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网民评论中国蚊帐:有几个原因导致中国不可能崩溃

外国网友:“在哪里都没有比在中国更有安全感”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综述:&在哪里都没有比在中国更有安全感&&&外国人为中国治安点赞
  新华社记者
  近日,一个话题在国外社交网站&问与答&引发了众多欧美网民的热议:&中国到底有多安全?&
  这个问题一经发出,迅速收到了上百个答案,一些&火爆&答案的阅读量超过百万。就这个话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多名有过在中国生活或旅游经历的外国民众,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政府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在中国生活和旅游安全又放心。
  &北京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城市!&瑞典演员蒂莫西&皮洛蒂曾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过两年京剧,他对中国社会的治安状况印象深刻。皮洛蒂表示,在北京即便是深夜独自外出或聚会后回家,也不必担忧人身安全。相比之下,深夜在欧洲城市独自外出则让人担心。
  效力于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20多年的华人小提琴演奏家夏三多同样对中国的治安状况表示满意。今年年初,她在北京乘坐地铁时,发现周围乘客几乎人人都在低头关注手机。她的第一反应是:他们难道不担心被抢吗?
  夏三多的担忧来源于芝加哥每况愈下的治安状况。她说,在这方面,芝加哥与北京等中国大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在芝加哥坐地铁,如果在靠近门口的位置看手机,列车进站开门的瞬间手机就可能被抢。她在乐团的许多同事都曾有过被抢劫的经历。为此,去年秋季,乐团管理层专门给全团人员群发了一封来自芝加哥警察局的邮件,提醒大家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免成为此类犯罪的目标。
  现年39岁的热娜伊娜&西尔维娅是巴西人,曾于2007年至2013年间在华居住和工作。她说,巴西很多大城市都存在严重的治安问题,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独自外出时走什么路线、几点前回家,都是一门学问。但在中国,这完全不是问题。在与其他外国朋友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说,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哪里都没有比在中国更有安全感。
  贝尔蒂是法国工业公司的一名发展顾问,3个月前被公司派遣至上海工作。在他看来,中国的城市非常安全,因为安保措施严格,地铁站都设有安检口,&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里,甚至在深夜,我从来没有不安全的感觉&。
  英国布莱顿里克旅行社资深旅行专家罗斯&拜厄特说:&现在外国游客可以轻松到达北京、上海等中国旅游目的地。截至目前,我们跟踪调查的旅客均表示,在中国旅行期间从未对安全问题有过任何担心。&
  谈到中国的治安问题,25岁的南非自由艺术家米兰达&科普林也深有体会。科普林曾随家人在北京生活并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科普林说,中国良好的社会治安体现在年轻人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北京有很多可以和朋友聚会的场所,即便她很晚回家,父母也不会太担心。但在家乡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她每次聚会,父母都会非常关心聚会的地点和结束的时间。
  43岁的柯比&马克西经营了一家汽车配件公司,近几年他经常往返于上海和约翰内斯堡两地。马克西说,中国政府禁止持有枪械,这一条就足以让他没有任何安全上的顾虑。另外,中国政府打击犯罪的力度也远远大于南非。中国朋友听到他讲述诸如南非国会大厦电脑被盗这样的真实事件时,竟然以为他在开玩笑。
  &中国一线城市的治安非常好,相关的治安管理办法也比西方国家更细致。&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业务执行总监金江看来,中国不但治安状况好而且治安管理工作也很人性化。金江告诉记者,在北京读书时,他曾因未及时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证有过一次去派出所的难忘经历。考虑到金江的经济状况,中国警察只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教育批评但没有罚款,让当时还是&穷学生&的金江很感动。
  朱尔&伊扎克是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因为有亲戚在中国工作,十几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前往中国游玩。谈到对中国治安状况的感受,伊扎克说,中国政府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比如在大城市的火车站、地铁站均设有安检设施,人流密集的地方都有身穿制服的警察维持公共秩序,有效杜绝了危险品在公共区域的流通。(参与记者:桂涛、付一鸣、陈威华、赵焱、赵熙、张小军、宋聃、王强、张曼)
编辑:钱景童
责任编辑:王敬东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很抱歉,页面没有找到,秒钟之后将带你进入外国网友眼中的中国雾霾
央视网(记者邹娴 编译)中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大新闻。进入寒冷的12月,大规模雾霾天气再次袭击中国。12月6日,北京遭遇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时段之一,空气质量指数(AQI)达&严重污染&级别,该级别是空气质量评判体系中的最高级别。8日,北京又出现重度雾霾天气,中心城区污染水平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外媒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而围绕这些报道,外国网友发起热烈的讨论。
英国《每日邮报》:上海雾霾超过WHO健康标准24倍
对《每日邮报》的这一新闻,英国网友评论如下:
Dave the rave(英国泽西市):伦敦在上世纪50年代也有类似的问题,随后出台了《清洁空气法》,也许上海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措施。(74赞,1嘘)
Rich(英国格拉斯哥市):为了环保,我们仍在逐渐关闭煤电站、提高电费、尽量不开灯。但我看,如果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不关心环境问题的话,我们的努力无法改变什么。(113赞,7嘘)
Mimas(美国纽约)回复Rich的帖子:实际上,到2016年,美国三分之一的煤电站都会关闭,或被天然气发电站取代。美国未来不会建造新的煤电站。(14赞,2嘘)
BoB(英国伦敦):显然,造成呼吸系统癌症的是吸烟,与空气中充斥着工业生产排放的致癌物质毫无关系。(32赞,4嘘)
雅虎新闻:播云能否驱散雾霾?
对雅虎新闻的这一疑问,网友评论如下:
BillA:中国仍有一些地区使用煤或木柴采暖。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逐渐废弃了这种取暖方式,但问题是中国的人口是当时美国的10倍。
Michael:播云是将碘化银打入空中,用于云层凝结的。作为一名气象学家或气候科学家,我认为唯有在大气中的水分足以形成云层的情况下,播云才能有效。然而事实是,云层不是由尘埃和灰尘组成的,自然条件下没有形成云层也就意味着大气中的水分不够。我认为,中国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应当对目前的大气环境做出全面的研究。
spot: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去了中国,因为那里没有污染限制、政府干预较少且税收制度宽松。回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都抱怨美国政府对于企业的污染管控过于严格,导致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企业,所有物价都在上涨。所以,上世纪90年代,布什总统鼓励这些企业前往中国,而随之而去的是就业。到2000年,所有的就业机会都走了,国家濒临破产。现在我们依靠借来的时间和金钱生存。不管是哪任总统在职,我们都无法维持太长的时间。上一次维持了12年,如果不是希特勒引发了世界大战,我们也不会如此迅速地摆脱经济困境。
db cooper:由于雾霾天气,去年在中国桂林和阳朔的丽江之旅让我很失望。过去照片上的美丽风景已经无法重现。在过去的4年里,我在中国呆过3个月,只有3天看到过星星。很遗憾,一个如此美丽的国度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也处于类似的情景。如果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的环境仍有希望得到改善。同时,尽管播云没有效果,也能为气象学家带来实践参考价值。
Matthew: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类似中国现在这样的情景上演过一次又一次。人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寿命也随之缩短。很快,恶劣的工作环境、污染引发的疾病和人口过度密集,导致政府不得不实施改革。这又使得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变得更加经济有效,工业化进程得以迅速在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发展。美国遵循了和英国相同的路径,包括1963年制定的《清洁空气法》。中国凭借宽松的劳动、环境政策和大量富余劳动力,成为最为经济有效的商品制造国。但现在,中国政府面临两难境地,要么眼看公民死于污染引起的疾病,要么出台新的法规。新法规可能增加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企业通过将工厂移至更加廉价的第三世界国家以保持竞争力。这是个很大的难题,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工厂,中国的经济发展很难保持适当的增速,以满足国人的生活需求;中国人也不可能回到农耕社会,因为大部分耕地已成为建筑用地,剩下的也已遭到污染。
thebeijinger论坛:有多少外国人因为空气污染离开中国?
对thebeijinger论坛设置的这一话题,网友回复如下:
YunRui(12月7日):我不是因为污染离开中国的,但我不得不说,我在北京的时候,咳出的痰是灰色的,而现在,即便咳痰,也是白色的。所以我觉得我走得正是时候。
ohdjango(12月7日):出于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我研究生毕业就离开了北京。
Beijing Bond(12月7日):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很大一部分外国人(好像是75%以上)离开中国主要是因为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子,以及念家。
FreeRadical(12月8日):我患心肺功能疾病后离开北京,患病原因同空气污染有关。移居加拿大后我感觉好多了。此后我还会去北京,但是只做短期旅行。医院说这种疾病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多发,且发病率逐渐增高。年轻人和老年人肺功能不同,受外界影响程度不同。
独家视角,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国际社会,纵览国际风云,微观世界各地。
作者最新作品
特约评论员很抱歉,页面没有找到,秒钟之后将带你进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网民评论中国禁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