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象棋司马诈病这一步棋算走对了么

电竞日爆为你带来最搞笑劲爆的电竞八卦,最瓜皮神奇的操作集锦。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芜湖大司马的直播间
下午3点到晚上8点
大司马下象棋差一步就赢了,乐极生悲再现尿频马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
公司名称: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政立路485号 | 客服电话:中国象棋棋史谈(一)
中国象棋棋史谈目录
象棋定型前的中国历代象棋&&&&&&&&&&&&&&&
中国古代关于象棋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象棋&&&&&&&&&&&&&&&&&&&&&
秦汉时期的象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象棋&&&&&&&&&&&&&&&
隋唐时期的象棋
北宋中国古代大革新时期的象棋&&&&&&&&&&&
炮在中国象棋中的出现
司马光的[七图图象戏]&&&&&&&&&&&&&&&&&&&&
尹洙和他的象棋谱
程颢的[咏象戏]诗&&&&&&&&&&&&&&&&&&&&&&&&
晁补之的[广象戏]&
北宋民间流传的[大象戏]&&&&&&&&&&&&&&&&&&
盛行于宫廷的象棋
近代中国象棋的定型&&&&&&&&&&&&&&&&&&&&&
兴盛发展的南宋和元朝象棋
象棋在南宋各阶层民众中的兴盛&&&&&&&&&&&
南宋时期的象棋等级赛和国手名单
象棋广泛发展的标志——木制象棋子&&&&&&&
象棋理论和洪迈的棋经论
七百年前的两个棋局谱&&&&&&&&&&&&&&&&&&&
南宋时期的象棋谱
明代的象棋&&&&&&&&&&&&&&&&&&&&&
第一节明代统治者对象棋打击及在宫廷中的逐渐盛行
明代中期象棋的蓬勃发展&&&&&&&&&&&&&&&&&
明代著名的象棋手
明代末叶的象棋
&&&&&&&&&&&&&&&&&&&&&&&&&第五节&
现存明代残局谱;全局谱简介
明代亡佚的象棋谱&&&&&&&&&&&&&&&&&&&&&&&
明代的象棋残局研究&
明代的象棋布局研究&&&&&&&&&&&&&&&&&&&&&
清代的象棋
清代著名的棋谱学家王再越&&&&&&&&&&&&&&&
康熙年间的象棋国手
乾隆年间的九大象棋流派及嘉庆年间的象棋高手&
清代文人与象棋
清末象棋的情势&&&&&&&&&&&&&&&&&&&&&&&&&
现存清代对局谱简介
现存清代全局谱简介&&&&&&&&&&&&&&&&&&&&&
现存清代残局谱简介
亡佚的清代象棋谱&&&&&&&&&&&&&&&&&&&&&&&
民国象棋四十载&
第一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七节&&&&&&&&&&&&&&&&&&&&&&&&&&&&&&&&&&&&&&&&&
体育象棋五十年&
待续&&&&&&&&&&&&&&&&&&&
第二节&&&&&&&&&&&&&&&&&&&&&&&&&&&&&&&&&&&&&&&&&
第四节&&&&&&&&&&&&&&&&&&&&&&&&&&&&&&&&&&&&&&&&&
第六节&&&&&&&&&&&&&&&&&&&&&&&&&&&&&&&&&&&&&&&&&
中国象棋棋史谈
中国象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为一体·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久盛不衰.深受历代各阶层人民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象棋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为区别于国际象棋,传统象棋现称“中国象棋”。由于象棋包含有体育、艺术和科学的因素,象棋亦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爱好。不仅亚洲、欧洲、北美洲积极开展象棋活动,就连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亦出现了象棋活动。应该说,象棋在世界各地都有了火种。
象棋之所以久盛不衰,主要源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人入胜的对局,构思情巧的排局,它可以启迪人们的心智,陶冶人们的性情.且寓有存亡进退之理。阴阳消长之机。经国用兵之道,进取竞存之招,均在其中。飞象跃马,妙趣无穷,乐趣无穷;应变随机,临局交争,虽不在疆场,而行军运筹之宜,观敌度己之势,盈纯虚实,仍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神游局内,留连忘返。象棋起源于中国,虽无确实考证。但近代象棋在中国北宋末就很盛行了这一史实却是无疑的。
第一章&&&&&&&
象棋定型前的中国历代象棋&&&&&&&&&&&&&
象棋分两种,有八格象棋和九线象棋。八格象棋即一阴一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故其纵横各八格,棋子在格中运动,有合挂象意之义。八格象棋无炮,弈来较简单,流外后拟以立体成为现国际象棋。国际象棋机制早在公元的秦末就流行于民间。把八格棋盘丛中一分为二,拉开一格距离,以示界限,去三卒加二石机与一士。均放于线上,系合九五称尊意义,形成今日之象棋。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兵种·各子走法不同;双方各占其半,先后交替走子,以把对方“将死”为胜,不分胜负为和,这就是近代中国象棋。近代中国象棋是八格象棋的脱胎换骨。定型之前,象棋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关于象棋起源的传说
关于象棋的起源,古代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帆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王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确居类书》说:“雍门周谓盂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说:
“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原》说,“周武帝作象棋”。
六、起源于秦末,是韩信制之,为军营娱乐之具。是八八制形象棋。
从上述传说中已可看出我国古代象棋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的象棋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衰亡、封建社会刚刚兴起的时代,是我国古代史上文化大发展时期。当时的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军事学及体育艺术等等,都有相当发展,并且出现了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等生动活泼的局面。棋艺被当时学者认为是数学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这个百花园中开放。其实,棋艺与当时的天文学、数学、军事学都有关,也可以说,它是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棋艺。统称”博弈”。弈又名围棋。当时已有弈秋这样“通国之善弈者”;博或写成筒,也叫象棋,如《楚辞·招魂篇》“龅蔽象棋”及刘向《说苑》“燕则斗象棋”等。中国象棋一词即来源于此。当然,那时象棋的形制.还不是今日象棋的形制,具体制度相差很远,甚至于面目全非。只能说它是我国古代象棋的幼年时期。
一、《楚辞·招魂篇》中的象棋《楚辞·招魂篇》中叙述象棋的形制如下:
龅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是当时的棋制。当时的棋制是由箸、棋、局等三种道具组成:箸,据《西京杂记》说:“以竹为之,长六分”,贵族们用蓖即玉作装饰.以显珍贵,因为我国古代没有骰子。它却相当于骰子的作用,在行棋之前先要投箸;棋,是放在局上行走的象形的棋子,所谓象棋,《六臣文选·招魂》解释说:
“象牙棋妙且好也”,即用象牙雕刻的象棋子,这就是象棋的由来;局,就是博局,又名曲道,是一种方形的棋盘。六博,由每方六个棋子组成,即一枭五散。枭是贵”与“骁”之意,据说还是舜的祖先的图腾;如《韩非子》说:“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又如《战国策》说:“博者之用枭.欲食则食”。散是散卒的意思。如《战国策》说:“夫枭之所以能为者,以散供佐之,夫一枭之不敌五散也明矣”。按春秋战国时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所以六博棋是当时象征战斗的一种游戏。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为六人。第二句
“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是行棋比赛的方法。曹即偶,是指比赛时必须两人对局或两组联赛。其方法是“投六著,行六棋。”先投箸后行棋,斗巧又斗智;“道相迫些”就是指行棋的技巧性,相互进攻逼迫,使对方死棋。第三句
“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棋走到最后获胜的关键时刻,当投箸成“五白”,可以任意杀对方的重要棋子而取得倍胜(牟),并进发出胜利的呼喊声。《楚辞·招魂》是我国最早描述象棋的杰作。关于《招魂》的作者,据写《史记》的司马迁说是屈原所作,但注《楚辞》的王逸却说是屈原的弟子宋玉所作。据近人考证,认为屈原作《招魂》是招楚怀王之魂,故诗中提到的都是宫室之伟,陈设之美,女乐之富丽。肴馔之珍奇,而用玉装饰的“箸”和用象牙制的棋子,也反映了楚国宫庭生活的奢侈。如果这个推断不错的话,那么,其作品产生的年代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以前。从春秋战国时六博的盛况看来,它的产生应更早于这个时代。我国古代的小说《穆天子传》说:纪元前970年的周穆王满,就是个“六博棋”迷,他跟井公下了三天棋才分胜负。在汉魏时代,这个故事被说成仙人下棋,如曹植诗云:“仙人揽六箸,对博泰山隅”。
二、战国时期古墓出土的古棋局
1 975年底到1
976年春考古学家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战国末期古墓中的棋局,可以与《招魂篇》互为补充。出土的棋盘为木制,长38.5厘米,宽35厘米;棋盘的正面阴刻规矩纹,并用红漆绘四个圆点。棋子为骨质,六颗,均为长方形,其中红色的一颗较大,长3厘米,宽1.4厘米,高1.8厘米,这就是枭棋。其余五颗涂黑,较小,长2.5厘米.宽1.2厘米.高1.7厘米,这就是散卒。管为六根,由小竹管劈成两半儿,成弧形断面,长19.5厘米,它的形状与古文献的记载基本相同,但更为形象化。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这个棋局的相对年代为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稍后于《楚辞·招魂》。
& 三、象棋与六博
& 春秋战国时期,象棋和六博是一家。孔子《论语》说:“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与弈是两种不同的棋戏,但博与象棋,如屈原《招魂》”龅蔽象棋.有六簿些”,显然是指一家而言。在先秦的文献中,多数地方都称博,但也有单独称象棋的.如《说苑·善说筒》说孟尝君”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一可证。我国近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孟心史,在《象棋以欧制为近古说》上说:“古之象棋即博棋,今之象棋行于唐代以前,由古递变而来。”又说:“象棋之名,已远溯周时而递变至此,棋之有象,由来甚早。”这个论断是符合我国象淇历史的发展规律的。
秦汉时期的象棋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政权的统一,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其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如著名的《九章算术》的出现、造纸术的发明、张衡的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医药学,都是这个时代对人类所作的杰出贡献。就象棋而说,当时不是专指单一的某种供,除围棋外的其它几种棋戏如六博、弹棋等均称象棋。
一、六博棋
据班固《弈旨》说:“孔予称有博弈。今博行于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这说明秦汉时期博棋是非常盛行的,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秦汉时期的博局就是个证明。秦和西汉的博棋制度,基本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博棋制度一样。东汉时期博棋制度出现一次革新,革新的博供叫小博,而前者叫大博。它的区别首先是“著”,据颜之推《颜氏家训》说:“古者大博则六著,小博则二琵(琼)。”大博就是前面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棋制,小博在张湛注《列子》中引《古博经》讲得较为详细。博法:二人相对坐而局。局分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锐其头,钻刻四面为眼,亦名为凿。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等;翻一鱼,获三筹,……获六等为大牲也。1
972年,考古学家从河南灵宝张家湾东汉墓中发掘出一套绿釉博棋俑。在一张坐榻上置长方盘,盘的半边摆着六根长条形算等,另半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上每边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二枚圆的“鱼”。坐榻两旁跽坐二俑对弈,形象逼真。长28厘米,宽19厘米.高24厘米。将此博棋俑与《小博经》对照,基本相符,只是缺少”琼”的形象。
二、塞戏——格五
博棋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斗巧斗智的棋戏,比赛时往往靠侥幸取胜。在广大棋艺家的不断创新之下,在春秋战国时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由于塞戏在博戏的基础上脱胎出来,古文献中常
“博塞”并称.如《管子·四称篇·四时篇》和《吕氏春秋·秋实》等书中都有反映。《庄子·骈拇筒》有“博塞以游”之诤,成玄英《疏》说:
“投琼曰博,不投琼日塞”。可见塞戏已摆脱了
“侥幸”取牲的成分,标志着我国古代象棋的}月次革新。塞又写成笨,汉代也叫格五。格五在汉代甚盛行,西汉王朝还专门设有”棋待诏”的官,《汉书吾丘寿王传》说他“以善格五,召待诏”。《后
汉书·梁冀传》也说梁冀“善格五”。对于格五的解释.汉刘德说:“格五行塞法”。魏苏林说:“博之类,不用箭(箸),但行枭散”。这里告诉我们塞与格五名异而实同;塞与博的区别,前者不用投箸行供,后者则投箸行棋。因此,汉边韶《塞赋·序》说:“可以代博弈者日塞”。
关于塞戏的棋局,在西汉墓中出土过两种稍为不同的形制。第一种,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棋局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2厘米。正面白地规矩纹,与博局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无博箸。棋局的四周绘一道红漆,背为素面,四个侧面用红漆绘几何纹或植物纹图案。这可能是较早期的一种塞戏。第二种,从甘肃省武成县磨咀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棋盘为黑彩底,棋局绘白色“规矩形”图案.与博拱局图案稍为不同。盘左一俑,由白黑二色绘画,穿长袍,梳圆髻,盖.右臂向前下伸,拇、食两指握长方形木棋子,正在举手走棋;盘有一俑与左俑大致相同,右手放在膝上,左手举在胸前.很礼貌地凝视对方下棋。塞戏的棋子.有龙与虎两种形制。汉边韶的《塞赋》曾记载了塞戏的情形:始作塞者……制作有式:四道交正,
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吕律极也;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止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台中道也;趋偶方析,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则复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顺也。然而,塞之义,盛矣,大矣,博矣.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则于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位,仁义载焉。考之古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汉边韶的《塞酸》.与北周王褒《象经·序》很有相似的地方,说明后周武帝的象戏导源于西汉的塞戏。
弹棋是西汉末始行的一种游戏,据《西京杂记》说: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日:“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指刘向)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此戏东汉时甚盛行,梁冀撰有《弹棋经》一卷.据甘郸淳《艺经》说:“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供局类似当时的足球场,每方各六枚棋子,象征当时的六人足球制。足球古亦称蹴鞠,是一种军事游戏。故蔡邕《弹棋赋》说:夫张局阵棋,取法武备。因嬉戏以肄业,托欢娱以讲事。设兹文后.其夷如舐。采若锦绩,平若停水。肌理光泽,滑不可屡。乘色行巧.据险用智。魏文帝非常喜欢弹棋.技艺甚高,并且写了一篇《弹棋赋》从《赋》中“先纵二八”及丁废《弹棋赋》“列数二八”可知.三国时的弹棋子每方由六枚增至八枚,到了唐代.弹棋仍甚盛行,很多诗人都写过弹棋的诗篇,如杜甫、自居易、李贺、韦应物、王建等都好弹棋。据柳宗元《棋序》说,唐代的弹棋子,每方由八枚增至十二枚。到了宋代,弹棋突然消声匿迹,沈存中、陆游等人都感叹过弹棋的失传。据《梦溪笔谈》说:弹棋今人罕为见.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起,如覆盆;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今大名开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时物也。又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吕进伯作考古图云:古弹棋局状如香炉,盖谓其中隆起也。李义山诗云: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今人多不能解以进伯之说观之,则粗可见,然恨其艺之不传也。失传的弹棋与象棋是怎样一种渊源关系,现在也很难说清,但从后汉蔡邕《弹棋赋》中的
“列象棋雕华丽”之语,丁废《弹棋赋》中的“洪列象凿,选用南藩”以及明末清初有的诗词中常用弹棋代替象棋的记载看,弹棋和象棋还是有那么一点渊源关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象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范缜的《神灭论》、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这个时代里,我国的棋艺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围棋的发展非常迅速,象棋则在不断地革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国在秦汉时期盛行的古老的博塞戏,已逐步为时代所淘汰,给另一种棋戏——象戏所代替。同时,当时从印度传入一种“渡罗塞戏”也为我国人民所爱好。博塞戏、波罗塞戏、象戏三者有些相似之外,又有区别。象戏的基础是博塞戏.可能也吸收了波罗塞戏的某些方面,经过我国人民的再创造,成为一种新的棋戏。北周武帝字文邕不仅爱好象戏,而且写成了《象经》棋谱,集百僚而讲解.并在贵族中流传开。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博塞戏(包括波罗塞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而围棋又太费时间。颜之推《颜氏家训》对此记载说“博塞戏术数短浅.不足玩。围棋……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愦.废丧实多,不可常也”。而象戏的创制则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
&&一、波罗塞戏
我国研究印度文化的著名学者常任侠先生,五十年代在印度大学演讲时说:“波罗塞戏梵语原为Pra鞠ka,即是象棋”。考波罗塞一词,我国文献最初见于后秦释道朗《涅檠经·现病品第六》,它说:“{零蒲围棋,波罗塞戏.狮于象斗.弹棋六博,拍也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这里例举的十多种游戏中,如围棋、弹供、六博、拍翘、掷石、投壶等,都是我国古有的游戏.而博蒲、波罗塞戏等我国古文献中公认从西方传入。对于波罗塞戏的解释,智周《涅檗经·疏》说象马戏法”。戏是西域兵马斗.是西国说:“波罗塞小玉,乘象或马,于局道争得要路以为胜”。这两个注解.从文字上看似乎有点似象棋,但又不象。据西方学者说.印度古象棋为四人对局,每方八子,后改为二人对局,每方增至十六子。但这里讲的与四人或二人对局的象棋却对不起口径。从“局道争得要路以为胜”看来,颇似双陆的着法。北宋初晏殊《类要》指明双陆“始自天竺,即《涅檠经》之渡罗塞戏,三国魂黄初间流入中国。”南宋初洪遵在《谱双叙》中考之甚详.他说:双陆最近古,号雅戏。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日“握槊”;日“长行”;日“波罗塞戏”;日“双陆”。盖始于西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我太宗皇帝播之声诗,纪于奎文,双有光焉。的确,双陆在唐代已非常盛行.如韦后与武三思打双陆中宗点等,杨贵妃与玄宗打双陆将输放白鹦鹉乱局等等,至今仍被传为佳话。由于双陆与象棋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唐以后有人将这些故事附会为着象棋,其实双陆与象棋是有明显区别的,自居易的诗就是个最好的证明:何处深春好,春到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围棋)。鼓应投壶子(投壶),兵冲象戏车(象戏)。弹拱局上事,最妙是长行(双陆)。双陆的玩法甚多.形制也各异。据宋洪遵《谱双》所收双陆局,有北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日本双陆等多种。这些双陆局,有点像象棋盘,但又不完全相同;棋子除日本和真腊双陆子是圆形棋子外,其它均为立体,约三寸来长.象小棒槌.又象围际象棋中的兵卒;。二人对局;棋子多数每方为十五枚,也有十二或十六枚的;下棋时先投骰子。至于如何掷骰子行淇.唐李肇《国史补》说“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记载相当简略.但我国唐时传到日本的双陆,其形制仍留在日本《双陆锦囊抄》中其记载的大意如下:
棋盘上下各十二道。棋子黑白各十五枚。黑棋自上左向右行,复由下右向左行白棋由下左向行,复由上右向左行。二人对坐,轮流掷骰子行棋。骰子二枚,每枚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分别标上
1、2、3、4、5、6的点子,如掷得2和3,掷者可在自己棋中,一子走二步,一子走三步。同色之棋,一道中可任重数子,一道中有二枚同色之棋者。敌棋不得入,已入者取去,取掉的棋可于敌方下次掷骰时入局。如取掉棋不得入局则他棋均不能行。一方不能行棋.即由对方掷骰行供。如一方棋均入最高的六道(黑为下内六道,白为上内六道)者胜。这种以掷点行棋的着法,与古印度的恰图朗加即四队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从古印度传入我国古双陆的形制考察,所谓古印度象淇是否即为双陆呢?不然,为什么《涅檠经》中提到那么一大堆游戏的名单,唯独缺少印度象棋呢?如果说波罗塞戏就是古梵文中印度象棋的话,那么.古印度象棋即为双陆,这是由中国古代一系列史料证明了的。
& 二、周武帝制象戏
& 我国南北朝的后期,公元570年刚好为北周武帝天和四年。这个时期,我国棋坛上出现过一件大事,《周书·本纪》对此作过记载: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寮讲说。经考证,周武《象经》,《隋书·经籍志》列入博类.唐代尚存。据《旧唐书》说,唐太宗还读过《象经》,至唐中叶(约八世纪),从唐传入日本的卷本中也有《象戏经》所以,日本古代传说象棋起源于周武象戏。可惜日本冷泉院遭火灾,图书荡然。稍后,由藤原佐世奉敕撰日本见在书目中.仍有《象戏经》一卷。唐以后《象经》在我国也失传了,宋人对它的具体内容已不知道了。
& 三、王褒《象经·序》
虽然周武帝的《象经》没有传下来,但王褒的《象经·序》今仍存。啻初欧阳询《艺文类聚》七十四和宋《太平御览》工艺部,均有王褒《象经·序》一篇。现录于后:
一日天文,以观其象天.日月星辰是也;二日地理,以法其形,水、火、木、金、土是也;三日阴阳,以顺其本,阳数为先,本于天,阴数为后,本于地是也;四日时令,以正其序.东方之色青·余之色例亦如之是也;五日算数,以通其变,俯仰则为天地日月星辰,变通则为水、火、木、金、土是也;六日律吕,以定其气,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日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兑,至离取坎是也;八日忠孝,以悼其典,出则尽忠,入则尽孝是也;九日君臣,以定其礼.不可以贵凌贱.直而为曲,不可以卑亵尊,隐而无犯是也;十日文武,以率其务,武备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日礼仪,以制其则,居上不骄,为下尽敬,进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日观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义,而后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是也。或升进以报德,义在迁善;或黜退以贬过,事在征恶…《象经·序》总共写了十二条.无非是天文、地理、阴阳、时令、算数、律吕、八卦之属。这篇序的基本内容与汉边韶《塞赋》却甚相近,如《塞赋》也提到日月、乾坤、时令、阴阳、律吕等等。说明北周武帝的象戏是以两汉时流行的塞戏为依据的,不是印度的舶来品。因此武帝看了《王序》后连连赞道:“引据该洽,甚见称赏”。因为唐代周武《象经》尚存,所以,未见有人怀疑北周时的象戏与唐代流行的象戏有什么区别。但是,从南宋以后,由于《象经》失传已久,留下的“王序”原只引古不谈今(不谈北周时的象戏制度),因此有人怀疑周武时的象戏可能为另外一种供戏,如明杨慎在《丹铅杂录》中说:“意者从兵机弧虚冲破寓于局间,决非今之象戏车马之类也”。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吕留良在《象棋话》中则说“王序”中的天文、地理是“当置棋以表象”,“而阴阳、先后、礼义、进退、出入、凌犯,则博时下子攻守之术,非有实指”。这足以说明,北周时的棋局与唐代无疑是相同的。
&四、庚信《象戏经赋》
周武帝制的《象经》虽失传了,可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庚信写的一篇《象戏经赋》却得以保存下来。庚信在《进象戏经赋》中说:“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私心踊跃,不胜忭舞。”其《象戏经赋》云:绿简既开,丹局正直……局取诸乾,仍图上元……坤以为舆,刚柔卷舒马丽千金之马,符明六甲之符……既舒元象.聊定金枰,照日月之光景,乘风云之性灵,取四方之正色,
明五德之相生。从月建而左转,起黄钟而顺行,阴翻则顾免先出,阳变则灵鸟独明。庚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出身贵族,为庚肩吾之子。他早年出入梁宫廷,后入西魂而投降北周。他是个有名的淫艳轻薄宫体辞赋家。集声律、对偶、用事、骈丽以及语言雕琢之大成,是当时浮艳颓靡文学的代表。他的《象戏经赋》只是在比喻、对偶、声律以及文学语言的雕琢上下功夫.却很少道及象戏的具体内容,使之看后只∥能在十里浓雾中见到一点影子,故有“玄之又玄”之感。这给探讨当时象戏制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从象戏的来龙去脉仍可窥其基本内容。1、“丹局正直”。说明棋局是正方形的,联系&
“王序…‘八卦以定其位”,拱局可能是8&8的小方格组成,这种八八图案,不是舶来品,早在六、七千年前的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中,就出土了原始社会彩陶罐上绘有此类棋盘形几何图案;
2、“局取诸乾”,“坤以为舆”,这乾与坤是我国古代的八卦之一,乾指天(属阳性),坤指地
(属阴性),说明棋局含有天地阴阳之义.我们从唐代黑白相间的象棋局可证;
3、“马丽干金之马”,实指象棋中之“马”;4、“符明六甲之符”“符”为兵符,“六甲”指象棋中“兵卒”.唐牛僧孺《玄怪录》提到“六甲不乖行”(指象棋中兵卒的步法)当出典于此;5、“既舒元象.聊定金枰”.这个所谓“象”,决不是动物之象,应当作《周易》中的“象征”解释,这就是“象戏”的由来。我国古代所谓象戏不是因棋中有象而得名,其实从南北朝至唐代的象棋中未见有过“象”这个子出现。我国象棋中之有动物象,可能为北宋初或五代末期。&&&&&&
五、象戏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创造
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象戏”的名称,可能为周武帝宇文邕所创,因为他用《周易》之象解释象棋的变化,故名之。但这也不等于说象戏就是北周武帝所创制。我国古代的六博象棋等棋戏,到了魏晋之后向两极分化,如斗巧斗智的六博则蜕化为纯粹斗巧的赌具,以斗智为主的塞戏亦因“术数短浅”.不能充分发挥棋艺家的智慧而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棋戏就是象戏。所以说,象棋的创造者是当时广大棋艺爱好者,在宇文邕制象戏之前实际已流行在民间。据唐牛僧孺《玄怪录》记载,唐宝应元年(762).在陕州吕氏山宅内由岑顺家人发掘古墓一座.其中出土古象棋局与棋子一付,从这个记载看,象棋子应是南北朝间的遗物。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比较英武的一位皇帝。他曾有过统一中国的雄心。在他看来,当时在民间流传的象戏具有军事部署与战略战术的意义,所以“废百戏”而“制象经”,正说明他重视象戏军事价值,而不是单纯为娱乐而娱乐。《象经》这部书在当时看米有它的双重性.它既是兵书,又是棋书,故被后人误认为“以兵机弧虚冲破寓于局问。”
隋唐时期的象棋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李春营建的赵州桥,孙思邈的《千鱼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诗,吴道子、阎立本的绘画及其他科学艺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宝库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这个时期的棋艺如围棋、象棋、双陆、弹棋等.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隋文帝与唐太宗对象棋的两种态度
隋文帝杨坚看来很不赞成北周武帝玩“象戏”。据《北史·郎茂传》说:“隋文帝为毫州总管掌书记。”周武帝为《象经》。隋文帝从容谓茂曰:“人主这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乱法,何以致久!”因此,曾在北周盛极一时的象戏.到隋代统治阶级中就不那么吃香了,但唐太宗却与隋文帝的态度不同,非但没有反对象棋.反而提倡象棋,据《旧唐书·吕才传》说:太宗尝览周武帝所撰之局《象经》不晓其旨。太子洗马蔡元恭年少时尝为此戏。太宗召问,亦废而不通。乃召才,使问焉。才寻绎一宿,便能作图解释。元恭览之,依然记其旧法,与才正同。后米有人以为唐太宗看不懂《象经》,决非宋以后“芸夫牧竖俄倾可介”的象供。其实周武帝时的象戏困受隋文帝的反对,在隋一代的封建贵族中不时行,故唐太宗从小未玩过象戏,看不懂没有图解的《象经》这是不足为奇的。而宋以后象棋“家喻户晓”,尤其在明代民间象棋发展相当普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芸夫牧竖俄倾可介”,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从“蔡元恭少时尝为此戏”又说明象戏为当时少年儿童爱好的一种棋戏,其实不难,而“吕才寻绎一宿”似乎有点故弄玄虚,因为吕才曾撰过《大博经》二卷,对象戏不会不懂。&&
&二、武则天梦中下象棋&&&
唐代的象棋在唐太宗的关注下,在统治阶级中又逐渐盛行起来了。据《梁公九谏》记载,唐太宗的儿媳武则天就是个象棋迷。其《梁公九谏》就有如下记载:则天睡至三更,又得一梦.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忽然惊觉。来日受朝问诸大臣,其梦如何?狄相奏日:”臣圆此梦。于国不祥。陛下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盖谓局中有子·不得其位,旋被打将。失其所主。今太子卢陵王贬房州千里.是谓局中有子.不得其位,遂感此梦。臣愿东官之位.速立卢陵王为储君,若立武三思,终当不得。又据《记篡渊海》说:“武后自制大胜局·形如双陆。”在唐代与双陆相似的棋局,唯有象棋局,难怪武后连做梦也在下象淇,足见她用心之重了。
& 三、唐代名棋手
& 代宗大历期间(766—779),象棋在一些文士中相当流行。当时有个才子叫李端.围棋、象棋都会是个有名的棋艺家。但他特别精于象棋,围棋稍差.如在《哭张南史嫣叔宗》诗中说:“争路忽摧车……围棋智不如”。说他自己的围棋不如张叔宗。他的象棋朋友甚多.潘述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迭潘述宏词下弟归江外》诗中说:
唱高人不和。此去泪难收。上国经年住,长江满月流。弈棋知胜偶.射策请焚舟。应是由口口.玄成许尔游。潘述是他的诗友又是棋友。“此去旧难收”
“长江满月流”,真有数不尽的别离之苦。因此,他劝潘述把“射策”考宏词)的舟焚了.一起比赛象棋多好呵!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州县附近)人·大历五年举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他是个才思敏捷的诗人,与声纶、吉中孚、韩翎、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夏侯审唱和,号称大历十才子.他居其首。他的象棋是
“鬼神莫测”.更在他人之上。从声纶的“纶与吉僚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耿拾遗讳、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畅博士当感怀前踪,有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泪,兼寄复候侍御审,侯仓曹剑”和“校书(李端)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象棋)鬼神变,属词鸾风惊,的记述看,卢纶对李端的诗与象棋评价都是很高的。继李端之后的又一位爱好象棋的大诗人是自居易。他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抬遗,又在杭州当过地方官。“兵冲象戏车”是他吟咏象棋的名句。白妻是牛僧孺党重要人物杨颖士的妹子。牛氏《玄怪录》曾以小说的形式写过唐代象棋制度,与白居易的诗相映辉.更为唐代的象棋史增添了光彩。白居易最亲密的诗友元稹.也与白居易一样是个象棋的业余爱好者,他给白居易的信中说:
“夫格(象戏格)弈樗塞之戏,犹日愈于饱食”。
&四、唐相牛僧孺《玄怪录》中有关象棋的记载《玄怪录》为唐丞相牛僧孺所作。在现存《玄怪录》三十一篇中,有两篇是专述象戏的。可见象棋所占的重要地位了。明代有个学者叫胡应麟,他在《庄岳委谈》中说:“今戏具,围棋最古·……象戏稍为后出,北周武帝有《象经》。”牛僧孺《玄怪录·岑顺》中记载:汝南岑顺,字孝伯,少好学文。老大尤精武略。……梦一人,被甲胄前报日:“金象将军使我语岑君,军城夜警.……君甚有厚禄。幸自爱也。既负壮志,能猥顾小国乎?今敌国犯垒,侧席委贤.饮味芳声,愿执旌铖。”……须臾.有卒责书云:“将军传檄”……夜半后.鼓角四发。先是东面壁下.有鼠穴,化为城门,垒致崔嵬。三奏金革,四门出兵,连旗万计.风驰云走·两皆列阵。其东壁下是天那军,西壁下全家军。部后略定。军师进日:“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迥翔·六甲次弟不乖行。”王日:“善”。于是鼓之,两军具有一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横行一尺。又鼓之.车进。须臾之间,天那军大败奔溃,杀伤涂地。王单马南驰。……以掘室内,八九尺……是古墓也……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全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乃悟军事之词.乃象戏行马之势也……时宝应元年也。《玄怪录》中所反映的“宝应象棋”的形制·过去大致有三种说法:1、已与现代中国象棋完全一样,如元僧念常在《藏经:佛祖历代通载》中说:”唐文宗开成己未制象棋。”又注云:“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前已述.我国象棋远在唐文宗之前就已盛行,说“唐文宗己未制象棋”不过是一种新的臆造,至于牛僧孺不过是以象棋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犹如白居易以诗为题材反映象棋同样道理,说牛氏“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也是一种臆断。2、与日本的博棋一样。日本的博棋(小将棋),传说平安时代从我国传去,因为平安时代起于唐代终于北宋,所以有人认为这就是唐代的
“宝应象棋”。其实日本的博棋,从形制上考察可能为北宋中叶从我国传去,因为我国唐代的象棋与日本的博棋不一样,日本博棋倒象北宋时代的九九象棋。3、从印度传入。印度至今尚未发现过古老的象棋局,唯有棋子而已。但缅甸曾发现过供局与棋子,形式与日本的博棋差不多,没有黑白相间,只是棋局是八乘八的六十四格。人们就把这个棋局暂作印度古象棋局。但缅甸象棋局与我国唐代的不同。以上这三种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国发现的唐代象棋局与日本、缅甸的都有差异.倒与现代国际象棋局完全相同。《玄怪录》中提到棋子的名称有上将、辎车、天马、卒(六甲)等兵种,其步法:1、将(金象将军):“横行系四方”;
2、车:即运粮之车,“直入无迥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3、马:“天马斜飞度三止”,与今日马的步法一样,但无轧马脚的规定;4、卒(六甲):“六甲次弟不乖行”,只能前进一步。棋子的排列,从“东壁下”与“西壁下”可知,与现代国际象棋的排列基本相同。开局的步法,《玄怪录》中亦略谈及.即先进马,再进卒,后进车。这种开局的步法。基本上与今日国际象棋相似。
五、象棋在唐代被列为四大艺术之一,
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的四大艺术,其中“棋”一般都以围棋为代表。但也有例外,在北宋初的古锦上至今尚存“四大艺术图案”其中供的图案不是围棋,而是八八象棋盘,它与现代的国际象棋盘一模一样。围棋和象棋,同样是棋戏,然而。在我国古代.象棋主要在广大人民中流行,而围棋则主要在士大夫中流行,因此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心目中形成一种“弈贵象贱”的偏见。但是在民间艺人看来,对象棋比围棋更加熟悉,他们所棋.觉得象棋更加有代表性。古锦八八象棋盘的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的象棋盘。过去一些持中国象棋由印度传入论者,认为印度古象棋以八八棋盘为代表。现在我国古锦棋盘的发现,证明那种假设和猜想是不符史实的。古锦八八象棋盘的发现,证明我国的象棋是在自己的园地里生长起来的,而且为研究古代的象棋制度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六、桔中戏及唐代象棋谱&&&
唐牛僧孺撰的《巴邛人》是一篇着象棋的神话故事。大意说,有个巴邛人,家有桔园,因霜后,桔已收,但余下两个大桔,摘下剖开一看.每桔都有两个老人在着象棋。据《世界文库》编者郑振铎《玄怪录·序》说:“在《玄怪录》里有好几篇故事,都已成为后人戏曲、小说的题材,虽然许多人大都不知道是出于牛氏之手。象巴邛人一则所写的桔中戏,便是极流行的故事之一”。桔中戏不但是后人小说、戏曲的题材,也是许多诗人的题材,如南宋文天祥诗“我爱何如桔里枰”又明马浩澜诗“巴园桔里赌棋还”明代的著名象棋谱《桔中秘》、《桔中乐》等书名当来源于此。据宋人编的《秘书省续四库书目》,有佚名《樗蒲象戏格》三卷,在唐张束之《弹棋经》之前,肯定为唐代的象棋谱,至于是否为“樗蒲”与
“象棋”的合集,稍后的郑樵《通志》所载《象戏格》三卷属于樗蒲类,说明它是象棋的专集。另外,据宋罗浮外史《五木经·跋》说;“古之言樗蒲耆凡八:为经、为采名、为象戏格、为广象戏格、为樗蒲格……”说明这是个图书分类的归属问题。象棋谱,在古印度未见有存录,在欧洲最早见于1
497年出版的西班牙人柳谢内的一篇论文.
1512年特米亚的有关作品相继于罗马问世,这都是十五六世纪的事。可是,在我国除六世纪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象经》之外,在唐代就已出现一部象淇谱的巨著,比前者要早七、八个世纪。
中国古代象棋大革新时期的北宋象棋
& 公元96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夺取帝位,建都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是我国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时代.这个象棋单新运动.整整持续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后才定型为今日的中国象棋。
炮在中国象棋中的出现
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象棋中来,促使了象棋的变革。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火炮的发明也是我国最早。现存的文物中尚遗有唐代钢制的火炮,可见在唐代我国已发明了火炮。当然,唐代在军事上是否普遍使用火炮,尚无确凿证据.同时也不一定马上就反映到象棋游戏中来。但是宋代火炮在军事上已占有相当的地位,其威力之大,射程之远,往往超过其他武器:宋人称它为“震天雷”,描写它的威力时说:“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燕围半亩以上,火点着甲铁皆透。”因而作为象征战斗游戏的象棋,也吸收了这种新武器。炮在中国象棋中的出现,推动了象棋制的大改革。
司马光的《七国象戏》
《七国象戏》是北宋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两人对局的象戏设计而成的。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涞水乡人。宝元初举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后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出洛,至哲宗时高太后临朝,他又入相,八个月而卒。他自幼喜爱象棋,“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就是他爱好象棋的自我写照。但是他又觉得两人对局的象棋不过瘾,于是异想天开.把棋盘扩大为纵横十九路(与围棋盘一样),对局者由二人增至七人。他认为人多热闹,玩得更有味道,其实是破坏了象棋的战斗性和艺术性。他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明人谢在杭批评他的七国象戏为“腐烂”。然而,由于他当时官大名大,故所作《七国象戏阁》却流传下来了,南宋裴子喜曾为之刻印,元末陶宗仪也把它收在《说郛》中,明高懦和清初钱曾等均藏有此谱,光绪三十二年长沙叶德辉还为之翻刻流传。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废去两只象.用偏
(将)与裨(将)代之。司马光认为“象不可用于中国也”,他的意思是象不产于我国,在象征中国战斗游戏的象棋中放两只象似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前已述,我国唐代的象棋是没有象的.作为动物象在象棋中的出现.可能在五代或北宋初,在民间棋艺家看来.既名象戏,又有战马,增加象使之名实相符。这可能是我国象棋子从立体简化为图案时改革的。司马光既废象又废车,但增马(马从二骑增至四骑),因为他认为“车即将及偏裨所乘”.避免重复之意。其实,马难道不是“将及偏裨所乘”吗?&&&
另外,司马光又把八个卒改为兵器:弓一、弩一、刀二及剑四。关于各子的步法,我们从《七国象戏》中可知北宋初期我国象棋步法的一斑。1、将“直斜行无远近”。这说明当时棋局中尚无九宫式,将不受九宫的限制。2、偏“直行无远近”。偏行车步法,与唐代
“宝应象棋”中只前进不能后退的“辎车”不一样·却与现代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车一样了。3、裨“斜行无远近”。裨行象的步法,它与现代国际象棋中的象完全一样,说明当时我国的棋制尚无河界。4、马“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他未提拐马脚,说明当时的马步法与现代国际象棋一样。5、炮“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前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与我国现代象棋中炮的步法完全一样,不过,当时每方炮只有一门。《七国象戏》中还规定将、偏、裨、炮、马及刀、剑、弓、弩(即卒)的交换比例,除“将”为最高统帅之外,其余子是:“一骑当弓、弩、刀、剑之二,炮当三,裨当四.偏当五。”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各子的地位与威力,将之外,就是偏、裨、炮、马、卒依次降低。就象棋艺术而论.七国象戏可以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由于它保留了北宋前后的不少象棋史料,而我们从这些史料中可以推断司马光时代的某些象棋制度,就这一点来说,它是一份宝贵的史料。
尹洙和他的象棋谱
尹洙,字师鲁,世称河南先生,生于北宋成平四年(1
001),天圣间(1 023—1
031)举进士,迁太常中允,官至起居舍人。他是北宋的第一个象棋谱学家,著有《象戏路》和《棋势》等棋谱。他和范仲淹称师友,常出入兵间,深闻兵机,颇好象棋。据宋绍兴年间改定《秘书省续四库书目》记载:“尹朱《象戏格》一卷”(按朱当洙之误)。郑樵《通志·艺术类》沿其说。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却说:《象棋一卷》,并说明:“皇朝尹洙撰。凡五国.今世所行者不与焉。”马端临《文献通考》同“晁志”,并又加《棋势》二卷。晁公武字学止,南宋初山东巨野人。自七世祖晁迥以后.都喜藏书,至公武时.家藏书有二万四千五百多卷。从他的提要分目中可知,他家藏有尹洙《象戏格》棋谱。但他说尹谱“与今世所行者不与焉”,说明尹谱是相当古老的了,再说尹谱书名为“象戏格”,与唐代象棋谱同名.又说明它较接近唐代的“八八象棋”。考尹洙生于1
001。司马光则生于1019年,尹洙比司马光大十八岁.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故司马光作“七国象戏”,可能参考了尹洙的《象戏格》,或者说尹洙的《象戏格》是根据民间流传的象棋而作,司马光的“七国象戏”亦参考了当时民间流行的象棋。那么,当时民间流行的棋制怎样呢?我们从司马光“七国象戏”中考出。当时民间流行的棋子有将、象、炮、马、车及卒等子。在我国蒙古族当时流行一种“八八象棋”。也只有一只炮,与唐末北宋初的象棋类似,清叶名澧()《桥西杂记》上有记载:
局纵横九线六十四弭,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迤北无象也……马横行六器,驼横行九界……满局可行,无河为界……卒直行一界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
……众将还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民族之一,汉代时属东胡族,其部落甚多,及至十二世纪末才由铁木真逐渐统一各部落。流传在蒙古的古象棋可能系北宋初传去,而北宋王朝则进行象棋大革新,棋制屡有变迁,但蒙古各部落仍在明清间沿用古老的象棋制。
程颢的“咏象戏”诗
&& 程颢(1 032—1
085),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咏象戏”诗反映了北宋时代某种棋制: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程颢讲理学,是个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属司马光旧党,曾咒骂王安石的革新是
“以贱凌贵,以邪妨正”,充分表现了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立场,其“咏象戏”这首诗对象棋是先肯定后否定,似有借题发挥之意,同时又有浓厚的道学味道。这里对他的政治倾向不作详细分析,我们只借用它考察当时的象棋制度。我们从程诗“中军八面将军重”句可知,程颢所咏的象棋当是横九路,所谓“中军”即主帅
(将军)所居之位置,八面是指它的左右各四个位置。司马光“七国象戏”认为车为偏裨所乘,故汰去车,但程诗却说:“车马尚存周战法”。说明民间流传的象棋中并未废去车,而且这个“车”象征周代的战车,威力甚大。程诗中未提及炮,说明当时棋制中对炮的加、减还是有争论的。程诗中只讲“偏钝兼备汉官名”,而未提及象,说明他可能受了司马光“象不可用于中国也”的影响。程诗“河外尖斜步卒轻”,从这个“河”字看来,当时好象出现一种有河界的象棋,当卒过河后不但可以直行,而且可尖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又一种棋制的出现。
晁补之的“广象戏”
郑樵《通志》有《广象戏格》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则说《广象戏图》一卷,可见有图有例.还有序。其作者为北宋的晁补之。补之宇无咎,济北距野人。生于北宋仁宗皇祜五年
(1053),卒于徽宗大观四年(111
O)。他少年儿童时期就爱好象棋,常被那种“纵横出奇,愕然莫测”的象棋所吸引,长大后觉得这种纵横十一路的“大象棋”还不够过瘾,于是就请了一些民间洪艺家,据他的意图与兴趣.把棋局扩大到纵横十九路(其实就是围棋局),棋子加到九十八,改名“广象戏”。晁氏的“广象戏”棋谱,南宋时尚存,但棋已不流行。南宋之后棋图已不见流传,尚存
“序”一篇,现录于后,以资参考。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余为儿时无他再,见设局布棋为此戏者.纵横出奇,愕然莫测,以为小道可喜也。稍长观诸象阵法,虽画地而守,规矩有裁,而变化舒卷,出入无倪.其说亦可喜。暇时,因求所谓象戏者,欲按之以消永日,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意苦而狭也。尝试以局纵横十九,棋九十八广之.意少放焉。然按图置物,计步而使,终亦胶柱而已矣。而智者用之,十九之间,尽强弱之形,九十八者之外,死生强弱.可循环于无穷。饱食终日,得吾说而为之,则涿鹿之纵横犹目前矣。
北宋民间流传的“大象戏”
北宋末的女文学家李清照在《打马图经·序》中说:”大小象戏,弈棋,又仅可容二人”。其大象戏从“仅可容二人”可知,当然不是司马光的“七国象戏”,虽然晁补之的“广象戏”也可叫
“大象戏”,然而“广象戏”有“序”,有“图”又有棋谱.早有定名,李清照这位象棋爱好者决不会为之另取别名。“大象戏”的大与“小象戏”的小是相对而言的,如我国传入日本的“九九象棋”称“小将棋”,而另一种纵九路横十三路的象棋就称“大将棋”了。我国北宋中叶后除“七国象戏”与“广象戏”外,有“九九象棋”和纵横十一路的象戏,大象戏即纵横十一路象戏。关于大象戏的棋制,北宋时代的信史.可以从《广象戏·序》中知道一点:“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对此,清人俞正变《癸已存稿》上考证记载:宋晁补之撰《广象棋图》:象棋纵横十一路,棋三十二,试以局纵横十九路,棋九十八广之,其新旧二法皆与纵十路横九路者不同。古十一路,盖兵卒相去旁,兵卒则居纵路之二、四、六、八、十,炮马士两敌相对,炮无架,马旁行,士不出帷幄,三者具不启衅也。俞平伯《秋荔亭墨要》中所拟的“广象戏图”,应是“大象戏”。因为“广象戏”晁序中已指名为“纵横路十九”,晁氏是据此增广得名,故应改为“大象戏”。以下四点予以说明:1、司马光“七国象戏”与程氏“九九象戏”中都废象而不用.但晁序中则说:“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这是对司马光“象不可用于中国”的有力驳斥,说明大象戏中是有象的;2、在晁补之时代各文献中均未提及“士”这一子,说明当时“士”尚未出现,“士”的位置是否由偏裨代入?
3、司马光“七国象戏”中有一只炮.程氏
“九九象戏”中无炮,说明炮的增减问题当时尚未定型;大象所以从“九九象戏”增至纵横十一路,可能是每方备增加两个炮;4、尹氏八八象戏和程氏九九象戏都是在方格中行供,司马光“七国象”,晁补之“广象戏”却改为在线上行棋,“大象戏”也是在线上行棋,这是与我国的围棋形式统一起来的缘故。
盛行于宋宫廷的象棋
宋徽宗赵佶,探通百艺,琴、棋、书、画和踢球.样样都能。在他的提倡下.宋宫廷中颇嚆行象棋当时的嫔妃也爱着象棋-末徽杀不但自己喜欢着象棋,而且逊用他优美的瘦盆体宇书写象棋子.宋徽宗书写的真迹至今尚遗留在当时制造的铜质象棋子中。在宋徽宗御制的《宣和官刮》中就有’‘咏象戏”的诗: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垒书牛更明。夜静倚窗辉降嚆,玉容相对慑移声。
直秘阁周彦质《宫}司》也说“黎戏宫娥共雅状,团刚犀玉布牙盘”。可见宋徽宗时期象棋是相当盛行的。据考古学家鉴定,扶开封出土的一批黄铜质象棋子就为北宋束年来徽杀时期的遗物。这批象棋子为圆形,最大者直径为三十‘厘米·最小者为十一厘米.此外尚有二十至三十厘米不等;棋子的正反两面.有的一边为权字.一边为图案,有的正匣两面均为汉字;棋子的兵种有将、士、象、车、马、炮、卒等七种。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宋徽宗《宣和官词》有“牙子金书字更明”的诗句.所讲的是象牙的棋子,比铜棋子更为珍贵。我国的象棋予在唐代是立体的,但到北宋中叶已完全成为平面的了。从立体到平面图案.这是象棋子的初次改革,但仍遗留有形象化的特点.进而代之以字·棋予的形象化完全改掉了。棋子的逐步简化,说明我圆象棋的群众性更进一步发展了。从北宋图案化的象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象棋子的有趣演变:
&1、将;&&
头戴纱帽,身穿战袍,腰挂长剑,威风凛凛地坐着。这大将,在战国时叫“枭”。我国传到蒙古去的象棋称“塔”,传到日本去的“将棋”称‘‘玉将”。其步法“直斜行无远近”,但是北宋来的“宣和象棋”。则“将”只能在九宫内行走了。当时传入朝鲜的“将”还可“走士步。
&2、士:不是武士,也不是谋士.而是一位女士的形象,地身穿戎装和裙子,十分威武。这是文献上所没有的。在北宋前期的象期中没有提到士,程氏“九九象戏”和“大象戏”都为偏裨所代替,“士”这个子恐怕到徽宗时才出现的·而且是个女士,这可能与宋宫中的宫女参加着象棋有关如周彦质宫词就有:“象棋宫娥共雅欢”的描写。同时据周辉《清波杂志》说傲宗时的宫娥多有武艺.能“跃马飞射,剪柳林,射乡球,击丸踞鞍.开神臂弓.妙绝无伦。”象戏中的仕就是这个形象。据《诗经·大雅既醉篇》有“稿尔女士”可见“士”就是这个“女士”的简称。从士是宫女,说明这个“将”当是“王”的实指,所以士只能守王边.寸步不离九宫,王也只能在深宫中行走。
&3、象:是一只大象的形象。在唐代的象棋中叫“血象将军’’或“上将”.可能是骑在象上的将军,流传到北宋初,就只剩下动物的象了。司马光由于不了解象棋中象的演变,就信口开河,说什麽虽名象戏而无象…“象不可以用于中国故也”。由于他的影响.在北宋象棋大革新中出现的某些棋制中的象为偏、裨所代替·至北宋的束期才确定仍采用传统的象。
&4、车:一人推一辆独轮车,车上堆满粮食之类。这是唐代象棋中的所滑“辎车”的形象。但它的着法已改变,程颢诗中说:“尚存周战法”,所
“能进能退.战斗力特强。
&5、马:为飞马或跑马.象征着跳马步。
&6、炮是一架抛石机,与北宋曾公亮《武经》中的单梢炮无二.但炮架旁立一炮手,比《武经》图更为形象。我国抛石机早在二干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已发明.蹴(炮的繁体字)在晋武帝时潘安仁的《闲居赋》中初次出现。在没有发明大炮之前,抛石机顾名思义就是抛石头之意,到了唐代友明了火药之后.它也用作抛火药弹·叫做“火炮”。“火炮”在唐末宋初的战争中与抛石机并用。其种类甚多,仅据曾公亮《武经》所载就有: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炮车,卧车炮、旋风炮、虎炮、柱腹炮、独脚旋风炮、旋风车炮、车行炮、旋风五炮、台炮、火炮等十多种。中国象棋中之有炮,这是与国际象棋的最大区别。火炮的发明和使用都是我国最早-它引起我国古象棋的大改革。开始是不改古代传统的
“八八象棋”的形制.每方增一炮,后来由一炮又增至两炮,因此随之改变了“八八象棋”的形制。从周彦质《官词》“蹉车避马寻常事,却是提防叠炮难”可知,当头炮的威力已为棋手们所重视了·并且逐步形成丁今日当头炮开局的完整体系。
&7、卒:手持长矛或戟。卒在“六博”中称“五散”.每方五个;北周和唐代都叫“六甲”每方八十;司马光的《七国象戏》中代之以弓
(一)、弩(一)、刀(二)、剑(四)等兵器,也是八.但到大象戏和宣和象戏中就恢复到春秋战国时的“五兵”了。
近代中国象棋的定型
我国古代象棋的形制,通过北宋中叶的六革新,面过广大棋艺家对各种棋制的选择,经过了上百年的艺术实践.至北宋末逐步趋于定型。由一系列史料证明.当时已出现棋盘纵十路,横九路,‘有河界.棋子三十二只,“将”在“九宫”之中.已具有现代象棋的规模。据王明清《挥尘后录》说,当北宋末,徽、钦二帝被虏时,显仁后未知高宗赵构即位,曾用象棋子,外面包着黄罗,把康王字贴于将子上,并焚香祈祷说!“今三十二于俱掷于局.若康王子入九宫者,心得天位”,另外,宋人萧照画“中兴瑞应图”,其中象棋局大而明显,且与今日象棋局无异。图中画有五女一男,借掷象棋子卜国运。图前有文字说明,与王明清《挥尘后录》相似.竣录之。靖康丙午京城陷.虏尽取=圣及天眷在南郊,虏谓守者云:“上领兵河北,一旦夕即至.俾宽”。守者闻其言,给宽二圣之心。显仁尝以象棋黄罗裹将子,书康王二字,晨起甍香祝曰:“若掷于在盘,惟康王子八九宫者,上必得天位”。掷下果如说.他子皆不入。众皆称贺,并奏徽宗大悦,且异之。臣谨赞日。宗庙大庆.曷论舂陵,三十二子.乾吉元升,克应密祝,如叶大国,再造王庄,万福是膺。有九宫式的中国近代象棋局,是象棋在北宋宫廷中盛行后开始改革的,所谓“九宫”.原为我国古代“数术”家所创,即在九个方格内写1—9数字,纵横斜任何三个数目矾成十五。《中应瑞应图》宋代象棋局中的九宫上记载了当时“将”的位置在九宫的中央,这个“将”其实就是“王”,即所谓“乾卦九五,为人君之象”,我国传入朝鲜的象棋仍沿萁旧。同时,九宫中士的步法,只能斜走士路.不能走将路.这是宋代对宫女严格限制的一种反映。
第三章&&&&
兴盛发展的南宋和元代象棋
从南宋到元代这二百多年间,是我国近代象棋定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投展时期。象棋不仅成了当时群众文娱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出现了专制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同时,从无数次对局的实践经验中,还提炼形成较为完整的象棋理论.寞现丁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飞跃。
第一节象棋在南宋各阶层民众中的兴盛
我国古代象棋经过北宋中叶的大革新后.到丁北宋末叶始完全定型下来。定型后的中国象棋,艺术性和娱乐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撵受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好。南宋绍兴辛未洪遵在《谱双》中说:“象戏,家澈户晓”.说明象棋在南朱初不仅遍及全中国,而且已是“家澈户晓”,成为当时群众文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现专制象棋于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我们从西湖老人《繁胜录》周密《武林旧事》及吴自牧《梦粱录》中知道。当时杭州的小商店、小摊赈那里到处可以买到象棋子和象棋盘。象棋玩具的普及,也说明象棋运动在群众中的盛行。兴盛发展的象棋.留下了不少趣闻佳话。我国有本象棋古谱叫《自出洞来无敌手》.题棋道人撰。故事发生在南宋时代。据宋姚宽《西溪丛话》记载:
蔡州褒信县有棋师闵秀才说:“尝有道人善棋.凡对局,率饶人一先。后死&
于褒信,托后事于一村叟。…”遭几有诗云:烂柯真诀妙神通,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一段简短的记载告诉我们:1、当时已有教象棋为生的专业者——棋师.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棋艺理论水平;2、这位棋师托后事于“村叟”,说明当时的象棋已在广大的农村中流传,所谓“牧猪奴之战”,说明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它的热爱;3、“一局曾经几度春”,说朗棋家对象棋的刻苦钻研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神通”的境界,圜此成为“自出洞来无敏手”的象棋高手,以至每与人对局,总是“率饶人一先。”刺克庄与叶港仲,是南朱两位著名诗人·他俩是诗友也是棋友,常摆擂台·举行擂台群,“我欲筑坛场.孰可建旗盖。”他俩摆的擂台赛,很少为别的棋手所破,说明他俩的棋艺水平是相当高的。著名诗人刘克庄称赞叶潜仲的棋艺:“纵来髓国手,其高亦无对。”然而为人耿直·有节气,尚廉洁,不肯与当代士大夫同慌合污,“虽出自貂蝉”
“一似布衣然”.“客至坐刍去,家惟断藁留。遥知风雨夜,愁绝老参谋”。
刘克庄对象棋、围棋也都很爱好,曾在
(棋)一诗中自述:“十年学弈天机浅,技不能高漫自娱。己在(象弈)一诗中说:“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戏,妙不出局外。”足见他棋艺之高深了。他跟叶潜仲是诗友又是棋友,但棋艺却比叶差一等。江西吉安.是我国伟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的战友刘洙的故乡.文天祥、刘洙、刘澄、萧耕山与周子善等人.从步年时期起就是嫩友,他们之间常进行象棋比赛,各人的棋艺均甚精湛文天祥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有不步咏棋的诗篇,反映了他对象棋的无比热爱。据邓光荐《文丞相督府忠义传》说:“丞相善象弈。”的确·文天祥对象棋有着特别的嗜好,他从小就喜欢下棋.就是在炎热的暑天游泳时,也迷恋象棋t与棋友在水中对弈,朱国桢《涌幢小品》就记有:文丞相嗜象弈。……署日喜溪浴,与周于善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文天祥与周子善在水中不用棋盘口弈象棋·是我国蒙目棋的最早创始者。文天祥每逢自己生日时,总要与棋友下棋比赛取乐,在《生日中与肖敬夫韵》就作了这样的自我表白,诗云:
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枯里枰。一任苍松栽十里,他年犹见茯苓生。
1276年,南宋的都城临安失陷了,南宋最高统治者投降了元军,但是文天祥等人带领义军在江西、福建、广东一带袭击敌军,最后兵败为元军所俘,但他在囚禁北京牢狱中,写爱国诗篇,作象棋局,这是和敌人斗争的一种手段。刘蛛,跟文天祥同当人。从文天祥抗元,号刘监军,后与长子被元军所执·其次子也死于敌军。他从小就喜欢跟文天祥下棋,但棋艺不及文天祥高。刘澄的棋艺与刘洙不相上下-文天样在《刘定怕墓志铭》中说:他“嗜弈(指象奔),最入幽耻.兔起鹘落,目不停瞬,解剥推击-其势如风雨不可御.胜设不落一笑”。
周子善,著名棋艺家,但为文天祥击败。肖耕山,棋艺比刘洙、刘澄高一筹,但不及周子善。对这四位象棋的好手.文天祥曾写过《象弈各有等级四绝品四人高下》诗予以定评:
&螳臂初来攫晚蝉.那知黄雀抹馋涎。王孙挟弹无人处,一夜调盘荐玳涎。
周子善言:肖耕山能胜二刘,不觉政于周子善,子善败于我。
射虎将军发欲枯,茫茫沙草正迷途。小儿谩取封侯去,还是平阳公主奴。
耕山言:老夫败于子善也。坐踞河南百战雄,少年飞槊健如龙。世界只畏二人在.上有高公下慕窑。刘渊伯言:所畏者惟吾与子善。击桎论功不忍看,筑坛刑马誓河山。当年绛灌如何似,只在春秋鲁卫间。右四为
刘定伯言:与渊怕上下也。南宋杰出的女作家,词、诗、散文都有较高的造诣的李清照.同时又工书善画t通音乐,精博弈及各种游艺,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她在《打乌图经序》中说:“于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寝,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这里所谓“博”,指“博奔”而言,从后文可知,也包括大小象戏在内,她尤其喜爱象棋的“出入用奇”,在《打马赋》中用“打马”间接赞扬象棋说:“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所谓“昆阳之战”,即后来刘克庄《象弈》一诗中的“昆阳以象奔”,是宋诗人中用以比喻象棋的典故
南宋时的象棋等级赛和国手名单
&象棋比赛在南宋时相当频繁,刘克庄许”程欲筑坛场。孰可建旗盏”一句.说明当时象棋冠军赛的激烈争夺。文天祥的《文先生全集》中提到:“象弈备有等级”.遮式岍象棋的等绒群在宋元时期很流行。宋代有“棋待诏”的官衔.当时的一些囤手刮为“供待诏”,经常出入宫廷,陪伴宋帝下棋,这扶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棋待谓”的名单就可知一斑。
棋待诏名单:
郑日薪(越童)、吴俊臣(安吉人)、施茂(施瑚狲)
朱镇、童先(陈刻童先);杜黄(泉)、绦彬(象)林茂(象)、礼熏(象)
尚端(象)、沈姑姑(象
女流)、盘四官人(象)、上官大夫(象)、王爱哥(象)李黑
这十五名棋待国中,注“象”字的都是象棋的棋待诏甚十名,其余为嗣棋的棋待诏,共五名。当时象棋的国手似乎比嗣棋还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沈姑姑这样的女象棋围手。这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留下姓名的女子象棋国手。棋待诏的官儿,西汉时已见史载.如《汉书·五丘寿王传》说:“以善格五,召待诏”,唐代和北宋也有这个官职,一般国手才有这资格。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中颇盛行象棋。宋孝宗赵寄是不满宋高宗的投降路线的,主张北上抗战,统一祖国但他在繁乱的国事中却不忘棋局.据《贵耳集》说:“孝宗万机糸暇,留心棋局。”对于一心一意投降偷安的太上皇.孝宗也要他作棋局间的战斗。据《太平清话》说:“当思菠上太上皇号,孝宗奉太皇寿.一时御前皆女流也。棋则沈姑姑,为一时之选。”说明沈姑姑是宋高宗、孝宗之间的女象棋国手,其余如杜黄、绦彬等棋待诏不一定全是这个时期的国手,有的可能是宁宗、度宗间的国手。
象棋广泛发展的标志木制书写象棋子
1 973年8月间我国考古人员从福建泉州湾的后清港,发现一艘沉没在港道边缘的宋代古船。在这艘古船中出上了不少宋代的古物.其中有木制圆形象棋子20枚,阴刻楷书填红马一枚;墨书将、仕、士、车,象、炮、兵等十枚;手迹不清者九敉。墨书的10枚中.属红方的有将、士、仕占一枚1。属黑方有士、象、炮备1枚,车、兵各二枚。书写的象棋子已残损。这些棋子分散在第三、第十和第十三舱中.说明当时船员和乘客们菩遍爱好象棋。术制书写象棋子,制作方便,成本低,是一种普及的象棋子,一般劳动群众都可以用.这是宋代象棋广泛发展的一种标志。
泉州港是我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著名港口.早在六世纪的南朝就有与海外往来的记载,唐朝时泉州已有阿拉伯商人往来通商,两宋时与阿拉伯及南洋一带来往更密切。从南宋出国海船。上发现中国木制象棋子,说明象棋必然被带到上列一些国家.
象棋理论和洪迈的《棋经论》
象棋理论是从无数次对局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从局部的对局经验提升到较为完整的象棋理论,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飞跃。
我国象棋理论在南宋初(十一世纪初)就已形成,开始是较为简单的“象棋诗”:得子得先名得子,得子失先却是输&
车前马后须相应.炮进应颁要补车,
稍后又出现“象棋十诀”:一不得贵胜&
二人羿宜缓&&
三攻被腼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顼弃&&&
七慎勿欲速&&&
八动顽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栽弱取和&&&
这十句口诀是着象棋的格言,颇合实用.并且还带有点辩证法的昧儿。
洪迈的《棋经论》却是相当完整地论述了象棋的战术,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洪迈(1131——1162),字蛙归,绍必间中词科,后迁左司受外郎.曾当过敷文阁待制。洪迈对宋高宗的投降行径非常不满。有一次,宋使洪迈去金朝报聘.宋高宗亲自写,手扎给他说:“若披能雌河南见归.必欲腾尊如故,朕复翘已·亦何所时”。但洪迈根本不理睬高宗的话。到燕京后,金朝叫他行臣礼.洪迈巍然挺立不动,于是被金朝关押三天遣还。洪迈是有名的博学者.他的巨著《煎坚志蜒》至今尚存.但未览有《棋经论》十三篇。疑为后人伪证。然考《棋经论》十三篇内容,大部分均见于朱陈元能《事林广汜》中。说明这部象棋理论书仍不失为宋人的著作。其十三篇篇名是:
论局篇第一&
权舆篇第二&
名数篇第三&
运筹篇第四&&
台战篇第五&
胜算篇第六&&
三得篇第七&
三审篇第八&
多变篇第九&
出奇篇第十&
玩心篇第十一
十戒篇第十二
择友篇第十三
《棋经论》台战篇第五节录:弈棋之法.千变万化。如车前马后,发炮逐卒;如电掣雷轰,炮辅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跃。顺手炮”先要车活,“列手炮”补士要牢。”士角炮”急使车冲-“当头炮,’车横将路“破象局”中心进卒“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便宜。马飞过角,车便巡河。未得路莫离本位,已得势便可争先。“鸳鸯马”内顾保塞“骑河炮”两岸搁车。“骑河车禁予有力,“两肋车”助卒过河
“正补士”等他车路,“背立将”忌炮-来攻,士象全可求和.士象亏兑他车卒。算隐着要成杀局。使急着恐悻不完。得先时,切忌着忙。.输车时,还教心定。子力猛.必局中寻胜。子力宽即便求和。此乃局中之定法。台战之大略也。
第五节七百年前的两个棋局&
&过去有人认为我国古代象棋的具体形制只能推及明代,后来一些象棋史学首从宋人陈元觏编的《事林广记》中发现两局棋:其一,“白饶先顺手取胜局”其二,“白饶先列手取胜局”宋代这两个棋局的发现是我国象棋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说明了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还埋藏着许多明珠未被发现。这两个棋局.都是饶先局,后手杀法锋利,步步紧迨.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现将两局录之:
“白饶先顺手取胜局”
炮八平五炮8平5&&
马八进七马8进7&
车九平八马2进3
& 车八进六卒3进1&&
车八平七马3进4&&
车七退一马4进6&
卒七进一象7进9
& 车七平三马6进4&&
马4进3&&&&&
“白饶先列手取胜局”
马八进七马2进3&
炮8平7&&&&&&&&&&&&&&&&&&&&&&&&&&&&&&&&&&&&&&&&&&&&&&&&&&&&&&&&&&&&&&&&&&&&&&&&&&&&&&&&&&&&&&&&&&&&&&&&&
&车八进八车1进1&&&
炮二退四炮5进5&&
&马五进六 象3进5&&
应当说明的是,陈元靓《事林广记》中所录的这两局象棋棋列局,用的是宋代的记谱法,以“黑棋为准自左至右九条直线都用一至九的中文数码表示。它与明代传统的记谱方法不同,明代时,以对局者所坐的力向为准,双方自左至右分别用一至九的中文数字表示。宋代的记谱法:是单坐标&
明代的记谱法
:是双坐标。现在看来宋代的记谱法比明代的记谱法要好且简洁。(有人提出复用宋代的记谱法)
南宋时期的象棋谱
&象棋谱是象棋艺的记录和研究成果,它是象艺术水平的一种反映。象棋谱的产生,
说明象棋艺术的深入发展。我国象棋谱的出现,如果撇开它的幼年时期,而从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象经》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唐代,则有无名氏《象戏格》三卷,内窖想必更加丰富。北宋初却有尹株《象戏格》和《棋势》,继则有司马光《七国象戏戏》与晁无昝《广象戏图》。以上这些象棋谱,都是我国象棋演变过程中,代表各个时期的象棋艺术。北宋末南宋初,是我国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我国象棋更向前发展了,并且在数量上也逐渐增多。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谱,据可靠文献记载有《棋经论》、《单骑见虏》、《事林广记》、《象戏图》等尤其可贵的是《棋经论》、《事林广记》、《象戏围》等棋谱,至今尚存,能使我们了解七八百年之前的象棋艺术水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同时代均未发现过一本较为完整的象棋谱,而我国则已产生了这么多的象棋谱,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确实是象棋的故乡。
&一、《单骑见虏》&&&
《单骑见虏》系民族英雄丈天祥所作,他在狱中写的《正气歌》是一篇具有伟大民族气节的诗篇,但人们对他在狱中作的象棋局似不大注意。据朱国祯《澜幢小品》说“文丞相嗜象弈,以其危险制胜,奇绝者命名,自《玉层金鼎》至《单骑见虏》四十局”玉层,盖公所居之所。《单骑见虏》已失传。其实.他的棋局“单骑见虏”等则闪烁着不畏强暴的思想。
二、《象棋神机集》&
《象棋神机集》南宋叶茂卿撰。作者叶茂卿生平不详。著作年代,当在公元1234年之前,因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收有此书目,并注明“杉阳叶茂卿撰”。
在明弘治闻(1
488…1505),此谱已亡佚。《梦入神机》系明代象棋谱,从“神机”二字推测,或许继承了《象棋神机集》的某些方面。当时蒲田万卷楼等.都有收藏。后来元兵南下,图书荡然,明唐寅《谱双‘权》有“象棋神机集不见传”之叹。&&
三、《事林广记》&&&
《事林广记》南宋陈元靓编。陈元靓.南宋束西颖人。他是个有名的学者,先辑有《博阍录》。《岁时广记》,后编《事林广记》,成书时间在南宋绍定之后。陈元靓自称“广塞仙裔”,说明他是广寒先生的后代,据陆心源从《祟安志》考出,这个广寒先生姓陈,幅建崇安人.为宋初道士陈希夷的弟子.墓在建阳三桂里水东原。从《岁时广记·引文》称“龟峰之麓,梅馔之湾,有隐君子,广寒子孙,涕唾功名.盘玉篇籍”可知,陈元靓是宋人隐居著书的博学者。《事林广记》原木宋刻本已不得见,元明的刻板有6种:1、元至顺间建安椿庄书院刻本,四十二卷,四集十二册,原藏清官,现在故宫博物院·书名叫新编《纂图增类群书娄要事林广》;2、元后至元六年(1
34 0)建阳郝氏积成堂刻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书名叫《纂罔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3、日本元录十二年(康熙28年)翻刻元泰定二年(1
325)划本,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各有一部,书名叫《新编纂围增类群书类要事林》;4、明永乐十六年(I
418)建阳翠岩精舍刻本,六集十二卷,日本静加堂文库藏有一部,书名叫《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5、明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刘廷宾等刻本,英剑桥大学藏有一部,书名叫《新编纂圈增类群书粪要事林广记》
6、明临江府刻本,见于周宏祖《古今书刻》上编的记载.存处不详。
从六种版本的书名看来,《事林广记》屡有增删,均非原本,其中象棋谱也有所难免。现存元泰定本三十个残局的名称是:
一字布阵&&&
二龙争珠&&
三思疑惑&&
四门斗争&&
六丁神将&&&
七贤过关&&
八仙出洞&&
九曲黄河&&
高祖断蛇&&&
太公钓鱼&&
王母偷桃&&
孙庞斗智&&
真冒斩蛟&&&
子路打虎&&
孟明焚舟&&
孙膑诈死&&
野马跳涧&&&&
金鸡抱卵&&
引龙出水&&
蝴蝶双飞&&
猛虎出林&&&&
老蚌吸月&&
春莺远树&&
烛蛾独立&&
这三十个残局,存亡不详,在明清的一些棋谱中存其名者不少,是否为原作?待考。故官博物馆藏元至顺版《事林广记》有残局
“二龙出海势”一局,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个残局,录于后:马二进三&
将五平四&&
车二进四白胜共七着。此外,辑录在明王思义《三才图会》中的有六局,其中第一局与前者相同。
四、象戏图&&&&
《象戏图》一卷,明王思义辑自宋代棋谱。《象戏图》为王思义编《三
才图会·人事》中一卷,明万所版。谱前为“象棋局面图式”、“局面名数”、“棋九十分”,这部分与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完全一样。其中有残局谱“二龙出海势”、”双马饮泉势”、“三跳涧势”、“步步随势”、“藏机势”、“隐智势”等六个简单残局。后有“象戏”,
“象棋数诀”二条.也是采自南宋人的著作。棋谱的记谱方法也与宋谱一样,都是自左到右一个方向.说明这几个残局都选自宋代的古谱。局中的棋子名称双方均为将、士、象、车、马、炮、卒,与北宋末出土的象棋子完全一样,但没有帅、相、兵等名称,说明这几个棋局是相当的古老了。残局本身非常简单,但在我国象棋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五、《游戏大全》
《游戏大全》象棋谱,山野居士撰。成书于无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7),到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由一松道人增补刻印。全书共八卷。
第四章&&&&&&
明代的象棋
&第一节&&&
明王朝初期统治者对象棋的打击及在宫廷中的逐渐盛行
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了一系列灰复经济、安定人民生活的措施。如鼓励农民积极生产.让农民自由开垦荒地,而对那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人,则予以严厉打击。然而,他把下棋、击鼓、蹴球等列为禁例.这却是一种过火的做法。据周漫士《金陵琐事》说:明太祖造逍遥搂时.见人博弈者.养禽鸟者,游手游食留者,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叉据顾启元《窖赞I晋》说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从以上两段记戴可知,明初对于下棋是坚决反对的。但由于象棋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明太祖的儿子朱权,甚好象棋,并且亲自编过象棋谱。奉圣旨编的《永乐大典》里辑有《象棋》一卷。从1368年到1644年。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里,我国象棋的发展非常迅速,尽管当时在士大夫阶级中有弈贵象贱之称,但在市民、手工业者及农民中却有很大的发展。明太祖地孙子朱高在当太子时不但爱观内恃们下象棋.而且自己也爱下象棋,每在感兴之余.即命状元曾子肇赋诗助兴。
曾于肇赋诗道: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
虞姬歌舞悲垓下,反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棋枰
曾子肇的诗更激起朱太子的棋媸和诗兴,于是随和,一首:
二国争强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忌远征。
乘险出车收败卒,隔河飞炮下重城。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
正德间诗人毛伯温也同韵相和一首:
两国争雄动战争,不劳金鼓便兴兵。马行二步鸿沟渡,将守三宫细柳营。
摆阵出兵挡要路,隔城飞炮破重城。帷幄士相多机变.一卒功成见太平。
从“上三首诗可知.怍者都具有一定的棋艺水平,不是行家,决咏下出选样的象棋诗。
&第二节明代中期象棋的磅礴发展
在明代中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城市也跟着繁荣起来,当时科学、文化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显的《天工开物》,徐荫落的《徐霞客游记》等等,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当时的象棋运动也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椐唐寅《谱双·书后》说今协蒲.弹棋俱格废不传;打马、七国象棋、阪官阪、五术等戏,其法具在,&
时亦不尚,独盛行象棋双陆盛行。&
533).字伯斑.号六如。弘治间中乡试第一,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颇爱好象棋.甚至在《四十自寿》诗中也提到着象棋,他所说“今象棋盛行”并非虚语。在明代,许多古老游戏,确的失传了.有的虽有谱.因为缺乏艺术的感染力,亦连渐淘汰,唯独象棋是老树发新芽,古藤开新花.非常盛行。与唐寅同时期或稍后于唐寅的明代著名学者.如杨愤、束晋}贞、谢在抗、李开先、邮英、壬三聘、陈仁锡、毛晋、罗颀、王圻等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提到象棋;一些著名的象棋谱.如《梦入神机》、《自出洞来无敌手》、《金鹏秘诀》、《金鹏十八变》等等,也出现在这个时代。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如高储、晁琛、晁东昊、赵用贤、徐渤、赵琦美等等.还以收藏这些象棋谱为时髦;这一切都说明象棋已深为各阶层所爱好。这个时期象棋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女子象棋的发展,一个是象棋在农村中的广泛流传。在兰陵笑先生的《金瓶梅词话》小说中,有一回就反映了当时广大市民阶层中妇女着象棋的形象。李开先的《村翁》一诗反映了象棋在农村中广泛传播。
小有兼逢大有年,田家当获即为贤。
有时撤闷为渔父。日长登床作睡仙。
破局棋惟随手应。无弦琴不用音传。
一身之外无所幂,下有青山上碧天。
杨慎在《丹绍杂录》中说:“今之象戏,芸夫牧竖.俄顷可解。”其“芸夫牧竖”是专指广大劳动人民而言.“俄顷可解”是说象棋易学。其实,如果我们从未见过象棋,尤其是不识字的文盲,
“俄顷可解”是不可能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是看不懂吗?所以.杨慎这句话不能说明象棋浅显,而只能说明象棋的普及。明代中期由于群众性象棋运动的兴盛,象棋谜是不少的。李开先《西皋举人张君行状》一文中,曾详述了明成化间山东章邱县西皋村农民张继美着象棋入迷的故事:
西皋为吾县名村,在城东南三里许,继美则君之父也,字绍馨……惟务农于皋原,问或为渔于江干。娶韩氏……以成化丁未年癸丑壬辰日中时,生君于西皋村……君生七月,母韩氏卒。失乳赢弱.如未曾满月者。父乃
携之觅乳。性好着棋,久而君啼机,父乃恋棋不忍去,但云:“只一局,则就乳于邻母。”既而云:“再一局”。至再叉至三矣。棋兴愈勃,棋友‘乃推之门外,恐其复回.杜其门。&&&
象棋迷在明代民间屡见不鲜.明浮白主人《笑林》中绘声绘色地刻划两个象棋迷夺车的笑话:
两人下象棋,旁观者往外小恭,再至.则两人俱不见矣。遍觅之,乃在门角里夺车。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明代最有名的业余象棋国手之一李开先。&
李开先,字伯华,自称中麓山人,中麓子或中麓放客。明山东章邱人。弘治十五年生。二十六岁乡人试第七,二十七岁举进士.会试第二十名。自嘉靖十一年至二十一年,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文选司郎中,太常寺步卿,提督四夷馆。公亲,常与唐顺之,王慎中、陈东、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诗文唱和,号称嘉靖八子。其时朝政腐败,权贵横行,阁臣夏言、严嵩弄权.满朝贪污、贿赂、舞弊之风极盛。但开先不畏权贵.执法公正。尤如污泥中之莲花,无比廉洁。后因夏言大兴土木,耗尽民财,开先怒而抨击之。结果失败,削职为民。从此,他退出宦海,在家聚集骚卿、墨客、棋手,终年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故在他的《后象棋歌》中.有这样的诗句:逃名海岛有今日,坐隐掀枰不论年。招乎众友终朝为戏具,一任人世事,
雨覆共云翻。李开先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尤其在戏曲剧作方面的成绩颇太,但最精于象棋。人们称他‘只此一艺.可高古今。”李开先出生于象棋之乡的山东章邱县,从小就爱下象棋。青年时代更是个棋迷。他说:余性好敲棋编曲,竟日无休,归则读书夜分.务补昼功。宜人每戒之臼:人言白日沿村嚷茶,夜晚点灯编麻.子之谓夫?且人生血气有限,昼夜兼劳,久之血气兼病矣!着象棋和编曲.都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他妻子不懂这一点,劝导他不要这样做,恐伤身体。因此.李开先没有接受爱妻的劝告。他在留京当官时,好友当代大军事学家御史唐顾之屡次戒他“不当着棋”,但仍丝毫未降低他对象棋的浓厚兴趣。自从退居故里绝仕途后,他更是热爱象棋,来他家访问的有名的棋友常年不绝,他在“赠谢步溪”诗中自我表白道:“将棋度日酒为年,局中何如t中圣贤。我爱敲棋君善饮,人称豪客与闲仙”。李开先对象棋艺术的造诣甚深.当时有棋艺冠古今之誉。一些被称为象棋国手的棋艺家吴庸、吴桔隐、昊升甫、陈国用、蔡荣、张希秋等人,与李开先较量,或让三先,或让一马,仍为李开先击败。因此,他常自问自答:&
棋客有谁为敌手.园丁与我总阑身。
李开先没有留下象棋谱,但他的两首《象棋歌》却传下来了。这两首《象棋歌》是他的精心杰作,也是我国象棋诗歌中独有的长篇巨著。《前象棋歌》97句628字.《后象棋歌》136句788字。这样长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这是我国明代象棋史上一份重要史料。
明代的著名象棋手
明代由于象棋在群众中广泛发展.比赛颇繁.因而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棋手,据不完整的资料,除李开先之外,大致有陈珍、张希秋、吴桔隐、吴升甫、蔡荣、朱相、曹扬、李静泉、吴唐、臧憋循、秦科、张京及朱晋桢等人。
陈珍和张希秋&&&
陈珍,字国用.燕京人。他是明嘉靖间业余棋艺家。他围棋、双陆都不错,“独以象棋擅名,举世无以抗衡者。”当时在北京的象棋名手.都曾与他较量过,只有与名手张希秋未定高下,因为他俩值得阴“职守”。“为避小嫌,还就馆章城。有友人荐之德府,与希秋相较。”比赛结果,还是国用棋高一着。
吴桔隐和吴升甫,两人都是明中期著名的专业象棋手·被称为“棋客”或“棋士”。二吴挟象棋游遍全国各地.与当时的名手比赛,公认二吴为“国手”。李开先有诗赠之.其诗云:&&
天下名棋有二吴,昼长对垒夜披图。豪游湖海名虚满.遍谒公卿兴不孤。声利场中犹腐鼠,乾坤身外一谴庐。走穿足下陈桥履。赢得授问金仆姑……
蔡荣、朱相和曹扬&&&&
蔡荣是个小京官..也是象棋业余棋手。曾与李开先进行友谊赛。结果如何?未明。
&朱相和曹扬.是明嘉靖期间的专业象棋手。他俩曾多次与李开先赛象棋.但棋艺远不及李开先
&刘九·名守·号i毛亭。是个瞽者.明嘉靖间薪宁都御史刘泽的远族。他是个有名的音乐家,象棋也下得很好。以卖艺度日。曾伪惰都御史剂泽的第九子,造访李开先家,均为门者所拒。后使小童向李开先传话.正好象棋国手吴桔隐在座,吴说:“如拒之则失人”。为了避嫌,就邀他在城中
“闲第”和城外名园中比赛,棋艺的确很高。&&
李淑荐,字静泉。曾考取秀才,虽然眼睛有病,但最爱着象棋。李开先在《悼静泉孪淑荐》诗中说:“静泉亦有小聪明,病日贪棋误半生。”
明嘉靖间象棋国手.是李开先当京官时时常来往的棋友。李开先在《象棋歌净》中说:
无事偏知夏日长,诗书赖读积匡林。有客款门称国手,敲棋海内号无双。
既出大言定绝艺,叉疑良贾定深藏。呼童延入欣相见,乃是旧识名吴唐。
京国别来今数载,声音如昨鬓毛苍。里中棋发来相会,共说棋高不可当。
&臧懋循,字晋叔.长兴人。万历问官南京太常博士。既是棋迷又是球迷.每逢出去,总是把棋盘和球挂在车上。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有诗云:
“深灯夜雨宜残局,浅草春风恣蹴毽”
秦科,明兰阳人,据《兰阳县志》说,他。善象棋,尤精围棋,天下无敌。”
张京·号称象棋绝。张京对中局特别有研究.他与人着棋将半时,据沈榜《宛署杂记》说:“即定几十着以某子取胜,无不验者。”当然他的对手棋艺是较差的,否则算定几十着之后未免有些夸张。
& 朱晋桢·字进之。明末崇祯间东海人。朱晋桢是明末著名的象棋手,曾在棋坛上驰骋三十余年,“称无敌者。”朱晋桢有兄弟四人,以他为撮小,他有个哥哥叫朱翼维.字之甫,是明末云南总督,也好象棋;他有侄子朱尔邺和朱萧两人.对象棋颇有研究;朱晋桢的家堪称象棋之家了。朱晋桢辑有《桔中秘》象棋谱四卷,是对明代几百年象棋艺术的一次总结.在我国象棋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明代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全国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以地租形式对广大贫苦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同时也以种种苛捐杂税加重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剥削。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了全国各地,以李白成为首的农民革命.在广大农民“迎闯王,不纳粮”的热烈欢呼声中进入北京。推翻了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封建统治。明末的象棋运动,比之明中叶的盛况,有着明显的衰退。不过,在明宫廷和大官僚中还是比较盛行的,姚雪垠《李自成》中描写崇祯的首辅以卧槽马胜门客及祟祯与宫妃下象棋.并非小说家的虚构。据记载.崇祯所宠爱的田贵妃.就是下象棋能手。封建统治者自己寻欢作乐总嫌不够.但却不准老百姓参加正当的文化活动.如天启五年,曾下圣旨禁止打流星、击鼓、踢球.……等的民间活动。当然,象棋也不会例外。尽管封建统治阶级对象棋的严禁与摧残,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与具有无比生命活力的象棋运动.却继续在发展。现存明束两部大型著名象棋谱&&/span&适情雅趣》和《桔中秘》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它犹如黑夜里的一颗明珠.更显出它的光辉灿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懿算不算忠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