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未来的人类长什么样子的人能赚钱

吴晓波:未来经济不会崩溃 四个行业能赚钱
8月8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南京作了一场1小时40分钟的,题目为:《如何拯救我的资产》。
以下是吴晓波演讲文字实录:
大家好!很高兴在8月8日吉祥的日子在南京跟大家见面!
我进来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个题目叫做如何拯救我的资产。我在想,其实我不是一个理财师,我是一个研究经济和研究企业的一个人,长期去一线跑,我能够和大家讲的事情,还是产业的问题,因为36年来,我们这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人,由一个非常贫穷的穷小子变成今天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很多财富都是在这个产业的波动中不断的累积的。
这些年的需求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巨变,我是90年开始工作的,从去年开始,很多60、70后的朋友会和我见面,问我,晓波,你发觉没有,最近一两年开始,这个世界好象变的非常的陌生,我们原来非常熟悉的商业模式在改变,原来非常熟悉的盈利模式在改变了,甚至有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消费者,现在突然间变的非常模糊。
今天来到现场的应该是我们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很多是企业家,这些人都是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成长的获益者,今天确实有很多的迷茫。一个国家的经济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宏观经济波动,政策波动是怎么样的,第二个是在我们眼前和我们从事的这个产业在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把宏观当做天,把产业当作地,今天这个情况,2015年的今天,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已经改天换地,很多行业变的非常陌生,天变成了什么样了?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国务院秘书局给我打电话,说月中的时候李总理要开一个一季度的经济学习座谈会,总理点了十个人,其中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了中南海,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我是第六个发言的,在我前面发言的五个人,是中国非常好的宏观经济学家,五个宏观经济学家向总理汇报了一个多小时,我看总理的脸色从非常好变成非常的难看。因为这五个人和总理说,2015年一季度是2009年以后经济形势最差的时间,进入到一个新的低点,然后呢?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数据大概是过去五年来比较差的,整个经济的宏观形势叫通货紧缩。
所谓通货紧缩,就是现在所有的制品从房子开始,到一瓶水,到家电,到汽车,到房产,全部产能过剩,老百姓不肯花钱。中国通货紧缩挺麻烦的,中国历来是一个产能非常大的国家,中国的建筑工人就有八千万,所以一旦通货紧缩以后,第一,整个产业波动,产能过剩,第二,失业率大幅度提高,国家就会变得动荡,经济问题会上升为政治问题,我就看到总理愁眉苦脸的坐在那里。
我和他只有十米的距离,我就在想,如果我们是李总理的话会怎么办?幸好我们不是。他手上没有很多牌可以打,就两张牌,一张叫货币牌,一张叫信贷牌。货币牌还可以打吗?已经不能打了,因为都被上一任总理打完了,温总理上任的时候是2002年,他上任的时候,我们国家广义货币M2总量是18.6万亿,温总理退休的时候是94万亿,十年时间货币总量增加了5倍,这5倍相当于什么呢?基本相当于南京市、杭州市、苏州、深圳商品房十年新房交易价格上涨的幅度,相对来讲,可能深圳、北京涨的更快一点。这说明什么?说明2002年到2012年,所有在中国购买不动产的朋友,你们都用脚投票的方式,躲避了一场非常大的货币泡沫,完成了一项避险性投资。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133万亿,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只有52%,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如果李总理像温总理这样,晚上仰望星空,白天埋头印钱,十年后,全世界别的国家不用发行货币了,都是我们人民币。
李总理比温总理的命苦,怎么办呢?只有一条办法,信贷政策。把各位口袋里的钱全部逼出来,逼到哪里去呢?中国有两个非常大的泡沫市场,一个叫资本市场,一个叫做不动产市场。所以,这一轮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复苏和资本市场的复苏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的。
除了北上广以外,各个地方的限购限贷政策逐渐取消,不动产开始复苏。从10月1日开始,证监会公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允许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不需要审批。在去年四季度之前,所有上市公司如果要发生一个并购案,要报证监会批准,只允许你同行业并购。去年四季度以后,整个资本市场疯了一样的涨,就是靠大规模跨行业并购的题材,并购成功,三个涨停板,并购不成功,五个涨停。为什么呢?利空出尽,必有利好。
在北京做了一个新的资本市场,叫新三板,今天上市公司2700家,已经超过深沪两市总和了。两年之内,不出意外,新三板的公司会超过一万家,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然后,上海马上要开新兴战略板。当大家所有的钱都跑到马路上以后,朝野对赌,赌什么呢?赌政府在整个实体经济转型完成之前,你不敢让这个泡沫破灭。政府赌各位什么呢?赌各位当你们花一百万块钱买股票,当它变成200万的时候,你一定不敢拿200万再去炒股。你会拿120万炒股,还有80万买房子、吃小龙虾、去旅游。当你干这些事情的时候,实体经济就复苏了。
当你的公司上了新三板,融资完成后,我赌你不敢拿2个亿再去搞泡沫,你一定会拿1.5亿出来招募工人,进行企业投资,进行扶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中国每年有700万的大学毕业生,1300万的农民要变成城市居民。政府已经解决不了了,怎么办?所以,全民,万众创新。在创业过程中,政府由一个审批性政府政府变成一个服务性政府。
从中南海出来后,我和朋友说,我认为一个月之内会降息,然后15天降息。我说下半年会降两次息,已经降了两次。
到了今年五月份的时候,资本市场疯掉了,我当时在写了一篇文章,叫《疯了》,有100多万的点击量。为什么疯了呢?股票到4000多点的时候,我和美国股市做了一个对比,美国有个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大规模蒸发了几万亿美金的资产,纳斯达克泡沫破灭的时候,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已经到了天花板,40倍,当我写《疯了》的时候,新三板87倍,创业板133倍,疯掉了。
结果到了六月初到了5100多点的时候开始往下走,走到上个月初,人心惶惶,跌到7月8日,我到北京去参加柳传志的一个发布会,到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我看来了一堆人,中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到了,有很多的一线的企业家,马云、王健林都到了。人人都在围着说,股票会不会跌到2000点?几个老总在一桌问我,晓波,你怎么看今天的资本市场?我会开了一半,我说我要回去写稿子去了,我写的稿子叫《别慌》,为什么别慌呢?我这几天在全国各地跑企业,我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呢?中国很多的实体企业的老板都在想怎么样转型,你跑到北上广、南京,每一个酒吧、咖啡厅里面,你看到的80后、90后都在谈怎么样创业,你跑到马路上到处看到脚手架,一季度二季度经济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也没有坏到哪里去。资本市场怎么可能崩掉呢?我那天文章救了蛮多人的命。因为,第二天公安部就到证监会去了,股票就开始稳定了。
为什么我们会对宏观经济有了这样的一些判断,这些判断都来自于我们在一线,我们每天去看企业,每天去看一些区域经济的发展,每天去看一个城市的不动产产价格的发展,看这个城市的厂房租金怎么样,你看到的实际情况就和你的财富有了关系。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情况。
在四月份的时候,这五个宏观经济学家向总理汇报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通货紧缩期,他们说未来的五年,中国是一个通货紧缩的新常态,未来五年在实体经济做产业的人,我们会非常的煎熬,他们和总理说,全球未来五年都存在一个通货紧缩期,相对通货还算好,到海外找市场也很难找,这是一个大的方面。
钱有可能在什么地方?我并不认为在未来的几年内,在中国会赚钱很难赚,未来几年内,中国仍然是全球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之一,我们只是自己和自己比很困难,78年到2014年,中国的年均GDP增长9.7%,现在已经到了7%左右,连续降低,而且这个会是新常态。如果我们从产业角度来看,在过去36年来发生了什么,钱在什么地方?
我写过一本书叫《激荡30年》。当把这本书写完以后,你会发现,36年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行业赚到不同的钱,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就像南京的长江一样曲曲折折,不同的时间点钱在不同的地方,大波段看是这么一个格局。
我认为78年到今天,中国经历了三次长波段的产业链,第一个时期是年,钱在三个行业,第一叫做吃的,第二叫穿的,第三叫用的。中国在20年里面,有一个短缺性的经济,今天在座的60、70后,甚至80年代初出生的朋友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有一个抽屉,抽屉里的小本子,有很多的票据,布票、豆腐票等等,这就是票据经济。中国是1993年开始取消票据。1997年底的时候,国务院总理上任叫朱F基,他说,今天70%的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现在要摆脱成本依赖,要转型升级。今天听到的转型升级这四个字,第一次出现是1997年底朱F基政府工作报告。
在97年的时候,除了中国国内产能过剩以外,在亚洲地区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叫东亚金融风暴,整个亚洲地区全部垮掉了。98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电影院在放一部电影叫做《泰坦尼克号》,我在98年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企业界的泰坦尼克现象》,那是民营企业第一次大规模倒闭浪潮。后来,写成了《大败局》。当时那个时间段的朱F基,98年的朱F基和今天的李克强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通货紧缩、产能过剩。当时朱F基怎么把风波拉出泥潭的呢?
中国发了三个产业变更,第一,把老虎放笼子里放出来,这个老虎叫做房地产,98年中央政府取消了福利分房,全国普及按揭贷款,98年开始,中国金融到了一个很长时间的房地产的黄金时期,中国的房价开始涨,形成了老百姓把一辈子的钱拿出来买房子,买了房子以后要买所有的东西,和房地产相关的60多个行业。
第二,1998年,中央政府逐渐取消了外贸限制权。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叫&中国制造&。
第三,1998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六千亿国债,中国开始修高速公路。当高速公路修的时候,地方政府把土地从农民手上买过来卖给开发商。所以,我们说城市化建设是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由吃穿用的产业经济结构内重型化转型。
我们常常讲三架马车,就是在1998年形成的,叫做消费、出口和投资。当这三架马车形成之后,中国的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叫进口替代的消化内需市场变成了一个外贸的一个企业结构。在前20年,中国的主要成长叫吃穿用,钢铁、水泥价格开始上涨,能源价格开始大规模的上涨,中国的整个产业经济向重型转移。做煤矿、不动产的,在长江上下游开水电站的都赚了大钱。
中国非常意外的出现了一个非常新兴的行业叫。我最近在写一本书《腾讯传》,我研究中国的公司,发现今天中国的很多著名互联网企业,比如说新浪、搜狐、网易、百度、腾讯、阿里、360、京东、盛大,全部诞生在1998年的二季度到1990年的四季度。这一波企业家的年龄,年龄最大的是1964年的马云和张朝阳,年龄最轻的是1974年的刘强东,他现在已经和90后打成一片了。
房地产这一拨的老板基本上是年,互联网的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这一拨人,而80、90后你们是第三拨人,你们在未来会把第一第二拨集体的干掉。
第二场波段,以消费出口的波段,统治了中国经济16年,在这三个领域里面积极努力的人都赚到钱了,今天为什么很多我认识的老朋友们觉得很困惑,因为在今天2015年的8月份,我们面向未来看,钱在哪里?整个资产,整个产业进入到了新的迭代状态。我认为钱在这四个地方,一个叫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这四个行业将统治起码十年。你会和我说,这四个行业的发展和原来第一个周期的吃穿用行业,和消费、出口、投资有什么区别?
当年的吃穿用和消费、投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时候,谁能赚到钱?胆子非常大的人,跑到一块空地上面,用非常野蛮的方式进行野蛮开拓的人才能赚到钱,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规矩,因为没有规矩。用温州人的话说,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今天还敢讲这句话吗?每一个行业都是空的,你只要冲进去就可以赚到钱。
冲进去靠什么呢?靠两件东西,一个是成本优势,只要能够很低的价格拿到土地,偷漏税收,由于形成庞大的优势。过去36年就这么走过来的。
今天为什么很困难呢?最大的问题是成本优势没有了。我前两天去富士康做调研,过去五年里面,富士康年均工资增长13%,最大的代工是苹果,未来在中国五年内,富士康要做一百万台机器,替代生产线上的生产产能。我们还能够很自由的偷税漏税吗?很困难,政府也很缺钱。我们还能够任意污染空气吗?不能。
过往的一个从无到有,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投机主义、冒险为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的都是&新&,说明中国未来的十年变革是建立在存量的上面,全世界能够想象得到的。我女儿问我要一个iwatch,而全世界的iwatch是在河北廊坊和常熟生产的,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比重超过了美国。今天中国所有做制造业的老板,整天惶惶不可终日,规模越大越麻烦。消费产生变革也非常的厉害。三年前人人讨论万达模式,生了一个儿子还能当国民老公。上个礼拜宣布万达百货34家被关掉,你能想象三年前大家都在学万达模式,现在万达模式却老化了。
最新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榜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扫码下载APP
您是个人用户,您可以认领企业号
账号密码登录
一周内自动登录
免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Hello,新朋友
在发表评论的时候你至少需要一个响亮的昵称
&>&&>&李开复:未来非常血腥,90%的人会失业,5个行业能赚大钱
李开复:未来非常血腥,90%的人会失业,5个行业能赚大钱
时间:03-15 13:30
阅读:23621次
来源:创天下
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创业教父,在中泰证券资本市场年会上发表了公开演讲,分析了自己对互联网趋势的观察。
“未来十年,翻译、简单的新闻报道、保安、销售、客服等领域的人,将约有90%会被全部或部分取代。”
5个领域能赚钱,2个行业不要碰!
继续重申对P2P和O2O领域的不看好,但也认为、文化娱乐、在线教育、B2B、消费升级这五个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说,以前,所谓的互联网用户红利,纯粹靠炒用户、烧钱、买用户、增加流量。
但是现在这个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当整个互联网市场在爆发式成长的时候,你可以先烧出用户来,再想怎么挣钱。当互联网的成长在放缓时,要做互联网投资的话,就只能选择一些飞速成长的领域了。
此外,还重申了对P2P和O2O的不看好,这两个领域要尽量避开。
一直很看好。
无论是在瑞士达沃斯、奇葩大会,还是这一次的年会,从去年到今年,都在讲。
他也的确付出了行动:今年1月10日,创新工场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意在打造一个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的公司,李开复亲任院长。
对李开复来说,在1980年自己18岁、读大二的时候,就关注到了人工智能。
在经过数十年的实验室研究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收获阶段,比如应用于无人驾驶,所以现在也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创业的最好时期。
2016年9月,创新工场宣布,募集到两支新基金,总规模超45亿人民币。此次新基金募集完成后,创新工场管理的三支美元基金,两支人民币基金的总规模超过12亿美金(80亿人民币)。
只是,眼下正值资本寒冬,哪个领域会让李开复“一掷千金”呢?
“下一个革命是人工智能,这也是创新工场的投资重点”,李开复表示,“人工智能没有人类脑子那么奥妙的结构,但是当它比人能看到的数据量更大且还有特殊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超越人类。”
目前,创新工场对人工智能的布局可以划分成大数据、感知等五个部分。
李开复强调,机器人更多是商业的应用,而不是家庭的应用,创新工场并不看好家庭机器人。
而这一次,李开复更是语出惊人:
未来五秒以下的工作将全面被人工智能替代!
李开复说,比如说识别人脸,比如说做一些识别语音、识别手写的字,还有一些依靠大量数据的工作,比如说翻译,这些人都没戏了,机器会全面超过人类。
未来,很多行业会被改造,更重要的是,这会是一个非常彻底的、非常血腥的改造。因为那些不能接受互联网+、AI+概念的公司,他们会被颠覆!
如果说互联网热潮催生了“BAT”,让它们延伸至互联网行业的方方面面,那么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互联网行业的格局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换言之,中国会不会出现一个全新的“BAT”?
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一是数据,二是机器,三是人才,在这些方面,国内的BAT,国外的谷歌、脸书、微软比初创企业至少能多一百倍、一千倍,即便它是独角兽。而为了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它们也不可能会把资源共享出来。
“它们不会把大型计算的技术公开出来,让美团、滴滴、知乎也可以使用,出于商业的利益,他们会把赚的钱花在巩固垄断地位、扩张新业务、培训和留住人才上面,”他说。
当下,人工智能领域资源分配明显不均,BAT占据绝对性的优势地位,但李开复却并不完全看好BAT。他说:“一个行业里,山头的地位是绝对不永恒的,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个山头都会享受它阳光下灿烂的十分钟,但是十分钟必然会过去的。”
首先,当新趋势来临的时候,处于山头的公司不是每次都能捕捉到,也许机会来得太快,或者别人有特殊的、先天的优势,或者文化不符合这个领域。
其次,大企业过去的成功,可能会成为它的“包袱”,让它不舍得放弃。李开复解释道,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当你在某一个领域赚得太多了,那么反而成了一个包袱,让你没有办法放下它,去抓住下一个创新的机会。柯达和微软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
李开复认为,中国的创新力量不容忽视,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国的市场正在继续累积更多的数据,这个对于人工智能也是很好的机会。
此外,在宽松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世界第二是没有问题的,世界第一是有机会的。而中国要想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世界第一,李开复认为以下几点非做不可:
第一,要想尽办法把海外的中国人才吸引回来,或是至少让他们在国外做的研究跟中国产生关联。
第二,数理化优秀的年轻人很多但仍需要培养。“不是说清华、北大毕业的数学科学生毕业以后就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专家,是需要有人带他们,是需要有课程,是需要刻意的培养的。”
第三,要大大推动各个传统企业能够接纳人工智能,因为它们的算法,一直长期且落后于美国,但也就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也是文科生的时代
不过,如果人工智能这么厉害,那人类还有何用武之地?
李开复说,人类最不能被取代的是文化和内容!
未来十年许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正因如此,人类才有空间发挥我们的人文、文化、艺术、美。
人工智能是非常理智的,记忆力非常好,但他们真的不懂什么是美,什么是幽默,它不懂为什么毕卡索是伟大的艺术家,它也不懂为什么周杰伦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家。
固然,人工智能或许会让一些行业永久消失,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解放了人类的创造力,但倘若你不去改变,就只能被社会淘汰,就只能失业。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4小时热文
9549次阅读
7459次阅读
6658次阅读
6039次阅读
6039次阅读
6029次阅读
6026次阅读
5975次阅读
12您已经赞过了
阅读下一篇
光谷这家企业让“黄脸婆”成为网红 受阿里青睐未来什么人最赚钱?
最近,商界大佬们都忙着在广州2017财富全球论坛上露脸。作为大佬中的大佬,马云和马化腾自然没有缺席。有意思的是,一向面和心不和的“二马”,在演讲中居然都提到同一个词,这可算是非常少见了。从侧面也说明,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上,“二马”是有共识的,既然最重量级的大佬都能打成共识,自然这个词就非常值钱了。这个词是什么呢?在同一天上午,马云说阿里巴巴是一家“赋能”公司,不是电商公司。当天下午,马化腾忍不住也说:“我知道马云也讲赋能,我趁机讲一下不同。”虽然是不同,但同样是在讲“赋能”。一天之内,两个互联网大佬都在讲“赋能”,都说自己的公司是赋能公司,到底他们口中的“赋能”是什么呢?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赋能”二字又意味着什么呢?- 01 -什么叫赋能“赋能”一词,其实并不是“二马”首创,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赋能授权运动,是美国现代管理学理论家玛丽帕克弗莱特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最早火起来是因为阿里巴巴的执行副总裁曾鸣,他在《重新定义公司》的序言中提到这么一句话:“未来组织最重要的职能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那究竟什么是赋能呢?简单来说,赋能是指企业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全面放开权力,只要你敢主动去想,就给你额外的权力去尝试,最大限度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举个例子,在电视剧《乔家大院》里面,乔家的复字号商铺名声响当当,其他同行都想方设法砸钱挖人,随后复字号大量员工离职。其中,一个特别能干的员工叫马苟,复字号有八成的工作都是他做的,但是他也不想干了。面对这种危急情况,乔东家是怎么应对的呢?在彻夜探讨和研究后,乔东家决定改变店规,把原本只有掌柜可以享受分红股,普及到所有员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员工持股,分享老板的权力。要知道在那样的年代,这可是不得了的一件事,长工变老板,能不激动吗?结果,不仅马苟自愿留下,还有其他同行的能人都跑来投奔复字号,复字号业绩也比以前更好了。乔东家的做法,在方式上叫做股权激励,在理论上说,就是一种赋能模式。总结起来,你可以理解为赋能的方式就是放权,赋能的目的就是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那么,赋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下面两个故事,或许可以帮助你明白如何使用赋能。- 02 -聪明的领导会放权我叫大木,在一家企业里面当项目经理。一直以来,项目运行模式就是各司其职,哪个部门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流程大致就是市场人员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把具体需求告诉做策划人员,策划人员设计方案,方案出来后交给执行人员,去做推广工作。流程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但是每一次做出来的策划,客户都不满意,也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我想了两个办法想改变这个局面,一个是狠抓流程追责到人,另一个就是建立奖励机制,干得好就涨工资。但是,我发现这样的举措并没有改善工作效果,反而有些员工情绪更大。后来我找了几个有想法的员工聊了很久后,做出一个大胆的改变。让员工的工作不再仅限于自己的部门,无论是启动某个新的想法,还是跨部门合作,我都予以一定的支持。还告诉他们,项目中的所有流程谁都可以参与决策。而且谁主导的流程,资源和人力都由他来分配,成果也是他的,不算是领导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员工其实很有能力的,而且有些能力一直用错地方。真的别说,经常执行方案的人,策划活动的思路一点都不比专门做策划的人差。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角色变了,从一个事事亲为的人,变得更像一个管理者。现在我只需要把项目贴出来,让大家群策群力就可以了。我更多的工作是引导员工怎么在流程中做得更好,培养他们的能力,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当然了,年轻人很有想法,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如今公司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好。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对企业的管理者说:真正出色的管理者并不是把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也不是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而是应该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力,让员工更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03 -聪明的员工会争权我叫小马,是上面这家企业的一名活动策划,毕业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年。每天都很忙,但是感觉忙的都是毫无意义,一直重复又看不到尽头的工作,有时候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大学刚毕业时候的那一腔热血,现在差不多只剩下一潭死水了。最近经理说要改革,心里很紧张,害怕自己不能适应。实际执行下来后,发现对自己的影响很小,还是每天重复混日子。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我好像被其他人越抛越远了。同一部门的小林,干得风生水起,我开始害怕我会被淘汰。于是,我偷偷观察起小林平时的工作。我发现他其实和我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比我多了一样东西,就是我不见了的一腔热血。每次群策群力的时候,他都很务实,提出的都是他最擅长方面的流程想法,得到认可后,就会把想法变成一个详细的方案。然后和项目负责人商量后,再去找到其他需要配合的部门商量,最后把方案执行下去。而且很多空闲的时候,他都在不断学习和了解整个公司的所有东西,这让他在做方案时更加得心应手。虽然我也常常嘲笑他,一个小员工操什么领导的心,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做的策划方案越来越出彩了。在小林的带动下,我发现公司慢慢有了一些变化,不少人工作越来越有主动性,并且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今天老板说,小林今年表现很出色,不仅会奖励他丰厚的年终奖,而且年后就会给他升职。听完老板的话,我感觉自己更失败了,好像别人都在前进,只有自己在原地踏步,也不知道明年公司会不会开除我呢?- 04 -做一个善于赋能的人看了上面两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是不是很多人的工作状态也和小马一样呢?如果是的话,你就危险了。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讨论很火:花40万进银行月薪3000值得吗?有人说值得,因为银行的工作很稳定。是真的很稳定吗?在银行这样类似国企的机构里面,如果你只是一个柜员这样的螺丝钉,你做的工作其实非常局限,而且也没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只不过是重复流程而没有成长。一旦银行裁员,你就失去了饭碗,其他企业会要一个只会做柜员的员工吗?其实,那些大企业也是一样。34岁的华为男要失业,由于以前只是负责某一环节的工作,对其他流程并不精通,从大企业出来很难再找到同等薪水的工作岗位。为什么呢?一样是因为在原来的岗位上只是一个螺丝钉,工作技能非常单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大企业能养你,别的企业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问题是,大企业也会革新,就像马云和马化腾都提出了“赋能”一样,未来的企业组织一定会改变,以前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会越来越少,复合型能力的岗位会越来越多。对于职场上的你来说,这就是未来变化的趋势,能不能成为一个主动拥抱“赋能”的人很重要。那么,怎么让自己主动赋能呢?首先,当然要去一个愿意赋能的企业,如果企业的管理很僵化,一天到晚都不准提意见不许发牢骚,这种企业迟早完蛋,你就不要去了。找到一个愿意赋能的企业之后,你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你不是为企业打工而是自己打工的,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合伙人,你的工作效果会完全不一样。最后,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去争权。这里的争权不是说要勾心斗角玩办公室政治,而是懂得如何利用公司的资源,懂得如何与其他部门协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权限来推动完成工作。总之,善于自我赋能,将是今后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多大程度上将决定你和别人的差距,这个差距决定了你人生和财富所能达到的高度。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健身教练的职业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