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脑下象棋棋时,威胁到对方棋子寿命时为什么要

|||||||||||||||||
&>>&&&&&正文
有灵性的棋子
  小时候下过几年象棋,后来阴差阳错改下国际象棋,有空时细细琢磨两种棋的特点,发现小小棋盘之中蕴藏着不少棋之外的学问。
  粗看之下,象棋与国际象棋无论从外形还是行棋规则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过,从棋理上讲,两种棋都是以吃掉对方的王(象棋中是帅或将)为胜利的标志。棋理相通的渊源使得象棋和国际象棋更像两个同根而生,异地成长起来的兄弟。难怪,当西方棋手回答“为什么中国人能在短时间内便在国际象棋项目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问题时,他们会轻描淡写地回上一句:因为你们中国人还会下象棋。
  历史上,两种棋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中形成,并在适合其理念的土壤和民众间传播,棋子的走法本身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痕迹。例如,从象棋上我们能看到东方特有的文化,旧时帝王将相深居皇宫高高在上的生活在小小棋盘上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国际象棋呢,透露出的则是一种平民文化和崇尚英雄的“草根”色彩,小兵冲到棋盘的底线能升变成其他威力巨大的棋子,王也要在战事需要时御驾亲征冲到战火纷飞的前线。不同的历史文化凝聚出形态各异的价值观,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更为棋类项目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究竟哪种弈棋规则更合理?到底什么样的文化更先进?答案无从谈起。因为,两种棋所体现出的是人类历史繁衍的文明智慧,何谈孰优孰劣?
  象棋中的炮是一个独特的“武器”,要知道炮平常行棋时的路线与其他棋子异处不大,而炮在威胁吃子时则需要在其前面叠加另外一个棋子。也就是说炮完成某项任务需要一个“合作者”,俗称炮架子。炮的走法反映出的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纵观其他棋种,很难找出第二个与之媲美的棋子来。遥想先人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什么金蝉脱壳、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战法,在炮这个棋子上得到了活灵活现的演绎。
  炮,教会了我们一种超出常规套路的思维方式,既要独立自强,还要学会合作,更要学会未雨绸缪,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预先做好准备。突发奇想,如果有谁能把炮这个独具灵性和智慧的棋子中所隐含的学问活学活用发挥到现实生活中,恐怕想不成功都难。
  古人欧阳炯曾在《韵语阳秋》(《赋棋》)中道:古人重到今人爱,万局都无一局同。棋间的学问博大精深,唯有各人慢慢细品体会,才能略知一二。坦白讲,虽说自己做了很多年的棋手,但以往面对棋盘时,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棋艺水平,争取在赛事较量中夺取冠军,却很少从历史渊源及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更不会去深思那凝聚了先人智慧的棋子走法中道出的处世学问。
  小棋盘,大世界;小棋子,大学问。纹枰对弈,乐在棋中!
责任编辑:hn_新闻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如何快速学会国际象棋?史上最详细国际象棋教程!
我的图书馆
如何快速学会国际象棋?史上最详细国际象棋教程!
认识棋盘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它由深色和浅色(如黑白)相间的64个小方格组成,深色叫做黑格,浅色叫做白格。记住棋盘的右下角必须是白格(h1,a8)一:棋盘上的线1. 直线从白方到黑方连续相接的黑白小方格所组成的八行直条称为直线。从白方的左边到右边分别用a、b、c、d、e、f、g、h八个小写拉丁字母表示。2. 横线  与八条直线垂直相交的八条横排称为横线。从白方到黑方,用1、2、3、4、5、6、7、8共八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3. 斜线  棋盘上由同色小方格斜角相连而成的长短不一的各行称为斜线中心,后翼,王翼中心 :棋盘上由d4、d5、e4、e5这四个格子组成的盘心区域叫作中心王翼后翼:由直线a、b、c、d组成的半边棋盘称为;后翼,由直线e、f、g、h组成的半边棋盘称为王翼;。  2认识棋子后 王 象 马 车 兵Queen King Bishop Knight Rook Pawn1国际象棋的棋子分为两种颜色,对弈双方各持一色,一方为白棋,另一方为黑棋。双方各有十六只棋子,分别是一只王(King)、一只后(Queen)、二只车(堡垒/Rook)、二只象(教士/Bishop)、二只马(骑士/Knight)和八只小兵(Pawn)。  2棋子的平面图形和对局开始前各个棋子的原始位置是这样的:棋子放在方格内,双方底排由外向内是车(R)、马(N)、象(B)、中央是后(Q)和王(K)。要注意:白后在白格,黑后在黑格;双方的王和后都是面面相对,横排小兵站一起,车马两边象对齐。  白后放在白格里,黑后黑格别忘记。  剩下一格给皇帝。1车的走法:车可以沿着直线走,也可以沿着横线走,前后左右都行,一步棋远近格数不受限制。也就是说,棋手可以选择一次走一格,也可以一次走到棋盘线路中车能走到的最远一格。但不可斜走,也不能跳过其它棋子走棋。【车如何吃子】车吃子的方法与走子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有对方棋子在车行走的路线上,车就可以消灭对方。如下图所示:【象的走法与特点】1象的走法:象的走法也很简单,只能斜线行走,格数不限,但不能越子走棋。【象如何吃子】象吃子的方法与走子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只要对方棋子站在像的行走范围内,我们的象就可以走过去消灭对方。如上图所示:白象可以吃掉对方a4格后或者e8格车。1后的走子方法。王后在国际象棋里可直可斜,格数不限,但同样也不能越子走棋,它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棋子。如下图所示:后能走到横线,直线,斜线标示出的任一位置。【后的吃子方法】后吃子的方法与走子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如下如所示:白后能吃掉对方a7兵,b4马,f6马。【王的走子与特点】王的走法与后相似,前后左右和斜行都可以,但每步只能走一格。王不能送给对方吃。王的走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国王不住紫禁城,一步一格缓缓行,六军之中最尊贵,一旦杀王定输赢。当王位于棋盘的中部时,最多可以走到8个方格里,而当王位于棋盘的角落时,最多只能走到3个方格里。如下图所示:王e4格出发能横线斜线直线走到图中标示的任一格子里。【王的吃子】王的吃子方法与走子方法一样,只要对方在王的行走范围内,王就可以吃掉对方。但是特别注意:国王不能送给对方吃,也就是说对方某一棋子有保护时王是不能吃掉对方的。如下图所示:国王就能斜线一格吃掉对方的小兵。【马的走子与特点】1马的子方法:马的走法是非常特殊的,它既不能走直线、横线,也不能走对角斜线。马的每步棋是先横走或者竖走两格,然后再拐弯走一格,换句话说就是两横一竖或两竖一横。马的行走路线类似一个大写特别在这里说一下国际象棋的马和中国象棋里的马的走法有些区别,没有蹩马腿的限制。马的走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马立中央,丁步踏八方,如在棋盘角,威力大损伤。如下图所示:马能走到棋盘中标示出的任一个格子里。2马的特点在国际象棋里马是唯一一个可以越子的棋子。3马如何吃子?马吃子的方法和走子的方法也是一样的。马能吃到到达格子对方的棋子。如下图所示:白方马能吃掉周围八个格子里对方的任一棋子。【兵的走子与吃子】兵的走法是只能向前直走,不能横走,也不能后退,在原始位置的兵,第一步可以走一格,也可以走两格,但以后每步就只能走一格了。但要注意的是,兵在第一次走两格时不能越过前面一格上的棋子的。棋子在走动时,如果路上有对方的棋子就可以把它吃掉而占领那个格子。这一吃子的规定适用于王、后、车、象、马,只有兵例外。兵的吃子与本身前进的方向不一致,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直进斜吃。兵的走子如下图所示:兵的吃子方法:一【兵的升变】兵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小的,但是如果它到达了对方的底线时,可以升变为后车象马四种棋子中的任一种。当然不能变王,也不能不变。由于后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棋子,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兵到达底线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选择升变为威力最大的后,当然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也可以考虑升变为其他棋子。如下图所示:记住:〖兵一旦到达底线,必须立即变换为与它相同颜色的后、车、马、或象,这种变换仍被视作同一着,变换何种棋子由棋手选择,不必考虑棋盘上是否还有同类的其他棋子,这种由兵变换为别的棋子的走法称为'升变',升变的棋子立即生效〗。二【吃过路兵】1吃过路兵(En passant)是国际象棋中的一个特殊移动方式。当一方的兵从原始位置向前一步走两格时,如果所到格的同一横线的相邻格有对方的兵时,则对方这个兵可以立即吃掉甲方这个兵。对方这个兵在吃掉甲方兵之后,向自己的斜前方移动一格,即停在甲方兵原始位置的前一格,完成这一步棋。如下图所示:过路兵[1]2但请一定记住:可吃过路兵的一方必须在对方走棋后的下一步马上吃,否则就永远失去吃过路兵的机会。国际象棋中大部份棋子在吃掉对方的棋子后,会占据对方棋子的位置,吃过路兵是少数未依照此规则的走法。若有一方唯一可行的移动方式是吃过路兵,就一定要依吃过路兵的方式移动。吃过路兵也是国际象棋棋谜中常见的场景之一。一【将军】1 什么是将军?将军就是当对方走完一步棋准备下一步吃掉你的国王。也就是你的国王被对手攻击,这步棋就叫将军。2王能被对方吃掉吗?肯定不能!国王是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权利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领军人物,是国之灵魂,一旦国王被俘,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军人物也就成了一盘散沙,那么这个国家肯定就会被敌军吞没。所以国王是绝对不可以被对方吃掉的。在国际象棋里,王被对方吃掉视为被吃王的一方违反规则。如下图所示:3将军一般有四种方法:直接将军:用棋子直接攻击对方的王,准备在下一步把对方的王吃掉。兵d3将军,下一步要把黑王吃掉。闪将:一个棋子走开后,让另外一个棋子来攻击对方的王。现在白方的车走到d5,象下一步就可以吃掉黑王。3抽将:一个棋子既抓着对方的王,又抓着对方其他的棋子。4双将:两个棋子同时将军。二【应将】1什么是应将?对方在将军的时候,我们得走一步棋应对对方将军这步棋,这就是应将。2怎么应将?应将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消将,挡将,逃将。消将:消灭对方将军的棋子。如下图所示:白方王后在将军,那么这个时候黑方可以用马把王后消灭。挡将:当对方棋子在将军时,我方用方用一个棋子当盾牌,阻挡对方对王的攻击就叫挡将。如下图所示:白方王后在将军,黑方这时候可以选择用象相当盾牌,这样往后就攻打不到黑方的国王了。逃将(又叫逃王):对方在将军时,我方既没有棋子可以消灭对方将军的棋子,又没有棋子可以当盾牌阻挡对方的攻击,但是国王又不能被对方吃掉,这时候就只能选择逃跑了。如下图所示:一【王车易位着法】1为什要王车易位?国王是一个国家的领军人物,国王在原始位置时正好正面面对战场中心,站在这里既面临着会被对手时时攻击的威胁,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国王,也为了早一点派出我们的战车,所以我们要进行王车易位这一步特殊的着法。2什么是王车易位?王车易位;简称易位,是王与车组合的一步特殊着法。王车易位时,王往车的方向走两格,战车越过国王站在国王旁边的格子里。如下图所示:王车易位由于我们的棋盘上有两个战车,所以王车易位分为短易位和长易位两种。如下图所示:下图中黑白双方就走了王车易位这步棋:二【王车易位的条件】首先我们要知道,王车易位这步棋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随意易位的,他有着一定的条件限制,下面我们就来气一看一下。1王和车之间必须没有其他棋子阻挡。如下图所示:黑方可以进行短易位,但是白方不行,白方王和车中间还有一个棋子象阻挡。2将军时不能王车易位。如下图所示:黑王往后正在将军,所以白方不能王车易位。3国王经过的路线被对方控制,不能进行王车易位。如上图所示:黑方国王经过的路线都被对方象控制,所以黑方不能进行王车易位。4国王到达的个子被对方控制不能进行王车易位。依然如上图所示:白方国王到达的格子被黑方象所控制,前面我们有讲过王是不可以送吃的,所以白方不能王车易位。5王和车在易位之前必须没有走动过。如下图所示:白方王已经走动了,所以白方不能再进行王车易位。将杀:将杀即将死。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将军与应将,知道了对方在将军的时候我们是要想办法应将的。那么什么是将死呢?将死是指当一方在将军是另一方无法应将,也就是说消将,挡将,逃将都无法使用,即将死。特别注意:将死的首要条件一定是将军。将死对方两个要求:1必须将军2让对方无法应将。如下图所示:图一白方王后在将军,但是黑方无法应将,那么白方将死黑方。图二也是一样,黑方无法应将。在下棋时对局结果有胜、负、和三种。我们在下棋是肯定都是想把对方王捉住,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扩展优势,逼迫对方认输,从而达到胜利的目的。捉住对方往的一方获胜,被捉王的一方判负,双方都捉不住对方王判为和棋国际象棋规则规定符合以下五条之一者,一方为胜局,其对方则为负局。1将杀对方的王。2一方认输。3以防在比赛中超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规定的步数)。4一方在正式比赛开始时没有到场。5一方严重触犯下棋规则被裁判判负。【和棋】和棋的情况比较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长将和2定式和3建议和棋4逼和(兀自可动和棋)5三次重复局面和棋6 50回合自然限着和棋首先是我们的定式和棋:1双方在对局时都只剩下一个光杆司令王,谁都不能将死对方,此种局面为和棋。2一方棋盘上只剩一个国王,另一方剩下王和单马,同样双方都不足以将死对方,和棋。3一方棋盘上只剩下单王,另一方只有王和单象,和棋。4双方棋盘上除了王,还各有一个同色格的象,这样的局面双方也是不足以将死对方的,和棋。以上这些情况只要在下棋中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就不用再往下接着走棋了,这样的情况双方无论如何都是没办法将死对方的。 直接和棋。其次是非常重要的逼和。在下棋的时候有的时候明明是占优势的,但有的时候一不小心会走成和棋,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逼和是指在下棋的过程当中,当一方在没有将军的情况下,使得对方无子可动,这种情况就叫逼和。
馆藏&2685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楚辞·九辩》里面有一句&br&恐余寿之弗将&br&将在此作“长”解,整句话的意思呢,就是说担心我的命啊,不长了。&br&&br&象棋里面喊“jiang”,类似的意思,提醒你爱惜生命。
《楚辞·九辩》里面有一句 恐余寿之弗将 将在此作“长”解,整句话的意思呢,就是说担心我的命啊,不长了。 象棋里面喊“jiang”,类似的意思,提醒你爱惜生命。
&p&有一些答主信口开河,为黑而黑,十分无聊,那我就从头到尾跟大家聊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现在我们看历史一般都会犯“简单化”的错误,许多重要的事件都会一句带过甚至被忽略,搞得历史好像比《帝国》《war3》还简单。&/p&&br&&p&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于1933年初,但是我们要想了解它的胜利与失败的原因,必须先得把目光放到1931年10月开始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到第四次反围剿开始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年里,红军主动出击,对国统区进行了大范围的攻击,这才是后来反围剿失败,乃至被迫长征最深层的原因。&/p&&br&&p&当时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是朱毛,而是上海党组织派去的项英,而他代表的是当时共产国际钦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王明。项英早在31年2月第二次反围剿时就已经到了江西,撤消了原来的总前委,组建军事委员会自己担任主席,朱毛任副手。可是当时战争形势紧急(二三次反围剿之间也几乎没有停顿),他又是初来乍到,因此实际的军事指挥仍由朱毛掌握。&/p&&br&&p&战争结束后,11月1日,项英主持了后来著名的“赣南会议”,具体内容我就不废话了,大家如果想看说一声,我附在最后,反正主题就是批判毛。11月内,首先将毛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而后组建了新的军委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毛是15个委员之一,并决定红一方面军由军委会直接领导,撤销原来的总司令总政委职务(毛就是总政委)。大家都看明白了吧,给毛主席挂了一个听起来霸气却并无实权的空职,而后踢出了最高军事决策层。&/p&&br&&p&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上海回到瑞金带回了中央的指令——把夺取中心城市作为今后的总方针,最短时间内占领南昌等大城市,将东南苏区连成一片,然后向全国进攻。&/p&&br&&p&而后,上海中央多次要求一方面军首先夺取赣州,而后顺赣江而下最终夺取南昌。于是周恩来准备主持召开会议,讨论攻打中心城市问题,对了他当时担任苏区中央局书记,是苏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长时间的合作使得周一直很相信毛的军事水平,因此会前他先去征求毛主席的意见。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毛与其他人在军事上的分歧:&/p&&br&&p&1.毛明确说,红军缺少攻坚战武器,决不能攻打中心城市。于是周恩来向上海汇报,提出攻打中央城市有困难&/p&&br&&p&2.上海回复,必须攻打中心城市,如果不打南昌就在抚州、吉安、赣州之间选一个。&/p&&br&&p&3.会议召开,讨论先打哪个中心城市,项英为首的多数人主张打赣州。&/p&&br&&p&4.毛反对,原因有二。①赣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红四军开辟根据地时曾围攻三天而不能克被迫撤退。②国民党军在赣州附近屯有重兵,一旦久攻不克必然深陷重围。&/p&&br&&p&5.其他人不同意,认为红军装备、士气已有很大提升,且一旦攻占赣州即可攻打南昌进而解放全江西。&/p&&br&&p&因此,“打赣州”已经决定,讨论怎么打。&/p&&br&&p&6.毛提议,如果一定要攻打赣州,就用围城打援的方法,佯攻赣州,首先逐个歼灭来援之敌避免腹背受敌,随后相机夺取赣州。&/p&&br&&p&7.其他人不同意,认为那样速度太慢,应当立即攻打,速战速决。&/p&&br&&p&8.毛再次建议,在做出决策前应当把前线指挥员找来,征求他们的意见。&/p&&br&&p&9.项英回应,时间紧急,不必现找,他曾经问过前线的彭德怀,彭说,赣州总兵力不足1万人,若无援军可以打下。&/p&&br&&p&都到这个份上了,毛主席也无话可说,攻打赣州就这么决定下来了,彭德怀任总指挥。&/p&&p&之后几天又发生了一些事情,反对毛的人越来越多,他被迫去东华山的庙里“养病”。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许多高层领导并不喜欢他,因为他的观点总是与众不同,前三次反围剿就是如此(有机会讲前三次反围剿时会提到,毛开会时总是“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每次决策总要做大量的说服工作。还好朱总司令一直很支持毛主席,凭借他的威望和连战连捷的战况,毛才一直进行军事指挥工作。&/p&&br&&p&继续说战况。&/p&&p&1.10人一组云梯攻城,由于敌人炮火太猛,失败。&/p&&br&&p&2.坑道爆破攻城,由于炸药质量太差,失败。&/p&&br&&p&3.彭德怀、黄克诚等向中央汇报,表示攻城希望很小,要求撤军。&/p&&br&&p&4.中央不准,并要求总攻。&/p&&br&&p&5.攻击接连失败,红军伤亡巨大。&/p&&br&&p&6.敌军3个师援军赶到,城内守敌出击对红军前后夹击。&/p&&br&&p&7.红军撤出战斗,共伤亡3000余人,400余人被俘。&/p&&br&&p&8.前线红军被包围,形势十分危急。&/p&&br&&p&项英亲自跑到东华山,告诉“养病”的毛主席前线战况,请他回去参与决策,重点是解前线红军之围。&/p&&br&&p&————21:15更新————&/p&&p&毛主席当即下山,给前线指挥部拍一个紧急电报,建议启用红五军团(这是第三次反围剿后投诚的国民党军改编的,当时还没敢直接用),以此去解围。朱德当即采用,红三军团成功突围安全。&/p&&p&毛主席到达前线后,立刻提议召开中央局会议讨论打赣州的经验教训与下一步方针问题,中央同意。&/p&&br&&p&会上,大多数人坚持继续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因为这是执行党中央(也就是上海)的决议,而且打下大城市可以扩大影响进而先获得江西一省的独立。&/p&&br&&p&毛实名反对,他认为红军应实行“出击求巩固”方针,也就是说不打江西中心大城市,而从边界开始向东、向南发展,因为那里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p&&br&&p&毛的提议被否决,基本没人支持。中央作出决议,红一方面军分离作战,分成东路、西路两军夹赣江而下,向北进攻,夺取中心城市。和毛提出的完全相反。&/p&&br&&p&毛主席被分到东路军随军作战,但是没有军事职务。还好,东路由1、5两个军团组成,其中1路军总指挥是林彪,政委聂荣臻,都是老朋友,有的商量。&/p&&br&&p&于是,毛主席立刻向林、聂建议,改变路线,向东进入闽西作战。他做出了许多分析,具体就不提了,大意就是应该避实击虚而不是主动进攻敌人力量强的北方,而且红军是“以战养战”,此时物资不足,必须打一些胜仗进行补充。最后林聂二人赞同他的分析,并将此报告给中央局,提议改变东路军原定行军路线。&/p&&br&&p&周总理当即主持召开中央局会议,最终同意建议。&/p&&br&&p&东路军于是改变方向,东进福建,攻占龙岩,缴获大量物资。&/p&&br&&p&毛主席此时继续对情报进行分析、思考,认为闽南地区敌军防守空虚,尤其是漳州,城大人少、地形有利、易攻难守。更重要的是,如果停留在龙岩附近会受制于敌,而南下漳州却可以调动敌人,打开局面,方便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我们读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就会发现,他特别强调战争中主动权的掌握,一定要把敌人带到自己的节奏中来)。&/p&&br&&p&毛主席知道,中央真正支持他的就是周恩来了,于是他直接给周发电报,陈述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p&&br&&p&周同意。&/p&&br&&p&于是,东路军在毛的实际指挥下,一天就攻下了漳州,俘虏1600余人,缴获颇丰,甚至有两架飞机。&/p&&br&&p&与此同时,却是西路军的屡战屡败,他们在湘南遭到湖南、广东两地军队的合围,被迫撤回赣南。&/p&&br&&p&6月初,毛主席随军回到赣南,7月中旬,周恩来由苏区中央来到军队主持工作。不久就向中央局发出电报:“应尽量发挥毛泽东的经验与长处,红一方面军由毛泽东负责,对指挥打仗更有利”,并建议恢复毛的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p&&br&&p&中央局(任弼时、项英)不同意,&b&&u&他们坚持要周恩来兼任政委。&/u&&/b&&/p&&br&&p&周一反常态,坚持己见反复建议(他一般是斡旋者,很少这么坚持),让毛担任政委。&/p&&br&&p&8月上旬,中央终于同意,恢复毛的总政委职务,同时建立一方面军最高军事会议负责前线军事决策,其中周恩来任主席,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为成员。&/p&&br&&p&(插一句话,周总理对党真的是太太太重要了,他就像一个粘合剂,温和却又无比坚定,善于斡旋使他50年来一直处于党的领导核心,公而忘私鞠躬尽瘁地维护着这个组织始终向前。如果没有他,真的不敢想象)&/p&&br&&p&————19日凌晨更————&/p&&p&也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局会议讨论一方面军之后的行动方向,会上争论十分激烈,最终采用了毛泽东的建议(朱、周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发起乐安宜黄战役。思路大概是这样,迅速出击拿下乐安、宜黄二城,而后逐个击破来援之敌。&/p&&br&&p&结果,七天之内攻下乐安、宜黄、南丰三城,歼灭国民党27师,俘虏5000多人,缴获无数。对了,大部分战斗,朱毛二人都是亲自在前线指挥。&/p&&p&随后一方面军按原计划继续向南城进发,却发现此时南城已经重兵集结且防御坚固,于是立即改变计划,将军队散至南城周围深化建设根据地,休整、宣传、筹款。此时,周毛朱王商议的新计划是围点打援,红军在此附近休整,一旦陈诚等部援军到达范围就立刻集中兵力予以歼灭。&/p&&br&&p&周恩来将此计划汇报给中央,中央不同意。中央局认为,一方面军应当返回乐安、宜黄方向,主动攻击陈诚部的援军。&/p&&br&&p&中央局这么命令当然有他们的分析,首先是陈诚部远道而来,十分疲惫,可以迎头痛击;更重要的是,陈诚部的移动给苏区中央的根据地造成了一定威胁,不利于根据地的稳定。&/p&&br&&p&四人讨论以后接受了命令,依此进行移动。&/p&&br&&p&然而敌军的行动很快,其他部的援军很快已经逼近红军,一方面军被东西夹击,近乎被包围。&/p&&br&&p&在此危险的战况下,&b&毛主席亲自率领一支部队作为红一军的先头部队&/b&,在前线对敌军军情进行打探与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建议发给后方大部队中的周朱王三人,诸如敌军现在何处、可能向什么方向活动、我方最好在哪里集结、如何回应等等,并且提出,长时间的作战与跋涉使得我军十分疲劳,应当有2天以上时间休息。&/p&&br&&p&后方部队依次成功避开敌军,聚集于东韶、洛口一带,进行休息。周恩来随即给中央拍电报汇报近来战况与之后打算,没想到却遭到中央局的批评。&/p&&p&——————12.20,16.00更——————&/p&&br&&p&中央局认为,他们应该速速进行战斗消灭援军而不是停下休整,因为他们的停顿使得敌军更加逼近中央,对当地群众造成很坏的影响。中央要求他们西进攻打永丰,以将敌人西调。&/p&&br&&p&他们四人不同意,原因两点&/p&&p&①红军已经十分疲惫,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需要休养7天以上&/p&&p&②敌人本来的目的就是引我们西进,早在路上布好防守,攻击难度太大。他们的思路是,一方面军不与敌人正面作战,而要在宜黄、乐安、南丰一带扩大建设根据地。&/p&&br&&p&&b&而后,前线朱毛周王四人与中央以项英为首的领导们通过电报展开了&u&&i&长达一个月&/i&&/u&的极为激烈的论战,这在党的历史上极为罕见。&/b&这段论战对我们理解题主的提的问题——“如果红军由毛泽东一直领导,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能粉碎不?会不会就没有长征了?”非常重要。&/p&&br&&p&具体每一封电报内容就不在这里展示了,给大家概述一下分歧:&/p&&br&&p&&b&①中央认为此时敌各部分援军尚处在分别进军的状态,一方面军应当趁此机会逐个击破。四人小组(其实主要是毛)不同意。&/b&&/p&&br&&p&各位可能疑惑了,集中兵力逐个击破这个方针毛主席不是一直强调吗,为什么这个时候又不同意了?我就简单讲一下毛主席在这方面的军事思想。&/p&&p&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常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共产党的军队(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更重要的是生产能力低下,物资主要靠缴获。所谓“伤”就是指击溃敌军,“断”就是指歼灭敌军。&b&击溃敌军表面上是胜利了,但是敌人撤走,缴获非常少,对于红军而言可就是损失了大量的弹药粮食而得不到补充,相反,敌军有大量的工厂土地,只要建制没有被摧毁,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恢复。&/b&因此,毛主席一直在军中反复强调,“击溃”对于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而言是败仗,这种战斗是要避免的,发生以后是要反思的,我们需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p&&p&另外,毛主席还强调在战略上要持久战,战术上要速决战,这也是因为一旦战斗拖得时间长,敌人的援军就会到来,导致无法歼灭敌军。(具体的战争理论请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比《论持久战》更精彩)&/p&&p&好了,现在可以解释毛反对的原因了。他认为,各个击破是对的,但是目前敌军每一路的实力都很强而且处于据点,以红军目前的实力应该可以将其打败但是肯定无法歼灭,另外这些战斗短时间内难以结束,势必会引起援军到来,对红军更是不利。毛认为,在敌人据守的这些城市附近发展建设根据地并开展游击运动可以“引起敌情改变”,引敌军分兵出城,那时候再予以歼灭。(这些内容每次都是以四人军事小组的名义发送的,但是应该是毛提出的,这个往后看大家就会知道原因,我就不单独解释了)&/p&&p&&b&②中央反对四人的意见。他们认为四人没有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缺乏战略性。建设根据地开展游击运动的确可以增加取胜的把握,但是至少要使战斗向后延迟1月以上,这会给其他部队造成更大的军事压力,对于同时期其他红军部队进行的战斗十分不利,对整体的军事行动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b&&/p&&p&这听起来也没问题,可是毛主席心想,你们这群人啊,naive!你们所谓的那个“全局”太小了,只考虑眼前的直接的问题而从来不会看到一月后一年后乃至更久远的问题(当然这个没写进电报里)。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正在谋划一场更大的军事计划(也就是第四次反围剿),我们需要的是为这件事做准备。第三次反围剿出了很多险招,为什么?红军的战略就是诱敌深入,而后在运动中找到敌军弱点予以击破。当时根据地面积太小,一些地方建设也不够,导致红军可运动的范围不足,回旋余地小,因此才走了很多险棋。马上开始的第四次围剿一定比第三次更加猛烈,所以我们必须要扩大、建设根据地以为将来的军事行动争取更大的空间,这远远比短期内支援友军要重要得多。&/p&&p&这就是最主要的两点分歧。那么毛主席所说的建设根据地指的是什么呢?除了大家能想到的赤化群众、训练游击队赤卫队以期之后的军事配合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p&&br&&p&&b&“以军团为单位组织参谋旅行团,担任军事地理的调查及作战的各种侦察, 将社会调查、地理调查和军事调查制成书面及图表,报告直属指挥员及上级参谋部。”&/b&&/p&&br&&p&人人都会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真正能够在战争中扎扎实实做到这一点的又能有几人呢?看毛主席打仗常常会觉得,太飘逸了,招招出其不意,险到极处却又妙到极处,可是谁又知道这些“出其不意”背后包含了多少对具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而那些“险招”其实也是基于大量调查分析之后判断出的十分稳妥的决策。&/p&&p&回到主题。我估计此时毛主席已经憋了一肚子火了,他在深深地为第四次反围剿乃至之后红军的发展而担忧,他几年前就为反围剿拟定的而且一直在执行的总体战略现在被项英他们搞得一团糟。&/p&&br&&p&————好了好了,先到这里,手头积了一大堆事情没做……实在没想到越写越多,也不知今天能不能写完,望大家谅解——&/p&&p&————实在实在抱歉,今天事太多了,为了保证质量(要看很多资料)就不更了,没看爽的可以戳这个,毛主席对二战的一些分析————&/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战争史上有什么bug级的存在? - 通吃岛岛主的回答&/a&&/p&&br&————12.21,晚,更————&br&&p&首先说一声抱歉,每周一都是一堆事,今天又没法更了,明后两天比较闲,争取写完。&/p&&br&&p&第二,忍不住要说一点,又有一些答主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抱着个《炎黄春秋》当历史真相,显得自己多么的与众不同、有独立思考能力。殊不知,那些文章十分可笑,选择性过滤信息,从来不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无非就是讲一讲根据地经济形势有多么的恶化,打土豪运动提高收入的不可持续性和干群关系的恶化等等,可是这些问题的发生全部在32年33年以后,当时毛主席早就不在领导核心了。&/p&&br&&p&毛很早就对这些后来出现问题的苗头有所觉察,早就在做思考和改革,他当时大量的文章中都有写到。比如他一直在批评一些人“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错误主张,说这是逼着人家上山反对红军和共产党,并作出许多改革,后来中央的人因为这个把他打成“右倾”,说他是“富农路线”的代表。&/p&&br&&p&再比如打完土豪之后收入下降严重,毛思考了很多经济方面的问题,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全盘指挥更是只管军事其余一概不管,造成苏区经济上的严重问题,这时博古把毛从医院召回来让他搞经济,取得了特别辉煌的成果,部分思想反映在那一篇经典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那时他当时为了指导大家做经济工作所作的报告。&/p&&br&&p&上面那个是以“开源”为主,另外还有“节流”,主要体现在在军队建立、贯彻新的管理体系,这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创举之一,也是之后几十年里军队保持极高战斗力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这些内容中外许多学者、领导人都深入研究过,编起来恐怕得有上百万上千万字。&/p&&br&&p&当然,那帮人不会看到这些东西的,他们只会看到他们想看的。没关系,我很喜欢和不同观点辩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不讲结论,只写史实材料和分析过程,真相究竟是什么每人心里都有一杆秤。&/p&&br&&p&————12.22,23.59,更————&/p&&p&(前面可能有点枯燥)&/p&&p&回到主题。我估计此时毛主席已经憋了一肚子火了,他在深深地为第四次反围剿乃至之后红军的发展而担忧。毛主席一直以来就在批评红军中普遍存在的单纯的军事观点,他一直强调军事行动和建设行动要并重,一方面军事行动的成功可以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好地支持军事行动的展开。尤其在国民党几次围剿之间的间隔时间当中,更是需要抓紧利用,扩大根据地面积、加强根据地建设,为下一次反围剿打下良好的基础。&/p&&br&&p&&b&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他一般都会亲自深入农村去调查,大家可以去看看《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b&里面收录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等一系列当时的调查,其全面、细致、调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文章讲解调查方法、说明基于这些实际情况今后工作的方向及具体内容等等。&/p&&br&&p&可惜的是,上海的同志们来到瑞金掌权之后,&b&把这些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称为“严重的右倾错误”,他们认为军事斗争形势已经如此严厉,不应该把精力投入根据地建设上,建设的事情要等反围剿彻底胜利以后才能进行,现在的首要任务是集中一切力量起码完成江西一省的独立。&/b&&/p&&br&&p&(有时间必须要写一篇介绍共产党、毛主席在经济金融方面的思想和成果的,这部分内容现在基本都不提了,事实上却是党能够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其重要性不比军事差多少)&/p&&br&&p&国民党一、二次围剿之间的间隔很短,这是毛早就预料到的,本来计划应当是这之后抓紧开展根据地建设,但是没想到蒋介石来了个出其不意,几乎没有停顿就展开了第三次围剿,这确实使得根据地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在筹款、征兵过程中出现了左倾的苗头,好在第三次反围剿顺利取胜,此时的蒋介石无力对苏区进行新一轮的围剿(这段时间光顾着红军了,其他地方都乱了),这正好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建设的好机会。&/p&&br&&p&于是,第三次围剿刚结束,毛还在前线就立刻给中央局拍电报,汇报当前苏区经济工作的成果和问题,并且提出要迅速建设根据地的一些主张。我前面已经讲过,早在第二次反围剿开始时,朱毛就已经不是江西苏区的最高领导人了,中央局的同志们看了毛的报告以后,一方面肯定了其军事成就(同时也批评他忽视阵地战),另一方面对他搞经济工作的事情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也是前面讲过的,“富农路线”“右倾”等帽子,&b&并且说毛的社会调查是“狭隘的经验论”&/b&(令人无法理解)。于是,一段珍贵的建设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被浪费了,毛生气啊,痛心啊!&/p&&br&&p&好了好了,又扯得远了,赶紧回到我们原来的时间线上,朱毛周王反复提出的在南丰附近扩大建设根据地、开展游击运动的建议,而中央则是反复驳回,而且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p&&br&&p&毛主席终于忍不了,他和其余三人提议中央的人来前线看看情况,然后开个前线会议讨论。中央局刚开始都以“太忙”为由拒绝,并要求他们执行命令。&/p&&br&&p&没想到四人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按原计划搞起了根据地建设,为第四次反围剿紧张地作起了准备。同时继续电告中央,来前线开会讨论,因为此时第四次围剿已经是一触即发了。&/p&&br&&p&中央也忍不了了,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而后当时的常委会组织召开了一个会议,内容有两个,&b&一是批判毛的主张,二是讨论召开全体会议的时候该怎么搞掉毛的权力,得出的办法是会上不指名地狠狠批判,然后把他调到后方。&/b&&/p&&br&&p&常委会议结束后,中央局立刻给前线回电,决定在江西宁都召开全体会议。&/p&&p&这场会议太有意思了,需要给大家讲讲。(网上流传的那些地摊大家就不要看了,啥周毛争权,啥毛吐血之类的)&/p&&br&&p&&u&会议主要有8&/u&&u&个人参加,前委的朱毛周王,后方的项英、任弼时、邓发、顾作霖&/u&,其中周恩来是开到一半时赶到的。会议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p&&br&&p&&b&①红军将来的战略。&/b&&/p&&p&后方领导认为,应当继续对主要城市展开进攻,扩大苏区,取得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以进攻对抗国民党的围剿进攻,并且再次提到上海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方针与分析。&/p&&br&&p&毛认为,应该以防御和建设为主,放弃大城市,向山区扩大根据地,准备应对马上到来的围剿。&/p&&p&后方领导继续强调了这代表上海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意见。&/p&&br&&p&其他前委成员(朱王)认为,应当结合前方实际贯彻中央指示,也就是同意了中央的基本路线占领江西,但觉得应当在时间、具体行动上有一定调整。&/p&&br&&p&毛一个人坚持原来意见,坚持不让红军离开苏区主动作战,&b&&u&反对其他所有人以及上海中央以及共产国际。&/u&&/b&&/p&&br&&p&&b&②进攻城市战略实施以来(也就是新中央上任以来)这一段时间工作的评价。&/b&&/p&&p&其他人认为,成绩是主流,那些失败只是技术上的原因。也就是同意继续实行进攻城市战略,只不过具体进攻战术上需要调整。&/p&&br&&p&&b&&u&毛一个人反对所有人,他说“早就应该北上,过去七个月都错了”。&/u&&/b&&/p&&br&————12.23下午更————&br&&br&&p&中央继续反驳,认为攻击大城市在战略上绝对正确,几次失败的原因有大概如下:一个是轻敌,没想到敌军坚守的顽强,导致久攻不下,援军赶来,腹背受敌;第二是爆炸技术有缺陷,导致没能炸开城墙;第三是某些时候犯了分兵的错误。总之都是战术、技术上的失误所致,只需要吸取教训,以后的攻打总会成功。&/p&&br&&p&&b&&u&毛再次反对所有人&/u&,他坚持认为攻打中心城市犯了盲动主义错误。&/b&&/p&&br&&p&&b&但是此时他只有一个人了。&/b&&/p&&br&&p&会议通过决议:&/p&&p&①一方面军在前一段时期向赣东发展是错误的。&/p&&p&②所有红军马上做紧急战前动员,主动出击,在国民党形成合围之前,逐个击破其围剿的队伍。&/p&&br&&p&会议继续批判毛,认为他不尊重党的领导机关,组织观念错误,并提出免去其政委一职,回到后方负责中央政府事务。&/p&&br&&p&周提出异议,认为毛应该留在前线继续指挥军队,自己监督方针的执行,或是自己主持战争但是由毛做助理。&/p&&p&朱德、王稼祥附和。&/p&&br&&p&中央局认为,毛坚持错误,没有悔改,不可能由他负责战争,那会使中央的政策得不到贯彻。但是考虑到前委诸人的要求,最终同意他留下做周的助理。&/p&&p&会议结束。&/p&&br&&p&毛明白,即使自己留在前线也没什么用,中央战略已定,周朱王也都同意,自己提出的防御建设以求反击的思路不可能实行,留下来顶多是打几个无关大局的小胜仗。&/p&&p&于是他提出,自己身体不适,渴望回后方休养。&/p&&p&中央立即同意。毛就到了福建长汀县福音疗养院疗养(贺子珍在这里刚生了娃)。&/p&&br&&p&一段时间后,中央觉得毛不在许多事情有些不好开展,毕竟他在根据地威望很高,于是给毛写信试探询问,&b&没想到毛一直坚持自己看法&/b&,认为中央应该改变战略,以巩固、防御为主。&/p&&br&&p&没办法了,只能让他继续修养。&/p&&br&&p&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也就是著名的批判“罗明路线”事件。&/p&&br&&p&事情是这样的,毛再到疗养院后碰到了同在疗养的罗明,他当时是福建省委书记,二人展开交流,罗明十分赞同毛的理念。出院以后,罗在福建推广了毛的理念,扩大巩固根据地,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展开游击战争。&/p&&br&&p&本来这件事情没什么,福建不同于江西,革命力量较弱,中央并没有明确要求它们像红一方面军那样进攻大城市,福建的领导也十分同意罗的主张,而且福建的革命工作在这套理念的影响下开展得相当好,因此也没有遭受干预。&/p&&br&&p&&b&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件事情——博古来到福建了。&/b&&/p&&br&&p&博古一直在上海指导全国的革命,此时上海地下党遭到了破坏,十分危险,上海中央就准备转移到江西去,先经过福建的根据地中转。博根本没想指导福建工作,就是路过而已,巧的是,他在上杭遇到了罗明。罗很高兴,难得碰到上海的首长,可是博古却有点生气,上杭县是边远地区,他不知道身为省委书记的罗明不好好搞全省的工作来这里做什么,以为罗是玩忽职守。&/p&&p&罗解释他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并经省委研究决定,是来这里开展游击战争的”。&/p&&br&&p&这下事情糟了。&/p&&br&&p&中午吃饭时,&b&有人提议博古去看看在附近疗养的毛,博拒绝,&/b&而后很快便启程了。&/p&&br&&p&到达瑞金后,博古立刻开会职责罗明反对中央路线,犯了大错,号召展开批判“罗明路线”的斗争。&/p&&p&先是福建根据地的干部被大量免职。&/p&&br&&p&而后江西的一批人成为了“罗明分子”。&/p&&br&&p&开始仅仅是撤职,后来又判刑的,开除党籍的,甚至有被杀的。&/p&&br&&p&趁着这个机会,凯申的第四次围剿开始了。&/p&&br&&p&在讲第四次反围剿之前先停一下,做个简短的总结。&/p&&p&文章最初我提到,反围剿失败乃至被迫长征的最深层原因要到三四次反围剿之间这一年里去找,现在想必大家都明白了。&/p&&p&&b&第一,这一年红军不仅没能得到休整、发展,反而执行进攻大城市的路线,受到了消耗。&/b&&/p&&br&&p&&b&第二,对第四第五次围剿没有长远规划,快开始时才仓促准备。&/b&&/p&&br&&p&&b&第三,批判罗明路线导致军心不稳,大量干部流失。&/b&&/p&&br&&p&&b&第四,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不仅没能趁机发展,反而遭到更大的破坏。为了应付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过度征兵,使得苏区几乎无壮丁可用,财政紧缺,强迫富农“捐款”,后来连许多人甚至“被富农”。&/b&&/p&&p&徐向前回忆说:“王明路线的推行,搞得很多根据地民穷财尽,毁坏了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和抗敌能力。相当一部分群众,脱离我们;还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只跟着红军跑反,无法形成人民战争的海洋。”&/p&&br&&p&总之,内部出现了问题,对外的失败就是迟早的事。&/p&&p&反围剿,开始!!&/p&&br&&p&————日,可能是本答案最后一更————&/p&&p&感谢大家的厚爱,实在实在万分抱歉这么久没有更新,临近年末真的真的事情有点多,每次又不想只更一点,所以一直拖到现在。&/p&&br&&p&除了瑞金政府所在的赣南根据地外,当时还有两块比较大的根据地,湘鄂西和鄂豫皖,它们的“肃反”比瑞金更严重,军事干部损失更多。蒋介石也懂逐个击破,于是集结了50万大军对这两地率先开始进攻。&/p&&br&&p&湘鄂西的主要指挥是&b&贺龙、夏曦&/b&等,执行中央既定的军事方针,在敌人形成合围之前主动出击,进攻敌军所在城市。&/p&&br&&p&进攻全部失败。人员损失惨重,被迫转移至洪湖根据地。&/p&&br&&p&围剿军队跟踪追击,洪湖根据地全部丧失。&/p&&br&&p&鄂豫皖根据地指挥是&b&张国焘、徐向前&/b&等,执行中央既定军事方针,在敌人形成合围之前主动进攻敌军所在城市,希望夺取武汉,完成湖北独立。&/p&&br&&p&进攻全部失败。人员损失惨重,被迫沿平汉铁路转移,一直撤至四川北部。&/p&&br&&p&蒋终于调集所有兵力对赣南根据地进行围剿,战术是“分进合击”,三路出击,围歼红军。&/p&&br&&p&中央局要求红军执行既定战略,先发制人逐个击破,趁敌人形成合围以前进攻其中路军据点——南丰。&b&国民党中路军的总指挥是陈诚&/b&。&/p&&br&&p&一方面军执行命令,激战一夜,未能夺取。&/p&&br&&p&陈诚当即决定,由南丰城内军队拖延红军与城下,中路军其余部队绕至红军后方进行合围。(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p&&br&&p&朱、周发现这一情况,向中央汇报,表示南丰易守难攻红军损失太大,此时敌军将要合围,我们应当佯攻南丰以迷惑对方,主力部队伏击其援军。&/p&&br&&p&博古继续命令进攻南丰。&/p&&br&&p&&b&朱、周不顾命令&/b&,秘密转移主力到敌援军必经之路上隐蔽,并命令红11军伪装成红军主力向黎川地区撤退。&/p&&br&&p&敌军不知红军是否是真的撤退,最终还是选择追击。&/p&&br&&p&朱、周探明敌军追击方向,冒雨转移红军隐蔽地点至黄陂附近。&/p&&br&&p&一天之后,排小部队诱敌进入伏击圈,经过两日激战,歼灭两个师并活捉其师长。&/p&&br&&p&国民党得知此消息后,改变原有战略,中路军缩编为前后两个纵队,轮番向前搜索,企图找到红军主力并与其决战。&/p&&br&&p&朱、周继续命令11军为诱饵,引其前纵队向广昌移动并将其拖住,而红军主力则集中于后纵队必经之地,从其侧翼展开进攻。&/p&&br&&p&经过两天两场主要战役,又歼灭大量敌军,国民党中路军后纵队遭到重创,前纵队只得退却至抚州。其余两路敌军也逐渐后撤。&/p&&br&&p&这几日共歼敌、缴枪万余,第四次反围剿基本胜利,此时正是1933年3月末。&/p&&br&&p&蒋介石5月在南昌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任围剿军总司令。&/p&&br&&p&&b&好了同志们,临近期末,事情太多,这个答案基本就到此为止,第五次反围剿的具体发展就不写了,一个月以后必定奉还,加倍奉还,把四五次反围剿,长征,转战陕北全写完,还想听什么只管说,在此谢罪。&/b&&/p&&br&&p&最后再回答几个常见的问题,反驳几种其他答案、评论中的常见谬误。&/p&&br&&p&&b&1.毛不能扭转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根据地的经济、人口等原因。&/b&&/p&&p&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明了,毛主席领导的前几次反围剿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行动,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方面综合协调进行的,军事上的胜利只是其最容易引起注意的表现。同样,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也是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上的全面失败,军事只是其表现罢了。&/p&&p&具体的内容自己翻前文,就不细述了。&/p&&br&&p&&b&2.毛不能扭转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这次围剿绝不同于之前四次,国民党集中主力,且用堡垒步步为营,致使红军无法反击,换谁都不行。&/b&&/p&&p&这种人典型一点根本没看过那段历史,不知从哪里道听途说了一点就开始YY。第五次反围剿的诸般战略与一二次非常相似,就是军事上用堡垒工事步步推进;政治上每到一地先召集地主组织“善后委员会”,进行反共宣传,挑拨根据地军民关系;经济上严密封锁同时屠杀耕牛毁坏农田等等。&/p&&br&&p&由于连续失败两次,蒋介石才考虑换战术,改成第三次围剿的“长驱直入”和第四次的“分兵合进”,但是又失败了。这之后蒋介石再次反思前四次的失败,认为“步步为营”战略没错,前两次失败的原因是兵力投入不够、前线指挥不利,因此第五次围剿投入了100万兵力,还有各种飞机大炮家国外军事顾问团,自己亲任总指挥。所以说,这种战术朱毛是“见的多了”。&/p&&br&&p&那这样的“堡垒推进”战术应该怎么破呢?这个太复杂,我略微说一点。&/p&&br&&p&毛主席认为,红军反围剿的战术核心就是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打好打之敌,只要破其一路整个战局基本就可拿下,而诱敌深入就是为了等待、创造打好打之敌的机会,关键是沉住气,一定要等到机会出现再出兵。针对一二次围剿的步步为营也是一样,这种情况下的“好打之敌”一般都是敌军中贪功冒进的某支队伍,第一次反围剿是著名的“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第二次是王金钰的第二十八师。当然,国民党将官脖子上顶的也不是个南瓜,步步为营就是为了防止某些队伍落单,所以一定要沉住气。&b&为了打张辉瓒,红军从12月16日一直等到12月30日他从据点中出来;为了打王金钰,从4月20日等到5月15日。&/b&&/p&&br&&p&但是第五次有100万兵力啊,万一没有冒进的小部分敌军怎么办?&/p&&p&那就等。前两次反围剿很多红军指挥官都等不及要求出战,朱毛强行压下来,一直做大家的思想工作。&/p&&br&&p&万一一直没有怎么办?&/p&&p&那就一直等,一直周旋,早晚会出现的,否则对面就不是国民党了(具体为什么围剿军队一定会出现破绽毛主席做过严格的分析,内外环境都有,这里就用一句话带过了)。&/p&&br&&p&&b&第五次反围剿必然比从前更加艰难,我们听听毛主席本人的分析:&/b&&/p&&p&“除了战役战斗计划力争集中兵力和运动战等等条件、务期在内线(在根据地)消灭敌之有生力量、迅速解决“围剿”以外,当“围剿”已经证明无法在内线解决时,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堡垒主义发达的今日,这种手段将要成为经常的作战手段。&/p&&br&&p&&b&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两个月之后,当福建事变出现之时,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b&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这种方法是必能确定地援助它的。此计不用,第五次“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p&&br&&p&&b&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时候,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b&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p&&br&&p&哎,说好结束,又说了这么多……&/p&&p&还有那么多的考试等着我预习呢……&/p&&p&罪孽深重啊……&/p&&br&&p&这样,很多人留言私信,希望我推荐一些相关著作,这里我就说一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极其强烈地推荐这部著作,收于毛选第一卷。给大家看一下目录吧:&/p&&br&&p&&b&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b&&/p&&p&
第一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p&&p&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p&&p&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p&&p&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p&&br&&p&&b&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b&&/p&&br&&p&&b&第三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b&&/p&&p&
第一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p&&p&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p&&p&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p&&br&&p&&b&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b&&/p&&br&&p&&b&第五章 战略防御&/b&&/p&&p&
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p&&p&
第二节 反“围剿”的准备&/p&&p&
第三节 战略退却&/p&&p&
第四节 战略反攻&/p&&p&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p&&p&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p&&p&
第七节 运动战&/p&&p&
第八节 速决战&/p&&p&
第九节 歼灭战&/p&&br&&p&很可惜,这部著作写到一半西安事变发生,没时间写了,还有&b&第六章战略进攻&/b&和&b&第七章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b&没能完成。文中结合的实例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五次反围剿,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b&把这部著作看完,我相信就不会有人问“如果红军由毛泽东一直领导,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能粉碎不?会不会就没有长征了?”这个问题了。&/b&&/p&&br&&p&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p&&p&(端起杯子喝水)&/p&&br&&p&后续更新在这里:&/p&&p&&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为什么说长征是“伟大的”? - 通吃岛岛主的回答&/a&&/p&&br&&p&也可以来公众号看:通吃岛,号码是“tongchidao123”&/p&&p&专栏真的是开不了……&/p&
有一些答主信口开河,为黑而黑,十分无聊,那我就从头到尾跟大家聊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现在我们看历史一般都会犯“简单化”的错误,许多重要的事件都会一句带过甚至被忽略,搞得历史好像比《帝国》《war3》还简单。 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于1933年初,但是我们…
谢邀。&br&多图。&br&注:以下图片的色块只代表大概范围,并不精确。&br&&br&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末的状况:&br&&figure&&img src=&/dacb1f33eff9a48d8846964a_b.pn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dacb1f33eff9a48d8846964a_r.png&&&/figure&甲午战争,清政府各军均遭受重创,当时袁世凯极力建议组建现代化军队,但上头就是不听,袁世凯很生气。&br&后来清帝国飘摇欲坠,寻求出路,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联名推荐,成为统领。袁世凯本人极重练兵,主张变法,为革新奔走呼号。练兵时,他直接采用现代化设备和训练方式,聘请德国军官,从学堂里挑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为亲信,从顺利控制了全军。军队只知效忠于袁大帅,而不知效忠于清帝国。&br&&figure&&img src=&/5fe569a0fd4110ffe42c3bf_b.jpg& data-rawwidth=&397& data-rawheight=&2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7&&&/figure&&br&袁世凯的旗下,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br&注意,狗是夸人,不是骂人,并没有骂人是畜生的意思。&br&&br&&figure&&img src=&/7a544a87de59b6e79f6a3e6d_b.png&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3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figure&王士珍&br&&figure&&img src=&/505beea4b621f0cc6e00f3_b.png& data-rawwidth=&261& data-rawheight=&3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1&&&/figure&段祺瑞&br&&figure&&img src=&/b27a0effcf91d2ac34beb5b_b.jpg& data-rawwidth=&197& data-rawheight=&2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7&&&/figure&冯国璋&br&&br&在清朝灭亡之前十年,东北奉天有两伙子土匪火拼,那边叫金寿山,这边叫张作霖,张作霖打不过金寿山,便撒丫子跑了。跑了以后他还当土匪头子,不过他深信当土匪成不了大事,于是想入编正规军。于是劫持了清军将领盛京(沈阳)将军增祺……的老婆,跪求将军夫人替他求情,收了兄弟们。&br&将军被媳妇说动,收编了张作霖,使得张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br&&br&1904年左右,日俄战争,东北混乱,张作霖从容应对,增强了军队实力,后又遭遇扩编,再去作为朝廷的人去剿匪,再度壮大。&br&革命爆发时,清帝国东北军的几位领导上书清廷,提议实施责任内阁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革命派的意思。作为清帝国的从良小能手,张作霖奉命去干他们,此时清政府的大权,实际是袁世凯握着的。&br&张作霖因此夺了东北的最高领导权,张作霖是奉天来的,雅称奉系军阀。&br&&figure&&img src=&/daeace76d9cae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daeace76d9cae_r.jpg&&&/figure&&br&&br&同样回到清朝灭亡十年前,在山西的五台县,有个名叫阎锡山的青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后来他从日本留学回来,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军官,凭着出色的表现和学业成绩,他在短时间内连升几级,当上了团长。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和同盟会有交往。等同盟会起义,他也在山西响应,领军灭了山西巡抚,成立了军政府,阎锡山本人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举为都督。&br&清朝灭亡后,他顺应时势,立即表示拥戴(臣服)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这就是&b&晋系军阀&/b&的来源!&br&&br&于是我们看:&br&&figure&&img src=&/7ad9bc7817cd_b.pn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7ad9bc7817cd_r.png&&&/figure&&br&记忆:&br&&blockquote&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张学良他爹,在东北,老家奉天。&br&晋系军阀:阎锡山,在山西,绰号阎老西,山西简称晋。&/blockquote&&br&&br&&br&好了,说完这些,该说南边的了。&br&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时在那个时候,南方并没有效忠袁大帅的表态,因为本身就独立于北方而存在。&br&先说云南大军统领,即云南都督蔡锷!&br&&figure&&img src=&/016bcfcf92_b.jpg& data-rawwidth=&225& data-rawheight=&2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5&&&/figure&图:蔡锷将军靓照&br&&figure&&img src=&/dc44c7a24c45_b.png& data-rawwidth=&453& data-rawheight=&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3& data-original=&/dc44c7a24c45_r.png&&&/figure&图:蔡锷将军沙场照&br&&br&蔡锷有一腔热血,是梁启超、谭嗣同的学生。他于晚清帝国最后一年到任,兴办产业,开展教育,整饬军队,革除弊病。武昌起义时响应革命军,革命成功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云南简称滇,所以蔡锷旗下军,也换做&b&滇系军阀&/b&。&br&&br&还有广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陆荣廷在职,响应革命号召反了。革命后继续留任,成为民国时期广西军阀。&br&广西简称桂,因此称作桂系军阀。&br&&br&&figure&&img src=&/5c8bdb9dc9a165f08ab1_b.pn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5c8bdb9dc9a165f08ab1_r.png&&&/figure&&br&到此为止,还有一事不明。&br&四川、湖南等地是什么情况呢?&br&答案是:这是南北军阀打来打去的地带,他觉得他二逼,他觉得他二逼,谁也不服谁。&br&&br&&br&袁世凯领导的庞大军团,响应南方革命军的号召,成立了民国政府。&br&原本南方革命军是有人主张打袁世凯的,但黄兴认为根本就打不过,只能和谈。后来大家一想,真的打不过,就和谈了。&br&袁世凯同意了和约,不过他的条件是,革命成功后,他来当总统。&br&&br&你想,这个时候有人忽然说,我们要选举,我们要换领导人,我们要打倒旧势力,扳倒北洋军,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最好把他选下去。&br&是你,你愿意?&br&&br&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等人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弄了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准备搞选举,孙中山是临时大总统。&br&袁世凯就很生气,说好的我支持你革命,你让我当总统,你怎么自己当上了,你什么意思?加上后来的一系列冲突,这就要灭了孙中山,于是孙中山号召各省讨袁,还好有响应的,打了几仗,都是惨败,正愁怎么办呢,结果讨袁军在上海的司令部居然被租界给解散了。&br&&br&孙中山、黄兴等人被通缉,革命党人将此举唤作“&b&二次革命&/b&”,意思是第一次革命革的不全,所以再来一次。&br&没想到二次革命这么快就失败了,孙中山流亡海外。&br&&br&1914年,袁世凯对民主心存的最后一点好感也没有了,他废了临时约法,出台了《中华民国约法》,解散了国会,让那些议员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br&恰在此时,日本来凑热闹,进军青岛,耀武扬威,袁世凯被迫接受二十一条。&br&当时也是有媒体报道的,主要战场就是报纸。说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无耻之极,与日本人狼狈为奸,全国爆发了游行,以反对袁世凯为荣,以坚决革命为荣。当然这只是导火索,爆发事件出现在1915年——袁世凯居然称帝了!&br&&figure&&img src=&/4fbfe1ae5ef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可惜没人信。&br&南方军阀,以蔡锷为领袖,发动了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br&而段祺瑞等人,居然也反对袁世凯称帝。&br&袁世凯抑郁而终。&br&&br&袁世凯死后,无人有能力一统江湖,操持全局。就连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离析了。&br&&br&&br&中央方面,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恢复约法,恢复国会。&br&这个黎元洪,原是湖北军统帅,革命时被革命党人逼着当了中央军大元帅。担任民国总统时,与段祺瑞就不和睦。但显然段祺瑞手握重兵,实际权力要远高于黎元洪。总统和总理不和,和事老正是同为北洋出身的张勋。&br&眼看段祺瑞想再次解散国会,张勋对黎元洪表示,这事儿非复辟不能解决。于是强行拥戴爱新觉罗·溥仪进行复辟大业。问题是,段祺瑞你免了就能完事儿了吗?人家实力在那里摆着呢,手底下又都是亲信的军团,不是没有这个职称就没这个能力,于是将张勋复辟镇压了。&br&复辟失败之后,黎元洪觉得自己引张勋当和事老,张勋复辟,自己也有责任,觉得没脸继续在中央混了,引咎辞职。&br&总统换人,换成了冯国璋。&br&&br&段祺瑞称反对复辟为再造共和。&br&他不止一次造共和。&br&第一次是民国元年,南方革命军闹革命,段祺瑞联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诏清帝退位。&br&二造共和是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公开反对,多次劝阻,可惜老袁不听。后来革命派让段祺瑞表态,段祺瑞出于袁世凯几十年的知遇之恩,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且未获任何封赏。&br&&br&段祺瑞和梁启超等人成立了新政府,段祺瑞说我这是再造共和,孙中山说放你娘的狗屁。他说段祺瑞那个是假共和,我们要建设新共和。所以孙中山从海外流亡归国,联合桂系、滇系军阀,准备打击段祺瑞。&br&孙中山组织的国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海陆(没空)军大元帅,其余军阀头目为元帅。同时宣布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要维护共和之纯种法统,否认段祺瑞北京政府。因此发动的战争,就叫护法战争:&br&&blockquote&&b&护法战争的范围遍及粤、桂、湘、闽、滇、黔、川、鄂、陕九省,赣、浙、苏、皖、豫、鲁、甘等省及东北地区也出现规模不等的护法武装及活动。&/b&&/blockquote&各省份都有自身的考虑,各种矛盾数不胜数。但既然要打段祺瑞,还是有人支持的。支持打击段祺瑞政府的,都自称是“护法军”。&br&&br&段祺瑞应战。&br&段祺瑞(皖系)的策略很简单:&br&安排冯国璋(直系)打头阵,跟西南来的那群护法神军撕。&br&&figure&&img src=&/dfcc2f33a323c5efd053db3d8a94b740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注:图为护法军和冯国璋打架。&br&直系、皖系等也好记,记住两个词,即“疯子(冯直)”“断腕(段皖)”&br&&br&冯国璋又不是傻逼,凭什么我打你不打?干了两仗就不干了,擅自撤兵,爱谁谁,你段祺瑞自己玩儿去。&br&于是孙中山顺利夺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让段祺瑞很生气,他向大总统冯国璋同志表示,这个总理我他妈不干了。&br&冯国璋说你不干那就太好了,我让王士珍干!(当总理)&br&这就是传说中的&b&直皖分裂&/b&。&br&&br&冯国璋主持大局,他宣布:我们大家不要打了,坐下来好好谈谈。&br&孙中山说,我不想谈!&br&但西南的军阀们却已经跟冯国璋谈好了,单方面宣布停战。和孙中山同样不满的,还有段祺瑞。为了制裁冯国璋,段祺瑞召开了十三省军代表表决大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国家要统一,就一定要跟西南军死磕,收复天下。&br&&br&果然还是段祺瑞势力更大,北京政府离不开他,毕竟他是虎,冯国璋是狗,狗与虎拼,那是拼不过的。&br&冯国璋只好说,那还是打吧,并再任命段祺瑞为总理。&br&段祺瑞派军挥师南下,与护法军大战于湖南。&br&&br&&br&因为是直系当的冤大头,为段祺瑞这个死皖系打前阵,有战功的人,自然也是直系的。但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等人,辛辛苦苦夺了湖南,最后当上湖南省长的却是皖系(段祺瑞)的人。曹锟震怒,让吴佩孚不要再往前打了,辛辛苦苦干活,最后让不干活的领工资,咱不值当的。&br&为了恶心一下段祺瑞,吴佩孚发表声明,说段祺瑞试图武力统一中国,实乃亡国之政策。直系将领纷纷表示老吴说得对,段祺瑞真不是东西。&br&段祺瑞被迫宣布停战。&br&&br&不打了。&br&但孙中山还是不愿意,还想着继续北伐,从而围攻北京,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br&但坐下来谈判的双方却签订了和约:&br&&blockquote&西南各省和北方各省均同意:&b&推举黎元洪或者冯国璋当总统,岑春煊当国务院总理。至于孙中山,最适合当一名外交官,负责海外事宜……&/b&&/blockquote&&br&孙中山很生气。&br&而在此之前,孙大炮为了惩戒不认真北伐,反而排挤革命党人的桂系,登上战舰,发射大炮,炮击了广东都督府(桂系的势力在广西、广东),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愤怒。&br&&figure&&img src=&/ada1baf8532abdabcfd0d5f1db189f57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ada1baf8532abdabcfd0d5f1db189f57_r.jpg&&&/figure&&br&因为桂系根本就不想搞什么议会,所以议员集体出走,出走的这群人,与孙中山联合,策动了一些部队,驱逐了陆荣廷(桂系老大),建立了新的军政府。&br&但不久后,孙中山任命的广东省长陈炯明就叛变了。因为陈炯明与孙中山政见不一样,他主张像美国学习,搞联邦自治,孙中山说必须要搞民主革命。后来又发现他俩不仅政见不同,脾气也不合,加上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终导致孙中山撤了陈炯明的司令和省长之职。&br&&br&陈炯明哪里肯干?&br&领兵来揍孙中山,四千人马。孙中山好汉不吃眼前亏,跑了。&br&离开广州,跑到了上海。&br&&br&孙中山深知,没人支持是不行的。别的军阀都有日本或者西方列强支持,孙中山找不到支持者,最后还是决定向俄国求援,同意容共,同意赤化。&br&1922年,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因此提出了“联俄容共”之政策。1923年,孙中山回到广东,联合之前支持他的桂系、滇系某些军队,驱逐陈炯明,在苏俄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校,训练高级人才。&br&&br&这个时期,冯国璋已死,直系新老大曹锟,受够了皖系的段祺瑞,两下里直接开干了,史称&b&直皖战争(1920年夏)&/b&。&br&&figure&&img src=&/57001dcf88c921cdeefcc4e0c1eac753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直系将领吴佩孚,联合奉系张作霖,围攻老段。一狗一虎攻一虎,段祺瑞大败,没了枪杆子,就没政权,自然要辞职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权让给了直系和奉系。&br&&br&但这个直系,和东北张作霖老师的奉系,幕后不是一个东家。张作霖是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也是日本人支持的,而直系是英美支持的。你直系把皖系撵走了,想在中央当老大,张作霖愿不愿意?张作霖愿意,日本人也不愿意,日本人要求张作霖(奉系)和皖系合作,他跟直系本来就没什么可说的,在一个政府里工作,冲突本来就多,直接就开干了。奉系和直系打的这一仗,被唤作&b&直奉战争(1922年、1924年)&/b&。&br&&br&直系一度胜利,但因为西北的冯玉祥临阵倒戈,最终败北。奉系赢得胜利后,任命张宗昌为鲁皖平贼小天使(皖鲁剿匪司令)。而张作霖自然成了虎头老大,成了北方之王,控制了北京政府,和皖系联合举荐亲日小先锋梁士诒担任总理。&br&&br&孙中山政府之所以扩张得比较顺利,正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北方在掐架,没空顾及南方。孙中山直接用黄埔军校组建成了一个军队,称为国民革命军。&br&而黄埔军校的校长,就是蒋介石。&br&&br&孙中山去世后,由蒋介石领导的&b&北伐战争&/b&开始,蒋介石担任北伐总司令。由于经费不足,民国政府做了细致的安排,砸锅卖铁卖厂子,债券收税什么的,原计划打到哪儿算哪儿,没想到一路高歌:&br&&figure&&img src=&/ce56ce2aa23d450dc99b6_b.jpg& data-rawwidth=&334& data-rawheight=&4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4&&&/figure&一开始制定的基本策略是:&br&&blockquote&连同冯玉祥(西北)和阎锡山(山西),打倒吴佩孚(蓝色),联络孙传芳(黄色),不理张作霖(紫色)。等弄死吴佩孚(蓝色)后,便回头猛揍孙传芳(黄色),灭了张宗昌(山东),干死张作霖(紫色)。&/blockquote&结果:&br&&blockquote&北伐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势力,同时重创了张作霖。&/blockquote&&br&1927年,张作霖因抵挡不住国民革命军的猛攻,决定求和。同时因为不满足日本人的种种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主持大局,决定改易旗帜,撤了奉系军的五色旗,改挂中华民国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br&&br&北洋军阀时代就此结束。
谢邀。 多图。 注:以下图片的色块只代表大概范围,并不精确。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末的状况: 甲午战争,清政府各军均遭受重创,当时袁世凯极力建议组建现代化军队,但上头就是不听,袁世凯很生气。 后来清帝国飘摇欲坠,寻求出路,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
&p&(一)&/p&&p&唐朝末期有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p&&p&&br&&/p&&p&我们知道,私盐贩子总是很有钱的,然而黄巢同学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富二代,他渴望自己能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拳脚。于是他连续多次去考进士,不中。&/p&&p&&br&&/p&&p&好,老子不考了,老子造反。于是黄巢放着很有前途的盐帮帮主的位置不要,带着子侄和几千帮众,投身唐末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中去了。&/p&&p&&br&&/p&&p&不得不说,黄巢在造反方面很有天赋,他的队伍越做越大,最终打到了长安,赶跑了唐僖宗。黄巢于是开开心心的登了基,国号大齐。&/p&&p&&br&&/p&&p&黄巢的大军里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朱温。朱温幼年丧父,原本跟着母亲在一个大户人家里做长工,因为不甘寂寞所以跑出来投身于伟大的造反事业。朱温十分能打,心思也很缜密,在黄巢手下一点点升为大将。黄巢登基以后,朱温被封为同州防御使,重兵在握。&/p&&p&&br&&/p&&p&唐僖宗是个很可悲的皇帝,他被太监们拥立的时候只有12岁,在太监们长期刻意的培养下,他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马球运动员,马球技艺天下无双。然而关于治国理政则一窍不通,国家大事全都由从小看着他长起来的太监田令孜一手把持。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一名皇帝,也知道不能任由黄巢侵占长安,所以唐朝调集重兵前来围剿黄巢,朱温所在的同洲(今天的陕西大荔)成为了唐军志在必得之处。&/p&&p&&br&&/p&&p&和朱温正面硬刚的是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这个人节操很低,下限几乎没有,曾经投降过起义军又投降回来。然而他手下的几万兵马却不是盖的,几次交锋下来,朱温吃了很大的亏,眼瞅着就要弹尽粮绝了。朱温当然不肯坐以待毙,连连向长安求援。&/p&&p&&br&&/p&&p&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p&&p&&br&&/p&&p&当时的黄巢已经过上了纸醉金迷的日子,他表示原来以为做皇帝只不过有吃不完的酒肉睡不完的妞,哪知道真到了长安才知道,这人间的享乐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因此他每天专心淫乐,军务全都交给一个叫孟楷的亲信处理,这个孟楷恰好和朱温有仇,因此朱温的求援信有如肉包子打狗一般一去不复返。&/p&&p&&br&&/p&&p&绝望中的朱温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投降唐军。&/p&&p&&br&&/p&&p&唐僖宗大喜过望,马上加封他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把汴州(今河南开封)这块大地盘划给了他。为了号召全国人民踊跃学习朱温同学这种迷途知返的崇高品行,唐僖宗给朱温赐了名字,叫全忠。&/p&&p&&br&&/p&&p&若干年后,大家回想起这事的时候,觉得唐僖宗是给自己里了个flag。全,人王;忠,中心。这是预示着朱温这小子以后要在中原做皇帝啊。&/p&&p&&br&&/p&&p&然而当时朱温同学并不是很爽。&/p&&p&&br&&/p&&p&为什么呢?因为划给他的地盘已经打成了一片白地,几家义军正在那横冲直撞。更坑爹的是只有灭了黄巢他才能去上任。&/p&&p&&br&&/p&&p&朱温投降以后的唐军以为马上就可以把黄巢赶走了,但是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美好,朱温投降了,但是黄巢手下别的将领可还在啊,依然难打,依然打不动。&/p&&p&&br&&/p&&p&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唐末藩镇各个节度使的兵都是自己招募自己养活的,中央对他们的制约能力很低。然而这些兵一旦打没了,你这个节度使也就差不多做到头了——很像民国时期的军阀对不对?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大家都是藏着掖着的。&/p&&p&&br&&/p&&p&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了:我们去找霸天虎……不是,去找飞虎子来怎么样?&/p&&p&&br&&/p&&p&飞虎子!这个名字让大家眼前一亮。&/p&&p&&br&&/p&&p&李克用,沙陀人,战斗力爆表的猛人。我们现在总说,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而李克用牛到大家普遍认为他肯定能上天,所以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飞虎子。因为瞎了一只眼,又号独眼龙。这位仁兄手下有大唐最精锐的一支骑兵——沙陀骑兵,战斗力冠绝天下。&/p&&p&&br&&/p&&p&这么牛的部队,为什么一直没被招来围剿黄巢呢?原来是之前因为一系列的龌龊事,李克用和山西与河北的节度使们大打出手,被朝廷定性成叛军,赶到达靼去了。因此这个提议被提出来之后,大帐里坐着的人里有些就开始觉得脖子后面发凉了,心想这位爷回来,那还能有我们的好日子过了么。&/p&&p&&br&&/p&&p&但是黄巢总要有人剿啊!于是大家一起合计了一下,决定许以李克用高官厚禄,以前你不总抱怨朝廷给的少么?这次回来,要啥给啥!&/p&&p&&br&&/p&&p&李克用大喜,他已经过够了在达靼吃土的日子了,于是立刻领着一票沙陀骑兵杀了回来。黄巢的游戏难度一下子从“普通”被调节成了“ 噩梦 ”,李克用的大军几乎是一路平推着打进了长安。长安收复,李克用军功居首。唐僖宗任命李克用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p&&p&&br&&/p&&p&李克用很开心。&/p&&p&&br&&/p&&p&然而朱温很不开心。&/p&&p&&br&&/p&&p&因为从长安被赶跑的黄巢突围后打回了河南,也就是分给他的地盘。&/p&&p&&br&&/p&&p&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黄巢——在黄巢死后他接过造反大旗又坚持战斗了许多年;另一件事,就是黄巢围攻陈州。&/p&&p&&br&&/p&&p&黄巢围困陈州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p&&p&&br&&/p&&p&黄巢从长安逃跑之后整个人都已经疯癫了,体验过权力巅峰滋味的黄巢犹如中毒一般,在逃跑时居然还让人带着全套的皇帝行头。于是在陈州遇到顽强抵抗的时候,黄巢整个人都愤怒了起来:飞虎子他们可以赶走我,那是他们太牛我打不过,可你一个小小的陈州竟然也敢挡我大齐皇帝的去路么!&/p&&p&&br&&/p&&p&打!往死里打!然而军粮已经不多了,怎么办?&/p&&p&&br&&/p&&p&黄巢很烦恼,然而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的解决之道。&/p&&p&&br&&/p&&p&安史之乱的时候,睢阳被围,城中无粮,守将张巡从自己的爱妾吃起,号召全城将士一起吃人守城,揭开了唐末吃人的血腥一页。黄巢的军队,在之前长安被围的时候,已经小规模的尝试过以人肉为食了,这让黄巢觉得大规模的吃人也是可以尝试一下的。&/p&&p&&br&&/p&&p&黄巢大军很快就开始了残忍的吃人运动,黄巢专门派出去一支部队到陈州附近搜刮百姓,身强体壮的可以充军或是作为民夫,而身体虚弱的则可以充作军粮。但是黄巢总觉得这样的效率还是有点低下,经过冥思苦想,黄巢充分运用自己的工程学天赋,发明了空前绝后的吃人机器——巨舂。史书是这样记载这一幕的:&/p&&p&&br&&/p&&blockquote&《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br&《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blockquote&&p&在黄巢专心攻打陈州并进行发明创造的同时,朱温并没有闲着。他求爷爷告奶奶的找来了附近的几位节度使,又拉来了李克用的沙陀军,一起向黄巢发起了进攻。或许是陈州消耗了黄巢太多的精力,不可一世的黄巢大帝竟然一触即溃,连战连败。终于在一次大败之后,见到大势已去的黄巢外甥林言杀死了黄巢,并准备以此邀功。单没想到的是,林言在路上却遇到沙陀骑兵,这些蛮子不分三七二十一就把林言也干掉了,将林言及黄巢等人首级一并献了上去。&/p&&p&&br&&/p&&p&在消灭黄巢的战斗中,李克用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主力。然而得到好处最多的却是朱温,他从前是黄巢军中将领,因此在黄巢军队溃散的过程中收编了大量部队,还拉拢过来一大批能打的将领。性情耿直的李克用则没捞到多少好处,仅仅是在他的军功簿上又写下了辉煌的一笔。&/p&&p&&br&&/p&&p&由于之前围剿黄巢的战斗中,李克用的兵马一直都是主力,因此剿灭黄巢之后李克用的部队已经濒临极限,急需休整和补给。在班师回驻地的路上,李克用路过了汴州,在封禅寺休整。&/p&&p&&br&&/p&&p&汴州正是朱温的地盘,大家应该还记得,正是朱温求爷爷告奶奶的请来了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才剿灭了流窜到自己地盘里的黄巢军。现在李克用路过汴州,朱温自然要准备酒宴,好好表达一下感激之情。&/p&&p&&br&&/p&&p&然而李克用并不领情。&/p&&p&&br&&/p&&p&李克用从十三岁起,就是天下闻名的勇士,一箭双雕什么的,就和玩一样。&/p&&p&&br&&/p&&blockquote&《旧五代史·武皇纪上》年十三,见双凫翔于空,射之连中,众皆臣伏。&br&《旧五代史·武皇纪上》尝与达靼部人角胜,达靼指双雕于空曰:“公能一发中否?”武皇即弯弧发矢,连贯双雕,边人拜伏。&/blockquote&&p&&br&&/p&&p&你朱温算什么?一个投降的贼罢了,不是你投降的早,前几天连你也一起弄死了。&/p&&p&&br&&/p&&p&于是喝高了的李克用在酒席宴间对朱温大肆嘲讽,弄得朱温和手下的将领都十分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然而没人敢在李克用面前表露什么不满——开玩笑,这位大爷一怒之下,说不定在酒席宴间就把咱们全干掉了。&/p&&p&&br&&/p&&p&李克用骂完了,很爽,环顾四周,自朱温以下没有一个人敢起刺,更爽,就决定今晚睡在这了。&/p&&p&&br&&/p&&p&朱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李克用赴宴的时候可是只带了一队侍卫,他闻名天下的沙陀骑兵都驻扎在城外的封禅寺中。也就是说,只要自己今晚在城中杀死李克用,这支天下无双的骑兵就会群龙无首!而李克用现在又大醉不醒,还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了么?朱温安排李克用就寝后转身就点齐兵马,紧闭城门,集合手头所有力量攻向了李克用的所在之处。&/p&&p&&br&&/p&&p&一番苦战后,李克用的侍卫们勉强顶住了第一波攻势,杀红了眼的朱温命令手下放火烧屋,攻进了李克用的住处。在关键时刻,李克用被仆人藏到床底下,用冷水浇醒,醒来的李克用犹如油锅里的蚂蚁一样,急的手足无措。正在这个时候,老天开眼,一场大雨浇灭了火头,李克用趁机带着两个人用绳子坠城而逃,逃回了封禅寺。&/p&&p&&br&&/p&&p&正史中是这样记载这场“汴州城雨夜杀人事件”的:&/p&&p&&br&&/p&&blockquote&《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过汴州,休军封禅寺,朱全忠飨克用于上源驿。夜,酒罢,克用醉卧,伏兵发, 火起,侍者郭景铢灭烛,匿克用床下,以水醒面而告以难。会天大雨灭火,克用得 从者薛铁山、贺回鹘等,随电光,缒尉氏门出,还军中。&/blockquote&&p&&br&&/p&&p&大难得逃的李克用并没有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立刻点齐兵马灭了朱温。而是做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他带着部队回到驻地太原,然后开始上访,要求朝廷追求朱温刑事责任,并对自己的损失进行赔偿。&/p&&p&&br&&/p&&p&要知道,这位李大爷向来以行事肆无忌惮而闻名天下,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忽然遵纪守法起来了?其实当时李克用手下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在围剿黄巢的战斗中元气大伤,而全程实力酱油的朱温,收编了不少黄巢残军,军势正盛。李克用就是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打一场错误的战斗这种事,他还是不会去做的。&/p&&p&&br&&/p&&p&李克用的上访信发到中央之后,以唐僖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大家几次讨论之后,得出一致的结论,那就是……这事,千万不能听李克用的!&/p&&p&&br&&/p&&p&为什么呢?因为李克用实在是太能打了,你想,这么多节度使在一起都攻不下来的长安,他回来之后一出手,破了;好几路大军都打不过的黄巢,他一出手,灭了。现在要是听他的把朱温处理了,他拿下朱温的地盘,以后谁还能制的住他?&/p&&p&&br&&/p&&p&但是作为剿灭黄巢的大功臣,李克用受了这么大委屈,显然不能置之不理。怎么办呢?大家最后想出了一个法子,为了安慰李克用,封他为陇西郡王,用一个王爷的帽子,堵上了李克用的嘴。&/p&&p&&br&&/p&&p&李克用虽然不爽,但是毕竟目前没有灭了朱温的实力,只得作罢。但是这件事令李克用与朱温结下了不解之仇,却深刻的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整个五代历史的前二十年,都是这次“汴州城雨夜杀人事件”的后续。&/p&&p&&br&&/p&&p&剿灭了黄巢之后,各地虽然还有一些零星的义军,但是已经无关痛痒了,回到了长安城的唐僖宗又可以愉悦的打马球了。但是他所宠信的太监田令孜却忧心忡忡,田公公认为,这次皇帝之所以被黄巢赶出长安,主要是由于兵权都在藩镇,而中央竟然连一支靠的住的禁卫军都没有的缘故。为了皇帝和田公公的安危,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央军势在必行!然而征兵是要钱的,此时的大唐朝廷已经穷的叮当乱响,全靠各地藩镇好心施舍不定时进贡才能维系存在了,就连大臣的工资偶尔也是要拖欠一下的。这笔钱要从哪拿出来呢?&/p&&p&&br&&/p&&p&田公公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收回安邑、解县两地盐池。&/p&&p&&br&&/p&&p&这两处盐池距离很近,就在今天山西运城的附近。开采年代之早甚至可以上溯至尧舜之时,自春秋以来,这两地的盐池就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誉为“国之大宝”。而黄巢被赶出长安之后,盐池就被当时的河中军区司令员王重荣同学据为己有了。田公公认为自己选中了正确的目标:这位王同学不仅人品比较差,导致在朝中人缘不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实力也有限。挑他下手,利润高风险小,正合适!于是就忽悠唐僖宗下旨将盐池收归国有。&/p&&p&&br&&/p&&p&王重荣表示这简直是在搞笑!盐池给了你我还活不活了,这样吧, 为了表示我对唐室的效忠之心,我每年勒紧腰带挤出来三十车盐给中央支持建军好了。&/p&&p&&br&&/p&&p&田令孜差点被气死,这两地盐池每年能出产多少盐呢?唐书记载&/p&&p&&br&&/p&&blockquote&《新唐书·食货志四》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曰“两池”, 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blockquote&&p&&br&&/p&&p&唐代一斛折合约120斤,就是说这两地盐池每年能产盐百万斤,代宗的时候曾经占了中央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王重荣你居然每年只给我三十车,这是打发叫花子么!?不行!这盐池必须收归国有!&/p&&p&&br&&/p&&p&两人争执不下,田公公十分为难,因为强行收归国有实际上等于暗示着中央有权力从各地藩镇的节度使手里夺取他们的既得利益,这无疑是被藩镇所忌惮的。因此田公公灵机一动:你不是不同意把盐池交给国家么?我把你调走换个听话的不就完了么!&/p&&p&&br&&/p&&p&自以为找到了解决之道的田公公马上让唐僖宗下了一道旨意,称为了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更好的发挥王重荣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任命王重荣同志为兖海节度使,免去其原河中节度使职务;任命王处存同志为河中节度使,免去其原有职务。&/p&&p&&br&&/p&&p&王重荣同志非常愤怒,声称王处存同志兵马太少,河中地区危险重重,王处存来的路上出点什么意外自己可没法负责。&/p&&p&&br&&/p&&p&哈!吓唬我!田公公马上又让唐僖宗下了一道旨意,让李克用马上带兵保护王处存上任。怎么样,大唐第一能打的将领来送他赴任,你王重荣有种就挡挡看吧!&/p&&p&&br&&/p&&p&已经要抓狂了的王重荣大骂田令孜,声称他离间藩镇,蛊惑皇帝,再这样下去,自己就要去“清君侧”了!&/p&&p&&br&&/p&&p&田令孜喜出望外:太好了!你来清君侧,我这不正好有借口把你灭了么?到时候我连找人接替你都不用了,直接把河中收归中央就行了啊!于是大喜之下的田公公找来了邻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准备等李克用的大军到了王重荣的地盘之后一起发难,干掉王重荣。&/p&&p&&br&&/p&&p&王重荣此时彻底清醒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象棋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