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小学划片范围北道门小学午餐费为什么那么贵呢?还不支持微信支付。别的学校都是一百多,就北道门收200元。我

  貌似苹果手机不再支持微信一些功能使用,原因好像是苹果收微信保护费,微信不让,这是不是说用我苹果手机就别玩微信?  真是如此,你们是换手机还是删微信
楼主发言:35次 发图:0张 | 更多
  谁说的 我用的好好的呀
  暂时还能用,但是阉割版的,如果苹果继续霸道收更多保护费不排除微信不干了
  肯定选择微信啊苹果算个什么代替品多的是  
  如果真不让用微信那只能换手机了,现在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微信
  选微信,父母好不容易才学会用微信和我视频聊天点赞呢.
  表示现在还在用微信,如果以后苹果不能用的话,那我只能换手机啦,毕竟微信上那么多人,而手机有很多种选择啊
  那只能换手机了  
  当初还传 用vx要收费呢 不也没有么
  谣言 只不过停了打赏功能而已,苹果不让用微信它会损失多少客户 敢?
  只是关闭了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因为苹果要求必须使用它自己的支付平台,这样它可以收取30%手续费。微信觉得老子不要这个功能也不给你30%手续费,所以就干脆阉割了这个功能。
  @手心海洋
11:31:00  只是关闭了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因为苹果要求必须使用它自己的支付平台,这样它可以收取30%手续费。微信觉得老子不要这个功能也不给你30%手续费,所以就干脆阉割了这个功能。  —————————————————  苹果还有一个功能不能用就是通过群聊加好友!  
  @手心海洋
11:31:00  只是关闭了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因为苹果要求必须使用它自己的支付平台,这样它可以收取30%手续费。微信觉得老子不要这个功能也不给你30%手续费,所以就干脆阉割了这个功能。  —————————————————  上面说的不太准确,应该是苹果手机群聊加好友,设置不了关闭!  
  看到回复就放心了。要不等到苹果连银行app都要收过路费才有苹果迷们哭的呢。  现在明智开发,脑残越来越少。想当年,还有脑残在上海法院门口支持苹果商标侵权。虽然ipad原主人也不过是待价而沽,但在中国土地上给中国法官施压从而支持国外厂家违反中国法律,真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贱。
  手机是替代品。微信里有大量客户,这个没法换。
  苹果已经是我的备用机了,小米是主打了。苹果系统再好,性价比现在也是越来越低了。ios系统再好,第二年电池就不行了。我宁愿每年买个小米也好过每年买个苹果。  
  标题党~~~  苹果是不支持微信的打赏功能~~~  话说什么是打赏?反正我也不用
  那苹果肯定干不过微信的。。。。
  千万不要,刚费了一月工资买了个红色爱疯7
  为了微信,重新买个手机  
  多少人用苹果 多少人用微信 都不傻 怎么可能放弃对方的市场
  关闭打赏功能对我使用微信没有影响,如果苹果再关闭其他功能影响我使用了那肯定换手机了
  我靠,,我平时出门不带现金就靠微信支付了 不能用微信水果要是这么不要脸那肯定是换手机  
  明明QQ那么好用,为什么这么多人用微信不用QQ,害我也开始用微信了∏_∏  
  苹果公司太能圈钱了,每年的利润都是全球第一,利润抢走了手机利润总和的92%,别的手机商都是薄利,只有苹果是暴利
  估计愿意换手机的比不用微信的多,别说什么用惯了苹果用不惯其他的,诺基亚时代你没用手机吗?  手机是日常用品,没有这个品牌还有其他品牌灯带临幸,就好比一个文件袋按钮不好用,你到底是选择换文件袋还是选择不用文件啊,答案显而易见啊。
  一句话。微信比苹果重要  
  楼主一直强调这是不是个开始,以后不就知道了,到时候再说呗
  肯定选微信啦。  
  能不能带着脑子看新闻啊,智障  
  从来不打赏,我又没有嫖它,赏个毛!不影响  
  这事苹果恶心,简直就是抢钱,反正手上这只用得差不多就换别的品牌。
  收它麻痹,把苹果卖了买华为去  
  我真tm太明智了,今天舍弃了苹果,买了华为p10  
  应该是不许打赏了,不许微信打赏。
  现在用的华为 6s已经放家当备用机了 因为我上班也只能接打电话不能玩手机 所以就用发的华为手机了 6s一般回家玩游戏用 所以对我没影响  
  这事苹果恶心,简直就是抢钱
  @喵了个丫的
18:47:40  能不能带着脑子看新闻啊,智障  -----------------------------  停了就换,想那么多干嘛  
  虽然说ios是苹果开发的 但是苹果对ios的掌控确实太霸道了
APP它负责审核安全也就罢了 连支付场景 支付流程都要把控
按理说 苹果应该只负责收取ios的版权费用 而不应该如此对ios如此严格把控 甚至连APP收费都要抽成
我就纳闷 欧盟怎么至今对于苹果这种做法放任不管 当初一个IE浏览器欧盟都要高微软垄断
现在ios的垄断比IE要高出100倍吧
  无所谓啊,反正我两个手机一个苹果一个安卓????  
  无所谓啊,反正我两个手机一个苹果一个安卓????  
  如果真这样的话,那还是选微信吧,毕竟工作和跟家人朋友交流都要用…  
  苹果手机就算支持我也不想用了,很多时候挺麻烦的。
  微信的事情不清楚,不过刚才买爱奇艺会员才发现,用苹果设备买的话季卡68只能用苹果支付。我在vivo手机里买只要58,是不是苹果自己扣掉10块  
      
  原来其他套餐苹果也是贵的,果然牛  
  @巴拉拉小八卦
15:31:00  千万不要,刚费了一月工资买了个红色爱疯7  —————————————————  好久鼓起勇气回复,请你们不要丢下姐姐,毕竟姐姐没有年收50万  
  换手机,oppo r9s  
  别危言耸听,就是一个打赏功能,身边从来没见人用过。
  看来苹果要挂了,这点小钱都不放过。又或者是一步步试探微信的底线,先从使用频率低的赞赏功能入手,微信要是退让了,苹果就立马前进一步。  
  只是个别功能关闭  
  苹果的卖点不就是有钱任性吗?所以各种收费贵一些符合人设
  换个华为也ok,苹果又不是不可替代的
  反正平时只和男朋友以及爸妈聊天 现在跟男朋友住一起 电话联系爸妈也方便 估计我是会卸了wx吧 还省内存了呢  
  真不支持微信那就只能换安卓系统手机了  
  哎,我在苹果app上买的腾讯会员好几个月了都没到账,业不知道怎么找回,幸亏就50,浪费了  
  我本来就不给公众号打赏,我就是吝啬,所以目前对我没有任何的冲击  
  打赏功能无所谓,反正我从来不用,非要在苹果和微信两者之间选,那肯定选微信,不过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烦恼的,现在的人不一定都用苹果,但微信是全民普及的,看谁笑到最后  
  @明天嗒
16:14:00  明明QQ那么好用,为什么这么多人用微信不用QQ,害我也开始用微信了∏_∏  —————————————————  微信相对来说隐私性更好吧,QQ加个好友能关联到新好友的七舅姥爷。不是有个笑话,女的加男朋友的QQ时把男朋友所有的前女友都推荐出来么  
  肯定选微信啊   
  放弃苹果 打算换安卓了,在三星Sg8和华为p10之间徘徊……
  苹果的电池已让我崩溃,早已换成华为。  
  感觉现在用苹果的人越来越LOW了。
  从没打赏过的飘过
  @手心海洋 10楼
11:31:00   只是关闭了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因为苹果要求必须使用它自己的支付平台,这样它可以收取30%手续费。微信觉得老子不要这个功能也不给你30%手续费,所以就干脆阉割了这个功能。   —————————————————  @如果熊猫会飞-21 14:57:27   上面说的不太准确,应该是苹果手机群聊加好友,设置不了关闭!  -----------------------------  真的是你不会用而已    
  这标题,,,,根本不存在二选一。  
  楼主是来告诉我们,现在的男人下比女人更算计
  不可能,不能用微信,以后苹果手机卖给谁去  
  @RJvicious
01:25:00  反正平时只和男朋友以及爸妈聊天 现在跟男朋友住一起 电话联系爸妈也方便 估计我是会卸了wx吧 还省内存了呢  —————————————————  同事都没有吗?不至于吧!不工作?  
  是这样的,微信有个打赏功能。是可以直接给公众号打赏钱。但是苹果所以的收费app都必须交百分之三十给苹果公司,详情大概就是苹果app商店那种。但是微信这个功能是直接绕过app商店的,苹果拿不到这百分之三十。和微信商量未果,所以ios版微信取消了打赏功能。暂时是这样。并不影响使用。  
  就算苹果禁用支付宝微信财付通,只能用水果pay支付,还是有人愿意用苹果,自有犯贱人。  
  等到完全不能用微信的那天,我会买个最便宜的安卓机专门聊微信用,或者干脆放弃微信,本身玩微信就不足一年时间,完全没有依赖性。工作学习都是通过QQ群,毕竟要传文件微信根本不方便。还是用苹果啊,出新机也会换,系统用起来方便舒服,之前的4用了四年,现在的6用了三年。  讲道理对于“买了苹果觉得自己很牛逼”和“买了安卓觉得用苹果的都在装逼”这两种人的脑回路都不能理解,上面居然还有说用苹果的人是犯贱的???真心不能理解你们。而且这类论调只在网上看到过,身边听都没听过,周围人根本不关心别人用的什么手机就像不关心别人每顿吃了什么一样。
  近年很多国产机都不错啊,手机用个两三年还是没问题的,比如我的华为,还支持外拓,苹果价格觉得有点虚高了。我用ipad也没觉得苹果系统很好用。要是真的不支持微信了,那也不关我的事啊哈哈  
  @00不再神奇
15:49:00  多少人用苹果 多少人用微信 都不傻 怎么可能放弃对方的市场  —————————————————  你想下,苹果连作者的稿费都阉割,微信随便阉割,谁更屌一点  
  选微信呀。这还用说。  
  苹果唯一的吸引就是玩游戏的账号是ios区的,别的一点留恋都没有。。。
  换手机呗,华为就可以。  
  好像只关闭了打赏的功能
  选微信,不过现在也是带的两个手机,没影响,苹果我得带着玩儿我的奇迹暖暖  
  难道只有我选择不用微信?倒也不是忠实于苹果,只是觉得微信对我可有可无,有支付宝,有facetime,有qq,微信完全不重要。但是苹果的账号游戏通用这点我很喜欢。
  为什么要打赏?你们真的觉得有些文章需要打赏?  
  罗尔骗你们骗的还不够吗?不给打赏不是更好  
  苹果是挺恶心的。在手机上充值黑岩币就要比电脑上贵一倍。不知道安卓怎样。
  用微信,高低也算个微商小咖,还靠它挣钱呢  
  换手机  
  开玩笑,苹果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希望是真的,但是我还可以用。  
  公告狗的钱真好赚有的破东西写出来还好意思要钱~~尤其是以龌龊连岳为代表自以为开放有理智的毒鸡汤~~  
  真够黑的。都是垄断惹的祸。  
  要是哪天微信下架了苹果上的软件,苹果销量降一半都算少了。  
  我都后悔买了个iPad,我根本就用不上。现在纯粹是给我儿子玩的。又嫌弃我儿子放学就玩平板。前阵子我堂弟因为考高中学校前一晚还在玩游戏,结果考试成绩只有第三,那学校只取全县前两名。很是悔恨,把手机砸碎了丢出了窗外。好在学校又给了一次机会,考了个第一。我婆婆后来知道了就问我敢不敢把平板也砸了。我特么的很纠结的把平板丢进了衣柜告诉我儿子我把平板砸了~浪费啊浪费,再也不买苹果的东西了
  不影响我使用,一切正常  
  删微信。  
  就说苹果上怎么QQ的超级会员要25块钱一个月,真黑。  
  @zuobiaoyuandian
10:27:46  暂时还能用,但是阉割版的,如果苹果继续霸道收更多保护费不排除微信不干了  -----------------------------  这年头,骗子多了,就是好人也要多调查  
  @fengbanlixiang
18:42:00  难道只有我选择不用微信?倒也不是忠实于苹果,只是觉得微信对我可有可无,有支付宝,有facetime,有qq,微信完全不重要。但是苹果的账号游戏通用这点我很喜欢。  —————————————————  因为你不是做生意的,你生意伙伴都加微信就你加支付宝??  
  @不吃麻辣烫哦
10:30:00  肯定选择微信啊苹果算个什么代替品多的是  —————————————————  +1  
  我想说 我不喜欢用微信 手机用哪个也无所谓 要不是工作需要 巴不得分分钟注销微信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共16739个阅读者,18条回复 |
发表时间: 20:28
[原创]民国时期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
旧闻新忆2013 发表在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7-1.html
民国时期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偶然翻找就文稿和资料,在尘封多年的众多纸箱里,竟然看到这篇三十多年前的旧作:《民国时期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幸甚之至,感慨万千……
那时,先后写了此文和它的姊妹篇:《民国时期 教会学校的经费来源》,原打算先投稿前者,可是不知投向那家刊物,正待犹豫时,突然被外派出差。等回来时,这篇稿子被妻子“收拾”的不知放到哪里去了。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什么是“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是清末至整个民国时期,一种很普遍、也很重要的教育机构。在早期,他是官立学校的重要补充,到后来,又成为官立学校的竞争对手。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入学学生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官立学校,这一点,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和不予以承认,很遗憾。这是因为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无力筹措相应的经费,满足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所以,政府对私人办学是大力提倡、积极支持,并予以适当的经费补助。以一九三三年统计为例:私立大学是官立(包括国立、省立、市立)的一点五倍,私立专科学校的学生,是官立的二点二倍;私立中等学校学生是官立的二点五倍。而私立小学学生是官立的四点六倍。(参看《民二十二年教育概况统计》三十一页)这样的各类统计资料在当时有很多,不复赘述。从统计看,由清末到一九四九年,各界、各级教育的主力军,始终是私立学校。
无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今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民国时期的学校有三种性质:既官立、公立以及私人开办的学校。其实这是不对的,从名义上说,在当时只有两种,既:不是官立,就是私立,没有“公立”这一说。但是按照实际内容说,应该有三种:既官立、私立,和教会学校。国民党执政以后,他无法面对教会学校,更无法确实有效的管理教会学校,索性一股脑的把教会学校,归并到私立学校一类。这就在表面上形成只有官立、私立两种形式的教育机构。
从教育实践上看,当时国民党政府应该把全国的学校,分为:官立、私立、教会学校三种类型,分别管理,更为妥当。
那么,什么是“私立学校”?笔者认为:确定私立学校性质,有一个标准,也就是所谓的:“三要素”:
第一, 主要由私人筹资开办的学校,包括校址的选择、校舍的筹建,设施设备、教学器具的购置等。
第二, 完全由私人管理的学校,包括教材的制定、编写和选择,校长的确定、教师的聘任等。
第三, 由私人负责筹措经费的学校,包括学费的制定、收取,经费的分配、运用和基金的保管、增值。
不论是任何一类学校,例如:社会团体办学、同乡会办学(或会馆学校)、宗族祠堂办学、各类企业办学,还是政府办学,以及侨办学校,通过这个“三要素”的鉴定,就可分别出他的性质,是否私立与否。由此可以确定,教会学校,显然不符合私立学校的性质:首先,他的经费主要是由该差会所属国的总会负担,其次它的校长、教师、司库等管理人员,也主要是从所属国差会派赴来华就任、它的教材不受中国政府的统一管理,它悬挂教会所属国的国旗。
国民党制定的一些教育政策、制度,有一些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贯彻下去。在民国教育史上,以公款办的私立大学校,只有一所,这就是用法国退还的庚款开办得北京中法大学(所有以退韩庚款办的学校,均为官立学校,如清华大学、上海的中法医学院等),这种独特的现象,是由于“党国元老”李石曾,以个人的“魅力”所造成的。同样,对教会学校制定的一些政策、制度,也有一些根本不就贯彻不下去。比如规定教会学校“必须由中国人任校长”,就是空话,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巧妙的改为“校务长”,但中国人的“校长”一职,一直空位。但在美国注册的校长,还是司徒雷登。又规定:教会学校必须在中国政府注册立案,否则一律查封,学生的学籍不予以承认,出国留学不予以选派,毕业后不得在政府机关任职。这些条都很厉害,但关键的是执行不下去。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例,它从1879年正式成为“大学”,始终在美国立案,又一直拒绝在中国立案!加之培养出众多名流学生,特别是宋子文作祟,一直到一九四八年才正式在华立案。
&& 21:35&&金钱&&+5
&& 21:35&&魅力&&+5
回复时间: 00:14
私立学校经费的概述(上)
在1949年以前,私立学校经费的来源,不但多种多样,而且千变万化,既受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又受到国际政治思潮、教育思想的影响。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筹款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比例偏重。虽然较为复杂,却行之有效。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1949年的近三十年间,除大学之外,私立学校中,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专科及职业学校,在校产总值和年经费的收入中,都超过了官立同等、同类学校。据1934年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的不完全统计:1930年全国私立中等学校的经费收入为1734万元,占中等学校总收入的百分之36,48.。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包括专科学校)经费为1424,3万元,占全国高等学校经费总额的百分之41,86。另据1948年出版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到了1946年,全国私立中等学校年经费收入为156,73亿元,占中等学校经费总额的百分之58,61。私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比例,亦有可观的增长,为484,5亿元,占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百分之42,5。
以上统计数字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官方的各种教育统计数字,都是极不准确的,这是因为,没有在教育主管部门注册、立案的私立学校,官方是不予以承认的。同时,在会考、公款补助、公派出国留学、在政府部门任职、就业、各种教育统计等方面,政府都不予以考虑。所以,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的未注册的私立学校,被排斥在外。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未注册的私立学校,大概类似如今的“小产权房”,政府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政府的目的是,将所有的教育机构,全部控制起来,纳入国民党的“党化教育”中。偏偏有相当一部分私立学校,宁愿不要官方的经费补助,也不肯注册。还有一部分是想申请注册,但因办学条件不够被拒绝。所以,如果加上未注册的私立学校的统计,那么,私立学校的校产总值、经费总收入,会远远超过各自同等的官立学校(当然,这不包括抗战爆发后的官立高等教育)。
当时的私立学校在经费的筹措方面,有许多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借鉴的。如:于右任在自己家乡,陕西三原县创办的“民治中学”,其开办费来源于他的鬻字、整理碑帖和诗文的稿酬。高希舜在北平创办“京华美术专科学校”,经费来自个人举办画展的全部收入。名医施今墨办“华北国医学院”,倾尽自己多年行医的诊费。冯玉祥办私学多年,办多所学校,其经费大多采用”霸王请客“的方式。李更生开办“淮阴女子小学”,将自己多年积蓄全部捐出,又将妻子陪嫁的首饰变卖、甚至将自己在官立学校任教的薪酬的“活命钱”也投入办学。所有能用到的,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最后不惜“沿街托钵”,效法起武训来。
1924年,吉鸿昌鉴于家乡教育事业的落后,于戎马倥偬之间,委派自己的书记长(秘书)何子欣,回到自己的家乡,将自己家里的田地、房产卖掉,以此开办了一所中学。为了不宣扬自己,吉鸿昌拒绝乡亲们的劝说,反对这所学校同自己的名字有关,将学校命名为家乡的地名。以后又定期寄回钱来资助学校,一直到他牺牲为止。
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于法国留学归来,在长沙颜子庙创办“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专门招收贫困女子入学。蔡和森的大姐蔡庆就在该校任教。为了办好这所学校,葛健豪经常奔走于长沙各阶层,苦心积虑的筹集经费。蔡和森的二哥是广州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大队长,他牺牲后组织上补发了600元抚恤金,葛健豪不顾自己生活的极度困难,毅然将钱全部用来办学和资助穷苦学生,可谓是耿耿精诚,付诸莘莘学子。
回复时间: 16:48
谢谢分享!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回复时间: 20:03
本文写于30多年前,一些提法、词句、定论、未免不合时宜,此次刊发仅做个别纠正,无意通篇更改,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私立学校经费的概述(中)
为了较为详细地说明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在这里,暂以三所具有代表性的私立大学为例,即上海的复旦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陈嘉庚独资创办的厦门大学。这三所大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如复旦大学是当时爱国知识分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教会教育的产物。而南开大学则是从我国旧有的私塾教育,向科学的现代化教育转型的代表,厦门大学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热爱祖国,兴办教育的结晶。它们的经费来源,也恰好代表了当时我国私立学校经费,主要来源的三种模式:比较而言,复旦大学主要靠学费收入、南开大学主要靠募捐、厦门大学则是靠创办人所经营的工商企业的盈余利润。
这三所大学最终都因经费困难,被迫或主动申请,改为“国立大学”。最早的是厦门大学,从1921年创办,到1937年改为国立,维持私立性质达16年之久,也就是说,陈嘉庚独资开办厦大16年。
南开大学自1919年创办,到1946年正式改为国立,在名义上维持了27年的私立性质。但实际上,南开大学自抗战爆发的1937年开始,与北大、清华一同南迁,组成“西南联大”时,就已经具有“官立大学的性质”了。南开大学的“私立”性质,维持了18年。
“复旦”于1905年脱胎于教会创办的震旦大学,自1917年,正式改组为“大学”。到全面抗战爆发,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迁入上海的租界,另一部分迁到重庆。1941年,重庆复旦大学终因经费极度困难,被迫改为国立。及至1946年,重庆的“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与上海的“复旦”合并,同时。复旦大学的私立性质,至少维持了22年的历史。
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一所私立学校,特别是大学,它的产生和发展,是要有所谓“背景”的。说到南开大学,细细推来,在早期的背景,大概要算严修了。严修在北方的政界有很深的根基,曾出任过晚晴的贵州学政(类似今天的省教育厅长),对中国的教育贡献很大。单就南开来说,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南开校长张伯苓尊称他为“南开校父”,实不为过。他不但自己多次捐助南开,而且还利用自己的声誉和影响,经常为南开的经费奔走各地,使得当时政商两界、社会名流,纷纷向南开捐款。如袁世凯、傅增湘、军阀李纯、黎元洪、梁士诒、徐世昌、靳云鹏、傅作义等人相继以私款(或公款)捐助南开。南开的所有建筑,包括图书仪器、教学用具,桌椅板凳几乎都来自于捐助。到1927年,南开共获得历年捐款120多万银元(此外还有大量实物另计),其中严修出力最多,功劳最大。1929年严修去世,这时的南开已经是鹤声鹊起,名声大震。校长张伯苓完全能够承担起办学和募捐的重任。
严修之后,南开的“背景”人物,可以说是蒋介石了。蒋介石同严修一样,除了自己以国帑资助南开,还有意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影响,施惠于南开。因此,在抗战前,南开的发展很快,跻身于同国立大学平起平坐地位,有些学科、教学质量甚至超越。当然,这也同校长张伯苓杰出的组织才能、高超的募捐艺术分不开。可以说,张伯苓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尽了一生的努力。中国的私立大学,很少能像南开那样,不仅得到中央政府、河北省政府、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等诸多官方的大笔补助,而且获得国外学术团体,慈善机构、基金会、社会组织的各种捐款。虽然当时南开大学是私立性质,但它的经费来源,却是最“公”的“公立大学”。
回复时间: 21:24
旧闻老师可真是研究型的史学界学者哦。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各项专题研究,旨在告诫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把握当下,开创未来。这些研究所得,我们当倍加珍惜才是哦。
回复时间: 21:35
纵观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社会现象,让人不无欣慰地感到国民教育进入一个群雄竞秀与世界接轨的时代。不管各家私立学校办学宗旨和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促进国民基础教育的革故鼎新,开启民智开发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培育人才团队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由此想到现如今方兴未艾的民办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的教育模式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回复时间: 10:23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私立学校经费的概述(下)
复旦大学在人脉的“背景”上,自然无法与南开相比,但它居地于工商重镇的上海,又有一大批社会名流相扶持,如马相伯、严复、邵力子、李登辉、袁观澜、王宠惠等人维持,并共同筹措经费,也得以发展。复旦在扩建校舍时,虽然也多方向社会公开募捐,但规模数量都无法满足所需,因此不得不另谋良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学费上打主意,造成该校的总收入中,学费比例很高。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表明,当时中国私立学校的学费总收入占百分之20左右,而复旦远远超出这个全国的平均值。1930年复旦总收入为19,6万元,其中学费占了15,7万元,约占百分之82。虽然复旦的教学质量、校风受到世人的赞扬,但它的昂贵学费令人鄙夷,远非普通家庭所能承受。
再来谈谈厦门大学。
陈嘉庚于1921年独资创办厦门大学,并向社会公示:认捐100万,分4年缴清。从1922年到1926年是他经济事业的顶峰,他的总资产达到1200万,每年都有二三百万的盈利,年支付厦大和集美学村各校的经费,都在一百万元以上。但是在1926年以后,由于日商削价倾售橡胶制品,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他所经营的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又由于他带头抵制日货,盈利最大的橡胶制品厂,被日商雇人放火焚毁,损失惨重。据陈嘉庚自己估计,从1926年到1928年的三年间,共损失462万元。1927年,陈嘉庚不得不亲赴南洋各地,为厦门大学募捐20万元,以支持厦大渡过难关。
1929年又发生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他的企业更是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他向银行贷款,银行要求他停止负担教育经费为前提,他坚决的“拒绝了”。虽然他的好友、亲家、同乡等向他伸出援手,厦大校长林文庆两度赴南洋募捐,获得30余万元(折合国币),但仍然难以弥补厦大的巨额经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同国民党政府协商,希望由政府接管。当时的教育部长一口拒绝了。1933年,他的两艘货船触礁,虽然事先做了保险,但仍然损失了500万,实在无法支付厦大,他的堂弟、女婿(李光前)给了他一笔款子,但也只能维持一年,他只得将400亩橡胶园划归厦大所有。即使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没有减少对厦大、集美学村的经费支付。
1937年春,陈嘉庚再次写信给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要求由政府接管厦门大学,以避免因停办,给学生造成损失和影响。并表示:“不拘省立或国立均可,所有董事权利一概取消。”
这次无任何条件的恳请,终于获得教育部长王世杰的答复:“同意!此致”。国民政府对陈嘉庚独立开办厦门大学16年,给予诚挚的表彰,并为他颁发了《褒扬令》。
在这16年中,陈嘉庚共支付厦门大学400多万元经费,使该校即使同某些官立大学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比他们的经费还充裕。在他的努力下,厦大很快建成拥有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学府(至今仍然如此)。
(以上的某些说法,为30年前条件所限,难免有误,有待更正)
回复时间: 22:57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三节 学费
就普遍情况而言,学费始终是私立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
目前已知,最早有关“学堂”正式收取学费的官方文献,是1906年,“学部(现今的教育部)通咨京师外各学堂征收学费令”,这也是官方下令学校征收学费之始。在此前,各地、各书院、私塾所索取的费用,大致为名为“束”,是自孔夫子开始,兴盛两千多年的“遗风”。
学费是私立学校最普遍、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1934年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当时的学费征缴占私立学校总收入的百分之20,这实在是太不准确了,笔者甚至怀疑数字造假。在实际上要远超这个百分比,有相当的学校是以学费为唯一的经费来源,以至于使私立学校形成“学店”一样,也就是说,他们把神圣、高尚的办学,庸俗化的搞成了像开一个商店那样,唯利是图。国民党政府有鉴于此,为避免这种“学店风气”,免遭辱骂,特别规定:私立学校不得以学费为唯一收入,否则取缔!然而这一规定未能完全、认真的执行下去。因为有一些官立学校,因那时整个国家的财政十分糟糕,不能及时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拨付的经费,有的学校“断粮”久之,教师竟“三月不知肉味”,不得不全额依靠学费维持,何以再苛刻私立学校?也就造成私立学校收费的各自为战,没有相关部门管束的状态。
私立学校,不论大、中、小,以及专科学校的四级教育,学费征收差距很大,社会舆论也就有了“人心向背”的评判,自然淘汰法则使教学成绩好的学校,收费高可以减少谴责,甚至没有谴责。1912年创办的上海大同大学,1933年的经费总收入为12万元(同期国立的中山大学年经费70万元),其中学费为42110元,为总收入的百分之35。陈时1913年创办于武昌的“中华大学”,是个很穷、规模很小、校舍很简陋的大学,在1934年的学费为56000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47,1 。上海的持志大学在1934年的学费为52500元,占总收入78901元的百分之66,5。
上海另一所私立大学-----1905年创办的中国公学,是一所特殊大学,至于怎样的特殊,说来话长也就免了掳伞8眯T1912年发行的六厘公债40万,历年靠其利息减轻学校负担,但自1926年后一直没有再支付息金,由于经费极度的困难,先后换了几任校长,都是德高望重的马君武之类的名流,后来是胡适当校长,也很狼狈。校方不得不全靠学费维持,学费一涨再涨,到了1934年学费年收入达11,6万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71,4 。这个学校的学生“无心上课”,教师常被学生整的灰溜溜,还经常发生学潮,在胡适的倡导下,1936年终于取缔了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私立大学。
从上述各校看,学费所占比例都超过了百分之20这个比例。由此而言,《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这部曾被奉为经典巨著的杰作,不是一般的涉嫌造假,这其中,既有校方提供的数据造假,也有这部巨著协助造假的嫌疑。为什么?因为“私立学校不得以学费为唯一收入”,在表面上,在社会舆论上,在官方:教育部长那里、在学校本身,就都过得去了。
南开大学是当时办学比较严谨,是名副其实的:不以学费为唯一收入的“好”大学,学费在各大学中,是比例较低的。但是在1933年的上报统计中,年学费收入为4万多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11,69,每个学生每学期缴费为250元,一般中等人家仍然负担不起。
抗战爆发后不久,就发生通货膨胀,年甚一年。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的更为严重,私立学校原有的基金已贬值的不足为据。各校不约而同的出路,就是涨学费,有时一个学期连涨三次,许多学生交不起了,纷纷辍学。广州的大学,不论官立还是私立,在1947年,大学要缴纳19,2万元的学费,初中为14万,高中16万5千。连小学也要交6、7万不等。
仅仅过了一年(1948年下半年),校方已经不再稀罕货币了,而是改收实物――中白米。这一由私立学校的发明创造,很快就普及到官立学校,并在官方得到“法定”的公认:三个月后,在广东省的省务会议上,通过了《各校收费以中白米为计算标准》的官方文件,其中大学或学院,每学期收取560市斤,私立大学为其百分之70 。高中为360斤,初中300斤,私立学校为其百分之60 。专科学校380斤,私立为其百分之50 。
这种解燃眉的风气迅速向北方蔓延,收取实物的种类也多了起来,玉米、高粱、大豆,甚至有红薯、年糕、药材,而小米最受欢迎。但笔者一直没有查到收取腊肉的记载(仅听说而已),足为遗憾。
也有少数学校是免收学费的,如陈嘉庚在集美开办的师范学校,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负责食宿,支付往来路费。有的职业学校、护士学校、助产士学校也免收学费。这类私立学校,大多是由医院支付经费,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也能挣得一笔生活费,解解馋。有的会馆学校、同业公会、部分私营企业开办的学校,以及少数回民学校,也有减免学费的善举。
回复时间: 13:09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四节 募捐(上)
私立学校的募捐是个广义的范围,它包括学校方面组织专人到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劝募,也包括热心兴学的仁人志士主动捐助两种形式。在一些著名的私立学校中,特别是高等学校,募捐是重要的收入之一。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十余年中,是私立学校的所谓教育募捐热,在国内外都有可观的收获。特别是海外华侨,成为私立学校募捐的主要对象。西方社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后,在国外的募捐大受挫折。国内虽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但也相应的受到一些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以前,全国各界捐助教育的款项为62万元(这个数字,真是太不完全了,至少是少了十倍),从1912年到1932年的20年间,全国捐助教育事业的款项达到1141万(仍然不准确),平均每年57万元,其中最多的是1929年,为253万元,最少的是1931年,仅有3万余元。从这里也可看出,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中国教育界,或至少是私立学校的影响。此外,还有捐助年代不详的325,7万元。这些捐款,有百分之81,3是捐给了私立学校,国立的大学所获得的捐款仅占百分之14,1 。其余的款项是捐给了官立的中小学,而省立大学竟然没有获捐一分钱。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没有上报、或统计的失误。
在当时的社会,搞募捐是很有学问的一项经济活动,特别是在海外华侨中的募捐,不但要宣传得法,而且还要讲究一点“艺术性”。有的私立学校的负责人,非常善于利用乡音、乡情拉家常,如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有的人则不善于募捐,如主持武昌中华大学40余年的陈时,在三十年代初,也学着其他同行到南洋募捐,还特意带上该校的华侨学生梁绍文同行,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但收获仅供回程的路费。回国后他又四处奔走,不遗余力。有一次,他拿着捐册请汉口首富徐某写捐,对方很不情愿地写了500元,正当他又是感谢,又是鞠躬的准备双手接下捐册,徐某竟然把捐册扔到地上,昂然离去。这深深的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他想到自己毁家兴学,含辛茹苦,桃李天下,竟换得如此礼遇,于是愤然拒收。
在募捐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名至实不惠”的尴尬。抗战初期,张伯苓在重庆,为新开办的“南渝中学”举行募捐餐会,很快捐册上就写满了15万,双方欢喜大吉。但事后只收回了11万余,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业绩了――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南开校长:张伯苓!
有的人还惨。广州的兴华中学有一次举行募捐聚餐,在席上,主募人侃侃而谈,满桌的掌声阵阵,欢声笑语。酒至半酣,客人们不好推辞,纷纷写捐,很快就捐的十万元,但事后只收得3000余元。甚至还有的“餐会募捐”,但最后所得,连餐费都收不回来。
1928年,晏阳初赴美接受母校,耶鲁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他想利用这次机会,顺便为平教会搞些捐款。事先他为此做了一些“功课”,并了解到:有些中国人,或社会团体到美国募捐,因不了解美国社会,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如有的人自我想象,甚至化装成叫花子模样,来祈求美国人的同情,换得施舍。因而遭到对方鄙视,有失国人的尊严。但晏阳初不是这样,他的募捐对象不是直接面对美国的资本家、富豪,而是学术机构,报界和友好人士。其次是委托他们出面,代表自己组织宴会,他则即席发表募捐演说。美国是一个重视演说的社会,他这一招果然见效。他的演讲,气宇轩昂,声音洪亮,英语十分流畅,使在座的听众为之一振:原来,诸业都很落后的中国,还有这么好的平民教育理论哇?这第一步的成功,劝募的事交由报界去挖掘善士们的善心。接着,美国的富商巨贾也被动员起来,关心起中国的平民教育事业。可以说,第一次的成功,及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宣传了平民教育的思想,最终,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和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回复时间: 18:29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四节 募捐(下)
对于私立学校的捐助,不仅限于货币,有的人捐赠田产、房屋、车船、山林等。1920年,山东肥城尹式f、尹登俨捐助该县私立成韵中学堂森林、坡地共计2400余亩,折合6000银元。1918年,河南禹县杨姓四户每家捐助学佃租一万元。上海的光华大学在1925年创办之初,获得学生家长王丰镐捐助的上海大西路私产土地90亩,作为建校地址,在上海这个人口高度密集,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十分难得,也是办学的重要前提。又如无锡“双料大王”荣宗敬(面粉、棉纱)捐助上海大夏大学一条“丽娃栗妲河”,后改为大夏大学的“校河”。这些实物行的捐赠,有时比现金更实惠。当发生通货膨胀是,现金随即贬值,而土地森林等可随行就市甚至涨价。因此,1936年9月,上海的一些私立学校的校长们,在一次与商界的联谊会上,表达了:非常希望工商企业家们,能捐赠:营业中的店铺、出租中的房屋,运营中的船舶等项。
在私立学校中,有一种很好的传统:将学费、基金利息等项较为稳定的收入,作为经常费支用。而将募捐来的大宗款项用于校舍建筑上,获捐多,房子建的好一些,大一些,捐得少,建筑可以简陋一些,不会因此大兴土木而挪用经常费,这样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同时,从教育经济学和私立学校的发展历史看,把教育费用,通过募捐均摊给社会各界,也符合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回复时间: 11:17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五节 基金利息
在当时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办私立学校的目的,有的军阀为培养“亲兵”和培植势力、有的人为出名,其办学态度另说,首先教学质量不至于太差。相当一部分是为谋生、为盈利,那学校的规模和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当时政府为制止这种误人子弟的现象,于1933年10月制定了补充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其中规定:“凡私立学校,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开办的,都必须经过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报请立案。学校必须遵守一定程序。在经费方面,开办高级中学必须有5万元开办费,3万元经常费。初级中学必须有3,5万元开办费,2万元经常费。这些款项必须先期存入中央银行。在支取时要先说明用途,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否则不得开办!至于开办大学,则要有10万元的基金存入中央银行,否则不得开办。其他各省相继出台类似规定,或补充规定。如广东省教育厅另外增加所谓的“保证金”,设立中等学校,须将5千元保证金先期存入中央银行,初中是3千元保证金。即使你符合了教育部的规定,没有“保证金”,依然“不得开办”。
私立学校必须设立基金,由此而来,也由此产生了“基金利息”一说。
但是,在当时有许多私立大学是从“野鸡大学”过度而来,至于基金,可谓是空空如也,何来10万基金?为了蒙混过关,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武昌中华大学得到汉口某富商的关照,开出一张10万元的空头存折,搪塞过去。但有的银行则乘机敲竹杠,如上海大夏大学在立案时,一贫如洗,只好托关系请得某银行“肯允”,暗中转来一笔虚账。立案之后,银行不但如数收回虚账,反而捞了一笔高利贷的息金。这样的荒唐,在当时绝非少数,好在双方,连教育部的主管部门也睁眼闭眼的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四川军阀孙震,在1932年于成都创办树德中学,首捐40万银元,另将他在嘉乐造纸厂的股本10万元归入学校。仅这两项每月可获息金3000多元,若加上学费,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用校长的话说是:“十分可观,亦属难得,德公伟哉!”(孙震,字德操,成都人)。
有的私立学校在谋划创办之初,就获得一笔基金,存入银行。如华侨工商学院于1938年正式开办,但在筹划时的1937年8月,就由王说捐了一笔20万元为基金。更多的是学校开办后,逐渐的积累起基金吃利息。
拥有稳定,丰厚的基金,收取其利息,是许多私立学校的梦想。如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沈阳的冯庸大学等校,既为此类。那时的银行,对教育界的存款,大多网开一面,给予照顾,息金在6点到10点之间。北京的中法大学存有基金100万,息金7厘,每年可7万元,加上学费及其他收入,每年大致有16至18万不等,亦属可观。
抗战爆发后,南开遭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损失惨重。校长张伯苓决定迁校西南(重庆),他下令将现有基金,以及能变现、移动的物资全部变现,竟然带到重庆100多万元,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伯苓十分珍惜这笔巨款,反复考虑怎样使这笔钱,更好的增值、安全,与合理有效的利用其息金。南开大学早年设有经济研究所,蜚声国内外。于是他请所里的专家(那是真正的金牌专家)来设计方案。据有关资料显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几乎设计出100多个方案,经过筛选,决定把这笔钱投入到当时最赚钱,最保险、息金最高、最有前途的产业。当时的西南各地,比天津和东南沿海要落后一些,令人瞩目的产业,首屈一指的是自来水公司和电力、电灯企业、保险公司等。于是,将这100多万,分别投入这些企业。南开的师生们,对此都是信心满满的。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便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越来越严重,到1948年年底,货币贬值的一百八十多万倍。在抗战前,100元可买两头正直壮年的黄牛,而到了1949年5月,在上海只能买一块肥皂的四分之一了。南开存在这些企业里的巨款,几乎化为乌有,令张伯苓欲哭无泪,唯有叹息。
回复时间: 20:10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六节 校产收入
私立学校所拥有的校产,其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赠与、其二是自筹、其三是自行购置。校产的种类如农田、土地、山林、房屋、店铺,甚至是一条路、一个码头、一条河流。校方出租这些产业,有的收入十分可观。例如1944年在成都创办的蜀都中学,由税西恒创办,得到熊扬、张富兴、雷镇易等人捐赠水田300余亩,由校方出租,收取租金。
拥有土地最多的私立大学,要属张謇创办的南通大学,达37000亩,此外,另有改造后的河滩沙地940亩。南通大学出租这些土地,每年可收取可观的租金。
以出租房产较为典型的私立学校,是1930年在贵州开办的导文中学。当时贵州军阀毛光翔,一怒之下,没收其叛将杨银亮在贵阳闹市区寅兴里30多栋房屋,以及公园南路住宅40多间,拨给导文中学为校产。自此该校无虑经费之忧。
回复时间: 20:12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七节 学校自筹资金
在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中,学校自筹资金一项,种类最多,也最复杂。例如,1934年创办的上海大兴中学,开办了一间印刷厂,聘请了三名技师,工人主要是在校高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岁数达到20多岁)。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又复习了课堂学过的知识。还有的学生掌握了排版、印刷,书籍装帧,封面设计,俨然成为产值不菲的印刷厂。晏阳初主持的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开办的平民教育学校,编写和出版的《平民千字课》、《平民读物》等数十种教材,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这些书刊在当时非常受欢迎,畅销全国各地,先后再版十余次,平教会每年都能收到可观的版税,支付办学。
对于私立学校搞企业经营,在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很有必要,有利于学校创收,促进学校发展。另一种观点是:学校是神圣的“教育救国”之根本,学校办工厂、企业,不仅庸俗化、铜臭化,而且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由此在报刊上引起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得出一个好的方法,既:技术职业学校可以开办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如药学校可以开办小型药厂,加工中草药、商业学校可搞小型的商业经营,医学校可以开设门诊,服务社会。这样,不但增加学校收入,也对学生所学知识,也是一个检验、复习和实践的过程。
至于普通的中小学校,只要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可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搞些小企业也是可行的。如长沙的光华中学,地处湘江河床,原先学校仅利用河床上操,后来改设采石场,经营的蛮有特色。杭州的文美女子中学,其生物教学在当时很有特色,生物教师徐锦华,搞了个养蜂小组,开始只是为教学用,后来发展成正规的养蜂场,初创时的费用,由徐锦华自出私款,到最后校方几乎没有投资,较好的利用西湖的自然资源。这些较好的经验,不但在当时有推广的必要和意义,就是在今天,对我们也有参考作用。
学校的自筹资金的另一个方面,是一些专业、专科学校的特色,如:医学校开设门诊,艺术学校举行的对社会公开演出、美术学校举行画展和售卖作品、农林学校出售的林业产品,家禽畜牧学校出售良种幼畜等等。在这方面,全国办的最好的私立学校,是蒋介石在家乡奉化溪口,用公款开设的私立武岭学校,卖树苗、卖家禽、农产品、水果,甚至罐头、竹笋、咸菜,无所不卖,广告做到了著名的《申报》上。所开设的医院,不仅为学校服务,而且为溪口镇,乃至奉化县看病。可以说,是当时的全国最著名的三所中学校据第二位。第一的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第二位是武岭,第三位是孙科在家乡翠亨村开办的“中山纪念学校”。作者对此另有专论。
在学校自筹资金方面,南方的私立学校,远比北方的“发达”。这不仅仅是气候条件、物产丰富与否,还是人的思维意识。据1947年2月出版的《民三十六年中等学校概览》一书统计,华南私立学校的自筹经费,在1946年占总收入的百分之13,4 。而北方,特别是西北,竟然缺失了统计数字。笔者认为,这个统计数字,比例还是有点高了。
回复时间: 15:53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八节 公款补助
为了扶持私立学校的发展,政府对办学卓有成效的“优良私校”予以财政补助,是当时普及教育的一种普遍的措施。据史料记载,官方最早以公款对私立学校补助的记载,为1890年淞沪府,对张焕伦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拨白银4200两、钱以缗计算6千左右。(可参见《上海碑刻选》476页)
北洋政府时期,官方对私立学校的补助,没有统一的筹划和规定,属于“即兴”而为的私人感情关系所为。国民党执政后,先后出台了一批管理私立学校的规章制度,其中就包括对办理优良的私立学校,予以公款补助,是一种奖励性的刺激。这种补助,形式很多,最高一级的是教育部以国帑补助,其次有各省以省款名义的补助。再接着有市、县两级的补助。但因这两级政府财力有限,补助的款项、次数也都有限。此外,又分为:临时性补助(救急、救难性质)、和固定性常年补助。据1933年官方统计,私立学校接受各级政府的各类公款补助,占私立学校经费总收入的百分之6,9 。可见,这个比例不是太高。
当时,各省相继制定出对私立学校补助的有关规定。如福建省在《补助私立学校经费规程》中规定:凡已立案满两年的私立学校,确系成绩优良而经费困难者,可依照规程申请补助。省府接到申请,即派人前往考察,评定合格方得领受补助。补助限额为:高中甲等班每班50元;初中甲等班35元;乙等高中班45元;高中丙等班40元;初中乙等班30元;初中丙等班25元。
湖北省的补助条件,是以立案一年以上为限,成绩优良而经济状况是:必须补助的。(这一条,该哈哈大笑一番了)也是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等补助照该校经常费开支数目的百分之15.乙等为百分之10;丙等为百分之5 。
云南省的补助不分等级,凡立案一年以上者,教学成绩达到官方统考标准,平时每班每年300元。后来在表面上又增加到450元,但实际执行时很难达到标准,实际发放的补助总款,倒比增加以前的还少了。
虽然各省对私立学校的补助标准各有不同,但归结起来有两个公开的标准:一是以立案为前提:二是办学成绩。另外一个不能公开的条件,是与政府官员的私人关系有关。就第一条而言,实际上能获得补助的学校,是少之又少。据1933年的官方统计,已经立案的私立中等学校,仅占全国中等学校的百分之9,6 。未立案的中等学校占百分之22,73 。其余是官立中等学校。(当然,上述的统计很不准确,仅供参考)第三条,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尽人皆知。它促使校长,或学校的主持人,多方交结权贵,聘请他们作校董、董事长,或名誉校董,董事长等。抗战以后,孙科、孔祥熙、戴季陶、于右任、吴稚晖、陈果夫、陈立夫、王云五等人,频频出任私立学校的名誉董事长,其中以杜月笙最多,据说超过一百了。
民国时期,除北平、上海外,全国私立学校最发达、数量最多的是湖南省,紧随其后的是广东省。但这两个省还是有区别的,虽然就总数湖南第一,但广东省的私立高等学校数量,要超过湖南省(大学及学院)。
当时规定:不够三个学院的,不能称为大学,只能称为学院,如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单科大学则称为“法学院、文学院、工学院、或商学院等)。
湖南省的私立学校之多,用于公款的补助费也多(北平、上海除外,仅次于南京),培养出的俊杰、雄才更多。这个好传统,是两位前清巡抚打下的基础,一位是端方、另一位是赵尔巽,他们支持,并保护湖南的私立学校的事迹很多。这种优良传统为后任所继承。这让邻省的江西私立学校的校长们眼红、气短。的确,江西在民国时期不仅私立学校萎靡不振,整个全省的教育都不发达。这和红军占领井冈山有关,战争频仍,该省的财政都用于打仗了,真是一言难尽……
湖南最著名的私立中学――明德中学,其校长胡元dan,(一个单人旁,一个淡,不要三点水这个字打不出来),没什么本事,唯一特长是善于办学。他最得意的学生是陈果夫,后来cc系发达,陈果夫一次就从中俄庚款拨出15万,补助明德中学,让那些眼巴巴的私立学校的校长们,惊讶的张开的嘴,许久没有合上。
公款对私立学校的临时性补助,多见于该校频于倒闭,或大兴土木,扩建校舍。如复旦公学初办时,经费极度困窘,新任总督端方欣然补助1400两银,使学校得以维持下来。中国公学1905年创建,“筹款困难,绅商阻挠”,姚宏业愤而投黄浦江自杀,引起社会哗然,也是这位两江总督的端方,为安抚民心,奏请每月拨银1000两办学。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有可靠后台的私立学校,有时能达到“要风得风,要水来水”的地步。比如,在省里吃一份补助,在教育部里有一份稳定的名额,有时还弄到一笔临时性补助(至于理由吗,随便找一个)。遇到大兴土木时,广为宣传,办游艺活动,再争取一下。搞个展览会等等,报社记者一采访,接着,各种名目的小款子接踵而来。三十年代的南开,以及长沙的明德中学等校,常有这等好事临门。
写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最有趣儿,也最有写头的,就是这一节!可惜篇幅所限……
回复时间: 10:58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九节 庚款补助
所谓“庚款”,是“庚子赔款的”的简称。
庚子赔款是指: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简称《辛丑条约》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税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两,当时中国人口大约为4,5亿,平均每个人被无理由的摊派了2两银。因为1900年为“庚子年”,因此,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诸国则称为“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
美国在庚款中分得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1909年,美国最先提出退还庚款的,但这并不是它自愿的,其中纷争、纠葛、谈判,足可写一本巨著了。为解决这一纷争,中美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由该会专门以庚款补助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各国的退还庚款中,该会是最多用于补助学校的,其中,私立学校获得补助的学校有:复旦大学、大同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公学等校,几乎有影响的著名私立学校,或多或少,都曾得到该会的补助。
在美国的影响下,先后有法、英、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五国成立协会,商议退还赔款事宜。中英两国成立了《中英庚款委员会》,负责退还后的庚款处理问题。该会用在中国教育方面的资金不算多,主要是资助中国修建桥梁、水利、道路、矿山等基础设施和建设。其次是资助中国赴英留学生的生活,以及英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并以息金补助过香港的“香港大学”。像南开大学竟也获得该会的补助,是一特例。
中法两国协议成立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在上海成立的“国立中法工学院”,就是该会用法国退还的庚款开办的,以及在法国的“里昂中法大学”。北京的“中法大学”也是该会全额资助的开办费。此外,上海的“私立中法药学专科学校”、北京的“私立世界中学”、“私立温泉中学”等,均为该会支付,或补助费用。该会还补助由法国天主教,在上海开设“震旦大学”。致使天主教在中国设立的三所大学,以震旦大学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学生最多,国际影响也最大。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成为参战国,对德、奥两国宣战。该两国战败后,被迫宣布取消赔款。
苏联于1924年,自动放弃赔款。
日本也搞了个所谓的“退还庚款”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曾留学日本的周作人先生,他的说法颇为中肯。他在回忆录中,特意谈到英、美等国退还庚款之后说:“……其中只有日本做得不够漂亮,它不好意思说不退,可是退又实在舍不得,所以经过好几年的曲折,成立了一个什么《对支那文化事业委员会》,后来修正为《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是属于他们内阁的一个机关。”
从这个机构的政治属性,就能看出,日本政府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退还本意”。目前笔者尚未查找到该会,用来资助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有关资料。让日本侨民津津乐道的是:该会用庚款资助日本的侨民事务,包括在华的日本侨民教育。同时,用庚款在华开办了一些明显带有侵略性质的特殊学校,其中,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他还有厦门、福建的“同文书院”等。
比利时政府对于庚款,采取“政府行为”,开办了“中比大学”,资助留学比利时的中国学生。并用来补助比利时天主教传教士,在华设立的教会学校。
回复时间: 11:24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第十节 发行公债和股票
私立学校发行公债?在现代社会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可能。但在那时虽然属于极少数,确有其事。从现有资料看,能够发行公债,不但在官场有一定的关系,在银行界也要有相当的信誉,否则人们是不会买账的。
发行过公债的,大多为专科以上私立学校,如南开大学、中国公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的民国大学(当时取名“民国大学”至少有10所,其中南京就有3所)。
然而有一所很普通的私立中学,竟然也发行过股票,这所学校就是济南著名的正义中学。当然,所谓“著名”是指它后来美誉广播。正谊中学于1913年,由鞠思敏、蒋衍升、高彭年、王祝晨四人,借济南大明湖畔的阎敬铭废祠为校舍,开办的。草创时期的正谊中学,经济十分困难,从校长鞠思敏,到教职员全部都是兼职的免费授课,分文不取,学校仅提供一餐便饭。为了增加生源,学费也是很低的。在最困难的情况下,鞠思敏想出了一个发行股票的想法,最后由此渡过难关。从这所学校里,先后走出了季羡林、王幼平(驻外大使)、孙思白(民国史专家)、王统照(著名作家)等著名人物。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不但提倡职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在各地创办了多所职业学校,来实践和推广他的教育理论,进而向全国推行职业教育,减少“毕业既失业”的现象。有一次他为新创办的一所学校发起募捐,上海为工商大埠,富商云集,很快就捐得预定目标。可是当他完成了筹备期,要招生时,却没有了经常费,他不得不再次发起募捐。虽然他做了许多解释,人们就是不买他的账了。因为当时社会,有相当的一批私立学校,就是打着教育救国的旗号,以办学为手段,广为募捐,获得捐款后就无影无踪了,在当时的报纸上时有此类的“寻人启事”。
黄炎培不是这样的人,但实际上他就是再也得不到捐款了。有知心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发行公债。这也许不是个好主意,也是嘲笑他的由头,也许……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黄炎培还是四下打听了一下。这一打听才知道,要想发行公债很容易,只要由宋汉章在申请文件上签个名就行了。宋汉章是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1872年生,宁波人。1912年2月,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在金融界崭露头角。1916年京、津两地发生中国、交通两行京钞挤兑风潮。5月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两行对已发行的兑换券一律停止兑现,宋为维持银行声誉,拒不执行,并设法筹款平息了风潮,从此声名大振。
最令人称道的是,宋汉章刚直不阿的品格和独立不羁的人格。在中行上海分行任内,宋汉章曾经3次冒着杀头的危险,为客户的利益抗命。而每次与之抗命的都是大人物:第一次是陈其美,第二次是袁世凯,第三次是蒋介石。由此,他在金融界树立起良好威望和信誉。“宋汉章”三个字是硬通货,到哪儿都吃得开。可是要得到这三个字的签名,却不那么容易。
黄炎培和宋汉章也算是朋友了,他找到宋汉章,宋却公事公办:你让我签字。行!但我要查你的账?并一直死死的盯着黄炎培的表情,黄很坦然的轻松一笑:行!当天下午,宋汉章就带着人来查账,黄立刻让人搬出账本。结果,黄炎培的账目没有任何问题,“宋汉章”三个字,终于落在了黄炎培的心里,他也终于达到了目的。
过去,私立学校做假账不在少数,但宋汉章从黄炎培的表情中,看出他的自信和坦荡,这是他查账的先决条件,否则,他连去都不去。
上世纪50年代,宋汉章到香港暂居,后转往巴西,1963年回香港定居。1968年12月病逝香港,年96岁。
回复时间: 21:04
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上述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列举了8项,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但实际上,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要复杂的多。如在农村和乡镇,那些私立小学的经费还包括家族中的祀产、祭田、各行各业“抽捐”而来的学款。又如,向米行抽取的“学堂米捐”、向茶叶同会抽取的“茶捐”、向屠宰行业抽取的“肉捐”等。
再比如,北京著名回民居住区牛街,有很多以经营牛羊肉为主的各类商贩,非常热闹。每天下午收市前,回民学校的校长就顺街向摊贩们挨个收取“学费”,由对方任意给,多了不拒,少了不嫌,但校长是要记账的(不然的话,他无法向师生们交代)。那时,也是商贩们卖了一天货物,大多手里有钱,心情愉快,急着回家歇歇吃晚饭的时候,一般都会顺手递过一把零钱,笑呵呵的鞠躬点头,表示对校长的友好、对知识的敬重。有时碰见亏本、或心情不好的,低头摇摇:对不住了,今天倒霉,见谅、见谅!校长依然乐呵呵的回应:没事、没事,明天一定大顺,发财。第二天如果顺了,他会补上昨天的亏欠。每个月末,学校会张榜公示,谁谁交了多少。结果证实,一般的商贩都会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相应的缴纳费用,他们许多人的子女,就在该校读书,也有的人的兄弟姐妹在校中任教。
回复时间: 23:20
在国际上,除了各国的庚款补助之外,美国的一些基金会也对中国的私立学校,予以不同形式的资助。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913年设立的基金会,为其主要代表。
洛克菲勒基金会最初设立于1904年,当时叫作“公共教育基金”。表面看来,是对公共教育基金作为补充的,又称作“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于1910年,通过长期的经营和洛克菲勒大量钱财的投入,它终于使得纽约立法机关,于日对其颁发了特许令。后来,于1928年与劳拉&#8226;培尔曼&#8226;洛克菲勒纪念基金合并,再加上老洛克菲勒新的捐赠,到1951年资金达到3亿多美元,2000年超过33亿美元。
该基金会的初创资金仅一亿美元,小约翰&#8226;戴维森&#8226;洛克菲勒担任第一代会长,现在由家族第五代成员主持。仍坚持最初的捐赠传统,关注点始终是教育、健康、民权、城市和农村的扶贫。其捐赠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大和成就之广泛和显著。有评价说:“可以当之无愧地执美国及至全世界慈善事业之牛耳”。
该基金会在中国,扶持了一批官立的自然科学机构。年,又向中国地质勘探部捐款8万美元,成立“新生代研究所”。这些资助对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因为当时没有一个中国机构,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这样大规模的野地勘探工作。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杨中健就是在此项下卓有成就的。
另一重大项目是国立的南京大学,自1925年开始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建立联系,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的研究,卓有成效。到1945年的20年间,几乎所有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生和学者,都在其工作的关键时期,接受过这基金会的资助,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遗传学的先驱,如陈桢、谈家桢、陈子英、吴经甫等,农业方面有李先闻、王绶等。
在私立学校方面,晏阳初主持的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是洛氏基金会继协和医学院之后,在华支持的重点项目。
北京私立的“协和医学院”,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最早、最大、最著名,也是它全额接办(原英国教会设立)的,最得意的一项医学教育事业。
上世纪20年代初,在洛氏基金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共同资助下,中国开始建立遗传学,主要在燕京大学、国立南京和苏州教会设立的东吴诸大学。特别要指出的是,燕大先后同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建立联系,不断输送师生参加摩根的遗传学研究项目,把摩根学说及研究方法引进我国。其中最大的资助对象是燕京大学,于1929年一次性拨款25万美元。
这也是司徒雷登努力的结果。
回复时间: 23:01
有信仰的教育者让人崇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封市文昌小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