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千字文谁的最好的飞鱼营怎么样?靠谱吗

48小时挑战10篇千字文,我收获了什么? - 简书
48小时挑战10篇千字文,我收获了什么?
我写故我在
9月16日下午,写作群里胡霜发起了一个挑战活动:活动内容:48小时写作10篇千字文具体时间:9.17号零点开始——9.18号24:00结束活动要求:10篇文章,对应10个不同的主题,主题自己决定,每篇文章不少于1000字,写完后要把链接公开到挑战群。我看到这个通知后,又激动又有些担心。激动的是我很想参加这样有挑战性的活动,逼自己一把,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担心的是时间,我怕没有精力集中完成这次任务,因为女儿才七个月,生活需要我照顾,她如果不好好配合我,哭哭啼啼,打打闹闹,我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所以时间无法保证。但我并没有放弃,我果断地向胡霜发了信息,报了名,16号下午我开始构思,我想趁着这次机会,把我的连载小说好好写写,我已经把十篇的大致情节理出来,十二点一过,我就开始发起进攻。可是当我问了一下情况,胡霜的话如晴天霹雳:“连载小说只能发一章!”啊啊啊!怎么办?胡霜说:“现在退出还来得及。”我说:“没事儿,我想试试。”就这样,我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十个主题。我准备每天完成五篇。第一天比较顺利,在晚上十二点之前完成任务;令我发愁的是第二天的五篇如何完成,第二天还要上一天班,只能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要想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我按照如下方法去做。1.先列出提纲。我很庆幸在之前看过一篇关于思维导图的文章,其中介绍了如何手绘思维导图,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思维导图等相关知识。这次我尝试了一下,效果还不错。就在挑战时间到了之后,我才开始思考写作主题以及相关内容。我在白纸中心写下题目,脑洞大开,把跟主题有关的关键词全部列出来,网络状向周围辐射,这样,在写作过程中选取有用关键词,剩下的工作就是填充内容,很快,一篇千字文就新鲜出炉了!这样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效率!2.要有变压力为动力的能力。48小时写出十个不同主题的千字文,本来就压力山大,再加上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怎么督促自己持续写作成了我最大的难题。还好,群里的小伙伴们都很积极,有个同学第一天就已经全部完成写作任务。哇哦,简直神人一个!(此处收下我虔诚的膜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振奋我心的消息,于是抖抖身上的尘土,拿出手机继续码字,看看前方的引路人,我干劲十足,再一次战胜了自己的懒惰,继续努力!榜样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及时发现。3.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于我这种没有充分的时间集中写作的同学来说,提高效率是重中之重。吃饭的时候我在想内容,哄小孩睡觉的时间我在用手机写作,包括去KTV玩的时候,我在找素材,中午休息时,我又想好一篇,赶紧拿出手机记录下来,其中有一篇千字文我只用了四十分钟写完。发现这两天生活处处是写作,原来鲁迅说得没错,时间就像海绵里水,会越挤越多。4.完美的想法不如烂开始。在写作之前,有时在脑海中不断地构思如何选材,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完美地呈现,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但是迟迟不动笔,过一两天,这些金点子就会逐渐消失,淡出脑海,不留下一点痕迹。写作最重要的是写出来,而不是想出来,即使当时写出来的东西很幼稚,那也比装在脑子里强很多。不要嫌自己的笔头烂,相信那也要好过流产的金点子。5.坚持最可贵。对于我这种文采不佳的同学来说,唯有坚持去写,在写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比如比喻、拟人、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作逻辑,谋篇布局等都需要琢磨,不断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染力。叶兆言谈写作时也说道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持写下去,写到一百万字才能过了写作的瓶颈。吼吼,你才写了五万字就想成作家了,简直是做梦!好吧,我继续写。将写作进行到底!李笑来33岁才开始大量持续写作,很多人在后台留言问他:“如何成为前20%的那群人?”他说有的时候可能方法并不复杂:若是你能做到长期持续,就足以淘汰掉80%的竞争者了。你甚至不一定要做的足够好,只要能够不停地向前迈进,你就会发现其实能够陪你走完这段路的人并不多。所以,只要坚持就好。有收获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有些地方肯定做的不是很好。1.在追求数量的过程中忽视了质量。这次写作思路上比较松散,缺乏严谨,有时想到哪写到哪,语言组织能力不强,需要好好下工夫修改。把质量提上来。文章的题目没有吸引力,可有可无的内容太多。这些都需要注意。2.语言直白,没有进步。写了十篇,能看的过眼的不多,有些语句口语话太浓,包括这篇总结,还需要后期好好修改。平时阅读的过程中有好的句子,观点应该及时记录下来,一有时间拿出来翻看,直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水平。3.写作过程缺乏思考。有很多新鲜的主题,却没有好好把握,这个跟平时的阅读量有关,更重要的是阅读质量要高,平时读得太少,写作时搜肠刮肚,要么没有内容可写,要么写的都是记录生活的流水账,没有深度。只有坚持读书,读好书,多思考,才能写出高品质的文章。对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修改。有时就是为了凑字数而写作。成绩值得肯定,问题勇敢面对。偶尔这样找虐,只是因为,想知道自己,到底能活成什么样子,只是因为,不想要一眼就能望得到死的人生。不逼自己一把,真的不知道自己这么优秀!哈哈!自恋一小会儿。参加这次写作挑战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和参加的同学一起努力,超越自我,挖掘写作潜能,让我有了更强烈的写作欲望,现在,写作于我而言不是多么难的事,因为写作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自己的人生有无限可能!
中学老师,热爱文字;生活的记录者。微信公众号:记忆悠悠(ID:jiyiyouyoudewo)个人微信号:jiyiyouyou_928
讲真,点击进来你就给骗了!(哈哈哈!仰天长笑!!!)其实,除了一开始有点“幼稚”的沾沾自喜,很快就没什么感觉了!真有的话,应该是“意犹未尽”的感觉吧!
之前就知道二美有组织过两天五万字的挑战活动了,当时还跟小蓝打趣说如果有这样的比赛,我不知道该不该参加?小蓝说一定要参...
王宝强再谈离婚:别把老实人逼到极限 也是没办法 日 星期日 09:42 AM Sina Weibo WhatsApp Email 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湘潭。 步步高广场临时搭起的舞台前,只看得见黑压压的人头。广场紧挨着城市繁华地带的十字路...
写作打卡群群主号称天下第二美,在5.1期间召开擂台赛,发起:24小时五篇千字文挑战。入门资格:100元报名费,24小时内交齐5篇千字文,可以退回资金,如果没交齐,资金当红包给群里发奖金。并设置观众席,每人20元门票费,可以吃瓜、灌水、抢红包。
这个节目不错,即文雅...
不久之前微信私信作家胡霜,问什么时间再组织一次48小时挑战5万字,说我想参加试一试,等待回复的时候,心里就一再地进入48小时写作5万字的模拟状态,想象着坐在电脑桌前,心无旁骛、无暇他顾,神经病一样地专注地沉浸于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如能有天马行空的状态则求之不得,估计很多时候都...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坚持原创分享第82天
今天途经兰考,到服务站休息,发现打的开水是咸的,特别难喝,简直难以下咽,后来了解到是因为特殊地址结构的原因。提起兰考想到的就是“焦裕禄”想起的是电影中的风沙与荒凉。不知道兰考人民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可是即使已经好起来,天天喝这样的饮用水也让...
我一直都相信,世界上总有和你契合的另一半。 也许他也在寻找,也许他还沉睡在没有爱情的生活中,也许,你们已悄悄擦肩而过,只是时机尚未成熟。 但要不要在一起,其实是个选择题。 所以结婚或者不结婚,是生活方式的不一样罢了,或者是尘世间的缘分作祟罢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喜欢说自己只...
1、感恩感谢遇见,遇见并不是身体的相遇。我相信身体遇见以前,灵魂已经宇宙中有了无数次的遇见,思想的波段已经在空间里遇见相同的波段。网络时代让我们更容易遇见更多志同道合之人,红姐就是2018年,新年开始遇见的贵人。感恩感谢张杰老师提供课程资讯,让我有所感悟:世间所教一切皆通过...
国庆随笔:孩子搞怪的时候,我们就陪他搞怪吧,陪他高端地搞怪!让他在不自觉中学会心理学、经济学、机械制造和管理沟通! 国庆带儿子回宁夏看望爷爷奶奶。在路边文具店里偶拾一本漫画成语故事,通过小屁孩“米小圈”的顽皮故事引入了几十个成语。刚上二年级的儿子看的不亦乐乎,还绘声绘色的给...
寒露。時至蘭亭,蝉噤荷残,冷了渐浓,秋雨入夜阑。晚,炭火围炉,清汤沸腾,小饮对酌,冷暖两相宜~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16--19)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16--19)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16)(第85---92句)【第八十五句 外受傅训】&&(1)外,会意字,左边的“夕”指晚上,“卜”指占卜,占卜通常要在光线比较好的白天,在夜里占卜就表明边疆(外)有事。也有人认为,离家在外的时候需要找地方过夜,过去投宿比较不安全,没见古装影视作品中一到住店的时候肯定有事情发生吗?所以要卜问吉凶。古代妻子称呼丈夫,就用过“外子”一词,而丈夫称呼妻子,则是“内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称呼的呢?清代钱大昕在《恒言录》中说:“夫妇相称曰外内,晋、魏以前无之。”看来大概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这两个称呼表明了夫妻的职责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受,接受、忍受—在句里,可以解释为没有主观色彩的“接受”,但是我们平时却经常需要“忍受”。傅,本为辅佐之意,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后来指教师、师傅。训,教导、教诲,《说文》解释为“说教也”。我们平时最烦说教了,更不想挨训,所以对这个字有好感的人可能不多。这句的意思简单明了:在外求学要乖乖听老师的训导。  不要再来伤害我自古以来,让孩子接受教育就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谷梁传 昭公十九年》中就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羁贯,指孩童发髻样式。说适龄儿童如果不给找老师,那就是当爹的不对了。“师傅”一词,古时候是老师的通称,现在则变成了一个对多数男性都适用的大众化称谓,特别适用于修自行车的或修鞋子的等专业技术人员;与这个词同音的“师父”,原是对老师的尊称,意思是说老师就如同老爹一样,现在这个词几乎成了悟空、八戒和沙僧专用称呼。为什么老爹不能代替老师来对孩子实施教育呢?因为古代一个家庭的男主人并不比现在轻松,要出去赚钱养家,要服徭役兵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而且,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是交给老师这种专业技术人才比较放心。在古代的多数时期内,老师都是一份相当有地位的职业,颇受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尊重。《礼记 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理应受到尊敬,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现在很多家庭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请家教,这种做法,在古代属于“非礼”行为。《礼记 曲礼》中说:“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所以,你想求学,要去老师那里,而不能让老师来。《后汉书 儒林列传》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初年,会稽太守黄谠请包咸给自己的儿子当家教。“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人家不肯来,黄谠只好“遣子师之”。那么后来为什么很多老师主动上门给人家当家教呢?没办法啊,为了生存,非礼就非礼吧。当老师虽然牛气,但也不是一点风险也没有。《史记 商君列传》中载:“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商鞅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准备处理犯了法的太子,但是人家有个好爹,惹不起,只好收拾太子的两个师傅,一个割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凡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韩愈的这句名言,而当时我们都故意翻译成这样:“老师啊,就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东西!”—老师怎么能是东西呢?没错,我从小就觉得很多老师不是东西,而是施虐狂。那个时候,教育系统特别流行体罚,老师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长还会特意到学校嘱咐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要是不好好学习,给我往死里打!”于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能知道老师是可以随便打人的职业,学生就是老师的出气筒,与教育无任何关系。能够赶上这个好时代,真是三生有幸啊!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中,班里的同学,除了校长的儿子之外,没有一个不被老师打过的,最为恐怖的一幕发生在小学一年级,老师让一个同学读生字,碰到了一个不认识的,乱读一气,老师生气地说:“蒙!”我那个可爱的同学以为老师给出了正确读音,非常响亮地读到:“蒙,瞎蒙的蒙!”老师顿时火冒三丈,随手抄起个家伙就照着同学的脑袋就是一下。那时候冬天学校还用炉子取暖,老师抄起来的,竟是一把炉钩子,同学的脑袋被敲出了一个小窟窿,顿时鲜血如注。这下子他和老师可真蒙了,赶紧送医。好在那时候孩子没现在这么娇气,简单包扎之后回来继续上课,放学后老师送他回家,向家长说明情况,然后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磋商,家长表态说:“如果这孩子不好好学习,您就继续敲他的笨脑壳!”老师表示:“我努力将敲脑壳工作抓紧抓好,直到敲成蜂窝煤为止!”我不是校长的儿子,因而也免不了被修理。小学二年级时,因为我的作业本不符合老师要求的统一规格而被一通臭骂加推搡,我本着尊敬老师的原则,忍气吞声没有反抗。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第二天就不肯去上学了。老师很负责地找上门来,和父母一起抓我去上学,我逃到菜窖里负隅顽抗,用向他们投掷土豆的方式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我战败被俘,但坚决不肯投降认输。敬爱的老师在付出了两只手被我抓得血淋淋的代价后,终于成功地把我拖回学校。多年以后,父母对我说,你应该感谢你的老师,否则你哪有今天?我一直觉得,在道理上我似乎应该对亲爱的老师感激涕零,但是在感情我仍对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耿耿于怀。上初中时,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的《义务教育法》已经实施,但是它的阳光并没有普照到我们这些可怜的学生身上,我们英雄的教师们也没有因此而收敛他们凶残的本性,反而针对我们的个头长大了一些这一特点,制定了更为严厉并且花样翻新的体罚措施:用板凳腿打后背,用竹条抽脸,按头撞墙,鼻子肚子脚尖三点靠墙站,……在种种恶毒的新手法轮番上阵的同时,还加上人格侮辱,比如老师在上课时逮到两个在偷偷下动物棋同学,于是老师从动物棋里找了几个棋子,用胶水粘在两人的脸上,然后让他们到门口罚站。您看,我们敬爱的人民教师是从来不缺乏创造力的!现在想想,我们确实荣幸,当年经历的那些以教育的名义实施的体罚,可能是空前的,因为古代老师没有那么多体罚措施。孔子骂过学生,但没有体罚过学生,他最为恼火的时候,莫过于《论语 先进》中的这段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说季氏比鲁国国君还富裕,而作为季氏家臣的冉友还继续给主人敛财,孔子当着学生的面放出狠话:“冉友已经不再是我的徒弟了,你们尽管宣布他的罪状进行遣责和声讨吧!”你看,孔子最生气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发动群众斗群众,自己不会亲自动手修理学生。当然,孔子的学生都老大不小了,他想动手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身子骨。在古代私塾里,面对一群生性顽皮的幼童,教书先生会拿一把戒尺进行适当的体罚,方式只有一种:打手板。戒尺扁平,手掌的肉又比较厚,打上去比较疼,但一般不会对造成什么伤害。相比之下,我们那个年代的体罚,无论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具有极大的伤害力。时至而今,国家明确禁止体罚二十多年了,但体罚学生的事情仍屡见不鲜,不信你随便翻翻报纸:“贵州一教师体罚20名学生 扇男生耳光致其耳聋”(日《贵州都市报》)“普法先进教师棍打八学生”(日《巢湖日报》)、“乌鲁木齐文博实验学校一老师棒打32名学生”(日《都市消费晨报》)、“女老师疑自己被取笑胸部大打学生”(日《华商报》)、“女教师失恋后用教鞭挨个揍学生30多人被打”(日《大河报》)……不光小学和中学教师如此,连一贯温文尔雅的大学里教授也开始一展拳脚了:2008年元旦刚过,南北两所著名大学相继爆出猛料,南方某教授忽悠、侮辱、打骂、甚至飞脚踹学生;北方某教授则在自己的课堂上大骂未到堂学生,并锁门点名,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唉,这年头,教师和教授都化身为“叫狮”和“叫兽”了。或许,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传统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做出贡献。为人师表的老师们为何如此不正常?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逐一探究,只能把责任笼统地归咎于教育体制,因为这个体制太厉害了,就拿现在的大学来说吧,吃进去的是我们大把的学费,吐出来的是找不到工作的百万大学毕业生,这种状况出现不是一年两年了,为什么有关方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有识之士一语中的:千万不要把学校看成教育机构,因为它是彻头彻尾的盈利机构。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实施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大教育投资、千方百计地引进人才,结果,他创造了美国八年的长期经济繁荣并使美国高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克林顿在某次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教育是中国发展最短的一块木板。我相信,这位美国前总统说这话的时候,态度肯定要比在“拉链门”事件中面对莱温斯基的时候认真得多。【第八十六句 入奉母仪】入,《说文》中解释为“内也”。《礼记 曲礼》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说,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首先去打听有关的民俗和禁忌,搞清楚状况,以免被人家胖揍一顿还不知道为啥。奉,《说文》中解释为“承也”,这句里指恭敬地接受,和上句中的“受”相近。母,《说文》认为“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乳子,就是给孩子喂奶,《苍颉篇》说得更具体:“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仪,指容止仪表。如果有人夸你仪表不凡,那你肯定是个帅哥或美女。西周时期,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送行,这首诗就是《诗经》中的《烝民》,其中有这样几句:“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仲山甫同志有美德,温和善良讲原则。仪态端庄好脸色,做事谨慎不出格。”这句的意思是: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  香太太与臭太太前文说过,在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周朝之前,他们老姬家已经为改朝换代做了三代人的准备工作了,可以说是早有预谋。周太王古公亶父很有远见,发现孙子姬昌最有革命潜质,就让姬昌的老爹、自己的三儿子季历的儿子作为革命的接班人,季历死后传位给姬昌,姬昌再传给周武王姬发,经过这几代人的努力,革命终于成功了。周太王志向高远眼光毒辣,而他的接班人也没掉链子,都是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主,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啊!但是千万别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是离开了孩子他娘照样玩不转!也许是老天相助,周朝开国之前的三代老一辈革命家都娶到了可以母仪天下的好老婆。周太王的老婆叫太姜—当然,古公亶父作为部族首领,可能不只一个老婆,但就太姜最为出色,《列女传》中说她“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周太王遇到大事小情,都得回家和老婆商量,并非常重视老婆的意见。太姜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颇有建树,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三个儿子在思想上积极向圣人的标准靠拢。《史记 周本纪》中说:“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季历的大哥太伯和二哥仲雍一听这话,知道老爹想把位子通过弟弟季历传给侄子姬昌,为了不让老爹为难,哥俩主动离家出走了,让季历顺利接班。这次政权的顺利交接,太姜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她的教导,三个儿子就有可能为了争夺接班人的位子而自相残杀,哪还会有后来的周王朝?季历的老婆名叫太任,也就是周文王的老娘。《列女传》中说:“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意思是说,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缺德事一件也不干。太任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她有效地实施了胎教。《列女传》中说,太任在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这么严格而谨慎的胎教,生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吧?但是,小心了十个月,到了预产期那天还是出现了意外:“溲于豕牢,而生文王。”豕牢,就是厕所,据考证,古代猪圈和厕所是二合一的。就是说,太任在上厕所的时候,周文王不合时宜地诞生了—有这事吗?《列女传》连这么隐私的事情都知道,不是在乱编八卦吧?这事还真可能比较靠谱,因为《国语》中有这么一段可以佐证:“太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虽然出了点小意外,但是文王并没有被猪啃到,也没有影响胎教的效果:“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周文王一出生就很聪明,加上老娘教导有方,别人能举一反三都不错了,他能够举一反百,这是啥学习效率啊?如此杰出的人才可不能被埋没了啊,于是被确定为接班人。关于季历和儿子姬昌之间的政权交接,《史记》上的记载很简单:“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其实,季历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人搞死的,是谁干的呢?《竹书纪年》中说:“文丁杀季历。”文丁,商纣王的爷爷,《史记》上称“太丁”,他老爹就是那位“射天”(用皮囊灌满血代表天,挂起来用箭射)的商王武乙,后来武乙出去打猎被雷电击中而死,文丁继位。他为什么要杀季历呢?因为周人在季历的领导下,逐渐强大,为了解除周人对商王朝的威胁,文丁想收拾季历。一开始,文丁采取怀柔政策,封季历为“牧师”。这个“牧师”,可不是基督教里正式被批准为宣讲福音和执行教规的人,而是古代官名,掌管牧马之地,相当于地方伯长,有征伐诸侯的权力。季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四处征讨,扩充势力。有一次,文丁趁着季历来朝廷献捷的机会把他囚禁起来,季历就这样死在商都朝歌。老爹被弄死了,姬昌时刻想着报仇,但时机还没成熟,就一边发展实力一边等机会,而这时候的商王朝也没有彻底消灭周人的把握,大家就僵持着。老这么冷战也不是回事啊,于是,在文丁死后,他的儿子、纣王的老爹帝乙决定采取点措施政策来缓和矛盾: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西伯姬昌。有人可能会问了:你在胡说吧,有这回事吗?正史中确实没有相关记载,但是史学家们还是找到了证据。证据之一:《易经》中“泰卦”的爻辞中说:“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归,指女子出嫁,我们已在“率宾归王”一句中说过。证据之二:《诗经》中有一首叙事诗《大明》,其中有这样一段:“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翻译过来,大致是这样:“大邦之女多娇艳,好比仙女来下凡。纳下聘礼定吉祥,文王迎亲渭水边。聚集船只做桥梁,婚礼隆重人人欢。”这位仙女一样美丽的新娘就是周文王的老婆、周武王的亲娘太姒。当然,“帝乙归妹”作为史学问题有很多争议,比如有学者认为太姒来自有莘氏,是夏王启的后裔,与商帝乙没有关系。但是,帝乙把有莘氏部族首领的女儿太姒和周人首领姬昌撮合在一起,也一样是可以缓和矛盾啊!而且,作为商王朝统制者的帝乙,就不能先认太姒做干妹子然后再嫁给姬昌吗?放下史学的争论不管,反正太姒是嫁过来了。过门之后,太姒深入学习了长辈的母仪之德,以太姜、太任为榜样,勤劳肯干,恪守妇道。《诗经》中的《思齐》是这样描述太姒的:“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包括周武王在内的十个亲生儿子和其他百十个非亲生儿子做出了表率,力争让他们人人能作为、个个有出息。太姜、太任、太姒合称“三太”,后人仰慕他们的懿德,就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称,希望广大已婚妇女以这三位贤妻良母的为榜样,把母仪发扬光大。“太太”这一个写起来简洁方便、读起来口齿留香的称呼就是这样产生的。“太太”这一称呼真的是这样来的吗?不一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一称呼来自正史。正史中有“太太”这一称呼的,只有一位,她就是汉哀帝的奶奶,史书上称为“孝元傅昭仪”,与“周室三太”相比,这位“太太”有点“臭”。傅昭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昭仪”称号的嫔妃,和她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孝元冯昭仪”,她们俩位,都是汉元帝的宠妃。《汉书 外戚传》载,汉元帝对这两位妃子宠爱有加,而这二人的肚子也争气,一人给皇帝生了个大胖小子,分别是定陶恭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皇帝很高兴,脑袋一热想封她俩为太后,但仔细一琢磨,不对啊,太后应该是皇帝的妈,现在我是皇帝,要是封她们为太后,老婆就变成老母了,这不整差辈儿了吗?于是,汉元帝就自创了“昭仪”这个称号,意思是“彰显美好的仪态”,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上欲殊之于后宫,以二人皆有子为王,上尚在,未得称太后,乃更号曰昭仪。”)汉元帝很喜欢傅昭仪生的儿子刘康,甚至想让他当太子,但是迫于舆论压力,最终还是立了王皇后(王莽的姑姑)生的儿子刘骜为太子了。汉元帝死后,刘骜继位,就是汉成帝。傅昭仪没了靠山,只好和儿子刘康回到封地,称定陶太后。十年后,刘康死了,其子刘欣代位为王。刘欣是由傅太后从小带大的,对奶奶的感情比对他生母丁姬还深。荒淫昏庸的汉成帝没有儿子,就想在宗室内部选一个接班人,傅太后抓住机会,重礼贿赂成帝宠爱的赵昭仪和皇舅王根,通过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刘欣最终被选为太子。两年后,汉成帝死在美女赵合德怀中,十九岁的刘欣当了皇帝,是为汉哀帝。汉哀帝一上台,马上就有拍马屁的大臣跳出来,说您得给您亲妈和亲奶奶一个合适的封号啊!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加上汉哀帝刚当上皇帝,屁股还没坐热乎呢,也不好做得太过火,封号的事就放下来了。一年之后,汉哀帝当皇上已经当出经验了,就下诏尊母亲丁姬为“帝太后”、奶奶傅昭仪为“帝太太后”(后改为“皇太太后”)。这是“太太”这个词首次在汉语中出现。有人可能会问:皇帝的母亲和奶奶不是应该称“太后”和“太皇太后”吗?没错,问题是汉哀帝这个皇帝是过继的,汉成帝死后,其亲老婆赵飞燕、亲妈王皇后自然而然就升格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了,为了区别开来,汉哀帝只好又造出这样两个绕口的称号。于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现象。傅昭仪成为“太太后”之后,日渐骄纵,对太皇太后也不尊重了,竟称之为“老太婆”。不过,从傅昭仪的角度想想也可以理解,元帝在的时候,你是皇后,我是昭仪,相当于老婆和二奶的区别,成帝在的时候,你儿子是皇帝,我儿子是王,还是个早死的王,凭啥你非得压着我啊?现在我孙子当上皇帝了,终于轮到我扬眉吐气了!得意之余,又想起和她一起封为昭仪的中山孝王母冯太后,当年她凭啥和我平起平坐啊?于是找个罪名给她按上,令其自杀。同时,傅太后还让孙子给自己人封官,很快,傅氏、丁氏家族就有很多人当上了大官。在汉哀帝当上皇帝后的第六年,傅太后死了,一年之后,汉哀帝也死了,王莽掌握了朝政,开始了对傅太后的清算工作。他先把朝廷傅氏、丁氏家族的官员清理出去,哪来的哪回去、该干啥干啥去吧,然后剥夺了傅太后、丁太后的称号。几年后,王莽决定挖坟掘墓,取出陪葬的授封印信销毁掉,将两位太后改葬别处。但是,在挖掘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发生了这种怪事,仍然没有阻止王莽继续埋汰傅太后的决心,他以需要降一个规格进行安葬为由,让人打开了傅太后的棺材,结果棺材里散发出难闻的臭味。《汉书 外戚传》载:“既开傅太后棺,臭闻数里。”于是王莽追求的效果达到了,傅太后终于遗臭万年了。这些怪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其实,类似的现象不止这一例,如隋朝侯白在《旌异记》中记载:“盗发白茅冢,棺内大吼如雷,野雉悉雊。穿内火起,飞焰赫然,盗被烧死。”再如清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焦四盗墓)及掘至丈余,陡闻崩裂声,自烟一缕。自穴口喷出,约炊许而尽。”这些古墓中冒烟起火的现象,如果不是为了阻止盗墓贼而设置的机关,就是有机物在封闭的环境中分解成可燃沼气所致。根据打开傅太后棺材之后“臭闻数里”这个状况,沼气的可能性比较大,丁姬棺材中也应该是沼气,而进行挖掘作业的时候,肯定有人手持火把来照明,沼气遇到明火,后果可想而知。据说,自傅太后之后,“太太”这个称谓逐渐在贵族妇女中推广起来了,还说明代规定中丞以上官员的老婆到了三十岁以上才能称太太,到了清朝,丫环仆人称呼女主人也用“太太”。清亡之后,“太太”这个称呼泛滥成灾,特别是有点学问的人,经常用它来称呼已婚女子,而那个时代,有学问的人多是海归,让人觉得这个称呼挺洋气,好像是个外来语。新中国成立后,“太太”这种很小资的称呼基本不用了,偶尔使用也是贬义居多,而改革开放后,小资逐渐成气候了,“太太”得以再度流行。【第八十七、八十八句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2)感人的亲情犹子,跟儿子似的,本来不是称呼,出自《礼记 檀弓》:“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说的是复杂的古代丧制中的一项细则,意思是说该服孝时间等文题上,兄弟的孩子应该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后人根据这句话,把兄弟的孩子称为“犹子”,最后被“侄子”这一称呼取代了。宋代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后,曾给他弟弟写了一首诗,名为《寄惠州弟》:“五十年兄弟,一朝生别离。雁行长已矣,马足远何知?葬骨知无地,论心更有谁?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 文天祥抱着必死的决心,嘱咐弟弟文壁替自己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两句,说的是文天祥的母亲身死异地,需要文壁去举灵柩归乡,而文天祥的侄子和儿子确实是一个人,因为文壁早年把一个儿子过继给文天祥了。从血缘关系上讲,除了父母与子女外,叔伯和侄子之间的关系是最亲近的了,小时候常听老人念叨“叔伯亲,辈辈亲,打折骨头连着筋”,这可能就是“犹子比儿”说法的民间诠释吧。在正史记载中,侄子对待叔伯如同对待父亲的人还真不多,翻了好几遍史书,终于在《宋书》和《南史》中各找到了一个典型事例,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两本史书记载的是同一个人、同一码事:说南宋义兴人许肇之犯了事,被关进了大牢,那时候审判效率极其低下,蹲了七年大牢还没看到判决书。许肇之共有儿子、侄子二十多人,其中侄子许昭先家最穷,但就是这个穷小子,坚持给叔叔申诉,拉关系走后门,各种招数都使上了,一天都不曾放弃努力。他还经常去探监,给叔叔送好吃的,螃蟹扇贝大龙虾,全都是刚刚空运过来的。打官司和战争一样,需要投入大量的银子,而且不一定有产出,许昭先本来家里就穷,经过这样一折腾,家徒四壁了,索性把房子也卖了。时间一长,许肇之的亲儿子都有些厌倦了,只有昭先一个人丝毫没有懈怠,倔强地坚持了七年。终于,老天开眼,这事被一个大官知道了,对许昭先的人品非常赞许,帮忙从中周旋,许肇之终于被释放了。相比之下,叔伯视侄子如亲儿子的事例,在正史比较多见,这里简单罗列几个。《后汉书》在同一篇列传中记载了几位好叔伯,按照出场顺序,分别是薛包、刘平、淳于恭。薛包的侄子提出要和他分家另过,薛包说你不会过日子,分家出去还不穷死啊?但是他侄子执意要分家,薛包只好答应。分奴婢时,薛包把老弱病残孕都领走了,说:“这些人我使唤习惯了。”分田地房屋时,薛包把那些荒芜颓败的要走了,说:“这些地和房子都是我小时候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有感情。”总之,薛包把次的都要去了,好的留给侄子。可惜,尽管受到这样的照顾,他这个不争气的侄子还是几次闹到破产,薛包每次都要再给他一些东西来救济。与其说薛包的做法感人,还不如说他侄子的行为气人。相比之下,刘平的事迹要光辉得多。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盗贼蜂起,百姓遭殃,刘平的弟弟就被一伙强盗杀害了,刘平指着强盗远去的方向跳着脚地骂:“你们这帮人渣,都不得好死!”也不知道是不是听见有人在背后骂街,强盗们又杀了回来。刘平这才意识到骂人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根据目前的敌我形势,办法只有一个:逃跑。于是,他一手扶着老母亲一手抱着弟弟一岁大的女孩,玩命地跑。跑着跑着,老太太想起孙子还在屋里呢,就让刘平回去抱,刘平说:“我要是抱两个孩子,咱谁也跑不掉,现在我必须救弟弟的孩子。”说完继续逃跑,没有回去救自己的孩子。和前面这两位相比,淳于恭的做法比较另类。淳于恭在哥哥死后承担了抚养侄子的重任,有一次侄子做错了事,淳于恭抄起棍子来冲过来,吓得侄子几乎大小便失禁,闭上眼睛等着挨棍子,但是只听见棍子打在肉体上噼啪响,却不觉得疼,睁开眼睛一看,竟然发现叔叔在用棍子自虐!赶紧上前抱住叔叔,说您别打自己啊,我改正错误还不行吗?西晋永嘉末年,又逢战乱,第二个刘平出现了。《晋书 良吏传》中记载,西晋右仆射邓攸用牛马作为交通工具,载着妻子、儿子和侄子逃难,不幸遇见强盗,交通工具被抢,只好徒步逃跑。邓攸考虑到儿子和侄子实在不能两个都救活,就和妻子商量:“我弟弟早死,只留下这一个儿子,不能让弟弟绝了后。如果我们能存活下来,就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以后还可以再生孩子。”然后把自己亲儿子丢下走了。可惜,虽然邓攸夫妇成功逃生,但是革命的火种却没有燃烧起来,一直没能再生个儿子。同样是在这场战乱中,东晋太尉郄鉴却同时保全了两个孩子,尽管没一个是他亲儿子。《晋书 郄鉴传》载,永嘉之乱时,郄鉴家穷得揭不开锅,乡亲们觉得郄鉴这个人不错,就轮流请他吃饭。郄鉴的侄子与外甥都很小,所以每次去别人家吃饭时都要常着这两个孩子。乡亲们很有意见,说:“现在大家都很艰难,地主家都没余粮,大家看你是个贤德之人才一起帮你解决吃饭这一进出口问题,但是没办法把那两个孩子也一起救活。”郄鉴听了很惭愧,以后就一个人去吃饭。两个孩子怎么办呢,有办法,每次吃完饭,郄鉴就在嘴里含一些饭回家,吐出来给两个孩子吃,像大鸟喂小鸟一样。好在郄鉴嘴比较大,竟然把两个孩子都救活了。后来,侄子官至护军,外甥当了县令。郄鉴去世后,外甥辞官回家,为舅舅诚心诚意服丧三年。侄子为叔叔做了什么呢?史书上没说。都说外甥去舅舅家就像狗,吃完饭就走,外孙去姥姥家就像野狗,吃完饭还要带点走,但是郄鉴的外甥却比他侄子更懂得报恩。东汉有个廉吏,叫第五伦—他姓“第”吗?不是,他姓“第五”。这个虽然比较奇怪,不过还可以接受,还有姓“出大汗”的呢,而且“第五”这个姓是可以在《百家姓》中找得到的,您得从头找,一下子就能找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没有?我说的从头找,是指从后头找,您看看最后两句:“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第五”这个姓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不见于文献记载,比较不靠谱,说荆轲行刺秦王失败,随行的五位勇士逃跑,隐姓埋名,分别改姓为“第一”到“第五”。但是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和荆轲一起去秦国的只有一个没出息的秦舞阳。第二种说法见于《风俗通 姓氏篇》:“第五氏,齐诸田之后。汉高祖徙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汉第五伦,其后也。”刘邦建汉后,为了防止各地豪强作乱,下令让战国时各国的后裔和豪族名门都要搬家挪地方。原齐国田姓贵族人丁过于兴旺,朝廷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让他们第一姓到第八。后来,这八个姓基本改为单姓“第”了,仍用复姓的比较少见。第五伦是“第五”姓的第三代传人,在汉光武帝时期被任命为地方太守,汉章帝时高升为“三公”之一的司空。第五伦是一个为民解忧、刚正不阿、严于律己的好官,深受百姓爱戴和皇帝赏识。升为司空后,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穿的是没有牌子的粗布衣服,吃的是一点白面都不搀的棒子面,平时出去都是步行,只有上朝时才乘坐一辆瘦马拉的破车,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上班坐二手奥拓。虽然舆论一致认为第五伦是一位大公无私的好官,但他却觉得自己有私心。《后汉书第五伦传》载:“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有人问第五伦,说您老人家有私心吗?第五伦说:侄子生病的时候,我一夜去看十次,然后回屋睡得很香。儿子生病的时候,我没去看望,却担心得一夜没合眼。这怎么能说是没有私心呢?“第五伦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后人为之汗颜。现在中国社会很多人从父辈开始就是独生子,所以有幸能体味到叔伯与侄子之间这种亲情的人不多了。“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这两句说的是孝道的延伸,如果进一步拓展开来,不仅对待叔伯、侄子要有深厚的感情,对待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应该这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嘛。不过,就目前来看,要想做到如此博爱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比如,你碰上一位老人在街上跌倒,只要是个人都应该上去扶一把,但是你必须先找好目击证人,否则法院可能判定你是肇事者。这种状况,真是让人觉得心寒、心痛、心急—终于明白现在心率不齐、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为什么这么高了。【第八十九、九十句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1)孔,从其金文字形来看,是一个小婴儿在吃奶的图形。婴儿没有饱的感觉,吃奶容易过量,这一点人和动物一样。上中学时有个同学家养了一头超级大母猪,一次产了十八个猪崽,可是母猪只有十六个奶头(据说这种多奶头的猪只有百分之三点几),有两只猪崽没奶吃,只好拿到屋子里人工喂养。晚上两只猪崽总叫,我同学觉得很吵,拿了两个灌满奶的奶瓶塞在猪崽的嘴里,然后睡安稳觉去了,第二天早上一看,两只肚子撑得胀鼓鼓的猪崽已经没气了。这个“孔”字,就是过、甚、很之意。怀,《说文》解释为“思念也”,这句里指关爱。兄,按照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口”,代表天,下为是一个伏在地上的人,意思是一人在对天祈祷,是“祝”的本字。谁才有资格领导这种祈祷仪式呢?当然是一家人中的老大,即兄长。弟,字形是绳索围绕于竖立的木桩,出现了一圈一圈的层次,表示次第、顺序。《说文》中说:“弟,韦束之次第也。”后用来指一家人中后出生的那些孩子,《尔雅 释亲》中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同气连枝”这四个字比较简单,在此不分别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是: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气息相通,同根连枝。打仗亲兄弟“孔怀兄弟”一句,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之什 常棣》,全诗如下:“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常棣,也作“棠棣”,一种植物,有人认为就是现在作为中药的郁李。这种植物的花两三朵凑在一起,因此以之比喻兄弟。脊令,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需要同类帮助时便飞到高处鸣叫,因此也用以比喻兄弟。这是一首描写兄弟亲情的名篇,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李子树上花儿开,灼灼光华入眼来。茫茫世上人如海,只有兄弟分不开。死丧之事多悲哀,兄弟之间最关爱。荒野堆土埋枯骨,兄弟相寻不懈怠。水鸟被困在陆地,兄弟有难不遗弃。平时所谓好朋友,只会感叹不伸手。兄弟也有窝里斗,外人来侮共仇雠,平时所谓好朋友,关键时候不露头。死丧祸乱平息后,日子宁静又安心。虽有兄弟在身边,不如朋友走得近。摆好杯盏和盘碗,吃饱喝足肚子圆。兄弟几个坐一起,融洽亲热多温暖。夫妻父子都和睦,家里就像音乐屋。兄弟永远不分离,欢快和谐长相聚。合家快乐又平安,妻子儿孙都喜欢。仔细考虑认真想,道理真就是这样。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观念已渊远流长。古人对兄弟之情的重视远胜于现代,这与男权社会中对血缘的重视有关。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理解这种观念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物质文明的发展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从亲缘关系上来看,兄弟之间的亲情远不如妻儿那么直接而深刻,而且,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兄弟亲情成为一种无法体会的虚无。早在唐朝,就有人提出通过法律的途径强化兄弟之间的责任感,《新唐书 儒学》中记载:“有司建言:'谋反大逆,惟父子坐死,不及兄弟,请更议。’”司法部门对于谋反重罪只有父子连坐这种处罚措施表示不满,建议修改法律,把兄弟也作为连坐处罚的对象。皇帝找大臣们来商量这个事,大臣敬播发表了他的看法:“兄弟虽孔怀之重,然比于父子则轻,故生有异室,死有别宗。今高官重爵,本廕唯逮子孙,而不及昆季,乌得荣隔其廕,而罪均其罚?”意思是说兄弟之情远没有父子之情来得实惠,因为一个人官爵的继承没兄弟啥事,如果这个人犯了罪要让兄弟一起承担,这不是权利义务不对等了吗?皇帝认为敬播说的有道理,让有关部门照此执行。敬播是个木头人,他曾经跟随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丽,李世民将自己所驻扎的山命名为“驻跸”,意思是皇帝在此暂停小住。敬播根据这个细节预测说:“銮舆不复东矣,山所以名,盖天意也!”他认为李世民这一仗,也就打到这了,不能再深入下去了。结果证明,敬播还真说对了。后来,敬播与崔行功等人参与了《晋书》的修撰,在此期间,他获得了木头人的光荣称号。隋代侯白在笑话集《启颜录》中记载:“唐崔行功与敬播相逐。播带榈木霸刀子,行功问播云:'此是何木?’播对曰:'是榈木。’行功曰:'唯问刀子,不问佩人。’”说崔行功与敬播这两个人经常互相戏谑,有一次敬播佩带一把榈木把佩刀,崔行功问:“这刀把是什么木头的?”敬播说:“是棕榈木的。”崔行功说:“我只问刀子,没问佩带刀之人是谁。” 崔行功偷换概念,嘲笑敬播是木头人。问题来了:侯白是隋代人,他在还没熬到唐代就死了,为什么他的书里记载了唐朝人的事情呢?原来,后人比较欣赏侯白的搞笑方式,硬塞进去一些唐朝的笑话。木头人往往比较冷静,敬播的那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兄弟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淡薄。从前面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兄弟之间的孔怀之情,也就是在相依为命或抵御外侮等极端情况下才会表现得比较强烈。第八十九、九十句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2)亲兄弟打仗“同气连枝”一句,现在已经是成语,比喻同胞兄弟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同气,出自《吕氏春秋 精通》中“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一句,本来是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用于兄弟。连枝,出自《别诗》之一中“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一句。相传《别诗》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所作,但据专家考证说不是,此诗产生时期大致在东汉末年,真正作者已经无法找到。这一句后面紧跟着是这样一句:“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辰星,又名商星,前面说过“动如参商”这个成语,长时间的分离难以见面。看来,这首诗说的是夫妻分离了?答案是否定的,这首诗说的是兄弟分离。兄弟也能称为“鸳鸯”?当然能,“鸳鸯”最初就是用来比喻兄弟的,晋代郑丰就曾经以之赞美陆机、陆远兄弟:“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直到唐代,鸳鸯才用来比喻夫妻,这种用法的创始人来头不小,他就是“垂拱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卢照邻在其代表作《长安古意》中,用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来描写对爱情的渴望,此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鸳鸯”的喻意也就自此被彻底改变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兄弟之情淡化、夫妻之情加深的一种体现。从古至今,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财产分割之类,有时冲突还会比同外人的冲突更激烈,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兄弟阋于墙”这种耗子动刀—窝里反的不睦情况。《三国志》载,袁绍在官渡之战惨败于曹操之手,回去不久就病死了,临死前让儿子袁尚继位。袁绍的另一个儿子袁谭不干了,说我是嫡长子,袁尚比我小,还是庶出的,凭啥让他继位啊?想找老爸去理论,已经找不到了,因为他老爸已经藏到棺材里去了,一气之下就拉出队伍来与他弟弟火拼。谋士王修劝他别激动:“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袁谭不听,结果一败涂地。之后,袁谭又出昏招,向曹操求助,合力击败袁尚。袁谭总算出气了,这时候才想起给老爸报仇这事来,于是背叛曹操,结果被曹操给消灭了。曹操利用袁氏兄弟之间矛盾将他们一网打尽,彻底消灭了,而曹操自己也差点犯下袁绍的废长立幼的错误,他死后曹丕险些将曹植杀掉。近代文坛上有一对名声赫赫的亲兄弟,老大叫周树人,我们习惯叫他鲁迅,老二叫周作人。这哥俩从小感情极好,长大后一起去日本留学。周作人在日本结婚后,鲁迅为了在经济上支持弟弟,自己回国就业,打下经济基础后才将弟弟夫妇接回来,并通过关系给弟弟找了工作,一家人住在北京的一所宅院里。可惜,这样一对和睦的亲兄弟,在1923年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原因至今不明。人们根据当事人的关系和一些书信分析,认为这事起因于一个日本女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作人与房东的女儿羽太信子结婚,回国后,羽太信子依靠鲁迅哥俩的供养,过上了奢侈的生活。当时鲁迅哥俩算是高收入阶层,但多少钱也经不起羽太信子糟蹋,鲁迅曾经感叹说:我用黄包车拉来的,哪经得起用汽车运出?羽太信子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财政大权受到威胁,便开始在周作人面前嚼舌头,说鲁迅的怀话。周作人对这个日本老婆的话还真信,兄弟二人关系开始紧张,而后,这个日本婆又抛出鲁迅调戏她的大八卦,导致兄弟俩吵架、动手,周作人给鲁迅写了封绝交信,鲁迅搬家走人。我们敬爱的大文豪鲁迅会做出这种事吗?作为大学老师的鲁迅周围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女学生,而据说那个日本女人长相是相当一般,一般到也就勉强是个女的那种程度,就算鲁迅先生有那么一点不恰当的想法,也还轮到她吧?一年后,鲁迅回去取书,兄弟见面,再次大打出手,周作人拿铜香炉砸向鲁迅,鲁迅也火了,随手拿起一个陶瓦枕向周作人掷去,好在他们都没练过武术,手头没准星,谁也没打着谁。从此之后,鲁迅和周作人这对兄弟形同陌路,再无往来。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轰炸上海,许多民房被炸毁。炮火过后,日本一支医疗服务队的领队西村真琴在闸北三义里的废墟中发现一只鸽子,便带回日本饲养。一年后,这只鸽子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死去了。西村真琴把这只鸽子葬埋在了庭院中的一棵树下,并在给鲁迅的信中说了这件事,请鲁迅为此题诗。于是,鲁迅写了这样一首诗: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在日本留学多年,有很多日本友人,因此他对中日友好是持乐观态度的,希望有一天中日关系能够像兄弟一样,忘记过去的恩怨。或许,这也是他对自己与弟弟之间关系的一种希望。但是,他和弟弟至死也没有和解,亲兄弟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中日两国能够很快忘记过去的仇恨吗?或许,只有等到“度尽劫波”之后,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好起来—“劫波”是多长时间呢?这一佛教用语,通常简称为“劫”,分大劫、中劫、小劫,一小劫相当于1600多万年,一中劫相当于二十个小劫,一大劫相当于四个中劫。血脉相通,一奶同胞,兄弟之间是其它任何关系也无法代替的手足深情;本是同根,相煎何急?切莫因争一时之气或为了身外之物而使“打仗亲兄弟”变成了“亲兄弟打仗”—除非你认为利益上的获取远比亲情的失落更为重要。【第九十一句 交友投分】交,一个人两腿相交,本义为交叉,这里指结交、交往。友,甲骨文字形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说文》中说:“友,同志为友。”现在我们把“朋友”作为一个词,其实最初“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投,表示手拿兵器投掷,这里指相合、迎合。分,读“奋”音,指情分、情义。这句的意思是: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  何谓友谊?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而必须与人打交道,和亲人之间主要靠亲情维系,和其他人则要靠交际。交际中会遇到一些比较合得来的人,关系比较密切,我们称之为朋友。但凡是个正常人,多少都会有几个朋友,别管良友还是损友。你能遭遇到什么样的人、与谁做朋友,是完全无法预知的,这完全靠运气,也可以说是缘分。成了朋友之后,这份友谊能维持多久,就要看双方如何对待和维系了,古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名言是哪位古人说的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子。友谊往往会随着受环境的影响,比如我们俩是好朋友,有那么一天你飞黄腾达了,当上了大官,或成了大款,平时接触的都是高层次人群,我一平头百姓再去见你,人家就会嘲笑你:怎么还认识这么一个穷小子啊?你都不好意思搭理我,我也不好意思去找你,这还怎么做朋友啊?古人在交友实践中也考虑到了这种身份地位的变化对友谊的影响,就预先做出了约定。汉乐府诗中有一首《古越歌谣》是这样写的:“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簦,古代有柄的笠,像现在的雨伞。戴笠、担簦,指失意家贫,你什么时候见过有钱有势的人亲自带斗笠、打雨伞啊?据说中国国民党特务组织头目戴笠之名就出自这里。这首歌谣类似一种口头约定,意思是不管将来你我二人谁发达了、谁失意了,都不要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两个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怎么办呢?干脆结婚吧!——两个同性别的人怎么结婚啊?不能做夫妻,就做兄弟吧,于是产生结拜这种方式,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不过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江湖人士、草莽英雄,代表社会主流的官绅名士们不屑于此,他们更喜欢用文雅的方式来表达友谊,比如写诗。尽管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差不多。晋代有个美男子,名叫潘岳,字安仁,因此又称潘安。《晋书》载:“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正史中也难免有一点八卦,你潘岳长得帅、深受广大妇女同志欢迎、出去不花钱就能弄回一车水果,关人家张载什么事啊?那些孩子都是谁家的啊?小小年纪就以貌取人,太没教养了!张载虽然长得丑点,但是你得让人家出来啊,打打酱油、做做FUWOCHENG总可以吧?(此张载为西晋文学家,北宋有个思想家也叫张载。)潘岳和当时全国首富石崇是好朋友,这一年,石崇被任命为征虏将军,监徐州诸军事,临行前,石崇找潘岳等人在自己的超豪华别墅金谷园里喝饯行酒。潘岳写了一首别离诗,结尾是这样写的:“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好景无常,良时不再,我情投意合的好朋友石崇啊,希望我们能够同年同月同日死!潘岳可能为了表达对老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而随便这么说了一句,没想到一语成谶。潘岳做地方官的时候,手下有个名叫孙秀的小跟班,潘岳看不贯孙秀狡黠自恋的为人,多次予以惩戒,孙秀怀恨在心。后来孙秀投靠赵王司马伦,当上了中书令,一直想找机会报复潘岳。孙秀爱慕石崇的侍妾绿珠,向石崇索要,石崇说我的女人凭啥给你啊?孙秀火了,索性将石崇和潘岳一起收拾,以谋反的罪名将二人押赴刑场砍头,潘岳“白首同所归”的预言应验了。看来大帅哥潘岳长了一张乌鸦嘴,好的不灵坏的灵。友谊是和人性一样,是善变的,兄弟尚且反目,朋友难免绝交。有这么一个人,因为别人兄弟反目而与朋友绝交,最后葬送了性命,这个人就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吕巽和吕安这亲哥俩儿都是嵇康的好朋友,吕巽这个家伙不是人,见弟媳貌美,乘吕安不在将其奸污。吕安知道后,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吕巽害怕了,赶紧请好朋友嵇康从中调停。嵇康觉得丑事已经发生了,就算把吕巽阉了也没用了,何况家丑不可外扬,出于为朋友考虑,他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压了下来。可是,吕巽这家伙想把亲弟弟彻底搞掉,就恶人先告状,说弟弟吕安不孝,殴打亲娘,吕安因而被捕。嵇康知道后,愤然与吕巽绝交,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按理说,就算吕安真打了老娘,也没嵇康什么事,但有一个人从中使坏,硬把嵇康给牵连进来。此人名叫钟会,他曾经去拜访过嵇康,嵇康一看他那副耀武扬威的德行,就没搭理他,把他当成鱼干晾起来,搞得钟会很下不来台,讪讪地准备回去,嵇康还不忘调侃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一直记着这个仇呢,正好以吕安一案为契机,向当权派司马昭说嵇康的坏话。如果只是一般人,司马昭也许不会放在心上,但嵇康不同,他是曹操的孙女婿,又是当时很有号召力的名士,还不肯与司马家控制的政府合作,这样的人,杀了最安全。好在嵇康还比较有远见,他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另一位已经绝交的朋友山涛。按年龄算,山涛在“竹林七贤“中是老大,他选对了政治方向,投靠司马氏,仕途一帆风顺。出于拉兄弟一把考虑,山涛推荐嵇康出来做官,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宣布与山涛绝交。但是这封绝交信与给吕巽那封截然不同,嵇康并不是真的想与山涛绝交,而是出于保护朋友、表达政治观点的目的才写这封信的。嵇康没有看错人,他死后,山涛把嵇康的儿女,把嵇康的女儿风光出嫁,把嵇康的的儿子嵇绍培养成人,并推荐到政府当公务员。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何为友谊?酒后轻易的烈焰,说人坏话的自由会谈,闲来无事与虚荣心的交换,还是遮羞的情面。”如果友谊真的是这样,那我们还交朋友干什么呢?我想普希金可能是在告诉我们:这样的友谊不是友谊。真正的朋友,是上天恩赐的机缘,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对待友谊,我们要记住另外两位国际友人的话:“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友谊如金钱,得来容易保住难。”【第九十二句 切磨箴规】赞美容易规劝难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简写,本指加工器物的手法。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中说:“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意思是说不同材质的东西要经过不同的加工程序,骨头要切割,象牙要磋,宝玉要雕琢,石头要打磨,只有这样做出好的器物。人的学问、知识、能力、成就也是这个道理,要经过反复切磋琢磨。后来,这四种加工工艺被比喻为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这个比喻用习惯了之后,我们都不知道“切磋琢磨”原来说的竟是体力劳动。“切磋琢磨”一词,出自《诗经 卫风 淇奥》,原诗全文如下: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按惯例,接下来我们该进行白话翻译了吧?这首诗就不必了,因为这又是一首令人酥麻而死的赞歌,而且意思相对简单,只要搞清楚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淇,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向东经淇县流入卫河;奥,读“玉”音,指水边曲里拐弯的地方。有个朋友,奥运之年得子,打算起名为“淇奥”,我说:这个名字虽然有文化内涵,但是和奥运没什么关系,而且这个“奥”字读音和意思都怪怪的,到时候你儿子天天纠正人家的读音、解释名字的意思,多烦啊?瑟,仪容庄重;僴,读“县”音, 壮勇威武的样子。赫、咺(读“宣”音),表示身份显赫。谖,也读“宣”音,忘记之意。“会弁如星”一句,我们会在后面的“弁转疑星”中解读。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君子,说他学问高、品德好、懂穿戴、有身份、谈吐幽默、宽宏大度。这么完美的一个男人,当时的美女们肯定都会哭着喊着要嫁给他。这位君子是谁呢?《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原来这个人就是卫武公,这位仁兄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在“夙兴温凊”一句中已经了解过了,他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九十多岁,不知道娶了多少个美女。《诗经》中有相当一部分赞歌,赞美的对象也比较广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古人也这么喜欢拍马屁呢?虽然拍马屁之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诗经》中的赞歌并不是拍马屁那么简单。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不断加强、走向统一的时代,老百姓都希望过上和平富足的好日子,因而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忠臣良将身上,对这些人的赞美,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朋友之间的切磨,是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彼此的进步,东汉的杨政就特别喜欢和朋友切磨。杨政这个人善于讲说儒家经典,名震京师,但当时儒多的是,杨政并不算是最出色的。杨政好交游,不拘小节,曾冒着生命危险在路上拦住光武帝刘秀的马车为自己的老师伸冤,从而打出了知名度。当朝驸马梁松(就是前面提到那位诬陷伏波将军马援的那位)和阴就(刘秀的小舅子,人家这名起的,天生就是当小舅子的料)听说杨政的光辉事迹后,慕名前来结交。虽然面对的是皇亲国戚,身位平民的杨政毫不含糊,“政每共言论,常切磋恳至,不为屈挠。”有一天,杨政想和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交朋友,就登门求见。马武对杨政没啥好印象,称病不见。杨政很是恼火,心说你不是一员猛将吗,这下我跟你切磋一下武术!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几,闯了府中,冲进马武的屋子,一把抓住马武的臂膀,然后把钢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身经百战的大将军马武就这样被制住了。杨政厉声斥责马武说:“卿蒙国恩,备位籓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身之道也。今日动者刀入胁。” 马武的几个儿子以及侍从闻讯赶来,都以为劫匪上门,纷纷抄家伙逼向杨政。杨政神色自若,跟没事人一样。阴就听说后,赶紧前来调解,让马武和杨政交朋友。估计经过这么一番切磋,马武对杨政该另眼相看了。朋友之间不仅要相互切磨,还要及时针对朋友的不足之处或不当之举进行劝戒规谏,这就是所谓“箴规”。箴,本指缝衣用的针或针炙治病所用的针形器具;规,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用这两种带尖的东西来比喻规劝,说明规劝之不容易被接受。想想啊,有人用话敲打你,是不是就像用针扎你一样难受?《新唐书》载:“中宗宴侍臣及朝集使。酒酣,各命为《回波词》,或以谄言媚上,或要丐谬宠,至景伯,独为箴规语以讽帝,帝不悦。中书令萧至忠曰:'真谏官也。’”说唐中宗请大家吃饭,酒喝得差不多了,命令大家每人写一首《回波词》。大家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谄媚、拍马、邀宠,只有李景伯不同,他用诗规劝皇上,皇上觉得这个家伙真煞风景,很是不爽。倒是中书令萧至忠比较懂得赏识人才,夸李景伯是名副其实的谏官。回波词,乐府曲名,每句六个字,第一句用“回波尔时”四字开头,所以才叫这个名。后来成为为舞曲。《乐府诗集》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回波》,商调曲,唐中宗时造,盖出于曲水引流泛觞也。” 唐中宗特别喜欢这种高雅的娱乐活动,而一些大臣也乘机谋求好处。唐代孟棨《本事诗》中载:“沈佺期曾以罪谪遇恩,官还秩,朱绂未复,尝内晏,群臣皆歌《回波乐》,撰词起舞,因是多求迁擢。佺期词曰:'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中宗即以绯鱼赐之。”说沈佺期被赦免后官复原职,但是一直没给官服,于是他就在宴会上给皇上做了一首《回波词》,说我皇上您答应重新起用我,但正式的官袍和玉笏还没给我呢!。中宗听后,送他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盛放鱼符的袋子,很快又给他升官。与沈佺期等人不同,李景伯那首让皇帝不爽的《回波词》是这样写的:“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说别管喝不喝酒,我的职责就是劝戒规谏,现在大家都喝得不少了,吵嚷得很,这可不合礼仪,千万别再整出更不适合的事情来。李景伯的官职是谏议大夫,给皇帝提意见是他的本职工作,可皇帝还是听不进去,而朋友的本职工作可不是提意见,但是如果你的朋友能够对你对进行坦诚的规劝,说明这个人真的够朋友,如果你听不进去,甚至心生反感,说明你不够朋友。“切磨箴规”是对“交友投分”的补充说明,朋友之间,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不仅要在一起干点正事,切磋点技能,琢磨点问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要说相互规劝,要说发自肺腑的真心话,这样的友谊才能地久天长。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17) (93---96句)第九十三、九十四句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1)前面说了君臣、父(母)子、夫妻、兄弟、三姑六叔二大爷、师徒、朋友等多种人际关系,从这两句到这部分结束,周兴嗣结合加强自身修养,对前述各种关系进行了总结,指出搞好关系、有所作为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坚持原则、严格自律才能成功。这两句的意思是:对人要仁爱,要有同情心,这一点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  人性桃花源仁,就是两个人,代表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文》中解释为“亲也”。慈,《说文》中解释为“爱也”,古以上爱下为慈。仁慈,指仁爱慈善;也可以把《说文》中对单字的解释进行简单叠加,解释为“亲爱”。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跟弟子门讲“仁”,最为集中的讲解是《里仁》一章,这两句就从中脱形而出的:“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人人都想获得富贵,但是不能靠歪门邪道致富;人人都想脱离贫贱,但是也不能靠糊搞乱搞脱贫。君子如果没有了仁这个道德标准,他就不能称为君子了。真正的君子,不会在吃顿饭那样短的时间内违背了仁的境界,更别说倒霉不顺的时候了。——“造次弗离”和“颠沛匪亏”两句都出自这段话,具体意思稍后再说。仁”在中国古代的出镜率极高,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不过,这并不是儒家特有的道德观念,很多宗教都是以仁慈为卖点进行宣扬的。对于儒家“仁”的思想,历来有无数种解读,只有“人与人相互亲爱”这一核心思想得到了一致的认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相当于现在的“博爱”。隐恻,常作“恻隐”,指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同情心。“恻隐”的说法是孟子提出来的,是“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有人不服气了,想跳出来反驳老孟:“你怎么这么武断啊,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乱放炮,我就没有恻隐之心,你能把我怎样?”孟子可不会像孔子那样微言大义写春秋,他向来都是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不拐弯,孔子把人划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而老孟可没那么客气,他全然不顾逻辑上的混乱,把人分为人和非人两类,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谁还敢说自己没恻隐之心吗?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凡是个人,就有这四种情感,除非不是人。同为儒家的荀子不同意孟子的看法,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既然都是恶人,为什么还会有善举呢?一切都是假的,全TM是装出来的。要说还是儒家祖师爷孔子老到,他没有简单地讨论人性的善恶,而是把这个问题隐藏到“仁”的光环之下,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只要坚持一个“仁”字,就没有恶,只剩下善了。“仁”的境界就是这样安宁祥和,简直就是人性的桃花源。在话剧《暗恋桃花源》中,有一女子从头到尾往来奔走,见人就问、大声呼喊一个名字:刘子骥。虽然我曾经通篇背诵过《桃花源记》,但还是不记得有刘子骥这么一号人物了,因此曾一度对这一情节很不解。看来,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很多人的一个通病。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位带点仙气的仁者。《晋书》载,刘驎之,字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想做隐士,车骑将军桓冲请他做长史,被他拒绝了。他的名气很大,住所又位于官道旁边,所以很多路过的行人慕名前来拜访。刘驎之每次都是亲自准备饭菜,招待客人,人家送的见面礼,一概不收。离刘驎之家一百多里远的地方有一孤寡老太太,生病要死了,在临死前对别人说:“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刘驎之在老太太生病的时候就去看望过,老太太死后,他果然去料理了丧事。史书赞美他说:“其仁爱隐恻若此。”说刘驎之带点仙气,是因为他的一次奇遇,同样是《晋书》中的记载:有一次刘驎之到衡山里采药,迷路了,看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座石仓,一个关闭着,一个敞开着,想过去看个究竟,但水太深又太宽,没办法过去。想往回走,又不知道路,瞎摸乱撞一气,幸好遇到伐木人,才得以回家。回来和大家一说,有人就说了:“那石仓很可能是神仙放东西的地方,没准有天书神符、灵丹妙药之类的东西,就算只有一条神仙的大裤衩,你拿回来都能变成电视台大楼!”刘驎之想再回去找找,但怎么也找不到去路了。虽然没有看到神仙,也没拿到宝贝,但有一个人对刘驎之的这次奇遇很感兴趣,他就是与刘驎之同时代的陶渊明。经过陶渊明的深加工、再创作,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光荣诞生了。为了纪念刘驎之对这篇文章的贡献,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最后请他出场客串了一个角色:“南阳刘子骥者,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仁”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道德境界的最高追求,可惜,儒家文化诞生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仁者的数量未见增多,麻木不仁的家伙却到与日俱增—麻木不仁,本是医学用语,指肢体麻痹,失去知觉,出自明代医学家薛己在《薛氏医案》中的“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针刺不痛。”老薛家是中医世家,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创造的薛神医这个人物,其原形可能就是薛己的祖先—仁者爱人,不仁者只爱自己,指责别人,比如什么“跑跑”、“跳跳”之流。我现在这样大言不惭地评论别人,也是一种不仁的表现。或许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本性并无善恶,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而产生的趋利避害之反应而已,而人类意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行为的复杂性,因此才有了善恶之分。人人都向往世外桃源,这种心灵归宿感并不是去一趟广西阳朔就能得到慰藉的,但是,就算真的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那里的人可能个个都是“仁爱隐恻”的刘子骥吗?第九十三、九十四句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2)不可造次造,本义为往某地去;次,本义为临时驻扎和住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会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有两个相近的意思:一个是指匆忙、仓促,在前面提到孔子那句话里,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是指随便、轻率,比如在韩愈的这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中就是这个意思—韩愈这句诗,赞美的是精卫填海的执着精神。单从“造次”二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人家刚刚找个临时地方住下,你就登门拜访来了,人家迎接得匆忙,你来的轻率。在仓促之际和颠沛之时仍然坚持仁的道德标准,这样的人有吗?当然有,在战争中有坚贞不屈、杀身成仁的勇士,坚决不当卖国贼,在灾难中有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坚决不做范跑跑。这些离我们很近的人就不说了,否则一个没留神就可能当被告,还是选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人来说吧,就算说错了也不会惹麻烦。《后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虽在仓卒,造次必于文德,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的高人,他的名字叫伏湛。伏湛的祖先为传说中的伏羲氏,从秦朝开始,他们老伏家就世代出名儒,就拿伏湛的老爹伏理来说吧,曾经给汉成帝讲授过《诗经》。伏湛从小就跟父亲学《诗经》,成年后开始讲学,教授数百人,在官职上也不断升迁,到王莽当政时已经当上相当于监察御史的“绣衣执法”,后来又到平原当太守。这时候,各地反对王莽政权的斗争打响了,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只有伏湛,还是跟没事人似的,该干啥干啥。他宁可自己吃粗粮,也要用自己奉禄以赈济乡里,养了百余家人。伏湛手下有一个人,仗着自己胳膊粗力气大,为伏湛谋划起兵事宜,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去,伏湛当即将其斩首示众,于是大家都安心了,平原境内没有发生战乱。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征伏湛为尚书,后来又升为大司徒。徐少率起义军万余人占据平原郡境内的富平,刘秀派人去围剿,久攻不下,徐少放话出来说:“如果司徒伏湛来,我们就投降!”刘秀就派伏湛去了,徐少二话不说,立刻归降,并派人护送伏湛返回京城。有一年,刘秀出征,伏湛留守京城,在冬祭高庙的问题上,河南尹与司隶校尉争论不休,大司徒伏湛也没能拿出个主意来,因而被免了官职,只给了个“不其侯”的爵位,让他回山东封地。在南阳太守杜诗的努力下,刘秀又征伏湛来京,想委以重任。在接到命令的当天,诸亲友设宴饯行,伏湛在饮宴中不幸中暑病逝。伏湛这一辈子可能就这回有那么一点点“造次”,命就没了。“不其侯”伏湛的封地在不其城,遗址在现山东崂山西北部,现在青岛市的城阳区,就是因为位于不其城之南而得名,而不其城的名称则来源于附近的不其山。据考证,在原始社会末期,这座山周围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族,所以叫不其山,现在这座山已经改叫铁骑山了。为什么改了呢?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经过此山,把帅旗插在山顶指挥大军行动,当地人便将此山称为“铁旗山”,在流传过程中把“旗”误写成“骑”了,不过远望此山,还真像一匹马,于是将错就错,就叫铁骑山吧。伏湛死后,刘秀使臣送丧修冢,给予了极高的荣誉,伏湛的爵位由子孙代代承袭,伏氏成为不其城中的望族。到了汉末,伏完之女成为汉献帝的皇后,后被曹操杀害,不其城内伏氏受株连,伏氏从此衰落。讲完古人,忍不住又回到现在。客观地说,那位在地震中逃命的人民教师,其行为并不算“造次”,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更有逃命的自由,腿长在你身上,想跑就跑呗,你要是能跑过刘翔才好呢。在捡了一条命之后,你老老实实眯着、没事偷着乐就完了。不知道是被地震震得神经错乱,还是急于炫耀自己能够破世界记录的逃跑速度,这位仁兄在震后开始造次起来了,公然宣称连自己的亲娘都不会去救!这还是人吗?于是,社会各界同时对他断喝一声:不可造次!问题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去指责他?是否应该让他因为自己的造次而无处容身?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急不可待、轻率鲁莽,真是太“造次”了。第九十五、九十六句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1)节,本指竹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竹子可以弯曲变形,但是竹节是不能随便改变的,因此用来引指人的气节、节操,这里代指儒家五常中的“信”。义,本为“義”,下面的“我”表示的是兵器或仪仗,上面的“羊”表祭祀用的牺牲,这个字的本义为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为儒家五常之一。廉,本指厅堂的侧边,也指物体露出的棱角,引申为刚直方正的品行,这里代指儒家五常中的“智”。退,向后走,引指谦让。这里代指儒家五常中的“礼”颠沛,《论语 里仁》中说:“颠沛,偃仆也。” 伏而覆曰仆,俗称“狗抢屎”或“嘴啃泥”;仰而倒曰偃,就是仰面朝天躺倒。颠沛,就是摔倒了,引指受磨难、挫折或贫困。有个成语叫“颠沛流离”,到处碰钉子、摔跟头,遭遇挫折,形容生活穷困,到处流浪。匪,否定副词,不、不能;亏,减少、毁坏、违背。。这句承接前句,说儒家的五常,不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仁”,还要恪守“义、礼、智、信”,有气节、秉正义、讲廉洁、懂谦让,这些品德能让你会明白生活重点,不怕挫折打击,没有空虚埋怨,让你看得更远。  士穷乃见节义在第四十四句“得能莫忘”中,我们说过韩愈的两句诗:“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作为保守派,韩愈对“永贞革新”失败持欢欣鼓舞、幸灾乐祸的态度,但是,在革新派骨干里,也有韩愈的朋友,比如“二王八司马”中的柳宗元。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是二人不是商量好一起来搞运动的,而是不约而同各自发起的。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二人不属于一个作家群体,而是分属对立的两个政治阵营。韩愈两次被贬,但最后都没事了,得以久居京城,官越做越大,柳宗元则因站错队而长期遭贬外派,官职几乎一直原地踏步,有时候还会倒退;同为儒家学者,韩愈反对迷信佛教,柳宗元则接受佛教的淡泊思想。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二人还是朋友,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一样。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四十七柳宗元在柳州病逝,韩愈闻讯,写了一篇墓志铭,对柳宗元光辉而憋屈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赞扬,其中说到这样一件事:永贞革新失败十年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外放的司马被调入京城,很快又被外派:柳宗元为柳州剌史,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剌史。这两个地方在当时都是老少边穷地区,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相对来说,柳州要好过播州。柳宗元觉得刘禹锡要带着老母亲上任,应该去好一点的地方,就上书朝廷,想让刘禹锡去柳州,自己去艰苦的播州体验生活。有人把情况跟皇上说了,刘禹锡终于得以改任连州(现广东清远连州市)剌史。韩愈写了这件事后,发了一通感慨:“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意思是说:唉,人到了穷困落难的时候才能看出节操和义气。现在的一些人啊,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喝酒玩乐,频繁往来,谈笑中互相吹捧、表示谦卑,拉着手说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流着眼泪对天发誓,说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永不背叛,貌似可以信赖的样子;一旦遇到头发丝那么大一点的利害冲突,就会翻脸不认人,就算对方落到陷阱里,不仅不伸手相救,反而继续推挤,还有落井下石的,这种情况几乎处处可见。这些禽兽和野人都不忍心做的事,他们却认为理所应当。如果听到柳宗元的风格,这些人是应该感到惭愧的。韩愈批评的那些人、那些现象现在依然普遍存在,平时狐朋狗友一大堆,落难的时候一个靠前的也没有,你也不用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因为趋利避害是绝大多数人的本性,只有少数节义之人,像柳宗元这样的,患难见真情,讲义气、够朋友!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三位唐代文学家,都有过被贬谪下放、颠沛流离的经历,但是他们没有消沉抱怨,而是“士穷乃见节义”,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力,秉节执义,为当地百姓办好事、谋福利。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至今还有很多纪念他们的人文景观。在柳宗元去世三百多年之后,有一个人在牢狱中借用了他墓志铭上的“士穷乃见节义”这句赞美之词,写下了“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的诗句,他就是文天祥。说起文天祥,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不禁肃然起敬,挑起大拇指说三个字:大英雄!但是,如果只看文天祥四十岁前的生活情况,你会伸出小拇指来说四个字:花花公子!《宋史》出于对这位大英雄的景仰而进行了适当的避讳,负面的描述只有十几个字:“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也就是说,文天祥喜欢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觉得不能委屈了自己,男人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嘛,家里养着著名主持人、歌舞演员,过着妻妾成群、花天酒地的生活。文天祥凭什么能过上这种生活呢?因为人家具备那个条件。首先,文天祥先天条件好,《宋史》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真是帅呆了、酷毙了,简直无法比喻了,这样的帅哥,多招美女喜欢啊?不过光帅也不行,你还得有银子,这是第二个条件,也是最关键的条件。文天祥才华出众,二十岁就考中了状元,在很多地方做过官,自然不缺银子。虽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但是文天祥也可以过艰苦朴素的生活啊,为什么非要骄奢淫逸呢?一是因为人都有欲望,没有条件还幻想花天酒地呢,别说条件具备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文天祥心里不爽。当了状元还有不爽的事吗?当然有,只要是人就会不爽。文天祥中状元之后,父亲去世,回家丁忧三年后回到朝廷,正赶上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劝皇帝迁都,大臣们谁也不敢说什么,只有文天祥两次上书要求杀掉董宋臣,都没有被采纳。后来,做了多年地方官的文天祥终于被调回中央,又得罪了大奸臣贾似道,被迫“致仕”,即提前退休,年仅三十七岁。没多久,文天祥被起用为湖南提刑,一年后改任赣州知州。就这样起起落落,文天祥在仕途上沉浮了二十年,非常不得志,为了排解郁闷,他选择了花天酒地这种悠闲高雅的生活方式,否则会得抑郁症。1276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关键时刻,右丞相陈宜中等官员连声招呼都没打就集体逃跑了,而此前左丞相留梦炎就已经跑掉了,朝廷也顾不上谴责“陈跑跑”、“留跑跑”了,当务之急是找个人顶丞相的位置。和平时期大家都抢着当官,但战争时期的官谁也不想当,找来找去,找到了已经带着自己花钱组建的军队在前线打了快一年仗的文天祥,任命他为右丞相。十四岁的文天祥临危授命,开始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文天祥一上任,就被朝廷派为代表,去向元军投降。文天祥见了元军元帅,只提议和,不讲投降,被元军扣押。南宋朝廷没咒念了,很快临安沦陷,六岁的宋恭帝赵显被俘,南宋大臣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元军想诱降文天祥,以便利用他的声望招来各地武装力量前来投降,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勤俭节约闹革命嘛。文天祥说你们别做梦了,我堂堂一丞相,怎么会投降呢?元军只好将他押往大后方,到了镇江,文天祥找个机会逃掉,费了好大劲才跑到南宋临时政府所在地福州,在那里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赵昰为皇帝,即宋端宗,还有逃跑的原右丞相陈宜中等人。由于对张世杰控制的临时朝廷很不满,又与陈宜中不合,文天祥选择了离开,他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取得了一些局部战场上的胜利,但难以扭转时局。1278年,文天祥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被俘。此时,宋端宗在海中遭遇飓风,十来岁的小孩哪见过这个啊,不久就惊悸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南宋临时政府也转移到了广东新会县南近海的厓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张世杰居然令百姓大兴土木修建行宫,还在百忙之中教赵昺识字。唉,有这工夫干点正事好不好?被俘的文天祥服毒自杀,没死成,元军让他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当然不干。不久元军打到厓山,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幼帝赵昺跳海,随后张世杰也跳海了,南宋彻底灭亡。那位逃命高手陈宜中则恰到好处地把握住时机,在元军到来之前携家带口安全逃走,先到了占城(现在越南境内),元军很快追到,眼看都快踩到他的尾巴了,还是被陈宜中逃了,这次一口气逃到遥国(现泰国),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并成为当地温籍华侨的先驱。元世祖忽必烈很欣赏文天祥,让人把他押到大都。这时候的文天祥,已经下定必死的决心,他在路上开始绝食,饿了整整八天,居然没饿死,也算挑战人类极限了。又一次没死成,文天祥很沮丧,看来命不该绝,只好恢复进食。忽必烈派南宋投降的王积翁向文天祥传旨,说如果你肯投降,肯定会重用你。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了,我只有一死。假如条件允许,我能够当个出家人回家,以后可能还会给朝廷当个顾问什么的。”王积翁想和其他十来个宋朝投降的官员奏请忽必烈,释放天祥,让他做道士去。这时候,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表示反对(这家伙在临安沦陷之前他跑回老家衢州,后以衢州作献礼,成为元朝的大臣),他说:“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大家一想,还真是这么个理,就没人提这事了。不能以出家人的身份释放,留给文天祥的路只有两条:死和投降。玩过“三国志”(居然是日本人开发的,可恨!)一类游戏的人都知道,你要是逮了个不肯投降的敌将,又舍不得杀,只要关他几个月,等他忠诚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再招降就容易多了。元世祖忽必烈没玩过这种游戏,但他也懂这个道理,准备慢慢劝降。在关押过程中,忽必烈软硬兼施,采取了精神摧残、肉体折磨、高官诱惑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但是文天祥还是百毒不侵、油盐不进。既然不投降,继续关着吧,于是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年。1282年,忽必烈急需以儒治国的人才,召见文天祥,亲自进行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知道,只要他上下嘴唇一碰,答应投降,命就保住了,元朝丞相的位子就非他莫数了,那些沦为官奴的亲人们也可以脱离苦海。然而,忽必烈从文天祥口中听到的答案和三年前的一模一样。1283年初,文天祥在刑场上向南拜祭之后,从容就义,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和柳宗元一样,文天祥也只活了四十七岁。英雄从来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真实自然的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有欲有性格,那些平时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到关键时刻多半靠不住。文天祥早年风流倜傥、骄奢淫逸,但国难当头之际,他能够痛改前非,舍弃一切,明知九死一生,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艰苦征程,最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一个人,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德;一个民族,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了这种宝贵民族气节。快餐版《千字文》的优劣《 京华时报 》( 日 第025版)《千字文》是梁朝大臣周兴嗣根据梁武帝的命令一夜之间编纂出来的,四字一句,琅琅上口,是当时既符合主旋律又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因此与《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三、百、千”,是古代的识字启蒙经典。《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望于江湖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版)对《千字文》进行逐句解析和评说,《千字文》每一句成为此书独立的一节。由于古今文字、文化意义的差异很大,对古代识字读物的内容进行学术辨析和探讨,自有其价值,但是望于江湖显然志不在此。他对句中四个字本义的解释多根据《说文解字》《释名》等古代工具书,解说倒也中规中矩。这四字一句的短语本来可以解释的地方并不多,但在简单解说之后,他便开始引申出一些古代的逸闻趣事,对涉及的风俗人情、官衔制度、礼仪器物等也作一解释,由是又引出新的故事。经常是讲着讲着,作者所说内容和《千字文》已然没有丝毫关系。他还经常古今对照,评说古代人事时不忘对当今社会现象进行点评,给人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感觉,兴致所至,像意识流一样地发散式联想。《千字文》内容相对简单,文字内在逻辑并不紧密,因此望于江湖不可能像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当年明月讲明史那样,从头到尾进行系统地解析。不过,他们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即用通俗语言向读者解释对当代人来说相对陌生和晦涩的古代典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鱼星营销认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