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拯救塔堡之围神父 代替神父布道

天国拯救道具怎么得 天国拯救全道具获取攻略
当前位置:天国拯救道具怎么得 天国拯救全道具获取攻略
天国拯救道具怎么得 天国拯救全道具获取攻略
发表: 15:52:04来源:99游戏编辑:LX
天国拯救道具怎么得呢,很多小伙伴在游戏有很多道具不知道在哪获取,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国拯救全道具获取攻略吧。
天国拯救道具获取攻略:
1.【技能书和藏宝图】快速旅行限定:在路上遇到路人记得停下来看看,碰到乞丐的时候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到藏宝图和3级技能书(40-50块) 不要尝试杀人越货,他卖的东西不会爆出来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2.【福利装备】快速旅行限定:也是路人,碰到各种雇佣兵和骑士的时候,想玩玩的话可以和他刚一波。不然就直接C到他背后一刀切脖子然后拔装备走人
3.【无畏剑】打光头的关主线,就是第一次和领主大人们一起进攻土匪营地。在过了桥破开第一道大门后,那里有一个保存点,过完剧情后回头,在桥口处有一堆尸体。那里地上会躺着一把无畏剑,7点力量的长剑,刺砍双49。属性非常不错 前期神器,我用了很长时间
4.【项链】地图最右上角,有古德温神父的那个小镇。等到半夜教堂旁边的酒馆快关门的时候,到酒馆门口会看到一个站在那发呆的酒馆侍女,把她打晕了可以从身上摸到项链,这是我唯一知道的项链获取方式
5.【福利装备】卡彭少主打猎任务后,他会被送到拉泰城堡顶楼的一个房间里躺着养伤,过一段时间你再去找他,就会触发和少主去泡澡的任务。等他泡澡的时候你到澡盆旁边他放装备的箱子里可以摸到一把不错的剑和一些装备
6.【马甲】在地图边缘悬崖下的一个 “有趣的地方”。
7.【顶级装备指南】沙邵的军械士可以买到游戏里最好的盔甲,如果想到好看的装备请认准“装饰过的”,“贵族的”前缀的装备。这类装备一般都有金边镶饰
1.装备破损程度高于50%后一般的铁匠铺都无法修理了,这时候需要去找拉泰的盔甲店,就是市政厅下面那个,那个大佬可以从1修到满,就是价格不便宜
2.长剑+盾的组合无法使用长剑的连招
3.马衣本身算作是一件软甲,会减慢马的极速,喜欢飙车的朋友可以去掉它
4.全身护甲分为【外层的胸甲和臂甲】【中部核心层的锁子甲】以及【内层贴身的软甲】。这四件护甲缺一不可,在中期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凑齐四件全套,尤其锁子甲可以买好一点的
5.偷猎打到的肉很多商人都不愿意接手,这时候只需要拿去火炉下面烤熟了再去卖就好了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国拯救全道具获取攻略,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吧。
游戏类型:角色扮演
游戏语言:简体中文
游戏标签:
下载次数:6775
游戏大小:2.31GB
共10人投票
热门游戏开服表
育碧中国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春节,特免费开放三款游戏领取活动。玩家可在育碧1月29日-2月22日萌犬迎春活动网址免费领取三款游戏。99单机网小编分享下育碧1月29日-2月22日萌犬迎春三款游戏免费领活动网址。
2018年1月会有火车停运吗,大雪的时候会导致火车停运,今年1月会因为大雪停运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8年1月火车停运通知吧。
三国游侠志是一款集合角色扮演和策略游戏中有趣元素的单机游戏。玩家将在游戏中扮演一个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角色诸葛南阳,去拯救被张角和上古魔兽九婴搅的秩序混乱的三国世界。喜欢的朋友可以下载试试。
恐怖之路是一款冒险类型的动作游戏,融入了暴力以及射击元素,一个关于弗林特卡车司机在疯狂的自由世界的冒险的故事。弗林特是一个残忍的人,他带着一把猎枪,为了救他的爱,他只想回家。但是车坏了,回家的路被成千上万的恐怖动物和疯子堵住了。
闪电战是一个由2人独立游戏开发团队努力制作的游戏,这个作品是整个Lightning War系列游戏的第一作,希望能给玩家带来快乐的战斗体验。有兴趣的朋友来下载试玩。
茶杯头是一款复古风格的双人平台射击游戏,该作的冒险游戏画风十分独特,有着上世界30年代卡通片的质感,同时游戏也用超级丰富的关卡和BOSS战带给玩家一种新鲜的尝试。
至高无上:海门之王是一款策略向的角色扮演型游戏,多人在线争夺土地资源的全新竞技策略,背景设定在1910年代的美国纽约,玩家将带领自己的帮派攻城略地。近期发售的天国拯救以真实的打击感让不少玩家都体验了一次中世纪骑士的人生, 不过各位玩家有没有想过亨利是处在什么环境背景下的?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篇天国拯救历史背景介绍, 一起来看看吧亨利所处的时代是 1403 年, 波西米亚 (今捷克) 是神圣罗马帝国下的一个王国先帝查理四世的统治长久而成功, 帝国在他的治下开疆拓土, 一片繁荣, 首都布拉格在查理四世的努力下成为最美丽富庶的城市之一查理四世最著名的决定就是颁布了黄金诏书, 确定了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规定查理四世驾崩后, 其子瓦茨拉夫四世继承了皇位, 而瓦茨拉夫四世是个昏君, 整日沉迷声色犬马, 不问朝政, 因此 14 世纪末期, 捷克成立了一个反对瓦茨拉夫四世的领主联盟, 联盟领袖是卢森堡家族, 参加联盟的都是些实力强劲的领主未来波希米亚的民族英雄扬. 杰式卡, 以及瓦茨拉夫的兄弟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等, 都参加了这一联盟而主角亨利所处村庄的领主拉德季, 作为一个小领主, 则是瓦茨拉夫四世的拉拢对象, 拉德季因为没站对队, 支持了瓦茨拉夫, 同时领地具有银矿资源, 而被西吉斯蒙德出兵攻打面对大军, 亨利和拉德季毫无办法, 只能眼睁睁看见自己领地被烧杀抢掠, 这就是故事的开端在瓦茨拉夫四世统治时期, 胡斯, 作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认为一切应该以圣经为唯一的依归, 否定教皇的权威性, 更是反对赎罪券, 他的思想对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马丁路德产生重大影响胡斯 1403 年已是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神学部主任, 在布拉格地区讲道, 影响颇大游戏中捷克人民都知晓胡斯及他的思想, 亨利替古德温神父布道, 也是宣讲的胡斯的观点胡斯因为抨击教会, 1415 年被教会定为异端, 后来被教会判处火刑, 引起支持胡斯的地方贵族及民众对教会激烈抗议, 最后教廷对波希米亚发布禁行圣事的处罚禁令 1419 年西格斯蒙德在正式成为波西米亚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 杰式卡领导了布拉格起义, 血腥的胡斯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估计目前这个故事还只是开了个小头, 这里面所有人物都涉及到了胡斯战争, 同时看得出来亨利和游戏中的市民们是支持胡斯的, 胡斯战争也许就是接下来的主线剧情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天国: 拯救专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您的评分:0
作者其他文章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37人浏览过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
怪物猎人Online》是CAPCOM经典动作游戏《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怪物猎人系列的网游化最新作。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8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中世纪的罪与赎——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赦罪观念为核心
下载积分:1990
内容提示:中世纪的罪与赎——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赦罪观念为核心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2:54: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99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世纪的罪与赎——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赦罪观念为核心
关注微信公众号基督教會歷史
我的图书馆
基督教會歷史
& 基督教會歷史
第一部 概覽及使徒教會[]
第一章 概覽[]
壹 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人記憶中的過去。
一 科技性的歷史
追求客觀的歷史重現,解答「何人?何事?何處?何時?如何?」等問題。
二 哲學性的歷史
以科技性歷史為基礎,對歷史資料加以詮釋,以解答歷史之「為何?」,以及較長時間的「如何?」之問題。
三 神學性的歷史
哲學性歷史的一種。以基督為歷史詮釋之鑰。
貳 歷史的三個主角
人、世界、上帝
參 教會歷史的主要內容
人物、運動、教會與社會的互動、福音的傳佈、教義的發展
肆 教會歷史的律動
教會在歷史中螺旋前進,在遠離基督與回歸基督間往復,但上帝的恩典使教會前進。
伍 教會歷史的分段
一 分段之需要和主觀性
二 主要分段
(一)使徒時期:AD33-90
(二)教父時期:AD90-600
(三)中古世紀:AD600-1517
(四)宗教改革時期:AD
(五)現代時期:AD1750-
第二章 第一世紀的教會[]
壹 基督進入文化──初熟的果子:
初代教會是基督在文化中初熟果子。以後的教會也將繼續在不同的文化中結出果子。
一 如根出於乾地──在猶太文化中長根發苗
(一)舊約:
舊約聖經是神的道。神的道塑造了猶太文化,但其呈現也是透過猶太文化。
(二)猶太教:
特徵:聖殿、祭禮、文士、政教一體。
猶太教把神的道化約成了文化,在文化中神的道也或多或少的僵化了。
(三)希利尼的猶太教:
特徵:會堂、七十士譯本、腓羅的神學
把猶太文化希利尼化。舊約神的道也開始進入希臘文化。
二 撒在好土裡──希羅文化
(一)希臘的要素:
斯多亞派(Stoicism)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普通話希臘文(koine)成為共通的語言。宣教士在帝國範圍內不需另學新語言(培克爾,4)。
(二)羅馬的要素:
A.政治秩序:
Pax Romana,廣大區域的統一
B.交通方便
貳 使徒時代
一 十二使徒行蹤
(一)使徒約翰和長老約翰(寫啟示錄),同一人,或不同一人?
(二)傳說: 雅各到西班牙,之後才在耶路撒冷被希律所殺。Santiago就是聖雅各。
多馬到印度。
二 保羅傳道旅行的時間與地點
A.D. 33-35 逼迫教會,共犯殺司提反
A.D. 35 大馬色路上見異象
阿拉伯曠野
A.D. 38 赴耶路撒冷見使徒(加1:18)
A.D. 38-46 回大數
與巴拿巴從大數赴安提阿
與巴拿巴攜捐款赴猶大
帶馬可回安提阿
A.D. 47 受安提阿教會差遣赴小亞細亞佈道
A.D. 49 赴耶路撒冷大會
A.D. 49-53 第二次旅行佈道,進入歐洲,到達希臘半島哥林多,停留一年半
A.D.54-58 第三次旅行佈道,在以弗所約三年,到以利哩古(羅15:19),又到哥林多
A.D. 58 攜捐款赴耶路撒冷,被捕下監
A.D. 58-60 在該撒利亞獄中
A.D. 60秋 水路解送往義大利
A.D. 61-63 在羅馬受監禁
A.D. 63-67 出獄後的旅程
A.D. 67 死於羅馬尼祿皇帝手下
三 耶路撒冷大會的重要性:
教會原則上達成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共識。
四 使徒時期的教會生活
自發性聚會方式
使徒、長老(監督)、執事
參 與文化的衝突
一 希羅世界中與基督教競爭的宗教
(一)神秘宗教
(二)傳統多神教
(三)皇帝崇拜
(四)摩尼教
二 早期教會所遇到的三種反對
(一)普遍的反感
(二)理智上的攻擊
(三)實際的迫害
第二部 教會教父時期[]
第三章 逼迫[]
壹 使徒教會受逼迫
猶太人的逼迫:彼得、雅各下監,司提反與雅各遭殺害
外邦人的逼迫:保羅被打、下監。
貳 尼祿(A.D.54-68)為第一位逼迫基督教的皇帝
A.D.64/6/18羅馬大火,羅馬謠傳是尼祿發瘋放火,尼祿則歸咎給基督徒。
彼得與保羅皆於這次逼迫中殉道。
參 丟米田(A.D.81-96)的逼迫是啟示錄的背景。
肆 經常的逼迫:
一 告訴乃論:
皇帝他雅努(Trajan)回答庇推尼(Bithynia)的省長皮里紐(Pliny)之詢問,關於如何處置基督徒。他雅努的回答是:一方面政府不應浪費時間去把他們抓出來,一方面若有人控告 他們,而他們不放棄作基督徒,就要受處罰。
二 馬可奧熱流(Marcus Aurelius, 161登基):
下詔將基督徒的產業歸給告發他們的人。
三 伊格那修(Ignatius, 30-107)的殉道:
他雅努作皇帝時(A.D. 107),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修被捕,解送至羅馬餵野獸。他在路上寫信給羅馬教會,請他們不要干預,「讓火與十架,讓成群的野獸,讓骨頭的撕開、折斷、與分解,讓整個身體的粉碎,也讓所有魔鬼的恐怖折磨臨到我吧,只要讓我得到耶穌基督。」他說:「讓我效法我的上帝受苦。」
四 坡旅甲(Polycarp c.69-c.155)的殉道:
坡旅甲曾躲藏兩次,但都被發現後,他認定這是主的旨意,就束手就縛。他在示每拿受審時,官長勸他隨群眾喊「除掉無神論者(指不拜偶像的基督徒)」,他就手指群眾喊「除掉無神論者」。官長又勸他,年事已老,只要對皇帝發誓,咒詛基督,就可得釋放。他拒絕了,並說:「八十六年來我都事奉祂,而他從未對我不好。我怎能咒詛那拯救我的王呢?」他在禱告中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伍 大逼迫期:
一 德修(Decius)(249-51) :俄利根於此次受苦刑後不治(c. 254)。
二 瓦勒良(Valerian) (253-260):居普良於此次殉道(258)於迦太基。
(一)戴克理先(Diocletian)(284-305):最大最有計劃的逼迫(303-5)
陸 大逼迫停止:
皇帝加利流(Galerius)逼迫基督徒一段時日後生重病,311年下詔准許基督徒聚會,請他們為皇帝禱告。
特土良: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第四章 純正信仰的鬥爭[]
壹 早期基督教運動中純正信仰的兩大威脅
一 諾斯底派(Gnosticism)
諾斯底派是把各種宗教及哲學混合的一個異端派別。其起源的時間很難確定,但到第二世紀時已有顯著的影響, 其中有基督教色彩的諾斯底派曾造成教會很大的困擾。他們把基督教與希臘哲學混合到一個地步,讓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c.155-220)曾經為他們感嘆說:「雅典和耶路撒冷到底有什麼係呢?」,而傾向把基督教與哲學一刀兩斷。 諾斯底派主要的思想如下:
(一)強調需擁有諾斯底派的神秘特別的知識才能得救。
(二)最高的存在發散出一連串的靈體,其中一個最低的靈體犯了錯誤而創造了物質世界。
(三)人的得救是要脫離物質而進入純靈的存在。
(四)需要有一屬靈的使者來帶給人特別的得救知識。
(五)這特別的知識就是人的靈穿過天空靈界勢力以達於屬靈「豊滿界」的口令。
(六)基督教的諾斯底派認為基督就是那使者,他是純靈而無肉身的,乃幻影說(docetism)的基督論。
二 馬吉安(Marcion, c.85-160)
馬吉安的父親是本都(Pontus)省的主教。他自己則在144年因一些異端教導,在羅馬被逐出教會。隨後他就自己成立一間教會,這教會竟也興盛起來,成了與正統教會競爭的態勢,到了第三世紀才漸漸衰退。 他的主要主張如下:
(一)反猶太教。
(二)憎惡舊約上帝,喜愛耶穌的上帝。
(三)自編聖經:刪節的路加福音加保羅十卷書信。
(四)自立教派。
諾斯底與馬吉安兩派都以善惡二元論為背景,認為物質是惡的。
三 教會對此二威脅的回應
(一)正典的建立
(二)信經的制定
(三)強調使徒統緒
貳 孟他努派(Montanism)
156年在小亞細亞的弗呂家一位叫孟他努的信徒開始宣稱聖靈透過他說話。他原為Cybele宗教 的祭司。他有兩位女先知幫助,一為百基拉(Priscilla),另一為瑪西米拉(Maximilla)。他們都說預言。孟他努認為聖靈以他為出口,他說話往往用第一人稱為聖靈說話。他認為從他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一 強調聖靈的重要性。
二 強調基督教紀律的重要性。
三 重視預言。
四 預言基督不久就要在弗呂家開始千禧年。
參 諾瓦天及多納徒爭論
諾瓦天派起因於德修年間大逼迫時,許多人交出聖經或否認信仰。大逼迫稍解時,教會對於是否容許這些人回到教會來起了爭論。寬容派領袖Cornelius於251年在紛爭中當選了羅馬主教,嚴格派的領袖諾瓦天(Novatian)則以寬容派不是真教會為由,與之斷絕往來。跟隨者則擁立他為主教,跟隨他的教會很多,以北非及小亞細亞為尤。此教會至少持續到第五世紀。
多納徒派的起因與諾瓦天派相同,時間則是在戴克理先的大逼迫期。
第五章 早期「教會教父」[]
壹 使徒教父
一 主要的使徒教父或該時期的重要著作
使徒教父指繼新約正典之後的一些最早期的教會作家。時間約在AD95-150之間。作品有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著《革利免一書》及《革利免二書》、安提阿的伊格那修(Ignatius)著七封書信、示每拿的坡旅甲(Polycarp)著《致腓利比書》、帕皮亞(Papias of Heriapolis)的解釋耶穌言論之殘篇、黑馬(Hermas)《牧人書》、 《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巴拿巴書》。
二 使徒教父的特色:
(一)多為信仰實踐的教導。
(二)多重複使徒的教訓,極少教義上的發揚。
(三)著作性質屬猶太文化多過希羅文化。
三 使徒教父的重要性──過渡與傳承
(一)使徒教父標誌著從使徒教會到外邦教會的過渡。
(二)使徒教父標誌著從猶太教會到希羅教會的過渡。
(三)使徒教父傳承使徒教訓。
貳 護教士
一 主要的護教士
(一)夸達徒(Quadratus):於125年寫了一篇為基督徒辯護的文章,上呈於皇帝哈德良。
(二)雅里斯底德(Aristides):於140年上書皇帝Antoninus the Pius。
(三)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the Martyr):是護教士中最重要的一位,於151年著《第一護教書(Apology I)》,之後又著《第二護教書》及《與崔弗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四)他提安(Tatian):游斯丁的弟子。
(五)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與他提安同期,他的文風在第二世紀所有的基督徒作者中是最為精緻、清淅和正確。
(六)提阿非羅(Theophilus, c.115-180):率先提出「從無變有(creatio ex nihilo)」的創造觀。
二 謢教士的特色
(一)對象是教會外的人,對不信的批評者提出解釋。但也附帶地堅固教內人的信心。
(二)引用希羅文化為辯護的理據。
(三)因回答希羅文化的挑戰也開始在神學思想有創新。
三 護教士的重要性
(一)為基督信仰提出合理辯護,使知識份子能接受基督教。
(二)開始將神學希臘化。
(三)他們的神學思想成為之後教父神學的基礎。
參 辯道士的角色
一 主要的辯道士
(一)愛任紐(Irenaeus, 120-202)
愛任紐是坡旅甲的徒弟,在A.D.177的逼迫後,繼任里昂(Leon)主教。曾著《駁異端(Against Heresies)》對抗諾斯底派。
(二)特土良(Tertullian, c.155-220)
特土良出生於北非迦太基,父母是異教徒。他到羅馬修習法律,在那兒信主。後來他對羅馬教會之渙散感到不滿,而在207年加入了孟他努派。 曾著《駁馬吉安》和《駁帕克西亞(Against Praxeas)》。帕克西亞是持形態論(modalism)的神格唯一論者(monarchianism)。
特土良被稱為拉丁教會之父,是第一位以拉丁文寫作而名見乎經傳的神學家。他關於三位一體及許多其他神學主題的拉丁神學用詞,後來成為正統神學的用語。他對繼他之後的另一北非教父居普良(Cyprian, c.200-258)的影響甚鉅。在居普良成為主教前,他所讀的基督教書籍中,除了聖經,就只有特土良的著作了。
(三)亞歷山太學派
A.革利免(Clement, c.150-c.215)
革利免是亞歷山太學派的第一位重要神學家。他對哲學抱持開放接納的態度。他也如游斯丁般,重視Logos思想。
B.俄利根(Origen, c.185-)
俄利根為人虔誠,曾因對基督虔誠而自閹。
主張基督次於上帝,而聖靈次於基督,但基督仍與父同具神性,是父在永恒中生的神子。
俄利根是東方教會影響最大的神學家,亞流派及正統派都引用其論點以為支持。他若是異端派之父,那他也是正統派之父,因為正統派的三一論論述也是以他的神學為基礎。
二 辯道士的特色
(一)對教會內的異端提出辯正。
(二)為神學作系統化的建設。
第六章 君士坦丁大帝[]
壹 教會見容於帝國
教會在羅馬帝國中長期受逼迫兩個多世紀,但是黑夜終將結束,忍耐到底終必得救。教會經過了長期的等候和盼望,終於等到了在政治上得自由的日子。使這自由得以實現的歷史人物就是君士坦丁大帝。教會和羅馬帝國的關係,以及兩者未來的走向,都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時候來到了轉捩點。而這轉變之所以發生,卻也正是因為君士坦丁自己的政治生涯來到了轉捩點。因此最終不是人,而是上帝在掌管著歷史。教會受苦的日子已經夠了,上帝的手開始動了。
一 米爾文橋(Milvian Bridge)之役 (312)
君士坦丁與政敵馬克森狄(Maxentius))在羅馬附近台伯河(Tiber River)之上對陣,敵軍數目三倍於君士坦丁者。
決戰前一日君士坦丁見西沉日頭上一十架,寫著「Hoc Signo Vinces(靠此記號得勝)」,君士坦丁下令兵士將基督名字的希臘文頭兩個字母CR刻於盾牌上,第二日君士坦丁大勝。君士坦丁因此而心向基督教,但遲至他過世前才受洗。
二 米蘭上諭(Edict of Milan, 313)
君士坦丁與他的盟友理吉紐(Licinus)在313年共同頒佈了米蘭上諭,停止對基督徒的逼迫。
米蘭上諭的要點:
(一)給與個人良心自由的權利
(二)給與基督教法律上的保障
(三)使帝國內宗教都有平等地位
(四)發還逼迫時代所沒收的教會財產
三 帝國統一
君士坦丁與理吉紐又發生戰爭,故理吉紐治下的基督徒又遭逼迫,直至324年君士坦丁打敗理吉紐統一帝國為止。
貳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歷史的重要性
一 使教會成為特權階級:
教會職員減免稅捐、皇家主持興建教堂。
二 教會從文化抗衡的角色成為文化的主流:
新都君士坦丁堡成為基督教勢力獨大的城市。
三 教會與國家成為一體。
四 教會充斥沒有信仰經歷的人。
五 皇帝為求帝國統一插手教會爭端,並以武力對付非主流教會。
六 羅馬主教地位因君士坦丁遷都東方而在西方拉丁民族中大大提升。
第七章 成長與改變[]
壹 至313年為止的傳佈與成長
到主後約500年時,基督教可說已經贏得了羅馬帝國,雖然當時多數人的信仰只是形式上的。主後529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關閉了雅典古老的哲學學院(The Academic)則為標識此一轉變的事件。
這五百年又可以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君士坦丁時,信徒約五百萬到一千萬。
教會傳佈的範圍:除了說希臘話及拉丁語的地區,向西還包括高盧與北非的一些非拉丁族群,向東已使亞美尼亞成為基督教國家,另外基督教也立足於一些敘利亞語族群、古埃及族群、阿拉伯人中,也可能已到達哥德人、喬治亞人及印度人中。
教會此時已是羅馬帝國中僅次於帝國之最強、分佈最廣的組織。帝國既無法消滅教會,現在轉而與教會結盟了。
貳 新約教會與君士坦丁時的教會之比較
一 獨裁的主教制
(一)權柄集中於主教身上
(二)聖職人員有別於平信徒
在第三世紀初已顯然劃分。
二 教牧職務
教會主要教牧職務分三層
主教、長老、執事;新約中只有二層。
另有一些次要職務在他們之下。
三 教會生活的改變
(一)禮拜與節期
A.聖餐神秘客觀化:聖餐成為禮拜時最重要最神聖的節目。
B.大齋期(Lent):復活節前的齋戒祈禱期,由四十小時發展到四十天。
(二)非基督教因素滲入教會
A.對殉道者遺物的崇敬
B.聖徒崇敬的萌芽
(三)聖禮的發展
(1)洗禮成為得救所必須。
(2)洗禮成為有赦罪之效:有延後受洗的趨勢。
(3)嬰兒洗:第一次記載於愛任紐,至第六世紀才為教會所普遍遵行。
(4)澆水禮:在十二使徒遺訓中即為一可替代浸水禮的方式。但浸禮仍為教會主要的洗禮方式,直到第九世紀。
(1)永生之葯:主餐成為得救所必須的永生之葯(伊格那修的用詞)。
(2)基督身體客觀同在。
(3)主餐獻祭觀:至居普良時已發展成熟。
(四)教會的世俗化
A.第二代以下信徒增加,缺少信仰的經歷。
B.教會不再追求成聖,反成了靈魂得救的渡口。
C.雙重道德標準出現:導致聖職人員的獨身、修道主義興起及一般信徒的靈性低落。
第八章 修道主義[]
壹 修道主義的發展
一 獨修式
(一)修道主義起始於安東尼(Anthony, c.250-356?)。
A.生於埃及,為科普特人。
B.領受基督對那少年官的要求,捨棄一切,約270年時,在本村中發願度禁慾生活。
C.十五年後離群索居至死。
D.他常常禁食禱告,以克勝邪靈的折磨及肉體的引誘,好能親近上帝。
E.有許多人起而效法。
(二)獨修盛行於敘利亞,四世紀初由西緬(Simeon)發展出坐柱修道派(Stylites),他坐柱上共三十年,直到死時。
二 團修式:
(一)帕科繆(Pachomius, 292-346)式:
A.創設第一所基督教修道院(約315-20)於埃及南部。
B.他原為獨修,後因感生活不規則而改團修。
C.後又設女修院。
D.死前在埃及共設十所修院。
(二)巴西流式:
A.小亞細亞盛行團修式修道,得力於該撒利亞的巴西流十多年(c.360-379)的提倡。
B.規條均稱巴西流規條。
C.較帕科繆式注重共同生活。
D.重工作、祈禱及讀經。
E.重視出外服務行善。
F.不主張極端禁慾。
三 西方的修道運動
(一)初有亞他那修、耶柔米、安波羅修及奧古斯丁等的鼓勵。
(二)陸續有修道院建立,但各有其規條。
(三)本篤(Benedict, c.480-547)為西方修道主義的改革者。
A.約500年於羅馬東方山區開始獨修。
B.529自建修道院於羅馬與那不勒斯途中的山上。
C.他的修道院規條合乎中庸之道。
D.著重敬拜、工作與研讀。
E.漸為西方包括義大利、英國、德國及法國的修道院所遵行。
(四)塞爾特(Celtic)修道院
A.五至七世紀盛行於愛爾蘭、蘇格蘭及英格蘭。
B.著重神秘奮興精神,不重紀律。
C.最卓著的貢獻是宣道熱忱及學術。
D.保存希臘文的研究又發展了賽爾特基督教藝術。
貳 修道主義的起因
一 成為國教前:
(一)基於相關的聖經教訓:保羅以為獨身較可自由事主;天國已近,不煩嫁娶;天國不嫁不娶,獨身可見證天國。
(二)教會中的雙重道德標準──一般的及更高的
(三)希臘哲學的禁慾趨勢──如俄利根之例
二 成為國教後:
(一)信徒道德水準降低:虔誠者就特著重禁慾生活。
(二)殉道的虔誠轉以禁慾表達。
(三)公共崇拜的儀式化:產生追求個人自由親近上帝的需要。
參 修道主義的評價
一 優點:
(一)修道院成為實驗農場。有助提升農業技術。
(二)在後來的黑暗世紀中成為教育及學術的傳承者。
(三)修士,特別是不列顛的修士,是中世紀的宣教士。如愛爾蘭的科倫巴(Columba)使蘇格蘭歸信基督。用的是集體歸信法。
(四)修道院成了社會弱勢人群的避難所,提醫療、行旅服務及心靈庇護等。
(五)產生中世紀教會最好的領袖。
二 缺點:
(一)許多人才進到修院使得社會上人才不足。
(二)獨身使得這些好人才不能生養優秀的下一代。
(三)教會中產生雙重靈性道德標準。
(四)多數只為追求自己的靈命,帶來靈性的驕傲。
(五)修院生活在富裕之後變為懶惰、貪婪。
(六)修士的服從性有助於教權階級的發展。
第九章 教會大會與信經[]
壹 亞流爭議
亞流為亞力山太的學者,主張基督是最高的受造物,不同於神,也不同於人,是神與人間的第三者。
主教亞力山大則主張基督與父是同本體的。
貳 尼西亞大會的重要性
一 這是第一次的大公會議,由全國的各地的主教參加的,約二百五十至三百人。
二 由皇帝召開,國家出資。
三 訂定有強制性的尼西亞信經。
四 宣示基督與聖父是同本體的,非受造的。
五 會議結論藉武力執行,放逐異議主教。
參 尼西亞後的亞流爭議
尼西亞會議後,亞流派並未完全消失,且多次反撲。在君士坦丁末年,就曾接受亞流的緩和主張,而把堅持反亞流的亞他那修放逐。當君士坦丁死後,政局不穩。在政爭與內戰後,最後出線的皇帝是君士坦修(Constantius)。他是傾向亞流主義的。在他出任皇帝前就已逼迫尼西亞派的領袖,當他統一帝國後,更加如此。
肆 加帕多家(Cappadocia)三傑:
加帕多加省該撒利亞(Caesarea)的巴西流(Basil)、拿先素斯(Nazianzus)的貴格利(Gregory)和女撒(Nyssa)的貴格利(Gregory)。此鐵三角分別擅長於教牧、佈道及神學(如保羅所說「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三人合力保住正統的尼西亞教義。是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中新尼西亞正統神學得勝的功臣。
伍 君士坦丁堡會議
當380年正統派將軍提奧多修進入君士坦丁堡後,將亞流派領袖從京城趕出,又接受群眾推舉的拿先素斯貴格利為主教。 又召開了君士坦丁堡大會。會中重新確認了尼西亞大會關於基督俱完全神性的教義,此外又肯定聖靈也俱完全的神性。如此三一教義才算完整。會中將尼西亞的信經稍作修改,成為現在通行的尼西亞信經,又稱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第十章 教會與帝國[]
壹 猶利安(Julian, 361-63):
猶利安是君士坦丁之後唯一的異教皇帝。因為君士坦丁死後的政爭中,猶利安的父親為奉基督教的繼任者君士坦修(Constantius)所殺,故自幼對基督教反感。他雖然採取了一些逼迫基督教的措施,但已不能撼動基督教在帝國的地位。
貳 成為國教:
380年東方統治者提奧多修(Theodosius the Great) 與西方皇帝格拉典(Gratian)共頒一道上諭,定基督教為帝國唯一合法宗教。至394年帝國中所有異教的政治勢力均遭根除。
參 教會與帝國聯姻的利弊
一 教會人數增加,但教會的信仰品質反倒低落。
二 教會得到財富、政治等俗世權勢,但教會不一定更有聖靈的權能。
三 異教根除,但異教遺傳經轉型後滲入教會。
四 帝國開始介入教會屬靈及神學的事務。
五 教會得勢後也開始逼迫異教及異端,如同以前異教逼迫教會一般。
第十一章 至451年的主要神學爭論[]
壹 基督的神性問題
上帝的獨一性及基督的神性如何相容的問題。
一 以便尼派:
耶穌是靠聖靈的能力而為彌賽亞;完全否認耶穌的神性。
二 諾斯底派:
主張因基督而得特別知識以得救;靈善物惡二元論;基督為造物工師;幻影說的基督論。愛任紐大力駁斥。
三 神格唯一論:
(一)動力論:
代表人物為撒摩撒他的保羅(Paul of Samosata),嗣子說的基督論。
(二)形相論:
代表人物為撒伯流(Sabellius),一個本體依次以三個形相表現。特土良力駁之,著《反帕克西亞》(Against Praxeas),主張三個位格共一本體。
四 亞流vs.亞他那修(c. 296-373)
受造物    與父同本體
有起始    與父同永恆
不同本質,不全知父    與父同等
會改變,可能犯罪
只是被尊稱為神,不真是神
五 結果:
(一)兩次大公會議
A.尼西亞大會(325)-帶咒詛的信經
B.君士坦丁堡大會(381)-確認尼西亞大會的決議。
(二)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即今日的尼西亞信經,是由迦克敦會議所通過,內容可能是君士坦丁堡大會基於類似耶路撒冷的區利羅之教理問答(c. 345)的信經所制定。
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及亞他那修信經是羅馬天主教及許多更正教宗派如信義宗所接受的三大古信經。
亞他那修信經並非由亞他那修所寫,乃是約AD500用拉丁文所寫,而冠上其名,原作者不詳,內容針對亞流派及涅斯多流派。
貳 聖靈的神性
敵聖靈派:在尼西亞會議後,有一些神學家雖然接受聖子與聖父同質,但不接受聖靈與父和子同質。他們被稱為敵聖靈派(Pneumato-machians)。亞歷山太會議(synod) (AD362)將此派定罪,等於也將亞流派定罪,因而確定了正統派最後將勝利。
參 人的本性與神的恩典
西方教會較重實際,東方較重玄思,所以神論與基督論的爭論發生在東方,人性論與拯救論的爭論則發生在西方。
一 伯拉糾(c.360-c.420)
伯拉糾是英國的修士,他在道德修為上有很高的名聲。他405年在羅馬讀到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禱告的:「求你賞賜你所命令的,命令你所定意的」 這句話很不以為然。這樣的說法似乎把人看成是上帝手中的傀儡。
(一)人性論:
A.人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和相應的責任。這一點是伯拉糾思想的基石。
B.每個人像亞當一樣是一個新的受造物,並不特別傾向犯罪。
C.也沒有任何特別外力能使人的意志一定要選擇善。
D.關於原罪,伯拉糾不講藉身體而遺傳的罪性,也不講罪咎,而說世人都犯罪乃因亞當開始的壞榜樣與積習代代相傳。
(二)拯救論:
A.教導的恩典:上帝賜給人聖經、理性和基督的榜樣來幫助人。
B.寬恕的恩典:人如果悔改並且努力行正路又彌補他所行的惡,上帝就給他寬恕的恩典。但這恩典並不幫助他的意志,只是赦免他的罪。
C.嬰兒洗禮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沒有原罪。
二 奧古斯丁
(一)人性論
A.亞當原有自由選擇善惡,但亞當犯罪使得所有人都受罪的綑綁。
B.每個人因為是亞當的後裔都有原罪。
C.人的意志是完全的敗壞了,在得救的事上意志完全沒有用。
(二)拯救論:
A.只有蒙揀選的人因上帝在基督裡的恩典可以得救。
B.重生完全是聖靈的工作,意志沒有用。
C.上帝加力給人的意志,使人的意志能接受救恩。
三 結果:
伯拉糾在以弗所所召開的第三次大公會議(AD431)中被定罪。
後又有半伯拉糾派興起,由John Cassian為首,認為人的意志與上帝的恩典,在人的得救上各居一半地位。此派在AD529的Orange會議中被定罪。
肆 基督的神人二性
此問題的辯論是在亞歷山太與安提阿兩學派之間。亞歷山太學派強調基督的神性,以確保基督裡的啟示是從神而來的。安提阿學派則強調基督的人性,因為他必須是人才可以是救人。
一 亞波里拿留(Apollinarius, c.310-390)
他為了支持三一論,要解釋Logos是如何在基督裡成了肉身,於是主張基督的靈是Logos,他沒有人的logos,只有人的魂與身體,且後者是受Logos的主宰。對亞歷山太學派來說這是完全可以接受,只要耶穌能以神的身份說話,還有身體能與人類溝通就可以。他否定了基督完全的人性。加帕多家教父之一的女撒的貴格利就說:「他沒有取的,他就沒有拯救。他拯救他所聯合於神性者。如果亞當只墮落了一半,那麼基督就有可能只取一半也只救一半。但如果全部的人性都墮落了,那麼全部的人性都必須合一於道才能完整得救。」
亞波里拿留在君士坦丁堡大會中被定罪。
二 涅斯多留(Nestorius, c.381-c.452)
他428年成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長。他不喜歡人們稱馬利亞為「上帝之母(theotokos, God-bearer)」,認為此稱呼會混淆了基督的人性與神性。因此他主張改稱「基督之母」,意指馬利亞只是耶穌這人的母,而非其神性之母。他主張基督有二性,二性表現於二位格,一為神,一為人。為人的基督在凡事上順服為神的基督。如此使得基督不是神-人,而是神在人裡,神人並存。但這說法使得道成肉身有了問題,因為道並沒有真正的取了人性。此說在431年的以弗所大會──第三次大公會議中被定罪。
涅斯多留派並未消失,流傳於帝國東部並傳於波斯及印度,甚至於AD635由阿羅本(Alopen)傳入中國。在1625年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著AD700時被稱為景教的涅斯多留派基督教在中國的盛況,但在第九世紀唐武宗滅佛時,一併被消滅了。
三 優提克斯(Eutyches, ca.378-454)
因對涅斯多留反動,優提克斯認為基督神人二性混合為一,但卻重其神性而輕其人性。他認為基督是來自於兩性,但合為一性。此說之結果等於否定基督的人性的真實。449年在以弗所開大會以政治運作將反對此說的安提阿派人士定罪。羅馬主教Leo I對此問題也寫信提出看法,但大會不許宣讀此信。利歐稱此會議為「強盜會議(The Robber’s Synod)」。
四 迦克敦大會(Chalcedon, 451)──第四次大公會議
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支持優提克斯的皇帝從馬上摔下,跌斷了脖子。他的姐妹繼位,是支持羅馬的立場的。她召開了迦克敦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罪,羅馬主教利歐一世(Leo I)寫的「大卷(Tome)」在會中對基督一性論的駁斥為多數人所接受,其基督論基本上就是特土良早已主張的「兩個本性在一個位格中」。此會議沒有信經,卻宣佈了「信仰定義」。並未正面表述基督的二性是如何合於一位格中,只是負面的聲明基督的神人二性沒有混合(con-fusion)、改變(change)、分割(division)或分離(separation)。
五 基督一性派(Monophysite)
優提克斯的跟隨者並未消失,後來稱為基督一性派。直到今日仍有超過一千五百萬的此派信徒存在於埃及、衣索比亞、黎巴嫩、土耳其及俄國的科普特教會中。
第十二章 尼西亞後教父[]
壹 希臘教父:
一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ca.260-ca.340):教會歷史家
著有《教會歷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c. 325)。
二 亞他那修(Athanasius, ca. 296-373)
他是護衛尼西亞信仰的健將。在尼西亞大會之後的亞流派與尼西亞派的爭論中,堅定護衛並大力推廣尼西亞信仰,以致五次被放逐。
三 大巴西流(Basil the Great, ca. 330-379),該撒利亞的主教
有三方面貢獻:
(一)創立以愛,神聖和順服為基礎的團修式修道主義。
(二)建立修道院及主教關懷社會的原則。
(三)護衛三位一體的正統教義;確定一體(ousia)和三位(hypostaseis)的希臘用詞。
四 拿先素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sus, ca. 329-ca.389)
與巴西流是同學及好友。
以動人的講章為基督的完整神性辯護。
君士坦丁堡會議中選為該城的主教,但因有爭議,他推辭不受。 以非受生(agennsia),受生(gennsia)及從出(ekporeusis)等詞確定父子聖靈的分別,以避免人們懷疑三一教義是撒伯流主義。
五 女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 ca. 335-ca. 394)
是巴西流之弟,並為其按立為女撒主教。
在君士坦丁堡會議中極力為尼西亞信仰辯護。
進一步說明巴西流的體與位之區分。三位的分別是指其互相的關係是父為非受生、子受父之生及聖靈從父而出。體之合一則見於三位之相同屬性及對外行動之同一。
大巴西流、拿先素斯的貴格利和女撒的貴格利合稱加帕多家三傑。
六 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 ca. 347-407):解經家(expositor)及演說家
約翰有一可與奧古斯丁之母摩尼加(Monica)相比的熱心且對兒子佔有慾強的母親──安素莎(Anthusa)。她二十歲守寡,全力栽培這個兒子,但不許他作修士。所以約翰就把自己的家變成小修道院,直到他母親過世才去山洞中修道。後來因為身子弄壞了,使他放棄了修道。他也發現獨修式修道主義的弊病:「許多從隱退的修道生活回到司鐸或主教之忙碌生活的人完全無法面對他們新工作的困難。」
他在安提阿熱忱有力的講道使他馳名各處。君士坦丁堡的政客派兵把他強押到君士坦丁堡作主教,以免安提阿人反對。上任後他發現人們的信仰道德都墮落,極力以講道責備,後因批判皇后Eudoxia的華服並反對她在聖智堂設立她自己的像而在404年被放逐至死。
貳 拉丁教父
一 耶柔米(Jerome, ca.331-420):翻譯家、註釋家(commentator)
將聖經由原文翻譯成拉丁文,即武加大譯本,自天特會議至二十世紀為天主教的唯一官方譯本。
二 安波羅修(Ambrose, ca.339-97):行政家及講道家
米蘭主教出缺時,亞流派與正統派為選主教而起爭執,安波羅修以省長的身份進教堂維持秩序。突然,一孩童高喊:「安波羅修主教!」 兩派人皆應和。 當時他當未受洗,卻被選為主教。他也認為這是上帝的呼召,於是把金錢濟助窮人,接受洗禮,兩週後就任主教, 時為374年。
安波羅修曾對抗皇后Justina要把一座堂交給亞流派的企圖。他率信徒佔據該教堂,用詩歌來扺擋外面的壓力。這是安波羅修在聚會中使用詩歌的起始。後來又在該教堂中發現兩位聖徒的遺骨而士氣大振。最後是皇后收兵,安波羅修獲勝。
皇帝提奧多修因帖撒羅尼迦省長被暗殺,一怒之下屠殺了該城上千百姓。安波羅修曾修信反對, 之後則要求皇帝公開悔改才可領聖餐。皇帝順從了他。
三 奧古斯丁(Augustine, ca.354-430):哲學家及神學家
所有教父中最偉大的一位要推奧古斯丁。奧古斯丁是北非原住民,應當是黑種人。他母親摩尼加是虔誠基督徒,父親卻非信徒。父母栽培他教育,希望他藉修辭學能在上流社會出人頭地。他小時沒把希臘文學好,以後無法讀希臘文聖經,頗感懊悔。十六歲去到迦太基求學,後又去到羅馬,他雖然用功,但生活卻很腐化。母親為其迫切禱告。
他仍有追求真理之心,但卻入了善惡二元論的摩尼教。後來去到米蘭任修辭學及演講學教授,很喜歡聽安波羅修講道,漸漸受他的影響。同時他也漸漸看出摩尼教的錯誤。在那時他聽說在埃及有幾千名修道士過著聖潔生活而大多沒有受什麼教育,他大受刺激,想到自己受這多教育卻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慾。他滿懷激動的到花園流淚哭泣,忽然聽見有小孩唱著歌謠說:「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想這或是上帝要他做的事,他就拿起正好在手邊的保羅書信來讀,正讀到羅馬書13:13-14:「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就在這時他知道他悔改了,他已能下定決心離開過去的生活方式了。時當386年。
他的神學貢獻是在與摩尼教、多納徒派和伯拉糾派的爭論中作成的。摩尼教是善惡二元,他卻以惡是善的虧缺來解釋惡,並強調自由意志來對付摩尼教的宿命論。多納徒派的爭論中他承繼居普良的教會論強調大公教會是唯一的教會,並認為聖禮的功效並不受施聖禮之人的資格的影響,所以多納徒派信徒回歸大公教會不需重新受洗,以此吸引多納徒派信徒回歸大公教會。在與伯拉糾的爭論中,伯拉糾引奧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說攻擊他的恩典論,但奧古斯丁的恩典論終成正統教義。
奧古斯丁的神學在後世影響非常大,不但天主教的神學受其影響,連馬丁路德及二十世紀的田立克都受他很深的影響。
第三部 中世紀[]
第十三章 中世紀與教宗制度的產生[]
壹 中世紀的名稱及其意義
中世紀的名稱是因其前後為兩個古典時期,之前為希臘羅馬的古典時期,之後為文藝復興的古典時期。此名稱為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者所起。時間為第五世紀羅馬帝國的傾覆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之間的一千年。
黑暗世紀是指中古早期之蠻族統治和知識衰退。但現在學者多不用這帶有價值判斷的詞。
貳 中古世紀的分期
一 中古早期:約500-800
二 中古中期:800-1300
三 中古晚期:
參 羅馬主教權力高漲
君士坦丁前的教會的稱為古大公(Old Catholic)期。這時各地的主教是平等的。
313年至590年(大貴格利即位)古大公教會漸漸變為以羅馬主教為首的羅馬天主教。
313-450之間羅馬主教被認為是在同儕中居首的(the first among equals)。
君士坦丁堡大會(381)承認羅馬主教的居首地位。
君士坦丁堡主教則是「次於羅馬主教的最首(the primacy of honor next after the Bishop of Rome)」。
利歐一世(Leo I)在位時(440-461)開始宣稱羅馬主教是高於其他主教的。
皇帝瓦倫提諾三世於445年的上諭承認羅馬主教(時為利歐一世)在屬靈事務上的首要地位。羅馬主教所制定的就是「眾人的法律」。
至此羅馬主教的首要性已得到教會及帝國雙方的承認。
肆 羅馬主教權力高漲的原因:
一 保羅及彼得都在羅馬殉道。
二 彼得居首有經文支持:太16:16-18;路22:31-32;約21:15-17。
三 羅馬為古帝國首都,其主教自然地位崇隆。
四 帝都東遷(330)使羅馬主教在西方成為屬靈與俗世事務的領袖。
五 羅馬城陷落於西哥德人之手(410),標識著羅馬帝國的法治秩序崩解,其地位由羅馬主教權勢所取代。
六 宣教修士們領人歸信後都要求他們效忠羅馬。
這期間(313-590)產生許多強有力的羅馬主教。如利歐一世及大貴格利。
伍 大貴格利(Gregory I, the Great, 590-604)
第一位教宗或謂為利歐一世,或謂為大貴格利。
大貴格利拒絕讓君士坦丁堡主教長自稱為「普世主教(ecumenical bishop)」,當他得勢時他卻不這樣自稱,卻稱自己為「上帝萬僕之僕(the servant of the servants of God)」。他在位時沒有一位西方的主教敢違逆他的意志。他監督高盧、西班牙、不列顛、非洲及義大利的教會,設立主教。
羅馬公教的教階制度及教會法規是羅馬帝國法制的翻版。
第十四章 中世紀蠻族[]
壹 蠻族入侵的起源
從第二世紀至十一世紀,日爾曼語系的蠻族不斷入侵蹂躪大部份羅馬帝國的歐洲國境。因凶奴人向西移入東北歐,使得該地的蠻族向西南遷移。
貳 蠻族入侵的動態
蠻族的入侵,大致而言是由東向西,由北向南侵襲。
蠻族多為亞流派基督徒。亞流派之宣教工作是如何進行的?因其為異端,故沒有什麼資料可考。烏非拉(Ulfilas, 301-)的祖先是加帕多家的基督徒,在264年時為西哥特人所擄去。烏非拉從小就是基督徒。341年隨哥特使團入東羅馬帝國,為當時君士坦丁堡主教亞流派的尼哥美地的優西比烏封為哥特人的主教。
曾攻破羅馬城的有西哥特人(Visigothics)阿拉利(Alaric)(410),還有汪達爾人(Vandals)該賽利(Gaiseric)(455)從北非渡海攻入。該賽利因為利歐一世的斡旋而沒有澈底破壞羅馬城。之前利歐一世也在452年與匈奴人阿提拉(Attila)交涉,而使羅馬城免於另一場浩劫。476年日爾曼族Odoacer攻陷羅馬城,罷絀小皇帝Romulus Augustulus,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東羅馬帝國則持續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才滅亡。
蠻族於帝國內陸續定居後,則漸漸改信大公教,到第七世紀時則都已改信大公教了。
參 蠻族與基督教的互相影響
一 因羅馬帝國的秩序崩解,教會──尤其西方教會──突顯為維持新秩序要角。
二 在蠻族破壞了的文明廢墟上,教會成為保存古代文明的主力。
三 教會漸漸使得蠻族歸信基督,但也因此帶進不少異教風俗。
第十五章 回教的興起及傳佈[]
壹 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Mohammed, c.570-632)是阿拉伯地區一游牧族的領袖。對猶太教與基督教都有些了解。他自稱是上帝的先知,上帝透過迦百列帶給他比耶穌更高的啟示。AD622年,他因宣揚一神教被多神教的商人從麥加給趕了出來,到了麥地那開始了第一個回教團體,集政教權威於一身,這年也成為回教紀年的元年。
貳 回教的擴張
穆罕默德死時阿拉伯的大部份已落入回教之手。之後的一百年是回教快速擴張的世紀。638年拿下了耶路撒冷,642年亞歷山太,647年開始攻打波斯並在651年後滅了波斯王國。659年又取下迦太基,711年越過吉布羅陀海峽,攻入西班牙,且翻過庇里牛斯山,威脅到西歐的心臟地帶。最後是在732年在法國西部的Tours被Charles Martel打敗才停止了回教這一波擴張。
參 回教對基督教的影響
一 許多基督教古城如耶路撒冷、安提阿、大馬士革、亞歷山太和迦太基等,都落於回教勢力之下。迦太基週圍的教會已完全消失,其他地區的教會雖被容忍,但都停止成長。
二 拜占廷帝國原擁有近東及北非等地,現縮回至今日土耳其之境。
三 基督教世界的範圍原包括整個地中海沿岸,現在的中心卻集中在以不列顛、法國及義大利為軸心的地區,君士坦丁堡成為邊陲區。
四 回教阻絕了基督教向歐洲之外的地區宣教之路。
第十六章 神聖羅馬帝國[]
壹 神聖羅馬帝國的起源:
一 法蘭克人歸順羅馬
神聖羅馬帝國的王系起源於法蘭克人。法蘭克人為日爾曼語蠻族之一。第五世紀時法蘭克人據有高盧北部。克洛維(Clovis)為法蘭克人一族長,原為異教徒。在一次戰役前許諾他信奉大公教的妻子,他若得勝就願歸信大公教。 他果然得勝,便於496年聖誕節與三千跟隨者一齊受洗。後來他擴張領土成為法國創業之王。
法蘭克人是日爾曼人中最初歸服基督教大公教的,當時其他蠻族如哥德人、汪達爾人、布根地人(Burgundians)及倫巴底人(Lombards)等均信奉亞流派,因此法蘭克人就與羅馬教會的關係格外密切,但教權與王權卻是不斷地競爭。
二 教會向北尋找保護
568年倫巴底人入侵北義大利,與拜占庭爭奪對義大利半島的控制。第八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的力量衰弱,教宗們開始向北尋求保護,與法蘭克王國結盟。
三 教宗廢舊王立新王
752年,教宗撒迦利亞(Zacharias)罷絀無能的愚人契兒得利三世(Childeric III, the Stupid),擁立有實權的攝政矮子皮平(Pepin the short)篡位為王。是為卡洛林(Carolingian)王朝。皮平為榔頭查理(Charles Martel)之子。皮平隨後兩次進入義大利討伐倫巴底人,並根據《君士坦丁御賜文》(Donation of Constantine) 給予教宗一塊領地,從此開始了所謂的「教會領土」,使得教宗成為屬世的統治者。自此教宗與法蘭克人的關係愈加緊密。
四 教宗加冕新皇帝
皮平去世(768)後,由兩個兒子卡勒門(Carolman)及查理同時統治,771年卡勒門去世後,則由查理獨攬大權。800年的聖誕節,教宗利歐(Leo)三世加冕查理為羅馬皇帝,世稱查理曼(Charlemagne, 意即大查理之意),為自476年以來的第一位皇帝。
五 查理曼在教會史中的重要性
(一)拯救教宗脫離倫巴底人的威脅。
(二)他降服了撒克遜人,以武力將他們納入基督教會中。
A.其加冕造成教宗有權廢立皇帝的先例。
B.提倡文教,為中古後期的文明奠基。
六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的歐洲及亞非情勢──三大帝國:
(一)東羅馬帝國:歷史最久、國勢最弱,包括巴爾幹、小亞細亞及義大利南部。
(二)回教阿拉伯帝國:最大,包括印度、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非洲北部。
(三)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今日西中南歐洲的大部份。
第十七章 希臘教會毀圖像爭議[]
在教會的崇拜中是否可以使用圖和像呢?如天主教的十字架上總有基督的雕像在上面。更正教則拒絕使用圖像。但對於使用圖像的爭議卻是始於希臘教會。
貳 毀圖像爭議的發展
第八世紀時,東羅馬皇帝利歐三世(717-40)發動禁止崇敬宗教圖像的運動,725年下令教會不得在崇拜中使用圖像。結果引起宗教界的叛變,利歐甚至動用軍隊執行其命令。教宗貴格利三世(731-41)在731年召開會議將一切反對圖像的人革除教籍。利歐爲了報復則不讓教宗管轄西西里及皇帝勢力所及的義大利地區。利歐之子皇帝君士坦丁五世(740-75)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廢棄圖像,將崇敬圖像者定罪,其中包括集東方神學大成的大馬色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c. 700-c. 753)。
參 毀圖像爭議的雙方論點:
一 贊成毀圖像的論點:
(一)舊約律法明言禁止爲上帝製作形像。
(二)圖像的使用引人崇拜圖像而犯拜偶像的罪。
二 反對毀圖像的論點:
(一)幾世紀以來教會都在使用圖像。
(二)基督已道成肉身,是有形像的。所以爲基督製作圖像是可以的。
(三)圖像本身並非崇拜的物件,而是指向當受敬拜的基督。
大馬色的約翰曾說到圖像如何幫助他敬拜:「當我沒有書,或當我的思想如荊蕀般折磨我,不讓我享受閱讀時,我就到教堂去。她是所有心靈之疾的良方。圖像的鮮活吸引我的注意,俘獲我的雙眼???,漸漸地將我的心引向對神的讚美。」
肆 毀圖像爭議的原因:
一 東方及希臘思想輕視物質世界。
二 猶太教和回教看尊敬圖像就是拜偶像,對基督徒多所批評。
三 皇帝想引信奉摩尼教及保羅派等受東方二元論思想教派之新兵加入教會。
四 修道士是提倡崇敬圖像最力者,他們的勢力及特權過大,皇帝思所節制。
五 皇帝想得到過激的基督一性派的合作,他們強調基督的神性,而忽視基督的人性,自然會反對用圖像來描繪基督。
伍 爭議的落幕
利歐的孫子君士坦丁六世(780-797),因其十歲登基,由其能幹的母后愛琳(Irene)攝政。愛琳同情百姓的宗教情操,悄悄地終止了破除偶像的詔令。 787年她召開了第七次大公會議于尼西亞。出席會議中有三百五十位主教及教宗的代表。這是希臘教會承認的最後一次大公會議。大會決議所有圖像當受尊敬,但明言尊敬並非崇拜,對圖像之尊敬乃是尊敬圖像所代表的。但圖像爭議仍持續,仍有皇帝進行毀圖像政策,直到842年另一位母后提奧多拉(Theodora)攝政之時才確定恢復使用圖像。
此爭議的一項附帶的後果是使得羅馬教廷與東羅馬帝國永久的分離,也使得東西方教會漸行漸遠。在這之前,羅馬仍靠東羅馬皇帝的保護。但毀圖像爭議不但引起教宗的反對,教宗也對東方教會是受到皇帝所控制而覺得反感。加之蘭巴底人入侵義大利,迫使教宗乞援于法蘭克人,終於使教宗永久與東羅馬帝國皇帝脫離關係。
陸 結語:
圖像並不是絕對不能使用的。它幫助我們的想象,使我們對基督的印象更具體。基督的道成肉身,正是要把上帝的豊盛有形有體的彰顯出來。但是一般信徒的偶像崇拜的傾向卻是不可不防備的。因此避免將圖像置於敬拜的中心因當是必要的防範措施。
更正教在宗教美術方面要比宗教音樂方面薄弱許多,應該是與更正教避諱圖像有關。更正教應當在這方面再多作發揮,使得宗教美術成爲信徒靈命的幫助,如同宗教音樂一般。
第十八章 東西方教會分裂[]
壹 前言:
教會的分裂是教會歷史中不斷出現的現象。但教會的合一卻是教會的理想。無論是因基督在約翰福音所記載的爲門徒合一的禱告,或是因爲教會的分裂所産生的痛苦,或因教會分裂所産生的負面形象,教會總是以合一爲理想。教會爲什麽會分裂呢?教會分裂真的是不可免的嗎?如何避免教會的分裂呢?檢視教會史中最大的分裂或許可以使我們對教會分裂的問題有深入一層的瞭解。
貳 遠因:
一 東西方文化差異:東方爲希臘文化,西方爲拉丁文化。
二 東西方交通隔絕:在查士丁尼之後,東方帝國勢力又衰退,斯拉夫民族入侵巴爾幹,加上回教又阻絕了海路,使東西方愈行愈遠。
三 查理曼帝國的興起表示羅馬不再需要拜占庭的保護。
四 圖像之爭使西方認爲東方教會只是皇帝手中的傀儡。
參 弗修分裂(Schism of Photius, 867)
一 分裂的發展
弗修是他的時代最有名的學者。當時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伊格那修拒絕讓奪權成爲攝政的皇叔巴達斯(Bardas)領聖禮,結果遭到罷絀。巴達斯運作使弗修來接任。伊格那修和弗修都向教宗尼古拉尋求支援。因羅馬支援伊格那修,弗修就於867年宣佈整個西方教會爲異端,因爲他們擅改尼西亞信經,加入了「和子(filioque)」一詞。原信經說聖靈是「從父而出」(ex patre procedit)的,但西方卻將信經修改為:聖靈是「從父和子而出」(ex patre filioque prodecit)。而教宗也把弗修定為異端。
二 「和子」爭議及使徒信經
此信經的修改應是在西班牙的托利多會議(586)中所作的, 後傳入法國。在查理曼的皇家教堂中之信經宣讀中都包括「和子」一詞。當法蘭克僧侶來到東方頌讀信經時,因加入這個詞而引起東方教會的訝異,質問誰有權柄更改大公會議的古老信經。此爭議的附帶結果是使徒信經的受重視。教宗因不想得罪法蘭克和拜占庭,所以開始使用這幾乎爲人所遺忘的古信經。因著羅馬教會的影響,使徒信經取代了尼西亞信經而爲西方教會最普遍使用的信經。
三 爭議落幕
此次分裂持續超過二十年,直到東方皇帝與教宗尼古拉都死了。爭議的結果似乎是東方占了上風。繼任教宗約翰八世承認了弗修的合法地位。
肆 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
一 1054年的分裂
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裂,其導火線卻顯然是一件小事情。當時君士坦丁主教長米迦勒賽路拉流(Michael Cerularius, 1043-59),因西方教會在聖餐使用無酵餅而將之定罪,其實西方如此作法已行之有年。利歐九世因而差樞機宏伯特(Humbert)和兩位特使到東方去調解。但愈談歧見愈深,終於在日,羅馬代表把對主教長及其下屬拒絕相交(ex-communication)的敕令放于聖智堂的祭壇上。輸人不輸陣,東方主教長也開會咒詛 羅馬教宗和他的跟隨者。自此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正式分手。這互相的開除教籍一直要到日才由保祿六世及雅典那哥拉撤除。
二 分裂的後果
(一)合一運動難爲功
但東方教會願意與後來的更正教談復和。
(二)東方教會在教會史中被孤立
但東方教會在對俄國的宣教頗有果效,使俄國成爲東正教國家。
(三)東方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及西方。
伍 結語:
教會的分裂不是主所喜悅的事。但卻在教會史中一再發生。教會應當悔改,從自己開始悔改,而不是期待他人先悔改。也要尋求在主裏的交通,一起禱告、敬拜、查經,彼此祝福。
教會的統一並不能保證教會的合一。制度與組織上沒有統一也並不表示不能合一。
教會的合一從我們的身邊作起。
第十九章 帝國衰退及教權上升[]
查理曼死於814年,他的帝國立即呈現危機,不過三代,即告解體。教廷一時仍俱權威,但隨後也腐敗不振。
壹 迦洛林王朝的衰滅及其影響
查理曼之後,皇位傳于其獨子虔誠路易(Louis the Pious, 814-40)。路易之後,其三個兒子爭奪王位。843年三兄弟締結凡爾登條約(The Treaty of Verdun),將帝國三分。長子洛塞(Lothair)享有皇帝的尊號,領有從北海沿岸往南,通過帝國中央至羅馬的一條縱約千哩,寬百餘哩的地帶。這地帶包括萊茵河和隆河流域的大部分,以及義大利半島的大半。其弟日爾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分有洛塞領地以東說日爾曼語的地方。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則分有以西說拉丁變語的部分。這兩人都用法蘭克王號。凡爾登條約大體劃出了後世德國與法國的疆域,以及稱爲「中王國」的仲介地帶。而這仲介地帶後世就爲德法兩國爭奪不休,下至二十世紀。
帝國至此已分裂而漸衰,各地貴族日張。其後曾由東法蘭克王日爾曼人路易之子胖子查理(Charles the Fat, 876-87)統一帝國(881),但887年他因抵禦北人(Norsemen, 即斯堪地那維亞來的北方蠻族)不力,而爲西法蘭克貴族所廢黜,隔年逝世。加洛林帝國至此解體。
貳 新一波蠻族入侵
中古世紀之開始,是因以日爾曼爲主的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摧毀了古典希臘羅馬文化。中世紀中期,雖有加洛林王朝一時之復興,但接著又有一波的蠻族入侵,使得歐洲再次陷入混亂。
此新一波的蠻族入侵,東有匈牙利人,而爲患最重的是從北而來的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歐洲被稱爲北人(Norsemen)。他們擁有高超的航海技術,在加洛林王朝開始衰退時,正是他們開始攻擊法國北部海岸之時。不久,他們發現要登陸打劫也不難。繼之,他們又發現可以順著河道逆流而上,劫掠歐洲內陸,甚至占地而居,劃地爲王。十一世紀時,英格蘭是由丹人卡牛王(King Canute of the Danes)統治,他同時也統治丹麥、瑞典、挪威等地。北人曾經於845年劫掠了巴黎。他們向西打劫西班牙的基督教及回教區的沿岸,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並從回教徒手中奪得西西里島,定居其上。他們也進而登陸義大利,佔據半島南部。在法國他們占居北部濱海之地,此地後稱諾曼第(Normandy),意即北人之地。
參 封建制度的興起
一 封建制度的起因
(一)回教徒鎖國,使貿易中斷,貨幣經濟消條,土地就是財富,上對下的封賞只能給土地,造成土地分割日細。
(二)帝國分裂,無統一的中央政權。
(三)北人入侵,各地權貴建立武力自保。
二 原則:
領主(lord)將土地封賞給屬臣(vassal),所賞之土地稱爲采邑(fief)。領主必須保護其屬臣(vassal),屬臣必須服務其領主,尤其要爲他作戰。
三 封建制度對教會的影響
(一)主教及修道院因擁有土地而成領主,也擁有自己的武力。
(二)主教及修道院長因而成爲權貴之位,爲各方勢力所垂涎。
(三)世俗權貴企圖以利以勢控制其領土內聖職之任命。
肆 教宗乘機擴張教權
因帝國解體,教權便得機會高漲起來,教宗成了義大利境內最有權勢的人。
一 利用《僞依西多爾敕令集(Pseudo-Isidorian Decretals)》提高教宗權威
此文件乃由一些希望教會職務不受地方政治勢力所決定的教會人士于九世紀中葉所杜撰,聲稱收集自第一世紀羅馬革利免至第八世紀期間各教宗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宗申訴,主教和教宗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這文件爲人所輕信有五、六個世紀久,直到1433年Nicholas de Cusa才指出其爲膺品。
二 教宗要求宗教上與政治上的絕對權力──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 858-67)
在大貴格利至貴格利七世之間,教權聲勢之顯赫無出尼古拉一世之右者。他以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爲理想,引用《僞依西多爾敕令集》,希望使教會高過一切世界權勢,全教會的統治者爲教宗,所有主教爲教宗的使者。他迫使中王國的洛林(Lorraine)王放棄已得兩位大主教同意的休妻計劃。他又以主教保護人自居,恢復了被有權有勢的理姆斯(Rheims)大主教興克馬(Hincmar)所革職的一位主教。他的主要敗績是支援君士坦丁堡遭皇室革職的主教長伊格那修,反對繼任者弗修。反對不成,反而弗修在867年于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以西方信經擅加「和子」一詞而將尼古拉定罪。尼古拉欲伸張教權於東方教會的企圖不但失敗了,也使得東西方教會惡感日深,終於1054年完全決裂。
第二十章 教權衰弱與復起[]
壹 教廷的腐敗與教權的中衰
歐洲在九世紀中雖因帝國解體使得教宗權位上漲一時,在尼古拉一世之後,哈德良二世也堅持他前任者的政策,也與洛林王洛塞二世衝突。在羅馬南方的卡西若山(Monte Cassino)修道院中,洛塞出現要領聖餐,教宗當場咒詛他和他的朝廷。後來在朝中爆發了一次可怕的傳染病,洛塞也列名死亡名單之中,這時教宗大受人們畏服。
但是從下一位教宗若望八世,教權就開始走下坡了。他是被人謀殺在宮中,據說給他下毒的僕人看他死的慢,就用大木槌把他的頭打破。之後教宗更叠頻繁。教宗一職淪爲羅馬甚至德法各方權貴勢力爭奪的目標。教宗有被勒死的,有被繼任者打入地牢餓死的。有時同時有兩個教宗,甚至三個教宗。接下來的教宗有把前任屍體挖出示衆審判再分屍丟入河中的。
有教宗士求三世(Sergius III)與有夫之婦私通者,此女瑪洛西亞(Marozia)出於義大利大有權勢的家族。此女與其夫後來又監禁再悶死後任教宗,之後又把她與士求的私生子送上教宗寶座。再過二十五年她的孫子也作教宗(若望十二世, 955-64)了,後來她的一位侄甥也作了教宗。然後另一個侄甥勒死了之後的一位教宗。接著又有一位教宗被毒死或餓死,下此毒手的人成了教宗後,自己又被人毒死。有皇帝任命自己的侄甥作教宗,有貴族任命十五歲的教宗。
到了1046年,這時同時有三位教宗。最後是由日爾曼王亨利三世(1039-56)出來干預,召集了一個會議,罷黜三位教宗,另立革利免二世爲教宗。會中並通過諭令反對教會腐敗及西門主義。西門主義就是以金錢購買聖職的行爲。革利免也投挑報李,加冕亨利爲皇帝。
未幾,革利免過世,亨利決定要讓極具改革熱忱的布魯諾(Bruno)作教宗。但布魯諾認爲教宗不該由皇帝任命,而應當是由羅馬的人民選出。因此他決定以朝聖的姿態去到羅馬,讓羅馬人民來選他作教宗。他帶著兩位能幹的助手,就是希勒德布蘭(Hildebrand)和宏伯特(Humbert)。希勒德布蘭就是以後的教宗貴格利七世。這幾個人將西方教會帶進到一個新的時代。
分析這段時間教權腐化衰退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義大利權貴把持教宗的選任,第二是缺乏有力的政府的支援,如法蘭克過去對教廷的支援,使得教宗必須隨義大利權貴間之消長而起舞。
現在轉回說明布魯諾及希勒德布蘭等所代表的教會更新背後的修道院更新運動。
貳 克呂尼修道院改革運動
查理曼大帝之後,迦洛林王朝漸漸衰弱,教廷也在同時腐化墮落,各方勢力爭奪教宗大位,主教職位可買可賣,教會變成是爲有權力者而服務的。對認真於信仰者教會之事簡直不堪聞問,人心普遍渴望新秩序出現。這時從修道院興起了一波改革的浪潮,這浪潮征服了教宗,也大大的衝擊了當權者。
910年阿奎田(Aquitaine)的威廉公爵在克呂尼建立了一個以本篤規條爲宗的修道院,並將該修院置於教宗的直接管轄之下,以免修院爲地方政治勢力所收編。他延請了一位能幹而有改革精神的修士Berno爲該院的院長(910-27),在此院長的大力建造推廣下,克呂尼修道院成了影響深遠的改革中心。在克呂尼之外也有許多以同樣精神建立的修院,都尊克呂尼的院長爲首;也有一些原已存在的修院也改從克呂尼的規條,也同樣聽從克呂尼的指導。第二任院長Odo(927-42)過世時,克呂尼運動已遍及法蘭西及義大利全境。
Berno之後的連續五、六任克呂尼院長也都是能幹有爲又長壽,將此運動的兩項主張,深植聖職界,就是反西門主義及反尼哥拉主義。前者反對以錢或其他卑劣手段取得教會聖職,後者爲反對聖職人員娶妻或蓄姘婦。
克呂尼改革運動有助於教權的提高。因爲,一、克呂尼系統越過地方政權及主教,直接尊教宗為首;二、克呂尼運動爲教會提供優秀新領袖。
參 神聖羅馬帝國的中興
一 日爾曼人中興帝國
加洛林王朝在日爾曼的一脈到911年小路易(Louis the Child)死後便斷絕。此時日爾曼是各公爵掌實權,但爲抵禦蠻族,仍然公舉一人爲王。到919年有撒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Henry the Fowler, 919-36)被選爲王,從他開始了帝國的中興。他保持日爾曼內部和平,驅逐蠻族,奠定帝國強大的基礎。
其子鄂圖一世(Otto I, 936-73)立主教及修院長爲行政長官,結合他們的勢力使國內公候聽命。他入侵義大利,取得統治權,於962年由若望十二世在羅馬加冕爲帝。有些史家以此,而不以查理曼800年的加冕,爲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神聖」一詞實則是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1152-90)才開始使用,此帝國延至1806年,久無實權的皇室因見拿破侖的進逼而宣佈退位才結束。
撒克森朝由鄂圖一世再傳三世而絕,帝國之勢時強時弱,對教宗之位時能掌控,但日爾曼境內之教會職位全由皇帝委任。法蘭克尼亞(Franconia)伯爵康拉得二世接續帝位(1024-39)爲一有能力的君王,帝國之勢大增,但不過問教宗之事。當時教廷腐化已極,需待其子亨利三世出面收拾。
二 亨利三世(Henry III, 1039-56)委任教宗
羅馬教廷腐敗,當亨利三世插手干預時,共有三位教宗,一位是因黨爭而被驅逐的(本篤九世),一位則是因黨爭勝利而登位的(西利維斯特三世),被逐的又回來將教宗職位以一千或謂二千紋銀出賣給另一教宗(貴格利六世),賣了以後又不肯放棄,這樣就弄出了三位教宗。
亨利三世於1046年開會將三位教宗撤職或強迫辭職,而另立革利免二世(1046-47)爲教宗。之後又任命了一位短命教宗,最後將再立他的堂表兄弟布魯諾繼任,是爲利歐九世。利歐之後亨利又任命了一位短命教宗維克特二世(1055-57)。亨利完全掌握了教宗的任命。
三 利歐九世(Leo IX, 1049-54)的教廷改革
利歐九世開始的教廷改革是要將聖職及教宗職位,從世俗權貴及帝王的手中奪回。他的方法是從別地引入熱心改革教會的人士來到羅馬進入樞機主教院,即教廷內閣,來支援他的改革行動。其中主要的人才有宏伯特(Humbert),白人胡哥(Hugh the White)及希勒德布蘭。他極力反對西門主義與尼哥拉主義及平信徒授聖職。
第二十一章 教廷與帝國的正面衝突[]
壹 授任權之爭
授任權(Investiture)之爭是出於兩種相衝突的權威觀念。一是祭司的聖禮聖職觀,認爲教會的權柄高於世俗的權威。另一種是君權神授的皇權觀,認爲君王既爲上帝所膏立,地位就從平信徒升到祭司的職份,象徵基督而爲君王,統管一切屬靈及屬世的事務。
當時的平信徒授任權是由皇帝將戒指一枚,手杖一枝,賜與受任的主教,作爲接任表記。但這種作法使得主教及教宗必須仰世俗統治者的鼻息,是教會改革派極欲革除的作法。而皇帝又不能放棄授任權,因爲這關係到他是否能掌控其治下的主教及修院長,若否,則諸侯貴族之力就可能將皇位奪去。因此這一爭議在當時成了生死攸關之事。這一問題在今日中國大陸的天主教會中仍是關鍵問題。
亨利三世雖任命多位夠格且有改革熱忱的教宗,其收服教廷妖風之貢獻不可磨滅,但他任命教宗的行動本身卻正與此時所需改革的理念衝突。但他在世時,權勢之大,聲望之高,令改革派不敢多言。
貳 貴格利七世(1073-85)的功績
亨利三世死後皇位傳于幼子亨利四世,年僅六歲,由太后愛格尼(Agnes)攝政。這時改革派便有機會來實現其主張。改革派的領袖便是希勒德布蘭。在他還沒有任教宗之前,他已是教宗背後的真正具實權者。
一 希勒德布蘭的人格及理想
希氏身材短小,聲音微弱,外表平凡,但卻有敏銳的思想,堅定的意志,無畏的勇氣及火熱的心靈。他曾在克呂尼系統的修道院中修習,深以教會改革爲職志。他的教會觀受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影響極深,認爲教會就是上帝的城在世上的實現。而教宗則是基督在世上的替身(Christ’s Vicar)。教宗高於帝王及世上的一切,教宗只向上帝負責。
希氏一生即爲此理想長期努力。他雖有統治欲,但他的動機卻是真誠的要實現他對教會及教宗職位的理想。他廉潔自守,雖貴爲教宗有很大的財富可支配,但他不像他前後的教宗親善。
二 廢止平信徒授任權
在這些政治力量支援下,教宗尼古拉二世在1059年的羅馬會議中正式廢止了「平信徒授任權」。
三 建立選教宗之新法
然而尼古拉二世在位中最大的事是在此次會議中建立選舉教宗的新方法:前任教宗去世時,先由樞機主教們提出繼任者的名字,再由羅馬的聖職人員及信徒同意;教宗可選自非羅馬地區,必要時也可在羅馬以外之地進行選舉,無論當選者當時何在,都可立時擁有教宗職位的全部權勢。此方法基本上沿用至今。
四 希勒德布蘭成爲教宗
尼古拉二世過世之後,希氏又立亞歷山大二世(1061-72)繼任。希氏自己成爲教宗則是相當突然。1073年他正在拉特蘭宮主持亞歷山大二世的喪禮,群衆突然高呼他爲教宗,他們狂熱地將他擡到聖彼得教堂,把他放在教宗位上,奉爲教宗,成爲貴格利七世。這樣,他不是按1059年的規定而成爲教宗的。只是,不久後,樞機主教另外舉行了一次正式投票,追認此事合法。
參 亨利四世()與貴格利七世的鬥爭
一 教宗與皇帝正面衝突
貴格七世利於1075年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聖職」。然而亨利四世卻 深信自己有力量反抗教宗,便公然違反禁令,授與三位主教聖職。貴格利極爲憤怒,修信給亨利,警告他若不悔改將遭革除教籍。亨利接得此信也極生氣,於是1076年在沃木斯召開主教會議。在皇帝之命令下,會中宣佈不再尊貴格利爲教宗。並寫信指責希氏是以非法手段篡取教宗職位。教宗於是也在羅馬一個會議中,宣佈革除皇帝教籍。宣判書中寫著:「我褫奪皇帝亨利三世之子亨利四世在整個德國及義大利的主權,???。凡亨利四世所訂的誓約,無論過去或未來,均歸無效,我在此禁止任何人尊他爲王。」
皇帝的諭令在羅馬無人理會,但教宗的要求卻在德國造成極大的回應。德國的王公貴族們原已因皇帝的高壓統治而心生不滿。如今得教宗如此要求,他們也就有了藉口,不再效忠皇帝。1076年十月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決定要在次年二月在奧斯堡再開會,由教宗親自舉行。他們將再給皇帝一個機會澄清罪名。但如果一年內,教宗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二 卡諾撒(Canossa)事件(1077):
亨利判斷這次的衝突他已敗給了教宗,他必須搶在奧斯堡會議之前與教宗和好,否則他的王位將不保。於是他偕同皇后在寒冷的冬天,來到教宗往奧斯堡的旅途中,北義大利的卡諾撒堡,一連三天穿著悔罪裝,赤腳站在雪地中,請求教宗寬恕,終於得到教宗的寬赦。亨利雖然承受了很大的羞辱,但他的受屈忍耐,終於使他安渡危機,甚至重占上風。
三 爭端以妥協結束:沃木斯協定(Concordat of Worms, 1122)
卡諾撒事件之後,教宗與皇帝之間的衝突並未平息。亨利在德國的政敵于1077年另外推舉了一位皇帝,於是德國陷入內戰。亨利在內戰中漸居優勢,但教宗貴格利不敢信任他,押寶於另一位皇帝。貴格利重施故技,想要扭轉劣勢,在1080年又再度將亨利革除教籍。但此時亨利的跟隨者並不受影響,反倒在義大利另立一位教宗。同一年,亨利戰勝。次年,當阿爾卑斯山雪一融,亨利就揮兵打進羅馬城。貴格利逃離羅馬,躲於一城堡中。後來北人從義大利南方前來救援,逼亨利撤軍,但是他們卻大肆在羅馬燒殺擄掠。羅馬人因而恨貴格利,使他無法反回,1085年死於義大利南部Salerno。死時他說,「我一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於放逐中死去。」
貴格利死後,授任權之爭又持續了三十七年,雙方都已疲倦,最後于1122年達成了沃木斯協定。根據此協定,授任主教時,由教宗或其代表頒賜象徵屬靈權柄的戒指及杖,由政府人員頒賜財産封地等。
第二十二章 十字軍[]
壹 十字軍東征的背景
一 回教勢力於第七世紀快速擴張,阿拉伯人佔領聖地。
二 1054年東西方教會分裂。
三 土耳其人于1070年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得聖地,他們也是回教徒。
四 土耳其人同年也進逼君士坦丁堡。
五 土耳其人仇視朝聖者。
中世紀流行朝聖,視爲敬虔的表現。當阿拉伯人佔據聖地時,並不會阻撓基督徒朝聖者,反倒從他們賺取不少財富。如今塞耳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因其對回教狂熱,憎恨基督徒,不賺基督徒的錢,對基督多所阻撓。朝聖者將受土耳其人惡待之情狀,向歐洲人報告後,便造成了一股對土耳其人忿怒仇恨之情。
貳 東羅馬帝國向教宗貴格利七世求救。
貴格利有心彌補東西方的裂痕,東方教會受到土耳其的威脅,正提供西方教會一示好的機會。貴格利希望藉救助東方完成三項大事:
一 保住東方教會不落入回教徒手中;
二 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
三 建立世界性的教宗統治。
他計劃親自帶領五萬軍人前去與回教徒爭戰。但計劃因他與亨利四世的授任權之爭而不得實現。
參 教宗烏耳班二世(Urban II, 1088-99)發動十字軍
1095年東羅馬帝國阿烈克修一世()因土耳其人的進逼,向教宗烏耳班二世求救。烏耳班二世在法國克勒門(Clermont)發表情辭迫切的演說,號召民衆前往聖地,從土耳其人手中將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奪回。他應許所有參加聖戰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爲此聖戰而喪生者,可以不經煉獄直升天堂。群衆反應熱烈,成千上萬的人聚集一起,狂熱地喊著:「上帝所願,上帝所願(Deus vult)。」教宗把布縫的十字架分給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縫在衣服上,於是「十字軍」就形成了。
在貴族所領導的正式十字軍出發前,就有一隊烏合之衆先行動了,由隱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1115)帶頭。在途中殺害不少猶太人,又一路掠奪,也有遭到報復;最後在攻打尼西亞時, 幾乎全數被土耳其人消滅。
肆 第一次十字軍及耶路撒冷拉丁王國
第一次正式的十字軍則是由法國及絡林一帶的貴族所帶領的三支軍隊,於1096年出發,相約在君士坦丁堡會合。他們經過慘烈的戰鬥,終於在日攻下耶路撒冷,並將城中七萬回教徒全部殺死,猶太人也被趕入會堂中活活燒死。8月12日又於亞實基倫打敗埃及救援軍,至此十字軍的任務算是成功了。
戰勝不易,保持戰果也不簡單。十字軍在聖地及通往聖地路上的中東地區建立了以西方封建制度政教結構爲模式的王國,稱爲耶路撒冷拉丁王國。這時又有武士修會的興起成爲此王國的重要支援。這些修道士除了持一般的修道之願外還加上獻身與不信者戰鬥並保護聖地及朝聖者,其中最有名的是聖殿武士修會(the Templars)。許多西方的信衆,因無法親身參與十字軍,就藉著支援這些修會以表虔誠,使得武士修會擁有不少財富,後來還遭王室之嫉,受到迫害。
伍 後續的十字軍
耶路撒冷王國之北方屏障以得撒(Edessa)在1144年又落入回教徒之手,1146年克勒窩的伯納號召了第二次的十字軍。這支包括法國國王路易七世(Louis VII, 1137-80)及皇帝康拉得三世(Conrad III, 1138-52)的軍隊於1147年出發。但這支軍隊在小亞細亞就損失了大半,最後在1148年進攻大馬色時大敗。
回教勢力在埃及王撒拉丁(Saladin)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來攻打拉丁王國,在1187年攻陷了耶路撒冷。這時西方又發動了軍力最強的第三次十字軍(1189-92)。由三位著名的歐洲領袖領軍:當代第一武士皇帝紅鬍子腓特烈(Frederick Barbarossa, 1152-90),法王腓力奧古斯都(Philip Augustus, ),及英王獅心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ed, 1189-99)。但是腓特烈意外在基利家淹死了,法王和英王又起了爭執,而且法王又因國內政局變化急速回國處理,整個東征計劃幾乎瓦解。結果只收復了巴勒斯坦北方沿海的艾克(Acre)城,耶路撒冷仍在回教徒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沒有去打回教徒反而打基督徒。十字軍爲了償付向威尼斯人所借的軍費,竟在1204年攻下君士坦丁堡,擄掠財物及教堂所藏遺骨。皇帝及主教長換由拉丁人擔任,設立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希臘教會聽命于教宗。教宗英若森三世起初雖反對,但之後卻默許了,認為是上帝藉此來使東西方教會統一。拜占庭人卻一直不甘臣服,在1261年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結束了東方拉丁帝國。此事不但不能使東西方教會統一,反而使東西教會間憎恨更深。武力是無法使教會合一的。
十字軍歷史一段不幸的插曲是所謂的「兒童十字軍」。1212年二位牧童召集了數千兒童前往聖地,結果是這些兒童或者死在路上,或者被擄為奴。
第六次十字軍由被教宗開除教籍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所領導。他與回教王達成協議,讓他領有耶路撒冷、拿撒勒和伯利恆等地,以及通往艾克城的道路。腓特烈於1229重新佔領耶路撒冷,並自封為耶路撒冷王,教宗很光火,但歐洲人卻很歡欣鼓舞,稱腓特烈為「耶路撒冷解放者」。但耶路撒冷於1244年又落入土耳其人手中,直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得巴勒斯坦。第七次十字軍沒什麼結果,第八次於1271-2發動,也是無功而返,至此十字軍運動雖仍有餘溫,但已不再能激動群眾了。至1291年拉丁王國也完全消失了。
陸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一 基督教與回教更加互不信任。
二 因與聖地接觸,增加了對聖經的知識,虔誠思想轉向耶穌的人性,如克勒窩的伯納所代表的。
三 對遺骨聖物的崇敬興盛。
四 十字軍精神被用來對付異端派,如迦他利派和瓦勒度派。
五 打開貿易,促進商業。
六 中產階級興起:貴族因東征而財窮力疲。
七 使歐洲人增廣見識,拓寬視野。
八 新知傳入,激發了學術研究,並促使大學興起。
九 經院哲學:亞里斯多德哲學從回教徒中傳入。
第二十三章 教宗權力達於巔峰[]
壹 教權巔峰
教宗的權勢於英諾生三世(Innocent III, )時達於巔峰。
一 英諾生的信念:
(一)他相信他是基督的替身(the Vicar of Christ)。
(二)在世上擁有高於一切的權柄。
(三)月亮太陽論:
就如月亮從太陽得其光輝,國家也是從教會得其權力,而君王的權力則是由教宗而來。因此教宗有權力將他們開除教籍,罷絀,或發佈禁令(Interdict)禁止該國神職人員職行聖職。
(四)他認爲上帝給予彼得的繼承人不只是統治教會而是統治全世界的權力。
二 對抗帝王
(一)阻止法王腓利奧古斯督(Philip Augustus)離婚再娶:
當法王拒絕,教宗便在1200年發佈對法國的禁令:除了施行嬰兒禮及臨終抹油禮之外,全國教會都關閉;除了對病人及臨終者,一律禁止施行彌撒;禁止在聖別之地下葬;神父只能露天講道。禁令一發,全國沸騰。法王只得屈服,將再娶之妻送走,將原妻娶回。教宗以其宗教武器使當時最大的民族國家的君王服從道德律。
(二)使英王約翰承認英國是教宗屬國:
教宗任命坎特伯里大主教爲英王約翰所拒,他便於1208年發佈對英國的禁令,又於1209年將約翰開除教籍。結果英國人起來反對約翰,加上法王腓利在教宗的邀請下,極爲樂意的要侵略英格蘭,約翰不得不向教宗臣服。他在1212年承認英國是教宗的屬國,並且每年繳交一千馬克,這貢銀一直交到英國宗教改革時才停止。
(三)使腓特烈二世登上皇位:
教宗引法軍打敗腓特烈的政敵(1214),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力量削弱,致使法國獨霸歐洲,終於成爲後代教宗的大患。
三 發動十字軍
(一)第四次十字軍:
由教宗發動,法國執行,目標是奪得埃及以爲後續攻擊的前進基地。但這十字軍卻爲了支付威尼斯人船價,受其唆使,進攻同信基督教的匈牙利。之後並沒有進攻亞歷山太,反倒攻下君士坦丁堡(1204),建立該地的拉丁王國直到1261。英諾生雖未贊許這些烏龍行動,但是卻樂意接受其結果,因爲如此一來,他就成了整個歐洲的領袖了。
(二)攻擊異端:
英諾生又於1209發動十字軍對付法國南部的亞比根斯派(Albigenses),就是迦他利派。此派在法國稱為亞比根斯派。
四 第四次拉特蘭會議(Latern Council, 1215)
(一)目的:
在克勝異端派之後,正面的宣示什麽是正確的教義。
(二)規定:
A.平信徒每年要向神父告解至少一次;
B.至少在復活節要望彌撒。
C.宣佈從此天主教徒要接受化質說
此說認爲在神父說了祝聖的話後聖餐中餅與酒變成基督真實的身體和血。
貳 教權的再次衰退
英諾生三世過世之後有十六任任期短的教宗。接著是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他在位期間作了對於教宗權位最高的主張。在一份叫作「一聖(Unam Sanctum)」的敕令,他宣稱:
此一劍必須在另一劍之下,而今世的權柄必須服於屬靈的權柄。???所以,如果屬世的權力從正道偏離了,它就要由屬靈權力來審判它。但如果最高的屬靈權威走偏了,它只能由上帝審判,而不是由人。???我們進一步宣告、肯定並定義:所有人類都必須服於羅馬教宗才能得救。
但波尼法修任內的客觀情勢之發展卻不是教宗主觀的權力主張所能左右的。在自稱有最高權力之教宗任內卻顯出了教權衰頹之勢。
一 波尼法修八世與王權有兩次主要的衝突:
(一)英法兩王向教士們徵稅:
教宗於1296年發敕書禁止教士向世俗統治者繳稅。結果英王愛德華一世宣佈教士爲非法,且促使國會通過法案禁止教士們承認教宗高過世俗權力。法王美男腓力則禁止法國貨幣流向義大利,如此教宗就沒有了從法國來的收入。
(二)法王腓力1301以叛逆罪名逮捕了教宗代表:
教宗要求法王放人並且要他到羅馬來解釋其行爲。腓力則召開了總議會(the Estates General)以對抗教宗。教宗於是發佈叫作Unam Sanctum的敕書,宣稱在羅馬教會之外「沒有救恩,沒有赦罪」,教宗作爲羅馬教會之首擁有屬靈與屬世的最高權柄,要得救恩必須順服教宗。但教宗沒有武力來支援他的聲明,結果當他在家鄉亞拿尼(Anagni)城要宣佈開除法王教籍的前一日,反被腓力派人至亞拿尼家中把他給綁架監禁起來。腓力的人馬要求教宗退位,教宗卻堅持不屈,腓力的人就打他,又讓他倒騎著馬遊街。最後終於由他的部下把他給救了出來。教宗後來終於回到羅馬,但他已不再能如往昔得到人們的尊重了。
二 教宗遷往亞維農(Avignon)
波尼法修死後,革利免五世成爲教宗。他於1309年把教廷遷往鄰近法國南界的亞維農,結果使得教廷成爲法國的禁臠。從此直到1377年被稱爲教宗被擄到巴比倫(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papacy)。
三 這次教權衰退的原因:
(一)教會內部腐化:
任用侄甥、買賣聖職、酗酒、怠忽牧養。
(二)民族國家興起:
有軍隊及中產階級的支援以對抗教廷。
(三)法國獨大:
因英諾生削弱皇帝的勢力,致使法國沒有了敵手。
第二十四章 修道運動繼起[]
壹 克呂尼精神的淪喪
每次的更新運動一定或多或少的會建立組織、制度、法規、建築等來保存此運動的精神。但精神不能長久靠儀文及硬體來保存,若一運動不能持續更新其精神,則必然趨於衰敗。第十世紀初的克呂尼修道運動雖盛極一時,但不出兩個世紀,其精神就已喪失。
克呂尼精神之淪喪主要是因為其財富。修道士個人雖不能擁有財產,但修道院卻因其名聲而從捐贈獲得龐大財富和土地。克呂尼城曾擁有歐洲最大的教堂,直到文藝復興期才為新的羅馬聖彼得教堂所取代。 財富使得修道院的生活不再簡樸,漸趨奢侈。財富更使得院長職位成為買賣的商品,也使修道院成為政治力競奪的肥肉。
貳 熙篤修會重振修道精神
當克呂尼修院系統不能保持其水準時,修道會精神轉在另一新興修會系統中重振。Robert of Molesme 在1098年來到法國熙篤(Citeaux),以嚴格遵守本篤規條為原則建立了熙篤修會(Cistercian order)。
熙篤修會中最著名的院長必屬克勒窩的伯納(Bernard of Clairvaux, )了。他二十三歲時加入了熙篤修院,他還沒有加入修會就已經感召了一些人作修道士,這些人和他一同加入了熙篤。二十五歲時他就奉派到克勒窩成立新的修院。此後他就成了熙篤修院系統的領袖。他的敬虔思想以默念基督的人性為主。他的講道為人所喜愛,被人稱為「甜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国拯救 西蒙神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