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你是假的情我是真的爱gsk还是假的

GSK被查或因公司内斗:高管被迫离职后提供线索_网易财经
GSK被查或因公司内斗:高管被迫离职后提供线索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为全球领先的制药巨头,(下称“”)在中国度过了一个极不平静的6月。论文造假、商业贿赂等关键词,让这家公司受关注的热度居高不下。
近日,有微博爆料称,政府人员先后“造访”GSK上海、北京办公室,带走多名正在工作的财务人员。长沙警方随后又通过微博平台公布,其正在调查GSK有关高管人员的经济犯罪。在这之前的6月初,一场论文造假事件,已使GSK研发部门的诸位高管被迫离职。
有GSK员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爆料称,2012年年末,该公司有高管离职,对公司开出的补偿条件不满,遂向警方及GSK海外总部递去材料,举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商业贿赂等行为。诸多线索均表明,GSK中国公司内部的人事争斗,或是引发上述事宜的根源所在。而GSK在多地接受调查的同时,制药行业的销售潜规则也都浮出水面。
“在中国,不给医生好处,这生意就没法做,外资药企也不例外。”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某跨国药企负责人称,即使公司的合规部门做再多努力,也很难杜绝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如他们公司每年都会对销售业绩相对异常的员工做重点调查,每年都会有员工因此被辞退。
或源自公司内斗
外界则普遍猜测,此次调查和GSK财务造假、偷逃税款有关。
“近期GSK中国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源于公司内斗。”多名GSK 前、现任员工告诉记者,近期围绕GSK的负面新闻,无论是商业贿赂或是论文造假,“这些事件的细节,公司之外的人根本难以掌握”。这些信息在准确地发送到中国的政府部门、GSK董事会及合规部门等渠道后,逐渐发酵成为一个公众事件。
而在公众前引爆这一切的,却是来自GSK在中国一个极为不起眼的区域市场。
6月28日,长沙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长沙警事”发布一条简短消息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涉嫌经济犯罪,正在接受长沙市公安机关调查”。对于葛兰素史克湖南办事处涉事高管身份及案情细节,长沙警方未作公布。
7月2日,记者在位于长沙市湖南大剧院商务楼层里的GSK长沙办事处门前看到,该办事处早已空无一人,其玻璃大门上留有“各快递公司送件员,遇公司无人接待时,请将公司快件送至物业部”的字条。该大楼物业人士表示,自今年4月以来,该大门就再也没有人进出过,其下半年的物业费至今也未能按时交纳。
对于长沙办事处何时受到中国警方的调查,以及长沙办事处未来何去何从,GSK中国公司公关部经理方芳表示,对于公司长沙办事处的相关事宜,至今仍未获公司授权作答。
目前GSK能够明确回应的,是来自微博的一条消息。6月27日,微博上传出消息称:“当晚十多名便衣闯入葛兰素史克上海公司,直奔财务总监办公室,当即查封了账本并带走了外籍财务管理人员。”
“6月27日确有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到访了我公司的上海、北京办公室,但我们尚不清楚他们来访的目的。”GSK回应称。外界则普遍猜测,此次调查和GSK财务造假、偷逃税款有关。
据记者了解,北京是GSK的法律注册地,GSK北京办公室一直是其在中国市场的办公中心,而上海办公室是GSK中国的业务总部,长沙办事处则是其区域市场的销售中心。也就是说,此番遭调查的三地,在GSK的业务架构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都具有各自的代表性。
方芳表示,目前公司不能对有关举报人身份的猜测做任何回应。但她同时表示,上述员工口中提交举报信的高管,确于半年前离开GSK。
举报引发人事地震
臧敬五离职后,GSK中国研发中心何去何从目前仍未有定数。
如果说此次举报GSK商业贿赂等行为的内部人士身份仍存悬疑的话,那么近期GSK内部爆发的另一起人事地震,则处处显露出内部人事斗争的痕迹。
6月中旬,GSK向外界确认,因涉嫌论文造假,公司已经解雇了原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裁臧敬五。公司原研发中心神经免疫副总监刘学彬提出辞职申请,另有涉及该事件的另外3人离职。
此事件缘起于2010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白细胞介素7(IL-7)对TH17细胞的存活和扩增作用》论文,论证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硬化症起到关键作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葛兰素史克中国区研发中心神经免疫副总监刘学彬,通讯作者为该公司上海神经免疫学中心的主管臧敬五,联合署名作者共计16人。
今年3月,葛兰素史克总部和《自然医学》杂志收到了一份相同的材料,指控“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科学家2010年发表在《自然医学》的研究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举报者称,研究者用健康人血样冒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样,数据存在造假现象。
葛兰素史克于6月10日发表声明称,经过调查,数据造假得到证实,并公布了处理结果。此后,主要当事人刘学彬在国内某医药网站上,发表了自己亲手签名的声明,直指此事背后有人在操纵。“在 6 月 3 日的调查中,长达 5 个小时,调查人员使用威胁的语气和口吻,进而直接点出臧敬五先生,其目的就是引诱我说出臧敬五先生是否指使或要求我们故意作假,我本人是否因此而获得晋升等。”刘学彬说。
臧敬五是全球免疫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其领导下,GSK中国研发中心一路升级为GSK全球神经科学研究“总部”,主导其全世界范围内神经科学最前沿的药物研究活动。臧敬五离职后,GSK中国研发中心何去何从目前仍未有定数。
记者获悉,臧敬五论文涉嫌造假事发,同样是来自一位署名“GSK前员工”的匿名举报。对于此事,GSK同样未作更多回应,只是表示“公司内部已在开展进一步的审查和自纠”。
商业贿赂路径
国内的医生多有职称考评的压力,这就需要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能够定期发表文章。而国外的药企有科研的优势,也有海外期刊的联络渠道,这也是跨国药企在“医生争夺战”中的一个重要筹码。
虽然警方及GSK公司均未对三地调查的具体原因做明确解释,但据业内普遍认为,商业贿赂将是这起风暴的关键词。据《华尔街日报》6月13日报道,有爆料人称,在2004年至2010年,GSK在华销售人员涉嫌对医生行贿开药方。有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往往针对同一个病症,有中外资数十家企业的药可以用,手握处方权的医生便成为各家药企争相拉拢的重心。在现有的医药体制下,医生开出什么药方,很大程度上不是受患者的病症所决定,而是在于药企的公关是否做到位。
该人士表示,国内药企的分成比例中,按中标价格为基准,30%归医院,30%归科室,这是行业里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是说,患者100元买到的药品中,有60元可能产生商业的灰色空间。而跨国药企由于产品多为原研药,研发成本较高,给医生的回扣比例相对会低一些,但其会通过安排研讨会、旅游等方式,拉近与医生之间的距离。
此外,跨国药企在竞争中还有另外一项优势。国内的医生多有职称考评的压力,这就需要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能够定期发表文章。而国外的药企,有科研的优势,也有海外期刊的联络渠道,这也是跨国药企在“医生争夺战”中的一个重要筹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某跨国药企负责人基本认可上述人士的说法。但其表示,跨国药企由于面临海外反贿赂的风险,从出发点来讲,是不愿意给医生商业贿赂的。在合规风险下,跨国药企近年来也确实在打击公司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
以该人士所在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已严令禁止邀请医生到风景区去开研讨会,同时对所邀请医生的往返机票也会做严格审查,要求机票往返时间与会议时间相吻合。在会议期间,公司甚至会通过摄像的方式,确保员工在与医生的接触中,不出现送礼等行为。
但该人士同时称,即使公司的合规部门做再多努力,也很难杜绝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据我了解,所有的跨国药企都陷入了这样的矛盾中。”该人士表示,一方面,公司层面真心实意地追查商业贿赂行为,但另一方面,员工迫于业绩压力,又在不断尝试行贿的新路径。
外资药企人士透露,销售员工的收入多为基本工资与销售提成组成,不同级别有不同比例,销售提成在收入中的占比较高。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就问一下这是真的1024还是假的_百度知道
我就问一下这是真的1024还是假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注册,不登录就能正常浏览的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
真的sejizz这个就是
专业帮你甄别真假也有邀请码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闻源 财富源
GSK中国行贿被立案侦查 公司禁止给陌生人开门
&&&& 08:45
  公安部昨天上午公告对葛兰素史克行贿案立案侦查,记者探访该公司看到门口告示写着———
  昨天下午4点,记者来到远洋国际中心A座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九层的整个办公区看不出任何异常。办公室内人头攒动,挂着工作牌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电梯一侧的前台大厅,一张带有该公司Logo的告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告示上用中英文写着“请注意:不允许给陌生人和没有门卡的人开门!”其中,中文部分特别用红色予以标注。
  新闻事件
  葛兰素史克中国涉贿被立案调查
  昨天上午,公安部公告称,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线索,日前,公安部统一组织指挥湖南长沙、上海和河南郑州等地公安机关对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英文简称为GSK〕部分高管涉嫌严重经济犯罪依法立案侦查。
  公安机关现已查明,作为大型跨国药企,近年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同时,该公司还存在采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通过旅行社开具假发票或虚开普通发票套取现金等方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该案涉及人员多,持续时间长,涉案数额巨大,犯罪情节恶劣。现有证据充分证明,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和相关旅行社的部分高层人员已涉嫌严重商业贿赂和涉税犯罪。公安机关还查明,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涉嫌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旅行社以提取会议业务回扣、接受项目好处费等形式大肆收受贿赂。目前,公安机关已对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相关旅行社涉案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文/本报记者 刘慎良
  现场探访
  工作人员不知道公司被立案
  昨天下午4点,记者来到朝阳区东四环中路的远洋国际中心A座,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
  记者注意到,大厦外没有任何该公司的标志和招牌,只有位于一层大厅的A座客户名录里显示,整个九层的十间办公室以及八层的大半均写着该公司的名字。亚马逊中国、阿里巴巴、上海惠普等公司也位于这座楼。
  九层的整个办公区看不出任何异常。办公室内人头攒动,挂着工作牌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包括电梯一侧的前台大厅必须刷卡才能进入,一张贴在醒目位置、带有该公司Logo的告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告示上用中英文写着“请注意:不允许给陌生人和没有门卡的人开门!”其中,中文部分特别用红色予以标注。大厅对面的办公室、八层的办公室,门外都贴着“进门请出示门卡,没卡请前台登记”的告示。
  记者试图询问工作人员是否知道公安部公布该公司被立案这一消息,几名工作人员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示“不知道”。记者随工作人员进入前台大厅,大厅里只有两个前台接待人员和一名保安,还有一名快递员。一进入,便有保安上前询问身份,记者表明身份后,前台接待的工作人员和保安都显得有些紧张,甚至很戒备。他们立即表明“现在,我们不接受任何采访”,并要求记者登记。
  记者告诉工作人员想联系其公共关系和企业传播部负责人,但被告知负责人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工作人员让记者留下联系方式,说如果相关部门愿意接受采访,会及时联系记者。
  而当记者试图用手机拍几张照片时,保安及前台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制止,并现场要求记者将照片删除。工作人员一再强调“这是公司规定”,并要求查看记者手机照片是否删除干净。
  在葛兰素史克前台大厅里的留言板上,记者也看到贴有“希望葛兰素史克越来越好”的寄语便条。文/实习记者 贾梦梦
  事件调查
  葛兰素史克卷入系列风波
  记者调查显示,事实上,在公安部发布公告前夕,6月28日,长沙警方在微博上已经公布,葛兰素史克有高管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当地公安机关调查。当天有网友爆料称,6月27日前后,GSK上海总部与北京的分公司均被公安机关调查。而业内人士透露,在更早的时候,葛兰素史克已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风波之中。
  去年7月2日,美国司法部宣布,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已就非法销售未经核准的药物等指控认罪,并同意支付30亿美元和解相关案件。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医药欺诈和解案。根据和解协议,葛兰素史克承认未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就非法销售和推广两种处方药帕罗西汀和安非他酮,包括未经核准就用于治疗儿童抑郁症等疾病。另一项罪名是该公司未向FDA报告畅销全球的糖尿病口服药文迪雅的临床数据。葛兰素史克公司当天发表声明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表示歉意,并表示已从中学到教训,同时承诺将以现有现款支付这笔罚款。但从昨天中国公安部网站的公告看,葛兰素史克并没有接受警告。
  今年3月,葛兰素史克中国区爆出研发部门有高层因为学术论文造假或离职或被开除的消息。该事情缘起于2010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论证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发性硬化症起到关键作用的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GSK中国区研发中心神经免疫副总监刘学彬,通讯作者为该公司上海神经免疫学中心的主管臧敬五。6月10日公布处理结果,臧敬五被开除,刘学彬辞职,涉及该事件的另外三人行政离职。
  风波并没有平息。6月中旬,有消息显示,葛兰素史克对中国区展开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GSK中国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其销售人员涉嫌对医生行贿开药方,其中还包括违法的超适应证用药。一位业内人士昨天告诉记者,上海地区葛兰素史克有20名销售人员被卷入行贿之中,且均被开除。而葛兰素史克方面也承认了对于中国区的合规问题调查与开除相关人员。
  最新消息
  葛兰素史克公司公关部回应称
  愿意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工作
  昨晚7点36分,记者收到了葛兰素史克公司公关部对于此事的书面回应。葛兰素史克公司称是从公安部网站第一次获知调查具体性质,并愿意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工作。
  回应称“我们已经看到了发布在公安部官方网站上的声明。通过公安部的官方网站,我们第一次获知了此次调查的具体性质,我们愿意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的调查工作。”由此不难看出,葛兰素史克公司也是通过公安部网站的公告才知道事件调查性质。
  葛兰素史克公司在邮件里表示,“我们严肃对待所有关于贿赂和腐败的举报。我们会继续保持对公司业务活动的监督,以确保其符合葛兰素史克的合规流程。一旦发现了类似的行为,我们将会迅速采取行动。”除了上述声明,该公司表示,对所有其他问题都不作评论。
  昨天,记者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可以发现,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仍然在网络上不断发布新的人才招聘信息。7月份以来,葛兰素史克(中国)于20个不同的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数量达1724条,仅昨天一天的招聘信息就高达360多条。
  在1724条招聘信息中,来源大多为若邻社交招聘网,三成以上的招聘信息的地点显示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热门城市,招聘公司名称大多是葛兰素史克(中国)处方药事业部或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招聘职位最多的是各地的医药代表,职位要求本科学历,1年到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薪酬均为面谈。昨日发布的360多条招聘信息中,北京地区的信息约占1/3的比例,信息多数来自人才网,主要职位是葛兰素史克(中国)处方药事业部对外招聘的医药代表。
  业内揭秘
  医药行业行贿两大渠道
  就葛兰素史克涉嫌严重经济犯罪所牵带出医药行业潜规则问题,记者采访了深圳一家医药公司副总田博(化名)。田先生先是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从美国学成归来,在一家英国公司做到中国区经理,发现触及到职业天花板后,即与朋友组建了现在的医药公司。这位负责设计研发与市场营销的老总正处于休假状态,心态放松,向记者分析了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脉络以及行业潜规则的形成,他说这件事情的出现,不过是医药行业的冰山一角。
  这是医药行业的大事件
  “确实如你所说,这是近几年医药行业的大事件。不过准确地说,应当是被公众所熟知的大事件。以前肯定有,不过在一定层面上被摆平了,没有面向公众而已。”该人士表示,“也许官方想重拳整治医药行业潜规则,不瞒你说,再这样下去,我们圈里人也扛不住了。”
  “刚才我在网上已经看到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情况。不夸张地说,这种现象很普遍。当然公司强弱不同,规模大小有异。”
  潜规则是先做猫后做老鼠
  “你问到为什么通过旅行社开具假发票或虚开普通发票套取现金,因为受贿需要,大量现金没有办法走账,像旅行社这类机构就成了比较好的选择。毕竟它们之间有大量业务往来,像这样的大型外企,差旅费用也是惊人的。假如遇到查账,从账面上是什么都看不出来的,这样就巧妙地规避了财务风险。如果是小公司就不必那么麻烦,直接破产就可以了。”
  “现在财务做假肯定是专业人士,据我所知,一些人先去国际上最知名的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到公司中层之后,就完成了猫的角色。然后华丽转身跳槽到其他公司做财务总监或者财务经理,从事老鼠的角色——这就是行业的潜规则。”
  经销商回扣多达利润一半
  “说到医药行业的行贿,大体有两个平行的渠道:一个是卫生、药监、投标渠道等等;一个是临床医生、药房主任和设备科长一类在医院能最后拍板的角色。”
  “像我们是生产公司,与政府机关打交道比较多,这块费用相对不多,一般能占到销售额的1%。至于与医院和医生打交道,主要是下游经销商,这块费用非常大,其回扣能占到经销商利润的10%甚至是50%。”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经销商并不出力,厂家也会给经销商一定利润,大约是5%吧,就是为了通过经销商走账。至于业务,完全是自己人去做,这块现金流也是相当大的。至于医生的回扣有多少?那要看对方对使用新药和新设备是否具有决定权,如果能最后拍板的,少则10万左右,多则百万也是可能的。”文/本报记者 刘慎良
  新闻内存
  葛兰素史克中国大事记
  葛兰素史克是在华规模较大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在中国拥有5000多名本土员工,一个全球全功能的研发中心及六家生产基地。
  今年3月,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爆出论文涉嫌造假。
  6月8日,葛兰素史克回应论文造假事件。
  6月17日,葛兰素史克高管论文造假遭解职。
  6月 29日,葛兰素史克中国高管涉嫌经济犯罪。
  7月11日,公安部公告,因涉嫌严重经济犯罪,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被立案侦查。文字整理/本报实习记者 张一凡
  葛兰素史克的总部位于英国,分支机构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在全球建有约70家生产基地。葛兰素史克是少数为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三大全球性疾病——疟疾、艾滋病和结核病同时研制药物和疫苗的公司之一。葛兰素史克的三大业务领域为处方药、疫苗和消费保健品。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刘慎良
编辑:孔彬彬
高清图集赏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赚网挂机是真的假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