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务领域如何给新手父母提供服务

一个家庭,一部西游记刷屏朋友圈!儿童医院最新调查:1-3岁儿童家庭,近半育儿焦虑
  调查结果显示,在感受初为人父母的喜悦时,新手爸妈们也面临不同程度的育儿心理焦虑和压力,以及缺少健康育儿支持而产生的育儿困惑,他们希望被倾听和理解,他们渴望得到育儿指导和支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小姜是90后小妈妈,从小由外婆带大。年前刚生好宝宝,目前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小姜妈妈照顾宝宝,爸爸负责家务,宝宝爸爸由于工作繁忙,只能在周末回来。小姜妈妈生怕自己做的不妥当,每做事情前总要询问小姜,这让她倍感疲惫。
  小姜心里也明白,自己妈妈想把宝宝带好,想给她更多爱,也减轻自己的压力,但因为自己妈妈也缺少育儿知识和经验,所以才会不断询问各种问题。
  但小姜本身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很多育儿知识也是在逐渐摸索尝试,但也十分担心因为自己的无知和不懂。有时由于身体疲惫也忍不住想要发脾气,与外婆也不时产生冲突,小姜非常苦恼。
  宝宝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需要父母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尤其是母亲角色的成功担当,更需要家庭关系和谐,家庭成员分工明确,有效合作,同时也要求新手爸妈和主要养育人掌握必要的育儿健康知识。
  2017年上海市儿童医院与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合作,联合成立了 “妈咪宝贝帮”健康育儿支持项目,覆盖了孕中和0-12月龄新手爸妈群体,以育儿健康教育为核心,引入社工专业、心理专业等非医疗资源,通过系列讲座传授育儿知识,全方位给各位家长提供全面,有效的健康育儿服务支持。此次开展调查,儿童医院将联合上海大学共同研发1-3岁健康育儿服务项目。
  以妈咪宝贝帮课程为例,第一课“我是妈妈,我骄傲”中,医务社工将协助新手妈妈认识目前角色的内涵,促进新手妈妈角色适应,提高育儿自信心,引导新手妈妈形成互助支持团体,而医务专家则从健康管理角度向妈妈讲解科学喂养的健康知识,同时对家长的困惑进行解答。
  社工被誉为“社会治疗师”,医院每一个被需要的角落,社工都努力触及,每一个被需要的孩子,社工都尽力照亮。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习健康育儿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医疗机构传授的健康知识,对心理疏导、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支持系统构架等社科类知识也有强烈的需求。“妈咪宝贝帮”项目就是在大健康背景下,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健康教育模式新尝试和探索。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快报
作者:周到上海
责任编辑:顾铭
缤纷多彩的游戏关卡搭配蹦床、攀岩等极限运动,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发现菌也有点蠢蠢欲动。据说极光拥有最全NBA赛事,每天最多可同时提供8场NBA直播,还有全高清英超联赛版权,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去感受过。
&沪网文[8号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服务举报电话:</font社工服务应转向项目化运作·南方日报数字报·南网
SC03版:看罗湖
A01版 要闻
岗位购买频遭“换岗”致社工服务难以持久,人大代表呼吁——
社工服务应转向项目化运作
&&&&去年,罗湖有83个社工岗位重新确定了服务机构,涉及多个用人单位,随之相伴的是一些已积累一定经验的社工无奈离岗——这一统计来自今年罗湖区两会期间,区人大代表、罗湖区妇联副主席彭丹瑜的一份建议案。&&&&彭丹瑜代表指出,昔日曾令社会工作与政府服务有效对接的“岗位购买”制度已不再适应当下需求,建议政府改变“岗位购买”社工的模式,以“项目购买”的方式直接将社会组织的服务与政府需求对接,使社工的服务更持久和可积累。&&&&频繁换人不利于经验累积&&&&彭丹瑜代表指出,受服务期限制约,岗位社工的服务成效难以持久。目前,罗湖区以“岗位购买”的方式配备了120位社工,他们以3年为一个服务周期,期满后将按政府采购程序进行招标,重新确定服务机构。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社工工作和社工服务出现停顿,甚至中断、中止。面对新的社工和新的社工机构,之前3年服务中积累下的服务资源、服务经验都需要重建。&&&&吴灏便是在这次调整中离开岗位的社工,他曾供职于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2010年11月到2012年6月期间担任罗湖区妇联的岗位社工。彼时,罗湖区妇联旗下有7名社工,从事跨境学童服务、反家庭暴力和单亲母亲帮扶三类工作,均采用岗位购买的方式,“打包”后分配到各个岗位,而他参与的是与香港合作的跨境学童服务项目。&&&&去年6月,吴灏所在岗位的三年服务期限已到,按规定,该岗位需要重新招标。遗憾的是,他所在的机构并未中标,去留之间,手头的项目还有许多事务正在进行之中。据他回忆,7位社工都面临选择:放弃原机构,或是放弃现岗位。吴灏与其他5名社工跟随原机构调到别的岗位,从事别的服务领域,只有1位社工以换机构的方式继续留在原岗位。&&&&在跨境学童领域刚燃起热情、攒下经验的他,离开时“有些不开心”。而与他合作的香港社工采取的就是项目制,“原班人马会把一件事不断推进下去”。另一位更换岗位的社工杨柳告诉记者,岗位制不利于社工工作的深入和持续发展,使她感到“很强烈的不安全”。&&&&她认为,社工服务亦包括心理建设、社会支持网络重建和整合等。三年时间可以让一位社工在相关领域累积下丰富资源,结识社区领袖、热心义工和部门领导等关键人物,并了解服务工作如何开展。但当一切就绪,准备大干一场时,却要被迫离开,“很伤感情”。&&&&岗位制对“老手”来说难以割舍,对新手则是全新挑战。“我接手这个岗位的时候,前面一个社工机构已经做了三年,可是留给我们的很少”,岗位社工陈珊说,前面一位社工换到了其他岗位或城市,整理卷宗和资源多有不便,而且有些个案资料涉及隐私,亦不方便转交。陈珊不得不重新摸索规律、积累资源。&&&&社工承担过多行政事务&&&&社工王洁由岗位制进入某政府部门已经一年有余,她将岗位社工描述为“拉力战中左支右绌行进的群体”。拉力的一头是原属的社工机构,另一头则是政府部门。&&&&根据王洁与其他岗位社工的交流,“上班时把活干好,下班了再做社工本职工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每个社工都在做专业工作之外的行政工作,有的人甚至被直接派去做政府雇员的工作。&&&&一位不愿透露供职单位和姓名的社工告诉记者,一些政府部门编制内人员较少,任务繁重起来,岗位社工成了行政工作的帮手。外地兄弟单位来参观,一些社工要做会务支持;政府部门做活动,一些社工要负责写信息稿;更有甚者,一些社工甚至要给政协委员写提案。&&&&“由于用人单位对社工的作用和工作方式理解不一,导致社工职责内的工作常会被一些琐碎的行政性工作挤占,无法施展社工的专业服务,造成了政府资源的浪费”,彭丹瑜代表在建议案中指出。&&&&在陈珊看来,政府部门对社工角色的不了解,比起一两年前已经有所好转,但社工们仍有被视为“闲人”的情况。“他们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以为很有空,我们自己有专业工作要做,用人单位给的工作又很难推掉”。&&&&另外,“社工与政府工作人员的关系不对等,许多用人单位没有平等对待社工的理念”,也使得用人单位无法对社工的工作量、工作性质有确切的了解。社工的服务涉及从计划到项目运营跟进及反馈的详细流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算是专业社工都要经过时间积累才知道,更别说对社会工作完全不了解的人了”,陈珊说。&&&&“如果是一个项目的话,我们有主题、责任和目标,他们就会感觉我们有明确的事情在做,就不会随意打扰”,王洁说。&&&&期待社工服务转向“项目购买”&&&&“岗位购买”模式不仅令社工提供服务的质量受到影响,亦进一步影响社工行业的发展。彭丹瑜指出,社工的岗位经费由政府拨付给社工机构,社工机构的角色更像是中介人力资源机构,这也导致社工机构为了自身的效益,不再专注于社工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社工机构质量下降,反过来令社工自身也面临身份与角色定位的困扰,最终导致社工人才的流失。&&&&“理想状况下,我希望的工作方式是:政府有服务需求,我们有服务的独立性,工作的汇报和交流是需要的,但我不希望随时都有专业工作之外的任务。我希望社工和政府是两个有共同目标但彼此独立的角色,项目打包给我,我来负责筹备、跟进和结果呈现”,岗位社工王航说。&&&&彭丹瑜代表在建议案中引用香港经验说道,在香港,社工机构以项目形式向政府申请服务经费,而政府则实行“整笔拨付制度”,实现由监控资金投入向监管服务质量的转变,给社工机构在处理服务资金上有了更多的弹性。这被称为以“项目购买”方式引进社工的“项目制”。&&&&她建议罗湖逐步将社工“岗位购买”模式向“项目购买”模式转变,使社工服务的期限根据项目开展的周期、服务成效的评估等因素确定,从而避免因定期换岗而带来的资源流失和服务中断。彭丹瑜认为,政府以项目形式购买服务,将定期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可以促使社工机构加强社工的专业培训,亦保证社工服务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持续性,减少行政干预,最终减少社工多头管理、身份确认、价值认可的困扰。&&&&(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中杨柳、陈珊、王洁、王航系化名)&&&&声音&&&&“项目购买更有利于服务细化”&&&&中山大学公益传播研究所秘书长周如南:&&&&“岗位购买是深圳特色”,中山大学公益传播研究所秘书长周如南介绍,岗位制和项目制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两种主要类型,而深圳是最早尝试岗位购买模式的城市,以“岗位购买”方式引进社工始于1990年代,养老是起步较早的领域。&&&&然而,“岗位购买”模式的弊端亦在逐步显露。“一个社工被派去社区后,管理上属于社工机构,工作上属于社区,那么,对社工工作的决策权在哪边?”周如南指出,社工与原机构、服务单位关系的混乱,会导致一线社工缺乏自主权,社工机构也对执行效果缺乏监督管理。&&&&周如南介绍,与深圳模式不同,广州2008年起大规模引进社工服务时,直接采用了项目购买模式。相对于岗位制,项目制更加考验政府对社工组织的评估和监控能力。&&&&他举例指出,政府在社工的项目申报时,需要考虑社工工资、服务工作和活动经费,这要求政府对各种经费报价有客观公正的把握和评估,也唯有熟悉社工行业的政府人员才能担当此任。目前,广州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尽管项目制比岗位制听起来“更麻烦”,但周如南认为,项目购买比岗位购买更合理和科学。“用项目购买的方式,一个组织的整体服务成效会被视为重要考核的前提,服务规划会有细化分工,对于服务精细化更有优势。”&&&&抛开岗位购买和项目购买的权衡比较,周如南指出,社工、社工机构和政府部门三者的关系需要重新厘清,因为“有品质的服务必须要有组织性的支持”。在他看来,中国缺乏成熟的社工培养体系和完善的支持体系,社工专业的年轻毕业生进入社区后,自我成长和身份认同缺失,亦导致社会服务品质难以保证,尊严感难以建构。&&&&“无论岗位服务,还是项目服务,都需要政府财政预算制度进一步细化”,周如南说,广东省已经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目录,但是对招投标、定标等具体相关流程,大都多照搬以往普通的政府购买采购方式,“这种采购方式能否照搬,值得反思”。&&&&南方日报记者&刘昊&李荣华
document.write('');Access denied | www.ohpama.com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ohpama.com)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40bd204fe4369384-ua98).全国第一家儿童医院医务社工的故事,如此温暖...
来源 | 上海市儿童医院社工部
上海市儿童医院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全国首家“上海难民儿童医院”,至今已有80年历史,2012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提出了建设“智慧医院、人文医院、精品医院”愿景,人文关怀正式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人文”精神,贯穿在医院的所有环节中,无论是环境的改善,还是看病流程的友好,或是医疗技术的进步,初衷都是为了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2012年医院成立社工部,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经过5年的发展,社工部构建了“四叶草”服务模式,”建立了“患儿成长支持”、“家长成长支持”、“志愿者成长支持”、“医护工作人员成长支持”四大医务社工服务体系,儿童医院就该如此温暖。
// 医务社工+患儿成长支持 //
2012年医院社工部通过调研,结果显示孩子一旦患了白血病这类重病,除了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外,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学龄后的孩子,情绪和性格上都会有改变,日渐消沉、变得内向,有些还会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于患儿家庭来说,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刚确诊疾病的治疗前期,家长易不断自责,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埋怨,因为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所以对疾病预后是迷茫和焦虑的,随着一步步治疗,又会产生经济压力等种种问题,有些家庭甚至为此选择了放弃治疗。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医院社工部提出了“患儿成长支持”,以医务社工为核心,围绕助人自助的理念,策划设计各类活动并组织专业志愿者执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发挥志愿者专业特长,使患儿获得专业指导;并以普通志愿者为补充,一同来陪伴患儿,让孩子收获快乐。通过建立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归属支持、社会支持四个支持系统,期望能通过支持系统的构建来整合社会资源,培养患儿兴趣爱好,以此达到恢复患儿自信、树立家长信心、建立患儿社交平台的目的。
01 患儿学习及兴趣爱好支持
医院社工部链接社会资源,尽可能让患病儿童与同龄孩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兴趣爱好、有学习娱乐的活动内容,也能跟同年龄孩子一起交流互动等等。让孩子康复后也能快速的融入到同龄群体中。
(1)彩虹湾病房学校
2014年12月在阳光爱心志愿者服务队10周年纪念活动中,有家长希望医院也有专业的老师来院,为这些患病的儿童教学辅导。2015年,医院泸定路院区与华师大四附中的合作,建立“彩虹湾病房学校”。社工部开始项目设计,华师大四附中作为长风教育生态共同体的牵头单位,也把共同体内的其他11家学校一起引入进来,根据患儿情况构建“4+X”课程体系,包括“中文阅读”、“思维训练”、“英文阅读”和“科艺DIY”四门课程。每学期的周二下午,12家学校的老师轮流来医院做志愿者,为患儿进行专业授课。目前病房学校已经开展了3学期,共有300人次的老师来院,共进行了67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项目在2016年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2)糯米老师绘画课堂
2015年年初医院社工部设立“糯米老师绘画课堂”,邀请 糯米老师王轶群每个周末在医院阳光小屋里为患儿授课,并发动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参与绘画课堂,2年多下来,已经出版了《糯米老师公益课堂—童话绘本》一书,里面有每次教患儿绘画的心得体会,她本人也被评选为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3)音乐教室—用音乐去爱
在现代医学的理念中,音乐疗法对儿童重症患者的康复有着神奇的效果。音乐疗法的原理是通过音乐对人的神经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以此达到调节人的情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促进治疗的效果。以白血病患儿来说,音乐能激活患者曾受抑制的正常细胞微振,使免疫细胞处于最佳状态,以挫败白血病癌细胞,发挥抗癌作用。2013年医院社工部设立“用音乐去爱”公益项目,引导音乐志愿者来院用医院陪伴患儿,2016年建立“张杰音乐梦想教室”。该项目在2015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4) 同龄互助—108魔力课堂
医院社工部与普陀区青少年中心合作,引导少先队大队长化身快乐使者,通过先在院外学习魔术。再来为医院里的患儿带来魔法,鼓励同龄孩子树立战胜疾病信心,通过同龄互助活动,让医院患儿能与同龄孩子互动,增加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让这些院外健康的同学,在与患儿活动中获得感悟,奉献爱心,促进锦自身健康成长。
(5) 小兔子故事宝盒
“小兔子故事宝盒”由上海新闻广播FM93.4所有编播人员发起,每周为病患儿童录制一篇童话,在新闻广播和上海市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目前已经录制100期,线上收听人次累计超过200,000次。该项目2016年1月发起,首批故事均由上海新闻广播主持人录制,并且由本台技术人员后期剪辑、配乐,有专门的文字编辑将每期内容整合制作成微信网页,不光嵌入录制好的音频,而且专门找到童话故事的文字版,配上精美插图,让小朋友既可以收听故事,又可以通过网页,跟爸爸妈妈亲子共读。
(6) 音乐绘本故事
牵手上海儿童医院音乐绘本故事项目旨在为住院的孩子们丰富住院生活,给孩子们带去优美的歌声、精彩的绘本故事、有趣的游戏。志愿者活动每2周组织一次,志愿者们会选择与主题内容相关的绘本故事、歌曲及游戏。活动前,志愿者会带着今天的主题绘本到病房去邀请孩子们,孩子们对绘本故事都十分喜欢,加上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很快就吸引了小到10个月大到小学4、5年级的孩子们。
活动中,志愿者们带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优美的歌声,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讲述绘本,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活动结束后,总有孩子会问志愿者:“老师们,你们下次什么时候还会来呢?”有的孩子久久都不愿离开还要求老师给他讲故事呢!
02 患儿疾病治疗心理支持
(1) 疼痛舒缓治疗
疼痛舒缓治疗的作用逐渐在血液肿瘤科变得重要。当患儿离开父母的怀抱,处在陌生的治疗室,面对众多的医生,见到针头时,患儿处在无助和无奈的境地,身体扭动的幅度会很大,哭声会更大。同时医生们各司其职,患儿的哭闹也会同样影响医生的正常操作。疼痛舒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到医生们做骨穿时,也会继续带着医务社工。舒缓治疗是指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在内的全面性支持和照料,帮助患者对抗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疼痛舒缓治疗不仅是在心理上给予患儿一定的支持,也是在通过积极的药物缓解最折磨他们的疼痛。
(2) 压力舒缓治疗
儿童医院PICU病区的患儿,因为治疗需要,家长不能陪伴,医院社工部与美丽心灵公益机构合作,组织心理咨询师每周走进ICU病房,走近患病儿童,开展游戏治疗、故事治疗、绘画治疗,为家长开展心理辅导。
(3) 游戏治疗、园艺治疗
正在建设中......
03家暴患儿个案干预
为及时、有效、依法妥善处置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患儿,保护患儿的人身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2016年3月起施行),结合本院实际建立《疑似家暴患儿来院就诊处置制度》,社工部及时跟进患儿情况,视个案程度提供干预服务。
04 医疗慈善救助支持
上海市儿童医院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上海难民儿童童医院”, 免费收治贫病难童,帮助患病儿童及家长是医院的文化传统。近5年来,共筹得善款3388余万元,帮助患儿2065人完成医疗救治。每年都得到了30%的增长。医院为了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建立或共建基金会,目前医院自建或与基金会共建了37个资助项目,覆盖了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肿瘤、唇腭裂等近40个病种。
05感恩教育
医院社工部积极引导白血病患儿感恩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开展感恩教育,组织患儿至血液中心感谢献血志愿者,引导已经康复的患儿来院当志愿者,以自己的治疗经历,树立正在患病的儿童和家长战神疾病信心。
(1) 感恩献血志愿者
社工部组织白血病患儿至血液中心,为正在献血的志愿者送上自己的绘画,感谢志愿者捐赠血液支持他们的治疗。
(2) 组建“我们在一起”志愿者团队
社工部非常重视引导已经康复的患儿来医院做志愿者,组建了“我们在一起”志愿者者团队,是由一群已经康复小朋友们组成的。曾经他们也在病房里接受治疗,但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及父母家人的悉心照顾下,更是依靠着坚强和勇敢的精神,战胜了病魔,从而踏进学堂走入社会。
从2016年起,这些懂事又感恩的孩子们就定期承担了儿童医院血液科的圣诞、六一、慰问医护等大型活动。从策划、组织、招募、筹办到串稿、主持以及表演,在家长、医护及志愿者的协助下,深受病患和家长的欢迎和感谢。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病房的小朋友带来欢乐,给家长们带来信心和希望,为医护们带来阵阵感动,更为整个病房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 医务社工+家长成长支持 //
医院社工部针对社会家长和医院患儿家长两个层面,整合医院内部资源,链接社会资源,设立各类医务社工服务项目。针对社会家长,社工部开展“医务社工+健康教育”小组工作模式,让家长仅仅获得育儿健康知识,而且从“育儿焦虑、家庭角色定位、育儿观念冲突”等方面为家长提供支持;针对患儿家长,社工部以个案和小组工作模式,建立家长病友会开展互助工作、链接社会心理机构开展舒缓治疗,缓解家长焦虑和压力。
01 社会家长成长支持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习孕育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日俱增,民众已经不满足于医疗机构传授的健康知识,对心理疏导、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支持系统构架等社科类知识也有强烈的需求。
(1) 家长学校—精准科普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习孕育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医疗机构传授的健康知识,对心理疏导、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支持系统构架等社科类知识也有强烈的需求。《上海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十三五”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要求围绕儿童健康管理,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主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
2014年4月医院社工部组建家长学校,通过医院微信线上招募参与讲座的家长,线下邀请医院专家在周末为需要的家长传授健康育儿知识。目前已经成功组织174期,惠及2.5万群众,2016年被评为第二批上海卫生系统人文服务品牌项目和2016年度上海最受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项目。
(2) 妈咪宝贝帮
2016年医院社工部开展家长服务需求调查,调查显示很多新手父母在迎接新生命到来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孩子出生后就显得无所适从。从妈妈怀孕开始,家庭成员的心理、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需要提前对准妈妈进行辅导,让她们对将来未知的生活有所了解,比如孩子出生后如何适应角色的转换,产后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如何处理等,通过提前辅导,可以让准妈妈们像演戏一样提前进入角色,对可能遇到的生理、心理变化早做准备。
2016年儿童医院开始把医务社工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成立了“妈咪宝贝帮”家长成长支持公益项目,此项目与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合作,将健康服务从准备怀孕前、怀孕中,延伸到宝宝0-12月、1-3岁、3-6岁等阶段,以医务社工小组工作模式为载体,育儿健康教育为核心,引入社工专业、心理专业等非医疗资源,通过系列讲座传授育儿知识,缓解新手妈妈焦虑、引导新手爸妈树立科学的孕育观和育儿观。
02患儿家长成长支持
(1) 家长互助病友俱乐部
家长病友会旨在把患有相同病种的患儿家长组织起来,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提高家长对疾病防治知识的科学认知,而且影响其家属等周围人群,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同时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
阳光爱心—白血病患儿
2004年,医院在血液科蒋慧主任的倡导下,成立了阳光爱心患儿家长俱乐部,组织了100名康复患儿回娘家活动,建立了白血病儿童家长互助组,通过医生、志愿者、家长三位一体开展各种服务。
糖尿病俱乐部——糖尿病患儿
医院2006年11月成立全国第一家糖尿病患儿健康俱乐部,通过每年不定期地组织患儿家长知识讲座、户外活动,为糖尿病患儿及其家庭培养起健康的治疗、运动、饮食、生理等理念,为糖尿病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力。
葫芦娃—神经外科患儿
“葫芦娃俱乐部”是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陈若平和团队自发创办的患儿“联盟”,5年间不断给脑肿瘤患儿送去欢笑和希望。“葫芦娃”,指的是那些患有脑肿瘤的孩子。他们罹患脑肿瘤,肢体活动、语言功能受到影响,不少都无法存活到成年,但社会的聚光灯并没有照射在他们身上。虽然医院没法治愈所有孩子的病,但却可以努力让他们更开心,俱乐部定期举办室内和室外活动,为患儿设计了多款游戏,如吹乒乓球、搭积木等,不仅带来快乐,还能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帮助康复。
小苹果俱乐部—Alport综合征
医院2017年组建了小苹果俱乐部,将为普及遗传性肾脏病尤其是Alport综合征医疗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遗传性肾脏病的了解及重视,促进患儿家属与医生间的有效沟通,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为诊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儿童哮喘夏令营
2017?年7月医院呼吸科开展儿童哮喘夏令营!呼吸科专家主任们和擅长于哮喘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的所有医生护士一起,通过科普宣传、小品表演、实际操作、家庭护理及趣味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家长认识哮喘,管理哮喘,预防哮喘,战胜哮喘!
除此之外,医院还建立了:爱“心”乐园—先心患儿、儿肾家园—肾病患儿等家长病友俱乐部。
(2) 压力舒缓治疗
华东师范大学MSW在医院实习同学,在医院手术室家属等候区开展活动,通过发放明信片和用拍立得相机(拍照后能立刻打印出相纸)记录手术室外患儿家属等待的心情,表达对孩子无声的爱和深切的祝福。此份独家记忆希望能让患儿将来体会身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并持有一份感恩的心。
(3) 心理咨询室正在建设中......
// 医务社工+志愿者成长支持 //
最近5年,进入医院做志愿者的越来越多,社工部打造了“志愿者成长支持”服务体系,让各个年龄层次的志愿者都能在医院平台上找到合适自己的活动,以增能为目的,激发志愿者爱心,同时让志愿者在医院服务中都要有所收获和成长。
01亲子做公益
2014年 医院社工部引导孩子(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拿出自己多余的玩具和物品,通过义卖的形式,帮助医院困难患儿募集治疗费用,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埋下爱的种子。“亲子做公益”目前共组织3届,2017年在长风公园,有2000多组家庭报名参加。
02学生职业体验
根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配合新高考改革方向,提升同学职业兴趣,做好职业规划,医院社工部设计了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同学参观式职业体验和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年级同学浸润式职业体验。
(1) 参观式职业体验
提起医院,很多人第一感觉是神秘,小朋友更多的是觉得害怕。对于医院的样子、医生护士的工作状态、病房构造、神奇复杂的仪器,孩子们往往觉得好奇。为了让医院不显得那么神秘,同时也引导更多对医院、医生护士这个职业有兴趣的小朋友正确认识医疗环境,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医院社工部特别设计了针对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参观式职业体验项目,通过在医院内设计趣味性的体验,并教授心肺复苏等急救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学习。
(2)浸润式职业体验
2015年医院社工部设计了浸润式的职业体验,组织今后希望从事医疗职业医院的同学来院体验,给每个同学配备一个专家级的职业导师,严格规定学生需每天跟着导师上下班时间,一同查房、上门诊、进手术室……经过5天职业体验,让孩子深入了解真实的医疗职业。
从2015年开始,浸润式职业体验已开展三年,更加坚定同学未来的就业方向。职业体验也是一场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课,在医院的日子里,同学们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对生命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和思考。
03爱的种子——毕业季捐发
2016年医院社工部开展组织爱从‘头’开始” 捐发活动,与学校的毕业季结合起来,是希望在让同学们在毕业的时候留下一个特殊的记忆,把自己的头发捐捐赠给那些因治疗而失去秀发的白血病患儿,让她们也能梳起美丽的发辫,也能在镜头前灿烂微笑。同时也希望活动能在低年级的同学心里埋下一颗“爱”的种子,等她们毕业的时候也能把头发捐赠出来,目前已经是第二季。
04志愿者能力培养
志愿服务不单单是让志愿者们以行动表达对社会和他人的博爱之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志愿服务来发掘个人的工作潜能,让他们在做服务的同时也能够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志愿者们的自我价值。
医院社工部引导学生在医院里体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可以开展和改进的公益项目内容,鼓励他们设计活动框架并在医院里组织实施,培养同学们策划、组织、实施与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05 急救培训
医院社工部2012开始在上海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组织志愿者开展急救培训,目前共开展8次培训,共有653名志愿参加培训,志愿者们通过一整天的集中培训,让志愿者掌握各类急救环境各种止血包扎方式,还有难忘和“耗费体力”的CPR(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如能通过考核,还能得到上海市急救证书。
06 志愿者激励
志愿者作为具有志愿精神、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以追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为目标,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激励能够使其奋发,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
作为志愿者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医院志愿者组织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物质和精神相结合以及关注志愿者个人成长为原则,积极开展对志愿者的激励。
// 医务社工+医护成长支持 //
医护人员做为特殊群体,工作时间长、强度高,每天面对大量的病人,背负着很大的责任感和压力,再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在这样的重负之下,如何调节心态,社工部开展正面引导医护人员情绪,使压力得到有效的化解。
01 医护人员成长支持
(1) 实习护士成长小组
作为即将入职的实习护士,许多人对医院中的护理工作都不太了解,不能很好的与医生护士相处,也较难适应自己从学生身份到护士角色的转变,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很多人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情绪上的变化。
针对上述情况,社工部对即将入职的实习护士们分别开展了需求评估,了解到这些护士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共同需求。在整理调查结果过程中可以发现,由于语言、工作内容、患方信任、同事支持等原因,许多新手护士往往背负不小压力,而大多数人在遇到困难时只能向一起实习的同学倾诉,缺少可以发泄和释放压力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护士都希望能够开展一些小组游戏和小组分享的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提升自身的抗逆力。
社工部开展“天使要翱翔”新入职实习护士成长小组,帮助即将入职的实习护士来更好地适应医院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寻找到自己在医院中的定位和价值,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形成小组动力,减轻自身压力,最终可以相互帮助适应在医院中的生活节奏,提升自己,获得成长。
(2) 有爱童行——医护青年爱心培养
作为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医疗技能意外,更需要有一颗爱心:对患儿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医院社工部与医院团委联合打造“有爱童行”医务青年志愿者队伍,通过各种活动,培养青年医护人员的爱心。
(3) 服务礼仪培训
随着职业形象越来越重要,员工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医院形象最直观、最有形的载体,其言语行为的专业性、礼节性、标准度就是患者接受和认可医院最有说服力的评价因素。医院文明办(社工部)组织服务礼仪培训,引导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标准的、正确的做法。
02 职业倦怠期干预
(1) 护士职业倦怠干预小组
护士因为其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鉴于职业倦怠对个体身心健康, 以及对他人、组织和社会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社工部通过调查发现,工作强度高心理压力大、缺乏认同和成就感、对职业前途消极认知、缺少社会支持网络等原因是护士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
为此医院社工部开展“天使爱美丽”职业倦怠期干预小组,从社会支持网络出发设计小组活动主题,将正念疗法融入小组工作,鼓励组员相互交流、分享,帮助自身客观看待负面情绪、难题困境、释放压力,并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冲突处理和有效的沟通技巧,通过小组活动来提高正向认知、帮助组员发掘提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组员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从而缓解倦怠情况。
03 压力舒缓支持
正在建设中......
// 医务社工+未来发展 //
说实话,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客眼眶是湿的,虽然里面并没有细节的故事描述,但是看着这个儿童医院这么多的社工服务,想必在这个医院的小朋友比其他医院的小朋友要快乐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医务社工案例,如果你正好在做相关的,或感兴趣,可以收藏起来或转发,希望和祝愿未来每个医院都有社工的身影,不只是小朋友~社工,加油!
排版编辑 | 蓝天
审核校对 | 柯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工服务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