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英文流利会带来税收的额外收益益吗

在职场上,英文流利会带来额外收益吗?
英语,对于职场人的价值是不是越来越低了?
一场语言的交锋
我英文系毕业,做过两年外籍总经理的助理。
这家外资公司收购了一家民企,留任了一批出色的业务精英,也从外部招聘来了一些职业经理人。每次管理层会议,我都会感觉到中外不同文化中的冲突。
有一位原公司的业务精英,化名郭达,销售出身,靠业绩做到了总监,特别会说话,和他沟通如沐春风,销售技能max……除了一个人,外籍总经理。因为他不会英文,总经理还特意花钱请英文老师教他学英文。
另一位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化名斯坦森,外国读大学,英文流利,大部分时间黑脸沉默寡言,但实际上是个特别幽默的人,擅长在开会时冷不丁冒一个美式笑话。
两哥们都是好人,但在业务观念上有冲突。有一回两人争到老外总经理那里,老外下意识先问斯坦森怎么回事(跟郭达说半天可能还说不清)。斯坦森几句话解释完,老外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回头严肃质问郭达,郭达那厢满头大汗,用刚学会不久的蹩脚英文反复解释,英文差就更显得不自信,越说越慌恨不得手脚并用。最后无奈滴拉住我:你帮我翻译一下。
我很快就明白了,郭达讲的是现实操作,斯坦森讲的是流程控制。其实各有各的道理,结果听起来郭达全面下风,各种慌乱。但作为翻译,我也不能跳出来把我的理解说给总经理,只能逐字逐句翻译郭达原话,因为中外文化不同,郭达的沟通风格并不是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方式,有些话没有点到关键,急得我不行。
斯坦森全程给总经理直接开英文,时不时还主动帮郭达翻译几句(凭良心说,都是翻译正确没有偏私自己漏翻或者换意思)同时还时不时把老外的质疑翻两句给郭达听。
但这么一来,郭达就更囧了,本来的双方辩论变成了一边倒的审问。最后斯坦森一击绝杀,企业流程必须完全合规,这是企业文化云云……
那场会议给我印象深刻。我很清楚换中文PK郭达绝不会输斯坦森。
英语的价值就像游戏里的幸运值
很多年轻人,在求职时发现,一口流利的英文居然没能帮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难免失望。
其实我也是如此。10多年前的英语专业八级,并没让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一帆风顺。如今就更难了。
于是乎,有人疾呼英语无用,当年中国没人会英文你会英文有价值,如今大家都会你会英文就体现不出来了。
这话有道理。但是如果大家都会,你不会。那也是很扎眼的。
对外企职场人来说,英语水平可以类比成游戏幸运值,这分值越高,打怪掉下来的宝贝就越好。
但首先你要能打怪——能干活、能解决问题。
你打怪路上被揍得生活不能自理,还拼命加幸运值…...不是naive吗?
对于刚毕业的职场新人们来说,能说流利的英文,并不见得比那些带着浓重地方口音“How are you”,“fine,thank you”的同事薪资更高,或者更受重视。
什么时候英文变得非常重要?
等你职业生涯发展起来,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并做到中层甚至高管时,这时候有一口能和global老大谈笑风生的英文就很重要。
这个时候英语的价值包括:
搭建信任:
语言嘛,是沟通的工具。而沟通是搭建信任关系的基础。
郭达童鞋明明有出色的沟通能力,但却没法有英语体现,非常可惜。有了出色的英文,就算是被告黑状,你也能信服的用领导的母语圆回来。
汇报工作成绩:
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不喜欢自吹自擂。
然而在职场上,做了出色的工作而不善于表功的小伙伴,注定很难得到关注和垂青。
会干活很重要,干出成绩会汇报也很重要。
理解文化差异:
作为一名土鳖,开口说英文时,我经常会被外国友人问:
“你是不是在国外留过学?”
然而并没有,会说对方的语言,对对方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很容易拉进距离,赢得好感。
上海女婿阿福就是很好的例子。会说普通话和上海话的他,微博有52万粉丝,微信目测也是20万+的粉丝。
文化差异永远存在,更好的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方式差异,也是沟通能力的重要一部分。
在开篇的故事里,外国老板的文化是认为诚信合规、流程化是企业立业之本,你和他说什么几十万利润,人根本不放在眼里。
应试的英文永远比不上生活英文
我读大学时,自以为英文了得,自个在班上闭门造车搞英语话剧;混个外语角和外国人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也是觉得自己简直是大杀四方。
我的同桌去参加李阳的疯狂英语,主动上台自我介绍,他一开口:"I am English major from ECNU." 台下好一阵“( ⊙o⊙ )哇”,好牛逼"的欢呼……
真正颠覆我三观的是一帮弗吉尼亚大学的交换学生,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一个半月。美国学生和我们聊的时候是一个速度,自己聊天的时候是另一个语速。
我们几个同学,包括优等生竖着耳朵听起来都是:“You know, x$#^#**@. and then, (**&^^%%&#@!. However, %&*#()(9&。"然后听的美国童鞋一边和我们打PS一边"that's fucking awesome!" awesome你妹啊,我一脸懵比好不好。
毕业后我进了一个创业公司,三个老板分别是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日本人(日本人最不喜欢我,因为他说什么我听不懂,我说什么他也听不懂)。虐了2年后,随后和荷兰老板谈笑风生了一年,再接下来到Mercer招我进来的老板也是美国人,而且在两家外企层出不穷的电话会议,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新加坡人,澳大利亚人都虐过我。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老婆是英文老师,虐我语音不标准虐了10多年了。
贩卖完故事,我来贩卖价值观:
用来应试的能力,永远无法与用来生活的能力相比。
还有一种更赤裸裸的说法:
学一种语言最快的地方,就是在床上。
毕竟,这里既有“我要学好”的动力,也有“我能学好”的环境。
我刚进华师大学英文时,一位老师说她睡觉做梦都在说英文,我们学生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我隔三差五也会做用英文和人撕逼的梦。因为说英文是老师和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很多小伙伴认为,我不在外企,所以这种说法不适合我。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跨国企业,你一定会有与外国同事打交道的机会,所以你觉得未来10-20年间,外国同事们都会用中文和我们沟通吗?
提高英语的方式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我要讲英文”的动力和“我能讲英文”的环境。
动力方面:
很多小伙伴担心,我讲不好,好多语法错误。其实外国人不在乎你讲话时有多少语法错误,发音不准,人家可能都没意识到,他们关注的仅仅是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要跨过的自己心理的关口——胆大皮厚不要脸,当初怎么追的男/女神,现在就怎么学英文。
环境层面:
能出国出国,but别去唐人街,没准粤语、上海话给练出来了。
找外国人聊天的机会别放过,实在都没有就听BBC和VOA,看美剧。
川普的英文演讲最好多听听,人很朴实,基本上用的都是简单句,好懂好学: I'm very very rich。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09分享收藏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33K1,6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weixin.qq.com/r/-HX-5z7EMGNPrXqE9yDu (二维码自动识别)谢谢大家!赞同 15K1,10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中国,英语好能为你带来多少额外收益?【临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5,451贴子:
在中国,英语好能为你带来多少额外收益?收藏
Marginal Revolution上有人随口评论所有非英语国家的人能说流利英语可以给自己带来25%的收入溢价。这个论断在国内造成了大讨论,其中在X乎炒得最凶,有两个问题的曝光量和阅读量最惊人。一个是学习英语给你带来了哪些机会?关注者5万多,阅读量接近400万,640个回答另一个则是在中国,英语流利能给个人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关注者5万多,阅读量160万,661个回答这两个问题本质差不多,可以并到一起来谈。首先上结论:英语可能是学历背景不好的人,逆袭的最佳工具。但只是单纯的会英语,在现今的中国,已经不能保证你有什么特别多的机会和额外收益了。甚至英语学得特别好,未必真的就是一件好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能会束缚你的发展。我的观点看似自相矛盾,其实是分成四个方面:1,为什么英语已经不能带来特别大的额外收益了?2,为什么英语仍然会是逆袭的最佳工具?3,在事业发展中,为什么英语又会给你造成束缚和阻碍?4,所以,你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开这些陷阱,达到最佳的成长。这4点,是环环相扣的,我会分点来详细叙述。1英语确实可以很轻松的营造一个人的高级感2011年我在上海,安顿下来后想拓展自己的社交生活,去徐家汇的英语角玩,整场聊下来,没遇到几个聊得开的,我说话语速快,口音重,脾气不好,观点尖锐,总是怼人,就连老外都受不了我。但终究还是有收获,我结识了一个朋友,他在施耐德做工程师,现在交大读商学院。那时候我刚毕业不久,农村子弟,三本出身,除了英语,身无长物,在大上海摩天大楼的起伏曲线切割出来的狭小天空下瑟瑟发抖,充满了恐惧不安和自卑,对于这种名校名企的学生非常敬畏,有一种又憧憬又鄙视的酸味。但我纯粹是出于无聊,就用英语和他攀谈了几句,讲了几个英美文化的荤段子,本来以为他听不懂,没想到他也是老司机,接着茬就一路飙车下去了。之后互加了QQ电话,不过也没怎么多说话。在内心深处,当时的我是深深自卑的,尤其是猎头工作对我的难度很大,做起来很不顺手,几乎快要到了放弃的边缘。所以对上海,对朋友,对工作,我都是充满了自我怀疑和挣扎。后来因为忙于工作,我和他大概有一两个月没见,偶尔有一次在QQ上聊天,他问我最近如何,我说非常一般,上次聚会搭讪了一个黄衫姑娘,追了一段时间没成,失败了。他说那是她瞎,你别放心上。我心想这就是朋友礼貌性安慰吧,没怎么放心上。但问题是,我就和他见了两三次,平时没什么往来,不能算朋友吧。我于是回,我觉得没啥优点啊,长的不行,收入太低,学历也差。他说没觉得,看你谈吐和英语,感觉你就是个精英人才啊,顶多现在没怎么显出来而已。我说你太客气了,别这么客套。他着急了,说我骗你干啥?能说一口流利英语,能用英语自由表达观点,这就是国际范儿,这就是名校气质,这就是精英。就算在复旦交大我也没见过几个你这样的。我说您别这样,我都不好意思了。他说你别妄自菲薄,都毕业了谁还看你学历,想想怎么发挥自己这个优势吧。放下电话,我思考了良久。之后的工作,恰好有个小机会,公司大佬去BD客户,准备组自己班子一块去,最后挑挑拣拣,只剩下几个他觉得英语不错的,于是问各位,全英文的presentation,你们谁能hold住?我立刻提出当年的全国大赛获奖经历,说道当年两千人观众的会场,我毫无问题,二十人的小会议室,就算都是上海滩的商界领袖,我也觉得没啥压力。在去之前的前天晚上,我做好了第二天搞砸被彻底赶出上海猎头圈的准备。抱着这样无所谓的心态,第二天我侃侃而谈,对答如流,客户频频点头,帮助公司顺利拿下了这个项目。**的至高境界——用外语**。为什么英语仍然会是出身不好,学历很差的人逆袭的最佳工具?因为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孩会说英语,但哪怕是在名牌大学里,至少也有99%以上的人,英语根本谈不上流利二字,甚至完全不会说。因此在如今的中国,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谈吐,可能是掩盖你的出身,学历,阶级的最好工具,更有趣的是,在所有的高级技能中,比如财会,法律,编程,工程等等,英语是最简单的,也是门槛最低的——学数学和编程还需要天赋,而英语,只要你会说汉语,那么坚持努力就可以了。当你能够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时候,所有的什么学历,阶级,出身,家境,全都统统消失了,别人会觉得你的精英感特别重,一定是一个有着优越家境,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英语面前,人人平等。哪怕这流利英语,未必能帮助你赚到钱。2为什么英语已经不能带来特别大的额外收益了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两个:一个是外企神话的破灭,一个是英语行业的市场越做越大,薪水却越来越少。2015年雷军在印度的米粉见面会上发表英文讲话,非常蹩脚,因此在互联网上留下神曲一首。Are You OK?雷军的英语还惹来了王思聪的嘲讽2014年刘强东用自己的宿迁英语在公司内部诙谐的发表讲话,在X乎被人评头论足,当时不懂事的我也跟着去乱黑一通,把老刘的英语批判得一钱不值,但仅过了两月,我就心怀愧疚的把全文删掉了,至今回想起曾经发表***言论,仍然觉得脸上发烧。雷军的英语再雷人,他的事业仍然远胜王思聪万倍不止,are you ok也完全阻碍不了他在中国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十,刘强东的宿迁英语难听又如何,一样不妨碍他有几百亿的身家。而我英语再流利,当时也还是住在出租屋里,每天骑着电动车上班。英语水平和个人财富并不能直接挂钩,这个现实形成了一种绝妙的讽刺。这两年我在互联网行业,遇到越来越多的年收入轻松就过百万几十万的年轻员工,他们一句英语都不会说。这个和我在大上海做猎头时候遇到的外企经理,一个个都西装革履职业套裙光鲜亮丽,一张口流利英语滔滔不绝的职场情况完全不一样。哪怕后者的年薪一般最多也就三四十万,却能让你觉得他们比前者有钱多了。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一提到外企,大家的第一反应仍然是高大上,光鲜,收入殷实,实力雄厚,有钱。现在看看报道:宝洁连续9个季度下滑 中国业绩令CEO难接受而去年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独占110家,一个国家,占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大企业2016年财富世界五百强出炉 中国企业110家上榜就在2005年还是2007年,阿里巴巴在上海开办公室,名校学生居然兴趣寥寥,大家都谈着什么投行,四大,宝洁,外企。现如今,网易广州给90后研发人员的起薪,从30万涨到了50万。2017年的数据统计,互联网行业的平均起薪也正式超过了金融行业,成为求职市场的最高。外企不断的在华缩减规模,瑟瑟发抖,加上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互联网外企在华也没什么好发展。而在外企神化破灭的同时,英语直接相关的工作,薪水也在不断下滑。所谓和英语相关的工作,无非就是老师,学术,还有翻译。当教师不管是培训还是学校,都赚不了几个钱,勉强赚点也是拿身体和时间换的血汗钱,搞学术的更不用说了,至于说翻译,普通口笔译不值钱,我读书那个时代,报纸上在不断鼓吹同声传译时薪两千,现在人工智能大潮到来,这个行业很可能被淘汰。就算未来一切安全,现在的同传纷纷冒出来,跟养兔子似的一窝又一窝,英语人才越来越多,行价不断降低。英语教学市场越来越热,早教市场据说突破了几万亿的规模,但是当老师?省省吧,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少儿老师了,这行要求本来就不高,能教的比比皆是,一个中教起薪四五千,都算高的。外企神话破灭,英语行情走低,一切都恶劣到了极点。3为什么英语给你造成了这样的束缚和阻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毕业后在苏南搞了家小外贸公司,靠着一口破烂英语忽悠亚非拉国家人民买电子元件,毕业三年不到,上海苏州都有房有车,开奔驰S,住高级公寓。我有个师姐,普通院校毕业,语言类专业毕业,进入微软工作,之后考入名校法学研究生,现在在一家集团大公司担任管理人员——她在读研时候的实习工资,是5000块,美金。感觉英语似乎还是很好,听起来很棒是不是?并不是。我的朋友丁丁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英语演讲论坛,在这个组织里,我遇到了目前全中国高校内,可能是英语口语最强的那批人,但在这群小朋友身上,我都看到了当年我自己和我的同学们的影子。那就是无比的迷茫,除了对英语感兴趣外,对别的都不感兴趣,除了稍微擅长一点英语外,别的都不擅长。绝大部分人都如此,我对此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作为编外导师,我和小丁也经常讨论此事,他的观点和我截然相反,他认为,我所谓的英语是无家世无学历草根逆袭的最好工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逆袭的关键因素,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和家境,或者学历有关。在这个组织里的同学们,基本就是三类:1,家境比较好,可以出国读书,刷个好学历,学个不错的专业,比如金融财务或者CS什么的,哪怕是读个商科,有镀金背景,回国也很容易找到工作,2,学校比较强的,资源丰富平台广校招多,所以毕业了工作随便找,都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3,剩下的第三类就比较惨了,家境一般,学校也一般,没那么好的资源,自己又没什么商业常识和意识,对别的都不感兴趣,也不敢去尝试,最后只能抓住英语这一根救命稻草。最后的结果,基本就是去新东方当老师,但只能当那种最底层的老师,廉价劳动力,因为他们不热爱也不擅长教学,他们只是找了一份最容易的工作而已。慢慢的,就会发现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或者没什么前途,然后跳出去漂泊,soho,偶尔接接口译或者在一些听起来挺酷的国际组织公益组织里干活,年近30可能都找不到方向。所以学英语,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发展。和他们深入交流后,我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类同学的英文学的太好了,好到:他们认为做任何工作都是对自己英文能力的浪费,所以一定要找一份跟英语有关的工作。可是这个世界上,跟英语有关的高薪水工作是那么的少,哪有这么多的好机会。所以他们迷茫,惆怅。因此产生了一个非常吊诡的现象:英文技能是一个对事业发展有帮助的技能,换言之是一个理论上可以赚大钱的技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根据我这几年的走访见闻,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悖论,那就是很多小孩英语已经很流利,却反而被束缚了自己的发展:找工作一定要找“和英文有关”的,所以都是做自己讨厌的老师,翻译等行当,有关别的职业,自己不懂,也不知道感不感兴趣,是否擅长,更不敢去弄懂,去了解,去学习。所以这些人学好了英语,不仅没有促进事业发展,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当然也有第四类人,第四类是我和丁丁都认为最幸运的一类,就是非英语专业,英语又学的好的,这类人最好是财经或者商科类专业,这样把英语和职场完美结合,天生就有这样的意识,毕业后找工作完全不愁,但这类人,太少见了。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