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新型在农村给妇女钱让日吗妇女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新中国成立初农村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原因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因为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实施,更主要的是因为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与能动干预以及农村妇女自身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并广泛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1663844.htm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农村妇女 婚姻家庭地位 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她们不仅获得了婚姻自由、自主的权力,还破天荒地开始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对家庭事务的参与、决策的权利。对于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所发生的地位变化,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以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为主要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无疑,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改革旧的婚姻家庭制度、促进妇女婚姻家庭解放的意义极其重大,它为广大农村妇女摆脱封建的婚姻家庭的束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然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封建历史的国家而言,要想彻底摆脱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对人们的影响,单靠政府颁布的一个法令是不够的,还必须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来争取这个法令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施。可以说,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之所以能真正获得《婚姻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从旧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和能动干预是农村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重要保障和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该法的基本精神就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婚姻法》颁布后,为了确保这一法令的真正贯彻执行,党和政府于1953年3月发动了一场深入人心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在运动中,各地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力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使大多数群众受到了教育。江西玉山县湾村乡在运动前,拥护婚姻法的群众只占该乡群众总数的20%,运动后拥护者达到了80%。四川绵阳县塘氵凡 乡在运动后有92%的群众拥护婚姻法。[1] 群众对婚姻法的普遍拥护保证了该法的贯彻执行,也使农村妇女的婚姻自由得到了切实保障。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对各种违反婚姻法,残害妇女的行为予以严惩,以保障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福建省永春县第二区重岐乡的徐来成买了一个叫黄选的童养媳作妻子,时常打骂和虐待。日,徐来成因为一点小事就把黄选活活打死了。永春县巡回法庭组织的特别法庭举行公审大会,根据徐来成的犯罪事实和群众的意见,判处了徐来成死刑。[2]    另外,党和政府还通过各级妇联组织积极维护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平等地位。河南省鲁山县三街乡妇女会主席王大娘先后协助了十几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获得幸福,与他们的父母沟通,帮助举行结婚典礼,帮助制定婚后生产学习计划。此外她又时常手纳鞋底,以串门形式访苦问疾。当她发现胡郝氏被婆母丈夫虐待并企图谋杀时,及时启发了胡郝氏的觉悟,协助她离了婚,使可能发生的命案得以避免。[3]    二、广泛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是推动农村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了广大妇女对各种社会事务的参与权利,从而唤起了广大劳动妇女空前的政治参与热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实现其政治参与权利的最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根据当时的一些报刊资料显示,在第一次全国基层普选中,参加选举的女选民平均占女选民总数的84.01%。[4]在民主选举中,大批优秀的农村妇女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当选为基层政权的代表和委员,有的还在群众的推选之下,走上各级基层领导岗位,直接参与政治管理,形成了一支引人瞩目的农村基层女干部队伍。据统计,到1957年,全国约有半数左右的乡有了女乡长或副乡长。[5]当时的《新中国妇女》杂志就曾刊登过《讨饭女人当了区长》《农村妇女谭春花当选了县长》《模范村干部佟玉兰》等多篇报道,反映的就是这一情况。    农村妇女还积极参加农会、妇女会、民间剧团等各种组织。她们在社会各种事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她们在婚姻家庭中地位提高的一个有力的支点。当时,河南省鲁山县八区有女区长1名,正副女乡长7名,乡人民代表会女代表占四分之一,各种女模范占全体模范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外有女党员78名,女团员占全体团员二分之一弱;半数妇女参加了农会和妇女会,冬学女学员占全体学员总数42%,全区14个民间剧团中,青年妇女演员和学员有136名,青年妇女参加秧歌队的有1360名。当地的男干部说:“没有妇女参加,啥工作也不中”,农民说:“这阵妇女理智长了,谁敢欺侮”,老太婆说:“有吃有穿,一人一份,谁不心痛,养闺女心痛了,再不送童养媳了。”[6]    三、 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的发展是促使农村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重要条件    教育对促进妇女自身觉醒、走向独立以及改变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孙中山所言:“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望平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使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仍有90%以上的妇女是文盲,在农村,妇女占文盲总数的95%以上,有的地方达到100%。[7]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教育的落后状况引起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快速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先后于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了三次扫盲高潮。在运动中,各级政府尤其重视妇女扫盲教育的开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方便了妇女的学习。在政府的积极动员之下,广大农村妇女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妇女在劳动了一天之后还积极地到夜校去学习,有的妇女在地头休息时利用锄板当黑板练习写字,妇女们平时稍有闲暇时间就识字看书。河南宝丰地区农村的劳动妇女们纺花车纺累了,便拿起笔来学写字,做饭时,也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拿柴棒在地上划字。商酒务村一个识字模范,三个月就认识了四百字。[8]在陕西省大荔县黄甫村马廷海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21个妇女在民校上学,她们有18个人原来是文盲,现在能认到100至300字。有的妇女由不识字而到能看懂一些通俗读物,也懂得了不少新知识。[9]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开阔了她们的眼界和胸襟,唤醒了她们尘封已久的独立意识。许多农村妇女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逐渐摆脱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依赖思想和自卑、自弱的心理,她们不再甘心于过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任人摆布的命运,而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应有的权利与幸福。    四、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经济基础    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是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重要的先决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即在解放区全面展开。在土改中,“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原则使广大农村妇女第一次与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男女经济不平等的状态。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她们开始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热情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到1952年,全国参加农业生产的妇女约占农村妇女劳动力的60%左右,有些地区则达到80~90%。[10]
   妇女们还积极参加了细致的技术劳动,当时出现了许多女农业技术人员。浙江省临安县青云区杨岭乡众社村26岁的青年妇女蓝陈香在二亩稻田里改良了耕种技术,每亩丰产1071斤,创造了当地稻田产量的新纪录,被评选为省丰产模范和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1951年度丰产模范。[11]到1956年底,全国已有女农业技术人员2540多人。[12]在占农民收入近三分之一的农村手工业、副业生产中,妇女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据吉林、辽西、黑龙江、辽东4个省56个县和一个市的统计,参加编席、编草帽、纺线、打绳、熬盐、采药等18种生产的妇女就有400多万人,她们生产的总值可换杂粮3200多万斤。[13]此外农村妇女们还热烈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劈山引水、筑坝、开渠、修水库等以前属于男人的活。真正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到。”[14]    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既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又使她们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尊重。许多对妇女歧视的观点得到了改变,代之而起的是“男干女不干,计划难实现,男女齐动手,增产不用愁”。山东省城武县西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王凤云过去经常受婆婆、丈夫虐待。入社以后,积极劳动,给家里增加了收入,家里人都对她尊敬起来。婆婆对儿子说:“一样劳动一样吃饭,以后谁也不兴欺负谁!”[15]    正是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与能动干预下,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并广泛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她们开始真正获得了法律所赋予的各项平等权利,逐步摆脱了封建依附关系,走上了婚姻自主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刘景范.贯彻婚姻法是当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重要的政治任务[J].新华月报,1953,(4).    [2]申远、乐澄清.福建省人民法院在永春县依靠群众处理婚姻案件贯彻婚姻法的经验[J].新华月报,1952,(12).    [3] [6]吕璜.河南省鲁山县婚姻问题的调查[J].新华月报,1952,(8).    [4] 社论.保障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儿童利益的宪法[N].人民日报,(1).    [5] 章蕴.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J].中国妇女,1957,(10).    [7] 罗琼主编.当代中国妇女[M].当代中国出版社,.    [8] 陈伯仲、王大海.土地改革后的豫中农村妇女[J].新中国妇女,1950,(11).    [9]刘绍业、康增辉.马廷海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J].新中国妇女,1954,(1).    [10] 杨湘岚.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1]创造千斤水稻丰产纪录的蓝陈香[J].新中国妇女,1952,(7).    [12] 争取作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J].中国妇女,1956,(3).    [13] 张育英.深入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爱国生产运动[J].新中国妇女,1951,(20),.    [14] 毛主席、刘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N].人民日报,(1).    [15] 燕凌.合作化是农村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J].新中国妇女,1955,(12).   责任编辑 潘 ?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当前位置: >
妇联帮扶留守妇女正在变身新型农民
原标题:留守妇女正在变身新型农民  眼下,“新农村”三个字正被人们赋予不同于以往的新内涵,尤其是以现代农业为主的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正为农村留守妇女向新型农民转化提供了契机。  那么,如何培养更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女农民,推动以农村留守女性为主要劳动力的新农村经济的建设?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了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  激发留守妇女转型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比例显示,63%为女性;年龄分布上,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50岁;文化教育程度显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3%,仅仅有5.6%的人受过系统教育。数据表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以女性为主,不少是留守妇女。且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  如何引导农村留守女性向新型农民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转型的关键是,首先要在对留守妇女的培养中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激发留守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必须宣传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惠民政策,使她们把主观意识化为主动、自觉积极学习的实践,逐步向“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女农民转变。  “其次,农业部和妇联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在实际行动中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帮扶和支持。”张桃林委员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高度重视农村妇女工作,指出要激发妇女在农村发展中的活力。具体措施上,从鼓励各地设立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基金,到加大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力度,再到加强妇女技能培训,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都有明确的要求。  提升留守妇女转型能力  如何营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帮助她们更好地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转化成新型职业农民,妇联界委员们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妇联以实际行动引导留守妇女走出了一条向新型农民转化的路子。  以湖南省新邵县潭溪镇井际村为例,近年来新邵县妇联在潭溪镇井际村进行试点建设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对村里的留守妇女着重从能力上扶持,从精神上扶助,从经济上扶业,从生活上扶贫,并对接项目资金支持,组织该村留守妇女种植油茶200余亩,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结合实例,全国妇联副主席崔郁委员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妇联组织在提高农村妇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知识技能水平,加强农村妇女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种植养殖、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不断增强她们主动创业的意识,为她们创业提供项目支持、咨询服务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支持,使她们在创业就业中逐步向有较高知识技能的新型女农民转变。  内蒙古妇联在推动留守妇女转型的路上也在积极探索,内蒙古妇联主席胡达古拉委员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内蒙古约有农村牧区留守妇女44.5万人,为培养她们向新型职业女农牧民转变,内蒙古妇联开展了包括烹调、烹饪技能培训、农产品经纪人、育婴师、服装裁剪、手工编织等多种多样的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目前已连续举办八期新型职业女农牧民培训班,累计培训女经纪人600余名,特别是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创建,使留守妇女不仅实现增收致富,还通过基地带动了周围乡亲们共同致富。  激发留守妇女转型活力  来自四川的基层代表骆云莲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她来自雅安市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虽然位于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崇山峻岭间,海拔1400米到2500多米,交通不便,但汉源县在开发新型农业经济的道路上,为留守妇女开拓了一条农村旅游发展的新路。  据她介绍,在汉源县和骆云莲一样的留守妇女在县里的指导下,进一步拓展经营思路,通过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梨花、桃花、苹果、樱桃等植物,把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结合,发展旅游经济,吸引了大量人流。古路村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贫困人口中留守妇女的占比数量迅速减半。  另外,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农村电商也成为推进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来自江西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黄思村的“80后”人大代表桂千金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在观察到近年来电商产业日渐受欢迎的情况下,她构思了一条引导村里留守妇女发展电商农业的就业路子:2015年她为村里争取了一个电商服务点,发挥村里山货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有山货收购经验的留守妇女将山里的竹笋、香菇等山货通过网络卖到山外,为留守妇女创造了一条新型增收渠道。不仅受到了留守妇女的欢迎,当地乡亲们更是给予了普遍的赞誉。  让留守妇女转化为新型农民,留守妇女在努力,妇联在尽力,政策在给力……
分享到:点击次数:&&更新时间: 22:37&&【】&&【】
上一篇: &&下一篇:新时期如何提升农村妇女干部素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时期如何提升农村妇女干部素质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陕西3万农村妇女靠传统手艺走上创收“新”路_网易新闻
陕西3万农村妇女靠传统手艺走上创收“新”路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网西安11月3日电(记者陈晨 刘潇)扔梭子、踩踏板、拉绳框,杨凌大寨乡西小寨村的民间女艺人汤玉改动作麻利地完成织布的一道道程序。像这样的动作,如今她每天都要在织布机上重复上千次。而在三年前,织布机还被乡亲们视为“老古董”,在村里几近消失。
正在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来自陕西各地的数百名民间女艺人将她们的作品摆上了博览会的展台。30米长的刺绣千花帐、剪纸版的琴棋书画图、栩栩如生的泥塑老虎像,成为农高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如此,她们还把制作手工艺品的“工作台”也搬上了农高会,汤玉改便是其中的一员。她纺织出的土织布手感舒适、色泽艳丽,受到很多参观者的欢迎。
近年来,陕西省以传承民间文化、促进妇女就业为目标,通过挖掘培育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产品研发、市场推介,组织技能大赛、大型会展,扶持创建妇女合作组织等多种方式,推动全省妇女手工艺品生产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帮助城乡妇女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民间剪纸、泥塑、刺绣、织布机等“老物件”重新回归民间,成为农村妇女创收的“新路子”。
汤玉改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曾经织过布,后来“时代发展了,没人自己织布了”,连织布机也在村里“消失了”。直到几年前,政府给她们送来了改良后的新式织布机、棉线,帮她们联系生意,让她们重新“坐上了”织布机。一些年轻的媳妇们不会织布,村里的老人就教她们织。
“现在我们织一张床单,可以挣75块钱。”汤玉改告诉记者,村里的妇女现在仅利用农闲时间织布,每年的收入都能增加几千元。
截至目前,陕西已创建妇女手工艺品专业村100多个,妇女手工艺品经济合作组织500多个,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的妇女3万多人,产品远销欧美、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收3亿多元,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农村留守妇女“新出路”,根本不用出屋,这么干轻松挣到钱农村留守妇女“新出路”,根本不用出屋,这么干轻松挣到钱老农观念百家号现在大部分农村的情况就是男人在外面挣钱,留下老婆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但是摸着良心说,这些“留守妇女”并不想一味的在家当“保姆”,农村这些留守妇女只要发展这三个项目不出农村也能挣到钱!干好了,挣得比男人还多。一、手工编织:某宝上一个纯手工编织的小竹筐少说也要几十元,工艺好的卖到上百都没问题!并且现在电商这么发达,咱们只要在家配台电脑,就连销售问题都解决了!有能力的还可以组织村里其他妇女一起创业,挑起带动整个村子经济发展的大梁!二、新型规范养殖:农村基本上家家都会养点鸡鸭鹅狗,但是正规的养殖方式很重要!例如养鸡就是一个不错的发展项目,具体模式就是散养自家的土鸡,这样不仅能合理利用禽畜排出的粪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养出来的鸡也比普通饲养的鸡肉质鲜美。三、校边小吃:现在大多数农村的学校都统一搬到了镇里,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商机,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农民,在学校附近摆个小吃摊,平时卖给路人,别看利润少,但是薄利多销!这三种行业,在未来几年内非常适合农村妇女经营,还可以分担丈夫的压力。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老农观念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说农村事,讲种植经验,三农热点解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妇女二性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