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和不稳定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还有什么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解析(二)--中国工业信息网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单元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解析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56分。请同学们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内。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单元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解析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56分。请同学们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内。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解析(二)
时间: 14:51:04&&
单元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解析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56分。请同学们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内。
1.(2014茂名一模)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有的错选B。
题干的“商品经济发达的…”、“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可见D项正确反映的实质问题。B项只是题干材料的表象。
2.(2013清远期末)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是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解析:有很多错选B,
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而最早的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其直接原因就是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的急剧扩大刺激了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B项虽符合史实,但不是阻碍明清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的主要原因,且当时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
3.(2014广一模)《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A.限制经营场所B.奉行“重农抑商”C.商业空前繁荣 D.重视监管商业
解析:有的错选AB。
题干的重点在于对“斛、斗、秤、度”等器具的制作和质量进行监管,故D项正确。其他各项材料不符合题意。
4.(2014深二模)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解析:有的错选A。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地位的提高,促使人们(C项是“社会”而非政府)逐渐改变对工商业的看法,C项正确。A项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雇佣”题干没有涉及,故此项错误。
5.(2013湛江期末)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上述言论体现了当时
A.重农抑商的要求 B.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工商食官的要求 D.“抑田”的要求
解析:有很多错选A,
贾[gǔ],即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王夫之认为大富商,事关国家经济命脉,说明他正确认识到了商业和商人的作用,而这正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A与王夫之观点相反。
6.(2013广州一模)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
解析:有很多错选B,少数选C,
虽然均田制的实行,目的之一是为了B项的抑制土地兼并(材料没有所授土地“不得买卖”),但此题的题干主旨并非如此,而是针对老男、残疾、寡妻妾等无劳动能力者。题干材料显示,分配给上述人群一定的土地,且免除“课役”,以保障其生活,可见这是百姓的养老问题。
7.(2012长沙高三一模)“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目的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解析:有很多错选D,少数错选C,
重农可以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便于征发徭役兵役赋税,社会稳定,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D项的“违法乱纪”和C项的“提高产量”都不是题干主旨。
8.(2013东莞期末)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长安B.北京C.上海D.广州
解析:有很多错选AB,少数选C。
18世纪末,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但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A项长安是隋唐都城,BC项的北京、上海(《南京条约》后取代广州)在“1800年以前”对外贸易也不发达。
9.(2013广州期末)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解析:有很多错选C,
题干材料主旨是地方城市建设破败问题,与C项的“打破坊市界限”无关。
10.(2013茂名一模)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解析:有很多错选CA。
D项的“草市”宋代才较多出现,不可能出现在“大唐长安”,故此项符合题意。C项说明当时唐朝仍有“东市”、“西市”的严格规划,A项说明当时对商业的经商时间有严格限制,故此两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
11.(2009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天禧末年(1021年)
熙宁十年(1077年)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 D. ③④
12.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 最本质的现象是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B.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解析:有很多错CBD选。
题干的“商业革命”即商业大变革,题干材料的重点是“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而这正是坊市制被打破的结果,故A项正确。另三项与上述所引材料无关。
13.(2012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有很多错选D,少数错选A。
马丁 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即D项的“信仰得救”,主张凭借《圣经》就可以和上帝交流,灵魂即可得救。而罗马教皇宣扬“因行称义”,认为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要想让信仰“安稳”,就得听从教会的说教。D项分歧的着眼点是C项,故此项不是题干要求的“主要分歧”。A项“腐败”材料没有涉及。
14.(2010广东文综)“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单元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解析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56分。请同学们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内。
1.(2014江门调研)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解析:有很多错选C。
从题干材料“家家经商”“田少而值昂”可见,当地富商将大多经商所得投入土地以求安稳的保值增值,故C项正确。C项“开始”材料无法体现。
2.(2014深一模)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右图(图 6)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3.(2012安徽文综)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4.(2012福建文综)《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5.(2013广东六校联考)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解析:有很多错选AD。
瓷器外观图案丰富,且体现欧洲风土人情,目的是为了使产品更迎合欧洲市场及其消费者,故;C项正确。A项“开始”说法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给皇家和官府,和少量的官方“贡赐贸易”,而“大量”出口的产品则来自于私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6.(2012年安徽师大附中)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7.(2012福建文综)《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有很多错选D。
司马光认为商人“散诸近而取诸远”,起到了促进流通作用,故B项正确。“农工商皆乐其业而安其富……”,这与这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截然不同,故AC错误。D项的“社会稳定”不是题干主旨。
8.(2010浙江文综)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9.(2011保定高三期末)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乃令贾人不碍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解析:有很多错选B。
D项大意是,读书人没有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商业是“末业”,并对工商业妄加批判抑制,可见此项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符合题意。B项的黄金珠玉即工商业;衣食即农业,故此项与传统的“农本”观点一致,不合题意。
10.(2013福建泉州一模)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有很多错选B。
注意“乾隆之世”。D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A、B两项均错在“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春秋战国、“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清朝初年,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这些政策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能转变为近代工业文明,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过渡,故C项正确。
11.(2013福建宁德一模)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有很多错选B。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题干并未反映当地农业经营方式的整体状况,故D项“根本”两字,过于绝对。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13.(2013广东文综)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解析:有很多错选A。
从题干中“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可知,该行为对雅典民主政治有消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不包括外邦人,B可首先排除。戏剧表演属于文化活动,不属于政治活动,D亦可排除。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实行的是集体投票表决方式,故若干人缺席亦不会对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决定性影响或威胁,A亦可排除。资助贫穷公民会使受助的公民可能直接投票给资助人(类似当今的“贿选”),从而影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转,故选C。
14.(2014广东文综)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单元二中国古代经济史()解析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56分。请同学们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内。
1.(2011济南调研)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解析:有很多错选ABD。
两千年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始终主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这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且“一直出超”不符合鸦片战争前夕的状况,故④错误。
2.(2011肇庆二模)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唐代B.宋代C.明代 D.清代
解析:有很多错选B。
注意题干“元月十五日”“特许夜行”,即一般情况是不允许的,说明当时京城夜间管制很严,坊市制没有被打破,时间应该在宋代以前,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3.(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中)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  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
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
解析:有很多错选AB。
唐朝及之前政府对城市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宋朝开始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取消了交易的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夜市的出现是一个逐渐过程,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个别大城市开始(改为“已经”更佳)出现“夜市”,故C项正确。但是,政府是否在各地都取消了对市场营业时间的限制,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故AB两项错误。D项“空间”不符合题意。
4.(2013福建安溪一中、德化一中联考)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解析:有很多错选DCA。
“自由劳动力市场”是“雇佣”产生的条件,这在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才会出现,故C项不符合宋代史实,此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属于宋代“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成就。
6.(2013永州一模)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解析:有很多错选BAC。
根据材料“居高临下的姿态”可知,这一“对外体制”指的是中国因“天朝上国”孤傲态度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导致清朝官员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对外部世界缺乏基本的了解,故选D项。A项“客观反映”不符合史实。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思想和“闭关锁国”政策有一个过程,不是战后就“完全抛弃”,故C项错误。
7.(2013永州一模)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有很多错选DB。此题原答案是D,现改为C!
此题考查“萌芽”的概念。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出现了劳动力买卖现象,故排除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即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稀疏出现了手工工场,且十分微弱,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占主导地位应该有这几个阶段:萌芽――产生、发展――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资本主义萌芽”意味着资本主义肯定不占主导地位,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一定是资本主义萌芽,如19世纪末的中国,故④不选,C项②③符合题意。
8.(2013汕尾二模)明朝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此无关的是
A.是“经世致用”思想推动的结果 B.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跟当时的对外贸易有关D.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有关
解析:有很多错选DC。
明朝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当时的经济活动有关,而A项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现的是学术研究要指导社会实践,与题干无关。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欧洲与中国贸易往来更为密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BCD不符合题意。
9.(2009四川文综)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2013湖南郴州一模)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市场。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流荡,直至到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
解析:有很多错选ACD。
 白银流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明朝中后期,当时中国政府并未鼓励对外贸易,排除①;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产品行销欧美,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②正确;中国主要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民间消费外国商品较少,导致白银流出较少,故③正确。明朝时期中国冶金技术仍比较先进,故④错误。
11.(2012福建高三文综)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的作用包括
①增加了财政收入②加强了经济调控 ③导致商人无利可图 ④打击了商人势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有很多错选C。
西汉用极高的税率打压商人和商业,可以增加政府税收,也可以因此加强政府对流通领域的管控,也可以达到抑制商人和商业的目的,故B项正确。商人唯利是图,如果政府的政策导致商人无利可图,商业将不复存在,这显然不符合史实,故③错误。
12.(2012潮州高三期末)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重大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D.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有很多错选B。
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和逐渐地壮大,《清明上河图》迎合了市民世俗文化的需要。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强调世俗生活的人文主义(也称“世俗人文主义”)复苏,《蒙娜丽莎》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B项社会思潮,也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故A比B符合题意。
13.(2013广东文综)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有很多错选CD。
材料可见当时中国同时与美苏为敌(A项错误),为此有意团结被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欧、东欧国家,以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一起对抗美苏两霸,这是建立反霸统一战线构想,故B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且不结盟运动也不包括材料所涉及的东西欧国家,故C项错误。D项“一边倒”是指建国初期,新中国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时间和内容都不符合题意。
14.(2010广东文综)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解析:有很多错选AC。
从我国航空邮件到达西欧各国需从捷克等地中转,可以判断该时期处于“冷战”形势下,据此排除A、C两项。B项表述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已同法、日等西方国家建交。我国的国际航空邮件可以直接到达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说明双方外交关系融洽,故D项正确。
无相关信息
浙ICP证041622号
版权所有 顺康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必修一部分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3、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4、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二、基本概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与国家政事,参加政府工作,但不是联合执政,也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54宪法:1、基本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和政策、过渡时期总路线。2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五、文化大革命1、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2)毛泽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3)我国民主法制不健全(4)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长期以来的专制传统影响深远,人民缺乏民主意识(6)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的利用和煽动2、导火线: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3、全面发动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4、指挥机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5、一月风暴:1967年,上海;揭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其后果是: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7、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2)党政机关的瘫痪。宪法遭到严重破坏,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3)各界名人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8、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从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革”得以发动的重要原因(2)从后果看:“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空前劫难,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到了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丧失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3)我国长期的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使民主法制建设更加艰巨(4)经济的发展的滞后也不利于民主法制建设六、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由于未在思想上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在徘徊中前进(2)老一辈革命家纷纷提出要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思想基础(30周年哦)(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2、内容:参阅意义即可3、意义:(1)拨乱反正,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2)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原来是什么?阶级斗争嘛!)(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4)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5)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发展。(6)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七、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1、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措施:(1)1979年,《刑法》(2)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86年,《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3、成就: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八、民主法制的建设和完善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2、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3、坚持和加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6、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史实:政治制度发展演变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确立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发展,完善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初步建立1956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与完善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确立1982年健全与发展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产生深远影响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九、“一国两制”1.提出的背景:①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②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③随着国共两党第一领导人相继去世和中美关系的缓和,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促进祖国统一的迫切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凸显了。2.基本概念: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声②1月邓小平访美提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此二者标志祖国大陆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③,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九条方针”④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⑤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一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4.历史意义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总之,“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它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十、“一国两制”的实践和运用1.香港回归:⑴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⑵经过: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等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②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详细说明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经过两年谈判,中英双方达成协议③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④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3.意义:①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2、澳门回归(1)经过: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3、港澳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①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②“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正确③中英、中葡双方共同努力、互相谅解&4、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政策,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性变化)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⑤汪辜会谈(历史性突破)⑥八项主张&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③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贡献十一、杂锦:1.两岸间的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停止炮击金门2.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当前两岸关系的障碍:①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政策1、外交活动(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建国一年后,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政策(有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明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其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1)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历史背景① 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大为加强,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②中国内政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①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③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联合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④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美国:①自身经济实力下降,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②在美、苏争霸中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③深陷越南战争的困境。④长期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中苏关系恶化③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2)&&&正常化进程①&&&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②&&&1971年4月,美国兵兵球队访华。③&&&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④&&&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定《中美联合公报》⑤&&&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⑦&&&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3、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中日建交(2)实现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定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意义:翻开中日睦邻友好的新篇章。4、影响:①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②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4、列举新时期以来,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适时调整,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中国的新时期外交时间成就历史意义1978中美《建交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中美建交2001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中国加入WTO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02签定《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二)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调整。(1)前提: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2)中国内政的变化: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内容&&&&& 1、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 3、开展多边外交,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4)意义①、& 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②、&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这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③、& 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加强睦邻友好,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④、& 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原则,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⑤、&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第七单元小知识汇总1、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于次日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卡特&&&&&&&&&&&&&&&&&&&&&&&&& 中国总理——华国锋,副总理——邓小平3、中日建交时的领导人: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 中国主席——毛泽东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5、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冷战1、背景(1)美国和苏联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2)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主要矛盾。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3)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政治军事大国。(4)美国妄图凭借强大实力称霸世界,但美国称霸野心遭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遏制。(5)二战结束,人们对战争深痛欲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美苏对抗以冷战形式进行的原因)(6)丘吉尔铁幕演说2、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3、冷战的兴起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经济:“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军事上:北约和华约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4、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耗费美国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霸权地位衰落,苏联在此时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5、冷战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为两部分。(2)造成德、朝分裂,古巴导弹危机。(3)东西方长期冷战,国际危机不断。(4)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战争威胁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5)加深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6)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世界和平二、两极格局1、两极格局形成背景(1)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崛起(2)矛盾激化: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对立。(3)体制框架:二战形成美苏平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2、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苏联杜鲁门主义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经互会扶植联邦德国扶植民主德国北约华约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互相攻击&&&&&&&&&&&&&&&&&&&&&&&&&&&&&&& 3、美国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美国争霸宣言书,标志美国对外政策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孤立主义政策,由局部扩展到全球经济手段,是杜鲁门主义一次大规模运用。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实质:一致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霸主地位4、实行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1)扩大欧洲市场,摆脱自身生产过剩危机& (2)扶持控制欧洲& (3)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遏制共产主义蔓延。三、名词解释1、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以美苏为主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2、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3、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四、欧共体1、背景:&& 1)共同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战争造成的痛苦和灾难3)在二战被削弱的欧洲,为了在美苏争霸中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地位,加强联合2、目的:&& 为振兴经济,抗衡苏联东欧;西欧摆脱美国控制,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各国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3、初创:&& 1)1951年,法、西德、意、荷、比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以上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4、形式: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总部在布鲁塞尔。5、发展:1993年欧共体改称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2004年其成员国为25个6、作用:1)经济上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2)科技上加强合作&&&&&&&&&&& 3)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政治实体7、意义:1)促进了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2)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一支重要的力量&&&&&&&&&&& 3)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对欧洲的政策&五、战后日本经济腾飞1、背景1)战后,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随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3)美国占领时期实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措施1)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2)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3)发展教育,培养人才4)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5)外交上追随美国,受到美国保护6)举国上下进行经济建设,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7)高度重视科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边引进边消化改造3、发展1)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60年代末,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3)80年代,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4)1917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5)7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六、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1、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2、不结盟运动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七、知识杂锦1、欧共体成立之后,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2、日本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3、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的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4、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国家事务的局面标志: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1、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基本原则的改革&&&&&&&&&&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2、过程:①、&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②、&“八一九”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3、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东欧剧变1原因:①、& 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②、&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③、& 政治上各国忽视法治与民主。④、&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弃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的“垄断”地位)。⑤、&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1989波兰工人党大选失败,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东欧各国执政党在国内外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丧失国家政权。&& 1991、苏联解体3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加强。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局面新变化: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日,俄等国家或地域组织发展,逐渐演变出“一超多强”局面。2、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国际问题浮上水面。3、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不断威胁世界和平。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①、&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②、& 国际上,各种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③、& 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2、表现①、&欧盟成立,实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步伐。③、&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地位,拥有足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国际地位改善。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3、影响: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变化1、1967年,欧共体成立,大大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欧洲成为美国竞争对手。2、80年代末,日本经过30年休整,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3、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相继成立,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得到发展。4、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苏联地位,经济实力雄厚6、影响:①各国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美国霸权地位,促进世界政治向多极化发展。&&& &&&&&②各国政治力量明显加强,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世界新格局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主题。&&&&&&&&&&& 必修二部分&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主要耕作方式1.& 原始社会: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刀耕火种。2.& 七八千年前,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二、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工具。三、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形成的原因1.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生产组织的小型化。2.人多地少的矛盾也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3.生产关系的变迁也促进了其形成与发展。4.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斗争。5.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构成博大精深的农业体系,它们之间的交流和融会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发展。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自给自足。5.封闭性,落后性,分散性。6.地主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五、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及其演变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所有制,井田制正式瓦解。六、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生之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重农)②商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商业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争夺劳动力,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映(抑商)(2)①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②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业破产;③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3)具体措施:①商鞅变法: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②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武帝: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③明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4)评价:积极性:体现在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制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七、土地兼并1.不可避免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2)农民普遍贫困;(3)政府的剥削2.影响:(1)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2)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3)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3.历代统冶者为解决土地兼并而采取的措施:(1)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2)二是实行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3)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八、矿冶业发展概况1、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2、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钢)的技术,后期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铁;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3、西汉:用煤做燃料冶铁,炒钢法。4、东汉:用水排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5、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6、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7、宋: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焦炭冶铁。8、明朝:用焦炭做燃料冶铁流行开来(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9、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九、纺织业发展的概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1、商周:农作物中有桑,当时已经有了丝织业,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2、春秋战国:丝织品纤维相当细密3、西汉: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锦、绣、绢、纱)4、三国两晋南北朝: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5、唐:丝麻品遍布全国各地,唐代出现“缂丝”技艺,大量丝织品输往亚非欧各地,古代西方国家称中国为“塞里斯”6、宋元:边疆地区种植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7、明清: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民营纺织业兴起,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业中心。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十、陶瓷业概况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远古的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和白陶等2、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3、秦:秦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4、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成熟的青瓷5、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6、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往国外(海上丝绸之路)7、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8、元代承前启后,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9、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10、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十一、&&&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特点官营政府统一,直接管理,集中,大作坊军用品,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资金大,规模大,分工细密,严格管理,水平高,缺少竞争,强制劳动,超强剥削,效益低下,从征发制向雇募制发展十二、&&&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工业部门不断增加2、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3、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4、官营,私营同时并存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十三、&&&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主要特征(1)微弱而稀疏,发展非常缓慢;(2)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3)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4)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范围扩大;(2)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3)部门增多;(4)分工更加细密;(5)雇工人数更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2)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严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3)资本少: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4)社会环境: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封建社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5)国外市场: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十四、&&&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因本知识只有岳麓版教材讲到,故删除)形成不同经济区域的原因:气候、地形、土壤、人口十五、&&&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当时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私营手工业也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手工业①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商业&&   ②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并发展成工商业市镇。国力强盛: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综合国力十六、&&&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对比中国西方政治明末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经济重农抑商、打压工商业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对外关系闭关锁国越洋抢滩、海外殖民思想文化鄙薄科技、文化专制重视科技、思想解放十七、&&&“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以前,封建政府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1)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③封建统治阶级实施开明政策。(2)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1)&&&原因主观因素:①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客观因素:①中国不断遭到列强侵略和干扰;②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此起彼伏;③清朝统治者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影响:①长期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术以促进新的生产力发展;&&&&&&&&③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  ④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3)措施:①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相反,它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因此,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海禁,不是一种闭关锁国政策,而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 ② a. 1717年康熙帝下令禁止南洋贸易;&&&&&&&&&b. 175 7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将多口通商改为只在广州一口通商十八、&&&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1、&&原始末期:以物易物,出现原始商业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3、&&周朝:商业由政府控制(工商食官政策)4、&&春秋战国:(1)私商出现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2)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3)形成许多著名都会5、&&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渠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6、&&西汉:(1)“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2)开通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官府在市区有专职官员进行管理7、&&魏晋南北朝:(1)社会动荡,商业经济水平较低(货币作用减少,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 手段)(2)北方发展时起时伏(3)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8、&&隋唐时期:(1)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2)发展表现:①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密切。&&&&&&&&②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发展为市镇&&&&&&&&③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④出现了“柜坊”(早期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9、&&宋元时期: 宋:(1)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货币“交子”(2)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3)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4)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5)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6)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元:(1)漕运与海运发达,遍设驿站& (2)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更广泛流通纸币10、&明、清时期:(1)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2)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3)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4)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十九、&&&商业发展的特点:1、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2、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早市,夜市和晓市等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5、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6、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7、商人群体活跃8、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9、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发展艰难而曲折10、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二十、&&&城市发展的特征: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5、&&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6、&&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7、&&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二十一、& 城市的发展状况:1.周秦——唐之前⑴城市的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民居隔开;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⑵城市性质:政治重心,军事重镇2.唐代:整齐划一的城市制3.宋代:(1)打破了城市限制,市分散形成了集市(2)城郭和乡村也可以设市贸易了(3)取消了商业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4)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二十二、& 租佃制1.过程(1)战国时期产生(2)汉代开始普遍(3)自宋代起,租佃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4)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5)后期还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备注:①汉代: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承担繁重的生产劳动,也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②宋代起,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③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2.原因:(1)客观原因: 人多地少的矛盾(2)主观原因:土地兼并(3)自耕农经济的破产3.发展趋势:(1)租佃关系,越来越普遍(2)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日渐减弱(经济的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和反抗斗争)4.作用:生产积极性、自主性不断提高,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十三、& 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北方战乱 ,北民南迁(2)南方相对稳定(3)北方过度开垦,生态环境恶化(4)南方气候湿润,土壤肥沃(5)北宋政治重心南移,统治者采取鼓励农耕政策的措施(6)劳动者辛勤劳动& (7)新的农产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2.过程:(1)两汉以前,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2)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趋向平衡(3)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五代十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5)南宋,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3.影响:(1)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2)促进文化重心南移4.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技术(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二十三、小农经济的概念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和经济基础。它是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形成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精耕细作③以手工业生产为主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⑤多投入少产出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十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响1.在中国存在的两千多年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2.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起了消极作用。&& (1)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 (2)限制了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无法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 (3)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严重障碍,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与落后&& (4)导致土地兼并的产生和日趋普遍化&& (5)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是近代社会反封建革命的重要内容二十五、中国古代农业普遍性发展的原因1.&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的调整统治政策,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调整,剥削的减轻等,且政策具有连续性。3.& 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农学知识理论的不断积累和推广、生产组织的小型化等成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4.&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5.&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6.& 每一时期农业的发展都以前朝农业的发展为基础。注:中国古代农业普遍性发展的表现的答案找不到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编写、排版、校正,我们伟大的作品终于诞生了。现在,我们隆重地感谢台前幕后的工作者,她们分别是:张秀珍、李苏娟、谢贵英、杨惠超、曾凤华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结合地图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开始(原因) 根本原因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使西欧对黄金白银的需求增加&& 直接原因 :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被迫开辟新航路&& 其他原因 : ①精神动力:传教的需要;②《马可?波罗游记》;③各国强化王权,积极扩张(2)&&&准备(条件) :“三高”——①航海技术的提高;②造船技术的提高;③地理知识的提高&& “二支” :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3)& 着手:时间人物籍贯航线起点航线终点航行方向支持者1487迪亚士葡萄牙欧洲—沿非洲好望角向东葡萄牙1492哥伦布意大利欧洲美洲向西西班牙达·伽马葡萄牙欧洲—绕好望角印度向东葡萄牙1519麦哲伦葡萄牙欧洲—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向西西班牙2.世界市场的定义:①狭义 :指商品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的商品领域。②广义:指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二、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提供了原始资本的积累2.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3.提供了生产原料4.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三、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一览表国家殖民地域主要活动结果葡&& 萄&& 牙亚非(除菲律宾)马六甲、印度、印尼、澳门、巴西建立据点:16世纪建立殖民据点,控制商路殖民贸易:1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获取所需商品&&&&&&&&& &2垄断亚欧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16世纪成为殖民帝国西&& 班&& 牙中南美洲(除巴西)亚洲的菲律宾1.& 掠夺金银,屠杀土著居民,采用奴隶制开采金银矿藏2.& 建立农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16世纪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印第安人和黑人大量死亡荷&& 兰西北欧亚洲西方“新大陆”(纽约)亚洲:1.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锡兰2.侵占中国澎湖和台湾,控制商业航线&&&&& &3.强占摩鹿加群岛、爪哇、雅加达等美洲:进行殖民活动,抢占殖民地非洲:夺取好望角成立垄断性公司(东、西印度公司)17世纪成为海上霸主&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 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13块殖民地在亚洲的印度东、西海岸建立殖民地早期16世纪:海盗式掠夺,贩卖黑人奴隶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三次英荷战争中,夺取新尼德兰殖民地(《航海图例》)18世纪:英法七年战争18世纪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条件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2.资本:通过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3.技术: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4.劳力: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5.市场:海外市场扩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6.原料:英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外殖民地为其提供廉价原料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行业发明家发明棉 纺约翰·凯伊飞梭冶 金达比父子焦煤炼铁法采 矿托马斯·纽可门 汉弗莱·戴维蒸汽抽水机  安全灯交通运输约翰·麦克亚当碎石路技术变革瓦特“万能蒸汽机”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5.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交通变革,使人类进入“铁路时代”6.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通,为国际交流提供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7.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两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8.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9.造成了环境污染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2、&&科技: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3、&&市场:德、日、意、美等国的统一,扩大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扩大了国外市场——刺激了商品的需求,各国纷纷争夺世界市场4、&&资金: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行业发明家发明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3.&&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4.&&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使各地区的商业信息和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十、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1.第一阶级:16—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快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这时世界市场表现为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2.第二阶段: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扩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1875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3.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十一、&&&评价(不完全)世界市场的形成有重大作用:1.促进了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2.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3.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今天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前夜中国主要的经济成分(1)自然经济: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包括小农经济)。(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3)洋务经济(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原因、影响)(1)表现:①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②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③丝、茶等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欧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的冲击;②列强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3)影响: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西方列强通过暴力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乡经济逐步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②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诱导。(2)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地点:东南沿海&&   (4)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5)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②推动中国近代化③产生新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斗争④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4.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分析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史实:(1)“黄金时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或寻求本国官府保护(2)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3)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工业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2)、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3)、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因素:(1)、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面对时代潮流的冲击,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4)、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5.认识和评价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C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C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威力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6.近代著名企业一览表企业名称地点创办时间创办者性质影响安庆内军械所安庆1861年曾国藩洋务军用企业中国首家官办军用企业,标志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江南制造总局上海1865年李鸿章洋务军用企业当时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开平矿务局(开科煤矿)天津1878年办1881投产李鸿章洋务民用工业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化开采的煤矿继昌隆缫丝厂南海1872年陈启沅民族资义工业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民族资义工业中国第一家民办机器厂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1878年朱其昂民族资义工业大生纱厂南通1894年张謇民族资义工业保兴面粉厂无锡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民族资义工业二、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2 .产生原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内)、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后,清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窘境,为挽救统治危机,维护统治,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3.性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的自强求富的运动4.内容:自强(前期)①概括: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举例1861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1865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总局求富(后期): ①概括: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企业;②举例: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③经营方式:太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教育方面:①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等);②培养人才(翻译、军事、科技方面);③派遣留学生其他:①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海军)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6.积极作用: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②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开近代教育先河③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迈出了中国近代第一步⑤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一定程度)⑥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一定作用)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说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