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宏观)问题求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
贴现率之争
贴现率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解决了未来经济活动在今天如何评价的问题。贴现率为正值,说明未来一块钱不论是损失还是收益,没有现在的一块钱重要;而且时间隔得越长,未来的价值越低。举例说,今天投资100万元的项目,将来如能收回200万,也不能证明此项投资一定有效。因为如果这回收的200万要等50年之后,今天衡量的价值就远低于100万。这是由于如果利率是3%,100万元存银行,50年内得到的利息也将达338万元(利率为2%的话,50年的利息为169万元)。所以50年后回收200万的投资与存银行得利息相比不值得去做。 投资的机会成本就是将这笔钱存银行所得的收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对未来评价的扣折称做贴现率。贴现率原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应付的利率。利率为正,或借钱要付息,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所以正贴现率的概念逐渐被牢固地确立。在改革以前,投资评价不用贴现率,这相当于将贴现率假定为零,把将来的收益当做和今天的收益一样,因而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现在这种习惯已经逐渐被纠正,只有经济界以外的人士偶而还沿用老概念。 后来,社会学家将经济贴现率移植到社会学,提出了社会贴现率的概念。社会贴现率越高,说明不仅未来的钱在今天看来价值很小,而且将来社会上或个人发生的一切事件今天看来都没有多大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社会贴现率高,是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将来不愿负责任,不守信用,道德水平恶化的一个标志。有不少社会科学家试图分析哪些因素决定了社会贴现率,可能的因素有政治和治安的安定、意外死亡率、平均剩余寿命,当然还有经济贴现率。甚至有的学者试图估计出社会贴现率的值。 近年来由于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受到关切,如何处理一代人以后可能发生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涉及到贴现率的确定。一座寿命为30年的核电站,报废之后堆址清理及核废料处理涉及到巨额开销。但因为这是30年后的事,贴现到现值数额就很有限。所以贴现的概念使核电站的净现值为正,投资认为可行。再如长江上的三峡大坝寿命可能是100年,现在几乎没有人去想一想三峡大坝报废之后的清理费用有多大,其原因也是贴现概念是遥远的事今天不必认真考虑。更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温上升,其后果十分严重,但因为这是一百年以后的事,今天大家都不着急。于是许多学者提出是否应当修改贴现率的概念。可是反对降低贴现率的理由同样是坚实的。从理论上看,贴现率为正是微观经济学必然的结论,要推翻它将使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发生动摇;从实践上看,降低贴现率将使资金供应紧张,降低资金运用效率,而且在市场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经济学家们陷入了严重的逻辑矛盾。英国著名的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在《绿色经济的蓝图》一书中专列了一章讨论环境问题中的贴现率;世界银行出版的《研究观察》(1991年7月号)开篇文章就是讲贴现率与环境及发展关系。可是这些讨论从根本上并未能解决上述的逻辑矛盾,只是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补救办法。贴现率为正的理论看起来完全正确,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碰了壁。 我在《择优分配原理》一书中曾写过:“当理论和实际矛盾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我相信理论,并怀疑‘实际’是个假象,因为理论是经过千百万人的实践检验过了的。但当经过仔细的核对,确认那个事实是真实的,我们就面临着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任务,而这种幸运的机会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一辈子也碰不上几回。” 为什么经济学中确认贴现率为正?我认为这个概念之正确,正如“人一定会死”一样,而且二者之间存在逻辑上的联系。换句话说,如果人永远不死,贴现率就会变成零。设想一个第二天就要上刑场的死囚,他的贴现率接近于无穷大,因为一发生在第二天以后的事情对他来讲都没有任何意义。同样的道理,青年人的贴现率就不同于老年人的。市场上能观察到的贴现率是资金的边际供求决定的,它不一定是老年人的,也不一定是青年人的。愿意出更高代价获得贷款的人理应都能得到;愿意以低于此贴现率的利息而贷出的人理应都能找到借款人而将自己的资金贷出。 有人反对说,即使人永远不死,明天的消费仍不如眼前的消费更吸引人。因此从需求一方来看,贴现率应大于零。刨根究底来看,这一判断的前提仍是人的寿命有限。由于人都要死,这个事实是铁定不移的,它无形地左右着人的一切判断。由于人的寿命有限,而且哪一天会死完全不能预测,因此一件事发生的早晚便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果人竟然可以永恒不死,不论是年老、疾病、交通事故、地震、火山爆发都不能致人于死,那么时间的参考便失去了实际意义,一件事不论发生在哪一个时间座标的点上都无关紧要,于是贴现率便化为了零。 人当然要死的,贴现率便应当大于零。然而就整个人类而言,虽然人类也有最后消亡的一天,但那可能是几千年或几万年以后的事。实际上就可以认为人类将永远存在下去。因此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贴现率便应当趋于零,其推论是我们应当关心子孙后代和关心我们自己一样。三峡报废,大气变暖等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 从贴现率应否为正的讨论,使我们回忆起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它假定无数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市场活动,前者的目标是利润极大化,后者的目标是个人(或家庭的)效用函数极大化,于是均衡的价格可以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样的结论逻辑上是一贯,是无暇可击的。然而当考虑整个人类的利益而不是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时,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便完全不适用了。在一个市场环境中想叫贴现率等于零是根本行不通的。整个人类的利益与个人或家庭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这就要有政府出来发挥作用。政府必须在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参与下,排除市场干扰,在认准了事实依据和科学推论的条件下,制订对人类前途负责的政策,坚决地贯彻执行。因此,政府除了提供公共产品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环境科学发展今天,已经严肃地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任务,我们将不能回避它们。 作者:茅于轼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
6.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7.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 解答: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这是因为IS和LM曲线都只是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和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甚低,企业投资意愿也较差,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即IS曲线离坐标图形上的原点O较近,当这样的IS和LM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均衡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8.如果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没有同时达到均衡而市场又往往能使其走向同时均衡或者说一般均衡,为什么还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解答: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尽管通过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同时均衡,但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同时均衡,因此,还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达到物价平稳的充分就业状态。
9. 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是3%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都需要花费100万美元,这些项目在回收期长短和回收数量上不同,第一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第二个项目将在三年内回收125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将在四年内回收130万美元。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 120解答:第一个项目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实际利率是3%,其现值是≈113.11(万1.032美元),大于100万美元,故值得投资。 125同理可计得第二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是≈114.39(万美元),大于100万美元,也值得1.033投资。 130第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为≈115.50(万美元),也值得投资。 1.如果利率是5%,则上面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分别是:2≈108.84(万美元),1.051.053130≈107.98(万美元),≈106.95(万美元)。因此,也都值得投资。 1.054 10. 假定每年通胀率是4%,上题中回收的资金以当时的名义美元计算,这些项目仍然值得投资吗? 解答:如果预期通胀率是4%,则120万美元、125万美元和130万美元的现值分别是120/1.042≈110.95(万美元)、125/1.043≈111.12(万美元)和130/1.044≈111.12(万美元),再以3%的利率折成现值,分别为:110.95/1.032≈104.58(万美元),111.12/1.033≈101.69(万美元),111.12/1.034≈98.73(万美元)。 从上述结果可知,当年通胀率为4%,利率是3%时,第一、第二个项目仍可投资,而第三个项目不值得投资。 同样的结果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得到:由于年通胀率为4%,实际利率为3%,因此名义利率约为7%,这样,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分别为:≈104.81(万美元);2≈1.071.30130≈≈102.03(万美元),≈≈99.18(万美元)。 1.1 11. (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找出利率为4%、5%、6%、7%时的投资量; (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 (3)求IS曲线并作出图形。 解答:(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 则当r=4时, i=100-5×4=80(亿美元); 当r=5时, i=100-5×5=75(亿美元); 当r=6时,i=100-5×6=70(亿美元); 当r=7时, i=100-5×7=65(亿美元)。 (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 根据均衡条件i=s, 即100-5r=-40+0.25y, 解得y=560-20r, 根据(1)的已知条件计算y, 当r=4时, y=480(亿美元); 当r=5时, y=460(亿美元); 当r=6时, y=440(亿美元); 当r=7时, y=420(亿美元)。 (3)IS曲线如图14―1所示。 图14―1
12. 假定: (a)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 (b)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 (c)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 (1)求(a)、(b)、(c)的IS曲线; (2)比较(a)和(b), 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b)和(c), 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答:(1)根据y=c+s,得到s=y-c=y-(50+0.8y)=-50+0.2y, 再根据均衡条件i=s, 可得100-5r=-50+0.2y, 解得(a)的IS曲线为y=750-25r; 同理可解得(b)的IS曲线为y=750-50r, (c)的IS曲线为y=600-40r。 (2)比较(a)和(b),我们可以发现(b)的投资函数中的投资对利率更敏感,表现在IS曲线上就是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小,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 (3)比较(b)和(c),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从0.8变为0.75)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大了,即(c)的IS曲线更陡峭一些。
13. 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 (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 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 (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 (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相比,有何不同? (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 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联系客服:cand57il.com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复习与思考。等练习题的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复习资料整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复习资料整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