吴国及吴姓始祖。
2、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姬姓。商朝晚期周族人。太王古公父次子,泰伯弟。约公元前12世纪,随兄泰伯从陕西歧山周原率部分族人奔吴地,建“句吴”国。泰伯卒后继立为君。卒葬今江苏常熟虞山。后人尊为吴国及吴姓始祖。
梦 (公元前620―公元前561),名乘,相传为仲雍十九世孙。春秋时吴国国君,公元前585年即位,吴国自此始有确切纪年。与中原诸国交往,任用楚大夫申公巫臣为行人,参与国政,教以用兵车战,数与楚国相攻伐,国势渐强。
札,又称公子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初封于延陵,后又封州来。贤明博学。寿梦传位于季札,与其兄诸樊、於祭、夷昧相互礼让,终让于长兄诸樊。吴王於祭四年(公元前544)使鲁国,观周乐,后又至齐、郑、卫、晋诸国。史称为“见微而知清浊”的贤德之人。
偃 (公元前506―公元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吴国人。孔子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被誉为“南方夫子”。孔子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卒葬今江苏常熟虞山。后世配祀孔庙十哲中第九人。
将,春秋时吴国人。善铸剑,与欧治子同师。奉吴王阖闾命,干将与妻莫邪铸成二剑分别名为“干将”、“莫邪”。后用以泛称宝剑。曾与欧治子为楚王铸宝剑三把,分别名为“龙渊”、“泰阿”、“工布”。代表了春秋时期冶金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闾 (?―公元前496),名光,吴王诸樊子。公元前514年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即位。自梅里迁都于阖闾大城(今苏州)。以楚人伍子胥为行人,齐人孙武为将军,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国郢都。后与越国交战于d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重伤而逝。
差 (?―公元前473),吴王阖闾子。公元前496年即吴王位。攻破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越臣服。公元前486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北进中原,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盟会诸侯成为霸主。后越灭吴国而自杀。
(?―公元前484),名员,字子胥,楚国太师伍奢次子。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奔吴。助阖闾夺取王位,被任为行人,规划建设阖闾大城新都(今江苏苏州),改革图强,举荐孙武为将,攻楚、伐越、败齐,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因谏诤吴王夫差与越国议和并停止伐齐,被赐死。
武 (公元前535―?),即孙子,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人。因伍子胥荐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任为将军。主张改革图强。率吴军攻克楚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国威大盛。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歇 (?―公元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博闻善辩,礼贤下士。楚顷襄王时任左徒。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为令尹,赐淮北12县地,号春申君,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称“四公子”。六年,率兵攻秦救赵。次年灭鲁。十五年,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后为考烈王王后兄李园刺杀。
羽 (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名将项燕孙。楚亡后流徙吴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与叔父项梁在会稽郡治吴(今江苏苏州)杀太守殷通起义反秦。次年,任上将军,于钜鹿(今河北平乡)之战摧毁秦军主力。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后被汉王刘邦击败,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忌 (约公元前188―公元前105),本姓庄,西汉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文才和善辩闻名。景帝时曾为吴王刘濞门客,与名士枚乘等上书谏阻刘濞谋反,转投梁孝王颇得优待。擅辞赋,今仅存悼屈原之《哀时命》。
14、朱买臣
(?―公元前115),字翁子,西汉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家贫而好学有才,为严助荐于汉武帝,拜中大夫,出任会稽太守,击破东越有功,晋主爵都尉。后为丞相长史。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告发廷尉张汤不法事,己亦被杀。擅辞赋,皆佚。
康(130―199),字季宁,东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仕郡,以义烈称,举为茂才。任高成县令,迁武陵、桂阳、乐安等郡太守,所在称贤。上疏谏阻灵帝苛敛被免官归籍。复拜庐江太守,平定黄穰起事。献帝即位加忠义将军。袁术割据称帝,围攻庐江,坚守二年,城陷后病逝。
雍 (168―243),字元叹,三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为合肥长。东汉建安五年(200),任会稽丞,代孙权行郡守事。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吴黄武四年(225),任丞相,晋封醴陵侯。任丞相19年,随才授任,以正直见重。卒谥肃侯。
权 (182-252),字仲谋,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建安五年(201),继兄孙策为讨逆将军,任会稽太守,屯居吴(今苏州),统领江东六郡。十三年,与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形成。二十四年,夺荆州,擒杀刘备大将关羽。黄武元年(222),于彝陵之战大败蜀军,称吴王。黄龙元年(229)称帝,国号吴。卒谥大皇帝,史称吴大帝。
逊 (183―245),本名议,字伯言,三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从孙。孙策婿。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以取荆州功封华亭侯。迁镇西将军,封娄侯。吴黄武元年(222),拜大都督,于彝陵之战大败蜀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后拜上大将军、右都护,辅太子。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卒谥昭侯。
绩 (187―219),字公纪,三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子,陆逊从叔。仕东吴孙权,任奏曹椽,敢直谏。后任郁林(今属广西)太守,清正廉洁,任满还乡,船轻不能越海,载以巨石,人称“廉石”。博学多识,通天文历算,著有《浑天图注》、《注周易》、《注归藏》等。
翰 (约258―319),字季鹰,西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字凑谖笏韭矶苻颉R蛲跏夷诼遥锓缙鸲嘉庵小拜桓Ⅵ杂恪保倩瓜纭P钥穹牛莆难В比吮任罴拧敖奖薄
机 (261―303),字士衡,西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孙。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世称“陆平原”,“八王之乱”时被冤杀。工书能章草,擅诗赋散文,开创骈文先河。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理论著作。有《陆平原集》。
云 (262―303),字士龙,西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机弟。少举贤良。太康十年(289),与兄应召入洛。出任浚仪县令,县大治。成都王司马颖任为大将军右司马,值“八王之乱”,与陆机同被冤杀。诗以短篇见长,为文旨意深雅,主张
“文章当贵经绮”,开六朝文学先声。有《陆士龙集》。
荣 (?―312),字彦先,西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雍孙。与陆机、陆云号称“三俊”,官至廷尉正。永兴二年(305),任右将军、丹阳内史,平定广陵相陈敏叛乱。永嘉元年(307),琅邪王司马睿(后为晋元帝)任为军司,加散骑常侍,是拥护司马睿政权的江南士族领袖。卒谥元,追封为公。
24、陆探微
(?―485),南朝宋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明帝时(465―472)常在侍从。画之六法兼备,把东汉张芝草书体运用于绘画,曾作一笔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画作题材广泛,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为“六朝四大家”之一。
25、张僧繇,南朝梁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武帝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写真及释、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所绘佛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史称其为“疏体”画派,为“六朝四大家”之一。
侃 (488―545),又名儡,南朝梁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武帝天监中曾任国子助教、员外散骑侍郎。精通经学,尤明《三礼》学和《孝经》、《论语》,建立了南朝玄学化的经学理论体系。著有《论语义疏》等。
27、顾野王
(519―581),原名体伦,字希冯,南朝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随父顾@至建安,撰《建安地志》。仕终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晚年施基建吴县光福寺。博学善画,擅诗文。所著《玉篇》,为古代训诂学重要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
28、陆德明
(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陈宣帝时任国子助教。隋炀帝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唐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著有《经典释文》,对十二部经典及《老子》、《庄子》进行注音和释义,是古代训诂学重要著作,也是经学史上“汉学系统”的总结性文献。
29、陆柬之
(585―638),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家虞世南甥。宰相陆元方伯父。官至崇文侍书学士。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隶、行书为妙品,草书为能品。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陆机《文赋》等,最闻于时,开行楷书之先河。
旭 (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母为陆柬之侄女。初仕常熟尉,官至金吾卫长史,世称“张长史”。擅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工书,以草书最为知名,尊为“草圣”,列为神品,与李白诗、裴文剑舞并称“三绝”。传世书迹有《郎官石柱记》、《肚痛帖》、《草书古诗四帖》等。
31、陆象先
(665―736),原名景初,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宰相陆元方子。举制科高第。睿宗景云二年(711)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太平公主谋废唐玄宗,封为兖国公,劝谏唐玄宗慎重清洗异己。宽仁而治,多有政绩。后官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太子少保。
真 (688―763),俗姓淳于,唐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天宝十二年(753),应日本礼请,由苏州黄泗浦(今属张家港)第六次东渡成功。在奈良建大招提寺,后封为大僧都,统领僧尼,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积极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
33、杨惠之,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约活跃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初与吴道子同学绘画,师法张僧繇,后专攻雕塑,继承了“影塑”与“浮塑”的技巧,创制出“壁塑”的新形式,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著有《塑诀》,已佚。
继 (约715―约779),字懿孙,唐襄州(治今湖北襄阳,一说邓州南阳)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安史之乱时避于苏州等地。大历时历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工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清迥自然。代表作《枫桥夜泊》,为历代咏姑苏诗中传世名篇。有《张祠部诗集》。
35、张b,一作藻,字文通,唐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宗、德宗时(766―783),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缘事被贬衡州、忠州司马。建中三年(782)作画于长安。为唐代水墨山水画之代表,尤精松石,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有“双管齐下”之誉。著《绘境》一篇,言画之要诀,已佚。
淳 (?―805),一名质,字伯冲,号文通,唐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历任国子博士和信、台两州刺史、给事中等职。唐顺宗时征为太子侍读。曾师事啖助和赵匡治《春秋》之学,集此派之大成,并称中唐三贤。著有《春秋集传纂例》等,变专门为通学,开宋儒疑经风气。
籍 (约767―约830),字文昌,唐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寓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799)进士。仕终国子司业。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诗长于乐府,亦多近体诗,艺术成就很高,五律对晚唐影响较大。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38、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下(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刺史,修筑阊门至虎丘河堤(又称白公堤,即今山塘街),与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刘禹锡合称“故苏三贤”。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善文学,诗坛与元稹并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等。
39、陆龟蒙
(?―881),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等,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甫里(今f直镇)。卒后追赠右补阙。诗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究心农作,小品文写闲情逸致,自成一家,有《小品录》,另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40、滕昌佑,字胜华,唐末五代苏州人。唐广明元年(881)十二月初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避乱随僖宗入蜀。初以文学从事,后隐居。擅作花鸟、草虫、蔬果,画牡丹和鹅尤为著名,无师承而成大家。亦工书法,号称“滕书”。卒年八十五。
(887―942),初名传V,字德辉,五代余杭临安(今属浙江)人。吴越王钱B子。乾化二年(912),迁苏州刺史,累擢中吴建武军节度使,后封检校太尉、中书令、广陵王。卒后,子钱文奉继任。父子治苏60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洞 (约976―1015),字洞夫,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沈括舅。工诗歌,擅词赋,通经学,擅武术,精于兵学。真宗咸平三年(1000)进士。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今湖北均县)参军。后召试中书,改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主簿。所著《虎钤经》,是古代著名兵学典籍。
43、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志以天下为己任。景佑元年(1034),迁知苏州,创建郡学、义庄。后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击西夏。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政。卒谥文正。工诗词散文。《岳阳楼记》为历代传诵名篇。有《范文正公集》。
瑗 (993―1059),字翼之,生于泰州如皋(今属江苏),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景佑元年(1034),范仲淹迁知苏州,聘为郡学教授。出掌湖州府学。主张教育“明体达用”,创“苏湖教学法”为所推广。后“管勾太学”,封太常博士。卒谥文昭。理学家尊为“宋学”先驱。著有《周易口义》等。
45、叶清臣
(),字道卿,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二年(1024)榜眼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遇事敢行。所至兴利除弊,对边事多所建言。皇佑元年(1049),罢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善诗词书法。文集已佚,存《述煮茶小品》。
46、苏舜钦
(),字子美,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范仲淹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庆历四年(1044),因支持新政被贬,居苏州修筑沧浪亭。后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病逝。工诗词散文,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有《苏舜钦集》。
(),字正夫,宋苏州太仓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熙宁五年(1072),任司农寺丞,提举两浙水利。次年罢归,成功实践其治水理论。复任司农寺丞,升江东转运判官。元佑间授太府寺丞,出知温州,卒于任。所著《吴中水利书》为历代治理太湖水利的重要依据。
48、朱长文
(),字伯原,自号溪隐夫,人称乐圃先生,宋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元佑元年(1086),荐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通文史经学,精研书学理论,著《吴郡图经续记》及编纂《墨池编》等。《乐圃集》百卷毁于兵火,遗文编为《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
隆 (),宋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少入佛慧院,精研律藏,参访名师。后赴夹山(今属湖南),随侍高僧圜悟并嗣其法。绍兴元年(1131),到苏州虎丘云岩禅寺讲经,成禅宗临济宗之“虎丘派”之祖。东南“五山十刹”,虎丘遂居其一。门人编有《虎丘绍隆和尚语录》。
50、叶梦得
(),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宋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晚年隐居湖州。博学善诗文,尤工于词,著述丰富。有《石林燕语》、《建康集》、《石林词》等。
51、韩世忠
(),字良臣,宋延州绥德(今属陕西)人。行伍出身。北宋时抗击西夏和金建功。南宋建炎三年(1128),率军到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拥戴高宗,升任御营使司都统制,负责剑裱镏形鳎┲粮I剑癯J毂保┙馈4文辏诨铺斓矗衲暇└浇┲鄞蟀芙鹁:舐慕üρ#庥⒐婧幽媳敝盥氛刑质埂7炊院鸵椋η氡狈ァJ荒辏唤獬āW浜笞贩馔ㄒ蹇ね酢P⒆谑弊贩廪酰趾胖椅洌谒罩萘檠疑酱徒轨簟
52、范成大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不辱使命。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卒谥文穆。通文史,善诗词,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吴郡志》、《石湖集》等。
,字正叔,宋平江昆山(今属江苏)人。宰相卫泾弟。宝庆二年(1226)知武进县,擢直秘阁。嘉熙间()知严州,迁朝散大夫,直宝谟阁学士,知袁州。酷嗜典籍,建藏书室为“栎斋”,学者称“栎斋先生”。辑著《礼记集说》。后人仿其体例作《续礼记集说》,宋至清初遗佚之书多赖以存。
54、黄公望
(),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元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至元年间,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掾吏,后隐居,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通音乐,尤精画山水,与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四家”,独创“浅绛山水”一派,对明清山水画影响至大。著有《写山水诀》、《大痴道人集》等。
55、葛乾孙
(),字可久,元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代业医,精通医理,治疾多奇验,名重南北,尤精治劳损吐血诸症,为我国医学史上首位治疗痨病专家。著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十药神书》等。《十药神书》创立了十首良方,从止血方到善后调理方颇有系统,富于治效。
顾 瑛 (),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元末明初平江昆山人。工山水花卉翎毛,精于音律,善古乐器。在正仪筑“玉山佳处”,成为江南名园,雅集名士诗人。与杨维祯相呼应而领袖文坛,对“铁雅派”的发展和古乐府运动的演进多有贡献。后居家削发,自号金粟道人。明初迁凤阳。著有《玉山璞稿》等。
57、张士诚
(),小名九四,元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大丰)人。出身盐户。至正十三年(1353),率苦役、盐丁万余人起义。次年,据高邮,称诚王,号大周,年号天佑。至正十六年,据平江(今苏州)建都,后称吴王。朱元璋军攻克平江后被俘,押解金陵(今南京),自缢身亡。
(约1327―?),字伯盛,号静寄居士。元末平江昆山人。工古篆、籀,精于六书之义。摹勒石刻,首创汉瓦篆刻,开拓新材,启发后人。久有悟于石鼓、绎碑之法,参照王顺伯、和吾等《集古印谱》编纂体例,汇集成《印文集考》,为首部文人创作印谱,完成了由集古印谱向篆刻家创作印谱的转化。纂辑有《名迹录》。
坚,自号风月散人,元末平江昆山人。太学生。精于南辞,善作古赋,为昆曲鼻祖。明魏良辅《南词引正》称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元将扩廊贴木儿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名士顾德辉、杨维祯、倪元慎等相友善。著有《陶真野集》、《风月散人乐府》等,均佚。
60、沈万三,本名富,又名秀,字仲荣,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自湖州路吴兴县南浔(今属浙江)迁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江苏昆山周庄东)。垦殖经商,大力开展海外贸易,成江南首富。明太祖朱元璋命出资助筑都城南京城墙,后因自请犒军罪为乱民,洪武六年(1373),被籍没家产流徙云南。卒后迁葬周庄。
克 (),字仲温,号南宫生,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博学任侠。洪武初曾任凤翔同知,卒于任。擅楷、行、草、章草等书体,尤精章草,与宋j、宋广并称“三宋”,为吴门书派创始人。有墨迹《进学解》、《唐宋人诗》、《刘桢公燕诗》、《临急就章》等传世。
履 (),字安道,号畸叟,又号奇翁、抱独山人,苏州昆山人。早年业儒,教授乡里,后学医于金华朱丹溪,尽得其传。洪武四年(1371)起任秦府良医正十余年,为“滋阴派”传人。著有《医经溯洄集》等,首次将伤寒与温病正确区别开来,对明清温病学说有开拓性贡献。又善诗书画,有《华山图册》等。
63、姚广孝
(),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世业医。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善诗文,通儒道佛及兵家之学。明惠帝削藩,劝燕王朱棣起兵,并为筹划军事。永乐二年(1404),授太子少师,赐名广孝。曾主持修纂《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著有《逃虚集》等。
启 (1336―l374),字季迪,号青丘子,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擢户部右侍郎,不就,退隐青丘。因为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撰《上梁文》,受诬被腰斩。诗文皆工,尤长于诗。有《高太史全集》等。
和 (),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因“靖难之役”战功为明成祖赐郑姓,改名和。从永乐三年(1405)自太仓刘家港首航起,至宣德八年(1433),先后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2005年其首次下西洋首航日7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节。
钟 (),字伯律,号龙冈、如愚,江西靖安人。律己清严,处事明敏。宣德五年(1430),擢苏州知府,整饬吏治,断狱严明,与江南巡抚周忱奏减税粮70余万石,并建义仓,均徭役,兴水利。因政绩显著,吏民拥戴,三任知府达13年,被誉为况青天。卒赠正议大夫、资治卿。有《况太守集》。
信 (1388―?),字公晓,自号玉峰松岩生,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信奉伊斯兰教,通晓阿拉伯语。永乐七年(1409)至宣德六年(1431)曾随郑和四下西洋,任通事教谕。南洋群岛之费信岛为纪念他而命名。正统元年(1436)所著《星槎胜览》,纪录下西洋时所见所闻,是重要的中外交通史资料。另有《天心纪行录》,已佚。
祥 (),字廷瑞,苏州吴县香山(今江苏苏州胥口)人。苏州香山帮匠人鼻祖。永乐间,召建北京大内,升任营缮所丞,后擢工部左侍郎。在规划设计和建造承天门(今天安门)及三大殿和裕陵等工程中,将江南建筑艺术巧妙运用,世称“蒯鲁班”。
盛 (),字与中,号蜕庵,苏州昆山千灯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正统十四年,协助于谦在京城外击退蒙古瓦剌军。后巡抚宣府,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官至吏部左待郎。谥文庄。多政绩,善诗文,工行楷,藏书为当时江南藏书家之首,编有《竹堂书目》,著有《竹堂稿》等。
周 (),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多才,长于文学,工诗词,尤善书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自成一家笔法,为“吴门画派”领袖,与其门生文徵明、唐寅及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耕石斋石田诗钞》、《石田文钞》等。
宽 (),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八年(1472) 状元。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三朝。弘治十六年(1503),升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定。清正自守,学有根底,诗文和平恬雅有典则。工书法,师法苏轼,神形双善,笔法出新。著有《家藏集》。
鏊 (),字济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十一年(1472)探花。正德初官至吏部左侍郎,入内阁参预机务,迁文渊阁大学士,反对宦官刘瑾专权。后归籍,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卒赠太傅,谥文恪。博学有识,善诗文,其文章典雅,议论明畅,家富藏书。著有《姑苏志》、《震泽集》等。
73、祝允明
(),字希哲,号枝山,又署枝山老樵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举人。历官广东兴宁知县、南京应天府通判,有“祝京兆”之称。嘉靖初归籍。家学渊源,能诗文,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书法尤精狂草和楷书,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著有《祝氏集略》、《怀星堂集》等。
寅 (),字伯虎,号桃花庵主,别号六如居士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解元。工诗文书法,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画初师周臣,后师法沈周,擅人物、山水、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
75、文徵明
(),初名壁,字徵明,号衡山,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诗文书画人称“四绝”,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画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继沈周成为吴门派领袖。书法尤擅行书和小楷,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
76、徐祯卿
(),字昌谷,又字昌国,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土。后授大理寺左寺副。正德间宦官刘瑾专权,被贬国子监博士。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诗风熔炼精警,誉为“吴中诗人之冠”,又号称“文雄”,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著有《迪功集》、《谈艺录》等。
淳 (),字道复,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凡经学、词章、书画无不精妙。书工行草。山水笔迹放纵,意境幽雅,擅写意花卉,画风疏爽俊逸,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为明中期水墨写意花卉画创出新格调的代表人物。著有《陈白阳集》。
78、黄省曾
(),字勉之,号五岳山人,人称五岳先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十年(1531)举人。轻科第、重交游,弃时好、志古学,好谈经济,著述颇丰,涉及经学、史学、地理、农学,如《〈申鉴〉注》、《西洋朝贡典录》、《农圃四书》、《兽经》等。另有《拟诗外传》、《骚苑》及《五岳山人集》等。
宠 (),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诸生贡太学,后坐谪戍边,放归后卒。人品高旷,博学多才,诗文卓有声誉。尤以书法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楷书大巧若拙,意态古雅,风韵遒逸,为时所趋。又善山水,工篆刻,与文彭齐名。著有《雅宜山人集》。
纨 (),字子纯,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6),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次年改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防御倭寇,整顿海防。二十七年,指挥明军打败葡萄牙人与倭寇联军,获“双屿大捷”。后改巡视,因诛杀所俘海盗被劾革职,愤而自杀。著有《甓余录》。
彭 (),字寿承,号三桥,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工诗文绘画,书法精于篆、隶。尤精篆刻,与何震并称“文何”。以六书为准则,恢复汉印传统,首创印章边款,把灯光冻石引入篆刻界,创始“吴门派”,也是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
82、郑若曾
(),字伯鲁,号开阳,苏州昆山人。世代为医,妇科最为著名。嘉靖贡生。善言兵事,绘《万里海防图》,总督胡宗宪聘为幕僚,辅佐平倭事宜,订立五十条海防策略,首次提出了完整的海防思想。著有《日本图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黄河图议》等。另有《郑开阳杂著》。
英 (约1506―约1555),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苏州太仓人,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出身漆工,喜绘画,受文徵明、唐寅器重,又从师周臣。作品题材广泛,擅画人物、青绿山水、车船、楼阁,尤长于临摹,工笔、写意、白描俱佳。其工笔仕女为明代工笔之杰。画风自成一格,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84、归有光
(),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人称震川先生,苏州昆山人。嘉靖四十年(1561)进士。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任。博学多识,为“唐宋派”古文大家,散文誉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文集》、《文章指南》、《三吴水利录》等。
(),字民应,号思质,苏州太仓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才学通敏。二十九年,巡按顺天,抗御蒙古鞑靼部。三十一年,提督军务巡抚浙江及福、兴、漳、泉四府,屡破倭寇。后巡抚大同,代蓟辽总督,进右都御史。因边事失利被严嵩父子诬陷致死。
86、魏良辅
(),字师召,晚号尚泉,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六年,为云南按察司佥事,迁山东布政使。后寓居太仓。熟悉音律,钻研南曲,在顾坚基础上,将南北曲融为一体,形成“水磨腔(昆腔)”,并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被誉为昆曲(南曲)鼻祖。著有《南词引正》。
环 (),字应乾,号复庵,山西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迁苏州府同知。训练民兵,抗击倭寇,因功擢按察佥事,整饬苏州、松江二府兵备道。三十三年,击败来犯苏州倭寇,进右参政。后在常熟、嘉定等地履败倭寇。三十五年,升任山东布政使,卒于任。著有《山海漫谈》。
88、梁辰鱼
(),字伯龙,号少白,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以例贡为太学生。喜音乐,通音律,和魏良辅等相交,参与改革昆山腔,曲坛上颇负盛名。名作传奇《浣纱记》,是首部用改革後的昆山腔编写的剧本。另著有杂剧《红线女》等及散曲集《二十一史弹词》等,并有诗文集《梁国子生集》等。
89、王世贞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m州山人,苏州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官清正,文名天下,与李攀龙等称“后七子”,为领袖。著述甚丰。文学和戏曲艺术,有《m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等,史学有《m山堂别集》,另有《尺牍清裁》等。
90、张凤翼
(),字伯起,号灵墟,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与弟燕翼、献翼并有才名,时号“三张”。擅诗文翰墨,喜度曲。著有《文选纂注》、《处实堂前集》、《处实堂后集》等,另有传奇《阳春六集》等。
91、王锡爵
(),字元驭,号荆石,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榜眼。万历十二年(1584),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二十一年,入阁为首辅,次年改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政戒虚浮,力请罢止江南织造等,核减云南贡金和赈济河南饥荒。三十五年病休归籍。卒赠太保,谥文肃。有《王文肃集》等。
92、赵用贤
(),字汝师,号定宇,苏州常熟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间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等。卒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文毅。刚直嫉恶。为文学“后七子”派“末五子”之首。富藏书,编有《赵定宇书目》附《稗统目录》等。另著有《三吴文献志》等。
(),字百谷,号玉遮山人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州武进,先祖本姓乌,永乐时徙居苏州,改姓王。嘉靖诸生。嘉靖末入太学,为内阁首辅大学士袁炜门生。万历时曾与屠隆、王世贞等组织南屏社。曾拜文徵明为师,书法精于篆、隶,为吴门派末期代表人物。诗文秀逸清新,近“公安派”,继文徵明后主吴中文坛30余年。有《王百谷全集》。
94、申时行
(),榜姓徐,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善翰墨,为张居正赏识,万历六年(1578)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累官吏部尚书,十一年,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政务宽大。卒谥文定。著有《赐闲堂集》。
可 (1543 ―1603),俗姓沈,字达观,号紫柏,门人尊为紫柏尊者,苏州吴江人。17岁于虎丘云岩寺出家,广研经教,自嘉兴楞严寺至北京房山云居寺,复兴梵刹15所,刻版《方册大藏经》。律身至严,与莲池、憨山、q益并称四大高僧。有《紫柏尊者全集》等。
(),字道彻,号天池,苏州常熟人。以父大学士严讷荫官至邵武(今属福建)知府,减苛税,兴水利,有治绩,为官清廉。工书法,兼擅诗文。尤精古琴,结琴川琴社,风格主清微淡远,不趋俗尚,振起宗风,为虞山琴派创始人。编有《松弘馆琴谱》,著有《云松巢集》。
Z (),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别号词隐,苏州吴江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光禄寺丞。潜研词曲,考订音律,有所建树。传奇创作中主张“合律依腔”、“僻好本色”,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昆曲正宗,为“吴江派”领袖。著有《属玉堂传奇》。
(),字凡夫,又字水臣,号广平,又号寒山子,苏州太仓人。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后裔。监生。中年与妻陆卿子偕隐苏州寒山,以高士名冠吴中。营筑寒山胜,开创了吴郡寒山摩崖石刻群。富藏书,善文学,精通文字学,工书,开“草篆”先河。著有《篆学指南》、《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帚谈》等。
成 (),又名贤,苏州昆山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织造太监孙隆驻苏州督税,激起织工暴动,推其为首,焚毁税卡,包围税监司衙门,官府被迫取消派税。后仗义挺身,被捕判以死刑,经地方人士营救,于四十一年被赦,为人尊称葛将军。后守护义士五人墓而终。
100、陆子冈,一作子刚,原籍太仓,迁居苏州。嘉靖、万历间()琢玉工匠。选料精严,玉雕享称“吴中绝技”。作品多形制仿汉,取法于宋,形成空、飘、细的艺术特色,均用图章式印款。所制玉器称“子冈玉”,时人与唐寅仕女画相提并论。苏州玉器业将其供奉为祖师。
关 (),字尹子,原名东阳,字杲叔,祖籍徽州歙县(今属安徽),徙居苏州太仓。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苏州得一刻有“汪关”字样的汉代铜印,遂改名关。其篆刻追溯汉法,布局严谨,富凝炼之美,独树一帜,主创了明代篆刻主要流派之一“娄东派”。所刻印摹集为《宝印斋印式》。
102、冯梦龙
(),字犹龙,别号龙子犹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贡生。官至福建寿宁知县。明亡,刊行《中兴伟略》宣传抗清,忧愤而逝。编订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注重戏曲、民歌、笔记故事等通俗文学的创作、编集工作,著述丰富。诗文有《七乐斋诗稿》等。
成 (),字无否,号否道人,苏州吴江人。能诗,善画山水,好游历风景名胜,后定居镇江,转事造园,闻名遐迩,代表作有仪征寤园、南京石巢园、扬州影园等。崇祯七年(1634),写成中国及世界最早和最系统的造园名著《园冶》,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104、周顺昌
(),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任福州推官,正直清廉。后擢吏部文选员外郎,忤权臣辞官,惠德乡里。天启六年(1626),被阉党权监魏忠贤削籍逮捕,激起苏州数万市民抗暴斗争。后在京酷刑致死。崇祯时谧忠介。著有《烬余集》。
105、吴有性
(),字又可,号淡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山东、浙江等地温疫流行,死者众多,始潜心钻研,突破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将温疫病从表里两方面归纳出九种传变方式,创立了达原饮、三消饮,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基础。著有《温疫论》。
106、瞿式耜
(),字伯略,一字起田,号稼轩,江南常熟人。早年师从钱谦益。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南明时历任广西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两部尚书,坚持抗清。永历四年(1650),清军破桂林被执,不屈被害。追赠粤国公,谥文忠。清乾隆时追谥忠宣。有《瞿式耜集》等。
107、张国维
(),字正庵,号玉笥,浙江东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七年(1634),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苏州等江南十府,勤政恤民,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后迁兵部尚书。南明鲁王时任兵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兵败后于东阳投水绝命。清乾隆时追谥忠敏。著有《三吴水利全书》,另有《张忠敏公遗集》。
108、杨廷枢
(), 字维斗,号复庵,苏州吴县(今江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解元。文名振天下,从游之士颇多,为复社领袖之一。南明福王时授主事,因抨击权臣马士英、阮大钺罢归。从事反清活动被捕就义。门生私谥忠文先生。乾隆时追谥忠节。著有《古柏轩诗集》、《全吴纪略》等,编有《同文录》等。
旭 (),俗姓钟,字q益,自号八不道人,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崇儒学,17岁后倾向佛门,32岁宗天台,后于浙江安吉灵峰寺圆寂,世称灵峰q益大师,开创灵峰派,净土宗奉为第九祖,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著有《灵峰宗论》、《阿弥陀经要解》等。遗文编为《灵峰q益大师宗论》。
晋 (),原名凤苞,字子晋,号潜斋,别号汲古主人,晚号隐湖,苏州常熟横泾人。明诸生。好古博览,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书8万余册,多宋元善本。罕见秘籍缮写精良,称为“毛抄”。刻书多达600多种,为中国历代私家刻书之最。著有《毛诗陆疏广要》、《汲古书目》等,辑有《苏米志林》等。
溥 (),字天如,号西铭,苏州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与同乡张采合称“娄东二张”。天启六年(1626),撰《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崇祯二年(1629),与张采创建复社,为领袖,以爱国救世相砥砺,为明末最大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精诗词散文,擅时论。著有《七录斋集》等。
[ (),字日生,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南明弘光时任职方主事,为史可法监军。清顺治二年(1645),起兵抗清,以太湖为根据地,屡败清军。隆武帝任为兵部尚书,封忠义伯,鲁王封其长兴伯。后兵败被俘,在杭州就义。父承绪投水死,妻沈氏及女亦殉命。&
113、徐上瀛 (),号石帆,江南太仓人,后隐居苏州穹窿山。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提出了二十四字要诀,发展了严j“清微淡远”的琴学理论,成为虞山琴派代表之一。辑成《大还阁琴谱》,指法详明,谱法自成一体。另著有《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闷笺》等。
114、钱谦益 (),字受之,号牧斋,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崇祯时曾任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清顺治二年(1645),授内秘书院学士兼礼部右侍郎,旋称病归籍。曾因江阴黄毓祺起义案牵连入狱。筑绛云楼藏书颇富。诗文有盛名,奉为“东南文宗”和虞山诗派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等。
115、李 玉 (约),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一笠庵主人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明崇祯举人。入清不仕,是明末清初创作最多、影响较大的戏曲作家之一,以“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精于曲律之学,与朱佐朝编定《北词广正谱》,为北曲曲谱最称完备的著作。
116、施道渊(1616― 1678),字亮生(一作谅生),号铁竹道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少为朝真观道士,后移住穹窿山茅君故宫,为穹窿山道派创始人,并续添天师正一滴血派谱系后十字,使这两派成为清代苏州道教诸派之正宗,名著东南。顺治十五年(1658),赐额上真观,赐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太傅金之俊延请主苏州玄妙观事,修复诸殿,疗民病苦,尤多救济。著有《玉留堂语录》,辑有《斋天》等科书。
117、王时敏 (),初名虞赞,字逊之,号烟客,晚年自署归村老农、西庐老人,人称西田先生,江苏太仓人。王锡爵孙。明万历二十九年(1610)进士。崇祯初,以荫官太常寺卿,人称“王奉常”。入清隐居归村。淹雅博物,工诗文书法,尤精绘画,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王原祁合称“四王”,
居其首,亦为“清六家”之一。 著有《西田集》、《西庐画跋》等。
118、王 鉴 (),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曾孙。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仕至廉州太守,又称“王廉州”。家藏古今名迹甚富,擅画山水,摹古工力很深,笔法非凡,为清初画家“四王”及“清六家”之一。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等。
119、金圣叹 (),本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清顺治末以苏州抗粮哭庙案被杀。有才学,善诗文,喜文学批评。对“六才子书”之《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后两种批改,颇有识见,而《水浒》成最通行之本。著述甚多,有《金圣叹全集》。
120、吴伟业 (),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张溥学生,复社重要成员。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清顺治十年(1653),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有史才,文学上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尤工诗,长于歌行纪事,是娄东诗派的开创者。著有《梅村集》等。
121、陆世仪 (),字道威,号刚斋,桴亭,门人私谥尊道先生,亦称文潜先生,江苏太仓人。弱冠之年习剑术枪术,并研习兵法,作《八阵发明》图说。曾参加复社。明亡后,与同里陈瑚等以道义相砥砺,潜心著述讲学。通晓诸子百家,精研程朱理学,与陆陇其并称“二陆”,从祀孔庙。有《桴亭集》、《思辨录》等。
122、吴 殳 (),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因赘婿改籍昆山。明崇祯末诸生。少习武术骑射,研读兵书。入清后不失遗民气节。学识渊博,精通诗律,所著《围炉诗话》称为佳作。武术著作丰富,辑《峨嵋枪法》,撰《单刀图说》、《梦绿堂枪法》,并将平生所著武艺各书及诸篇论说辑成《手臂录》,是明代至清初各家枪法之集大成者。另著有《纪效达辞》等。
123、顾炎武 (),初名绛,字忠清,改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诸生。加入复社,与同乡归庄相友,号为“归奇顾怪”。参加昆山、嘉定抗清斗争,南明唐王授兵部主事。入清不仕。奔走南北,气节自励。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强调经世致用,是清代朴学开山之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日知录》等,有《亭林文集》、《亭林诗集》等。
124、张 璐 (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研究伤寒及温病、杂病诊治,重视辨证,擅长温补,为明清时期温补学派医家,亦为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张氏医通》等。
125、柳如是 (),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号蘼芜君、河东君,浙江嘉兴人。流寓吴江,曾为侍婢,后为“秦淮八艳”之一。以诗词名噪江浙。明崇祯十四年(1641),与常熟钱谦益结。明亡,劝钱谦益自尽殉节,已以身殉未遂。曾资助慰劳抗清义军,颇具气节。工诗词赋,善画,精通音律。有《柳如是集》。
126、龚 贤 (),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自写小照为扫叶僧,江苏昆山人。明亡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为著名遗民画家。山水画能扫除时习,气韵万千,富于地方特色,为“金陵八家”之首。著有《画诀》。
127、尤 侗 (),字同人,一字展成,号悔庵,又号艮斋,晚号西堂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清顺治三年(1646)副贡。康熙十八年(1679)
,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修《明史》,后告老归籍。才情敏捷,文名早著。能词曲,诗文多新警之思,评文论学扎实。著作大都收入《西堂全集》和《余集》,另有《鹤栖堂集》等。
128、汪 琬 (),字苕文,号钝庵,学者称尧峰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参修《明史》,因病告归。惟嗜读书问学,发明经义,精研史学,昌言朴学。能诗,散文最有成就,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著有《尧峰文抄》等。
129、汤 斌 (),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出任江苏巡抚,清正廉明,治绩卓著,被誉为汤青天。后充明史总裁,官至工部尚书。乾隆时追谥文正。被尊为程朱理学名臣。有《汤文正公全集》。
130、朱柏庐 (),名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明诸生。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其《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多警句箴言,被尊为修身治家之经,为古代家教名篇。另著有《四书讲义》、《毋欺录》、《耻耕堂诗文集》等。
131、王锡阐 (),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江苏吴江人。清军南下,投河殉明遇救,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与顾炎武等以志节相砥励。博通经史、声律,善诗文,尤专精天文历算。以数学为根柢,会通中西,正误求是,自立新法,于日月食测定,多有创获,与梅文鼎、薛凤祚并称历法名家而为首。有《晓庵先生文集》等。
132、钱 曾 (),字遵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江苏常熟人。钱谦益族曾孙。明崇祯贡生,入清不仕。藏书室名“述古堂”、“也是园”,为江南藏书名家。精于版本校勘之学,先后编有《述古堂藏书目》、《也是园书目》和中国第一部研究版本的专著《读书敏求记》。工诗,为“虞山诗派”中坚,著有《今吾集》等。
133、徐乾学 (),字原一,号建庵,江苏昆山人。顾炎武甥,与弟元文、秉义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1670)探花。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劾罢江西巡抚安世鼎。曾任《明史》总裁、《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家有“传是楼”,藏书甲于康熙朝。编有《通志堂经解》、《读礼通考》等,著有《园集》等。
134、王 E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江苏常熟人。秉承家学,为王鉴弟子,又师王时敏。曾奉康熙之命入宫主绘《南巡图》,辞封返乡。擅山水画,有“画圣”之称,创始虞山画派,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合吴历、恽寿平,
又称“清六家”。著有《清晖赠言》等。
135、吴 历 (),本名启历,号渔山,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学诗于钱谦益,学经于陈瑚,学画于王鉴、王时敏。康熙十四年(1675)入天主教,圣名西满。后入耶稣会,任司铎,在嘉定、上海传教30年。工诗善书,尤擅画山水,融汇西洋画技法,另树一帜,为
“清六家”之一。著有《墨井画跋》、《墨井诗钞》、《三巴集》等。
136、王原祁 (),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供奉内廷,充书画谱馆总裁、《万寿圣典》总裁、《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晋户部侍郎。能诗文,画承祖法,尤宗黄公望,浅绛山水独绝,为清初“四王”
、“六家”之一。著有《雨窗漫笔》、《罨画楼集》等。
137、彭定求 (),字勤止,一字南s,号咏真山人、守纲道人,学者称南s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晋翰林院侍讲。通经学,工诗文,曾主编《全唐诗》。为名道施道渊弟子,又尝师事汤斌。理学宗陆王,重良知之说,兼采程朱理学,独树一帜。著有《阳明释毁录》等,辑刻《道藏辑要》。
138、孙云球(?―1681后),字文玉,又字泗滨,江苏吴江人,县学生。寓居苏州虎丘。终年33岁。善文学,精于光学、数学。曾设计创制“自然晷”来测定时刻,用水晶磨制昏眼镜、近视镜、童光镜各24种,尚有望远镜、火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显微镜等多种。苏州因他而成为全国的制镜中心,对之后中国光学仪器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镜史》。
139、汪士f (),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会元。官至右中允,入直南书房。善诗赋,精书法,正楷为当时一绝,列为“佳品”,与姜宸英并称“姜汪”,又与笪重光、姜宸英、何焯并称“康熙四大家”。著有《赋体丽则》、《秋泉居士集》等。
140、何 焯 (),字屺瞻,号义门,晚号茶仙,学者称义门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拔贡。四十一年,召直南书房。次年赐举人,又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卒赠侍讲学士。能诗文,精于校书考订。书法真、行书并入能品,为“康熙四大家”之一。著有《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文集》等。
141、叶 桂 (),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禀承家学,穷精医经,于家传儿科之外,兼通各科,能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每有奇效,称众医之冠,为温病学派创始人。有《温热篇》、《临证指南医学》、《幼科心法》、《本事方释义》等。
142、蒋廷锡 (),字扬孙,号酉君、西谷、南沙、青桐居士等,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历官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秉公抚政颇著声誉。曾任《明史》总裁及《大清会典》、《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总纂。卒谥文肃。博学精敏,善诗文,画长于工笔花鸟。著有《破山集》等。
143、沈德潜 (),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早年学诗于叶燮,主张格调说,诗存2300多首,为清人之冠。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诗选,影响甚大。有《沈归愚诗文全集》等。
144、徐大椿 (),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诸生。自幼习儒,旁及诸子百家,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武术技击无不探究。近30岁而致力医学,号为名医,有《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流传甚广。所著《乐府传声》、《洄溪道情》等,对词曲演唱方法研究独到,另有《道德经注释》、《阴符经注释》等。
145、惠 栋 (),字定宇,一字松,学者称为小红豆先生。初为江苏吴江县学生,改籍元和(今苏州)。祖惠周惕、父惠士奇皆治《易》学。禀承家学,终身不仕。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汉代《易》学,为清代吴派经学奠基人。著有《易汉学》、《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松文钞》等。
146、王鸣盛 (),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b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今属上海)人。惠栋弟子。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后归居苏州30年。精考据,治经史、小学、目录学等,著述丰富,有《十七史商榷》、《蛾术篇》及《西b居士集》等。
147、钱大昕 (),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先世居常熟,江苏太仓州嘉定(今属上海)人。王鸣盛妹夫。惠栋弟子。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后掌苏州紫阳书院17年,卒于任。博学多识,善诗赋,精考据,治经学、史学等,尤专元史。著有《二十二史考异》等,一生著述辑为《潜研堂丛书》。
148、毕 沅 (),字v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历官陕西、河南、山东巡抚及湖广总督等。能诗文,治学广泛,由经史旁及小学、经石、地理等,被誉为“乾嘉学术护法”。有《续资治通鉴》、《灵岩山人文集》、《灵岩山人诗集》等。其它撰述收入《经训堂丛书》中。
149、徐 扬,字云亭,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监生。乾隆十六年(1751),帝首次南巡至苏州,因献画遂入画院。赐举人,三十一年(1766)授内阁中书,供奉内廷26年,为乾隆后期最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擅长人物、界画,兼工花鸟草虫。代表作有《姑苏繁华图》长卷(又名《盛世滋生图》)、《乾隆南巡图》等。另有《京师生春诗意图》等作品传世。
150、张乔栋 (?―1812),字兰汀,别号栎州散人、竹香斋主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三世爱弈,家藏中国象棋谱百余种,收集古谱和江湖秘谱中各种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排局,诠订旧谱许多谬误,并取诸家之长,辑成《竹香斋象戏谱》三集196局本,和《梅花谱》成为中国象棋艺术发展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
151、沈 复 (),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随父到浙江绍兴求学。后在苏州从事酒业,曾以卖画维生。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嘉庆十三年(1808),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结构精巧,诗情画意,称为“逸品”。
152、黄丕烈 (),字绍武,号尧圃,又号复翁,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至主事。辞官后潜心著述,校刻典籍。藏书著称于世。所刻《周礼》等书收入《士礼居黄氏丛书》,所附《札记》、《校录》学术价值尤高。其《士礼居藏书题跋》等,开拓了古籍版本校勘和目录学研究的新途径、新领域。另著有《仪礼校正》等。
153、顾广圻 (),字千里,号涧苹,别号思适居士,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诸生。受业于惠栋弟子江声,颖敏博洽,通经史小学,尤精校雠,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与卢文称雄东南。编有《十三经注疏校刊记》,校有《说文》、《资治通鉴》、《文选》诸书,著有《思适斋文集》、《思适斋书跋》等。
154、李 锐 (),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受业于钱大昕,后入阮元幕府,协助编纂《畴人传》。精研天文历算。著有《弧矢算术细草》、《勾股算术细草》、《方程新术草》,阐发中国古代数学精粹,对方程论有独到见解。另著有《日法朔余强弱考》等。
155、瞿绍基 (),字厚培,号荫堂,江苏常熟人。廪贡。曾任阳湖县学训导。建“恬裕斋”,积书10万余卷,善本颇多,又旁搜金石碑版,藏书为江南之首,乡邦文献、旧钞本和名家校本为其特色。卒后,子瞿镛继续广采勤征,藏书楼又以家藏“铁琴铜剑”为名,子孙谨守家学,刊刻丛书,历五世而不衰。
156、潘世恩 (),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嘉庆、道光间,历官工、户、吏、礼部尚书,充国史馆等总裁,拜体仁阁、东阁、武英殿大学士,充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傅。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改善漕运和治理黄河,奏请开发西北巩固边疆。卒谥文恭。著有《思补堂集》等。
157、宋翔凤 (),字虞庭,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嘉庆五年(1880)举人。曾官湖南新宁知县。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庄存与外孙、庄述祖外甥。治今文经学,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所撰《论语说义》、《过庭录》等编入《浮溪精舍丛书》,是常州学派承上启下的重要代表人物。
158、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 进士。道光三年(1823),任江苏按察使,十二年至十六年任江苏巡抚,吏治、漕务、农业、水利、救灾等政绩突出。后任湖广、两广、陕甘、云贵总督。严禁鸦片,抵抗侵略,是中国近代民族英雄。卒谥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
159、朱骏声 (),字元芑,号允倩,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曾师事钱大昕。咸丰元年(185l),赏国子监博士衔。博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研究汉许慎《说文解字》,博大精深,与段玉裁、桂馥、王筠并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另有《传经堂文集》。
160、顾 沅 (),字澧兰,号湘舟、沧浪渔父,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道光间官至教谕。热心慈善,修整保护苏州名人祠墓,捐田千亩建立“义庄”。善诗,有《听漏吟》等。居辟疆小筑,其“艺海楼”藏书之富,甲于东南。辑刻《吴郡名贤图传赞》、《赐研堂丛书》等,另辑有《吴郡文编》,著有《玄妙观志》等。
161、冯桂芬 (),字林一,号景亭,又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榜眼。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曾师事林则徐。先后主讲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约20年。学问博洽,重经世致用。主张改革时政,“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近代维新思想先驱。纂修《苏州府志》。著有《校庐抗议》、《显志堂集》等。
162、杨沂孙 (),字子舆,号咏春,晚自署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少从李兆洛学诸子,精于《管子》、《庄子》。擅书法,兼工篆刻,尤爱“篆籀之学”,成就突出,篆书尤名重一时,开领风气。著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观濠居士集》等。
163、陆增祥 (),字魁仲,号星农,一作莘农,江苏太仓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湖南辰沅永靖道,有政声。少通篆籀之学,性好金石文字,积20年之功作《金石补正》百余卷,补正王昶《金石萃编》,完备精实。另有《三百砖录》,开拓后世石学之新范。另著有《楚辞疑异释证》、《篆墨述诂》等。
164、俞 樾 (),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威丰间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同治间任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主讲。后在苏州建宅曲园。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治经、子、小学,为一时朴学之宗。经学崇汉,章太炎、吴昌硕等出其门下。所撰各书辑入《春在堂全书》。
165、李秀成 (),或作寿成,原名以文,广西藤县人。自幼家贫,咸丰元年(1851)参加太平军,战功卓著。封忠王。十一年,攻克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建立苏福省(苏州为首府),致力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先后三次率部进军上海,开辟苏、浙根据地,给外国干涉者以沉重打击。后回救天京,被俘就义。有《李秀成自述》。
166、马如飞,原名时霏,字吉卿 ,一署沧海钓徒 ,祖籍江苏丹阳,生于苏州。曾充书吏,后承父马春航之业,以弹唱《珍珠塔》成名,人称“塔王”,又誉为“小书之王”,为咸丰、同治间()评弹四大名家之一
。所创“马调”,与“俞调”齐名,是评弹艺术中传播最广的流派。所作弹词开篇数百,部分编为《南词小引初集》。另著有《南词必览》等。
167、王 韬 (),原名利宾,字仲|,号紫铨,别号|园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f直人。道光秀才。同治十三年(1874),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光绪间创办|园书局,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一度主编《申报》。学贯中西,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领域成就杰出。著有《韬园文录外编》等40余种。
168、翁同 (),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子。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充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同治、光绪两帝师傅。中日甲午战争时主战,支持光绪帝亲政,变法图存。追谥文恭。能诗文,擅书画,有《翁同集》等。
169、徐小香 (),原名馨,字心一,号蝶仙,艺名小香,一作小湘,又号岫云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咸丰年间始与程长庚合作,使“三庆班”成为四大徽班之首。擅长昆、京剧剧目极多,是京剧小生创始人,被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
170、吴友如 (?―约1894),初名嘉猷,别署猷,以字行,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家贫早孤,曾以卖画为生。擅工笔,人物仕女、山水界画、花鸟虫鱼皆精,尤擅肖像画,自成一家。光绪十年(1884),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人称“圣手”。后创办《飞影阁画报》及《飞影阁画册》。有《吴友如画宝》。
171、吴大 (),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谡瘴庀兀袼罩荩┤恕M纹吣辏1868)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擢广东巡抚。后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任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时因兵败罢归。善诗文,亦工书画篆刻,精于金石考古。著有《说文古籀补》、《谡募返取
172、任兰生 (),字畹香,号南云,江苏震泽(今属吴江)人。监生。咸丰八年(1858)投军。光绪五年(1879)任安徽凤颍六泗道,八年,署安微按察使,十一年因劾革职回籍。十三年开复原衔,于皖北督办赈抚灾民,卒于任,赠内阁学士。所在兴善举,行惠政,于同里镇所筑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173、洪 钧 (),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状元。光绪十三年(1887),任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后任兵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通经史,尤精蒙古史,撰《元史译文证补》,开中国史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先例。
174、俞菊笙 (),原名光耀,学名玉生,号润仙,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北京。出科后曾主持春台班多年,创始以武生挑班唱大轴,擅演《挑滑车》等。首创勾脸武生戏,对丰富和发展京剧武打戏特别是长靠武生戏表演有重要贡献,风格勇猛矫健,世称“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
175、赵元益 (),字静涵,江苏新阳(今昆山)人。附贡。通晓中医。同治八年(1869),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聘为翻译,先后与英国人傅兰雅、金楷理等合译《儒门医学》、《光学》、《西药大成》和《法律医学》等书数十种。光绪间与董康等创立上海“译书公会”,与吴仲韬创立“医学善会”,主持上海格致书院。多方购藏江南流散古籍,多宋刊元本,善本辑入《高斋丛刊》。
176、陆润庠 (),字凤石,号云洒,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康熙状元陆肯堂七世孙。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光绪间,历迁国子监祭酒。创办苏纶纱厂、苏经丝厂,任总董。官至吏部尚书。宣统间,授东阁大学士,任弼德院院长等。辛亥革命后,为废帝溥仪师傅。卒谥文端。书法擅行楷,号“馆阁体”第一。
177、尤先甲 (),字鼎孚,祖籍安徽徽州,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曾任内阁中书等。后参与筹建苏纶、苏经两厂,创办同仁和绸缎局,为同业之首。三十一年,任苏州商务总会首届总理,后连任五届长达20余年。辛亥革命时,劝江苏巡抚程德全和平光复。热衷公益,多有善举。
178、谢家福 (),字绥之,号望炊、锐庵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府庠生。光绪七年(1881),以国子监学正参与筹办上海电报分局,曾任苏州电报分局总办、上海电报总局提调。十八年,创建苏州电报传习所,是中国早期培养电信人才三大学校之一(另两所分设天津、上海)。编撰有《通商简要》等,另著《五亩园志》,辑录《邓尉探梅诗》。
179、王谢长达 (),女,字铭才,清末“苏州三才子”之一王颂蔚妻。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苏州发起成立放足会,任总理。三十一年,创办振华女校,任校长。添设简易师范科,培养小学师资。辛亥革命期间,任女子北伐队苏属队长。民国初发起成立苏州女子公益团,任德行部长,卓有声誉。
180、叶昌炽 (),字兰裳,晚号缘督庐主人,祖籍浙江绍兴,后入籍江苏长洲(今苏州)。叶圣陶祖父。肄业于苏州正谊书院,与王颂蔚、袁宝璜合称“苏州三才子”。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甘肃学政等。藏书丰富,精于金石、版本目录学,也是中国历史藏书学研究先驱。著有《藏书纪事诗》、《寒山寺志》、《语石》等。
181、江 标 (),宇建霞,号师涵,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二十年,任湖南学政,创设校经学会,参与规划维新新政,创办时务学堂,办《湘学报》,风气领先全国。戊戌变法时授四品京堂,任职总理衙门,政变后被革职禁锢于籍。富收藏,精鉴别,工小篆,善画山水。编有《灵鹣阁丛书》。
182、黄 人 (),原名振元,字摩西,又字慕韩、慕庵,别署江左儒侠,江苏常熟人。光绪七年(1881)庠生。曾为书吏。博学多识,为东吴大学堂首任国文教习,后在上海与曾朴等创立小说林书社,与王均卿创国学扶轮社。鼓吹民主革命,为南社成员。著有中国首部《中国文学史》。善诗词,尤擅歌行,有《黄人集》。
183、孙乐文 (Anderson,David Laurence ),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传教士。生于南卡罗来纳州萨默尔维尔。曾就学于华盛顿大学。光绪十年(1884)到苏州,后任教区长老,开办宫巷中西书院,筹办东吴大学堂,为首任校长,坚持教会学校应视教育工作为首要,重视并主张华人的领导作用,为东吴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4、柏乐文 (Park,William Hector ),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医师。生于乔治亚州加图萨。入艾默里大学,后转入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系和纽约大学布莱维医学院。光绪八年(1882)到苏州,十年,任博习医院院长。引进西医最新技术和医疗方法,主张禁烟,重视公共卫生及疾病的预防,并创办医科学堂,后兼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筹建医学院。对西医在苏州、苏南地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85、黄宗仰 (),一名中央,别号乌目山僧,江苏常熟人。光绪十年(1884)出家为僧。光绪末,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积极支持和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后在上海主持频伽精舍,刊刻《频伽精舍大藏经》。1914年,创办中华佛教华严大学。后任栖霞寺主持,众称印枵禅师。工古诗文辞。有《宗仰上人集》。
186、曾 朴 (),字孟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等,江苏常熟人。光绪十八年(1892)举人。捐中书舍人。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维新,于上海开设小说林书社,创办《小说林》杂志,创作小说和翻译评述法国文学作品。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省议员、财政厅长、政务厅长。其续写之《孽海花》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187、沈 寿 ( ),初名云芝,号雪宦,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少有绣名。光绪三十年(1904),进献所绣佛像等为慈禧太后祝寿,获赐“寿”字,遂易名。同年,派赴日本考察研究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任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1914年,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自创“仿真绣”,开拓一代新风。著有《雪宦绣谱》。
188、印 光 (),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俗姓赵,陕西合阳人。莲宗第十三祖。幼习儒。21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归心净土宗。后到苏州报国寺。曾创办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支持抗战救国,保持民族气节,激发僧众民族尊严和爱国赤诚。有《印光法师文钞》。
189、章 钰 (),字式之、坚孟,别署茗理,晚号霜根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少孤力学,肄业学古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0进士。曾任外务部主事兼京师图书馆编修。潜心经史词章及金石考据、校刊之学,其“四当斋”藏书万册。著有《四当斋集》等。
190、施肇曾 (),字鹿珊,号省之,祖籍浙江杭县(今属杭州),先世顺治初迁吴江震泽镇。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学院等校。清光绪十七年(1891)至抗战前,曾任沪杭甬铁路总办、陇海铁路局局长及驻美英等国领事等及交通银行董事长等,为著名金融实业家和慈善家,并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曾任上海佛教净业社董事长等。
191、唐文治 (),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任商部左侍郎,署农工商部尚书。后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今西安和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 监督 ( 校长 ) 。支持辛亥革命。1920年起,任无锡国学专修馆 ( 后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中国文学院 ) 校长。通经学。著有《性理学大义》、《茹经堂文集》等。
192、姚承祖 (),字汉亭,号养性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营造世家,在苏州开设姚开泰建筑处。1912年任苏州鲁班协会会长。代表作有木渎严家花园、怡园藕香榭等。曾开办梓义小学、墅峰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后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著有《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另有《姚承祖营造原图》。
193、张一 (),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倡言变法图强,在苏州成立苏学会。民国初期,曾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内阁教育总长等职。后热心乡里文化教育事业,投身抗日救亡活动,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著有《古红梅阁别集》等。
194、章太炎 (),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今属杭州)人。早年师从俞樾。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起光复会,加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次年退隐上海,后迁居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号召抗日救亡。博学多识,被尊为国学大师。有《章太炎全集》等。
195、王季烈 (),字晋余,号君九,别号P庐,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王颂蔚、王谢长达子。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历任京师译学馆监督、学部专门司司长等。作有传奇杂剧,有译著,尤精通曲律,悉心研究昆曲,与吴梅、俞宗海合称“近代三曲家”。著有《P庐曲稿》、《度曲要旨》,编有《集成曲谱》等。
196、陈去病 (),原名庆林,字巢南,一字佩忍,别字病倩,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清末加入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创办南社,投身民主革命。民国初,参加讨袁“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后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著有《明遗民录》、《五石脂》等,另有《浩歌堂诗钞》等。
197、赵 石 (),又名古愚,字石农,号古泥,别署泥道人,江苏常熟人。仅读三年私塾,在药铺习业。晚习治印,被吴昌硕赏识,为收藏家沈石友所刻端砚砚铭,拓成《沈氏砚林》,艺林视为珍品。书法长于颜体,善刻碑。治印自成一家,称为“赵派”,弟子邓散木得其嫡传。自钤《拜缶庐印存》,著有《泥道人诗草》。 
198、金松岑 (),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号壮游,笔名天放楼主人等,江苏吴江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参加中国教育会并成立同里支部。资助邹容《革命军》出版,译有《自由血》等,鼓吹民主革命,颇有影响,与陈去病、柳亚子并称为“吴江三杰”。辛亥革命后曾当选为江苏省议员,后致力于教育、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著有《天放楼诗文集》等。
199、萧 蜕 (),原名麟,初名敬则,字中孚、蜕公,别署退庵等,江苏常熟人。清廪生。早年加入南社,又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执教,曾代理爱国女中校长。兼行医,曾任上海中医公会副会长。晚居苏州,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精医术,博通经史,书法尤工篆书,民国时有“江南第一书家”之誉。著有《小学百问》、《书道八法》、《劲草庐文钞》等。
200、包天笑 (),初名清柱,后改名公毅,字朗孙,号包山,笔名天笑、钏影楼主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秀才。通日语。在苏州办《励学译编》、《苏州白话报》,曾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主编《小说时报》。民国时主编《妇女时报》等,任电影公司编剧,所编刊物及著译小说剧作百余种风行一时。有《钏影楼回忆录》等。
201、施肇基 (),字植之,祖籍浙江杭县(今属杭州),江苏吴江震泽镇人。施肇曾弟。早年就读上海圣约翰书院,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清末曾任外务部左、右丞。民国间曾任内阁交通总长、财政总长。后任驻英、美公使,代理外交总长,驻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等。著有《施肇基回忆录》。
202、李根源 (),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秀才。留日学习陆军军事。加入中国同盟会,与蔡锷等发动云南新军起义,后授陆军上将衔。曾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署国务总理。1923年退隐苏州,致力于文物保护及公益事业,投身爱国民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及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曲石文录》等。
203、严裕棠 (),号光藻,上海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人合办大隆铁工厂,后独自经营。1927年建立光裕公司,总管大隆与苏州苏纶纱厂,任总经理,又在苏州建苏纶第二厂和织布厂,发展成棉铁联营企业。后开办上海泰利制达机器有限公司、苏州纱厂、香港怡生纱厂等。卒于台湾。其子严庆龄的裕隆集团为台湾十大财团之一。
204、朱文鑫 (),字盘亭,号贡三,江苏昆山人。清末副贡。清光绪三十年(1904)肄业于江苏高等学堂。创办苏州女学并任校长。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参加中国同盟会。1913年,执掌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兼任南洋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后任全国欧美同学会总干事、代办海军部租船督处秘书长、江苏省土地局局长等。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六至十届年会秘书、评议员,是中国现代意义上天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著有《星团星云实测录》、《天文考古学》和译著《近世宇宙论》等。
205、吴 梅 (),字瞿安,号霜,别署癯安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秀才。南社成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执教,后为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等校教授。文学多所成就,戏曲创作、研究尤为突出,被誉为“曲学大师”,与王季烈、俞宗海合称“近代三曲家”。著有《中国戏曲概论》、《霜曲录》等,另有《吴梅戏曲论文集》。
206、杨永清 (),字惠庆,原籍浙江镇海,生于江苏无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毕业于东吴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清华大学深造,选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任研究员,先后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曾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1927年夏,任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前身)校长,为中国教会大学中首位华人校长,至1952年退休。著有《学道爱人》。
207、俞庆棠 (),女,字凤岐,江苏太仓人。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将民众教育当作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手段。1928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联合全国社教人员成立中国教育社,民众教育由江苏推广到全国,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著有《民众教育》等。
208、汪伯乐 (),革命烈士。原名德骐,祖籍安徽怀宁,生于苏州。幼孤勤学。192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在小学任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苏州独立支部书记,以国民党部常务执行委员身份从事革命活动,为军阀孙传芳秘密杀害于南京。
209、张应春 (),女,革命烈士。原名蓉城,因仰慕秋瑾,自号秋石,江苏吴江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1925年创办吴江妇女学校,被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委兼妇女部长,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当选为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四?一二政变”后,为国民党秘密杀害于南京。
210、罗伯特?肖特 (Mccawley,obert Short ),首位志愿援华抗日牺牲的美国飞行员。生于华盛顿州塔科马,曾在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退役后为陆军预备役中尉,于美国LE.盖尔公司任试飞员,来华推介波音218改进型战机。1932年
“一?二八” 淞沪抗战爆发后,志愿编入中国空军航空队。2月22日,与6架日本海军舰载战机激战,击毙长机小谷进大尉,击伤2架,英勇牺牲。国民政府追授中国空军上尉军衔。
211、费 巩 (),革命烈士。原名福熊,字香曾、寒铁,江苏吴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后赴法留学,转入英国牛津大学主攻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教授、训导长。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3月在重庆遭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后被杀害。著有《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等,有《费巩文集》。
212、严家淦 (),乳名雨荪,字静波,号兰芬,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39年任福建省建设厅长、财政厅长,成功设计推行“田赋征实”制度。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台湾,曾任财政处长兼台湾银行董事长、财政厅长,协助陈诚主持币制改革。1950年后历任台湾经济部长、财政部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长”、“副总统”、“总统”等。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主席团主席。为台湾经济建设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213、费 穆 (),字敬庐,号辑止,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18年入北京法文高等学堂。后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先后创办上海艺术剧团、新艺剧团及国凤剧团、上海实验电影工场,1949年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执导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导演《小城之春》,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嫁接,开创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199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214、李建模 (),革命烈士。原名鸿生,字屺椿,又名李范、李坚,江苏常熟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简称“武卫会”)秘书长、上海分会主席,成立常熟分会,并建立了中共支部,是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创建人之一。1938年起,历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东路特委宣传部长、经委会主任,新四军六师供给部部长,江南财经处处长兼惠农银行行长、苏浙皖边区经委会主任等。对创建江苏抗日根据地特别在财经工作方面,贡献卓越。
215、任天石 (),革命烈士。原名启生,江苏常熟人。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任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大队长、司令员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常熟县委书记、苏南第一行政区专员兼常熟县长、苏州县长、通海工委书记兼行政公署副主任、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通海自卫团政委、苏中第六地委常委兼第六行政区专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沪宁线路东中心县委书记、华中十地委常委兼社会部部长。1947年1月在上海被捕,就义于南京。
216、麦 新 (),革命烈士。原名孙培元,别名默心、铁克,江苏常熟人。1937年抗战爆发,为上海歌咏界战时服务团领导者之一,创作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传唱全国。次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6年任中共热河省开鲁县(今属内蒙古)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次年牺牲。其他作品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孟波曲)、《只怕不抵抗》(洗星海曲)等,是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217、郑辟疆 (),江苏吴江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杭州蚕学馆。年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苏州蚕桑学校(后改专科)校长和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后改专科,升工学院)校长、院长。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学会理事长等。教育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致力于蚕丝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成绩卓著。编纂有《制丝学》等我国蚕丝教育最早且有系统的教科书,校释古籍《蚕桑辑要》等。
218、汤国梨 (),女,字素莹,乳名引官,笔名影观,浙江桐乡人。章太炎夫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师范科。曾任浙江吴兴女校舍监、校长。参加“女子北伐队”支援辛亥革命。1922年,任上海女权同盟会临时主席。1935年,协助章太炎于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任教务长。章太炎病逝后,任章氏国学讲习会董事会董事长,建立章氏藏书楼,至上海创办太炎文学院,任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民革苏州市主任委员等。整理出版《章太炎全集》,著有《影观诗稿》、《影观词稿》等。
219、吕凤子 (),原名浚,号凤子,早年画名江南凤,人称凤先生,江苏丹阳人。清光绪秀才。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曾任南京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国立艺专和正则艺专校长。1942年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苏南文教学院和江苏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等。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早期仕女图和后期罗汉画是其代表作。擅篆刻,书法篆隶行草融为一体,创有“凤体字”。著有《吕凤子画册》、《中国画技法研究》、《吕凤子治印集》等。
220、蓝公武 (),字志先,江苏吴江人。清宣统三年(1904)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早年参加光复会。辛亥革命后曾任《时事新报》总编辑等。1913年赴德国留学。参加护国、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任教。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兼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逝世后,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共党员。译著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221、柳亚子 (),原名慰高,号安如,江苏吴江人。清光绪秀才。参加同盟会,主编《复报》,宣统元年(1909),与陈去病等创建南社,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曾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上海市通志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有《柳亚子文集》。
222、王绍鏊 (),字却尘、恪尘,江苏吴江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九?一八”事变后,发起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救国协会,支援东北抗日联军和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财政部副部长、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先后当选为民进等三至五届中央副主席。
223、陈调甫 (),名德元,字调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年,与范旭东、侯德榜等创建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碱厂。1928年创办永明漆厂并任经理,研制生产了著名的“永明牌”酚醛清漆、“三宝牌”醇酸树脂漆,是中国纯碱工业和涂料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化工部华北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化工学院副院长,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24、汪 东 (),原名东宝,字旭初,号寄庵、梦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章太炎弟子。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校留学。参加中国同盟会,曾任《民报》编辑、主编。南社成员。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国立礼乐馆馆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民革苏州市委员会主任、民革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等。在韵、训诂、文字学诸方面颇有成就。善画工书,并工诗词,尤精词学,有《汪旭初先生遗集》。
225、朱屺瞻 (),名增钧,号起哉,又号二哉老民,江苏太仓人。在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学西洋画,留校任教。1917年,入日本东京川端美术学校学习。后任上海新华艺专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画融合中西,尤擅山水和花卉蔬果。有《朱屺瞻画集》等。
226、程小青 (),原名青心,又名辉斋,号茧庐,祖籍安徽安庆,生于上海。1917年迁居江苏苏州,先后执教东吴大学附中和景海女子师范,加入基督教监理会。曾主编《侦探世界》月刊,为侦探小说巨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于苏州一中,曾任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霍桑探案全集袖珍丛刊》计30余部,另译有《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
227、顾颉刚 ()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象棋50关怎么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