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未来发展成熟后可以达到多大的越秀财富中心体量多大,建会发

10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P2P网贷行业面临了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出借人的情绪不稳,并扩散到合规运营的平台,监管方也意识到该问题。7月2日,网贷之家联合业内头部平台发起“网贷行业合规发展自律倡议书”,为行业正发声。但发声只是表明一个态度,接下来更需要做的展示什么是“真正的P2P”,让监管方,投资人和从业者了解P2P的模式和价值。就此,网贷之家作为行业第三方,邀请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头部平台,共同策划此次系列专访。本期嘉宾是积木盒子CEO谢群。1 网贷之家:P2P借款人的成本还较高,如何才能进一步压降借款人“融资贵”的问题?你们做的努力有哪些?谢群:通过风险量化,将客户分成若干等级,每个级别的借款利率有差别,同时在确实消除了风险的客户比如提前还款的,则相应退还部分手续费;此外,也可以将部分融资成本分摊到渠道中。提供优惠贷款利率,意味着客户群需要重新开发,对线下的客户经理做再培训,线上的则通过开发和对接消费场景可靠、历史数据证明贷款不良率低的渠道商户。2 网贷之家:回顾在互联网金融、网络借贷行业的创业(或履职)经历,个人有哪些感怀?谢群:创业公司要生存,也要保护客户利益,在这点上我们选择了后者为重,很多决策就相对简单了。不为短期暴利所动,让我们躲开了后期的一些市场风险,即使意味着失去了赚快钱的机会。类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平台不完全是有限责任,创业如履薄冰,让我们进一步深深地学会敬重法律,敬重市场。3 网贷之家:对于目前行业平台爆雷和流动性问题,你们如何看待,如何应对?谢群:从行业媒体的报道来看,大多爆雷平台的底层资产是存疑的,向投资人披露的信息相当有限,部分高息平台从商业逻辑上看是讲不通的,持续运营性差。此外,平台的流动性问题对正规经营、不设资金池的平台来说,原本也不应该是个问题,更不应该将这种风险扩散到出借给部分逾期借款人之外的其他出借人身上,一般出借人也不会因为少量逾期债项待催收、代偿或理赔就会围攻平台。鉴于此,我们一方面展开正面宣传,配合行业门户和媒体发出正能量的声音,继续推动参与征信数据建设、报送相关披露信息,另一方面,主要管理层人员用线下见面和线上加强沟通,培训客服给到客户准确信息,特别是平台在合规性方面的工作进展。4 网贷之家:如何看待目前行业的监管态势,对于2019年6月完成行业整改,你们怎么看?谢群:监管政策的调整,反映出这个行业的复杂性超出了预期。我们认为,2019年6月整改完成的目标,是一个验收的完成时点,不排除中间有其他分段式的整改规定,包括对部分平台有更早合规的要求。我们认为,在两年的宽限期内平台可以用作“冬季大练兵”,进一步检视已有的政策是否都做到位了,并关注可能会发布的新验收指引,留出资源应对新政策,不心存侥幸,而是以监管合规和保护投融资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业务模式。5 网贷之家: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合规监管要求?对于完善行业的监管,您有哪些建议?谢群:目前的监管要求在大方向上给平台划出了合规的边界,有利于平台先行整改,特别是在对接银行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给平台以动力和压力来主动向合规转型,并且置于广大投资人的关注之下,对整体行业的风气提升有至善的推动。完善监管方面,我的建议有:1)主要政策出台时征求相关平台意见,特别是主要地区网贷协会和中国互金协会的网贷专委会成员的反馈;2)政策不明确之处需要有能“答疑”机制,否则各家平台按照自己的理解甚至依据专家的解读都有可能弄错,修复成本太高;3)建议分批接受验收申请,合格者先行备案,鼓励行业尽早完成合规转型。6 网贷之家:从出借人的权益保护上,贵公司做了哪些措施?有哪些痛点?谢群:措施有以下:1)、按照信披要求,增加了项目和借款人的相关字段,并在项目上线前留出足够多时间供出借人判断选择;2)、设置了第三方逾期资产回购机制,有效地保护了出借人的收益;3)、对部分无回购计划的投资项目,提供出借人起诉用到的相关指引、流程和资料;4)、对于公司日常运营,平台负责人定期在线上(qq及微信)有问必答,并在主要城市和投资人见面沟通。痛点主要有:1)、打破刚兑是个中长期的工作;2)、诉讼对小额投资不适用。7 网贷之家:如何看待P2P网贷行业的未来?谢群:道路是光明的,路途是曲折的。1)、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对小散借款人天然覆盖不全,同时民间资金缺乏中等风险中高收益的投资出路的现象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2)、互联网和科技使得获客、风控、管理更加可行,给投融资两端的人带来更好的体验;3)、合规规划下,出借人的风险将不再被平台跑路“绑架”,可以在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下做符合自己投资偏好的理财。所以,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未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里,P2P网贷一定将会成为一个从极有潜力演变成有需求有体量的新兴行业。来源 | 网贷之家 作者:昏晓声明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精彩爆文 坚定信心,做真正的P2P!网贷之家联合23家平台发布合规自律倡议书起底P2P连环诈骗案幕后卢家帮:至少涉及10家平台(附表)深圳、广州、上海三地发声维稳P2P行业,妥善有序退出!7月至今问题平台名单汇总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s://img2.cache.netease.com/f2e/wap/common/images/weixinfixed1200low.jpg李迅雷:价值投资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_ 东方财富网
李迅雷:价值投资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作者:李迅雷
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就资本市场而言,我相信价值投资是大趋势;就中国经济而言,我相信经济增速的下行与经济质量的上行是大趋势;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是大趋势。
  4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不少蓝筹股一度出现暴跌,引发了市场对于“新价值投资时代”的质疑。年初至今,一直有“风格切换”之说;而且,年初至今,指数大约下跌了7%以上,而数则上涨了3%,似乎也印证了风格切换的预言。市场如何变化,我没有预测能力,不过,从宏观角度倒是可以谈谈我对于趋势的认知。  市场如何演变:  长期适用形式逻辑,短期适用辩证逻辑  资本市场从业那么多年,我对于股市债市的波动或者行业公司的变化一直缺乏兴趣,这可能与我长期专注于宏观经济有关。我对市场的理解是,全球绝大多数市场的长期趋势都应该向上,前提是不出现全面战争或动乱。这是因为经济总是会增长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应该扩大。  很多投资者一直对A股市场的熊长牛短耿耿于怀。但有人计算过,A股的自1990年至今的年化回报率大约在14.5%左右,只是由于上证综指严重失真,故容易被误导。因此,从年化回报率的角度看,A股与全球其他股市相比并不逊色;我觉得,作为新兴市场,A股的历年涨幅如果能够跑赢名义增速就已经不错了。  当然,与港股比,A股的年化回报率显然过低;与美股相比,过去10年来的累计涨幅远远落后于美股。原因何在呢?  一是A股还只是新兴市场,市场各方参与者都不够成熟,制度漏洞较多;而港股和美股都属于成熟市场,市场规范度和上市公司的质量等具有明显优势。因此,A股才经历了28年发展之后,才刚刚被纳入MSCI的新兴市场指数,也就是说,A股作为新兴市场才刚刚获得全球机构投资有限认可,要晋级为成熟市场,即便再熬30到50年也十分正常。  二是与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有关,尽管中国的GDP增速很高,但质量并不高,靠投资拉动,,这也与新兴经济体的特征有关。如尽管中国有些企业规模在全球屈指可数,但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所以企业的ROE就很难提升。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资本市场这些年来的明显进步,无论是市场制度的完善,还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或者机构投资者比重的上升,市场的透明度在不断提升,A股估值结构的扭曲度明显下降。  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背后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例如,计划经济阶段追求总量,改革开放前40年追求增量,如今,则在反思质量。因此,从长期看,A股市场的投资理念最终会与成熟市场一致,即价值投资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共同理念。  所谓“形式逻辑”,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这里主要是指对估值相对高低的判断逻辑。也就是说,无论是基于“价值”低估逻辑,还是基于“成长”因素的逻辑,只要是被低估的市场或公司,未来都应该会上涨。反之亦然。  从股市历史看,市场经历了很多次牛市和熊市,但对于优秀企业而言,其市值的扩大倍数,远超市场规模的扩大倍数,因此,作为一个纯粹的价值投资者,完全可以忽略市场的波动。  但从短期看,市场会不断出现“均线回归”的现象。如果你去看一下大部分股市的技术分析指标,如KDJ、RSI、WR等,都是基于均线回归理论而发出的买卖信号。通俗地讲,就是涨多了要跌,跌多了要涨,这就是所谓的辩证逻辑。  2016年初至今,创业板指数跌去了三分之一,是因为年这三年涨幅更大;而上证50在过去两年的连续走强,或是因为之前的相对走弱——这些都符合所谓均线回归的辩证逻辑。但均线回归改变不了长期趋势,也反映不了经济社会和资本市场基本面正在不断改变的大趋势。  记得在股市早些年,大家也都在纠结为何会长期存在“深强沪弱”问题,也都会感叹A股与H股之间存在巨大价差问题。如今,已经没有人再提“深强沪弱”,大市值的AH股之间的价差也在不断收窄。因此,站在2018年这个时点上再去讨论会否出现“风格切换”问题,我觉得是有点“刻舟求剑”了,毕竟这两年来投资者结构和监管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思维决定回报率:博弈还是配置  上周我参加一个圆桌论坛,其中一位嘉宾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这些年来资管在权益市场上的投资回报率总体优于券商自营,原因在于前者是资产配置思维,后者是博弈思维。  我没有考察过券商自营的投资模式是否都属于博弈,也不清楚总体回报率多少。但我认同博弈不可能长期获得高回报的判断,所谓的十赌九输。  有一个调查统计说,A股投资者中70%是亏钱,20%赚钱,10%打平。这样的调查未必客观,但至少可以得出A股投资者整体亏多赢少的结论。这似乎与A股市场的历史总回报率水平不相一致。  从历史看,由于A股市场几乎没有实行退市制度,很多小市值公司不断获得资产注入或被借壳,其市值的年化增长率甚至超过20%,也就是说,任意选择一只A股的长期持有风险要远小于美股或港股,但回报率却未必很低。因此,导致投资者亏损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长期持有,而是频繁的交易,即博弈。  有数据表明,A股的换手率在全球主要股市中的最高的,尤其在2015年,A股交易额超过交易额的三分之一。频繁交易不仅大量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一般都是采取“追涨杀跌”模式,这就导致交易越多--亏损越多--交易越多的恶性循环,陷入类似于赌徒的处境。  例如,在A股波动幅度巨大的2015年,深交所的股票换手率在6倍以上,如果考虑到个人投资者的交易份额占到80%以上,则个人投资者的实际换手率更高。反观日本股市的换手率,年化大约只有50%左右,说明日本投资者对股市的“博弈”兴趣不大。  我们提倡“工匠精神”,但从换手率这个角度看,日本和德国都是非常低的,反映出这两个国家的投资者对于“博弈”的兴趣不大。  从“配置”的角度做投资,为何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呢?首先,它属于中长期投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其次,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容易选取有前景的行业,使得投资有机会跑赢市场;第三,配置低估值的投资标的,从短期看,或遇到熊市,未必能获利,但长期应该能获利,只有逻辑前提不发生根本变化的话。  由于保险资金规模大,且属于长期资金,使得管理人反而放弃了博弈思维而专注于长期投资。长期投资的思路一定是形式逻辑,因为它忽视了市场波动因素;博弈思维多为辩证逻辑,因为它关注价格的短期波动,目的是为了获得短期价差。  记得芒格说过一句话,“这个国度,有太多人相信运气和赌博”,相信运气而赌博,实际上就是喜欢博弈的同时又不去考虑概率。这也许就足够解释为何A股的投资者会赢少输多了。  相信趋势的力量   就资本市场而言,我相信价值投资是大趋势;就中国经济而言,我相信经济增速的下行与经济质量的上行是大趋势;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是大趋势。  趋势一旦形成,应该有一个长期延续的过程。只是在不少情况下会出现反复,于是有人便误认为趋势不再延续甚至逆转了。人类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天生的缺陷,就是研究时段受制于生命的短暂。如假定中国股市从一个散户时代到一个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时代需要经历70年时间,但研究者可能观察不到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时代的出现便已经过世了。  例如,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是指随着人均GDP水平超过一万美元后,原本扩大的贫富差距便开始缩小,形成倒U型走势。但他观察的时段只是从1914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一段异常的历史时期,其间收入贫富差距和财富股票(相对于国民年收入)大幅下降。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起,财富及收入差距一直在上升,回到20世纪前的水平。作为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近年来基尼系数都出现了上行。  美国股市从一个散户时代到机构投资者时代,大约经历了70年时间;台湾股市早在1996年就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但迄今仍被归入新兴市场。可见,资本市场从创立到走向成熟都需要经历很长时间,虽然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A股这些年来的开放度明显加大,体现出“后发优势”;而且股票的换手率也明显下降,随着港股通的交易逐步活跃,两地的投资理念也有趋同化趋势。而且,随着保险、社保等机构投资者比重的上升,投资趋向长期化。  但与成熟市场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差距多大,可以从全球投资人的资产配置比例中就可以略见一斑。因为中国被纳入MSCI的股票总额只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权重的0.73%,如果把成熟市场也合在一起,估计权重就更低了,尽管中国A股总市值已经是全球第二大,中国的经济体量也要占到全球的15%。  不少人问我,全球资产配置应该配什么,我觉得当然应该配美股,尽管已经经历了九年牛市。港股虽然便宜,但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并不高。就像买股票要买行业龙头一样,美国股市当然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龙头,而且其龙头地位未来50年估计也难以撼动。  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我认为是一个没有悬念的历史演进过程。增速下行是诸多因素的合力结果,如体量越来越大了,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不断减少,全社会杠杆率水平已经与美国相当,但人均GDP在全球仅排70位左右。  不过,经济增速下行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在全面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金融一定会逐步脱虚向实,故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定会下降。在此大趋势下,经济质量有望提高,但同时就不应继续看好或证券行业了吧?保险与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有关,可相对看好些。  传统的周期类行业应该也缺乏继续看好的逻辑,因为通过基建或刺激政策带来的投资增长,最终的增速都是要回落的。而质量的提升应该来自消费对GDP贡献率的上升,消费的亮点应该在消费升级,就像制造业投资的亮点在高端制造一样。  观察当下的诸多传统行业,无论是服务业中的金融和地产,还是制造业中的家电、汽车,或者中游的钢铁、水泥,都出现了行业分化和集中度提升的趋势,说明传统产业的未来行业龙头或能给予更高的估值空间。  趋势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因为它合乎逻辑。比如,中国当前劳动人口的多少,大约在20年前就已经明朗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未来人口年龄结构。那么,未来中国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国家吗?至少从人口结构看并不支持。据估计,到205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亿多人,而美国总人口将增加1亿人,且平均年龄大约比中国小10岁左右。  因此,21世纪大概率仍将成为美国的世纪,而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不断提高开放度。因为在当前出口规模稳居全球第一的情况下,都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回顾日本、韩国在二战后的崛起,都是大量高端产品出口、大量的资本输出而成为发达国家的。也就是说,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除了要具备高端制造优势外,还需要输出资本。这就注定中国需要有一个全球化的环境,同时,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来争取开放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  因此,我认为今后可能发生的贸易争端不会让中国再回到闭关自守的老路。毕竟时代不一样的,开放是大趋势,只有顺应趋势,才有复兴机会。  更多股市观点&&&          
(责任编辑:DF078)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Access denied | www.hhzxw.net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hhzxw.net)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43e41a9ce18b78f2-ua98).今年6月以来,国内多家接连“爆雷”,6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80家,其中问题平台63家,停业平台17家。进入到7月又有几十家平台爆出问题,仅杭州便有10家网贷平台被经侦立案调查,也许在我撰写文章的同时数量还会在变化,和小编一起了解吧!就在行业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时,监管方面发声,央行称将按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总体安排,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从6月30日的大限到延期,由于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整个P2P市场的复杂性让行业风险不断积累,问题平台也集中性的大幅增多,同时也伴随着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与行业整体成交量的下滑。针对目前的行业现状,我分别从爆雷、逾期、流动性、资产、挤兑这五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关于爆雷媒体与自媒体在报道中对于问题平台经常会用到“爆雷”一词,包括新华社的文章标题中也出现了“爆雷”。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词。我在之前谈及行业问题时也用到了这一词,但是现在我开始进行了反思,可以说“爆雷”成为了反应网贷平台问题的统称。“爆雷”一词看上去很劲爆,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而且大家会有共鸣,所以它能够博人眼球,瞬间抓住读者使之有兴趣去读文章。近期网贷平台集中出现的问题包括,集资诈骗、失联跑路、涉嫌自融、大面积逾期、个别项目逾期、提现困难、挤兑、停业、清盘等多种现象。有些现象之间会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有些现象之间并非存在着充分或必要条件的关联,比如个别借款标的逾期并不是一定会导致平台跑路,再比如平台自融从法律上讲也不一定就属于集资诈骗等等。所以我认为把这些现象全用“爆雷”这一个词来形容未免过于笼统,容易误导投资人,因为它的指向性并不明确,代表了太多的含义。此外,起初爆雷更多的是代表平台失联跑路或投资人的钱没了,以至于投资人看到爆雷二字就会有此联想,之后就是尝试提现并广而告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巴普洛夫效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条件反射,从而变成了一种恐慌的氛围。所以尤其是在大量的文章标题中出现“爆雷”一词,无形中就是在制造恐慌,也成为了形成市场恐慌情绪的其中一个来源。比如某些平台是个别借款出现了逾期或者平台资金链由于某些原因出现紧张的情况时,大家也称作其为“爆雷”,就会引起市场恐慌情绪高涨,出现挤兑,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可能就真的“雷”了。举个例子,这就好像股市中的VIX市场恐慌指数,它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波动,能够反映出市场的恐慌情绪,但恰恰正是这个指数也制造了恐慌,本身也变成了恐慌的代名词,大家看到这个指数暴力拉升,也就看到了市场恐慌程度,自然就带来了对未来市场恐慌的预期。今年2月份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次闪崩,A股也随之响应开始断崖式下跌,当时中国版VIX市场恐慌指数升至2年内未有的高度。随后指数被官方关闭,时间一直停留在了2月14日情人节那一天。回到网贷行业,很多投资人还无法自主区分平台各类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在沟通过程中甚至发现个别投资人都不知“资产端”一词为何意。虽然使用“爆雷”一词能够得到行业的共鸣,但是我呼吁大家还是谨慎使用,不要滥用。关于逾期这段时间一些平台也出现了逾期的现象,包括大面积逾期与个别借款标的逾期,如果是大规模逾期,原因相对更加复杂一些,有可以涉嫌虚假标的或是自融等。但也有一些平台出现了真实借款标的出现逾期的情况。在这期间一些平台面对逾期问题,会发布逾期公告,诚恳道歉并表示会尽最大可能帮助出借人减少损失,也将积极听取相关出借人的建议等。面对近期的真实借款项目逾期以及平台的应对我想表达两点看法。第一,逾期后一些平台积极的配合,但是属于情感上的安抚多了一些,也有的平台会告知出借人我们会如何应对包括请律师诉诸法律等等,但是却缺乏了一个严谨的标准化处理流程与时间表,以及过往案例,绝大多数是逾期后再去制定解决方案。所以我认为平台应该居安思危,在未出现问题之前制定好出现逾期后的解决方案。包括监管政策中更多的是产品要合规、用词要合规,平台要上银行存管与完善的信息披露,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所要具备的应对流程却没有了要求或者说对于逾期问题没有有效的监管。过往更多是平台兜底,现在去刚兑了,才发现针对逾期处理平台没有完善的制度,正是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第二,很多媒体以及业内专家近期都在撰写相关的文章,对出借人维权、提高风险意识都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但是我想说,很少有人来对本次逾期潮以及过往集中出现逾期的时间点、逾期金额、利率、借款者及借款方式与类型,再包括逾期地区等进行横向比对分析与研究。所以我也是呼吁学者专家对于逾期问题做一些分析与研究,去挖掘内在的一些规律,进而对平台与出借人起到帮助的作用,这也是我未来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我们去对比美国的P2P平台,美国的P2P平台在严格监管之中晚于英国诞生,不少借款人是被银行决绝后才转向利率较高的P2P平台,他们的信用并非最优,P2P逾期率也比银行更高,但是美国的网贷机构有着严谨的逾期处理方案以及催收制度。对此虽然由于国情与监管制度不同,我们不能全部照单全收,但是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参考的价值,例如成立催收小组、分析债务人存管银行账户情况等等。以下为美国P2P平台LendingClub逾期处理流程可供参考。& & & & & & & & & & & & &第一步 自动划款账户还款由客户关联银行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到期自动划扣完成。当划款失败,平台内部催债小组将于同天与债务人进行联系。若还款失败是有银行失误或者账户存款余额不足导致,小组会重新示意债务人还款。若由于主观故意,平台将会对不良债务人进行催收。第二步 内部催收内部催债小组将分析债务人账户和近期信用报告以明确其信用状态。若小组可以联系到债务人,小组将于其讨论还款事宜。当联系不到债务人或者债务人不合作且欠款逾期30天以上时,平台将不良账户外包给催收代理。第三步 外包催收外部催收代理有更多资源方法解决债务催收问题,如获取债务人定位和联系方式的工具。代理将频繁给债务人打电话、发邮件、取得联系后,代理可与债务人重新商讨偿还计划或诉诸法律。当票据违约逾期121天以上,债务人票据将会出现“违约”标志。如果没有足够回报预期,平台将在逾期150天以内对欠款进行冲销。关于流动性由于近年来防风险严监管、去杠杆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融资渠道萎缩,股市、债市都相应的出现了问题。与此同时网贷市场也没有独善其身,多家平台集中性出现跑路、逾期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恐慌与避险情绪。使投资人的资金一部分被套在问题平台,也有一部分资金为了避险撤出了网贷市场而从平台提现,这就造成了网贷市场资金流动性出现了紧缩的情况,也导致行业整体成交量的下滑。由于投资人信心不足,资金持续留出,导致新增投资量极具下滑,同时平台每日还需要支付运营成本,所以即使还在正常运营的平台也会出现流动资金严重紧缺的情况。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一些平台选择用加息、拉新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扩大或是保持成交量,以此维持平台的运营。但是目前环境下,行业的获客难度很大,而且获客成本也在增加,除此之外平台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缓解资金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呢。我举个战争的例子,在历史中一些领兵统帅会觉得军队数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不停招兵买马,却忽略了行军速度与作战效率这些更关键的问题。如果士兵数量总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那也就不会有以少胜多的案例了,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包括二战时期的德军闪电战也是如此。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取胜就要提高作战速度与效果,同样士兵好比是金融市场的货币,当资金紧缩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到提升资金流动速度与提高使用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速度论”,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实现交换的次数,货币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同一单位货币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年的时间内,甲用100元向乙买了一束花,乙用这100元向丙买衣服,丙又用它向丁买外卖午餐,这100元货币在一年内实现了30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物价上涨速度与通货膨胀速度加快,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原因是,在通货膨胀的时期,人们倾向于,把自己手中的货币迅速的花出去。购买有使用价值的实物。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促进因素。相反在货币供应不足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货币流动速度也会变慢,同时也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债务不断沉积,违约率也会上升。所以货币流通速度放慢与通货紧缩是一种相互促进的相互作用。而说到中国的货币流动速度目前低于我们在案例中的每年3次的频率,在近几年来也一直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在经济增长的背后,货币的使用效率在降低。货币流通速度论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认为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减少货币发行量,从而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之不足。中唐时,就有人提出,货币之义贵在流通,反对壅塞、积滞,他们主张鼓励货币流通,禁止 “蓄钱”,以此解决物轻钱重的问题。这反映出他们已认识到储藏中的货币同流通中的货币其作用是不同的。而准确提出“货币流通速度论”的是北宋政治家沈括,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中记载了他分析通货短缺的原因之一是窖藏阻碍了货币的流通,认为加速货币流通就等于增加了货币量。沈括的这一理论,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货币流通速度论早600年左右。当条件不允许通过扩大印钞来缓解流动性的时候,选择提高货币流动速度与使用效率也会对流动性紧张进行缓解。其实经济学正是一门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行为主体如何选择的学问题。网贷市场亦是如此,其实本身的资金与资产两端就形成了一个货币流动的小世界,也同样能用货币原理来分析网贷平台的资金问题。印钞就好比是拉新增加资金供应量,但是当无法扩大资金端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扩大现有资金的流动速度与使用效率来缓解流动性的压力。也就是在合规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借款期限,增加投资频率,为投资人复投释放资金。一些平台在努力促进复投,但是在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也需要主动“释放资金”,这就好像是央行的降准,所以提高现有资金效率是缓解流动性紧缩的有效方式。这也是在释放风险,积累的待收债权长期沉积在那里,不能创造效益,反而会成为风险,债务积累的时间增加,违约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增加天标或不合规的活期产品,可以适当减少2-3年的长标,同时增加一个月或两至三个月的借款标的。可能有人会认为,投资人投长标是对平台的信任,人是可以讲感情的,但是钱是不会讲感情的,钱只会趋利避害,追逐利润规避风险。必须要说明的是,在提高网贷平台资金流动速度与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释放资金后投资人并没有复投,到期集中体现。所以这就需要平台根据自身的现金流来合理调整借款标的期限比例,资金使用效率就代表时间,而平台成交量就代表着空间,平台需要运用手中的利率定价权与借款期限去调节资金使用效率与成交量之间的时空关系,当下需要用缩短时间来换取一定的空间稳定,从而保障平台的现金流。关于资产还是要再次强调资产端这一问题,这次集中出现问题的平台,有一些是涉嫌发布虚假借款需求,也有一些是真实的资产出现了逾期情况。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通过资金的供给与需求谈到了资产端与资金端需要相互匹配。拥有优质资产端是网贷平台盈利的基础,也是投资人获得收益的源泉,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大多是投资人的借款资金流向问题,也就是资产端的问题。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对于金融的一些基本常识很多人还是比较缺乏的,行业需要对投资人进行金融启蒙教育。近期在与一些投资人沟通的时候,有的投资人不知资产端为何物,也有的投资人不知P2P还有借款者一方,并且签署的合同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借款者的信息,也最终导致资金无法回收。所以投资人在关注收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借款方,也就是资产端。此外,投资人需要学会思辨,学会自己去判断与思考去辨别真伪。这也许是教育体系所带来的问题,从小我们就接受这样的教育,我们强调的是死记硬背,不要质疑课本的正确是否,你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从众跟着上面走就可以。这其实正是中国与欧美国家教育的最大差别。之前新闻说今年巴菲特大会上一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的提问把巴菲特“难倒”,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你看她是一个小孩子,其实在思考研究上已经很成熟了。原来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思辨的能力,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学会思辨的方法,提出问题与假设,然后去找数据,再去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最后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未来是金融开放的大环境,中国的金融业会受到国际更成熟的金融体系的冲击与竞争,以后可能有更多的我们不曾听说与了解的金融衍生品进入国内市场,所以投资人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风险与自己的承受能力,无论是投资还是出借都必须要考虑到你的资金流向,钱最终投给了谁或是借给了谁,也就是底层资产。也许有人会说,有的资产我们看不懂无法辨别真伪,那应该怎么办呢?记得很多年前,我在参加一个国际课程中,曾经玩过一个美国的投资游戏,其实这个游戏很简单,每一个80后70后或是再年长的人都玩过,就是以前很多公园门口的“套圈圈”游戏。但正式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套圈圈游戏却反映出了投资的真谛。在游戏中,你站的越近,套中时得分越少,但是你更有把握,你站的越远,当套中时得分越高收益越高,但是成功率却很低,也就是说风险就越大。那么想要得到高分数,参与者究竟要选择那个站的位置呢?最终游戏的胜出者往往是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位置并反复进行重复性动作去套圈圈。这个游戏反映出的投资哲学就是找到自己最擅长、有把握、看的懂的方式去进行投资,并且通过复制的方式重复进行,扩大自己的财富,如果说某类资产自己完全看不懂,那么即使收益再高也不要去碰,因为自己不了解不确定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最近有人说经过不断爆雷也许以后P2P这个行业有可能都不存在了,我想说P2P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资金的借贷,这是一种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存在了的关系,即使P2P不复存在 ,这种对资金的需求也不会消亡,资金的借贷还会以其他的形式再次呈现出来,下一次出现也许外表的包装会更加华丽,如果搞不懂本质问题,在数年之后依然会重蹈覆辙。就像130年前的中国股灾,很多人现在的投资思维与百年前的祖先其实并无两样,而最终结果也惊人相似,以后有机会会为大家分享这段故事。从平台的角度来说,从本次行业事件中就能发现,资产端与风控是否过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平台未来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优质资产呢。在我看来,资产真实性是大前提,此外盈利与风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借款需求的可持续性、收益的稳定性、风险的可控性这三点是优质资产的关键重素。平台需要找到有持续需求的借款项目维持资产端的供给以及平台的盈利,同时借款需求要有充分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为投资人支付利息,这是需求的可持续性与收益的稳定性。我想重点谈谈第三点风险的可控性。谈到风险问题,一方面是平台本身要做好风控工作,另一方面还必须要考虑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性。全球各类金融市场彼此之间是有关联性与互动性的,所以风险也可以被传导与叠加。美国股市的闪崩会导致A股的暴跌,美元上涨的影响会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使资产价格下跌,同样中国降杠杆缩紧流动性的风险也会通过资产端传导进网贷市场中。如果是借款给个人,资金是否会流入到股市或近期世界杯的赌球,当股市暴跌或赌输球,就会大大降低借款者的还款意愿与能力。在金融危机中,失业率上升的风险也会影响到网贷市场的逾期率。再比如美元上涨与贸易争端的风险也可能会传导给网贷行业,美元的上涨会影响到用美元结算的做进口贸易的企业,由于经营成本的增加会影响到对借款利息的支付。再比如最近出问题的某平台投资人几十亿的资金流入房地产企业,由于国家的棚改货币化政策有所调整,其风险也会传导给借款者,棚改货币化是通过政策增加购房需求,去库存的同时再把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抄上去,为房地产企业输血,但是一旦有变很可能会使房企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借款逾期。此外,去杠杆导致上市公司债务违约,影响到继续发债,那么资金如何获得,是否会有一些上市公司会以融资或并购的方式,联合一些问题网贷平台联合发假标圈钱,让网贷投资人去承担上市公司的债务违约风险,所以上市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也有可能会传导到网贷市场。通过上述的举例,我认为平台与投资人都不能忽视金融市场中风险的传导性,网贷平台的风控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外部经济与金融环境来制定与调整。关于挤兑在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过程中,一些不合规的活期产品被投资人集中赎回提现,包括一些天标等短期标的到期后集中提现,这种挤兑现象使平台成交量骤降。同时平台还要支付运营成本与合规成本,所以一些平台出现了资金链紧张。面对挤兑问题即使是大型金融机构也会难以长期维持。最近在问题平台中,杭州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地区,让我想起了杭州的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与135多年前的他的钱庄挤兑事件。晚晴时期,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当时胡雪岩曾借助募集到的大量资金,大规模进行生丝的投机买卖,投资上千万两囤积生丝,试图垄断生丝贸易,但却被外商抵制。导致投资生丝失利,放了一年的生丝不得不折本出售,损失数百万两。与此同时,中国在1883年爆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轮船招商局、开滦矿务局等一众以官督商办形式创办的股份制公司的股价一落千丈接连腰斩,胡雪岩也将阜康钱庄部分资金投入到股市中被套。恰逢此时,朝廷中的一些势力为了遏制左宗棠,所以排左必先除胡,决心打击胡雪岩,故意拖欠饷款20天,使胡雪岩出现了严重的现金流短缺危机。无奈之下想要挪用钱庄资金来周转,结果正中对方势力下怀,对方顺势广为传播胡雪岩投资生丝大赔血本挪用钱庄存款的消息。一时市面打乱,钱庄的杭州府存户开始挤兑,致使杭州的钱庄倒闭,同时因时局变化,银根突告紧缩,各地钱庄皆连发生挤兑风潮。日京师阜康钱庄分号受此牵累倒闭,接着镇江、宁波、杭州、福州、金陵、汉口、长沙分号倒闭。1884年胡氏集团宣告破产,当时爆发的1883年金融市场的倒账风潮,也是清末比较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谈到胡雪岩不只是想大家分享这个故事,百年前的金融危机钱庄挤兑与如今网贷市场集中出现的问题在形式是有所不同,但是从本质上却有着一些规律的相似性,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上的真实案例,能够给我们看现实问题带来一些新的角度与思路。我们来总结一下胡雪岩钱庄爆雷事件,同样是在一个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大环境下,股市暴跌导致当时银根缩紧流动性几乎枯竭与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这与我们现实中十分相似。再加上企业内部本身出现问题,以及通过媒介的传播最终出现了挤兑至钱庄倒闭,我们现实中也是一样,平台自身存在问题,一旦金融大环境不好整体流动性紧缩,当大家都缺钱的时候,平台的问题就很容易暴露出来,在加上媒体的宣传导致恐慌的蔓延,也会波及正常运作的平台以及整个行业,一但有不合规的活期产品或大量短期标出现集中赎回,即使是体量大的平台也难以扛住挤兑的压力。总结以上是我对关于爆雷、逾期、流动性、资产与挤兑五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此外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问题平台早晚会暴露,但是为什么上百家的问题平台集中在最近这一时间点集中爆发,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有的业内人士也提到因为6月30日备案大限的延期,当然备案延期是一个原因。我认识用延期来解释问题的暴露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很多平台付出了巨大的合规成本,放弃了很多原先盈利的项目,导致损失利润与资金链紧张。但用它来解释6月30号前后集中爆发还是有一些漏洞,因为延期的传言并不是6月才突然公布的消息,而是几个月前大家早已有的共识,所谓“利空早已出尽”。还有一些说法是降杠杆与股市暴跌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我觉得以上分析都是有道理的,但是似乎还有着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都藏在了海平面之下。所以我认为,监管部门与经侦部门应该全国统一成立一个专案组,而不是各地区各平台分别调查,各自为政。不仅要纵向调查每一个问题平台本身,还有横向调查众多问题平台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与相似性或者背后是否还有更大的利益集团。把这些问题统一去分析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解决本次问题,还是为了防止下一次灾难的重演。作者:王硕日
易信理财http://www.yixinlicai.com
2245文章数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新重要公告
近期发现多个网站高仿本站,除了网址不一样其它的一模一样,所以请牢记易信理财的官网网址:www.yixinlicai.com(易信理财的全拼)也不是什么net、什么com.cn垃圾网址!
望各位知晓!若发现相关网址不是yixinlicai.com请勿点击!
投资有风险,还望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融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