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是把自己练成一颗大树还是一颗俞敏洪小草与大树演讲

艹大树,但是我什么时候练太极了_百度知道
艹大树,但是我什么时候练太极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个逗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上)——二水居士讲述/草芊芊整理
春节假期刚过,有些空余,将去年二水老师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重新翻出来看了一遍,根据录音,将文字整理成稿,供大家参考。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上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很高兴能够坐下来与大家探讨太极拳(中国人习惯说,太极拳是用“手谈”的,用手来谈话的,不是用嘴巴来谈的),乘此机会,我想把我对太极拳的一些理解(我不是一下子就理解了太极拳,也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太极拳,我也是从这样一条路走过来的),我把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样可能比每天单纯的练,可能会好一些。
我最早知道太极拳这个概念,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我父亲是一个乡村里面的医生。他是一个中医,比较传统的中医。大概在一九七五年的时候,他去进修(因为他是中医,不适合当时医学上的发展了,需要去学习一些西医的知识),他就从一个乡村,来到了宁波这样一个地级城市。从乡村来到城市,接收了西方医学的知识。这一过程中,他认识了几位练太极拳的老师。我当时只有十来岁,他回乡后,我每天只看到他在家里打太极拳,还买了很多书在看,他练的是二十四式。当时中国政府正在推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二十四式,就是我们新加坡联络所里很多老师在教的二十四式,几乎是属于那种普遍在推广、普遍的让大家都能够来认识的那一种。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去认识这件事,中国在一九四九年、五O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整个国家的卫生条件很差,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很差,整个国家,人的身体素质也很差。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些资料,当时,就说我们嘉兴这个地方,人大批大批的死亡,很多人得了一种疾病,叫吸血虫病。通过水里的钉螺来传染的。人一旦接触了有吸血虫钉螺的水源,就有可能被传染。这种病菌会寄生在人体中,吸取人体的营养,让我们身体的营养不够。得这种病死的人,肚子都很大。当时死了很多人。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当时中国的卫生状况。毛泽东还写过一首诗叫《送瘟神》,说的就是这种病。当时不但是嘉兴,嘉兴经济卫生条件,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还算不错的。当时江西、湖南等有这类病。可见,当时整个国家的生存条件很差,医学又不发达,生活环境又差,物质又很贫乏。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开始推广一些能够让大家的身体素质能够得以提高的办法,这些办法,又要简单易学,毛泽东主席倡导大家要“为革命而锻炼身体”。简化太极拳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得以推行的。在此之前,太极拳不是罗普大众的健身娱乐活动。当时只有有钱、有权、有文化的人,才有可能接触太极拳。从清朝开始,太极拳一直以来,就被定位成“崇高”的贵族运动。所以,从简化太极拳开始,太极拳开始走向普通老百姓家了。当时参与简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有全国各地的太极拳专家,他们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开始将太极拳简化到只是动动手、动动脚,便于普通老百姓短期内学会的活动方式。当年我父亲在练的,就是这样一种运动方式。普及推广时,从中央政府,开设培训班,十五天培训一批教练。这些教练到了省里,也一样的十五天培训一批教练,这些教练又到市里、县里,一层层的培训,一起在推广简化太极拳。以至于到现在,太极拳成了全世界范围里,锻炼人数最多的一项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一亿的太极拳爱好者。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式也好,其他形势的简化太极拳也好,也是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下,所演变出来的。我记忆中所接收的太极拳的第一概念,就是这一类。当年,我父亲从宁波学来后,他也很激动,也开始在乡村里推广他的太极拳。我记忆中大概有四五个人,也每天跟着我父亲在练。当年我父亲也动员过我练这太极拳。我当时没答应练。我概念中,这慢腾腾的拳,好像与我没有关联的。这太极拳没有能够有吸引我的优点。这是我对太极拳的第一个认识:太极拳不过是一种老年人运动。我当时就有成见,这拳不适合我练的,也不属于我喜欢的玩意。
我真正开始学习太极拳,其实也是很偶然的。那一年,我大学快毕业了。一九八七年吧,我大学毕业前一年,我们学院,在大学毕业前一年,都要安排学生“实习”。我是被安排在法院实习的。我当时从上海来到嘉兴,住在临河的一个小院子里。那条河叫外月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小支流。小院子前有块空地,每天早晚,都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打拳,打太极拳。很慢,很优雅。他的拳架打的真的很漂亮,穿着一袭黑色的练功服。我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将太极拳打的这么漂亮的。因为我父亲打拳,没有这么讲究的,就是随便衣服一穿。那位老人,这么一穿以后,在练太极拳,很有味道。可能是我从十几岁到了二十几岁,我对事务的认识可能也有所改变吧,我觉得这太极拳特别文雅,因为我自己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我喜欢这些有文人气质的东西,我突然觉得,这太极拳很好玩的,很适合我。再说,我当时身体很差,当年我体重只有108斤,54公斤。我于是就过去问那老先生。老先生姓王。叫王清发,他后来就成了我太极拳的第一位老师。我当时觉得很好玩,就过去问他,我能不能跟你学这太极拳。他说可以啊。于是每天的早晨晚上,我就跟着王老师学他的这一套太极拳。大概学了两个多月吧,我把整套拳架学下来了。他的拳架,是他六十年代去四川工作时学来的。四川的太极拳,是从李雅轩老师这一脉传下来的。王老师最早的太极拳老师,叫周子能,后来周子能又把他介绍到了栗子宜。周子能在重庆么,栗子宜在成都。后来又通过栗子宜老师,又结识了李雅轩老师。王老师虽然也直接跟李雅轩老师学过架子的。他还是称李雅轩为太老师的。他说太老师也表扬过他的拳架,认为他拳架练的很漂亮。但是王老师没有学到推手。王老师跟我说,你先跟着学拳架吧,以后有机会找到老师,要补学推手的。一九八七年的中国大陆,还没有全面的改革开放,娱乐活动也很少,一群年轻人,早晨晚上反正也空闲者,无聊,于是我就把太极拳当作是唯一的娱乐活动了。回到学校,我们马上就要面临毕业。当年,我记得是国家教委第一年规定,倘若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而我,偏偏是体育不及格的。我跑步跑不快,引体向上也不行,打球、跳高跳远没有一样适合我的。一项制度一旦开始实施,倘若就有人因为体育不及格而不能毕业,这对于老师来说,很尴尬的。但是,既然有了明文规定,他又不能不去执行这规定。我的体育老师急了,他说,你自己想想,只要是体育,你只要有一样能行,我就算你通过了。可是,我就是没有一样行的,我跑步跑不动,力气力气没有。他说,我再给你放宽要求,体育,桥牌也是体育,围棋也是体育,中国象棋也是体育。这些都是体育,你只要有一样说行,让我看一下,能通过就给你通过了。可是我还是不行的,我打牌不会打牌,下棋也不会下棋,我当时只知道读书的,什么都不会。我也有些急了,我突然想起来了,我说老师这样,我会练太极拳。老师开心了,他说好啊,太极拳也算体育啊。他说好,你打一套拳给我看看。我就打给他看这套我跟王老师学了两个多月的太极拳。他看了后说,很好很好!我就这样毕业了。就靠这套太极拳,毕业了。我对太极拳的第二个认识就是:太极拳能帮我。太极拳帮我毕业了。
后来毕业后,我反正只要有空,就会打打太极拳。心里对太极拳有感恩之心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我女儿出生。当然中间,我还跟一位老师学了太极剑、昆仑剑、长须剑等。一九九二年八月份,我女儿出生,我在医院陪我太太和刚出生的女儿,整整一个多礼拜在医院里。这一个礼拜,白天晚上都在医院里的。一个礼拜后,我开始回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整整一个礼拜在医院里,突然出来,跑到外面发现空气都不一样了。那时,我骑了一辆单车,满嘉兴的兜风。在一个空旷的场地,看到有一群年纪大的人在玩推手。我感觉像是太极推手。其实之前我也没看到过推手。所以我就过去问他们。记得其中有一位姓叶的阿姨,有几个年轻人在跟她玩,好像也玩不过她的。我觉得奇怪,就问她,我说我能不能也跟你玩玩。她说可以啊。我一开始还不敢用大力,毕竟对手是一位老太太呢,就只是轻轻的用点力试试看,唉,我发现推不动她的。她反而说,你用力用力。我就用了些力,这下反而被她弹出来了。我就觉得很奇怪。我就说,我能不能跟你学呢。她笑了说,跟我学什么啊,我才学了一年不到时间。她指着旁边的一位老师,说,他是蔡老师,你要么跟他学。蔡老师长得高高的,他其实在一旁看着的。他跟我说,过来过来。于是我就开始跟蔡老师学习推手了。我从一九九二年八月学到一九九三年初吧。半年多一些时间,一年不到。我开始跟蔡老师学了一些推手的基本概念。由于工作的因数,就去了黄山。当时我从法院已经出来了自己开始做些生意啊什么的,在黄山的这几年的生活一直没有稳定下来。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多,生意也不稳定。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我看到有人练拳、推手我都会跟人玩玩。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到我后来重新回到嘉兴,大概是一九九七年了。这之间我一直没有正规的老师教我,只是随着生意全国各地的跑,走到那里,看到那里,玩到那里。中间见了很多老师,虽然他们也没认认真真的教,我也没认认真真的学,但是我始终对太极拳和推手充满热情和兴趣。几年下来,当时自己感觉到自己已经入门了。自我感觉很好。因为当时几乎没有人能过把我推得动的。凭着自己一身整劲,一身力气,象一座山一样的,他们推我不动的。这个时候,我对太极拳的认识是:我只要不输,我只是这么蹲着,别人就奈何不了我。渐渐的,我又变得很好胜。只要有人练太极拳,我就会跟他们去推手。即便有人说不会推,我会用话去激他们。我说你不推手,那还学太极拳干嘛呢。可见当年我年纪轻啊。年轻气盛,很好胜的。一直到二OO二年年底,这十年里,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自己学的这才是太极拳了。我在黄山那段时间也好,在嘉兴也罢,不管别人练什么拳,只要喜欢推手玩玩的,我都会跟他们玩。后来他们甚至带着自己的一群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跟我学推手的。我当时坚定一个信念,我练的这种太极拳,是可以跟各种武术形式抗衡的。只是我不打你,而你肯定打我不了,我只是不想推你,你肯定是推我不动的。当时我就这么认为的。这个观念一直保持到二OO二年年底。那时候,我已经开始上网了。我自我感觉很好,已经开始写我的网文了。由于网络的原因,我结识了一位朋友,他叫范笑我。认识了他,我的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
范笑我先生是个文化人。他不练太极拳,但是他喜欢听我聊太极拳。有一次,他跟我说:二水啊,我有一个朋友也练太极拳的。他说姓金的,叫金仁霖。我说金仁霖老师怎么会是你的朋友呢?因为我之前跟蔡老师学了一段太极拳,学了些推手,我知道我练的这拳,就是从金仁霖老师这里承继下来的。虽然我没有学完这拳架,但是我已经知道我练的就是叶大密老师传金仁霖老师,再转折传承下来的。况且,一九九三年我在黄山时,看到过金仁霖老师发表的一篇有关武当对手剑的文章。范笑我说,他居然跟金仁霖老师是朋友。这让我很诧异。我说金仁霖老师的大名,我很早就听到过了。心仪已久了哦。后来就是通过范笑我先生的介绍,金老师来到了嘉兴。认识金仁霖老师后,我开始对太极拳完全有了新的认识。当时我见到金老师时,那一年他七十七岁,二OO三年年初吧。他七十七岁,个子不高,一米六十左右,人也不算胖,估计一百一十斤左右吧。而我当时的体重在一百七十五斤以上,很胖。我当年是三十七岁,小他整整四十岁。任凭我怎么推他,就是抱也抱他不动的。老人家也开心,任你怎么着,他只是呵呵的笑笑,随便的一甩手,我就被弹了出来。我们十来人跟他玩,几乎是车轮大战的。老人家也玩的很爽。因为金老师是嘉兴人,他是一九二七年出生在嘉兴的,一九四七年去上海念书。二十岁离开嘉兴去的上海,中间也回来过几趟,后来有一段时间没有来嘉兴,因为难得回嘉兴,见到嘉兴有一群人喜欢练他的太极拳,他很开心啊。他毫无保留的与我们玩,什么都不隐瞒的。你就去抱他、去摔他,他也没关系的。我当时就想跟他学。他说好啊,不过学拳需要时间的。我问他需要多少时间。金老师说:三年。他说像你现在这样,倘若再学三年太极,还没感觉提高,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你去学其他吧,不要再学太极拳了。当时我在从事法律专业,他就说,譬如你去专研法律,凭你目前的基础,再化三年时间在法律上,你应该可以做一名法律专家。但是,三年下来,你还是不甘心的,或者你就换一个更好的老师。我觉得他这么说,其实是对他自己的教拳方式很有信心的。我理解的意思是,他这套教学体系,只要三年,他能够把我提高到一个层面的。其实,我当时自我感觉还是很好的。我发现自己对学太极拳是有天赋的,我就跟金老师开玩笑说:只要你用一种办法打过我,让我摸过,感受过,说不定过几天,你的这些功夫就会到我身上来的。金老师只是笑笑,不置可否,没有评论。因为我当时自我感觉很好,加上这十年,虽也见了不少老师,但也没有哪位老师认真教过我,我也没有怎么认真的练过,也近乎无师自通。只是跟蔡老师学过半年推手,之后全国各地的跑,见老师就推推手,我给些劲,有些老师也能把我打出来。只要他们打过我了,过几天,他们的这些技法,我也能在其他拳友身上尝试出来。我当时感觉到,我这个人是不是特别的聪明呢。所以我才跟金老师开玩笑,说金老师,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你打过我,过几天你这些功夫就会到我身上来的。我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有另外一种疙瘩的。或许是自己看了很多武侠小说吧。有江湖门派什么的说法,因为我已经跟王老师学了整套拳架,跟蔡老师也学了一段拳架,我不打算跟金老师学拳架的。我就跟金老师说,金老师这样吧,我跟你学对剑吧。拳我已经学了。其他两位老师不会对剑么,所以我就跟你学对剑么。我想这样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金老师爽快的答应了,他说,可以啊。我觉得我们向他提什么要求,他总是什么都可以的,都答应我们。他说好啊,你要么先打一套拳给我看看。那我就打了叶派太极拳的第一节动作,当时打的自我感觉也很好。金老师看了后,说,你这样的拳架不能学对剑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我这样的拳架,这种水平,是没有资格来学对剑的。他话说的很婉转的,他说你还是得先学拳的,你把拳架学好了,对剑也就学好了。他这么一说,我就想老人家是不是不愿意教我对剑呢?是不是对我有其他的看法呢?我心里想法很多的。那我就再进一步试探,我说这样吧,我叶派的拳架会第一节,第二节也跟过。但第三节没有学过。我是不是跟你学第三节。之后我自己回过头来再修正第一、第二节拳架呢?叶派太极拳跟杨式的太极拳一样的,有三节呢,第一节很短,很简单的,第二节长一些,第三节几乎包含第一、二节的全部内容的。倘若第三节学会了,其实第一、第二两节也就会了。当时我自作聪明呢。我想这样也行的。金老师听后笑笑,说,不行的。拳架得从头学的,从第一个动作开始学的。于是我就答应从头开始学拳。从此,只要我人在嘉兴,每个星期天,风雨无阻的,我往返于上海嘉兴之间。从二OO三年三月份到现在,五年了,这一过程,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我对太极拳的认识。把之前自以为是的种种小聪明全抛弃了。这一过程,我其实不但跟金老师学了拳术,而是学会了太极拳综合性的一个概念。这一综合性的太极拳概念,首先包括,作为技术层面的拳技。太极拳作为一门技术来说,我首先跟金老师学了这么一门技术。但金老师不单只是懂太极拳技术的人,他还有一整套的理论支撑在里面的。作为技术层面的背后,他还有一整套的指导技术的理论。我自然也跟着金老师学会了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太极拳技术特质的这样一整套理论。然后,我还跟金老师学了太极拳的来龙去脉各种传承演变的历史。再者,我还跟金老师学了他的一套特有的教学体系。他有一套教学方法,他能把我这样一个对太极拳误解很深的人,重新对太极拳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或者说,他能将一个不懂太极拳的人,怎么样一步步的让他进入太极拳的门槛。在此基础上,我其实还跟金老师学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古人说邯郸学步,确实,我连金老师走路的模样也学的。所谓“步亦步,趋亦趋”。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前面,我讲了自己对太极拳理解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我走过的一段弯路,经过这样的一段历程,我才认识了太极拳,才认识了金老师。接下来,我想把我现在所理解的太极拳的概念,与大家分享一下。
太极拳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这么问。一些认识我的人,知道我练太极拳很多年了,有人会很直截了当的问: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答,你觉得太极拳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回答,其实很难。太极拳究竟是什么?你说太极拳是武术吧?武术好像还不是这样的。你说是气功吧,纯粹的气功也不是这样的。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太极拳是什么呢?我认为,太极拳是一门学问。太极拳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课题的这样一门学问。太极拳研究的课题,说到底,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调控,是中国人对身体的理解,或者说中国人对修身养性的一种看法。太极拳是这样的这种学问。太极拳这样一种学问,能够让习练者,通过太极拳,进入到太极式的一种生活状态。通过一套拳,能够让你对生活、对人在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上、自然界中的位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能够常常看到这样一个词,叫做“以拳入道”。这拳,只是一种方法,或者说只是一种台阶,通过太极拳这样的一种台阶,一阶一阶,让我们从下面开始,沿着台阶,一步步的走上去,一直上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做“太极”。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学问,它通过一套拳架,让我们逐渐的通过练拳,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让我们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共处的这样一种学问。“以拳入道”,说到底就是生活的学问。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想首先来厘清几个几本概念。
首先,太极,太极究竟是什么意思。太极拳这种台阶,让我们一步步的爬上去,爬到一种叫做“太极”的境界,那么,这“太极”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时候有阴差阳错的现象,或说是以讹传讹的过程。原本是一种误解,后来反而误打误撞。太极这一概念,就是误打误撞出来的。中国古人,最早或许没有“太极”这一概念的。我们一般都认为,太极一词,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后来在宋明理学中,“太极”一词几乎被塑造到很神圣,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地步。成了圣人之学。但是,一九七三年,从马王堆里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就有一本是《周易》。这本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在帛书中却没有太极两个字,这一句被写着:“易有大恒,是生两仪”。意思是说,在汉马王堆墓入土前的《周易》系辞中,没有“太极”两字的,而是“大恒”两字。有学者研究认为,可能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才将“恒”改作“极”字的。“太”与“大”字形相近,“極”与“恆”在繁体里,两字也相近的。倘若这种说法成立,我们现在可能就不存在“太极拳”的说法了,或者叫做“大恒拳”了。这一层面上,“太极拳”的出现,是一种误打误撞。(有听众提问:江老师,大恒是什么意思?)大与太,含义相同的。那么恒,是什么意思呢?恒是永久的意思,一种始终不变的,一种最简单的,有规矩的一种循环。恒字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所以古人也有一恒不二的说法。一即是恒,恒即是一。中国古人一直在探讨世界的本源。这世界,从一开始来的,一变成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最为根本的依然是由一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规律,就是“恒”。
好了,反正历史开了这样的一个玩笑,我们还是承认“太极”这一概念吧,暂且不去理会“大恒”一词了。我们继续来讲解太极一词。从近代太极拳的传承角度而论,太极这一名称,还有另一个误会。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各派太极拳,譬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还有孙式太极拳,一般都是分作这五式太极拳,后来还有分作赵堡太极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等。不管怎样,我们从下往上推,我们先从自己的老师开始,再往上寻找老师的老师,再以老师的老师出发,寻找他的老师。理顺太极拳的源流,我们不妨像是寻找自己的祖先一样,从父亲开始,寻找爷爷,从爷爷出发,再寻找曾祖父,一代代的往上寻找。我们杨式太极拳可以追寻到杨露禅。而杨露禅说,他的拳是从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来的。而杨露禅向陈家沟陈长兴学拳的时候,当时陈家沟不叫太极拳的。杨家学了拳后,杨露禅刚开始教拳的时候,也还不叫太极拳的。叫什么呢,叫“化拳”、叫“囮拳”、叫“绵拳”。那么近代的这一支拳种,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太极拳了呢。应该是一八五二年。这一年,有一个人,就是后来创始武式太极拳的,叫武禹襄,这个人,其实是个读书人,书香门第。他哥哥叫武澄清,是位进士,在舞阳县当县令。他在舞阳的一家盐铺里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一年,武禹襄去舞阳县探望他的在舞阳当县令的哥哥时,找到了《太极拳论》,这之前,他们武家弟兄三人都跟杨露禅学了拳了,他看了《太极拳论》的内容,发现里面的文字内容与杨露禅传授的拳艺,道理一样的。弟兄俩当时很兴奋,说我们要找的秘诀全在这本《太极拳论》里了,我们只要自己按照这拳论来练就行了。武家兄弟专研《太极拳论》,后来也将这本拳论给了杨家。从此,杨露禅一脉传承的拳术,开始将所传授的拳,叫做太极拳了。所以说,一八五二年这一年很重要。从这一年开始,人们开始把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来的陈家拳,叫做“太极拳”了。好了,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有疑问了: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与而今由陈长兴传杨露禅、由杨露禅再传承下来的近代太极拳,究竟是不是一种拳术? 这至今依然是一个问号!意思是说,我们而今在练的太极拳,未必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去了哪里了呢?找不到了。中国文化,在其传承过程中,其实是有断层的。好在文化的传承还是有积淀的,这些积淀又能将业已断裂的断层,渐渐的修复和弥补。因为有了这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了杨露禅开始祖孙三代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开传授,几代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的太极拳的技术特征,又开始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相吻合了。这就是文化积淀对文化断层的弥补。按照金仁霖老师的说法,我们现在在习练的这套太极拳,其实是杨家几代太极拳学者,在原先陈家拳的基础上,按照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断修正,不断发展而演变过来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的“太极”一词的真谛。所以,我们还要回过头,再来探讨对太极拳有影响的“太极”一词的概念。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讲“大恒”了。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对后世的太极理论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易,日月为易。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结合在一起,就是“易”。所以宋朝“易有太极”的“太极图”,就画成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结合起来的阴阳图了。“是生两仪”的两仪,就是“阴”与“阳”。从阴阳两仪去把握万事万物,就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看待任何一件事,往往不会孤立的去看待这件事。中国人看到的一个人、看到的一幢房子,看到的花草,都不是孤立的,不会只是着眼于人、房子或花草本身去看问题的。中国人往往是从一个事物的两个面,阴阳两仪,去看待这一事物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我们平时喝茶的一个茶杯。如果用西方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杯子,一个西方人看到这个茶杯,他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或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这杯子做好。这是西方人看问题的方法。这是直接从“阳”的层面去考虑问题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西方人直接从茶杯有形来考虑杯子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做的。而中国人看待这个茶杯,角度就有所不同。中国人首先会想到,这个茶杯是可以用来喝茶的,需要有盛茶水的空间,起码不能漏啊。中国人首先是从茶杯无形的空间来看到问题的。看看茶杯内的空间有多少大?能够装多少水?是不是还能用来装酒或装其他什么东西。这是中国人要考虑的问题。之后才会考虑怎么制作这个杯子。这也正是中国人喜欢说的“体”和“用”了。从无形角度出发,来考虑有形的层面,从“用”来考量“体”,以“阴”来衡量“阳”,这就是中国式太极的思维特征。中国古人说“负阴而抱阳”,讲的就是这一层面的意思。平时中国老百姓,用一张纸,折一下,也能用来盛水,以前绍兴人,一顶毡帽,不单可以盛酒还能打油。这都是对无形空间的充分利用。有形与无形,背面与正面,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够照到的,就是阳面,太阳照不到的就是阴了。再推而及之,房子,有形的房子,是阳的,房子在地面上的投影,这个影子,就是阴的。反应在武术上,譬如说西洋拳,他们研究的是单手出拳拳量有多少磅,速度要多少快,每秒出多少拳。太极拳研究的不是这些。太极拳所侧重的是,我怎么与对待的一方,相互和谐,组成一个阴阳球体。怎样把我自己的身躯外的空间,与对手有联络,有了沟通。太极拳就是从自己与对手两方面所组成的阴阳,从这阴阳两面,来考虑如何协调阴阳平衡。
对太极拳而言,太极这一概念,首先是“阴阳的平衡”。用时尚的话说,这叫和谐。不树敌,化解矛盾,如何与人平和相处。所谓“冲气以为和”。很多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顶牛的人,处处树敌的,这不太极了。第二条,以“无形”角度去考量“有形”,或者是以“用”考量“体”,体用合一。杨澄甫老师的“体用全书”,就是以“用”考量“体”的。这是第三点。现在很多人,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就象我的父亲以前所练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拳架学好了,拳也学好了,只求拳架,不讲使用法的。体用不一的。我们现在所练的拳架,必须用推手来检验拳架,必须从用的角度来考量拳架的每一招式的对错。一个杯子,不管外形如何,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杯子要能够用来喝茶。倘若杯子做的很美,很漂亮,但是杯底是漏的,装不了水的,这杯子只能是摆设,没用的了。第四点,我们从负阴抱阳角度出发,太极拳其实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来发挥最大的功效的,这样一种技术。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一层面上的要领。从养生角度而言,太极拳也是一种消耗最少的能量,来达到最大效果的养生手段。我们的身体,记得有位中医说,我们的身体先天的能量,像是一个煤气罐,父母给我们时,不同的人,这一罐煤气,其实有满有浅的,有的是满满的一罐,能烧很长时间,有点很浅,烧着烧着就烧完了。这是先天的,每个人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珍惜这先天的能量,能够学会太极式的,以最少的能耗,来达到最大的功能,这样,即便先天煤气不满,我们照样能够将自己的一生点亮。或有可能比原本是满罐的人,更加的辉煌灿烂。太极拳所探讨的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能量,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好了,我所理解的“太极”一词,主要就是以上四个要点。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太极拳所研究的对象,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中国人将自己的身体,叫做“身心”,是从有形的“身”与无形的“心”一起来考量自己的身体的。中国人把自己的身 体,分成两方面来考量的,一是有形的躯体,还有一个是无形的“心”。这个“心”是无形的。中国人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脏,不是一个概念。心是君器,是 可以主宰身的。从现在概念来讲,心,是大脑的活动,是一种思维,简单的说,心,是一种心理活动。中国人对自己身体的了解,首先就讲身体,分成了“身”与“ 心”。有形的躯体百骸和无形的思维或各种念头组成的心理活动。太极拳这门学问,所研究的对象,是“人”。这“人”=“身+心”。可见,中国人对自己“人” 的认识,也是从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
另外,中国人对“身”的认识,也是从两部分来认识的。一个是躯体。用西方医学的理论来讲,这部分躯体,是指由动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我叫它动,它就会动的,身躯百骸,这些都是由动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另一部分,则是由植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这些就是中国人所讲的“脏腑”。脏腑,是我让它动,它不动的。我让自己的心脏多跳一下,它也不肯的,让自己的肠胃动一下,它们也不听话的。让自己的肝动起来,它也不会动的。中医里讲的五脏六腑,脏是相对完整的系 统,腑是有来龙去脉的,相对开放系统。脏,几乎是一个半封闭系统。这样的两大系统,你让它们动,它们不会动的。简单的来说,一部分是大脑指挥不了的,调控 不了的,这是由植物性神经来调控。我们把这些称作脏腑系统。另一部分,大脑可以调控的,可以指挥得动的。中医对“身”,实际上是分作这两部分的。
基于这两部分的原因,中医建立了自己的两大理论体系。一是刚才说的脏腑学说。有了脏腑学说,那么怎么样去沟通脏腑系统与身躯肢体百骸的关系呢?这就又提出 了一个经络学说。内在的,大脑无法调控的系统,怎么样能够体现在身躯外面表层的肢体百骸上呢?这就产生了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 三阴,反正阴的,几乎都跟“脏”有关系的,阳的,都跟“腑”有关联的。这十二正经,象什么呢?十二正经象十二条河流。我们新加坡有新加坡河,中国有长江黄 河等。所有这些河流,都有发源都有流向。中国的长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走过哪几个省等,都有过程的。身体的十二正经,也一样的。十二正经的发源地,两个:一个是脏,一个是腑。十二正经都是由脏腑发源,流经手脚。直接将脏腑与躯体肢体发生关系的,这就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就是用来解决,将我们身体内原 本指挥不动的,看不见的脏腑系统,怎么样的从我们能够指挥得了的,看得见的肢体上得以反应出来。这里的介体,就是一种无形的能量。中医说是“血气”,气功讲的是“宗气”。或说是“气血”。或者说是“脉气”。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气,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手上脸上所呈现出来的气色,到脏腑所产生的能量,都包含在这“气”这一概念中。这也是一个内外合一的概念。血液是在血管里流动着的。而脉络,就是这些无形的能量所输送的渠道。十二正经,是有序的,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条,从脏腑起源,到手上,到脚下,这流经路径,是有次序的。我大概来了解一下,身体中的阴阳。身体的阴阳,这一基本概念也是从太阳晒得着为阳,太阳晒不着为阴这一层面上来划分的。手掌心、手臂内侧是属阴的,手背、手臂外侧是属阳的,脚的内侧、脚底心属阴的,脚的外侧、脚底的背面属阳的。脸属阴的,胸腹属阴的,头后颈、背、腰属阳的。十二经络的走向,我们只要大致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倘若有对中医有兴致,不妨去买本经络图籍看看。我对这些,只求模糊认识,不求甚解的。十二正经这十二条河流,流通的是什么呢,它们流通的是中医所说的脉气。或者说是宗气,或者说是气血。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概念,这些概念所讲的,不是血液,但是,却又跟血液循环有关系的。甚至还不单是血液循环,是体液(包括身体肌肉中的水分),是体液循环所产生的能量。甚至跟体内的气状的水份子有关的。譬如三焦,“焦”字下面的四点,为火,是一种蒸腾的能量。这些能量,气功界写作“炁”。找一些中国古书中能见到这个字的。同样,这下面的四点,是“火”字的简化,火代表一种能量。那么,这“炁”字,就是一种能量,表面看不见的,没有形状的。“炁”在中国古人的概念中,是一种无形的能量。十二正经所流行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形的能量。
那么,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能量,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好处?我们说太极拳是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其实太极拳所要调控的就是这样一种能量。太极拳通过调控这些能量,进而对我们身体发挥出作用。这是太极拳所要研究的课题。
中国明朝有位中医叫李时珍,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里说,十二正经象沟渠。沟渠,就是河道。这沟渠里流通的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流行的是一种“炁”。这“炁”哪里来的?这个能量哪里来的?我自己个人的看法,这无形的能量,来源于体液,来源于体液的流动。(有听众问:什么是体液?)体液包括血液啊,还有身体内的水分等。这类体液的流动。我们的河流,可以发电,我们不去讲其他体液,单单来讲血液循环,身体内所有的静脉、动脉,倘若我们将身体内的血管拉直来,这河流,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了。而且,这河流还有很高的落差,有压力,有血压。这些流动着的血液,它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炁”。
我们来讲一讲一种有趣的现象。譬如说手热手凉。倘若今天你感到手凉了,你不妨去问一位西医,你说医生,我今天手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果这医生会跟你开玩笑,他会拿出一根温度 计,他给你量一下温度。唉,不热啊,也是三十六度五。正常情况下,只要你没有炎症,不发热,即便是手热脚热,用体温计测量一下,一定是三十六度五或者三十 七度。过几天,你或许感到手凉脚凉了,你再去问医生,今天我手凉了,脚凉了,怎么回事?西医喜欢讲实证,碰到问题,就是检查一下,用仪器测量一下,他还是 用体温计一量,唉,依然是三十六度五,或者还是三十七度。几乎没有变化的。常人,体温变化不大的。只要你身体正常,没有生病,没有炎症,不管你是手热手 凉,你去问西医,医生一测量,他会告诉你,你的体温是正常的。那么,这热与凉,是怎么回事呢?你一定要问医生,这手热手凉究竟是怎么回事,西医最后只能告 诉你,你的神经末梢有错觉。西医没有第二种解释的。我有意去问过西医的,因为西医无法来解释的。他只能告诉你是错觉。但是我们手热手凉,是真实的,别人也 能感觉得到的,说是“错觉”,很牵强。但是,同样的这个问题,倘若你去问中医。你今天手热了,中医很简单,说你气血畅通啊。中医很简单的理由,只说气血畅 通。如果你今天手凉了,冰凉的,你去问中医。中医也很简单的,告诉你今天你气血不畅。西医对这种观点就有看法了。畅与不畅,就像水流与不流,应该是可以检 测的啊。那么,你解剖开来,让我看看,气血畅,是怎么样的,气血不畅又是怎么样的呢。你说这是能量,能量从十二条河流中流动着,那么这十二条河流,你给我解剖开来看看,究竟在哪里?很多人都企图用西医方式,去解释中医的经络,企图通过各种办法,来证明经络的存在。但是,至今没有找到。当年我父亲,由中医转 学西医,也其实是一种无奈。中国目前,你去找最好的中医,他最后给你处方时,还是开西药的。很无奈的,给你开了中药,治不好病啊。开些西药,更直截了当。 疗效快啊。中医说的畅与不畅,能量的流动与不流动,一旦遇到西医的实证,很无奈的。西医用解剖的方式寻找脉络,一刀下去,只见骨头、肌肉、肌腱、血管、神 经末梢等,找不到经络在哪里的。(有听众问:现在很多地方有针灸,他们不是能找到经络吗?)针灸,其实相当于于中医里的外科。中国古代最早的医术,就是针灸。经络是脏腑器官跟身躯肢体百骸相联络的一个系统。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肢体,并不是处处能联络的。联络点在哪里?中医以为,外在肢体上的一个个的“穴位”,才是联络点。针灸的原理就是,通过针灸,将这些由外而内的联络点打通了,内在的脉络也也通畅,脏腑系统的病灶也能消除了。最早的针灸,还不是用银针的,是用石头磨制的。用磨制的石头,在身上研啊刺啊的,所谓“以石刺病”。中国五十年代开始,支援非洲,派了大批的针灸医生去。目前在西方,中国的针灸也很流行的。(学员提议中场休息)好的,我再讲几句话,将十二正经的概念先理掉了,好吗?
那么,这无形的能量,有血液循环或者说是体液循环所产生的能量,赖以传输的经络,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西医是无法解决的。其实,我们还得用中国人的太极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问题。还是举刚才说的那个例子:茶杯。茶杯的杯壁,是有形的,但是,用来盛装茶水的空间是无形的。倘若用西医的解剖方式,我们将茶杯杯壁解剖开来后,杯子打破了,肯定找不到用来盛装茶水的空间了。同样,经络,就是无形的能量赖以流动的空间。只是这空间,是由肌肉与肌肉、肌肉与肌腱、肌腱与神经、肌肉与骨头等之间的空间所构 成的。肌肉紧张状态时,肌肉与肌肉、肌肉与肌腱、肌腱与神经、肌肉与骨头等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受到了挤压,空间小了,或者被杜塞了,那么气血就不畅通了。肌肉处在松弛状态,肌肉与肌肉、肌肉与肌腱、肌腱与神经、肌肉与骨头等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就宽舒了,气血就得以畅通。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课间休息后,答学员提问)
(学员问:老师能讲讲怎样才能松柔吗?)
我个人观点,松,是一种境界。松,并非是一种练功方法。很多人一味的强调松,一松到底。其实,真正的松,只有当人在床上睡着的时候,才有可能是松的。人站着,想要真正的松,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拳架中,要想达到松的境界,必须先搭好框架,这样,人的重量就不会只承受在局部的位置上。人倘若只是以局部的躯体位置来承受全身的重量,这样就会紧张。如果一百多斤的人,整个重量只是承受在两脚跟火膝盖上,人就会紧张,两脚会感觉很重。如果,先将人,象架子一样,把框架搭起来了,拳论中强调的虚领顶劲,我说的肘的定位等,整个人就像这把椅子一样,有了间架结构了,我坐在这把椅子上时,人的重量,就均摊在这把椅子的每一部分了。如果这把椅子,间架结构散了,没有了架子,椅子的材料瘫在地上了,就无法承受我身体的重量了。所以,说到底,间架结构之所以能均匀承受重量,就是因为间架结构所构成的空间。人,也一样的。身躯各部位必须严格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间架结构,身躯有了空间感了,全身的重量,就不会只承受在局部了。倘若没有具备间架结构,单纯想着放松是无法放松下来的,两脚承受着全身的重量时,其实身体其他部位想松,也放松不了的。所以,我一定要让脚先放松。当我的脚放松了,身躯开始放松了,整个人就像一只气球,有浮在上面的感觉,那么,全身的肌肉就可能放松了。肌体放松了,人的心情也开始放松了。倘若局部受力,膝盖紧张了,人其他部分的肌肉也会随之紧张,这样,人会感觉累,心情也紧张。我们所说的松,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松了,这个过程是随着我们学太极拳的一步步的深入也随之到达松的境界。所以,松,不妨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但是,练的过程,从不松开始练到松,这是一段路。这就是学太极拳的一个过程了。这个过程,必须是在将人体搭建成一个架子的前提下,才会松。这个架子,就具备了能够承受人全身重量的这样一种状态。我喜欢讲,这是架子的承载力。如果身躯搭建成架子了,就像这把椅子一样,这椅子本身的重量,就均匀的承载在椅子每寸材料上。人也一样,全身的重量,能均匀的承受在身躯每一部位上的时候,我的每一寸肌肉,我的骨架,才可能处在最为放松的状态。所以说,“均匀”是一种方法,“松柔”就是目的了。架子构成了,身体能均匀承受全身重量了,人身心才可能处在松柔的状态。当人身心处在松柔的状态时,人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才会很畅通,那么我周身的无形的能量,才可能“布及”周身。拳论说“布气”,“侯形布气”,我形体做好了,所有的能量也就能布及周身了。这样,自己身体内所产生的能量,能够布及到身躯每一部分,都能在身躯每一部分产生效用。所以,我认为,松柔还不是一种练功方法,我们从这里开始出发,走路一样,走到叫“松柔”的地方。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修整架子,让架子成形,才能往松柔这一目的地靠近。
(学员问:老师,我们睡觉起来,会觉得精神爽朗,我们练拳架,最终的目的,也是否要有这种感觉?)
对的,太极拳在练的过程,就是让人身心很享受。我说,太极拳是一种让我们走向“太极状态”的一种学问。而不说,我们要努力去练太极拳。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是说,太极拳,它不是一份“工”。我们练太极拳,不是去做工。练太极拳并不象是上班做工,它是一种享受,享受一种太极状态。我们练拳时,不要为自己去压一种任务:我一定要化几个小时去练太极拳,把自己身体练的很辛苦。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调控身心,而不是让身心去磨练。中国古人养生的观念呢,相当于我们现在在保养一辆汽车。我们身体这辆车,倘若象是每天在路上跑的TAXI一样,二十四小时,每天在马路上跑,这辆车,三年就得报废了,或五年就报废了。反过来,这辆车,倘若你摆在车库里,一天都不开,这辆车也很快就要报废的。人身体这辆车,我们要适度的开,另外,车身内部,需要保养。车里面的发动机啊,要常常保养的。身躯处在这种适度运行,时常保养内部要件,人身这辆车,才能保持在“太极状态”。适度的躯体的锻炼,另外,要让植物性神经所调控的器官,五脏六腑,让五脏六腑运动起来,得到养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运动方式,譬如跑步啊,或者我们通常能理解的一些运动形式啊,这些所运动的都是动物性神经所调控的器官。很多竞技体育,奥运会,他们训练的就是躯体百骸,“更高,更快,更强”,这些运动,其实不是养生的,而是伤身体的。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体育形式,是伤身体的。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只要是国家级的运动员,一旦退役下来,一身病。浑身上下都是病的。因为这些体育,带有激励全民奋发的精神,有其他的目的,所以我们暂且不会说这些了。但是,太极拳,我们不能这样练的。我们练太极拳,不是做工,不是让身体去做一份工作,而是让身体去享受。那么,太极拳要动的,不是躯体大幅度的运动,大运动量的运动,而是要让我们的内脏器官也运动起来。人,就像一辆汽车,躯体百骸,就像车身、车轮子,会动,而里面的五脏六腑,就像承载在车内的乘客,车身在动,乘客只是坐着,不动的。我们就得让这些脏腑器官运动起来。脏腑器官运动起来后,就能产生很多无形的能量。这些能量,再反过来养身。我刚才说,中国人对自己身体的理解,有一个内,一个外。内,指的是五脏六腑,外,指的是肢体百骸。我们要让内脏腑运动起来,所产生的能量,再来滋养外部的肢体百骸。奥运的运动形式,是让肢体百骸大运动量的运动,内在的脏腑,却始终是被动的。所以说,作为内功拳的太极拳,它所强调的运动理念,与奥运竞技运动所倡导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国内有些人提出来,要将太极拳也进入到奥运会项目。好了,你们有时候也能看得到这类符合奥运精神的很奇怪的太极拳。腾空跳的很高,跳上去,三百六十度转身,下地一个跌叉。好了,这样的太极拳打下来,一个个都是满身伤痕。这种太极拳,是在伤残着自己,而不是养生。这根太极状态,跟享受太极,是两码事了。我们不主张一天到晚像是做工一样的,去练太极拳,这样很累的。我们要求的太极拳,很享受的,一天到晚,跟自己的身体在对话,让自己身躯由内而外的,动一下,动一下,将身躯调节到最佳状态,然后在推手时,与另一个人之间,手与手之间,心与心之间,有一种接触,有一份对话,有一种交流。这是一种享受。太极拳不是运动量很大的,不要求跑的多少快,也不需要跳的多少高,它不是“更高,更快,更强”,它可能是从快要练到慢。更慢,更柔,更加的平心静气。太极拳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我们理解了太极拳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才能明白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太极拳了。而不是一味的想着把太极拳练好,一味的想着去超过别人。太极拳不能带着这种观念去练习的。
(学员问:老师你能否再进一步说明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我等一会,会在讲调控身心时讲到的。我们的身体,倘若能让脏腑器官有所运动的时候,我们说,脏腑器官是由植物性神经所调控的,我叫它动,它不肯动的。我们只能通过能够调控的外在机制,进而来带动脏腑器官的内动,或者通过经络的畅通,让流行于脉络之间的无形的能量布及周身,慢慢的影响内脏器官,使得脏腑器官处在放松状态。这时候,倘若你心越急,动作越是僵硬,肌肉一旦僵硬,气血不畅通,脏腑器官就更加不听话了。当我们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里面的脏腑器官也会随之运动。譬如含胸,倘若胸口憋着气,胸口越是紧张。而胸口放松后,胸椎软骨就能带动胸肋骨而做内陷运动,这样,脏腑器官就随着含胸而呈现按摩状态。这就是大脑对身心的一种调控。
谈到这里,我再解释一个字:心。目前有很多太极拳论著,叫“内功心法”,这“心”究竟是什么?修佛教的人或许知道,有部经书,叫《心经》,心,是最为重要的地方,最为基本的要点。《心经》是撷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最之要旨,是一种概括。《香港基本法》就是一种治理香港的“心法”。太极拳的心法,其实讲的是大脑调控肢体的最为基本的训练方法。并不是说秘传,偷偷的讲给你听,而不传授其他人的,这不叫心法。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百度站内搜索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日志:1044篇
评论:169条
分类:22个
标签:330个
链接:28个
运行:3057天
最后更新: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