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猪周期或已结束,今年的猪价还会上涨吗何时上涨成

猪价持续上涨16个月后出现下跌 猪周期或未结束|猪价|猪周期|生猪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一路飞奔的“二师兄”最近停下了脚步,最强“猪周期”戛然而止。究其原因是生猪供应短缺导致今年猪价大幅上涨,进入6月后,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大猪存栏比例上升,出栏肥猪增加。与此同时,生猪价格高位震荡不仅对养殖户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生猪养殖业的弱势。
  在持续上涨16个月后,6月中旬开始,生猪价格出现下跌。
  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3月生猪价格只有每公斤11.6元,而这也是新一轮上涨通道的起始时间。6月3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升至每公斤21.21元,创历史新高。随后小幅震荡,但6月13日、6月14日生猪价格连续两天暴跌,至每公斤20.6元。6月30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跌至每公斤18.99元,自历史高点下挫10%。”
  猪肉价格见顶回落是否意味着“最强猪周期”见顶结束了呢,猪价步入下行通道?市场人士认为这可未必。
  为何一泻千里
  芝华数据高级分析师袁松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一段时间猪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持续下跌。根据芝华衡量全国生猪均价的芝猪指数显示,目前猪价较5月底下跌了8%。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猪供应短缺导致今年猪价大幅上涨,但进入6月以后,供应紧张的局面出现了缓解,特别是6月中旬开始,大猪存栏比例上升,出栏肥猪增加。短缺格局的缓解,给猪价下调提供了基础。”
  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猪的标准出栏体重在110公斤,超过这个体重继续养殖,猪更容易长肥肉,在标准体重之上的猪被称为牛猪。”
  他进一步指出,其实每轮猪周期上涨期均会出现的压栏、惜售现象,日生猪市场进入新一轮猪周期后也不例外。
  2016年春节过后的牛猪数量却较往年明显偏多。原因主要是之前3年的亏损导致养猪人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又赶上2015年末2016年初春节前后发生严重猪病,导致伤亡率偏高。所以在春节后需求淡季猪价不跌反涨,头均盈利逐渐攀升至1000元以上,养殖户普遍希望通过压栏养牛猪来挽回损失、抓住这次难得机会。同时,生猪市场也出现了罕见的猪价创历史高位,而玉米豆粕价格罕见低位,导致造肉成本大幅下降,为养牛猪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因此,春节过后本该各月出栏的标准体重猪被压栏,并开始积蓄。至6月份,生猪市场已经积蓄了一定量的牛猪。
  但5月开始,从复合多维、多矿等饲料添加剂到玉米、豆粕、小麦麸等大宗原料,价格开始一天一个价地大幅上涨。以豆粕为例,6月6日时我们搜猪网监测的养殖户拿到的豆粕价格还在2.8元/公斤左右,但3天后的6月9日便暴涨至了3.36元/公斤,3天暴涨了20%。
  “饲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育肥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饲料转化率较低的超大牛猪。养殖户只能加紧卖猪,牛猪的集中出栏打压了价格。再加上今年屠宰企业效益不佳,上游生猪价飙升,不高价收不到猪,但下游肉价涨幅小于上游生猪价,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则消费者会转去消费鸡肉、牛羊肉等其他肉类。现在牛猪出栏,生猪价格松动,屠宰企业趁机联手压价,促使生猪价格快速回落。”冯永辉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增加还叠加了需求低迷。
  袁松进一步指出,消费方面,端午节后,天气转热,部分地区气温高于往年正常水平,导致消费下降。使得屠宰企业需求下降,从而产生压价需求。阶段性的供需紧张局面的缓解,是猪价持续下跌的基础。猪价下跌后,养殖户有产生恐慌性抛售,导致猪价继续大幅下降。
  冯永辉指出,目前各大中院校陆续放暑假,集中消费减少,而个别地区的储备肉投放和进口猪肉也对猪肉价格起到了平抑作用。
  猪周期未结束
  猪价持续下跌使得市场开始怀疑最强“猪周期”的威力。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从肉价上涨开始,农户增加母猪养殖,母猪存栏量大增,导致生猪供应增加,受此影响肉价开始下跌,跌到养殖成本下农户开始大量淘汰母猪,导致生猪供应减少,然后再促使肉价上涨。
  而2015年开始的这轮“猪周期”的背景是,2014年开始的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养猪不赚钱乃至亏损,在肉价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部分养殖户选择退出,直到陷入供需严重失衡后,进而引发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
  “目前,生猪供应并没有改善,农业部公布的5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跌0.3%。春节前后仔猪因五号病和流行性腹泻等大量死亡,奠定了今年生猪供应短缺格局,6月牛猪出栏使得市场供应增加并不是猪出栏多了,而是出栏的猪太肥,市场上猪肉多了。阶段性的供应增加难改总体供应偏紧的事实。而且市场上压栏的牛猪数量有限,在恐慌抛售后,已经耗尽,猪价止跌回稳。6月30日,生猪价格没有续跌。”冯永辉指出。
  袁松也表示,生猪产能刚开始恢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本轮“猪周期”还没到顶。
  冯永辉指出,日搜猪网发布年报预测,2016年生猪价格高点在每公斤21元左右,而且高点出现的时间可能等不到七八月份,但猪价高位的持续时间可能延续到九十月份。2016年猪价有望创历史多项纪录。
  “猪价创新高并不会立即下跌,2004年、2007年、2011年皆如此,过去这三个猪价高峰区域从未出现过如此大幅度的暴跌。猪价能在高位徘徊数月,才开始下跌,因此虽然生猪价格可能高点已经出现,但不会马上步入下跌通道,猪价在未来几个月将维持高位震荡态势。”冯永辉表示。
  但他同时表示:“现在的好行情也意味着生猪市场的危机已经到来。根据二元母猪的价格来判断,母猪大量补栏已经在今年2月中下旬开启,预计八九月开始,出栏生猪将上升,供应逐步恢复,因此如果2016年中国生猪价格保持在每斤9元以上,2017年猪价就会大幅下跌。”
  他进一步指出,“猪周期”的真正机会,只存在于“猪周期”的交替期,“猪周期”的风险则存在于猪价最高的时期。目前,猪价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时期,养殖户需警惕未来的风险。
  凸显产业链缺陷
  生猪价格高位震荡不仅对养殖户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生猪养殖业的弱势。
  今年生猪生意虽然不错,但高价也是脆弱的,近期牛猪出栏,屠宰企业联合压价,收猪价在6月14日甚至出现每斤暴跌1元。
  “上游养殖户议价能力很弱。”冯永辉指出。
  他指出,我们在五月就开始提醒养猪人,从以往的情况看,只要生猪供应紧张导致屠宰企业生猪收购困难,从而不得不提高生猪收购价,其会将猪肉价格提的更高,从而转移风险。但需求的低迷导致转移给消费者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随后的几个月中,屠宰企业受制于两端的压力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屠宰企业和养猪人、消费者之间的定价权博弈会全面升级。
  牛猪出栏给了屠宰企业压价机会,否则绝大部分屠宰企业将面临亏损、资金链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局面。
  明明屠宰企业步步危机,为何养殖户依然处于弱势。
  冯永辉强调,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养殖业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生猪养殖户年平均出栏规模比较小,年出栏万头肥猪的大规模养殖场仅占5%左右,年出栏500至1000头猪的夫妻猪场占比较大,还有55%的出栏肥猪由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散户提供。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特别容易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况,生猪价格大涨大跌,均衡供给难以持续。
  据他透露,现在大养猪厂都在纷纷建立包括温室等基础建设,基本上一年出来十万头猪的养殖场需要投入建设期一年,后续还要引进母猪、小猪储备。这个周期是比较长的,但如果养猪场规模上来,未来生猪行业集中度、规模效益显现,猪周期也会出现大改变。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一线奢侈品牌,高端产品还只够得上国际中端的水准。中国造得出一把刀,却造不出一个维氏军刀品牌,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政治风险,更加需要冷静应对。各国政体不同,政治风险的表现也不同。例如希腊问题,就是民意驾驭政府所导致的政治风险。走出去企业需要了解政治风险的具体问题,政治决策的流程和要点,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化解。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天身在中国的你,正在以一种与身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方式参与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或许对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商业机遇,处于经济发展趋势的最前沿。
A股充满着金钱的诱惑,造假只有空前,没有绝后,投行的馊主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本轮猪周期或将接近尾声 机构预计全年猪价下行|猪周期|猪价|生猪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新浪财经App:直播上线 博主一对一指导
证券时报网()05月15日讯 据悉,近日生猪出栏价已跌至23个月新低,且价格仍将持续下行。机构预计2017年全年猪价趋势下行,但仍可维持相对高位。民生证券表示,最近十年来,我国共经历3轮猪周期,分别是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2012年7月至今。不同于前两轮猪周期,本轮猪周期历时较长,且周期较为平缓。从供给端来看,行业集中度提高,供给侧修复更加缓慢。从需求端来看,居民消费习惯变化,消费对猪价支撑不足。影响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是供给波动。而影响供给波动最主要的,一是国内生猪养殖业的波动(生猪进口相对较少),二是疫情。由于疫情是特殊且不可控因素,生猪养殖成本是影响供给波动的最主要因素。民生证券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不发生大规模疫情的情况下,总体上单只生猪养殖成本是下降的,降幅因养殖条件、地理位置和环保要求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目前来看,本轮猪周期或即将接近尾声。2017年年初,高基数效应叠加季节性回调导致猪价延续下跌态势。生猪产能底部徘徊,今年3月起复苏迹象明显。目前进口、冻肉对国内猪肉价格并未出现明显打压。不过,未来仍须警惕进口低价猪肉对国内猪肉市场的冲击。受去年生猪补栏影响,2017年上半年生猪产能复苏,猪价仍有下跌空间。下半年生猪供给趋紧叠加猪肉季节性需求增加,猪价或震荡上行。从时间节点上推算,本轮猪周期或于2017年内结束,大概率发生在年中。表示,预计2017年全年猪价趋势下行,但仍可维持相对高位,建议增持出栏高增长,有望以量补价、享受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相关标的,包括、、、、。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热门推荐APP专享海通证券姜超:本轮猪周期与以往不同 年内通胀无忧_财经评论(cjpl)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海通证券姜超:本轮猪周期与以往不同 年内通胀无忧
  失灵的存栏,难飞的猪价!——对猪价和通胀的分析展望   摘要:   近期猪价回升,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猪价上涨能否持续?对通胀究竟会有多大影响?去年8月我们也发布过一篇专题报告研究猪价,时隔一年,研究逻辑并没有太大变化,本报告重点更新一下我们对最新市场变化的理解。   传统的猪周期是什么样的?猪周期一般包含跨年度的大周期和季节性的小周期。在大周期下,养殖户根据猪价信号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决定存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从决策到产出存在时滞,猪价和存栏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小周期主要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在一年之内呈季节性波动。例如春节期间由于需求旺盛,价格相对较高,节后需求降低,价格大幅回落;夏秋季节由于供给减少,猪肉价格环比会有回升。   本轮猪周期:存栏量失灵了!在本轮猪周期中,存栏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失灵了。从15年3月至今,猪价先大涨后大跌,而存栏量一直在下降。存栏量持续下降的一个原因是:在前一波猪周期中,养殖户亏得太惨,部分永久性地退出了市场。猪价在2011年开启大跌,猪粮比价从8.5滑落至14年4月的4.7的最低点,养殖户仅亏损状态就超过2年,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有的甚至因为负债累累,永久退出市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环保门槛提高,养殖户被动去产能。15年起,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相继开始严格执行,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且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环保政策的限制导致即使在猪价上涨、利润提升的情况下,生猪的供给也提高不上来。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存栏下降、看似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猪价为何从去年又开始大跌了?我们需要介绍下养猪行业内部的结构变化。   存栏下降,供给未必减少!实际上从其它指标来看,猪肉的供给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是在改善的:第一,猪肉产量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就在不断回升,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同比达到0.8%,重回正增长;第二,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增速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今年上半年同比均实现了正增长,分别为0.7%和4.2%.所以猪肉供给增加是这一年来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母猪、生猪存栏量均下降,供给为何还能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养猪的效率提高了!由于规模化养殖的改革力度加大、环保政策的收紧,近两年养猪模式从散养向规模化的转变速度在加快。而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技术和效率都要远高于散养户,导致规模化程度提高后,生产同样多的生猪需要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减少了,生猪均重提高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就表现出母猪、生猪存栏量下降,而猪肉的供给却在增加。   猪价难飞,通胀无忧!关于未来猪价走势,我们认为短期主要是季节性主导的小反弹,年内猪价大涨的概率非常低。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近期猪肉虽有涨价,但涨幅要弱于季节性规律的水平;第二,规模化养殖占比、整体养殖效率仍在提升,根据我们的测算,母猪存栏下降带来的产出缺口是可以被规模化养猪企业补上的;第三,环保政策仍会有一定冲击,但幅度将小于去年;第四,猪肉消费需求平稳,对价格影响相对有限。为了测算猪价对CPI的潜在影响,我们假设了乐观、中性和悲观三种情景。结果发现,即使是在乐观情景假设下,CPI同比也仅是在春节前后会达到2.2%左右的最高点,绝大部分时间仍低于2%。如果没有其它极端天气等突发因素影响,单纯的猪价难以推动CPI大幅走高。此外,尽管近期商品涨价导致PPI环比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去年基数较高,所以年内通胀并不会成为太大的忧虑。   正文:   最近两年猪价走势与以往的猪周期完全不同,令人捉摸不透,因此也备受关注。在持续下跌长达一年之久后,近期猪价开始回升,考虑到生猪、母猪存栏量都处于历史低位,市场对通胀风险的担忧迅速升温。猪价的上涨能否持续、幅度会有多大?对通胀究竟会有多大影响?   其实比较巧的是,去年同样是在8月份,大家对猪价争议也很激烈,我们当时也发布了一篇专题报告,后来猪价的走势和我们的预测也基本一致。时隔一年,我们对猪价走势的研究逻辑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本报告重点更新一下我们对最新市场变化的理解。在介绍观点之前,还是先科普一下“猪周期”的概念、以及本轮猪周期的“诡异”之处.   1、传统的猪周期是什么样的?   猪周期一般包含跨年度的大周期和季节性的小周期。在大周期下,养殖户根据猪价信号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决定存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从决策到产出存在时滞,猪价和存栏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首先,养殖户从观察猪价上行到进行补栏,往往需要1-2个月时间,而且通常养殖户会优先补栏仔猪,待价格上行趋势确认后才会补栏母猪、扩大产能;其次,从补栏育肥到生猪出栏,需要短则约半年(直接补栏仔猪)、长则12-14个月(补栏能繁母猪),因此供给到位会有时滞;随后,生猪出栏量越来越高,猪价涨幅越来越小,当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猪价逐渐回落,价格信号再传导回供给端;最后,养殖户调整产能和消化存栏,供给收缩推升价格,再次进入新一轮周期。
  小周期主要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在一年之内呈季节性波动。首先,春节期间由于需求旺盛,价格相对较高。春节过后需求降低,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入夏秋季节,居民对猪肉消费需求较低,但生猪出栏量也相对较少(主因是冬季仔猪存活率降低,6个月后的出栏量下降),再加上养殖户会补栏备战冬季行情,猪肉价格环比反而回升。进入冬季以后,由于生猪出栏供给增加,价格会小幅回落,但春节期间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生猪存栏量在一年之内也呈现季节性波动,春节前后由于出栏量增加,存栏大幅下降,之后开始回升。
  我们以10-14年这一波猪价和存栏量的变化为例,来说明传统猪周期的特点。08年之后,猪价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大幅下跌,养殖户去产能导致生猪和母猪存栏量均处于历史低位,再加上货币高增推升需求,猪价在2010年7月开始企稳回升。价格上行趋势得到确认后,养殖户开始扩大产能,9月份生猪和母猪存栏量均开始回升。但由于供给增加存在时滞,这一波猪价的大“牛”市一直持续到11年底。   利润增加、政策扶持导致产能和供给大量增加。猪价的过快上涨推升了总体通胀水平,2011年CPI中猪价同比增速最高飙升至57%。为了遏制猪价对通胀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在11年7月发布《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对养殖户给予每头能繁母猪100元补贴。再加上养猪利润高企,养殖户扩产积极性大幅提高,能繁母猪存栏量从不足4600万头的低点一路飙升至13年初的接近5100万头。
  供给激增又导致猪价回落。政策补贴和高利润导致生猪供给激增,猪价从11年下半年开始见顶回落,从32元/千克下滑至12年8月的不足25元/千克,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基本都在低位震荡。猪价的大幅回落也降低了养殖户的利润,猪粮比价从8.5的高点降至14年初的6以下,养殖仔猪毛利率从12%降至亏损状态。这种亏损状态基本上持续了近三年之久,养殖户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生猪和母猪存栏均大幅下滑。   事实上,我们这里介绍的是一波大的猪周期,如果细分的话,还可以将大周期分成若干个小周期,但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因素基本都是类似的,属于传统的猪周期波动。   2、本轮猪周期:存栏量失灵了!   在本轮猪周期中,以往的规律不再成立,最明显的一点是存栏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失灵了!从15年3月起,猪肉价格开始触底反弹,从23.5元/千克的低点大幅上行至高点时的32.5元/千克,养猪利润率也飙升至历年最高点。但是高企的利润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带来存栏量的上升,母猪存栏罕见地从5000多万头的高点一路下行至当前的3600万头,减少了近30%;生猪存栏量也从4.7亿头的高点大幅下降至当前的3.5亿头,即在利润攀升的情况下养殖户却在长时间、大规模地去“库存”、去产能!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母猪、生猪存栏都大降的情况下,16年下半年以来,猪价竟然连续下跌了长达一年之久。也就是说无论猪价是涨还是跌,存栏量都在下降,以往的猪周期规律彻底失灵了!
  关于本轮猪周期为何失灵、存栏量为何一直下降,我们去年的报告里已经有过详细介绍,这里再简单解释下。一个原因是:在前一波猪周期中,养殖户亏得太惨,部分永久性地退出了市场。猪价在2011年见顶后开启大跌,养猪利润率不断降低,全国猪粮比价从8.5滑落至14年4月的4.7的最低点,每头自繁自养生猪的利润从接近700元下降至每头亏损超过300元,且仅亏损状态就超过了2年时间。连年的亏损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甚至因为负债累累,永久性地退出市场,造成存栏量下降。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环保门槛提高,养殖户被动去产能。15年起,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相继开始执行,“水十条”中明确提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且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环保政策的限制导致即使在猪价上涨、利润提升的情况下,生猪的供给也提高不上来,而且环保的影响在今年年底前仍会持续。   但问题是,这两个理由只能解释生猪和母猪存栏量为何一直下降,却不能解释为何存栏量一直下降、看似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猪价为何从去年起又开始大跌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介绍下养猪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   3、存栏下降,供给未必减少!   生猪和母猪存栏量是衡量养猪行业供给端库存和产能的重要指标,在以往的猪周期中,存栏量的上升代表供给的增加,存栏量下降代表供给的减少。但最近两年行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得存栏量指标衡量供给的效率大打折扣。   我们不妨先来看两组数据,第一,生猪存栏、出栏其实都是中间环节,最终对消费者供给的是猪肉。所以从历史情况来看,猪肉产量增速和猪价走势有着更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而猪肉产量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就在不断回升,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同比达到0.8%,重回正增长。第二,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增速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今年上半年同比均实现了正增长,分别为0.7%和4.2%.这两组数据均表明,猪肉的供给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是在改善的,且今年上半年重回增长区间,是这一年来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母猪、生猪存栏量均下降,供给为何还能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养猪的效率提高了!由于规模化养殖的改革力度加大、环保政策的收紧,近两年养猪模式从散养向规模化的转变速度在加快。最近几年,受农民工收入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年出栏数低于50头的散户一直在减少。国家推进规模化养殖的政策力度也在加快,根据农业部的数据,规模化养猪场(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生猪出栏数占比在2015年达到了44%,《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年)》中提出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2%。《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建议》也明确提出,南方水网地区2020 年前500 头以上出栏规模的养猪场要达到70%。而最近两年环保政策的收紧,进一步加速了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进度,因为环保条件不达标的主要是中小型养猪场、散养户,受到环保政策冲击而退出市场的更多。
  与此同时,仔细看看上市公司的数据就会发现,养猪上市公司、大型养猪场从去年起就在迅速扩大产能,例如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比增加129%,正邦科技增加122%,温氏股份增加24%,雏鹰农牧增加23%,市场集中度在明显提高。   而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技术和效率都要远高于散养户,所以整个养猪业的效率在迅速提高。例如先进的大型养猪场的PSY指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可以高达24头,而行业平均的PSY指标也就只有16-17头,所以规模化程度提高后,生产同样多的生猪需要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减少了。再比如规模化养猪场的生猪均重普遍高于散养户,而且近两年生猪均重提高速度加快,例如年时温氏股份生猪均重是110公斤左右,但到2016年上升到了115公斤。均重的提高可以缓冲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量的减少,增加猪肉的供给。   正是因为养猪行业内部的这种结构性变化,才导致生猪、母猪存栏量都难以全面的反映供给的变化。不过存栏量的失效也是暂时的,待养猪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结束后(预计在2018年),存栏量可以再度反映猪周期的供给情况。   4、猪价难飞,通胀无忧!   关于未来的猪价走势,我们认为短期主要是季节性主导的小反弹,年内猪价大涨的概率非常低,要突破去年的高点难度非常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近期猪肉虽然有涨价,但涨价幅度要弱于季节性规律的水平。7月下旬以来,猪价开始回升,农业部统计的猪肉批发价从19.7元/公斤上升至20元/公斤以上。但从猪价变化的小周期来看,历年的三季度猪价通常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所以这种因素是季节性的。再加上今年年初是暖冬天气,仔猪存活率预计要高于往年,所以预计三季度猪价上行幅度可能会弱于往年。从高频数据来看,即使猪价按照8月以来的速度直线回升,环比涨幅也仅3%,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
  第二,规模化养殖占比、整体养殖效率仍在提升,猪肉供给依然有保证。当前猪粮比价仍在7.7左右,高于6.0的利润平衡点,养猪利润还处于中等水平。从每头养殖利润来看,每头自繁自养生猪的利润仍有190元,仅仅是外购仔猪养殖出现了小幅亏损。但需要注意的是,规模化养殖企业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要更强,而且在这两年行业内部巨变的背景下,布局未来、抢占市场份额成为大型养殖企业的首要目标,这也是今年以来尽管猪价持续下跌、但上市养殖企业仍在大幅扩产能的主要原因。尽管利润下降会降低小型养殖户的积极性,但规模化养殖扩张的产能会逐步释放,而且养殖效率也更有优势,猪肉供给依然会有保证。   关于规模化养殖能否弥补中小养殖户退出造成的供给缺口,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数据有限,仅供参考),我国超大型养猪场的生猪出栏量大概占全国的10%左右,而它们的PSY指数大概比中小型养殖场高30%,今年上半年我国平均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4%,假如这4%的下降全部来自中小型养猪场,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超大型养猪场需要增加35%的产能才能弥补产出缺口。而如果考虑到大型养猪场出栏均重高、出肉率高等特点,需要的产能增加量要小得多。而根据海通农业组的测算,主要上市养猪企业2017年的产能或增加36%,2018年增速甚至接近50%.所以母猪存栏下降带来的产出缺口是可以被规模化养猪企业补上的。
  第三,环保政策仍然会有一定冲击,但幅度将小于去年。2016年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比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根据规划,2017年底前全国范围内将完成“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工作,而今年冲击比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山东、河南等省份。根据农业部的测算,2016年环保政策减少生猪供应约3600万头,预计今年减少约2000万头,幅度小于去年。且上半年猪价连续下跌,也从侧面证明了,规模化养殖企业供给增加可以弥补环保压力带来的缺口,所以今年环保政策对猪价的影响或小于去年。   第四,猪肉消费需求平稳,对价格影响相对有限。我国猪肉消费在肉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016年猪肉消费量是鸡肉消费量的4.3倍,是牛肉消费量的7倍。再加上人们饮食偏好短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牛肉和鸡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由于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弹性较低,猪价走势主要受到供给端因素的影响。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猪肉产量与价格之间高度负相关,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最后,为了测算猪价走势对CPI的潜在影响,我们假设三种情景:在乐观情景下,我们假设受产能去化影响,猪价在下半年内达到去年的最高点,18年按照季节性规律波动;在中性情景下,假设猪价走势正常化,接下来按照季节性规律波动,也就是三季度会有小幅反弹,但四季度回落;在悲观情景下,假设随着去年以来规模化养殖场投资产能的不断释放,猪价延续下行趋势,直到明年年中跌至14年的最低点见底。   测算结果发现,即使是在乐观情景假设下,CPI同比也仅是在春节前后会达到2.2%左右的最高点,绝大部分时间仍低于2%,中性情景、悲观情景假设下的CPI同比均难以逾越2%这条线。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中性情景是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总结来看,如果没有其它极端天气等突发因素影响,单纯的猪价难以推动CPI大幅走高。此外,尽管近期商品涨价导致PPI环比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去年基数较高,所以年内通胀并不会成为太大的忧虑。
房地产调控严厉,大量资金将逐步流入实体和股市,价值投资在路上
赚钱才能加码,赔钱不可摊平
炒股、炒股,炒的是个股而不是指数。价格始终环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今年最后一批牛股的暴发地。次新股!历来是A股牛股的集中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现代的需求!上市功成,如鱼得水!调整充分,估值优势凸显!科技兴国!展鹏科技【603488】以科技驱动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电梯厂家设计、开发、生产国内最先进、性价比最高的电梯配套产品。募集资金净额3.6亿元建设周期一年。公司计划上市后三年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的业务发展目标。在16年2.8亿的基础上增长150%!(毛利率42.88%净利率25.75%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净资产大幅提升按Q1计算每股3.73元,市净率3倍多,负债率降低!【旧貌换新颜】真正的新周期发展!电梯现代建筑的必需。对既有住宅电梯增设、改造符合条件给予响应的【财政补贴】。国内本世纪初安装的电梯进入(安防年限15年)更新换代周期循环!【持续发展】(05年13.5万台—15年76.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8%)成长+增长+低估值=走牛之股必然条件!拭...
不愧为猪专家
所谓的书呆子就是这个样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机构没有筹码,先发个利空,信了就上当了。
证券公司出土了猪的周期,能怪股市变成投机取巧大小非暴富场所。
猪肉如果 不能用来吃,就用来日吧
通胀来了,因为最近三个月疯狂印钞
通胀来了,因为最近三个月疯狂印钞
股市的钱给大小非疯狂套现跑了,地方国企不改革靠收税是无法支持经济发展的,没有钱发展实体搞经济建设,经济不出问题才怪,物价上涨通胀迟早会到了。
早在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后一开始股市的方针定位是:“为国企3年脱困扭亏服务”,大批国企股捆绑着亏损股一起上市。目的就是为了给效益极端困难的国营企业解困之原因,现今才成今日之壳的原因,对此应该出台鼓励政策支持重组或借壳,以解决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减少中小投资者为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如此既减少社会压力,又解决就业问题。国企重组或借壳是解决我国股市因长期历史遗留下的特殊性问题的根本方法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失灵的存栏,难飞的猪价!——对猪价和通胀的分析展望
  摘要:
  近期猪价回升,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猪价上涨能否持续?对通胀究竟会有多大影响?去年8月我们也发布过一篇专题报告研究猪价,时隔一年,研究逻辑并没有太大变化,本报告重点更新一下我们对最新市场变化的理解。
  传统的猪周期是什么样的?猪周期一般包含跨年度的大周期和季节性的小周期。在大周期下,养殖户根据猪价信号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决定存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从决策到产出存在时滞,猪价和存栏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小周期主要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在一年之内呈季节性波动。例如春节期间由于需求旺盛,价格相对较高,节后需求降低,价格大幅回落;夏秋季节由于供给减少,猪肉价格环比会有回升。
  本轮猪周期:存栏量失灵了!在本轮猪周期中,存栏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失灵了。从15年3月至今,猪价先大涨后大跌,而存栏量一直在下降。存栏量持续下降的一个原因是:在前一波猪周期中,养殖户亏得太惨,部分永久性地退出了市场。猪价在2011年开启大跌,猪粮比价从8.5滑落至14年4月的4.7的最低点,养殖户仅亏损状态就超过2年,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有的甚至因为负债累累,永久退出市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环保门槛提高,养殖户被动去产能。15年起,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相继开始严格执行,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且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环保政策的限制导致即使在猪价上涨、利润提升的情况下,生猪的供给也提高不上来。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存栏下降、看似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猪价为何从去年又开始大跌了?我们需要介绍下养猪行业内部的结构变化。
  存栏下降,供给未必减少!实际上从其它指标来看,猪肉的供给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是在改善的:第一,猪肉产量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就在不断回升,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同比达到0.8%,重回正增长;第二,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增速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今年上半年同比均实现了正增长,分别为0.7%和4.2%.所以猪肉供给增加是这一年来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母猪、生猪存栏量均下降,供给为何还能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养猪的效率提高了!由于规模化养殖的改革力度加大、环保政策的收紧,近两年养猪模式从散养向规模化的转变速度在加快。而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技术和效率都要远高于散养户,导致规模化程度提高后,生产同样多的生猪需要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减少了,生猪均重提高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就表现出母猪、生猪存栏量下降,而猪肉的供给却在增加。
  猪价难飞,通胀无忧!关于未来猪价走势,我们认为短期主要是季节性主导的小反弹,年内猪价大涨的概率非常低。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近期猪肉虽有涨价,但涨幅要弱于季节性规律的水平;第二,规模化养殖占比、整体养殖效率仍在提升,根据我们的测算,母猪存栏下降带来的产出缺口是可以被规模化养猪企业补上的;第三,环保政策仍会有一定冲击,但幅度将小于去年;第四,猪肉消费需求平稳,对价格影响相对有限。为了测算猪价对CPI的潜在影响,我们假设了乐观、中性和悲观三种情景。结果发现,即使是在乐观情景假设下,CPI同比也仅是在春节前后会达到2.2%左右的最高点,绝大部分时间仍低于2%。如果没有其它极端天气等突发因素影响,单纯的猪价难以推动CPI大幅走高。此外,尽管近期商品涨价导致PPI环比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去年基数较高,所以年内通胀并不会成为太大的忧虑。
  正文:
  最近两年猪价走势与以往的猪周期完全不同,令人捉摸不透,因此也备受关注。在持续下跌长达一年之久后,近期猪价开始回升,考虑到生猪、母猪存栏量都处于历史低位,市场对通胀风险的担忧迅速升温。猪价的上涨能否持续、幅度会有多大?对通胀究竟会有多大影响?
  其实比较巧的是,去年同样是在8月份,大家对猪价争议也很激烈,我们当时也发布了一篇专题报告,后来猪价的走势和我们的预测也基本一致。时隔一年,我们对猪价走势的研究逻辑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本报告重点更新一下我们对最新市场变化的理解。在介绍观点之前,还是先科普一下“猪周期”的概念、以及本轮猪周期的“诡异”之处.
  1、传统的猪周期是什么样的?
  猪周期一般包含跨年度的大周期和季节性的小周期。在大周期下,养殖户根据猪价信号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决定存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从决策到产出存在时滞,猪价和存栏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首先,养殖户从观察猪价上行到进行补栏,往往需要1-2个月时间,而且通常养殖户会优先补栏仔猪,待价格上行趋势确认后才会补栏母猪、扩大产能;其次,从补栏育肥到生猪出栏,需要短则约半年(直接补栏仔猪)、长则12-14个月(补栏能繁母猪),因此供给到位会有时滞;随后,生猪出栏量越来越高,猪价涨幅越来越小,当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猪价逐渐回落,价格信号再传导回供给端;最后,养殖户调整产能和消化存栏,供给收缩推升价格,再次进入新一轮周期。
  小周期主要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在一年之内呈季节性波动。首先,春节期间由于需求旺盛,价格相对较高。春节过后需求降低,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入夏秋季节,居民对猪肉消费需求较低,但生猪出栏量也相对较少(主因是冬季仔猪存活率降低,6个月后的出栏量下降),再加上养殖户会补栏备战冬季行情,猪肉价格环比反而回升。进入冬季以后,由于生猪出栏供给增加,价格会小幅回落,但春节期间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生猪存栏量在一年之内也呈现季节性波动,春节前后由于出栏量增加,存栏大幅下降,之后开始回升。
  我们以10-14年这一波猪价和存栏量的变化为例,来说明传统猪周期的特点。08年之后,猪价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大幅下跌,养殖户去产能导致生猪和母猪存栏量均处于历史低位,再加上货币高增推升需求,猪价在2010年7月开始企稳回升。价格上行趋势得到确认后,养殖户开始扩大产能,9月份生猪和母猪存栏量均开始回升。但由于供给增加存在时滞,这一波猪价的大“牛”市一直持续到11年底。
  利润增加、政策扶持导致产能和供给大量增加。猪价的过快上涨推升了总体通胀水平,2011年CPI中猪价同比增速最高飙升至57%。为了遏制猪价对通胀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在11年7月发布《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对养殖户给予每头能繁母猪100元补贴。再加上养猪利润高企,养殖户扩产积极性大幅提高,能繁母猪存栏量从不足4600万头的低点一路飙升至13年初的接近5100万头。
  供给激增又导致猪价回落。政策补贴和高利润导致生猪供给激增,猪价从11年下半年开始见顶回落,从32元/千克下滑至12年8月的不足25元/千克,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基本都在低位震荡。猪价的大幅回落也降低了养殖户的利润,猪粮比价从8.5的高点降至14年初的6以下,养殖仔猪毛利率从12%降至亏损状态。这种亏损状态基本上持续了近三年之久,养殖户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生猪和母猪存栏均大幅下滑。
  事实上,我们这里介绍的是一波大的猪周期,如果细分的话,还可以将大周期分成若干个小周期,但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因素基本都是类似的,属于传统的猪周期波动。
  2、本轮猪周期:存栏量失灵了!
  在本轮猪周期中,以往的规律不再成立,最明显的一点是存栏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失灵了!从15年3月起,猪肉价格开始触底反弹,从23.5元/千克的低点大幅上行至高点时的32.5元/千克,养猪利润率也飙升至历年最高点。但是高企的利润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带来存栏量的上升,母猪存栏罕见地从5000多万头的高点一路下行至当前的3600万头,减少了近30%;生猪存栏量也从4.7亿头的高点大幅下降至当前的3.5亿头,即在利润攀升的情况下养殖户却在长时间、大规模地去“库存”、去产能!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母猪、生猪存栏都大降的情况下,16年下半年以来,猪价竟然连续下跌了长达一年之久。也就是说无论猪价是涨还是跌,存栏量都在下降,以往的猪周期规律彻底失灵了!
  关于本轮猪周期为何失灵、存栏量为何一直下降,我们去年的报告里已经有过详细介绍,这里再简单解释下。一个原因是:在前一波猪周期中,养殖户亏得太惨,部分永久性地退出了市场。猪价在2011年见顶后开启大跌,养猪利润率不断降低,全国猪粮比价从8.5滑落至14年4月的4.7的最低点,每头自繁自养生猪的利润从接近700元下降至每头亏损超过300元,且仅亏损状态就超过了2年时间。连年的亏损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甚至因为负债累累,永久性地退出市场,造成存栏量下降。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环保门槛提高,养殖户被动去产能。15年起,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相继开始执行,“水十条”中明确提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且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环保政策的限制导致即使在猪价上涨、利润提升的情况下,生猪的供给也提高不上来,而且环保的影响在今年年底前仍会持续。
  但问题是,这两个理由只能解释生猪和母猪存栏量为何一直下降,却不能解释为何存栏量一直下降、看似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猪价为何从去年起又开始大跌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介绍下养猪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
  3、存栏下降,供给未必减少!
  生猪和母猪存栏量是衡量养猪行业供给端库存和产能的重要指标,在以往的猪周期中,存栏量的上升代表供给的增加,存栏量下降代表供给的减少。但最近两年行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得存栏量指标衡量供给的效率大打折扣。
  我们不妨先来看两组数据,第一,生猪存栏、出栏其实都是中间环节,最终对消费者供给的是猪肉。所以从历史情况来看,猪肉产量增速和猪价走势有着更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而猪肉产量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就在不断回升,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同比达到0.8%,重回正增长。第二,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增速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今年上半年同比均实现了正增长,分别为0.7%和4.2%.这两组数据均表明,猪肉的供给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是在改善的,且今年上半年重回增长区间,是这一年来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母猪、生猪存栏量均下降,供给为何还能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养猪的效率提高了!由于规模化养殖的改革力度加大、环保政策的收紧,近两年养猪模式从散养向规模化的转变速度在加快。最近几年,受农民工收入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年出栏数低于50头的散户一直在减少。国家推进规模化养殖的政策力度也在加快,根据农业部的数据,规模化养猪场(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生猪出栏数占比在2015年达到了44%,《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年)》中提出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2%。《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建议》也明确提出,南方水网地区2020 年前500 头以上出栏规模的养猪场要达到70%。而最近两年环保政策的收紧,进一步加速了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进度,因为环保条件不达标的主要是中小型养猪场、散养户,受到环保政策冲击而退出市场的更多。
  与此同时,仔细看看上市公司的数据就会发现,养猪上市公司、大型养猪场从去年起就在迅速扩大产能,例如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比增加129%,正邦科技增加122%,温氏股份增加24%,雏鹰农牧增加23%,市场集中度在明显提高。
  而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技术和效率都要远高于散养户,所以整个养猪业的效率在迅速提高。例如先进的大型养猪场的PSY指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可以高达24头,而行业平均的PSY指标也就只有16-17头,所以规模化程度提高后,生产同样多的生猪需要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减少了。再比如规模化养猪场的生猪均重普遍高于散养户,而且近两年生猪均重提高速度加快,例如年时温氏股份生猪均重是110公斤左右,但到2016年上升到了115公斤。均重的提高可以缓冲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量的减少,增加猪肉的供给。
  正是因为养猪行业内部的这种结构性变化,才导致生猪、母猪存栏量都难以全面的反映供给的变化。不过存栏量的失效也是暂时的,待养猪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结束后(预计在2018年),存栏量可以再度反映猪周期的供给情况。
  4、猪价难飞,通胀无忧!
  关于未来的猪价走势,我们认为短期主要是季节性主导的小反弹,年内猪价大涨的概率非常低,要突破去年的高点难度非常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近期猪肉虽然有涨价,但涨价幅度要弱于季节性规律的水平。7月下旬以来,猪价开始回升,农业部统计的猪肉批发价从19.7元/公斤上升至20元/公斤以上。但从猪价变化的小周期来看,历年的三季度猪价通常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所以这种因素是季节性的。再加上今年年初是暖冬天气,仔猪存活率预计要高于往年,所以预计三季度猪价上行幅度可能会弱于往年。从高频数据来看,即使猪价按照8月以来的速度直线回升,环比涨幅也仅3%,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
  第二,规模化养殖占比、整体养殖效率仍在提升,猪肉供给依然有保证。当前猪粮比价仍在7.7左右,高于6.0的利润平衡点,养猪利润还处于中等水平。从每头养殖利润来看,每头自繁自养生猪的利润仍有190元,仅仅是外购仔猪养殖出现了小幅亏损。但需要注意的是,规模化养殖企业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要更强,而且在这两年行业内部巨变的背景下,布局未来、抢占市场份额成为大型养殖企业的首要目标,这也是今年以来尽管猪价持续下跌、但上市养殖企业仍在大幅扩产能的主要原因。尽管利润下降会降低小型养殖户的积极性,但规模化养殖扩张的产能会逐步释放,而且养殖效率也更有优势,猪肉供给依然会有保证。
  关于规模化养殖能否弥补中小养殖户退出造成的供给缺口,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数据有限,仅供参考),我国超大型养猪场的生猪出栏量大概占全国的10%左右,而它们的PSY指数大概比中小型养殖场高30%,今年上半年我国平均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4%,假如这4%的下降全部来自中小型养猪场,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超大型养猪场需要增加35%的产能才能弥补产出缺口。而如果考虑到大型养猪场出栏均重高、出肉率高等特点,需要的产能增加量要小得多。而根据海通农业组的测算,主要上市养猪企业2017年的产能或增加36%,2018年增速甚至接近50%.所以母猪存栏下降带来的产出缺口是可以被规模化养猪企业补上的。
  第三,环保政策仍然会有一定冲击,但幅度将小于去年。2016年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比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根据规划,2017年底前全国范围内将完成“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工作,而今年冲击比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山东、河南等省份。根据农业部的测算,2016年环保政策减少生猪供应约3600万头,预计今年减少约2000万头,幅度小于去年。且上半年猪价连续下跌,也从侧面证明了,规模化养殖企业供给增加可以弥补环保压力带来的缺口,所以今年环保政策对猪价的影响或小于去年。
  第四,猪肉消费需求平稳,对价格影响相对有限。我国猪肉消费在肉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016年猪肉消费量是鸡肉消费量的4.3倍,是牛肉消费量的7倍。再加上人们饮食偏好短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牛肉和鸡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由于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弹性较低,猪价走势主要受到供给端因素的影响。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猪肉产量与价格之间高度负相关,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最后,为了测算猪价走势对CPI的潜在影响,我们假设三种情景:在乐观情景下,我们假设受产能去化影响,猪价在下半年内达到去年的最高点,18年按照季节性规律波动;在中性情景下,假设猪价走势正常化,接下来按照季节性规律波动,也就是三季度会有小幅反弹,但四季度回落;在悲观情景下,假设随着去年以来规模化养殖场投资产能的不断释放,猪价延续下行趋势,直到明年年中跌至14年的最低点见底。
  测算结果发现,即使是在乐观情景假设下,CPI同比也仅是在春节前后会达到2.2%左右的最高点,绝大部分时间仍低于2%,中性情景、悲观情景假设下的CPI同比均难以逾越2%这条线。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中性情景是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总结来看,如果没有其它极端天气等突发因素影响,单纯的猪价难以推动CPI大幅走高。此外,尽管近期商品涨价导致PPI环比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去年基数较高,所以年内通胀并不会成为太大的忧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价上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