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上最近突然管我很严, 可是她越管我越烦,本人青春期,母上莫名一口断定我谈恋爱了,手机化妆品全收走

昨晚(5月4日)晚八点,我们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我们带来了课程《高中生家长如何正确地处理亲子关系》,干货满满,受益良多!讲师介绍:周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学硕士,动力取向精神分析师,博沃思特聘心理咨询师,心家园公益人特邀心理咨询师。曾在医院从事临床心理咨询,目前在教育机构针对儿童、青少年做心理咨询。一起来看看周老师的讲座吧!
(全场讲座同步视频,点击观看)成熟是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重要主题。“青少年”是指孩子从13岁到18岁的期间,正好是咱们初高中的阶段,此时青少年正好是从儿童期跨入到成年期的过程,它会发生非常多的变化。父母在各自的成人阶段,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扩展,理想化思维增加。在认知方面,咱们高中生已经能够运用比儿童以及初中时期更具有逻辑性的方式和父母去进行辩论。所以说,在高中生阶段,父母可能会听到孩子好像总是在跟自己对着去说。在儿童期,父母可能只要说“好,就这样按我去说的去做,那么就可以过关!”,这个时期的孩子只要服从就可以。但是到了高中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认知能力也日益提高,他们就不太能够接受这样的说法从而去服从父母的安排。他们会通过辩论、希望能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自己一定要被管束!即便父母给出了一些看似比较合理的理由,他们也会抓住一些漏洞来进行一些狡辩。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好像会显得很离经叛道的样子,会违背家长的期望以及学校生活的安排,他们就好像突然变成了一只小兽,一定要跟规则去对着干,一定要去挑战规则、突破规则,于是青少年日渐理想化的思维,也影响到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他们会将自己的父母与一个理想化的父母的形象进行对比。由于在和父母的真实互动当中,避免不了会出现消极的沟通以及缺点,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在咱们高中生心目当中,它是有一个完美的父母存在的!所以当心目中理想化的幻想,与真实的父母的形象出现严重对冲的时候,真实的父母是比不上自己心目当中理想化的父母时,他是没有办法很快去接受这一点的。另外,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也使得他们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初中的时候,他们都还觉得爸爸妈妈对我是很重要的。但是逐渐的,我们做家长的,就会感觉唉呀孩子长大了,会慢慢觉得爸爸妈妈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了,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跟他们沟通,甚至当父母想要在生日或者一些重大节日时想跟孩子一起度过时,他们好像对于跟自己父母一起并没有太多的感兴趣,他们反而会很在乎自己同辈的同学朋友的看法,他们更想跟朋友们在一起呆着,他们也会很在乎学校的关系,甚至超过于跟父母的一个关系。青少年的这个自我中心主义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以及过度敏感地在乎他人评价,很可能会对父母的言论有一些过度反应。比如说一位母亲正在告诉自己高中生女儿,她的一件衣服好像颜色没有那么好看,女儿就会想,你觉得我是没有品味吗?你觉得我很土是吗?相同的话说给一个儿童或是初中的孩子听了他们反而不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可能会说,嗯衣服颜色没有那么好看,或者说我穿可能不是特别合适,但是高中孩子会比较敏感!还有一点,父母和孩子对彼此有一定的期待。也就是说进入了青春期之后,我相信咱们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对于父母提出的要求,希望父母做出合理的解释,特别是跟高中孩子相处的时候,父母如果一直以比较权威、专制的角色出现,那么孩子是会出现反对、对抗的叛逆行为,家长会觉得孩子跟以前太不一样了,孩子这种不服从的反应是让家长很受不了的。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发生了从生理到心理,然后又重新反用于生理的迅速的改变,父母的期望如果还在停滞不前的话,亲子关系就很容易出现摩擦。当高中生压力较大,学业要求也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因此更加积极主动,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更多关注,他们对自己要更加地负责任,才能成功应对这些变化。所以父母可能需要去应对高中生的同伴关系以及他们的独立性主张上面的一系列变化。而相对应的,咱们的父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也在不停的去成长和改变。研究发现,父母主要是在婚姻状况、经济负担、对职业生涯的重新评估、对时间的看法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有了一些改变。
比如说,04年有一项研究调查了7000对夫妇,发现呢相对于子女处于儿童期,或者是成人期的时候,子女处于青少年期(也就是初高中阶段)的夫妻双方对于婚姻的关系是更加不满意的。当子女处于一个青春期的时候,父母也同时感觉到了较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家长可能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成就,以及判断是不是实现了咱们年轻时的想法目标,在这个时候,他们也会重新对自己的人生展开思考。父母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开始展望未来,去思考自己还有多长的时间,接下来的人生规划以及接下来的人生目标。与此同时,咱们的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反而会觉得有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可以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对立点,因为咱们的家长是经历了从孩子到青少年再逐渐走向成人时期的,他们会有一些自己还没有完成的这个抱负希望能在孩子身上满足的期待。而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所以他们没有办法理解父母这样的期待。而在这个时期,由于家长自身身体方面的原因,也会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等充满担忧。即便身体状况并没有恶化,而且各方面状况都还不错。但是很多人都能感觉到好像自己在走下坡路。与此相反的,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他的身体力量,以及健康状况都达到了顶峰。孩子会和父母一样,对于身体表现出高度关注和关心。但是孩子们的个预期要更加的积极一些。我们上面说的青少年高中生以及这个阶段的父母身上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是青春期的典型问题。不得不去看到的就是。孩子对人生这条路还充满了非常非常多的未知、不稳定、不确定!而父母在自己的这个年龄阶段,也有自己年龄阶段的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新目标,很容易发生冲突以及很难互相理解。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我们发现。年长的父亲与年轻的父亲相比,年长的父亲好像更加温和一些,与孩子的交流也更好,会去鼓励孩子的成就,更少去苛求孩子,而对规则的执行也更具有灵活性,较少地表现出拒绝。不过年长的父亲同时也较少参与到肢体活动当中,所以他们可能比较少跟孩子一起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或打打羽毛球。但是年长的父亲可能跟孩子的沟通上面会实现的更加好一些。所以年轻的父亲如果他有时间去陪伴的话,跟孩子的接触会更多一些。社会历史的变化给我们很多家庭带来了一些不同的发展轨迹。这些轨迹其实涉及到了婚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变化。通过我们刚刚所介绍的,孩子他在这个时期的一些改变,以及父母的一些改变,父母跟孩子之间很可能对彼此的很多期待都会有落空、失望。很多家长都会觉得他们的孩子好像是变了,从一个比较乖顺的能够沟通的孩子,变得好像特别的固执,会反对和抗拒父母去制定的标准。而父母也经常会给孩子强行施加很多压力,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他们制定的规则。许多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方式就好像是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10到15分钟内就完全成熟为一个大人一样。然而,从儿童到青少年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的漫长的。
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和谐的、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到了高中,学业压力加剧,亲子关系会受到更大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也会变得更剧烈。所以孩子他不会突然就变得能够去遵守成人的规则,他们可能正在摸索探索和磨合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意识到孩子处于这样的成长过程,并能帮助孩子矫正过来,帮孩子变得再度能够理解父母,与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成人规则相比,这样的家长会更加能够冷静地处理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尤其是当孩子在高中三年压力更大、情绪相对会更加不稳定的时期,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亲子关系,他就好像是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可以放松的环境以及后盾,孩子就会成长得更加的好。除了严格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自己规则的父母以外,也会有另外的一些父母。他们不仅仅是没有强行要求孩子去遵守这些规则,更会以一种纵容的态度去放任孩子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在亲子关系的讨论当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高压政策还是放任自流,其实都是不明智的策略。这个时候可能我需要去提到我们的另一个误区——“讨好型父母”,是指父母会去讨好孩子,这些父母可能会觉得所有跟孩子之间的冲突,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或者说因为觉得孩子压力太大了,不希望跟孩子发生这些冲突,或者是影响到他的学习,于是会过度顺从孩子的要求,甚至是完全不制定规则。其实我们应该了解,高中生跟父母有一些亲子关系方面的一些冲突是非常不可避免的,是很正常的,甚至还会对孩子起到一些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我们都知道,发生冲突的夫妻,可能比不发生冲突的夫妻感情会更加的好一些。这一点,就是因为咱们有的时候对于一个人关系疏远就在于相互之间很少去沟通联系或者冲突,会觉得对对方很失望,这样子的疏远的关系跟那种偶尔会有冲突、但是同时也能够在正常状态下沟通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之前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小A。我问她,你希望你的爸爸妈妈怎样做比较好呢?因为她就是觉得自己爸爸妈妈管得太多了。她一方面是很希望父母不要管自己这么多,但是也会有一点担心自己如果完全独立的面对外界时会有一点难受,所以她就说,其实她很愿意和父母去进行开放式的交流。但是他不希望父母过多的干涉她的想法以及去评价她的想法,但是她希望自己需要去谈谈心的时候,父母能够倾听和支持,所以我个人对父母的建议可能就是:让您的孩子能够按照他自己的步调去成长,然后为他们一直敞开沟通的大门,也就是当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支持,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可以去帮助到孩子,但就是不能过多的干涉到孩子的自主决定,以及他的想法和选择。但是我们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她做出了选择和决定的时候,是需要为自己承担后果的。我们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他自己独立决策的能力,父母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去寻找信息,接触沟通,帮助孩子去形成决策,以及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做好重要的管理者角色是能够帮助孩子避免犯错误的,并且能够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式去面临和处理大量的抉择。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如何做好管理的角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包括检查以及指导他们会如何选择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朋友。在青春期当中,孩子虽然有非常非常多的学业压力,但其实他们也非常非常需要同伴的支持。在选择同伴的时候,我们很多孩子会进行一些错误的选择,有一些孩子的自尊心比较脆弱的,那么他可能会找一些比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力低一些的同伴,他会觉得跟他们呆在一起会比较舒服,这里就需要父母的引导。当我们了解到孩子选择跟那些比自己差的或者说有青少年犯罪倾向的伙伴做朋友的时候,我们父母可以去更好地跟他交谈,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跟他们在一起玩你会觉得更加舒服一些,是不是你觉得跟他们在一起自己更加有成就感呢?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能不能够通过一些方式去补足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又能够去吸引到更多可以帮助到自己的朋友,去跟他们一起更好的成长。如果我们可以跟一些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相处,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到更多,这样也会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加的优秀。现在我们就着重的说一下父母的角色。通常说到母亲的这个角色,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跟一些比较积极的特质联系到一起,比如温暖的、无私的、尽职尽责的、隐忍的,大多数的女性可能也都会认为做妈妈是件快乐而满足的事情,但实际上在当今社会来说,母亲所获得的声誉相对还比较低一些。所以其实我们可能会处于事业与家庭两个角色当中,尤其是当孩子在高中生时期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家庭的其他的成员会很容易的把这些责任归咎于母亲一个人!
通过我们刚刚所描述的高中生在青春期的这些变化来看,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以及观念都是由非常非常多方面的因素去决定的,他们的发展出现偏差的时候,母亲并不是这些问题唯一的原因,可能父亲的这个角色需要更多的承担一些养育的职责,而让母亲尽量的退出一些,尤其是在教育男孩时,他更多的需要去向父亲学习,去认同他父亲的角色,由此来内化一些男性的特质。如果说母亲的角色能够比较稳定的保持情绪的稳定,尽量少的去指责或者去干涉,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距离,那么这样的母亲的角色就像在给孩子建高楼打地基一样,他会有相对比较稳定的根基,这就是等一会我们会提到的安全感的问题。现在这个社会当中,父亲好像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可能父亲现在不仅仅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人们评价一个父亲是否做得好,也要去看它能不能够主动地和孩子在一起,是否能够投入到跟孩子的相处,以及跟家庭的相处当中?一个会关心人的、平易近人的父亲形象可以更多的给予孩子信任和自信,他们之间的互动会明显帮助到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他能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有研究表明,包括我自己经历的一些案例和经验表明,比起那些父亲疏于照料的孩子,以及那些父亲拒绝的孩子,那些觉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父亲跟自己相处和陪伴、沟通较多的那些孩子,他们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在未来生活的选择当中都会更加的明确,他们的发展也会更加积极!而如果说父亲始终缺位,他没有办法提供一个比较积极的情感的时候,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很多情绪问题,他会始终觉得自己好像是没有办法走太远的,就算妈妈做的比较好,打牢比较好的地基,那么这个房子也很难成为一个摩天大楼,他很可能只是一间平房,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重视,父亲的家庭角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面承担这样的重要的位置。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个家庭当中,夫妻关系才是最核心的首要的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我们刚刚说了父亲的角色,以及母亲的角色,对孩子来说,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协调以及配合,对于孩子教育方式的一致性,这些才是给孩子最坚强的后盾。那么对于有工作的父母来说,分工比较明确的,能够合作、共同去承担抚养责任能够使他们更加轻松地去应对家庭的环境和变化!而一个支持母亲去做决策的父亲,也会让孩子以及母亲感觉到的压力更小一些,也会让妻子对于丈夫的情感更加积极一些。现在我需要着重介绍一下这个案例。
这是我的一位来访者,她是个高三女孩,学习非常认真,而且学习动机很强。但是她每到考前都会有比较大的焦虑感,就是考前焦虑。她时常感觉睡不着、吃不下,压力非常的大。整晚失眠到第二天在考场之前甚至会出现特别想上厕所的情况。这个孩子平时其实成绩非常的好,基本上试卷发下来了之后,她都会知道这些题目该怎么做,但是他每次考试的成绩总是很不理想,尤其是遇到特别大的考试时,她的成绩会出现极度不稳定的波动,老师同学都感到非常的困惑和惋惜的,她也是因为这个问题来进行心理咨询。后来在跟这个孩子交流的这个过程当中,就了解到她的父母是很早离异,她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后来经过差不多30次咨询,才让她认识到问题,就在于他其实一直都很希望能够帮母亲去负有责任,她一直感觉自己就好像妈妈的照顾者和养育者一样,情绪紧紧的连在一起。她害怕当她考的比较好,或者说考到比较远的学校,她就很害怕妈妈会过得不好!而她自己也会觉得没有力量去离开母亲从而获得独立,她会觉得平时虽然说妈妈会唠叨自己,但是她好像离开了妈妈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她觉得自己的肩膀非常瘦弱,没有办法去承担和面对社会的压力从而独自去长大、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所以,是因为这些比较深层的原因,她的考试焦虑比较大的可能是源于自己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任务的焦虑,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独立跟依赖的焦虑。这也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他们始终希望获得自主性,但同时也要看他们跟父母的亲子关系能不能够让她安全的感觉到我是可以离开的,我离开了之后对于父母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和危险,父母是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我们说到独立性这个点,他其实是高中孩子的一个正常现象。比如说经常跟爸爸妈妈的意见相左,或者说他会自己主动去做很多很多的选择了,他会不再那么粘着父母的,也不会经常要求父母的陪伴,他会不再那么对自己的父母感兴趣了!而我们的父母呢,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却深深地领会到了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可能这么说有点夸张,但确实他会有一种愤怒,会觉得好像孩子们造反了。而实际上,孩子追求自主,与他们对父母的感觉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个时候不健康的家庭可能会仍然固守父母权力和控制的那一套,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更多的去摆出一副非常权威至高无上的姿态!希望孩子能够像以前一样,回到他童年的那个时候,听从自己,顺从自己,或者说更加的关注自己!并且孩子的这种自主需要和责任感,会让父母会产生一些迷惑以及冲突。他们会开始感觉好像孩子跳出了自己的掌控一样。就如咱们一直以来所了解到的,这个时候,父母会迫切地希望对寻求这种独立和个人责任的孩子产生更多的控制,所以这双方就会产生非常激烈的情感碰撞。我们所强调的这个自主性呢,不仅仅是指他独立选择的能力。也是一种情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他能够不再像一个儿童或者说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一样去依赖他的父母!我们能看到的是现在很多三四十岁的人,也都会在情感上非常依赖自己的父母。可能当他们遇到什么挫折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不会是跟自己的朋友或者另一半去分享,而是打电话找自己的爸爸妈妈去诉苦,或者说寻求父母给自己的安慰与安抚。这些就是咱们情感的依赖性。而在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呢,他们会对父母有一个“去理想化”过程,也就是说他们会将自己心目当中理想的父母跟现实中的父母进行对比,慢慢的去综合这两者,他们会慢慢的将父母看成是普通人,而不仅仅是抚养者,也就是对自己抱有责任的这样两个人。他们不会再要求父母去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期待,他们会变得不那么依赖父母所给予的这种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这种自主性,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转折点。当孩子他彻底的离开了高中,离开了家,去到大学开始自己崭新的人生的时候,很多的孩子他是会有不同的反应的。有一些孩子会觉得非常难适应。他们就好像前面案例中的女孩一样,会觉得对自己的父母负有责任,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会让他们感到很内疚,他们觉得好像自己现在很开心,父母在家里天天想念自己,然后无所事事,他们会非常困难的去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所以他们总是会因为担心父母而不断的回家,也有可能并不是生理上的回家,而是从心理上的回家。高中生他并不是简单的从受父母影响的阶段,一下子变成自己去独立做决定的阶段的。在他们逐渐获得这种自主性的同时,和父母保持一种依恋关系,也就是比较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建筑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里我列举了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以及美国发展学家安斯沃斯所提出来的安全依恋以及不安全依恋的三点理论,然后跟青少年发展的依恋关系来进行连接。
1 冷漠/回避型的依恋关系,是可能在婴儿早期,这个孩子经常遭遭到他的主要养育者、照料者(不一定是妈妈)的一些拒绝。那么我们可能发现,这样的孩子到了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都是会相互疏远、疏离的。而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是非常非常低的。这种被忽略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会跟暴力以及攻击性的行为以及社会犯罪挂上钩!2 专注/矛盾型的依恋。这样的孩子可能从小得不到父母的稳定一致的照料,比如说这个妈妈可能很总是没有办法跟上孩子的步调,当孩子她哭的时候,她很难判断孩子究竟是饿了,还是要上厕所了,当这个孩子不想吃的时候,可能这个妈妈还要不断的去喂给他吃,当孩子在找妈妈的时候,她总是始终很难找到,而他不需要找的时候,妈妈又总是一直不停地在旁边吵闹,他甚至他连觉都睡不了。这种不稳定的矛盾很容易会让孩子形成一种矛盾型的依恋。具有矛盾型依恋的青少年他可能它会有一个高度寻求依恋的行为,比如刚刚我们所说的那个小A同学,他就很可能是这样子的一个孩子。他其实非常愤怒,他对父母有很多愤怒的情绪在里面,这个类型的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冲突也是比较多的,会影响到他的自主性,他会觉得自己既想独立,但同时又害怕独立,既想要去依恋父母,但同时又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太多!3 不确定的/混乱的依恋关系。这样子的孩子对父母有一种很明显的恐惧,它是一种非定向性的恐惧。这种情绪很可能是小的时候受到了一些虐待以及一些比较严重的创伤而导致的。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新旧模型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孩子的发展成熟,他们从父母身边离开,然后走上一个摆脱父母的自主的世界!而以往的这个模型可能更多的认为,在整个青少年期,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是充满了紧张和冲突的。然而新模型更多强调的是,当青少年探索一个更加广阔和复杂的世界的时候,父母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恋对象,他会有资源和支持去帮助到孩子,更好的独立以及心理发展。新模型同时也强调了对大多数的家庭来说,青少年和父母之间只有中等程度的冲突,双方之间日常的协议协商和小争议都是比较的正常的。而这些小争议和小冲突对于青少年的独立性以及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不用一定要去树立作为家长的权威,因为对于您的孩子来说,可能他已经不吃这一套了,那同时呢我们也不能够去放纵孩子,满足他所有的需求,我们没有必要去完全避免跟他们的冲突。这个中间程度的把握,对于孩子的自主性以及依恋关系的形成,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跟高中生的亲子关系?我这里列举出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五点。
父母教养风格及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不让孩子在矛盾中困惑;他不会觉得哎爸爸怎么好像觉得什么都OK,然后也不去给自己设规则,而妈妈好像对自己有特别的要求。那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困惑了,他会听谁的呢?比如说玩手机的事情来说,如果孩子这个时候要玩手机,那妈妈说你不可以玩!你现在还是要去学习,你现在是高中生了,马上高考了,现在没有时间去玩手机。爸爸反而会说哎没关系,让他稍微放松一下嘛,让他娱乐一下。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很正常地去跟妈妈形成对立冲突的一面而跟爸爸站成一条线。那这样会破坏咱们刚刚所说的稳定的三角关系。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但是当咱们这个等边三角关系变成了里面会有对立关系的时候,也是最为复杂的。所以父母的教养风格和教育理念,可以商量好了之后再一致的向孩子表现出来。父亲和孩子协商规则、提要求、定标准;父亲应该更多的去跟孩子协商规则,跟他讨论,而不是告诉他“我要求你这样做,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其实父亲在家中,在社会当中是公认的一个较为权威的形象。所以其实父亲讲的话,孩子本身就会更加认同一些。所以为什么说一定要有父亲去协商这个规则,协商之后,具体的孩子怎么去做,这个不用过多干涉,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半成年人了,他马上就要成年了。那么父亲需要做什么呢?更多的是监控监管这个结果。也就是说,咱们约定可以把作业做完然后玩半个小时手机,或者去外面跑步跑半个小时,那么半个小时这个过程当中,他去玩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都没有必要太细节的去追究他,但是这个结果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半个小时就放下手机了,半个小时就回家了呢?这个是父亲一定要去跟孩子很好的监管的。母亲支持父亲的决定,鼓励孩子的独立;母亲在父亲定规则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去支持父亲的决定,就算你觉得你老公这个决定其实做的并不好,那这个是你们私下要去讨论的,当着孩子的面的时候,妈妈是一定要去支持到爸爸的这个决定,而且同时也要去鼓励到孩子,去做出他自己想去做的选择。比如当孩子问到妈妈,说我现在只有一个小时的空档时间,那我是去学数学呢还是去补英语呢,这个时候妈妈可能会需要说,你可以自己去规划一下你觉得哪一门课相对会弱一点,那你可以自己去选择一个你需要去补习的科目。孩子会说,嗯我觉得我英语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那妈妈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它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然后就告诉他,你非常棒,我觉得你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是能够去实行的,那么希望你能够去坚持!OK做到这里就可以了,就不用跟孩子说唉其实你数学很差,你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啊。你也可以在另外的时间里面去补数学等等这些的话。母亲的角色除了支持父亲的决定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随时保持对孩子的鼓励跟支持。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去鼓励孩子真实的进步,而不是虚伪的、假的进步,不然达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会有一个反效果在里面。父母自身需成长,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稳定;在每一个孩子心目当中,都对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他们会希望自己的父母五其实是有力量的!当自己遇到了一些情绪上的问题,或当自己有一些很难处理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自己本身还没有做好这个成长,甚至比孩子更加担忧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心目当中那盏灯可能就灭掉了。他会觉得非常非常的害怕,会有一种被恐惧感淹没的感是。所以父母本身是需要一定成长的,我们需要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去尽量的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其实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但是我们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去承担这份责任,无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的情绪,我们都要学会自我调节,所以说当父母起到一个榜样和表率的作用的时候,咱们还能更多的去走得更远,学习到一些很好的特质,我们才说人的成长是终身性的,父母也是需要去成长和学习的。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同时保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在父母这里获得指导与帮助。面对青少年渴望自主的情况,父母做出一些恰当的反应,是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自主性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面对高中生自主性的需求,聪明的家长就应该学会,在他们能自己做出合理决定的时候放弃掌控权,而在他们知识有限的领域去给予一些指导。这样子,慢慢的咱们的这个高中生他就能一方面获得独立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会有比较好的安全感会知道父母对自己是支持的、放心的,自己是可以走得更远的,是能够做的更好的!
我们都说:最成功的父母就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其实爸爸妈妈也可以去问一问自己的孩子,他所钦佩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问问咱们自己,自己最钦佩、最喜欢的样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当您能够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然后去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候,您的孩子也一直在旁边观察着您,然后支持您,他们也会把您当做自己人生的榜样。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收听,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自主招生资讯网”,免费参与更多精彩课程,现在报名,马上进群!.END.
版权声明 |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自主招生资讯网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尊重原创,人人有责。在中国,不努力考大学的孩子到底有多傻!孩子看完立刻去学习!高考可以放大你的格局,之后的高度和价值将不可思议!(转给孩子看看)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自主招生资讯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crawl.nosdn.127.net/img/e95f698a4b7bef4268c10.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