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跟孩子谈性》 程月玲,中国新时代中国包容性创新经济出版

Visual FoxPro
TP311.138FO
SQL Server 2005
TP311.138SQ
TP311.138SQ
TP311.138SQ
SQL Server 2005
TP311.138SQ
SQL Server 2005
TP311.138SQ
OOA/OOD/OOP/AOP
Visual Basic+SQL Server 2000
()John Lewis,()William Loftus
PHP5+MySQL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0
Red Hat FedoraEnterprise Linux 4
()Christopher Negus
Windows XP
Windows Server 2003
()Roberta Bragg
Windows Server 2003
()Jeffrey R.Shapiro()Jim Boyce
Office 2003
CorelDRAW & Flash 8
ActionScript 2.0
()Nathan Derksen,()Jeff Berg
After Effects 7.0 Premiere Pro 2.012
Photoshop CS2
CorelDRAW X3
After Effects 7.0
Flash Professional 8
Photoshop CS2
(), (), ()
Photoshop CS2
Photoshop CS2
PowerPoint
AutoCAD 2007
AutoCAD 2007
()Peter Vogel
Dreamweaver 8
Dreamweaver 8
Dreamweaver
Dreamweaver 8+ASP
ASP.NET 2.0
ASP.Net 2.0
ASP+Access
InDesign CS2
()Galen Gruman
TS941.714.7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抱歉,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儿童性别教育论文》_优秀范文十篇 www.fanwen99.cn
优秀范文《儿童性别教育论文》日期:
范文一:论儿童性教育论文
让爱的光辉更美-----论幼儿性教育组员:李珊 陈春园 冯珍双摘要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而性教育的核心目的和内容,绝不只是传授性知识,而是应该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性观念、培养完美人格和减少身心伤害为核心目的。性的意识是从儿童时期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日益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进行性教育的年龄越来越早,尤其社会的快速变迁,西方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电视、网络、画刊上各种相关的资讯泛滥,让幼儿也越来越早的接触了性问题,伴随着他们的长大。现代孩子的性观念、性态度已不同于上一代的传统想法。家庭是幼儿接受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接受性教育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性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逐渐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著名性教育专家阮芳赋说过:"性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3到6岁),孩子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对事物的各种观念开始逐渐形成,其中包括性观念,性态度、性道德标准等"。性教育不只是狭隘的性生理教育,应该包括认识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异性相处之道,是情感教育和亲密人际关系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了解性,不但能帮助幼儿坦然接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变化,而且比较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侵害;也更能为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关系负责。 关键词:性教育 幼儿园 发展 家庭 目 录 一、什么是儿童的性教育(一)性教育的定义(二)性教育的分类二、为什么要针对幼儿进行性教育(一)目前我国性教育的现状(二)国外性教育的现状(三) 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目的(四) 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重要性 三、 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一)从家长层面(二)从老师层面 四、 研究的意义参考文献
一、什么是儿童的性教育?(一)性教育的定义性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除了教育孩子认识身体各器官、进行卫生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对性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人格教育。我国研究者认为“性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性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理解性的本质及社会功能,培养他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同异性交往,缩短其社会成熟的进程。”因而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性知识的传授和性道德教育两部分,两者中应以性道德教育为主,除了向受教育者传播性的生理、心理知识外,还要灌输适应社会意识发展与文化层次的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当然还包括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健方法的教育。由此可见性教育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不是单纯讲生殖器。(二)性教育的分期儿童性教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叫五期性教育。婴儿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家长,主要是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喂养。母亲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可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与成人身体接触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到程度不等的损害。美国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若让离开母亲的两只幼猴由不同的母亲喂养,一个是“棉布毛巾妈妈”(外包毛巾被的人工雌猴,胸前有奶瓶),另一个是“金属刺妈妈”(浑身长满金属刺的有奶瓶的人工做的假雌性猴子)。吃金属猴妈妈的奶长大的幼猴,成年以后不会进行性活动,而且行为退缩,不和群。所以婴儿期的教育特点是满足婴儿食欲的同时,还要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这一时期一般不超过三岁。此时母子同被而眠对儿童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幼儿期性教育为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例如鼓励男孩子的勇敢坚强,鼓励女孩子的温柔甜美、爱清洁等等。还有,男孩子应该穿男孩子的衣服,女孩子应该有女孩子的服饰。那种从自己的好恶出发,男孩女养或女孩男育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或许正是孩子日后发生同性恋的原因之一,或许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家庭不和的诱因。此时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等。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例如大小便以前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入小便的孔窍中等等。此时为便于关照幼儿,父母亲应该与孩子同床而卧,但必须分被而眠。这一阶段是从断奶起到六岁,即孩子夜间会自己起夜前止。如果孩子独立能力强,什么时候能自己起夜,就应该什么时候分床。儿童期性教育从六岁起到十岁以前。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应该教会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特别应教育男孩子要尊重女性。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一般道德规则,要孩子自尊、自爱。少年期性教育是从10~20岁性教育内容主要为: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经期卫生知识,男女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初步的婚恋道德原则,明确法律与道德对两性关系的基本要求,防止性罪错的发生,同时对自己既要认识又要接受。青年期性教育从20~35岁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夫妻生活知识,子女教育知识,家庭经济知识,为建立家庭做好准备。二、为什么要针对幼儿进行性教育?(一)目前我国性教育的现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生理早熟,而信息传播造成了心理早熟,因此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比10年前普遍提前了1年的时间。家长和老师有必要从学龄前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但是目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园的性教育根本不能有效地开展。让老师对幼儿讲“性”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首先是因为许多幼儿教师自己尚未结婚,一提及“ 性”就面红耳赤,她们不愿在别人面前谈“性”,哪怕是孩子。其次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有的幼儿教师会把性教育与成人的性行为等同。很多家长都会极力回避和孩子谈论有关性的话题,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自己的父母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一问题,而他们认为自己“还是健康长大了”,也“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当今信息大爆炸这一事实,网上的很多关于性的信息不能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这就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家长消极回避之间产生了一个矛盾。如今的孩子们生长在一个信息极度饱和的网络世界里,各类性信息鱼龙混杂,书籍、电视等媒体中涉及“性”的内容也为数众多,如果正确的性教育缺失,充满好奇又毫无预判的孩子就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渠道。而这些“渠道”很可能让孩子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不能自拔。眼下,传统的性教育观念在面对现代社会丰富的资讯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这正是我前面提到的,对于当前我们80、90后的性教育,其出发点多少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中国的性教育显得十分被动,所以更要从幼儿园抓起,从小时候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教育幼儿。(二)国外幼儿性教育的现状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荷兰儿童从6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尽管荷兰规定12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发生性行为。专家们认为,对青少年甚至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不仅不会导致性乱,相反可以帮助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英美等国家目前,在英美等国家较为流行的“同伴教育”,是利用朋辈间的影响力,通过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体,抵御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这一方式改变了青春期性教育中传统教育者(老师、家长)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障碍。由于教育的双方都是青少年,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便于交流。“同伴教育”以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基础,讲课、讨论、游戏、讲故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并配合多种传播载体和实物模型,既生动又有效。 芬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全社会的“性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一面加强性道德教育,一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性教育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各种各样的性教育出版物图文并茂,连娃娃都有性教育小儿书。日本 日本的性教育是通过三个渠道进行的。第一是文部省直属的教育系统,该系统以医疗保健为核心,通过课程、道德教育和一些特殊活动进行性教育。第二是民间团体,其中开展活动较早的是日本性教育协会;最近“人与性”教育研究协会的活动也卓有成效。另外,杂志《健康俱乐部》等作用也较大。第三是学术团体研究活动。新加坡 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一个系统的性教育方案,并为中学低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套多媒体性教育教材《成长岁月系列》。另有三个《成长岁月系列》教材将在未来两年内相继推出,它们适用于小学高年级、中学高年级和中学以上的学生。(三)性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儿童性教育不仅要向儿童传授性器官的基本知识,培养儿童性别角色,还要对儿童进行初步的性道德教育。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婴幼儿具有性的感觉,从出生到一岁左右,婴儿对于唇齿附近所有的触觉和压觉都很敏感,会借由吸吮手指产生快感,也可由母亲喂奶的动做中,受到刺激引起性兴奋。而一岁到二岁间的幼儿,对于肛门附近肌肉活动的感觉和触觉快感,像膀胱的膨胀、直肠内的便意,及粪便排出的快感都会感到快乐。大约二岁半左右,孩子逐渐会把兴趣集中在生殖器上(如阴茎);孩子有时会暴露这部分并探究,且经由此举动得到快乐的感觉。一般来说,儿童从四岁起便开始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外生殖器上的差别,并对成人及其他儿童的生殖器感到好奇。这种好奇感可持续到八至九岁,其间出现与性有关的游戏及对性的探究行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应该是伴随终身的教育。学前儿童早期是儿童性别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教育开始的越早越好,儿童早期的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一生的有关性的特征、特点,影响到他们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今后的性目标选择。性教育的两个最佳时期是3-5岁和青春期。当前,我国对与青春期的性教育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期的性教育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是否进行性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性生理、性心理是否健康,而且关系到他们长大成人后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因此对学前儿童的性教育更不应该忽视。三、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一)从家长的层面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在“性”问题上到底该怎样做才算是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呢?很多父母都认为:我小时候父辈也没有对自己进行过性教育,不是隐瞒就是回避,但自己也无师自通了,所以对孩子也如法炮制,等他们长大了就自然知道了。所以不用自己教他这些只是,有这个时间还不如让他多练会儿钢琴,学学舞蹈更有用。有些父母误认为“性”是亲子之间谈话的禁区,因此父母往往谈“性”色变,回避孩子的同时还极力封锁这方面的信息。如果发现孩子对“性”的兴趣更浓厚或尝试的苗头那就更不得了了,轻则大发雷霆,重则以打骂的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而孩子的表现则往往是由最初不解、发问到后来来的充满好奇,不敢发问就会用自己的办法去探索“性”的秘密,其隐患不言而喻。而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对性的好奇更进一步增强,就有可能引发各种性犯罪,因此对孩子性教育势在必行。 1、要正确面对幼儿的提问,适时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小孩子的性教育不是我们承认真正意义上的性教育,而是对人体器官的熟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人体的美好而不是到发育的时候觉得害羞。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性教育了。我们可以告诉他人体的各个器官。告诉他他们的用途。很多幼儿觉得不知道的东西喜欢尝试而一旦知道了后就没有那种好奇心,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早恋也能避免。 2、掌握良好时机、坚持原则、培养科学的性态度、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 长期以来的性神秘、性禁忌的传统观念,使大多数父母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和教育方法。对于幼儿的性教育只是偶然的一两次对话,蜻蜓点水,一触即过;有的甚至在孩子整个成长历程中从未涉及过这方面的话题。 其实,家庭教育是保障幼儿性健康发育的首要环节。家长对幼儿提出的性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和解释,实事求是的给予回答,使幼儿解除疑虑,对性意识、性行为有正确的理解,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对幼儿的性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生理知识,还应将幼儿的品德、情操联系起来,价值观的教育。虽然目前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家庭来说,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应脱离社会上绝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说,遇到幼儿好奇地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的时候,做母亲的千万不要觉得问题尴尬就躲躲闪闪地避讳回答,而是要直接地告诉孩子真相。知名早教专家林怡进一步解释说,“对宝宝的性教育,实际上应该从零岁开始,而非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恶补”。从宝宝呱呱坠地开始,大人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宝宝正常的性心理发育,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父母应该抓住机会,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话来回答他们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要随时随地解答幼儿提出的性问题。父母应该抓住5岁前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事半功倍的教育。 幼儿的性好奇和性活动是自然发生的一种本能,所以家长要正面回答幼儿的性问题。当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时,妈妈一定要给予正确的解释。幼儿的性问题是他们求知问题的一部分,所以,幼儿的性教育应该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儿5岁之前,父母可以利用与幼儿一起洗澡的机会,教给幼儿各种性器官的名称,而不要使用让人联想到污秽和不洁的字眼来称呼性器官,并教给幼儿性器官的清洁方法。这样,让幼儿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了解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消除对两性差异的神秘感,家长还可以收集幼儿从小到大的照片,让幼儿通过照片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用聊天的方式,自然地解答幼儿的各种性疑惑。此外,家长对幼儿的性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教会幼儿正确使用手纸、擦屁股、对身体清洁的方法,这些属于性生理教育的内容。 5岁前的幼儿处于性探索时期,他们的"性理论"不是完全正确的,因此需要家长的科学教育。成人对性的态度会影响幼儿对性的看法。如果父母认为性是肮脏、下流的,对幼儿提出的性问题,不但不能正确回答,而且还要加以斥责,幼儿就会认为性是不洁,产生对性的厌恶感和神秘感。父母如果认为性是自然的、美好的,能正面回答幼儿的性问题,并坦诚地与幼儿讨论,幼儿就能科学地了解"性",并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在科学地了解"性"的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的性态度。 3、是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 家长应该注意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的培养。儿童心理专家认为,5岁以前是儿童身份的确立和性角色的培养时期。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幼儿进行符合他自己性别的身份体验。家长给不同性别的幼儿取的名字、穿的衣服、做的打扮、买的玩具、玩的游戏等都会对儿童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影响。这些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最初的性教育。如果男孩子喜欢女孩的打扮,家长就要着手进行早期干预,纠正幼儿的"性逆转"现象。如果一个幼儿喜欢持续穿戴异性的衣物,经常表现出异性的仪表、声调,这就需要父母采取措施改变幼儿的变态行为。研究表明,父母错误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可能会影响幼儿成人后的性意向。例如一些人的同性恋倾向,其根源很可能来自早期经验。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为了确立与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父母不能依自己的意愿做与幼儿真实性别相违背的事。例如,不能认为好玩就给男孩子做女孩打扮,也不能把女孩当成男孩教养,这些都不利于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 4、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安妮西班斯坦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她曾做过儿童对"人类的起源"的认识的广泛研究。她认为不要从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性好奇,并且各年龄层的孩子各有其性探索取向。幼儿四到七岁之间,开始认知婴儿的某种起因,这年龄的孩子相信自己是由成人"组合"而来,或者像商店中购买的货物一般,是被制造出来。父母或者教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正确的性知识的养成,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对孩子未来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和其它活动一样,幼儿也有性方面的活动,他们对性有着不同的体验、接触和认识。如,自己的下面的随意触碰,摆动等等。幼儿没有十分清晰的性意识,他们只是在潜意识的探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像玩脚丫捂耳朵一样,也会玩弄自己或别人的外生殖器,等等。这些动作如果被老师或一些家长看到,就会暴跳如雷,对他们大声斥责,说幼儿没有出息等。老师和家长的这一行为,令幼儿大为困惑不解:为什么身体的这一部位不能说,不能动呢?这有与"没出息"有什么关系呢?因此,老师和家长必须正确对待孩子性方面的提问,以免给孩子造成不正确的性意识。 (二)从老师的层面(一)抓住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成长阶段及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时地进行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培养的关键期。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一些2岁左右的儿童已能分辨出照片上的人的性别。大多数2.5岁—3岁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但是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稳定性,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幼小的儿童是不具备性别自认能力的,因此性教育的前期内容是使婴幼儿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在学校中老师可以借助童话故事的改编进行性教育,如:《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深知男女有别,所以虽然跟7个小矮人是好朋友。但是每次洗澡和换衣服的时候,她都会关好门窗,而且每晚都会回自己的房间睡觉等等。这样的教育方式老师既不会教的尴尬,孩子也不会听不懂。儿童性教育必须严格遵循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来进行,否则将适得其反。(二)尊重孩子,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1)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实施自然教育。如让幼儿通过对动物角的观察,辨别雌雄动物,了解动物的发育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幼儿接受性教育。(2)、根据不同情况,机智解答幼儿提出的问题,点到为止。以科学的语言称谓性器官,消除幼儿对性器官的神秘感和罪孽感,使幼儿对所有身体部位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像手脚一样正常自然。(3)、帮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多种兴趣爱好,克服玩弄生殖器的行为。减少对幼儿的性刺激,避免他们接触电影、报刊等有关性刺激的内容。(4)对幼儿老师要加强对幼儿教师要加强学习学前发展心理学和学前教育育(5)要正确面对幼儿的提问,适时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小孩子的性教育不是我们承认真正意义上的性教育,而是对人体器官的熟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人体的美好而不是到发育的时候觉得害羞。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性教育了。我们可以告诉他人体的各个器官。告诉他他们的用途。很多幼儿觉得不知道的东西喜欢尝试而一旦知道了后就没有那种好奇心,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早恋也能避免。应采取自然、温和的态度,坦诚回答,不要欺骗,也不要详细回答。(6)应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女的生殖器,并告诉幼儿如何保护它,不能随便玩弄。回答应该坚决、果断、明了,不要引申,不要联想。分析原因,正确对待幼儿“性活动” 幼儿期性活动的特征常有下列表现:1.男孩偶尔有自慰行为,女孩有时以椅子边角摩擦阴部。2.拉拉衣服或裙子,以显露肢体。3.喜欢与亲人亲吻、贴脸、搂抱等。4.模仿大孩子或成人讲脏话。5.表露性关注和产生性疑问,要求成人给予解答。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可以归纳为“性活动”。教师对幼儿这些“性活动”的表现应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正确引领。还要通过图片让孩子了解到,在穿背心和短裤的部位不能随意给别人看和摸,这就是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7)开展幼儿性教育,家园共护幼儿性健康 。其实,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启蒙者。因此家长应了解、正视性教育,树立性教育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幼儿园也可以在“家长园地”中开辟性教育的栏目,每周将幼儿性教育的知识、方法等内容张贴在内,让家长学习与了解;还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家庭性教育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思想,解决家庭性经验过程中出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幼儿园性教育的活动方案。 让我们充分形成家园互补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性教育,让幼儿们做愉快的男孩、女孩吧。(9)在学校可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利用绘本、影视等儿童性健康教育材料,解答儿童的相关问题。江苏无锡的刘芳老师利用《幼儿科学绘本——人体篇》进行性教育,就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天,刘老师带了《幼儿科学绘本——人体篇》放在教室前面的桌子上。下课时有几个女孩子上来翻阅,刘老师发现他们翻了几页就愉悦起来:“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你看,这是我们!”,,,,刘老师轻声应和上来:“你们看得懂吗?喜欢看吗?”他们笑眯眯地点点头。后来刘老师把这本书放在投影仪下面和全部的孩子一起欣赏:我们的乳房、我是从这里出来的,,,,孩子们结合自身和生活经验大胆发言,丰富的性知识让他们得到了满足,刘老师也第一次尝到了开展幼儿早期性教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四、研究的意义目前我国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幼儿性教育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发育开始很早,即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专家玛丽考尔特博士强调说:“儿童阶段,特别是5岁以前的性教育特别有效”。可见,性教育开始的关键期是3-5岁,这一时期内接受性教育,对受教育者一生的“性特征”具有决定性作用或深刻影响。性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也是一个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为此,家长和老师要正真理解学前儿童性教育,并在学前儿童早期科学、合理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1、张丽丽:《谈幼儿性意识培养》中国先锋教育。2004.72、彭燕、杜学元:《对当前幼儿园性教育的几点思考》。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33、丛中笑:《浅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84、戴斌荣:《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补长"》。5马晓茗《父母如何对孩子谈性说爱》6程月玲.怎样跟孩子谈性[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范文二:论儿童文学教育性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论文]
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摘 要:儿童文学作为文学样式中的一种,现在或许并不被大多学者所研究和追捧,但是儿童文学在文学史上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为儿童文学不但为儿童建立感知世界、对儿童心灵有守护作用,而且还构筑了人类健康精神、在关键期肯定人生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儿童文学教育价值、教育功和对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性,同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行浅析。关键词:儿童文学 教育性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在中国,一直以来,大家对儿童文学的研究都比较不热衷,就像我们古代有儿童,也有文学发展,却没有具体的儿童文学类型,大约到20世纪初期,儿童文学才得以产生,或走向自觉。那么,什么是儿童文学呢?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即使为儿童所创造的文学性作品,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认为:“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适应3到17岁的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创造的文学,是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的三个层次文学的集合体。”简单界定就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现如今,儿童文学在教育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教育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它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一、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其实,在儿童文学经典精彩的作品长河里,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文体,不一样的文本也有不一样的表达,传达方式,比如童话故事、儿歌、图画等等,它们都是具有儿童文学文本特征的文学类作品,而且方便儿童阅读吸收,并对儿童的精神家园的构造、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既然儿童文学,就会有文学价值,一个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教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指的是作品内在的属性。教育功能指的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外在属性。有的人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能够吸引孩子阅读、学习、带来一定的愉悦感,或者阅读之后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激励。我觉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如果只是单单的让孩子感到愉悦、吸引小读者编可以定义为有好的教育价值和功能,那么可以说只要是儿童文学作品,都有这种“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一个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立体感、丰富多彩的而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这样其作品的价值才能日久弥新。二、儿童文学对教育思想的影响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充满了幻想性和纯真性,从功利主义和刻板的教育制度中绽放开来,虽然,教育思想也对儿童文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儿童文学也无处在的,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已经教育理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教育体制的改革。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英国过作家卡洛儿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因为这部作品被称为现代儿童的开山之作,它的发表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且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把儿童都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的教育思想,他通过描写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所遇到的一系列荒诞世界以及人物的描写,反应了英国大多绅士太太奢靡的生活的景象,让人们看到社会真实的一面,虽然孩子不一定有阅历读懂其中深层的批判性和写实性,只是带着趣味和游戏性阅读的,但是这部作品不但自身具有批判力度,审美价值,而且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没有太多的光明,处处充满了冒险,可是,孩子们可以无尽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受大人的干扰。所以卡洛儿无疑是成功的,他深入了儿童的世界,创作了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孩子欢迎。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也出现了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这是非常值得让人欣慰的,儿童作家的不断产生也得益于儿童教育学,儿童哲学还是儿童心理学都得以诞生和发展,儿童文学也得到了更多个的重视和研究。21世纪,格林伦的儿童文学创作风靡中国,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禁锢儿童天性进行了一次改革,掀起了教育思想的一场风暴。儿童文学在多个层面影响着儿童教育,为孩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甚至引发一场教育革命。三、中国文化和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一个国家文学的发展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文学也是一样的。中国五千年以来,人们的创造力一直未能在儿童文学这个领域表现出来,这是很多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共同疑惑,其实中国人漠视儿童和儿童文学是有一定原因的,主要和中国文化性质早熟、以家为本为本的传统和受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到的功利倾向的影响。我国20世纪以来开始对儿童文学重视起来,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对儿童寄予的希望从政治和文化双重想想出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的领导都积极踊跃的为儿童写作。近代,新教育新兴起来,给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比如普及教育,学前教育,教学方案的改革等,随着文化结构这些有利于儿童文学的变化,儿童文学一定会找到自己的题材、形式和美学性格,在不断的超越中实现自己。结尾:也许我们不必回首昨夜的长河,儿童文学走过了极为艰难的道路,但儿童文学其实都与民族文化的最深层次紧密联系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虽然曾经中华文化束缚着儿童文学,但是我相信革新后的中华文化,会用它独有的特色和面貌,为新儿童文学开辟宽阔的道路。
范文三: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儿童教育论文
博白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分析【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分析【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B).博白是一个人口大县,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县,还是一个劳工输出大县。目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1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60%以上,其中,62.7%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3年以上。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博白县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解决我县乃至全市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笔者主要面向县城3所学校,共1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调查。活动中,共回收调查问卷800余份。通过集体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亲情缺乏,关怀缺失,性格孤僻。调查显示,72%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23%的留守儿童“偶尔想念父母”。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19%的孩子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46%的孩子偶尔与别人谈心。2.习惯不良,学习退步,成绩欠佳。问卷调查显示,39.1%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中有3.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6%,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43%的孩子经常不交作业或者未按时完成作业,74%的孩□玉林市博白县中学王春燕子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学习成绩明显退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等偏下水平。3.道德滑坡,违规违纪,违法犯罪。据问卷调查显示,13%的留守儿童经常说谎,偶尔说谎的高达56%,有7%经常迟到旷课,17.8%沉迷于打游戏,21.3%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12%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另外,笔者从派出所有关人员处了解到,我县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全部起诉人数的比例,2004年~2009年分别为13%、17%、13%、10%、14%、12%,年均为13%。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人数呈上升趋势,2004年~2009年,被起诉的未成年人分别为16人、28人、19人、27人、33人、35人。针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主要就学校方面分析其成因及建议: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一)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和学校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二)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未能充分推动家校乃至学校、社会的合力。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爷爷、奶奶等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留守儿7广西教育2010.11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这些方面都需要学校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三)学校各方面教育设施落后,跟不上留守儿童教育的需求。“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属义务教育的范围。随着校园内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多,学校对这个群体的情况也越来越关注。在调研的几个学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但是,在座谈中,孩子们也反映了学校图书普遍较旧,新的、针对他们年龄特征的图书不多,尚未有学校开设校园绿色网吧等课外活动场所。(四)学校教育未能有效阻隔不良社会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中落后的风俗习气,如赌博风、人情风等正在影响着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调查表明,45.0%的留守儿童认为目前农村亟须纠正赌博这一不良风气。由于家人无暇监督,一部分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参与到成人的打牌、赌博活动中。而绝大部分的学校图书、杂志等健康文化产品的匮乏难以满足儿童的求知需求,再加上学校图书馆在放学后和放假时关闭,未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学校教育也因为教育技术、方法、艺术等的落后,未能很好吸引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在不良风气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五)对父母监护不到、意识薄弱等问题,学校未能重视和实施专业指导。在座谈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很少团聚或团聚时间很短,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家长教育缺失现象。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调查农村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只有7.3%的人选择“怕影响子女上学”。调查中,有21.1%的家长通常一个月才会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与孩子没有联系。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淡薄。调查发现,59.6%的家长表示平时最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对其他方面的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虽然责任在于家长,但如果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比如举办一些专题座谈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一些成功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座谈、沟通、交流,或者印发一些知识讲义发放给家长,能给以正确的指导,那么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紧迫性要求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认为,解决或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不断整合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各方力量相互协作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与氛围。在这几个方面学校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本文就如何发挥学校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谈几点浅见。(一)发挥学校有利条件,对留守儿童进行关心帮助。在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面,每所学校至少要配备一名专业心理教师,可以选取本校生活教师参加系统性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生活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另外,可以争取政府拨款在农村中小学尝试设立“视频聊天室”,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外地打工的父母连线“见面”、通话。学校应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以班为单位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开展诗文朗诵活动和师生联谊歌咏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让他们免费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通电话。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博白镇一中通过开展“爱心家庭一帮一”活动,让每位教师结对一名留守儿童,担当“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每逢“六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把这些留守儿童请到家里做客,让他们感受家庭亲情。该校还发动学生志愿者们参加“关爱成长1+1”活动,结对子联谊留守儿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周末和节假日,让志愿者带“结对子”的留守儿童回自己家同吃同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老师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博白镇一中的做法效果明显,共有358人次教师和769人次的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建立“结对子”关系。有些留守儿童与原来和他“结对子”的老师、志愿者形成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在毕业离开学校后,还经常回来看望。调查数据显示,该校留守儿童因远离亲人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比另外两所同类学校分别低57.2%和53.8%,在问及节日期间因为思念父母而感到孤独流泪的留守儿童只有8.1%,而对同类学校的调查结果则分别是52.1%、49.5%。(二)在学校和班级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各农村中小学校应设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教育的课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广泛学习的兴趣,建好校内图书馆,吸引留守儿童从书中汲取营养。学校应要求各班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博白镇二中要求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通信联系不少于每月两封,帮助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常态的通信联系途径,推动家长与学生的常态化联系;还不定期编辑《家校教育通讯》,并把它变成提高家长重视教育子女的助推剂,变成家长了解学校留守儿童”近况的一个便捷途径。该校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校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通信分别是2113封、2241封、3102封,共编辑《家校教育通讯》51期。该校的这一做法各方反映很好,值得借鉴。8西教育2010.11(三)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寄宿制学校。在县城或有条件的农村推广建立公办、民办的全日制寄宿留守儿童学校,由学校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让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行为得到有效监护。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对这些学校给予倾斜和支持。在我们的调查中,博学中学就是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一所以接收留守儿童为主的准寄宿制学校,多年来该校以学校为重点,家庭和政府、社区配合,坚持对本校的留守儿童开展爱国主义、好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三大主题教育。通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千人签名和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礼仪培训、诚信教育和“文明值周班制度”等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未成年人文明习惯和诚信品质;通过组织本校留守儿童到县城进行本地游,让孩子们更热爱家乡,更珍惜生活。学校还分配每位老师担任几个“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负责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逢年过节时,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聚餐联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缓解了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心理焦虑情绪;该校还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确定专职领导负责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专门为留守儿童配备图书、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象棋、跳棋、呼拉圈、跳绳等文体活动器材,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博学中学通过多年来形成的对留守儿童关爱的一整套工作制度,使得该校从未出现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案件,留守儿童的升学率在2006年~2010年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8.1%、31.7%、25.9%、38.3%、33.4%。博学中学多年的实践证明,推广建立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明显减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在本次调查中,该校留守儿童中分别有76.3%、78.2%、75.9%认为自己进入博学中学后在“学习、纪律、文明礼貌”方“面有进。(四)教师要本着高度责任感关心留守儿童。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尽量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作为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切实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高度关注,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生活上、亲情上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儿童创造更生活、娱乐环境。班主任加美好的学习、要把自己当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他们解决生活、心理和学习上的困难。还可以组织“留守儿童爱心游城市”活动,让本班留守儿童来到主城区,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增长见识,感受都市风采和城市的巨变。各科教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给留守儿童提供书法、舞蹈等免费培训。同时积极利用活动室平台,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文化体育健身、读书演讲比赛活动,把娱乐、本班办成儿童的幸福之家、关爱之家、成长之家,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总之,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了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着我们国家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关注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而作为学校、教师,关心每一位留守儿童责无旁贷。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相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会得到更好解决。(责编马超勤)(上接第6页)量不理想,教风、学风也可想而知。2008年,他担任二高校长后,立即花大力气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着力打造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使领导班子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校“三风”建设明显好转,校园校貌焕然一新。2009年,他奉命把贺州二高创建成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对一个刚刚有所起色的普通高中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了攻坚动员,把一项项硬指标逐项分解到个人进行落实,他对每一件细小的工作都亲自过问,全体师生员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学校创建示范高中从申报立项到通过验收评估,只用了短短十个月时间,完成了其他学校要3至5年才能完成的目标,实现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新跨越,被评估专家喻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的“二高速度”。现在走进贺州二高,校园干净整洁,路旁绿树如荫,池边花红柳绿;学校随处可见励志的标语,教室到处都有名人的书画,花草树木都贴有温馨的提示或说明;迎面的同学点头问好,教室的学子勤奋苦读,操场的学生生龙活虎。从一所被边缘化的区直学校上升为一所被重点关注的市直重点学校,从一所一级学校升级为一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从一所本科上线率较低的学校变成2010年本科上线率达到了82%的优质高中;从只有二栋破旧教学楼的小校园变1栋食堂、3栋成如今新建2栋教学楼、教师宿舍楼、1个标准足球场的新学校……他在学校推行导师制管理。即每一位老师固定联系5至10名学生,并且担任这些学生的学习导师、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学生有任何问题都直接与自己的导师交流。很多导师把自己联系的学生当做子女一样,周末还会请学生到家里吃饭小聚,师生关系很融洽,学生一位叫欧阳的进步很快,成绩快速提高。丽珠的学生,父亲长期卧床,家庭十分贫困,性格内向、自卑,学习成绩也很差。他知道后,为她减免学杂费,发动学校工会为她捐款助学,为她申请贫困生助学金,并且主动担任她的导师,定期找她谈心交流,帮助她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最后,这位学生克服了自卑心理,学习成绩进步很大,考上广西师范大学。他德育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打造人人都育人、处处都育人的德育环境。他确立了“校长─政教处─班主任─学生”,“校长─教务处─教研组─老师─学生”,“书记─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学校─家长委员会─学生”等德育工作线,形成了党、政、工、团、家长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营造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的好局面。他把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打造成一个个育人的场所,每个教室都开辟了学生心语空间,学生在这9广西教育2010.11片园地畅写自己的心声;教室的走廊、楼梯的拐角处,挂上了数十幅贺州最著名的书法家阿三写的励志书法条幅,激励学生珍惜光阴,奋发图强;教学楼的外墙上,根据不同的时令挂上不同的条幅,提醒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校园的宣传走廊里,是每一个班级自己制作的板报;校园的每一棵树木,都挂上了标签说明,并落实到具体的班级进行维护和保养;校园的草地上,都挂上了学生自写的温馨提示标语,告诉大家要爱护花草树木;校园的假山和石壁之上,也刻上了大幅的摩崖石刻,山、石、字浑然一体;校园的一楼一廊、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处处都育人,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场所之中,自觉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并转化成不竭的学习动力。他下大力气抓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带动学校全面发展。八桂先锋行、党员示范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经验得到自治区教育厅和市委的充分肯定,学校党支部连续4年获市先进党支部称号。无需在这里赘述他获得的种种荣誉和奖项,我们只需记住这个特殊的名字——周凤飞,记住他是你的一个好朋友,许多学生的好老师,一所学校的好校长,足矣!(责编李新海)
范文四:2015年渭南事业单位申论热点:儿童性别教育
2015年渭南事业单位申论热点:儿童性别教育 【关键词】儿童性别教育【背景】材料一:新华社重庆8月27日专电(记者王晓磊) 因长期和女性相处、玩耍,重庆市九龙坡区9岁儿童海海(化名) 近来产生了当女孩的强烈愿望,并常偷偷作女孩子装扮,被医院诊断为系因性别教育不足导致的心理问题。对此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性别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海海的母亲李女士表示,因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海海平时多和妈妈、外婆等女性亲属生活,在学校也大多和女孩子玩耍。近来,李女士发现儿子经常使用自己的化妆品,有时还偷偷将自己打扮成女孩子,并称不愿当男孩。经劝阻无效后,李女士只得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对海海进行检查后表示,海海因长期生活在女性环境中,受女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了心理疾病,但目前还未发展成为易性癖,只需合理引导便可以恢复正常。材料二:“现在有些孩子,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 ”这类话语经常出现在老师或家长口中。是长辈们太古板,还是同龄人也这样认为?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7岁的方先生家住武昌中山路,上周日,他和爱人带着5岁的儿子乐乐去扁担山给爷爷扫墓。老人去世一年,家里人一直告诉乐乐,爷爷去山上参加麻将大赛了。扫墓这天,方先生正在仔细擦拭墓碑,突然听到乐乐哭着说,“爷爷,我最讨厌爸爸说我娘娘腔了,妈妈说他也不听,你能不能教训下你儿子啊? ”并越哭越伤心,方先生心里“咯噔”了一下。乐乐从小由奶奶和妈妈专职照顾,方先生总觉得儿子太娇气,带他出去玩时他总是这不敢那不敢的,于是就随口说他“一点不像个男孩子,娘娘腔”,慢慢就说顺口了。“其实有时候也是调侃一下。虽然孩子多次抗议过,但我也没在意。没想到他会在爷爷墓前哭诉,看来他是真介意这个,我以后再不说了。”方先生说。材料三:日, 上海推出了公用“中性卫生间”。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很多网友第一反应都是:男厕所女厕所见过,“中性卫生间”是什么? 难道还有第三种性别? 该卫生间位于延安中路,其实是在残疾人卫生间的基础上,增设了儿童、母婴和 老年人等设施的人性化厕所。由于这些人行动不便,为了方便如厕,所以可以允许异性亲属或朋友陪同进入。无论国内国外, 老幼病残孕如何如厕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父亲带着女儿进男厕,母亲带着儿子进女厕”——相信年幼时大家都有过跟着父母进异性厕所的经历。当家长单独带着孩子外出上厕所时,这种尴尬在所难免。正确的性别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正常社交和生活影响重大,而父母在孩子性别教育中的言传声教尤为重要,当孩子开始有了性别意识的时候,就应该为孩子选择与其性别一致的厕所,强化其性别角色。如今有了“中性卫生间”,不仅赋予了厕所使用的功能,更赋予了一些“权利”的象征。【原因】当今社会里,我们看到男孩、女孩性别错位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男孩、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太过单一和狭窄。男孩和女孩的成长背景没有太多差异,同样的游乐场,同样模式的兴趣辅导班。他们在同一条输出轨道上“被塑造”,男孩没有足够的“疆域”来豪气勃发地生长,女孩没有宁静温婉的榜样可依循。失去了开发潜质的场地也就失去了长成应有特质的机会。二、大环境的宽松开放导致人们不再在意别人的指点批评,不再理会舆论。一个个中性化装扮或“艺术化”的学生并不在乎他人侧目,大人们对他们“男不男,女不女”的评论他们充耳不闻,“女汉子”满天飞,“娘娘腔”四处有。三、媒体对“新形象”的过度宣传、包装加速了另类人群的增长。“人妖”“伪娘”曾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据一席之地,非常抢眼。在某些选秀节目中,男选手们比“阳刚”(或女选手比“柔美”) 自觉差人一等,就另辟蹊径,开始搞“创新”路线,在媒体的宣传、包装下,一个个深具影响力的“偶像”就被推到观众眼前,成为孩子们效仿的对象。【对策】1. 生理差异的教育这里的性别教育指的是告诉孩子“男孩”“女孩”生理上的差异,允许孩子保留一定的好奇心,在他们观察父母与自己身体上的差异时,不阻止不嘲笑,耐心的讲解,跟他们一起探索,并告诉他们保护自己,不要让别人触摸自己衣服遮挡住的身体部位。2. 父母的榜样模仿虽然我们提倡“双性化”性别教育,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树立孩子的“性别认同”。在孩子了解生理上性别的差异之后,由父母作为他们的榜样,来进行性别认同教育。父母关 系的和谐、相互的赞美都有利于孩子观察到男女各自性别的美好。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思维是较为直观的,在给孩子穿衣打扮上要尽量符合社会对于男女服饰的期待,以免孩子对于外形的困惑。我们乐园也有一些孩子,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父母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绘画心理老师的调整和家长的配合之下,孩子们的性别意识都渐渐趋向正常化。3. 游戏、玩具多元化的鼓励不在游戏或玩具中给孩子限定性别的概念,比如当女孩喜欢汽车机器人,男孩探索厨房时,都不要干预和制止。游戏、玩具都没有性别标签,应该鼓励孩子多加尝试,选择自己的心头喜好。“双性化”性别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集合“勇敢、果断、细心、踏实”等等优点,更好的发展。我们自由绘画心理乐园不会受制于“刻板性别印象”,鼓励孩子们尝试各种不同性质的画材,探索15种能力的发展,让孩子身心协调发展,感受成长的快乐。【中公教育专家点评】就应该有男孩儿的样子,女孩就应该有女孩儿的样子,当我们听到大人们在抱怨“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的时候,作为大人应当重视对孩子正常性别角色的教育,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正红时时不忘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因为这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章来源:陕西人事考试网(http://sa.offcn.com)
范文五:论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性别意识养成
论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性别意识养成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但却往往忽略孩子在儿童时期的性别意识培养。儿童性别意识的培养是多方因素互相综合而成的结果,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其中在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早期,家庭教育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家庭教育下培养性别意识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儿童性别养成的重要性,从外在形象、内在素养及激励强化三个角度探讨了在家庭教育模式下对儿童性别意识养成的培养。 家庭教育儿童性别意识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因此,针对家长的溺爱保护和错位教育现象,提出性别意识的培养。性别意识的培养主要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幼儿园教育以社会性教育为主,性别意识教育属于早期性教育范畴,具有相对隐私性。因此,在家庭教育模式下,探索儿童性别意识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一、家庭教育下培养性别意识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主要是为了保证在受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主要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以及攻击性行为。 1. 社会性别意识模糊现象严重 当前,随着“女汉子”与“伪娘”等流行语的广泛传播,男女之间的性别界限似乎越来越不明显。随着“花美男”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男生展示出柔弱等女性化的一面;另一方面,随着“中性风”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展示出更多坚强独立的男性特质,性别错位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现在的社会似乎更流行中性文化,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2. 家长对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 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作为儿童全人格培养中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以后的发展与成长。但是,现在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其一,离异父母越来越多,在照顾孩子以及情绪需求上满足较少;其二,父母双方都有工作,且工作压力太大导致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照顾较少;其三,关注孩子成长方面,更多的关注智力发育,即课业表现。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时代中国包容性创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