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一个安乐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到底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中方利润仅占票房百分之一&批片生意不再一本万利
日07:50&&来源:
原标题:一本万利的“批片”生意难做了
  《生化危机:终章》内地票房意外飘红。
  内地上映6天狂收票房近8亿元,进口批片《生化危机:终章》意外成为近期影市的又一爆款。就在不少人羡慕影片背后协助发行方大赚特赚时,却有业内人士声称,该片给这家中国公司带来的实际收益可能只有区区几百万元。利润之薄,将曾经暴利的“批片”再度推到聚光灯下。
  尽管这些年已经换了好几拨玩家,但参与购买进口批片的国内公司依然众多,竞争也更激烈。而如今出售批片的外国版权方也升级了游戏规则,从单一的卖版权,到效仿进口分账片,要求参与票房分成。批片的生意,内地公司越来越难做了。
  发行内幕
  中方利润仅占票房百分之一
  内地进口片分为分账片、批片,相比作为“好莱坞超级大片”同义词的分账片,批片在局外人眼里依然神秘。批片正式名称为“买断片”,代指那些由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从国外片商处买断放映版权的影片。由于早期价格低廉,前往购片的机构大多以十几部或几十部的规模打包“批发”,故而得此名。
  进口分账大片有望与海外同步上映,相比之下,批片登陆内地的时间一般要比海外晚好一阵子。《生化危机:终章》便足足比北美地区迟上映了一个月。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它后来居上,与北美持续走低的票房趋势不同,该片不仅头3天在内地狂揽6.7亿元票房,而且连续数天位居内地单日票房榜首。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其内地票房破10亿元“几无悬念”。
  《生化危机:终章》票房飘红,让不少人一夜之间看到了批片的“春天”。有业内人士还为此列出赚钱公式:扣除几百万美元的版权买断费,以及在内地花销的两三千万元宣发费,当最终票房冲破10亿元,其背后的中国引进方无疑赚了个盆满钵溢。然而,现实并没有如此美好,中国相关发行方最终可能只分得数百万元利润,仅约占内地票房收益的百分之一。
  这部影片的中国协助推广方是一家名为“狮鼠影业”的公司,去年它还协助发行过周杰伦参演的进口批片《惊天魔盗团2》,该片最终取得6.35亿元的票房,打破了此前由《荒野猎人》创造的当年批片中国票房纪录。不过,这一次“狮鼠影业”只能拿到利润的小头。“我们拿的是几百万元的发行代理费。”狮鼠影业CEO邱杰透露,《生化危机:终章》不是分账片,也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买断片,海外出品公司还会参与影片票房分成。他还表示,如今内地影视公司已很难以“买断价”拿到批片了。
  竞争实情
  批片版权费曾两年暴涨15倍
  提及批片,绕不过去2010年上映的《敢死队》。北京创世星影业公司当年以50万美元版权费,从史泰龙手里购到这部影片,居然在内地拿下逾2亿元的超高票房。其高达数十倍的回报利润,让国内影视公司开始认真打量之前毫不起眼的批片。如果说《敢死队》是内地批片市场的分水岭,可谓恰如其分。
  经此一役,此前不屑于这块蛋糕的大公司博纳、乐视也杀将进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批片版权费飙升。业内人士估算,2011年批片的版权费增幅最低的都在一倍左右,超八成影片的买家是中国公司。待到2012年《敢死队2》再度杀回内地市场,尽管票房斩获超3亿元,比上一部增长过半,但中国公司为此付出的版权费已涨至800万美元,两年暴涨了15倍多,暴利已然不再。
  随着外方的收费激增,拥有进口片发行权的中影和华夏也提出批片要效仿分账片,执行保底分账,而之前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发行管理费。黄陇就是内地较早从事批片生意那拨人里的一分子,他透露,如今依然在批片行当里行走的公司,逾半数处于亏损状态,而早些年亏损比例仅占两成。事实上,当年做得风生水起的一些批片引进公司,早已淡出或被淘汰。
  2016年是批片表现惊艳的一年,数量达到创纪录的47部,日本片《你的名字。》更是创下不输分账片的数亿票房。不过,由于批片的档期往往不容易定下来,宣发营销也就无从筹划,依然是从业者的“梦魇”。“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不仅可蹭的热度全无,观众的口味可能也变化了。”一位从业者透露,有同行眼睁睁看着买回的“心头好”最终沦为院线“一日游”,“别眼红有人大赚特赚,其实从来没有人敢说自己总结出了稳赚不赔之道。”
  业内建议
  天价买批片不如中外合拍
  说起批片数量在2016年末急剧拉升,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认为,这更像是内地电影主管部门一手操办的实验之举,既为了提升因国产片表现不佳导致的市场不景气,也是考虑到中美签订的引进片协议行将到期。在他眼里,今后内地市场只会进一步放开,批片数量会更多。
  然而,即便走过了批片数量空前的2016年,“拿到配额太难”,依然是众多从业者的共识。历经数年群雄纷争,批片市场也在走向成熟。暴利已经不再,就连买断片和分账片的界限也在模糊。比如,内地公司从剧本创作阶段就会开始参与批片运作,而且,海外版权方也一改沿用多年的“一锤子买卖”模式,要求与国内片商分账。
  在邱杰看来,以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国内公司靠天价买批片终究不是办法,中外合作拍片才是中国电影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不过,好莱坞很少会在影片创作方面对中方资本做出让步,担心会影响其在全球的票房表现。前些年,内地娱乐集团DMG曾信誓旦旦把《钢铁侠3》打造成中美合拍大片,最终也还是沦为一部进口批片。
  在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看来,如今在美国各种电影活动中,几乎都能看到中国电影人的身影,但中国公司从中获得的实际收益并不多,很多只是停留在“新闻效应”层面。“好莱坞不会轻易把其核心机密、核心利益、核心竞争力转让给你,因为好莱坞电影是把全世界作为可以操控的市场,除了他们自己,旁人不过只是手段和棋子。”他认为,时至今日,好莱坞看重的只是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和资金,想要在内容生产层面展开合作,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记者 陈涛)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电影第一法”正式施行 你准备好了么
  《电影产业促进法》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电影产业促进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电影产业的规范和发展作出规定。
新闻媒体践行"2.19"讲话精神放了啥"大招"
  一年来,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新闻舆论工作做得更好。值此“2.19”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们特集纳媒体的一些优秀案例。中国几大电影公司投资现状,近5年电影投资回报率数据观察
文章分析了近5年的电影票房数据,盘点了中国几大电影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一部电影赚不赚钱,以及赚到多少钱,一目了然。文章数据引用上许多没有考究出现错误,这个还望大家知道,只做参考使用本文原发自:,作者:西雨牛仔 ,经由授权转载。一.宏观背景2001年,中国相继放开了民营电影投资、民营院线投资等限制,在随后的几年,中国电影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2001年-2014年,14年间,票房从9亿增长到300亿。从2004年到现在11年里,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张速度只有07年低于30%。2014年中国人均票房消费达到了23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中国电影市场从2004年开始高增长,至今已经11年,但似乎票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全球GDP的排名与全球票房的排名其实很像。电影票房与一个国家的人均经济实力的虽然不是非线型的关系,但也应该是正相关的。各国人均GDP与人均票房关系如果说之前的人均票房看起来中国还低的可怜的话,这张图上,相较于GDP,中国还算在合理范围。图中选取的这几个国家是目前全球票房排在前15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这当中大多数国家这个比值是在4~7之间,而对于多数国家似乎难以逾越7。至于韩国与阿根廷两个特例很突兀地“相约”达到了10.8是什么原因,暂时不得而知。如果用人均票房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持续了11年的快速增长似乎无可限量,但如果以GDP为参照,中国的增长空间有多大呢?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增长35%,人均收入名义增长10%,中国人均每万元GDP票房消费5.6元。如果依旧按照这个速度,2015年将会到达多数国家的峰值“7”,而在2017年,这个比例将会成为世界第一,与阿根廷、韩国两个“特例国”平起平坐。如果再继续下去就是奇迹了。无论中国以“7”为标准还是以“10.8”为目标,未来五年的电影市场增速都应该是逐渐趋于缓和,一直从目前的35%下降为10%左右。高增速变为低增速的过程往往会比较辛苦,因为高增速意味着高预期,预期一旦落空就会死得像《一步之遥》。二.国产电影票房前24名回报率统计一般来讲,一部电影的票房由发行商抽成7%-10%左右,院线抽成约47%-50%,电影投资方大致抽成40%-45%。每部电影的票房,院线与投资方的利益非配方式不一样,但是投资方的比例大多都在这个范围波动。为了计算方便,统一按照43%的抽成比例。其次,很多电影都是多个投资者的联合投资,而每部电影的每个投资者的参股比例的统计工作量比较繁重,因此下文表格中的“出品方”指的是主要投资人或者是我们关注的投资人。而表格的另一项“回报率”总体来说--受到参股比例的影响较小,不过,回报的绝对金额不能直接用票房分成与回报率计算。另外,以下表格的票房排名是按照内地票房排序,而有些国产电影的主要票房市场在国外,如2014年的华谊作品《狂怒》。海外票房会选取一些重要作品以以“+”的形式注明。2009年这一年,《建国大业》一举成为票房冠军,在那么多明星的跑龙套的情况下,成本只有3000万。这样模式的高额票房与回报率自然是不可复制的。而曾经在《十全九美》上获得惊艳回报率的王岳伦,在这年的作品《熊猫大侠》上刚刚回本,仅排在国片的第24名,褪去了光环。华谊兄弟:在08年推出《集结号》和《功夫之王》后,在09年显得比较沉寂,能拿出来的都是中小成本制作:《风声》和《游龙戏凤》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博纳影业:2009年是想要大干一番的,然而两部大制作影片《赤壁下》和《花木兰》都票房惨淡,只有《十月围城》尚可。而《窃听风云》、《非常完美》两部中小制作电影算是这一年博纳的亮点。小马奔腾与新画面:两家公司都是仅仅依靠一个导演做出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相比新画面依靠张艺谋的名气毫无技术含量地捞钱,小马奔腾与宁浩这个新人的合作则差点把小马奔腾从一家小公司一路做到上市。光线传媒:这是进入电影业的第三年,两部漂亮的小成本高回报的电影坚定了公司继续走下去的自信,那一年王长田对媒体说道“2010年将会是光线的丰收年。”2010年华谊兄弟:在2009年沉寂了一年的华谊兄弟在这一年迎来大爆发。《唐山大地震》与《狄仁杰通天帝国》两部过亿投入的大制作电影获得了很可观的回报率,一扫去年博纳大制作电影的惨败阴霾。而《非诚勿扰》也用了中成本电影获得了漂亮的成绩。博纳影业:上一年的大制作后,这一年迎来“小年”。这一年与上一年相同,博纳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参与中小成本电影的投资,唯一参与的一个中大制作电影《大兵小将》则依然失败,而博纳相信中国未来的电影市场会越来越大,大制作也不会停止。光线传媒:王长田在上一年的佳绩后撂下狠话,声称这一年将会是丰收年。然而,现实却打了他打脸。《精武风云》与《全城戒备》两部颇有野心的参股投资均惨遭失利,只有小成本的《花田喜事2010》漂亮成绩挽回了掩面。从09年的《家有喜事》、2010的《花田喜事》,小成本喜剧开始成为了光线的独门绝技。2011年由于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增加了40%,2010年增长了近70%,再加上当时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电影市场,以至于2011年的电影市场形成了一个混战局面。当年国片前24部电影分别是由20拨不同的投资者完成,集中度非常低,竞争异常激烈。这一年,张艺谋与新画面公司的最后一部作品---投资了6亿的《金陵十三钗》虽为票房冠军但依然惨败,而成本仅2000万的《失恋33天》获得3.6亿票房,回报率668%;跟风《画皮》的东方魔幻电影《白蛇传说》让投资方净亏一个亿,而同样跟风《画皮》的《画壁》却得到了106%的回报率。华谊兄弟:在2010年经历大片年之后,2011年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折戟。中型成本的《雪花秘扇》与《开心魔法》都遭遇惨败,不过当年唯一一部大制作《新少林寺》在内地和海外市场均获得佳绩,力挽颓势。博纳影业:继前年后,博纳又推出了2亿的大片《龙门飞甲》,9%的回报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亮点依然在于中小成本影片。《窃听风云2》延续了第一部的佳绩,《财神客栈》成为博纳的一个惊喜。光线传媒:2010年,王长田的“丰收年”被打脸之后,这一年又亏掉了《极速天使》,但这是当年唯一不赚钱的电影。《画壁》的大获全胜开启了光线“东方魔幻”的思路,而传统的《最强囍事》“闭眼赚钱”把光线小成本喜剧这把剑磨得更加锋利。小马奔腾:这一年小马终于靠宁浩以外的导演获得了漂亮的成绩。2012年在2011年的军阀混战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然而然地清场,2012年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了很多。而《泰囧》的12亿历史性票房,也是市场集中度提高的一个侧面。另外台湾影片《那些年》的成功,引起了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关注。华谊兄弟:上一年不太成功的经历让华谊在2012年憋足了一口气,用连续地高投入制作吹响进攻号角,《画皮2》与《十二生肖》的成功,《1942》《太极》《逆战》的略微失败,《杨家将》的惨败-----虽然综合起来算是成功了,但没想到那么多的大制作却被光线传媒抢了风头。博纳影业:《大魔术师》的中规中矩无法挽回《大上海》与《河东狮吼二》失利的颜面,剩下的几部文艺片也没有想过用他们赚什么钱。这几年的交锋下来,似乎只要华谊大片一发力,博纳大片就没戏光线传媒:《泰囧》的成功并非偶然,是09年-2011年三年低成本喜剧的积累。《泰囧》的5000万成本看似成本不小,但实际上有一半都用在了宣传发行上。一部代表作,让光线传媒成为了中国市场是不可忽视的角色。不过,《泰囧》的成功依然掩盖不了《铜雀台》的悲剧,好像光线参与的电影,制作成本一旦上亿就很难卖了,2010年的《精武风云》、《全城戒备》就是例子。除此之外,《四大名捕》实际上是上一年《画壁》开启的“东方魔幻”的题材延续,成为未来光线的一大重点。2013年2013年起,国片斗争不再是博纳、华谊两家巨头,光线的正式加入使市场形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不过仅仅就这一年来说,博纳的沉寂让市场变得好像只有华谊与光线的摔角。此外,《北京爱上西雅图》为代表的都市爱情片的成功,又成为了市场的新的风向标。华谊兄弟:最先开始的一部《西游降魔》的票房直逼《泰囧》,为华谊赢得开门红。随后的《私人定制》依靠冯小刚的名气最后再玩了一把,延续了上一年的强势。而作为引领了东方魔幻风潮的华谊在《西游降魔之后》再出《狄仁杰》系列,成绩也是不俗。而《等风来》与《控制》两部中成本电影却遭遇滑铁卢。光线传媒:当一些小片商想再复制《泰囧》的奇迹时,光线受到《那些年》的刺激,参与了《致青春》。也为2014的青春爱情电影埋下伏笔。这一年,光线的传统项目--《厨子戏子痞子》的低成本的谍战喜剧也再度刷出了恐怖的回报率。同时《赛尔号》的成功也让他们尝到了动画片市场的甜头。博纳影业: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的不成功让人都有些怀疑他的巨头地位。小马奔腾:小马给了宁浩平台,而宁浩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小马。但是《无人区》的欢庆却成为了宁浩与小马的最后的晚餐。由于分账的分歧,宁浩在2013与小马解约。2014年如果说是博纳消失的两年,那么2014就是博纳绝地反击的一年,也是华谊消失的一年。如果要总结2014年的国产电影市场,那就是博纳与光线传媒的双雄争霸。而票房冠军却是宁浩的《心花路放》,既不是光线也不是博纳。博纳影业:被消磨了两年存在感,博纳终于在2014年大爆发。传统题材上《窃听风云3》的收益率在意料之中,而《澳门风云》终于又找到了在传统项目上赚钱的感觉。《后会无期》应该是看到了《小时代》的粉丝电影的商业价值。而《智取威虎山》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感谢《一步之遥》的“自作孽”,如果当时遇到的姜文是《让子弹飞2》说不定《智取威虎山》都很难做到这个成绩了。光线传媒:面对博纳的大爆发,光线虽然在票房总量上差个两三亿,但光线的回报率确实有些惊人。即使是《我就是我》《怒放》这样血本无归的电影拉了后腿,也拖不下来它的总体收益率。《爸爸去哪》恶心了大家但是获得了超额收益,《分手大师》则是其低成本喜剧的传统菜肴,《匆匆那年》与《同桌的你》趁着大家还没腻继续消费青春。华谊兄弟:想到过华谊在连续爆发两年后会休息一年,却没想到票房最高的电影竟然仅仅排在了第18名。公司在2014的大制作《一个人的武林》亏得很惨,反倒是两部中小成本的都市爱情片获得了较好成绩。不过也不能说华谊在2014年毫无作为,投资的好莱坞作品《狂怒》在海外票房获得了11亿票房,虽然说回报率只算一般,但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恒业电影:是2013年、2014年涌现出来的新秀。两年内三部影片排进票房前24,且都有亮眼的成绩。未来值得期待。 三.三家公司历年的平均回报率平均回报率与综合回报率没有计算参股比例,不代表真实的回报率,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公司的眼光与运作能力。光线传媒的投资回报率非常惊人,其擅长小成本博高票房,以《泰囧》为代表作。但是,随着其体量的增长,如果一直做小成本电影,可能会导致资金利用率较低从而使得总的回报率降低。光线传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功的大制作。不过,光线传媒是靠综艺节目制作起家的,如果大制作电影的运作依然没有学会,光线传媒或许会反哺综艺节目。 四.历年成功失败的电影题材喜剧与都市爱情是这几年的常胜将军,而东方魔幻也有不俗的成绩,不过也有如《白蛇传说》般的惨败。相反,中国曾经的特色作品,历史与动作题材在这几年却失败得很彻底。五.结论光线传媒很有特点,嗅觉也很灵敏,这三年里非常成功,因此给予卖出评级。不管是经营上还是估值上,猪都应该趁肥杀。华谊兄弟在2014年沉寂一点,不太成功,但是不用担心,华谊在可以打得牌太多。只是太贵。博纳影业沉寂两年后,即使2014的绝地反击,我依然不太看好博纳。不过博纳在市场中独树一帜问题不大。如果,中国电影市场果不其然出现增速大幅下滑,大量投资人的预期落空后,那一轮淘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巨头。本文为作者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stream/62067/
扫一扫,快速分享到微信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帖
13:18:45 好文章。
年间,票房大卖的国产电影里,没有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科幻片的影子,武打片仅《叶问2》一部。喜剧片、都市片、青春爱情片主宰了票房。而大赔的片子里,也完全没有都市片、爱情片的影子,喜剧片也仅有一部。观众的观影习惯如此清晰。
15:14:04 分析的很好
15:17:34 去电影院的无非是情侣或带小孩看,这还用分析么。拍大片多半是情怀吧。
19:12:30 国产视效大片商业失败的问题在这里。
国产大片情节框架一定要傻才行。(只谈剧本方面,其他方面不谈)
视觉效果大片。一般就奥特曼打小怪兽。观众预期都是这样,为什么要打小怪兽搞这么复杂干嘛?
随便给个显而易见的,观众共识的原因,什么怪兽害死人毁灭地球什么的。然后超级英雄跟它打起来,观众就要看他们打起来的过程,什么理由随便啦,理由不要搞这么复杂啦。然后超级英雄受伤或者怪兽跑了或者小啰啰被打死。然后超级英雄升级,打大boss。打死。大boss结局收工。不要搞什么纠缠不清的剧情,关键观众要看怎么打架的。。。
你看好莱坞常规超级英雄大片是不是剧情都一样这么傻。。。
英雄,无极,赤壁,画皮。。。黄飞鸿之英雄有梦
什么大boss又好又坏,人妖恋什么的。。。黄飞鸿什么入黑帮了。。。搞这么复杂,搞这么纠结。。。
大框架就是那么傻。剧本主要是铺垫大boss如何强大,如何坏。。。
救世主如何自我救赎,如何炼就武艺,然后最终把大BOSS打败。。。
前面就是积蓄怒火值,到世界大战打得天花乱坠,发泄完,观众满意回家
智取威虎山,确实是如此一根筋的成功了。其实 让子弹飞 也类似,主线是直线打土豪的节奏。
本质上是否是,视效大片因为成本高,要回本需要更广大的受众群支持。广大的受众群又拉低了 整个剧情的认知水平,因为要为认知水平最矮的观众降低认知成本。
11:28:33 数据真实性有待确认!
12:09:28 没仔细看文吧....文章开头那么明确标注!
======================================
@张鱼man :数据真实性有待确认!
15:38:59 中国本土院线大片的机会在这里!
本人用十年时间搜集研究民间传说、口述史诗、史前神话、学界研究论文,终于完成了中国新神话系列小说《初世纪》的第一部书《神斧》,已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新年之际在”京东书城-影视小说“、当当网、北发图书网上市销售,各大新华书店年后同步上市!
《神斧》是一部场景巨大,故事情节与一般玄幻、神话、历险小说均不同,非常特别。
揭秘华夏万年封存的历史记忆,再现中土冰河神话的传说场景,中国第一部以史前传说天地混沌为背景的长篇神话历险传奇小说。
本书由以下嘉宾倾力推荐:
民族学与人类学专家、人类学博士——石茂明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郭守运
金牌总编辑、策划人——丹飞
作家、记者、探险家、摄影家——税晓洁
古风歌曲《花千骨》词作者千寻(吴峰)
80后网络作者华丽
详细介绍(含目录)/s/mMEyg5U3
同时,欢迎有意向拍类似《魔戒》的中国本土史前传奇大片的制片人、导演、投资人、编剧、长篇作者,加入”影视中国-新起点 “
本群欢迎所有与院线影视相关的人员加入,包括编辑、导演、制片人、投资人、长篇作者,旨在打造中国本土的影视大片、大场景电影。
16:44:12 你好,我是影视众筹平台-云筹,正在找优质的网络大电影、网络剧项目,专业网大众筹可以帮助解决项目的资金需求及推广需求!有相关项目的 请将项目计划书或方案资料发到我们邮箱 备注“云筹”,或登录云筹官网发布众筹 /,会有专人和您对接,也可以加我微信:hqb-2014。
16:10:17 有想做电影行业的投资人加我微信szbs10001诚信为本非诚勿扰。 世界最赚钱3大产业 1军火 2 电影 3 地产
作者:个人VIP会员
影视工业网编辑一枚。微信:
人气:3372944
作者的其它文章
扫一扫,即可添加影视工业网为微信好友.
还可添加微信账号:Ilove107cine QQ号
加我们为微信好友
今日热销产品
【京公网安备16号】中国影视公司在捞金岁月该如何估值和积聚价值
[摘要]抛开估值不谈,中国影视产业中的资本泡沫集中反映在三方面:首先影视业核心要素市场价格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透支和预支;其次,假IP被当作真IP定价;第三,艺人和导演成本被整容为利润。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微信号:yulezibenlun文/王冉
传统影视公司的估值方法全世界基本上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以PE(市盈率)和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基础;EV/Sale(市销率)是例外,不是常态。在考虑市盈率的时候,PE(市盈率)比PEG(市盈率增长比例)更具有参考价值。
如果不是A股的核准制度导致的供需失衡,A股中传统影视公司的估值水平应该同美国同类公司大致相当。即时考虑到中国影视行业在今天这个发展阶段的增长性优势,我认为在A股市场上25-35倍的前一年市盈率(假设每年30%的利润增长,相当于19-27倍的当年市盈率)对那些真正优质的影视公司来说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长期估值区间。 世界在发展,内容本身正在越来越频繁地成为线上线下的流量入口。那些有机会把内容做成流量入口并从中长期获利的影视公司在正常估值之外还可以有一些额外的“流口价值”。 这也是区分传统影视公司和新型影视公司的分野。看一家影视公司更传统还是更新型主要就是看它的收入来源是更多通过传统的票房、植入和版权获得,还是更多通过创造和实现“流口价值”而获得。
把头部内容的“流口价值”挖掘出来的路径至少到今天为止并不清晰,大家都还在各种实验和试错,用各种姿势摸着过河。目前来看最可能的方向是两个,一个是用头部内容转化出自己的付费会员;一个是用内容托出新生代艺人,再像经营网红一样把他们的粉丝经济做出来。
未来什么样的影视公司更容易被资本认为“有价值”并受到它们的追捧呢?第一,收入和利润的可预期性有价值。第二,主营业务收益占比高有价值。第三,拥有精准受众群有价值。第四,可以直接拉动网络付费观看和付费会员的内容有价值。第五,善于同时运营内容和网红粉丝经济有价值。第六,拥有VR内容制作能力有价值。 今天,几乎所有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影视公司都怀揣着“签100个新人”的宏伟计划,加起来估计已经有上千个新人要等着被签了。由于中国一线艺人近年来价码飙升太快,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意识到,那些大IP和网剧与其把钱花在大咖身上,不如花在制作上。随着一大批正在筹备的大IP影视作品决定直接启用全新人阵容,未来两三年内每年出道的小鲜肉和小美女们会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几乎所有一线影视公司都会组建主要面向90后甚至00后新生代艺人的经纪公司。这些新一代艺人经纪公司需要具有与以往经纪公司完全不同的视野和模式,它们必须要有极强的流量入口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说要把艺人当成网红那样去打造,通过搭建或借用电商、社交平台开辟全新的商业化路径。未来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网粉经济帮助艺人们开发他们综合的商业价值,让艺人们赚到只有通过与平台合作才能获得的增量价值,在围绕这些增量价值与艺人按比例分成的同时把那些属于平台的价值沉淀在平台上,而不是像传统经纪公司那样抠抠缩缩地去分艺人风吹露宿星夜兼程的物理劳动收益。 虽然今天即使是全世界最好的VR设备也还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今天的VR内容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今天的VR内容发行平台连轮廓初现都还说不上,但我毫不怀疑,这里正孕育着娱乐业的未来。对不同的人来说VR里蕴藏着不同的企图心--硬件公司在盘算如何借势VR布局内容生态,平台型影视公司想借机搭建起下一代视频平台,新的初创公司(无论是硬件还是内容)希望有机会以VR为支点撬动一场对既有产业格局的颠覆。当然,VR投资不可能永远都一路高歌,中间一定会出现潮涨潮落的起伏,事实上我认为这波VR投资热浪可能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无论资本看VR是什么样的眼神,任何一个对娱乐业有企图心的公司都需要用好奇心和勇敢来拥抱它。为什么说影视业的泡沫在变大?抛开估值不谈,今天中国影视产业中的资本泡沫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影视业核心要素的市场价格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透支和预支。以影视业最核心的要素演员为例,好莱坞一线明星的年收入大多在2000万-6000万之间,税后约为万美元,约合8500万-2.6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好莱坞男演员中收入最高的Robert Downey为7500万美元,排名第二的Dwayne Johnson收入为6000万美元,后面从第三名到第十名均在4600万美元和3200万美元之间。女演员中收入最高的Angelina Jolie为3000万美元,另有三人超过2000万美元,排名第十的仅有700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一线明星的收入基本可以达到在8000万-1.5亿人民币之间(最近有一线明星拍一部剧的片酬已经接近1亿,而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周期通常为80-100天左右),而且往往是税后。也就是说,中国一线明星与好莱坞一线明星的实际收入差平均下来也就是一倍左右的样子。问题是,好莱坞明星面对的是近400亿美元的全球电影市场,中国影星面对的是刚过400亿人民币的中国市场,中间差了一个汇率。因此相对而言,中国一线明星的价格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透支。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电影市场很快会超过美国,为什么中国一线明星的收入不可以比肩好莱坞大咖?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好莱坞大咖是全球的大咖,中国的大咖起码到目前为止还只是wuli的大咖。或许有一天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也会走向世界,但以今天中国影视剧的内容要想走向世界,各位可以粗略估算一下时间。就算不是透支,至少也是预支吧。今天,这种价值被透支和预支的现象正在从明星向包括导演和编剧在内的影视业其它要素蔓延。其次,假IP被当作真IP定价,好IP落到野蛮人手里。关于IP这件事有三点需要澄清。第一,不是所有貌似IP的都是IP。在我看来,只有那些可以年复一年地释放商业价值并且没有太明显的波峰波谷的才叫IP。所以,在沃特迪斯尼与和唐老鸭之间,米老鼠和唐老鸭是IP;在与和《爵迹》之间,郭敬明是IP。一部小说,如果充其量就能拍一个电影,还不知道能不能火,它就是个小说版权,不是真正的IP。只有你把它拍成电影了,并且这个电影还火了,并且几乎可以肯定能拍续集了,并且最好在两部电影之间还一直能刺激出与之相关的消费,这时它才从一部小说或电影版权转变为一个IP。第二,不是所有貌似可比的IP都同样值钱。两部小说,都有一千万读者,其IP价值可能会有天壤之别。现在的市场情况是,其中一部卖了个高价,后一部自然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卖同样的价钱,而且往往还真有人愿意付。第三,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开发出IP的潜在价值。IP开发和价值塑造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同样一个IP,落到不同人手里,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市场很快就会意识到,IP和影视圈一样,也是鱼龙混杂。即便真的好IP,如果它落在没有专业能力、不尊重行业规律的野蛮人手里,同样会香消玉殒。过去几年,资本在IP形成的过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客观上对IP形成有一定贡献,但也往往会因为短期商业诉求而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大闸蟹才长到三四两就以为可以捞出个蟹王。未来一两年,我估计因为嫁错人家或者商业早产而被白白浪费的所谓IP不会是一个两个。再次,艺人和导演成本被整容为利润,大家一起翻倍一起飞。一家影视公司正常的财务报表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影视作品产生的收入是收入,制作和发行影视作品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成本、费用是费用,之后才是利润。现在市场中的情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大牌艺人和大牌导演挣钱越来越多。目前一对一线明星夫妇的年收入会超过大多数影视公司的利润,两对一线明星的年收入之和基本上会超过市场中所有影视公司依靠主营业务收入所取得的年利润。一线明星夫妇同时中国的艺人和导演们也越来越有商业头脑,都希望能借助资本市场把自己的价值放大并提前兑现。所以最近华谊兄弟的说自己“最焦虑的是制作人都成了金融高手”。高手们的玩法是:明星和导演成立公司或者入股影视公司,把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远超过正常经纪公司分成比例)转变为公司的收入。这部分额外的收入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利润,利润在资本市场上又立即被市盈率倍数放大了很多倍卖给A股公司或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艺人卖掉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股份完成自我价值的放大和提前回收。对影视公司来说,本来的成本不仅不再是成本,而且变成了收入,这一进一出,亏的转为盈利,盈利的变成赚疯,财务按摩就是比足底舒服。对这些大牌艺人或者导演来说,付出了一两年的劳动拿回了六到十年的钱,虽然后面还会有一些绑定的义务,但那些都是未来,眼前的利益先装进兜再说。玩儿得更生猛的,甚至可以如法炮制同时和不止一家公司上床,也从不止一个地方拿到市盈率的倍数。把明星和导演的个人收入整容为公司利润,然后带你翻倍带你飞,这其实就是个移花接木的游戏,收入成本被严重错记。如果你是影视公司,分不清一个项目剧本好不好是水平和能力问题,分不清收入和成本那一定是故意的。如果我是资本市场,就算我对贵圈的花花世界啥都看不明白,分清一家影视公司的收入损益表中哪些本来应该进入“中段”成本部分的项目进了“头部”成了收入,给我点时间总是可以的吧。影视公司该如何估值?影视公司该如何估值?这是答案曾经清楚、但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的问题。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传统的影视公司。一家影视公司是否传统,不是看你拍的东西是否传统,而是看你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否传统。一家只拍网剧的公司,如果你的收入还是版权加植入,你的内容再90后,你还是一家传统影视公司。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针对传统影视公司的估值方法基本上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看PE(市盈率)和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看EV/Sale(市销率)是例外,不是常态。在美国上市的传媒娱乐类公司,从迪斯尼到时代华纳,从维亚康姆到狮门影业,基本都是14-19倍的前一年市盈率、13-17倍的当年市盈率、10-12倍的EV/前一年EBITDA以及9-11倍的EV/当年EBITDA。相比之下,中国A股上市的影视类公司的当年市盈率可以达到30-60倍,前一年市盈率更是高达离谱的50-90倍。这么巨大的估值差怎么解释?本质上说四个字:愿打愿挨。有人说中国A股市盈率高是因为A股上的公司比它们的美国同行更具成长性,因此应该用PEG(市盈率增长比例)来替代市盈率做估值标杆才更合理。这话乍一听有一定道理,但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那就是高增长性与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之间的平衡。当一家影视公司规模相对较小的时候,它的增长性固然可能远远高于那些规模大得多的老牌影视公司,但它收入和利润的可预期性也会远远落后于那些影视航母。这与很多互联网公司大相径庭--那些以产品为基础的互联网公司一旦市场和模式得到印证,每年的用户和收入增长往往具有很强的可预期性;而以项目为基础的影视公司却是一翻一瞪眼,今年一部戏火了或许可以为后年攒点资本但却跟明年没太大关系。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增长性和可预期性都很重要,因此一家增长率较低、但可预期性较强的公司同一家增长率较高、但可预期性较弱的公司比,正负相抵,很难说谁一定应该比谁享受更高的市盈率或者EV/EBITDA比率。因此,在考虑市盈率的时候,PE(市盈率)比PEG(市盈率增长比例)更具有参考意义。如果不是A股的核准制度导致的供需失衡,A股中传统影视公司的估值水平应该同美国同类公司大致相当。即时考虑到中国影视行业在今天这个发展阶段的增长性优势,我认为在A股市场上25-35倍的前一年市盈率(假设每年30%的利润增长,相当于19-27倍的当年市盈率)对那些真正优质的影视公司来说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长期估值区间。相应的,考虑到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流动性方面的巨大差异,非上市传统影视公司的估值区间比照上市公司估值区间还应该有一个流动性折扣,这个折扣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20-30%之间;如果按照今天A股“鲤鱼跃龙门”效应所产生的实际估值区间,流动性折扣应该至少打到40-60%。前面说的只是传统影视公司的估值。当然,世界在发展,内容本身正在越来越频繁地成为线上线下的流量入口。那些有机会把内容做成流量入口并从中长期获利的影视公司在正常估值之外或许还可以有一些额外的“流口价值”。 这也是区分传统影视公司和新型影视公司的分野。看一家影视公司更传统还是更新型主要就是看它的收入来源是更多通过传统的票房、植入和版权获得,还是更多通过创造和实现“流口价值”而获得。 测算“流口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的内容必须能产生不因电影下线、电视台播完、视频网站退出首页而间断或大幅衰减的常态流量;其次,你的内容要有一批核心受众和死忠粉儿并且始终对他们保持一定的黏性;第三,你要有把这批核心受众和死忠粉转化为某种形态的会员、与他们保持常态交互、并且从他们兜里多次掏钱的能力。把头部内容的“流口价值”挖掘出来的路径至少到今天为止并不清晰,大家都还在各种实验和试错,用各种姿势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来看最可能的方向是两个,一个是用头部内容转化出自己的付费会员;一个是用内容托出新生代艺人,再像经营网红一样把他们的粉丝经济做出来。这两件事后面还会提到。什么样的影视公司更容易获得资本的追捧?今天,A股市场的审美取向正在从简单的“利润+概念”演进为“业绩+故事”。同“利润”相比,“业绩”包含了更多的维度,譬如收入和EBITDA;同“概念”相比,“故事”需要更精细的讲述和更清晰的内在逻辑,不是抓住关键词随手往脑门上一贴就能蒙混过去的。那么,什么样的“业绩”和“故事”在未来会被资本认为“有价值”并受到他们的热烈追捧呢?第一,收入和利润的可预期性有价值。资本市场永远喜欢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什么东西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那就是真正有价值的、可拍续集的IP。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特别强调好的IP需要创造出尽可能没有波峰波谷的收益。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电影今天上映火了一把,但你对它能否拍续集、续集能否同样火以及在这部和续集之间能否持续产生收入都无法预期,那么它就不是个IP,而仅仅是一部火了的电影。第二,主营业务收益占比高有价值。影视公司可以生态化发展,但不能过于依赖投资收益,因为你毕竟不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生态化发展,意味着你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会发生变化,线下票房之于电影、电视台购剧收入之于电视剧、视频网站购剧收入之于网剧,占比都会越来越小,把过去的收入中心变为成本中心、这里播种别处收割会逐渐成为生态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但即使是这样的生态型企业,仍然会有一定的边界。钱可以从别处挣,但不能总是把别人挣的钱说成是自己挣的。如果我是资本,我选择投资一家影视公司,一定是因为我相信这家公司未来能成为娱乐业的航母,而不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是特别牛的娱乐产业投资基金的GP。第三,拥有精准受众群有价值。今天,已经几乎没有人怀疑内容可以成为流量入口,这也是为什么腾讯、阿里要大举进入娱乐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流量入口,流量大小是第一位的,但在流量相近的情况下,有精准受众群的比面向大众的更有价值。一个30亿票房的电影显然比一个3亿票房的电影更有机会形成有价值的流量入口;但同样是两个票房都是10亿的电影,如果一个观影人群是没有标签的普罗众生,一个是90后时尚人群,肯定后者更有精准导流的潜力。第四,可以直接拉动网络付费观看和付费会员的内容有价值。在我看来,过去一年中国传媒业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视频付费用户的崛起,这件事又直接导致了另一件事的发生,就是一家视频网站的购剧独播价格可以超过两颗星之和。这件事对中国内容产业和媒体生态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在付费观看渐成气候的大背景下,谁的内容对视频网站和互联网电视吸引付费用户有帮助,谁就会得到加倍、甚至是超出正常商业逻辑的奖励。第五,善于同时运营内容和网红粉丝经济有价值。今天的中国影视界正在进入一个改朝换代的时期,90后新生态迎来了在互联网时代接棒70后一线大咖的黄金期。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小鲜肉和小美女们已经让你目不暇接,那么你得赶紧适应,因为继光线第一个宣布之后,几乎所有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影视公司都怀揣着“签100个新人”的宏伟计划,加起来估计已经有上千个新人要等着被签了。由于中国一线艺人近年来价码飙升太快,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意识到,那些大IP电影和网剧与其把钱花在大咖身上,不如花在制作上。随着一大批正在筹备的大IP影视作品决定直接启用全新人阵容,未来两三年内每年出道的小鲜肉和小美女们会超过前三年的总和。中国和美国不同,没有法律要求影视公司不得参与经纪业务。因此可以预期,几乎所有一线影视公司都会组建主要面向90后甚至00后新生代艺人的经纪公司。这些新一代艺人经纪公司需要具有与以往经纪公司完全不同的视野和模式,它们必须要有极强的流量入口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说要把艺人当成网红那样去打造,通过搭建或借用电商、社交平台开辟全新的商业化路径。未来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网粉经济帮助艺人们开发他们综合的商业价值,让艺人们赚到只有通过与平台合作才能获得的增量价值,在围绕这些增量价值与艺人按比例分成的同时把那些属于平台的价值沉淀在平台上,而不是像传统经纪公司那样抠抠缩缩地去分艺人风吹露宿星夜兼程的物理劳动收益。第六,拥有VR内容制作能力有价值。我去年十一期间写那篇关于VR的长文《一个奥库拉思的未来》,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我当时已经意识到,VR将对包括娱乐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虽然今天即使是全世界最好的VR设备也还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今天的VR内容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今天的VR内容发行平台连轮廓初现都还说不上,但我毫不怀疑,这里正孕育着娱乐业的未来。对不同的人来说VR里蕴藏着不同的企图心--硬件公司在盘算如何借势VR布局内容生态,平台型影视公司想借机搭建起下一代视频平台,新的初创公司(无论是硬件还是内容)希望有机会以VR为支点撬动一场对既有产业格局的颠覆。当然,VR投资不可能永远都一路高歌,中间一定会出现潮涨潮落的起伏,事实上我认为这波VR投资热浪可能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无论资本看VR是什么样的眼神,任何一个对娱乐业有企图心的公司都需要用好奇心和勇敢来拥抱它。今天,中国的影视公司遇上了吸金捞金的花样年华,这是行业的幸运。但我们要记住,资本和阿尔法狗一样,同样是可以深度学习的,它会在各种错误和教训中逐步走向理性。因此,无论资本市场今天有多么癫狂,第一,别以为它永远会这样;第二,别让它砸坏你做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长期价值企业的理想。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aichuanle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娱乐最深度
最新娱乐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