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朋友想从无人机事植保无人机行业的,我这边

常锋天马无人机|常锋无人机“搅局”千亿级植保服务市场 - 无人机 - 至诚财经网
至诚-中国金融理财门户网站
常锋无人机“搅局”千亿级植保服务市场
  (原载于:钛媒体 无人机火爆深圳&双创周&,但它们还能&飞&多久?)
  连续两年成为&双创周&主会场,让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稳定了新的光鲜名片。本地媒体们异口同声地高呼:这是一座城市创新力的集中体现。具体从面到点而言,无人机研发制造的热潮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小硅谷&的&双创江湖&诨号,相关展位的铺陈数量就能一管窥豹:无人机取代山寨机,高科技替代制造业和外贸业,是深圳这座城在&双创&概念下逐渐展露出&腾笼换鸟&面孔的标志。
  有相关的数据显示,扎根于深圳的无人机企业占据了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当然这里面&大疆&对此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当你如果知道这里聚集了300多家无人机企业,大鳄之外还有无数的不知名小虾米,给一句深圳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无人机集散地的评价,听起来并不为过。
  你可能被交代过:人多的地方少凑热闹。比如,&十一黄金周&前猛然蹦出12城限购政策时候的楼市疯长,又比如,去年6月12日上证指数狂飙到5178.19点的中国股市,那些在节骨眼上冲进去的狂热分子,都光荣地扮演了接盘侠的角色。从2013年起,这场始于&大疆&一炮而红的无人机热,同样面临这样的疑问。
  无人机热到底是不是泡沫?
  无人机并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近年来由于技术门槛降低和行业资源以及监管开放,从原本的军工领域应用火速拓展到民用领域,这其中,资本热钱和民营企业的追捧不止起到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有国内FA公司统计过一份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这两年来全球无人机市场的投融资规模高达58689万美元,整个2015年的投融资规模就占到其中的70%&&嗯,刚过去的一年是疯狂的一年,你看看相映成趣的中国楼市和股市。
  6Q2全球无人机市场投融资规模表
  在这其中,国内的无人机企业投融资明显高于国外,但资本的喂给轮次大多数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
  全球无人机投融资比例及阶段
  凭记忆,这些年能够掰起手指头数出来的,不外乎:红杉投资了大疆、GGV投资了亿航、深圳雷柏科技投了零度、乐视体育投资了Lily无人机、人人战略投资了星图、顺丰和北极光投资了智航&&当然,这一切都拜如今市值已成&独角兽&的&大疆&在过去几年里井喷式爆发带来的吸睛和吸金效果所赐,妥妥地获得了资本和市场的双重认可&&
  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上面所举出的这些例子,都集中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这是&大疆&的起家和立身之本,包括最新发布的&御& Mavic Pro 便携式无人机,媒体和自媒体们暂时统一口径地用了一个词:颠覆,还有个&又&字。换句话说,这些无人机所满足的人群无非是不具名的航拍爱好者们。功能也相对单一:拍别人,或者拍自己。
  这样小众且垂直的航拍爱好者群体,动辄就说这是个几百亿的市场,你信不信?感性地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幸好,在消费级无人机之外,还有工业级无人机即是针对B端群体的划分,这个领域当中的需求更为细分:交通、安防、监测、救援&&当然,还有最近急剧升温并且硬性刚需的农业生产&&植保无人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在消费级无人机之下。毕竟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是有多大一块饼等着那些有实力的企业来分,往正能量上说,还是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国计民生问题,有丰功伟绩的那要记上一笔。
  这也是接下来想要续上的话题。
  植保无人机市场到底是多大一块肉饼?
  这道计算题似乎并不难做。
  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政策术语叫做&18亿亩红线&,也就是说,全国耕地总数目要至少保持在18亿亩以上。决不能因为城市化、及工业化过程而使耕地大量减少。现有的植保无人机光是进行农药喷洒服务,粗略的定价是在7~10元/亩之间,每亩地每年的喷洒频率在4~7次左右,简单的小学乘法就能大致算出来这里面大概藏着多少人民币。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化的计算方式,现实往往都相对比较骨感一点。拿普华永道的一份分析报告来说,预计到 2020 年,整个无人机产业的估值将从 20 亿美元飙升至 1270 亿美元,其中农业所占份额为 324 亿美元。假设中国有十亿亩耕地都用无人机喷洒,每亩花费 100 元,这便是个千亿市场。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登记在册、无人机产业链的企业有 6000 多家,其中从事农业的无人机企业有 300 家。乐观估计,等到 2020 年无人机便会成为中国植保的主力器械。
  这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儿,而是已经成为发生的事实&&有无人机企业早就通过这种方式开始赚白花花的银子了。
  10月10日,最早在植保无人机领域发力的广州极飞科技发布最新一款 P20 植保无人机、农业无人机飞控,并宣布推出植保无人机销售和租赁业务。一年半以前,他们就发布了第一代 P20 植保无人机,同时开始组建植保服务队,直接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
  以消费级无人机打下江山的&大疆&,也在去年11月底大疆MG-1植保无人机,采取的是经销加盟的方式,不卖服务不租飞机,只卖给有需要的农户或者提供植保无人机农业服务的飞手团队。
  当然,针对B端的工业级无人机,价格也不会便宜,一台&大疆& MG-1植保无人机的定价在5之间,刚刚发布的极飞P20 植保无人机更是在100000左右。在极飞和大疆之外,垂涎这块实打实肉饼的无人机企业不在少数,天翔航空、高科新农、北方天途、无锡汉和、安阳全丰、珠海羽人都不约而同磨刀霍霍。一项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 年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 2324 架,总作业面积 1152.8 万亩次,预计 2016 年植保无人机的数量将突破 8000 架。
  但,在以高精尖技术为上阵杀敌主要武器的无人机领域,要想轻松啃下现实里的硬骨头,还不能只凭借表面上理想状态下的数字计算,还要依赖过硬技术发射出来的真枪实弹。
  提高效率和降低故障率以及稳定操控几座大山,始终横亘在面前。
  到底还有什么是亟须突破和解决的瓶颈?
  我的朋友华记是一个苦逼的科技媒体小记,他之前报道植保无人机时,曾采访过华南农业大学的兰玉彬教授,这人很牛逼,毕业于美国德州 A&M 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曾在美国农业部担任高级研究员,多年从事农业航空技术的研究。所以,说出来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就对华记说:
  &如果以 7 天为作业周期、每天 300 亩来计算, 一架无人机的辐射范围也就 2100 亩,中国有 18 亿亩耕地,对植保的需要量巨大。别说今年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有 5000 架,就算有一万架也是远远不够。&
  完了,上面的相关统计预计2016年植保无人机的数量才刚刚突破8000架,那不是离远远不够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还是拿&大疆&和极飞据两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像大疆MG-1 这样的植保无人机,在执行喷洒农药的任务时,一次可携带 10 升农药,飞行时间约 10 分钟,可以喷洒 10 亩田地;
  再比如,去年4月发布的极飞第一代 P20 植保无人机,已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能够飞行约30分钟,可以喷洒20亩田地。
  所以,在能够查询搜索到的植保无人机作业报道中,你会发现两个共同的特点:多人多机作业,并且需要携带多块电池随时保持更换,电池的损耗程度也因此颇为惊人,基本每100小时就能报废一块。
  效率当然比人工喷洒提高了,效果也优于拖拉机喷洒可能造成的20%左右压苗现象,但瓶颈的技术节点也凸显出来了。
  无法大载重,难以长续航,恐怕是所有电力驱动的无人机永远无法回避的短板。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只用作航拍功能使用这两点尚且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以内,但对于植保无人机这种工业级无人机的作业和功用而言,除了在数量上尝试多人多机多电池来保证效率之外,还会不会有其他更优选的技术处理手段?
  知乎上有个问答帖,问题描述是:现在的航拍飞行器为什么不用燃油动力系统?所给出的最佳答案简单总结下就是两点:
  1、 燃油驱动的飞控系统没有电力驱动的飞控系统操作精确;
  2、 燃油发动机的抖动,会造成航拍飞行器的体验不佳。
  但这是针对航拍功用的消费级无人机而言,如果真使用燃油驱动来替代电力驱动应用在工业及无人机尤其是植保无人机上,会不会帮助突破这个技术瓶颈?
  这个问题目前还不好回答,不过还真有团队在深圳&双创周&上展示了他们的燃油驱动型植保无人机。并且,这台诞生于去年8月的燃油驱动&天马&多旋翼无人机,已经在新疆农药喷洒作业超过2万公顷。
  由深圳常锋科技研发出来的这台&天马&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50KG,有效载重70KG,续航时间相比于一般电力驱动的无人机,居然能达到2.5小时。这是一个出自哈工大实验室里的创业团队历时18个月研发出来的产物,仍然直面上述的两个问题,如他们负责人赵自超所说,这套&天马&无人机重新设计研发了一套燃油发动机专用的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电启动单元和发动机电子调速单元,以实现发动机的自主启动和调速,极大改善了无人机的飞行性能,除了解决飞行器稳定性的问题&&最重要是震动的情况下,就是在解决机身震动的情况下的性能,还不断地在材料使用上将整个飞机机身进行优化。
  按照他的说法,因为燃油驱动的更大功率能够解决了大载重和长续航的无人机短板:&现在到达了这种产物出现的节点了,那就由我们去把这东西完整了。那刚开始没有光的时候大家都在寻找光,寻找了大半年,慢慢地有了光。我们就是想办法解决这种无人机小载重、续航短的问题。&基于此,常峰无人机单天作业面积达到1500亩,极限可以达到3000亩,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为植保服务商节省了成本。
  当然,这一切说法都是建立在常锋植保无人机与新疆的合作方顺利完成了2万公顷农药喷洒作业的基础上,接下来,西北之外,赵自超和他的团队把目光瞄准了东北和中原地区。
  非行内人或者技术外行或许听上去有些天方夜谭,但如果你发现日本雅虎前一周刚发布的一条新闻,也许会感觉燃油驱动的植保无人机并不是现实里不存在的东西:日本雅马哈发动机公司下个月将要上市的农业无人机Fazar R ,也配备了一个燃油喷射发动机,功率输出可以达到 20.6kW,它在空中每次最多可携带32升药剂,向接近4公顷农田喷洒农药。
  当然,即便是在日本这样一个植保无人机应用20多年、年更新量超过3000架的国家,它的售价也并不便宜:1342.4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7.11万元)。
  但好在,当面临技术节点的突破瓶颈时,在深圳这里,起码也没有失去想象力。
客户投诉:
市场商务:
广告合作:QQ:
意见反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8:00
公司地址:厦门软件园二期观日路26#404-1有没有朋友想从无人机事植保行业的,我这边_百度知道
有没有朋友想从无人机事植保行业的,我这边
我有更好的答案
1、这个要先在你周围的朋友里找2、联系一下大学的社团3、再到网上找一些网友4、一般一二线城市都会有无人机的培训学校5、再去大疆或小米的无人机社区看看6、关注一项技术,不只是实物,与之配套的环境也很重要
采纳率:9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_凤凰科技
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雷锋网注:本文作者冯玉坤,常锋无人机CMO,专注行业无人
原标题: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当前植保无人机服务不赚钱是大多数植保服务运营商的常态,纵观整个农业种植的过程,从播种到收割,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整个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大量大型农业服务公司去为农业大户播种、施肥、收割等规模化运营。
我国农业的播种、收割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像黑龙江、新疆等地更是引进国外的农业器械,但为何在农业种植机械化最高的播种、收割阶段没有大量发展起来像植保无人机这样的专门的服务运营公司?
难道是没有人去这么做,或是做了没成功,还是只有植保无人机可以这么做?
植保无人机植保运营模式走入歧途
当前,植保无人机植保运营的主体主要有三种:厂家自营、植保公司、植保队。目前能实现盈利的和最有可能赚钱的就是植保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先看这三种主体的性质。
首先,来说厂家自营。植保无人机制造厂家去做植保服务的首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去抓数据和对其植保机性能的测试,最终目的是把自己的植保无人机销售出去。
数据是植保无人机制造厂家的关键,有了数据的支撑它才会有良好的售后作业服务指导,才能使其产品在市场站稳脚跟,厂商对掌握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植保方案最为迫切,同时这些方案的掌握也是对其产品技术功能迭代的有力支撑。
其次,专业植保服务公司。植保服务公司通过购买植保生产厂家的植保机去做植保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赚钱,在他们眼里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植保就是耍流氓。
然而,残酷的现实把植保服务公司从赚大钱的梦里打醒了,忙活了一年发现不赚钱,更可能是赔钱,最终是给电池企业打工了。
专业植保服务公司不赚钱的主要原因有二:
(1)作业成本高。由于受电池的限制,植保无人机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备大量电池,来使得能让其正常作业,再加上电池的寿命在植保恶劣的环境下普遍不长,这使得植保服务商在电池的投入上就占了大头。其次,在加上当前市面上的植保无人机都不是很成熟,炸机成本高,使得最终每亩地均摊成本较高。
(2)植保服务受季节性影响大。由于气候的因素,我国的植保做业呈现出季节性,这就使得以公司模式运营的植保服务公司的服务没有可持续性,作业季的时候赚到钱了,可作业季结束后赚到的钱又给飞手发工资了,到头来一年白忙活。
最后,再来看植保队。植保队一般是有个体购买1~3架植保机临时组建一个植保队来做植保服务。相比于植保服务商来说,其运营成本低,几乎没有管理成本,季节适应能力强。
相比于植保服务商的游击战,植保队打的是阵地战,其服务好本地植保市场就有很不错的利润,而且容易形成好的口碑,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其赚钱的理念很简单,即:比打工强点,作业季结束了再干点别的事。植保队跟植保商相比其最根本是没有管理等额外经营成本的压力,其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因此,想走盈利模式单一的植保服务商道路前景不明,发展活力比植保队要差,但当前的现状却是植保服务商占大多数。
植保无人机载重走入歧途
由于植保无人机厂商在北方市场的竞争激烈,北方农田相比于南方更加平坦广阔,是各个无人机厂商的必争之地。
面对广阔的农田,无人机的载重和续航时间貌似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逐渐的一些无人机厂家开始开发更大载重的无人机,市场便出现了15KG、20KG、30KG、40KG等不同载重的无人机。
可我们不得不面对三个事实,这三个事实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单纯的提高载重真的就能有市场?能击败对手?杀出一片天?这三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
(1)在我国的18亿亩耕地里无人机最好作业的中优高等耕地只占了33.1%,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新疆、河北、河南等北方省份。
(2)面对中优高耕地作物的植保,无人机的竞争对手不是人而是拖拉机,其成本远高于拖拉机。
(3)土地流转下,全国范围内来看单一地主承包土地面积主要在100~1000亩之间,其中100~500亩占大多数,且这些土地被分割为几大块,不是一整块。
一天一架10KG的电动植保机作业150亩~200亩没有问题,在这三个事实面前,无人机提升载重看起来不是明智的选择,为了争夺市场而不顾眼前事实开发大载重无人机,实为走入歧途。
在全国范围内适合无人机植保作业的土地,更多情况下一整块地的面积在20~200亩之间,土地流转下,总会有几家钉子户不把自己土地承包出去,所以造成了大户耕种土地的分裂,使其分裂为几小块,这还不包含障碍物以及地形的因素,再加上耕种存在时间差,这就造成了第1亩跟第1000亩作物的植保时间不一致。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反而弱化了对植保无人机大载重的强需求。
市场验证下,载重10KG、15KG的植保机最适合当前植保市场的大部分需求,也是市场目前卖的最好的两款机型。
再者,开发大载重的植保无人机,使得电池的矛盾再次升级,更大的载重意味着更多的电池,例如,目前市面上一款30KG的电动多旋翼植保机其16000mAh的电池需要6块。尽管单次作业的亩数提升了,但每亩电池的成本却不变,电池需求的越多,充电就越麻烦。
最后慢慢才发现植保无人机载重不是最重要的。
植保无人机功能开发走入歧途,掺杂了太多的意淫
面对上面提到的植保无人机的两个歧途,在这两种歧途下,植保无人机开始意淫,开始偏离了打药这件事,开始跟土地确权、共享租赁、测绘等这些不是植保的内容联系到一起,想通过植保无人机来挑起智慧农业的大梁。
先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分内的事是关键。拖拉机是干好怎么耕地、播种;植保无人机是干好怎么除草、杀虫、施肥;联合收割机是干好怎么收割;大家各司其职,共同组建智慧农业。
可一些人偏偏不这么干,除草、杀虫、施肥都没干好就想着干其他的事了,开始铺摊子了。收割机和拖拉机发展了这么久也还不敢铺摊子加载其他的功能,而还没发展成熟的植保无人机却意淫的无边无际,除了骗钱我再想不到其它功能了。
毫无疑问,当前解决有飞机没地作业和有作业需求和没飞机作业的此类共享平台,未来靠这种模式发展经营会越来越困难。当植保无人机越来越成熟,植保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后就不会出现有飞机没地作业和有作业需求没飞机的尴尬,共享平台目前只是过渡。
可能有些人会提出质疑,我们看一个在农业机械里最典型的和植保无人机作业模式有点像的机械,即: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当前主要的运营模式是作业队和合作社,合作社模式主要存在在新疆、黑龙江等大面积种植省份,更多的则是个体来运营,一台收割机只需要2人。
我们以一个甘肃的个体联合收割机运营者为例,其出车时会雇一名司机,总共2人,一般夫妻搭档者居多。其在6月就出发到河南开始收割冬小麦,然后一路北上收割陕西小麦、甘肃小麦及大麦、青海青稞和菜籽,集中作业在6、7、8、9、10月,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这个期间联合收割机很多,有各个省的,当联合收割机铺开后,就不存在收割机找不到地和地找不到收割机,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共享平台。
出路在何方?
植保无人机作为农业器械,其逃不出农业器械的局限性,跟联合收割机一样,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个人为主的植保队和当地合作社运营,公司植保无人机单一经营模式会被逐渐淘汰。
土地流转的速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目前大多数流转都是靠补贴活着或是套国家补贴,一旦国家没了补贴,土地流转根本不可能持续下去,农业目前不赚钱,包了大量的土地在手里大多数是稳赔不赚,出现有土地没人敢大量承包的尴尬,只有出租方市场没有承租方市场的土地流转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靠政府补贴过日子。从根本上不解决农业不赚钱的困局,就不可能有更大面积的种植,无人机的载重提升也就没有意义。因此,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10KG、15KG载重的无人机依旧是主流。
植保无人机干好一件事就好,即把药喷好。更多的意淫只能是意淫讲故事,把主要的功能完善搭建好,做出皮实耐用的植保机才是正道,做一款真正好使的植保无人机还有很大的距离,每款植保机都有自己的缺陷,脚踏实地的根据作业实况来完善自己的产品,基础功能最重要,把基础功能做可靠了很不容易。
现在谁敢说自己的植保机是真正好使的植保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8841
播放数:1369
播放数:2270
播放数:5808920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简单介绍无人机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优势及现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无人机在植保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农业植保无人机有哪些品牌,怎样选择合适的植保无人机? - 知乎80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分享邀请回答1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保无人机行业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